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散文随笔
老地方整理的家乡的散文随笔(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家乡的散文随笔 篇1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泰山那样雄伟的峰峦,也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但她也是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迷人景象。其中,汾河水库和涧河公园的景色最是让我喜欢。
汾河水库位于县城东面15公里处。从远处望去,一眼就能看的宽阔无边的大海。宏伟的水库大坝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水中。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平安与幸福。蔚蓝色的海面在太阳光下闪闪发亮。一阵清风吹来,海面泛起层层细浪,就像是数不清的鱼儿在跳跃。那种景象壮观极了。
来到县城,非去不可的地方当然是涧河公园了。涧河大桥像一道亮丽的彩虹跨河而过。桥下,美丽的公园向东西延伸而去,远远望不到头。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观音像。看上去栩栩如生,给人们一种慈祥、宁静的感觉。她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左手托着一个花篮,上面有一个大大的“福”字,右手的食指翘起,好像要把“幸福”、“福气”洒向人间,远远望去,真像位仙女在翩翩起舞。
公园里到处树枝摇曳,绿草如茵;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真是三步一趣,五步一景!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涧河桥就变成了霓虹桥。桥上各种各样的彩灯忽亮忽灭,忽红忽蓝,忽明忽暗,千变万化。最引人注目的就数音乐喷泉了。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来变化水柱的高低和方向。在五颜六色的喷泉灯照射下,一条条水柱像放焰火一样带着梦幻般的色彩直冲天空,又如一条七彩巨龙在空中盘旋飞舞。还有的像美丽的菊花,中间喷出一股最高的水流,既像一顶高贵的皇冠,又像一朵有细长花蕊的花…。。
公园广场上大妈们正在跳广场舞,还有很多人在跳交谊舞,他们迈出整齐的步伐,向人们展示优美的舞姿。整个广场成了舞的世界,歌的海洋。
这就是我的家乡,我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喜欢这里的一切!你喜欢吗?
我爱我的家乡——娄烦!
家乡的散文随笔 篇2
今天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是不是在桌前一边吃着香甜的汤圆,一边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呢?
我们家乡,每年的元宵节都要放烟花,看花灯,今年也不例外。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街上看花灯。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提起元宵佳节,除了汤圆,我想更多人会想起赏灯。而在我的家乡,正月十五上午的游街“闹元宵”却更被人们看重。
清早五点多钟,便有大批人马在水镜广场聚集。老人,小孩,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人都在队伍里满面春风。打腰鼓、划旱船、扭秧歌,无人不迫切地表达着自己的欢喜。游行队伍从大街小巷走过,路边观看的人摩肩接踵。调皮的小孩,拿出过年没放完的鞭炮,“刺啦”一声擦燃往人群里一丢,吐吐舌头跑掉了。只剩下母亲无奈的苦笑、抱歉的赔罪及众人宽容的笑声。狮子在街上上蹿下跳,长龙在人海中上下翻腾。夹杂着震天撼地的锣鼓声,欢乐的气氛沸腾到了极点。
元宵是团圆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顿丰盛的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点开始,万家鞭炮齐鸣,当满城的地面都被喜庆的红色铺满时,人们便开始吃饭了。汤圆当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的汤圆最令我挂念——奶奶不会夹馅,所以总是把汤圆揉成一个个小团。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的味道:煮好后盛起来,一人面前一碗汤,加上白糖和炒好的芝麻,绝不亚于蒋雯丽代言的那“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汤圆”。
吃完汤圆,我们又来到广场观看礼花。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得离开了。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我相信,随着祖国的日益发达,今后的元宵节一定会更好、更令人们期盼!
这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
家乡的散文随笔 篇3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河里的冰渐渐融化了,水也涨起来了。溪水哗啦啦地流着,唱出一支又一支婉转动听的歌儿。小鱼、小虾们在清澈见底的溪水里无忧无虑地嬉戏着,一会儿悄悄探出头,随后又溜之大吉;一会儿三五成群地游戏,像群快活的小天使;一会儿在茂密的水草丛里调皮地钻来钻去,好像是在捉迷藏,那高兴劲儿简直无法形容。
一阵“贵如油”的春雨过后,世界万物都复苏了,变得五彩缤纷。瓦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美丽得像是出自达·芬奇笔下的神画。小河边,公园里,柳树不再是光秃秃的模样,枝条上长出了嫩绿的小新芽。“二月春风似剪刀”,不错的,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万物。几日后,那新出的小芽都变成了一片片月牙形的叶子,好看极了。
草地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厚厚的、长长的天然绿色地毯,踏上去软软的,又是那么得充满生命力。花中的报春使者——迎春花开了,金灿灿的,高兴地说着:“春来了,春来了!大家快醒醒,美丽的春天来了!”花儿们听见了,一个个都像雨后春笋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粉红明媚的桃花,洁白胜雪的梨花,娇艳美丽的海棠花……那千百朵笑脸迎人的鲜花,正用清脆的声音微笑低语:春来了!春来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希望的季节,它充满朝气、充满活力。谁家的少年,在温暖的阳光下捧一卷书,诵读春天的华章!
家乡的散文随笔 篇4
原以为只要我离开这个给我失望,给我带来伤心的单位,我不会再有任何的回忆。但是我错了,原来离开并不是自己想象那么轻松和快乐。
回顾自己还是一个企业职员的时候,与现在的自己相比,难免让我产生留恋。真得很怀恋自己以前的没心没肺的快乐,好怀恋自己拥有的自信,怀恋自己无畏的勇敢。依然还清楚得记得刚到这单位时,满怀信心得面对自己,挑战自己。现在的我再也不会了,似乎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容易的事情也要想想我能做吗?我有那资格去做吗?经常怀疑自己,除了怀疑就是畏缩,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长大的表现,但我知道在做事时要考虑到身边人是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当想到友情时,在这个单位最恨就是我没有好朋友了,因为没有人在我落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一切仅仅要靠的是自己。临走前我最自信的就是我没有想念和怀恋的人了,我能走得很洒脱,甚至不用回头看看以前在单位某个地方是否还有回忆的影子。就带着这样的想法准备,出发。也许真得是要走了吧,难免还是落下一点伤感的。在“同事”为我庆祝的场景中,我找到遗失已久的“友谊”,在她们小小的行动中我终于可以感受到:我还是有“朋友”的,只不过这些朋友与以前同学对待我的方式不同罢了。
离开原来还是不舍的。
家乡的散文随笔 篇5
过年(又称春节)是我国最传统的民俗节日。古往今来,在过年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给了许多文人墨客发挥了想象的空间,也留下了许多美文佳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如今读起仍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购年货、准备年节器具等等,这些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辞旧迎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待第一声鸡啼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新年就来到了。翌日,男女老少无论贫富,都穿上平时舍不得穿戴的节日盛装,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恭喜发财。在各家各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满街游人,热闹非凡,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罢休。
过年,在我国不同的区域,习俗也各不相同。老舍曾在回忆中说过:北京那地方的小孩子喜欢三件事,一是买杂拌儿,二是买爆竹,三是买诸如风筝之类的小玩艺儿。而第一种买杂拌儿,其他地方的孩子们恐怕只能望之而兴叹了。而到了河南,阎连科曾在文中说:走亲戚的礼肉,一条条挂在半空,这真是一种奇观。浙江要吃酱肉棕子、鱼干,还有喷香的煮芋艿(张抗抗《故乡在远方》),福建则要做白糖年糕、红糖年糕,还有“炸枣”和“五香肠”(斯妤《除夕》)。虽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终究年味儿没有变,这都能让人产生悠长深远的回味之情。
唐代的高适有一首《除夜作》中写道:“旅馆寒冷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一个“愁”字把诗人不能欲归、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这不能与王安石的《元日》所能比拟的。苏轼被宋哲宗贬谪到惠州,他在那里度过第一个春节时悲感交集,赋诗一首,记下了他感伤的情怀,写道:“前年侍王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今昔对比,一盛一衰,一荣一枯,人生感慨,全寄寓在漂泊江海独处禅房的心境之中。
据说春联起源于桃符,贴春联也是表达一种喜庆之意。而相传后蜀主孟昶曾写过“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也可算我国最早的春联之一。说到春联,还流传着许多趣闻轶事。当年暂居于浙江绍兴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夫人的劝说下,写了一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对联,张贴于门外,不到半盏茶工夫不到就被人揭走。他只好再写“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还是不能留住。这下急坏了夫人,王羲之急中生智,又写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样一副不吉利的对联没有人再揭。到了第二天,大年初一他又在上下联各加三字,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真令人拍案叫绝不止。而如今的春节,虽然年味越来越淡,但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来说,天南地北的亲人,大家汇聚到一起过一个团圆年,这无疑成了一件很幸福快乐的事情。每到年节,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这种美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古时祭灶神仪式也是十分隆重的,中堂摆起一大桌“福礼”,每家人都要向灶神行拜礼,以示灶神上天向天宫汇报这一年来的好事,灶神的任务是“上天呈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职责。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民间叫做“迎春日”,也称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新”。在春节前扫尘,是人们素有的传统习惯。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总有贴门神的习俗,这种习俗大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据说,而唐太宗李世民得了种怪病,梦中常闻鬼哭神嚎,弄得他夜不成寐,焦虑万分。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闻知此事,全身披挂,分站在门的两旁为之守护,这种方法果然灵验,不久,李世民就大病痊愈。为感激这两位将军,他令人画影图形,张贴宫中大门的两侧。从此,民间“贴门神”开始大行其道。这只不过是一种传说,也能很好地表达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其实,年节对我来说,既是浅浅的划痕,又是重重的一笔。年节怎样过纯是一种心境,来不得半点强求。钱钟书过年,谢绝来客,潜心读书。冯骥才过年,“闭关”与笔墨对话,这不都是一种情致吗?你也可以与家人独处,尽享天伦之乐;也可以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更可以围炉煮茗,捧书夜读。只要你觉得一个人心中有年过,不管表示他是否还年轻,感觉生活还很有滋味。
年轻时读封神演义,喜欢神仙道士的生活,那时也很爱读那些描写神仙生活的诗词。“烟霞深处运元功,睡醒茅庐日巳红”;“脱尘缘,万事轻”。这些诗词的意境,这几年时时泛上心头来,让我给自己减压的同时,也产生了逃世的倾向。虽然生活的地方如同当下的空气,也难免雾霭天,我却有意识地栖居起来。过了不惑之年,岁月变得急促而没有节奏,稍不留神,那流水般的日子很快从你的指间溜走。
日落不是岁月的过,风起不是树林的错。年少的时候,我们总希望拥有好多更好的东西。可是,长大后才渐渐地明白:“这世间纵有万般好,却并非都要全部拥有”。自己选择人生,和人生选择你,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运结果。岁末年初,新春伊始。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我们心中难免总有一种难以平静的心绪,似乎总想好好的细数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仓促中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而那芥川龙之介又曾说过,“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既然这样,得意也好,道路坎坷也罢,那终究只不过是岁月给予我们的礼物。
对于远在他乡的我而言,新年是过去一年的终点,但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而正因为这样,我觉得一瞬间成长了许多。而对于飞速发展的今天,前面固然有机遇、有荣光,更多的是应该去面对前面的路。岁月留痕,流年在花开花落间转身,陌路旁你随手播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什么样的花朵。世上没有不绝的风景,人要有前行的.心情。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一个人的成长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学会欣赏自己,充实自己。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乐趣和刻刻“镶”着惊喜。当然,这也并不是意味着成长的人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应该让他们懂得精神和物质的结合罢了。
家乡的散文随笔 篇6
青春如叶子落下般那一刻的短暂。——题记
春夏秋冬,来回轮回。叶子的离去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
风,树,落叶,他们本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叶子已经从树上落了下来,它不在是树梢的一员了,从那一刻起,他就没有了生命。它的飘落是舍己的飘落,为的是不阻挡人们所需要的那一片阳光。落叶是伟大的,他拥有着其他事物所没有的魅力,它的生命历程演示着不菲的价值,演示着追求自我的突破。一片落叶就是为了下一个生命的诞生。青春亦如此,在春光里画上人生中最亮丽的一笔。而他亦是短暂的。
人言落叶归根。古诗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说落叶的归宿是泥土,在泥土中化作养料供来年的植物根吸收,故曰:“落叶归根。”青春被时间埋葬,也许你不记得每一天每件事,但总有两件事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老年时光中,细细咀嚼那份美好与青涩。
一片没有了生命的落叶,通过自身的毅力,四处漂泊,经历风雨,找寻自己的归宿。人也一样,也一直向自己的理想迈步。人生就是一个舞台,成败就在一瞬间,它是残酷的,每个人就像落叶一样,经历风雨,经历磨练,找寻自己的位置。
落叶是美的,但没有人留意他。虽然一片落叶落下,它的生命也就结束,但其灵魂却永伴我们身边。青春如一片落叶,唯美却带着遗憾,离别却带着美好,青涩却又珍贵,虽流逝青春,但她的经历留给我们的价值会驻守一生。
青春是一片落叶,他是短暂的,对于你我来说却又是永恒的,弥足珍贵。
让青春长驻!
家乡的散文随笔 篇7
春雨绵绵,
思绪喃喃,
春风何时,
艳阳东启。
春风拂面不觉寒,
又沐春雨意渐浓。
春风柔柔,
春雨酥酥,
千里花黄,
万里水绿。
桃红李白漫无边,
垂柳枝头漾绿意。
总盼春归,
更期春风,
春风春雨,
花开花艳,
春风吹过花姿曼,
春雨过后花容新。
昨夜风疾,
今晨雨润,
沥沥小雨,
轻浥浮尘,
百花浴雨色更艳,
柳舞春风绿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