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节的文章
写春节的文章(精选18篇)
忙趁春节好读书
文/邢红霞
空气中没有了浓烈的火药味儿,只有门上、墙上的春联闪烁着喜人的红。又是一年新春到!
炉上的汤噗嗤噗嗤喘着粗气,锅中的菜咕嘟咕嘟自言自语,一边照着爹娘的吩咐在厨房里手忙脚乱,一边撒娇念叨着早就想吃娘做的蒸菜了。一边和姐弟们看电视,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邻家的谁谁小时候脸上总是挂着一串鼻涕,谁谁怎么现在老成这个样子。专为节日量身定做的电视节目,逗得人忍俊不禁。不时有欢声笑语从门缝里挤出,并被大把抛向天空,随即开成一朵硕大的花儿。窗上,谁巧手剪出了喜鹊戏春图,几只喜鹊鬼怪精灵,呼之欲出,还有一头小牛正憨憨地盯着屋里的人。此情,此景,该是俗世间最朴素也最本真的幸福了吧!
新年,惟美食与团圆不可辜负。如若能在俗世幸福中渗入丝丝缕缕高雅的书香,于人而言,何尝不是另一种味道的饕餮大餐?
着名作家叶兆言和张炜都曾说过,春节正是读书好时节。叶兆言喜观帖,张炜则读古籍。观帖也好,读古籍也罢,都是在安静中享受心灵的慰藉,在休闲中安抚慌乱的心情。那份惬意,只想想就觉美妙。
名人都这样,我等俗人,自然更该策马加鞭,在享受安闲假期的同时,让自己的心灵拥有一次短暂而意味深长的停泊。
想起那年,年前的“兵荒马乱”之后,是年后的迎来送往。宴席上,觥筹交错;日日间,忆旧说新。这般情景,怎一个“闹”字了得!可夜深人静之际,心里却是一阵难言的“空”。
这“空”从何来?我一层一层,剥蚀着自己。终于在一个黎明时分,我恍然大悟。
后来的日子里,我静下心来,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搁置已久的书。书的内容已然忘记了,可那种独特的感觉我还会时时忆起。
门上的对联把地上映得一片通红,我坐在这片红云里,手捧着一本书静静地读,像入定的老僧。随手翻开先前折起的那一页,犹喜听手指捻动纸张翻过一页的脆响,如天籁之音。眼光掠过一行又一行,那些灵动的文字像久违的好朋友跟我点头招呼,展露出灿烂的笑容。在这片天地里,我是御征亲驾的王者。
伴着空气中食物的香味,映着嫣红的对联,耳边还不时传过街上孩子们的欢笑声,我与文字贴心地交流对话,享受着文字带来的快感。那些已逝的、健在的思想者、诗人从书卷里走出来,带着词语的芳香、诗句的灿烂和我促膝而谈。有的与我一同吟诵诗词;有的与我畅谈苦涩的政治;有的手抚书卷一脸怅然,穿透历史的酸甜苦辣,如一池平静的水荡起如鸟飞临的涟漪,那是他在慨叹尘世的苦难与爱情的悲怆。我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悲欢世界里。
像是一个青春期孩子的突悟,我记起了我曾经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只是柴米油盐、奶瓶尿布让我暂时忘却了而已。
想想,十岁左右的我,曾倒栽葱般趴在那个比我高不了多少的白碴儿箱子里,翻腾着一本本书。那是父亲上学时留下来的,大部分已破旧不堪。即使书中的文字有部分繁体字,也已被我连猜带蒙,读得差不多了,即使一知半解。就在那时,我知道了食物有美味,读书也会有。
本来就没有多少朋友可访的我,在那个假期,整整读了五本书,这几乎等同于我当时一年的读书量。因为这时,我不用跟那些“熊孩子”斗智斗勇,不用担心课备得好坏,不用理会时间的充裕与否。我是我自己的“王”。
“感觉”敏感,不见得是坏事。我当属此类。当初读书时的那种感觉,现在想起来,仍觉美妙无比。在每年的春节,我都会再次体会,以至于由点到线,成了一个习惯。每年,每天,每时,只要有空闲,我都会捧起一本书,静静地读。
眼下,春天的鼓点儿越敲越密,防疫形势依然很严峻。减少人员流动,少聚餐依然是防疫的关键。
作家周晓枫曾说:“世界辽阔,开卷有益。”那就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捧起书本,在阅读中享受安静的假期吧!
诗意春节
文/刘士帅
我家是个大家庭,每年春节团聚都会搞些活动,不管什么形式,全家老小都会积极响应,热情参与。今年的春节聚会,我老早就在心里盘算好了:搞一个家庭诗词大会,新春佳节加古典诗词,想想就让人激动。
自打我在家庭群里发布了春节举办家庭诗词大会的消息后,群内成员就开始积极备战。每天不管工作多忙,我晚上都要打开《唐诗三百首》看上一会儿。女儿也毫不示弱,不仅起床后要背诗,睡前也要背诗,有时即便在看电视,眼睛也不时会瞟向我打开的书页,生怕我超过她。年前我去姐姐家,发现身为语文教师的姐姐正在教外孙背诗,间隙还不忘给他讲诗的意思,诵读的韵律。
诗词大会的吸引力竟如此大,大家都在摩拳擦掌,我可得加把油了。
大年初一晚上,春节诗词大会如期举办。老爸作为一家之主,理所当然成了大会的主持人。必答题环节,全家人都顺利过关,姐姐的外孙多多兴致勃勃把喜庆的福字贴在每个人的衣服上。抢答题环节刚开始,姐姐就一马当先,连续三题全部答对,急得我和女儿汗都冒出来了。
“请问,‘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后两句,抢答开……始……”老爸刚念出开字,我率先抢答:“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当我洋洋自得等待多多帮我贴福字时,女儿笑着说:“爸,你背串了,应该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我当时那个懊悔呀,不仅没能得到福字,反被倒扣一个。
比赛继续进行,女儿在接下来的几次抢答中都表现出色,不仅抢得快,而且答得准,很快胸前就贴上了好几个小福字。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女儿和姐姐把我们大家远远甩在了后面,甚至几次出现平局,我看到女儿紧张得直搓手,姐姐呢,则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最后一题,请完整背诵王安石的《元日》。抢答开始……”老爸话音刚落,女儿一马当先,洪亮地背出了全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女儿流利的背诵赢得了全家人的热烈掌声。最终,女儿获得了我家春节诗词大会的冠军,奖品是老爸预先准备好的《全唐诗》。
巧的是,我家的诗词大会这厢刚落幕,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就开播了。更巧的是,主持人董卿用《元日》引出了这一季的节目。小女儿乍一听到董卿的开场词,激动不已,盯着电视再挪不开眼睛了。
刚经历过激烈的比赛过程,大家仍陶醉在古诗词里不能自拔,这一期的中国诗词大会来得正是时候,让我们再过把诗词瘾吧。屏幕里董卿念着题目,屏幕外我们脑袋飞转,争先恐后地说出答案……没有爆竹的震天巨响,取而代之的是琅琅的诵诗声,我家今年的春节,有味!
春节的事
文/胡竹峰
好闲
好(hào)闲,谁不喜欢闲情逸致?好(hǎo)闲,谁不喜欢无所事事?当然,也有人是劳作命。我有个邻居,三天不下地干活,腰酸背痛。我自己三天不读书写作,心烦气躁。读书让人心静,写作让人气顺。但我还是好(hào)闲,喜好的好。闲得发困最好,近来睡眠不好,就希望昏沉沉大睡。
春节里我好(hǎo)闲。闲得无所事事,每一年的春节我都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双手互插在袖筒中取暖,游手差不多是抄手了,走在乡下的路上,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倘或在古代,别人还以为我走路都不忘施礼。
母亲说我回家经常失礼,不懂得敬烟,不懂得劝酒,不懂得奉茶。唐人张保嗣有诗说道:“抄手向前咨大使,这回不敢恼儿郎。”古小说中的酒店,有客人进门,酒保总要抄手问好:“官人要甚东西,吩咐买来!”“客官,您里面请!”“客官有何吩咐?”
抄手是真,但没这么恭敬,我很少小心翼翼。做人上总是随性得很,抄手的时候少,摆手的时候多,和很多人只是拱拱手,客气一下。做人上客客气气,呵呵一笑,这样很好。呵呵一笑的格调,在金刚怒目之上。我想。那握手呢?握手是现代社交礼仪,古人差不多就是作揖。作揖比握手格调来得高,我想。在交往上,今人不如古人,古人客气是真客气,客气得人情脉脉,今人客气是应酬,不过面子账耳。
这些年春节,和以前的年味不同了。年味是心境,不是年味寡淡了,而是心境变了。过年是一种心境。其实也蛮好,读书喝茶饮酒烧菜写字散步,人来人往,觥筹交错,能得闲趣。春节的好,不过好(hǎo)闲,可惜拜年太多短信太多电话太多祝福太多。祝福太多也是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年纪渐长,越来越好(hào)闲,精力不够,到底比不得少年时。这些年春节,特别迷恋一个人的茶时光。尤其在乡村,夜深人静,对着炉火,昏昏沉沉,木炭燃烧的气息在四周飘飘浮浮。火炉上放几颗花生、板栗,茶一开开喝下去,额头与脚心沁出汗来,须臾,背心也出汗了。炉火慢慢黯淡了,只有手心近触才能感觉微弱的暖,寒意渐渐围拢上来,睡意也渐渐围拢上来。
年食录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基本已拉开了春节的幕帘。讲究的人家,用杂粮做成“腊八粥”,红豆绿豆黑豆白豆麦仁苞谷小米山药,差不多就是八宝粥的样子。在豫东乡下,还有农民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祭祀五谷之神。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人们提前一天就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早上起床,陈设糖点果品之类敬供“灶神”。灶神原是天庭的厨师,因为偷吃饭菜,受罚坐在民间的灶台上。一个嘴馋的厨子,经年累月看人家烧菜做饭,大咽口水的同时,怀恨在心,心里多少有些想法,每年腊月二十三返天时,总要对凡间的事指指点点。老百姓知道了,就在这个日子里制一些糯米糕和饴糖之类供在那里,有将灶神嘴巴粘上之意。另一方面,吃人家的嘴短,灶神上了天庭也不好意思再说三道四。
农村里,小年这天,或者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会上祖坟,给去世的先人送肉送点心水果送纸钱,邀请他们一起过年。
鲁迅小说《祝福》的开头,写了绍兴腊月二十五举行的祭祀活动,报一年平安,求来年幸福。绍兴人家忙着祝福的时候,很多地方正在做年糕。将糯米浸泡以后蒸熟,再放在石槽里捣烂,拍打成一块块“米砖”,这是最初的年糕。年糕种类多,吃法不一。
祭过灶神,祭过祖先,人们开始忙着置备年货。年底的日子似乎比往常更快一些,在外工作的无论多远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里。一家大小忙着备年货,平日的冷清都被热闹代替。
转眼就到了除夕。
除夕的夜宴,无论是在家里做一顿大餐,还是去饭店定一桌好饭,饺子都是永恒的主角。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和乐趣,过去人们还经常在饺子里包上铜钱,现在基本换成硬币了,抑或包上蜜糖,有些类似中彩的意思。
除了水饺,除夕这天,乡下人还蒸馒头(小馍)、大馍(里面放几颗枣)、小花(用花模子或用筷子盘做,用手捏,刻上花纹,上面放一颗枣),配点果脯,长辈们一人送一个。然后做团圆饼(一张圆饼上摆满小花,留待正月初五全家吃),再将各种形状的小花摆在团圆饼上,层层叠叠,摞得像小山。
吃年夜饭的时候,全家人务必到齐,有人不能回家,作为家长的也要留一个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落座时,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白酒啤酒红酒果酒,会喝不会喝都会多少喝上一点。吃年夜饭,要关上大门,寓意关门发财。不仅如此,吃饭还重视“口彩”,称饺子为“万万顺”、年糕为“步步高”、酒水为“长流水”、鸡蛋为“大元宝”,鱼则叫“年年有余”;过去有些地方无鱼,就刻条木头鱼替代,这条鱼能看不能吃,名为“看余”。
三喜盈门
文/王洁夫
新春新气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人人争做时代新人,奔向新征程。从我的家庭来说,新年伊始有三喜临门,令耄耋之年的我喜不自禁。
一喜是今年过春节喜得山西大剧院“世界等你出发新春合唱音乐会”的门票,让我有机会和儿女一同前去观看。自从山西大剧院落成,几年来只从电视中看到过外景,还没有机会去剧院内观赏文艺节目。这次进到大剧院内,那宏伟壮丽的建筑、宽阔明亮的舞台、舒适精致的座椅让我觉得在其中观看节目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穿着红色旗袍的主持人向观众介绍“顾县村希望小学的孩子也来到现场参与表演”时让我意外惊喜,因为这是我故乡的孩子们,他们能从阳曲县山乡小村到山西大剧院表演节目真不容易啊!来到这里的小朋友们穿着蓝白色的校服,放声高唱幸福的明天,怎能不让我老汉心动?他们表演完节目后就坐在大剧院的前两排,我真为他们骄傲和自豪。
二喜是我的两个儿子都已不惑之年,工作努力上进受到领导重视。一个被企业提升为产品部经理,一个正在被组织部考察准备承担更重要的岗位工作。他们将这两个消息告诉全家老小,大家无不为他们高兴。儿子们说提拔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工作的过程。大家会将此次提拔作为新的起点,再创佳绩。作为长辈的我一方面鼓励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另一方面提醒他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喜是三个子女出资,我的新书《难忘的岁月》于春节前正式出版。这一辈子读书写文是我的爱好,近四年来在报刊发表的小文已达到三百多篇。当今年我80岁寿辰时,儿女建议要将我的文章汇集成册以表达对长辈的孝敬心意。他们全力支持、分工负责,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内将我近几年撰写的文稿修改、审稿、校对、印刷,几经周折,春节期间我终于看到了精美的新书出版。手捧自己多年心血凝结成的书,我无比感慨,我将此书作为春节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也作为教育子女的重要资料留存。
三喜临门,让我更加信心百倍开启新的征程。我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和老年朋友们共勉共进,过好有意义的晚年生活,以实际行动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在变化中让亲情坚守
文/练洪洋
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年迈的母亲又在扳着指头数着孩子回家的日子。即使在城市打拼多年、有了一个安定的家,每当年关来临,感觉自己还是像候鸟一样,时间到了,一定要归去。与我们思归心切的过年情结相比,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孩子显然没那么兴奋,或许在他们眼中,除放寒假以及能收到红包外,实在看不出春节有更多值得开心的地方,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回乡下。
别说十来岁的孩子,哪怕他们的父母辈,同龄人春节聚会,都不免慨叹,现在对春节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钱不缺了、吃穿不愁了,儿时盼望过年穿新衣戴新帽、大鱼大肉放开肚皮吃的心情没有了。怀旧、惋惜、失落,五味杂陈,溢于言表。当下中国处于数千年来未见之大变局,经济在迅速增长,社会在急剧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作为传统节日,春节的变化速度也是数千年来最大的。数千年来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似乎还没有怎么进入工业化社会,短短数年就已跨入网络社会。在今天,不但电商可以把年货送到你家,连春节红包收发都可以微信代替,消灭了空间距离,春节还有什么不能变化?
农耕时代的春节,有三条主线,一是农业,体现在庆祝丰收、迎春接福、祈求丰年;二是祭祀,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三是亲情,合家团圆、尊老爱幼、其乐融融。社会发展到今天,别说城市孩子不懂农业生产,即便是生在农村的农家子弟,受到良好教育的他们,终究有一天将“远走高飞”,不会把耕种当作终生职业。农业朝着职业化、集约化、规范化之路演进,农耕不再是农村主要的生存方式,春节的“农”字底色不免逐渐暗淡。第二条主线也一样,农耕时代的祖先崇拜,在新时代亦呈现新形态,尤其随着网络普及,传统的、冗繁的仪式正被新生代解构。
唯一在变化中坚守,不可让渡的是寄寓于春节中的亲情。时代在变化,春节的外在表现在变化,但亲情不能变。也许除夕晚上,一家人彻夜不眠、围炉夜话以待天明的“守岁”没有了,但一家人团团圆圆、辞旧迎新的心情是一样的;也许过年放鞭炮因为安全等原因被禁了,但热热闹闹的春晚烘托出来的气氛是相同的;也许一家人不再一起包饺子,吃什么并不重要,和谁一起吃饭最重要,只要全家团圆,比什么都好;也许远在千里的孩子回不了家过年,有了网络视频,孩子仿佛就在眼前;也许我们不再像过去一样串门拜年,一个个亲戚朋友微信群,就是一场场新春聚会……
呵护亲情,共度佳节,美好情愫,代代相传……无论社会如何变,春节的这一灵魂不会变。
年的味道
文/wawa
立春一过,春节见序渐进,漫步街头,用心去品味,忽然发现,年的味道已越来越浓郁。
如今的年味里,充满了清新的味道,再也不是靠储存白菜萝卜过冬的时代,超市里、菜市场和鲜果店中,任何一个季节的果蔬充斥其间,进口的水果也粉墨登场,菜鲜、果香,那清新甜蜜让年味里弥漫着无尽的遐想。
年味里还充满着豪爽, 再也不是“新年到、新年到,小妮子要花,小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头打饥荒”的年代,过年就是过钱,你看那街市上,人们都在疯狂的购物,大把大把的花钱毫不吝啬。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咱老百姓一出手也越来越豪爽、大方。
年味里更充满着温馨,老公早早的为妻子、儿女准备了新年的礼物,孩子们在为老人们送什么礼物而苦思冥想,老人们在为孩子们准备大大的红包,情人节里百合花的浓烈和红玫瑰的清香更把年的味道搅拌的浓郁芬芳。
年的味道里也有着太多的期盼,老人们在焦急的期盼孩子们归来,尽管为了孩子们他们要经受蒸、炸、煎、煮和采买的辛劳;更期望孩子们归来别再做低头一族,能陪他们好好地聊一聊。孩子们在盼望着各种培训班、补课班、特长班统统的关门,家长们能高抬贵手,爽快的为他们打开电脑,让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尽情的遨游;能有一个无拘无束的春节,痛痛快快的玩耍,响响亮亮的放鞭炮。中青年人期盼能有一个真正的休闲假期,不再为走亲访友买什么礼物发愁,不再送往迎来苦于应酬,不再又要面子又担心酒驾,从初一到十五不再无奈的奔走。
春节是一年中最最值得重视的节日,它不仅该充满酒香、菜香、花香,果香,更该是愉悦心情,增进情感,休整身心的大好时光,别再受惯例和传统习惯约束,别为面子苦于无奈的应酬,别让自己的节日过得身心疲惫,让春节过得简单一点,节俭一点,轻松一点,让年的味道里飘散出浓郁的心香。
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
文/张晓晴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春节。新年的第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上午飘下的零星雪花为申城增添了一抹亮色。
一大早,上海街头的锣鼓声接连不断,与爆竹声交相辉映。人们手里拿着一包红糖或一包莲子,迈着轻快的步伐敲响亲友家的门。过新年,赏春联。“向阳村落春无限,生产人家乐有余”,“和平民主花儿开,自由幸福日子来”。今年的春联格外不同,既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又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憧憬和向往。你听,家里已经有了先到一步的客人,一声声“新年好!”从门内传出。一同传出的还有那首朗朗上口的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南京路上,车来人往,熙熙攘攘,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上海新年的传统娱乐是去游乐场和大戏院。孩子们梦寐以求的游乐天堂当然是大名鼎鼎的大世界。解放前,大人们可不敢轻易带孩子们去大世界。因为大世界是流氓阿飞小偷扒手经常出没的地带,到处乌烟瘴气。新年的大世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张灯结彩开门迎客。一进门,孩子们就被门口的哈哈镜吸引过去了,哈哈镜魔幻般地把人变得时长时矮、时胖时瘦,孩子们笑弯了眼,大人们也都在哈哈镜前合不拢嘴呢。最精彩的节目则是
在中央广场,杂技表演引得众人声声喝彩。
于此同时,为了迎接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文艺处发动戏剧曲艺界来一次竞赛演出,准备最精彩的新节目来庆祝这人民翻身后的第一个旧历新年。评弹、沪剧、京剧、淮剧、常锡戏纷纷加入,今年的戏曲不再像过去那样专唱些“万事如意”“五福临门”讨吉祥、无内容的曲目,水浒戏在参赛曲目中多至十五本,福园剧的“九件衣”和越剧的“李闯王”广受好评。人们争相买票,剧院更是场场爆满,喝彩声声。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上海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的功臣——人民解放军。解放军人民医院内,陆万美、高文、张隽伟等文艺界的名人在慰问伤、病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病房里欢声一片,战士们用热情的掌声回馈着精彩的表演,感受着上海人民的热情。
在这个令人狂欢的日子,毛主席和周总理也从苏联平安地回到了祖国。“毛主席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了”“苏联万岁!”“中苏永久友好万岁!”南京路上的宣传车带着红色的报纸,挂着红色标语,一遍遍在播放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订的消息,沿路上人们包围着宣传车,到处都是兴奋的欢呼声。“这是毛主席从莫斯科带给中国人民一件宝贵的春礼呀!”一位工人激动地说道。
那年冬天,申城欢歌笑语,享受着解放的春节,期盼着即将到来的春天。
今年春节不回家
文/飘动的云飘动
今年过年不回家,母亲走了,家没了。
母亲是农历腊月十三早晨八点四十分去世的,这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也是我心最冷的一天,因为从这一天起,我知道母亲永远离开了我,故乡的家永远离开了我。我成了没有母亲的儿子,没有家的游子。
母亲走的很从容,也很突然。那天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我正在市区办公。当我急匆匆的赶回家,看到的只是母亲僵硬的遮住脸的遗体,母亲很平静,母亲很冷漠。再也看不到母亲的盼望儿子的眼神,再也听不到母亲招呼“五娃子”的声音。母亲把遗憾留给了不孝的我,走的时候不等不孝的孩儿见最后一面。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在母亲灵前徘徊。母亲的遗像在摇曳的烛光中望着我,不管我走在房间的何处,母亲都看着我。尽管我想逃避,但当我望她时,我看见她一直盯着我看——彼此是那样的熟悉,又那样的陌生。我很恐惧,我知道母亲在盯着我,母亲在追问我:我在的时候你不回家,我走了我看你怎么回家。
肩膀一直很疼。母亲去世前两天,我的肩膀就疼,只是母亲去世后,肩膀疼的更厉害了,站不能站,躺不能躺,两只胳膊直到两手指尖,酸麻酸麻的。休息是不可能的,我只有在母亲灵前徘徊,我只有在母亲的灵前赎罪,有罪的人都这样,虽然不能接受法律的惩罚,但是人性道德的惩罚,自我内心的惩罚,是永远逃避不了的。
“我是***,你是我娃”。当母亲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我偶尔逗母亲开心,母亲和我说绕口令,绕过来绕过去最后都归结的这两句话。粗心的我还以为母亲以我为荣,现在想想,母亲当时是提醒我应尽孝道。养儿防老,人之常情,可惜母亲面对的儿子就是石头,没能理解母亲的心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舅舅舅母,姨姨姨夫,母亲都尽心伺候送终,可是母亲终老时,他的儿子们却差强人意,虽然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好的多了。
“如果不是我,你们一个个早饿死了”。这也是母亲说过的话。母亲在养老院时,三哥劝母亲,弟兄几个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事,不可能每天都来看她,母亲就说了这样的话。只是三哥一直没有告诉我。现在母亲去了,三哥回忆母亲的话语我才知道。我呆了好一会儿,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母亲把它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当她老去时,我们又能回报多少呢。
母亲一生真的很苦,母亲出生时,姥姥就过世了。随后姥爷又有了姥姥,姥姥又有了舅舅姨姨;母亲中年时,父亲又去世了,我们兄弟五人没有一个成家。我结婚后,母亲就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着,一直到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一生受的苦遭的罪真的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记得前几年,不懂事的我问母亲,父亲去世后为什么不找个伴,母亲苦笑着说,家里那么穷,找谁呢,谁敢上门呢。
母亲一生都很坚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生只哭过一次。那是在父亲去世的第三天晚上,母亲坐在炕头上一个人大哭,年小的我不知道母亲哭些什么,为什么哭的那么伤心。以后母亲从没有哭过,家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母亲都没有流泪过。长大后的我问过母亲,母亲是这样回答的,我不哭,只有我不哭,你们才会坚强。再说,哭有什么用,自己该承担的自己必须承担,没有能力也要承担,哭有什么用。
母亲真的很伟大,她一个人抚养我们兄弟五人长大并成家立业;母亲真的很英明,在苦难的日子里,她硬撑着,没有让我们一个人失学;母亲真的很智慧,知道该坚强的时候就坚强,该忍耐的时候就忍耐;母亲真的很精明,求人不如求己,对人有用人才尊重,远亲不如近邻,亲戚朋友都是自己的势;母亲虽然一字不识,但真的是教育家哲学家;母亲真的是个圣人,当死亡的阴影越来越大时,母亲是那样的豁达,那样的坦然,没有说过一声痛,没有流过一滴泪,没有给我们提过一个要求,就那样就那样一个人走了。
连着几个晚上,我都在母亲的灵前徘徊,我都在母亲的灵前哭泣。我知道,母亲一直在看着我,看着我徘徊,看着我哭泣,看着我煎熬,看着我赎罪。我知道母亲的遗憾母亲的不甘:养了五个孩子,临终却没有一个尽心尽力的孝子。母亲临终数月不言不语,母亲真的是无话可说,说什么呢,对牛弹琴,说什么呢。母亲一直看着我,好像是告诉我,你们也有老的时候,等你们老了,我会在天上看着你们……想想自己,我真的想哭……
肩膀真的很疼,两只胳膊酸麻酸麻的,多想找个人为自己敲打敲打,按摩按摩。哪怕有一人陪着自己说说话。兄弟们都已进入梦乡,儿女们都在各自的窝里沉睡。我看着母亲的遗像,只有母亲陪着我,只有母亲无私的陪着我。记得在我困苦的时候,母亲陪我三天三夜,也是这样默默的陪着我,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几个夜晚都没有眨眼。以前有苦给妈说,以前有难母亲陪,以后呢,我不知道,谁能代替母亲关爱自己,那个地方又是自己避难的家呢。
母亲去了,兄弟散了,家消失了,从此再无牵挂。我知道肩膀疼的原因——我从此再无依靠了。几天的操劳,我知道我的兄弟们并不是我的肩膀,而我可能还是他们的肩膀,至少,在他们困难的时候我还有能力帮助他们,只是我们还能这样坐在一起吗,睡在一张床上吗?只是我还能这样回家吗,我的家还在这里吗?
今天是春节,我已无家可回,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不由得一次又一次的哭泣,母亲走了,母亲走了,牵挂我的人是谁?我牵挂的又是谁?忍不住自己发声大哭,哭过后发现自己还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忍不住自己又放生大哭。
今年春节
文/风中的浅的痛
初四,疲惫的我带着疲惫的心去参加同学聚会。
说实在的对于这种活动,我基本上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我喜欢规模小一点的聚会,不要太多人,小范围更好,在春节这种时间段里,我更宁愿享受一下繁忙后的安静。
同学们见了面,免不了寒暄、拉呱、唠嗑什么的,无非就是谁升官、谁发财、谁家的孩子是学霸等等。我不善言辞、也不擅长交际,基本都处在一种聆听的状态。男同学收一收挺起的肚腩,女同学努力把自己向十八方向修饰。各种往事回忆、各种奇闻逸趣,好多是我上学时根本没有听过的,就当是补课了。
然后正戏开场,按规矩必须喝白酒。中国人真是奇怪,明明知道白酒伤肝、伤胃、伤消化道、伤前列腺,还是一个劲地往死里喝,“只要喝不死、就往死里喝”,我也不能免俗,话虽然说不了几句,酒还是能喝两杯的。几轮下来后,就是串桌敬酒的程序了,这时候几个善意的女同学就对我说:***,该你去那桌敬酒了。
因为那桌有个她。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见她,惊为天人。种子就此播下,烦恼开始酝酿,青春期的纯情少年,按照现在的说法,绝对是可口的小鲜肉。爱意如同野草一般在心底疯长起来,无法控制,无法逃避。可惜那时候的我,也许是家教的原因,性格非常之胆怯、非常之内向(这种性格直到现在还在影响我,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是有点自闭症,虽然外表不明显),表白是绝对没有勇气的,用其他同学的话叫做严重缺乏恋爱经验,只能是懵懵懂懂用眼角的旁光,哦不余光,看着她的身影发呆。我一遍一遍地在纸上写下她的名字,然后一遍一遍地撕成碎片扔掉。我的成绩也是一落千丈,现在想起来也正常,那个时候哪里还有心思去看书?高中的后两年,完全在内心的自我挣扎中度过,虽然我也努力地去接触她,努力地去融入她的生活,但极度自卑的我,始终没有能够当面说出那一句话。其实她也是很内向的性格,两个内向的人之间的交流是很困难的,何况我是男生。
结果不言而喻,高中毕业我没能考上大学,去了异地复读,她去了河南的亲戚家,书信倒是有过来往,好像我给他去过信,她回信中似乎过得很开心,但依然终究没能在我们之间捅破那层窗户纸。然后我们都参加了工作,我们都已是社会人,我想应该可以尝试着交往,但有两次“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邀请被她不愠不火地拒绝了,渐渐地我们之间的关系似乎越来越远、越来越淡。再后来听说她的一些传言,对方是个非常优秀的男生(现在已是她的先生了),其实非常想和她证实一下,但我的自卑心理再一次爆棚,终究没有能迈出步伐,这一拖延带来的结果就是我彻底地失去了青涩的初恋,其实仅仅是单相思。
离开这段情愫后两年我都没能从中走出,自闭症的症状发挥地淋漓尽致,我写了好多怀念和臆想的文章和诗歌,然后撕掉来祭奠逝去的青春。也许读过几本书的人都是这么无聊,但我终究走出来了,却变得有些市侩和慵懒。期间也经历过一些不错的女孩子,但感觉没有了,故事也就没有多高尚。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个性似乎变化较大,不经意间成了小县城的名人了,虽然是工作原因,但出镜率确实不差,而我还在基层苦苦挣扎。我暗自庆幸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我不会有能力去支撑她走到现在的地步。一切释然,我恍惚间有种放下一切、再世为人的感动。接下来的同学聚会中,我终于可以做到坦然面对,心结打开了。
而这一次我却有点纳闷,听说她放弃了原来的职位,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似乎与社会突然间脱节了,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毕竟好像她的年龄还不大到足以心安理得享清福的程度吧。
我坐到了桌上,举起手中的酒杯:“兄弟姐妹们,敬酒了,一起走一个!”然后各种喝。
我又举起一杯:“这杯单独敬名人。”
她笑了:“你还是那么年轻,一点都没变。”
我知道她在恭维我,我的形象自己知道,我的发际线早就出卖了我的年龄。其实她也一样,仔细一看,岁月已经留下不浓不淡的痕迹,这就是青春的悲哀吗?
没等宴会结束,她和先生就提前退席了。临走时我开玩笑式地说:“握下手,再见。”
“我的手好冷的。”
握住她迟疑了一下伸出的右手,真的冰凉。很奇怪在暖气吹的我浑身冒汗的包房里,她的手依然没有暖和起来。
特殊的春节
文/★★★★★
人们的许多礼俗之形式,终究是仁爱之本质。而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喜乐,是我们在这个春节最大的期冀。
这个春节,万城空巷,每一个你我他都在抗击疫情的故事里。“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特殊的春节,家家门前都贴上了红红的崭新的对联、大大的“福”字或门神,大街小巷也已装扮一新。
春节拜年依然是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只是方式有所不同。此时,“动”的年节莫若“静”的岁月,聚集容易增加疾病传染的概率,人们选择了化整为零,以不同的方式抗击疫情。
停下出行的脚步,就是刹住了疫情蔓延。隔离病毒,但不会隔离友情、亲情,每个人的手机都不停的响着,一条条微信、短信代表了人们相互之间的祝福,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拉近亲情、友情的距离。
大部分的中国人心里除了春节的喜悦以外,更是关注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进展,相关信息刷爆了我们的微信群、朋友圈。
面对疫情的威胁,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刀尖上的医务人员无法置身事外,正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白衣天使在挑战疫情这条征途上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创造着奇迹,为患者解除着痛苦,使患者获得了新生。
面对疫情的威胁,人们有足够的信心讲“不用怕”,但我们也要保持理性与耐心,保持高度的重视与关注,并付诸正确的行动。
党和政府为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为遏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传播扩散蔓延,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采取了有效措施,积极行动起来。
各级政府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要求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了第一位,视疫情如命令,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严防严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有利有效地发挥了联防联控体制机制优势,实行了最严格的科学防控措施。
各基层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迅速行动了起来,强化了相关人员的管理和健康监测服务,为遏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传播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一切都会好起来,重生之门的钥匙,是不惧黑暗萧瑟,不惧风雨寒霜,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中国人,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漫忆儿时过春节
在北方,进入腊月门儿之后,家家户户开始忙活起来。赶集逛街,准备年货。到了腊月二十几,开始扫房擦玻璃。照我们当地的风俗,扫房还得挑个吉日,星期四或星期五都是好日子。把家什被褥等等都搬到当院之后,父亲蒙上头脸,戴上风镜,举着大扫帚,划拉顶棚屋角旮旯,把积聚了一年的尘埃污垢清扫得干干净净,心也随着干净起来。擦玻璃一般是母亲的活,有时候我和妹妹也帮忙,在寒风中擦过的玻璃上,随即冻起一层薄冰。晚上,明亮的灯光照着明净的窗玻璃,心也跟着明亮起来。
母亲开始淘米磨面蒸豆包年糕。
豆包一般是黄米的,馅儿是芸豆或是小豆,煮熟了,和上糖精,搁盆儿里备用。我们就掀开那个小盖垫,来回抠一点儿抠一点儿地偷吃,香甜香甜的。金黄的豆包蒸出来,只吃一顿,剩下的要存到大缸里,留待正月里慢慢吃。有时候在外面玩儿饿了,就跑回来,伸手到缸里摸一个豆包,冰冷梆硬,石头蛋子似的,掐在手里跑出去,一口口啃着泛冰茬的皮儿和馅儿,就着寒风,觉着蛮香的。
接下来是做年糕。大多要等到腊月二十九或年三十儿,也多是黄米的,有时候是江米的,熟后出锅晾凉,切成一个个方块儿,白玉一般,上面点缀几颗大红枣,不用等蘸糖,光看看就流哈喇子了。
最后蒸一锅白白胖胖的馒头,预备大年初一早晨吃。
父亲的任务是做菜。
先把自个喂养的小鸡宰了,用开水烫掉表面的鸡毛,还要一点点细致地薅去密密麻麻嵌在鸡皮里的毛根部的小锥管儿。另一样费事的活儿是拾掇带鱼。开膛破肚剪鳍抠鳔挖鳃……弄得满屋子腥,招来好几只猫在外面乱转悠。然后就是炖鸡、炸带鱼了。再加上黄花菜、木耳炒牛肉或羊肉——初一早晨的菜一般就是这四大碗儿。
肉不充裕时,就在表面浮一些肉,碗底都用白菜衬上。肉充足的年份,还要另做一碗丸子。
年三十儿,我们小孩子没事儿,一天到晚就是拿火柴放炮仗。蜡笔粗细、比蜡笔长一点儿的小鞭儿,一角八分钱买一包,二十个,还有比小鞭儿更小的电光炮儿,五角钱一百个,噼噼啪啪,放老半天。偶尔也放双响儿的铁杆儿(二踢脚),胆儿大的用手拿着放,拇指和食指松松地捏着,另一只手拿从炉子里引着火的劈柴点燃火药捻子,在手里发出第一响之后,自个就崩到天上去响第二响。拿的时候有捻子的那头要靠下,不然会崩地下。妹妹不敢放炮仗,就放一些没有响声的烟花。
晚上一直玩儿。在村头稻池里藏猫猫,或凑几个人打扑克。等到午夜十二点整,站在门外看放炮仗:挂鞭、彩珠筒、闪光雷、地雷子、钻天猴、满天星……电闪雷鸣,满天里五彩缤纷目不暇接,耳朵里乒乒乓乓噼里啪啦,时急时缓时稀时密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道。
母亲没工夫歇着,打扫清理屋里屋外,把馒头和菜肴放在大锅的篦子上准备好,明早起来一熥就吃。
初一一早,我们特别兴奋,躺不住,天刚亮就从被窝里爬起来,嚷着快点吃饭,吃完好穿新褂子新裤子新鞋。母亲把花生瓜子装在一个盘子里,上面缀几块糖,旁边搁盒烟,等候来拜年的亲友邻居。
吃完一顿美餐,换上新衣裳,就去邻居和亲友家拜年。得了压岁钱,直奔商店,买糖、炮仗。只有这时候的钱是归自己支配的。
玩啊乐啊过了初五,还有一个热闹:去街里看“会”。村村都出节目,来街里演:踩高跷、扭秧歌、背歌、旱船、二鬼摔跤……我们村也出过,踩高跷,大家都扮成孙悟空猪八戒哪吒啥的。有个扮老丑婆的,满头白发红袄绿裤,扭得特欢,忽然间她高耸的胸脯塌陷下去,原来是扮演者塞在衣服里撑在胸前的一个破草帽滑落到地上了,引来周围一片笑声。
一气儿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味儿才逐渐淡化下去。
在我一直生活的这个冀东北山村,过去的许多年里,过年大概都是这样一个流程。
后来家里条件好点儿了,有了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大年三十儿晚上,又增添了一项雷打不动的内容——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候最怕的就是看晚会的时候停电。
这些年,人们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我说主要是生活越来越好了。
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的“盼头”,苦累一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只有到过年才能吃点好的穿点好的玩点好的。现在呢,一身名牌服装、在星级饭店吃腻大鱼大肉的人们到处踅摸农家院去享受棒子面儿窝窝头。
过去,文化娱乐极其贫乏,现在呢,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大普及,天天想看啥有啥。
过去,孩子们吃喝穿戴玩乐的许多梦想都要等到过年来实现,现在呢,天天是他们的嘉年华……
要说如今的人们在这个传统佳节有什么“盼头”的话,主要就是盼望在这几天难得的闲暇里,合家团聚、走亲访友、温习感情。同时调整精神、积聚力量,然后再去迎接新一年的忙碌和挑战,去进行新一轮的奋斗与拼搏。
年前
文/音乐好客
这是个不由分说的年前功夫,腊八的过后就容易冲动了,掐指的这么一算立春着,继而之地就是二十三之类的年前一通的忙活,种种倒计时中的什么糖瓜粘、发馒头等等的招呼议事日程了,于是乎年前的景象未免红红火火地让人急迫着。
这是打从一九二九就容易数出来的节奏,调调地都是九九歌中唱着的还算是指望,投壶当中的无聊转眼就春打六九头了,不仅仅是阴历年的春节这么地让人蠢蠢欲动了,还有个九九歌谣过了大半的想起来就是明目张胆的乐呵的,于是乎年前一再烂醉了指望。
这个年前不前不后,2月份的中旬这么明晃晃地见诸于日历的,2月12日的大年初一如此中旬着,大略是算不上晚也算不上早,很有点朴素着循例了来的,只是今年的春节赋予了格外意思,不过是素净的春节第二遭,又是个通知当中的免去了俗套。
往日里的春节仿佛应卯点卯的,那种人堆里的扎着都有点敷衍了程式化的,不过是一年的春来到急吼吼地撕去了那一页的日历牌,并没赋予了多少格外的意外东西,只是2020年的开始疫情打破了惯例,倒是变得充分怀念起往日中烂熟于心的东西了。
春节的热闹大多都是交予了人头攒动,偏生地这么两天不走寻常路着,社交距离的一米开外让彼此间不再摩肩接踵了,广而告之的停了这个断了那个于是乎革命化着,静静地也只有梳理起曾经的想象过电影般地陶醉了,年前由此而变得只是一个惯例。
如此的既得利益变得几近可怜,于是乎春节的年前变得朴素了,不过是盼着七日的一周期不再被尘世所纠缠,随心所欲地吃饱了睡睡足了发呆,满足了心思的懒惰慵慵之中的无所事事,不再忙得不亦乐乎忙得不知所以然而已。
而今的年前用不着大动干戈了,什么的扫尘什么的发面什么的贴红什么的熬夜且是休矣,熬成了焦头烂额只为着那几日的穿新衣挨家挨户地串着拱手作揖,一杯淡茶几杯浓酒几页书香,聊做一番地慵懒时分,年前不过是倒计时的数着辛苦。
生活中的总结早已应付差事了,年前的计划还在纸面上,所有的瞩目都是集中在年前的这么几日撕去日历牌了,标注的无非是心思的饥渴难耐,生命时光的漫长拖沓地逶迤着慢慢吞吞地,不过是为着春节的转眼一晃就物是人非。
早已不是大年初一的抢着头炮,早已不是衣着光鲜地打着哈欠,早已不是压碎红包的欢喜兜兜,早已不是年长年少的旧有程式,年节的进化归于了放纵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写意中的散文行散而神不散地,酬抚了只是个日子的标红那么昭彰。
2020年的春节犹在眼前,大年初一地武汉惊鸿一瞥着,蓦地就火红为之谢幕,延续到2021年的春节仿佛重演,只是心情的成熟见怪不怪了,只是压抑不住的渴望还是旧时光的老样套路,盼望着的心思依旧不改初心始终。
年前的魂不守舍还是使命着,这个七日当中的饥渴度让人情难自禁,心情的尤其是不成熟都是举世着的,口口声声地皆是个别来无恙地祈盼个重启华章的,于是乎年前的种种旧俗已改此心依旧,心情的张灯结彩门楣贴红早已是心不是止水。
为除夕和春节点赞
文/方伟堂
今天是除夕,我觉得应该写篇短文,送给我所有的亲人和朋友。以示祝福。
在很多人眼里,除夕和春节就是一个节日,尽管是二个名称,紧紧相连,前后连贯,都可以统一归结到"过年"这个概念上来。就是过年呗,似乎也有道理。
其实除夕和春节具有不同的性质,赋予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诉求。
在我看来,除夕,这是一个巨大的清除器,它把你过去一年中,所有的晦气,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不健康、不快乐、不走运,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受伤,统统扫光,一扫而光,祈望这些早早过去,留下的只是你过去一年中那美好的温馨的记忆。
而春节,却是一个巨大的重启键,它充满了新的希望、企盼和祝愿。这是一个新梦的开始,是又一个春天的开始,也是你生命里又一轮篷勃生机的开始。饱含了你多少的憧憬,多少的祝福和多少的启航。
除夕,在我看来,它的活动范围很小,严格讲除夕只属于你自己和你最亲近的家人,所以除夕之夜,一般人是不走动的,那是一种静静的、暖暖的守望。
而春节,它的活动范围就大了,它属于全民,属于社会,人们可以四处走动,探亲访友,旅游观光。那是一股盎然的春意,是扑面而来的热浪,是活力四射的奔放。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讲:除夕是我的,春节是我们的。
感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设计了这么一个充满隽永智慧的节日,充满着人性的光芒。一位学者说得好:除夕和春节,是中国最大的最了不起的心理医生。
让我们为除夕和春节点赞,为今天也为明天,为你的过去,也为你的未来点赞。
爷爷写春联
文/王加月
儿时的春节充满了乐趣,乡村里洋溢着浓郁的年味,这是我们美好的记忆。过年的时候,除了穿上新衣服、吃着美味的菜肴和零食之外,最让我难忘的却是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换上新的春联,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环节,春联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在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贴上暂新的春联更能把春节的喜庆描摹得淋漓尽致。
以前农村的春联都是手写体,买几张鲜艳的红纸,按照门的尺寸裁剪好,然后请一位毛笔字写得比较好的人挥毫泼墨。我的爷爷上过私塾,毛笔字写得相当好,在我们这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整个小村庄的春联基本上都是爷爷写的。每年的春节前夕,爷爷总会找出他的宝贝 —— 笔墨和砚台。
戴上老花眼镜,泡一壶茶水,爷爷就开始写春联了,他先根据红纸的大小选择春联的字数,然后折叠成痕,拿起蘸好墨水的毛笔,挥洒自如地舞动手臂,很快,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每写完一副春联之后,爷爷总会很习惯地看两眼,我不明白,他是在找错还是在欣赏,后来才知道,爷爷既是在找错也是在欣赏,因为春联是马虎不得的,不能有半点差错,否则会被人笑话的,爷爷做事情一向非常谨慎,所以,村里人都会把红纸拿到我家里来,请爷爷帮忙写春联,而爷爷从来不会拒绝。
爷爷写春联的时候,我们一般在旁边帮点小忙,比如按住红纸的边缘,比如给砚台加点水磨两下,比如把写好的春联小心翼翼地放到一边晾干。爷爷像个大领导、大明星一样,喝着茶水命令我们做这做那,他那种“派头”真叫人羡慕不已,如果我们也能写春联该多好啊!于是乎,趁爷爷离开片刻之时,我们便争分夺秒地拿起毛笔争先恐后地狂写起来......
爷爷的突然出现让我们措手不及,他虎着脸、但很快又眉开眼笑地说:“写的不错啊,等爷爷老了,你们就来写,一定要帮乡亲们写好喽!”没被爷爷责怪,我们已经是心满意足了,赶紧热火朝天地帮着爷爷做事。
当邻居们来领取春联时,爷爷总是细心地关照他们:“这个是上联,贴在东边,这个是下联,贴在西边......”如果实在弄不清上下联了,爷爷就会在春联的反面标上“东、西”、“上、下”、或者“1、2”,乡亲们非常感激爷爷,总会递烟以表谢意。
后来,爷爷真的老了,再后来,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爷爷的生命。每逢春节的时候,再也看不到爷爷忙碌着写春联的身影了,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就好像缺少了一种特殊的年味,有时候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爷爷留下的“宝贝”,学着爷爷当年的样子写几副春联,但左看右看,还是觉得爷爷写的春联好,怎么比都比不上他。
现如今生活好了,春联都改用印刷品的了,很少见到有人用手写春联了,我们也在城里买了房子,尽管如此,春节的时候,我总会用毛笔写上几副春联,追寻那些印在脑海里、永远忘不掉的记忆。
春节读书安人心
文/张光茫
又是一年春节到。春节不仅仅意味着乡馔、亲情、乡情的盛宴,还意味着漂泊心灵的安抚,以及精神世界的自我料理。在辞旧迎新拜年纳客之余,在拥炉而烤暖融融的冬夜,可以趁此机会读几本书,好好享受一下文化大餐。
读什么书呢?就个人而言,我比较喜爱读旅游的书。这是因为,风土人情,见闻杂记,既能发人思古之幽情,又可在半日时间内得尝“行万里路”的快意,岂非好事?读中国诗文多了,常常会有“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梦想。只是财力有限,时间无多,这种感受,如今却只能往书中寻求了。所以,我买来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跟随她进行一场史诗般的旅行,借此洗刷心灵的疲惫与惶然。
春节读历史的书,可以使人明智。理性地参与读史,可明智,可修身。读《历史的教训》让我明白,教训也是一种力量。春节读史,就如著名画家黄永玉说的:“与一个聪明的人谈话是幸运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聪明的人谈话,读一万本好书就是和一万个聪明的人谈话,多划算呀!”所以,人生的真谛、感悟,莫不从史书中觅到答案。春节读几本史书,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
春节读幽默的书,可以发现快乐,感受幸福。幽默的好处多多,尤其是对于职场人士来讲,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读林语堂,能领略国粹的幽默;读马克·吐温,能感知异国的风趣。一个懂幽默的人,一个整天乐呵呵的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一个具有好心情的人,他会把困难看得轻一点,工作和生活压力自然就比常人要小。幽默中往往含有大智慧,要知道平时说话都带些幽默,别人对你的好感与印象也会深刻许多。
春节读美食的书,可以多增加些食欲。大快朵颐,是人生一乐。春节里,与老家的父母亲人挤在厨房里,对着时兴菜谱烹制佳肴,炉上汤冒着热气,锅中菜散着清香,该是世俗人间最朴素也最本质的幸福了吧。其实,那炉上炖的,锅中炒的,何止是菜肴,更是浓郁的乡情哪!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让我觉得不亚于品尝了一顿美食所带来的满足,更可算为一种精神的会餐。这可当作春节里的另类享受。
春节读一点花草树木之类的闲书,也不错。孔子曰,多识草木虫鱼鸟兽之名。草木之学不只在于博识增闻,更在于陶冶性情,能培养人忍耐寂寞的本事,韩愈诗云:“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春节里翻几页阿来的《草木理想国》,待得春暖花开了,便可约亲朋好友赴植物园作实地实物考证,观景又兼增长知识,多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能够利用春节这段时间,潜心读几本好书,一来是对抗喧嚣的修心之法,二来弥补了无暇读书的遗憾,三来也实行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尚。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春节读书安人心,真好!
闻着年味过春节
文/吕雪萱
小时候憧憬过年,除了盼望吃和玩外,更多的似是对“年味”的向往和感觉,是那种扑面而来看得见、闻得着、品味得到浓厚醇香的氛围。
年味在瀰漫,最先感觉到的是村里那些常年在外谋事、久未谋面的叔叔伯伯,陆陆续续都回到村里,人们热情地招呼着,“回来过年啦”的寒暄不绝于耳,这时我便突然意识到,久盼的新年来临了。
新年的序幕拉开,每天总是满满的喜悦和期盼,母亲早早就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为我们兄妹几个量身裁衣,一年里也只有在迎新年时才穿上新衣服。
穿上新衣服的感觉真好,就连年前的房子清扫除粉刷这样的脏活累活,我竟也是哼着歌儿给母亲帮手,闻着“年味”干活不累,里里外外收拾干净粉刷一新的老屋,随即贴上色彩斑斓维妙维肖的年画,以及新换上的年联春贴,老屋顿时有了焕发青春般的靓丽。
母亲开始忙于墟场的年货采购,以往每五天一周期的集市,年前的墟市则天天都是“集”,异常热闹。我跟着母亲后面,在人山人海熙来攘往的墟场里穿行,任凭周遭畜唤禽鸣、人声鼎沸及叫卖吆喝的立体声浪轰击,以及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年节食品用品,让我目不暇给。
此时母亲只顾买她的年货,我则以孩童喜热闹好猎奇的视角,穿行在“货山物海”间,不住地流连顾盼,更为眼前不时出现的“捏泥人”、“耍猴儿”、“卖艺练摊儿”的精采场景而惊叹,在饱享眼福中,尽情品嗅着墟场中缭绕的浓浓“年味”,有种过瘾至“醉”的感觉。
品类繁多的年节食品准备中,制作年糕点心是一项重体力劳动。没有电的年代,将大米碾成粉的过程,完全靠人力踩踏“石对窝”完成。故小年夜一过,“石对窝”捣粉咚咚的巨响便在村子上空回荡,我帮母亲踩着沉重的“石对窝”,心里却觉得欢快,萦绕耳畔的好听声音,传递着新年到来最温馨的信息。
年廿八是很特别的时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做年糕,灶膛里的熊熊炉火映照着张张笑脸,看母亲轻柔慢搓着洁白的粉团,家乡特有的“煎堆”、“角子”、“橙糍”、“牛郎圆”等应节糍糕,在母亲手法娴熟的捏弄下,变戏法似的脱颖而出,孩子们插不上手,但也喜欢凑热闹,往往趁母亲不注意时掐块粉团把玩鼓捣,常常捏出些“四不像”的兔呀狗呀什么的,而引发出哄堂大笑。
当晚,油锅炸出来金黄焦脆的“煎堆”、“角子”、“橙糍”,热腾腾的送到嘴里一咬,酥脆香甜、绵软劲道,真是口味绝佳的民间过年美食;这边厢尚满嘴留香,那边厢,白花花凝脂般的“牛郎圆”在噗噗蒸气中端出锅来,这种不添加任何味料的纯米粉团,清淡爽口不滞胃,吃多也无妨,乃老少咸宜人见人爱的传统团年糕点,一出锅便引发大家的欢呼。
年节中最期盼也是最辉煌的时刻——除夕团年宴在此起彼落的鞭炮声中降临,一大家人团坐在一起,面对满桌美味佳肴,每个人的脸上如沐春风,说不尽的话语、道不完的亲情,“年味”的升腾积聚,此刻骤升似至“燃点”,亲人都沉醉在喜悦中。
大年初一,一家人正式穿上新衣新鞋,接受了长辈的压岁钱,便喜气洋洋进城逛街看热闹去,满城人流,个个簇新衣裳,花枝招展,那种无限开怀的样子,我似乎觉得这天才是自己真正的“儿童节”。
从年初二开始,则是年味里的另一道别开生面的风景线:各家各户倾巢出动,几乎清一色的用扁担挑着两只颇具地方特色的竹篮子,里面塞满了糕点和鸡鸭鱼肉等贺年食品,我们则跟在挑着篮子的母亲后面快步走着,乡间土路人来人往,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的走亲大军景象闪耀着别样风情,令人神往。
追昔抚今,那种传统的过年程序大都已被现代化所取代,尽管带有酒楼聚餐的豪气、旅游散心的自在、驾车省亲的洒脱,但怎么也忘不了早已沁入心田但却似愈飘愈远的那种浓浓年味。
关于故乡
文/紫诺
又到了每年心情起落最大的时候,忙碌热闹却流于程式的春节、隔三差五的同学聚会、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的烦闷、和霓虹笙歌烟花爆竹下无法掩盖的落寞。似乎每次春节回家,都要经历一番内心世界的纠结与挣扎。既无限向往与享受那份闲散、慵懒、自由与最大程度的真实,又不可避免的被裹挟于其中的念白、挣扎与百无聊赖所困扰。而今年,不再作为学期间的假期,而是工作后第一年的长假,更是觉得夹杂真种种莫名的情愫。
春节过得恍恍惚惚,从小年到除夕,再到初一,被拆分成了各家游走的支离片断,每天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刷手机,偶尔打个酱油,似乎就没有别的了,而在做着这些事情的同时,脑子却是一副最大程度放空的状态,如同一具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躯壳,只是作为一个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在行走着。
也不是没有触动的时刻。爸妈心疼的眼神、奶奶慈爱的念叨、妹妹深夜递过来的热牛奶、媛子从未拒绝过的陪伴、盛大的婚礼、黑白颠倒的聚会、推心置腹的饭后闲谈……在心底最深处不断累积,重叠成了一片最柔软的角落。离家的前一天下午,去跟爷爷奶奶道别,最后却怎么也走不出那道门,叮嘱的话说了千百遍了,两个老人依然不肯停下来,我不敢回头,怕看到他们颤颤巍巍的身影和不断摆动着的双手,更怕会忍不住眼底的泪。以前的每一年,也都是这个时候离家,为何今年的离开,显得如此沉重?我不敢也不愿去思考其中的深意。
晚上几个发小一起聚会,依然是没心没肺的玩笑和没完没了的斗嘴,小时候那些不堪回首的轶事、笑话和懵懂,成了大家共同缅怀的话题。即使平日里四散天涯,因为有了这些鲜活的记忆,心也跟着年轻起来。散场后,maya陪我走了长长的一段路,我问这个从记事起就开始厮混在一起的姑娘,为什么越来越觉得自己离这个无比熟悉的地方越来越远,她悠悠地说了一句,回不去的才能叫做故乡。
下了火车,拎着行李走出车站的那一刻,我终于想明白了心底那份纠结的涵义。故乡其实一直在你们那儿,直面的批判、含蓄的告白、通俗的礼节、热情的唠叨、无声的陪伴。有一天,你们不在那儿了,我就真的失去了故乡。那时,我也该死去了,或者早就已经死去了;但无论怎样,希望自己的灵魂还能返乡。
站在不断颠簸的公交车上,我泪流满面。相聚有时,后会有期,不见不散!
沙洲春节别样火
文/吴从惠
我在老家汝城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过年,深切感受了沙洲别样的新年气氛。
春节期间,天天太阳朗照,春风送暖,春天早早来到沙洲。
我每天早晨迎着和煦朝阳步行到沙洲村广场。摆摊的村民我都认识,道声“新年好,发大财。”大姐大妈报以微笑。我说春节也不打烊?他们回答更有艺术,“天天都有游客,不给游客提供优质服务都不行哦。”管理人员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有的连团圆饭都顾不上吃。
这一切变化,都因为一个故事和总书记的关怀。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述了发生在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故事。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亲临沙洲村调研,从此,沙洲就再也不是偏僻南岭深处的古村落,而是全国闻名的初心教育网红地。如今,进村“打卡”、休闲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节假日每天平均达到5000多人次。
广场前的果园,李花桃花已是花开成海,红白相间,姹紫嫣红。那蜜蜂蝴蝶,逐花采蜜,嗡嗡嗡嗡,纷飞繁忙,热闹一片,到花前留影的帅哥靓女笑声不断。河对面的芙蓉学校工地更是机器轰鸣,昼夜灯火不熄。工人们为了赶工期,春节也安排了上班!
其实,沙洲村广场年前就开始一片忙碌,数十名工人在搬运设备,安装灯光、音响,布置大舞台。原来,是村晚节目在此现场录播,村民提前就享受了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要讲变化大,还是村容村貌。原来坑坑洼洼的巷道,破烂陈旧的民居全部不见踪影,180栋民居外立面全改造,37栋瑶族特色古民居实行保护性维修。河道治理、雨污分流、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垃圾集中处理等工程相继完工。新建磐石公园、民俗广场、纪念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养老休闲中心等。绿化、美化、亮化,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9年底,沙洲红色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沙洲村既有红色故事,又有绿色生态,还有古色民居,且距厦蓉高速路口只两公里,发展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得天独厚。红色景区虽不收门票,但游客来了食宿消费、购买土特产等都会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我来到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小红家。朱小红和妻子利用自家房子开起了土菜馆,经营的“沙洲土菜馆”因位置好,物美价廉,生意特红火。总书记到访后,生意更火了。他一边掂勺,一边与笔者聊天,实在忙呀。他的女儿朱文萍也在村里当景区讲解员,2020年底,全家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元。
离开沙洲广场返家途中,笔者看了看新游客中心建设现场。地面已推平,部分停车位已竣工使用。山上立有宣誓标语“苦战六个月,沙洲谱新篇”。入口平地两旁树立十几幅规划图板,展示了未来景象。停车场已初步发挥作用。游道建设、省道改线、红军公园建设等也将陆续开工。沙洲红色文旅基地将以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游客到这里来感受“半条被子”的浓情暖意。
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在短短几年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可喜可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起步之年,只要同心同德,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