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喝茶的随笔

2023/12/05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喝茶的随笔(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喝茶的随笔 篇1

我喜欢喝茶,但不懂茶,累了,就沏上一杯,看着茶叶在热水中旋转升起,再缓缓地舒展开来,水,渐渐呈现出淡淡的绿色,这时,疲劳一如升腾的热气,也就渐渐散去。我不知陆羽《茶经》中的“荡昏寐,饮之以茶”可是这种状态。

《茶经》云:啜苦咽甘,茶也。一身的疲劳,谓之苦,闭目养神,谓之甘,人,也是一种茶。静静地舒展,呈现生命的原色。

沏茶,离不开水。《茶经》有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排列。其实人生的水,也是有各种排列的。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情况,生活环境等各种水,虽也影响到人生这杯茶的浓酽、苦涩、甘甜,但茶仍是关键,因为在旋转着慢慢地舒展呈现的过程中,显露的是自身的品质。

茶讲究的是品。品茶,有一种慎独、静思的意境。在茶中,我尤喜绿茶。一是它不经发酵,不掺杂其他,冲泡后仍保持着天然的绿色;二是入口微涩,细品,却有淡淡的清香,不艳,不媚,不俗,不骄,不躁。

在中国,喝茶是一种文化,在唐代就有了专著,喝茶十分考究,陆羽在《茶经》里对茶具都有着极其详细的论述。而我喝茶,喜用透明玻璃素杯,没有任何花纹装饰,里外透明,一目了然。茶叶堆在杯底,一股热水冲下,茶叶在杯中旋转升起,在浸泡中缓缓展开,氤氲中的馨香,便弥漫在空气中,整个过程,纤毫毕见,不遮不拦不粉饰,展现出透明的一生。即便平平常常,有些苦涩,也毫不在意,因为在坦荡中,透着一缕清香。

喝茶的随笔 篇2

一场雨过后即是炎炎夏日。所以珍惜每一场雨水带来的清爽,因为以后的3个月会是日光充足的桑拿天。喝一杯茶,听轻音乐,享受一周中难得的时光。

我习惯夏天喝绿茶,有一种说不出的清爽。当然亦是个茶艺不精的人,红木的茶洗、泥塑的摆设、沙壶、沙杯所带来的更多是情境。就像有人说星巴克是影楼一样,喝不喝咖啡不重要,自拍点赞最重要。这些瓶瓶罐罐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茶不折腾不会醇香,不用各式各样的器皿就不叫喝茶。自得其乐而已。

看着窗外的雨,伴着雷声,貌似宣泄着不满。我喜欢下雨天,觉得那是在洗心,雨过之后心都会干净些。雨水滴答打破了钟表的节奏,仿佛时间不再是规则的流逝,而是有了不一样的呼吸。时间你不要走,很多事情我还没有想好;时间你也不要停留,这样痛苦才不会赖着不走。雨声是一种诉说,让你放下,告诉你一切都会付诸东流。

喝茶还会困,我可能是第一人吧。放松的人更想睡个好觉吧。会梦见什么呢?梦见我在雨天喝茶吗?只要不尿床,我想再来一杯。

朋友,有机会一起在雨天喝茶,放下自己沉重的世界,内外冲刷着自己,也许才会看明白人生。

喝茶的随笔 篇3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我以为,是那种舍得花时间让自己沉浸其间的人,沉浸在碟片、书、茶香里,让心完全地投入,任时光了无痕迹地过去,那一刻,我觉得是最闲适最美丽的了。

下午有空闲时间,我总会自私地留给自己,不忙家务,也不想工作的事。一个人烧一壶开水,泡一杯玫瑰花茶,用晶莹的玻璃杯盛着,捧在手上,静静地看那枯干的花朵,在水中慢慢地浸润慢慢地舒展开来,时不时地抿上一口,任那飘着淡淡芳香的茶水,从口一直沁入心田。

有人说,玫瑰花茶能养颜美容,我倒觉得,喝茶时那份闲适愉快的心情才最养颜。一个人喝茶,有一个人的优雅,两个人喝茶,却容易喝出浪漫。两个人时,我们喝铁观音。彼时,阳光暖暖地探进身来,照在那套古色古香的茶具上,刚刚学会喝茶的朋友,坐在沙发椅上,一手提着茶壶,一手按着茶盖,像模像样地表演他那套无师自通的沏茶功夫。我不懂茶艺,不知道朋友的表演能称得上几级水平,但单单看在眼里,就觉得很惬意。

一群人喝茶又别有一番情趣。常常是在晚上,邀三五个知己,边哈着热腾腾的茶,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心情最放松的时候,也是我最爱抒发的时候,那些话儿,伴着茶香,像泉水一般,汩汩地从我的心里一直往外冒,说得唇焦口干,抓起茶杯一阵猛灌,惹得那些稍谙茶道的朋友们哈哈直笑。

听说,真正会喝茶的人,是不吃茶点的,但我总不以为意。我甚至觉得,如果能在飘荡着淡淡茶香的嘴里,塞进各种喜欢的点心,那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我喜欢脆脆的薯片,喜欢香香的花生,喜欢甜甜的曲奇,吃一口点心,喝一口热茶,感觉生活在刹那间回归到童年时的本真和单纯。

也许生命的旅程越往远处去,越需要偶尔为自己留一小段空白,一个人泡一杯热茶,想一想往事,或者什么也不想,只是任时光毫无痕迹地过去。这样的茶时间,真好!

喝茶的随笔 篇4

这是我毕生的追求。看书不是读书,我不要求自己本本精通,喝茶不是品茶,我不强求自己辨明每种茶的细微差别。但我要求的是看书和喝茶之后的呢份恬静,可以张口就来,品天下的气魄和魅力。

书是我最好的伴侣,任何时候我们都相依为命。它了解我,比我自己都了解自己,书一直都在坚持告诉我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书不嫌弃我,不强求我,它再用自己的方式让我和它融为一体,时时刻刻,寸步不离。这个过程是甜蜜的,伴着艰辛,透着光亮。

茶是我最好的朋友,它是个全职的医生。任何时候有它在就有了安康。累了,困了,倦了,亦或是高兴了,读书读到狂喜处,惊诧处,佐一口茶来就是了,它都明白,无需言语。不管是微苦的茶还是清香的茶,总之,尽职尽力。

书中自有天下在,网络世间万千事。读书是最划得来的事情,只要不长的一段时辰,书中的精华就以知晓,书中价值越高知晓的就越多。和丰子恺先生一样,我也羡慕呢些躺在草地或是成双入对的看书的人,我更羡慕暖着被窝拿着书本昏昏欲睡的人。我也是一样,读书必定是要劳心费神的,除若是文艺诗歌散文一类,还可偷得些许清闲,随遇而安了去。

读书来不得半点虚假,书是你最好的伴侣不假,但正因如此来对你格外的苛刻。读到几分了,掌握了多少都是基本本毫不差的会有所体现。想起白院长一言,不要说你这次开始没发挥好这样的鬼话,平时怎么现在就一定有体现。

今天就到这吧,实在困。

喝茶的随笔 篇5

爱喝茶,是从爱上茶文化开始的。

读书时侯,老师总是让我们找出“如火如茶”中的错别字,不要把“荼”写成“茶”,不然会被人笑掉大牙的。于是我们牢记在心,应当是“如火如荼”。不可混用。后来在学习中才发现这两字还真有渊源。

“荼”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得较迟。茶字出现之前,荼作茶用。《说文》:“茶,苦荼也”。《野客丛话》:“世谓之荼,即今之茶”。茶在我国出现得最早,陆羽的《茶经》:“茶之为饮,发之神农氏”。《本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字在汉代就有了。这么说荼和茶只是先后之别。但荼是多义字,一指苦菜,即《诗经。谷风》:“谁谓荼苦”;二指芦苇之类的白花,即如火如荼,三指我们所说的茶。

我国是“茶的祖国”,几乎全国各地都产茶。有名的如福建的铁观音、杭州的龙井、黄山毛峰,洞庭湖东山的碧螺春、六安的瓜片、云南普洱茶、、剑南蒙顶石花、武夷山的崖茶、北京的双窨、天津的大叶、四川南江云顶茗兰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我对于茶,却是不讲究。无论是极品观音还是红白茶我都会乐此不彼的。

茶是最早进入文学领域的饮料之一。最早的茶诗如西晋大诗人左思(字太冲)《娇女诗》:“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衣被皆重池,难与沉水碧。”左思有两个女孩一叫纨素,一叫惠芳,在父亲的眼中,自是无价之宝。两人先是学着大人一样对镜梳妆,可是转眼又想到饮茶之乐,于是小女孩不耐烦的心态就开始表露无遗:守着茶炉,总觉得火太小,怎么办呢?一个在左,一个在右,鼓起腮帮子使劲地吹,茶水煮开了,可是两个原本干干净净、白白嫩嫩的小女孩却满脸漆黑,油垢沾衣,令大人不禁莞尔,而她们依旧毫不在意地吵着要喝茶。“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到现在,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今天再来读读大师们的佳作,再伴以素茶一杯,又是何其的享受。最有名的是汪曾祺的《泡茶馆》。汪先生为了给茶馆捧场,几乎奋不顾身:“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原以为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肯定也是给“惠泉”捧场的文章,没想到这老兄居然敢实话实说,一点面子也不给。先是把惠泉茶社从茶价、茶具到服务态度挑剔了一番,然后又向陆羽“天下第二泉”的文字抬杠子,说,“惠山因泉而出名,泉因陆羽而出名”,但“陆羽没有充分的根据就把天下的泉水评定甲乙,实在有点狂妄,但大家偏不去想,甚至连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都不必用,不必分辨惠泉茶的色香味,跟着大家喝彩就得了,保险不会遭到讥笑和非难。”相形汪先生的“过誉”,姚先生似乎有点“过贬”了。但毕竟是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茶客,难免揉入作家个性中敢爱敢恨的主观心绪。杨景明的《成都茶馆记》有现场写生:“只要往茶椅上一坐,就有茶主儿一手提铜壶,一手端茶碗,——通常是一手端摞十五六只碗,笑吟吟上来,“几花?”是问客吃几级花茶,听准了,放一只碗,然后铜壶一倾,只见一道白光直泻碗中,随着茶主一声:“嗯——哪”,白光突收,那茶水也就刚好冲满茶碗,盈盈的,少一点会显得不满,多一点又会溢出来,真真的恰到好处。”朴实也生动。川人善茶矣。再看看我们小小的大邑县城也有至少几百家的茶馆和茶楼。滨河路、公园和公园坝是大众消费的去处。或是龙门阵或是朋友亲人团聚或是生意业务往来或是打打小牌,茶客们玩得不亦乐乎。成都的“茶园”就是“茶馆”,四川人、北京人都有管“茶馆”叫“茶园”的,其实“茶馆”在各处多有别称,如广东叫“茶楼”、海南叫“茶店”、厦门还有叫“茶桌子”的,以及那林林总总的“茶室”、“茶屋”、“茶居”、“茶坊”……,大多也应是“茶馆”一家子的。新近装修时髦时尚的则一律以“茶艺馆”称之,中间插上一个“艺”字,更让人觉得有“异军突起”的态势。

妙哉,妙哉!

上善若水。清水,清清甜甜,淡淡清香。饮料中上品。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喝清水。哪怕是我爱上茶之后,早上起来总是一杯清水饮下。顿感神清气爽。一天,我看着杯中洁净通透的水忽感水中缺点什么。于是在同事那儿找了点茶叶加了进去。看着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我生出些许感慨来,人生如茶。再喝上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

从此我爱上了喝茶。每天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泡茶。沸水冲泡以后才更浓香。课间休息时喝上一大口,解解渴、润润喉,倦意顿消。我总是期望:在瓦屋纸窗之下、幽清的公园里或是河边,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清泉绿茶。或是捧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品味,慢慢咀嚼苦味幽幽的茶水,以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好不享受!

喝茶的随笔 篇6

喜欢喝茶,尤其是在工作之后,读书之余,沏一杯茶,看袅袅上升的水汽,任氤氲茶香扑鼻,该是多么的温馨而又惬意。

的确,茶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看似一泡一喝那么简单,其实却有着深深的哲理,有如尘世里千丝万缕的牵连,初尝时苦涩浅浅,之后清香淡淡,随之而来的则是经历了种种情怀后的恬淡和释然,这简直像极了平淡的生活。如若不信,就请你浅浅地啜一口茶,漫漫的咽下,你就会领略到,原来一盏普普通通的茶竟能让我们感受着一抹忧伤,一份恬淡。看杯中的茶叶在水里舒展沉浮,去留无意的闲散和宠辱不惊的淡定就会油然而生。茶叶在杯中舒卷有致,宛然生命的四季在这清澈的水中诠释着生活的苦涩,看白雾在缭绕盘旋,又似柔韧的生命散发的淡淡的清芬。

沏茶虽讲究用具,倒也不必金杯银盏,绿玉斗之类,洁净的白瓷杯就好,最好缀一袭浅浅的兰花,素洁清雅,纤尘不染,仿佛早春三月烟雨空濛中的一片新绿,佳器美茶,相得益彰,方才相映生辉。

捧一杯清茶,细品慢看,看杯中的茶叶经沸水一泡慢慢地舒展开来,水气氤氲,那种美,美得让人凝神屏气,心惊摇荡,像极了古典中的女性,着湘绮长裙,曳一地古风慢慢地起舞翩迁,婀娜动人。说茶如女人,本不是我的发明,想当年,苏东坡就说过“从来佳茗似佳人。” 林语堂先生也有一句精妙的比喻:“第一泡好似十二三少女,第二泡恰如十六岁妙龄女郎,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比较而言,林先生倒显出些许俗气。

最喜欢三毛了,她曾说:“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说得多好呀,品茶,就是实实在在的在品人生。看绿芽翠叶舒展浮沉,馥郁的香气缓缓弥散袅袅升腾。第一道,涩涩的,有点苦;第二道,浅浅的,有点甜;第三道,淡淡的,是萦绕在舌间的那份似有还无的回味无穷的缕缕清醇……

淡泊的生活,如水的日子,若能忙里偷闲捧得一杯清茶在手,于纷纷扰扰的尘世里,就会生出些许淡定和从容,抵拒着尘世浮躁,品味着人生苦短,固守着清心寡欲,凝心静气里,自有一番温润而绵长的快乐,在手里在心间。

喝茶的随笔 篇7

我不通茶经、不懂茶道,但喜好喝茶。有生以来,尝过不少茶,西湖的龙井、福建的乌龙、云南的普洱、六安的瓜片、祁门的红茶、四川的沱茶、苏州的碧螺春、武夷山的岩茶、桐城的小花……还有一些诸如菊花茶、茉莉花茶等等,但真正常喝的、最喜的还是家乡的岳西翠兰,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岳西黄大茶。开门七件事,锅碗瓢盆酱醋茶,茶既是居家生活必需品,也是来人待客的第一道礼仪。

小时,家家户户橱窗里或茶几上,都并排站着几个水瓶,瓶胆装在精美的篾制瓶罩里,简朴艺术,安全稳妥。篾制的瓶罩用清水漆油得铮亮,既美丽又经久耐用。我家老屋旁有口清洌洌的泉水井,夏天冒凉水,冬天冒温水,一年四季不断。每天早晨,母亲第一件事就是从清冽的井里挑水烧开,水瓶里放上一大把黄大茶或炒青,水烧得滚跳滚跳的,用葫芦瓢舀进瓶内,塞紧瓶盖,一天的茶水足了。不论是自家喝还是来人招待,都是这几个水瓶里的茶水。瓶泡茶水,汤色金黄,茶香更浓,勾人茶瘾。那时也没什么茶杯,喝茶都用碗,大碗大碗的倒,大碗大碗的喝。父亲从田间地头归来,像唐朝的卢仝,总要“咕噜咕噜”一口气喝上几碗,喝得额头冒汗两腋生风,飘飘然欲到蓬莱。父亲和卢仝喝茶,与妙玉饮茶风格大相径庭,妙玉说饮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是饮牛饮骡了”。妙玉是嘬着樱桃小口慢饮,父亲和卢仝是张开大嘴豪喝,从唐朝到清朝到现在,他们喝出了“三杯牛饮、七碗成仙”的茶典故。妙玉和卢仝喝茶的迥异,着实好理解,妙玉清雅淡泊疏于茶酒,当是细嘬慢品,一杯足矣;卢仝狷介雄豪好茶成瘾,定当大喝豪饮,非七碗不行。所以,喝茶也能一个成佛,一个成仙。

品茶与喝茶不同。妙玉的“品”,是品出茶的韵致;而父亲和卢仝的“喝”,是喝出茶的豪迈。一个是闲适,一个是急促;一个是淡远,一个是蕴籍;一个是雅,一个是俗;一个品的是春风夜雨,一个喝的是夏日急暴……里面都带有人情冷暖世事沧桑。

欧阳修与梅尧臣私交甚好,都精通茶道,两人常互相品茶对诗,交流心得。两人茶诗唱和,怡然自乐。梅尧臣佩服欧阳修对茶品的鉴赏力,称他为“欧阳翰林最识别,品第高下无欹斜”。着着实实两个品茶高手。

从古到今,茶道悠悠。《世家》《列传》里,能品尝出茶的苦涩凄凉;屈原的辞赋里,也能咀嚼出茶的的甘芳醇厚;先秦诸子的策论寓言间亦能感受得到茶的凛冽沧桑。茶香浸漫的历史,“苍茫渺远”“清幽恬阔”“空山新雨”,达到了入世出世心静飘逸的“大自在”,进入梁实秋所说的“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现在的我们,挑水,烹茶,过着小日子,都喜欢杯不离手,茶不离口,在这样的小日子里喝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至于文人苏轼“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的苍凉,茶神陆羽“惟美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的神韵,诗圣杜甫“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的深情,与现今的我们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他们品的是诗情画意,我们喝的是七情六欲,各人在各人的心境中喝着自己的茶。

我也喜好喝茶。习惯在恬静的时刻,泡一杯自己爱喝的家乡茶——岳西翠兰,看一段文字,让茶香伴着书香,度一段时光。茶,给人一种幽香、聒淡、空灵、简约;书,给人一种悠远、沉静、深厚、灵气,两相结合,相辅相成,天人合一。喝茶,看书,我喜欢这种曼妙而又实在的感觉。所以,我既能一杯小品,也能七碗大喝,文字的芳香随着茶香一同入心入肺。茶味和书味同一,真可谓是林清玄所说的“一味万味,味味一味”。

喝茶真好!欧阳修一生爱茶,阅历丰富,世事洞察,到了晚年感概:“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是的!世事纷繁,唯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