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革命的文章

2022/12/13经典文章

关于革命的文章(精选11篇)

寻访红色初心地

文/余佑庭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近日,我随市委办公室退休党员干部赴阳新龙港革命旧址参加主题党日活动,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洗礼,重燃红色初心之火。

阳新龙港,历史长河在这里掀起过绚丽的浪花,红色书写历史,被誉为“天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苏区文化艺术宝库”“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路走来,我深深感受到,这个曾有“东方小莫斯科”之称的鄂东南小镇,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血脉在老区大地永远流淌,散发着勃勃生机。“若此初心永不改,还须常至此重温。"

此行的第一站是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收藏了文稿、书刊、信件、照片、壁画、烈士遗物等共500余件,那一份份历史资料,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历史遗物,一位位历史人物,书写了光辉的革命篇章,见证了先烈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我的思绪如同长了翅膀,仿佛飞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随后,大家来到红军街。这里又被称为龙港老街,因当年鄂东南“四十八大机关”多设于此,革命旧址保存完好,亦称鄂东南革命旧址一条街。置身彭德怀旧居,一张旧木床,一张书桌,两把椅子,还有挂在墙上的 簑衣、斗笠,再现了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在彭德怀塑像前,凝视他忧国忧民的面容,我不禁吟起毛主席《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中的诗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顿时一股豪气油然而生。

出了红军街,怀着凝重和景仰的心情,步入龙港烈士陵园。缓缓迈上两百级台阶,在高耸的“鄂东南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分三排站立,聆听庄严雄壮的国歌,默哀致敬,并敬献花篮。紧接着,面对鲜红党旗,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传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责任与担当。

讲解员引领我们绕行陵园一圈,只见纪念碑四周,一株松柏,一块小石碑,一个编号,对应着一位先烈。据介绍,当年鄂东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牺牲了3011名红军,其中有名字的仅29位,2982位无名烈士只好用编号代替,以闪闪的红色衬托镰刀斧头为碑文,以无名碑为象征。尽管我无法体会当年那种枪林弹雨马革裹尸的军旅生涯,但此时的心灵早已受到莫大震撼和洗礼。那一刻,阳光洒满陵园,把烈士纪念碑染成了玫瑰色。一个“红”字象流泉一样融入我的心底。我想,这些烈士长眠于此已90余年,但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位视死如归的精神都值得被仰望。我轻声告慰先烈:你们用鲜血浇灌的革命之花,如今,已结满累累硕果!

忆小胜

文/梁常佳

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几经辗转反侧,难以酣然入睡。独坐于窗棂前,望着静谧浩瀚的夜空,看着不计其数的点点繁星,勾起了我对小胜的美好回忆。

小胜是梅州市丰顺县属下的一个镇,位于丰顺县北部,毗邻黄金镇。几年前,丰顺县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我怀着“练兵千日,一试锋芒”的心态参加了笔试,最终成绩名列前茅,进入了面试环节。记得当初在面试之前,父亲还给我打了退堂鼓,说丰顺那边人生地不熟的,况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我肯定会沙场败北,名落孙山。那时,我一直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拍着胸脯胸有成竹地对父亲说:“事在人为,说不定我能考上呢。”到了考场上,我镇定自若,从容自信地走进面试室,一气呵成地回答了考官提出的问题,最终以86.45分的成绩位居榜首,成功上岸。我始终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的。这也印证了那句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从家里到小胜路途遥远,足足有60公里,没有公车到达。而我那时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加上路况不是很好,有的地方蜿蜒曲折,有的地方崎岖不平,有的地方悬崖峭壁,作为一个刚“进山”的陌生人,难免会心惊胆寒。有时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情况更糟糕。尽管“全副武装”,但仍然无济于事。凛冽的寒风无情地肆虐,豆大的雨点打在雨衣上。全身被淋得湿漉漉的,活像一只落汤鸡。风雨交加的天气,视线朦胧的大山,泥泞不堪的路面,有时只有我一辆摩托车在穿梭。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前方的路多么曲折,既然选择了,我也无怨无悔,只有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向前冲。

初来乍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道路,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语言……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切都等着我去慢慢适应。这里是客家地区,所有人日常的交谈都用客家话。我对客家话一窍不通,遂只能用普通话交流。但遇见一些不懂普通话的老前辈,我就束手无策,哑口无言了。这里乡风文明,邻里和睦,人们待客有方,热情淳朴。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单位,我作为“异国他乡”的外来者,受到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对待。一时间,我的内心暖烘烘的,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出的欣喜,一股股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很快地适应了这里的环境,融入了大集体的生活,有着一种温暖的归宿感。

小胜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青山如黛,钟灵毓秀。历代以来,这里人才辈出,革命先驱李坚真大姐就是典范。李坚真大姐一生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在革命事业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的革命事迹被广为传颂。如今,我还清晰地记得一位同事当时写的演讲稿里面的一句话:“小胜人文颂人文,坚真故里颂坚真。”

我的足迹在小胜只有短短的一年,后来回到家乡工作了。至今,还不时地思忆起那边的人和事。倘若有时间,我一定要再回去看看。我想:在我人生的日记里,这一页记载的内容或许是最深刻的,久久不能忘怀。

抹不掉的红色记忆

文/胡天曙

一年夏季,访重庆。从贵州遵义乘列车至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后,夜宿山城。重庆以火锅闻名于世,其城市又名山城或雾都,城里城外,楼多巍巍。楼屋,灯莹亮其间,在夜幕中,投放一座座华丽,一片祥和温馨散落。现代都市的繁华,令人叹为观止。重庆为国家之直辖市,名副其实也。翌日九时,乘公交车沿西北方向而去。车过歌乐山时,一处革命烈士陵园赫然显现于眼前。车再往前行,便来到一座山麓。山前门口有字“白公馆”,赫然在目。昔日,所看的长篇小说《红岩》及电影《烈火中的永生》、歌剧《江姐》的人物故事,均于白公馆和渣滓洞所发生的。今亲临其境,感慨万千。

入门后,上石阶,平台处,有一座小孩子铜雕。小孩子铜雕,体形瘦弱,头大身小。其脖上系着红领巾,手捧书本,目视远方。仿佛,目光透过硝烟弥漫的岁月,穿过森严恐怖的牢狱。在远方,芳草萋萋,花香蝶舞,一排漂亮整齐的楼房,书声朗朗……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在狱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八岁。八岁,应该是读小学二年级的,是鸿蒙初开,求知若渴的年龄啊。思之度之,不禁唏嘘不已。

前方小石坪,墨迹模糊的墙壁上,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标语。穿过走廊,见水牢。水牢铁门紧闭,上有小木窗,里面漆黑一片,不可视物。可知其时革命者在水牢中浸泡,要有何等的革命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再往前走,就到了二楼。在一侧室里,墙壁上贴满了革命者的手迹。其中有叶挺、杨虎城、黄显声等革命烈士生前所写之诗。其诗情感丰沛,质朴无华,表达了革命者在狱中,对残暴敌人的大胆蔑视,对命运的抗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面红旗钉在墙中,并不规范的红旗,有些破旧残缺,但其色泽依然鲜红醒目。此时,《绣红旗》之歌,好像在耳畔响起。歌声“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眼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歌声真情动人,令人热泪盈眶,肃然起敬。

参观者颇多,有白发老者,壮汉青年,垂髫孩童等,众人皆神情肃穆。老者扶杖,一步一抹泪水;孩儿拉着父亲的手,随群人而往,神态凄然。因时间所限,未能去参观渣滓洞。或许可以想象,渣滓洞亦是“一副活棺材”的人间地狱的:牢狱逼仄暗淡,潮湿腐臭,镣铐声声,皮鞭声声。革命烈士皮肉模糊,血汗津津,依然挺胸,咬紧牙关,目视远方……

下山,再回头,歌乐山丘麓,红岩块块。苍烟起处,碧色如海,花香馥郁,溪壑静寂。此时,似闻有歌吹“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开,高歌欢庆迎春来”。歌声中,江姐高大的形象徐徐升腾于天空。长天寥廓白云飘,和鸽声美唱晴川。她含笑,美丽的山城座座崛起;她远望,北京天安门城楼红旗飘飘;她高歌,祖国万里河山绚丽多彩!

论持久战

文/残缺的诗意

论持久战

在亲身经历这种种的的时候,我是带着严重的愤怒发泄偏激情绪的。但是,当我静坐电脑前构思码这些字的时候,我也确实是认真的,完全没有亵渎伟人的想法。

这场浩荡的期末旷日持久战应该在公布期末考试时间大概就是考试前一个月就展开了的。说是战争,但是没有枪炮,号角声衬托,也没有呐喊哭嚎声点缀,说得矫情点,都是些某某臆想加编造的成果,那些平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睡懒觉迷上网的人,像我。站在战争革命后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整个过程,我起始是有些许愧疚的,毕竟这是白花花的宝贵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钱我也不舍得这么挥霍啊,但是一想起这么些年的革命,我是咬牙切齿地没有丝毫内疚遗憾的。

这考试准备首先得从自习室说起。说自己提前一个月去复习,其实是坑你的。首先这是去预习,复习只是一个附带过程,再者前面的二十天左右都是混日子,这其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靠手机过活,看网页,登QQ,听歌,看杂志。这杂志是有来源的,大四师兄学姐毕业,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财富,散文小说杂志等等。我平时就迷恋杂志,重压之下更是避重就轻大啃特啃杂志而置课本于不顾,一连几天消化了好几大本《萌芽》《意林》杂志,若读者里多些像我这种看杂志有点神速平常又不去书摊买纸质杂志只会上网下载电子版的人,杂志社是很容易破产的。所以所谓的提前一个月的复习也就流产到只剩最后的七八天左右。我们考试都是隔一天考一科,所以就算你一天都不复习考试时间也会持续半个月。这样有些科目真正的复习时间就压缩到两天了。二年级又是课程最多且较难的,在经历了大二期末洗礼之后还能继续享受这美好阳光的人这辈子除寿终正寝之外若想提前见上帝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我们常常这般感叹。

晚上自习室的人是比较密集的,而且多半是情侣。刚开始的时候你刚从寝室或是食堂匆匆过来,汗流浃背不失为不看书的理由,这时情侣们正好是规矩收敛的。待你真心有勇气拿出课本学习的时候,他们开始骚动了,首先是低声耳语,习以为常了入耳也罢。待到9:00左右的时候,有人就已经缴械投降投向寝室怀抱了,而这时情侣们是大胆放肆了,倒不是做出的亲密的举动尺度可和某某明星的亲密照有得一火拼,关键是公众场合,你也不要太得意忘形了,纵使你奉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人生信条。接下来就是喧哗加亲密了,我说你他和她大婶的忍着点不行啊,不要把我们这几排几排如饥似渴的人狼当空气啊。咱们虽非淫乱之人,却历经淫荡淫贱的种种场面。每个人都有异常开朗活泼的一面,有些人懂得把握场合,所以表现举止高贵优雅,有些则不然,尽显低端庸俗。接下来的几晚就挑了个都是纯爷们的教室,因为我发现女生语言器官是相当发达的,而且一旦运行起来就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看某些课本让人有莫名的冲动的,且随手翻开课本摘抄如下:

由2.3节的相乘性质知道

公式1

又由例3.7有

公式2

或者,利用公式(7.16)有

公式3

按照(5.12)式的定义,该系统对X做出的响应就是

公式4

若是你再结合(6.18),(7.4)和例4.5的性质,就可以轻易得到

公式5

再根据时移性质(4.54)式,并将上式代入(公式1),就得到

公式6

也即

公式7

所以,看某些课本是很考验脑力和耐力的,你看某章节还可以顺便联系前面看过的章节,只要翻看(2.3)节,例(3.7),上第七章找(公式7.16),上第五章找(公式5.12),再找到第六七章节的(公式6.18)和(7.4),然后结合(例4.5)和(性质4.54)式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公式7,也就是先翻到课本75页,而后翻到160页,接着401页,再翻到262页,接着前进到307页和376页,再返回到200页,再将以上这些代入就可以搞定(公式7)了。看完得到这个公式的过程之后,我对编者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真的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啊。然后看着看着,就趴桌子上了,哈喇子也就跟着黄河泛滥了。

我自习一般七点开始,有时来得早就会去廊上扶着栏杆看看夕阳,真心地喜欢夕阳下的撒着细碎的麦穗般金黄的校园,这时往体育馆方向望去,柔和的光线射过来,就感觉体育馆像是金碧辉煌的圣殿。视线渐渐移动,越过馆前的空地和几颗杨柳就是湖面了。湖水常年是深黑色,就只有这个季节还稍显清澈。站在这么远的地方看湖里的野鸭是很不清楚的,所谓“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时的图书馆也是熠熠生辉的,只是站在这个角度也只能暗想它的美罢了。其他能入眼的也就耳耳,毋庸赘言了。

有时自习累了,会上走廊上走走。这个夏季的天气比较诡异,一天中沉闷阴霾,瓢盆大雨,狠毒的太阳常常是轮流值班,不过一般晚上还好,清高气爽,弯月悬空挂着,旁边也有不少星星陪衬。站在四或五楼的廊上俯瞰整个校园,左侧的施工基地正敲锣打鼓地进行着,眼看着它才二十几天的时间就矗立起来了。虹桥灯光闪闪的,桥上不时有下了自习的情侣相互挽着手走过,相互言笑着,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是很温馨,很浪漫的。这时你还能看到虹桥下的深沉蔚蓝的流水,黑暗增加了它的神秘感,细碎的灯光稀疏地洒在了水面上。这时一些不知名的虫子开始了欢唱,在这压抑沉闷的时光里能聆听到大自然最淳朴的音乐,心里别说有莫大的欣慰了。当然这也是在重压之下才会有如此感慨。在重压之下,会想很多事情,自己这学期的收获,中学的那股拼搏生活,和家里人的感情,爸妈又增了几根白发,纠结着到底要不要打个电话回家问问,想到每次一拨通电话就只是问问天气和身体情况也就作罢了。自己也想了以后会往哪里走,想哪往里走,走得能有多远,自己喜欢现在的生活吗?尽管对前方有憧憬向往,但现实就是这样,不容得你有想象。总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现实就是牛奶没得喝,面包也是味同嚼蜡苦涩难咽。

十点左右,我也鸣金收兵了。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寝室赶,走在路上塞着耳机听着歌,觉得很幸福。回到寝室,大家会聊聊复习的情况,相互鼓励一番,然后又为明天的考试发愁了。每天早出晚归地看书,这样短时间内要把七八科内容预习加复习了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大家似乎都有这种能力,所以大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天堂。就这样睡眼惺忪地奔走于寝室,地下城与教室之间,时间有二十五天左右,每天玩命地学习,回到寝室后若是有一科成绩出来了就胆战心惊地查询,及格后的欢呼雀跃,挂科后就慨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也有人嬉笑了之,

“及格未必真豪杰,挂科如何不丈夫?”

“我拼命读书为了将来,可谁知没有将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十年以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谓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道合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字,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再道何谓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这段我们感觉痛苦但却又希望它能停留的时间就这样流逝着,直到我站在它的末梢,来慢慢回味。

从金寨出发

文/疏泽民

明净而高远的天空,如一块硕大的蓝玻璃,镶嵌在我们的头顶。这是一个雨后初晴的夏日,我们来到“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的革命老区金寨县,接受革命理想信念再教育。

坐落在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的金寨,沐浴着雨露阳光,精神抖擞。刚刚被雨水洗过的梅山,流岚腾烟;碧波荡漾的史河,穿城蜿蜒;白墙红瓦的新楼,炫目耀眼;拥街而立的绿树,清翠欲滴;草木清新的空气,洗心涤肺;清脆悦耳的鸟鸣,如诗如歌……金寨的山水,山水间的梅城,如此清幽静美,一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当我抵达县城梅山镇史河路边的红军广场,透过题有“金寨县烈士纪念馆”几个大字的牌坊门楣,看到山坡上红艳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我的心里也燃起一团火,心情变得肃穆起来。

这座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的红军广场,由烈士纪念塔、红军纪念堂、红军烈士墓园、洪学智将军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部分组成。它依托自然山体,运用大理石浮雕和数字隐寓,全方位展示了金寨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属4A级红色旅游景区。

沿着红军广场的石阶拾级而上,我们的脚步缓慢而庄重。

步道旁的一组组浮雕出现在眼前。这些浮雕图案,有的是映山红(金寨县县花)簇拥着11颗红星,象征着这里先后诞生了11支红军主力队伍,如燎原的星火蔓延全国;有的是向日葵、和平鸽、松鹤祥云,分别象征着红军跟党走、追求人类和平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浮雕是理想信念的固化,是红军精神的图腾,从浮雕跟前走过,精神便受到一次洗礼。

走过象征着金寨诞生了洪学智等59位共和国将军的59级台阶,又走过象征着牺牲县团级以上500多位烈士、占全国烈士总数五十分之一的50级台阶,经过纪念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的浮雕墙,再踏上寓意组建了红25军的25级台阶、寓意重建了红28军的28级台阶和象征金寨10万儿女为国捐躯的10级台阶,一座高24米(寓意金寨县境内1924年就建立了党组织)的汉白玉塔耸立在眼前,这便是革命烈士纪念塔。刘伯承元帅题写的“燎原星火”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塔基的环形廊道上,摆满了游人向革命烈士敬献的花篮,红绸挽带,在微风中飘拂,仿佛在向人们叙说着金寨辉煌卓越的红色历史。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红色根据地中心区域的金寨,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和第33师,后合编为红四军;1931年,又成立了红25军,后与红四军组建成红四方面军;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赴川陕创建新的根据地。此后金寨再次新建红25军,于1934年11奉命长征,率先抵达陕北,被誉为“长征先锋”。红军主力离开后,金寨人民依然同敌浴血奋战,又组建了红28军,坚持游击战争,革命的红旗始终不倒。抗日战争时期,金寨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大别山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金寨人民踊跃参军,奔赴战场。几十年来,金寨人民英勇不屈,前赴后继,10万英雄儿女投身革命,为国捐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壮丽诗篇。

耸立云天的纪念塔,被苍松翠柏簇拥,庄严肃穆。

肃穆的纪念塔仿佛有一股无形的气场,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正义凛然、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能量。氤氲在正能量的气场里,我们双脚并立,弯下腰,以虔诚的姿势,向烈士三鞠躬,并齐刷刷地举起右手,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再次对党、对牺牲的烈士作庄严的承诺。

转过烈士塔,登上象征10年土地革命战争、8年抗战和4年解放战争的22级台阶,走进红军纪念堂。这里的墙壁上镌刻着红军革命烈士及老红军的名录,镌刻着在此组建及战斗过的红军队伍简介(分别是红11军、红1军、红15军、红4军、红25军、红四方面军、红27军、红28军),镌刻着11支主力红军队伍的序列表;布展有曾在此战斗过的红军将领,其中牺牲的师级干部101人,团级干部392人。

沿着展墙瞻仰,不由心潮澎湃。那一串串刻于墙上、载于史册的名字,带着烈士生前的体温,谱写了几多可歌可泣的壮烈故事;那一张张英俊年轻的脸庞,透过峥嵘岁月,鲜活地呈现出英勇无畏的刚毅与坚强;那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穿过历史烟云,与我们深情地对望。在与烈士的对视中,我们找到了关于梦想、关于幸福、关于信念、关于旗帜的最新答案。

沿着烈士墓园内高树蔽日的浓荫山道下坡,来到革命博物馆。这里陈列着先烈们生前使用过的枪支、弹药、短刀、马灯、斗笠等遗物,布展着从土地革命到金寨解放二十多年间的革命斗争史料图片。走进革命博物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铺开。在那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英雄的金寨儿女、坚强的红军战士,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凭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赴汤蹈火,浴血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将革命的红旗永远插在皖西革命根据地。不倒的红旗,映红了大别山,如燎原星火,插遍了全中国。

行走于“红军故乡、将军摇篮”,每一脚踩着的,都是浸染过战火硝烟的历史图册,每一步跨越的,都是浸染过无数热血的英雄史诗。“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抷魂。回望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习总书记2016年4月视察金寨时的讲话,在我的耳畔回响。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舍己献身,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和感恩,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和奋进?

怀着虔诚的朝圣之心而来,我们在这里寻根,在这里洗礼,在这里淬火,在这里铸魂。如今,我们满载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从金寨出发,高举红色的旗帜,将金寨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

人间七月天

文/刘刚妹

遍地绿荫传递着阳光的馈赠,身处一年最丰盛的中央,七月,注定是鲜活的、热烈的、饱满的。此时,正适合回忆那段有硬度的历史,此刻,更不应忘记那群有温度的人。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对革命的誓言。

“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这是对恋人的表白。

这两首不同格调的诗,都和一人有关,他叫高君宇。在这个七月,致敬这位骑着白马仗剑天涯、苦寻救国良方的男子。

很长时间,影视、报刊传递给我们的革命大致是这样的套路:革和命出场时,革字前面有主语,命字前面有定语。常规的搭配是:农民革地主的命,工人革资本家的命。不外乎是你让我缺吃少穿、你逼迫我的爹娘卖苦力。因此,这些投身革命的人总是剑拔弩张,凛然的像从石头缝蹦出来的,身上找不到半点热气腾腾的影子,认为有儿女情长的人,和勇往直前这一类词语不搭边。

然而,触摸历史的源头发现,这些“因为与所以”式的思维,和早期共产党员的格局相比,有着云泥之别。

5月,随集团公司组织的初心之旅践学活动去了一大、二大会址。97年前的7月已然远去,唤醒历史的只有那些黑白色的照片。对我而言,最喜悦的收获,是在南湖纪念馆那面密密麻麻的照片墙上,有缘一眼发现了高君宇。

高君宇,但凡知道的人一念起他的名字,内心定会泛起大海的粼粼波光。该怎么描述他短暂而极其绚烂的生命呢,让我也以庸俗的方式做一下介绍,先说感情世界:他对恋人石评梅的引领、欣赏与热爱,可以说是现代版的贺涵对罗子君了。当然石评梅的段位也很高,天资聪慧,得家学滋养,文学功底深厚,还长于书画、音乐和体育,后与吕碧城、张爱玲、萧红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与他俩爱情故事相媲美的,是高君宇对革命的另一番炽热和执着。短短29岁的年华,却浓缩出了极为华丽的质地,若想用极短的文字介绍他出生入死的果敢不太容易,只好先舍去那些鲜活的事例,用一段稍显生硬的履历呈现他惊心动魄的人生:

19岁考入北大,师从李大钊,建党前一年,他组建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当选第一任书记,是中国共青团的缔造者; 他在莫斯科聆听过列宁的教诲,是中国最早的50多名党员之一。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在 “三大”上担任了教育会委员;1924年,同李大钊、毛泽东等一起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的一大,并被委派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冯玉祥政变后电请孙中山北上商谈国事,高君宇伴孙中山辗转抵京,并以雄健笔力协助先生起草了《北上宣言》;一路劳顿,高君宇住进医院,不顾医生让其静养半年的嘱咐,抱病出席了“四大”,又马不停蹄筹备了第一次国民会议的召开,会议召开的第六天,他因体力不支离世。

高君宇出生于山西一富商家庭,天赋聪慧机敏,妥妥的学霸一枚。想起《人民日报》一篇文章写到: 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均是知识分子,当时全国的50多名党员,也都是知识分子。中共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是大学教授,13名代表中具有大学学历的有9人,其中有6人曾留学日本,有3人就读于北京大学。这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文字,结合当时的社会,能出国留学的青年,家里绝不是星斗小民,起码比一般老百姓要好。况且这些人学养深厚,以所学知识换取小康生活、小资生活应该没什么技术难度。

中国人爱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意思是不满现状的、能彻底打破现状的就是那些光脚的人,他们一无所有、除了获得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失去了,他们所有的盼头都在重建的新世界里。事实上,共产党早期的缔造者,却是穿着皮鞋的人为光脚的苍生奔走呐喊。这些衣食无忧、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人,放弃荣华富贵,变卖田产换取子弹,只是因为有一片舍弃小我、天下为公的初心。

毋庸置疑高君宇就是这样的人。他是儒雅帅气的北大高才生、学生领袖,“五四运动”中带头冲进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就有他,虽然家中富有,却执意为天下苍生 “均分宇宙”。 我正升焰、志于燎原!他当着同学的面手执毛笔,决定将名字高尚德改为“均宇”,大家担心这个名字会招致北洋政府的嫉恨,他思虑再三,换用谐音“君宇”。

革命就意味着死亡。但是高君宇还是冷静又主动选择了这条路。 1924年5月,高君宇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乔装脱险后,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到石评梅住处告别。他劝石评梅,“不要怕,就是被捕去坐牢狱也是不怕的,假如怕就不做这项事业。”匆匆中还不忘给正在生病的石评梅带来一份药方。鉴于当局对信件的检查,两人约定,高君宇用天辛为名,石评梅则用Bovir, 这是由拉丁字根和词缀组成的符号,代表着勇敢和勇气;1924年10月,广州发生“商团叛乱”,他的指挥车被子弹击穿、胳膊中弹,依然裹伤沉着应战,掩护孙中山安全脱险。类似这样的生死,高君宇都将其看的极为平淡。

在高君宇身上,执着一词,奉献给了革命,也奉献给美好的爱情:“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的,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这是高君宇写给石评梅信中的一段。

革命是艰难的,感情也是曲折的。石评梅因为初恋的创伤抱定了独身主义,她欣赏高君宇的勇气、才华,但是只愿维持冰雪友谊,高君宇每一次的表白等来的都是黯然神伤。尽管如此,他依旧给她传递光明的信念,引领她走出哀怨,接受进步思潮。他爱的尊重又深沉:“你的所愿,我将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将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爱你。”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是革命者最好的模样。高君宇是冷静的战士,还可以是热心的红娘,在广州的战斗中,与周恩来结为挚友,他俩不仅谈论革命,也互相坦陈心中热爱的姑娘。27岁的周恩来当时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正暗恋着邓颖超,但一直没有勇气表白。高君宇欣然当起了鸿雁传书的使者,在返京途中,将周恩来的求爱信转给了邓颖超,促成了他们的百年之好。

温文尔雅、拳拳爱国之心的高君宇一天天走进了石评梅的内心。高君宇在广州期间,特意买了两枚象牙戒指,将一枚小的戒指连同平定商团叛乱时留下的子弹壳寄给石评梅作为生日礼物,另一枚戴在自己手上。这一次,石评梅终于把戒指戴到了自己的手上。然而,她不知道,上天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几个月了……

用今天的眼光看,高君宇追求的大业是贺涵不能比拟的,高君宇的细腻比贺涵更为蚀骨。当我们沉迷于电视剧中的深情不能自拔时,很多人不曾想象,在共产党前行的历史上,会有如此充满张力的革命健将。

预感时日不多,他托付评梅,将他埋葬在北京城唯一干净的陶然亭,因为那里是他生前和李大钊等仁人志士商就经纬之事的幽秘所在,也是他和评梅散步畅谈的幽静之地。高君宇离世后,石评梅继承着他未竟的事业,在好友刘和珍被杀害后,她早于鲁迅第一个写下了悼念文章、痛斥暴行。但高君宇的早逝让她既内疚又悲痛,三年后,26岁的石评梅因病也追随高君宇而去,他们合葬陶然亭,实现了“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死后得并葬荒丘”的夙愿。

周恩来夫妇对这段感情一直念念不忘,他们曾几度到陶然亭凭吊。1965年,周总理在审批北京城市规划总图时,特别强调要保存“高石之墓”,他说:“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

电视剧里贺涵散发的魅力只是提高了收视率,而那时革命者拥有的魅力就是战斗力。萌芽之际,凄风苦雨,追随者稀少,所以,云集一身的坚毅和果敢,就是无声的召唤,云集一身的智慧和热爱,就是嘹亮的引领。不难想象,富有者的断然舍弃比赤贫者的盲目跟随要有感染力的多。试想,一个自身不发光、骨子里冒着冷气的人,如何带动青年去热血燎原?

七月,记住他们,因为人性、大爱与激情。初心不是一个名词,是舍命奔走的坚贞,是怜惜苍生的义薄云天。历史是一本教科书,但教科书却未必呈现全部的历史。我们也许应该学会把手伸进历史的灰烬中,触摸初心的余温。

走上革命路

文/李洪生

母亲嫁到李家,这是命。可父亲走什么路却事在人为。开始母亲对父亲管得严,使父亲很没面子。没事时父亲蹭蹭地上树,能上得很高,母亲让他下来,他不听。母亲用土坷垃扔他,他上得更高,反而更危险。人们议论纷纷,两个人都没有面子,这种当众数落教训的方法效果不好。后来母亲改变方法,尊重父亲,要给他脸面好做人。

母亲总愿意让父亲接触有德有义的人,并限制他跟坏人在一起,这对父亲走上革命道路是有关系的。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在满城南部一片土地上,有一种新生力量在成长。共产党的活动不断加强,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虽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破坏、镇压,但共产党组织的秘密活动从没有停止过。大固店村、西原坡村、宋贾村、西苟村、宋家屯村、韩村都有共产党的组织,他们宣传救国救民的思想,和广大农民翻身求解放的道理。

段旺村最早参加共产党的是毛维周(毛兴武),他是20世纪20年代末入党的早期党员。他是村里有知识的文化人,在外边教小学。他家常有共产党人的秘密活动,他接受革命的新思想较早,在段旺村他最早宣传新思想。父亲也受到了影响。

后来毛维周被捕。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严重破坏,使共产党遭受重大损失,使得一部分人不敢与共产党人接触。但有一部分人怀有崇高信仰,不怕牺牲,投身革命。

传播新思想需要文化人,要学文化就离不开学校。村里段旺村学堂只有初级小学,即使孩子辍学,晚上也到学堂玩儿。学堂还办夜校,成人可以上夜校。很多人在学堂里学到了文化知识。眼界开阔了,思路广了,对人生起了很大作用。

父亲李遇春到学堂,听到了很多国计民生的大事儿,受到很大启发。

冬天父亲和大大往家里拉了许多土,准备积肥,又把粪肥全部拉到地里。没什么大活儿,空闲时间多。父亲读了很多书,白天晚上都忙个不停,母亲也不知父亲看的是什么书,发现父亲有点变化,偶尔从他们三兄弟的交谈中听到了新词:苏联、红军、共产党、革命、抗日救国。他们接受新思想,好像做一种秘密事。母亲知道父亲没有学坏,有礼貌,讲道理,讲义气,心里也踏实。这一年,父母有一个女儿夭折了,是1935年。

1935年,日本侵略者气焰日盛。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共产党率先开展了抗日斗争。北京学生举行“一二·九”运动,得到了工人、农民和商人的积极响应,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父亲三兄弟说要上府(即去保定),祖父同意了。母亲卖了两双鞋做盘缠,他们每人背一个小包袱,带上干粮,起个大早就出发了。人们有句顺口溜儿,从保定出发,康庄儿,郎庄儿,过了江城,石庄儿,轱颠轱颠(固店谐音)到段旺。太阳升到树梢高的时候他们进了双洞子,到了保定城里。他们刚到槐茂酱菜商店,就碰到保定二师的学生游行、演讲、散传单。前面有警察阻止游行并与学生发生冲突,三兄弟跟在游行队伍后面,把传单塞进口袋里,听演讲,并跟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取得了联系。他们听到城里各种人的议论,热血沸腾,直到太阳偏西才往回走,一路上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慷慨激昂。他们没走过这么远的路,虽然不觉得累,但脚上还是磨出了泡。

天已黑了,路上很少有行人。家里人吃完饭,在门口路边等他们,等急了就大声吼:“来了没!来了没!”乡亲们有个习惯,这种试探性的喊叫不能叫名子。等了好大一会儿,听到远处有回应:“回来了!”是他们。到保定35华里路,一天能打来回。

父亲他们最喜欢唱岳飞的《满江红》,这首歌激励着他们,鼓舞着他们。

这一段时间父亲听到的、看到的及参加的一些活动感到非常新鲜,对自己触动很大,思想也开了窍。奴隶们要砸碎自己身上的锁链,全凭自己,受压迫受苦的人只有自己解放自己。

不能沉睡了!父亲李遇春他们一帮热血沸腾的青年人怀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为了劳苦大众,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深深的怀念

文/卢小莉

“驰骋冀南枪林弹雨一生只为革命事,勤政邯邢荣辱不惊九旬高寿世纪翁。”快一年了,那副挽联伴着父亲的音容笑貌,清晰如昨。

2013年8月24日21时20分,竭尽所有的抢救措施,父亲那颗跳动了90年的心脏停止了。父亲走了,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了我们。我常常独坐在父亲遗像前,回忆在他身边的那些幸福时光,还有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我的父亲卢少田,出生在当地一个颇有名望的大家族,受爷爷革命思想的影响,十几岁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历任区抗日救国会干事、武工队长、政工部长,八路军冀鲁豫边区26团连指导员、参谋等。在抗日、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冀南张二庄战斗、回隆战斗,还参加过着名的百团大战和平汉战役。

他曾经和7名战士被200多敌人包围,经过激烈战斗,靠着他的机智、勇敢、果断,带领战士胜利突出重围。还有一次,他们300多人包围了日伪一个营,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活捉了日寇派出的侦探,使日寇无法知道我军的真实人数,不敢贸然突围,一直坚持到增援部队的到来,一举消灭了敌人。

多少次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凭着坚强的信念、勇敢的拼杀,最终取得胜利。多少次前线传来父亲牺牲的消息,在亲人的悲痛声里父亲又凯旋。“半夜突围战,连长身战死,邻村疑是吾,谣传吾家知,全家皆痛哭。行军经家乡,乡邻皆惊异,家人喜极泣,老母责归迟。”父亲曾用一首五言诗,描述当时战争的情境。

父亲不仅英勇善战,还是远近闻名的儒将。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父亲和战友们舍生忘死、英勇杀敌,很多战友壮烈牺牲,感慨之余,不将这些感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场面写出来告知世人,感到对不起那些战友们。于是,父亲就利用战斗间隙将这些英雄的事迹写出来。这些来自前线的真实感人的文章不断被《晋冀鲁豫报》刊登。

父亲有很多枚军功章,比如“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华北解放勋章”等,记录了父亲当年浴血疆场的累累战功,但父亲一生看淡名利,从不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有一枚纪念章父亲却十分珍爱,经常在隆重的场合郑重地佩戴在胸前。那是200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革命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每逢戴上这枚金光闪闪的纪念章,父亲就告诫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耻辱;永远不要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永远不要忘记那场艰苦卓绝、惨绝人寰的战争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解放以后,父亲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历任邯郸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农工部副部长、邯郸农民报副总编辑、滏阳日报总编辑、邯郸市委副秘书长、邢台地委秘书长、中共柏乡县委书记兼武装部第一政委等职。“文革”中受到迫害,恢复工作后,任邢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邢台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父亲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群众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父亲虽然早年弃学从军,但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而且记忆非常好,对诸子百家、诗词曲、中外历史、马列着作、毛泽东选集,甚至对佛教道教都有深刻研究。离休后,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写作,偶尔也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词。父亲生活十分简朴,一生不嗜烟酒,但买起书来毫不吝啬,那是他生活中最大的消费。每看完一本书,父亲就会推荐给我们。我发现父亲读书读得很认真,很仔细,很多地方都有他的批注。我们兄妹几个都喜欢读书、爱好文学,也和父亲的言传身教有关。

在战争年代,我们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革命家庭,祖父卢子樵是抗日区长,被日伪军活埋壮烈牺牲,是当地着名的革命烈士。我父亲和伯父、叔父都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参军入党,奔赴抗日前线。我曾经对父亲身为富家子弟,抛弃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入党、参军、打仗十分不解,父亲微笑着回答我两个字“信仰”。我明白了,父亲和老一代革命家们就是为了坚定不移的信仰,才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换来中华民族的解放。凭着心中这个信仰,父亲在“文革”中饱受迫害,仍矢志不渝地坚持真理,对党忠心耿耿,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做个诚实、守信、有追求、谦虚谨慎的人;要不断的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语重心长地提醒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子女,要清正廉明、勤政为民,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千万不可做有损家风的事。我们一定会牢记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子孙后代都牢记家风,肩负起社会和家庭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无愧于父亲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父亲在枪林弹雨中身经百战,幸运的是没有负过伤,但晚年却疾病缠身,做了三次较大的手术。虽然身患重病,多年卧床不起,父亲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抗争,直至全身器官衰竭。

父亲走了。也许父亲去追寻他那些念念不忘的、壮烈牺牲的战友去了。也许,父亲去和母亲团聚去了,阴阳相隔十六年,如今可以尽情诉说离别的思念和痛苦。也许,父亲去陪伴爷爷奶奶去了,为了革命、为了工作,没有在膝下尽孝,现在可以弥补遗憾了。也许,父亲那颗跳动了九十年的心脏累了,他要安静地、不受打扰地休息了。

父亲真的走了吗?可我感觉生活里处处有父亲的身影。清晨到公园散步,远远地看到波光粼粼的湖水旁,父亲坐在轮椅上,面朝湖水,金色的朝霞洒满全身,微风吹动银发飘飘,一脸安详。我激动得差点喊出来,疾步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陌生老人。坐上公交车,习惯地到父亲家那一站下了车,走到门口敲门无人答应,伫立许久,猛然醒悟,心中涌出阵阵酸楚。那天在电视里听了一首《父亲》,似乎唱出我的心声,还未听完,已是泪流满面。“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今生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父亲,你用自己一生的行动,赢得了威信、荣誉和尊敬。今生有幸做您的女儿,我感到骄傲、自豪。父亲,但愿来世,我们再续父女情。

刚翻看到的一篇2009年的阅读心得

文/情系月光下

今天是年后开工第四天,大门口门可罗雀,静寂的楼道依然罕有人迹,我又一次抓紧这宝贵的空闲,网络大师的文字组合体,今天继续领略“北大醉侠”孔和尚--孔庆东老师的天马行空,偾事忌俗。

孔和尚(孔教授希望你看到了不要有想法,因为和你相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家这么熟悉小生就不必过多见外)的一本《独立韩秋》不知各位是否已阅,我这几天正在拜读,十分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力,大有集中华学问之博才的趋势,驾驭文字犹如金庸老先生笔下的绝世武学,铿锵有力,不拘一格,形似飘逸,神正其中,而且一击中的,领人神清气爽,豁然开朗!套用另一位粉丝的成文:孔氏文章无所不包,上至将相宿儒,下至抄手油饼;大至国粹弘扬奥运盛世,小则灭蝇之技国庆照片,不仅插科打诨风趣幽默,而且酣畅淋漓韵味深长!

《独立韩秋》中有一篇文章,“韩国人的革命精神”,讲的是关于韩国人在经历日本鬼子半个世纪的统治,又成为冷战的牺牲品被一刀两断,再遇国内军事独裁后,始终没有放弃斗争,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光,他们一直坚毅的昂首挺胸,有一说一。韩国大学生为了学费问题,大搞旷日持久的学潮,搭帐篷,露天集会,激情演讲,最终捍卫了民主的本意。我着实佩服韩国人那种遭遇不公后,立即可以奋起抗争,引爆与生具来却不显山露水的革命斗志。又想到之前韩国民众为了向日本当年在韩迫使妇女充军做慰安妇讨要说法时,一名愤怒之极的纯爷们挥刀断指,这需要何等勇气,而蕴涵其中的更是韩国民众那满腔的爱国真情,让远隔万里之外的我也能嗅到大韩民族浑身上下的血气!也许有人说韩国人记仇,都是上一辈的事了有必要这么动真格的嘛!我说有!这些举动看似过激,实则让世人振奋,让世界刮目相看!

现在,社会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似乎曲解了革命的含义,也许是舆论导向更加偏重于历史的缘故,使革命一词远离了二十一世纪,我觉得革命精神的内涵是与时具进的,不只是在解放前为了打鬼子才用得上,现在更是需要这种斗志,这种意识。社会是在矛盾中前进,真理是在斗争中被激活!而现在,太多人只能通过隐蔽的方式宣泄内心的不满,疏泻积聚的怨气。孔和尚说的好:现实的情形是,我们太注重自我。为了自己极其卑微的生存,放弃了太多的真理!丧失了革命精神,民主自由也好,经济发达也好都是不可能顺利到来的!

想起亮剑里的云龙兄,他总结军队的军魂就是一种亮剑精神,我觉得这不是一柄普通的剑,而是真理赋予每个人的尚方宝剑,斩妖除魔,刀光剑影之后换来的是开天辟地的新世界。唤醒灵魂,勇于亮剑!

福安那些“革命鱼”

文/陈恩睿

山村淡水鱼,如鲫鱼、鲤鱼、草鱼、黄鳝、鲶鱼、泥鳅和罗非鱼等常入耳际,可名叫“革命鱼”的却没听说过。一次,海口石山镇福安村委会主任吴淑鸿谈及淡水鱼时说,他们村那山洞、山塘、山涧石缝及水田里都繁殖“革命鱼”,顿感耳竖眼亮。这个鱼名,有新鲜感,叫我兴趣又深思。

一天,友人吴英俊引路,冒着绵绵细雨,来到福安村了解“革命鱼”。真想不到,不论男女村民,一问及“革命鱼”都不加思索地回答,“那是在山洞里生长,具有强大生命力野鱼。”72岁村民吴清浩,从十几岁起捕鱼,是村里传统渔农,他认同了村民对“革命鱼”那样的评价。说归说,实归实。知道我疑惑还未得其解,于是,吴清浩当即联系另一位渔农,约十几分钟,我们便看到了“革命鱼”。

渔农从水盆里捞出几条“革命鱼”,轻快地丢到水泥地板上,“革命鱼”显得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有的跳跃,有的俯身前行,有的翻滚等,宛如在表演杂技和功夫节目。十多分钟鱼儿们安静下来,这时,围观者以为缺氧而呜呼,用手轻触头部,它们又立即翻滚而起,鳃部、背部和尾部的刺条倏地全面展开,如临大敌,神威四射;又如那神功者乘机休息片刻后猛醒的那一刻,显示出无所畏惧、意志坚强、战无不胜超强气势。“杂技”和“功夫”均表演后,“革命鱼”便成了美味午餐。那鱼鳞、鱼刺坚硬又锋利,但那鱼肉则是白皙、细嫩、清甜、鲜美,故常为村里“好酒者”的特色佳肴。

“革命鱼”个不大,头却较大;大的有三个手指那样,一般两个手指大的居多,长约六七厘米;遍体鳞裹,色呈浅炭黑的、深灰的,或金黄淡灰相映的。山塘、山洞、山涧石缝与水田相连的地方,是最适宜“革命鱼”生长的环境。福安村具有这种生态环境,因此“革命鱼”繁殖生长历史悠久,单曾用名就有“硬头浪鱼”、“双斑鱼”(俗称)等。“革命鱼”那机灵和生命力,令绝大多数淡水鱼难于相提并论。村民吴淑志说,“用海陆空战士形容一点都不过份!水里能劲泳速泳,坡地、草地和干田里能爬行或侧身蹬行,也能翻越田埂找水源和觅食,还能蹬爬40度的山坡;一年至少有四五个月在山洞、石缝或缺水的山塘里过日子,没有一点的外来饲料补给,但照样平安无事;它们嗅觉十分灵敏,每年春天第一场大雨下来时,便从山塘、山洞、山涧石缝里翻跃奔向田间集会,寻觅食物,产卵繁衍。这种鱼知道从哪里出来,也知道从哪里回去,有周期性,懂季节,熟线路。”

福安一带的村民,什么时候将原名“硬头浪鱼”或“双斑鱼”改叫“革命鱼”呢?说法虽然不够完全相同,但意义基本相连相通。村委会原主任吴朝珍已76岁了,他说,小时候就听到这鱼名了,至于什么时候改名不太清楚,只听说这种鱼是生长在山塘、石头缝等艰难环境里头的,饥饿对生命威胁不大,因具有顽强生命力而改名。89岁老村民吴建军介绍,上世纪30年代末,共产党队伍驻扎在福安这一带的山洞边,甚至在石洞里,与敌人周旋,与村民密切联系,为村民寻找生活资源。于是,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山沟、山塘、山涧石头缝等的山鱼并告知村民。村民喜出望外说,革命队伍来了,山鱼也见越来越多了,为纪念革命队伍为村民做实事,将原鱼名改叫“革命鱼”。

村民吴淑志这样解读:“上世纪40年代初,福安村这一带驻扎着共产党队伍,但国军、日军鬼子及山匪也在猖狂活动。为便于革命斗争,共产党的队伍较为隐蔽,挨着山里山洞居住,但经常与村民密切接触,在村里和山里灵活、机动和周转,也采取与敌人明斗和暗斗的战略战术,处处表现出机智勇敢、不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气概。那个年代,驻扎福安山里的共产党队伍,‘硬头浪鱼’就是主菜。村民捕到‘硬头浪鱼’就秘密送给共产党队伍当送饭菜。清水煮‘硬头浪鱼’汤甜美,营养高,为革命队伍成员增强体质,蓄积力量干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这种鱼对共产党革命斗争有帮助、有功劳,因此革命队伍里有人建议改叫‘革命鱼’。从那时起,福安村民便改口‘革命鱼’。随后,美城、安仁、美党、文玉及建群等周边村庄村民也改叫‘革命鱼’。”

曾叫“硬头浪鱼”、“双斑鱼”的鱼,一改称“革命鱼”,便有历史文化意义。从那时起,“硬头浪鱼”、“双斑鱼”的叫法便被渐渐淡化,“革命鱼”却成为村民顺心顺口常用语。其实,那也是村民心存的一种感恩。

红色国庆

文/张宏宇

金菊吐艳,枫叶飘红,又是一年国庆节。红红的国旗,红红的灯笼,红衣红鞋,红色的中国。红色充满着喜庆,热烈奔放。红色的国庆节,全国上下,万众欢腾,喜悦的表情写满人们的脸上。

“红”这个字,红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说文》:“红,帛赤白色也。”白居易《忆江南》有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红色是生机勃勃的。红色代表激情,代表着希望。红色是中华民族特别钟情的色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红色就成为了革命的象征,人民的标志。红色只是斑斓世界中的一种,而在欢庆祖国生日的时候,红色却成了传播感情的媒介。

“国庆”这两个字包含了无数的历史意义,以至于使她成为一个的无法忘记的节日。“国庆”是红色的,“国庆”诞生之前中华人民经历了的痛苦和浩劫,是革命英雄把我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是革命烈士的热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繁荣。毛主席一首歌颂长征的七言律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希望的象征。走进十月,拥抱国庆节,“祖国”特别亲切,“国庆”流露着生活的喜庆。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推向前进,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了民族的解放,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先后倒在了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征程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了民族的解放自由,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诗篇。很多革命题材的老电影,我们都称之为红色经典。面对无数先烈,我对红色的理解更加深刻,爱得也更加真挚了。

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举国欢腾,红色的海洋,红星照耀中国。光阴流逝,弹指一挥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红色是十月鲜明的主题,红色是十月耀眼的瑰丽,我们注目五星红旗,不禁心潮澎湃。

红色,是可以渗入血液的颜色,从来没有哪种色彩,能使我有这么深的感情。国旗是红色的,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色亦同样为红色,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红旗,迎风飘扬,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我们这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在和平温暖的环境生活中,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

红色的国庆节,宣告了国家的成熟,以及中国文明的力量。红色中国,红色的国庆节,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将永远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红色的国庆节,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