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的文章
生活感悟的文章(精选16篇)
一袋盐的责任
文/李晓琦
她刚结婚的时候,身边的嫂子们都以过来人的身份教她:男人不能惯着,得一开始就让他学会买菜、做饭,千万不要将所有的家务都揽在自己的头上,把自己累成黄脸婆,将男人养成小白脸;改造男人要从厨房家务活开始……然而,在十几年的婚姻中,她渐渐悟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用人应该用在长处而不是短处;打蛇打七寸,凡事得拿捏“七寸”,适度是最好。
一个家的分工,绝对不仅仅只在厨房。然而,厨房的确是家的浓缩版本。不然为什么总说 “柴米”夫妻呢?朝夕相处,她知道他的长处不在厨房,相反,她对做饭很喜欢甚至小有天赋,她不想通过他不擅长的买菜做饭来塑造他,她觉得他的智慧更适合带孩子和规划家庭建设。当然,过来人说得对,生活不仅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他不能主厨,也要让他参与厨房的事情——她与他商量了:家里的盐得由他买,不能像搞批发一样一次买几袋回来,只能一袋一袋地按需购买,意思再直白不过:他得关注、参与家里的琐碎生活,因为日子就是这样积累延长的。
他很愉悦地接受了这个任务,甚至感激她的善解人意:一小袋盐,不用进超市、不用排队等候,在回家路上的街边小店“顺手牵羊”就可以搞定;一小袋盐,无论是搁公文包还是揣在兜里都很好安放,不张扬,不羞涩,甚至很暖和……
日子,绝对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简单的重复。他很快意识到:买盐也得用心,掌握恰到好处的分寸,需要你用心经常关注盐罐。因为他曾经就按惯例、按照经验主义买盐回来,结果遇到过家里没有盐的尴尬,那是因为那段时间家里有客添丁加口盐用快了;或者是买回来一袋盐后赫然发现家里的盐罐还有大半罐,因为最近他俩加班,很久没有开伙盐用慢了。
后来,他因为工作的需要,去了另一个城市,留下母子在家中生活,他同样惦记着家里的盐罐。一个月回来一次,以为家里的盐罐需要多储存一点盐,谁知道,家里的盐罐不见明显的减少。他没有问她,心里明白:自己在外,她一人在家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可能很多晚餐就在单位食堂或者快餐店解决了。他想:如果不能带着她和孩子到他的城市生活工作学习,按他以往买盐的频率买盐,他就应该放弃眼前的工作回到以前生活的城市——他喜欢买盐的频率与和谐的生活,他把盐罐看成了他们生活质量的风向标,虽然,他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
他努力将她和孩子迁移到他的身边,盐罐子的日子依旧。
人到中年,正是工作出彩的时候。他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大,应酬越来越多。不管怎样,他依然惦记着家里的盐罐。她理解他,但心里也有小女人的委屈。她更换了家里的盐罐,让盐罐更小更精致一些。她明白,无论是生活还是思想都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还是那句:你不能决定长度,也许你能改变宽度。她将盐罐换成精致的小盐罐,是为了让他将一袋盐分几次向盐罐里添加,这样,添加的过程也不逊于购买的过程。他是智慧的:他默契地感受了她的用心良苦。能推脱的应酬他尽量推掉,在家里陪着母子俩吃简单干净的三碗两碟,他喜欢他买盐的频率不变。
他曾经将这个故事讲给圈内的兄弟听,没有人讥笑,相反,大家都颇有感触。圈内的兄弟们减少了聚会的频率,各自回家陪太太孩子,一袋盐的故事也成了他们圈子的经典范本。
孤独是迷人的
文/陈卫卫
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分别过着孤独的隐居生活,他们就是在瓦尔登湖畔读书的梭罗和在家中闭门写诗的狄金森。
孤独的生活,在常人看来是难以忍受的,但在狄金森眼里却是一场盛宴。“我是孤独的,完全孤独的。”狄金森总是这样说。她深知自己的孤独对于她的诗歌是好事,因为写诗成了她表达自己的最佳方式。
狄金森孤独了一辈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终身未嫁,身后留下了1800多首优美的诗歌。从28岁起,狄金森将自己幽闭在家中写诗,筑造了幽秘深邃的精神洞穴。作为艺术家,狄金森的独身怪癖和孤独的个性,让左邻右舍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古怪而又偏执的老姑娘,日后竟会名扬天下。
狄金森的父亲是个有名的律师,清教徒思想很重的他对孩子要求特别严厉。狄金森的母亲极端内向,因为长年患病,承担照顾她任务的就是狄金森。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狄金森长期被锁在家务里,她也渐渐地习惯了这种囚徒一样的生活。于是,她常常终日独守在窗前沉思默想,有时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家中来了客人,她也总是早早地躲避起来。
让狄金森最羡慕的,是女诗人白朗宁夫人在40岁时得到了她的精神爱侣——诗人罗伯特·白朗宁。狄金森被这对神仙爱侣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她也期待着自己的40岁。然而,狄金森虽然也有过恋爱经历,但一直没能收获真正的爱情。
这以后,狄金森就完全把自己关进深闺,绝少与外界沟通,时光都在为写诗的孤独中度过。她在1867年7月的日记中写道:“肉体的相伴并不能减轻孤独,如果不能了解彼此。与自己作伴是最高的快乐。”狄金森还终日把自己裹在白色的长袍中,因为那是纸张的颜色,也是孤独的颜色。
在这样的生活中,狄金森学会了孤独,也学会了享受孤独。而恰恰是孤独,才让狄金森变得出众。孤独的人生,成就了狄金森诗歌中最独特的韵味。
一个优秀的灵魂,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即使永远没有被人理解,也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满足。狄金森是爱上孤独了,她常常沉静地坐在书桌前浅吟低唱,独自领略着孤独带来的美妙意境。
对许多人来说,狄金森一直是个难解的谜,可是她潜心读书写作、淡泊世间功利的生活,又让人真切感受到她所说的这句话:“孤独是迷人的。”
温暖是一生的承诺
文/程应峰
在一个婚礼现场,主持人问新郎:“你娶了她之后,能给她什么?”“给她一个温暖的家!”新郎不假思索地回答。主持人转向新娘:“你嫁给他之后,有什么心愿?”“一生与他温暖相处,不离不弃。”新娘脱口说出这句话时,脸上飞起幸福的红晕。“很好。”主持人说,“温暖是能够让你们幸福一生的承诺,愿你们温暖相依,白头偕老。”
温暖,多么美好的字眼,它令人想到初春的阳光,冬夜的棉絮。梭罗说:“人们的生活必需,是食物和衣服。这些,是保证人生存的基本物质。而食物的必需在于它可以制造人身体内的热能保持人的体温。也就是说,温暖,是人生存下去最必需的东西。”对于一个小家庭而言,温暖是具体的、细致的、体贴入微的;在心手相牵的两人世界,温暖变成了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可以相拥的幸福篇章。人生在世,就像一只风筝,也许,在或长或短的旅途上,会被生活挤压得狼狈不堪,颠沛得不成样子。但只要家还在,温暖就在,心上的创痛就有栖息恢复的时机。家,始终是那个牵挂着的、含情脉脉的线轴。
更多的时候,温暖是抽象的,是藏在心底的一个概念。温暖由衣食派生,却会在生命中得以升华。凡俗的生活,需要食物和衣服,更需要由心而生的温暖。人,只有感受到温暖的存在,才有生活下去的理由。温暖是不可或缺的,温暖越少,幸福就越少;温暖越多,幸福的感觉就会无处不在。能感受到尘世的温暖,才会有一颗温暖的心,才有能力去温暖别人。
事实上,一个人,从降生之日起,温暖就在身边萦绕。就算在一程又一程的人生路上有诸多不如意,温暖也从来不曾离开过。爱情、友情、家庭、事业,就是一个人的温暖所在。真正的温暖缘于内心,很多时候,我们不在乎身上衣服有多厚,而在乎心头有多暖。更多的时候,一丝微笑,一声问候,一个拥抱,就足以将心中的寒意驱散。温暖不只是逆境和病痛之时才需要,人生处于顺境时,何尝能缺少缘于生命深处的脉脉温情。你有一颗温暖的心,你就是太阳的化身;你有一颗冷硬的心,属于你的世界都会变得寒冷。温暖是一种互动的方式,在你给予别人的同时,你自己也在幸福地获取。
有一句话说得好:幸福与一个人所处的位置有关,有些人像流星,高居天宇,光耀尘世,可是他们只能瞬间划过,被别人观赏指点,没人懂得他们的凄凉和隐痛;有的人像普通的灯盏,蜗居于某个屋檐下,却能照亮和温暖整个房间,被人珍视。
保持年轻的8个好习惯
文/渡兰君
第一,早睡早起。
喝再多的养生茶,了解再多的养生知识,都抵不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睡个好觉,早睡早起,是自然给予人的滋养,也是一个人对抗苦恼的秘方。一个人有充足且有效的睡眠时间,身体才会健康,才能有精神享受生活。
第二,保持运动。
拥有自己喜爱且能坚持的一项运动,比如散步、爬山、跳舞等等,不仅能保持健康的体魄,还能让人心情愉快。想想有些人凸出的小腹和松软的赘肉,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这么体现出来了。运动,让你富有活力。
第三,经常微笑。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生活不会因为一句怒吼而变好,却会因为一个微笑变得格外美丽。许多人身体上的病,往往都是因为情绪打了败仗。日常保持平和的情绪,尤为重要。经常微笑,有益于身心健康。
第四,多交益友。
生活中,好朋友总能带给我们欢声笑语,就像生命中的一缕阳光,温暖着心灵。与朋友分享愉悦,能让快乐加倍;与朋友倾诉痛苦,能使忧愁减半。与朋友彼此支持,共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使人越活越年轻。
第五,定期清理东西。
想要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过简单清爽的生活,就需要定期清理用不上的物品。人生同样需要删繁就简。多余的物品会给人徒增烦恼,多余的社交亦是如此,学会断舍离,心情也会跟着清爽起来。
第六,有一颗童心。
童心无关年龄大小,而是象征着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戴着灰色的眼镜看世界,生活总是索然无味、死气沉沉;若能拥有一颗童心,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想象出一片烂漫春光。回归纯真,对世界保持热爱和好奇,怎能不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第七,懂得放下。
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容器,烦恼装得多了,快乐就变少了;欲望装得多了,满足就变少了。学会做减法,该放下时要放下,忘却一些不愉快的事,远离一些不值得的人。心无重担,自然年轻,学会释怀,才能迎来新的幸福!
第八,热爱生活。
人变老,不是从第一道皱纹、第一根白发开始,而是从心态变老那一刻开始。青春是一种心境,热爱生活,享受人生,便永远不会有老去的一天。每天都比昨天活得更精彩一点,人自然就快乐得多,有趣得多,有活力得多。
愿大家都能身体健康,心态年轻,尽情享受美丽人生。
升级自我的三点建议
文/安娜贝苏
大多数人想成功,需要技术和思维同步进行。
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头脑掌舵,遇事往往囿于一己之念,最终困于方寸之间。
经营好头脑,不断升级思维,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拓宽生命疆域。
多读书,给大脑充电。
人们常说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其实它首先改变的是我们的认知。
认知上去了,脚下的路才能走得笃定自如,通过不断阅读给自己的大脑充电,是人生路上最低成本的投资。
一个人最大的底气,不在财富的多寡和地位的高低。
当你博览群书后,那些融在骨血里的学识和智慧,才是你最大的底气。
少内耗,给大脑减负。
对于让自己焦虑的事情,要么接受,要么改变,不要在中间摇摆。
只要你现在的选择,是你自己考虑好了做出来的,那么就遵从它,照着内心的指引去做就是了。
如果你觉得烦恼、难受,那最好去找出一个解决方案。
把你觉得烦恼的部分处理掉,然后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不必急于知道结果,事情一旦完结了,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新的开始。全力以赴就好,其他的,交给时间和命运安排。
如果我们总是把烦恼拿来反复咀嚼,而不是着手去解决问题,那么烦恼必定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有句谚语说:“空谈,水之泡沫;实行,金之点滴。”
行动起来,你才会发现所有预设的困难,都会在做事的过程中土崩瓦解。
不设限,给大脑扩容。
有位作家说:“有些人的心,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困境,那是他们囚禁自我的地方,并非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是自己走进去的。”
生活总是这样,只要你选择服输、认命、自我设限,它很快便会把束缚递到你手上。
只有拆掉心里的墙,不断给大脑扩容,才能打破人生的桎梏,为生命创造更多可能。
想起一段话:“人,即使是饿着肚子,也不能让眼睛饿着。当你看到的越多,生活的边界不断拓宽,未来也会更清晰。”
人这一生,无论到了多大年龄,都要保持好奇心与时俱进。
唯有从内打破思维,不给生活设限,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与奔涌的浪潮一同前行。
挡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
生活的最大意义,在于更新、重启,在于主动撕裂生命的茧房。
常读书,少内耗,不设限,你要相信,每一个主动升级自我、打破自我的过程,都是一次新生的契机。
愿你不断武装自己的大脑,在大江奔流的时代,拥有与时俱进的底气和能量。
提升幸福感的10件小事
文/有书奕默&玩子
幸福,不必轰轰烈烈,也无需苛求完美。幸福,就藏在生活点滴中,当你用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幸福自会与你不期而遇。10件小事,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今天就做起来吧。
1 学习一项新技能
学习新技能,能让自己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掌握人生主动权。别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别让自己的时间荒废。即便从零开始,只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地向前迈进,总有一天,你能突破自我,赢得人生更多的选择权。
2 偶尔奖励自己
“学会奖励自己,才能事半功倍。”在完成目标的路上,给自己设置一些小奖励。也许是一杯奶茶,也许是一束鲜花,也许是一个小摆件,也许是一顿心仪已久的美食……这份礼物,是为了给自己带来愉悦和满足的同时,激励我们更好地走向下一段旅程。
3 每天抽出半小时读书
“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 而非单纯的知识。”在这喧嚣而浮躁的世界,不妨静下心来,每天抽出半小时阅读。读书多了,日积月累,心灵便会变得更加丰盈。
4 坚持锻炼身体
爱运动的人,身体都不会很差。坚持运动,也许不会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但持之以恒,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改变。战胜惰性,定期锻炼,你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在帮助你成就更好的人生。
5 给家人做顿饭
生活的浪漫,从不止于风花雪月,还有柴米油盐。给家人做一顿饭菜,在浓浓烟火气中感受生活气息,体会食物带来的幸福感。每一种美食背后,都是平凡人生的写照。将一生一世的细水长流,浓缩在简单的一蔬一饭里,也是一份长情的告白。
6 随手拍下美丽的风景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河边的柳枝,脚下的石头,天边的夕阳……遇见这些不经意的美景,不妨拿出手机,拍下这些平淡时光里的惊艳碎片。记录下美好瞬间的同时,也给生活增添色彩。
7 把房间收拾整洁
杂乱无章的房间,不仅会带来负能量,也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而窗明几净,井然有序,却会让人一见倾心,倍感愉悦。处理掉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当你把房间收拾干净,生活也会变得明亮、温馨。
8 保持充足睡眠
曾看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每个晚上能心安理得地入睡,每天早晨能精力充沛地醒来。”最好的养生,莫过于作息规律,好好睡觉。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健康的重视,也是对自己负责。保证睡眠,让身体得到有效休息,自己才能在人生路上更有冲劲地往前走。
9 记录快乐瞬间
有人说:“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快乐其实没有那么难,从今天开始,记录下让自己开心的时刻:被他人夸奖,听到喜欢的歌曲,买到喜欢的衣服,品尝到渴望已久的美食……时间久了便会发现,那些你曾经渴望的幸福与温暖,其实就藏在日常生活当中。
10 培养一项爱好
试着培养一项你乐于坚持的爱好。画画,书法,钓鱼,跳舞……这样做,可以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修身养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多一份轻松自在。当你沉浸其中,你便会感到怡然自得,生活也会因此更加趣味盎然、活色生香。
生活,适合自己就是幸福
文/王二
生活中有的人,常常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不必羡慕别人所有,要珍惜自己拥有。
生活,无须和谁比,适合自己就好,毕竟幸福是感受出来的,不是比较出来的。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将他人的看法与自身的幸福感绑在一起,大概是这世上最赔本的买卖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擅长的方向不一样。如果总是和别人对比,那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去做无意义的攀比,不仅容易比丢自己的幸福感,更容易产生嫉恨的邪念。
其实,幸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不在别人的眼里,能珍惜所拥有的,就是最幸福的。
真正幸福的人,是不去攀比的人。
苏东坡从未把生命浪费在后悔和愤怒中,他把每一次贬官,都当成是人生难得的“赏赐”。
当他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岭南,人家觉得这是活不下去的地方。他却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当他被贬谪到海南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如果换作别人,可能会觉得这样太苦了,但苏东坡却乐在其中,体会生活的味道。
苏东坡的命运一生大起大伏,他却能以开放的心态、洒脱的个性,树立起生命的典范,活出了人生的趣味。
人要想活得好,首先要懂得知足,不做无谓的攀比。
只要不去攀比,就不会心里不平衡;心里没有不平衡,才有余力去享受生活。
生活中,那些幸福的人,往往多记住自己拥有的;而不幸的人,却总是看着别人拥有的。
生活之累,一小半来自生存,一大半来自攀比。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 ,事到头来螂捕蝉。”
无限制的攀比,常常会让我们的心态失衡和扭曲,做出许多无效、无用、无意义的事。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情、生活、健康,还会影响他人。
很多时候,在羡慕别人生活的同时,殊不知对方也在羡慕你。何必左顾右看比丢了幸福,又何苦东张西望比没了快乐。
所以,做人不要太攀比。他有他的快乐,你有你的开心。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创造,就会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就是适合我们的生活。
愿你我都能以最舒服的状态,坦然、幸福地生活,不在患得患失中浪费宝贵的生命。
生活就是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接受、不断地努力改变
文/毛毛虫小姐
1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自己是一个大人这样的事实的?
我想到18岁那年第一次穿上西装,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大声宣读自己成年的誓言;想起20岁那年,一个人扛着大包小包去别的城市求学;我想起24岁那年,我投出了人生的第一份简历;我还想起过往人生里,无数个忍住委屈不哭的日夜……
在每一次我向人生下一个进程迈进的时候,我开始学着接受成长带给我的一切,接受这个世界给我的善意或者恶意,接受生活带给我的惊喜或者惊吓,也接受自己在成长中的改变。
还记得自己刚刚工作时,遇到了难处只知道抱怨和哭诉。朋友恨铁不成钢地跟我说:“你必须面对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如果你觉得不好,你可以改变。改变不是件坏事,它是让我们更好成长的方式。”
后来,我渐渐把“这种事为什么要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替换成了“这种事想教会我什么”。慢慢地,我发现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自己也没有那么差劲。
2
朋友在24岁的时候谈了人生第一场恋爱,她爱得全心全意,可是那个她深爱的男孩却喜欢上了别人,连分手都只用了一条短信说:“我们分手吧。”
朋友无法接受,她不明白自己究竟哪里不好,对方为什么要分手,她甚至非要去找男生求复合。我们都劝她放弃,这样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一点都不值得,可是她却不死心。
那天,我们陪她买了许多男孩喜欢的东西,她满怀希望地在男孩住的楼下等了很久很久,可是那个男生却连面都不愿意再见一次。回去的路上,朋友一声不吭,回来后,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三天。
第一次的爱情失意,就像天崩地裂的世界末日,我们不是不懂不爱了就没必要强求的道理,只是无法拿出接受现实的决心。但经过这一次,朋友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爱情。
所以,真的没关系。许多人都会经历爱情失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去相遇、去相爱。失恋让我们伤心,但放手和接受能让我们成长。
3
这些年,我愈发接受自己是一个平凡人的事实,明白了自己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小时候,总以为世界是围着我们转的,因为有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很厉害,因为不用多么努力就能考满分;小时候,我们天真又快活,在生日蜡烛点亮的时候,许着要征服世界的愿望。但越是长大越发现,原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接受了自己作为普通人的身份,并且以普通人的身份一点点努力着。因为我知道,真正厉害的人,是认清生活真相依旧热爱生活的人;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是选择了自己的路就风雨兼程的人。
愿我们都能接受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在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后,仍能坚定地迈向自己的向往生活。
淡淡的生活,也很美
文/随意点
淡淡的清香萦绕心头,淡淡的绿茶细细品味;淡淡的读书汲取知识。
淡淡的一切,也很美。
清晨起来,看看早晨的朝阳,妖娆的光束令人痴迷。
早晨,不要急于工作学习,喝一杯清淡的绿茶,品味苦而不涩,香而不腻的味道。
然后,读一本很厚的书,细细的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清新。
做一碗面,看只属于它特殊的美,品味它的细腻。
听一支歌,很淡的歌,只属于你的歌,安静而舒适。
买一株百合,插进水晶花瓶,看它的纯净娇美。
踩一些落叶,听清脆的声音变为幽幽小令。
拾一块石子,感受它的泥土清香。
中午,熬一碗小米粥,炒一盘油麦菜,做一碗米饭,加一瓣甜蒜,淡淡的品尝。
然后,去散步,感受阳光的温暖。去与朋友谈话,倾听各自心灵的声音。睡一个午觉,让自己安静一些。
下午,唱些安静的歌吧,坐在阳台上,听美妙的声音在耳中流转。
然后,对着镜子和自己沟通吧。看会儿手机,看看新闻,玩玩游戏,和朋友熬个电话粥晚上,给予自己鼓励给自己读读童话,然后闭上眼睛想想今天有多么美好、甜润。
安静的睡吧,祝你好梦。
我喜欢淡淡的生活,淡淡的一切。
生活,总有许多不如意
文/逸尘幻雪
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60年代,有一对农村的夫妻,男的在家种地,女的在家织布,日子过的很是和美。突然有一天,男人瞒着女人偷偷的迷上了赌博,有时连活都不干背着女人出去赌,开始还能小赢一点钱,到后来男人几乎逢赌必输,最后男人把家里的钱都输光了,女人才发现男人的陋习,开始和男人吵架,男人此时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了收敛,重新回归了生活,只是没隔多久,男人又忍不住偷偷地开始赌,到最后男人把家里仅剩的几匹布偷去卖了输了,男人才意识到此刻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而此时的女人已经对男人恨之入骨,任凭男人怎么折腾,只是生活还是得继续,而女人的内心里还是保留着对男人的那一丝丝期盼……
生活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也不总是一帆风顺,受伤了,跌倒了都不要紧,没有谁总是那么平平坦坦,路在脚下,怎么去走,只有自己才能把握,而我们珍惜的那些温柔与美好,总会是那么让人留恋。
时光也许带走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但也让我们学会了成长。回忆总是在记忆里,谁也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改写格局;生活的剧本,也没有谁能谱写。我们看着身边发生的事,路过的人,谁又能保证,明天我们将再一次遇见。有人相信命运,所以认为一切都是早已安排,冥冥之中潜意识里,早已没有了主见,生活的主角,演着的仿佛不是自己的戏份,有点像是一场梦,梦醒过后,一切都成空白。
世界很大,人生很远,我们都只能一步一步徒行,青春的岁月,我们可以肆意去挥霍,等一个时机,总会让我们明白,原来,人,一辈子也可以很长,路,也可以很远,生活,也会有很多不如意。给自己一点安慰,给自己一点勇气,时光带走的我们不一定要强留,但还未溜走的,我们一定要自己把握,解不开的难题,总会有一个答案,或许不在你,也不在我,也许在某一个地方。
风过不会留下痕迹,雁过不会留声,生活溜过了也不会有足迹,笑着去面对,给自己一点勇气,也给自己一点信心,人生,没有哭着过的道理,纵有诸多不如意,也请给自己一个笑着过的结局。
像植物那样生活
文/郭华悦
人在年轻时,过的日子往往是一种典型的“动物人”生活。
那会儿,脑子里装的,满满都是奋斗。我们奋斗着,努力着,并认为这就是生命的唯一形式,也是自己人生存在的意义。这种节奏激烈而劳心劳力的生活,最终让我们不堪负荷,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
而到了晚年,步入了人生的夕阳,生活却陡然转变。从前的“动物人”,渐渐变成了“植物人”。何谓“植物人”的生活?
看看那些植物,多么雍容华贵,多么朴素大方!微风吹过,细雨婆娑,它们轻轻摇曳着,从容不迫而优雅迷人。大多数的时间里,它们静静伫立,仿佛一个陷入冥想中的哲人,沉默着却又稳如泰山。看着它们,再烦躁的心,也会在瞬间安定下来。
这是另一种生活。“植物人”的生活,其实就是慢生活。睁开眼,想的第一件事不是事业与拼搏,而是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走在路上,任旁人喧嚣,我自悠闲如斯,不为所动。也许是与老伴挽手漫步,也许是儿女闲话家常,或是与稚孙欢快嬉戏。总之,让焦虑与快节奏远离自己的生活。
这便是植物的生活。在昼夜之间,自由而有规律地呼吸;在四季之时,随着风霜雪雨的呼唤,一步步成长。不涸泽而渔,不拔苗助长,也没有牵强附会,有的只是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着自然而应该的事。
细想,这是一种多么柔和的生活。“动物人”的生活,在人们还年富力强的时候,用充沛的精力和不懈的汗水,打下了生活的基础。但如果人到了晚年,还一味如此,那就会透支了老年人的身体和生活,让日子急功近利,生命日益苍白。所以到了晚年,更应该明白,放慢步伐,舍弃那些拖累自己且不切实际的目标,像一株植物那样,聆听自然,顺应规律,懂得在生命的四季中,及时转换自己的生活和目标。
人到了晚年,还在忙碌吗?若是如此,不妨停下脚步,凝视着一株植物,看看它们如何在暴风骤雨中悠闲自在地活着。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久违的平静和幸福的真谛。
心安,是家的另一个名字
文/张恒
人生何处是归宿?有诗人这样回答:“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不管生活如何漂泊,只要内心安宁,何处皆可自在;心安即是家乡,就是生活的归宿。
心安,有时是接受事与愿违。
前不久,一位同事决定退掉早就买好的车票选择就地过年。夫妻二人准备好各种年货,穿的用的一应俱全,还特意网购了一些家乡的特产,打算做一桌丰盛的年夜大餐,他们说:“虽然吃不到父母亲手做的菜,但能吃上家乡味,就等于回家过年了。”
得也开心,失也淡然,宠辱不惊,安之若素。
所谓心安则福至。人生的真谛,就是认可和接纳生命中的事与愿违,在生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在狭窄中找到通往未来的宽广路径。
心安,有时是不苛求完美。
我们在看别人时,往往关注于光鲜亮丽的完美,看自己时却只看蓬头垢面的狼狈。
生命不是比较,而是接纳和完善。也许,我们所厌倦的生活正是别人向往的,我们羡慕的生活正是别人厌烦的。对每个人来说,不完美都是人生的底色。
心态不好的人,只看到生活的反面,就会不断自我否定,越来越消极,或忧或悲或惊或惧;心态好的人,则着眼于生活积极的一面,接纳不完美,看淡不如意,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努力地做最好的自己。
问心无愧便足矣。
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总会留下各种遗憾,万事只求“半称心”,才能更坦然地面对人生。
尽管人生充满了芒刺,我们仍要在内心保留一块安宁的净土,丰盈而富饶、强大而宽阔,对生活始终热爱。
心安,即是家。
心不安宁,在哪里都像在流浪;心有所属,始终被人惦记,在哪里都有家的温暖,何处不是故乡呢?
在网上看到有网友提问:“过年回不去家的你,打算怎么过?”
“看春晚”“包饺子”“和父母视频”“打扫房间”“读书”“给父母发红包”成了热门答案。
既然不能回家团聚,就安下心来,让假期充满仪式感的同时,也过得有意义。家,是思念是依赖,也是努力的方向和担当。
我们与亲人远隔山海、遥相守望,不为别的,只为托举来年更长久的团圆。
生命的旅途上,总会有突然改变的计划,也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更有生生不息的希望。只要心在一起,即使不能回家,爱就不会变远。
要坚信,待到春暖花开,让你魂牵梦绕的那个拥抱,期盼已久的那桌饭菜,终将如约而至。
没有谁的生活不烦恼,唯有读书是解药
文/握书姑娘
1
有人说,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陷于狭隘的痛苦,烦恼不断,其根源就是读书太少。囿于有限的学识和认知,没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有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她去面试一份心仪已久的工作,哪曾想面试官为了考验她的综合素质,跳过工作上的专业知识,问她平时都看什么书、喜欢哪位作家。平时不看书的她一下子就被问懵了,赶忙说了几本市场上的畅销书,慌乱之中还把书名和作者张冠李戴了。聊到中途,对方又引用了一个典故,可她压根儿不了解,只能在旁边挤出一丝尴尬的笑容。
那次面试的打击过后,她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此后的日子里,只要有闲暇,她就坚持读书。有一次,她跟伴侣吵架,气得几夜没睡好。直到她读到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书,书中一段有关夫妻关系的解读让她豁然开朗。她想明白了很多事,气消了,心情也好了。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书读得不多时,见识难免受限。人只有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多地摆脱局限。这世间,没有谁的生活没有烦恼,唯有读书是最好的解药。
2
书犹药也,善读不仅可以医愚,还能让人不断蜕变成长。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女孩出生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父亲偏执而愚昧,不允许她上学,母亲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她的童年完全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拾荒者的嘈杂。
但后来,正是阅读改变了她的人生。看到哥哥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她受到影响也开始读书。凭借日复一日泡在书籍里的积累,她不仅获得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在日后成为了一名作家。
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他读过的书。书的益处也许不会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但一定会在你日积月累的坚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读书的目的,其实不在于帮你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拖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你拥有治愈生活困苦的勇气,推动你向更好的人生靠近。
3
读书,也是生命中最好的修行。书读得越多,心胸越大,视野越宽。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你一辈子的心胸和视野,让你不偏执、不狭隘,能以不同的目光丈量世界,看到旁人看不到的风景。
读书越多,境界越高,格局越大。读书越多,越能理解这个世界的参差,也越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它能使你的精神得到慰藉、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让你多一些从容快乐、少一些浅薄无知。
愿我们时常在书香文墨之中,润泽生活的枯燥,丰满自己的余生。共勉!
充实自我的六个习惯
文/李思圆
读书
不读书,也许并不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但不读书,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在书中找寻另一个不同的自己。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一个人在读书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运动
保持运动,不仅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朝气蓬勃,显得更年轻。
“生命在于运动”,爱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锻炼了意志力。
当你活动起来时,就会有一个越来越棒的身体,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个越来越积极的生活状态。
爱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
或是唱歌跳舞,或是写字画画,一个人总要有一两个兴趣爱好,才能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和有趣。
有爱好和没爱好,过得是不一样的人生。
有人说,你兴趣所在的地方,就是你能力所在的地方。如果一个人有了爱好,生活就会充满活力,日子也会过得格外有趣。
不要虚掷光阴,把它花在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上。如此,人生就会变得特别不一样。
计划
如果一个人每天只是重复昨天的自己,就很难有进步。如果只是重复昨天的生活,就会活得无趣。
想要生活变得更精彩,就要学会给自己定下稍微有一些难度,但可以实现的目标和计划。
可以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学一个新技能。可以是在某一个阶段内,让自己的状态变得更积极、乐观、向上。也可以是在一年的时间内,培养早起、早睡,或者午休的好习惯。
当一个人的生活有了目标,那个人就会在努力中,变成越来越好的自己。
图片
自省
无论是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人要学会自省。
在顺境时人往往不自觉就会漂浮,不沉稳,这时候需要适时静下心来自省。把这一天,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念,都做一次复盘。
要时刻保持本心,不被环境左右。
当一个人所处逆境时,自省是为了调整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每个人都并非完人,但每个人都拥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和机会。
一句话说错了,争取下一次能说得更得体,更有分寸,就是成长和进步。
一件事做错了,争取在同样的错误上不犯第二次,这就是变强大的标志。
一个懂得自省的人,就拥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心态
我们要始终保持空杯心态,才可能接纳和学习更多的事物,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博学,也更智慧。
那些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就像满杯的水,再也装不下更新的、更好的、更棒的学问和知识。
虚心求学,才能不断拓宽自己,让自己不断去吸收、去借鉴、去向比自己更出色的人学习。
当一个人保持不断上进和精进的心态,他的人生会像开挂般精彩。
迷茫时,不妨去做这4件事
文/一禅小和尚
人生就像海上的波浪,起起落落,有高光瞬间,也有低谷时刻。
只要怀有希望,就会有触底反弹的机会。
身处低谷迷茫时,不妨做这4件事: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好好整理自己的房间,和家人亲密相处一日,发泄掉心里的坏情绪。
迷茫时,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
有位作家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会思考的人。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在岁月艰难时,读书能给予人力量。用最低的成本,去培养自己的眼界和格局。
我们遇到困扰,能够从书中获得开悟和引导。在书里见过天地众生,能让自己不再囿于眼前。
也许目前的生活暂时不尽如人意,但那些文字、那些故事会告诉我们:
每种人生都有自己的苦处,也有自己的趣处。再焦虑再难的人生,终归是有希望的,是值得努力的,正是这些无形的事物,让人能保持清澈的头脑,看待自己的人生,还能用更好的心态,与这个世界交手。
生活的一切不解与疑惑,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迷茫时,好好整理自己的房间,和家人亲密地相处一日。
打扫屋子,虽是一件生活的小事,但却折射出对待生活的态度。
有人这样比喻:“打扫是一件奇妙的小事,它能锻炼人的耐性和心志,培养我们的感恩之心,是生活慢慢好转的微妙之法。整理房间,实际上也是一个逐步整理自我的过程。收纳的是物品,整理的是心情。”
家就是内心居住的空间,懂得及时清空心灵里的负面情绪,才能享受人生的每一处风景。
家是一生遮挡雪霜暴雨的地方,又是一个人恋着菜蔬米面的地方。
家是港湾,是得到爱、分享爱和表达爱的地方。
家人的欢声笑语,藏着最暖人心的感动和幸福。如果生活中遇到烦心的事情,别忘了自己仍有家人围坐、灯火可亲。
平淡朴实的生活,有消解颓废的“最强武器”。
迷茫时,要发泄掉心里的坏情绪。
情绪就像洪水,宜疏不宜堵。
越是身在低谷迷茫时,越要学会腾空自己,放下负担,早日拨开云雾,见到阳光。
有句话说得好:“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心态好了,日子就越过越顺了。
人生偶遇的失意并非没有希望。顺境固然可以助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但逆境往往才能够激发出更好的自己。
人在低谷时,与其生气不如争气,与其抱怨不如改变,与其靠人不如靠己。
当一个人独自扛过所有黑暗之后,会发现曾经以为的苦难,早已变得不值一提。
如一位诗人所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焦虑的源头
文/李立国
在一档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认识一个小伙子,父母做生意亏了钱,一直在还外债。在这样的经济情况下,小伙子花起钱来一点都不含糊,一次,直接花了一万多块钱买了一件风衣。主持人知道价格后,吃了一惊,觉得花这样高的价钱买一件不常穿的衣服,很不可思议。小伙子却觉得,自己从事的是时尚行业,买一万多块钱的风衣,是自己能在行业中站稳脚的“刚需”。主持人说:“那时我才知道,咱们所说的‘高配’,对人家来说只是‘标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如今,“标配”似乎无处不在——小孩子的“标配”是家教、外教和游学;女人的“标配”是名牌包和名牌服饰;男人的“标配”是车子、房子和手表;老人的“标配”是保健品、单反相机和出国游……这些用金钱打造出来的“标配”,正在绑架着我们的生活。
同事嘉嘉常说,每次在网上闲逛的时候,都会感到特别焦虑。不管是分享美妆的APP,还是记录生活的短视频,抑或是回答专业问题的网站,我们到处看到的都是比自己优秀得多的人。他们不仅长得好看,还有钱、有闲,背着限量款的包包,住着跃层、有落地窗的房子,动不动就能飞去巴黎喂鸽子……每次看到他们光鲜的生活,嘉嘉说,她都有一种极大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在这个信息量激增的时代,只要打开手机,我们就能看到太多的故事。曾经的小白领喜提了兰博基尼、曾经的胖子练出了马甲线、曾经的“学渣”考上了名牌大学……这些故事经过互联网加工和扩大,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到处都是像他们这样的人,过着我们眼中的理想生活。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被网络扩大推送的人,只是人群中的少数。少数人拥有的“标配”,是大多数普通人承受不起的“高配”。不要为了这些互联网制造出来的焦虑,而逼着自己在现实生活里不断地升级。就算拥有了别人的同款手机、包包、鞋子,我们依旧还是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千万不要产生幻觉,以为拥有了这些物质的东西,自己就成为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了。
更加可笑的是,不少网上那些光鲜的“标配”,甚至只是假象。所谓的有钱、有颜、有车、有马甲线,不少都是被包装出来的。只要愿意,互联网能让10分变成100分。这种营造出来的100分,根本就是一场虚幻。
“标配”从来不是一个恒定的标准,当我们在追逐它的时候,它只会水涨船高,最后将我们控制。当你花高价钱、费尽心力地装扮门面后,没过多久就会发现,“标配”的门槛又变了。“标配”就像一个无底洞,你永远无法一次就到位。最后你会发现,“标配”带给我们的,不是体面和尊严,而只能是入不敷出、焦头烂额。在这场所谓的“标配”追逐赛中,参与者注定了一开始就是牺牲品,非但追不上,还会损失惨重、得不偿失。
如果周围人不如我们,我们会觉得知足、幸福;如果周围,哪怕有一个人,过得比我们稍微好一点,也许我们就会产生不幸感。很多时候,幸福感和焦虑,都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周围光鲜的人太多了——家庭富裕的同事、拿着高薪的“发小”、创业成功的同学……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沮丧、焦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光鲜的一面,而每个人都会有一地鸡毛的另一面。没有必要和别人比,大家各自的情况不一样,也就没有可比性。我们只需和自己比就好了,今天的我好于昨天的我,就是一种成功。
如果你执著于比较,那就是执著于不痛快。生活是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的,只有放下不必要的攀比,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否则,你身上的重压会一直都在。
我们一生到底该追求什么,难道真就只是一个不断把“高配”变成“标配”的过程吗?看看无数经历生死的人,他们总是在用亲身经历告诫我们,活着的意义与金钱、地位、名利都无关,而是能够保证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看见世界、感受生活、不虚此行罢了。
在电影《遗愿清单》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患癌住院后,老人躺在病床上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心愿没有完成,于是,拿起笔,在纸上认认真真地写下自己的遗愿清单: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笑到流眼泪……心愿那么朴实无华,不是要做多么伟大的事情,不是要拥有多少财富,只是想要去经历更多。
企业家李开复在《向死而生》中提出了人生应该修炼的功课:保持健康;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避免名利的诱惑;善待每一个人;尽己所能让世界更美好。这才是人人都应努力追求的人生“标配”。
愿我们都能在这缤纷的世界保有一分清醒,不要被眼前的虚幻蒙蔽了双眼,更不要被虚幻绑架、控制。人生那么美好,干吗被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