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2024/10/15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

暑期,我荣幸地参加了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感受颇深。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第二,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第三,还应注意,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而且,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第四,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第五,我认为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第六,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第七,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好!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2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新大纲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核心、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是物理学本身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新大纲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

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

③掌握教学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④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坚持以学生为本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习物理,应该学习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尊重学生的需求发展特点,重视基础,为学生有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课程标准提出“初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们现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

通过以上的心得体会,我觉得在课堂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的推知规律,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3

一、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在培训中,我不仅认识了许多音乐教育的同行,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充实而又愉悦,使我受益匪浅。为我在以后更好的搞好音乐教学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课改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要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如何上好音乐课;

如何上好音乐课?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到音乐课堂中去?音乐课堂该注意哪些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真的还不少,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能够放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音乐审美符合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从头到尾贯穿着浓郁的教学情境,清晰的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体现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发展的特征。同时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对教材人文教育的内化和发扬。

首先,这次我们音乐教师的培训对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是及时而有效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从观念上,从理论知识水平上,方法与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认识与提高,在某些方面有了质的进步。如罗文忠老师讲的电脑多媒体制作软件。

其次,通过这次培训,促使我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上有了深刻的反思。古语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指道德层面,借用这句话,我觉得对自己的教学也进行反思,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一名教师能成为教学上的能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磨练,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过去我自以为自己的.音乐水平应该可以教好学生了,对与教学中的深层次的思考认识不足,反思不够。通过培训,我更加清楚了音乐课应该怎样教。我们以往的照本宣科确实很重要,但是要看到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方法;要正确把握学生唱会与唱好的关系,唱会是目标,唱好则是过程;对于音乐作品,我们音乐老师要做出艺术化的设计与诠释;我们音乐教师要强化示范作用,音乐教学部需要捉迷藏;在对音乐的表现,往往教师的一手势更胜过于教师的说教;对于一首歌曲来说,旋律永远比歌词更重要;而我们平时的检测,不仅只在于期末进行;我们音乐老师一定要要教会学生聆听歌曲的方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与学习中,我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以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方面作出自己应做的贡献。

三、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4

具体心得总结如下:

一、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总体变化

1、新教材总体框架体系不变,教材编写思路、理念基本不变。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保留整套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帮助学生建构和理解重要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内容上的变化

(1)知识内容上的变化:框架体系基本不变,七年级教材做减法,八年级教材做加法。

七上:整合、简化生态部分、“细胞的生活”,基因、DNA、染色体内容移至八下,病毒”移至八上,整合、简化绿色植物部分。

七下:删去三节:“计划生育”“空气质量与健康”“人粪尿的处理”

八上:增加动物的类群、病毒等内容

八下:增加基因、DNA、染色体关系的内容(从七上移来)

此外,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也给教材带来知识内容详略程度上的变化及练习题的变化。

(2)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变化:

删除了几个可性行不高或价值不高的探究活动(植被对空气温度的影响、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晚育的意义、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提高了探究活动材料选择的开放性;突显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增加了实验与演示实验,增加了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的阅读内容

3、呈现方式的主要变化,有利于落实重要概念的教学:

(1)单元引言指向本单元重要概念;

(2)每节开头增设“想一想、议一议”栏目;

(3)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

(4)部分章节的标题本身就是重要概念的陈述;

(5)精选事实性材料支持概念的建构;

(6)注重通过探究活动建构概念;

(7)更加明确地表述概念并以黑体字排印;

(8)增加辨析概念的练习题;

(9)“单元小结”引导学生所学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10)版式的变化:版式设计突出不同功能板块的区分(如主副栏编排,学习的主干内容放主栏,相对次要的内容以“小资料”、“试一试”“?”的形式放在副栏)

(11)每节另起面。

(12)插图的变化:更新大部分插图,突出原创性,提高精美度。

二、新课标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和新教材就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尽管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分析得有板有眼,入木三分,但由于忽视了综合、归纳、渗透,结果造成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而新教材的内容与时俱进,图文并茂,精选了一些反映生命科学最新进展并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息息相关的内容,尽可能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例如“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实验,通过分组做发豆芽的实验,再分组讲出由学生自己归纳的关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在做发豆芽的实验的同时,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发的豆子有多少发了芽,又有多少不发芽,同时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通过探究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西安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远程培训,这次培训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强、培训计划新颖、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特别设立研讨小组,供我们随时讨论交流。通过培训,使我受益非浅,我对教育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教学技术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课堂教学重视生活体验,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创设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注重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了重新审视,现总结如下。

第一、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和职业专业知识的学习。

初中的思品课涵盖了心理健康、伦理道德、传统文化、公民常识以及国情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系统知识,这需要思品老师一方面加强学科知识的修养和职业知识的整合,一方面提倡学科综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学习型教师,同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第二、提高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设计的预设中,以情景设计的生活化为主线,以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切入点,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升华为着力点,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通过巧妙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去,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和对知识的认知与提高,从而使学生感到思品课有趣、有理、有用,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达到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当然,学科的科学性是基础,应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第三,备好每一节课,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备课不但要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备好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动态,更重要的是要钻研新课程标准,设计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情感交融,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重教学的任务,使思想品德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第四,要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

初中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对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采用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

总之,只要教师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6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拓宽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我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我还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备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难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经过一番阅读分析,我总结出二年级教材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识记生字词。在教学语文时,我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先把握教材内容,然后来设计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利用多种形式来读,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我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采用了游戏、唱歌、猜谜语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4、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的课堂呈现状态。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的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布置讨论的时候我明确要求,设置一至两个问题,让每个学生知道这个主题,必须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有准备的时间。在实践工作中,我不断总结反思,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5、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并非他们的思维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6、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我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学期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改进了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今后还要取长补短,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努力奋斗。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7

暑期,我荣幸地参加了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感受颇深。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第二,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第三,还应注意,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而且,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第四,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第五,我认为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第六,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第七,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好!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8

沐浴着新课程的春风,享受着新课程带来的幸福:学生的主体性在不断的师生互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气氛在愉快的交流中变得亲切自然,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位,教师的个人意识与素养在整体要求下不断提高。下面谈一谈我对课改的点点感悟。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生为本

思想品德课已经把心理品质、健康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方法教育有效地进行了结合,即依托于心理学的知识,又区别于心理学课程。学习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活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敞开心扉,通过学生自身的成长和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心理现象来体验、来获取对知识的认同和掌握。

1、合理开发利用教材上的空间

实践教改就会发现在教材编写上有一闪光点———教材中都留有大量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去让学生思考、去写、去评论、去留下感想,这是非常可贵的,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场所,去实现心理交流。我主要从两个方面用好这些空间:一方面,要求学生把教材中“议一议”“想一想”等内容能物化为语句的,尽量用最精练的语句表达概述出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过程中,把发现的问题、得出的感想写在空白的地方。使学生的情感和探索能够有一个停留的场所。等到一学期学完,再回顾一下过去的思想与情感,学生又会对原有的所思所想产生新的共鸣,提升到一种新的认识高度。

2、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实施活动化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新教改中有许多活动性要求,因此采取“活动化教学”,可以通过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一个个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出疑问、引起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针对“我们的责任,理解参加公益活动,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以下活动方式:组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辩论会,使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和社会。此外还采用角色换位训练:按照性别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懂得应如何关爱社会。这些活动方式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受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资源,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讲授“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时,我针对学生中的违法案件,如打架斗殴,使他人致伤、致残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分别列出这些行为的后果,即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可以做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分辨是非,体会遵纪守法的好处,违法的危害,从而达到通过自我教育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针对“保护个人隐私”,我以“家长是否可以拆阅子女信件和日记”为题,开展一次学生与家长的对话活动。通过开展亲子对话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期望,又能以平和有效的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有助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密切亲子关系,提高法律意识和是非观念。

三、充分挖掘社会资源

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因而教学的时空就不能局限于学校时间及教师,而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充分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处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欠缺“我与他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这些方面的认识,以及缺乏较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的能力。那在“走进父母和理解老师”,以及有关友情等的课文,就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想法,生活中具体做法,了解学生对于父母、老师和朋友的看法。然后再设计教学方案。在讲“走进父母”这课时,我提前了解了一些学生对于亲情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到的情况并不是很好,由于一些原因使得学生对父母的关心较少,甚至一些学生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那我在教学中就设计了一些环节,是让学生主动了解父母,去做到关心父母,甚至在作业设计突出实践性,让学生从生活中实实在在去关心帮助和体谅父母和长辈。

(2)理论联系实践,适时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如果离开了学生实际生活,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僵死的教条。所以,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理念,搞活课堂教学,充分设计好教材中所展现的探究、讨论、反思、分享等活动,并且自己根据实际创设情景,使教学延伸到课外,使课内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知识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例如结合时事政治给学生拓展知识,也给对于十分关注时事政治的同学好的平台,他们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不仅是以自我为中心,慢慢学会去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

总之,现在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新课改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我们目前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远远不能满足于任课,我们的见识、修养和经验还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不断地汲取其他人的成功经验,充实进步思想,时时“刷新”。这样,我们才会更新观念,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新课程,驾驭新课程,积极投身到更加有效的教学之中去。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9

暑期,我荣幸地参加了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感受颇深。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第二,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第三,还应注意,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而且,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第四,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第五,我认为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第六,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第七,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好!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教学设计中这些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也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方法,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从而确保了探究教学的顺畅进行。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人不见意趣,心不乐学。”理想的物理教学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情感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是教师的教法领域问题,又是学法指导领域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小实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精心构思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好奇心点燃起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三、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实践表明,《学案》的使用非常奏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总之,我们的物理教学功在今天,利在明天。不管教学评价体系怎样,作为教育者务必把握一点,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做到教学相长。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沐浴着新课程的春风,享受着新课程带来的幸福:学生的主体性在不断的师生互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气氛在愉快的交流中变得亲切自然,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位,教师的个人意识与素养在整体要求下不断提高。下面谈一谈我对课改的点点感悟。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生为本

思想品德课已经把心理品质、健康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方法教育有效地进行了结合,即依托于心理学的知识,又区别于心理学课程。学习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活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敞开心扉,通过学生自身的成长和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心理现象来体验、来获取对知识的认同和掌握。

1、合理开发利用教材上的空间

实践教改就会发现在教材编写上有一闪光点--—教材中都留有大量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去让学生思考、去写、去评论、去留下感想,这是非常可贵的,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场所,去实现心理交流。我主要从两个方面用好这些空间:一方面,要求学生把教材中“议一议”“想一想”等内容能物化为语句的,尽量用最精练的语句表达概述出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过程中,把发现的问题、得出的感想写在空白的地方。使学生的情感和探索能够有一个停留的场所。等到一学期学完,再回顾一下过去的思想与情感,学生又会对原有的所思所想产生新的共鸣,提升到一种新的认识高度。

2、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实施活动化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新教改中有许多活动性要求,因此采取“活动化教学”,可以通过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一个个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出疑问、引起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针对“我们的责任,理解参加公益活动,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以下活动方式:组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辩论会,使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和社会。此外还采用角色换位训练:按照性别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懂得应如何关爱社会。这些活动方式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受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资源,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讲授“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时,我针对学生中的违法案件,如打架斗殴,使他人致伤、致残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分别列出这些行为的后果,即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可以做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分辨是非,体会遵纪守法的好处,违法的危害,从而达到通过自我教育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针对“保护个人隐私”,我以“家长是否可以拆阅子女信件和日记”为题,开展一次学生与家长的对话活动。通过开展亲子对话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期望,又能以平和有效的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有助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密切亲子关系,提高法律意识和是非观念。

三、充分挖掘社会资源

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因而教学的时空就不能局限于学校时间及教师,而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充分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处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欠缺“我与他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这些方面的认识,以及缺乏较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的能力。那在“走进父母和理解老师”,以及有关友情等的课文,就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想法,生活中具体做法,了解学生对于父母、老师和朋友的看法。然后再设计教学方案。在讲“走进父母”这课时,我提前了解了一些学生对于亲情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到的情况并不是很好,由于一些原因使得学生对父母的关心较少,甚至一些学生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那我在教学中就设计了一些环节,是让学生主动了解父母,去做到关心父母,甚至在作业设计突出实践性,让学生从生活中实实在在去关心帮助和体谅父母和长辈。

(2)理论联系实践,适时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如果离开了学生实际生活,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僵死的教条。所以,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理念,搞活课堂教学,充分设计好教材中所展现的探究、讨论、反思、分享等活动,并且自己根据实际创设情景,使教学延伸到课外,使课内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知识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例如结合时事政治给学生拓展知识,也给对于十分关注时事政治的同学好的平台,他们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不仅是以自我为中心,慢慢学会去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

总之,现在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新课改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我们目前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远远不能满足于任课,我们的见识、修养和经验还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不断地汲取其他人的成功经验,充实进步思想,时时“刷新”。这样,我们才会更新观念,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新课程,驾驭新课程,积极投身到更加有效的教学之中去。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一、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总体变化

1、新教材总体框架体系不变,教材编写思路、理念基本不变。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保留整套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帮助学生建构和理解重要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内容上的变化

(1)知识内容上的变化:框架体系基本不变,七年级教材做减法,八年级教材做加法。

七上:整合、简化生态部分、“细胞的生活”,基因、DNA、染色体内容移至八下,病毒”移至八上,整合、简化绿色植物部分。

七下:删去三节:“计划生育”“空气质量与健康”“人粪尿的处理”

八上:增加动物的类群、病毒等内容

八下:增加基因、DNA、染色体关系的内容(从七上移来)

此外,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也给教材带来知识内容详略程度上的变化及练习题的变化。

(2)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变化:

删除了几个可性行不高或价值不高的探究活动(植被对空气温度的影响、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晚育的意义、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提高了探究活动材料选择的开放性;突显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增加了实验与演示实验,增加了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的阅读内容

3、呈现方式的主要变化,有利于落实重要概念的教学:

(1)单元引言指向本单元重要概念;

(2)每节开头增设“想一想、议一议”栏目;

(3)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

(4)部分章节的标题本身就是重要概念的陈述;

(5)精选事实性材料支持概念的建构;

(6)注重通过探究活动建构概念;

(7)更加明确地表述概念并以黑体字排印;

(8)增加辨析概念的练习题;

(9)“单元小结”引导学生所学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10)版式的变化:版式设计突出不同功能板块的区分(如主副栏编排,学习的主干内容放主栏,相对次要的内容以“小资料”、“试一试”“?”的形式放在副栏)

(11)每节另起面。

(12)插图的变化:更新大部分插图,突出原创性,提高精美度。

二、新课标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和新教材就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尽管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分析得有板有眼,入木三分,但由于忽视了综合、归纳、渗透,结果造成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而新教材的内容与时俱进,图文并茂,精选了一些反映生命科学最新进展并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息息相关的内容,尽可能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例如“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实验,通过分组做发豆芽的实验,再分组讲出由学生自己归纳的关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在做发豆芽的实验的同时,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发的豆子有多少发了芽,又有多少不发芽,同时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通过探究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沐浴着新课程的春风,享受着新课程带来的幸福:学生的主体性在不断的师生互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气氛在愉快的交流中变得亲切自然,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位,教师的个人意识与素养在整体要求下不断提高。下面谈一谈我对课改的点点感悟。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生为本

思想品德课已经把心理品质、健康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方法教育有效地进行了结合,即依托于心理学的知识,又区别于心理学课程。学习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活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敞开心扉,通过学生自身的成长和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心理现象来体验、来获取对知识的认同和掌握。

1、合理开发利用教材上的空间

实践教改就会发现在教材编写上有一闪光点--—教材中都留有大量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去让学生思考、去写、去评论、去留下感想,这是非常可贵的,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场所,去实现心理交流。我主要从两个方面用好这些空间:一方面,要求学生把教材中“议一议”“想一想”等内容能物化为语句的,尽量用最精练的语句表达概述出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过程中,把发现的问题、得出的感想写在空白的地方。使学生的情感和探索能够有一个停留的场所。等到一学期学完,再回顾一下过去的思想与情感,学生又会对原有的所思所想产生新的共鸣,提升到一种新的认识高度。

2、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实施活动化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新教改中有许多活动性要求,因此采取“活动化教学”,可以通过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一个个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出疑问、引起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针对“我们的责任,理解参加公益活动,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以下活动方式:组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辩论会,使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和社会。此外还采用角色换位训练:按照性别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懂得应如何关爱社会。这些活动方式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受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资源,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讲授“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时,我针对学生中的违法案件,如打架斗殴,使他人致伤、致残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分别列出这些行为的后果,即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可以做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分辨是非,体会遵纪守法的好处,违法的危害,从而达到通过自我教育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针对“保护个人隐私”,我以“家长是否可以拆阅子女信件和日记”为题,开展一次学生与家长的对话活动。通过开展亲子对话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期望,又能以平和有效的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有助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密切亲子关系,提高法律意识和是非观念。

三、充分挖掘社会资源

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因而教学的时空就不能局限于学校时间及教师,而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充分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处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欠缺“我与他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这些方面的认识,以及缺乏较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的能力。那在“走进父母和理解老师”,以及有关友情等的课文,就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想法,生活中具体做法,了解学生对于父母、老师和朋友的看法。然后再设计教学方案。在讲“走进父母”这课时,我提前了解了一些学生对于亲情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到的情况并不是很好,由于一些原因使得学生对父母的关心较少,甚至一些学生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那我在教学中就设计了一些环节,是让学生主动了解父母,去做到关心父母,甚至在作业设计突出实践性,让学生从生活中实实在在去关心帮助和体谅父母和长辈。

(2)理论联系实践,适时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如果离开了学生实际生活,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僵死的教条。所以,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理念,搞活课堂教学,充分设计好教材中所展现的探究、讨论、反思、分享等活动,并且自己根据实际创设情景,使教学延伸到课外,使课内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知识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例如结合时事政治给学生拓展知识,也给对于十分关注时事政治的同学好的平台,他们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不仅是以自我为中心,慢慢学会去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

总之,现在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新课改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我们目前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远远不能满足于任课,我们的见识、修养和经验还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不断地汲取其他人的成功经验,充实进步思想,时时“刷新”。这样,我们才会更新观念,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新课程,驾驭新课程,积极投身到更加有效的教学之中去。

初中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一直以来,政治课都被很多学生乃至家长惯性的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这是政治科的悲哀,也是政治老师面临的巨大压力。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的政治课是根据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而开设,是对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主要以活动代替以往的运用,要求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课的进行,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熟练地运用于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事物之中,从而使学生达到有所发现以及创新的目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学环境。这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自由散漫、任意为之,而是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精心组织,大胆设计,敢于创新,创设出符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将理论知识在教学情境中内化为实际的知识,将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是学生对于课本的一次再创造,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发挥的过程。

二、利用好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优势

课本教材的内容都比较乏味,学生对它不太感兴趣。所以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音像兼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制作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拓展学生视野的特点创设情境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

三、调整角色,更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就应该避免使用“满堂灌”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应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好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中探讨问题,这样学生就有动手的机会,并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同时学生也会踊跃地参与讨论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培养。

四、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动不动就让学生完成给政府提建议的问题,这样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因为这超出了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相反,如果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问题即使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也是乐于参加,并且有话可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的特点不在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是转变为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过程;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在学习中、讲授中、讨论中、辩论中、活动中、社会实践中、学习评价中,做理性的组织者、积极的参与者、智慧的引路人。学生为“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要对学生宽容、鼓励。加强与师生的情感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教师讲课时要充满感情,要以理激情,以形激情,以境激情,以行激情。

六、做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完美统一

政治课教学要做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使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当前政治课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在教学设计中就必须根据课程的需要定量渗透,适当扩展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穿插现实生活内容,做到在内容上可以多方位,在数量上可以适当,在质量上要精彩,不能脱离教材。

总之,新课改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勇于实践,敢于挑战,寻求创新和突破,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