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酒席的文章

2023/01/05经典文章

关于酒席的文章(精选3篇)

父亲的“两把刀”

文/董凤荣

父亲在种好几亩薄田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学会了厨师和瓦匠两样技能。这样,母亲织布挣点钱,父亲用厨刀和瓦工刀这“两把刀”挣点钱,收入虽然微薄,但对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

学会厨艺后,父亲在家乡十里八村渐渐成了小有名气的农村厨师,因为他既能做得一手好菜,干起活来还特别麻利;而且,父亲能依据主人提出的酒席规模及要求,比如说办“八大碗”或者是“四八”(四碟八碗)、“重八”(八碟八碗),开多少席位、吃几顿等,在短时间内计算出需要多少鸡、鸭、鱼、肉、蛋、海产品以及各种蔬菜、调料等,列出最合理的清单,交给主人采购,为办酒席的人家节省开支。所以,有红白事的家庭,大都愿意请他做酒席。

小规模的酒宴父亲只要带两个帮手就行,规模比较大的就需要多个厨师合作来完成了。在父亲做酒席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难题。有一次,邻村一个大户人家为儿子办婚事,独出心裁地提出:要办“六六”酒席,就是“六六”三十六道菜,寓意“六六大顺”;每次上菜均为六道,分六次上完,总之,不能离开“六”。

父亲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厨师,哪里做过这样规模的酒席呀!但主人家的要求必须满足。为此,父亲和两个帮手经过精心策划,决定把食材灵活搭配,化一为多,采取煎、炒、烹、蒸、煮、炸等各种手段,把一种食材做出多种不同口味。为了凑够三十六道菜,他们还自创了几道比较简单的菜,但是菜名起得喜庆好听。最后,三十六道菜如数端上餐桌,食客们异口同声地说,菜做得好!主人家也十分满意。

农闲季节,父亲则经常带着他那把瓦工刀,和同乡搭伙去给人家盖房子。有一次,他和几个同乡到别的村庄去盖房子,房子盖得又快又好,房主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房子交工后,他们又免费为房主人修砌了火炕。砌火炕是父亲的拿手活,他砌的火炕烟道走向合理,不管什么风向,灶都不会倒烟,炕的四周都是热的,没有一处死角。经过试烧,效果良好,主人非常高兴。房主老太太还认了父亲为干儿子。

父亲助人为乐,以他“两把刀”的技术,帮人办酒席、盖房子,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结交了许多朋友。当我家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也总有不少人主动伸手相助。俗话说得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土厨师

文/黄炜

今天在微信群里看到这样一个帖子:吃货回忆/那些年,在松江乡窝头吃过的酒席,你还记得吗?帖子勾起了我的回忆,农村的酒宴就是这个样子的,到农村喝喜酒才能喝出气氛、喝出感情,更能体现邻里亲情,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一般在农村里,遇到哪户人家有喜事,只要能帮忙的,能出力的都会自觉地奔走相告,邻居不但会无偿提供自己的住所作为酒宴场地,而且还帮忙洗菜、端盘,朴实、浓情的农村宴席真正体现出了邻里一家亲。

这样的农村土宴需一位“土厨师”掌控。我出生在农村,也在农村长大,不但记得那些吃过的乡窝头酒席,而且我也曾做过那些酒席的制作者——土厨师。

平时自己喜欢下厨房,做些自己喜欢的点心菜肴,家里人来客往、逢年过节基本由我主厨打理家庭小宴。一来二往,在亲戚朋友邻居圈内也有点小小名气了。但是真正做乡窝头土厨师,烧有一定规模的所谓酒席菜,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

1988年的秋天,我表哥生了个大胖儿子,要办满月酒宴,自然要请一位专业土厨师来主厨宴席菜肴。到了那天早上,那位专业土厨师突然有事不能来主厨了。这可急坏了我表哥,客人都邀请好,酒席所需菜品的原材料也都准备就绪,十几桌人要吃午宴,没有厨师怎么办?急中生智,想到了我这个兄弟。于是,急匆匆地找到了我,要我主厨那天他儿子的满月酒席。尽管我平时喜欢烧烧弄弄,但这必竟是小大小闹,而今是十多桌的正式宴席,从内心来说真的不敢轻易答应,但看到表哥着急无奈的尴尬表情,我就勉强答应了。

就这样,我这个土厨师的“首秀”上演了。首先简单看了先前那位厨师安排的酒席菜单,查看已经采购的原材料,再查看了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刀俎炉灶的准备情况。一切就绪,马上进入工作,首先是给来帮厨的乡邻分工,拣菜、洗菜、切配,对帮忙切配的乡邻提出具体要求,哪个切块,哪个切片,哪个切条,哪个切丝,一一交待清楚,就像饭店总厨,煞有介事。安排妥帖,我也按先难后易的顺序上了灶台,开始烹煮煎炸蒸。又利用时间差抓紧做冷菜,冷菜的原料都是成品熟菜,所以主要任务是切分装盆,我找了相对刀工还好的乡邻,给她们做个示范后,让她们帮忙打点冷盆。就这样,忙忙碌碌四五个小时,转眼就到正午时分,该是开席的时候了,表哥问我:兄弟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席了“吗?”我调皮而自信地说:报告老哥,准“备就绪,开席吧!”其实还有那些易熟的热菜还没下锅,我想学正规饭店的方法,边吃边上菜,让热菜真正保持热度。

开席了,先上冷菜,再上已经烧好的热菜,如红烧肉,糖醋排骨等。接着就上即烧即上的热炒,炒渔片、炒腰花、炒鳝丝、炒三鲜……有条不紊一一上桌,接着全鸡全鸭全鱼全蹄四大菜闪亮上席,酒席正当高潮,最后汤、点心、水果压轴,宴席菜肴齐备,我这土厨师的首秀任务终算完成了。

此次首秀给邻里乡亲、朋友亲戚留下了不错的印象,烹制的菜肴比较适合家乡人的口味,也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就此,我的土厨师正式登场,村里坊间婚宴、生日宴、满月宴、上梁宴经常让我去打理菜肴,也算是村上小有名气的“土厨师”。至今我还常跟我侄子开玩笑说:“是你成就了叔叔我当上了大厨。”

家乡的“流水席”

文/彬子

直到现在,在我的农村老家,不论谁家遇到婚丧嫁娶的大事依然保留着"流水席"待客的"习俗",尤其是丧事上的"流水席",几十年几乎没有改变,"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

去年的春天,爷爷去世,我回家奔丧,零距离目睹了"流水席"的整个"流程".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尽管我的家乡山东省金乡县南北长不足50公里,东西宽也就30多公里,但婚丧嫁娶的习俗却千差万别,就连丧事上的"流水席"都大相径庭。有些村庄上的丧事上"流水席"十分简单,前来吊丧的人不管是什么身份,上多少礼钱,一律一碗荤素搭配的"大杂烩",稍微"奢侈"一点,每桌加上一盘花生米,算作下酒菜。而离其几十里外的我村,丧事上的"流水席"却十分讲究,其"规格之高"令那些村庄咋舌。我们这里通常是八大盘,四个热菜,四个凉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外有一个或者两个大件"压轴".上几个大件是有说头的,如果家里老人都去世了,就上两个大件,整鸡和整鱼;如果还有一位老人健在,就上一个大件,整鸡或者整鱼,这叫"以九代十".不管谁家平时再省吃俭用,在丧事上却格外大方,如果谁家的"流水席"饭菜的档次低、分量不足,甚至出现准备的饭菜与实到人数出现大的出入,以至于出现"漏席"的现象,是被村民甚至亲朋好友嘲笑的,甚至好长时间被人们津津乐道,在村民面前连头都抬不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流水席"的好差反映了对死去老人的孝心。

丧事的操办以及"流水席"待客全部由村里自发成立的"红白理事会"负责。我们这里称负责人为"大总理","大总理"大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经验丰富的年长者担任,既要有威信,做事要有条不紊,尽量不出现差错。"流水席"通常在"正事"之前两三天就开始张罗了。从准备酒席的桌数,到联系桌椅,厨师人选,甚至谁烧水、端盘子、刷碗都责任到人。别看这些人全部是村里自发来帮忙的"义工",但干起活来有板有眼,毫不含糊,如果稍不注意,招致德"大总理"的批评、训斥是一家十分丢人的事情。

首先要确定"流水席"的桌数,通常情况下,按照给亲朋好友"下书"的数量来定,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稍作增减。就拿我家来说,当时准备了35张"书",一般按照"书"的2.5倍准备酒席的桌数,但考虑到我家许多家戚家里人并不多,所以当时准备了70桌酒席。

确定了酒席的桌数,就该准备桌椅、锅灶、餐具了。在以前张罗这些东西是一件既繁琐又让人头疼的事情,不但要挨家挨户到村民家里借东西,还要做好标记,大件的桌椅还好说,遇到造型、大小一样的盆盆碗碗让人头疼。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与婚丧嫁娶相关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一个电话,不出一根烟的功夫,桌椅、餐具就送到了家门。

买菜是"流水席"的重中之重。以前由于乡镇上的菜不齐全,有时要跑上一两天、转几个地方才能买齐菜。如今,菜市场上鸡鸭鱼肉、各种蔬菜一应俱全,再加上村里大都有了面包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只需拿着大厨开具的菜单,带上钱,只需一上午的时间就"满载而归".有趣的是我们这里不叫"买菜"而是叫"抓菜",一个"抓"字把村民的紧张的之情、忙里忙外的情景表达得淋漓尽致。

至于厨师足不出户"村"就能找到,他们是村里"流水席"的专用厨师。别看他们全部"半路出家","自学成才",既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也没有在饭店"实习过".但凭着一颗颗为村民做事的诚心烧出来的饭菜却不含糊,尽管在味色上无法与城里饭店专业厨师做出的饭菜相媲美,但吃起来还比较可口。

帐篷搭起了,锅灶支起了,厨师们忙起来了。切菜声、油炸声,声声入耳。炊烟袅袅升起,香气扑鼻而来。

我们这里"流水席"全部安排在出殡那头的中午,当十一点钟左右,拉着老人火化的灵车缓缓而去,酒席便开始了。

几十张桌子在村里的大街上一字排开,不论春夏秋冬,连个帐篷也没有,五六个人或者七八个人围在八仙桌旁、坐在长凳子上,等待"开席".端盘子的"传菜生"全部是身手利索的青壮年,由于酒席的桌数比较多,每个托盘上至少要放四个盘子或者大碗,再加上时间仓促,有时几乎是跑着上菜,身体瘦小者往往吃不消,无法坚持不到酒席结束。

"流水席"与城里饭店酒席不同的是,"流水席"是所有的桌子上上完一道菜后,才上下一道菜。往往是下一道菜还没有上,桌子上的菜就"一扫而光"了,等"传菜生"上下一道菜时,也顺手将空盘子捎走了,行云流水般,这或许就是称者"流水席"的原因吧。"流水席"通常先让女人和孩子入座,然后,男人才能就坐。这也从一个方面反衬出乡风的的淳朴。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农民忙完农活后,纷纷到远走他乡到城里或者其它地方打工,村里的青壮年劳力渐渐少了,乡村的"流水席"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村里的颇具规模的饭店开始承接喜宴、寿宴的"流水席".但丧事上的"流水席"却没有大的改变,似乎向世人诉说着古朴的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