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想起故乡情感散文
老地方整理的在他乡想起故乡情感散文(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在他乡想起故乡情感散文 篇1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被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在想,老家的明月是不是比这里的要亮,要皎洁得多?哦,我貌似好久没看见月亮了,不知道是因为这里大片的工业污染阻隔了她的脚步,还是我已丢了赏月的心?
我在想,老家的风是不是要比这里的清爽?我曾用“如鱼得水”形容回家的心情,大概家里的风也是让我开心的原因吧,“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你的脸颊,轻轻的,柔软的”
我在想家乡的空气是不是要比这里的惬意?不像这里随时都像裹了一层厚厚的灰与汗的结合体,整个人,都没有力气,沉重的,沉重的像是随时要倒在水泥地面一样。
我很累,是一种找不到原因的累,浑浑噩噩,一天一天又一天。我在想,我很讨厌这样的生活,可是我没有办法;我在想,我讨厌孤独的感觉,可是,我没有办法;我在想,我讨厌面对我讨厌的人,讨厌做不喜欢的事,讨厌做不得不做的事,可是,我没有办法。
我想回家,可是家太远,路太长。而我没有充分回家的理由,没有面对回家后又该如何的办法,没有面对长途晕车的决心,没有一种说走就走的勇气……
我很懒,我照顾不好自己,却又喜欢和自己使着小性子。我不按时吃早餐,常常玩手机到半夜,也不运动,沉迷小说,生病也不吃药,而现在,我还拖着这副身子,带着浓浓的鼻音,一边擦鼻涕,一边玩手机。
我不怕困难,不怕苦恼,可我怕一个人面对困难,苦恼。我怕被遗弃的感觉,我怕周围只剩我一个人。可我依然没有办法,。
我很想家,至少,在家里,难受了我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吼大叫,可以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安静的待一会,可以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睡一下,睡一下就好……而在这里,面对灯火阑珊的这里,没有一个是我熟悉的。
我想家里的一草一木,家里的空气,家里那个不怎么华丽的老房子,我想在家里待一会,就安静的待一会就好,一会就好。
在他乡想起故乡情感散文 篇2
在他乡,岁末一年又一年,不留痕迹地消失殆尽。我想起故乡,想起那方养育我的摇篮,仿佛想到那些年漂泊的岁月。在南方,在远方,在心灵深处,我游子一样漂泊不定的情怀。如果说,他乡是一块磨刀的石头,那么,它劈过的岁月就是时光打磨出来的。
朱自清曾在《匆匆》里写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的。岁月不能重蹈。岁月也无法挽留。我们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也许只能留住逐渐老去的容颜和变瘦的年轮吧。
在他乡,想起故乡。作为一个南方人,岭南的汉子,在南方城市里度日着,思乡,有些许感到荒谬。可我在这座繁华的鹏城,似乎感到离故乡很遥远。我一年回一次家,母亲都说我不要她老人家了,父老乡亲也都说我成为“城里的人”了。还好,我有一位宽容大度的慈父。其实,我一直惦记着故乡,惦记着我的小摇篮。可城里的绊脚石太多,它就像一座小沙丘一样压着我。东流逝水,落英缤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匆匆消逝了。
蓦然回首,在乡下的日子,多么幸福啊。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到外婆家,我们看看大海,游游泳,抓抓螃蟹,划划船,唱着熟悉的经典老歌……我们到野地里捕捉田鼠,到小水库里钓鱼,到椰树林里偷椰子、掏鸟窝等等……即使念到高中,到县城读书,这些时光都是耐人寻味,无法忘怀的。
可现在。我除了在城市里为工作、生活忙忙碌碌外,还过着乌托邦的日子。但不管怎么样,我好似缺少了在乡下生活的激情和野性。是不是繁华的都市只能造就我们安于现状?或者说,它已经磨掉我们年少轻狂时的菱菱角角?也许,我这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根本就无法代表别人的青春岁月。
在他乡,日子,一年,一岁,渐渐接近,偷偷远离,豪不留情地越出我十指的缝隙。在他乡,我已意识到我的乌托邦有些许荒谬,有些许不可理喻。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即使碰到南墙,也要咬牙切齿地走下去。
在他乡,想起故乡。这是最好的镇定剂,也是最好的催化剂。如果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使你麻木,都不能使你堕落,那你才是真正的铁汉子。
在他乡想起故乡情感散文 篇3
今大年三十,也叫除夕,这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喜庆的日子,能吸引亿万中外人士瞩目欣赏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就在除夕夜举行。
我已经经历过60多个除夕夜,对每个除夕夜都情有独钟,无法忘怀。而令我最难忘的还是儿时的除夕夜,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弟弟一起,围坐在炕上用大小饭桌合并的餐桌旁,吃着大碗肉,那高高兴兴的场面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那时我想,全世界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比我更幸福了,因为全家九口人,唯独我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哥姐弟妹,一个也不少,那自豪和骄傲的心情是人们可以理解的。
儿时的除夕夜,虽然住的是平房,穿的妈妈亲手缝制的新布衣,吃的还不如现在的家常饭菜,更没有如今的张灯结彩,但是那时的心情是特别的愉快,因为儿时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过大年的除夕夜。
儿时除夕夜的那顿饭特别香,现在想起来还回味无穷,遗憾的是今生再也找不回来那种味道了,因为我先后失去了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每到除夕夜我更加思念他们。
说句心里话,如今我真的不想过年了,小时候是过一年长一岁,盼望自己快点长大,现在是过一年少一年,希望不过年,能延年益寿,永远年轻。
经过每天进行自己喜欢的各项运动,使自己的身体特别健康,全身总是处在无比舒服的状态中,有返老还童的感觉,甚至达到了超乎寻常的地步,这是令我十分欣慰的。看来我能活到120岁真的不是空穴来风。
难忘儿时除夕夜,
清贫欢度好岁月。
幼年成长到如今,
树老叶茂花不谢。
在他乡想起故乡情感散文 篇4
清宵月光冷若霜,游子离肠乱如麻。
思乡之情是历史长河中飘转不绝的最凄美的旋律。游子如同从家乡这支竹 箫中传出的音符一般,即使散播到天涯海角,也无法斩断其中的联系。一夜夜的魂牵梦萦,一次次的望眼欲穿,一声声的喃喃细语,都是家乡对游子的呼唤,游子对 家乡的牵挂啊!游子的乡愁是水滴,日复一日积成了清潭对影独酌;游子的乡愁是蚕丝,年复一年织成了乡衣以慰孤心。不论暴雨狂风,铁马金戈,都无法断绝游子 与家乡的联系。
迎窗前孤灯冷月,挥剑斩麻,寒风落灯花,惊鸦一啼月掩华,道不清何处为家。
游子心中的乡愁如同清水中的一滴墨汁,起初仍清晰可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四处都是它的身影,且越搅越浑。故乡愁不可理,越理只会越乱。这轻烟似的乡 愁,只需一缕清风,天地间便会充满它的身影。乡愁会在不经意时自然流露,细细寻觅时却又了无它的身影,只闻其声,却不见其人。
共河边浊酒寂影,细看麻形,翻手杯酒倾,杏花溅影梦初醒,仰首望天向谁吟?
因为背后有个家乡,游子们才能不惧人生的风浪;因为背后有个家乡,游子们才能昂首阔步奔向希望;因为背后有个家乡,游子们才能有地倾诉衷肠……乡愁既如刀一般使得离人断肠,又如绸一般成为缠绵心间的温柔。这甜蜜而又痛苦的乡愁,成了多少人驶向远方的方舟!
最是那一绕指的温柔,像一支长剑不胜缠绵的娇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乡想起故乡情感散文 篇5
一年之中,最让我们值得庆贺而团圆的日子,那就是中秋节和春节。
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有史以来,几千年的发展史,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向往和追求的一天。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又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还有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日。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的色彩。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等佳句。
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人们还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
中秋节将要临近,我们生活中的人们都迫不及待,个个都精神饱满、喜气盈盈,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喜迎中秋、庆贺团圆”的喜悦之情,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民俗庆祝活动。
中秋之际,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忙碌中增加收入,大街上、店铺内、各大商场、超市内,货物繁多、品种齐全,购物的人们络绎不绝,如同过年一般。还有在外漂泊的人们,匆匆忙忙向回赶,脑海里时时念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千古绝唱的诗句。
再看田野里一片片秋收的景象,人们正忙的热火朝天,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生活中的富裕和向往团圆的精神寄托,时时在追求着美好的目标。全国上下各族人民高歌、劲舞、狂欢,我们用美文、抒情、描绘等各种形式来迎接赞美“中秋之夜”而团圆的美好日子。
在他乡想起故乡情感散文 篇6
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有我深深的记忆。家乡是每一个生命的源头,精神的摇篮。缕缕家乡情萦绕心海,那份情愫在记忆中升腾,清晰可见。
记得小时候,我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登高远眺。每天放学后,独自一人来到离家不远的山坡上,举目远眺那无尽的山峦。蓝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宁静的山间,漫山遍野的山花在风中摇曳,蝴蝶懒散地沐浴着阳光,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尽情舒展它那迷人的舞姿,我眺看远山天际间连绵起伏的山峦,想着山外边的美好世界。当我长大后,到城里上学,始终没忘那家乡的景色,每年寒暑假,都要回老家住上一段,回望追寻那浓浓的家乡记忆,去感悟思绪那山的境界与博大。
大山教会了我沉稳,让我能从尘世的喧嚣中平静下来,站在山坡上,我总是情不自禁的在想,眼前这些山到底存在了多少年,这里很久以前或许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或许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现今已无法考证,但感觉应该比我内心想象的时间长,它们经历了历史长河多少朝代的风云变幻,看遍了多少世间的人情冷暖,沧桑巨变。在我的心里,山就像一座“荣辱不惊”的历史丰碑,经得起岁月的磨砺,用它特有的情怀仿佛在告诉人们岁月就是力量,坚韧就是希望,厚重就是不变的品格。它们没有三山五岳的尊贵名气,更没有名山大川点缀的人文历史名份,却依旧那么平静地滋润养育一方,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移,永远都是那么沉稳。
大山教会了我淡泊,呼吸着山间特有的新鲜空气,望着重重叠叠群山环绕的山峦,展现在眼前的山色,犹如一幅精美多娇的画卷,浮躁的内心似乎就平静了下来,我想如果把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比作为满天星斗,那么自己只能是构成满天星斗的一个小小份子,在这历史长河的奔流与沉淀中,我常常在想什么才是人生坐标,永恒的人生价值。朴素、淡泊、厚德、豁达、包容,是人生道路固有的精神坐标与人生价值。它就像一盏高悬的航标,给人以前进的方向。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意义悠长而深远,此时我就不再为名利躁动缠绕不安,更不为“压力山大”的仕途跋涉而困扰,余下的只有内心中那份久久的恬静,就像眼前的山,淡淡地,静静地守望着自己的信念与尊严。
大山教会了我忠诚,那些山从不逃避自己的责任,在大自然的生存怀抱中,历尽无数雪雨风霜。它们敢于担当,也不会为自己的卑微而伤感,一颗豁达的胸怀世世代代给予人们的永远是必不可缺的滋养,它们总是力所能及地忠诚履行自己的使命,不管遇到什么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它总是高昂着头,屹立在崇山峻岭中,坚守书写着那份永远不变的忠诚。山虽无言,然非无声,它那静静流淌的山涧溪流,宛如娓娓动听的音符,涓涓不息的流动在人们心里,讲述着它清澈的流金岁月。人们总是感念它那奇峻之美,可它从不炫耀自己的博大精深,它那气势壮阔的峰峦,豪迈的品格始终深远的影响着我,筑起了我强大而坚强的内心世界,这是大山的一种情怀,一种大自然不可多得的丰饶给予。
家乡的山哦,那些时刻让我心动神往,魂牵梦绕的山,它们博大而不狂妄,淡泊而不颓废,使我永远不会淡漠,因为那是生长我的地方,有我的根,那里有我儿时的守候,有我的情愫,有我看不够的景色,剪不断的乡情,听不厌的乡音,有我精神的冀盼和思念,有我内心说不完的故事,有我萦绕不去的浓浓乡愁。
在他乡想起故乡情感散文 篇7
告别了娘亲,又和父亲牵了牵手,我迈着沉重的步履走出家门口。躅躅之步,一步一回首,穿去了笼罩在身上乳白色的晨雾的轻纱,朦胧住了一滴二滴晶莹的泪珠往下流。似乎身后又隐隐约约地看见毋亲糸着围裙抱着箕斗,还摇着那只手,口里絮絮叨叨地数落着她的鸡儿、鸭儿和狗儿,一边还附带嘱咐着我。老父亲磕吧着长长的旱烟杆,叭达叭达间吹起的烟灰一坨坨,连带着谆谆的话语,纷纷跌入在我心头,虽然只是寥寥可数。
踏着晨露,我踌躇着碎步走向村口。温润的晨曦好象是太阳的妹妹呢,正半娇半羞在厚厚的云层里。天空弥漫着晦暗的色彩。冬天己经渐行渐远,可江南的天还象是牵着秋的衣裾不肯远去。只有那时而掠过的北风,冷嗖嗖地划过脸上,层层叠叠地裹在身上,才使人感受到冬的的确确的存在和驻留。
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我继续往前走。轻轻绊动了路边已经枯黄的野花和小草,两旁的树木褪去了华丽的服装,远处的树林影影绰绰。走在空旷的田野边,释透出秋收过后的荒芜,田地变瘦了、溪水变窄了、树木光秃秃,一切都裸露无遗。这里不象城市可以装扮,在这里一切都是原装的,没有刻意,没有雕琢,没有粉饰的痕迹,完全一个大自然朴素的我,真实的我!
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信步走向村口。天上的絮云悠悠地飘浮,从天那边来,又向着天际远去。薄薄的晨雾渐渐在消融,暖洋洋的阳光终于洒泻出来了,太阳不再躲躲藏藏,它徘红了脸,浮游中天。山墨淡去,旭日融金,湛蓝的天空,碧蓝如洗。
风轻了,云淡了,冬尽了头。远处荆山依旧,桥下溪水潺潺地流,碧波潋滟,氤氲飘空。往日的记忆又爬上心头,多少次燕语呢喃,多少次浅笑低吟,如今只有随这盈盈之水一道飘流。
曾记得有一次在田间地头,你的脚趾被碎石片划伤,殷红的鲜血往外流,我毅然背起你往家走。第一次这样肌肤的零距离接触,我的心儿蹦蹦地跳,仿佛血液也在怦怦地流。
又有一次,见你在井边洗衣服,我帮你吊水两人撞着了头,你嫣然一笑挽住了头,徘红了脸庞道一声谢,低下了头。看着你那娇憨的神态,机会有的是,而我为什么迟迟开不了口?
老娘亲说了,咱们家穷啊,叮铛响!没钱央得媒人走。如今打工回,现在有钱了,可人去己楼空,只留这段情怀空悠悠。
许多时侯都在想,人生大的机迂只会有几个,机会来了就应坚决把握住,否则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不会再拥有。
许多时侯也在感叹,人世间的情感不能重新的发牌和洗牌。但我仍然一次又一次锲而不舍地守侯在村口,幻想着那婀娜修长的身影的再停留。
在他乡想起故乡情感散文 篇8
要说年近半百了,在世间多少也还见了点风风雨雨,对世事的认识也还在不断地被更新着、丰富着。可对于中秋节,我至今的认识却依然停留在嬉皮儿时的水平。那便是:中秋是一杯陈年老酒。中秋就是满月之下“摸秋”,即在月光下公然“摸”花生、红苕、柚子等;中秋就是全家团聚欣欣然以月饼下酒;中秋就是别离的情人、亲人、友人千里共婵娟,遥寄一腔若陈年老酒样的深情。
回想起来,过了几十个中秋,惟那年的中秋过得有点特别——独在异乡云南为异客。
那年中秋时值9月11日,是个丽日晴天,我们的“9.11”与美国的“9.11”有着天壤之别呐。此前我已在这彩云之南徜徉了昆明、石林、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还有缅甸的勐拉。转了一圈又至昆明等火车,尚有一天的余暇,这天正好是中秋节。旅行社偏偏为我们定的农历八月十六早晨的火车票,叫我们干着急,真缺人情味。没办法,只得随遇而安。我欲借此机会去看看滇池,可问了几位昆明人,都说“没看头,已被污染得一塌糊涂,淤得只剩了一个小半头。”我不想留遗憾,来到昆明不到滇池,那这昆明之行不得大打折扣啊。
结果还差强人意。在大观河与滇池相接的一带,湖水基本上还是水,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像油”,可以说与我们的东湖水不分伯仲。生命值此物欲时代,我把工业污染见得多了,对自然湖水的期望也不是特高了,指望湖水还如农耕时代那么纯净清澈是绝对不可能的,何不退而求其次,马虎相就成呢。
最最可慰的,是在彩云之下丽日辉里与驰名中外的大观楼“亲密接触”了个把小时。大观楼位于滇池之北,为三重檐四攒尖顶,琉璃黄瓦。内有木梯旋至三楼。立于三楼凭栏远眺,滇池碧蓝,沉静浩淼(因为原先的“大滇池”我未见过),涵蕴深深;远处西山默矗,与湖相依,情意切切;近处亭园垂柳,菊桂飘香,风筝弋弋。下得楼来,退至楼前湖边,依于石栏之上,打量大观楼,觉其古朴庄重,典雅大气。坐拥五百里“高原明珠”滇池,怀抱“楼头一百八十字”“天下第一长联”,它竟不事张扬,静若处子,大智若愚,甘居边陲。谦谦君子,我好崇拜。
依我的心愿呢,就在楼前楼后湖畔柳下盘桓至夜,再上楼观赏中秋月。可夜里无车返城,况明日要乘火车返程,于是逗留到下午4点左右,方一步三回头地与大观楼和滇池告别。想我此生恐难再至,心中不免唏嘘。
回希桥大酒店,收拾行李、包裹、纪念品,后稍休憩。同行者叫,下楼进晚餐。
在我的提议下,我们没坐电梯,为的是透过楼道玻璃墙,看看那轮明月——今夜之主题。
非常遗憾,因为方位不对路,我没能见着每年中秋夜在家乡望着我笑的圆月。不过,皎皎月华如水,整个宾馆都舒适地沐浴在她的银辉之下,我惬意地感觉到了。其实月华还要胜过水,因为她“穿”过玻璃,像冲凉的温水均匀柔和地“泼”满我全身,又像美少女的芊芊玉手,抚慰撩拨得我魂不守舍。
酒店一楼餐厅人潮涌动,灯红酒绿。我们找空位坐下。厅中间,可能是哪个旅行社正在主办中秋晚会,主持人为一中年妇女,白西服把周身勾勒得凸凹有致。男女老少纷纷登台献歌,老歌旧调,高声大嗓,你方唱罢我登场。莺歌燕昵,鸡鸣猪叫,一律满获掌声,还有鲜花捧上前。唱者笑,听者呼,骨子里的快乐倾泄而出,顺便输送了一些节日气氛给孤坐一隅的我们仨。
说来也算走运,云南之行只身飞昆明,到得驻地才知,我们这个团队仅三人。另两位是南京的女子!今度中秋,一对少妇伴左右,举起酒杯遥敬明月,多少滋味涌上心头。三人过节,说笑间已饮啤酒2瓶,没想到她俩也能喝。再叫上一瓶,三分天下,六目流盼,煞是伤感。厅中吵闹嘻笑声灌进来,听别人,想自身,不觉思念起家人。“小妹”最先忍不住,借口说上洗手间,躲在厅角去给小老公打长途电话。“大妹”坚强些,端起酒杯与我碰了一下,“咕嘟嘟”吞下,向我提议:“发个短信?”正中下怀。遂弹开手机屏幕,指落键响,指起字出,ok,发送成功。明月今夜有,把酒念亲人,清辉伴电波,千里渡飞心。
“小妹”转回来,我俩发现她眼睛是红的。她极不好意思地朝我们笑了笑,埋下头去端酒杯。我又叫来一瓶啤酒,给“小妹”满上,也给“大妹”斟满。
“砰!砰!砰!”
“中秋快乐!”
“快乐中秋!”
“祝大哥全家幸福、身体健康!”
“祝两妹青春永驻、幸福吉祥!”
“砰!砰!砰!”玻璃杯的吻鸣之韵赛过歌声。
人呵,一般地在节日里是最为快乐的,尤其我们华夏子孙,在中秋节里应是最快乐的。有了今宵,我才发现:因了别离,此时此境,我们又是最脆弱的,最伤感的!
也许,在节日里尤其在中秋节里,别离着的亲人、情人、友人间最容易生出脆弱与伤感,就像雨天后,在松林里最容易生出美味的菌子?
也许,有脆弱才有真正的幸福,有伤感才有彻底的快乐?
正因为有脆弱,才需互相记挂、想念,才有相互抚慰、关爱;被记挂着、被想念着是幸福的,被抚慰着、被关爱着就快乐呀。
而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大多不脆弱不伤感,就像晴天的松林无论如何是生不出菌子的;即便有点脆弱有点伤感也硬撑着,或者因忙碌和麻木而不自知,所以也就未得到牵肠挂肚的挂念和抚慰,随之也就得不到刻骨铭心的幸福与淋漓尽致的快乐。
在他乡想起故乡情感散文 篇9
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啊,我遥望着你,遥望着你山头飘舞的白云,遥望着你秀水岸边的垂柳。你是我的渴望、我的期盼,你是我追逐一生的梦想。然而我只能遥遥的望着你……
在梦里,我朝着你的方向伫立,在夜晚,我用心底最深情的颤音默默的呼唤你,我呼唤了千次万次,我呼唤了人生四季。我在风中等待,我在雨中守望,我等待了一年又一年,我守望了一天又一天。风来了,我没有收到了你的消息,雨来了,我没有得到你的沐浴。我把对你的思念倾诉给飘过心头的柔风细雨,倾诉给流过我心田的潺潺小溪。
故乡啊,每当圆满的月亮升上天际,我就忍不住地流着思乡的泪水静静的想你,每当辞旧岁的鞭炮燃响,我内心的痛楚也在一阵阵颤栗。年少时我想走近你,但又怕被你再次抛弃;如今,我想投入你的怀抱,却不敢把脸贴在你丰盈的胸壁,生怕你觉得我陌生迷离。
遥望你,山是高远的,水是深邃的。你在我眼里是那么生疏、那么神奇,我梦幻着被你拥抱的感觉,那感觉是不是像依偎着高山那样踏实,我想象着被你亲吻的感觉,那感觉是不是也和妈妈的亲吻一样的甜蜜。虽然我一生从未走近过你,但我的血管里不停的流淌着你奔腾不息的血脉,我脑海的图板上一直描画着你肥沃的土地。
遥望你,我把你书写在心里,遥望你,我把你编织在我的梦里。连绵的山峦承载着你的风雨沧桑,不息的河流传承着你的卓越伟绩。我从媒体了解你,我从历史走近你,我让心灵感受你,我让文字赞美你。我勇敢的父辈让“红色的革命根据地”篆刻在历史的史册,朴实善良的人民让一个“子弟兵的母亲”永远活在国人的心里。勤劳的山里人让贫瘠的土地变的丰饶富丽,层层梯田种植了几代人的梦想,洋洋湖泊飘荡着万家欢歌,美丽的湖光山色引来了八方来客……
啊,故乡,我遥望你,你的山青水秀濡染了我落寞的心境,你飞速发展的今天召唤着我漂泊的心向你归去,在我心里故乡永远是我的希冀。故乡的月明,故乡的水甜,不管离去多久,归来时故乡依然是我心中的最亲。
回想你铁血横流的年代,我为你骄傲,因为你是新中国的摇篮;展望你前景如画的未来,我为你欣慰,因为你营造了一个富饶的家园。流淌的河水是我追逐你的足音,弹跳的键盘是我对你深切的呼唤!
故乡啊,我遥遥的望着你,遥望着你的美丽……
在他乡想起故乡情感散文 篇10
乡村是一幅古老的油画,她有着凄美而又厚重的色彩。乡村的炊烟,也总在叙说着一种田园劳碌的生活诗意。每当我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围着灶台忙碌的身影;我想起炊烟,就会想到农家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作情景;而当我凝视着炊烟袅袅的模样,就会感觉这炊烟一如它的主人,是如此的淳朴和那么不被人再意。
我印记中的老家是个山青水秀,炊烟袅袅的乡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遐尔闻名。这个镶嵌在赣中中部,地处丘岭带上的江南村庄,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她只是一个带圈的小点。绵延的赣江穿过她的腹地,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提供着繁衍与生息。老家曾是个享誉“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人文家园,也是个“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境内聚居,也是庐陵文化发源地之一。
生活在这个“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地方,水稻是村民的主要经济作物和生活来源,一年种植二季。几千年来,人们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模式,祖祖辈辈过着那种人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生活。农耕文明的沿袭,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保持着一种传统的生活习性,形成了一种乡村独特的人文景观和风情。炊烟,便是我见过的最美生活景致,是那农家厚重生活的远意。
故乡的炊烟,唤醒有我许多的温馨记忆,蕴藏有我对过去的许多美好怀念。我喜欢家乡的炊烟,喜欢它那袅袅升起的模样,像云彩一样的飘逸绚丽;喜欢青砖黛瓦的村庄在炊烟的映衬下,呈现出的那种古朴、恬静、优美的朦胧田园生活气息;喜欢那种日暮乡关的岁月,庄稼人那种以土地为情的粗犷、简洁、简朴、知足的生活守望。
在那种江风剪衣的乡村生活里,我记忆中的故乡,这种曾经熟悉的袅袅炊烟,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从我的眼里消失了。这种世上最为轻灵的东西,它是农家柴草灶火化成的精灵,是村庄生活的灵性和呼吸。乡村的炊烟不但意味着乡村田园牧歌悠闲式的生活状态,更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寄予丰富情感的精神家园,炊烟也同样承载着千千万万当代国人的美好温馨记忆。
故乡的炊烟,它在每个早晨中午黄昏升起,唤醒着一片土地的生机,书写着乡村人的辛勤。当袅袅的炊烟从农家的房顶冒出,股股的烟柱被风拉扯成缕缕丝丝的样子时,你会感到,这舞动的炊烟像是漫妙的精灵,仿佛它总在与悠悠的白云进行着深情地对话,在尾尾地述说着农家生活的那种艰辛和不易。
故乡的炊烟,谱写着一曲乡村生活的`和美旋律,描画着一幅凝重悠远的田园画景,辉映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依的诗意。乡村的炊烟,让我想起了心中的那个小村庄,似乎自己已闻到了她那空气里散发着的泥土和稻禾的气味,闻到了那缕缕炊烟里伴着的淡淡草木灰香气,还有那清香田野中醉人的熟悉气息。仿佛那个童年里的自己,置身在山水之间,荡漾在墨绿的田野深处,心滚向无边的天际,那吆喝老牛的声音惊飞了枝头的鸟儿,调皮的嬉戏吓停了蛙鸣,土地、庄稼、人,亲切得舒遍全心。闪烁的星空下,朦胧的月光里,那追逐戏耍的脚步是那么轻盈,母亲唤归的声是那么悠长而又亲切得似百灵鸟一样动听。
故乡的炊烟,永远是我心中的一种乡情乡意,是我童年里的一首梦谣。炊烟它不但深深烙着家乡饮食文化的韵味,浓缩着农家人的生活远意,而且凝聚着农家族丁烟火的旺盛,记录着人们依附着土地生息的进程。
故乡的炊烟,它幻化于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一种灶具,这种灶台是农家人生活中必备的工具。灶台一般依墙而建,以长方形结构而见多,多数采用砖石和土坯混合砌成。在它长约2米,宽1.5米的结构里,灶台设有前灶膛和后灶膛两个部位。前灶膛上置有一口硕大的生铁锅,灶的后膛则配有一口温水的小铁锅,灶的高度一般在80公分左右,在不靠墙的外则矗直面中部还巧妙的设有一个凹槽,是用来作烘干湿鞋而特意设计的,而后膛的出处那沿墙砌成的小方形圆柱就是那排烟的烟筒,那些缕缕的炊烟就是自那里冒出来的。
只是,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延伸,村民从过去的“集体经济”束缚中彻底地解放了出来,乡村这时开始了包产到户,新的农村经济体制彻底颠覆了传统耕作模式,乡村人终于走向了一条通往自由生活的阳光大道,走向了一条勤劳致富的希望之路。
这种解放生产力的举措,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潜能,激活了他们被长久禁锢的原始动力,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脚下的这片深情的土地,寄情于山水田地。当苦涩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后,乡村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在与时代同步。
这时,他们已然意识到生态环境是自身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从前那种以砍伐树木为燃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到了自身的生存。这时,一种改变传统生活观念的“封山禁林”运动就应势而行。那种以烧柴禾为主,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活灶具,逐步被沼气、石油液化气代替,成为了一种过去生活的印记。“炊烟”也就此慢慢地告别了农家,消失在了曾经的田野、村庄上空。
如今,我还依稀记得,在夕阳晚照,落日染醉青山,田间泛出藻香时,炊烟它如轻纱薄雾一般,飘过竹林,飘过田野,飘过河流,飘过村庄的情景。而每个黄昏,耳旁响起的是母亲那拖音的唤归声,这声音,它伴随着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既是多年以后,我人身在异乡,也会想起那响在日暮乡关的声音,和那双望穿霭雾氤氲,痴痴守候儿女归程的眼睛。而炊烟,它早已在我的心中成了联系故乡的纽带,成了我心中一幅农家悠闲与繁忙生活的画卷,一种乡愁的印记。
虽然这些曾经熟悉的炊烟已成为了我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而我现在也难以看到它多姿多情的熟悉身影,但我已自岁月的流逝里,生活的转换中,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开启和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以及家乡面貌的巨变。因为往日的乡村已踏上了一条“小康”之路,村民们已彻底摆脱了那种传统农耕模式。老家的村民如今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经济卫生,方便的燃气、电气,过上更健康卫生的居家生活。既是我每次回到老家,不能重温过去那种袅袅炊烟的情景,然我依然自乡村生活的流彩里感受到这个没有炊烟的村庄还是那么亲切与美,还是那么温馨如昨。
是的,现在的乡村被边缘化了,曾经的简约、厚重、淳朴生活气息不见了,梦里的老家也没了曾经的熟悉。可远离村庄后的我,心中依然驻守着一个乡村,那里仍有个我心灵明朗的小屋,有个依浮云为邻、依山风为伴、依田地为情的村庄,有个抛却一切世间纷扰的清悠静地。炊烟仍然是我对家乡的永恒怀念,一种对过去生活过往的留连,一种根的惦记。那故乡炊烟的模样仍会时时地在我心中袅袅升起,而且依然是那么的亲切、温馨和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