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晚年的文章
关于晚年的文章(精选10篇)
晚年生活
文/曹利君
每天清早送孙子一个上小学校一个去幼儿园。小学和幼儿园前后院挨着,先送上学的,再送上幼儿园的。
回到家里看看微信运动计步,这一趟来回走了3000多步。
阳光已经完全照到屋子里来了。一边在餐厅吃饭,一边竖起耳朵听客厅那边的《朝闻天下》。如果某一条新闻很吸引人,就会端着饭碗坐到客厅沙发上去看。新闻播报完了,有时候会听听看看某一档生活参考类节目。
这种参考节目,都是些生活小常识,都是些中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儿。
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好像又回到小学生时代,不大懂事的年纪,洗耳恭听大人和老师的谆谆教导。看着看着,又觉得自己不是像节目里说的那样,就觉得这节目说的事情都是别人的事情,我才没那么多工夫听别人的事情呢。看着看着,又觉得小编简直是在胡说八道!
电视是看不下去了。
关掉电视,走进厨房,洗刷碗筷,都拾掇干净了,看看挂在门口墙上的钟表,已经九点钟了。这时候才想起还有一件大事没办:刷牙!
这时候,屋子里的另一个人,就会深恶痛绝地看着我,说道:“恶心,不刷牙就吃饭!”
又说道:“你行我可不行。不刷牙根本吃不下饭去。”
被这样痛骂斥责,正反典型对照,自己也委屈得不行。
我原来也不这样啊,都是一早起来先刷牙后洗脸再吃饭。怎么活着活着,变成先吃饭后刷牙再洗脸呢?
想想这种事情好像是从离开工作岗位那一年开始的。
上班的时候,从来都是刷牙洗脸穿衣戴帽照镜子左看看右看看才出门上班,带着光洁的颜面和清新的口气到单位食堂吃早餐。
离岗以后刷牙洗脸给谁看呢?
想想还是不对。
这一天自己凌晨一两点钟就起来了。虽然没刷牙,但是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漱口喝水,断断续续地,一直喝到写完稿子。这还不算刷牙吗?
想要跟那个污蔑自己的人争辩下,解释下。转念一想,还是算了。
这时候的自己,已经睡意来袭。
过了两个小时还是三个小时,忽然醒了。
醒了第一句话是问自己在哪儿?啥时候了?自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去翻看手机,去看挂在门口的钟表。
午饭总是要吃的。
相对早餐和晚餐,午餐还是简单的。通常是一饭一菜,或者是一面一蛋。总而言之,午饭得吃,否则,到了晚上容易低血糖。在这样的年龄,高糖不行,低糖也不行。
午后一两点钟,于家沟这里的阳光总是暖暖的。
顺着东沟走出去,就看见了一条河。冬天的时候,河道上都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很多人都在河道上行走,也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在冰面上玩耍,抡铁鞭子,抽打铁冰猴。
鞭子声很响。铁冰猴飞转着也发出一种啸叫的声音。
这声响不都是给玩耍的人听的,也是给这世界听的。
我是从来不到冰河上走路的。
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一句话:宁走千里平川,不过一江一湖。
为什么呢?直到现在,自己也没找到这方面的答案。
硬要理解的话,是不是对天对地,对某一事物,总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
早上走了3000多步,加上这时候走的,有7000多步了。该坐下来歇歇了。
附近有一家肯德基店,我找个靠窗户的地方坐下来。
抬眼见,远处一列两节有时是三节的轨道客车正在通过。轨道客车车身总是自己熟悉的颜色,绿的,银灰的,橘红的,柠檬黄的。
这就有了一路上的感想,千头万绪,都在此时此刻涌上了心头!
从未在这家店里遇见过什么熟人。
没遇见熟人这件事情,也叫我感到不可思议。
想来想去,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太寂寞了,太渺小了。看过千百部电影故事,电影里那么多浪漫的故事一个也没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是多么悲催啊!
换句话说吧,这世上如果有一个真爱我的人,她会在这个时间找到这里来看看自己的。
所以,自己才选择店里靠窗户这个位置,一心一意地,看着窗外。
从不看门。看门口,总是看得叫人心灰意冷。
该离开了。走老路,回家。
煮夫生涯,回家路过菜市场,该买菜买菜,该讨价还价就讨价还价。
今晚,给孙子做什么好吃的呢?
伯伯的幸福晚年
文/晓晓
面对伯伯浑浊的双眼,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他竟然已经不认识我了。我可是你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呀,你怎么可以连我都不认识了呢?
我出世的时候,母亲还没来得及看我一眼,就去了遥远的天堂。父亲疯了,见谁打谁,见谁骂谁,三天后,就再也不见了人影。已经有一双儿女的伯伯把我抱回了家,为此,伯母回了娘家,直到一年后才回来。那段日子,伯伯凭借自己教书育人的人缘和面子,东家求,西家要,靠讨一点奶水和煮小米粥终于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长大后的我经常从乡邻们的口中得知,民办教师的伯伯用一件旧大褂改造成背兜,把我背在背上上课。早上、中午和晚上,伯伯跑遍了十公里范围以内的村庄,听说谁家有女人刚生娃娃,就找上门去,讨要奶水。小时候,我是村小学里第二个常住人口(伯伯是村小学唯一的老师,常年住在学校),能坐能说话时,就成为不需要交学费的学生,随堂听课。直到我考上大学,伯伯还是村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
因为伯伯对我的偏心,他的一双只读到初中毕业的儿女最终扎根在了山乡,过着与祖祖辈辈一样的农耕生活。当我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交给伯伯,面对伯母和堂哥堂姐的不屑以及敌视,我郑重地宣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伯伯以后的一切生活费用由我来承担!
在省城安家落户以后,我一再要伯伯伯母搬到省城来一起过,伯伯拒绝了。他说,他能养活自己。他要我别担心他,安心工作,好好工作就是对他的回报。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我还没来得及尽孝于伯伯,他因为上山挖药材为学生们买学习用品突然摔倒,然后是老年痴呆症加失忆症,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我毫不犹豫地把伯伯接到了省城,一边想办法治疗,一边特意请了保姆伺候他。可不安分的伯伯时常吵闹着出门,说答应过他的学生们,要为他们买书买本子买笔。极少的安静时候,他的手上是一把剪刀,一刻不停地剪福字,大的,小的,一刻不停地剪。
每当此时,我禁不住满脸的泪水肆意地流淌。我小时候,过年过节或是哪家办喜事,他起早歇晚剪出许多大红的各式各样的福字送上门,换来我的学费和吃喝穿用。他剪的福字全是免费赠送乡里乡亲的。
我让保姆陪他出去,随便他到哪,都陪他去。要买什么随便他。可再多的钱交到他手里,他都会小心慎重地塞进内衣兜里,舍不得花一个子儿。但他还是会在书店文具店之类的地方流连忘返,吵嚷着要买。我无计可施了,该如何满足他的心愿呢?
一天到银行办事,不经意间看到带有福字的信用卡,我灵机一动,立马办了一张,迫不及待地回家塞到了他的手里。他先是不屑一顾,当看到福字时,眼里放光了,像小孩子玩玩具一样,忘记了其它。我告诉保姆,这是信用卡,可以在商场里刷卡买东西。我让保姆有意识地引导他,直接用卡购物。当他看到保姆用卡可以“换”他想要的书本笔墨时,他伸手抢过了卡,学着保姆的样,疯狂地购买起来。回到家,我看到他的脸上有光芒发散出来,喜滋滋地看买来的一堆书本和学习用品,颠来倒去地看手中的卡,像捧着宝贝一样。说不出的幸福和自在。
我把伯伯买的书籍和学习用品以他的名义,寄给了他教了几十书的村小学。伯伯不断地买,我不断地寄。那一段时间,伯伯特别开心,每天高高兴兴地出门,快快乐乐地回来。我也像圆了一个极久远的梦一样,跟伯伯一样地开心。
这样的时间持续了接近一年,伯伯安详地辞世了,脸上带着微笑,平静地,幸福地。伯伯用过的福卡我还在用,看到它,我似乎看到了伯伯幸福的笑脸。时常地,我会用这张福卡购买一些书籍和文具,仍然以伯伯的名义寄给几乎倾注了伯伯一生心血的村小学。冲着伯伯短暂而又深刻的幸福晚年,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何况,从中我也获得了幸福!
姐姐的晚年
文/陈世高
我的姐姐1922年出生,现居老家应城市陈河镇陈家庙湾,一厅四室的平房里,坐西朝东,她一个人住一间房,很宽敞。
父亲牺牲时,我们姊妹都很小,姐姐最大也只有六岁,就参加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是母亲的助手,她泥里水里,什么重活脏活都做,一年四季都忙得很。虽然她和母亲终年劳动,仍然全家五口不得温饱,只好农忙务农,农闲经副。姐姐在冬闲就跟随母亲到汉川、天门等地贩农副土特产品,到应城小集镇上销售,赚个脚力钱。她吃尽了人间苦,遭够了世上孽。她和母亲一道养活了全家五口人。解放后,她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上水利工地兴修水利,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她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
她育有四子一女,身边只有一个最小的儿子,其他四个都不在身边,进城以后,在外地打工,远离家乡,无法对母亲尽赡养的责任。
她的晚年全靠身边最小的儿子范远坤和媳妇胡望香赡养。小儿子身材矮小,只有一米五,媳妇是一个跛脚的残疾人,行动十分不便。他们种了几亩田,唯一的收入就是种田的收入,经济上较为困难;她们两人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还要教育儿女,在这样经济困难和繁忙的情况下,主动承担母亲的经济生活,不和哥哥姐姐拼伴,从来不提出轮流赡养母亲,把母亲照料得好好的,生活虽清淡,但餐餐有干有稀,时而有晕腥,让她吃得饱吃得好;一年四季的衣服都安排得好好的,冬天穿得热火,夏天穿得凉爽,衣被洗得干干净净,被褥晒得暖暖和和,房间收拾得有条有理,打扫得清洁干净卫生,一点异味都没有。
1997年她患了一次大病,卧床不起,儿子媳妇把饭菜送到她床前,喂饮、喂食、喂药,端屎、倒尿,并请医生治疗,她的病很快痊愈。
春秋冬三季就请她出去晒太阳,散散步,活动身体,还给点零钱,让母亲跟老人们一起,抹一点小纸牌。经常嘘寒问暖,总之,小儿子和媳妇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全,而且这些事,不是一日之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这就很不简单了。她今年90岁,能够享受如此高龄,全得力于小儿子和小媳的殷切和周到的照顾。
2011年五月我回家看望姐姐,姐姐跟我讲述小儿子和媳妇讲孝心的事,令我深受感动。
开创晚年新生活
文/陶绍教
每当太阳升起时,我就到公园里慢跑,春夏秋冬如一日,寒冬酷暑不退缩。晨练后洗个热水澡,便去开启一天的新生活。
退休后,我就开始晨练,至今已坚持了15年。
晨练,让我拥有健康体魄,并努力去开创晚年新生活。
或骑单车到郊外垂钓。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飞翔的小鸟,飞舞的蜂蝶,如优美的风景画展现在眼前,愉悦了我身心。全神贯注盯钓竿浮标,去掉了杂念,忘却了烦恼,心平静如水。浮标动了,先轻轻地,进而愈加激烈。大鱼上钩了!兴奋,快乐,斗智斗勇几回合,才将大鱼拉上岸。此时,我已融入大自然,变成了飞翔的小鸟、飞舞的蜂蝶……
或与老伴旅游放飞心灵。西湖美景,让我吟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立于长城上:“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中刚烈的民族气魄鼓舞我积极向上,向往雄伟长城,而今真踏上了!游九寨沟,“在离天很近的地方/总有一双眼睛在守望/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耳边响起赞美九寨沟的歌声,是老伴在歌唱。去游三亚、去游丽江……争取有生之年,游览更多祖国大好河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生不也如此吗?这是自然规律。但是,老年朋友当有主观能动性,如我,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以乐观豁达精神坦然对待生活挫折,告别痛苦,远离疾病,用健康身体去开创晚年新生活,留住夕阳美好,成就晚年幸福。
晚年逐梦 在校园
文/祁金华
当青春的脚步渐渐远去,当夕阳的余晖照耀桑榆,我以休闲、安静的心态,来到长春老年大学,将美好的愿景开启。
回首往昔,耳闻目睹长春老年大学一路走来的精彩历程;今天,她已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年教育基地。我荣幸地走进了这座钟灵毓秀的文化乐园,每天沐浴在温暖和谐的氛围里,就如同一个人在风里雨里苦苦寻觅几十年,却在不经意转身时,蓦然与心里的那个她相遇,这份幸福、甜蜜,我愿意分享给大家。
清晨,我们像小学生那样背起书包走出家门、走进教室,认真听老师讲课,边听边记。在这里,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渴求的知识和才艺。朗朗的读书声中,悠扬的旋律中,时光仿佛倒流,唤起老骥伏枥的雄心。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每取得一点成绩,我都不忘向家人、朋友展示。在这里,我体会到了老有所学的乐趣。
课间,同学们聚在一起交流知识、切磋技艺,有养生秘诀的分享,更有新款服装的展示。真快呀,下课铃声响起,与学友们在走廊、电梯里相遇,无论熟悉、陌生还是似曾相识,打声招呼,道声“再见”,用微笑传递友情和善意。这里,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没有纷争,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还有形同兄弟姐妹般的情谊。
季节更替,时光流逝,唯有初心不变。每当我走进长春老年大学的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和满足便在胸中洋溢。于是,我更加珍惜在这里的点点滴滴。在这里,我没有毕业的预期,我将在这里追梦、圆梦,直到古稀,直到耄耋。只要还有一点点气力,我都要说:长春老年大学,我离不开你!
把晚年变成“玩年”
文/解红
俗话说,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我认为,人过五十才是属于自己人生的真正起点!趁着我们有大把时间,能跑能跳,能吃能喝,任性起来吧,把“晚年”变成“玩年”!
如今,我已经年逾小半百。我也要任性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了。
我以前是从事办公室文书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从早到晚,屁股几乎不离板凳。长此以往,腰肌劳损、颈椎病全找上门来。还好我家有个乖女儿,她每时每刻都提醒我注意健康,还跟我约法三章,要“少吃,多动,心情好”。
我居住的小区里,像我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大家一合计,不如每天晚饭后约出来一起跳跳广场舞,锻炼身体。我家女儿是学舞蹈出身的,干脆就让她领舞。于是,每到傍晚,风华园的广场上人流如潮。你看,大姨大妈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运动服,扛着小旗子,嘴里喊着号子,个个精神焕发,神采飞扬。
广场上,音乐此起彼伏,从“骑马舞”“小苹果”,到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再到老狼的“九十九朵玫瑰”。舞种也是多姿多彩,从交谊舞、踢踏舞、僵尸舞,到“恰恰”,到“劲舞”。因此,广场舞可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大妈的专利,同时也受到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喜爱。
我们这些队员虽然是自发形成群体,但是还有统一管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管理起来也是很严格的。女儿作为广场舞的教练之一,她把我们这支老妈级别的队伍管理得井井有条。如果遇到有谁动作不规范就要用小喇叭喊几句,逼迫大妈们认真地跳好舞。
我们这支队伍还有定制的队服。这也是女儿通过微信群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分季节统一采购的。比如,春秋装是一身运动装,是弹性紧身的那种,颜色艳丽,搭配美观,穿在身上活力四射。虽然我们这支队伍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但是大妈们穿上舞蹈衣,再扎个高高的马尾辫,远远望去,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就像二八年华,看上去美极了。
如果你没有跳过舞,你肯定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与益处。反正,自从我开始跳舞,腰不酸、腿不疼,脖子也不抽筋了。每天跳完舞,晚上回家冲个澡,一觉睡到自然醒。第二天精神倍爽,干啥都带劲了。
亲爱的中老年朋友,假如你想要精神百倍,你就赶紧行动起来吧,大家一起来跳个舞,共同快乐和美丽!
收藏铃铛乐晚年
文/叶浩
退休以后,突然脱离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我的心里空落落的,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家里人都很担心我,可是我却浑然不觉。
那天,外孙拿出一串铃铛,说:“姥爷,宝宝送礼物给您,笑一个嘛!”看着小外孙亮晶晶的眼睛,再看看老伴和女儿期待的眼神,我如梦初醒,对他们笑了笑,暗想:一定尽快调整自己,振作起来,让家人放心。外孙送的风铃十分别致,上面是红色的中国结,下方系着两个景泰蓝铃铛。铃铛下方是波浪形的,酷似娃娃的蓬蓬裙,白、绿、黄、蓝点缀其间,色彩鲜明,煞是好看。尤其是那悠扬清脆的铃铛声,像有一股魔力,可以抚慰人心,让焦虑的心灵渐渐归于平静。
我把这个铃铛珍藏起来,并从此走上了收藏铃铛的道路。有一次,我们全家人去云南游玩。走到一处集市,琳琅满目的铃铛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的脚步。我让家人去游玩,自己每天流连在集市间,逛古玩城、古董商店。每天我都是清晨出门,傍晚才回酒店。虽然双腿酸疼,虽然与美丽的风景失之交臂,但是我依然觉得收获满满。我淘到了十几个铃铛。其中一个铃铛是黄铜制作的,貌似缩小的铜钟,中间有一个小棒,也是黄铜质地的,上面还有一个提手,一摇“叮叮叮”地响,声音空旷、悠远,据说是曾经活跃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用过的。
我通过各种渠道搜罗铃铛:去集市淘,上网购买……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收藏了两百多个铃铛。从材质上看,有铜、银、陶瓷、景泰蓝等等,从形状上看,有葫芦型、扁圆型、冠帽型、喇叭型等。各种各样的铃铛摆在我的柜子里,挂在门窗上,充实了我的退休生活。
随着收藏的深入,我了解到铃铛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铃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小小铃铛,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变化,印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积淀。我更加喜爱铃铛收藏了。后来,还有藏友来家中参观我的铃铛。我们一起交流铃铛的历史、种类、形态和用途,交流铃铛的鉴别和欣赏方法……我每天都幸福地忙碌着。
闲暇时,我坐在藤椅上,沏一壶清茶,慢悠悠地细品。清风徐来,细细密密的铃铛声,如精灵急促的脚步,匆匆跑近耳边。那一瞬间,我仿佛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时而跋涉在丝绸之路,声声驼铃给予漫漫旅途几许慰藉;时而走在茶马古道上,听清脆悦耳的马铃回荡千年;时而站在空旷的禅院中,任寺庙檐角上的悠悠风铃濯洗心灵……
沉浸在铃铛的世界里,我的晚年生活其乐无穷。
人到晚年学入味
文/郭华悦
一道美食,要做得成功,入味多半是少不了的。
要入味,就得先敞开自己。鱼是鱼,肉是肉,丝毫不动,滴水不进。调料再多,也是枉然。没有开几道口子,味道怎么入得了?划口子,将调料抹上去,还得耐心等着,等味道进入食材的内层,吸收,融合,才能做出一道好菜。
人到了晚年,要过得舒心,也得学会入味。
要入味,先得摊开自己。人在年轻时,容易过得痛苦纠结,把自己活成了拧巴的状态。外头的世界,人心险恶。于是,将自己拧成了一团,围得固若金汤。外头的种种滋味,都无法渗透进来。这样的日子,过得孤单且拧巴,岂不是意料中的事儿?
而到了晚年,就得敞开自己,学会放松,让自己柔软起来。冰冻的食材,若没有解冻,再怎么入味,也是枉然。一个人,先得让自己的心柔软起来,热乎乎地去贴近生活。不尽信而保有防人之心,但心中依旧有希望与憧憬,这种有热度的生活态度,才能让外界的各种滋味浸入,进入自己的心中。
要入味,还得学会主次。
谁入谁的味儿,这是一个问题。划几道口子,吸收外来的味道,这是以己为主的入味。吸收外界之味,为己所用。大千世界种种滋味,尽为我有,却又不失本色。这样的入味,才能让自身更精彩。
人到了晚年,有时容易弄混了主次,将自己入了别人的味儿,用自己的人生,来围着别人的生活转。这么一来,颠倒了主次,自然也就入了别人的味,而让自己失去了本该有的味道。
要入味,分寸的把握也少不了。
口子切得大或小,味道得浸透几分,才能添味却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这都是值得好好琢磨的。一个人,要让生活的滋味渗透进来,同样得把握好火候与分寸。
就像有的老人,总觉得晚年要精彩,就得样样都尝试。在别人身上,看着挺精彩的事儿,自己也有样学样。把自己敞开,不管适不适合,来者不拒。于自己而言,日子变得像走马观花,样样都试,却样样都不上心。生活里,充斥了太多不适合自己的味道,于是喧宾夺主,自己的人生也彻底变了味。
与老伴的相处,也是一种入味。
好的相处,正如成功的入味,首先得放松自己,敞开自己。没有敞开,不满的情绪就会日复一日在心中积蓄。小问题,酿成了大冲突,于是各走各路,或者形同陌路。先得敞开心扉,但又保有自我。于是,两人互取长短,才能皆大欢喜。
食材入味,成就佳肴;晚年入味,方得精彩。
音乐伴我度晚年
文/王履祥
受大哥影响,我从小就喜欢乐器,特别钟情价廉物美的竹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弹月琴……这些爱好,为我的晚年生活带来无穷乐趣。
10年前,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乐友,应聘到一家酒店从事迎宾工作。每天晚上7点到10点,我们身穿白族服饰,有模有样地演奏各种乐曲,引得住店的老外纷纷拿起手中的录像机,为我们留下了一幕幕精彩的画面。我们在为酒店赢得声誉的同时,自己的身心也得到了愉悦。
想不到,自己的一技之长,竟能为我的家庭带来可观的收益。当时,工厂由于经济下滑,实行“内退”政策。为了生计,我来到昆明打拼。当迎宾的角色,算是我的第二职业,因为白天我还要干其他工作,身兼数职。
自从莲花池公园对外开放以来,这里便成为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逢周四,我们和乐乐队便来到莲花池公园,与雪莲花艺术团的老倌老奶们,向游客们献上一台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有悦耳的器乐合奏,有优美的民族舞蹈,有动听的男女声独唱、重唱。每每听到观众的热烈掌声,我们心里便充满了自豪感。
每逢周五,一群爱好器乐的老哥老妹们聚集在 “阳光山水”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我为这群志同道合的乐友们起名为“和乐乐队”。“和”代表和谐、和睦;“乐”代表欢乐、快乐,总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这支草根乐队和和睦睦、快快乐乐。我还为我们的乐队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名字就叫“阳光”。平时,大家在微信群里互相传递信息,交流心得体会,共同参悟音乐的无穷魅力。一旦有什么重要活动,我只要在群里发个通知,全体队员便一目了然,充分享受现代通信给我们老年人带来的方便快捷。队员们一旦有事不能参加活动,也会在微信群里向我请假。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其乐融融。
今年3月15日,应一群退伍老兵的邀请,我们和乐乐队与雪莲花艺术团的老倌老奶们联合为他们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演出前,我们精心准备,认真排练,尽量选择老兵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军歌联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威武雄壮,引起老兵的共鸣,他们随着乐声放声高歌,激情澎湃;欢快活泼的《洗衣舞》,颂扬了藏族同胞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情深,赢得老兵的热烈掌声;大合唱《战友》更把演出推向高潮,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共同演唱、演奏这首深情并茂的兵歌。
音乐,把我们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展示了我们的风采,丰富了我们的晚年生活。
父亲的晚年生活
文/李孟雄
时光灿烂了岁月,也丰富了人生。在这里说说我父亲的晚年生活故事。
故事从2003年说起。那年5月我母亲罹患糖尿病致肾衰竭去世,76岁的父亲成了孤老。
说父亲是孤老,是因为他长年一个人生活在乡下,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其实父亲养育了我们3个儿女,但母亲去世时我们都在外乡工作,无法放弃工作回家照顾老人家。
父亲也不愿意跟我们去城里生活。他不习惯城里的嘈杂和喧嚣,认为还是乡下好,人熟,山好水好空气好。乡下诸多的好,让父亲故土难离。如此,我们也就只好依了他。
为了排解孤独,父亲养了一只花猫和一条黄狗作伴。
没人照顾,父亲无法不让我们牵挂和担心,第二年我们给他请了一个保姆。父亲不甚乐意,他怕给我们增加负担。但当保姆请进门时他也就不再坚持,算是默认了。
未曾料到的是,父亲与保姆相安无事一段时间后,竟发生了口角。一天保姆给我打来电话,气咻咻地跟我诉苦:“李哥耶,蛮费劲嘞!你爹耳朵背,跟他说话声音小了听不见,声音大了又说恶了他,跟我发脾气,我怕是不能干了!”
保姆说得极是。父亲岁数大了,除了患有老年人常见的脑梗塞外,耳朵还严重背听,说话南辕北辙,你问他巴陵县,他回答外婆健,确实很费劲。
为了安慰保姆,我只好跟她讲好话,让她马虎点。
最终保姆还是走了。对此,父亲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好,没有保姆他也能照顾自己。自己煮饭,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房间卫生……平凡琐细的生活中,父亲不张不弛地消磨着时间。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当了17年大队干部,农民出身的他自有着农民的智慧和勤劳。岁月如云烟飘过,但并未消弭他对劳动的热情。家里没有田种,父亲就在地里种菜栽红薯。老人家习惯于每天到菜园里转转,或挖地,或锄草,或泼大粪……什么季节地里都生长着时令蔬菜。
父亲知道我喜欢吃红薯,每年都要种十几垅红薯给我带回城里吃。我的喜欢就是他的快乐,吃苦受累他乐意。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到了该挖红薯的时候。父亲见我提着一袋一袋红薯回城,别提有多高兴,脸上的笑纹浪打浪,又像盛开的木棉花,绽放一朵朵。
知了叫了,这是夏天的晚上;蛐蛐叫了,这样的晚上已经是秋天。听着大黄狗紧一声慢一声的吠叫,父亲知道有人经过自己屋门口的脚步已经远去。这个时候,他孤独脆弱的心是愈发地孤独了……
时间久了,父亲慢慢习惯了生活中的这种常态,为了缓解一分孤独,每天夜幕降临时,他就拿起手电筒出去串门,这家坐一会儿,那家坐十分钟,喝杯芝麻豆子茶,跟主人费劲地扯些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儿。临了,父亲会准时回家看电视。
每天晚上看央视国际频道的《海峡两岸》,是父亲雷打不动的节目。父亲说台湾政坛一团乱麻,民进党和国民党两党恶斗不断。父亲也喜欢看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联播》节目,他从电视里认识了奥巴马、普京,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一些世界知名政治家。父亲佩服普京是个政治强人,克里米亚想收回就真的收回去了,美国、欧盟外加乌克兰都拿他没办法。
晚年的父亲做事也有奇葩的时候。老人家旧时念过几年私塾,懂点文墨之道,平时喜欢帮人写个对联作个挽联什么的,也因此闹出些笑话,遭遇过尴尬。双合村有个叫陈五云的老爹爹,长我父亲8岁,两人是多年的交情。五云爹90岁那年得了一场重病,在医院待了个把月,都以为他不行了,过不了90岁这道坎儿。父亲听说后在家里枯坐一整天,冥思苦想憋出一副挽联。联云:身披双甲,寿享耄龄,晚景正欢娱,何不期颐归碧岛;眼观四代,戏彩娱亲,桂阑多挺秀,晨星寥落后人贤。挽联写好了却没有送出去,盖因五云爹在阎王老子跟前作了个揖又回来了,奇迹般地闯过了鬼门关。
父亲闹了一出“乌龙”,遭人讪笑,怎不尴尬?吃一堑长一智,后来父亲就吸取教训了,人死不入殓他是不会再作什么挽联的了。
眨眼间我母亲去世已经13年,父亲也快90岁了。岁月催人老,看着父亲日渐苍老的脸颊和眼中常常流露出的对世界对亲人的眷恋,我就陡生一种想哭的感觉。
膝下有儿女,可叹未承欢。现在父亲依然一个人住在乡下,依然是那只花猫和那条黄狗陪伴着他……
这就是我父亲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但不虚构;平凡,却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