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仰的散文
关于信仰的散文(精选12篇)
曹老先生的不朽信仰
文/枫悦FY
虽然早在多年前,曹老先生已经荣获了由中央文明办评选出的“中国好人”的荣誉称号,但是这些年来,老先生并没有丝毫放慢在社会上宣传传统文化的步伐,依然会去一些校园、监狱,义务的开设传统文化的讲座。我们问他,退休十五年来,一直都在为保护传统文化而奔走,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开始让自己好好休息。老先生说当然想过。随后却又开玩笑似的说,等他获得了“感动中国”的称号,一定好好休息。
眼下又已是一个新的春季,但是乡下尚未到了柳暗花明的时候。在去曹老先生家的路途,两侧茂密的林木,依然还呈现着一副被西风残酷剥削后的样子,光秃秃的树干笔直刺天,像迟暮的老人,在太阳下一动不动的发呆,但是,谁都知道,那沧桑的树皮下,严严实实的包裹着一颗集聚天地日月能量的心,为春回大地做着充足的准备,而古稀之年的曹老先生也一样,虽然已是白发苍苍,但是依然不知疲倦的用心汇聚着古人的智慧,为自己的信仰,在世俗里蹒跚前行。
曾担任过文联主席一职的曹老先生是个毋庸置疑的文化人,学识渊博,为人温和,但是我觉得,这些年对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传播,使他更像是一位肩负神圣使命的传教士,在世俗里讲经布道,让人们相信他心里存在的那个理想国。
之所以会如此坚定不移的宣传传统文化,除了老先生本身喜欢这个外,还因一件事对老先生的触动很大。曾经去一个看守所讲课,老先生发现关押的人员中,有很多都是有着大好年华的青少年,这本是学习知识,为梦想而发奋的年纪,却失去自由沦为阶下囚,只能把青春荒废在了铁窗里。他很痛心的问监狱的工作人员这些孩子犯了什么罪。监狱的工作人员不以为然的告诉他,现在的这些孩子都是天不怕地不怕,不怕大人不怕法律,打架斗殴偷鸡摸狗,所以只能关在这儿好好教化了。
世风日下,如何能够有效的教化于人呢?每每想起那些牢狱里的孩子,曹老先生心里就很是着急,同时他也很清楚,改善社会风气就像治理环境一样,需要从源头开始,从人心入手,由此,曹先生开始了一个浩大的工程,每天仔细翻阅经典书籍,并从大量传统读物中认真甄选,编写出了一部传统文化精华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图书草稿。我们问他,编书的这个过程是不是很辛苦。他却说,学习传统文化能让一个人有善心,做好人,这个社会,做好人才能活的开心,那些坏人,内心都是很阴暗,很痛苦的,所以,他想通过传播传统文化,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大人,都能不犯错,快乐的生活。而在编书的这个过程中,他很享受,因为他在做一件善事。
曹老先生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仁义礼智信,说起来也并非难事,就是晚辈要孝敬长辈,长辈要爱惜晚辈,做人要懂礼数,讲诚信,有敬畏,有担当。仅仅几个字,但是做起来呢?
照壁是每个农家院落里都有的建筑,但是曹老先生家的却与别人家的大相庭径,老先生家的照壁上不是风景名画,而是一篇由他自己整理出来的家训。老先生说,他没有留给子孙什么金银财宝,这个照壁就是他留给家里的传家宝,只要后辈的子子孙孙都能谨遵上面的家训生活,这个家一定会是充满欢歌笑语的幸福之家。
小家幸福了,大家也会自然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景象,但是天地间小家何其多?我想,只有当人们都学会了对别人好一点的时候,这世界才会充满欢歌笑语。
又是一年岁尾时
文/镜心随行
岁末,总能不经意间闻到几声叹息,叹息中隐约包含着某种不易出口的难言,或许是些感慨。
想想也是,年复一年,平淡而又平凡的生活,琐碎成点点滴滴的记忆,零散的洒落到每一个日夜中,随风、随雨,岁月的沧桑,几乎找不到什么合适的主线能够把它们串在一起。如果不是节日、节气的提醒,人们会不记得今天是几号,是星期几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周而复始,同一个轨迹,不温不火,不急不燥,日子磨平了所有的情绪。
几多的高兴或许早就如那涓涓溪流,欢快般的流向远方,消失的无影无踪。而闹心的事情,伤感的事情,却如那留在心头的阴霾,丢也丢不掉,甩也甩不离。
都说不要为难自己,对自己好点。可是,每年下来,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事儿都不少,委屈自己的时候更多。当我们对世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好脾气的时候,我们变得麻木了,麻木的只剩下默默在心里告诉自己:忍着点吧!如同把隐身衣穿在身上,心口不一的过着两面人的生活。
有时也在想,不难为自己是对的,但这只是其一,其二做到不为难他人则更难。自己受点委屈、甚至有时自己与自己过意不去的时候,是因为别人难为了你造成的吗?同样的道理,他人不舒服的时候,或许就是你造成的。不难为自己,与不为难他人是一个道理。岁末年尾,有点叹息声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明事理。
岁末,自我吹嘘的高兴事儿也是有的。一年中那些被抖落出来的高兴事儿、引以自豪骄傲的事儿都写在总结里,摆在稿子中。那是些个写出来、念出来给别人看,给别人听的,至于事情实与不实,只有自己心里明白,叫做心知肚明。考核评比,不这样做好像跟个傻子似的,因为别人这样做得到了好处,自己不这样会吃亏的。长此以往,嘴里不说心里话,心口不一的毛病就养成了,人的品行也变了。
有时,顺心的事儿谈多了,反而会加重不如意的心情。其实,风光背后的艰辛与委屈是不便说出口的,这点有些人明白,有些人不明白。每当这个时候,那些明白人总是想要逃离,逃到空旷的原野上,铆足了劲,运足了气,大声的吼几声。吼出心中的愤懑,吼出压抑已久的委屈,吼出身上每一个受损的细胞,吼出一切的不快。
卸下所有的包袱,让心灵和身体重新沐浴阳光,开始不一样的又一年。
阿里巴巴的马云现在是中国最“牛”的人之一了,他凭啥“牛”呢?讲法很多。有钱肯定“牛”,但有钱人不一定都“牛”,有思想、敢说话的有钱人才是“牛人”。他在回答什么是人最基本的幸福观时所做的讲演就够牛的。他说,沐浴阳光是人最基本的幸福感,也是基本的权力。造成当前雾霾肆虐的根本原因是这个社会缺乏信仰,他认为由于缺少信仰,“我们的心态变了,影响了我们的形态的变化,以至于影响了生态的变化”。
我想,按照他所讲的,可以归纳为:心是阳光的,生活就是灿烂的。保持一颗阳光的心态,信仰必不可少。
信是感恩,仰是敬畏。人没有了感恩和敬畏,也就无所谓了信仰。不时的反省自己,或者说忏悔是心存感恩和敬畏的基础。向你所感恩的东西去忏悔反省,向你所敬畏的事情去做忏悔反省。唯此,心灵才能得到安抚和净化,也只有唯此,才能让阴霾下的心灵重见阳光。心中的阳光与大自然的阳光融合才是真正的沐浴阳光。忏悔是揭去覆盖在心头阴霾的最有效方法。
我们生活工作中多抱怨,多不快,多沉重,多烦恼,多无奈,更多的不如意,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皆源于不懂得感恩和敬畏。
我伟大是我明白了道理,我渺小是我没信仰。
得失一念间
文/汶墨卿
人生在世,俯仰之间,曲水流觞,以为陈迹。
随着年岁增长,我们总会失去些什么,又得到些什么。得失乃人间常事,不可太重得亦不可太重失。人生命途若为百分百,我也才行至百分之十七,仅这短短十七年间,我便尝尽得失,也曾于一念之间迷失自我。
十岁那年,我失去了我的父亲。他教我诗词歌赋,予我礼仪修养,还未看我成人,便已长眠于世……后来,我在高中遇见我的第一任语文老师,一开始我是不大欣赏他的,直至那日,他在讲台上讲到“杨志卖刀”的故事时,那言行、那举止,仿若父亲音容宛在,再次与我讲述这故事。父亲曾在我十岁那年向我讲述这故事,亦是他此生对我讲述的最后一个故事……当年他拿着一只竹条,向我说着:“我这宝刀,削铁如泥,刀口不卷。”也挥舞着竹条,他神采迥异,陶醉其间。时隔多年,语文老师提起此话,也瞬间将我带回了从前。兴许,这便是得失罢。
十一岁那年,我遇见了一个足以惊艳我岁月的男孩。兴许有人会觉得可笑罢,才十一岁,便已惊艳。我曾将他奉为我此生不可多得的信仰,只因他足够优秀,优秀到教会了我成长,于苦难中磨砺。后来他不再是我的信仰,我亦不再信奉他,仅是失望,再无其他。是的,我终究还是失去了曾无比信奉的信仰。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仍有梦想,仍坚定不移的走向它,去奔赴、去追逐。在将他奉为信仰的五年间,我曾一度被其推入万丈深渊……
我亦有光芒,却因我的信仰,敛了光芒,收了傲气,坠入深渊,弄丢了那一腔孤勇的自己。我开始害怕,害怕失去。
十五岁,我仍在那无比黑暗的深渊里挣扎沉浮,为了找寻出口,我几乎耗尽了身上,所有的光……渴望逃离世俗,冲出黑暗。是巧合罢,我遇见了另一个与他脾性及其相似的人,亦无比信任那炽热干净的少年,在无尽黑暗的深渊里。
十七岁,我冲出迷障,重见天日,身上的光已所剩无几,从前属于我的那些荣耀皆离我远去……我不甘心,也不得甘心。再回首,身后空无一人。此刻的我犹如一个废人,堕入世俗,也被世俗抛弃。
短短十七年间,我获了荣耀,亦失了友人。一度迷惘不知其途,再度迷离不知所终。
后来冲破世俗尘网,掸去尘灰,与被遗落于时日光阴中的自己,遥遥相望。
所幸,于万丈不测之渊,寻回了自己。最爱李樯落墨于此句:“回首往事,不过是虚惊一场。”是了,前尘旧事如梦一场,繁华深处,自是寂静。
我是青山不归客,一疏一笑一张狂。进退得失,不过一念之间,我虽落入尘网,却仍洁净自身。后来转念一想,我虽已失去,却未曾失了我之所得。
有失必有得。我亦是尝过失而复得喜悦的人,当初那一腔孤勇的自己,连带着昔日荣光,成为我的救赎,救我于世俗中沉浮。
日后定还会不断失去,而今我已看淡得失,虽仍害怕失去,却不再害怕失去任何一个人。
阳光正好
文/霍铮
阴晴冷暖,四季交替,我们只能适应。但,内心的阳光却是可以修来的,它关乎信仰。
由于种种原因,“奔五”的婧洁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女儿考上大学以后,她开始找事做。第一份工作是一家食品连锁门店的销售,干了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店里让她把那些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日期重新改在“稳妥”的保质期内。她觉得这事昧心,一走了之。第二份工作是一家中成药店的销售,没多久,她发现店长伪造账目,把没有优惠销售的药品,按照优惠价记账,从中赚取不义之财。她看不惯。第三份工作是在另一家药店做销售。那天,店里做促销,一位店员不慎把一包细颗粒药撒了一地,那是顾客的必经之路,她担心顾客进门时滑到,就拿着笤帚和簸箕清理。店长嫌她影响促销,狠狠地夺去她手里的东西,“现在不是干这的时候!”婧洁据理力争,“要真因为这些颗粒让顾客摔倒,啥轻啥重?!”店长愤怒,依然阻止,婧洁感到寒心,再次结束了短暂的打工“生涯”。相比上述工作,现在这份做的时间最长,已经干了几个月,在一家幼教中心做保洁。“这钱挣得踏实,不用害人!”她一脸的坦然与满足。
信仰是灵魂的标注。婧洁不会为了生存,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诚信、善良就是她的信仰。
与婧洁同龄的琳琳,这两年气色越来越好,跟之前的她判若两人。虽然,她爱人包揽了日常生活的一切,洗衣、做饭、打扫家,虽然因单位不景气,经常歇在家的她每天的“任务”就是“休养”,不是在床上躺着,就是在院里晒太阳,生活没有目标,但她还时常埋怨爱人脾气太坏,不理解她,常闹别扭。后来,姑姑一遍遍地跟她谈心,她开始慢慢懂得反观自身,看到自己的错与爱人的好。生活态度越来越积极,每天坚持去公园走路、拍手、跳舞,还喜欢上了涂色。心结打开,精神愈加得好,脸上也有了光泽。去年年底,按照特殊工种待遇,她退休了,第一次拿到退休金的她开心无比,“我爱人真不容易,结婚20多年了,也没嫌弃我不挣工资,还一如既往地对我好,打心眼里感激他。”
爱也是一种信仰。拥有它,琳琳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心里的阴霾一扫而光,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
不论男女,无需太深的学问,只要笃定内心向善,保持一颗干净单纯之心,慈悲他人,智慧自己,不管你多大年纪,定会拥有无数阳光正好的时刻。
怎样的选择
文/乔旭
再次来到西路军事迹展览馆前,望着陈旧的老木门,我的心有如铅块般沉重;空气似乎已经凝固,想将我定格在原地,将我定格在那段岁月中。
国庆放假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特别推出了忆长征的系列节目,我每次都会准时收看,每次都令我印象深刻。黑白的录像向我展示了当时的情景:褴褛的衣着、破旧的武器,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却是一脸坚定,在炮火中冲锋,在黑暗中摸索,却从未停下无畏的脚步。这时一位老红军出现在镜头中,当提起长征时,已是百岁的老人依旧斗志昂扬,他扯着嘶哑的声音说:“那一路苦啊!如果没有必胜的信念和坚定的信仰,是无法支持着走下去的……”
信仰!没错,这是多么圣洁崇高的字眼。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无法想像当忍着严寒啃着树皮、当数以万计的炮弹落在他们头顶时,当老班长倒下,只留下一枚金色的鱼钩时,他们心中是怎样想的,抛家弃子、脚下踏着的尸骨,迎着无数的飞弹,凭着一腔热血誓要振兴中华的先辈们,他们面临多少艰难困苦却依然勇往无前?我曾经始终不知道是什么促使他们舍弃平静生活宁肯忍受种种困难和考验也要走上这条道路?今天,这位红军先辈给了我答案。此时我不禁想起了毛主席在长征路上写过的一首诗——《七律·长征》,那首诗的开头有这样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我再次想起这句小学时背过的诗句时,我才发现它是那样的掷地有声,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它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乐观,它就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心声!是啊,千重山、万重山,无尽的危险与绝望,这些绝不会阻挡革命者追求真理和幸福的决心。漫漫两万五千里,它很长,长到无信仰的愚昧者不敢前进一步;它很短,短到坚定信仰者在红色光辉的引领下用脚走完了全程。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三年前,我曾到北京。当我站在天安门广场时,心中充满着自豪。整个天安门广场雄伟壮观,庄严肃穆,它仿佛象征着我们正在飞速发展的祖国,以磅礴气势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些正是一代代人在信仰的引领下努力奋进所取得的结果。不论是偏远边疆还是繁华都市,人们将信仰播撒在每个角落。过去信仰帮助我们赢得了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建国后信仰帮助我们赢得了建设、发展的胜利,有信仰的地方便有未来。
缺少信仰,人便只是一具皮囊罢了。信仰更是当今学生和青年最紧迫、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信仰!让孤独走开!
文/祁平录
人类的心灵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与困惑,而其中最基本、最难以对付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孤独。这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与生命同在,它来自灵魂的深处。我们孤独的来,叉孤独的去,即使是这生死之间的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又何尝不是孤独的呢?害怕孤独,可以说是人性中致命的弱点。面对孤独,人往往变得软弱、无奈,乃至恐惧。因此,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填补它、回避它。我们假装整天忙忙碌碌,没事找事,尽量不要让自己闲着,以防孤独趁机而入。我们寻找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打发孤独:看电视、听音乐、读书、聊天、谈情说爱、吃喝玩乐……甚至可以这么说,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类为战胜和逃避孤独的历史。
不幸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法让我们真正、彻底地战胜和解决孤独。即使是被古今中外无数的文学作品所热情歌颂和深情赞美的爱情,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如此。狂欢之后依旧是寂寞。有道是:“情到深处人孤独。”此中真意,耐人寻味。
我并不否认爱情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但面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无限的孤独实在有些无能为力。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一起,终究还是无法超越孤独。然而,一个人如果有了真正的宗教信仰,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宗教信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它使我们的心灵不再漂泊,不再流浪。信仰能赋予生命全新的意义与价值,能给人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勇气和无穷的力量。信仰能给人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孤独,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产生的。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我执。我执可以说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它使人心胸狭隘、目中无人、冷酷无情。自私使人孤独,傲慢使人孤独,冷漠更使人孤独。由于自我太强大了,所以你不可能真正的爱他人。你真正爱的是你自己,你对别人的爱是以对方能否满足你自己的要求为前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意、无意地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之中。只要你走不出自牢笼,孤独与痛苦将会与你同在。佛教对这一点的透视,极为深刻。只有当你完全放下自我,完全敞开自己,用真诚、宽容、平等的心去热情拥抱他人之时,孤独便会悄悄离你而去。此时此刻,你会惊喜的发现,原来你并不孤独,原来生活是多么美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所在。一个对佛教有真正信仰的人。必定能认识到自假象和虚幻,认识到自我执着所带来的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一个对佛教有真正信仰的人,能包容一切。他关爱所有的众生,他会用自己的慈悲之心去温暖、抚慰别人的孤独和痛苦。一个对佛教有真正信仰的人,内心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喜悦,他始终会心存感激和感恩,哪怕是天上的一片云彩,空中的一缕清风,地上的一棵小草……
信仰,让孤独走开。
乡村人的信仰
文/王祖文
乡村人的信仰是什么?
如果作为一个考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估计中国最权威的专家、学者恐怕给不出一个精准答案。因为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不少国人都没有什么信仰了,何谈乡村人的信仰!
我感觉乡村人的信仰说简单似乎就那么简单。我在乡村长大,从我记事起,乡村人就信神拜神,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他们信仰的组成部分。求神拜神,抽签问卦,几乎人人都少不了。只是这样的信仰非常实用化:天旱求神为求雨,得病求神为健康,不育求神为繁衍,敬神祈求保平安,祈求能升学,祈求能赚钱,祈求能升官,祈求能成婚,祈求能明辨是非,等等。总之,只要心里有所求,行动上便有所祈。一切的目的就是两个字:实用。
其实,乡村人的信仰又恰恰不那么简单。乡村的文化民俗中保留了我们民族中至为珍贵的东西:互相帮助、互相接济、互相温暖、互相慰籍、互相爱护。例如典型的婚丧嫁娶的请庄客,就是全村每家每户请一个人或者全村出席。有人有难处了,众人去看望。谁家有活了需要帮忙,只要招呼一声,一两天,两三天,可以无偿帮助。谁家做事不行会受到全村人的谴责。遇上不平事了,众人会出面解决。这些行动的内涵就是古老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爱心与正义。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当今不少城里人所缺乏的。是我们民族信仰中最缺乏的东西。这些东西应该属于信仰中的宝贵元素。
我忽然间恍然大悟:我们为什么留恋乡情,喜欢乡下,心中存留乡愁?其实最深层的原因不就是我们怀恋乡村中存在的那种纯朴的无私之爱、那种感动的人间正义、那种众人维护的公平吗?而这种东西恰恰是城里人所不断遗弃的、不断丢失的、不断背叛的至为宝贵的东西啊!
而这种至为宝贵的东西,在我看来也恰恰是乡村人信仰中事实的应有组成部分,只是在有些时候表现的明显,有些时候表现的内敛一些吧了。但总体而言,它如活化石一样在每个乡村存在着。这些东西体现在日常待人接物上,就是待人心诚,待客情真,没有那么多虚情假意,没有那么多口惠而实不至的花里胡哨。一个最典型的糟蹋城里人的例子:让人是个理,锅里没有下一颗米。
乡里人为什么普遍勤劳?为什么有情有义?为什么乐于帮助别人?为什么敢于站出来主持公道?我想固然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心灵的底座传承着爱的元素,这是他们人生信仰的可贵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在这样的依然存留的信仰元素面前行注目礼。因为文革期间国人的来自儒释道为内核的信仰几乎得到了毁灭,改革开放后国人物欲的膨胀,对物质的追求几乎将我们传统存留的美好信仰元素挤压的不成样子。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有人提出我们要靠基督教来拯救我们的信仰。这确实令人焦虑。好在习总书记上任后及时提出凝聚国人的中国梦,用这种可期待、可实现的理想目标来激励国人的行动。
在我看来,乡村人信仰中存留的至为宝贵的元素:爱心、正义、公平恰恰是我们实现中国梦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东西,恰恰是城里人最匮乏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每一个城里人具有的乡愁中最怀恋的东西。
是啊,透视乡里人的信仰,对其不合理的诸如求神敬神的迷信行为,必须予以远离、疏导、矫正,对于宝贵的爱心、正义、公平的部分我们必须予以学习、发扬、光大。
我一直特别担忧的是在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乡村美好的信仰流失的问题。这不是杞人忧天,有的乡村成了无人村,这样美好的信仰依托的根基都面临崩塌的境地,何以谈传承广大呢?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这些年来,我用我的眼睛,我的心灵,我的笔墨一直关注着乡村,关注着乡村的每一个波浪,每一次律动。
信仰下的生活
文/清风旷野同行
我不敢确定这是否和信仰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并不证明印度国民就一定比中国人有信仰。然而行走在印度,总有着某种的不同。就说鸟吧,中国天天宣传保护鸟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可鸟却一天天减少。秋日登紫金山,若大的树林树木不可谓不多,却难找到一只鸟的踪影,闻到一声鸟的语音。或曰环境污染所致,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曾记得鸟语花香的年代,然而捕捉、枪打比比皆是,皆为口腹之欲。至于今天,除了口腹之外,更不必说农作物药物用量之高,鸟能生存下来不是“五毒不入”,就是纯粹凭运气活下来。
印度似乎还处在早期的农耕时期,恐怕地里的害虫也没那么多,用不着下那么重的农药,那一片片广袤的土地还是鸟类和动物们的天堂。更重要的是印度人视鸟为一种生命,甚至把乌鸦视为神物,绝不像咱中国人随时随地上餐桌,乌鸦和猫头鹰在印度遍地都是。德里有一座全首都的垃圾场,垃圾如山,汽车运送垃圾需如盘山公路一般盘旋而上。这垃圾山是乌鸦和猫头鹰的天堂,它们时下升起,时而降落,起飞遮天敝日,落下一片漆黑,刹是壮观。我想那里的垃圾中绝不含大量有害物质,否则鸟类早就乌乎哀哉。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遍地是鸟,不避人群,就在车下,地上,甚至就停在你的脚边,自由自在觅食和喝水,没人太在意它们,它们活得轻松而愉快。在AGRA红堡,到处扑腾着鹦鹉,城垛的墙洞是它们天然的家园,成片成片欢快的歌唱,与前来观光的与人流融为一体。
不仅是鸟类,动物也是如此。无论你在宾馆的草坪、公园的路边,还是嘈杂的马路上,通常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松鼠窜来窜去,在AGRA古镇的住宅上面,四处奔跑的猴子,他们没有动物园,小镇就是它们的家,它们和镇上的居民生活在一起。它们经常偷居民家的食物和东西,但没有人对此怀恨在胸,它们每天都在住户的墙头翻来跳去,自由行走,吃东西,晒太阳。没有人想到要宰杀它们,用它们来下酒。国人看到一只美丽的孔雀,首先想到的不是孔雀之美,而是把它们杀了下酒,肯定是不错的美味呀!牛,再普遍不过,但却被印度人视为神物,不仅不能食用,而且对它们要充满敬意。不管黄牛水牛可以在所有的公共场所,哪怕是十分拥挤的公路和街头,任意徜徉,在AGRA古镇,如果一条牛躺在路中央,所有的车辆和行人都得从旁边绕行。在恒河的支流,放眼望去,河中躺满了成片成片的水牛,它们不仅在河中自由嬉戏,而且与当地居民共享阴凉,在路边树林,一边是躺着的水牛,一边是纳凉的木板床或者小帐房,各做各的事情,彼此互不介意,自得其乐。
再说吃,在印度好像不需要担心什么地沟油,也不用担心农药残留,大都是纯天然的食料,有的甚至不需要加调味品。咖喱是最常见的天然佐料,除此,只是将一些食料捣烂重组,必需的佐料也是天然的食材制成,不含各类添加剂,所以只需放点盐就是十分的美味。
伊斯兰教不吃猪肉,印度教不吃牛肉,每天都要祷告,宗教让印度人具有不同的信仰,信仰产生了敬畏。他们遵循信仰宗义,不轻意破坏,不轻意越过雷池,因为他们知道,那样意味着背叛和内心的分裂,由此产生道德约束和内心强大的自律力量。在印度不是每个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能自律,但大多数人的信仰形成了一个民族性格特征。
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富裕,但商品经济,特别是金钱的力量让社会失去平衡,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发生了倾斜。信仰在金钱的魔杖下渐渐变得模糊,导致中国什么事都可以发生,发生什么事都不奇怪,因为越来越少的人拥有信仰,做什么事都失去了边界,感觉世界上什么都可以丢弃,唯有钱才是实在可靠的。一个什么都可以破坏,什么都可以不屑一顾的民族,如何能善待自身?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得以持续发展?
鸟远离了我们,所以我们因听不到鸟鸣而倍感孤独,动物远离我们,所以我们看到一只雪豹觅食而欣喜若狂。一只猫被疯狂蹂躏,一个孩童被数次碾轧,我们慌乱又大惊失色。果子狸并没阻止好食“野味”的漫延,除了我们自己的恐怖外,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产生敬畏!
所以,行走在印度,让我们感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产生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做该做的,不该做的绝不做,克制欲望,绝不为金钱摒弃人性中最宝贵的良知,而物质生活可以不丰富,环境可以原生态,但世界可以不要“诺亚方舟”.
不知在信仰下生活的人们能够坚持多久。
幸福源自信仰
教师本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职业倦怠、家教、体罚、乱收费”等一个个有关教育的网络热词,勾画出的是一个灰色调的群体形象。这样的形象实际反映了一个事实——部分教师内心缺乏幸福感。
这使我不由得想到宗教。各类宗教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们可以使信徒们有着一种幸福感——那些宗教徒,也许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宽裕,但内心的充实,却让他们显得宁静而幸福。同样,作为教育的实践者,要想获得幸福,也必然要对教育有着如宗教徒对于宗教般的信仰。这样,我们的内心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富足。
那么教师该建立怎样的教育信仰呢?我认为以下两点必不可缺——坚信自己的工作是有益的,坚信自己的工作是重要的。
相对于别的职业来说,教师这个职业过于单调,也很难有什么多大成就感——因为它的特性是潜移默化,它不是显性的、容易直观感受到的。
商人一天卖出足够多的货物,他的成就感显而易见;警察侦破一个案件,解决一个纠纷,他的成就感是显而易见的;农民收获一季庄稼,他的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教师不同,他不能够直接看到自己的成就,甚至他的无法准确量化他的成就。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无区分的错觉。
这样的错觉容易引发教师的心理失衡——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干得更为出色,而所获得的又更为不公。这就容易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内心足够坚定,才能对这一职业产生心理认同。因而,在工作中,我们的内心必须始终保持这两个坚信。
首先,坚信我们的工作是有益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教给了孩子知识、培养了孩子能力、发展了孩子素养、开阔了孩子视野、提升了孩子的品德……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中虽未臻完美,但都有所进步。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从懵懂走向文明,我想,我们内心的喜悦也一定会油然而生。这种幸福感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述。
因而,我们有必要常常将孩子才入学时的形象,与现在的形象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一定会使我们更加坚信我们的工作是有益的。
其次,坚信我们的工作是重要的,这更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能决定任何大政方针,但每个人的眼前有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命运在这一阶段,是与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必定会留下足够深的印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未来命运也与我们现在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影响他们,我们影响了无数家庭的未来。这难道不重要吗?
正是有着这样的信仰,正是基于这两个坚信,我们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幸福,带着一种幸福感去完成自己的重要历史使命!
伤心桥下
文/酸风眸子
我再也不从那里走了。
从河的另一面走过,忍不住还要远远地看上一看,那里却依然一痕碧水,睡莲们毫无消息。我知道,睡莲不会醒来了,它们死了。像那个失联,早就没有了生命的征兆,他们遇难了,尽管人们不愿意说出这个残酷的词。
一桥之隔,北面的水波悠悠,几十只睡莲的叶片随着细浪惬意地浮动着。碗口大的绛红色的叶片,有个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三角缺口,像统计学中那只圆圆的图表。细看,水中也晃动着稍小的圆圆的绛红,不日就会升到水面上了。
桥南那片两三亩的睡莲呢?绿水中,我见到一尺多长的鲤鱼成群地在那里游弋,也时时有像纸片一样飘动着的死鱼。有人用小网兜子一抄,就捞上两条大鲤鱼来:它们现在饿昏了。也许,它们全部饿死的时日不远了吧?它们吃尽了这片睡莲:由叶到花,由花到茎。按说有根,睡莲不会死去。不见它们刚来的样子么?人们随手抛在这片水里,不植不栽,飘着飘着,它们便站稳脚根,抽叶绽花。可现在它们怎么不出来呢?我想,一定是它们长出一点,就被鱼儿吃掉,久之,睡莲们只能长眠水下了。
那片睡莲哟!不要去看像翡翠琢成的团团莲叶,厚实肥大,油光可鉴,上面一团浓绿,背面却晕着浅紫。风特爱抚弄它们,让它们时时翘起,你就看到浓浓的一片绿,间或还有淡淡的一团紫。不要去看那花:花大如碗,承着天,立着地,浮着水,不傲不娇。粉的端庄、紫的热烈、黄的素雅、白的圣洁。在料峭的寒风中,她们顶凌欲发,冰刚刚化开,她们便拔出箭来。整个的春夏秋,都属于她们,直到冰封水面,她们才退隐水下,真正地入眠。比起夏的宠儿荷花,她们更近于大众,坚守着质朴和顽强。我以为,如果说,荷花更在意术,那么,睡莲更近于道。
站在她们面前,你会觉得神旺,你会懂得崇敬,你会学会顽强,你会超拔自我!
然而它们毕竟让鱼儿吃掉了,吃得只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听公园搞绿化的人说,那些鱼都是买来放生的。说“一下子放了十万尾大鱼”。我相信他们说的是真话。我曾见到,几位四十多岁的女士,先是将塑料兜里的鱼放入水中,然后忙双手合十,高声念“阿弥陀佛”,很久才离去。是的,他们在做善事。鲤鱼是不过桥的。这段水面,宽约十丈,长约里许,南有秋爽桥,比有稻香桥,深不过三尺,从网箱人工养殖中的鱼,到早市,再到这段河里,无人喂养,前景可想。
今天上午,见一位和尚模样的四十多岁的男人,站在公园路口,两辆电动三轮车从东、南而来,车上有几位善男信女,见了他,老远就呼了声“阿弥陀佛”佛号,车上有几只白色塑料桶,里面就是从早市买来的鱼,在半桶水中逛荡,另有几只铁笼,里面麻雀成团,叽叽喳喳。他们请示那位和尚模样的人往哪里去放生,然后一行五六人两辆车向北走去。北面是河,河北面是村庄。那些麻雀也是买来的,我想。上天有好生之德,何况佛家以慈悲为怀。
可是,我还是怀念我的睡莲!
我想,那鱼儿本来是养殖了给人吃的,如养猪养羊,甚至和种庄稼一样,可是我没有见到有谁买来活猪活羊放生的。而且,只放不养,饿死无数,要么水土不服,呜呼哀哉,好像与放生者本意相悖了。睡莲何辜?本也是养来供人们欣赏的,它们也是生命啊,蓬蓬勃勃地,就被戕害了,既非谋杀,更非自杀,而是因放生而死,至少,算个误杀吧。放生者想过鱼儿会被活活饿死么?它们会被浓浊的水呛死么?它们会把大片睡莲吃尽致死么?放生放生,放,是为了生啊!倘只是满足了自己的一个善念善举,不计后果,何异于残害!
市场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信仰也多元化,是好事。做善事,劝人行善,总是极为可贵的,尤其是当下。可是,如果盲目,就适得其反。我们曾经的盲目信仰哟,不说也罢。那么,有没有现代的盲目信仰?似乎不必回答。信仰是自觉的,是建立在知之基础上的。
我对人类早期创建的三大高级宗教,充满了敬畏之情。其中就包括佛教。当然,我不是对宗教感兴趣,我是对学识感兴趣,比如佛学。一般来讲,我们通常所说的佛学、佛教,道家、道教,指的是上层士大夫的信仰世界,他们是以知之为其基础的。在这个由书本延续的世界中,“知之”的媒介便是书本。可是,在民间信仰世界中,就并非如此了:它的功利性的凸显反而使信仰趋于简单化,甚至世俗化,而且执着。在这些信众生活里,佛教更重要的不是学问、道理、大智慧,而是“有求必应”——“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念声佛号,就万事大吉。再多的,懂得一些“人生苦难”、“因果报应”罢了。“有求必应”,是最现实,最实用的方法了。比如现在的见面也要高宣佛号,放生也要高宣佛号,病痛高宣佛号,无奈也高宣佛号。公园里有十几位男女,在一个敲击木鱼的女士引领下,唱着阿弥陀佛。然后冲着西方,一齐高喊三声:“阿——弥——陀——佛!”我想,他们的心里一定很平静,很有一种安定感吧?我从他们身边走过,对他们充满敬意。然而……
我又想起了那片睡莲。莲,是佛前花,佛教四大吉花,其一是莲。是不是睡莲呢?我不知道。我希望放生者将放与生联结起来,少一点功利。放为了生,放不是目的,让其生才是;放生不是让此生,彼死,更不是由于此生而导致彼死。“无人我相,见天地心。”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我用放翁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表达我对已死的睡莲和将死的鱼儿们的感情。
深秋,浅悟
文/梦醉清风
秋天的原野,一片秋收后的空旷。虽然,新城市建设的步伐已少见了耕种的田地,但几块零星的耕地上,依然看得见秋耕后的新土,田埂上还未来得及清理的秋草桔,地上零星的稻谷粒,似乎在向路过者讲述着这一季丰收的故事。
天空中传来大雁迁徙的声音,叽叽喳喳的鸟语长音,不知是感叹还是道别?我默默地抬头看天,铅色的天空看不见一点的蓝,更看不见曾经那一条条令我遐想的白云练了。我明白,时序的深秋,儿时清澈的天空早已无法寻见了,只有烟尘朦胧的世况,令人回味。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悲喜交集,难免会有迷茫之感,甚至感觉自己的生命之河会倒流,但因了自己执着的信仰与有梦想,才铺垫出一程程坚强的人生之路,留下一段段坚定的脚步和零零散散的成长记忆,这些点点滴滴经时光的拼接,就成了自己的人生路了。
一个人,可以活得素简、清贫、卑微,甚至是苟且偷生,但不能没有信仰与梦想。人活于世,必须有一个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行动指南。信仰是一种执着,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是人类的一种优秀品质。
信仰,能超越生死,跨越时空,能铸造信念,历练坚强,缔造梦想。信仰,似灯塔,引领着人们的灵魂,为了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追求。我知道,这个凉薄的世界,没有谁不想停下脚步,去寻觅修篱种菊的悠远,看尽日落黄昏的烟霞,但信仰令人懂得了坚持。
季节的秋,繁花落尽,茂叶凋零,但在这败落前,丰盈的收获已被珍藏,即使寒冬来临,一切深藏于窑心的珍品,定会不负内心困扰,带来富足的安暖。人在深秋悟,于静寂中享受清零孵化的仪式,任程序与过程交相错落,在往后的行迹中慢慢咀嚼。
生命,静静地来,静静地去,天地之间,万物仿佛都是自在的摆设或者是赏心悦目的过客。常常静悟,内心便有海阔天空。静中观人,切忌喧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静中审视自己,沉淀心静,认真行言,慎独而行。
庄子说过,“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一如人常在感慨蜉蝣朝生暮死,怜悯生命的一瞬即逝。却不曾想过自己亦只是造物主的弹指一挥间。苦苦熬度的时光,常常自觉乏累,常常力不从心,常常感慨时间走得太慢又太快。
静美,是秋的形态。静静地生活,凡事,静静地看待,少一份偏执与偏见,便会收获真切自在的人生。学会在红尘游走中的世俗中,摒弃妄言。于心中悟得贞静,于行中习得自我,遵从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尽力而为,便能享受自己的人生趣味了。
不甘寂寞
文/陈姓名人
时间一晃就到了八月,还没来得及细数一段掌纹,心就已踏上了奔波的旅程。砥砺意志,开始运筹着另一处,拼搏一份崭新的人生,百无聊赖的日子,不到一个月就以厌烦。开始在忙忙碌碌的时光里沸腾。只要心中的信仰不变,生活就会有方向,有微笑。
有休闲即有冲动,前方的道路虽茫茫无限,也无理由就此停止,这不是好男人所为,既然已经抉择就要风雨兼程,就不顾挥泪离别。学会和过去说句再见,学会和未来打声招呼。一切都己过去,而一切又都不会回来。那些留在岁月里的浮华和躁动都己过去,而那些镂刻在心间的信念和希望却不会过去。在流逝的时光里,卸下矫揉造作的包袱,带着希望明媚出发。
对未来不抱太多的奢望,而对生活要充满希望。哪怕得到的结果差,强,难以各尽人意,哪怕付出与回报截然相反,不苛求,不抱怨,只求问心无愧。我是一个不信命的人,但我相信命总是坎坷的。虽说与世无争,但仍需不畏前行,不是每一次牡丹的盛开都会有赏花的路人踏马而过。要活的雍容华贵,就要学得会寂寞花开。
岁月的流逝,过往云烟的消散。再美的时光,也终逃不过别离时的依依。不要太多的臆测未来,就算努力换来的无非又是一次泪落,或心肠的刻骨。当我不相信命,我相信一切都会有个定数,只要自己以尽力过,胜败又何仿。也应了佛教里的谶语,事物都会有自己的劫数,不论因果,都会在生命里轮回。是你的,即便离开了,她也会回来。倘若不是你的,无论你怎么规劝,无论你怎么挽留,该离开的还会离开。常常在抱怨又何益,自己早该明白命运的劫数,如果自己不努力就永远不能实现,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不信命,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是种不实际的态度,过于狂傲。你不去尝试,不去挑战,全凭自己的一方猜测,就完全诡辩出什么是自己的,什么又不是自己的。这样的决定是否太过武断,是否太过草率,一切应试过才知。
人要学会自信和坦然,当也要明白自己的自身价值,自知自明。何必执拗自己为了一个顽固的信念。倘若这是心中那个不灭的信仰,那个永远不失风范的微笑。在万水千山走尽的崖头,发现心中不灭的梦想依旧遥遥无期时,往往都在怨愤为什么会是这样。后来还不是相信了命运的安排,我不信命并不代表我不为命运去奔逐,不为心中那个不灭的信仰奋斗,来相信命,不去拼搏而失去方向。
许多时候我也在抱怨命运,为什么我想要的总与目标背驰千里。与世无争,不计较付出,更不和别人决高下,我一直相信一个事实,只要你做了,就一定会有人知道,也许转瞬即世人全晓,也许数年沧桑后才会有人提起。同是为了心中不灭的信仰,成功那会有早晚。
学会把事情看淡,这样积压在心头的重担才会减轻重量。也许命里有时终需要,命里无时莫强求,做好本分的自己,不顾未来的道路荆棘,不顾未来的风雪沧桑,宽下心去迎接每一个机会。命运的轮回需要更多的挑战,把信奉在心中的不灭的信仰镂进血液,让这份执着随血液流进每一处细胞。
学会忘掉过去,过去再美再辉煌,终究代表的是过去的自己。下一刻的自己是否还会像过往一样,不得而知,命运不会自有安排,我相信,只要格守自己信念,命运终会辉煌。过好每一分钟,才会有饱满的信仰去迎接明日的挑战。信仰的方向不灭,纵有困难万千,亦会微笑涟漪如水。默默回味过去的时光,细细体味人生的真谛。再大的信仰也不过是过好每一寸时光,成败未定,命运有轮回。我相信这一切会有奇迹。
不要揣测我是否继续前行,更不要思索我是否还会留恋。注定的命运是我逃不过的宿命,我已经看淡了,我始终相信未来的一切都会很好,所以不闻不问,不思不语,时间才是最好的验证,心中的那个不灭的信仰亘古不变,微笑才会洋溢出原有的味道。看淡一切,看淡你我,信心自定未来。我去或不去,你来或不来,就当做是我宿命里的安排,无须煩恼。
看/ 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我又何必为难自己,不为自己重新采排,展现一下自己风采。
201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