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春》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散文《春》读后感(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散文《春》读后感 篇1
教委要求教师读《春》,还要写读后感什么的。其实好读书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如果是被人逼着读书,大概就不爽了吧。记不得曾经背诵的滚瓜烂熟的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有多么美好的语言了,依稀觉得就是朗朗上口,韵味十足。从广场回家后,匆匆地上网搜一搜,匆匆地浏览了一遍原文。匆匆之间,却感觉到《春》感染心绪的就是,那不饰雕琢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珍爱生命的热情和平静和谐的亲情。
中国人历来崇尚自然,道法自然,一切以自然为依托。风花雪月,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梦。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一幅春景。那是诗人的梦,却活生生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享受这春天的美好。春意盎然的季节里———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生命的颜色是这样璀璨;生命的姿态是这样万千;生命的力量是这样张扬。这不就是诗意的人生吗?!如此美好的世界,正是我们盼望的啊!跟着诗人走进自然吧,让我们自由地伸展生命;跟着诗人热爱自然吧,让我们一起关爱生命。
春,把一切刚刚唤醒,风是轻悄悄的,草是绵软软的,而那最寻常的雨是密密地斜织的。复苏的万物是柔柔的,从容的展露出来的。逼你眼的草的青,嘹亮的短笛,那也只是让你意识到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就是真真切切的春情。她有点含蓄,还不够热烈;想要奔放,却还娇羞;虽然张扬,但不是做作。于不知不觉间,欣欣然陶醉了身心。
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的人们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报答春天最好就是播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粱。老百姓最知道春种秋收,夏炼三伏,冬炼三九,顺天应事,平心静气,和气亲友。勤劳淳朴的中国人,不但从自然界里收获了食粮,而且得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
散文《春》读后感 篇2
《春》是巴金的小说三步曲中继《家》之后,《秋》之前的中部小说,它介绍的是:在一个旧社会封建体制下生活的大家庭里,一个少女如何背叛婚姻、家庭,获得了人身自由的故事。
这是一本表面看起来轻松、喜悦,脱离当代现实社会思想禁锢的故事,但实际上,当你在读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时,心里却总是伤感、郁闷、愤怒的。
特别是当你看到高家四小姐和二小姐的那股软弱劲儿,真想走进去,一把掐死她们,然后再扔到粪坑里。或许只有看到三小姐的大胆、活泼、天真,琴小姐的善良、好学、乐观时,紧蹙的双眉才会稍稍展开一些。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老妈告诉我,小姑年轻时剪了一个齐肩的短发,而被隔壁老太太骂男不男,女不女的闲话,算来,小姑至今也有40多岁了吧。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女人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包了小脚便有炫耀资本的封建年代,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条件,让我们这一代人被父母纵容得少了很多对生活的辛酸体会。偶尔听老人们或者CCTV科教频道里的“探索。发现”讲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历程时,是多么让人值得敬佩啊!
后话:巴金的小说嵌入了很多四川方言语的成份,比如“揩汗水”(擦汗)、“冲壳子”(吹牛)、“太晏了”(太晚)、“惯使人”(纵容)、“好丧得”(丢人)等等,使人在文字的阅读上特别轻松和诙谐。但是,这里面偶尔也会出来一些通假字,让人琢磨半天。当然纵使再好的作家,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完美。
散文《春》读后感 篇3
听,小雨打在窗户上“哗哗”的声音,那是春的声音;看,夜里的灯火阑珊,那是春的样子;翻开《春》这本书,那是春带给我的新的人生。
春天,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季节,她将柳树婆婆的白发重返年轻,将花仙子的美丽容颜重回大地;她把希望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把溪水流淌在她的怀抱;她在孩子的脸上画出笑脸,把胖胖的棉袄换成了轻薄的衬衫。
在作者朱自清的笔中,春天不仅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机,更代表着他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怀念。在朱自清的记忆中,春天来临时,母亲都会带着他和兄弟姐妹们养蚕,卖出蚕丝,用蚕粪做枕头,依靠着这些钱来供朱自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读书上学。
时光匆匆,它不肯放慢脚步看看我们,看看沿路的风景,也许到那个时候,时光才会发现,它竟错过了那么多,可它不会,这让我们既无助又无奈,它带走了岁月,带走了容颜,带走了那个春天,那个童年。
记得也是在一个春天,妈妈对着受了挫折的我说;“没有过不去的明天,只有回不去的昨天,你在春天把希望种下,秋天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但如果你懒惰,不肯在春天种下希望,那你就只能一事无成,当然,在希望成长的过程过程中,你一定要灌溉辛勤的汗水,否则希望就会枯死了。”我把这句话镌刻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上,那个春天,我受益匪浅。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让我有了重新再来的机会,由于花朵顽强的生命力的启发,我写了一篇作文,竟得到了无上的荣誉,那个春天,我受益匪浅。
再不种下希望就晚了,再不努力就晚了,再不珍惜童年就晚了。让雨水的声音谱成乐章,伴我们安眠入睡;让灯火阑珊的夜晚成为风景,伴我们披荆斩棘;让春天的故事永驻心田,伴我们茁壮成长。
散文《春》读后感 篇4
读完《春》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春天就是一个起点,只要你起跑很完美,未来就无限美好。“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
多么有诗意的一篇散文啊!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季节,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被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所迷住,好像被带到了世外桃源一样。嫩嫩的、绿绿的的小草布满了田野里,孩子们在无忧无虑地玩耍着。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千姿百态的花儿散落在草地上,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风像母亲一样抚摸你,还夹杂着泥土、青草、花儿的气息。雨是春天最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唤醒万物——-“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可以使人精神焕发。
春天是一个开始,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抓住春天这一时机,继续向新一阶段前进,只要肯努力,成功就是你的!以前的挫败和失落都被春风吹走,向你迎面走来的是新的开始,以前的一切早已成为历史。
春天就是一条起跑线,努努力,加加油,你的起跑一定会很完美!我们的祖国也要像春天一样,犹如东方一条盘旋的巨龙,总有一天会“振翅高飞”!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体会到:春天就像未开垦的处女地,只要你在春天辛勤耕耘,就一定能收获硕果累累的金秋!
散文《春》读后感 篇5
作者描写春雨时,既正面描写雨的形态,又通过雨中景物进行侧面描写,文中描写了五种景物:树、草、人、灯、由和房,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一种喜爱、欢悦的感情。在作者心目中,春风也是有性格的,江南春风的性格是轻柔温暖,北京的性格是讯猛强劲。作者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喜爱北国春风的感情。
《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怎样写好一篇好的文章,要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散文,像文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作者用这种手法来描写花的多,让我受益匪浅。文章中分了几个方面:盼春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主要是盼春图、绘春图和赞春图。我认为我们的学习也应该像“一年只季在于春。”这句话一样,刚刚开始新的学习,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个紧要的关头,把基础打好。作者赐予了春生命,我们也让我们的学习也像刚破土而出的树苗一样,经过风吹雨打变成苍天大树!
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在事物本身,而是你握不住的一刹那。”让我们把握住“最美好的事物”,努力向上,相信我们会做的很好的!
散文《春》读后感 篇6
相传,春秋时节的一天,楚昭王路过长江,看到江面上有漂浮着的东西,便命人打捞上来,仔细一看是一种外白内红可以吃的东西。为了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楚昭王便前去请教孔子。孔子看见这种飘在水上的东西之后,说:“这个东西名叫浮萍果,谁要是得到了它,就表明着个人将要复兴国家。”楚昭王便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煮这种外白内红的元宵吃。
千百年来人们都还在吃着元宵,以表示人们对亲人的思念。每当过元宵节的时侯,我们一家人聚在姥姥一起聊天,等爸爸和妈妈把元宵煮好了的时侯,我和表弟表妹一起拥上去争着吃那又香又甜很滑嫩的元宵后。大家又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看电视,吃糖,大家欢乐无比。
听姥姥说,原来的元宵仅是放了红糖,白糖和豆沙等普通的原料。现在已经用了一些上好的黑芝麻,巧克力,水果等。真是应有尽有。现在的元宵和原来的元宵相比味道更好、营养价值更高了。
我特别喜欢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可以吃到美食,还可以让我门团圆在一起,开开心心地渡过一个欢乐的节日。
散文《春》读后感 篇7
我到阳朔,正下着毛毛雨。那雨不像是雨,像磨子磨出的细粉末,纷纷扬扬。即使打着伞,它也飘飘然钻入其中,沾在人的发上、眉上,凝成晶亮的细珠子。
从阳朔的青石板小街上匆匆走过,便到了漓江边的码头。嗬,一下子像是闯进了神仙的住地。放眼望去,不辨南北东西,朦朦胧胧之中,只见四周皆山,山山平地拔起,峦峦比肩,峰峰并立,百态千姿。这些山虽无泰山之莽,黄山之险,匡庐之雄,但众皆秀丽苍翠可掬。又被雨笼之罩之,更添了一些青秀。雨中有雾,雾中有烟,烟中有气,氤氲弥漫,蒸蒸腾腾,分外妖娆。远处,雨里、雾里、烟里、气里有山,雨迷山,雾衔山,烟浮山,气蒸山;近处,山上有雨、有雾、有烟、有气,山环雨,山抱雾,山拥烟,山溢气。虚虚实实,缥缥渺渺,无穷悠远,无穷神秘,如梦如幻,格外迷人。
大家只顾呆看,忘了船家的招呼。一人提醒,众皆踊跃登舟。还未坐定,便有人惊呼,好清好亮的水!烟雨之中,天光泄漏,映照反射,一江琉璃汁液,碧翠澄澈,柔腻平滑。秀峰倒影,荡荡漾漾,层出无穷。山浮水之面,山藏水之中。水因山而丽、而媚,山因水而灵、而秀。我纵目统观,峰峰峦峦,如千屏齐竖,如万笋钻天,似千帆簇起,似万马昂首。再凝神细看,有山如少女梳妆,有山如牧童牵牛,有山如将军佩甲,有山如老僧诵经……千仪万态,目不暇接,实在难以一一名状。啊!这山水相偎的款款一流,融天光、水色、山影为一体,真乃天作地合,俨然如梦中仙境,妙不可言!
大家看着、赞着、叹着,岸动船移,不知不觉便荡出了二三里地。我侧首一望,眼前一山,如圆柱兀立,挺拔俊秀,清奇入目。山周身丹、黄、白、黛,如彩绘画屏。顶上绿树拥翠,似碧冠盖脑。船到山前,观石壁如凿如削,半山处,一巨石肃然穆立,高约丈余。十分像是一位古代宽衣大袖的书生,在捧书诵读。船家说,这山就叫书童山,他读书真会选地方。
正说着,一叶竹排款款而至,竹排上,戴竹笠的女子手持长篙,点点划划,边行边笑着说,这山不算美,更美是碧莲。说罢打个“哈哈”,轻巧巧地挥篙而去。我问船家碧莲在哪?船家眯起双眼笑说,先生刚才只顾看山,忘了听讲喏。他双桨几拐几剪,水转山转,弄的人云里雾里恍恍惚惚。过了一会,他才指指点点地说,现在我们又转来了。看,那就是碧莲峰。我顺其手势望去,嘿,好一朵含苞待放巨型碧莲。岩崖高峻,山势嵯峨,虽似莲花,倒有几分豪雄。山壁平整光滑,林树森森,苍苍郁郁,翠色可人。依我看,与其说是碧莲峰,不如说是一座绿色的金字塔。它那江中的倒影,晃晃悠悠,烟气中与其本身浑然一体,颇有气势。船家说,此山东临漓江,西、北、南三面都有村落。山上还有画楼彩阁,有很多古代名人的题词壁刻。其中有一个八尺草写的“带”字,一笔成功,包含八字,十分奇妙。那八字是:“一带山河,少年努力”。
船家津津乐道,说得我心里痒痒的,真想上岸去看个仔细。又一阵子细雨,隐去了半边碧莲。正留连之际,船已抵岸,小游已毕,令人依依难舍。回程路上,我不断回味刚才的情景,哼哼唧唧,诌成小诗一首:
薄烟细雨半弥空,水色天光一碧融,
岸畔高标峰历历,江中倒挂影朦朦。
轻舟荡漾琉璃上,鱼鹰潜游翡翠中。
景醉神迷人不悟,几番疑是梦相逢。
散文《春》读后感 篇8
在很多人的笔下,描写过各种有名的花:艳丽的玫瑰,多姿的菊花,婀娜的荷花,以及牡丹、丁香、月季、海棠,然而,在春暖花开的三月,我爱那姹紫嫣红的桃花。
桃花,是三月的象征,是春天的象征。桃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那么沁人心脾,钻进你的鼻孔,让你不由自主扑进春天的怀抱。
三月份去武汉,在东湖公园,我领略到了一番别具一格的色彩。
一进园,好像走进了花的世界,置身于花的海洋!春风徐徐吹拂着,桃花在风中摇曳,好像在向我们招手,说:“欢迎,欢迎。”
桃花有粉红的,深红的,淡紫的,在碧绿的叶子映衬下,更加鲜艳。
一阵风吹来,朵朵桃花瓣像一只只蝴蝶,在如诗如画的春天里,扑闪着翅膀,翩翩起舞!
我们在花的海洋里徜徉着,看看这朵含苞欲放,看看那朵娇艳欲滴,再看看那朵芬芳迷人。
在这花海中,我忘记了所有烦恼,仿佛和桃花融为一体。花上方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蝴蝶飞着。这真是一幅漂亮的画啊!
嘴馋的堂弟叫起来说:“哎呀,苦死我了,这花瓣苦死了!”我一尝,确实苦极了。桃花把清香送给人们,留给自己的却是苦,这不正是人们甘于奉献的写照吗?
散文《春》读后感 篇9
我转学了!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昨天我还在白马小学和我相处五年的老师、同学一起学习、嬉戏,可眨眼工夫,我已经置身于附中校园。一时间我怅然若失,仿佛鱼儿离开了大海,鸟儿失去天空一般,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转学意味着我独立生活、学习的序幕将要拉开,我不习惯、不舍得啊!
九月二日早上,我们早早地来到校门口。人真多,大家津津乐道,不适应的感觉把我包围了,一股莫名的情绪也油然而生——紧张伴随着担忧。陌生的校园,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我能融入其中吗?我紧张了。我转到附中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她师资水平优良,学生素质也很高,而我一个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学生肯定有不少差距,我能跟上他们的步伐吗?我担忧了。妈妈沉浸在喜悦之中,并不知道此时我的想法,兴冲冲地给我端来一碗面条。可是我怎么吃得下呢?望着面条,我的眼泪如同决了堤的洪水,浩浩荡荡,哗哗啦啦地从我的心里倾泻了出来,我再也无法隐藏我的那份悲伤了。一开始,我小声地抽泣着,到后来妈妈越安慰我,我却哭得越厉害。不知道是想通了还是哭累了,我才止住了眼泪。
在胡老师的带领下,我来到了教室门口。熊老师笑容满面地出来迎接我们,她试图让我进教室。可是我一想到要和爸妈分开了,就泪流满面。可我一想到爸妈费了那么大劲才把我转到这里,怎么能辜负他们呢?于是我擦干眼泪就进了教室。
一下课,同学们都围了过来,问长问短,我原本忧伤的心情好了起来。当我做自己介绍的时候,我非常紧张,是同学们热情的掌声鼓励了我,让我放松下来。上课时,老师们用普通话授课,讲得十分细致,而且特别温柔。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学习了一天,陌生的感觉似乎变少了,距离渐渐拉近了许多。
我真的转学了,这次机会很难得,我要好好把握,努力让自己跟上同学们的步伐,在生活、学习上不让父母操心。
散文《春》读后感 篇10
母亲老了。
从她老人家愈加昏花的眼神和枯干的华发中,衰老,这一生命的自然而然法则在母亲身上印证无疑。
回顾已进入耄耋之年母亲坎坷的的一生,养育子女,操持家务,充斥了她大半生的时间,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一般是不烦子女的,她不肯住子女家。母亲是坚强的,忙碌的,总不想儿女们挂念和操心的,对于这一点,我曾经是那样的坚信不疑。
母亲她老人家是满足的,是幸福的,是快乐的。对母亲来说,她拥有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四个孙子、一个孙女、两个外甥女等几十口人。因为,母亲的无私奉献和付出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获得了回报。“孩子们都知道孝顺。”不光母亲,连左邻右舍也常这么说。子女们时常拿些钱给母亲对她老人家说:“妈,您花钱可千万别省着,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母亲总是将钱推开说:“我有退休金,够花了,不需要你们的钱。”母亲从未对钱表示出特别兴趣,但总是会有一些对儿女们尽孝的喜悦。可近几年,母亲对钱或营养品什么的需求越来越淡漠,并时常拒绝收下或收部分,余下的让子女们带回去。她不止一次地叨念:我不缺钱,不缺钱。那语调里分明有一种用钱所不能排遣的情绪。
记得那次周末晚上,我没有打招呼便回家看望母亲。我一推门儿,她老人家刹那间闪现出的既惊又喜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我,陪母亲扯扯老空后,就要走了,倔强的母亲颠着小脚非要送我,等我走出新村转弯回过头来的那一刻,那景象是如此深刻地映入我模糊的视线:母亲站在昏黄的路灯下,拄着拐杖,冬日的寒风扬起老人有些纷乱的银发。她老人家定定地站着,那痴痴的神态里分明寄托着难以割舍的依恋和企盼或渴盼。那神情像母亲离不开儿女,更像年幼无助的孩子离不开家庭的温暖......
“工作挺忙的,别老惦记着回家!”母亲亲切但却有些凄凉的声音仍在我身后响起。
那一夜,我失眠了。为母亲,也为我自己。
寂寞这一词,对于识文断字的人来说,不知借用了多少次又几近滥用,对于大学不识的母亲来说,即确确实实到了人生的一个关口。
这寂寞需要排遣,需要化解,需要驱散。而治疗它的秘诀良方只有一个,是爱和关怀。那以后,在工作之余,在生活闲暇,耳旁总有一个强烈的声音督促我,那就是:回家,回家,回家!
不需要丰厚的礼品,不需要艳丽的鲜花,进得门来唤一声“妈妈”,沏上一杯淡淡的香茶,耐下心来再听一遍老人家重复过n遍的陈年旧事,跟老人家扯扯老空,唠唠家常。
所有这些,对于子女们实在算不上什么,可对于风烛残年的老母亲来说该是一种多大的慰藉,是一桩多美的乐事啊!
为了这一切,忘不了回家,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