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感动中学生的经典美文

2023/12/04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感动中学生的经典美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感动中学生的经典美文 篇1

爷爷离开我们有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多年的日与夜里,我时常会想起他,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他的伛偻身影,不由的热泪盈眶,浮想联翩……

爷爷叫谷万河,生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祖籍靖边县新农村谷家伙场。兄弟姊妹七人,三男四女,爷爷排行老七,祖业贫瘠。奶奶卜氏,生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靖边县新农村石家湾人,家境富裕,常接济爷爷。

1928年(民国十七年),据史料记载,陕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一年几乎滴雨未降,夏秋两季作物颗粒无收。到了冬季,灾情愈演愈烈,大批走投无路的灾民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街上公开设有人市,妇女儿童身插草标,明码标价。各地饿殍遍野,人吃人的现象也经常发生。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长薛笃弼视察灾情,写道:“足迹所至,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奄奄垂毙”。我的太奶、二奶奶就饿死于这年。二爷爷带着堂伯(谷生忠)一路揽工到安塞县,在安塞的朱家崾岘病逝。年仅8岁的堂伯成了孤儿,被嫁在朱家崾岘的三姑奶收留在家。不久,三姑奶给我爷爷捎来书信:“二门子留下唯一的孤苗,饿得皮包骨头,我们不敢收留了,赶紧寻回去”。爷爷闻讯,二话没说,赶往安塞把堂伯背了回来抚养。冬季又去安塞把二爷爷的尸体背回老家安葬。

堂伯17岁时爷爷帮其成家,十一年后分门另过。分家时,爷爷对我父亲三个同胞兄弟说:“二门的土地全属你堂兄,其他家产,人人有份,共为五份。一份为我和***养老,其余四份你们兄弟四人均分”。八头牛分给我堂伯两头,其中一头冬季捎往蒙地牧养时,被人偷走,爷爷又把一头三岁母牛给了他。

爷爷有12个孙子,5男7女。或许因为我和爷爷朝夕相伴,爷爷最疼爱我。

我刚记得事的时候是70年代初,那个年代全社会都缺食少穿,我们家也不例外。凡可口的食品爷爷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他吃第一口就一定要把第二口让给我。爷爷奶奶那时都已70多岁,牙齿不好使,家里常吃麸皮窝窝头,高粱米粥。爷爷每顿饭非让我吃碗小米粥不可。我多吃一口小米粥爷爷就得多吃一口高粱粥。70年代,洋芋救了陕北人的命,爷爷常常几颗蒸洋芋一碗高粱米汤就算是一顿饭。

听父亲讲,爷爷年轻的时候特别能吃苦,会打当。四十年代,爷爷率领四伯、三伯到内蒙古的前旗、乌审旗开荒种地,拔席季。遇好的年头当年就能收入几十石粮食,农闲时拉上席季到城墙以南打席子挣钱。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我们家由原来的贫穷转变为富裕。1957年,爷爷酝酿着买地买马。父亲知道后,告诉爷爷农村土地政策要变革,吃大锅饭搞合作化。爷爷的宏图未能实现。

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庄户人,是作务庄稼的好把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上了年纪,不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了。可爷爷闲不住,天天搜寻着种地、栽树、养羊……除营务好自留地以外,院里院外、房前屋后,甚至路边、树畔都种的满满当当。蔬菜、豆谷样样都有。

瓜果蔬菜从每年的立夏开始一直要吃到立冬。特别是青黄不接的五荒六月,时令蔬菜既当菜又当粮,才使一家人生活不受恓惶。

陕北十年九旱,往往一个夏天也不下一场保墒雨,绿油油的庄稼一到晌午就变成灰色,要浇灌一遍,就得抽干一井子水。推水车浇水不是一个人干的活,爷爷无法一个人又推水车又拨水畦,常常亮红晌午把我和姑姑、姐姐喊叫上推水车,一推就得推干一井水。当时我们不懂得心疼爷爷,最头疼最害怕爷爷叫我们推水车。不曾想爷爷成天圪蹴在地里,把每一株庄稼都当成命根子,还不是害怕我们饿肚子?

秋天,爷爷既忙碌又高兴。白菜、番瓜、南瓜、豆子、谷子……应有尽有。

庄稼收了,树叶开始变黄。爷爷带上我们修剪树枝,爷爷修剪我们拾捡。

农闲后,爷爷带领我们为自家的羊子准备过冬的饲草,每天早早就起来扫树叶,爷爷扫我们揽。待树上的叶子落光了,草房的树叶也堆满了。

入学以后,爷爷给我买铅笔、钢笔、尺子,铅笔刀、本本纸等各种学习用品。家里一年的零碎开支都要指望爷爷卖苹果的收入了。中秋节前后,大红果、小黄果陆续成熟,红玛瑙似的果实挂满枝头,绚烂夺目、香气扑鼻。爷爷把果子拿到市场卖成钱,拉到蒙地换成粮。每次出门回家,肯定不忘给我买一块点心。这是爷爷给我惯下的毛病。我约莫爷爷快回来的时侯,就到门前的树行上边玩耍边张望,每次都能如愿以偿。三十多年来,时常想起,想起就泪流满面。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生活俭朴,吃苦耐劳,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生产责任制以前,一年吃不上几顿白面,更见不上大米。洋芋和白菜就是家常饭,搅团也大多数是荞麦拉糁面和玉米高粱面做的。

父亲每月领上工资后都会回来给爷爷放下三四十元,多数都在吃饭的时候。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拿出钱放在爷爷面前的席子上,对爷爷说:“大呀,你看这些钱买成什么粮食好,先把粮票买下,最好到粮站买,黑市上的粮贵不说,公家不允许黑市买卖”。爷爷把几张“大票子”揣在他的中式衣兜里,用针线缝住,生怕有一点儿闪失。爷爷会算计着买成家里最需要的、最便宜的、数量当然最多的粮食。

当时,我们生产队一年下来,人均口粮不足百斤,就靠父亲的工资和自留地上的收入过日子。由于爷爷精打细算,合理开支,家里才没有断顿。

爷爷喜欢吃肉,特别爱吃白面片。可那个年代能把人穷死。别说肉奶蛋,就连吃顿白面片都是奢望。

1979年腊月的一天,和往年一样,国营沙石峁林场平茬沙柳的的任务分配给我们几个临近的村子,这是乡亲们盼望已久的好事,每个家庭可以分到约20捆沙柳柴。所有家庭都特别乐意完成这个任务,原因是家家户户都缺烧火柴。这次,林场特意照顾我家,可以多砍50捆。这让我们一家人既高兴又愁肠,高兴的是有这么多的沙柳可解决一年的柴火问题,愁肠的是几十里的沙路上往回拉这么多的沙柳谈何容易?但不管有多难,一定得想办法把这来之不易的“柴宝”拿回来。

一大早,爷爷冒着严寒,带领姐姐、我和堂哥来到毛乌沙漠的四道海则。爷爷和堂哥砍,我和姐姐捆,爷孙四人都累的精疲力尽,爷爷的手被沙柳戳的稀巴烂,我们三人手上也打起了血泡。大半天过去了,爷孙四人水米未进,七十捆沙柳还要往回拉,年近八旬的爷爷当然是主要劳力。爷爷套好牛车,装上二十多捆沙柳并绑扎好,赶起牛拉开来,还没走出五里路,由于刚刚砍下来的沙柳又湿又重,沙大梁高,车槽和车轴分离,一车沙柳倒在地上,爷爷只好把牛栓住,把沙柳卸下来,再把车轴和车厢重新绞紧。赶起牛一拉,车厢和车轴又分家了,沙柳翻倒一地,爷爷绝望的坐在地上,摸下头上羊肚子手巾,不知是擦汗还是擦泪,一句话也没有说。我第一次看见爷爷如此无助和沮丧。还能有什么办法?只有减轻份量。天也快要黑的看不见了,只好一车拉上十来捆柴回家吃饭。回到家已是上灯时间,奶奶和母亲焦急地等待着我们,爷爷没有吃饭也没有说话就睡了。第二天,爷爷天不亮就起来,吃了饭,又套起牛车把捆好的沙柳一车一车全部拉了回来。所有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幕时常在我眼前浮现,思念之情无以言表。

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虽说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不再缺吃少穿。但因为父亲决策不当,急于修建新窑,导致爷爷奶奶晚年没能享上清福。这将成我们一家两代人永远的遗憾。

1984年古历七月初三傍晚,跟往常一样,爷爷从县城张家畔卖苹果回来,我给爷爷盛下两碗绿豆汤,爷爷喝了一碗,另一碗搁在箱盖上,说他歇一阵儿再喝。过了一阵,我叫爷爷喝剩下的一碗,爷爷说他肚子有点疼没有喝。我给爷爷吃了两颗家常备用的“四环素”,以为肚子疼吃了药就万事大吉,所以就睡觉了。

第二天凌晨天不亮,爷爷把我叫醒说:“我肚子疼的要命了,你赶紧起个给爷爷弄点药”。

我一骨碌爬起来,骑上自行车以最快的速度往邻村的赤脚医生张荣家赶。一路上哭着想着,爷爷肚子疼的一夜没睡着,是怎么熬过这一夜的?爷爷您太皮实了!我能感受到您的苦痛,您为什么不早早叫我?

我把赤脚医生张荣请到家里时,天还没有大亮,爷爷疼的滚在脚地上昏迷不醒。我抱起爷爷,张医生给爷爷打了两针,一会儿疼痛减轻了,不知什么原因尿憋的尿不出来,张医生也没有办法。我赶紧到县委找到父亲,父亲到县医院找了一位院领导,医院安排外科大夫王汉俊和救护车师傅刘建堂出诊。经过王大夫的诊治,爷爷的身体渐渐地康复了,吃饭睡觉都正常了,可腿脚不听使唤,不能能站立行走。

爷爷整天睡在炕上,上火便秘,离不开水果和饮料,亲戚朋友看望爷爷大都带的水果罐头。80年代罐头就是最好的水果和饮料。

85年5月,张畔街上破例出现了西瓜,我拿出所有积蓄四块五毛钱给爷爷买了一个西瓜,爷爷没有推辞,也没有嫌贵,把一个西瓜全部吃了。爷爷疼我爱我,把我看的比他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只要我爱吃的东西爷爷都想方设法地让我吃上。我能为爷爷买一个西瓜,而且是当时较贵的稀罕食物,多少还能感到一丝慰籍。

85年春天,果树开花时,我们把爷爷背到果园,爷爷高兴的有说有笑。夏天,爷爷的身体不行了,我们把爷爷抱到架子车上,推到果园,爷爷看着满园繁密的果子,流着泪说:“爷爷再卖不成果子了,明年这阵儿还不知道再能不能见上这果树”。我们悄悄抹着眼泪,陪爷爷在园子里转着看着……爷爷舍不得离开他几十年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果树。

爷爷瘫痪一年,母亲伺候爷爷尽心尽力。喂吃喂喝,倒屎倒尿,不嫌累不嫌脏。母亲心里清楚,爷爷为我们这个家吃的苦、操的心太多太多了。老人因为天气炎热,劳累过度才病倒的。她不会说这些话,但她愿意孝敬这位劳苦功高的老人。爷爷去世后,母亲也住进了医院。因为爷爷卧病在床她没有时间治病。

85年古历七月初三,爷爷走了,享年84岁。爷爷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疼爱的子孙和亲手栽培的果树……

爷爷去世后,我经常梦见爷爷或躺在炕上或坐在地上干着农活。有一天,我梦见爷爷住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人给我捎话说,你爷爷现在生活还有困难……我哭叫着:“爷爷,你快回来,我接你回来,咱们现在吃住条件都好了,您想吃什么都能办到,你怎不回来住……”。哭着喊着,醒来却是一场梦。

一天,家里吃揪面片,母亲对我们说:“你爷爷生前就爱吃揪面片,爱吃那种揪的又宽又长的面片”。我们一家人吃着揪面片,追念着爷爷的过往。

第二天一大早,我亲手做了一大碗羊肉,加上又宽有长的揪面片,趁热端到爷爷坟前的“饭桌上”。心里默默的说着:“爷爷,这是您最爱吃的面片,不知道您能不能吃上这碗面?这是您最疼爱的那个孙子的一点心意,多么想让你吃上这碗羊肉面,我还会把你所爱吃的都亲自做好端到你跟前……”。

感动中学生的经典美文 篇2

内疚,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经历。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不可能一辈子没有内疚的情绪,因为,没有人做事、做人是完美无缺的。

我这辈子也有过很多次的内疚,而最让我耿耿于怀的那次内疚是2012年的大年三十。

那一年,母亲罹难癌症去世,心里有太多悲伤,姐妹们决定在常德市过年,免得睹物思人,影响节日情绪。我开着才买来一年的新车,先到沧港老家拜访了几个远房亲戚和儿时朋友,再走乡间公路操近道赶往市区,到妹妹家里吃团圆饭。

这一天,乡间公路很是安静,连过往的车辆和行人也难得一见。我的车以很快的速度行驶,到了新兴乡的地界时,我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看背影,她身高不足1米5,身子佝偻着,双肩上杠着扁担,扁担两头系着绳子,绳子上挂着箩筐。我能感觉那箩筐里装着的物品很沉重,因为把扁担压成了弧形。我减慢速度,小车慢慢的从她身边经过,我从小车前窗玻璃,看到了她:头发花白,脸上沧桑弥漫,年纪大概八十岁左右。她双手扶着扁担,咬紧压根,表情痛苦,几乎是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我前后观察了一下,这个地方方圆几公里没有住户,这个老妪是来自哪里又要走到何方?如果按照老妪行走的速度,一公里估计都要花费半个小时。

我的车离老妪渐渐远去,我突然感觉到,我应该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帮老妪一把,把她接上车,送她回家。就在我这么思考的时候,我的车离老妪有两公里以上了,这时,刚好接到妹妹的电话,问我什么时候赶到常德,于是,我那一闪的念头又被无情的打消了。

在妹妹家里吃团圆饭的时候,我说起了这件事,还絮絮叨叨说,那老妪和母亲好像好像,我真该帮她一把的……

吃团圆饭时,我喝了很多酒,心里一直很沉重,连春节晚会也没有看,独自躺在床上,我想起了母亲和开车时那个擦肩而过的老妪。我想象着,那个老妪就是自己的母亲,在那个万家团聚的时刻,她竟然背负着那么沉重的担子,艰难的前行。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到家,或许,她走过了乡村公路后,还要走过崎岖的田间小道;或许,她熬不过那苦难的时刻,晕倒在田野里;或许,她虚弱的身体经受不了人间的磨难,长眠在那片枯黄的田野,永远回不到自己的家。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的在内心里呼喊着:“母亲,对不起!,眼泪夺眶而出。

窗外,喜庆的礼花照亮夜空,我的心里却是冰凉一片,内疚让我辗转难眠,我发誓,我一定要善待老人,不管是至亲还是陌生。

这以后,看到上年纪的路人招手,我会停下车来,让他们上车,载上一程。有一次,四个中老年妇女在雨中候车进城,我主动停下来,召唤她们上车,她们竟然瞪大狐疑的眼睛,连问多少钱一个人,我说不要钱,反正顺路。她们半信半疑,直到下车后我真的不收钱,她们才千恩万谢。还有一次,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到我妹妹商店乞讨,在讨到二元钱后,她下一个只有10来厘米的台阶都没有胆量,反复用拐杖试探。我看着一阵心酸:这么大年纪、这么艰难的乞讨,不是到了无人赡养、无人资助的境地,谁会出来遭此磨难?我赶忙走过去扶着老人,慢慢走下台阶,同时自己掏出10元钱,给了她。老人很是激动,嘴里喃喃的说着不成语句的话,那感恩的表情让我忍不住眼眶湿润。

内疚让我们惭愧,惭愧让我们自责和反思,从而来调节我们的心态和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疚感是健康的心理活动,也是心灵的“报警器”。让我们用内疚调节心态和行为,照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更多的关爱他人,形成相互帮助、相互爱护的社会友好环境。说到底,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

感动中学生的经典美文 篇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做学问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单从做学问的角度来看,经过前边的立志,耐得住十年寒窗的寂寞,最后才能换来豁然开朗的顿悟。那么对人生而言,心智上的成熟,又何尝不经历几种境界呢?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是在我26岁时的一天上午,我坐在部队的一间办公室里,瞅着窗外,凝神静思。就像一位面壁多年的僧人,经过多年的修行,豁然顿悟,一时觉得窗外的天光云影,格外敞亮明快,再回看从前的自己,只看见一个模糊踉跄的背影,在懵懵懂懂、浑浑噩噩中飘然远去。

还有一次,是在我38岁时的一天,我忘了这一天是一年的哪个季节,只觉得比头一次更进一层,骤然之间忽然对人世有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彻悟。原来为人处世是这么回事,从前幼稚、固执和不成熟的地方,现在全然明白。

有一次看白先勇的散文集,他在一篇回顾早年文学创作的文章里,写到自己初到芝加哥留学时的情景。那一天正好是美国的圣诞节:“有一天黄昏,我走到湖边,天上飘着雪,上下苍茫,湖上一片浩瀚,沿岸摩天大楼万家灯火,四周响着耶诞福音,到处都是残年急景。我立在堤岸上,心头突然涌起了一阵奇异的感动,那种感觉,似悲似喜,是一种天地悠悠之念,顷刻间,混沌的心景,竟澄明清澈起来,蓦然回首,25岁的那个自己,变成了一团模糊逐渐消隐。我感到脱胎换骨,骤然间,心里增添了许多岁月。”

看起来这种感觉并不是唯我独有。白先勇文笔好,能把这种转瞬即逝的感觉写得别具匠心、文采斐然。

对于人生(包括艺术)而言,每一次的顿悟,其实都是一种全新的境界。只是这种境界多少有些不同,它们之间的跨度或长或短,也因人而异。而且这种境界只有当你往回看的时候才有,在你的前边,境界是不能预设的。由于这种境界都是渐进型的,必须要有一个过程,所以强求不得。只是稍不留心,它就会从身旁悄然溜走。

人生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随着这一层层境界之瓣的绽放,你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丰富、成熟和完美。

感动中学生的经典美文 篇4

人生的价值莫过于两种,一种是为别人奉献自己的满腔热情,另一种则是为了谱写自己的贪婪。

我曾读过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啊,有的人为了他人着想,不惜自己为人民做牛做马,当人民的“公仆”。虽然他们已然仙逝,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驻足在我们心中,流芳百世。而有的人则不同,仗着自己官大,仗着自己的亲戚当大官,就胡作非为无视法律。他们不仅自己骑在人民头上,竟然还剥削人民,使人们颠沛流离。可是有些人更加令人恼怒,他们烧杀抢掠,走.私贩毒,丧尽天良,最后还是难逃法网,沦为阶下囚,遗臭万年……

当我们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却不知进取,可曾想过严寒里父母瑟瑟发抖的身影?当我们对学习失去信心时,随意散漫,可曾浮现出深山里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当我们坐在肯德基餐厅里吃着美味的点心,喝着香淳的牛奶,又可曾想过颠沛流离、沦落街头的乞丐?当我们……

我们是21世纪的新希望,未来的新主张。让我们一起挑起地上的担子,去迎接黎明的曙光,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感动中学生的经典美文 篇5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畅游颐和园!

颐和园是一座清朝的皇家园林,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它的前身是乾隆时期的“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又重建,改成颐和园。现在,就让我们从北宫门进入,一睹它的风采吧!

首先看到的,是颇具江南风味的苏州街。清漪园时期,苏州街的两岸有各式各样的店铺,店铺中的店员均由太监、宫女妆扮而成,供皇家逛市游览。

穿过苏州街,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四大部洲,这是根据古印度的佛教观念进行建造的,同时与《西游记》中的四大部洲相同。

接下来就是颐和园的主体部分之一——佛香阁了。它高41米,在古代绝对称得上是摩天大厦,同时它还建筑在万寿山上,更加高大雄伟。因此站在佛香阁上,可以把颐和园的美景尽收眼底。真可谓“一览众山小”。您瞧,那波光鳞鳞的“大镜子”就是昆明湖了,让我们走下万寿山,细细观赏它吧!

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一并纳入游人们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昆明湖上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人工岛屿,象征着蓬莱三岛。其中要数南湖岛的风景最秀美,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王庙等古建筑,据说涵虚堂是仿造武昌的黄鹤楼而建,清代皇帝曾在此观看水师操练。

南湖岛与湖岸靠什么连接呢?十七孔桥,这座桥也是仿江南桥,水乡风味十足。透过桥下的十七个孔,我们可以看见昆明湖被分割成十七份,大小不均,另有一番情趣。

过了十七孔桥,便是我们此行的终点——东宫门了,希望您能记住这如画的颐和园。谢谢!

感动中学生的经典美文 篇6

不知不觉春节来到了,家家户户都充满着喜庆的节日气氛:擦得明亮的玻璃窗上换上新的窗花,大门两边的墙上贴上新的对联。

走到大街上更热闹了。只见大人们手提着大袋大袋的食品,急匆匆的往家赶。小朋友们都换上漂亮的新衣服,手握大把大把的花炮、烟花,路边的树上挂着一个个大红灯笼,商店里全放着喜庆的歌谣,处处洋溢着喜庆。

晚上,小区里可热闹了。孩子们纷纷拿着爸爸妈妈买的烟花、炮竹来到小区的空地,比比看谁的多谁的漂亮,耳边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只见各种各样的烟花、炮竹把夜晚的天空映得别样的美。

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中陆陆续续地回家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大家不时发出阵阵开心的欢笑。

我喜欢过年,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开心极了,要是天天都是过年该有多好啊!

感动中学生的经典美文 篇7

昨夜西风凋碧树,又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等候阑珊处。

狂风呼啸,树叶凋零,铺的满地都是,我站在高高的楼上,望着这一篇惨败的景象,感觉我的人生也是灰色的,我眺望啊眺望啊,可望到路的尽头也望不到我的人生道路在哪里,是不是一切早有命中注定,我的心想风中摇曳的叶子一样迷失了方向,可我的命运是否会像回想叶子以样尘埃落定,也许会,但我不知我的命运将会怎样。

终于在不停的苦闷与挣扎挣扎只能够扎到方向,理想的曙光慢慢靠近,以至于一地渐渐的宽了,面容都憔悴了,可我不曾后悔,因为我朝着我心中梦想的地方前进。

就这样不停的努力,可胜利的灯塔离我依然那么远,付出会有收获,可我的收获在哪里?

再慢慢长途的拼搏与努力中,在不停的困惑与迷茫中,在想要放弃的那一刻突然转身,在灯火阑珊处,在那人烟稀少的地方,在心灵最宁静的角落,成功已悄悄等候。瞬间明白“噢,原来幸福就在这里,才突然明白以前自己绕了个那么大的.弯。那些经历的过程再次是看来已没什么了。可那瞬间的转身瞬间的领悟却必定需要那经历的过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曾经的苦难成就了现在成功的自己。苦难是一笔财富,每个人都会遭遇苦难,可未必每个人都会收获财富。

每个人都回望尽天涯路,但只有一些会衣带渐宽,容颜憔悴,只有一些人中的一小部分会蓦然回首。

第一种人现实中应属于颓废行的,不知道生活的目标,未来的方向,对前途一片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以至于颓废、堕落,心情大多是犹豫的、灰色的,他的天空大多在下雨,严重只有萧瑟,也许曾经试图努力,可总是四处撞壁,这之后满满的没了生气变得彻底堕落了。

第二中人属于奋斗型的,这种人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奋斗的目标,因此埋头苦干,目不窥园,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会动摇,因为心中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衣带渐宽容安憔悴比起心中的梦想都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知道好的生活是靠奋斗得到来的,可他们只知道盲目的奋斗,不知道方法,直至到低头拉车,却不知道看看路旁的风景,只知道埋头苦干却不知道放松自己,没有闲情逸致欣赏别的事情,以为付出就有收获,以为努力就有结果。他们的生活盲目而单调。

第三种人属于成功型的,这种人懂得奋斗,更懂得休息,他们知道生生不息,更知道生生有息,忙碌完一段时间,会放松身心,尽情投入大自然中,劳逸结合。他们懂得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他们还懂得如何让复出得到收获。他们懂得从路旁的风景中寻找成功的契机,用一颗宁静的心来探索事物的奥秘。成功的人士大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是镇定自若,大约也是因为他们又以宁静的心,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而不置身于其中,在一盘棋中永远是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