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教师的文章

2023/01/25经典文章

关于教师的文章(精选12篇)

一盏一盏的灯

文/邹冰

生命中引领你的那些人定会走进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们是无边的黑夜里突然亮起的灯。

因为超额完成了小秋收任务,徐老师说带我们去看电影。放电影的山村离我们学校有十五里地。那天,刚吃完午饭我们就聚到徐老师家。徐老师瘦高个,背有点驼,长着一副莫西干人的脸。平时我们很怕他,但这个下午不是。我们聚在他身边,看他和师母忙碌。这个下午我们觉得他说话的声音很温和,他的每一次微笑都很亲切。我甚至想从后面抱住他,把脸埋进他微驼的后背。徐老师和徐师母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玉米粑,徐老师说,玉米粑先不要吃,回来的路上饿了再吃。徐老师还准备了两个火把,班长和副班长一人拿一个,徐老师自己提了一盏马灯。一切准备就绪,徐老师带着我们——二十多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出发了。

走完一段平坦的机耕道,我们便进入了山地。爬山对乡村少年来说算不了什么,在狭小的山路上,我们依然兴奋着,依然觉得徐老师无比高大,觉得老师手上的马灯像魔法盒。深秋的山野,处处弥漫着植物成熟的气息,我们像一群亲赴一场盛大晚宴的饕餮。登上最高的垭口后,徐老师叫我们休息一会。站在高高的垭口,猛然回头,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们:绵延不尽的群山做了背景,山下,我们的村庄小了起来,掩映在金色的田野里,画一般美丽。我们偎依在徐老师的身边,看太阳的余晖染红山川大地。

余下的路我们越走越慢,有几个同学摔了跤,把积攒的兴奋劲儿彻底摔没了。

看见那块激动人心的大银幕的时候,天已暗了下来。徐老师指挥我们排成两列坐好,电影便开始了。那天的第一部电影是《激战无名川》,电影的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是抗美援朝的故事。电影有许多战斗场面,我们看得很兴奋。也许是走路太累,电影开始不到半个小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便酣然入梦。徐老师很着急,挨个叫醒瞌睡的同学,大家强撑着看了一会银幕上的轰炸后,头又鸡啄米似的。徐老师无奈地摇头,他不忍心再叫醒瞌睡的同学。

一幕既终,夜已深沉。紧接着,另一部电影开始放映,夜静极了,唯有放映机的沙沙声和影片中的人声,告诉我们夜还醒着。有那么一瞬间,似乎这个闭塞而空茫的乡野,蕴含了无比阔大的永恒。我们在影片中回到了自己柔软的内心,虽然明天的生活依旧是困顿和劳苦,但是这种偶然的抚慰中,我们已经生活了千年。我已经记不起第二部电影的名字,想必是极精彩的,我们瞪大双眼也无法抵御疲劳的侵袭。然而,第二部电影未放映一半,天空开始下雨。漆黑天幕下的雨丝,在光影之间,化作闪亮的花针,簌簌洒落头顶。就这样,一场秋雨在夜半时分悄然降临,它丝毫不为这样的仪式所动,兀自越下越大,并且伴随着远处不时传来的电闪雷鸣。我们被大雨唤醒,分不清是梦里还是现实,乡民们即便有所不舍,也只好在大雨中狼狈而去。徐老师把我们带到村民的屋檐下避雨,他的眼睛湿湿的,分不清是雨水还是眼泪。

夜雨如注。无边的黑夜,显得浩瀚而苍茫,有那么一刻,全世界仿佛都浓缩于银幕的方寸之间。而泣诉的雨声、清脆的雷声、耀目的闪电,犹如天地间演绎的鸿篇巨制,它似乎要吞没那渺小的乡村电影。我们盯着银幕,忽视了徐老师内心的焦虑和歉疚。雨小了一点,徐老师叫我们回去,我们都摇头,好不容易得来的看电影的机会,我们不能浪费。

只有我们一群人,站在别人的屋檐下,一言不发地盯着远处的银幕。其实剧情早已不重要,我们就像是非要完成这个仪式。一直到银幕上出现“剧终”两个大字。

回来的时候,天空依然下着小雨。泥泞的小路非常难走,徐老师高举马灯,不断地提醒我们不要摔跤。稍微平坦的地方,他叫我们手拉着手。狭窄的地方,他站在路边,用有力的大手把我们一个个送过去。

登上垭口的时候,我们都变成了小泥猴。黑暗中,垭口两边的岩石峭楞楞的,如同恶魔。垭口的风很大,伴随着凄苦的秋雨,两个火把根本无用,口袋里的玉米粑也已湿透,我们没有了胃口,一心想早点回家。徐老师高举马灯,站在最高处,照亮我们的路,他很高大,看上去像电影里的人。下了垭口,路就好走多了。我们磕磕绊绊,艰难地回到小村。

子夜时分,雨停了,小村宁静如水,徐老师提着马灯,引领我们敲开一家家的门,叮嘱我们不要忘了熬姜汤喝。等我们这些小鸟一一归巢后,徐老师才提着马灯往自己家里走,他步履蹒跚,几欲摔倒。多年以后,我还记得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盏马灯,和擎着马灯的那个人。如今,徐老师老了,而且半身不遂,在老家苦度余生。他的儿子,那个我们上课总是坐在讲台上的小不点,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在县城做泥水匠。

后来,我也成为一名老师。这是一个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职业。我做着,乐此不疲。我认为,上课的铃声圣洁如教堂的钟鸣,它在召唤,召唤教师走进他的课堂。课堂上,有几十个纯洁的灵魂在等待教师的洗礼。理想的课堂不只是完成任务,它是一个人与另外一群人一起度过的时光。理想的课堂是“有光”的,这个“光”就是教师的思想。学生在课堂如何活动,他们需要做什么以及会怎样做,他们的思想情感在几十分钟内可能会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如何聚集,最后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教师关注这些,教育就有可能成为美好的生命礼物,教师就是高悬在学生头顶的明灯。《圣经》上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教师因为带给学生光明而神圣。

总有一些人默默努力却不为人知,就像多年以前,徐老师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高举在垭口的那盏马灯。

一盏一盏的灯 ,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发光,那是浩瀚的天幕上无名的星星,无论你关注与否,他们都在,他们喜欢把自己隐藏在伟大的后面。

我的伪主播生活

文/韩星星

大疫之下,岂有路人?众志成城是最好的回应和剧本。这个庚子新春,注定要写入史册,或慷慨激扬,或婉转低回,或淡妆浓抹……而属于我的那一页,则以异样的笔调诠释了不可能中的无限可能。

“停课不停学”霸屏工作群时,我还以为是特殊时期的口号。但很快,配套文件、方案和会议层层推进,网上授课已箭在弦上。这可难住了我!拔剑四顾心茫然。箭与剑迥然不同,平台授课和讲台教学大相径庭。我仓促上阵,收拾心情,调试设备,踏上伪主播的征程。

我和电脑之间是单纯的Word关系。直播讲究声色纷呈,授的是知识,拼的是演技。对于我,这太超纲了!台上暂且不提,单单直播设备,就废掉我经营多年的人设。不是没画面,就是没声音,或者声音跑得太快,画面追不上……我手忙脚乱,狼狈不堪。学生看得都于心不忍了,纷纷在后台刷屏:老师,你就不能调试好再直播吗?

凌乱。学生难得和我感同身受。功夫不负有心人!磕磕绊绊搞定了设备,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我讲得声情并茂,老婆都不时“刮目相看”。说到兴起处,我连麦提问。但,麦呢?我求助老婆。老婆扫了一眼,鄙夷地说:直播间里一个学生都没有,你打算给鬼连麦啊!

我大呼三声“上课”。老婆吓得一个激灵,旋即给我来个醍醐灌顶:你嚎啥!直播间里没人,谁搭理你!在她指导下,我启用平台的提醒功能。学生开始上线,围观,点赞……“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学生上线太慢了!我按捺不住,朗声喊道:还有谁……

瞬间,我的左耳极速膨胀、拉长。老婆探过身:“我咋说你好呢?你是直播上课,还是直播狼嚎……”在学生众目睽睽之下,为师的形象沦陷了。耳麦里惊起哇声一遍,大珠小珠落玉盘。老婆发现了状况,立刻拔掉耳麦、开启禁言模式。但为时已晚,这开门黑已成定局。

作为一名伪主播教师,我能掌控的也只有知识层面,至于对面是一心一意的奥特曼,还是三头六臂的小怪兽,我都不得而知,难以驾驭。我的连麦督查、提问,有时不止连一粒麦子,还有一遍麦田。

早读课,问学生古诗会背了吧?666刷屏。我很欣慰,提问学生甲。一连麦,脑海里就窜出一个词:鸡飞狗跳。学生睡眼朦胧,他父母像离弦之箭,射出被窝;他小妹爬过来,咿咿呀呀地抢手机……

还有几次,连麦的是家长。他们很真挚地向我挥手问好,让我等一会,孩子在吃饭。他们怕冷场,很热情地和我寒暄,很好客地让我也吃点。然后,镜头切换到饭桌……我忙断掉麦。这课上到哪去了!以后,我不再轻易连麦,既怕把别人带沟里,也怕被别人带沟里。

上课难,作业更难。起初,我要求学生拍照上交。改着改着,似曾相识?往回翻,果然一模一样——作业照是拷贝别人的。明言禁止后,学生走起生态环保的电子作业路线。这下可好,清一色的四号宋体字,无笔迹可循,火眼金睛也辨不出真伪,甚至名字都形迹可疑。

同样是主播,我为啥这样难呢?询问同事,都和我差不多,和学生斗智斗勇,掉粉是寻常,粉转黑是趋势。一个老教师感慨,干了一辈子教师,怀疑自己是假教师。我安慰他:不!你只是一个伪主播。

我的父亲,我的老师

文/青轻行走

很多人都读过《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从中读出爸爸是朋友、是玩伴、是师长,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力量。而我最为幸运,有一个好父亲,也是我一生的好老师。

我的父亲执教讲坛四十余年,教书育人饮誉一方。父亲更是我的终身老师,善教的他始终教育与引领着我前行。

父亲生逢特殊的年代,诸多原因让他无法继续自己的专业道路。他只身来到举目无亲的土地上,从一名乡村教师开始了他的粉笔生涯。丘陵相环的山凹间,品字形结构排列着三幢平房与一面飘扬的红旗,构成了童年的我对学校的基本认知。这所简易的学校里,有过我欢乐的童年,更有父亲十九年的艰辛与默默地煎熬,他把那火红的青春、燃烧的激情和严谨的作风都抛洒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中。

无法想象当时一颗年青的心是怎样扎根于这片土地上,又是如何安然地执起教鞭当上了孩子王。这一幕今天似乎只能在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能找到类似的场景。而父亲有着自我的诠释:当教师是幸运的,教师是传递文明的使者,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间植根自己的理想与冀望。

也许父亲说的没错,他与这所学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师资匮乏,父亲担任了多个学科教学;作为教师,他自己从未间断过学习,经常借来图书资料钻研到深夜;物资贫乏的年代,学校没有现成的教具,父亲就自己动手创作。记得毕业班晚上自习课,学校经费紧张得连煤油灯都点不起,于是父亲带领学生从山上采割松树油脂,自制油灯,照亮了教室,照亮了书本,也照亮了几十张乡村孩子红红的面庞。

父亲的奋发图强,使这所名不经传的乡村学校一跃成为当地的名校,一次次地成就了辉煌。当地的老百姓说,父亲是改变这里孩子们命运的第一人。桃李满天下,这所看似平凡的乡村学校,却走出来数以千计的人才,有专家教授,有文坛作家,有商海巨贾,有科技名流……当时教育领域还没有所谓的“素质教育”一说,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教育教学方式却是真正体现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出个性潜能。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排练话剧歌舞,前往水利兴修的工地演出;倡导学生健身运动,环山越野长跑成了学校传统优势的体育项目;还亲自带领学生到山上河边采集动植物标本,把农科教有效地结合起来。

无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还是二十多年的校长,父亲始终敬业、乐教、垂范,既诲人不倦,又严格要求,多年后学生们回忆往事对他依然发自内心地崇敬。一位着名的作家在访谈中,把其的成名和写作的成功都归功于当年父亲的鼓励和引导。那是父亲从一张作业纸片上发现了他有超凡的想象力和跳跃性思维,于是极力地鼓励他多读书,勤练笔,直至其后来得以骐骥一跃。

在我的心中,父亲始终是双重角色,亦师亦友启蒙护佑我的成长。多年来他把对子女的深爱浸润在生活寻常的细节中,舐犊之情犹如细水长流般的隽永。他积极引导子女阅读,在经济并不宽恕的年代,毅然私费订阅了《中国少年报》《安徽儿童》,并在同一盏灯下,与我们姐弟一起读书补充精神食粮;星汉灿烂的夏夜,父亲带我们玩成语接龙的游戏;腊底年前,我们拿着父亲书写的春联在街头售卖,换来一册册的新书;父亲用纸片制作玩偶,让我在童年的伙伴们面前增添了炫耀的资本;还有父亲的琴、诗、书、画,无一不是我学习的榜样……在父亲心中,惟有以书籍铺就或文字码砌的道路,才契合他心底的价值取向。我的第一部学术专着出版,第一次全国性征文获奖,全是父亲在背后关切与教诲的结果。

在外读书或工作期间,每每回家,我最为兴奋的是能与父亲促膝交谈。因为每次直面交流,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学识,更有宽容,和人生的道行。大学期间,父亲亲笔给我写了47封信,字里行间更多的是在鼓励我,敦促我。而像许地山《落花生》中描述的父子对话,在我儿时算是寻常事,案前垄上,父亲大凡以故事或实践明理,浅显而深刻,至今都在影响与鞭策着我。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支撑起了一位人民教师的精神脊梁,同时也白描出心中父亲的儒雅、善良与奉献的形象。“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以感恩的名义自豪地选择教师的职业,为师为父的他一直以微笑相伴着我成长。

如今我的这位好老师,父亲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离我远去了,而留下的是那些永不湮没的财富,和烛光里永远绽发的笑容。

守望梦想

文/罗从政

我家世代是农民,在过去的年代还是个贫农。我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上了师范大学,圆了我的教师梦。

记得高中毕业时,我曾问父母,你们想让我将来干什么职业?父母提出了教师和医生两个选项。因为在乡下人眼中,教师和医生是最稳定的工作,也是乡下人唯一可接近的两种职业。我没有辩解,一来他们的口吻只是建议,二来从父母的角度看,做个教师或医生已经是“光宗耀祖”了,不论怎么说也是个文化人,一生就可以摆脱土地了。

哥哥闯荡过“江湖”,对于广阔社会有更深的了解。他当然希望我首选经商,在一个没有社会背景和受过苦难的家庭,对金钱是很敏感的,他希望发家致富的传奇会在我身上实现。可我是个不善于交际的偏内向男孩,对哥哥的意见,我坦白自身条件不适合进入商界。我高中学的是文科,便问他做教师怎么样?他沉默了片刻说,以现在的状况,读师范将来也就是个基层教师;如今家乡的年青一代都走出去了,他们无论是打工或是学技术,多少年后可能都会有一些成就。而他们将来的孩子,也大多数会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学习、生活。而做一位学生逐渐失去的乡村老师有什么前途?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没有完全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是采纳了哥哥的一些建议,所填的专业大多是与商界有关的物流管理、会计类,只是在几乎不可能考上的提前批次里填了师范。这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深思考之后的结果。我想,不论怎么样,如果考取了,这终究是个父母眼中的“文化人”,也算符合他们的期盼了。

后来,我意料之外地被一所不错的师范院校录取,还享受着国家付费上学,毕业保证安排工作等诸多别的专业少有的优越政策。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免费师范生,四年上大学的学费都会由国家报销,还补助生活费。不过毕业后要服从国家教育需要,10年内必须从事教育,不可跳槽其他行业。我全部接受了,上大学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倒是没了,可哥哥寄托给我的商业发家梦却由此破灭了。父母很是高兴,因为这正合了他们的愿。

上大学临走前,全家都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之中,只有我用即将离开家乡的伤感,掩饰着一切。离开家乡跨上大巴的那一刻,我还是回头笑了,因为在这一瞬间,我看到我家屋顶后面的朝阳正钻出山头,把大块的山坡和蓝天映照得光泽灿烂。此刻,我想到了我的未来。

生活没有和我开玩笑,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安康正式成了一名教师,并且在业余爱上了文学写作。现在无论是工作,还是业余,我和我的学生在一起,过得充实而快乐。现在,我正在通向梦想的路上,或许偶尔会停驻遥望,可那眼神中饱含着幸福的滋味。

守望生命

文/理想之路可能漫长

昨天早上,我无意中打开了一个链接,看到的内容顿时让我泪水直流。我的大学同学,丽,一个朴实认真的人。记忆中的她,总是很文静,不太爱说话,但总能给人留下踏实、本分、温暖的印象。由于大学时,课不是很多,又不住在同一个寝室,所以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一晃眼,三年的大学时光匆匆流逝,我们各奔东西,开始了自己新的征程。

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为生活,奔波在各行各业。毕业,不再,联系。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人提议,建了班级群,于是分离的人,远离的心再次碰撞在一起。一段时间后,群,从热闹恢复了平静,我很久不再关注它了,因为里面聊的话题,我不太认同。昨天,当我再次无意中打开班级群,打开那个链接,看到丽的报道,我的泪水如江河决堤……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最见不得,听不得这样的消息!丽,33岁,风华正茂,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一个三岁女孩的母亲,一个年轻男人的妻子,一个几十个孩子的班主任……在今年春季开学时,她就发现自己肚子经常疼痛,但她选择了坚守岗位,怕请假耽误了学生的学习,直至放暑假她才去检查,却被确诊为卵巢癌……晚期……苍天呀……狂风暴雨,一时间突袭了这个柔弱而单薄的女子,更让她的亲人感觉到什么是:天塌……地陷……让她的家在风雨中飘摇……她的丈夫,也是一名教师,两个人一年七万多的收入,一个三岁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生活,有时真让人不知所措。

昨天,在网上和她聊了几句,她的乐观、勇敢,直视病魔的勇气,真让人钦佩!没想到,一个弱女子,如此坚强,这是我所不了解的。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珍贵!再想想,这几年,我面对了多少生命的离开,真让人唏嘘不已。我的同事,田雅丽老师,多年轻啊,至今想来,都难以置信,她已经离开我们几年了;2014年,我的大爹、小妈相继离开,我伸手想抓住他们,可梦中总是抓不住,多少次泪湿枕巾;2015年,最疼爱我的,老公的爷爷也走完了自己人生的95年,我的心里一时间空落落的,难以适应大树拔地而起的恐慌感;同样,在这一年的八月,对我影响深远的小姑也撒手而去……生命!生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它,让我们每一个人去敬畏!同时,我也在思索,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使命是什么?我觉得自己的使命就是陪伴生命的成长!和一批又一批的小生命,相互陪伴,快乐而幸福地生活!

作为一名教师,想一想,真的,好幸福!每天,有这么多可爱的小生命陪在我身边,看着他们在教室里安静地写作业;在广场上认真地做操;在田径场上尽情地嬉戏、奔跑、开怀大笑……我是多么的幸福!有时候,聊到一个话题,下课了他们还不尽兴,一群小可爱围着我,争先恐后地给我讲着他所知道的一切,毫无保留,我真的成了众星捧月般的莲花公主了!这种感觉,真的,好幸福!

那天,教师节,我一走进教室,就看见白板上,孩子们用稚嫩的手写下的祝福: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还画上了小花,甚为幸福,为孩子们那如金子般美好的心灵!那天,我把巧克力,发给孩子们,孩子们那欢呼雀跃的样子;下课时,小泽,硬把一块巧克力塞进我嘴里的感动;小哲,把一颗枣放在我手心的真实而美好……幸福,幸福,还是幸福!一种自内而外,暖暖的,真实的幸福。

守望生命,全身心地呵护这些幼小的可爱的生命,从此时,此刻起;守望生命,珍惜幸福,从此时,此刻起;守望生命,孝敬父母公婆亲人,从此时,此刻起;守望生命,放下心结,善待每一个人,从此时,此刻起!守望生命,祝福丽早日康复,回归校园、孩子、家庭,谱写生命华丽乐章!

四十年 师恩难忘

文/浮生若梦

文化大革命十年给高校带来浩劫,师范院校难逃厄运,城乡教师紧缺。

我1975年6月从联合中学高中毕业,1976年9月被我的初中老师王冠俊推荐为代课教师。在那个无以理想和信念的年代,我似乎感到无处安放的青春找到了一隅栖息之地。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心许愿望:要做天下最好的教师,以证老师知人之明,报答老师举荐之恩。

40年弹指一挥间,我一路走来一路歌,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考进师范再学习—公办老师。我虽然不能了却“做天下最好的教师”心愿,但我做了一个深受学生和家长爱戴的教师,一个荣誉满满的教师。当我的工作成绩可以告慰尊敬的老师时,老师已作古。心存感激,却无以回报,心里隐隐作痛,老师对我的关爱情景历历在目。

我的初中母校是联合红旗中学。初二时的历史课,是时任校长王冠俊兼任。历史课是我们全班同学最爱上的课之一,在十四五岁的少年眼里历史老师无所不通。从原始部落到现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从巴比伦文明到中国文明,王老师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一批对历史知识匮缺的少年,似乎在荒漠中饥渴时发觉了清泉,立即沉浸到了历史知识的甘泉中。王老师带我们穿越时空,带我们和历史人物对话,让我们思接千年,视通万里。王老师的课让我爱上历史学科,我全神贯注听讲,老师讲解的内容我镌刻在心。有一次课上王老师提问,“鸦片战争哪年爆发?英国人从哪里入侵中国?谁去虎门销烟?”我对答如流。老师啧啧称赞,连声说好,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老师的表扬让我窃喜了好多天,更激起了我的学习兴趣。

有了这次被表扬的经历,我对老师的惧怕少了几分。课间十分钟,居然还敢走进办公室,带着问题请教老师。一次,我到办公室交作业,王校长对一位老师说:“这孩子聪明,口头表达能力强,将来做老师一定行。”听了,我心里乐滋滋的。哪知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激起我对教师职业的向往,预定了我的人生道路。时隔四年后,王校长果然推荐我为代课教师、民办教师。从此,我和教书育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上教育岗位那年,我刚20岁,被分在乡村中学—联合红旗中学,任教初中数学。那个年代,我学到的一点浅显的数学知识显然不能胜任初中教学,我一面刻苦专研,一面向老教师求教。王校长指导我管理学生的方法,同时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在学生中声望很高的老教师做我的指导老师。当年,在联合任教的韩传文老师,郭洪志老师都给我以很大帮助。每每回忆这些,总是心生感激之情。

四年后,我考取了师范。临行前,我去和王校长道别。他非常高兴,祝福我,语重心长地鼓励我珍惜师范学习时间,毕业后回家乡,更好地为家乡教育事业作贡献,还关心起我的婚恋。在师范学习期间,我曾给他写过几封信,汇报学习和生活状况。他也给我回信,信中一如既往的鼓励,充满着父辈的关爱。毕业后,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老师勉励我,多读书,多积累,教好书。

每年春节前我总要和爱人一起去拜望恩师一次。但平时忙于工作和家务,联系很少。十年前的一天,突然惊悉王校长去世的噩耗,我们匆匆赶到灵前,却再也无法和我们敬重的师长对话,再也听不到他关爱和鼓励的声音,悲从心生,潸然泪下。

十余年过去,每当念及王校长,总感到恩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荡为人;敬业精业,有教无类,爱生如子;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美名乡里。

师恩永远铭记,恩师永作楷模。

校园风波

文/朱统元

小王毕业这年,在他所处的这座城市,工作难找,就业压力大。从农村出来的他读了这么多年书,能考上一个工作是他对父母的一个交代,只怕不知道招考信息,一旦知道哪里有招考,总少不了他,几次考下来他和同学A一样一次次落选。参加第一轮特岗教师招考他和同学A本可以被录取的,想着太远、太偏僻了就没有去。终于等到第二轮农村特岗教师招考机会来了,虽是偏远县份他和同学A还是报名参加角逐并庆幸录取。

带着欣喜及服务山区教育的憧憬。小王及同学A踏上特岗征程。从小王居住的这座城市到录取他们的学校一路上都是蜿蜒的山路且部分地段是泥泞、砂石路。也许是脱贫心太切这贫穷的边陲小乡很重视教育,县里、乡里、学校各环节都有人来接新来的教师,每到一处都有香喷喷、热乎乎的布依族美味佳肴招待老师们,每每遇到村民都是面带微笑,热情邀请老师去家做客。

“小王,这几天持续下雨路太滑,车子骑不来,你的行李先寄存在镇上,后天,你嫂子来赶集,顺便牵马来驼你的行李。”

“今天我们从这里下到河谷涉水到对岸,爬过那边三座山头,再下到河谷就到了。”

话别了同行、热情好客的餐馆老板,虽一路颠簸小王心里热乎乎的,正要准备拿行李时校长的一席话,小王顿时觉得被凉水浇了头。

俗话说“人无三分银,地无三里平”小王一路上只见散落在山腰或河谷一带零星的吊脚楼村落。小王的学校坐落在河谷边上,周围两公里范围无人家户,可谓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里是进出几个村寨的交通要道,为照顾几个村寨适龄子女上学,在这里修建了一所完小。校长买了对岸的碾坊,安了家。这里虽说简陋但方便校长守校、管理、上下班。校长的妻子是村里唯一的卫生人员,在这里经营小超市、小诊所。

小王到校后暂无住所,吃住只能在校长家。一天小酌几杯时校长就会提起现在住的地方太简陋、学校也无教师宿舍,老是留不住老师,准备在教学楼旁边建一栋房子既解决新进教师住的问题,又解决自己住的问题。

小王本以为校长酒后说说而已,没想一月后周末的早上醒来时学校操场一角有几个人在划线。

“今天日子好,划好线就开始挖地基了。你也来帮我参考如何布置教师宿舍,反正让以后你们好住嘛。”小王走近时校长面带笑容地对他说。

“这点不是学校的地块吗?”

“是,是学校的。”

“沟渠这部分我记事以来就是荒的,后来学校挡水墙建起来后这里就自然形成沟渠了。”

“我建这个房子要占用学校的一点土地,以后这部分建起来的房屋就给教师作宿舍。

“像你们这些远方来的教师,就可以住新房子了。”

校长这么一说,小王顿时脸上露出了笑容,在条件较艰苦的异地他乡从教,毕竟遇着一个关心下属的校长。

“要是能把沟渠旁边的土地用自家土地置换过来,跨过那道坎(学校挡水墙)那就好了。”

“那家人是死脑筋,不换,出钱买他家都不同意啊,兄弟。”

小王这么一说校长脸上霎时变红了。

“老哥跨过那道坎该多好啊。”

“为教育事业我愿意奉献,学校出点土地,我出资金、劳力,建好后我愿意无偿拿出二楼三个卧室作为教师宿舍。”

小王还是有种不祥预感,校长建房能否跨过那道坎呢?

校长说干就干,第一天划线,挖了几米地基,第二天村里来了几个人一起帮忙校长挖地基,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校长在学校边建房子,他家在这里没有土地,老李家没有卖土地给他,难道是学校卖土地给他建房了?”

一向寂静的小村庄,因校长建房而显得热闹了。课间时间校长似乎觉得部分老师也在议论他建房的事,觉得老师们的眼神里尖尖的刺狠狠刺向自己,校长整天心事重重。

“长期以来我校留不住老师,就是学校没有教师宿舍,建教师宿舍是当务之急,是实现我校教师安居乐教的有效途径。目前,没有教师宿舍建设项目,学校也没有经费。为能让这偏僻的学校住得下、留得住新进教师;为让我们的孩子能接受新理念、新教法;为确保我们队伍新注入的新鲜血液永驻,我愿意用自己的钱来修这个教师宿舍,但需学校出点土地。

“星期六,才划线挖地基,这几天就有群众说闲话,个别教师也有意见,今天召开这个会就是看看大家的意见,达成共识,形成文字依据。

“同志们,大家清楚我们学校教师长期以来都是本村人,除我为科班出身,其他均为民转公教师,前年招考进来一个教师,来看没有宿舍就走了,教师宿舍是必须建了。

“学校出点土地,或者卖点土地给我。请大家各自发表下意见。”

会议室鸦雀无声了一会儿。

“教师宿舍问题一直是我们学校的大问题,没有教师宿舍确实留不住新进教师。能争取建设,将有效避免群众说闲话。”校长再次叫大家依次发言。教务主任A说。

“学校出土地、你出资金、劳力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好划分。”总务主任B说。

“必须得划清所有权、使用权。避免将来发生纠纷”教师C说。

老教师D、E……依次发表意见。

轮到小王发言了,他很纠结,因为会场的气氛不是那么融洽,大家对校长占用学校土地建房一事几个代课教师没有明确表明态度,因为他们得罪不起校长,得罪了说不一定明天就不能代课了,只有几个民转公的老教师提到使用权、所有权不好划分问题,也不明确反对。小王该怎么发表意见呢,自己从进这个学校起,吃住都在校长家,要是今天在会上当着大家反对校长,那不是得罪他了吗,自己住哪里、在哪里吃饭呢?

“教师E的意见很好,要不就先把教室隔一间出来先将就住着,也可以煮饭。”

“校长建房一事大家商量拿出一致意见吧。”小王说。

小王说完,会议室又沉寂了很久。

“时间也晚了,大家还要赶路回家,干脆这样,我拿点钱出来给学校,学校把土地卖给我,协议我也写好了,我读一下大家要是没有意见就在协议上签个字。”

校长读完后,又沉寂了很长时间。

“我看协议还是用A4纸打出来好点,今晚加个班打出来,明天教师们再签字嘛。现在时间也晚了。”听着教务主任这样一说,沉寂许久的会议室一下有了生机。

第二天早上校长起得很早正在办公室打土地买卖协议,突然接到教辅站电话说今天下来核实相关事情。校长一下紧张了,这定是群众或某某教师举报到教辅站了。教辅站纪检组到学校来找了校长及部分教师谈话,校长出来时脸色苍白。

后来,教辅站纪检组组织全校教职工开会最后宣布了上级的决定,令校长立即停工,撤销校长职务。

几年后小王与原校长重逢,“校长”感慨万千,近来看了纪录片《永远在路上》,他觉得自己很庆幸当初建房没“过坎”,导致事业也没“过坎”但在寨邻、同事、组织的及时提醒下他过了人生这道“坎”。

走过十年

这10年,和家人一去走过,我很幸福。我女儿今年11岁,这10年,是我见证女儿成长的10年,在这过程中,我们一起学会了什么是等待,什么是坚韧和坚持。特别是在陪伴女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我更学会了许多。

孩子七岁开始学琴,当时买钢琴算是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在这四年多的日子里,几乎每一次我都是陪她学琴,这是需要很强的毅力的,还有每天陪伴或督促她练琴,现在回想起来感觉真的很难。

这10年,同课改一去走过,我很充实。过去的10年,是课改的10年,在这10年中,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通识培训,教材培训并在教学中实践、成长。

反思课改历程,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可喜变化,也寻到了诸多困惑。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反思才会明理,反省才明智。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多一点实在,少一点花招;多一点主见,少一点盲从。这才是课改精神。”在10年的风雨历程中,跨过弯路,遇过挫折,但都是难以避免的。我坚信,只要我们加强学习美文,大胆探索,脚踏实地,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我一定会收获更多。

这10年,在平凡中走过,我很快乐

有人说“家有隔夜粮,不做孩子王”,但既然选择了做教师,高高兴兴是一做,悲悲戚戚也是一做,一路走来,我用实际行动选择了前者。即使当初分配在条件最艰苦的磨市中学,我也能愉快工作和生活,每年统考成绩几乎都是全镇前茅,学生满意,家长满意,领导满意,所以也没有觉得这所普通初中有多么的普通。我想,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面对的方向,教师唯有忘却自己的私利,才能享受他的工作。

教师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可一直以来,我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沉静和细腻打量着这个充满诱惑的现实,我清醒地知道是该慌不择路地选择粉饰自我,还是在世俗风浪的冲击中毅然前行。有时候,我会静下心来留给自己一个人生思考题:下列职业中你认为哪个最适合自己?教师、医生、公务员、会计、商人、个体户……最后,我还是觉得最适合做教师,因为比较而言,这门职业我最专业,如果说我在近20年里用最专业的职业还不能赢得社会认可,那么在其它领域我更会一事无成。所以我常对自己说,教师是吃良心饭的,要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对得起社会。在工作中,我总是能以开阔的心境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在对工作目标的不断追求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保持信心,端正工作态度,化沮丧为乐观,化挫败为成功,克服职业倦怠。

玉树,那么远又那么近

文/那朝庆

邂逅玉树,缘于2015年的一次支教活动。

2010年4月14日的大地震撕裂了玉树的美丽与安宁。那一刻残垣四处,瓦砾成堆,曾经神奇秀美的玉树瞬间满目疮痍,美丽的三江源一时成了悲怆之地。

家园没了,校园也没了,孩子们惊恐的双眼里满是无助。为了让玉树的孩子不因地震而停课,青海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教育援助活动。在新校园建成前,分年级分班级组织玉树的学生到外地上学,玉树称多县6个年级300多名学生被分配安置到海东市互助县威远镇中学、互助民中、互助四中、互助六中等各学校上课学习。那时我是互助六中的一名教师,也因此与玉树这个吉祥而又神奇的地方结了缘。我虽然并没有亲自为玉树的孩子们上课,但看到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各族小同学在千里之外的校园重返课堂,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也在心中默默地为他们祝福,祝愿他们在我们学校能够医治心灵创伤、学有所成。

玉树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以及“唐蕃古道”“中华水塔”的美誉。在藏语中,玉树是“遗址”的意思。由于玉树平均海拔达到4000多米,属高原寒带气候,且昼夜温差大,这里除了高寒植物以外,其他植物非常稀少,树木成活率低,所以也有“树贵如玉”的说法。

经过全国各地的援建,震后的玉树如凤凰涅槃,新家园、新校园奇迹般地重新耸立在高原大地。为促进玉树地区教育发展,青海省教育厅在前期教育援助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东部农业区对口青南玉树支教计划,其中互助县对口支援玉树称多县。当学校发布玉树支教教师报名通知后,我立刻报了名。

虽然同在青海高原,但我此前从未到过玉树。玉树和互助两地相隔近1000公里,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遥远的,但报名支教的我感觉到心中的玉树越来越近。

2015年8月30日一早,互助县教育局局长殷万贵亲自送我们支教的20名教师远赴玉树,开启新学期的教学生活。20名教师来自全县19个乡镇,有小学教师也有初中教师,任教不同的科目,大部分教师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的,也有几名教师是根据任教科目的需要由学校安排的。对于玉树的支教工作,老师们之前虽然各有不同的想法,但当踏上行程后,大家都对新的环境、对未来一年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8月的青海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翻过日月山,沿青海湖一路前行,直至共和塔拉滩草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伸开双臂迎接着远方的客人,草原葱绿,云卷云舒,高原以最美的姿态吸引着每个人。大家沉浸在优美的景色中,对玉树的支教工作也都充满了神圣自豪感。

当晚21时,我们到达玉树称多县,称多县教育局扎西才仁局长热情接待了我们。近13个小时的路程,大家都有些疲倦,但主人的热情接待,让大家脸上的倦容一扫而光。晚饭后,扎西才仁局长立即组织了欢迎会。吉祥的哈达舞起来,嘹亮的歌儿唱起来,藏族儿女用最隆重的仪式接待我们,那一刻,我们都是贵宾。扎西才仁局长在致辞中说,玉树发生地震后,全国人民都向玉树伸出了援手,玉树的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短短3年,玉树就完成了重建,今天的玉树已经重新挺立在了“世界屋脊”,那是因为背后有和你们一样默默为玉树重建家园无私奉献的人们。家园已经建成,校园已经建成,玉树的学子渴望知识,渴望早日成才,为建设新玉树建功立业。你们的到来就如同甘露一样,将滋润孩子们干渴的心灵。玉树欢迎你们,玉树的孩子们欢迎你们!

那一刻,我们远道而来的20名支教教师被感染着、激动着,都流下了泪水。激动之余,我们也感受到了一份担当,在玉树的支教活动是崇高的事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份沉甸甸的工作做好,为玉树,为玉树的孩子。

一年的支教工作很快就过去了,工作中有辛酸、有苦涩、有激动、有幸福,但更多的是感动。其间,每每会有藏族小朋友用不太熟练的汉语来邀请我,“老师,我们草原上走,我阿爸等你哩!”我不知该怎样回答他,只是连连点头。快要放假了,几个藏族小伙子跑来问我,“老师,下学期你还来不来?”我点头回答说:“来!”那时,我知道自己支教的时间只有一年,但当时实在没有勇气告诉他们。回去的车上,好几个老师都在谈论明年还来不来的问题,有两位老师明确说,明年还要申请来支教,他们说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片草原,离不开这些善良纯真的孩子们了。

回到互助,我按部就班开始了以往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但每每看到校园里正在活动的孩子们,我就会想起玉树的学生,也为自己当年的食言而耿耿于怀。

岁月如流,今年已经是玉树地震10周年了。10年来,玉树浴火重生,新生的玉树已经迈上新征程。灾难过去10年,新城崛起,新姿焕发。震后10年,玉树教育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均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升学率从地震前的32%提高到如今的98%,幼儿园入园率从3.5%提高到68%,玉树孩子头顶上的天空瓦蓝瓦蓝的。

曾经,玉树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地震后的10年,玉树这个名字已经与青藏高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青藏高原亮丽的名片,成为三江源、母亲河、中华水塔的代名词。唐蕃古道、文成公主庙、通天河畔嘉那玛尼石堆、《格萨尔》说唱等文化记忆与符号,已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玉树临风,玉树长青,曾经玉树那么远,如今玉树那么近,它已在我心里立成了一棵树。

回首,再回首

文/空谷幽兰

20年同学聚会我缺席了,不好对外人说的原因是韶华老去,一事无成,无颜面对诸位师长和好友,可以大声对所有人说的理由是我感冒了,老咳嗽,流鼻涕的样子很不雅观,让人笑话。其实,说真话,还真留恋我的那段青葱岁月,15岁到18岁是一段多好的年华啊。不能忘的,还有母校的一草一木,和朝夕相处的师长和同窗。

记得,太平六中出了校门往东是一条很长的林荫道。一段是婀娜多姿的垂柳,长长的枝条很象少女的秀发;一段是高大挺拔的白杨,让人看了觉得就像两排英俊高大的兵哥哥。我喜欢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在斜阳里走进这一片清凉。我一个人懒散地在夏日微风里一直走,一直走,走到生机勃勃的田野里去。看着身边的绿草和野花,看着地里的庄稼和像父兄一样亲切的农人,我心里的无边烦恼和学习的重压都烟消云散了。二十年来,我多次想起这条林荫道,种种滋味仿佛昨日。

更难忘记的是北宿三中的那棵枝叶婆娑的榕花树。我清楚地记得,它长在教师宿舍楼前边那片花园里,在东南角。它的枝叶繁茂,垂下来,从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坐着人,所以,饭后,我经常坐到树下去看书。我那时是个面色苍白,有点儿忧郁的短发女孩,常在树下看的也往往无关学业,喜欢席慕容的诗和琼瑶的小说。开花时节,我坐在那片红云一样的榕花里,梦想着将来也成为一个诗人,还有一个让人脸红的少女的美梦,希望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片红云随着青春的天空飘走了,我没有成为诗人,成了一名教师。没有得到琼瑶小说里的白马王子,拥有了一个朴实厚道的老公。

虽然一切已成往事,景物不再,人也各奔东西,我却不能对我的这段青春岁月完全释怀,总是回首,再回首。

我们为什么要坚守理想

文/李治亚

最近教师的话题可谓层出不穷,在盛产高考状元的甘肃会宁县,去年11月份的警察招考中,大批教师自动离职,来当警察。还有好多老师,自动脱离教师这个职业,来到深圳广州一些大城市去下海。不过也有些老实,在教师这个岗位上积极进取,甘愿清贫,是什么让这些老师甘愿守住这一方净土,来对教师这个职业不离不弃呢?

其一,希望自己的学生能从农村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有些农村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中的很多学生很有潜质,可父母不知道,只希望孩子们能和自己一样都不错了,初中毕业就出外打工,不过老师能够还原孩子的梦,老师们期望用自己的双手托起孩子美好的明天。

其二,不愿意和外界人交流。相对于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学校或许就是天然的桃花源。这里没有太多的世俗,和孩子们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只要每天一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就有教下去的力量。

其三,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很单纯。和学生们在一起久了,就能让自己的世界变得很童真童趣。孩子的心灵永远如甘泉一般清澈,这样纯净的心,自然需要老师用高尚的爱去呵护。时间久了,老师和孩子的心灵一样纯净,自然不愿去招惹那些世俗的是是非非。

其四,做老师做久了,我们还能出去干什么。老师做久了,就对这一行得心应手。备课、写教案、照顾学生、找学生聊天,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其他行业自己不熟悉,尽管挣钱多,可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职业,还要摸索一定阶段,再加上知识分子固有的清高,自然不想再去从事其他职业。

其五,做老师安静,能踏踏实实做学问。教师行业中不乏优秀的诗人作家,他们能耐得住清贫,不仅自己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而且还能兼职干自己最喜欢的事业,没事爬爬格子,编点文学剧本,既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又能赚取稿费,何乐而不为?

其六,能够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是自己一生的财富,好多富翁腰缠万贯,可对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教育。老师则不然,一年里有大量时间读书,读好书。在品读书籍的同时,自己就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他们都是社会的。不求孩子考上北大清华,但起码要让孩子明白读书的目的在于明是非知美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空闲的时候,和老师们闲聊,他们对老师这个行业一直看好。尽管工资不多,却是太阳下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学生会用最美的语言去赞美,每逢教师节,每个老师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毕竟教师是春蚕,是蜡烛,人世间还有比这更美的职业吗?古时候孔子就是一名老师,却世世代代受那么多人尊敬,我们为什么不能坚守自己的理想,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呢?只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就不会改行,因为这是我们的职业操守,和做人的做基本的素质。

教师礼赞

文/翁桂涛

三尺讲台,树起了教师崇高的形象;两尺教鞭,挥舞着教师美丽的人生;坚持的信念,诉说着教师奉献的故事。

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因为每一位教师身上肩负的是祖国未来建设接班人的希望。他们,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群体,是每个莘莘学子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家长是我们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因为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是家长们教会了说人生的第一句话,走人生的第一步;而教师则是我们人生的指导老师,从我们懂事的那一刻起,到长大成人,都担负着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我们慢慢地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明辨是非……

而古往今来,多少颂扬教师的名诗名句被千古流传,多少歌唱教师的中华文字被不断书写。教师,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其特定的意义及象征,就像每一个生命的绽放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诠释一样。

所以,有人把教师比喻为辛勤的“园丁”。为了托起祖国的希望和明天,他们夜以继日地在用心呵护着祖国的花朵,不辞辛劳地整枝、除害、浇灌、培土,终日劳作,辛勤耕耘,不问回报。

也有人说,教师有如无私的“蜡烛”。在黑暗中用自己的身躯照亮了学子们前进的道路。因为在教育事业上,他们奉献出了无数的青春与热血,让我们收获了硕果累累和光明前途。

还有人说,教师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教师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教师们的无私奉献,恰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树立起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茫茫前进的人生路上,我们从教师身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那来自于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敬畏。他们一直在用心耕耘着自己的心血,坚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断地无私付出、无私奉献;他们所追求的,不是一场隆重的谢师宴,更不是多么轰烈的回报;他们只希望,在教育的道路上,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和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