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儿童的文章

2023/02/05经典文章

关于儿童的文章(精选7篇)

陪留守儿童过“六一”

文/李爱华

那天,我刚进家门,十岁的儿子怀里抱着一辆遥控赛车就迎了上来。“妈妈,这是爸爸给我快递的节日礼物。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会给我什么礼物呢?”

我是一位小学老师,老公异地上班,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平日里我既要上班,又要独自照顾儿子,记忆中,已经很久没有陪他一起出去玩了。想到这儿,我有些内疚,忍不住对儿子说:“豪豪,对不起,妈妈陪你的时间太少了。‘六一’那天,妈妈陪你出去玩一天,你看怎么样?”儿子一听,立即欢呼起来。

我正要征求他去哪儿玩时,儿子忽然沉默了。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低着头,幽幽地说:“妈妈,我们班上的张晓雨好可怜呀!他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他跟着他爷爷奶奶过。”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满脸凄楚的小男孩,他的身后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我的心一片濡湿,为了那个小男孩,也为了我善良的儿子。

我们这个小城位置偏僻,大型企业不多,外出打工人员不少,有一批留守儿童。我们常说“金色的童年”,无疑,童年应该充满了欢笑和快乐。可是,没有父母在身边呵护的儿童,他们的童年一定少了许多的欢乐和笑声,多了几许的期盼和泪水。我们无法阻止他们的父母丢下他们出去打工,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给他们一些我们能够做到的。

下午,我把我的想法说给校长听,校长略一思忖,为难地说:“李老师,你的提议很好。只是,带着这些留守儿童出去爬山。你一个人能照顾过来吗?”岂料,校长的话刚落,办公室里的其他几个老师说,我们一起去吧。

这在我们学校是史无前例的。在征求留守儿童的意见时,除两名留守儿童身体不适之外,我们一共收到了全校71名留守儿童的愿望——希望老师陪他们过“六一”。甚至,有些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也要跟着我们一起去。

第二天,出乎我们意料,竟然来了100多个学生,还增加了四位家长。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先去了郊外的小河边,孩子们洗了脸,我们稍作休息之后,又去爬山……大家你追我赶,嘻嘻哈哈的笑声感染了林中的鸟儿,也跟着唱起了婉转的歌儿。远远望去,他们都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天使,谁能猜到他们大都是留守儿童呢。

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让我感到由衷地欣慰,我决定:来年,我还要陪留守儿童过“六一”。

古诗中的童趣

文/李爱华

我国古代,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在他们写出的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篇中,我最爱儿童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是我最先接触和最喜欢的一首儿童诗。在这首诗里,诗人采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在这幅暖意融融的图画中,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手牵风筝,欢笑着向我们跑来。

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南宋杨万里写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一个可爱的儿童欢笑着去追一只黄蝴蝶,一直追到那油菜花深处,再也找不到了……美丽的景色,天真的儿童,此情此景令人陶醉!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夏天的郊外,一牧童优哉游哉地骑在牛背上,边走边唱,忽然一只鸣蝉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于是,双口紧闭,蹑手蹑脚,想去捕捉,结果那蝉又不叫了。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把一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另外,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写得更是妙趣横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七言绝句写一个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因担心问路人惊扰了鱼,就是不说话。一个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小孩形象跃然纸上。

六一儿童节,吟诵这些古代儿童诗,诗意童趣,不觉间就弥散在那个叫童心的湖里。

儿童的情趣

文/赵伟

“六一”儿童节到了,该给孩子们送点什么礼物呢?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裕,物质方面给的再多,也无非是锦上添花,不妨在呵护孩子们的童趣上多做些事情,能让孩子们高高兴兴,自由发挥天性,就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童趣,即儿童的情趣。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儿童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

著名画家丰子恺有一幅名画 《凳子四条腿,阿宝两条腿》,就童趣盎然。他的4岁女儿阿宝把自己和妹妹的鞋子脱了,套在凳子腿上,高兴得在旁边大叫:“凳子四条腿,阿宝两条腿!”她的母亲呵斥阿宝,怕把袜子弄脏了,丰子恺却觉得很有趣。于是,一颗善于呵护的心,看到一件充满童趣的事,画出了一幅富有童趣的画,换来了无数小读者的开心一笑。

缺少童趣的孩子,小小年纪,春行秋令,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即使在其他方面再有成就,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曾有个12岁的“神童”作家,在书里这样写:我找对象的标准,“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潇洒如马哥(小马哥),强壮如伟哥”,这话固然幽默诙谐,但出自一个小女孩之口,却显得油滑早熟,既无趣,也不正常。建议她还是先别忙着写小说出名,倒是真该好好补补童趣这一课了。

当然,一般来说,在正常环境下,童趣是自发的、天然的,无须刻意去培植,去补课。但毕竟孩子们可塑性很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对其童趣也需要精心呵护,正确引导,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和良好的生长生活环境,以使他们健康成长,幸福愉快。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政策,很受学校和家长们欢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实际上也就是在保护孩子们的宝贵童趣。广电部明确规定,涉案、凶杀、暴力内容的影视剧一律要放在黄金时间之后,这期间要多放孩子们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影视剧,目的就是为了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污染,不让和平友爱的童趣被野蛮的打打杀杀所取代,保护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孩子不受负面影响。

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也从实际出发,去掉“见义勇为”的要求,因为不论从心智、体力、情趣、社会经验方方面面来看,这都不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们心地单纯,天真稚气,学习之余,最适合于做游戏、看动画片、逛动物园、玩玩具,所以,扑山火、斗歹徒的事,还是留给责无旁贷的大人们去干吧。

还有关于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各地图书馆、博物馆一律免费向孩子们开放的规定,以及深圳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列出监护人偷看日记要处分的条款等等,都是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嬉戏、生活,充分释放他们可爱的童趣。

我们希望孩子们有个幸福的童年,让他们舒心地玩,可劲儿地乐,在笑声中长大,在欢乐中成才。

童年的故事还很长

文/廖华玲

六月的天空,纯真而美丽,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此时,我总觉得自己的童年故事还很长……

时常希望能够再次拥有系着蝴蝶结的童年,但流逝的时光告诉我,这仅仅是一个可追忆的梦。在那个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我不知埋下多少绚丽的贝壳在童年的河滩上,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童年太纯,回忆太美,寻着镶嵌在沙滩上的岁月足迹,去感受光阴背后的童年故事,那是埋在心底的欢笑与嬉戏。

夏夜,月光下的梦是甜美的,每一颗星星都闪耀着妈妈讲过的故事。阳光、野花、蜻蜓都是我的好伙伴,偶尔几幅涂鸦“杰作”会使家庭的氛围瞬间变得异常轻松,让大人们苦笑不得。童年是色彩缤纷的风车,童年是牛背上的牧歌,童年是竹林里的追逐,童年是除夕夜的鞭炮声……小小的脑袋瓜从不装“忧愁”,满脑子的奇思异想,如同一块调色板,把乡村清贫单调的生活变成七彩斑澜的世外乐土。

似懂非懂的故事都属于童年,懵懵懂懂的聪明也属于童年。童年是成长的记忆,不知从哪天开始,我希望自己快快长大;也不知受哪句一知半解的名言所启蒙,我迷恋上了读书,其实就是一些“连环画”小人书。我坐在院坝树荫下的小板凳上,与书为伴,从中收获无数的喜悦,读后那一点点稚嫩的心得,竟然也渴望与小伙伴一起分享。

打捞记忆中童年的故事,你还会背着手、摇着头,结结巴巴吟诵那些唐诗宋词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儿童是诗,诗是儿童”。是的,每一个孩子就是一首纯真无暇的诗,而孩子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生命的年轮不停地辗转向前,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等童年的生活已被我的人生酿成了一坛酒,品一次,醉一次。

当我觉得“丢手绢”“投沙包”是好幼稚的游戏;当我否认“天空永远是最美的蓝色”,其实它有时还是灰的;当我的骨子里有了点“人生为棋,我愿为卒。行动虽慢,可谁曾见我后退一步”的任性与冲动,或许那时我还不知道:童年已去,开始迈入憧憬无边的少年时代。终于有一天,一群年龄相仿、亲密无间的童年玩伴散了。“我们已经是大孩子了”,告别之后我们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童年在岁月中沉香,儿时的故事永远不会衰老,儿时的太阳会把未来照耀……

人生的起步就在这稚气十足的童年。

起风的日子,童年的牧笛声便会如约响起。将我笔端流淌的怀念,融进时光,悄无声息地穿越岁月城墙,婉约成一段段童年故事。风过处,心语丝丝,滋润春夏秋冬。回味童年,那些成长的往事印满人生的每页书笺,它虽然褪色,但犹新,从未陌生。想起与童年有关的日子,故事还很长……

画地图

文/春田

儿童与地图之间,有某种隐秘的联系。孩子尿床有个形象的说法就叫“画地图”。谁家孩子若老大不小了还尿床,肯定会招父母骂。但我却觉得撇开身体原因,尿床的孩子想象力肯定丰富,因为尿床不就是孩子在梦乡尽情撒欢时留下的迹象吗。他们通过撒尿来宣告对梦境的占有,标识自己的领地和版图,就像《西游记》里悟空在如来手掌撒泼留名一样。

孩子喜欢地图是天性。有一次我问儿子,地图是什么?他想了想,说地图是一张纸头,上面记着世界各地的路。这话没错,地图是用来指路的,但世上有一种地图是看不见的,要自己到世界上去走走,自己画出来。说到底,地图是孩子想像性地占有世界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地图简单而神秘,意味着未知世界的敞开。在许多儿童冒险故事中,地图扮演着重要角色。斯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中,十岁的吉姆发现了老水手留下的一张藏宝图,从此踏上了一段惊险的海岛寻宝之旅。而在漫画《航海王》里,主人公少年路飞的梦想是找到传说中的秘密宝藏,成为航海王。当然,孩子们真正想得到的并不是宝藏和财富,而是他们都向往的那种冒险生活。

必须让孩子以孩子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因此给儿童一本符合儿童世界观的地图是很重要的。比如有本给孩子看的《地图》(人文版),在介绍国家比如中国时,只简单提了一下首都、通用语、人口及面积几个硬知识,更多笔墨花在描画各种人文地理上:从桂林山水到云冈石窟、从少林武僧到京剧演员、从舞龙舞狮到太极功夫……各种风土人情一应俱全。这完全符合孩子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方式,它可能没有思想上的逻辑性,但提供了一种认识上的整体性。

儿童教育离不开地图。孩子不仅要看地图,而且更要去画地图,这更有助于他们去认识世界。教育家斯宾塞认为,人类学习知识技能有两种方式,一是继承,二是发现和描述,孩子从小就有这两种天赋。和词汇一样,地图也有描述功能,但地图更直观,更符合孩子的思维特征。通过让孩子玩画地图的游戏,能增强孩子的方向感和空间感,还能训练孩子面对外部世界时独立的心理素质。由国际制图协会主办的“巴巴拉儿童地图作品竞赛”,就是让儿童用图画的形式表现世界,展示对世界和地图的认识,画地图能提高儿童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以及对世界创造性的表现力。

对孩子来说,画地图不仅能锻炼认识能力,更能培养人文精神。画地图能让孩子更深地感受到地方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儿童在画下一个地方的同时,也就画出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情感。而培养这种地方感和土地性,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地图是用来认识世界的,但与此同时地图也可以改变世界,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在一个电子文化和个人主义流行的时代,让孩子通过地图去感知世界,从而形成开阔的世界观和深切的地方感,恐怕是地图赠与孩子们的真正的宝藏。

随便写写关于留守儿童

文/清汤挂面之皮小姐

工作原因听到关于留守儿童的采访,很心酸。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现象,我一直听说但是从未接近。竹溪那个地方听着山清水秀的,是那么穷。我不知道穷到什么地步,也许比我们那里差吧,我们那也是农村,一般人都出去打工了,也是爷爷奶奶帮着看小孩,一部分是条件好点就带着孩子去外面了,让孩子在他们打工的那个地方读书,这是最好的选择,既能够补贴家用又不会让孩子离父母的爱太远。而显然这位竹溪的留守儿童显然不是,他在家,和爷爷奶奶,他的姐姐和他的父母在北京打工。家里的环境显然是全村最差的几个之一吧。

他很懂事,从小就会做饭,刚开始听他声音以为是个女孩的声音,后来听记者说才知道是男的。他是讨人喜欢懂事的孩子,那么内秀,又那么沉稳,有组织能力,有爱心,我不禁想长大以后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男孩。他会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是这个家庭的幸福吧。而有些孩子出生在比较优越的家庭,从小也许就养成了娇惯的习惯,或者任性,别说做饭了,让他扫地估计都难上加难吧,父母也不舍得啊。

他的父亲腰椎被钢板压坏了,只能躺床上,不能干活。从他父亲出事以后的三年多,他父母就没有回过家,他母亲就在一个火锅店做后厨工作,一个月挣两千多,他姐姐很小就不上了,在一家超市上班,估计挣也挣不了多少。他们租住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

知道大概的信息后,我还是很心酸的,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他的家庭什么时候能改变现状呢?等他上大学吗,他现在还未成年,到有出息的年龄能回报家庭至少是大学毕业后。他们怎么翻身,父母的挣钱能力基本定型,除非买彩票中大奖,这是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可能。他母亲的火锅店除非是生意很好,能多发点工资,但估计也不会到那哪去?三千左右的工资支撑一家人,是什么概念?而他姐姐呢,要一直在超市工作吗?还会读书吗,是不是到了结婚年龄就找个人结婚了呢,然后继续过跟她母亲类似的人生,我不敢想象。但是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希望她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而不是像别人说的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那是老时代的思想了。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小孩需要教育吧,不错的孩子,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也许长着长着就荒废了上天给他的某一种天赋。这是最大的悲哀。

我身边的亲戚家的孩子也有这样的,很小不上学,出去打工,靠体力挣钱,女孩相亲结婚,第二年生个娃,然后就在家里照顾小孩,再就是孩子让爷爷奶奶养着,自己也出去,不然现在小孩的奶粉钱这么贵,不挣钱怎么能行?光靠老公一个人挣钱,本来挣的就不多,还有孩子,还有家里内外一系列事情,没钱无法解决一些事。我都替他们感到难过。我听到他们不上学,我都特别难受,我说要不你去学个技术啥的,他要是说不想学之类的,我就更难受。这孩子为啥一点追求都没有?但也许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我不能强把自己的想法压到别人身上。只要他快乐就好。但是如果他哪天为钱和媳妇吵架,因为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方面的保障,他会开心吗?我不知道。我也无法给他讲我的道理,因为我是没有话语权的,我没有那么高的影响力,至少现在没有。当然这个不重要了,他们自己选择的路可以说基本定型了,这里有他们父母和他自己的责任,而我不能说什么。

中国这种现象很多,肯定有不少在你我身边,要怎么办?越穷越穷吗?这么看来,也许穷是有道理的,父辈穷,如果自己富不起来,或者没那个能力,岂非是要一直穷?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途径好像就只有读书,学习,或者学一个技能,慢慢的这些东西会让他们摆脱平庸,至少能努力摆脱让他们的下一代成为留守儿童。

国家如果富强起来,能帮助到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让孩子不再辍学,也许能使更多的人成为栋梁之材。

别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只是不希望一个好的苗子能长倾斜,不能根正苗红,也许以后长的很不错,但它本应该更好,不是吗?下层的基层人民更应该过上好日子,不是吗?而不是父亲出事躺医院了,或者没钱继续呆在医院了,只能回小的出租屋,孩子和父母好长时间见不了面,彼此见面想哭,彼此沉默,连彼此的拥抱都很陌生。我们都不希望是这样的,对吗?

不快乐的儿童节

文/啸之

前些天我还觉得很快乐,六一儿童节临近,反越来越感伤。

我们常说,现实很残酷,理想很美好。童年就是只有理想,不用考虑现实生活的单纯年代。曾经,我们结伴上学回家就成为知心伙伴,可以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对方;如今,我们酒桌上称兄道弟、同为老板的打工仔,私底下却两面三刀、翻脸不认人。曾经,我们只要一朵小红花、一面小红旗就心满意足;如今,我们加薪几百、年奖几千依然感觉与付出相比少得可怜。

在人生的坐标上,儿童的另一端是大人。当我们从儿童长大、成年,父母渐老,自己也而立之年将有一天成为儿童的家长,我会记起中年早逝的母亲。曾经,儿童节里有她拉着我的手玩耍,在小孩子脾气的吵闹中宽容慈爱地给我买零食,还有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儿歌给农活劳作中的她斟水递毛巾擦汗时收获的最让我骄傲的笑。而父亲,老境也渐见颓唐,朱自清的《背影》之于我,是典型农民工的父亲花甲之年仍想着多干两年,帮着儿子攒钱买房,奔劳于建筑工地的身影。儿童节处在母亲节和父亲节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味。

在被现实生活压迫得离童真、童心渐远而又未成为儿童的家长之前,我们恋爱了。曾经从奶奶、外婆、妈妈、启蒙老师口中听过千百遍的《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在脑海深处对照着我们的爱情。而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许多异性走近,对照身家收入,然后再渐行渐远,像人生的过客,来了又去。甚至也可能遇到一个带着天真烂漫而来,相爱,但是要你给她房子、车子的人,你或许有一天不得不把父母的财力聚为己用,为呵护她那份自顾的天真烂漫而挥霍父母的余年。

父辈越活越老,朋友越活越少,人心愈隔愈远,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孤单且不快乐。想让自己离李贽所谓的“童心”近些,再近些,然而这样我更孤单伤感,即使身边有相爱的人,也仿佛感觉不到对方像自己一样给予的呵护,自己依然像是孑然一身;想让自己离童心远些,再远些,然而没有了童心,又何来快乐?

哲人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也不要让世界改变纯真的你。我们还是要追求童真般的快乐与幸福的,要是还没遇到让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给予彼此快乐的同道中人,那就继续漂泊吧!要是我们遇到了可以像孩子一样给予彼此快乐的同道中人,那就结伴而行吧!人生很短,从童年到成年、从成年的童心到千疮百孔的枯心,距离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