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2023/12/08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端午节的抒情散文(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篇1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 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篇2

若说乡俗是生长在沃野大地上的一支奇葩,端午无疑是一道引人夺目、炫丽璀璨的风景;倘若乡俗是闪烁在人们心头的一曲歌谣,端午则是其中最动听、最响亮的一篇乐章。

“五月五,过端午。点艾叶,挂柳枝,香草荷包五彩绳,炸油饼,做米糕,油饼子卷糕赛过年……”歌谣像淙淙流淌的清亮山泉,响亮,动听,绚烂,多彩,被记忆之门悄然打开,显露出温馨如昨,甜美似梦的一页。

睡梦里,似乎有人在动胳膊与脚腕,睁眼一看,胳膊腕与脚腕里,被拴了一根细细花花的五彩绳,有春联的大红,有天空的湛蓝,有油菜花的金黄,有马莲花的淡紫,还有雪花的纯白——这绳儿据说能辟邪,小孩要从端午一直扎着它,直到五月十三日,找一墩马莲花,放到上面,就能驱虫赶蚊,惊吓草蛇,消灾避难,逢凶化吉。扎了五彩绳的,即或碰到蛇既不缠身也不伤人五彩绳是母亲用她黑黑长长的头发,从走村串户的货郎担那儿换来,端午节前搓好的。待穿衣下炕,找布鞋穿的当儿,妈妈一脸慈祥,满怀喜悦地提来一串蝴蝶样的东西,说是香草荷包。荷包观之好看,闻之馨香,挂在家里是摆设,别在衣襟上是点缀。每人两个,一大一小,不同样式。大如巴掌,小巧玲珑如蝴蝶像绣球样的,还有像小动物的。孩子们看着挂在衣襟上的荷包,看着长长的丝线穗子,心里乐滋滋、甜蜜蜜的,仿佛生命里被注入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种靓丽的色彩。破旧的衣服,经色彩鲜艳,余香袅袅的荷包装饰,显得时髦而好看起来。孩子们之间相互比试着淡香四溢,花色多样的荷包,夸耀一番,便被一阵浓、一阵淡的菜籽油的香味所吸引。做荷包的材料是细心的妈妈不知从那里搜罗来的,红色、蓝色、黄色、花色等各种鲜艳好看的绸缎做里子,内部装垫了些许棉花,几根长长的、绿绿的,有些干枯但依旧柔软的香草——那是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被山民仔细辛苦搜寻来的。据说,在深山老林里,在岩壁石缝间,就长着这种极不起眼,却散发着人间浓郁香味的香草。端午节前,有不少人趁农闲时间,爬山越岭,攀上悬崖峭壁陡坡处,采来巴掌大一块香草。妇女把芳香四溢的香草,装填进各式各样的荷包里,散发出的香味能充盈大半个屋子。戴在小孩的身上,走路时,犹如香袋一般,随风发出股股幽香。

生命总是有所寄托,生活总是有所渴盼,人才有活下去的念头。斑斓多姿的五彩绳和鲜艳好看且发出香味的香草荷包,以物质的方式,借助生命鲜活、万物勃长的端午,这个庄重而神圣的节日,来表达家乡亲人对子女平平安安,渴望后辈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即使在穷乡僻壤,即使日子过得再困顿,人们在端午节到来之前,想方设法给缺衣少食的子女一些心灵的慰藉和愉悦。如今,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荷包越做越精美,越来越大气,揉入了中国结等时尚元素,成为一种工艺品,一种家庭装饰品。母亲们赶在端午节前,给孩子们做了大大的荷包“鱼戏莲”。中间背靠背两个并排的精致的鱼,鱼嘴嬉戏着一支并蒂紫色莲花,鱼尾巴长长的穗子。另外一个是“九龙戏珠”,大红喜庆的中国结缀连着栩栩如生的九条龙,从九个方面呈立体状围绕着绣球,下面也是红色、黄色、紫色的长穗子。挂在客厅里,传达了母亲期盼孩子们一年四季平平安安,富贵有余,生活如意的心愿,也平添了喜庆色彩,装点了家庭的和谐与美满!而有些地方,借此举办荷包节,来推动地方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做出的精美好看、时尚大气的香草荷包,代表中国而漂洋过海,周游列国,成为一种华夏民族爱好和平、崇拜友谊、追求和谐的象征。

妈妈手执晒得干干的艾叶扎成的草辮,点燃了,进进出出,让艾叶的袅袅香味,飘满小院。我知道,那是母亲在四五月里,铲草的空闲,一根一根拔来,在泥土的院落里,翻晒了好多时日的成果。所有房屋的门扉上,插了几支柔嫩翠绿的艾枝,装扮得泥墙木门的房子,好像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某种神秘的气氛。以后,随着阅历和年岁的增长,才知道,其实,点燃艾叶不仅仅为了辟邪,更为了驱除屋内外细菌及病虫,是激浊除腐败,杀菌防病,讲究卫生的体现。而长大成人的我,每逢五月端午,折艾枝、插艾枝,便成为了一种不可推辞且喜欢做的干事与习惯。

味蕾被香味吸引,在当时,是一件奢侈而神往的事情。人的年纪是一道分水岭。年纪越大,越才能把持与掌控自己的脚步。年岁越小,越不易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步伐。人虽则不想长大,但长大成人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小跑着跨进厨房,母亲早做好了一锅香香的米糕。放指头一沾,伸到嘴里一咂,甜蜜极了,好吃极了。铁锅里,翻卷着比碗大不了多少的油饼儿。母亲用筷子捞出来,捂到案板上的一钵钵里。取出一块油饼儿,三下五除二撕了,递给我和姐姐各一块,说:先尝尝,别急!一会儿,卷了米糕,再慢慢吃,保管吃饱吃好。

民以食为天。华夏民族尤以风味各异、滋味悠长、丰富多样的各类吃食闻名中外。在中国,无论南方北方,不说边疆内地,许多的民俗节日,有喜闻乐见、约定俗成的传统吃食。不说春节的多种多样,不说八月中秋的月饼,端午节必定要吃粽子。而糯米做糕,苇叶包裹的粽子,跋山涉水,一踏入北方的地界,便立即与盛产小麦的水土水乳交融,有所扬弃,有所革新,有所发扬光大,推陈出新出油饼子卷糕。一年中唯有端午才奢侈一次。平日倘亲戚贵客来访,恰巧又有吃剩的土豆,剥了皮,捣的面面的,掺些面,剥根葱,油褡子在锅底上随意擦几下,不到半小时,简简单单却又实惠方便的葱花油饼便端上桌。若无土豆,单面和葱花也可烙,但缺少某种韵味。如今生活好了,平常时节,有些能干的家庭主妇,会不在端午之时,花费时间与精力,给家庭成员做一顿。但又是和面,又得炸油饼,又是做米糕,特嫌麻烦,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让现代妇女无法也不能安心来做,想吃了,掏钱买几个。但不如自己做的地道划算。再则,这种吃食,唯到端午节吃,才合味好吃,感觉非同一般,别有风味!

民俗与饮食文化,必须有所具象,有所积淀,有所代表,有所传承,才会延绵不绝,发扬广大。香草荷包,米糕粽子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已被国人渗入血液骨髓,成为端午节必不可缺、融为一体的吃食。韩国人仅单独以端午节为由,申遗了江陵端午祭,既缺少厚重历史积淀,又缺乏必要的附着载体、具象代表,更不要说点艾叶、插柳条、戴荷包、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这些丰富多彩,生动具体的民俗,不可能有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不可能爱国情怀与高尚人格!

表面上看,人们以端午节为契机,大快朵颐以粽子为主的各类吃食,水乡泽国赛龙舟、吃粽子,一些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借此开展赛诗会、传统经典篇目朗诵活动,北方则举办香荷包节,吃油饼卷糕。实际上,五月端午越来越多地融合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愫,踏实快乐生活的元素,还有以纪念屈原,缅怀爱国情操的用意在里面。如今许多的节日习俗被异化被忽略,唯独端午节的香草荷包、油饼卷糕、苇叶粽子、扬波划舟……这些习俗却历久弥新,被代代相传,一直呵护着人们的肠胃,装点着生活,抚慰着心灵,感动着灵魂。

五月五在民间,在乡下,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既有可触摸、可观赏、可把玩的,又有可品尝、可咀嚼、可回味的可口吃食。盛夏,正是北方一年中庄稼生长最旺盛,生命活力最璀璨的季节。麦子绿油油,油菜花黄艳艳,玉米正摧枝绽叶,土豆刚长出秧苗,豆子扯开了嫩长的枝……一切都在可着劲儿生长。端午无疑是一次麦收前难得的休闲期,让农民来一次体力的短暂休整与补充能量。普通民众平时难得有空闲,庆贺传统节日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做老少皆宜、皆大欢喜的精美食物。这种吃食充分挖掘当地各种物产,可谓物尽其用。一种吃食,便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生动鲜活、有色有味,本色具象地展现出这方热土上生活过的先民的喜好与口味。若说五彩绳、香草荷包是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达到一种“视觉盛宴”,一种历史积淀的传承。那么,喷香扑鼻的油饼卷糕,则是一种味觉与物质的享受,一种民俗文化与传统饮食的发扬和广大。

五月端午,不仅仅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一次深切怀念,爱国情怀的一次集体庄重温习,更是一次精神的舒展与张扬,一次心灵的释放与拓展,一次灵魂的慰藉与寄托。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篇3

轻盈的时间,消失在指尖隙缝里,空留刹那间的模糊的背影,蔓朔了我伫立的张望的季节。

些许的怅惘,些许的蜜意,交织在淡蓝日渐依稀可辨的紫陌。纷至沓来的是,荷韵的清凉,蚕豆的淡甜,粽子的飘香。

而你,踏着深深浅浅的梦行,飘香四溢行歌,裹着碧绿的心事,永恒不变的五月的涉水的相逢,于端午节邂逅而牵念。满嘴的香溢于唇齿相依,盈满开来。不知不觉,走进了不管是屈原的记忆,抑或是伍子胥悲壮的历史,与此同时民间加以丰富而传奇,些许期盼驱邪些许警示,无不共同灿烂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蕴含。期待中沐浴了,去年刚成为法定的国家休息日。翘首,以湖北‘端午申遗’取得初步进展,虽然比韩国“江陵端午祭”整整晚了四年,但是,同样说明了我们中国对待非遗的进一步的重视。

告别了一月的梅弄,二月的铁梗海棠含苞待放了,于是大团大团的樱花迫不及待烂漫了三月。暮春的落红,寂寞了四月,然而,一抹芳香,萦绕于烟波的江南,徜徉在你我的记忆深处,守望中滑入了夏的荷韵。在经年的十指路口,彷徨地张望,不忍心的回首,蓦然。相识,相知,珍惜,内疚参差不齐。忘不了飘香摇曳的约定,如是用永恒的遥远跋涉生命的长河。

知道么,我们不需要人生的跨季,就如你浅浅的来,淡淡的释放五月的阳光,呼吸潮湿的干燥空气。涟漪了层层叠叠折射忧郁的蓝色,只是去怀想六月飞雪的疼痛,在疼痛中学会用蓝色,挽留,弥补缺陷的完美。

其实,五月是温馨的,随手掬得的阳光,如你的心情漾漫,穿过了岁月的枝摇叶蔓,倒映守望的繁华,情亲的牵挂,解读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蕴涵。

于是,五月也是浪漫,即使暖和的风,风的背后也篆刻了温柔的背影,拂拭着你容颜的沧桑。别忘了,只是让我们别忘了,曾经的美丽,曾经的那些牵手的相约,点点滴滴稀稀疏疏的日子。依然,一分悸动,心跳的声音需要我们去聆听,知道么?心瓣的律动,如诗的平仄,倾泻在笨拙的指尖,与你收拾。

我们,也许知道,五月初五丈量不了了你我的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知道,用心走过的五月,一直记录着你我的生命每一撇,每一捺,不管,你在我梦里,还是在梦外,同样值得我们回味。

或许如此,嘴角扬起的笑容,会阅读沧桑的相濡以沫;果真如此,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抑或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篇4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

这天,吃过午饭夫人让我陪她去超市,说是去买些生活用品顺带看看今年粽子的价格怎样,何适的话买一些送给老人,也算是过节的一点心意。

说实话我是最烦逛超市的,兴许每个男人都不耐烦陪老婆逛超市吧。进了超市浑身一阵清凉,超市的凉气还是很凉爽的。妻子在前面选着日常用品,我推着购物车跟在后面,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粽子专卖柜台前,老婆选起了粽子,而我的双眼随她双手的不停翻动停留在了口味各异、风格不同的各式各样的粽子中,看着看着,忽然内心升起了一种异样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随着各式粽子在眼前的不断出现而愈发的强烈,以至于情绪激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的我就像站在太阳底下赤热难耐……直到出了超市我发动汽车的时候,这种毫无来由的情绪波动也没找到它的出处……

这种道不明的心境一直持续到晚上,带着莫名的失落感吃完了晚饭,坐在沙发上手下意识的拿起了电视遥控器,漫无目的地打开了电视,随意切换了几个频道没有一个看得进的,正百般无奈,突然《舌尖上的中国》几个字映入眼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内心豁然开朗,终于明白,纠结了一下午的心情原来是源于那小小的粽子。睹物思人使我想起了母亲包的各种粽子的味道,原来所谓的“乡愁”就是思念一个人小时候的种种经历。这种思念始终伴随着长大以后的我们,无论在哪里生活工作,但对故乡的怀念,对儿时的点点滴滴的回忆,都是源于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正像《舌尖上的中国》所描述的那样,怀念的是那山、那水、那小时候舌尖上的美味,即使过去十年二十年那种回味会更加浓郁,我纠结了大半天的情结原来是源于这样一种乡愁,一种对儿时家乡的美食的怀恋……

说实在的,我很怀念小时候过端午节时,家乡的那种节日氛围,现在想起来依然沥沥在目。

记得端午节的前几天,母亲会先把芦苇叶釆回来洗刷干净,临过节的前一天母亲会先把糯米泡好,然后根据我们兄弟几个的口味,母亲会分别准备好花生、红枣、肉、排骨、豆沙这么几样馅。等要包的时候,母亲往往会把所有的食材摆放在院子里,邀请邻居阿姨们过来一起包,各包各的,一来是图个热闹,二来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把粽子包完了。这种邻里的亲情现在的城里人是体会不到的。然后各自回家准备煮粽子。

煮粽子也是有讲究的,先要在锅底铺上芦苇叶,然后再把粽子摆进去。煮粽子是最费时间的,往往要花一个晚上的时间,这期间还要起来照看几回,怕把水煮干了,因为时间越长糯米才会糯也才会更好吃……

第二天早早的,母亲会买一些片片糖和一把艾草回来,艾草一部分煮水,给我们洗澡,说是洗去一年的污气不生病,一部分挂在门边,这一部分我记不清是为什么了,反正要一直挂到来年的端午节。

等我们兄弟几个起床了,母亲就会把煮了一晚上的粽子端出来,我们会一人一手拿粽子,一手拿片糖,吃得满嘴生香,肚子园园的,然后才会恋恋不舍地去上学。

许多年过去了,每每回忆起当年的这一幕,都会感叹时间的流逝,它带走了儿时的欢乐,催老了父母们的岁月……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物质也丰富了,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是不是会觉得少了当年的那一份邻里之间的和谐氛围?

写到此处,我不知道还能写点什么,此时我的眼前晃动着当年的影像,恍惚中,仿佛又看见了母亲忙碌的身影……

但我知道这一幕不可能再现了,大家围在一起吃粽子的情形,和母亲包粽子的那一镜头似乎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中……

我怀念那样一种氛围,更怀念那一份亲情。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篇5

时间如流水般流逝,瞬间,又是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已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在家里过过端午节了,离家几年的节日也总是过的平平淡淡,豪无节日的韵味。

有句话说越长大越孤单,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孤单的不仅仅只有自己,就连节日,也变的冷冷清清。记得小时候,最喜爱的就是过节了,只要一过节,就会有好吃的好喝的,小时候,过节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简单的欢乐,只因有好吃的。

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能感觉到有节日气味的日子也就那么几个,像现在的一些节日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都是闻所未闻,更别说什么过节了。

端午在我们那算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年端午学校都会放一天假给我们过节,也许那时候喜爱过节,除了喜爱吃喝,就是因为学校可以放假给我们,可以不用起大早去上学,可以带着玩伴疯狂的玩一天,所以都很期盼过节。

每年端午,都会起个大早,就连平常的懒觉都不见了。每次睁开眼,都会发觉绑在胳膊和腿上的花线绳,五颜六色的,拧成麻花状,绑在胳膊和腿上,因为在我们那老人圣言,假如端午当天不绑花线绳,出门就会有蛇缠上胳膊和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因为很可怕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敢有人去试试,所以在端午当天都会或多或少的绑一根花线绳。

记得我问过父亲不绑花线绳真的会有蛇缠上腿和胳膊吗?父亲笑笑说当然不可能,不相信我可以试试。看着父亲的笑,听着父亲的话我半信半疑,却不敢去试试看,现在想来都觉得很好笑。

早上一睁开眼,花线绳母亲就早已替我绑好了,看着胳膊腿上的花线绳也就安心了,因为花线绳要绑三天才能取下来的,这三天之内是不能往下取的,所以看它绑结实了,也就放心了。起个大早挨家挨户叫上村里的玩伴,向山上爬去,任务是摘柳树条子,因为要向家里所有的门窗上插柳树条子,至于为什么要插柳树条子,从来没有问过,就是觉得好玩,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糟蹋树木,不怕被抓住了受批判。

一路向山上跑去,见到柳树就往上爬,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柳树条子就往下摘。一人爬一棵树,舍命的摘,摘下N多之后,先把所有的柳树条子堆放到一起,然后每人开始用柳树条子编个草帽戴着,再拧几个响响儿,比比看谁的响响儿最响,声音最好听。等这些忙完以后,戴着自己做成的草帽,吹着自己拧的响响儿,每人扛着一捆的柳树条子中意的向家里走去,满山都是所谓的响响长长短短,尖尖闷闷的声音,好听就不说了。

等回到家里时,母亲的摊叶饼早已烙好,蜂蜜早已炝好,就等我们来吃了。先把那些柳树条子挨个的插在窗子上门上,就预备吃端午节的饭了。母亲的摊叶饼做的很棒,摊叶饼摊的那叫一个圆,把摊叶饼卷成一个棒棒,蘸着热热的蜂蜜,一大口送进嘴里,那叫一个爽。刚做的摊叶饼软软的,薄薄的,提在手里看有点透明,明啾啾的,泛着亮闪闪的光。吃蜜太甜总会腻的,再配一碗刚刚出锅的大米稀饭,才明白这就叫过节啊。

那时候,只知道端午节是吃粽子的,可是生于北方,又生在一个小农村里,根本不知道粽子长什么样,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味儿。那时候就想,总有一天我要将粽子吃个够,于是在端午节这天能吃到蜂蜜已是一种奢侈了。

第一次吃粽子是在T市上学的时候,也是长那么大第一次一个人在外面过节。端午当天,和舍友兴致冲冲的跑出去买了好多粽子,打算好好补偿一下长那么大从未吃过粽子的遗憾。看着裹的严严实实的粽子不知有多兴奋,棱角分明,立体感超强,也真无法想象那发明包粽子的人是多么的能干聪慧。慢慢的拆开,红白相间,可以清楚的看见露在外面的大枣,红红的,黏黏的。迫不及待的一口咬去,等一口下咽时才发觉,粽子原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吃,因为是第一次吃糯米,黏黏的感觉,觉得不好吃,有点小失望。

从到T市读书以来,就从未在家过过端午节,也是从那以后,过端午再也没有买过粽子。反而每年端午,都好怀念母亲做的摊叶饼和炝的蜂蜜。

那时候,每年端午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游林。我们邻村,有一片原始森林,相传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一片森林,那里本来有大片的森林,可是由于一次地震,只剩下了现在的那么一小片,说起来小,可是走起来却一点也不小。

每年端午都会约上同学玩伴一起去游林,于是游林也自然而然成了如今记忆里的一部分。一大片的绿色,如瀑般倾泻而下,繁茂的树叶,层层叠叠的,足底下是厚厚的树叶,阴暗潮湿,茂盛的树叶遮挡住了太阳,间或风吹过,有细细碎碎的阳光洒落,照耀在厚厚的落叶上。

因为是很久以前的树林,里面的树又高又粗,喜爱寻一棵很粗的树,然后几个同学伸出胳膊围个圈,来圈下那树到底有多粗,然后回去告诉其他人,那棵树真的好粗好壮。如今想来,觉得好傻,却又傻的那么真,那么可爱。

今天端午,哥哥忽然问我说小时候端午节我们经常摘的花叫什么名字?我想了又想却没想起来。狗蹄蹄花?还是马蹄蹄花?哥哥问我,马蹄蹄花吧,我想了想回答。才发觉,小时候最喜爱的花,我竟然忘了它叫什么名字了。

给母亲打了个电话,问她我们小时候端午节经常摘下来编花冠和做胡须的花叫什么名字,母亲告诉我说狗蹄蹄花,我才想起它叫狗蹄蹄花。真的很纳闷,为什么如此好看的花竟然叫狗蹄蹄花呢?

这个季节,狗蹄蹄花会漫山遍野的四处开放,纤长的腰身,细细长长的叶子,白色的花瓣,红红的花苞,小小的,圆圆的脑袋,像一个绣球。而狗蹄蹄花从来不是一枝独秀的,它总是一株一株的生长在一起,所以一摘就是一大把。

那时候最喜爱的就是将狗蹄蹄花摘下来,将花多倒过来,摊开手掌,将花朵在手心里慢慢的敲,嘴里还念叨着抱,抱,抱个狗娃子,于是会发觉手心里会有好多黑色的小东西在跑,快乐的向其他人炫耀,看,我的狗娃子抱出来了。长大了才知道,那根本就不是什么狗娃子,而是花里边的小虫子。真不知道长大是好是坏,破坏了我太多儿时天真无邪的念头和幻想。

和小伙伴们摘好多的狗蹄蹄花,坐在山坡上,做一个长长的胡须,挂在耳朵上,粗声粗气的学男孩子讲话。编一个美丽的花冠戴在头上,一簇簇堆积在一起的狗蹄蹄花,周围吊着长短不一的花朵,高傲的像一位公主,活在自己编纂的故事里,简单而又欢乐着。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小时候我们所说的,最喜爱也最钟爱的花,它有名字,叫狼毒花,不叫什么狗蹄蹄花。我又一次纳闷了,这么美丽的花,名字却是那么的毒辣。不管多么的毒辣,都改变不了儿时对它的钟爱,也改变不了,它带给我们的欢乐。戴着用它编织的花冠,仿佛自己就是高傲的公主,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陪衬。

如今,这些美好,都已成为了永久的过去。端午节再也没有了儿时的韵味,也没有了儿时的乐趣,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节日,没有期盼,没有欲望,没有节日的气味。节日对于奔波的我来说只是一个休息日,可是放松放松心情。

母亲打来电话说今天端午,让吃好点喝好点,过节嘛,就好好过个节。可是于我而言,过于不过,根本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多想回家陪陪日渐年迈的父母,陪他们过一个团圆的节日,哪怕只是说说话也好。

端午一年一个,可是深埋在记忆里的过去,那些曾经的美好,会不会像我忘记儿时的花朵一样,不经历,不碰触,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忘却?忘记没有理解,没有借口,时间带走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欢乐,还会剥夺我仅有的记忆。

记忆里,那年端午,那满山的狗蹄蹄花,那杂乱不成声的音乐,那尊贵的花冠,那高傲的公主……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篇6

回忆,就像流水,细水流长的日子里,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人生像个过客,时间却是一个见证人生的画面的证人。这一年,独自走在青春的路上,满地的悲伤,满地的落花。原来有一句话,还没来得及说,原来有一个人,还在茫茫的人海里。追寻着,

在岁月里,青春的步伐慢慢的前进着,很久没有执笔,只是不知道如今空唠唠的心情,是否还有权利在这诉说,长大了,就变得孤独了,喜欢了一个人独处,不再喜欢热热闹闹的场面了,因为那样你会显得如此的不协调,不是你不喜欢追求幸福,而是幸福总是与你擦肩而过。满腹的爱恨情仇,又能怎么说得清,在感情的世界里,大致两种,你爱他,他不爱你,他爱你,你不爱他。于是你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看世界,望满城,一切都是你的悲伤,都是你的回忆,原来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只是人们的想想罢了,竟骗了多少人的眼泪。

人生得一两知己,已足以。朋友不再多,而在于的是诚,感谢我生命里的那些个人,不论时光他走了多远,你们始终在我身边,不离不弃。有一种朋友,就算在很久没有见面,没有联系,却是一种牵挂,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彼此会想念,会感叹世事无常。我们相遇在最好的时光里,曾经一起哭过,一起笑过,这是岁月掩盖不了的事实。惟愿时光他老人家能把我们这份真情,留下,是他不会因一切而改变,我是多么渴望,多年后,我们依然在一起,谈笑风生,然后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们曾经年轻过。

不知道,从何时易变的沉默,面对内心那份真实的感受而备受煎熬。可能这就是长大的心态。很想用清晰地头脑,去回想一下,过去的点点滴滴,但是我怕,怕受不了那些伤痛,会把我的眼泪倾泻。感谢生命里,那些曾经伤害过我的人,是你们让我变得越来越坚强,变得越来越冷漠,变得对这个社会越来越怀疑。在你们的眼里,我可能一直活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做着一个为醒来的梦,只是每一次你们都把我伤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是彼此不够好,只是现实抵不过利益而已。新的一年,把一切都带走吧,不好的,好的,全都统统的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埋在心底,不曾发芽,又何曾开花。

短暂的人生,来不及的去沉思,也来不及给我们从新开始的机会,好好地爱自己,好好的爱身边关心你,照顾你的人,可以对过去的失望,但要对未来抱有希望,开心地笑,痛快地哭,真心的祝福那些幸福的人,不管以前发生过什么不快,人生不是用来恨的,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用你的心去包容的,只有你一心待人,别人是会感受得到的,至于那些没心没肺的人,只当是你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有一天是会远离你的,没有人一生来就是来供你使唤的,也没有人是有义务照顾你的。

2013年,你活得有点失败,但这已成为历史,2014年从新开始吧,给自己一个可能,给别人一份希望,茫茫人海,等你的人,始终会等你,把最好的祝福给那些不爱你的人,谢谢他,放过了你。也谢谢自己,没有那么的折磨自己。看到朋友们对今年的到来越来越觉得感叹,我们不是感叹命运,而是感叹时间在流逝,奔三的路越来越近,彷徨失落,一个个的变成了别人的妻子,一个个的当了妈妈。不管是幸福也好,伤感也罢,都已成了那些回不去的现实。

看一川风华,无伤无爱,这一年,回忆落满一片地,这里始终是你最温馨的港湾!!!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篇7

母亲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和内涵;没有历史史诗的憾人心魂,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亲就像一首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呤浅唱……

想起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惜的家园!

母亲她永远占据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母亲用自己的一生去爱我们。她将用爱肆意的索取,却不记任何回报。这就是我们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女人。‘母亲’。这个名字;而又是那么的伟大。

母亲对我们恩重如山;她有生我们育我们之痛;有养育我们之辛;有育我们之苦。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教会我们怎样做人;给于我们教育和开导。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关爱是永远不可缺少的,正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才让我们健康成长;也希望我们能把这份孝心化作前进的动力,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俗话说;‘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可怜天下父母心。

母亲的故事;自今让我们任然记忆忧新……那零零碎碎的感动,点点滴滴的温情,为生活操劳;为子女忧心;为生活忙绿,为儿女付出,这就是和譪如大地。慈祥的母亲;母爱的纯洁象阳光,母爱的博大象天空。

母爱是儿女临行前的一件棉袄;是逢补的针线。是站台上那种怅然若失的瞭望。相对无言却又舍得离开的那一丝情愫;是穿在身上洒满阳光;芳香的干净衣服。是桌上可口的饭菜……大海静水流深,最深的爱里看不到的浪花。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这首歌告诉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风中的美丽,那么就从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来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报答不一定要奢华,感恩不一定要轰烈。只有那颗真挚的心,就不经足够了。

母亲一生操劳;她孜孜不倦;尽心尽力;不辞辛劳。为家做出所有的一切;让我们有一个舒适的;干净的.家。感恩我们的母亲;因为;她我们更要尽力所能去努力工作。

母亲给予我们爱的清单,谁都很难列出。因为;那清单永远承载不下;肤浅的记录。但是;我们应该感恩母亲,因为;她给了我们生命和深深的慈爱。

爱不需要言语;而是默默的行动。这就是母亲的爱。

感恩节!向母亲献上一束;‘康乃馨’,向母亲问候;让母亲露出灿烂的笑容,让我们和我们的母亲充盈着幸福和谐。

祝母亲快乐吉祥!幸福安康!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快乐!安康吉祥!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篇8

时间真快,很快很快,20xx年的11月7日就要到来。同时到来的将有雪花,那纠结的白,会让整个世界干干净净。我不怕降水的减少,不怕太阳位于黄经225°,更不怕高空西风急流对淮河地区的影响。那么多的山水,那么多人群,我们都直立在初冬的风景里,我们的身体可以御寒。叶子可以化蝶,花瓣可以化为尘土。很久没有看到的风景,一点点集结。

淮河之上,走远很多打鱼人。他们头也不回地离去,同时离去的还有茅草屋和低矮的风霜。我的祖父祖母,我更远的先祖,他们伸臂撒网的姿势还那么娴熟。我不认识他们,我们的距离,让血脉亲切而隐秘。但骨子里的怀念,却醒在每一个晨昏。还没有人怀念我,我还没有走向淮河的源头,走向初冬的旷野,去捡拾遗落的稻谷。

许多的.麦粒开始躺在土中,它们在尽力发芽,尽力让一粒种子的饱满,接近绿色,接近太阳的温度。我也想成为那里种子,在土壤里,好像在曾经的母体安睡。

许多的落叶开始云集,许多的歌声开始嘹亮。那些缠绵悱恻的故事,依然会在某个角落里发生。

人世间的悲喜开始飘雪,开始在寒冷的季节,孕育桃花的颜色。我喜欢那样的粉红,喜欢那样的曼妙,自天空而降。最好还有粉色的水袖,无限地漂浮。而我能平静地躺在雪上,如平静的水。你们都走过我,踩着我的松软而过。

我的位置,没有人取代。我是先祖的子孙,我的身上流着他们的血。我抚摸过他们的坟头,那如馒头一样倒立的土,长出许多荒草,长出野花的紫和白。

立冬前后,满目的苍茫,氤氲着水色。淮河的船只在穿梭,淮河两岸的人,有的在天涯,有的在咫尺。他们像一尾鱼,游进了大海。一河的浪波,都是他们游动的航线。

我相信河柳,相信亘古不变的守候,会让山河变色。一叶小舟飘来,一叶小舟飘去,漂泊的定数,让心语更加隐秘。烟波之上,霞光之中,千年的风烟一挥而就。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在凉薄的土壤之中,植入种子。他们在抛洒糊口的网,一网的晚霞,一网的晨曦,让每一个瞬间定格。

暮色炊烟中,我们的农人,在耕种最后一块麦地。有点累,有点积攒的病痛。生活的重,依然在一个古老的巷子里浮动。有人走过,一朵伞花般的幽静走过,我们都在风烟的美艳中,做最后的瞩目。仰望天空吧,细密的雨,还落在迟开的菊花上。可以一点点地滚动,像珠玉,晶莹地闪烁。

在没有迟疑的路口,一种邀约暗含了真诚。你一定会来,在长满芦苇的湖边,稀缺的鸟声还在合奏。一尾翅的剪影,还在剪辑天空的蓝。腾空而起的翅膀,划过芦苇的静寂,划过我水墨的眼眸,隐入苍穹。没有见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没有在枫叶的晕红里述说寥廓的情怀“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

明知道立冬时水已经能结成冰,降水减少,土地也开始冻结,农作物进入越冬期,动物冬眠。明知道我的菊花已经纷杂。最初的白和最初的黄,都成了一色。我还要在立冬前后,准备好粮食和花朵,准备好一天的晴日和一天的雨雪。我要在冬天的风景里艰辛地劳动,用手上厚实的茧子,去抚摸窗上的冰花。看窗外,行走在冬天的人。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篇9

粉笔生涯,讲台春秋,凝聚着多少教师执着的追求、深沉的爱。人民教师,这是个光荣而伟大的称号,他凝聚着太阳的无私,大海的伟大,春天的美好,那勃勃的生机。每一位教师都是辛勤的园丁,是他们每天悉心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每一位教师都是无私的,是他们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每一位教师都是母爱的升华,是智慧,是奉献,是关心的交融。

我们班班主任刘老师已经教了我们四年了。上课时,她总是给予我们最清晰最洪亮的语言,为我们细心讲解每一个内容,她对待我们,就像亲生母亲一样,无微不至,温暖人心;课间里,她经常与我们聊天,几句温馨体贴的问候。有一次,她的喉咙哑了,特别难受,但是刘老师也会以最好的一面面对大家。她有时批改作业一直会很晚才睡觉,但刘老师却始终一丝不苟地认真批好每一本作业、每一张试卷。

她一直是怀有“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态度,永远不甘落后,继续向前。教书育人,是每个老师的天职,甘作一位好园丁。

我们要学会感恩。在上课时,专心听讲,善于思考,认真回答老师的问题。作业认真完成,考试成绩优异,课间的一句亲切地问候,一个温暖人心的感恩卡,一杯热乎乎的暖茶……

学会感恩老师,感恩老师在我黑暗人生道路上点燃了一盏明灯;感恩老师在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为我做了引路人;感恩老师在我跌跌撞撞的人生上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感谢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虽然你并不那么出众,但是你并没有感到有遗憾。你是春蚕,吃进的是桑叶,吐出的是亮晶晶的蚕茧。你是烛焰,用慈爱的光辉沐浴每个孩子的心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的工程任重道远。老师,你们真是一位辛勤的园丁,培养了那么多的栋梁之材,你们赢得了大家的赞颂,我要衷心地说一声老师您们辛苦了!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篇10

立冬那天,天气晴朗,想起好久没有和婆婆聊天了,于是去塔山市场买了两斤桔子和冬枣,又去振华超市买了一块羊肉,包了热乎乎的羊肉水饺,然后打车去魁玉路看婆婆,去和她聊聊三十年前芝罘区的冬天。

“老娘,立冬快乐!我给你送羊肉馅水饺来了,冬天到了!”我一进门就笑嘻嘻地和婆婆聊起家常。婆婆92岁了,脑子清楚得很,谈起过去那些往事,真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婆婆说,是啊,冬天到了,要是在以前啊,又该储备大白菜了,还有萝卜,地瓜,都要选一些上好的,放在地窖里。那时候咱家院子里就有一处地窖。那里头冬暖夏凉,冬天主要是储存一些蔬菜。比如青头萝卜、胡萝卜、南瓜、地瓜、土豆和大白菜。那是你死去的爹挖的,竖着看就和水井一样,可是没有水,底下有两个窑洞一样的储藏室,那些蔬菜就藏在窑洞里。

我说:“知道,知道,建利和我说过,他还说小时候经常下去拿萝卜吃呢!”一句话勾起婆婆那久远的记忆。她说,那一年家里粮食不够吃,经常用地瓜当粮食吃,建利每次都主动要求下地窖帮我拿地瓜,没想到他是为了偷吃萝卜。那萝卜又脆又甜,他每次都吃一个再带一个,回来自己吃。时间久了,一天老娘下去看,才发现萝卜已经所剩无几了。

我接着说:“是啊,到了夏天那地窖还可以放西瓜呢!”婆婆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建利说的吧?”我点点头。婆婆接着回忆道,夏天天气热,那时候没有冰箱,西瓜被太阳晒得滚热滚热的。建利他们就想了个办法,把西瓜放在地窖里,过上几个小时,拿出来吃的时候就是冰凉的,十分爽口。后来就把解暑的绿豆汤也放在地窖中,等晾凉了拿出来,全家人每人一碗,喝得可来劲儿呢!

我问婆婆冬天想吃的是什么啊?婆婆说是烤地瓜。她说以前家里烧炉子取暖,炉膛里可以烤地瓜,每天早上,婆婆就放一些个头匀称的地瓜在炉膛里,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地瓜就烤熟了,孩子们饥肠辘辘地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猴急猴急地趴在火炉边上看炉膛里的地瓜熟了没有。好运气地从炉膛里扒出烤熟了的地瓜,剥开黑乎乎的烤糊了的皮——皮虽然糊了,里头却没糊,飘散着浓郁的香。那地瓜好吃的,甘甜可口,甜中带着面,还有地瓜皮烤糊了的香味。

说着说着,婆婆的情绪暗淡下来,她说,那一年有个要饭的,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饿急眼了,看见别人在路边吃地瓜,抢过来就使劲儿地往嘴里吃,结果那是新出炉的烤地瓜,又烫又噎人,活活把一个乞丐给噎死了!那时候的日子过得苦啊!

我说,老娘,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别想了,现在我们的生活都提高了,想吃什么有什么,就怕肚子放不下。如今也不用冬储那么多白菜和大葱了,更不用挖地窖了。有了冰箱,储存东西方便多了。再说,现在有了塑料大棚,冬天夏天蔬菜都差不多,以前只有夏天才能吃上的黄瓜、西红柿、茄子,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了。婆婆说,说的是什么呢?你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今天生活过得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好,现如今有了党的好政策,我们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哈哈哈哈!我大笑起来,夸赞她说:“我妈的觉悟那是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啊!”

婆婆的话匣子打开了,你想叫她关住,那是不可能的。她说起以前冬天特别冷,孩子们都要穿棉袄、棉裤和棉鞋。现在有了保暖裤和旅游鞋,再也不用棉裤棉鞋这些东西了。婆婆说,以前孩子多,光他们的棉袄棉裤棉鞋,就累坏了他们的妈妈们。婆婆为了六个孩子,胳膊都累得抬不起来了。有时候雪下来了,棉裤都还没有做好呢,看看孩子们冻得寒号鸟似的,她心里总是很自责。我说:“老娘,你辛苦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养大六个儿女真是不容易啊!”

婆婆还说,现在家里有了地暖,让她想起以前的火炕。为了把火炕烧得热乎乎的,婆婆冬天总是到东郊去扫树叶子,一般常去的地方有前七夼、后七夼、孙家滩等。有一年冬天,奶奶得了老年痴呆,忽然间不见了。全家人找了好几天也不见踪影。后来打听到一个扫树叶子的朋友,他说好像看见奶奶去了金沟寨,在他的指引下找到了那里,奶奶被一个善良的老农收留了。原来奶奶去扫树叶,扫满了一麻袋,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老农好吃好喝照顾着她,在那寒冷的冬季,奶奶才没有冻坏。后来,老农就成了父亲的结拜兄弟,一直到现在两家还有来往。听了这些话我唏嘘不已,天底下还是好人多啊!

走在回家的路上,望着两旁林立的高楼,我不由陷入了沉思:烟台的冬天正在发生变化,人们感觉它不是那么寒冷了,以前冬季那些滴水成冰的日子越来越少了,这不仅是因为温室效应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心态起了变化,人们学会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了。即使再出现那些海岸上冻起的冰凌,房檐上的冰挂和路边挺立的雪松,人们也不会感觉它的冷酷,而是会想:多么漂亮的雪景啊!

冬天麦子盖着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人们已经不再害怕冬季的寒冷,而是开始欣赏它了。这就是新时代带给百姓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