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2023/12/05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

一片雨敲痛另一片雨,迷离,空寂。碎在窗棂,幻化作泪滴。

透过那寸泪滴,飘过那层细雨,我看见那炊烟一缕,氤氲如青纱,迷蒙在他乡与家乡的遥遥天际里。

一种不可解释的记忆,在有意无意间删节,添加又整理,如立在无边旷野中的稻束,天长地久地执拗站立,而飘雨的潮润,终于使它承受不起,一寸又一寸地矮下去,矮到自己的心窝里。

炊烟一缕,是母亲回眸时的深情,是母亲手中针针线线的绵密,总使我想起,母亲额间嘴角深深的纹理,还有那魂牵梦萦日日怀想夜夜守望的土地。

那炊烟一缕,像极了初生胎孩的脐带,一头牵着我,一头又连着你,一头是远行的梦想,一头是无言的希冀,正是这梦想和希冀,将我们硬硬生的分离,又分分秒秒将我们连在一起。

哦,那远行他乡的声声行板中,该有多少炊烟的哭泣。

雨住虹起。

踏一双木屐,不,该是一双底薄如衣的帆布土鞋。穿过闹市的喧嚣,走向乡间的幽幽野径里,踩上那片泥泞,灵魂便有了根系,心灵便有了皈依。那潮润润的泥土,滑过薄薄的鞋底,钻入脚趾的缝缝又隙隙,那么顽皮淘气。

真想甩开鞋子,把裤管高高卷起,奔跑在这泥泞的土地,然后滑倒,扑一身泥,紧贴厚土的刹那,我想起那远在故乡的黄土地。

黄土地,不比黑土的肥沃深厚,朴素却不贫瘠,即便是贫瘠,它也美丽无比。

黄土地,不比红壤的紧凑绵密,拾一块放在手里,只那么轻轻一攥,它便四散而起,随风而去,一如远游他乡的赤子,母亲从不牵绊他的步履。

黄土地,用自己的血液,肥沃着艳艳晚霞下玉米高粱的根系;黄土地,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交予农人打理,只播种和收获的时节,撕裂自己的胸膛,奉献无遗。

黄土地,一如我的母亲,倾其所有的给予,而在我远游四方的时候,又把头垂得很低,不想我看见眼角那寸泪滴。

炊烟、母亲、黄土地。

千丝万缕,萦绕心际。

母亲,如炊烟一缕,黄土一地,悠长飘渺却不柔腻,朴实无华却不粗鄙。

也许,远行汽笛鸣响的刹那,母亲没有言语,只轻轻挥一挥手,在眼角藏着些微的期许,但接过的沉甸甸的包裹里,横着或躺着的鸡子、大葱、苹果和梨,却不能不使我们泪落如雨。

也许,还乡轻敲门扉的时候,母亲没有将我们拥入怀中,洒落泪滴,只轻轻将嘴角翘起,漩成爱的旋律。但她身后那满当当的一桌肴菜,和日历上用红勾标注的归家的日期,却不能不使我们跪倒在地。

炊烟。

母亲。

黄土地。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2

时近中午,我到了久别的老家。

在我的记忆里,这正是村里家家烧火,户户冒烟,忙着做饭的时候。驻足村头,我向那一排排房顶上寻去,想看看那袅袅炊烟,然而却没有看到它的踪影。

生我养我的这个村子,几百年以来,炊烟或多或少,从没有间断过。我记事起,家家用上了助燃的风箱,到了做饭的时辰,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便从各家传了出来,形成大合唱。随之,一股股炊烟浓淡不一,从各家屋顶的烟筒上滚滚而出,飘散开来,然后形成一团,笼罩在村子的上空。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每天傍晚放学归来,先是站在村后的小山上,俯瞰那一片炊烟,指划着,寻找着,大声喊叫着,这是俺家的,那是俺家的,然后一起欢叫着“吃饭了、吃饭了”向村里跑去。后来我外出求学后,在城里住了下来,但老家的炊烟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回到老家,到了做饭的时候,却不见了那袅袅炊烟,让我感到诧异。我揣摸着,向村里走去,只见原先的泥泞巷道,变成了水泥路,路的两旁有序的栽植了花草和绿化树。六十岁的大哥,穿着橘黄色的工作服,等着我的到来。大哥告诉我,这几年,村里搞了生态文明和环境卫生建设,还聘请我当了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工资,村里变得和城里差不多了。

村里的变化之大,真是 想也想不到。特别令我惊讶的是,记忆中房前屋后的柴禾园子,变成了一个个小花园。作为农家来说,柴草和粮食同样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没有柴草,做不成饭,也是不行的。因此,从祖辈开始,家家户户的房前或屋后都有一个用来储备柴草的园子。生活困难时期,不但粮食紧张,而且做饭用的柴草也很紧缺。秋后的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扛起竹筢子,背上腊条篓子,转遍村子四周的沟壑田埂,把少得可怜的野草、树叶等一切能烧的东西捡回来,以补充家里柴草的不足。我的父亲外号大拖筢,他做了一个宽三米,长五米的大筢子,在冬闲时节,每天披星戴月,脚踏霜花,弯腰拱背,像老黄牛拉犁一样,拉着大筢子,来回梳理着光秃秃的原野,把几乎看不见的枯草、禾的根须拖回来,以保全家烧火做饭之需。可是这祖传的柴禾园子和柴草不见了,烧火做饭怎么办?看到我惊讶的表情,大哥解释说,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烧柴草做饭已是老黄历了。不见炊烟升起的谜团一下解开了,我心里一阵激动。

“快回家吧,你嫂子已经做好饭了。”听了大哥的招呼,我加快了脚步,嫂子那熟悉的身影也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当年,嫂子和哥哥结婚后,除了上坡干活外,还替多病的母亲,分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每天的早晨、中午、晚上,嫂子换上一件破旧的灰色大褂子,蒙上头巾,点燃灶膛里的柴草,拉动风箱,为一家人做饭。饭做熟了,嫂子浑身落满了灰尘,成了大花脸。遇上阴雨天气,柴禾湿漉漉的,在灶膛里只冒烟不见火,滚滚浓烟排不出,刹时充盈了满屋,呛地一家人直咳嗽。好不容易做熟了饭,嫂子脸上却挂满了呛出的泪花。

到了家门口,见到了大嫂,只见她穿着时新的衣服,干净利落,容光焕发,已完全不是我脑海中的原来的模样。大嫂解释说,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她们这一群妇女从灶火中解放出来了。我进屋一看,乳白色的地面砖铺地,宽敞而明亮。在堂屋里蹲了多年的灶台不见了,代之的是用瓷瓦贴起来的专用厨房,用的是现代化的天然气炉具,清洁卫生,再也不烟熏火燎了。

傍晚,我登上了儿时与同学们指点炊烟的小山,放眼望去,村子的上空,没有了炊烟的笼罩,碧蓝如洗,干净而靓丽,故乡已经进入了文明生活的新时代。炊烟,远去了,留下了一片蓝蓝的天。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3

那朵来自故乡的云,带着人间烟火的味道,从我的头上慢慢飘过。恍惚里,我又看到了农舍间,那点缀着夕阳的炊烟,还是熟悉的模样,婀娜的姿态。

还记得很清楚,在那个使用柴火的年代,屋顶的炊烟是我全部的希望,寄托着所有的安全感。我经常站在放学回家必经的路口,朝着自家的屋顶仔细的看。屋顶只要有炊烟升起,就能肯定父母已回家了,锅里还有可口的饭菜。我便会加快回家的步伐,走向那个避风港,开启我的幸福时光。

记忆里的饭菜总是那么可口,无论是米饭还是面条,吃下去,胃里都觉得很舒服。每一口饭,都能品出慢工细活的过程,还能感受到母亲做饭时的专注和浓浓爱意。我并不挑食,却吃不了现在的快餐,它的味道总是让人感受到做饭人的急躁和仓促,就算吃下去了,也没有小时候那种融合感。

很多无以言表的东西,却能意会得那么真切。妈妈饭的味道,说不明白,却一直霸占着整个味蕾,牵扯出一地怀念。记忆里,只要是妈妈做的饭,都是刚刚好的五味掺和,恰到好处的松软嫩脆。

今天恍惚里的炊烟,就带着那年妈妈做饭的味道,让我流下来不知是惊喜还是心碎的眼泪。很多人事,早就在我恍惚间消失了,如当年那袅袅炊烟一般,不留下任何可以找寻的痕迹,就连回忆都只剩下残缺。

往事在思念和牵挂中,陆续走了出来,在那段平淡的岁月里,竟然埋藏了那么多奢华的幸福。灶台前母亲忙碌的身影,一直都那么漂亮,锅里冒着热气的饭菜,永远飘散着勾引味蕾的香味,屋顶的炊烟,从来都是温柔缠绵。这些都是我人生幸福的经纬线,标志着我的喜怒哀乐。

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表妹说她要给我惊喜。我愣了几秒,问她,山花是否来了,如果是,就拍几张照片吧,算我没有辜负春光。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4

老家村子东北面有口大水库,几座大山的脚伸过来,成了它的后岸。绵绵延延的大山一直与远方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宽宽窄窄的山沟里长年流淌着清澈的泉水,大大小小,急急缓缓。水库里的水总是那么蓝。水里有绿树,有鲜花,有青天,有白云,有鸟儿或快或徐地飞过。水中的世界比岸上和天空中的更生动,更有灵性。

上初中时,我就喜欢在晴朗的夏天傍晚,独自一人,静静地穿过长长的田间小路,爬上大埂,坐在干净的石头上,让清新的山风吹着,欣赏青山绿水,白云落日和良田村落……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二十几年过去,风景还是那么迷人。只是那凫凫的炊烟悄悄地提前了,减少了。

那时,我爬上大埂,太阳还挂在西边,红通通的面庞就像健康老人的脸,它用柔和的目光抚摸着万物。我时而仰望绵绵的远山蔚蓝的天空,时而俯视碧绿的田野树木掩映的村庄。不知不觉,太阳来到了西边的山顶。如约的炊烟就开始凫凫升起,如丝如缕,飘飘渺渺,很快弥漫成一片好大好大的薄纱,太阳,远山、村庄就罩在朦朦胧胧之中。不久,太阳向大地投来最后一瞥,钻进山里。夜幕就慢慢拉上了,这时的景致更是如梦境一般……当我恋恋不舍地爬下大埂,走进家门,一般正好赶上吃晚饭。

刚工作时,暑假在家,每天最盼望的还是傍晚来临,去大埂领略落日黄昏,享受清凉的山风。那苍翠的大山,那丰收在望的田野,那绿荫环绕的村庄,真是令人心醉啊。可惜的是,往往太阳离山顶还有一竿多高,那飘飘忽忽的炊烟就从浓荫中凫凫地升起。我才刚刚欣赏,妹妹就站在村口,喊着回去吃饭,我不得不意犹未尽地踩着夕阳回家。不知不觉地,乡亲们已不再像从前,直到擦黑才歇工,而是早早休息,早早烧锅,早早吃饭。等到蚊子纷纷出动上班时,大家都已躲在房间里,吹着空调,吹着电扇,看着电视,聊着天了。

最近几年,我越来越怀念老家炊烟中美丽的风景。一有机会,就早早地爬上大埂。令人失望的是,现在的村庄已没有以往那么富有诗意了,一眼望去,全是红色琉璃瓦蓝色琉璃白色墙灰色墙,很少看到树——它们婀娜的身姿大都被楼房遮住,村中的房子现在几乎都是三层的小洋楼了。我守望着凫凫的炊烟,终于看到了,遗憾的是只有一缕两缕,没有了如画般的意境。乡亲们烧柴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电饭煲和液化气。等到母亲喊我吃饭时,太阳仍精神抖擞地徜徉在西天,没有歇工的意思。我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承认,我将很难欣赏到家乡那炊烟笼罩下的醉人的风景了。

真怀念那炊烟缭绕的日子啊!

不过,看着家乡迈着矫健的脚步,昂首挺进,还是骄傲不已,欣喜不已。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5

早晨,公鸡们早早地就穿上裤子,扑腾着翅膀,迎接太陽的到来了。喔喔的叫一声,铜锣般在乡村滚一动,其实最先迎接的并不是太陽的光芒,而是飘飞在乡村上空的炊烟。乡村里,起得最早的,还是那些勤劳、朴素的村民。他们的手拽着生活的丝线,牵着亲情的双手,挽着好客的胳膊,拉着幸福的衣袖,扯出的才是最壮观、最复杂,又最温馨的风景。而那炊烟,则是他们放出的生活信号。

炊烟则是一群无骨的动物,善于表达幸福、温馨、热情、喜悦等等情感。它们如同沁水一般,从瓦缝里、门缝里、窗户缝里、烟筒里,汩一汩冒出来,无可阻挡,激|情四射。一进入天空,就如同牛羊进入开阔的草原,任意驰骋。也仿佛流水奔入宽阔的海洋,随意奔涌。在天空中张扬着、奔跑着、舞蹈着。把幸福扯成一片片的旗帜,把温馨拧成一股股绳索,把热情放飞成一只只风筝,把喜悦扭成一支支舞蹈,生动、优美、豪放。我的老家鄂西子娘园,曾经经历过最为严酷的饥荒。那饥荒就是一把无情的剑,斩断过乡村的炊烟。没有炊烟的乡村,死寂成一片沉默的山岩,荒凉堆满整个山谷,萧条一片。而只有炊烟活着,乡村才是生动的图画。

炊烟也是一群娃子。最初他们养在各家各户中。但一到半空,它们就纠缠到一起,分不清哪是你家的,哪是我家的。然后,它们就如同鄂西山里,被苞谷、洋芋、红苕养大的山里娃,有着羊羔般的热情和牛犊般的野性,玩着捉迷藏、过家家的游戏,追逐着,叫喊着,嬉闹着。鞋儿跑掉了,辫褡子跑散了,扣子扯脱了,但他们依旧笑着,喊着,追着,闹着。把乡村的未来,涂成蔚蓝的天空。

炊烟也是一群舞女。迷恋风的柔情,向往开阔的舞台,又有着胶一般的一团一结力量。在那纯得如滤过的天空中,用最优美的形体,跳得最优美的舞蹈,舞出的是万种风情,跳出的是不屈的灵魂。而那双明亮的眼睛,和坚韧的心灵,则永远向上,向着蓝天和白云飞升而去,直到永远。

炊烟更是生命的音乐。它谱写的是盘中丰盛的餐,歌唱的是丰收的礼赞。只要炊烟一起,主妇们的双手就忙成了一对翻飞的蝴蝶,采了地里的菜,舀了缸里的米,割了炕上的肉,洗净,淘清。或蒸,或煮,或炒,或炖,或炸和烤。那白菜、萝卜、辣椒、茄子、南瓜、豆腐、腊肉等等,就张开五颜六色的嘴,开始集体大合唱。那盆、碗、铲、瓢、匙,就亮了清亮的喉,开始不停地演。忙到一桌子饭菜端上来,那摆着的则是亮晶晶的亲情、慈爱、热情和幸福。那嘴里咀嚼的、畅饮的,则是光灿灿的勤劳、美味、盛情和甘甜。而生活的手,又是永不停息的水车,不停地转动,抚一弄乡村的四季,盘动日月星辰,那栏里散欢的猪、圈里养着的鸡、河里游一动的鸭、塘里欢快的鱼,坡里放牧的羊、仓里装满的粮,就成了生命的五线谱,乡村不老的歌,保证炊烟连绵不绝。只要人间烟火不断,生命就生生不息,生活就滔一滔一不一绝。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6

回老家的时候,在温情绵绵的老家,我看到了那袅袅升腾的炊烟,啊!这是藏在我记忆深处带着诸多感情色彩的炊烟,这袅袅的炊烟我太熟悉了,我是闻着它的味道长大的,伴着它度过了童年、少年,在这升腾的炊烟里,曾有过我童年的梦想、少年的憧憬、青年的追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老家返回小城的几天里,我还时常沉浸在家乡炊烟的回忆里,袅袅炊烟引领我回到了过往的青葱岁月,触发了我的灵感和想象,使我的思绪又飘回了家乡,我不由得拿起笔来,随着无端的思绪,把对炊烟的记忆尽情地流泻于笔端。

说起炊烟来,那就从炊烟的灵动和有生命力说起吧,这就打破了我原来的思路,因炊烟那具有生命力的内涵是我在畅游三峡时听到和体验到的。当时,我们乘坐游轮在长江三峡急驶,兴致来了便放眼远望,有时便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两岸的农舍,有人就说:“别看那里有房屋,也不一定有人居住,也许早搬走了。”听了他的话,一位老者胸有成竹地说:“南岸现在还有人住,北岸的房舍是空的。”听了这位老者坚定的回答,众游客半信半疑,有人便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老者镇定自若地用手指着南岸的绿荫丛中说:“你们看那边慢慢升腾起来有点模糊的炊烟,就说明有人在这里继续居住、生活,现在正是农村开始做饭的时候,你们再看北岸,一点炊烟的迹象都没有,这就说明了没有人在这里居住。”听了这位老者的话,我恍然大悟,对老人的判断心服口服,我不由得惊叹这位老者的经验老道和观察细腻,我也深感自己的孤陋寡闻,疏于观察。不过,这件事又引起了我新的一番思考,使我对炊烟有了新的体验和感受,让我懂得了炊烟是有生命力的,是灵动的。联想到袅袅升腾的炊烟,勾画出的是乡村生活气息图,它在告诉人们,炊烟代表着生机和活力,蕴含着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没有炊烟的地方就缺乏甚而没有生机、活力和生活气息。

这时我又回忆起当年农村烟雾缭绕的生活,也的确如此。农人们都在期盼着自己家的烟火不断,越烧越旺,让外人一看,生活越来越好。说到这里,引发了一个真实的笑话:改革开放的前几年,老家公社里党委书记在驻地的一个村庄里驻点。报到的当天,召开了全村社员大会,大队干部、社员听说公社一把手亲自来包村,都很高兴,都希望能给村里带来大的变化,所以大多数老百姓都参加了,都想听听这位公社干部的就职演说。这位书记曾是县委书记的秘书,讲起话来幽默、风趣,一套一套的。开口便说:“我来你们村驻点的目的,就是想把你们村搞得浮炱不冒烟。”社员们一听就议论开了:“这个书记一进村,就要搞得咱村浮炱不冒烟,这浮炱不冒烟了还怎么过?”“在农村都讲究个烟火旺,让浮炱不冒烟不吉利。”社员们只顾议论,这个书记后来讲的什么话也没有心思听了,公社书记一看这阵势也不讲了,大队干部只好宣布散会。这次开会之后不长时间,这个书记的讲话就被当成笑话在公社驻地的几个村传遍了,都知道公社书记在XXX村驻点,要把那个村搞得浮炱不冒烟。其实,这个书记的本意是想借在这个村驻点的有利时机,从这个村开始,在全公社推广建沼气池,做饭、炒菜、烧水都不用土锅灶了,这不就浮炱不冒烟了?结果,也不知说了这句文明话的原因,还是农村对建沼气池接受不了之故,反正这个村始终也没建起沼气池来,这个村的浮炱一直照样冒烟,公社书记服气了,村里的老百姓心安理得了,再也不用为浮炱不冒烟的事发愁了。这个笑话一直流传了许多年。

炊烟是有时间的。看着升腾的炊烟,就知道农人们一日三餐是比较有规律的。在我的记忆中,早晨做饭一般六、七点钟,午饭一般在十一、二点的时候做,晚饭大约在五、六点钟时做,这也要看四季时令。炊烟的规律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农人们的定时钟,过去,因农村贫穷落后,农村老百姓上坡下地干活,几乎没有戴手表的,到了晌天的时候,上看看天上的太阳位置,远看看村庄里升腾的炊烟,当看到升腾的炊烟多了,就赶快收拾着农具往家赶,到了家里稍一歇,正好就吃饭。当年我和小伙伴上山割草、上坡挖野菜的时候,临近晌天时,总要站到高处,看看有没有炊烟,或者看看炊烟的多少,就能大约判断出时间,每当又累又饿的时候,就会朝着家里的方向看炊烟,心里会想,祖母可能又做好吃的了,步子自然就会加快了。

炊烟是有味道的。其实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每个家庭炊烟的味道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家庭在不同时期,炊烟的味道也是不同的,这与每个时期的做饭、炒菜种类、质量不同是密切相关的。过去在村大街上,经常会听到有人说:“XX家又煎鱼了。”“XXX家又包韭菜包子了,闻着这味真好!”这就是炊烟的味道,通过炊烟的味道辨别着家的滋味,体验家的感受。

炊烟是有形体的。炊烟在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时段,也会变换着不同的形体,不停地、巧妙地勾画着美丽的农耕文明生活画卷。有风的日子里,炊烟就像舞女一样,随风雨飘摇;无风的日子里,炊烟就如同淑女一般,亭亭玉立、袅袅娜娜。在四季的炊烟里就似人生的四季一样,也是各有千秋,带给人们多彩的想象。在这一天里的炊烟也不一样,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清淡疏朗;中午的炊烟,来得急去得也快;晚上的炊烟最能体现出农村生活粗糙中的细致来,“炊烟袅袅牧人归”,炊烟富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从炊烟的形体上就能观察出四季、早中晚及居家过日子的不同来。祖母经常跟我说,观察炊烟的形体,就能看出这家过日子的来头和家庭主妇的性格来,我当时似懂非懂,现在却深信不疑。

炊烟在唤醒我们,让历史告诉未来:炊烟是有生命力的,凡是有炊烟的地方,都繁衍着旺盛的生命力;炊烟是有时间的,炊烟始终在呼唤着下地劳作的农人们要看着炊烟回家吃饭,又何尝不是唤醒我们这些在外做工的人,要想着家乡的炊烟,回家吃饭;炊烟是有味道的,这种味道就是家的滋味,家的感受;炊烟是有形体的,袅袅升腾的炊烟与山川、大地、房屋、丛林勾画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生活画卷,画中的炊烟在我们心中升腾、升腾……

这是炊烟唤醒我们的,也是炊烟告诉我们的。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7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不知不觉,外婆离开我们已八年了,但对外婆的思念却时常深在心海,难以忘怀,外婆的音容笑貌、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对我们挚爱的点点滴滴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内心记忆的长河里,伴随着我们一路前行。

永远难忘18岁那个烈日炎炎的夏日,那个水深火热的高三课间,同学给我说,外边有人找你,我匆忙飞出教室,便看到了母亲那憔悴的容颜和那哭红的眼睛,顷刻间明白了些什么,母亲哭着对我说:你外婆不在了,我脑子一懵,便泪落如雨,一向那么健康的外婆怎么说走就走了?从来未曾想过这么爱我们的外婆突然间会撒手而西,一切都是那么的匆忙,那么的不可置信。

来不及看再看外婆最后一眼,来不及再尝一口外婆做的饭菜,来不及再好好孝顺外婆,外婆便这么永远的走了,留给我们永远的思念和无边的回忆!火速的赶到舅舅家,未到门口,老远便听到啜泣声,空气中仿佛也弥散着悲伤的气息,我抚摸着冰冷的棺材,看着外婆静静的躺在那个黑匣子里,永远的睡着了,泪流在了脸上,也流在了每个人的心里?突然间感觉,生命是那般的脆弱,不堪一击,我们虽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虽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虽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让今天的努力、珍惜让明天没有遗憾!

看着母亲一夜之间青丝变白发、时常一个人悄悄的流泪,我看在心里,痛在心里,亲爱的外婆,不知您在天堂里能否听到我们深情的呼唤和浓浓的牵挂,相隔虽远,心却相牵,惦记无声,却很温暖!

外婆的一生道路虽坎坷,但她却慈爱和坚强为儿女书写了一份不悔的传奇,在妈妈很小的时候外公便不在了,外婆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大姨二姨、大舅二舅和妈妈拉扯大,外婆的刺绣、画画都特别好,记忆中,儿时的衣服鞋帽大都是外婆做的,上边有外婆绣的各种花儿和小动物,是那么的漂亮迷人、那么的栩栩如生。外婆勤劳善良的秉性、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知书达理一直深深的影响着妈妈,以至于遗传给了我们。

忘不了儿时,因家里忙,无暇照顾,外婆时常步履蹒跚走十几里的乡路来看我和弟弟妹妹们,或常把我们送到外婆家,听妈妈说,每当外婆晃动着一个装满甜品的小筐,我都会笑成一朵花儿,因为里边装满幸福的甜蜜,初中,在镇上读书时,外婆时常鼓励我好好学习、时常让和她同村的我的同学给我捎带各种好吃的,外婆虽然远去了,但外婆绣的花、画的画、做的饭却永远鲜活在我的记忆里,偶尔想起,依然历历在目。纵然零落成泥碾作尘,馨香如故!

喜欢远梦老师的一句话“生前尽孝无限,死后怀念不断。如此人世间便会关爱广大,美德普渡,生命尽善,天地和谐。”

人生是一趟有去无回的列车,珍惜那些逝去的似水年华和生命里难以忘却的人,莫让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且行且珍惜?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8

在以前,梅花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只是觉得它只不过是一种平常的`花。然而现在我又疑惑了。它既无玫瑰的紫红色的妩媚诱人,也没有桂花那样有淡淡迷人的清香,让人顿时心旷神怡。为何能赢的花魁之名。

就在我家院子里有一株我亲手栽种的梅树,当初在栽种时只想着能吃到酸酸甜甜的梅子。今年放寒假回家后,我就去看了它一下,看它是否已经开了花,看一下花魁之名是不是名副其实的。但我看到的只是光光的梅树枝互相交错着,树枝上有了许多饱满的花苞。于是我想梅花应该就快开了,至少是在我返校前。

然而时间一天天的流过了,梅树上也没有什么动静。含苞欲放的梅花就像是香闺中快要出嫁的姑娘,还依恋着什么,迟迟不肯踏出房门。又像是自然少给了她什么,她不愿意就这样子就嫁给自然。于是我着急了,因为我马上就要回到学校了 ,如果在离家前不能够目睹她有花中君子美称的她,岂不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况且它还是我自己栽的。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约摸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花早开了呀。然而我还是带这一丝遗憾去上了学。

我到校三天后,天气突然给冷了下来,不久天空久成了雪花的地盘,雪花在天空中轻轻的飞舞着,大雪下了一天一夜。在我第二天清早起来的时候,大地已经成了一个雪白的世界,久违了的大雪让我感觉好像进入了童话世界一般。雪虽停了。但是刺骨的寒风还不时的在耳旁呼呼作响。我像往常一样向家中打了电话。我得知家乡也下了大雪,雪也是刚刚才停得,最让我感到可喜得是那株梅树开花了,她在白雪中显得美极了。

我吃惊了,梅花在这个时候开了,难道是梅花和雪花订了什么契约了吗?我倒开始埋怨起雪来了,它为什么不早一带下呢?于是我就浮想联翩起来。梅花依偎在刚劲的树枝上,呼啸得寒风没有使她屈服;纷飞的打雪没有吓倒她,反而成了她婚礼上的漂亮礼花。在她白白的花瓣边上蒙蒙眬眬的显现出一层淡淡的微红,梅花朵朵都显的那么清纯雅致。

梅花开了,她选择的不是春天。我想她不是害怕比不上别的花,而是不想和春天中的花争奇斗艳。她没有盲目的效仿,她自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尽管可能会遭受非议或别的什么。她就是这样相信自己,坚定执著,即使是粉身碎骨,香消玉陨也无所畏惧。因为理想是崇高的,既然选定了,就应该坚定的追求,这样才能无怨无悔。

作为青年的我们何不学一下梅花呢?就像红梅那样傲然面对纷飞的雪花。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9

又见熟悉的校园,阳光依旧明媚,天空依旧湛蓝。唯有校园里的玉兰树长高了些,枝繁叶茂。操场上熙熙攘攘,充满了久违的欢笑。

走进教室大门,一声声“老江”叫得格外亲热。这声音,声声入耳,显得那样亲切,一股熟悉的气氛迎面而来,我又回到了快乐的大集体!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展现在眼前:一个暑假过去了,同桌陈壮又强壮了许多,显得虎头虎脑,煞是可爱;陈煞是可爱;陈可可则像春笋出土般,又“窜”高了些;方浩呢,还是那头微微留长的头发,自然地向前竖起显得挺“酷”……大家互相问好,聊着,笑着,闹着,往日快乐的气氛又回来了。旁边的两位女生正兴致勃勃地交流,询问对方过暑假的情况,只见其中一位兴奋地说:“我今年暑假去了北京,你也去了?”另一位略带失望地回答:“那你可真是幸运,我今年可怜透了,爸妈工作忙。我只好成天闷在家,哪儿也去不成!哎,真羡慕你呀。”话音刚落,只听得前面的同学也在叽叽喳喳地谈论:“我今年去厦门旅游了,鼓浪屿的海底世界可好玩了……”“我可苦了,考试没考好,在家里补习功课,玩的时间都没有……”呵呵,看来,“玩”字这个话题还是挺新鲜的。

正想着,只见前面的几位男同学正探头探脑地观察周围的动静,很快又低下头去,拿起笔,在本子上迅速写着什么。一位班干部恰巧从一位男生旁边路过,冷不防问道:“干什么呢?神神秘秘的?”那个男生猛然一抬头,一看不是老师,松了一口气,嬉皮笑脸地答道:“没……没干什么,就是作业出了点小问题。”说罢,又开始了他自己的“工作”。本以为“临阵磨枪”,还能逃过老师的“法眼”。可是“狐狸尾巴始终要露面”,这不,班主任刚到就要求检查作业。那些同学只得灰溜溜地躲着老师的目光,在作业本上乱画一通,勉强来个蒙混过关。哈哈,这“作业质量”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无意间一抬头,瞥见了墙角的一台崭新的大彩电。呵!上面还挂着个投影仪。变了、变了,现在条件好了,教室里的设备都“改头换面”了,新学期果然不一样!欣喜之余,看着那三张课桌上的三个空位,心头不禁涌起一股思念之情。五年同窗,到头来还是分离,真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相见。低头看着那一本本新书,往日的一幕幕在我眼前浮现:我们在一起上课,在一起做功课,在一起复习,在一起考试。然而今天,这个集体里却少了三人,你们在远方跟着打工的父母,生活、学习还好吗?

开学了,窗外小鸟的啼叫声依旧清脆,风儿的脚步依旧柔和,校园的快乐依旧!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0

眼看寒假的30天就要过去了,而即将到来的就是新的一学期、新的起点、新的知识、新的课堂。

今天是正月十六,正是我们开学的日子。

今天早上我慌里慌张地起床了,洗脸、穿鞋……也是一样,之后又狼吞虎咽地吃了早餐。终于,一切准备就绪,我就很有精神地背上书包,骑着我的自行车上学去了。

来到学校,虽然校园里的人不多,但是排队为自己孩子买保险的人数倒是不少。

到了我的小草班,我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拿出所有的作业,期待老师的到来。不过在这期间,我还是和两个月不见同学叙了叙旧。谈一谈自己的假期生活。

过不多久,我们的严厉班主任也满面春风地走来了,而可爱的小草们也陆陆续续地抵达了班级,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啊,我最期待的发书时间到了!不过得先把书本费51元钱交给老师,还要寒假作业通过才能得到我们梦寐以求的教科书。最后,我披荆斩棘,终于拿到了新学期的书了!

发书期间,我们小草班吵得一发不可收拾,就仿佛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吵吵闹闹地,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在和自己一个月不见的老同学叙叙旧,而我也不例外,一直和我六年的好朋友洪锐在聊天叙旧。

最后,两位老师和我们同学们说了几句话就放学了!

今后,我们的学习生涯又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