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种菜的文章

2022/12/12经典文章

关于种菜的文章(精选11篇)

父亲种菜

文/董国宾

这些年,父亲在农村老家承包了几十亩土地种蔬菜,西红柿、朝天椒、黄瓜、冬瓜,红红绿绿的满地都是。父亲整天在菜地里忙碌,可别人对他种菜的方法却不认同。大家都说父亲种的菜虽好吃,但产量上不去,效益不高。他们还形象地比喻道,别人种菜能换回一头大牛,父亲种菜只能换回一头小牛犊。

父亲不管这些,只固执地认准了一个理:种菜就要做个好菜农。菜是入口的东西,要环保,要好吃,味道要纯,要有品质。父亲不盲目追求产量和效益,更不种劣质菜,默默地按自己的方法科学种植,尽管收入不算多,但心里踏实。

不曾想,城里人看上父亲种的菜了,好几家大型超市都把父亲的菜园作为蔬菜供应基地。他们说,父亲种的菜是绿色食品,城里人很喜欢。他们给出了很好的价格,上门收购父亲种的菜,有多少收购多少,还签订了正式供销合同。父亲踏踏实实,辛勤劳作,用种菜赚来的钱,在家里盖起了新楼房。前段时间,我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农村老家,家里焕然一新的模样,父亲始终忙碌的身影,让我感慨不已。

我生活在城市里,在工作和经营上,常有不少小心思,爱耍些小聪明,总想走捷径,可往往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春播秋收,锄草施肥,一辈子没离过田间地头,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他有过挫折和磨难,但从没向命运低过头。父亲种菜的经历让我明白,有些操守,终其一生不能丢。

小菜园

早上,妻子在厨房做汤,喊我摘几棵香菜,我麻利地从窗台上的花盆里摘了一小把送过去,还不忘自夸:“天然无污染,这香菜真有味儿!”

楼上种菜,要数南阳台。我家的阳台属于那种封闭的内阳台,隔着玻璃能进阳光,可开窗进风,但淋不到雨,雨的问题只能自己用喷壶解决了。

阳台种菜,最初因在“开心农场”种菜、偷菜而促成。网络虚拟种植的风靡,勾起了我回归现实种菜的想法。我家虽然住在七楼,不能像一楼那样经营小菜园,但也挡不住我阳台种菜的热情。没有土地就用花盆、塑料箱、泡沫盒盛上土,开始播种栽培,香菜、生菜、西红柿、黄瓜……林林总总,种得煞有介事。

春节时,我在花盆里种过小白菜,不成功。阳光、水分都够,大概是土壤养分不够或温度太高、没有自然风的缘故吧。种得最成功的是香菜,而种香菜纯属意外,因为听说种菜的时候种点带气味的,不容易招来虫子,于是我把香菜与小白菜、生菜混种,后来又种在了西红柿下,各长各的,两不耽误。

西红柿植株较高,在室内阳台上种,开始我都没敢想。后来,在乡下的姐姐在网上晒出自己在阳台种的西红柿、黄瓜,我在点赞时加上了“眼馋”的表情。不久,姐姐便把育好的西红柿苗、黄瓜苗和有机肥包裹好,托人给我送来了。我等不得,当天晚上就栽上了。心里想着,一定能有姐姐那样的收获。

按照姐姐的指教,我栽培的小苗长得很快。开花后,姐姐在微信里不时指点。不长时间,花托下鼓了起来——柿子结果啦!但是,随后又出意外了,我发现柿子顶部发黑,又求助姐姐。姐姐说是营养不足,需要增施磷肥钾肥,不长时间又把肥给我送来了。我按照姐姐的提示施肥,再加强观察、精心管理,问题终于解决了。当我把成熟的西红柿晒在网上时,姐姐也跟着欢呼:成功了!

比西红柿还难侍弄的是黄瓜。花开得不少,黄瓜纽儿也不少结,就是留不住,眼瞅着逐渐萎缩,乡下人管这叫“化了”。问姐姐病因,说是肥没跟上,还得通风。我又上网查了查,总结教训,查找对策,终于有一根黄瓜成功地长大了。妻子说:“有一根长成了就是成功!”

写到这儿,我得感谢妻子。为了支持我种菜,把原来阳台上栽培好多年的花都送人了,并且对我种菜提出了不少建议。

以菜代花,同样美化了室内环境。蔬菜虽然没有花卉美丽,但它青青的叶子有一种朴素的美感,即使在寒风肃杀的季节,也能呈现一片绿色。阳台种菜不仅为了吃菜,更在于调解生活,享受栽培过程带来的乐趣。尤其是播种后等待出苗、蔓藤、开花、结果,感觉妙不可言。

有块菜地

文/雅庄

上初中时,学校组织学习了农业基础知识,到了那年清明,我就在门口沟边盘了块十几平方米的地,种上了辣椒、葵花。那会儿,每天上学前从囤子里打桶水浇一遍菜苗,放学后先飞跑去看看自己的地,成了我闲暇时的一种寄托,也多少能省下点儿买菜钱贴补家用。可能是受了这种影响,第二年,父亲在沟地盘了更大一块地,种上了倭瓜。从此,家里就不缺菜吃了。

那个年代开荒种菜,其实是犯错误的,因为荒地也是生产队的。然而过了三十多年,这段种菜记忆仍然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后来,单位搬到新区,在大厦十九层办公,向南眺望,见龙门山郁郁葱葱,总不由地想起陶潜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我知道,这是内心的一种向往,向往在南山上有块菜地,能远离尘嚣,能自给自足。一晃十几年又过去了,再向南望去,鳞次栉比的大楼拔地而起,已经看不到龙门山了。然而,在龙门山上有块菜地的愿望,仍然强烈。

今年春分后,学生约我登山到了龙门西山的伊人岭,这个伊人岭实际上是学生的种植庄园,里面种满了经济林。学生陪我游览时,我偶然发现山坡上有间闲置的护林房,房子旁边有块荒地,地面平整,土质尚好。我问:可以种菜吗?学生答:随老师意。我顿感欣喜,立即央人送来三齿耙子,我接过后立马盘起地来,发现墒还不错。用了个把钟头,盘了十几平方米,并整出四畦,打算分别种上青菜、辣椒、韭菜、大葱。饭后又盘了十几平方米,也平成四畦,打算种上芫荽、芹菜、番茄、黄瓜等。盘地的付出,是大汗淋漓,还有两手的血泡。对于这些,我视而不见也全然不顾,我眼前出现的,是果实缀枝的硕果累累,是瓜果飘香的喜人景象。

我想起了王维的田园之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山边寂静的村庄,绿树下一缕袅袅的炊烟,有着颜回的简朴生活,又有着陶潜的与世无争。菜园丰收后,我还打算请一帮好友来此野炊,清泉煮鲜蔬,火锅滋味长。你想想,这众乐乐,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场景!

有了地,我就抓紧筹备。先在网上购买了种子,待天暖和时就下种,并从二十米外提水浇地。庄园张师傅见状,劝我等到清明节再种。我还犟:天这么暖和,说不定会长出来呢。结果是:过了清明,大部分种子都没出苗。我赶紧买来番茄苗、辣椒苗、黄瓜苗等补栽上。看到清明节前撒下种子、耐着严寒顽强破土而出的芫荽、韭菜、大葱,我掩饰不住地激动。

每到周末,我都要去提水浇灌。无奈天旱,浇不及干,菜苗大部分时间都是耷拉着脑袋缺水的样子,但杂草生长得异常旺盛,时时呈现着陶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情形。但是,我不气馁,坚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每每“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我相信有劳动,就会有收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甚至觉得,陶、王二人的诗句反映了我种菜的心境,感叹与圣贤心灵相通。

菜在干旱的环境里倔强地生长着。今天早上突然接到张师傅电话:来地里摘菜吧!我从县里兴冲冲驱车前往,哈哈,辣椒长得又青又长,番茄长得你挤我我挤你,韭菜和大葱齐刷刷像几排小树林,在旮旯里,我竟然还发现了两根嫩绿的黄瓜,四朵成熟的秋葵!

多年的心愿一朝达成,所种菜地硕果累累,这不是最大的收获吗?

秋来种菜去

文/何龙飞

秋来又恰逢农历小阳春,是种菜的大好时节。

我和妻作为上班一族,居住在城里,吃的菜多是到菜市买的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打药菜,很少买到无公害蔬菜。为了保证身体健康、提升生活品位、享用到绿色蔬菜,本着回归田园、返璞归真、体验劳动乐趣、充实生活的目的,我们谋划、商讨一番后,决定趁机去种菜。

说干就干。妻向一朋友和盘托出想法后,得到其理解与支持,菜地的问题迎刃而解。这块菜地处于郊外,面积约六厘地,实际上是一块田隔断而成,谷桩长得郁郁葱葱,乃此朋友的朋友家的地,随便种菜即可。

种菜必须得先备好工具。工作之余,妻到批发市场转悠,侃价还价,买下了锄头、耙梳等工具,并经过朋友的协调,落实了存放工具的地方——池塘管理房内。还新换了一把锁,确保存放安全。

菜地须整理出来,是当务之急。谷桩嫩绿,却有碍菜的生长,先得除掉。妻挽起衣袖,扛起锄头,来到菜地,躬身铲谷桩。累了,直起腰板,叹息一声,小憩一会。再哈口气在手心,搓一搓,紧握锄把,继续铲谷桩。平时劳动少,妻怎受得了如此强度大的劳动,手上的干茧与血泡冒出来了,折磨得她腰酸手疼。可是,妻一想到绿油油的蔬菜及家人的健康,就来了精神,坚持把谷桩铲完。此外,菜地连着公路,中间一小段路杂草丛生,影响通行。为图种菜行走方便,妻及时铲除了杂草,让小路畅通无阻、越发宽敞。

妻工作忙,分不开身,无暇顾及挖土。我刚好因故赋闲在家,自然就承担了挖土的重任。为便于利水,田壁、分界处的沟务必挖出来。我分开双脚,一前一后站稳,抡起锄头,使劲地挖下去,再用力一抬锄把,泥土就拱起来了,顺势一提,则堆在一边。如法炮制,一锄锄泥土被挖起,土边沟便脱颖而出,映入眼帘;田块里的泥土较硬,挖土时除身姿正确外,还得用力。但也得讲技巧,否则握锄把过紧、用力过猛会起泡、伤手。我不断摸索、尝试,在三个血泡诞生后总算掌握好了度。望着那血泡,我的心疼痛着,再不停地擦拭额头的汗水,便情不自禁地感慨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小时的劳动,我挖完了菜地的土。为了给妻一份惊喜,记录下劳动成果,我掏出手机,拍下了挖土后的图片,拿回家与妻一起分享,温馨无比,其乐融融。当晚的梦,我做得分外香甜,梦见了那块地,梦见了长势良好而可爱的蔬菜。

接下来,就是欠土的活了。我趁热打铁地干,力所能及地把泥土欠细。再把到菜种店买来的油麦菜、瓢二白、萝卜等种子均匀地撒在细泥土上。地边有干草及谷桩,则点火烧成草灰,撒在泥土上作为农家肥,助力菜种生长。考虑到泥土较干、雨水较少,我在妻的提醒下,专程驾车、提着桶与水瓢前往菜地,到池塘边提水来浇灌。于是,菜地湿润起来,星星点点的菜种灵动起来,积攒力量,使劲地生长。刹那间,我感动了,感动于菜地的无私奉献,感动于菜种的执着、勇敢,欣慰于我们的不辍劳作定将换来绿意盎然的生态蔬菜,去诠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谛。

回望那块菜地,我的心中荡起阵阵涟漪:憧憬与希冀固然重要,精心管理也不可或缺。我会与妻一道挤出时间,管护好菜地,为菜种虔诚地祈祷,为菜苗浇水、除草,做一名地道的护菜使者;这季菜退出舞台,又会让下季菜粉墨登场,让菜地不闲,让绿色蔬菜潇洒视觉与味觉,愉悦心情,陶醉灵魂;秋来种菜去,种出欢声笑语,种出累并快乐着的感悟,种出生机盎然的秋天。我们如此用心、投入,乐在其中,感触颇深,朋友们也不妨秋来种菜去。

楼上楼下,种菜养花

文/俞苏青

老婆较“小资”,喜养花种草。

老房子不大的阳台外,安了一溜花架,其上拥拥挤挤地排了一二十盆花草,虽不名贵,倒也养得茂盛。闲时没事,老婆把我拉了去观。一来二去,我也习惯了照顾它们,老婆不在家时,常去观察,见盆干,麻溜弄水浇之;有长势不好的,翻书查网,弄清怎么侍弄,时间一长,更有了些责任感。

买新房的时候,除买房人惯常的讲究外,我们多了一层:适合养花。最终,选了处位置不错的房子,专要了顶层。

房子上面的楼顶,与房子面积一般大,除安放有几个太阳能热水装置外,余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空间。我和老婆高兴坏了,搬家伊始,其余东西尚未整理妥当,先将花草在楼顶摆放整齐。这一摆,显出了决策的英明:以前拥挤在阳台外的十几盆花,在这里,只可怜地占了小小一隅,算算,尚可添百来盆。

此后的一段日子,我们快乐地奔波于花草市场和新房楼顶。买花买盆,往楼顶搬;遇休息日,开车进山,挖熟土,有值得盆栽的野花野草,也顺便挖回来,薄荷、兰草、百合什么的,像宝贝样弄回栽之。其间快乐自不必说,辛苦也是有的。一次,我们带了五个化肥袋,一袋袋铲满土,扎牢袋口,肩了往停于山下农家饭庄的车上扛。从头至尾这活儿自然是我的,小资的老婆赏赏野花、看看阳儿、情致来了再咕叨几段古诗,哼几声曲儿是行的,最多发现哪儿有好土吆喝两声,余事不敢多作指望。来来去去扛了我个龇牙咧嘴。这还不算,回去后又一袋袋朝七楼楼顶扛,劳作完毕,直把我累得浑身瘫软。老婆给了句很高的评价:“嗯,今天这身体锻炼的,有些效果。”

多番折腾,硕果累累。不久后的楼顶,整整齐齐排了百十盆大小不一的花草树木,有喜阴的花木,盆用好看的,摆在屋里,也摆了它近20盆。这一来,楼上楼下,一幅生机勃勃之模样。

春天,枯了一个冬季的植物开始柔软,慢慢,枝头抽出点点嫩绿,随着时光的推移,点点的嫩绿渐渐连成片,再过过,绿茵中不知不觉就有了别样的色彩,白的、黄的、红的……忽而有一天,本是骨朵的东西绽开了,啊,好漂亮的花!桃花、连翘花、海棠花依次盛开,引得蝶儿、蜂儿翩翩舞来,平静的楼顶不仅从此有了斑斓的色彩,又增添了鲜活的动感。热闹一阵,春花们开始谢落的时候,夏天来临,海棠、石榴、百合们登场了。夏花的香,更有几分浓郁,顶着骄阳,模样比起娇媚的春花,更多几分热烈奔放。再往后,绿叶逐渐凝重、深沉起来,花们该落的落了,该结果的,结出了圆圆的果实,秋天到了。秋天,桂花用它那别样的香气,日夜熏染着整个楼顶,菊花更是悄悄绽露它欺霜的傲气……

生活,在楼上楼下百十盆花草中有滋有味地演绎着美丽与芬芳。

美丽了,也芬芳了,但我添了一份责任与辛苦。百十盆花草,虽不用如养动物般天天喂食,水是要喝的呀,尤其骄阳似火的夏天,楼下的好办,楼上的,一天不喂它水,第二天准蔫吧,三天四天下来,必死翘翘。当初没考虑清楚,楼顶少安了水管,每天靠从家里往上提水。我们买了桶,初时一个,早晨接了水提到楼顶,晒到傍晚温度正合适,浇之。随着花盆数量的膨胀,水桶增加到两个、三个,晴天,每日三桶水是不能少的。我便嗨呀嗨呀进门出门往上提,然后逐一给花们浇。

老婆也忙前忙后跟在我屁股后面朝楼上跑,跑是跑得勤,只是回回空舞着两只手跑,最多带把花剪。

我玩笑道:“你应该提高效率,带桶水不是也有成就感啊。”

她倒是答得我无话可说:“为你着想啊,这么娇嫩的胳膊提这么大个桶爬楼,你心疼的多难受。”

好嘛,人家为我想得特体贴。

上得楼,我一盆盆地浇,老婆拿剪,这“咔嚓”一下那“咔嚓”一下,倒也没闲着,末了,得意道:“这干活啊,什么人干什么活。没技术的干体力活,有技术的,自然干脑力活。”然后四下指指:“看看,修枝这活,不是什么人都行的。”一副园艺大师的自豪。我真看看,许多花盆旁,堆了剪下的枝叶,再看上面,有的剪和没剪差不多,繁茂的枝叶照样枝丫八叉,只是整体缩小了些,有的,几乎光秃了,仅剩一截干。我哭笑不得,嘴上却恭维道:“这剪的,嗯,确实有水平!”

别说,有时候,真让她搞对了。有的花,不知怎么就死了,她一顿乱剪,留下一根光秃秃的杆儿,咦,过些天,竟然从根部发出了新芽。也不知是蒙对了,还是人家本来就可以从新开始的。

后来,准备安水管的,想想,又不安了。为何?我们的花,从未施过肥,仅有的一次,是大姐带来块豆渣饼,随意喂了喂,但长势一直不错,原因大概就在我们的提水上。我们提上去浇花的水,都是家里淘米洗菜的脏水,尤其洗鱼洗肉,那水,是真正无污染的有机肥。还有,刮鳞削皮,剩饭鸡蛋壳什么的,从来都是丢在桶里,这些东西,浇在土里,时间一长,充分腐熟,肯定强过化肥。再一条是:环保节约呀,用过的水浇花,不浪费资源,一举三得!还有呢,天天提水爬楼梯,锻炼了筋骨。

于是,决定这么提下去了。

忘了,还有个好处:意外收获。

我们的花盆里,经常冒出些个辣椒苗、南瓜苗、丝瓜苗什么的。长长,竟结出了果。有几次,懒得出门买菜,上得楼去,摘了丝瓜做了碗汤,摘了捧青椒做了盘虎皮椒,吃着喷香,比买的用化肥催出来的不知香多少倍!我们边吃边感叹道:可算尝到了丝瓜青椒本来的味道。

去年春天,我们决定专门种点菜。以前用过的塑料油桶酒桶,我们一直扔在楼顶蓄水,现在派上了用场。用剪刀从中一破两半儿,装上土,买来辣椒苗茄子苗,栽上,到了夏天,隔三差五,还真能收获些。吃着自己种的菜,不仅是感觉不一样,那味道,也真不一样。

楼上楼下,种菜养花,不图别的,给自己单调的生活,增添一份悠然,营造一份乐趣。

我家的小菜园

文/李海霞

我住在一楼,楼后有一片空地,邻居们把它整成了小菜园。春天,小菜园里开满了各种花儿,蜂蝶纷飞,景色迷人;夏天,各种瓜果时蔬鲜嫩可爱,让人忍不住想采摘尝鲜。

刚退休的我耐不住寂寞,也想去种菜,可不知从哪儿下手,就向农民兄弟请教。他们一面帮我松土、施底肥,一面讲解种菜知识,那种勤劳、朴实、厚道的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

整地结束后,我将几种菜籽、菜苗、果树苗撒播、栽种在地里。开始时,它们长势良好,我心里美滋滋的。可是不久,因为生虫和施肥不足,它们变得很难看。邻居耐心教我间苗、施肥、打叉、无药灭虫等,我边学边干。夏天,我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深深体会到农民兄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果蔬采摘季节,我充分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老公还在菜园里搭起了葡萄架,架下放置了石桌、石凳,栽种的几棵葡萄树已经爬满了架。傍晚坐在葡萄架下乘凉,品着石桌上的清茶,清爽怡人。

有时,我们全家聚在葡萄架下,摘几根黄瓜、几个番茄、几串葡萄,就着刚烤熟的羊肉串,真是鲜香无比。

菜园虽小,但乐趣不少,我收获的不仅是时蔬和瓜果,更有劳动的快乐!

捉虫记

文/徐斌

看电影《捉妖记》,便想写篇《捉虫记》。如今,我的大脑就像菜地,做什么都会想到蔬菜。

这两年,网上有教在阳台上种菜的视频,很多人跃跃欲试。然而种菜也是门学问,必须亲自实践才行。真种起菜来,可没那么轻松,且不说搭豆架、划蒜苗、摘蚕豆、永无休止的薅草,单是捉虫,就累得人腰酸背痛。

好在气味特别的菜,虫子是不吃的。韭菜、大蒜、洋葱都有点儿冲,芫荽香气扑鼻,它们碰都不碰。有浆的菜,比如茼蒿、莴笋、生菜、油麦菜,它们也没兴趣。倒是空心菜,它们有时会搭搭嘴,就像开奔驰宝马的高兴起来骑骑自行车一样。至于毛豆、豌豆、四季豆,它们看都不看。虫子挑食得很。

蔬菜上的虫,主要有两类,一是蚜虫,一是菜青虫。它们因喜好不同,各有各的地盘。

蚜虫最爱豇豆、蚕豆、番茄、辣椒。它们小的像荠菜籽,大的如芝麻粒,每次出征,都要排兵布阵,集团作战。

它们爬上豇豆茎,把茎裹得严严实实,叫你看不见一点儿绿——乡下人叫它们密虫,真有道理。它们用肉眼看不见的嘴,吮吸茎上的汁液。慢慢地,茎软了,叶子蔫了,花也谢了。我用两个手指头,顺着茎从上往下捋,一遍一遍地捋,一畦豇豆捋下来,手指头像染了墨。

好容易熬到豇豆结荚,豆荚像筷子似的垂挂下来,它们又把豆荚裹紧。这也是要捋的,不然豆荚会干瘪。菜农种的豇豆多,一垄望不到头,只能打农药治虫。有次妻子住院,我在陪护,同病房有个菜农,说等到豆子结荚,一天不打农药都不行。

菜青虫喜欢白菜、萝卜、苋菜、空心菜。去年,我种了二十棵圆白菜,现在叶子长得跟芭蕉扇似的,并逐渐包起。没想到,菜青虫像婴儿找到了母亲的乳房一样,天天趴在菜叶上,肚子都是鼓鼓的。菜青虫约三厘米长,浑身青色,跟菜叶差不多,不注意根本看不清。大大的不规则的虫眼、菜叶上的黑屎,还有青色的卵,则会暴露它们的行踪。圆白菜叶较其他菜叶厚、硬,像打了蜡,它们或许是喜欢在上面磨牙?

书上说,这种菜青虫白天活动,以晴天中午活动最盛。我看它们是昼伏夜行,吃露水叶,见太阳一出来,就到菜叶背面或叶柄处隐藏。雨天菜青虫也多,是以为园主雨天休息吗?它们跟人斗智斗勇。

我每天进菜园,总是先看圆白菜,看看正面,再看看背面,总能捏死几条菜青虫。有天早上居然捏死十几条,满手的绿。圆白菜长了一冬一春,已经可以食用,给虫子啃食掉就太可惜了。如果大面积种植,还是只能打农药,所以有人烧干锅包菜不洗菜是不对的。

瓜秧也招虫。我种了黄瓜、冬瓜、南瓜,都有虫,还有蚂蚁顺着藤蔓(wàn)爬。有时候,瓜秧的根断了,会发现根蛆、地蚕、蛴螬、叶螨等。它们天天跟我打游击。我也不烦,奉陪到底。种菜就是锻炼,练体力,练耐心。

陆游写过《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读书,我觉得用到种菜上也行。

芒而不茫

文/徐斌

转眼已是芒种。

下午骑车下乡闲逛,见麦子都割完了,长长的麦桩,闪着金黄的白光;禾苗皆已转绿,像是从清亮亮的水田里长出的诗,而白鹭的清唱如同禾苗的绿。傍晚时分,下了一场雨。雨打在瓜豆架、山药架、番茄架上,打在茄子、辣椒、人参菜上,打在毛豆、青蒿、空心菜上,像初开春的池塘,春草萌发,葳蕤生光,鱼戏草叶,喋喋有声。

雨落在菜上,总是令人遐想。蔬菜高低不同,叶片疏密有异,厚薄不同,或糙或光,平仄相对,抑扬顿挫,——我听到众声的倾情朗诵,且能分辨出每位诗人的独特声部。比如人参菜上的雨声,应是庄姜。《诗经》中描写她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人参菜,赏心悦目,就是这样动人!

落在山药藤上的雨,淅沥窸窣,犹如垂泪。这是蔡文姬。她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汉末天下大乱,她被董卓军队强迫西迁长安,被南匈奴军所虏,在匈奴度过12年。后被曹操赎回,却与两个儿子生离。李清照是黄瓜,年轻时是黄花嫩叶,误入藕花深处,南渡后花谢叶败,凄凄惨惨戚戚。朱淑真是芹菜(留着收籽的),茎老如管,芳香依旧,正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

晚上陷在沙发里看电视,无意间看到电影《柳如是》。我知道她的身世,苦命,罪受到腰深。没有想到的是影片开头,有行字幕:“1639,芒种。”——今天正是芒种,隔着378年的时光,我与她隔空对望,仿佛是命中的约定。我觉得她最像番茄,果实红艳,叶片却是辛辣。她读辛弃疾的《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号“如是”。在我看来,这个“如是”极有深意。我见蔬菜多妩媚,蔬菜见我是何感觉?

唉,我总是想入非非。或许,这是因为,我不以种菜为营生,我不是纯粹的种菜人。德国哲学家齐美尔说:“人是不能居住在一座桥上的。”他提醒人们,人需要挣钱,但是不能把挣钱看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因为,钱只不过是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我想,我的种菜也是如此。种菜是我的需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发我对于书籍、人生、世界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菜地也是一座桥梁。

现代诗人卞之琳在《断章》里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是看风景的地方,是谈情说爱的地方,例如《魂断蓝桥》《廊桥遗梦》,以及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断桥,再有薄薄的雪,则更浪漫。与桥相关的故事,举不胜举,可以编100卷图书。但是,这些故事都是“桥段”,都是通向某个目标的过渡,而不是完整而完美的人生。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我当然不是否定蔬菜的智慧。黄瓜开出艳丽芬芳的花是为了引诱昆虫,让它们帮忙传授花粉,以结出果实,繁衍生息。有些女人忙着打扮,花枝招展,而是为着自己,我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退步。番茄果实甜美多汁,是为了吸引鸟雀啄食。那些消化不掉的种子,随着粪散落各处,很快长出植株。在这里,给予也就是获得。人能否学学智慧仿生学,也把眼光放得长远。

所谓芒而不茫,就是这个意思。

种盆菜

文/倪继贤

原先爱养花,是从养月季开始。

改革开放以后,我承包了村上一个小林场,有闲情,也有闲地。有一年十月初,驻药树村水管站的程师把他育月季剩下的插条顺路给我带来,传授了育苗技术,我觉得不难,立马修池育苗,灌水覆膜,到翌年三月底便生产出商品苗,销路很好,从此便走上了养花之路。在以后的几年中,每年十月初,我都到那里采条,十多个品种分类扦插,精心管护,长势良好,一时声名远播。每年四月初是栽花的好时节,附近村里的、厂矿的、学校的、企业单位的都到我那儿买花苗,后来我就把这个项目当生意做,前前后后,光花盆就买了千余个。春季必赶集,卖自己的,贩别人的,有盆花、种根、花苗等,品种繁多,每集少说也赚二百多元。

如今是市场经济,讲规模经营,小打小闹便没有了市场。加之步入老年,也没那狂力了,便调转船头养盆菜,自种、自赏、自吃,无需为销路奔波。

养盆菜不占地,不费功,不要花钱买盆,废弃的泡沫箱、细碗瓷盆,都能捡到,充分利用了还有环保作用。看着自己种下的菜从发芽生长到绿意盎然,满心欢喜,前些天,我到菜市场买香菜,一元钱只买了三株,想叫再搭一株都不行,卖主说:“二十元一斤,再搭一株我就赔了。”我思量着那是调味菜,尽管离不了,但用量并不大,自己种一点足够吃。回家后我就在废旧的瓷盆里填上土,种了一点香菜,勤洒些水,保持湿润,果然五天发芽,十日见绿,二十多天便能掐着吃,一个多月便成商品菜,青菜之类差不多也一样。盆栽蔬菜,省钱是次要的,关键是方便,面下到锅里拔下锅菜也能来得及。今年蒜便宜,买一半斤,栽些蒜,再栽几株韭菜根,随时都能吃上鲜蒜苗、鲜韭菜,寒冬入室还可观赏。

种盆菜不仅给生活带来实惠,还能学到不少种菜知识,特别是种菜的季节性,有道是“七芫八菠菜,九月把蒜栽;头伏萝卜末伏菜(白菜),白露后种葱春季不出薹”,但这都是指导大田生产,盆栽就没有那么严格,特别是青菜之类,只要不是大寒大热天,四季可种,随时可吃。自己种盆菜,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绝对是绿色食品。

菜盆小,盆土有限,要想让盆菜生长好,最好一两茬就换一次土。旧土翻出暴晒消毒,新土加些粪土再用,如此便可反复使用,真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样啊!

那些年,妈妈的菜

文/户外阳光

写下这个题目,很久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因为很多年里,做菜是妈妈的难题,也是妈妈的艺术。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是没多少钱用来买菜的。妈妈为了一家几口的生活,只能自己种菜。打记事的时候,要做饭了就去菜园摘菜,茄子、辣椒、黄瓜、白菜……一年四季,园子里都有菜。还有杂屋间一排整齐的坛子菜,腌萝卜、剁辣椒、酸豆角……只有偶尔才会有肉和鱼吃。

在妈妈的辛勤劳动和合理安排下,每天的饭桌上虽然不像城里那样丰盛,却也有滋有味,一盘炸辣椒、一碗蒸茄子或者一盘香油豆豉,都会让我们把肚子吃得饱饱的。记得那时,中午在学校搭餐,会每天早晨从家里带菜到学校用来吃中午饭。同学们会相互交换着吃菜,每每我带的菜都会被一抢而光----因为好吃。

后来,慢慢地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妈妈还是会自己种菜、做坛子菜。有时我们劝她,什么都有买的,就别再折腾了,但她说自己种的菜吃得放心,反正闲着也没事。其实种菜、做菜都是细活,挺费精力的,但她一直坚持做。每次回家都会很自然地从家里带回菜,尤其是妈妈做的酸豆角我一直都觉得最特别,和外面买的都不一样,那种味道真的是独一无二的。

其实,那些年除了妈妈的菜,更多的是妈妈的爱。天凉了,妈妈织的毛衣;过年了,妈妈做的新棉鞋;生病了,妈妈整夜的守候;受伤了,妈妈心疼的牵挂;天黑了,妈妈熟悉的呼唤;开学了,妈妈手里的那把零碎的钞票……可我们那时从没想过:妈妈冷吗?妈妈有新鞋吗?妈妈会生病吗?妈妈给的钱是怎么来的?没有想过。

妈妈做的菜,我们统统吃下;妈妈给的爱,我们一一收下。

有一种爱不求回报,有一种爱无怨无悔。

母亲种菜

文/张聪蓉

母亲已去世40多年,但我经常情不自禁地想起她,想起她就会想到她千辛万苦地种菜的情景。

母亲的菜园有十多厢菜土。母亲精耕细作,把菜土整理得整整齐齐,一寸不荒。她一年四季都用充足的农家肥,菜土相当肥沃,各种菜长势都相当好。为了充分利用菜土,母亲一年四季都采取轮流间种的办法。比如,春夏两季,她在菜土里先后间种小白菜、黄瓜、豆角、茄子、辣椒、空心菜、苦瓜、苋菜等,每厢菜土的边沿种上韭菜、香葱。菜园的四周是用荆条扎成篱笆围起来的,母亲就充分利用,在四周种上南瓜、丝瓜、刀门豆、苦瓜。在秋冬两季也是这样,把大白菜、小白菜、白萝卜、红萝卜、大菜、牛皮菜、红苔菜、大蒜等套种。这样,母亲的菜园一年四季不闲。

母亲如此拼命地种菜,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家在资兴一个偏远的穷山村,田不多,加上落后的耕作方式,水稻产量很低,所收的谷子不够一家人吃,如果碰上天灾、虫灾,缺粮的时间就更长。所以,母亲就在种菜上打主意,不是农忙季节的时候,她就在家里煮很多菜,要我们吃稀饭和菜。春暖花开时,她要我上山挖些笋回来,与她做的腊菜一起炒,全家每人一大碗,搭点稀饭。在夏秋两季,母亲经常用她种的南瓜与玉米一起煮,一家人过着“瓜菜代”的日子。有时候,母亲要我上山挖蕨根,做成蕨根粑子与她种的玉米、南瓜、丝瓜一起吃,度过了许多“青黄不接”的苦日子。我父亲多年生病,不能干重体力活,他曾多次对我说:“你一定要记住,我们家里要是没有你母亲种菜,我们不饿死,也要脱成皮!”

母亲千辛万苦种菜,不仅让我们全家人少挨饿,而且为家里解决了不少困难。母亲种的菜产量高,她经常把一些菜晒成干菜。母亲做干菜的技术相当好,她能掌握各种菜的不同特点,能充分利用好天气的变化情况,能把握好往干菜里放盐的度,能管好装干菜的坛子。她晒的南瓜干又脆又甜,无论怎么吃都相当好吃。母亲做的萝卜干又爽又脆又香,把萝卜干切成丁,与腊肉丁、腊八豆、大蒜、红辣椒一起炒,满屋溢香,垂涎欲滴,真是喝酒下饭的好菜。

由于母亲做的干菜质量好,在市场上就很好卖。每逢渡头、旧市开墟场时,我和母亲带的几十斤干菜没多久就卖完了。一年四季,母亲卖干菜的钱,除了买日常用的食盐、火柴等外,父亲生病买药的钱,我读小学的学费都是从这里获得。每年到了过年,母亲还尽量想办法从墟场上买些便宜的布,给全家人做新衣裤和新鞋子。

母亲种菜的办法和精神,让我受益匪浅。我1959年夏参加工作,在郴州一中上班。第二年,我结了婚,可正碰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都过苦日子,饥饿蔓延。当时郴州一中四周有许多荒土,学校领导为了让大家“度荒”,就把那些荒土分给每个老师,让大家种。我从小就跟着母亲一起种菜,掌握了一些方法,就和爱人一起挖土种红薯种菜,都长得不错。我们也经常以菜代饭,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

“三年困难”过去不久,中国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动乱的10年时间里,我和爱人10年没加过一分钱工资,两人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不足100元。在这极端困难的日子里,我们发扬母亲种菜的精神,咬紧牙关,共度艰难,终于把3个小孩抚养大,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