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阅读的散文

2023/02/10经典文章

关于阅读的散文(精选12篇)

我与文字

文/黄颖

与文字初识,始于那一次无心的阅读,如缕缕春风,拂过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最终渗透心底留下串串足迹。于此,我的心底仿佛悄然开出了一朵花,花香四溢,芬芳醉人。

与文字再次相遇,始于那一段精彩的讲评,那满怀希冀的鼓励给了我从未感受过的自豪,油然而生的强大力量,我开始踏上了追逐你的征途。我想,与你真正的相识,进入你的世界与你相伴。无畏风雨,一步步前行,我就此带着不息的贪恋与执着,开始了旅途。

与文字相知,多为阅读。当东升的太阳微微泛出点光时、当艳阳高照或阴雨绵绵时、当夕阳不再眷恋天际缓缓下垂时……你一人独坐于窗际,手里永远捧着本书,低下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它,缓缓地移动。大自然也在为此欢歌不止,燕子的低鸣、小鸟的歌鸣以及永不停歇的虫鸣,微风拂过,吹动书桌上翻开的一页页,舞动着属于自己的魅力,可那儿,摆放的书换个不停,又增添了许多新奇的魅力。

与文字相知,爱于随笔。厚厚的摘抄本、换了又换的日记本,纸张粗糙,书写时却有不尽的韵味,一页一页,里面清清楚楚写着我的生活,高兴或悲伤、新奇或无奈。身处于乡村田野,我的文字充满着青山绿水的灵动、满目青翠的苍劲以及朴实勤劳的憨样。朦胧晨曦中,炊烟袅动,活泼好动的孩童、阳光俊朗的小伙、精神矍铄的老人,无不神采奕奕,舒展着一天的激情。

与文字相知,勤于写作。生活有时一成不变,索然寡味;有时惊涛骇浪,激情四射。我们与文字相知,便多了一双慧眼、一对灵耳。我们在生活中体验生活,在情感里体验情感,而后双手挥动,在笔尖蔓延。一座山、一片竹、一潭水,寄托着无声的情怀;一片村落、一座小庙、一栋破楼,散发出无言的故事;一个人、二三个知己、一大群朋友,抒发着满怀的情感。

文字的根系源于生活,写下来却高于生活。我们阅读,为找寻一个新的自己;我们时刻记录,为记住那些美好;我们写作,为歌颂为启示自己为找寻人生的意义。

因为与文字相知,我偏爱于经岁月沉淀且令人心潮难平的东西。鼓楼钟鸣、古庙经书、小桥流水,踏进这一方土地,用心来感悟这里的一切,邂逅生命中最美的过程。每至此刻,埋在心头的思绪便如竹笋般破土而出,那情愫便如汪汪清泉般涌上笔尖,文字在瞬间生成。

因为与文字相知,我偏爱于简单的一切。蓝天白云、黑裤白衣,简单的美让我眷恋。一间房间,几件家具,纯白的色彩,用植物以及一些简单细致的小物品装饰着,它是美的,丝毫不单调,每一处都散发着凝炼、精致的气息。

因为与文字相知,我偏爱于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在我与文字相知的那一刻起,便时常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一寸土地,经由时间的推移,成一处风光;一座村落,经由时光的洗涤,成一番佳话。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它散发的独特的美,总让人心驰神往,眷恋不已。我想,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用美景洗涤自己的心灵,用心灵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心灵感触。

那些宁静的芬芳

文/路来森

喜欢读书,喜欢读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拿到一本新书,并不急着翻阅,总是先放到鼻端嗅一嗅,淡淡的墨香,游丝一般沁入肺腑,千回百转,滋润极了,熨帖极了,感觉那是世界上最有味道的清芬。心,被撩拨着,跃跃欲读的急切,也是读书人的一种快乐。

但还是不能急,先端详一下书籍的装潢吧,一边端详,一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拆下腰封,腰封是一本书的广告,太夸张了不好,言过其实,不讨人喜欢;还是简单点,一语中的,如“煮豆撒微盐”,轻轻一“点”,虽是简单,却滋味存焉。再看封面,或淡雅、或华丽,都好。华丽的色彩,异彩纷呈,犹如面对热气腾腾的火锅,滋味醇厚,诱发着餐食的欲望。但我,还是更喜欢“淡雅”,淡雅的封面,给人一种明净、单纯的感觉,犹如“白水煮豆腐”,清则清矣,却保持了它的本色,留人一份自然,一份清素,一份明快。

若然,书是一本旧书,书上或许还包裹着一袭硬实的“书衣”,牛皮纸的,时间将其皴染成一种沧桑古旧的色彩;那色彩里,透着时间的光影,很是醇厚,耐得住你的一番咀嚼,你能在咀嚼中,体味其中深醇的滋味。或许书衣上还有前人的题跋,字体,或娟秀、或飘逸、或凝重……那人的性情,便在字体里书写着;题跋也有味,那里面留下的是前人的手泽;呈现的是前人的思想、情趣和爱好;这一切都会让你生发足够的联想,而对于一位读书人来说,联想亦生香。

打开扉页,一枚藏书票,豁然映目,真是一份意外的惊喜。

小小的藏书票,方方正正,粘贴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图案,或木刻、或水彩、或素描、或漫画……大多淡雅宁静。似乎,很少有藏书票,华彩丽章,因为一枚藏书票,即如一本书的“印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这本书的风格特色。但说到底,藏书票凸显的终究还是一份“书人情趣”,一脉书香风流。

该是阅读的时候了。

一页一页,轻轻地翻着,不敢重了,怕惊醒了书中的生命。指尖触摸到纸页上,滑滑的,润润的。纸的墨香,透过指尖,在身体内布散、流淌,渐渐地变成一种书香的温度,温暖着人的身体。人的整个身心,感受得到的,全是书的芬芳。室内宁静而优雅,一个人静静地读着,你就会觉得,连空气里都流淌着书籍的芬芳。

一本书,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写景,可以叙事,可以议论,最重要的是,书中有人,有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本书,总会有一些东西,触发你、挑逗你思想或情感的味蕾,让你品味和享受到阅读的美感。

优美的景物描写,能让你浮想联翩,在丰富的联想中,你能嗅到花开的芳香,你能闻到一块草地的清新,你能品到果实的甜美,你甚至能听到一缕风吹过的味道,那都是大自然的清芬;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可能身份不同,性情不一,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身上,总会存在着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因之,从一定程度上讲,对一本书的阅读,同时也在享受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精辟的议论,充满了睿智和聪慧,那些语言洋溢着哲理的芬芳,耽思其中,亦是韵味无穷。

读得累了,信手从庭院中摘一片树叶,作为书签,插于书中;于是那本书,就留下了一个季节的芬芳。

合上那本书的同时,你的手泽也留在了书中;于是一本读过的书,也就留下了你生命的芬芳。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阅读一本书,即如欣赏一朵花的盛放,在宁静的氛围中,芬芳迷人,无处不在。

但前提是,你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书必得是一本有意义的好书;在阅读中,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发生思想的碰撞。

让心灵安静的地方

文/王俊星

闲暇的时候,喜欢到图书馆去,享受一段静谧的时光。

走到图书馆楼前,开阔的广场,几行树木,人们静静的穿行而过。每每走到图书馆的长长的门前路,心里就会莫名地升腾起一种肃然。这条通向图书馆大门的路,很宽很长,两边是宽宽的青石台阶,中间是一条舒缓的石板路,石板路上有一条青石做成的S形的装饰,宛如一条河流,静静地流淌。沿着舒缓的台阶,拾级而上,宛如走进涤荡心灵的殿堂,心中纯净如水。台阶的两旁刻着二十个节气,每跨过几个台阶,经过一个节气,就仿佛穿越了一段静谧的时光,也仿佛静静地穿行在四季里,一路向上,寻求心境的提升。

走进藏书室,靠窗的桌子边,早已坐了许多人,而这许多人,却人人手捧一本书,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没有喧哗,只有安静。轻轻地在书架间穿行,宛如穿越千古古今,宛如和许多心灵的一次次碰撞,沉静中的激动人心。在一个书架前停驻,眼光在书丛中游弋,寻找着让心灵闪光的那本书。

藏书室的书很多,也很庞杂。选书,也是一件艰难的事,非要心无旁骛,坚定目标,才能选定一本书,静静的阅读。很多时候,明明是来读诗词的,却被新版的小说诱惑,读了半天小说;有时,明明是来读历史的,却被散文拐了去,小文怡情了半日,直到图书馆关门,情致还在飞扬,不肯离去。后来,每次进图书馆前,就像进超市一样,叮嘱自己,不要乱翻书了,一定要看选定的书,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还是禁不住新书的诱惑。

最后,自己也对自己的“花心”无奈了,随意随性地阅读好了。

随意阅读,也有随意阅读的好处,少了明确的目标的束缚,也就减轻了精神负担,拿一本喜欢的书,静静地坐下来,随意地阅读,宛如这段自由的时光,不为生活所累,不为世俗所缚,一任思绪自由自在地飞翔。

读书,本来就是一件神圣的事,也就不该有那么多的禁忌,幸好,图书馆,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这些都做到了。人人都可以在这里享受一段安静、美好的时光。

这里,安静、美好,犹如人间仙境。

我阅读,我快乐!

文/季佳能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我和书已经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星期天,妈妈常常带我去新华书店,给我买一些小儿故事书。到了晚上,妈妈就打开书,用好听的声音,给我讲故事。小时候,只有听妈妈讲了一个故事,我才肯睡觉。上学后,我学习了拼音,又学会了查字典,妈妈结束了陪读生涯,因为我能独立看书了。

书,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书,有一对洁白的翅膀,带我飞向知识的高空。我常常沉醉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和她一起搞卫生,每人一间房,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一开始,我干得挺好,先擦桌子,再拖地。收拾书桌时,发现前几天妈妈给我买的一本书才看了一半,便情不自禁地放下抹布,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我越看越入迷,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书中的营养。

“咚咚咚……”我被敲门声惊醒了。打开门,发现妈妈站在门口,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啊,我一看时间,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我的房间还没收拾完呢。

妈妈告诉我:爱读书是好事,但也要把握好时间,不要顾此失彼。现在我每天都会坚持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并且和妈妈一起探讨读书后的感想。

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

书荒

文/杨兴丹

我喜欢读书的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时常记起儿时书荒的年月,那时对书的渴望犹如对食物的贪婪。

80年代初,我可以大量阅读了。那时对一本书的渴望是今天的孩子无法体会的。我一直觊觎着供销社商店玻璃货柜里的几本书,摆放的位置,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我矮小瘦弱,只齐柜台高,我站在柜台外,可以透过玻璃清晰地看见里面的书,有连环画本,有世界名着,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西游记》、《水浒传》、《杨家将》、《基督山伯爵》、《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我一直偷偷地攒钱,争着帮父母买一包盐,打一斤油,攒下父母赏赐的一分两分的“脚力钱”,终于攒到一角四分的时候,我兴高采烈地去买书,我踮起脚小心翼翼地把钱摆在玻璃柜上,正在嗑瓜子的女店员,淬地吐了一口瓜子皮,不耐烦地说去去去,买不到。瓜子好香!我细长的喉咙动了一下,然后失望地小心揣好钱,落寞地走开。那一刻,我多么希望长大后当一名百货店里的售书员,我可以在充沛的时间,自由地阅读。

我回家继续攒钱,更努力地争得帮父母跑腿的机会。记得有一次,父亲叫谁去买盐的时候我正在上厕所,长我两岁的姐姐取得了买盐的机会,我大哭了一场,一整天都不理父亲。等到终于凑够买一本书的钱的时候,那本《西游记》已经没有了。后来我还是满心欢喜地买了一本黑白的画本——《红孩儿》。那是我平生拥有的第一本课外书。

看来靠攒钱买书解决我阅读的饥渴是困难的事情。那时,哥哥正在读初中,他读书的课本,成了我不可多得的宝贝。书中的每篇文章我都不放过,连哥哥讨厌的文言文我都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大意,然后反复阅读,直至熟读成诵,记得有次造句,我引用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语文老师大吃了一惊。

幸好,我在村校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隔壁院子搬来了一户人家,女的是中心校的老师,姓李,她家藏书很多。他们和我父母交往较密切。但是,性格内向的我每次去的时候都拘谨怯怯。那时,我的成绩一直在全乡同年级中名列前茅,在乡里小有名气,深得李老师喜欢,有时她会叫我帮她批改作业,那些小学低年级的作业对我来说,改得轻松愉快。改完作业我可以借几本书走,印象最深的有《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红领巾》杂志……这让一个饥渴的阅读孩子是多么的欣喜若狂啊。

可是好景不长,一年后,李老师搬走了,我那些美好的读书日子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怀恋。

还记得河对面有家姓秦的,摆了个书摊,可以租书看。有一回,我攒足了租一本书的钱,租了一本《三国演义》,等我看完,院子的小伙伴也借去看,还期到来的时候,小伙伴把书弄丢了。我急哭了,怎么得了?怎么得了?我一直躲着秦家,上学放学绕道而行。有天放学,秦家的三儿子,一个虎背熊腰的家伙站在我面前,“还不了书就给三块钱!”语气生硬,充满杀气,我语无伦次,战战兢兢地说“是朝老二弄落了的。”“我不管,你借的,找你。”我哭丧着脸回去找朝老二,那家伙居然一脸傲慢,漫不经心,胆小怕事的我苦苦哀求,他才说把书借给了别人,我懦弱地找了他很多次,终于找到第三者的时候,我的困扰才结束,这件事让我在童年时体会到了人的狡诈、险恶……租书阅读就此告终。

再后来,没想到,在那些物质贫乏,困顿不堪的岁月里,我的父亲,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带给了我无限阅读的快乐。父亲给我订了一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还有一份《小学生学习报》,每一期报刊杂志的到来,不亚于逢年过节带给我的兴奋,在昏黄的油灯下,在寂静的冬夜里,阅读成了最幸福的事。

如今,各个书店书城的书玲琅满目,电子书,实体书,浩如烟海,谁都有能力购买自己喜欢的书,可是,还有多少人热爱阅读呢?如果三十年前,我能读到这些书,或许是另一翻人生景象……

我是你的读者

文/白薇

年岁渐长,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夜色温柔,精美的铜版纸在台灯下反射着高贵的光泽,移步换景,万变瞬息被镜头和文字定格为永恒。线装书是沉静低调的,掩卷无声,青史又是几番春梦。近几年除了风行天下的网络阅读,又有时尚的电子书面世,掌中一握,览尽天下文章。

而我却更在意另一种阅读,顺着沉默古旧的老巷,沿着尘烟飞扬的街道,在嘈杂的井市拥挤的坊间,抚摸那些粗陋或挺括的纸张,阅读那些工整或潦草的字迹。字里行间,没有感叹,没有抒情,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主角,甚至有的没有读者。

“实惠小炒,满二十元送精美小菜两盘。”这是单位对面一个小小的家常菜馆的横幅。我知道那小菜一碟是煮花生,一碟是泡菜。煮花生粒粒新鲜饱满,尤其是泡菜,色彩分明,鲜辣爽脆,就是老家过去腌的老虎菜的味道。每次去点满二十元的炒菜,就为了这两碟小菜。一日问店主:“能否只买小菜,价格可议。”答曰:“不卖。”再问何故,再答:“泡菜是俺的老娘腌的,没法定价。”

长途车站的告示栏里贴满了白纸黑字的招聘启示。有一张的空白处多了一行圆珠笔的字迹:五哥:等不见你,我先回了,手机号码没变,二十四小时不关机。落笔很重,最后一勾划破了纸页。站在这片纸前痴痴地想:留言的是五哥的兄弟还是恋人呢?不知他(她)在这面墙下等了多久才离开。无论是谁,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二十四小时不关机地等待你,再远再难的路也一定要回去啊。

让人揪心的是贴在电线杆子上的寻人启示。是老人,纸上详细地写着衣着面貌,走失的时间,“重谢”两个字格外醒目。复印在纸上的照片是呆板模糊的,大约是从什么证件上翻拍下来的吧?白纸顺着电线杆一路贴下去,可以想见儿女的焦急。可为什么没有想过在老人的衣兜里放一张写着地址和电话的纸条呢?为什么他独自下楼散步时没有放下手中的活计陪他一段呢?如果知道他一去不回,是不是还会漫不经心地回应他的唠叨?一个人真的可以衰老到忘记回家的路吗?吞没他的是遗忘还是孤独呢?

心疼风中那些简陋的纸板,写着“家教”两个大大的字。人民桥上的风很大,那些年轻的身影就在风里站着,怀着一份期待,又似乎怀着一份倔强。在单位也会遇到同样年轻的人上门推销,有一种补酒,薄薄的粉色传单上触目的大字:“人类长生不老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样的夸张到了幽默,却让人笑不出来。小心地叠起那张粗简的纸单,面对一张涨得通红的年轻的面庞,心中却有一种不知何来的歉疚。不会买他的产品,只能尽量委婉地拒绝,请他喝一杯热水再走。为人父母,想到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也会独自行路,祈望每一个遇到他的人都能善待他。

邻近的中药店有一种令人亲近的味道。橱窗在春天的时候贴着“中败毒上市”,秋天是“樟脑丸有货”。人生如四季,才买了一袋上好的杭菊未及开封,转眼间又来买煲汤祛寒的当归了。

街角那间最不起眼的土房子是卖寿衣的,没有招牌,一圈纸作的花无风的时候也在瑟瑟地抖着,中间一个墨色的“奠”字像层层压抑着的悲伤。生命中最后一家店铺如此简陋寒素,多少繁华盛事恩怨纷扰,都不过是纸做的花,花化的烟罢了。

惊喜于今年的第一场大雪,像一个被渴望已久的深沉的拥抱。天地之间一片安宁浩渺的洁白,仿佛回到了远古洪荒。对门的小馆子门口不知何时站起来一个胖胖的雪人,两个啤酒瓶成了胳膊,瓶口举着一块纸牌:“雪天地滑,行路小心。”经过的人都禁不住会心一笑,雪花飞落唇角,化做一份清凉滋润……

雪泥鸿爪,随风散去,在人间的烟火痕迹里,我努力地阅读和铭记,虽然不能改变和挽留什么,但至少,我是一个真心的读者,在只言片语间感受着谁的悲欢冷暖,分享着谁的淡淡欢喜,体味着谁没有说出的疼痛,虽然时下流行寂寞,可又有谁,真的喜欢孤单?

如烟红尘,寻常巷陌,我默默地读着,静静地走过……

春风缕缕

文/廖双初

近些年,社会上读书的空气渐渐浓了起来。这里所说的“读书”,不单单指学生在校接受教育,而主要指阅读。

阅读最火爆的表现之一,要数央视推出的《诗词大会》节目。这个节目好像从去年初开始,今年初达到了一个高潮,社会反响十分强烈。电视里参与这个节目的,有专家学者,有教师学生,有平民百姓,还有各类形形色色的诗词爱好者。一时间,诵读古诗词成为时尚。仔细观看诗词大会的节目,我发现它基本还停留在背诵互动阶段,主要比谁的古诗词记忆量多,专家们也只是作了些稍许背景或内涵解读,尚未行进到现场创作的阶段。这表明我们的诗词大会还是浅层次的,但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在传承诗词传统文化方面,过去些年到底是忘记了,还是欠账太多,答案已一目了然。我想只要我们不懈坚持下去,我们便不愁创作不出富有现代内容的古体诗词。

前些日子,央视又推出了《朗读者》节目。节目邀一些观众耳熟能详的名人登台朗读名篇节选或者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同样极大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央视是中国最权威的媒体之一,一直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这些节目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落实国家“全民阅读”的倡议。有关“全民阅读”,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说明阅读非小事,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我们何愁有什么事情不能办好。这就是我们的体制优势,它的号召力无与伦比。

地方上其实早已经在响应中央的号召了。市里有一个叫“真知圆”的民间机构,听说是由一群商界成功人士发起组建的,他们成立了国学大讲堂,专门从事国学普及工作。去年某日,他们在我们的一所学校举行基地挂牌仪式,我应邀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活动。活动上午面向教师,下午面向学生,以大气磅礴的《大学》朗诵视频和浑厚深沉的歌曲《中华经典》拉开序幕,以专家讲授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国学为主题,最后以一首柔软贴心的《三德歌》结束讲座。我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如此场面了,沉浸其中,深深被经典的魅力所打动。那一日听说是西方的感恩日,是的,我们应当感恩,首先应当感恩先贤,感恩先贤创造的经典文化。

事实上,我们县里的教育部门与新华书店合作,迄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经典诵读大赛,由于基层学校的重视和演出条件的改善,效果一届比一届好。特别是去年末进行的第三届经典诵读大赛,在小城的大剧院举行,同学们以各种巧妙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演绎了《诗经》《归去来辞》《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匆匆》《乡愁》等名篇,声情并茂,美轮美奂,无不让在场的观众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

最近在小城的街头散步,竟然听到了久违的广播声响,这让人纳闷,小城并没有发生抗洪抢险、火灾地震之类的紧急事件,怎么会有广播声响起?一打听,原来是停办了多年的县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得到了恢复。想来真是好事啊!主持人就是我们单位一位同事的儿子,那颇具磁性的音质,让不怎么懂播音的我感到他与一些知名主持人没有什么区别。小城的广播还处于初创阶段,节目有点单一,就是请本土名人朗读本土作家的作品,新华书店向广大读者推荐一本好书,每天早中晚各半个小时,为小城营造了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这个社会有点浮躁,唯有书籍,才是治疗的良方。

作为部门负责人,时下我也正在做相关方面的准备,打算下大力气推动“书香校园”建设,除了要求学校订足订好图书和期刊,还要求学校开好阅读课,学校校舍再紧张也要保证图书室和阅览室不被挤占,一定要千方百计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回想起近些年各级采取的行动,它像一缕一缕春风在我的心头吹过,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踏实。阅读,是一项事关人们终身幸福的工作,绝不能是一阵风,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重视,我们就一定能感受到书香的特殊味道,心灵上的春华秋实便是必然之事!

阅读——解码神秘内心世界的钥匙

文/左马右各

“疯狂是任何一个灵魂都有的令人恐惧的可能性之一,通过小说或者通过舞台来展示这种恐怖之花的产生和成长的问题自然也不是非法的。”这样一句话有点拗口,难以理解,特别是后半句,那种长句式更增加了人们理解它的恐慌和难度。这句话是博尔赫斯在一篇谈论作家的简短文字里说的,他写过很多这样的短小文字,这些文字简短地让你难以想象,但它们却又有着无法企及的神奇和平淡。博尔赫斯用一种快餐方式,几乎评论了他可能评论到的所有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这样随意和娴熟地去认知和结构他人有点让人吃惊。真是不知道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心灵是怎样从一个类似神的通道向外观望这个世界的。即便是博尔赫斯老了和失明之后,他仍保持了足够让一个健康人感到羞愧的感受力,这是来自心灵的神秘力量。

按照博尔赫斯的观点,我们便可顺理成章的理解疯狂是一种人的本性,它寄居在人本身的迷宫里,不用去刻意寻找,在适当的时候它就会被激活,并从灵魂里走出。它带来了人可能具有的另一面。

这是否在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一个疯子。

博尔赫斯例举的作家是刘易斯·戈尔丁,作品是《追捕者》。他说小说的两个主人公都在发疯:一个是因为害怕,另一个是因为一种带有怨恨的可怕的爱情。关于两个小说人物的发疯,是通过阅读传递到心灵的感受,并不是小说写出了两个是疯子的人。

我没有阅读过博尔赫斯所评论的小说家的作品,对此无以言说,只能从博尔赫斯简短的评论里去努力感受。也许,在某个时刻博尔赫斯对作品的感受,就是很多读者所需要的一种感受,只不过这种感受的获得有点古怪。博尔赫斯说过:“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现在,我在博尔赫斯这里得到了他作为读者对一个作家的感受,我觉得心灵有一种神秘的复印功能。

也许,还有一种交换也在阅读中秘密进行。

撇开刘易斯·戈尔丁不说,其实在博尔赫斯本人的作品里证明这样一个观点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他的短篇小说《第三者》,就有那种足以让人感受到的小说主人公所特有的疯狂。小说主人公尼尔森兄弟是为爱情和由爱情带来的恐惧疯狂。一次偶然,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尼尔森兄弟中的哥哥克里斯蒂安得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便是使兄弟二人走向疯狂的因由。他们几乎是同时爱上了她,也在难以想象的兄弟情感纠结中,彼此共同使用这样一个女人。最糟糕的是他们都爱她,并且不能摆脱这种爱对心灵的影响。这本身就是让人感到尴尬、荒谬和疯狂的行为。但他们没有办法。博尔赫斯的写作传递了这种没有办法带给兄弟二人的精神折磨和内心苦难。

当我在阅读中感到这种紧张关系濒临崩溃所带来的压抑时,我认为尼尔森兄弟更真切地用思想和行为传递出了由这种压抑所带来的精神恐慌和苦闷。这时,哥哥站出来做了一个痛苦残忍但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哥哥杀死了那个让他们兄弟二人感到痛苦、绝望和挣扎的女人。他们用一个现实的疯狂行动结束了内心的疯狂。小说在结尾前有这样的一段话:“他们来到一片针茅地边,克里斯蒂安扔掉烟蒂,不紧不慢地说:‘干活吧,兄弟。过一会儿长脚鹰会来帮我们的忙的。我今天把她杀了。让她和她的衣物都呆在这里吧。她再也不会给我们添麻烦了。’”这样的一段话是那么平静,但在阅读中却有着一股阴森可怖的恐惧,它的力量并不是来自大量的渲染和夸饰,而是来自话语本身像没有波浪的河流一样的平静。而制造这种平静的幕后推手就是博尔赫斯。由此,他作为小说家的身份进一步得到确认。是他用不见技巧的写作和平实朴素的文字制造了尼尔森兄弟之间的疯狂,一种让人感到来自灵魂深处的疯狂。

但如果按照博尔赫斯论述刘易斯·戈尔丁的说法,是小说主人公本身就有这样的疯狂,作家只不过写出了他认识到的作品中人物的心灵。那么这是否在说尼尔森兄弟本身的疯狂成全了博尔赫斯的写作呢?写作的事实是一个故事先于作家存在,但在它和作家相遇后,一切发生了改变,而这种变化发生在作家的心灵深处——他接受了一个故事带给心灵的激变,并试图在心灵中还原一个故事的事实。但一个故事中的人是否需要彻底的疯狂,博尔赫斯并没有进一步作出解释,他以一贯的避重就轻的伎俩躲开这种问题,他轻松地说,感受是读者的。他似乎一下子就从一个作家身份回到一个读者的位置上。

博尔赫斯驾驭这种技巧可谓驾轻就熟。这位拥有80万册图书的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完全可以担当起一个合格读者的身份。而这样一个身份,谁又能够拿出足够的勇气来和他抗争呢。

作为作家的博尔赫斯是成功的,而作为读者的博尔赫斯无疑也是成功的。

我觉得他晚年的失明似乎具有某种带有神圣意味的象征意义。有一个评价很值得注意,从他开始,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写作不仅实现了跨领域交叉,也越发具有解密世界的可能,虽然博尔赫斯让写作变得更神秘,也更具有独特的心灵属性。但一切的改变都在被接受。不仅是写作观念,就连阅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作家到读者——这种身份转换经由阅读后发生了多么神奇的改变。

博尔赫斯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在《追捕者》中获得一种对疯狂的感受力的。那么我们同样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在博尔赫斯的作品《第三者》中印证了他的这种感受力。有时作家就是这样,他们从来都不会放过让一种感受力在读者这里获得接力传递的可能。

这也是小说的神秘乐趣,也是阅读的乐趣。

被称为“美国公众的良心”与“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的苏珊·桑塔格这样评论博尔赫斯:“如果有哪一位同时代人在文学上称得起不朽,那个人必定是博尔赫斯。他是他那个时代和文化的产物,但是他却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知道如何超越他的时代和文化。他是最透明的也是最有艺术性的作家。”博尔赫斯享有这样的盛誉一点都不为过。这时的博尔赫斯已经全然和他的读者身份无关,它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被赞誉的。虽然在他的头上早就有了一顶不是王冠的王冠“作家的作家”。

难忘阅读生活

文/詹月雯

如果说生活是一杯平淡的水,那么阅读便是调味的糖、盐。如果没了阅读,不知道生活该是怎样的寡淡无味?这真是一个无法想象,或者不敢想象的问题。

阅读是成长道路上的一块路标,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阅读是扬帆远航时的一盏明灯,带领我们前往花开的彼岸;阅读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帮助我们滋润干涸的心田。阅读,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很重要。

其实我小的时候是不爱阅读的。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结构复杂的方块字,我便眼花缭乱。改变我的人是我的爸爸。他完全可以说是嗜书如命,每天回家后就一头钻进书房,直到夜半方才神情恍惚,满眼迷离地走出来。“到底是什么让爸爸着迷?”我常想。有一次,我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乘爸爸不在家时,溜进了那“神秘”的书房。眼前的一切使我陶醉:一本本五颜六色的画册,庄严肃穆的史书,朴素陈旧的典故都整齐排列在书架上。“三国演义“!我几乎惊叫了起来。轻轻翻开书页,泛黄的纸张似乎诉说着岁月的无情,褪色的插画仿佛背负着历史的厚重。我完全沉浸在这本书里。当我看到曹操赤壁失败,我拍手叫好;看到马谡失街亭,我摇头叹息;看到诸葛亮草船借箭,我拍案叫绝。从那之后,我便爱上了阅读,我爱上了去揣摩每个字的哲理;爱上了去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爱上了精彩句子里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是成长道路上的一块路标,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阅读是扬帆远航时的一盏明灯,带领我们前往花开的彼岸;阅读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帮助我们滋润干涸的心田。阅读,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很重要。

阅读,能使我博学多才,懂得学校学不到的东西;阅读,能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体味他人感受不到的情感;阅读,能使我善解人意,让他人感到愉悦。阅读,更是我的良师益友,引领着我走向未来;走向明天,走向美好。

上个学期,我校开办了读书社团。那天是我第一次去社团,看到周围三五成群的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走进阅览室,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要知道我从小就不擅长交流。从小到大身边没几个朋友。于是,我便愈发自卑起来。我拿了书走进那偌大的阅览室,所有人都和自己的要好的同学坐在明亮的窗边,而我走向了没有窗户的一端,目光定格在最后一排靠墙的角落里。“或许那是最适合我的地方吧?”我暗自在心中苦笑一番,我团坐在了那里。身边的同学都在看书,有时向同学请教生字,有时交流精彩部分。看到自己周围空出的座位,我不禁感到自己像一个另类,被所有人唾弃、鄙视、孤立。手中的书厚实而又质感,纹路有些模糊清晰的字迹让人有种怪舒服的感觉,但我一个字都看不进去,偷偷地注视着他们。那时,我的眼神一定是羡慕而又嫉恨,迷离而又恍惚的,因为我感到了他们的快乐、幸福和爱。但我什么都没有,就像躲在暗处独自舔嗜伤口的狼一样。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只好假装去看书。“嗨!”突然,我们班的一个女生走过来拍拍我的肩。因为她和我不算熟,所以我有些诧异的看着她。或许,没想到我的反应,她的脸浮现了一层红晕,有些不太自然。她拿起手中的书指给我看:“詹月雯,我觉得这句话很适合你。”从来没有人这样跟我说话呢。我笑了笑,脸有些发烫。然后我接过了她手中的书,看了起来:“克服自卑,做一个开朗、自信的人,你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那一瞬间,我感到有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了那一向充满阴霾的心。从那以后,我立志做个开朗的人。以前老师说我不够开朗,我也曾试想过变得阳光一点。但远没有那女同学,那句书上的话带给我的力量之大。阅读,能给人精神的力量,使人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最终走向成功。那天,我不仅牢记了一句改变我心态的话,还结识了一位开朗自信的朋友。因为阅读,收获了一段真诚的友谊。

“同一朵玫瑰,有人看到的是芬芳娇艳的花朵,有人看到的却是花朵下无情的刺。”传递着作者的情感,传递着人间的真爱,传递着一切美好的情感,便能看到刺上的玫瑰;阅读使人充满正能量,而不爱阅读的人,工作的烦恼,生活的压力,家庭的不幸都会让他喘不过气,造成情感的缺失,他的眼中自然只会看到花下的刺,而无法看到花朵散发出来那一股迷人的芬芳。

我要与经典为伴,与名着为伍,在阅读中走向成熟。阅读,其实真的能改变人的生活,甚至命运,以及未来。

用阅读温暖人生

文/潘玉毅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这个充满书香的节日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有阅读的传统,北宋的黄庭坚就曾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言外之意是说人要勤读书,一个不读书的人,就算再怎么丰神俊朗,也很难招人喜欢。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晚年则这般叮嘱他的后人:“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由此足见读书的重要性。

读不读书、读多少书、读什么书,不仅事关个人的成长,更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但凡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从学习中来,而阅读正是学习的基本方式。《朗读手册》中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风气,才会让人觉得有活力、有创造力,才能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无往不胜。

书籍是我们了望世界的窗口,窗口不打开,我们永远只是井底之蛙。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就只是一本书的距离而已。然而,生活中常有人抱怨,工作太忙,没时间看书。可是有时间玩手机、玩电脑,怎么就没时间看书呢?我们只是缺少一种“每天读书”的自觉。

放眼我们的身边,除了传统的图书馆、书店,农家书屋、流动图书馆、“24小时书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试图唤醒普通民众的读书欲望。读书无等级,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杭州图书馆曾用十年的坚守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使是乞丐、拾荒者,也有在公共图书馆阅读的权利和自由。面对不解和质疑,馆长褚树青的回答掷地有声:“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是多么浓厚的人文情怀!无怪乎着名作家博尔赫斯会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小到个人的理想,大到国家的梦想,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持之以恒,便能久久为功。凝聚全民阅读的强大合力,能给一个城市、一个国度带来希望,亦是打造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

诚然,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却也是一件幸福的苦差事。哪怕“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只要有书可读,那也是一段温暖的人生。

陪孩子阅读

文/林海清

小女快满五岁时,已经认得很多中文字词,可以自己安静看书(大多是图画很少的儿童经典文学如《西游记》《金银岛》《苦儿流浪记》之类的),带她去逛书店,她可以一待两个小时,乐不思蜀。

在此和大家分享我们家的亲子阅读过程。

一开始,我只是单纯的乐于和孩子分享书中趣味,所以从孩子婴儿时期,我就会“生动”的讲故事给她听,边讲边逗她玩,在她小小的心里种下“书,是有趣的玩意儿”种子。

我也学着尽量解读孩子当时的需求。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开始自学《学与玩》,曾经要求我念故事时要指着字,一个一个字念,这样等于要花三倍以上的时间才能念完一本故事书,但我还是耐着性子边指边念了好一阵子。之后,孩子就有样学样的自己指着字念了起来,所以她的拼音和中文认字学得很快,建立了能“自己读书”的信心后,她就更加热爱阅读了。

连去诊所看诊,她都能黏着医师放在候诊区的童书不放,我知道一本书没读完那种意犹未尽的感受,所以常常看诊完拿好药了,还待在她身边陪她看完手上的书才离开。

有一阵子,原本看书会老老实实一字字“读”出声音的孩子,突然在看书时含糊快速的念过,且常常漏一段又接下一句的,我跟孩子的爸爸说,孩子不是粗心也不是性急,她可能正经历将阅读“内化”的过度期呢。果然不久后,孩子看书就不再读出声音,而且能专心的沉浸在书中而不受周围环境所影响。

很多朋友羡慕地说:“这样你就轻松多了。”其实不尽然,买书给孩子之前我必须先读过孩子读的书(看看用词遣字是否优雅,情节转折是否顺畅),孩子虽然会自己阅读了,我每天还是得给孩子讲几篇故事,对他们来说,依在父母身边,听着、看着爸妈一人分饰多角的卖力表演,孩子不但享受着故事,更在小心灵里收藏着和爸妈共享一段专属时光的快乐。

故事中合理或不合理的地方也要用心引导孩子去思考和发现。例如,我问过孩子:“国王为什么只看年轻人英俊、富有,就把女儿嫁给他?”孩子想了一下说:“他们应该先交朋友看看比较好……”孩子接触的故事愈复杂,其中就有愈多人性和寓意,藉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故事,让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传递。

我也爱看书,所以懂得尊重她阅读的需要,她有自己的书柜、明亮的灯光、宁静的环境。我并不期望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是个功课好的孩子,我知道书本会是她进入古今中外世界的捷径;会是她不用亲身涉入就能体会人情冷暖、就能学着逆向思考的训练场,会是她能沉淀心情的庇护所……

只要孩子在身边,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就从今天开始,跟孩子快乐的分享故事,一起来体会亲子阅读的神奇魔力吧!

你会读书吗

文/郭华悦

一旦被问到这个问题,不少人恐怕都有点嗤之以鼻。在你看来,一有空闲的时候,甚至坐车或者走路时,你都是如假包换的“低头族”,沉迷在多媒体的触屏阅读中。如果这都不算读书,还有什么能算读书?

可如果认真读完王蒙的新作《诗酒趁年华》,你恐怕就不会这么想了。

这本书,集中了王蒙关于读书与写作的一些看法和心得。书中,提到了很多阅读的误区。以多媒体的触屏浏览,代替纸质的阅读,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恐怕都不记得,上一次认真地读完一本纸质书,是何年何月了,快餐时代,连读书也未能免俗。我们习惯用多媒体的浏览,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信息和文章,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阅读。

其实,这不是。

王蒙直言,浏览并不等于阅读。广义上,阅读包括浏览。可狭义上,真正对人有益的读书,大多是异于浏览的精读。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触动,以至于对你的思想和生活,都有了助益,这往往是在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也就是精度中才能有的状态。

所以,多媒体的传播,看似让生活便利,但却造成了很多人阅读和思考能力的退化。你习惯了一目十行,习惯了用快速浏览的方式,来对待文字;结果,哪怕有令人深思的文章摆在你的面前,你除了错过,也很难有其他选择了。

浏览,是一种增加资讯的方式。信息的增加,是从量到质提高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思考,也只能是在信息量足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但是,两者并不能画上等号。我们习惯用浏览的方式,代替阅读,结果对任何讯息都是浅尝辄止,自然谈不上深入,更难以有所得。

以快速浏览代替精细阅读,以快餐代替细嚼慢咽,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阅读”。这是浅阅读,但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能让我们精神和思想,都得有所提高的阅读。

所以,别再以为,自己真的懂得阅读。读完了王蒙的这本书,掩卷深思,也许我们该好好想想,到底该怎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