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媳妇的故事
关于媳妇的故事(精选11篇)
小镇故事
文/孙宇颖
寒露过后,小镇变得一片萧瑟。国庆后的几次降温,更让人感觉到秋风凛冽的寒意胜过往年的初冬。我坐在磅房的窗前,凝视窗外土豆堆上覆盖的篷布在劲风的掀动下此起彼伏,那蓝白相间的条纹如浪翻滚。篷布的,树叶的,铁皮房顶的哗啦哗啦与欻砉之声仿佛在述说着什么。太阳躲进灰漫漫的云雾里,努力发着清冷的光。
挖土豆的季节到了尾声,卖土豆的车自然比往日少了许多,一位大货车司机进来抱住呲呲冒气的电水壶取暖。我说:“你咋不抱住炉桶呢?水壶的蒸汽会烫了你的。”他说:“怕炉桶烫坏手套外的胶了,这天咋来来这么冷。”突突突突一辆四轮车开过来,王三毛将拉渣车停下,他的白色毛线帽换成了戴耳朵的蓝面儿剪绒帽子,随着他的走动帽耳在两侧晃悠着,推门进屋,吸溜一下鼻子说:“买一袋粉面”。村民们白天割葵花挖土豆卖土豆,利用夜晚的时间,或白天的空余时间来厂里拉土豆渣,土豆渣免费来拉,拉回去的渣晒干喂牲口或者当煤烧火都是很好的。我和荷花姐说:“勤劳的人,日子终究不会太难过。抱着胳膊晒太阳的村民除了有好儿好女,大约便是扶贫对象吧?”
食堂是小厂工人玩笑逗乐的地方,一顿饭的工夫说说笑笑,气氛好了,人们的心情自然愉悦,吃饱了饭一抹嘴,便放下碗筷各自回到自己岗位工作,从不耽搁。老李是个既能干又幽默开心的老头,厂里的男女老少大都爱和他开玩笑。大师傅说:“老李,回家给媳妇买啥好吃的呀?”老李说:“买啥了,把钱给媳妇往炕上一甩,亲爱的,拿着!想吃啥买啥。”大伙噗嗤噗嗤笑着,他也笑。我说:“老李你真够浪漫的,还亲爱的。”老李说:“噢,要不然媳妇比我小八岁又年轻又漂亮能找我?男人嘛,就得有情调才好了,你说是不?”我说:“是是,咋不是呢。”老李哈哈大笑。丽英说:“把你媳妇的相片让额们看看哇么?”老李打开手机拿过来给丽英看,一张嘴哈喇子长长的流到丽英腿上。这个镜头笑坏了大家。我端起饭盒凑到老李身边坐下。我说:“老李,我对你的浪漫爱情故事感兴趣,你给说说呗。比如你们是怎么找的对象?”老李用筷子指指我笑呵呵地说:“你呀,还问。我不说给你。”我说:“你说完,我告诉你我的。”他说:“你先说。”我说:“我是看电影找的,你呢?”老李说:“看电影挨着站,用脚轻轻踢踢,要是不挨骂就再近一点,碰碰手背,要是还没反应就抓住了,嘿嘿。”我笑说:“老李,你上我当了吧,看我把你套出来了不是。”
每晚,装卸工是最后一波来算钱的人。七八个汉子派一两个人进来签字领钱,其他的人趴在窗户外一排排,十几只眼睛贴着玻璃圆溜溜盯着我。我说:“外面冷就进屋吧”。他们说:“不进圪,进圪你们不叫抽烟。”每当看到夜幕下,就着窗户的微光和朦胧的月色围成一圈儿用黑黑的手指舔着口水数钱分钱的他们,我总能看到绽放在他们黑龙王一样的脸上的那份开心与幸福。送走他们,也就到了我该下工的时辰。在回宿舍的路上,听着厂房里隆隆的机器运转声,灯光伴着希望,奏着和谐的乐章,我的心里也是由衷的舒畅。
小镇,小厂,来自各地的我们,以及小镇上的人们,都在为生活忙碌奔波,都在日复一日中描绘着朴素的故事。
漆工何师
文/沉香
何师回来了,罩着一件红格子围裙,认认真真补最后一遍漆。
秋天时,他回老家去了,给上大一的女儿转专业,由装潢设计转为财会。之前大家都说等女儿学成毕业,父女联手搞装修,前景可观。可他不想让女儿再干这行了,“太苦了”。
何师是这个装修团队里最让人信赖的师傅,个子不高,眼神清澈,笑容诚恳,做工干净细致。夏天刷第一遍墙漆期间,由于其他工人疏忽大意,导致水渗到楼下,把天花板淹了。众人惊慌失措中,只听他轻轻说了一句:“也不是什么大事。”后来,我回想起他的这句话,才品味出其中的自信。接下来,他按工序有条不紊地给一一处理好了——焕然一新。
工期因此拖长了,沟通交流中,我们也彼此熟悉起来。有时他在工作,我与之聊家常,平淡的话语,印象很深。
42岁的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以前媳妇跟着一起刷漆,小儿子上学后便回去了,孩子的成长父母不能缺位。尽管常年在外打工,他从未放松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也都懂事上进——儿子成绩优秀,如果哪次没考好,会自责得掉眼泪。勤勉的人家孩子立事早。去年他在家盖房时从楼顶摔下来,腿骨折了,女儿放假回来一看就哭了;如果他为某事生气不吃饭,三个孩子便一起跪着不吃饭,直到他回到饭桌前。一个人养活五口之家,十分不易。刷墙时,乳胶漆会溅到头上、脸上,即便这样他认为比起以前给家具刷油漆要好多了,那种漆刺激更大,他一度咳嗽都有血丝,换了工种才正常了。
说起身上的这件围裙,他会心一笑,这是媳妇在家做饭围旧了的。他们十三四岁家长就给定亲了,少时经常遇见,很不好意思,彼此远远地看一下便走开。媳妇比他大一岁,个头和他一样高。结婚前,有人给她介绍县城里比他有钱的人,她不喜欢。20岁,他们结婚了。二十多年来很少吵架,都互相让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皖北油菜花烂漫的乡间,两个离着不远的村庄,一个单纯正直的少年和一个好看的、有主见的少女不期而遇,匆促地相互看一眼又避开,心里嘀咕:“哦,这是我媳妇(丈夫)。”日子虽清贫,心情是安闲明亮的。谁说这不是极致的浪漫呢。
这是一个跨省进城打工的时代,高速铁路、公路越来越便捷,有事说回就回去一趟,背井离乡的感觉不再那么沉重。何师说他所在的皖北一带有几万人在西安干装修或其它营生,有的一家十口人,有八口在西安。包括这个装修团队的师傅,无论是月入两万还是八千,大部分人花三百元租住在城郊村,每天起早贪晚穿梭于城中各个工地。他是奔着一个搞装修的本家来的。前不久,本家的女儿嫁到了长安区某镇,结婚摆酒席,娘家人都说没有家乡办得讲究。在他们那里,娶媳妇要花好几十万。我们开玩笑说他有两位千金,将来岂不是财大气粗?他笑着摇头,说:“我不会那样,那不成了卖女儿了吗?”
新年临近,工程也快结束了。何师在别处的施工仍在进行、开展,按照往年的惯例,要持续到春节前几天才回家团聚。这些年,他给家里盖房把院子盖严了。再干十年,孩子们也都自立了,就回老家。还是老家空气好,舒坦。我们也说,等老了、退休了,有机会去看他,看看他亲手盖的房子。他郑重地说:“好!”
心里有奔头的人自带光亮,连深冬阴霾笼罩的天空也仿佛被他们刷亮。
裁剪岁月
文/祁筱慈
40多年前,一个17岁的小伙子从他技艺精湛的父亲那里学得了一手服装裁剪的好手艺,村里人对他做出来的活计赞不绝口。因他少言、见人又爱笑,大家都热情地叫他“老雅”。
老雅成家立业后,不仅做衣服,还卖布料。两口子每次去轻纺城进货,无不对布料的选择细致慎思,进回来的货色好看又有质感。老雅媳妇待人温热,有气质。每次进了新花色的布料,老雅会先给媳妇量身定做一身得体的衣服。四季轮回中,老雅媳妇穿的服装款式,无论旗袍、长裙,还是呢子大衣,总被村里村外的女子追捧仿效。慢慢地,老雅的好手艺和实诚性子,传到方圆几十里之外,找他做衣服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多。
邻里之间的老爷子们,每天精神抖擞进进出出穿的皆是老雅给量身定做的立领、4个衣袋的中山装。当时,老雅做一套中山装才收25元,一条的确良裤子仅收5元。如果和来客聊得来,实诚的老雅甚至分文不收。为这,老雅竟不知不觉交了不少朋友。
老雅爱琢磨事儿,尤其是对服装款式方面的创新,买的裁缝书就好几箱子。这些书给老雅带来了不少设计上的灵感。那时老雅看到“第十七届东京时装周”的杂志中,一位女子穿着藕紫色的连衣裙,肩膀处是木耳边,从肩膀到胸部处叠加着荷叶边,腰身收紧,腰身以下全部大面积加褶成大摆裙,他眨巴着小小的眼睛,想着:“村里妇女长得壮实,这样的设计能很好地修饰身材,不赖。”于是他兴致勃勃的用了6米多布料给她不胖不瘦的媳妇先量身定做了一身新款衣裙。他媳妇穿上后,洋气又显得苗条,为此他看着这个满意的设计得意了好几天。可这件衣裙的设计并没有得到大多妇女的追捧,费布料是一方面,主要是不实用,平时妇女做家务、灶膛烧火时,一个不小心就能把裙角烧一个洞,只有少数不怎么下地干活的爱美女士穿得美滋滋。
年根儿前,找老雅的人尤其多,有找他赶制新衣的、修衣角边的、做被罩的,老雅经常忙得忘了吃饭。大年三十,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百姓都在守着黑白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春晚时,老雅却蹬着“牡丹牌”缝纫机给邻家叔婶们赶制大年初一一早串门要穿的新衣服,老雅媳妇则配合着钉新衣服的扣子、扦裤边,拎着又烫又沉的熨斗熨烫一件件新衣服。
年过了,正月是老雅家最清闲的时候。他召集好友们来打乒乓球、唱大戏、深夜里安静地画幅画。老雅不到10岁的闺女开心地跟老雅说:“咱家要是总这样过该多有意思啊!”他笑着数落闺女:“老这样,咱们就喝西北风了!”
正月里活计少,老雅有精力打扮打扮自己闺女了,他在裁缝书里选好适合自己女儿的衣服款式,把平时裁剩下的一筐布头翻腾出,把一块块颜色鲜艳的布头拼接起来,做了一件圆领圆兜的小披肩式娃娃棉衣,又用棉花填充,缝做了一个绿色布料的小绿鸭子和几个酒红色、黄色的小蘑菇,钉在衣服背面和衣兜上,让整件衣服更显童趣。闺女穿上新衣服,左邻右舍的小伙伴无不艳羡,羡慕的不仅是衣服好看,更羡慕她有个巧夺天工的爸爸。
那时,年轻人也爱找老雅做衣服,因为他交出去的活计总有如今盲盒的感觉,让小伙姑娘们眼前一亮。
开春,老雅设计了一款新式阔腿裤,小伙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排队找他定做。他们穿上老雅做的阔腿裤,神气地走在大街的土路上。老雅的改良阔腿裤影响了当时方圆数十里的年轻人。有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穿着他做的阔腿裤去相亲,回来的路上特意去小卖部称了2斤五香花生米和2斤鸡爪子,捎上一瓶二锅头,来找老雅喝酒。小伙子一本正经地跟老雅说:“叔,你都不知道,我一眼就看上那姑娘了,一看就是通情达理的人,可姑娘的父母没看上我。姑娘也中意我,我俩聊了一个多小时。她说我这裤子特别,我就趁热打铁跟她约好明天下午去他们村东头的小树林散步。”老雅为小伙子开心,笑着点头。小伙子若有所思地跟老雅说:“叔,再给我做一身阔腿裤、马甲搭配着穿。这衣服走路带风的感觉实在是好。”说着,他就给老雅酒杯里倒满了酒。老雅为小伙子遇到心上人开心,索性说要送他一条阔腿裤。小伙子开心得眉毛上扬。老雅媳妇看了老雅一眼,心疼他做那条承诺了小伙子的阔腿裤最少要花两天多时间,又忙着把炒锅里的土豆丝端上了桌。老雅与小伙子你一口我一口,不一会儿就喝下一瓶二锅头。
不出3个月,贤惠漂亮的姑娘就和小伙子订了婚。小伙子穿着老雅给他新做的阔腿裤,带姑娘来看他。这对情侣走后,老雅骄傲地蹬着缝纫机对媳妇说:“看了没?人靠衣装马靠鞍,一身好行头就是不一样!你说我这功劳多大?”老雅媳妇点头认同,又看着缝纫机上的旗袍半成品,催促道:“人家小伙子会哄媳妇。快点,下午东家婶子来拿旗袍,明天早晨她还得穿着新衣给邻村老张家接亲呢!”
老雅做的旗袍确实俘获了老中青三代的女人心。爱美的女人们结伴来老雅家选布料,让他给她们量身做旗袍,每一件旗袍做出的神韵都被老雅赋予了不一样的味道。老雅看着诸位婶子大妈高兴地来、满意地去,见着缝纫机头上的棉线越来越少,那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老雅的尺子量得多了,眼力越发精准。他那双聚光的小眼睛只要看一眼来客,不用尺量便对站在他眼前人的三围了然于胸。
初秋下过雨的一个午后,一位神态安然的女子抱着一块布料进院询问老雅家的住处。老雅媳妇热情地迎她进门。女子不像本地人,散发着一种内秀的江南女子独有的温文尔雅,她个子不高,清瘦白净,举手投足端庄大方,说话慢条细语。只见她从包中拿出一本杂志,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的模特身穿一身宽松到脚踝的中式长袍。女子问老雅能否给她做这款袍子。老雅摸了一下挂在脖子上的卷尺,看着杂志中的模特,又细致端详了一眼眼前这位女子,半晌,点了点头。女子展开那块两米多的翡翠绿底隐约印有梅花图案的蚕丝布料,老雅媳妇忍不住上前抚摸了一下布料,丝滑入骨,又垂感极佳。老雅媳妇忍不住赞着面料好。老雅拿起布料端详了一番,细心叠好,放到枣树下的老藤椅上,和女子沟通着服装的细节,又拿起挂在脖子上的软尺给她量定了尺寸。
老雅为那件袍子琢磨了数日,才铺好布料,拿起画粉,像画一幅绝世之作般在裁剪衣服的案桌旁伫立良久,此刻村里的鸡鸣狗叫和刚刚飞落在院里枣树上的一只野画眉的动听鸟鸣,全部在他的世界消失静止。他沿着自己在衣料上画出的线条,细长有骨的手指握起剪刀埋头试了一遍又一遍,又放下剪刀反复踱步,走到案旁,动作数次,他那双含着力量之光的小眼睛聚起神来,紧闭牙关,瞬间像追逐到灵感的羽翼一样,下剪子裁起那块翡翠绿的即将诞生的袍子。裁完,老雅的背后被淌出的汗水湿透了衣衫。他没有拿起裁剪好的衣料立刻上缝纫机,而是怀着一身静气坐在月台上的老藤椅上,看着院中数百年的枣树,喝了两大缸茉莉花茶,这时好听的鸟鸣才入了他的耳,但谁跟他说话他也不搭理。夜深人静,媳妇闺女都睡着了。老雅慢慢起身,在裁缝屋里蹬着木凳子换了两百瓦的大灯泡后,缝纫机“哒哒哒”地又响了起来……
没过几日,那女子来拿衣服,试穿后,频频点头微笑。她果然把那款袍子穿出了仙气,衣服和身体得到了一种契合度极高的交流,比那本杂志里的模特穿出的感觉还要有味,让人着迷。原来人衣合一真的可以给精神带来无限的可能和愉悦。
一个好裁缝不仅要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更要对倾其一生的事业充满热情,让它成为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
一把剪刀、一个尺子、一台缝纫机,陪老雅走过了小半生。他缝住了一片又一片时光,用尺子打量走过的岁月,从未后悔自己踏步过的路途。做人和做衣一样,禁得住打磨,耐得住寂寞,一针一线绝不含糊。
30多年过去,老雅和闺女仍对那位气质极佳的女子好奇着。世界很小,几年前老雅闺女竟在前门的一家百年老字号旗袍店,见到了老雅曾为她做过翡翠绿袍子的那位特别女子,只不过岁月也为她的眼角留下了一丝别样美的痕迹,但风神未减。老雅闺女与她说起当年的那件袍子时,她说:“那年不多久我就去了日本,记得和我男朋友一起去浅草寺时穿的就是那件袍子,可惜当时不小心香灰掉到了袍子上,袍子仍在我的日本工作室挂着。”老雅闺女见她眼里蕴涵着无尽话语,在彼此的相视中无声胜有声。那一刻,老雅闺女低头侧身,抚摸着百年老字号旗袍店里的精美布料,她只想把所有的光阴煮透,熬出一颗欲滴的翡翠,滴润进彼此的心田。
老雅还是老雅,他更愿意设计出诸多好看又赋予灵魂的衣服,来帮别人填补种种遗憾。
芬和她的花棉袄
文/王莉
花棉袄是芬的嫁衣,她跟我讲那件花棉袄的事情时,我觉得遥远而神奇。
芬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前,小小年纪就被父母许配给贵,十二岁那年,贵家送来两块布作彩礼,每块宽一尺二,长三丈。收到彩礼后,芬的父母到木匠家定制了一个五屉橱柜,一个小柜,当年就把她送到贵家当童养媳。
作为小媳妇,始终不能像在娘家时一样自在,可以使小性子。芬做事勤勉谨慎,开始揽起家里挑水、推磨、做饭、裁剪衣服等活计,几年下来,练出了一身好手艺。
十八岁那年,婆家觉得芬和贵都已成年,就考虑瞧日子让他们圆房,好为贵家绵延子嗣。婆婆给了芬几毛钱,让她自己置办嫁衣。
芬上供销社扯了几尺花布,称来半斤棉花,开始裁布做嫁衣,昏黄的煤油灯下,她小心裁剪,细心缝制。没过几天,一件大襟棉袄就成形了,红底牡丹花棉布的面子,碎花面料的里子,看着就喜庆。芬在袖口、领口处滚好花边后,用裁衣领时剪下的斜角碎布,轻轻折叠成条,用线缝成绳状,开始结布纽子。布纽子钉在左侧,再用布条折叠成条缝成扣子,钉在右侧与纽子对应的位置。
成亲这天,贵家摆了几桌酒菜,招待亲友,村里的姑娘媳妇们见到芬身上针脚细密的红花棉袄,又是喜爱又是羡慕,你来摸摸,我来瞧瞧,啧啧称奇。在那个年头,出嫁时能有件新衣服就不错了,芬的花棉袄在众人眼里就是奢侈品。
花棉袄芬只穿了三天,去娘家回门之后,芬就把花棉袄洗净晒干,折叠整齐放进柜子里,没舍得再拿出来穿。
日子在芬的手上、肩上、背上匆匆溜过,数月后的一天晚上,邻居代某家老母亲拎着两棵白菜来了,还没进门就听见她脆生生的笑声:“她小婶,要来你家借样好东西。”芬的婆婆把她迎进门,笑着说:“我家有啥子好东西哟!”代某的母亲面露难色,吞吞吐吐说她家儿子要娶媳妇了,没钱做新嫁衣,对方放话说没有新衣服决不出门,想借芬的花棉袄去用几天。婆婆向芬投来询问的目光,芬爽快答应了。代某的母亲感激不已,又是道谢又是作揖。
花棉袄送到代某丈母娘家,新媳妇见了欢喜得不行,穿上花棉袄高高兴兴出嫁了。代某结婚三天后,他母亲赶紧把从新媳妇身上哄下来的花棉袄送还回来。
这件花棉袄又借出去过两次,都是借给村里人讨媳妇用,芬自己却很少舍得穿,多数时候都锁在柜子里。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的生活日见好转,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只要人勤快,吃饱穿暖基本没问题,再没人向芬借花棉袄去讨媳妇了。一天,芬整理陈年旧物,她拿出二十多年前的嫁衣花棉袄,发现由于常年捂在柜子里,已有一股刺鼻的霉味,许多地方被虫蛀得烂朽朽的,她还是没舍得丢。再后来,芬也记不得花棉袄的去向了,毕竟她都已经嫁到贵家快七十年了。
芬是我外婆,关于她和花棉袄的故事,她和她的几个女儿曾多次跟我讲过,每次我都觉得像听一个传说。
日子
文/小儿
日子
小时候的邻居,是个老夫妻俩和他一个大龄小儿子,日子过的紧巴巴的。
小儿子就叫他小三子,已经是个三十好几的人了,却还单着。平时挣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而且又好吃懒惰,冬天的时候,懒得下被窝,除了上厕所,其他的都在床上解决,家里的父母拿他也没办法,三个人挤在两间小破瓦房里,你还别说人家小三子觉得日子过得还挺优闲的。
其实他们共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除了最小的儿子,其他都结婚成家了。老两口子也急,但是哪个姑娘敢嫁这样一个人呢。说来也巧,不知道哪传来的消息,说10000块钱就可以买个贵州媳妇,老母听了觉得,儿子这么大了,也不能总这样单着吧,便跟家里的人商量,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再加上亲戚朋友,左邻又舍的,才好不容易凑了齐。便寻着线人,帮儿子‘娶’了个媳妇。
我们都好奇,娶回来的媳妇到底长什么样。看了不禁大失所望,听人说才20岁,脸长的确像30来岁的人,一双手更像四十来岁的人。而且一双眼睛很呆滞,一点神采都没有,我们看她,她就冲着我们笑,笑的傻呵呵的,我们便知是什么人了。
他们的日子也就这样过了,却过得比之前更糟糕,以前老母亲是服侍一家三口,现在又多了一口饭。这三媳妇等吃等喝也就算了,还在家里乱糟蹋。还好,没过多久媳妇有了身孕,家里不禁添了希望!好吃好喝的都给她一个人吃。
到了冬天,衣服罩着她整个胖胖的身体,都看不出她的肚子了。村上有的人都不知道她怀着,有天她一个人去河边遛达,肚子疼,尽在河边把小孩生了下来。路过的人看着了,才帮忙通知她的家人,把母子俩及时送去了医院。所幸母子平安!
好景不长,生下小孩的一俩个月,三媳妇却失踪了。任凭家人怎么找都找不到,一个村上的人都帮着找,也没找到,人们便想她应该又被人犯子带走了吧。再走向另一个家庭。
三媳妇突然的失踪了,可苦了孩子,没有奶水喝,整天哭的哇哇叫,左邻右里的,听着都觉得可怜。有时谁路过他们家便顺便送去一些好吃的,给孩子,要么塞点钱,让他们去买点奶粉给小孩吃。村里面知道他们家情况,也帮他们申请了困难户,每个月还能拿到200块钱的补贴。
孩子就这样,慢慢地成长起来。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孩子的眼神却越来越像他的母亲!
到了6岁,该上学的时候了,村长也让他们家的小孩上了学,学费可以暂免。跟别人的小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可认识的字却廖廖无几。却经常唱着老师交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儿歌。让每个人听着,心里都凉凉的!
他们往后的日子会是怎样的呢?
如此媳妇
文/雅庄
岳母住在我这儿一个月后,媳妇又回偃师把母亲接来了。时间很快,半个多月转眼过去了。
岳母75岁,城里人,母亲85岁,乡下人,母亲来我这儿后,第一次与岳母合住在一米八的大床上。二老能“搁势”好吗?这是我的担心,也是媳妇的担心。
原来不会担心,因为岳父健在时,是二老的和事佬,岳父为二老做饭,领二老逛街。岳父一年前走了,岳母因故只能住我家,母亲按惯例也只能来我这过冬,房间所限,二老只好同榻而卧,相伴度日。
没想到我的担心多余了,因为二老“搁势”得很好。
岳母胖,但耳聪目明,个性要强,有轻度脑梗致使走路半边不利索。母亲瘦,不仅耳背目弱,还因去年摔着腰椎后要拄拐走路。然而,岳母从不嫌弃母亲,还时时处处对母亲加以扶持。
吃饭时,二老比邻而坐,岳母给母亲夹菜。晴好天气,二老相携下楼,岳母走得稍远,就让母亲在楼栋口来回走动,还反复叮嘱母亲不准远离,过会儿走回来又领母亲上楼。晚上睡觉,我能听见母亲给岳母讲养老院见闻,讲她和妯娌间逸事,耳背的人声音很大,能传到我睡的房间,岳母成了忠实的听众,还不时地附和母亲几句。我很少见到母亲有过这么多话,母亲显然视岳母为她的知己。母亲之所以伤着腰椎,就是去年一人下楼在草坪跌倒,也曾一人上楼摸错楼层又误入黑灯瞎火的楼梯而跌伤,因为她不会乘电梯。现在,有岳母陪伴,让我安心不少。
每当母亲与岳母斗嘴,我就会开心大笑。当我叫妈时,二老会同时答应,又会相视而笑。母亲没文化,说话不注意,但岳母从不计较。母亲也不因为这是儿子家而盛气凌人。我想,这是二老性本善良所至。我觉得家有二老挺好,这让家更有气氛,也很不理解有的儿女怎么会嫌弃老人。这绝不是钱的事。我知道岳母很抠,岳父留下很多钱,她自己也有不少养老金,但人老了,自私贪财很普遍,她不给我们也从不去要。母亲是农民,除了国家给的那点养老金和遗属补贴,几乎什么也没有。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老人的孝敬。
前几天我对媳妇感叹:俩妈“搁势”得怪好啊!媳妇笑了笑说:“我提前给俺妈做了功课。我对她说我回去接俺婆子来这儿住,如果你俩‘搁势’不好,我只能给你送走,我不能送俺婆子走!”
待婆子好的媳妇,怎么会待妈不好呢!看着一日三餐变着花样为二老做饭而又坚持上班的媳妇,我由衷赞叹:如此闺女,如此媳妇,夫复何求!?
一位老母亲的心事
文/逍遥子
在偏僻的山村,有一位老奶奶,年轻时丈夫去世,一个人抚养着四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儿子,一位女孩,吃饭时一个个孩子眼巴巴望着母亲的手,母亲手里一粒米他们也分得清清楚楚,遇见妈妈炒菜炸油时,几个孩子一人一把椅子趴在灶边,等待那一滴油渣吃,看见母亲把扣子大小的油渣发给大家,各个吃的分外甜。
为了一家人生活,老奶奶没有办法,洋芋还在开花,果没有指目大小就开始挖出来吃,玉米还是一棵泡卡下来煮糊糊吃,一季一季的糊,餐餐是洋芋,顿顿是红薯,稍稍如意点就是洋芋,红薯上面盖点米饭,可是孩子们手里的锅铲都有眼睛,晚上睡得是竹子打的席子,下面铺上稻草,不管女孩,男孩没有内裤穿,年复一年,老奶奶慢慢熬,除了养几只鸡,喂一头猪吃外,另外的卖点钱,每一年到头亦得千方百计给孩子们一件新衣服,还有孩子们过年玩的油香,吃的糖食糕点。
大集体时,一位妇女负责一家人的生活来源,简直比登天还难,付出的很多很多,本来身体只能允许三级工分,拼命的劳动勉强拿到二级,根本没有什么妇女假期不能动冷水,挑,挖,抬,背,样样不惧,期待的是未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转眼之间长大,大集体改变成为互促组,而后土地承包,勤劳的老奶奶没日没夜的劳动,家里不仅生活有了保障,孩子们各个成绩优秀。
为了给孩子们上学,老奶奶卖过柴火,挖过红藤卖,爬山涉水寻找过吃的,只要能够卖钱给孩子们上学,什么苦,怎么累无所谓,后来大二儿子考取财校,二儿子初中毕业,怎么亦不去读书了,三儿子与姑娘前后都考取好学校,而且得到国家分配,成为公务员。
许多年过去,一个个孩子相继成家,习惯农村生活的老奶奶,为了让孩子不操心自己,没有跟着任何孩子,只是帮忙看着三儿子的房子,自己种着许多土地,一年儿女们回家,想吃没有喂添加剂的猪肉有,拿没有打农药的土特产有,后来三儿子离开老母亲,为了纪念三儿子,一直一直守着那几间木房子,哪里也不去,房子里堆满各种各样的粮食,房子四周围扑着许多柴火。
老奶奶心直口快,加上年轻时一个人当家惯了,什么都是自己做主,本来应该与儿媳商量的事,不用与其他任何人商量就作数,儿媳出来想弄清楚,往往是强词夺理,都是为了大家好来搪塞,久而久之家里慢慢变为战场,三儿子的离去,名义上只能跟着二儿子居住,其实,吃的是自己种,喝的大家拿,可是就是婆媳关系怎么也不能融洽,长年累月已经到了相互之间不能容纳的境地。
老奶奶年纪一年年慢慢变老,可是脾气越来越拽,哪怕如今快九十,能跑,能背,还能挖土地,话到手到,哪怕年轻许多的儿媳不能在老人家面前讨到便宜,骂人出口让你伤心,打人让你皮开肉绽,儿媳自然让婆婆一些,堵着的气自然发泄在丈夫身上,一时间,家里出奇怪,老婆脸皮难看死了。
时间很快,二儿子添人进口,孙媳妇进入,开始遇见婆媳闹矛盾,中间开导,可是双方各执己见,几年过去,产下小孩,见开导不行,干脆有样学样,几代婆媳动不动大打出手,相互抓扯,声音大的敲山震虎,声音小的哭啼啼,搞得家里明明是亲人,某些时候还要有观点,于此,儿孙满堂的老奶奶,不仅养育了大家,而且给大家教了许多为人处事的反面教材。
老奶奶之所以与二媳妇不和气,因为她自始至终认为他们两口子没有大本事,认为自己大儿子,姑娘才是能人,每次回家给老母亲买许多东西,同样递给二媳妇一大包,好像二儿子一家人得到好处并没有感谢的意思,其实,老奶奶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儿女们的用意,加上老奶奶心直口快,身体好,没有怕什么?所以爱信口开河打击媳妇的嚣张气焰,他们拿她没有办法,有时候哥哥,妹妹递给的东西倘若不拿起,老公又过不去,二媳妇只能厚着脸皮接起,然后让他们吃饱喝足,欢欢喜喜的离开。
老奶奶常常与儿媳妇吵架时说,即使你们不负责自己生活,城里还有大儿子,宝贝姑娘,还可以去城里享清福,大儿子,宝贝姑娘都有高级房子,想吃什么?喝什么?多得是,虽然老奶奶与媳妇不好,都是中国习俗造成的,婆婆爱压媳妇,新媳妇三年讲,新房子三年响,不过还是非常关心他们,只是把好事办成坏事,加上双方面没有坐下来通气,所以裂口越来越宽。
老奶奶长期给别人讲,某处一幢高高的建筑,是栋至少也有二十多层的高级公寓,在房子顶部住有一户人家,主人的房子结构是让城里人羡慕的"小户式",房子共上下两层,里面房间设计适当,布局非常合理,而且有格调,几十平米的客厅设计恰到好处,像电影屏幕大的电视机悬挂在墙壁上。
房间干净如洗,一踏入房门感觉主人生活过得浪漫,看情形不仅温馨,而且典雅,房间大小不一致,灯光各色各样,有巨大的吊灯,有镶嵌在天花板里面的铜灯,墙壁上时不时恰到好处的配装着壁灯,客厅地板是大理石,平台去其他房间铺着红地毯,几间卧室铺着进口的木质地板,其他房间铺着国内高级点的地板砖,还有家乡出名的松柏树木地板。
一家共三口人,夫妻两位,中午有专门各自休息的房子,晚上有一起睡觉的主卧室,有各自的电脑房,书房,有亲朋好友来了娱乐的房间;儿子有卧室,玩具室,伙伴来了玩耍的娱乐场所。
另外的许多小单间,是安排客人们来住的,每间房间里具有卫生间,配有电脑,拖鞋,空调,牙膏牙刷,其他洗漱用具应有尽有,杂物间其实是名牌产品堆积地,仓库门口放置客人以及主人各式各样的鞋子,其中一间单房里面住着一位年迈的老奶奶,亦是房子主人的老母亲,是刚刚住进的。
房主的老母亲本来住在乡下,只是前几天跌了一跤,城里的儿女们接过来治病的,出院了想在大儿子处多住几天,所以成天在阳台看外面的美丽景色,其实老奶奶是位勤劳的农村妇女,很少在大儿子家里住这么久,大儿子现在升官了,常常出去开会,没有几天看见他,只想寻找点时间与大儿子一起聊聊天,说说家里的现状,二弟受家里条件限制,成年累月在外面奔波,几代婆媳十分不和谐,经常棒嘴,有点像屋檐水一样,如今自己以老,看看大儿子能不能帮忙把自己接进城里与他们一起居住几年?让自己安享晚年!
许多天过去,大儿子一直没有回家,就是那天回家看见老母亲除了喊一声妈外,其余的就是手忙脚乱的,过一会又出去了,离开只是用一种眼神看看母亲,母亲一辈子最心疼的就是大儿子,瞧见儿子事情多,心里想只能搁下一辈子的愿望,想到大儿子刚刚工作时,亲口告诉自己,有朝一日一定把您老人家接过来居住,让她享享清福,同时看看城里老年人怎样过日子的。
母亲想着,想着他们自己当家做主,想着他们兄妹离开自己去城里上班,想着他们娶媳妇,嫁老公;想着自己稍稍年轻时,一切都是为了今天,想着想着在家里的不愉快,想着想着老奶奶进入梦乡。
老奶奶真的不容易,为了一家人生活方便费尽周折,为了减少婆媳之间的矛盾想尽办法,为了儿孙满堂的大家一起发大财拜菩萨,坐在椅子上的她趴在阳台上边,心里有一箩筐的话想对大家说,白天看见他们又没有那么大的勇气,晚上也不能说出来,一直压抑着自己,自己爱顾忌老脸,瞌睡压在眼睛皮上,不一会呼呼大睡,一滴滴眼泪滴在手背上。
为了这个家老奶奶名义上跟着农村的二儿子吃住,其实自己一个人单独生活,长年累月在外打工的二儿子发现婆媳关系愈演愈烈,顺便就答应自己的要求,当着大家的面宣布老人家自己开火吃饭,二儿子为了关照母亲,常常教育孙子们开导奶奶与母亲和气生财,在家里尽量少吵架,同时常常劝说妻子屋檐氺会滴在现窝窝地。
岂知劝慰的话刚出口,老婆特别生气,认为自己受冤枉气,你不仅不理解,而且偏向母亲,于是哭爹喊娘,不依不饶,说自己嫁给他是来活受罪,明明是老不死的不对,完全嫁祸于自己,晚上还不允许他越雷池一步,白天还没有好脸色瞧,吃饭汤汤水水随便了事,甚至扬言自己出去打工糊口。
遇见老母亲,自己尴尬,母亲埋怨自己媳妇不忠不孝,不明事理,出口就是那个贱货,砍千刀死的等等,作为母亲的儿子,老婆的老公,左右不是人,而且伤心,成为三个人之间的磨心,媳妇成天要求他说清楚,去与母亲交涉;母亲动不动骂他没有用,常常骂像你哥哥一点都好了,真没用,真是有了媳妇忘了娘,二儿子真是冤屈,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好在是妈妈,自然把不愉快放在脑外。
为了顾全大局,偶尔城里的哥哥,妹妹回家看母亲,言不由衷故意的搞笑,给在城里上班的哥哥说母亲生活得很好,看见许久没有回家的妹妹讲妈妈心情很棒,其实自己为了家庭矛盾成天如行尸走肉,常常梦见妈妈与老婆打架,打得头破血流,还打着自己,而且是打得自己鼻青脸肿。
其实,聪明的哥哥,厉害的妹妹心知肚明,她们婆媳的关系不是一两天的光景造成,于是偶尔哥哥去弟媳妇面前说一些开导的话,劝慰弟媳妇大人大量,不要计较老母亲的话,然后吹捧一下弟媳妇的能力,让弟媳妇开心的要死,如获至宝的弟媳妇,把一切丢在旁边,然后给城里来的客人满盘佳肴,自己简直吃了蜜一般,看见老母亲笑一下,叫上一句"妈".
一餐饭下来,砍千刀的是好儿媳妇,老不死的是咱"妈",城里人酒足饭饱,老母亲把自己养的猪肉由凭他们哥妹选,自己种植的土特产让他们挑,哥妹给母亲一些衣裤,然后递给一把钱,当然嫂子,妹妹不会少了她的,每个人给几张伟人,手里拿起热火,心里踏实。
看见妹妹在哪里给母亲开导,您这辈子遇见咱二哥二嫂,是您命中注定的好运气,您看您过两年就是九十岁,不仅能吃能喝就是您修来的福气,还能够在地里劳动,于是拍拍母亲肩膀说身体这样好,您老还可以活到一百岁,你就一天就开心点,不要管他们那么多,帮忙他们看看屋就可以了,今后啊您老吃的,穿的想什么有什么!继续拉着母亲手的说,你看看您一个人住那么大的房子,左右邻居那个像你享福?我说妈啊!您老了就不要操心了,加上现在孙媳妇过来这几年了,重孙子都有了,您老就享受享受清福吧!
儿孙们酒足饭饱,老母亲最忙碌,一会去那个面前说一些,一会这个背后拍一下,小车飞快离去,留下一丝丝尾气,一家人站在高处望着,然后相继回家,从此婆媳和睦相处,酒高了的二儿子靠在椅子上打瞌睡,婆婆扫地,媳妇收理残羹剩饭,一个屋檐下面住着的一家人,各自忙碌着,没有心事,只有笑脸,坐在一起看电视,晚上儿孙他们习惯的回家休息,一家人谈起伯伯一家人,姑姑一家人来过,知道家里又要安静许多天了。
这家人条件很好,人丁兴旺,老奶奶的孙子在城里有生意做,常常车来车往,重孙子在城里幼儿园读书,孙媳妇一会在家里务农,一会儿去城里送孩子上学,所有的兄弟姐妹的家产完全属于老二的,所以城里的哥妹们回家只是吃吃饭,喝喝酒,常回家看看老母亲,虽然大把的给母亲钱,给弟弟一些好处,这样办心里还是有盘算的,衣服基本上是他们供给是有考究的,可是真正的义务是弟弟的,虽然自己偶尔有点怄气,只能忍气吞声,毕竟自己是带长字的官,固作不知道,大家知道母亲的脾气,母亲只能在弟弟处住最好,时不时母亲与弟媳妇产生纠纷这是人之常情,倘若母亲去自己家里居住,母亲在农村居住习惯了,不仅吃喝拉撒睡不好解决,母亲还爱管闲事,倘若有时候上面的领导来光临,不怕事的母亲不知道把家里搞得怎样天翻地覆?虽然偶然想起小时候为了自己读书,父亲早早离去,母亲没日没夜的拼命劳动,常常天不亮起床出去,黑灯瞎火才能回家吃饭,身体简直是骨瘦如柴,二弟弟为了自己舍掉读书的机会,平时提及把母亲接过来小住几天爱妻就大发雷霆,晓得家里人处事自己具有害怕感觉,为了自己家庭和谐,只能说服母亲与弟媳妇和平相处,自己愿意支出点钱财何乐而不为?
几个月过去,家里的女人们旧习重演,加上泼辣的孙媳妇加入,一场鏖战,几百回合没有分出胜负,到头来鸡犬不留,各自放飞,三位女人相互掏根挖地的说一些挖苦话,后来老奶奶顺利的做起门主,一个人在家里享受付出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权限,只是晚上没有一个人回家叫奶奶,喊妈妈!
老奶奶五味杂陈,心情郁闷,想起在过两年就满九十大寿不禁泪如雨下,都是答应当年离去的丈夫好好维持这个家,为了养活几个孩子,而且希望他们有点出息,一辈子没有叫一声苦,哪怕是刀子架在脖子上,心里只有孩子们,丈夫的早去,把痛苦用在劳动上,365天拼命的干活,即使孩子们用各种方式成家立业,欣慰的是他们一个一个如愿的有了铁饭碗,人群中的上等人。
有时候他们看见母亲与家里人的不和谐,口头上邀请母亲去住,后来的解释是儿子与媳妇工作特别忙,加上他们长期在外面吃饭,怕老年人用不了煤气,洗不好碗;二来,刚刚来几天就劝老年人还是住在乡下比较方便,空气好,朋友多,老年人在城里来住没有熟人聊天说话,反过来还寂寞,他们承认每一个月回家看看,一个月给几百元养老钱;三来,老人刚刚进屋时什么东西拿过来要求老年人吃,喝的,老年人吃了不是肚子不舒服,就是涨,老人坐了的地方媳妇狠狠用抹布抹,老人吃饭的碗媳妇烫了又烫,许多老人的衣服提起一下摔了,顾着面子语气和谐的说,给您说了那些破烂的衣服不要穿了,您怎么没有听见啊!您把我们前几天买的衣服穿哒撒。
每一年儿子媳妇把老人接过来在城里小住几天,顺便把几头没有喂过添加剂的肥猪,没有打农药的绿色农作物拉过来,自从去年老年人跌倒,身体每况愈下,加上一起生活的儿子媳妇都在外面为了生活奔波,儿孙满堂的她有时候孤独的站在屋檐下瞭望门口一片草芥,近几天城里的儿子媳妇把她接过来住几天,说玩几天了,去姑娘女婿哪里瞧瞧,哪里知道人老不自信,一踏入房子,感觉不习惯,举手投足无从下手,上毛事在家里,吃饭只有巴掌那么大个碗,时而挨着孩子们看看电视,明明他们谈笑风生看见老人家过来一语不发,夏天的空调让自己感冒,冬天的空调还是赶不上农村的柴火,时而在又大又宽的铺上,总觉得欠点什么?
老奶奶亦步亦趋到处看看,发现许多疑问?儿孙是满堂,可是有一位做大官的儿子,根本没有看见自己一般,有时说一句,我回家给您说啊!风尘仆仆的离去,成天就神经兮兮,儿子客人特别多,都是西装革履的,有时候别人问起,还说是一位邻居老奶奶,一会儿那个要来玩一玩,过一会哪位又要拜访,为了避嫌看见他们的眼神不知道如何是好?
儿子的房子是城市最高级的公寓,老人只能坐在他们安排的房间等待客人离去,听见他们说一些客客套话,自己就像小孩子一样爱热闹伸出头看个究竟,第一次见儿媳妇拿着客人给的东西,还有从来没有见过难看的脸色,客人走了为了心情好点坐在阳台上,看着远方的景色,晚上的城市到处都是亮堂堂的。
此公寓地理位置独特,楼下车来车往,行人如织,对面巨大的广场,人们载歌载舞,场面气势磅礴,跳舞的,喊山歌的,打牌的,两个人抱着扭来扭去的,一片片的跳舞人,把个广场挤得满满的,哎!城里人就是好玩,吃饭了干脆走路,就像我们那时候劳动一样,争先恐后的往前面敢,过去一批又有一批,根本不知道多少批,老奶奶目不转睛,想着心事。
房子里有人高呼,老奶奶站起来一看,自己的大儿子回家了,是他喊自己的,大儿子过来拉着自己的手,轻言细语的说,妈!我今天请假与您老到处走走,看看这些年我管理的城市怎么样?请您务必指点,儿今后把城市建设得更好,老奶奶兴高采烈,嘻嘻的笑着,没有回答,跟着儿子一步接一步的往前面走,坐在电梯一下子就到目的地,稍稍一看周围住户很多,一栋栋高楼大厦,简直处在天空,一眼望去灯四面八方灯红酒绿,茂密的树林中间都有电灯闪闪发光,有人唱歌,有人说话,还有喝酒发拳的,许多老人与自己打招呼,邀请自己打牌,自己转眼之间来到河边,大热天许多男女老少在河里洗澡,堤岸边大人细娃笑口常开,抬起眼睛一看,感慨万千,还是大儿子带自己好。
大儿子带自己坐河里的木船,看河里两边山上的景色,逛城里的超市,去闹市吃羊肉串,尝臭豆腐,买漂亮的衣服,然后交代自己,今后想吃稀饭,甜酒,就自己随便吃,这里是城里最好吃的小笼包,哪里是大家爱吃的烧饼,不一会娘儿两逛了大半个城,不知不觉腿一股股的痛,突然眼前黑灯瞎火的,伸手摸摸,漩口水像麻丝丝般流在胸面前,站起来四处望望,家里没有一个人,自己已经睡着了,原来是做了一梦。
看着巨大的房子,一个人无趣,城里人是很多,自己在阳台上睡着了,本来平常饭来就吃,瞌了就睡,自己成天与二媳妇过不去,二媳妇恳求自己吃饭的那个表情仍然历历在目,有时候吵架了,过一会还是妈妈的叫,城里啊!如今你们在哪里?知道家里还有年迈的老妈妈?
第二天,大儿子亲自开车送老母亲回家,从此,老母亲与二媳妇和睦相处,一家人喜笑颜开,二媳妇去挖洋芋,老人家帮忙装,二媳妇打猪草,老人家帮忙砍,孙子,重孙子回家都要老人家抱,哈哈声响彻云霄…
怀念婆婆
文/旷智敏
妈,您知道吗?2015年8月6日,农历6月22日,对于我们全家是个永远悲痛、暗淡的日子。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梦乡中的时候,我们兄妹一个一个被一阵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从爸爸凄厉的痛哭中得知您已驾鹤西去!惊闻噩耗,全身颤栗,五脏如焚。于是,从新疆,从株洲,从衡阳;坐飞机,转高铁,赶汽车,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最急切的心情往您身边飞奔。可是,当我们争分抢秒从各地赶回老家,赶到妈妈您的身旁,您已面容安详,四肢冰凉。我们一声声呼唤,您却无动于衷,任由我们孙辈声泪俱下……
妈妈,您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只要得知我们将回家,您早早地就做好了各项准备:最可口的饭菜,最舒适的被窝,最好的生活用品,以最亲切的笑容迎候我们。可是,今天,当所有儿女,孙辈从四面八方,从各个岗位,齐聚您的跟前,您却脸色苍白,面无表情。任由我们痛哭,任由我们呼喊。我怎么也不愿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两周前,我不是还喂了您满满一碗饭吗?就在昨天,先生出差前,不是还告诉我,家里一切安好吗?可是,今天,妈妈这是怎么了?
舅妈们都安慰我说;“节哀吧!***妈生前总跟我们念及你的好,作为媳妇,你对妈妈已经照顾得很好了!”妈妈,听到这些,我更是悲痛难陈。媳妇对妈妈的好,舅舅、舅妈们无一不知;而妈妈对媳妇有多好,只有媳妇心里最清楚。
自从我结婚后,从妈妈您这里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关怀、爱护、甚至偏袒。尤其是在我的儿子—您的长孙出生后,为尽量解决儿子与媳妇两地分居带来的困难,您毫不犹豫,您只身前往,肩负起照看孙子的重任。十年如一日,洗衣做饭,孙子上学放学的往返接送,您不辞辛劳。更难能可贵的是,视媳妇如亲生女儿。在衡阳市二中至今还流传着一段佳话。婆媳朝夕相处多年,住同一院子的人有的竟以为是母女!甚至有人为此打赌。认定是母女的人说,她多次和妈妈同往菜场买菜,在别人看来再时新的菜、再香的佐料只要媳妇不吃,您一律不买。
媳妇下班后回到家里,总是有同事带着小孩不断地来要求解答疑难,批阅试卷。次数多了,妈妈您总是试图跟来人解释,媳妇太辛苦,在学校要教育学生,在家里还要照顾孩子,请别人多加谅解。媳妇的同事们当时心里可能有些不舒服,可事后没有不为媳妇有这样心疼自己的婆婆而感动的。媳妇不善做家务,想洗洗碗,妈妈您也总是不让,因而,经常会为了洗碗而抢来抢去。在衡阳期间,妈妈如果要回老家,先会把回老家期间衡阳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儿子单位偶有人故意调侃妈妈说:“您的儿子长得这么高大,怎么找了一个个子这么矮小的老婆。”妈妈您底气十足地回答:“不要菩萨大,只要菩萨灵!”有人故意打趣说:“听说您的媳妇不太会做家务。”您十分骄傲地回答:“我媳妇书教得好!”有人说: “你家媳妇衣服可买得不少。”妈妈您总是自豪地说:“我媳妇是老师,每天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穿得漂亮、体面些是应该的。”这些“经典名句”,这些经典故事至今还在衡阳市二中媳妇的同事中流传,让媳妇的同事们羡慕不已。
妈妈,每当我从邻居们、同事们那里听到这些掌故,媳妇的心里不知有多温暖,简直幸福到内伤。都说婆媳是“天敌”,谁会相信我们婆媳感情赛母女!
妈妈您不只对自家人关怀备至,对左邻右舍也是热心肠。您宽厚为人的美德,在邻里乡亲中有口皆碑。谁家老人生病了,急着去问候;谁家媳妇生小孩了,您忙着去照顾……
随着孙辈们的逐渐长大,辛苦劳碌的妈妈眼看即将轻松一些,颐养天年。孰料,天不遂人愿,没有任何征兆地,一次检查中,妈妈被查出小脑萎缩。随着病情的加剧,妈妈开始视线模糊,开始目光呆滞,开始连最亲近的人都不认识……我们心急如焚,我们无可奈何。
多年婆媳,一朝离别。忆想往事,情何以堪!忘不了,您的盈盈笑意;忘不了,您忙碌的身影;忘不了,您卧榻不起的情形;忘不了在病床边陪您痛、陪您苦、陪您熬,为您抹泪的场景……您的离开,让我们从此成了没娘的儿;您的离开,让父亲从此成了失偶的孤雁。从此以后我们回到家里,推开房门,再也看不到您慈祥的面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妈妈!您带着一辈子苦累、一辈子磨难、一辈子牵挂告别了人世。但愿今生的苦,能换来来世的福!
债不过年
文/郭德诚
爷爷是位骨科大夫,有一个小诊所。那时,日子过得紧,爷爷坚持没有创口的伤病,一律用纱布、绷带、竹板,费用就降下来不少。
一天,抬来一个病人,右腿骨折了。正骨结束后,抬他的人说,他媳妇过两天来,现在带着两个孩子,来不了。第二天他媳妇来了,俩人在屋里叽里咕噜说了好一会儿,后来,他媳妇红着脸匆匆走了。这时,那病人怯怯地跟爷爷说,他家有一头小猪,现在卖值不了几个钱,想等猪长大了再卖,看病钱,到时付。他说罢,脸涨得通红,跟办错了事似的,眼巴巴看着爷爷。爷爷笑着说:“中,中。”
此后,他饭量明显小了。爷爷问他:“你是种地的吧?”他不知就里地点点头。爷爷说:“我还怕你还不上粮食?”他又是满脸通红,腼腆地低着头笑。又过了十多天,他右腿彻底消肿了,他媳妇拉个架子车,把他接走了。
这是三月里的事,过了麦收,他没有来,过了秋收,也没有来,转眼进入了腊月,都说他不会来了。有人说,当初就该让他把小猪卖了。有人说,小猪的事,怕也是编的。邻居张大爷捋着胡子叹:“人心不古呀。”我爷爷呢,一笑了之,并不放在心上。
转眼要过春节了,小巷里已有稀稀拉拉的鞭炮声。这天傍晚,门被推开,一个人带着一阵冷风进来。他衣衫褴褛,面容枯瘦,细看,正是那位病人,比养病时老了不少,一定是吃了不少苦。他又是满脸通红,想解释为啥拖到现在才来。爷爷说:“你没晚呀,这不还有几天嘛。”他激动地说:“对,对,债不过年,债不过年。”
债不过年,是我们当地的习俗。那时日子难,借债是常事,拖也寻常,谁家没个山高水低?但债不能过年,这是刻在心里头的。
早餐
文/沈会阳
家有小女一枚,正是豆蔻年华。
昨日早饭间,她突然冒出一句:“妈妈,新时代是不是很快就到来了?”
饭桌上的我和媳妇相互瞥了一眼。
看来这个问题只有我来回答了。没回答之前我先问了一句女儿:“你是怎么知道新时代的?”
“老师们都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文件,品德课上老师讲给我们的。”看着女儿一汪清水透彻的眼神,我思考着怎么回答。
“孩子,你感觉今年冬天和去年有什么不一样吗?”媳妇突然发话了。
“当然了,妈妈,以前咱家没通暖气,现在暖气通了,我写作业也不冷了。”
“嗯,今年好多老旧小区和咱们一样通了暖气,没有想到这么快,现在是不是有幸福感了?”媳妇问孩子。
“是挺温暖的,这就是新时代吗?”女儿继续问。
“还不全是,你看看那里放的是啥?”媳妇指了指我的书柜上的磁石摇式电话机。
“那不是爸爸从老家拿回来的电话嘛。”女儿答道。
明白媳妇的意思了,扯到我的专业上了,20多年的通信行业从业经历,是我显摆家长重要地位的时候了。
“乖,那可不是一般的电话机,这台电话机是你爷爷年轻的那个时代,镇上唯一的电话机。那时候给远处的亲友打电话,得提前几天捎信,让对方按照约定的时间排队守在有电话的地方,等接线员接通后才能联系。哪像现在,像你这年纪的小孩子都人手一部手机……”
“孩子,现在爸爸做的是4G通信,马上5G、量子通信就要实现,到那时候各行各业都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快该上班了!”媳妇在旁边开始催促了。
“时间早。”我继续说,“孩子,富强的美丽中国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你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爸,你说环保出行算不算爱国?”
“当然算!”
“那,爸,我今天坐公交车上学,不让你们送好不?”
“好,给女儿个赞!”媳妇马上给予肯定。
“爸,你也不要开车了,我建议你骑共享单车上班。”
“好,咱家今天就立即行动啊,闺女绿色出行,我骑共享单车!” 女儿举一反三,让我倍感欣慰……
我把儿媳当室友
文/陶诗秀
学姐结婚后,甚得婆心,不过,小姑背地里常在婆婆面前说她不是,幸好婆婆非常明理,反而郑重告诫女儿:“我已疼你嫂子入骨,别在我面前说三道四,说她坏话。”大家听了,对她婆婆的睿智与心量都赞叹不已。
前年,我家也进驻了一对新婚夫妇,他俩同在一间公司上班,生活作息时间与我们大不相同,工作天早出晚归,休假日睡到日正当中,然后好整以暇,束装出游去,过得快乐似神仙,看在眼里,让我好生羡慕。
他们是洁癖一族,不出去便在家里打扫卧室、浴厕,尤其被单更是个把月便拿去清洗,住在同一屋檐下,我也不便说他们什么,任由他们去,毕竟爱干净是件好事。
男孩是位体贴的先生,偶尔在家开伙,在厨房里,只见男孩拿起菜刀利落切菜烹煮,女孩在旁递盘洗碗,两人合作无间。晾衣洗车,更是夫唱妇随,两人共同完成,让我目睹新新人类夫妻相处之道,暗想这才真叫做男女平等。
用餐时间若逢他们在家,我便叫他们一起吃饭,饭后他们会主动帮忙收拾洗碗筷,礼尚往来,偶尔他们也请我们到餐厅吃饭,或邀我们一同出游。两年来我们相处得和睦融融。
某天,他家来了客人,在房内聊天,我刚好上楼,经过他们的房间,探门随口说:“你们家有客人哦!”那位朋友愣了一下,他们赶紧解释:“我妈常说这是我们家。”
自古以来,婆媳问题的滋生根源在同处一个屋檐下,龃龉冲突的战场在厨房。朝暮相处,意见相左在所难免,家务事孰是孰非,连包青天都难断定。为了节省开支,婚后他们选择住在家里,这年头愿意跟父母同住的年轻人不多,我们尊重他们的意见,欣然答应。
接着,如何与媳妇相处不为难夹在中间的儿子,且不失原来家庭的和乐,成了我必须面对的问题。想想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攒钱不容易,回到家,若还要再面对另一种压力,那实在是太辛苦了。
将心比心,我自己也当过人家的媳妇,媳妇难为之处我很清楚,于是我打定主意自订范畴:自家人同处一屋理应亲密,若成室友则兼具自主性和私密性,于是暗自将儿媳视为我们的亲密室友:生病时互相照应,经济完全独立,出入自由,不必报备去处,三餐自理。我诚恳地对媳妇说:“我把他交给你啰!”儿子在旁笑称:“妈!您怎能将烫手山芋丢给人家?”烫手三十多年,如今有人愿意接手,当然赶紧拱手让人,何乐而不为?我要开始享受那空手悠闲之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