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二舅散文

2023/12/25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二舅散文(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二舅散文 篇1

二舅和二舅母,两人算得上是天生的绝配,过日子都一样的精打细算,都一样的抠门至极。

对于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经历过饥饿、贫穷与动乱之苦,学会精打细算着过日子那是正常不过的事了,更何况勤俭节约一直就是人们所提倡的持家美德。可是,这人一旦计算得太精太细太认真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记得土地刚承包到户那年头,二舅一家人的确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精打细算的头脑,为自己的小家开创了一个幸福美好的局面。最先在村子里盖起了漂亮的新瓦房……过了两年,又买回来粮食加工机器搞起了加工与养殖,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改革开放的春风越来越暖人心,党的富民政策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宽裕。村子里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也就渐渐多了起来,同村人“一家有事百家忙”的好传统依旧在代代延续着。于是,二舅夫妻俩就整天埋怨咱村人事多,老是在说别人家有事自己又是帮忙又是送礼的谁受得了啊!此时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自己家里有事时,村里人是怎样帮自己的。

接下来,夫妻俩就开始盘算着如何摆脱这种乡亲邻里有事要去帮忙(自己费工费时)还得花钱送礼的“困扰”。等到自己把两个女儿“风风光光”出嫁以后,就把自家的房屋田地一并交给已经另立门户的小弟一家照看,便带着十来岁的儿子出门打工去了。

二舅一家三口一去就是12年。这期间,逢年过节没回来过,左邻右舍有事没回来过,自家哥弟有事没回来过……外公过世得早,是大姨妈含辛茹苦地支撑着二舅兄弟几人曾经风雨飘摇的童年,就是大姨妈七十(稀寿)庆典时,所有该来的亲戚都来了,就差二舅一家人没在场。去年亲家公去世,二舅一家也没有回来,这让女儿觉得很没面子,哭嚷着要与狠心的父母断绝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乡亲邻里情乃至割舍不断的浓浓亲情都被他们的“精明”给埋葬了,村里人似乎早已忘记了他们的存在。

大家都知道,不是他们没有条件和没有能力回来,只是他们算计得太鬼灵精怪啦,满脑子里只有钱,至于什么情啊义啊都早已经荡然无存了。

据知情人说,他们家出门打工这些年从来就不在同一个地方呆久,总是干满一年就要换一个地方,原因就是怕在同一个地方呆久了与人混熟了又要被人家请客——不去没面子,去了又心疼钱!在他们眼里,那小小的三五十元钱就是一个比人情还要珍贵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宝贝数字。就这样,他们离家在外12年没干成什么体面的大事,也没有结下什么人缘。

就在上个月初,二舅突然回来了,只在三舅家里住了一宿,最后连自己家的老屋也没顾得上看一眼就匆匆忙忙地走了。这一举动让村里人觉得好生奇怪。

人们到后来才听三舅说,二舅这次回来是要他帮着请邻里和亲戚们下个月二十八号到砚山县城某餐馆去参加他儿子结婚喜宴的。

二舅走后,三舅特别为难,因为他知道凭着二舅一家的为人和他们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邻里亲朋是一个也不会去捧场的。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就连三舅他自己都不想去……

这事到了后来,却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先前二舅的儿子保财在外面已经谈过了好几个对象,最终都是因为二舅俩老过于“精明”而宣布告吹。

现在这桩婚事好不容易才算定了。可是,知情知礼的女方家长却坚决反对他们在人地两生的打工地县城摆酒设席,还说这一家老小常年在外打工终归不是长远之计,做人就要知根知底守本分,彩礼多少都好说,但婚礼必须回老家举办,否则没得商量。准儿媳小雅是我们邻县人氏,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好姑娘,她也说要借此机会多认识男方老家的亲戚。

就是这样一个合情合理而又被人称道的要求,却把二舅一家给愁坏了,顿时傻了眼。

试想,像他们这样淡泊亲情,利益至上,金钱第一的人,在抛离故乡12年后还能找回那一份原本不该抛下的情分吗?

二舅散文 篇2

一天中午,我正在家里做作业。突然听见他的喊声:“小宇,快出来,你二舅来了!”我不情愿地走了出来。眼前的二舅让我眼睛一亮:一身笔挺的黑色西服,配上一条红色的领带,里面的白衬衫十分耀眼,脚上穿一双黑色铮亮的皮鞋。我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我正站在那里发愣,妈妈说:“你发什么愣呀?,你看,你二舅给你买了这么多东西。”我往电视柜上一看,上面放了几大包东西。二舅看见我出来,笑眯眯地对我说:“小宇,不认得二舅了?这次二舅来没有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一会你要什么二舅带你出去买,如今二舅有钱了。”

看着眼前的一切,往事又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小,才上幼儿园中班,每次二舅来都是穿着他那件破旧的制服,经常都是脏兮兮的,一条打了补丁的裤子上满是泥巴,一看就让人心里不舒服。每次来不是借前给孩子报名就是借前买肥料买种子买农药什么的。总之,每次他一来我就不高兴,有时爸爸妈妈留他在我们家吃饭,我就把脸沉下来,他喊我我也爱理不理的。后来,听说二舅出门打工去了,再后来,又听说二舅打工回来承包了村里的鱼塘养鱼。总之,好几年没有看见二舅到我家来了。没有想到,几年时间,二舅彻底变样了。这真是“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呀!”他今天是来还我们家钱的。

看着二舅如今春风得意的样子,想到以前我对他冷淡的态度,我真是无地自容呀!如今有了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二舅变了,家乡变了,祖国大地到处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舅散文 篇3

二舅是母亲的弟弟,六十出头,去年春天被查出患了病,已到晚期。二舅勤俭孝顺,最大的缺点是性格倔强。检查结果出来后,他比大家都乐观,以前不爱笑的他,见人都笑。对去看望他的亲戚,一个劲儿说:“我不坐电梯,上楼梯到五楼,气都不喘,吃饭一顿俩蒸馍。”大家忍着眼泪,劝他听医生的。他点点头,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

出院后,他就恢复了倔脾气,不遵医嘱也不定期检查,歇了三五天后,又干起了建筑工。那时已是炎夏,烈阳如炙,儿女们想方设法,带他去旅游,可惜的是,旅游回来,他继续干活,无人劝得住。

母亲和二姨,还有我们这些小辈儿,一说去看望他,他就恼着说,好好一个人,光来看啥哩。村里人见了不说闲话?没病也让你们瞧出病来了!此后,十天半月,他就骑着电动车,去看母亲。

明知道这种病,是见一面少一面。可要是不逢年不过节去看望他,他必定会多心的。刚好他们村建了个公园,五一小长假期间开放,我打着去看蝴蝶兰的借口,顺便去看二舅。

虽然提前告知我们去,二舅依然按时上班。听说他的工地在花园里,我们去逛了一圈,地方太大,没找到。上午十一点二舅从工地下班,精神挺好。我劝他躺床上休息一会儿,下午还得去接班。他摆摆手说,活儿不累,光看着游人,不让游客上楼梯。然后他滔滔不绝地给我介绍公园的各种景观,现有的、规划中的,还找出一张宣传页,对图比画着。除了不时吸溜一下鼻子,还真看不出他是个病人。我笑着、听着、看着,心中酸酸的,不知道二舅能不能熬到公园建好的那天。

吃过午饭,二舅去接班了。让他带把伞,他说找个树荫不热。刚建的公园,刚栽的树,上哪儿找树荫?昨晚他加班到凌晨四点,早上八点又上班了。表妹说真是个憨老头儿,表弟媳妇说,不让干还生气,只要他高高兴兴的,就随他吧。

也是,二舅在有限的日子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开开心心的。作为晚辈,顺着老人的意愿,何尝不是一种孝呢?

二舅散文 篇4

二舅和二舅母,两人算得上是天生的绝配,过日子都一样的精打细算,都一样的抠门至极。

对于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经历过饥饿、贫穷与动乱之苦,学会精打细算着过日子那是正常不过的事了,更何况勤俭节约一直就是人们所提倡的持家美德。可是,这人一旦计算得太精太细太认真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记得土地刚承包到户那年头,二舅一家人的确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精打细算的头脑,为自己的小家开创了一个幸福美好的局面。最先在村子里盖起了漂亮的新瓦房……过了两年,又买回来粮食加工机器搞起了加工与养殖,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改革开放的春风越来越暖人心,党的富民政策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宽裕。村子里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也就渐渐多了起来,同村人“一家有事百家忙”的好传统依旧在代代延续着。于是,二舅夫妻俩就整天埋怨咱村人事多,老是在说别人家有事自己又是帮忙又是送礼的谁受得了啊!此时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自己家里有事时,村里人是怎样帮自己的。

接下来,夫妻俩就开始盘算着如何摆脱这种乡亲邻里有事要去帮忙(自己费工费时)还得花钱送礼的“困扰”。等到自己把两个女儿“风风光光”出嫁以后,就把自家的房屋田地一并交给已经另立门户的小弟一家照看,便带着十来岁的儿子出门打工去了。

二舅一家三口一去就是12年。这期间,逢年过节没回来过,左邻右舍有事没回来过,自家哥弟有事没回来过……外公过世得早,是大姨妈含辛茹苦地支撑着二舅兄弟几人曾经风雨飘摇的童年,就是大姨妈七十(稀寿)庆典时,所有该来的亲戚都来了,就差二舅一家人没在场。去年亲家公去世,二舅一家也没有回来,这让女儿觉得很没面子,哭嚷着要与狠心的父母断绝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乡亲邻里情乃至割舍不断的浓浓亲情都被他们的“精明”给埋葬了,村里人似乎早已忘记了他们的存在。

大家都知道,不是他们没有条件和没有能力回来,只是他们算计得太鬼灵精怪啦,满脑子里只有钱,至于什么情啊义啊都早已经荡然无存了。

据知情人说,他们家出门打工这些年从来就不在同一个地方呆久,总是干满一年就要换一个地方,原因就是怕在同一个地方呆久了与人混熟了又要被人家请客——不去没面子,去了又心疼钱!在他们眼里,那小小的三五十元钱就是一个比人情还要珍贵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宝贝数字。就这样,他们离家在外12年没干成什么体面的大事,也没有结下什么人缘。

就在上个月初,二舅突然回来了,只在三舅家里住了一宿,最后连自己家的老屋也没顾得上看一眼就匆匆忙忙地走了。这一举动让村里人觉得好生奇怪。

人们到后来才听三舅说,二舅这次回来是要他帮着请邻里和亲戚们下个月二十八号到砚山县城某餐馆去参加他儿子结婚喜宴的。

二舅走后,三舅特别为难,因为他知道凭着二舅一家的为人和他们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邻里亲朋是一个也不会去捧场的。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就连三舅他自己都不想去……

这事到了后来,却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先前二舅的儿子保财在外面已经谈过了好几个对象,最终都是因为二舅俩老过于“精明”而宣布告吹。

现在这桩婚事好不容易才算定了。可是,知情知礼的女方家长却坚决反对他们在人地两生的打工地县城摆酒设席,还说这一家老小常年在外打工终归不是长远之计,做人就要知根知底守本分,彩礼多少都好说,但婚礼必须回老家举办,否则没得商量。准儿媳小雅是我们邻县人氏,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好姑娘,她也说要借此机会多认识男方老家的亲戚。

就是这样一个合情合理而又被人称道的要求,却把二舅一家给愁坏了,顿时傻了眼。

试想,像他们这样淡泊亲情,利益至上,金钱第一的人,在抛离故乡12年后还能找回那一份原本不该抛下的情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