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2023/11/22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端午节的文章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篇1

轻盈的时间,消失在指尖隙缝里,空留刹那间的模糊的背影,蔓朔了我伫立的张望的季节。

些许的怅惘,些许的蜜意,交织在淡蓝日渐依稀可辨的紫陌。纷至沓来的是,荷韵的清凉,蚕豆的淡甜,粽子的飘香。

而你,踏着深深浅浅的梦行,飘香四溢行歌,裹着碧绿的心事,永恒不变的五月的涉水的相逢,于端午节邂逅而牵念。满嘴的香溢于唇齿相依,盈满开来。不知不觉,走进了不管是屈原的记忆,抑或是伍子胥悲壮的历史,与此同时民间加以丰富而传奇,些许期盼驱邪些许警示,无不共同灿烂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蕴含。期待中沐浴了,去年刚成为法定的国家休息日。翘首,以湖北‘端午申遗’取得初步进展,虽然比韩国“江陵端午祭”整整晚了四年,但是,同样说明了我们中国对待非遗的进一步的重视。

告别了一月的梅弄,二月的铁梗海棠含苞待放了,于是大团大团的樱花迫不及待烂漫了三月。暮春的落红,寂寞了四月,然而,一抹芳香,萦绕于烟波的江南,徜徉在你我的记忆深处,守望中滑入了夏的荷韵。在经年的十指路口,彷徨地张望,不忍心的回首,蓦然。相识,相知,珍惜,内疚参差不齐。忘不了飘香摇曳的约定,如是用永恒的遥远跋涉生命的长河。

知道么,我们不需要人生的跨季,就如你浅浅的来,淡淡的释放五月的阳光,呼吸潮湿的干燥空气。涟漪了层层叠叠折射忧郁的蓝色,只是去怀想六月飞雪的疼痛,在疼痛中学会用蓝色,挽留,弥补缺陷的完美。

其实,五月是温馨的,随手掬得的阳光,如你的心情漾漫,穿过了岁月的枝摇叶蔓,倒映守望的繁华,情亲的牵挂,解读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蕴涵。

于是,五月也是浪漫,即使暖和的风,风的背后也篆刻了温柔的背影,拂拭着你容颜的沧桑。别忘了,只是让我们别忘了,曾经的美丽,曾经的那些牵手的相约,点点滴滴稀稀疏疏的日子。依然,一分悸动,心跳的声音需要我们去聆听,知道么?心瓣的律动,如诗的平仄,倾泻在笨拙的指尖,与你收拾。

我们,也许知道,五月初五丈量不了了你我的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知道,用心走过的五月,一直记录着你我的生命每一撇,每一捺,不管,你在我梦里,还是在梦外,同样值得我们回味。

或许如此,嘴角扬起的笑容,会阅读沧桑的相濡以沫;果真如此,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抑或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篇2

粽子这两个字,每每想起,下意识里总是排斥它和屈原和汨『MI』罗江扯上关系的。香香软软的粽子,和令人爱戴尊崇的爱国诗人,联系到一起谱写的不是爱的欢歌而是一种充斥着满腔无奈的悲凉,也许这就是我抵触情绪的源头。

犹忆起,儿时的端午,是比较隆重的,那节日氛围是早早地就渲染出来了的。

刚进农历五月初,大家就忙着去买糯米,打苇叶,跟别人打听或者自己踩点,弄清楚哪一处的芦苇荡比较茂盛,哪一簇没有被扫荡过。苇叶要选宽大鲜嫩的.,无虫眼无裂缝,无蛛丝缠绕的为上佳,事先备好刀剪,箩筐,约好日期地点,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就出发了。

那时小,也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贪大贪多而自顾自折断了一根根长势正好的芦苇,而主人家也会在这几日集中守护。倒不是吝啬那几片苇叶,还是允你采的,甚至就伴在你旁边陪你采摘,知道不是主人有那闲情逸致,他是怕这一拨又一拨的猴孩儿,不知道护着点长势正好的芦苇,折断了一根就是钱啊,主人再不积极点,所到之处必定是惨不忍睹的,所以,每每遇到屡教不改的主,主人真的会黑了一张脸赶你出去的。

即便这样,也是无人计较的,换一片无人看顾的芦苇荡,继续我行我素,被锋利的苇叶边拉伤了手指,身上落满了老树上掉落的杂质,被不知道的漂浮物整的浑身发痒都抵消不了采苇叶玩耍的兴奋。

苇叶采回去后,先修整,清洗,再用大锅开水滚过,把干枯的稻草浸水泡软作为捆粽子的扎带。接下来就是选米泡米了,一般都是用比较大号的盆子接一些清润的地下水浸泡,那是用机器钻了好几十米的地下水,清洌,甘甜,无污染。多少糯米浸多少水,多长时间正好可以起包,印像中都是凭感觉来的,因为从来也没见老人去称米、量水,也没见定点、计时,可每一次都搭配的恰到好处,专门去问过奶奶,也问过老妈,她们都是笑而不答。

糯米是家乡特产长形的颗粒,口感香醇厚重,但若论软糯可能要拉下南方雨水丰沛的地方一大截,也是源于土质的关系,我们家乡地处国家东部偏南,多数沙质土地,土壤不蓄水,雨水是一直往深处渗透的,所以不适合种植水稻,还有一种就是粘土地,粘土蓄水但是不透气,种植的水稻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那种,粗糙,干瘪,口感差,价钱还不便宜,这都是源于特殊的土质造成的。

粽子内馅的料,多以自己的口味调制,蜜枣,花生,红小豆,咸蛋黄,蜡肉,鲜肉,火腿丁等等,是麻辣甜香,各味俱全,而我们在帮家长打下手的同时,自己创新了一种纯白米不放馅料用一片苇叶包裹地扁扁的三角形小粽子,恰好可以一口吞,出锅蘸上细碎的绵白糖,那滋味真叫一个好,甚至盖过了老妈最拿手的硕大四角形鲜肉蛋黄粽子,当然,这些都是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是没有这条件的。

还有最经典的一款就是商贩沿街叫卖的竹筒粽子,内填五色江米、枣、花生、黑芝麻等,竹筒是青色的细条嫩竹做成的,内外打磨光滑,对半劈开,留一半做底,用苇叶或者荷叶封口,蒸好后整齐的摆在干净的木桶里,覆上用来保温的白色小棉包。有人来买,卖家会帮你打开竹筒调好你想要的口味,堆在一个精致的白磁盘内,就那么站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大块朵颐也不会有人大惊小怪。竹筒粽子颜色悦目,口感松散绵软,带着苇叶、竹叶混合的清香味,与那单纯苇叶包裹的粽子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味。

还记得那卖主是一位外地老大妈,每天的黄昏时分她就会操着一口她们家乡的方言拖长音调喊:“艾,暖米,热粽子啦----”其实她喊的是糯米,咬字不清的喊声反而成了她的独家招牌。

其实说到底还是她粽子做的地道,选料考究,后也渐渐跻身小镇四大小吃之一,麻叶蚕豆瓣,胖子烧饼,和“刘家的胡辣汤,他们在同类小吃中味道遥遥领先。当然,在如今花样翻新的各式甜点小吃里是绝对不值一提的,但是当年带给我们却是十分的口腹满足,如今条件好了,却鲜有我们特别期待、迫不及待想品尝一种食物的冲动了,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那蒸腾着热气的竹筒粽子,哪被落日拉长的身影,哪一声声拗口的“艾,暖米,热粽子啦----”定格温暖了我们整个童年记忆。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篇3

今年的端午节如期而至,家家户户都准备好艾青、菖蒿及时插在大门的两边。还将煮熟的粽子、饽饽子、蒜子,蒸熟的包子,油烫的油果子等用五个盘子装着放置饭桌上,按时放炮点香、端盘鞠躬祭拜,祝福本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端午节的习俗曾经是为了更好的纪念蒙冤受屈投江而亡的大诗人屈原,现在还引申为祈祷新年吉祥、事业兴旺、前程光明之意。并以雄黄浸白酒全家喝,或涂抹在太阳穴上,醒脑除菌、提气消炎。晚饭后以艾叶烧水洗澡,防蚊驱虫、祛痱润肤、清热解毒。

小时候家住农村,端午节前一、二天,我用禾刀到村中江、塘边割好艾青、菖蒿放进竹篮里,及时带回家,五月初五的上午把它们各一枝分别插在大门口的两端。母亲(或妹妹长大后)在前一天将粽叶、粽绳洗净凉干,以浸湿的糯米用粽叶、粽绳包成一个个生粽子放入锅里用水煮熟,然后又将生鸡蛋、蒜子放入锅中煮熟,还以糯米粉湿水搓成圆圆的油果子放进油锅中烫熟。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做好蒸熟或到街上包子店买几个就可以了。端午节那天,母亲用五个盘子分别装好放到饭桌上,待燃香放炮、举盘祭拜等敬神完毕,及时吩咐我们全家人同桌吃中饭,享用“五子”登桌和雄黄浸酒的美味。

现在家住县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五子”上桌的种类也五花八门起来了。以前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如今还有肉糯米粽、蛋糯米粽等。油果子也有圆形的,还有扁状的。蒜子一般是多子的,不能用独蒜子,象征着多子多福、后继有人。饽饽子,即鸡蛋,以前多是用水煮蛋,现在的人文化高,素质好,不信迷信,也可用茶蛋、咸蛋代替了。包子以前是纯面粉或米粉做的,现在也可用肉包子、糖包子了。

以前过端午节,都是母亲或妻子亲手包粽子,煮饽饽子、蒜子,烫油果子等。如今超市、小饭店都有买,不需要家人如此辛苦劳累了,出点钱就可以买到。艾青、菖蒿街上也有买,再不必自己亲自去割。因现在家人少,房子小,端午节中需要的用品数量也很少,但“五子”登桌,门口插艾青、菖蒿的习俗不能灭。尚发扬光大,愈演愈烈。

儿子今年回家过节了,我已经预备了“五子”中的四子,打算在端午节清早买点新鲜的包子,还购买了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如果还像以前过节时只吃些粽子、鸡蛋、油果子等,也许显得太寒碜、太落伍了吧。当然也不宜提倡攀比和浪费现象,适当的改善生活还是必要的。有钱的人家购买的过节用品五花八门,样样齐全,但数量不多,因天热容易坏,且离街近,吃掉了可以再去买,方便得很。“五子”的种类现在有所改变,但大门口插艾青、菖蒿的习惯还是不能少,有的人家大门口水泥墙两者插不进去,就该罪放在地面上。也不可能用其他的东西替代吧。

现代医学证明:雄黄有毒,不可多食用,取少量浸酒喝,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所以用白酒浸雄黄的村俗,已经消失了。但艾叶烧水洗澡的办法,现在有人仍会采用,确实能起到防蚊驱虫、祛痱润肤的作用。

每年的端午节皆是在夏天度过的,现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裕。炎热的端午节中适当购些降温散热的饮料、啤酒、水果等放在冰箱里人人享用,比“五子”更有益身体。但“五子”登桌是旧规,不可取消,只能是少买点做个样子应付而已。

我的母亲和妻子都是很相信迷信的,如果端午节中少了一样东西,她们会计较的。因此,为了不让妻子在节间唠叨不断,我按时买齐节中所需用品,一样不缺的准备好“五子”、艾青和菖蒿。要在初五这天买齐这些东西,的确不容易,做起来真的十分困难。今年端午节时,就少了一样包子,我于早上七点多钟到街上两个小饭店都没买到它,因急需包子的人太多,人家可能是早晨六点钟就起床抢购一空了。还好,今年少了一样包子,妻子没有过多的责怪我,也许是看在儿子回家过节团聚的缘故吧。

其实这些东西要在节中配齐,也许是一种迷信。随着生活和消费的提高,也可以用其它的东西来替代之。这等小物,多数店主不愿较多的制作出来,肯定会有短缺的时候,因此希望各用户在端午节中千万不能因小失大,吵吵闹闹,应以和为贵,过个开心快乐的节日。完全齐备固然最好,万一少一、两样也没啥不妥,同样是大吉大利,平平安安的。“迷信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的说法,我们不要当真。作为有文化、明事理、信科学的国家工作人员或共产党员则更要带头遵守,反对迷信,崇尚科学。

今年的端午节在热烈祥和,幸福安康中刚离去,明年、后年……的新节照样而来,也许全国56个民族的端午节的习俗不尽相同,但希望我们的祖国发达强盛,同时祝福以后的节日更加繁荣、美好、平安!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篇4

离端午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街上飘着阵阵粽香。

我和我的妈妈准备好糯米、粽叶和线等,开始包粽子。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只见妈妈拿一张粽叶卷成漏斗型,再往里面加上参有红豆的糯米,然后用粽叶包成三角形,最后用线把它拴好。看着妈妈包粽子,我不解地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妈妈耐心地给我讲到:“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由一个著名的诗人叫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阴历5月5日这天,他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真是太可惜了!”听完妈妈讲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叹息道。

妈妈继续说道: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妈妈停下手中的活,抬头问我:“你看见过赛龙舟吧。”“我们去年在新津看见过啊”我不解地问。“其实,赛龙舟也与端午节有关。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哦,是这样的。想不到一个节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们经常过的节日,竟然有这么多的文化。

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我深深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我发誓要好好学习中国文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篇5

作为六零后这一代人,童年时过端午节显得相当寒酸。那时物资贫乏,除有客人来外,一般一年只能吃两次鸡蛋:一次是端午节,一次是过生日。现在的粽子满大街叫卖,大枣五仁蛋黄肉粽花色层出不穷,小孩子们还都不爱吃。而那时只有经济状况好的家庭能包起粽子,还不一定是粘米的,一般的家庭只能是一早熬点黏米粥了。

小时候,农村家庭虽然养鸡,但鸡蛋都是用来卖钱补贴家用的,谁家也不舍得吃。端午节的头天晚上,家长会一遍遍地催孩子早睡,端午节一早好踏着露水去采艾蒿,据说带着露水的艾蒿能保佑孩子健康吉祥,一年不生病。往眼睛上擦一擦,能让人耳聪目明。孩子们在这天晚上都是兴奋的,跑来跑去,即使勉强躺在床上,也是想着明天的鸡蛋,久久难以入睡。所以端午节的早晨罕有孩子跟着大人去采艾蒿的,一般都是大人已经采回艾蒿挂上门框,煮好鸡蛋和粽子,孩子们才会大惊小怪地起来,后悔不迭地埋怨父母。其实,父母也都知道带露水的艾蒿只不过是晒干做中草药药效更好,挂在门框上最大的作用只是驱赶蚊虫罢了,所以对于孩子的晚起也并不生气。

那时,家里一般最少三个孩子,所以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挑鸡蛋。男孩子要挑皮厚结实的,女孩子要挑圆润好看的。一旦抢起来了,难免吵嚷叫唤,就得大人出来调停。一般家庭每个孩子一个鸡蛋是常态,两个鸡蛋是奢侈。这个鸡蛋的第一个用处是拿到学校去顶鸡蛋,女孩有的还要用红纸把鸡蛋染成红色,所以吃早饭时孩子们都不会吃鸡蛋的。

端午节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孩子们见面先要比鸡蛋,谁的大,谁的结实,然后不服气的便开始顶鸡蛋。鸡蛋被顶瘪的孩子,虽然蔫头耷脑的,但可以先吃鸡蛋。而鸡蛋结实顶赢的鸡蛋,也经不得久战,一会儿还是会被顶破的。聪明的孩子往往都是先鼓动别人顶,自己最后以巧取胜独占胜利果实。

早晨的时间过得很快,顶鸡蛋的游戏刚开始不久,上课铃就响了。这时鸡蛋还没顶坏的男孩子就会鼓动同桌的女孩子和自己顶。女孩子一般是不屑于玩这种游戏的,他们更喜欢圆润鲜红的鸡蛋。鸡蛋不被顶破,男孩子是不会安心听课的,所以会再想办法要女孩和自己顶鸡蛋。一旦被老师发现了,轻则罚站,重则鸡蛋没收,一场喜剧演变成了悲剧。所以那时候端午节的第一节课,每个教室里都会有几对被罚站的孩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顶蛋游戏的重量级选手是鸭蛋和鹅蛋,鸡蛋和鸭蛋顶起来,鸡蛋必败无疑,鸭蛋和鹅蛋顶起来,鸭蛋必败无疑。所以很多孩子便央求家长要鸭蛋,最好是鹅蛋,宁愿舍弃平时的其他利益。这时便到了家长和孩子讲条件的时候了,如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考试要进入前几名等。

等到孩子们都改带鸭蛋、鹅蛋了,游戏规则就变了,必须同一重量级的在一起比赛。要想享受只赢不输的乐趣,高年级同学只能强迫低年级的学生和自己顶蛋了,然后在他们的哭声中扬长而去。

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个下乡知青给我们当老师。那一年的端午节,她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粽子节的来历,是屈原死后老百姓怕鱼吃了屈原的尸体,向江里抛粽子喂鱼;另一个是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两夫妻本来过得好好的,法海和尚却偏偏看不惯,骗许仙在端午节这天和白娘子喝雄黄酒,让白娘子现出了原形,把许仙吓得昏死过去。白娘子历尽千辛万苦到天上盗来灵芝草后,才把许仙救活。

从这以后,每到端午节都会想起这两个略显沉重的故事,对顶鸡蛋、吃粽子的乐趣便也小了许多。如果那一天大人高兴,炒菜喝酒,就会劝大人不要喝酒,生怕会弄出点什么意外来。又不敢直说,直弄得大人也莫名其妙起来……

现在,物资已经极大丰富了。和孩子们说起我们小时候所过的端午节,他们是很难相信的……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篇6

“快端午节了,去哪儿玩啊?”突然被同事这么兴奋地一问,有点懵。还没来得及反应,他们已经热烈地讨论假期的节目了。认真地看了看桌上的日历本,确实还有几天就到端午了。

“又到端午了。”心里面默默地念了一遍,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外。想起了老家,想起了以前过节的景象,想到了现在的人在他乡……时间太快,昨天的细节还没有回想完整,今天已经不知不觉地结束了;时间太快,从小孩到成年,我好像是一夜间长大的……

看着同事们热烈地讨论着假期里的各种安排,此时的心里面多的是惆怅,思念和无奈。惆怅的是身在他乡,无法与亲人团聚,所以思念也就变得情有可原。无奈的是在这个若大的城市,也只有那小小的几十平米的出租房是我最熟悉的地方。

来这里差不多过了三个端午。第一年的端午正好是弟弟结婚,回去和家里人热热闹闹地过了个节。村口碧绿的荷叶,鱼塘里忙着打鱼的叔叔伯伯,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来的粽叶香味,门口放着的驱邪用的艾草……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虽然远离老家有两千公里,当双脚踏上这片土地的瞬间,也没有了任何因为空间和时间的离开而带来的陌生。蘸着砂糖,咀嚼着每口粽子里包含的粒粒呵护与期盼,心里是满的;厨房里,烟雾缭绕,辣椒呛得鼻子很不舒服,但就是愿意呆在那里看着母亲认真的每一次翻炒,加盐添醋,就算被她撵走,心里是满的;邻里之间闲谈家常,乡音不改,脾性如常,问问近况,说说琐事,即使不插话,心里也是满的……

以后的端午没有回去过了,机票太贵,火车票也总是买不到。家里也没有结婚这样必须出席的大事了,请个几天假也被扣钱。电话里听得出来老父母都是言语里希望回家的意思。可每次也是很理解的说不要紧,工作重要,路远不方便不要折腾,省着两个钱将来办大事。末了总是会叮嘱我要好好照顾身体,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不要亏了自己,家里不用操心,一切都好。每当这时,心里面是满的,有着亲情的关怀和挂念,同时也是空的,看下身边,也只有自己是单独的那个。

传统的节日,虽孤单一人,可也不想就这么草草过了。也会在早晨去买点菜,一些艾草。这里和家里毕竟不同,有些吃的差得比较远,思念的味道也只有自己试着做一做了。单位上发的粽子,很少吃完的。记得前年领回来的粽子,放在冰箱整整一年,都忘记拿出来吃了,后来还是清洁冰箱的时候发现了被遗忘的他们,心里面有一丝丝的愧疚。倒也不是这个味道不好,只是觉得这样包装精细的粽子什么时候都能买到,存放多长时间都不是问题,反正也不会坏,想起来就吃,味道也大同小异。其实是心里面有些故意的抗拒,还是想吃家里包好的粽子,自己家地里种出来的大米,培植长大的粽叶,田野水沟里打回来的草绳。每个鼓鼓的粽子在大锅里面,伴着村边清河里担回来的清水,木柴架上,旺火滋滋的响,整个厨房湮没在浓浓的米香粽叶香混合的气味中,每吸一口都是幸福的。只是打开这层精美的包装,味道已经不是这个味道了。

去年端午节前,被以前的同事邀请过去做新人业务培训,正好碰上他们人事发过节礼品,也给了我一份。其中一个精美包装礼盒里有两个粽子,想着自己一个人也够了,心理也很感谢这帮可爱的同事,人虽走了,但人情还是暖的。回家打开了一个,放锅里煮熟了剥开,个头比较大只吃了一半,剩下的放在冰箱当晚饭吃了。没打开后来也没想起来吃,就一直被放在冰箱里。节后上班的时候,老乡过来看我,带了一串自己家包好的粽子,红豆的一半,白米的一半。让我早上的时候热热,这样很方便。以后连着一个星期的每天早上,我都满怀期待地揭开锅盖,贪婪地吸允着老家的味道,吃的每一口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吃完的粽叶,我洗干净晾干,串起来挂在窗户上,每天回到家里看见他们,我的心里是满的。

或许是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时间久的缘故,都已经习惯了快节奏,有时候慢点反而会有些不适应。简单的如包粽子来说,老家都会提前半个多月开始准备了。母亲总会提醒父亲去田头的水沟里打一些裹粽子用的绳草回来,然后精心挑选合适的,绑在一起挂在门口晾干脱水,一般都会挂很多天,用的时候还会用水煮下。村里组织的龙舟要开始下水了,还会举办一个小的仪式。每上午和下午,大人们都要去河里面练习,过节当天会和几个邻村的来比赛。临过节前两天,母亲会去买点过节的糕点,软软的甜甜的米糕,翠绿翠绿的绿豆糕。开始淘米,打粽叶煮粽叶,包粽子。村里包粽子有经验的老人都会家家户户地走一趟,看看谁家的媳妇不会包粽子好手把手地教。

端午当天的清早母亲就起床开始烧水煮粽子,摆艾叶,每年父亲都会让我提着煮好的粽子,一盒米糕,一盒绿豆糕到爷爷奶奶家去。完了才能回家吃粽子,母亲也很细心,红豆的粽子的用交叉打结的绳草串起来,白米的粽子用另一种花样的绳草串起来,小孩子喜欢红豆的一眼就看出来了。吃完早饭,家家户户开始杀鸡宰鸭,准备过节的午饭,走到哪里都是咚咚咚的案板声。午餐是这天中最丰盛的,结婚的人一般都回娘家过节,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说各家生活的大事小事,每个人脸上都是幸福的笑。

吃过午饭,休息一下,真正热闹的划龙船要开始了。有的小孩子在中午就端着饭碗,沿着河边的圩埂找龙船,大人哭笑不得拉他们回家还不乐意,有的哭闹就是不回家,要等龙船过来。休息过后,人们陆陆续续地来到河边,坐在那里等着龙船划过来,村里的商店准备了烟和其他礼品,用红绳扎着,给划龙船的人。鼓声一响,河边上就人山人海了。每个村之间互相比赛,大声的喊着口号。河边上的爆竹声,人群的喝彩加油声,混在一起,震耳欲聋。可大家都没有觉得不好,都是满面笑容,乐呵呵的。

慢慢长大的过程中,这样的场景是一年比一年少了,最后是干脆没有了。大人们陆陆续续地出去打工,原来田间地头的收入不够年年涨高的家里支出,孩子上学也成小的开销。到以后的节日里,就剩下村里的老人小孩了。吃过午饭,有的孩子还是呆呆地站站河边,要等着龙船划过来。爷爷奶奶告诉他们不会有龙船,小孩子还很执拗地不肯相信,一直坐在那里等。老人怕小孩玩水,也只好坐在旁边陪着。我也这么傻傻地等过,虽然每年都有期待,但是也心理清楚不会来了,干脆握在家里看电视算了。

仔细算起来,我差不多10年没有看过划龙船了,那熟悉的划船号子也只有自己哼哼,没听过的人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在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再能看见古老的龙舟下水,大鼓一响,人们聚集在河边大声的喊着笑着……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篇7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瞬间又到。想想出来十多年了,还是比较怀念在老家的端午节,甜蜜而又温馨。在老家过端午节最好的记忆,就是看到笑弯了腰的麦秆——-麦子熟了,端午节也就来了。

端午节在老家里是最繁忙的节日了。翻滚的金色麦浪,来来往往的人们,戴着一顶顶黄色的草帽,迎着炎炎烈日穿梭于田埂之间,他们边劳动边欣赏着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深一脚浅一脚的紧紧跟随收割机后面,有的在田间地头等着满仓而归的收割机,满脸的灰尘和汗水也掩盖不住农人欢欣鼓舞的赤铜色脸。远观气势磅礴,似千军万马,成为老家乡村一道亮丽、灿烂的风景线。

端午节当天,天刚蒙蒙亮大人就要到沟头河边,用镰刀去采割带有露水的七种不同的枝条,比如艾草、柳条、榆树条等等,放在家里晾干,说如果有摔伤可以烧水疗伤。每家每户在自己家的房门顶插满艾草,端午节前几天大人就给自己的孩子准备五彩线,端午节当天天不亮前就要给睡梦中的孩子系在脖子、手脖、脚脖上,这一切就是为了庇护一家老小的平安——避邪。

现在居住在城市,超市琳琅满目的粽子,有水晶粽、桂圆粽、咸肉粽、火腿粽等等,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最怀念的还是老家的粽子。东邻西舍的,你家包好送给我,我家做好送给你,花样繁多,虽说就是来来往往的几个粽子,却更能浸透出浓浓的乡情与亲情。我觉得最好吃的应该是用新下来的小麦,用大的石臼捣去皮,在锅里加点碱,放上几片芦苇叶煮出来的麦子粥,入口品尝,更能用舌头“捕捉”到粽子的味道,那种香味常在唇齿间萦绕。

回忆起老家的端午节,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乡村的空气里,飘散着粽的香甜,让人充满了希望,忘却烦恼,这是城市无法感受到的。

记得小时候听老师讲,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江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有关端午节的传说多种多样,赋予端午的释义也越来越多,无论什么样的传说,都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作为端午节的代表——粽子,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亘古弥香的美食之一。又是一年端午节,我们将绵延千古的爱国情怀。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