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读书的文章

2022/12/09经典文章

关于读书的文章(精选12篇)

新年正在成为过去

文/魏治祥

新年是这样来的:趁着大多数人还在做梦,趁着少数人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或者玩手机,她一脸坏笑,轻手轻脚地潜入千家万户,悄悄放下属于每个人的365天时间,然后嘀嗒嘀嗒飞奔而去。你一觉醒来,新的一年已经短斤缺两,至少有好几个小时变成了“过去”。

在我看来,已经完全成为“去年”的2019年就是这样过去的,2019年之前的很多“去年”也是这样过去的。

在过去很多个“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我都会兴奋不已,摩拳擦掌,下定决心从头开始。28岁那年12月,我决定改变自己,在新的一年好好读书,并且从元旦开始每天写读书笔记。至今仍很奇怪,为什么不从12月开始好好读书写读书笔记呢,莫非读书还要择一个吉日?我不说你也明白,在又一个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我发现专门用来写读书笔记的本子大半都是空白。听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又痛下决心:背唐诗。想想看,凭我的记忆,不用多了,每天花一个小时背一首诗,一年下来,除去零头,就是整整一本《唐诗三百首》啊。我还学过英语,30岁生日那天下的决心。很狂热,心想每天学一个单词,10年呢?20年呢?——事实证明我还是想多了。

一次次失败,似乎说明我这人没毅力,少恒心。这样说对了一部分。还有个原因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来日方长”。我们把读书的时间用于打游戏,该学英语时跑去跟朋友喝夜啤酒,喝完酒再K歌 ,因为有来日,就显得情有可原,名正言顺。而那时年轻,最不缺的就是“来日”。

过去说时间就是生命,很对,但略嫌抽象,我们每过一天,绝不会具体地感到生命减少了24小时,从而无比珍惜逝去的分分秒秒。时下说时间就是金钱,很形象,更直白了。按中国人的平均寿命72岁计,二万六千多天,换算成分,就是三千七百多万;如果论秒,更不得了,差点23个亿!每个人一出生就是亿万富翁,可以挥金如土。每天用几个小时打游戏喝酒K歌吹牛打屁,花的是零钱,小意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没有人发现自己的财富正嘀嗒嘀嗒飞快地缩水。年轻时本钱雄厚,所谓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发现囊中羞涩,无论怎样省吃俭用也对付不了多久时,为时已经晚也。

明乎此,就应该加倍珍惜当下,珍惜今日今时今分今秒才是。

2020年到了——不对,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分明听得见嘀嗒嘀嗒的声音,新的一年正在飞快地成为过去!

冬夜最美是品书

文/刘昌宇

冬日的夜晚,一个人坐在书房,脚踏温暖的火炉,端茶在手,就着柔和的灯光,品味着脉脉书香,是件极美的事儿。

孩提时,就爱上了读书。尤其是到了漫漫冬夜,为了打发那难捱的时光,写完作业后,我就会就着煤油灯昏黄的烛光,摊开白天借来的小人书,津津有味地翻看起来。小人书虽小,但精美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本本小人书,在我面前,展开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牵引着我梦想,驰骋在广阔的天地间,也给我儿时的冬夜,洒满了童真和欢笑。

中学时,我到县城读书,离家有四十多里。为了方便求学,我在学校寄宿下来。在别人看来,学校、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难免乏味,特别是寒冷而漫长的冬夜更是枯燥,但于我却是最美的读书时光。冷,就早早洗了手脚,坐在被窝里看书。寒,就搓搓手,继续研习。冻,就下床活动下筋骨,接着再读。无数个冬夜,靠坐在温暖的被窝里,既学完了教科书,又用余暇的时光,读完了《红楼梦》等四大名着。在品味知识的琼浆中,嚼咀着先哲们的思想,领悟着智者们的精神,于充盈中,度过了一个个数九寒天的冬之夜。

参加工作后,虽然杂事诸多,但每到冬夜,心就会随着淡泊的灯光而沉静下来。展书在手,沿着书中的世界跋涉游走,心灵也随之轻灵欢快起来。那清新隽永的文字,高屋建瓴的思想,如清澈的甘泉,缓缓流过心坎,滋润了荒芜的心田,也让一颗浮躁纷扰的心,悠然舒展开来。此时,沉浸在读书的曼妙意境里,仿佛嗅到了书扉里散发的阵阵幽香。有的清雅,有的馥郁,有的浅淡,有的绵长,有的古朴,有的华丽,有的敦实,有的空灵……那丝丝缕缕的书香,萦绕心尖,香了满屋,暖了心头。目光在字里行间穿行,心灵在漫漫冬夜里起舞,沉醉在物我两忘的境界里,忘了凡尘的纷扰,忘了冬日的天寒,有书香萦怀,顿觉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儿。

如今,又到冬夜,手捧书卷,心境恬淡而安然。时世的纷繁,人事的羁绊,岁月的沧桑,人情的冷暖,没有让我深陷其间,烦不胜烦。相反,冬夜与书相伴的日子,却赋予了我爽朗的心情。看那满天的星斗,颗颗都那么耀眼,就像希望的灯火,摇曳在心房,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看那如勾的弯月,也不再发出“此事古难全”的喟叹,人生难得圆满,何必事事苛求?只要尽力,就会安然,我且享受这无边的书香罢了!

冬夜品书,美在那份静谧,妙在那份从容,于无声处中,让我们的人生境界,飞跃时空的篱笆,超凡而脱俗,美丽而悠远……

腹有诗书的魅力

文/张皓禹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曾几何时,我追求游戏带来的快乐,沉迷其中,虚度光阴。我经常把自己反锁在房间中玩游戏,忘乎所以,丝毫不在意时间的流逝。为此,老师多次找我谈话,与我分享阅读的心得。我也尝试过读书,但是面对比游戏画面单调的白纸黑字,难以坚持下去,甚至走在街上都会回想游戏里打打杀杀的场景。

有一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我在台下只顾与同学交流游戏“心得”,全然没有关注台上同学的演讲。正当我小声窃笑时,一位身着白衣的男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上台,他面带微笑,眉宇间透露着一股英气,吸引了台下所有人的目光。站定后,他礼貌地向台下点头示意,开始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历史”,短短几分钟,他向我们展开了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通过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学习故事告诫听者不要做历史长河中汗牛充栋的平庸者。我当时完全被他沉稳厚重的嗓音吸引住了。话毕,他自信地鞠了一躬,然后走下台,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我怔怔地望着演讲台,一种从未有过的羞愧感和挫败感充斥着我的内心,他不凡的气场与谈吐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经了解,他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善于思考,其阅读量是我的数倍。

之后的几周,每当我打开电脑,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负罪感,于是赶紧关掉电源,拿布把屏幕遮起来,像做错了事一样慌张无措。无事可做的时候,我四下张望,几本买来未看的书静静地躺在角落。我拂去上面的灰尘,翻开其中的一本,尽管无言,但彼此对视着,也有见老友般的亲切。流淌的时间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与以往不同,兴奋的大脑不再是空转,而是思考。这些纸张看似无声,却是鲜活的,有的像满怀激昂之情的诗人站在城楼俯瞰雪景,大赞祖国河山;有的如故乡的涓涓细流滋润着心田,是亲切的回忆;有的则像古战场上的万马奔腾,将士们咆哮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在与书籍一次次的灵魂对话中,慢慢地,慢慢地,我真正地懂得了读书的乐趣。

有一次看“中国诗词大会”,正值双方竞争冠军,近镜头中选手的额头已冒出细汗,但答题时仍不慌不忙,像博学的智者,他们在微笑中让智慧之花绽放。主持人董卿风度翩翩,不时引经据典,吟诵诗词,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她的举手投足间显露无遗。自小饱读诗书的董卿,有了书的陪伴,少了娇气和傲气,多了儒雅的书香气。

读书给我的心灵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我既能在此自由翱翔,又能学习规范行为,成熟思想。慢慢地,我学会了更加深刻地思考,思考欲望和理性,推敲文字的精妙。如今,读书已成为我最大的乐趣,我会用心感悟,创造人生更多的精彩。

消夏

为消夏生活润色成诗的,其中之一是扇子。一摇一合间,划出嫣红或青蓝的曲线,古时的风雅毕现。之所以有这样的联想,是因为我曾拥有过这样两柄扇子,均为团扇,那是读书时,从复旦校园边的古旧书店里淘来的。

羽毛扇、竹木扇、绢帛扇、檀香扇、象牙扇、蒲葵扇……在一堆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扇子中,我尤爱绢帛制成的团扇。去豫园、西湖、朱家角等地游玩,我都买回过一把把团扇,铁丝作框,以绢糊面,彩带沿边,造型精美,画面别致,上面或绘古典仕女,或画旧小说人物,或饰花鸟虫鱼……中式的团扇,把古典的感性表现得最为彻底,也最为细腻秀气。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这是古时的纳凉图,诗中的轻罗小扇,在我看来,就该是团扇。夏日,时光易于流转,窗外,香樟树叶在细致秀丽地吹,不紧不慢,与女儿徽窗闲话,然后,教她背古诗,背至“轻罗小扇”一句,非常顺手地,拿起床上的一把团扇,就势一扑,虽没有流萤,但也可以比拟一番诗中情境,拈连出一番古人的兴味。

过去人家,院前屋后都会有口井,井里的水,清凉甘冽。每到夏天,买了西瓜,就放进网兜,用一根长绳系上,慢慢地浸泡入井水里,用它来冰镇西瓜,打捞上来的西瓜,甜而冰凉,沙而清爽。

冰雪爽口之物,用于消夏,这种逸兴圆和,有种风俗化被薄薄地摊平了的意味。在读过的古书中,记载得还有很多。我较为喜欢的,多是些气清之物。比如,《武林旧事》一书所记的紫菱、碧芡、林檎、蜜渍昌元梅、木瓜豆儿、水荔枝膏、水团、麻饮芥辣、白醪凉水……;还有《东京梦华录》,里面所说的莴苣笋、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水晶皂儿、细索凉粉、江豆栗儿、羊肉小馒头……一为杭人消夏时的美食,细腻秀丽;一为都人避暑时的饮馔,质实理清;将两书相交部分和合,就成一部消夏饮食单。

实际上,消夏之物,最该一提的是茶。茶在我的消夏时光里,较为清和、沉寂,属于微光,但却优美,通感,引人回味。

今年夏天,我从福建大金湖的甘露寺,买回来一种苦藤茶,于炎天品来,颇可消夏。苦藤茶的外形呈条状,上面覆有薄霜,隐隐有“白露为霜”之诗意。虽只是一种平淡的野生茶,但这起意,在炎炎夏日却有些不凡,回想起绿荫蔽天、藤树缭绕的甘露寺,内心陡生静谧云烟。

当初,在泰宁县城内,茶店门前,大家散坐着。老板娘是闽人风度,拿一大泡壶,泡一大壶苦藤茶,殷勤待客。据说,藤茶在民间饮用已近有六百年的历史,可上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所以,夏日品喝苦藤茶,更能激活舌尖滋味。在我,还有与古人接气之意。

读书,也可与古人接气。古有六月曝书一说,其实,夏夜长白,读书恰好,可以从闲从静。这道理,周作人也是识得的,他的《药堂语录》一书,简而又简,颇合消夏时读。在《销夏之书》一文中,他说:“大暑中从名古屋买到一包旧书,书有三部,都是关于图画的,颇可销夏,但因此也就容易看完。”他买的书为:《集雅斋画谱》《彩画职人部类》《桐阴论画》,是画谱、风俗绘卷、论画之文。这些与画有关的书,集在一起,仅从字面上去看,就很有画感,在暑天来读,宜于凝神。

去年,因为工作地点的变动,离图书馆极近,一个夏天,我都去那里借书、读书、还书,小心翼翼地于书中遣词造句,消磨时光。我查了查去年的日记,整个夏天,借的书有《叶赛宁诗画集》《雪宦绣谱图说》《十里红妆女儿梦》……以画配文的较多,现在回想起来,里面有快乐的贞静时光。

一路阳光

文/嫘里行者

早起爬山,阳光很好。

天空一片晴朗,有几丝白云在悠闲地飘。太阳已慢慢地从山头升起来,挂在我前面的塔顶上,熠熠闪光。小城静静地在山脚下躺着,阳光轻轻地爬上它的身。山间锻炼的人渐渐多起来,有平地的地方,都有人影在舞动。

我走在山间石径上,阳光透过密林洒下来,到处是星星点点的光斑。我向前走一步,这些刚刚还在地上的小精灵,立马就顽皮地跳到我的身上、爬到我的脸上来,我忍不住笑了。眼前的山路弯曲向前,我隐隐地看到前方密林中的它的身影,我也知道转过这个山角,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它还在继续向前延伸着。旁边有一些行人踩出来的小土路,默默地躺着,你分明感觉到,这里曲径通幽而又四通八达——路,有很多条。我掏出手机,随便拍了几张照片,照片上的景致竟如仙境一般,我不禁哑然失笑。我不知道是相机将这儿照得美丽了,还是阳光使它更妩媚。不得不承认,太阳是冬天的宠儿。

这样的阳光,很容易让我想起过年。虽说过年并不都是睛天,有些年份也有雨雪,但是阳光灿烂的年节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想想吧,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嗑着瓜子,说着闲话;旁边还有小孩蹦跳欢腾,不时弄响几个鞭炮,间或跑来要两颗糖果;年轻的父母佯怒几声,年迈的爷爷奶奶关照几句;接着便谈笑的谈笑,玩耍的玩耍。——何其自在!可这都得需要天上有一轮暖阳照着,阴冷雨雪的日子,谁还有这雅兴呢?每遇下雨下雪的年份,大人们总爱打趣:这下有些人的新布鞋穿不出去了。言下之意,都平等了。说这话的基本都是家里不太宽裕的人,当然也仅仅是打打趣而已。他们所喜欢的,还是那种晴朗而开心的日子,温暖又快活。

然而对我来说,这样的日子是不多的,仅仅是过年的两三天而已。虽说我的童年主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改革开放,但那时的我们,依然是贫穷落后的。大约正月初三四,就要去干农活。将山上的土渣背到牛圈里,经牛粪浸染、牛蹄踩踏后再背到地里去做肥料的事也还干过几年。像打谷收麦这样应季的农活就更不在话下。那时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好帮手。

平时读书就更要苦些。上初中时,我家在山的这边沟里,学校在山的那边沟里。读书须背上一周的粮食和书籍,从这边爬上山去,又从山上下到那边沟里去,这也是一两个小时的体力活。干这样的活最幸运的是遇到晴天,天气糟糕时必须在心里装个太阳。学校里的每顿饭都是用铝制的饭盒蒸的,虽说是白米饭,然顿顿如此,下饭的也仅仅是五分钱一勺的醋汤而已,吃得也很乏味。到期末时甚至吃得想作呕。然而父母经常忆苦思甜,说我们的日子这么好,以前想吃红苕叶都没得多的,我们也就很庆幸了,尽量地在想象中让它甘之如饴。

和我同龄的孩子家里兄弟姐妹都比较多,这对家里来说是不小的负担。为节约养孩的人力成本,往往是哥姐照管弟妹;为节约养孩的物质成本,往往是哥哥的衣服弟弟穿,姐姐的衣服妹妹穿,有时稍改一改,也不分性别,大孩子的给小孩子穿也比较普遍。我就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就是在这种比较丰厚的物质积累中成长起来的。其实那时也不觉得苦,因为没见过大世面,便以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但大人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告诉你,现在比过去好得太多了,将来还会更好。

母亲就曾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你会越来越好的。我不知道她说这话的依据是什么,但总会经常听她说起。她信神,她把她的愿望化作祈祷,每有机会,便在神佛面前念叨。当然不只为我,也为她的所有亲人。我也常常记着母亲的话,在难熬的时候从心底生出一些力量来,就像在冬天的时候看到太阳一般。

母亲还说,我们这个家庭,只能靠我自己。我也常常记着母亲的教诲,读书总是很刻苦。我也在书中找到了乐趣,也从读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考上了师范。这在我们当地来说已经算很大的大事了。是的,靠自己,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去走,离目标就越来越近。我也知道,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教导孩子的。正是靠着这种朴素的教导和内心的阳光,众多像我一样的普通人,从那时一直走到现在,走进了今天的幸福。

旁边一阵洪亮的歌声打断了我的思绪,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太爷旁若无人地高唱着川剧,声音传得老远。树林子里有一群老爷老太慢悠悠地打着太极拳,不远处空地上一群年轻女士跳着动作剧烈的广场舞,随处可见一些人用自创的动作自得其乐地锻炼,卖菜的、做工的、上班的都行色匆匆。几位结伴同行的老人正各自夸赞自己的子女业绩斐然。

看看山顶就在前面,已经触手可及了。我不能欢呼雀跃,我还要抓紧赶路。

沿河的书院

文/陈岳

我曾经在粤北的一条沿河的小路旁拜访过一所很小但设施设备齐全的老式书院。这话洋气了点。说白了,书院里讲书堂、饭堂、宿舍、茅室、冲凉房等等,什么都有。

书院有自己的名号,但我觉得写出来也不会有人记住它,省略了。要说的是,书院开过两百多年,出了几十个秀才,两个举人,不算硕果累累。来书院读书的都是附近乡村的娃娃,也扯不上桃李满天下。但书院确实是个释疑解惑的文化圣殿,周边乡村几十几百里,几百年来因书院而滋润而清明。

陪同参观的马女士一句平常之语,却陡然让我在古早的时空里久久徘徊,终至情不自己!

她说,书院外是一条碎石路,西行的驿道,送荔枝到长安,快马奔驶而去;长年有挑夫们的脚步沉重而坚定地橐橐走过……

站在书院窄小的庭院中,在马女士平和的话语里,我忽然觉得,橐橐的脚步声又响了起来,一队肩荷重担的挑夫正从院外经过,他们都侧耳听着朗朗的读书声,脸上一定泛起了开心的微笑!

微笑?为什么一定是微笑?“读书高升”于他们是天壤之间的事,他们很明白的:书里的黄金屋,书里的颜如玉,不属于挑夫!

但他们依然微笑。读书,赓续生命的香火,是他们重负在肩的执拗而倔强的心愿——他们有儿孙,儿孙们应该在书中追寻智性的未来——这是溶化在祖祖辈辈血液里延绵不已的生存大义!

愿每个人都有一所沿着河的心灵书屋。

书路悠悠

文/贾玉新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念大学的经历。尽管如此,还是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是我汲取知识的源泉,是铸就我思想灵魂的营养液,是陪伴我一生的良师益友。

我出生在农民家庭,父母不识字。那时候家里穷,一家六口,全靠父亲在生产队里挣工分维持生计。尽管全家人紧衣缩食,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特别是赶上开学的时候,几个孩子都要交学费,虽然每个人只需要两元五角钱,也还是愁坏了父母。尽管这样,父母却从未产生过让我们哪个孩子辍学的念头。“不读书,将来有什么出息?”这是父亲常说的话。就这样,我们兄弟姊妹几个都在困境中坚持了下来,完成了学业。

说来也巧,我们兄弟姊妹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都酷爱读书。没钱买书,就向同学们借书来读。借回来后,再轮着看。为了防止把借来的书弄脏了,就用报纸或者牛皮纸给书包上皮儿。因为第二天还要还给人家,几个人常常连夜点灯换班儿读。为了节省煤油,总是把灯芯拨得小小的。然而,灯苗再小,鼻孔里、眉毛上也难免挂上煤油烟熏的黑晕。

想要读书,又没钱买,这是我当时最大的困窘。那年,小说《红岩》风行一时,谁手里有一本《红岩》,都会被同学们羡慕不已。且不说书里的内容,光看那封面,就令人崇敬万分:红色陡峭的岩石上,一棵青松傲然挺立。更何况那里面激动人心的革命故事呢。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本啊!

为了筹集到买一本《红岩》的钱,放学以后,我就去捡废品,什么牙膏皮啊、废铁钉啊、破布条啊,只要能卖钱的都捡回来。当我用卖废品换来的钱终于买回一本《红岩》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连着读了好几遍都不过瘾。许云峰、江姐、小萝卜头的光辉形象深深地烙在我心中,他们的精神也激励了我一辈子。

读中学时,不管周围环境如何,我都想方设法地搜集可能找到的各种书籍来读。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没有图书室,也没有藏书。面对这种情况,我突发奇想:何不发动同学捐书,以学生名义自建一个图书室?我的想法得到了几个同样渴望学习、求知心切的校学生会干部的支持。当我们把建议上报到学校后,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帮我们腾出了房间,并指派校工为图书室搭建了书架。学生自建图书室的海报一经贴出,立刻得到了全校二十多个班级、一千多名师生的热烈响应,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师生们捐来的两千多本(册)各类书籍。

小小的图书室里人头攒动,查资料的、借书的、阅览的,络绎不绝,一时间,成了学校一道亮丽风景线。这间小小的图书室,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为了管好图书室,也为了方便读书,在这间图书室里,我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书籍,伴我走过了青葱的学生时代。

后来,我离开了母校,告别了饱含心血的图书室,参军来到了辽东半岛。火热的军营生活,紧张的军事训练,非但没有消磨掉我读书的兴趣,反而更加激发了我读书的热情。我把每月仅有的六元津贴费几乎全都花在了买书上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浩然的《艳阳天》等等,都是我的最爱。有些书中的精彩段落,当年我都可以背下来。

由于我爱读书,喜欢学习,被连队选拔为板报员、连队理论学习小组成员。这样一来,虽然挤占了我不少时间,但客观上也为我读书提供了更大方便,使我积淀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后来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我担任团宣传股长期间,为了在短时间里建起团图书室,我带领宣传股的同志们利用周日休息时间,顶风冒雪,到锦州市图书馆一本一本地挑书选书,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回了干部战士们最喜爱、最实用的书籍,极大地丰富了干部战士的文化生活。为此,上级还专门到我团召开了现场会。

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由于工作的需要,21世纪初,我担任了公司的工会主席。上任不久,我针对企业年轻人多、求知欲强的特点,一次性投资八万多元,建起了公司组建十几年来一直想建而没有建成的职工图书室。继而,又陆续在基层单位建起了十几个阅览室、图书角。这些有形的投入,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无形收益。员工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我一生与书相伴,书伴我一生成长。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于是,我在家里装修了自己的书房。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都会坐在书案前,或凝神静思,或挑灯夜读,或展纸疾书,或站在摆满书籍的书柜前与这些无声的“朋友”默默相视,无语交流……

室外读书记

文/杨海亮

宋代有个叫钱思的人,虽然出身富贵,却自幼嗜书。钱思“坐则读经史,卧则看小说,上厕则阅小词”,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书呆子。相形之下,自己就远没有钱思笃学了。不过,忙里偷闲,抽空用功,倒也常有。

还是学生时,就喜欢在车上读书。当然,所读之书多是“正书”,也就是课本。那时,在车上背古诗、诵名句、记单词……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一小时花,目的无非是想在分数上提高,在红榜上留名。后来,考上了大学,也算耕耘出了结果。之后,车上读书的习惯没有改,不过“正书”就丢一边了,捧的大多是“野史”——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种种,全挑来啃。坐车的时候,带什么读什么,读多久算多久。这空虚的脑袋还真的日益丰盈起来了。可惜,眼睛却一天比一天糟糕。父母、朋友一个劲儿地劝,照样执迷不悟。有什么办法呢?究其原因,一是人生苦短;二是读书成瘾。如今,眼镜把鼻梁都给压平了,自家却并不因这陋习而后悔。

其实,车上读书是很不方便的,光线忽明忽暗,季节有冷有热,精力或盈或缺,乘客时来时往,车速突快突慢,实在不适合久读、深读。后来想,如果不是碰上特别棒的书,还是闭目养神为好。

这“车”当然是指公交车、客车,而不是火车。火车上读书,显然要好很多。工作后,一年里,要几次往返于湖南与广东之间。路程不算很远,但一坐也有几个小时。每次出行的时候,都要往行李里塞几本书。书这玩意儿,一两本不重,三五本就沉了。所以,旅行时,以少带为宜。学者止庵说:“旅途读书,有如与人偕行。倘若挑错了书,好比要跟难相处的人打交道,乃自找苦吃。”这话,深有体会。有一次回家,匆匆忙忙带了一本论文集,作者是一个在学界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学批评家。可是,在火车上翻了几页,便再也读不下去了。里面到处是陌生的、艰涩的、枯燥的词句,好歹俺也是中文系混出来的,怎么就读不进去呢?那时,睡也睡不着,坐也坐不安,连死的心都有了。

相反,如果带上一本对头的书,感觉就忒爽。还是坐火车,读古华的《芙蓉镇》,那镇,那人,那事,好熟悉,好亲切,好生态!古华是湖南嘉禾人,我是湖南桂阳的。两县相邻,比肩而据,去嘉禾还要经过桂阳呢,难怪对古华笔下的“乡村之歌”那么认同。当然地,一本十余万字的书,读得一点都不费气力,而且十分畅快。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如果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脱口而出: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别人说它多么重要,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自己感到愉快,宁可不去读它。我承认,读书不只是为了愉快。但我坚信,好书是一定让人愉快的。

至于说飞机,至今只坐过一次,是去三亚旅游。不过,来去匆匆,没有读书的插曲,不谈也罢。而轮船呢,虽然坐过,但要么是在湖内游玩,要么是在江上漂流,这上面读书也就很滑稽了。

最后说闹市里读书。这于我也是习以为常的。候车、等人、排队……只要手头有书,我都会拿起来翻翻。而且因为阅读,感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记得有一年冬天,在火车站里读得入了神,结果火车开走了都不知道,真是又好笑又好气。因为读书太投入,坐车坐过了站,也遇过几回,好在没有耽误事情,后果不算严重。

总之,说我爱书也好,说书误我也罢,我都认为,读书是快乐的,读书人是幸福的。读书不分室内、室外,没有理想的大环境,也没有理想的小环境,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不读书的理由,而任何理由都不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不想读书,而不是不能读书。

曾国藩在一封家书里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可见,想读书的人,爱读书的人,总不肯浪费一切可得的时间。这样的书呆子,凡得空闲,就会捧卷酣读。

读书以清心,淡然而浅笑

文/秋思腊梅

书,静静地躺在那儿,她永远都不会开口说话,但比你那说尽人间甜言蜜语的情人还要忠贞,还要深深地爱着你,她随时等着你的拥抱,随时准备献身于你。用当下流行的语言来说就是,你读或者不读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来我的世界里,或者让我住进书山里,与书香为伴,默然相爱,寂静喜欢。

皮日休有言曰: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对于读书,我有自己的觉解。读一本好书,犹如品读一个人,不仅有其表而且有其内涵。一本好书又是一剂良药,在你爱情受挫、事业低谷时帮你抚平创伤。一本好书也如一面铜镜,照出自己不足,从而不断进步。当然一篇好文章,芳香四溢,犹如一泓清泉从心间缓缓流过,刹那间灵魂得到升华,精神亦为之振奋。好书可谓良师益友,他之于学习、之于工作,都有莫大益处。

晚清重臣曾国藩说过,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在我看来,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因为他关系到自身的为人处事,关系到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能否抵挡住诱惑,以及在逆境中能否涅磐重生,培根说的那句“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似乎也就印证了这个道理。修业的话,关系到自身成才的问题,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我们要抬起头做人,低下头踏实做事,相信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一定能创造出最大的人生价值。

人生之路,难免有坎坷,难免有诸多困惑,一本好书一句良言,可以让我们豁然开朗,给我们战胜苦难的勇气,让我们明白“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的真正含义。很多时候我们走路走得太久,也可以说忘了出发的初衷,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低下高昂的头看书、思考,这样才能让我们思想的风帆更高地扬起。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通过研读论语,让我明白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以及怎样读书、怎样读懂书。鲁迅说过,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懂人生真谛,所以我又读了《道德经》。小时候看过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大学时期读过余华的《在细雨中呐喊》,最近品读了张雅文的《生命的呐喊》,可以说作者的每一次“呐喊”都是与时俱进,喊出时代的呼声,给予我们永不低头、不屈不挠的斗志。郭明义的《幸福就这么简单》,让我懂得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收获幸福。前些日子在临县出差搞桥检,从不言有多辛酸,我只想说纵情于青山、绿水、白云之间,颇有那种“山川秀美澄明镜,松竹清明静读书”的意境,大自然也是属于我们全人类的一本最美的书。大自然陪我工作,教我如何感悟生活;陪我嬉戏,教我如何品味人生;陪我赏月,教我如何陶冶情操;陪我聊天,教我如何敬畏生命。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现实社会中,对于我来说物质是很骨感的,但是我可以骄傲地说我的精神是很丰满的。只有在书的世界中才能找到一方净土,找到一片属于我的蓝天,让我不必为房子、车子而苦恼,读书可以清心、明智,让我面对这些淡然而浅笑,为了自己的梦想执着追求。我相信走在书籍的阶梯上,成功、幸福离我不会太远。读书让我懂得作为一个男人,要用实力赢得尊重,要用道德提升品质,要用坚持创造价值。读书让我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老师、领导对我的培养,感恩万物。读书让我懂得,努力工作回报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地,不负青春,我的青春我做主。

读书真好

文/胡世远

一个人可以离开学校,但不能离开学习。读书就是改变命运最好的阶梯。

——题 记

有人说:“读书不能确定人生的长度,但能增加人生的厚度;读书无法决定人生的起点,但能延长人生的终点”。读书,如品茗般高雅,在心灵与现实的磨合中馈赠我们一个不断拓展的思想空间。作为一名文学青年,我钟情于学海的淡雅,陶醉于书山的凝重,一路走来,书香之气带给我无尽的芬芳。

我的老家在皖西一个偏僻的乡村,我的童年和中学时代都在那里度过。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伴着小小的煤油灯度过一个个夜晚。煤油灯其实就是在墨水瓶的上面,加上一个圆圆的铁片,中间打一个孔,穿上线,也就是所谓的灯芯而已。每到天黑的时候,母亲就会将煤油灯点上,还总不忘用针尖将灯芯向下捅几下,总怕灯光太亮。

上中学的时候,离家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书摊,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辽宁青年》《微型小说》等课外读物,开阔了我的视野。常常是几个同学你五分我一毛地凑钱买上一本,大家轮流着看。

为了让家中灯光微弱的寿命能够延长,我只得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油墨的芳香。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范文,那份喜悦在年少的心中荡漾。可有时也会摊上买不起煤油的时候,母亲总是一次次来回地摇晃,希望能把灯摇地亮些。那小小的灯光,融入了母亲深深的希望,也明亮了一个农家孩子走向远方的志向。

二十多年前,我在乡下。一天到晚琢磨着逃离农村,比如考学、比如当兵,后来后面的一条实现了,生活轨迹改变了,我却渐渐地不习惯了。通过读书,我深深认识到:人世间最美好的诗篇源于爱和感恩。

读书让我停下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不断地感悟和思考。我享受这种诗意的人生,在知识的王国里,叩问生命、触摸真诚。打开一本本书,翻过一座座山,阅读带给我许多意想不到的欣喜。因为不断地学习,我的人生方向开始渐渐地清晰。

面对鲜花和掌声,现在的我依然坚持每天读书和写作。因为我知道,一个人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一个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阱。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还有梦,我还能帮助他人实现梦。

有梦真好!读书真好!

文/杨晨芙

一月寒假匆匆走到尾声,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我就要去奔赴我离校以后的第一个竞技场了。

太多励志的话语已经不能如往常打动我了,我真切的知道实践对于我的意义,纵使理论知识掌握的再好,但这时,我还是得承认实践重于理论。

今天是回家的日子,原本昨天就要回家的,奶奶舍不得孙女,我不忍看到她老人家难过,便又待了一天。从小爷爷奶奶的照顾让我甚是感激,对于他们的感情已远远超过父母,我忘不了那一幕幕无微不至照顾我的场景,我曾经想过将来要尽我所能去回报,去感恩。

我想上帝是故意的,知道爷爷有一手了不得的木匠手艺,便请爷爷去打理他的后花园了,所以我那么向往去看一眼天堂,天堂被爷爷管理的一定很美,很美。

我时常梦到一个场景,爷爷教我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我从小背到大的诗,是我印象最深的诗,是我最爱的诗。

5岁的时候,我读一年级,爷爷用粉笔一笔一划在房门上写着这首诗,渐渐的,字开始模糊了,他用粉笔加深再加深,那首诗日复一日就那样印在了我的心上。

爷爷曾说他的爷爷以前是私塾里的老师,他告诉我“世间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兴许是受爷爷的影响,我对读书产生了浓厚了兴趣,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心越来越强烈,我却不知道这曾经也是爷爷的梦想。

文革八年,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爷爷也深受其害,只读到了五年级(那时小学五年制),但爷爷没有放弃继续读书的愿望,仍在孜孜不倦,走在求学路上。

小时候,爷爷教我认字,长大后,我教爷爷认字。爷爷最大的愿望便是能看到我走上讲台的一刻,我也一直坚信我可以做到。不管在哪里,他会归来,看到让他骄傲了二十年的孙女是如何掌控课堂,桃李满天下。

可是这一次,是真的看不到了。

天堂里有很多文人,可是我知道爷爷永远不会孤单了。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会暖,花还会开。

生活意识流·谈读书

文/喀纳斯湖

踏黑而回,痛感加剧,难以襟声,嗓子报复人生。不会自我保护,自责!

仰望苍穹,灰暗的天空没有繁星点点,羡慕草原的夜晚,空旷宁静。中原城市的夜晚常常如此,习惯了就少了期盼和等待。回到家,学做葛优躺,写写小文字,是一种难得的消遣和享受。

下午参加新安江路小学的馨安书社成立,31位同志自愿加入读书共同体,建章立制各司其职,挂牌发言颁书,其乐融融。有一个老师的发言特别令我感动。他说,我以前很喜欢读书,今天有了组织,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希望在这样的团队里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提高。言为心声,情真意切。还有两位老师上台朗读诗歌,期间笑声不断,可以看出来,大家是发自肺腑的开心,没有“被迫和无奈”。

薛校长给我布置的“作业”是分享一下读书心得。我现场做了一个调研,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王校长说是为了静下心来,更好的思考。一个老师说他原来就一直喜欢阅读,现在要继续读下去,养成一个习惯。

读书是生命的美容!周总理说读书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努力。他的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的人说读书是为了生活工作的更好,这也无可厚非。其实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热爱阅读不需要任何理由,不喜欢读书却可以找一万条理由。读书是为了拓展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读书是让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多一个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提高生命质量,让活着变得更有尊严,更有成就感,更快乐。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走方式,因为你读过的每本书都不会辜负你。教师读书不仅是为学生,为生活,更是为了自己。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变得自信。假如说评课的时候你不敢发言,培训时候不愿交流,座谈时候无话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话有道理。

培根说读书可以怡情,博彩,长才。每个人读书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人读书是为了克服孤单寂寞冷,这是消遣。有的人读书是为了与人高谈阔论时有谈资,这是显摆。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让自己阅历更加丰富,这是增智。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阅读可以拓展自己的生命宽度。无论读什么书,还是为何读书,多读书总是好事。读好书就一定愈发优秀。

我特别喜欢藏克家的一句话:读书就像爬山,爬得越高,视野就越宽阔;读书就像耕耘,付出的汗水越多,收获就越大。

读书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姊妹!读而不写则浅,写而不读则空。把自己的读后感写出来,分享就是一种喜悦。要想做好读书和写作两件事,最主要三点:其一要坚持,其二要忘我,其三要快乐。

“馨安”书社的名字与校名谐音吻合。在我看来,第一字代表了温馨和谐,指向着读书的氛围。第二个字代表了安心安逸,指向着阅读的愿景,过程要无忧和快乐。

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条游鱼,有些终其一生始终在浅海里游弋,唯有鲸鱼,才有机会在深海和海平面来回穿梭,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