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经典报告 > 正文

化学实验报告

2025/04/04经典报告

老地方整理的化学实验报告(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实验报告 篇1

实验名称:

排水集气法。

实验原理:

氧气的'不易容于水。

仪器药品:

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导气管,试管,集气瓶,酒精灯,水槽。

实验步骤:

①检————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装入药品,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

③夹————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管口略向下倾斜,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

④点————点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排出管内空气。

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取————将导管从水槽内取出。

⑦灭————熄灭酒精灯。

实验名称:

排空气法。

实验原理: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仪器药品:

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导气管,集气瓶,试管。

实验步骤:

把集气瓶口向上放置,然后把通气体的导管放入瓶中,此时还要在瓶口盖上毛玻璃片,当收集满的时候把导管拿去,然后盖好毛玻璃片即可。

化学实验报告 篇2

实验题目:

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

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

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cook

-cooh

+naoh===

-cook

-coona

+h2o

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

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准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

准确称取0.5g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20ml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做三次。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一、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mkhc8h4o4/g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vnaoh/ml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cnaoh/mol·l-1

naoh/mol·l-1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二、h2c2o4含量测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cnaoh/mol·l-1

m样/g

v样/ml20.0020.0020.00

vnaoh/ml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ωh2c2o4

h2c2o4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化学实验报告 篇3

化学振荡操作说明

1. 根据需处理工件选用合适的磨料,投入研磨机,视工件的实际情况大小 配好药剂PM600,并对工件进行清洗直至排水口流出清水为止。 2. 当排出之清水量至一根尾指粗细时,即关闭排水阀投入水及PM600比例 1:1,调高研磨频率进行研磨。

3. 当工件变灰白色时,对工件进行检测。如工件表面情况不甚理想(纹路过 深)对工件进行清洗,投入第二次PM600研磨工件至端面柱面光泽一至,无白雾雾及麻点黑斑的感觉。

4.研磨工件至理想效果后,对工件进行彻底清洗。投入抛光剂及防锈剂进行抛光处理30min,抛光速度视工件大小及机台大小而定。

备注:1.选用磨料之原则:不堵塞工件及不扩孔为原则。

2.工件端面刀痕过深时,退至车床组做端面研磨处理。

3.加入PM600切削一段时间后,若发现石头翻转过慢时或是石头过黏时,对研磨机内加入适量的水润滑 。

4.大锅处理量为200~250kg,小锅处理量为50~80kg。工件越长处理料越少。

5.每48hr打黄油一次,设备间隔使用每72hr打黄油一次。

化学振荡一般安全規定

一、噪音作业安全守则

(一)噪音作业劳工必需戴用听力防护具。

(二)过量噪音曝露会造成重听,听力损失永远无法治疗。

(三)听力防护具如耳罩、耳塞等在噪音未达鼓膜前予以减低噪音量。

(四)噪音工作区内戴用耳罩或耳塞以仍能听到警报信号为原则。 (五)戴用听力防护具建议

1.公司医务人员将指导如何戴用听力防护具。

2.适应戴用听力防护具,由短时间戴用而至整个工作日戴用,建议戴用时间表如下

3.若第五天以后戴用听力防护具仍觉得不舒服,找公司医务人员协助。

4.听力防护具若有损坏、变形、硬化时送安全卫生单位更换。

5.听力防护具若遗失时,应即至安全卫生单位领取戴用。

6.耳塞每日至少用肥皂水清洁一次。 (附)记住下列事项:

(一)最佳听力防护具系适合您戴用它。

(二)正确的戴用听力防护具可达良好保护的目的,小的漏泄将破坏防护具保护其有效

性。

(三)说话咀嚼东西等会使耳塞松动,必须随时戴好。

(四)耳塞保持清洁,不会发生皮肤刺激或其它反应。。

二、化学作业安全守则:

(一)工作安排注意事项:

工作人员必须依照指示及标准操作法工作,不得擅自改变工作方法。

2. 工作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面具、手套、雨靴及围兜等防护器具。

3. 各种酸、易燃物及其它化学品,必须分别摆放,加以明显标示防止误取用。所有的容器必须为标准或指定使用的容器。

4. 盛装化学品的容器,如有破裂应立即清出,移送安全地点,妥善处理。

5. 防护手套使用前,必须检查,检查方法如下:将手套内充气,捏紧入口,往前压使膨胀若膨胀后又萎缩或有漏气现象,即表示该手套已破裂。

6. 破裂或已腐蚀不堪的手套及使用二天以上的手套不得再使用。

7. 手套等防护具,使用后必须用清水冲洗。

8. 不得将酸类与易燃物互混或倾注于同一排出道。

9. 工作中不得嬉戏,更不得以化学品做与工作无关的试验或其它使用。

10.废酸、废弃易燃物应予适当的处理,不得随意排弃,以免危险。

11.化学品应贮放于规定地方,走道及任何通道,不得贮放化学品。

12.工作场所,应设紧急淋浴器,并应能随时提供大量的水,以应付紧急情况的冲洗。

13.随时注意安全设施及保护衣物的'安全程度须要时,应更新防护具物、设施,不得误。

14.工作间不可将工作物投掷于槽内,以免酸碱泼溅于外或面部衣物。

15.酸液应置于完全不与其它物冲击处。

16.倾倒酸液时,须将酸瓶置于特制架上。

17.如有工作物不慎坠入酸液中时,须用挂钩取出。

(二)搬运:

1〃为防止搬运时化学物质的泄露,搬运前应先将盛装容器的旋盖拧紧,并穿着不浸透性防护围巾或围裙、面罩或眼罩、口罩、手套及防酸胶鞋。

2.在搬运化学物质地区 ,应把地面清理平坦干净,注意防止滑溜。

3.搬运化学物质应严防容器的碰撞、倾倒、滑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4.使用手推车搬运化学物质时,先检查车辆状况,且不得倒拉或跑步。

5.不幸被酸液灼伤要迅速以大量清水冲洗,并作紧急救护,必要时应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检查。

(三)异常事故的处理:

1. 停止作业,立即通知作业主管。 2. 确认异常事故的原因及种类。

3. 决定处理因素:依异常事故的大小、作业主管及人员采取的措施。

①修护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检修工作。 ②由作业主管及人员自行调整异常状况。

③在有发生灾害的可能时,应即疏散作业人员。

(四)急救:

1. 最重要者应迅速洗除化学物,并迅速的将伤者移离污染场所。

2. 与皮肤接触迅速以大量的水冲去。与皮肤的触面积太广时应脱去衣服,并维持至少十五分钟以上的冲洗。

3. 与眼睛接触,即使少量进入眼睛也应以大量水冲洗十五分钟以上。可使用洗眼器,从水管流出的温和水流,或清洁容器倒出均可。在冲洗十五分钟后疼痛仍存在,冲洗仍应再延长十五分钟。伤者最好急送眼科。

4. 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化学实验报告 篇4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

SO42—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三、仪器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普通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蒸发皿。

试剂:粗盐、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①称取约4g粗盐

②用量筒量取约12ml蒸馏水

③把蒸馏水倒入烧杯中, 用药匙取一匙粗盐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2。过滤:

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慢慢倾倒液体,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 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 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

五、现象和结论:

粗盐溶解时溶液浑浊,蒸发时蒸发皿中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蒸发皿中逐渐析出晶体。

结论:过滤可以出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化学实验报告 篇5

(实验A) 实验名称:小苏打加白醋后的变化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化学反应

实验过程:1,将两药匙小苏打加入一只干净的玻璃杯中 2,在加如半杯白醋,盖上硬纸片,轻轻摇动玻璃杯

3,观察玻璃杯内物质的变化情况,通过接触感受杯子的温度变化 4,取下硬纸片,小心扇动玻璃杯口处的空气,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将小苏打加入玻璃杯中后,将白醋倒入杯中,盖上硬纸片,轻轻的摇晃杯子,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杯子里传出了一阵阵的“呲呲”声,并且,白醋中不断的冒出了许多的气泡,用手触摸杯壁,好像杯子的温度比以前降低了一些。

取下硬纸片,小心的扇动玻璃杯口处的空气,用鼻子闻被手扇过来的空气的.气味,可以闻到一股不是很浓的酸醋味。不是很好闻。 实验收获:醋酸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醋酸钠。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正常人的嗅觉条件下没有气味。但反应物醋酸具有挥发性,因此会有醋酸的味道,此外,反应产生的醋酸钠也具有醋酸的气味,同样会产生醋味。

反思:用的玻璃杯不够薄,可能使杯子温度的变化不够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