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书籍的文章

2023/01/08经典文章

关于书籍的文章(精选12篇)

与书同眠的日子

文/佟雨航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很庆幸,自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记得上高中时,我在宿舍的床头经常会放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每晚下了自习课回到宿舍,洗漱完毕后躺在床上,我会随手拿起一本“枕边书”,翻到以前标注的某一页,细细地品读上一会儿,直到困意袭来才倒头睡去。那时的“枕边书”多是一些中外小说和英语课本,临睡前读上几页小说或背记几个英语单词成了我的睡前雷打不动的习惯。而且于我而言,“枕边书”还有一些其他的妙用。比如,有的时候,我嫌枕头矮了,就抓过几本书籍垫在枕头底下增高。室友们看到了,都笑着打趣我说:“是不是枕着书睡,书里面的知识就都记到脑海里了?”我假装正儿八经地说:“那当然,这可是我学习的独门秘诀。”顿时,宿舍里掀起一阵笑浪。

大学毕业后,我分在一所中学教书,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单独宿舍。和上高中时一样,我同样喜欢把书放在床上,由于藏书比高中时要多很多,于是我把书籍挨着墙壁一侧码放,摞得高高的,整整占据着床的一半。就这样,一张床一分为二,半边睡我,半边睡书。每当皓月当空之夜,我踏着月色从学生家家访归来,推开宿舍的门,看到月光透过窗棂,如水般泼洒在床上,好一个“半床明月半床书”的空灵景致。

结婚后,家里置了一个大大的漂亮的书橱,我的所有藏书终于有了它们自己温馨的家。但我依然喜欢把自己喜爱的一些书籍放在床头枕畔,每晚睡前看上一小会儿,心里觉得这样与书为伴的时光,满满的,很充实。

与书同床共枕的日子,默默的阅读,细细的品味,静静的感悟,独享这份书香,这份怡然,这份恬静!

外公的书房

文/月山

外公的家在小阿比,这是南涧无量山中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村,村里居住的大多为陈姓人家。这里曾经沿袭着耕读传家的古老习俗,村后的“文昌宫”,是文墨之人汇聚的地方。外公家的堂门上悬挂着一块“贞扬彤管”的牌匾,那是当年的政府给予这个家庭的褒奖,表彰的是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外公母亲的事迹,说的是女主人相夫教子美德,已经用红色笔杆的毛笔写入了史册,她贤淑善良将被世代传扬,外公家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

我没有见过外公,但外公的书房,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据母亲说,外公非常喜欢看书、藏书,他通晓乡规民俗,喜欢探究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还对中医有非常深的研究,是附近乡村都有名望的文化人。

外公的书房,在主房的楼上。书房不同于一般人家从二楼房间上楼,而是从屋左边的菜园兼花园上楼,就是从屋山墙上开出一道小门进入二楼的书房。这种别出心裁的上楼方式与书房设置,使书房与家人的生产生活空间分离,便于安静地看书学习。

只因外公的离世,书房少了的主人的打理,里面的书已经有些凌乱。书房里,满屋都是书籍和字画,靠北和靠西的墙,被几个大书架占满,书架上,一摞摞线装书,被整齐地放着,书上用纸条标着《三国演义》《水浒传》《孟姜女》等。南面是几个柜子,大约也是放了与书籍文具有关的东西,柜子旁的楼板上是东一堆西一堆的书籍。

刚上小学的我,还拿不到高处书架上的书,只在楼板的书堆里翻着。书籍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显示着精细的手工制作,多为白绵纸印制,竖排版,书中的文字没有空行,没有标点,每两页之间,总有一列汉字被一分为二,像是镌刻,又像是手工书写。书中的字字句句,合辙押韵,自然而顺畅,无论怎么看,都显得古韵悠悠,散发着古老的气息。乡村,有如此丰富、厚重、典雅藏书的书房,在我以后数十年走南闯北中也很少见到过。

当看到一本有图案的书时,我便拿在手里翻了起来。那上面的红色图案,绘的是十殿阎王、牛头、马面等,讲的是做了坏事的人,死后会下到十八层地狱,下地狱后,要根据罪行的轻重,被下油锅,被锯成两半,被驱赶着上刀山下火海等等。这是一本劝人行善的书,但看了有点害怕,我便随手将它放回原处。

记得当时对一本叫做《创世纪》的书很感兴趣,便将它带出书房,在花园里细细地翻阅。那是本薄薄的书,虽是繁体字,却更接近于现代印刷装帧,这大约是吸引我的原因。书中讲的是“神”,是一个叫做耶稣的“神”,神字的后面,都会有一个空格,称基督的“他”字被印刷成了“祂”,这大约是对耶稣这位“神”的尊敬。因识字不多,也读不懂书中的语句,我便将兴趣转到了看园中高高低低的花草,看飞来飞去的蝴蝶,还用了好长时间,观察蜂桶外的蜜蜂起飞、降落、漫步、跳舞。

二舅见我喜欢看书,便给我讲解书房中字画的意思和相关的故事,我听着似懂非懂,没太多印象。到了夜晚,二舅从外公的书房里拿来了《水浒传》,就着点燃的松明火光,边读边给我讲解,我还真听出了那么点味道。

几年后,当我再次到了外公的书房,那些书籍和字画已经不见了踪影。我百无聊赖,只能在外公家的堂屋里,看着来前来闲逛的村民们喝茶、抽烟和聊天。突然,我眼前一亮,看到墙角放着一本书,便急忙过去拾起来翻看。那是一本用白绵纸装订的书,前后都已经缺了页,当我正准备认真翻看的时候,其中一位正在吸烟筒的村民,从我手里要过书,扯下一页,卷成“纸明筒”,用来点燃正在吸食的水烟。我无趣地退出外公家的堂屋,抬头看堂屋门上悬着的牌匾已经不知去向。后来才听说,牌匾已经被表弟以几十元的价格卖给了文物收购商。

外公的书房里,那本最后的书籍,已成缕缕青烟,连同外公的书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着书香门第赞誉的外公的家族,也随着牌匾的消失,被淹没在芸芸众生中!

好书伴我成长

文/韩易

我爱书,爱读书。古人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对我来说则是“宁可不吃肉,不可无书读”。

书是我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我最早的读物是在上幼儿园之前,妈妈给我买的一套带精美图画的绘本。每天晚上妈妈不管多忙、多累都要给我讲两三本绘本。讲了两个多月,我不但能将这些有趣的故事记得滚瓜烂熟,还能学着讲一些简单的故事。这大大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了幼儿园,我逐步开始自主阅读,从各种绘本到带拼音的故事书。妈妈忙着做家务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桌前看书。书里的世界那么有趣,那么精彩,我多想和孙悟空一样能腾云驾雾,降妖除魔,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

上了小学,坚持读书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背诵课文古诗,阅度写作都感觉很轻松。老师也一直鼓励我们坚持阅读,我的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到二年级时,我开始阅读中外名著,《西游记》、《史记》、《希利尔讲世界史》、《伊索寓言》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鲁滨孙漂流记》,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我看见他在荒岛上借《圣经》消除孤寂和绝望,用船上的工具建造房子,学会了烤面包,解救野人星期五,捕猎动物,开凿山洞,开荒种地,终于建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读完《城南旧事》,我眼前呈现的是民国时代老北京城南的景象:惠安馆、骆驼队、拨浪鼓、冰糖葫芦、秀贞、小桂子、宋妈,还有英子朗朗的读书声,“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声音渐去渐远,我的思绪也随着飘向遥远的海边。

除了文学历史类的书籍,自然科学类的书也是我所喜爱的,《博物》、《国家地理》、《我们爱科学》等我一期不落,反复阅读。这些书看得我如痴如醉,上厕所时看,坐公交车时也看,有时晚上还偷偷读……总之,一有时间,我就在书海中遨游。

书籍带着我游历世界,从南北极的冰天雪地到亚马逊的神秘丛林,从赤道的灼热沙漠到浩瀚无垠的海洋;书籍带我走入历史的长河,目睹中华五千年里战乱纷争和辉煌文明;书籍让我大开眼界,从细微的单细胞生物,到无限苍穹中的星云黑洞。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成长路上带给我无尽的快乐,让我感受到温暖和美好,教给我许多知识,更让我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读书灯

文/陆曼玲

爱书之人大多喜欢夜间阅读,较之白天,夜间心更静,更容易进入书本里。

在散散逸逸的灯光下读书,不及凑着灯阅读有趣。散逸的光再明亮也不专注,读书的灯是要专注的,灯光专注,人的精神自然也专注了。读书最好是独处一屋,细细地品味美文佳句,看到精彩处,可大声朗诵,可手舞足蹈,可击节称赞。

读书的时间最好是夜深人静,周围无人喧车驶,纵有几声虫鸣蛙叫,也如临睡前的催眠曲一样,不是噪音而是和谐的伴奏。

说起读书灯,现时的台灯又不及古时的桐油灯有味,“一碗读书灯”的“碗”,总叫人浮想联翩:用来盛饭盛菜盛汤的碗,却盛着“读书灯”,岂不趣味无穷!

最喜欢那个飘着雪的黄昏,郑板桥“烹茶扫雪”后,用碗装着豆油,点燃卧在油中的灯芯 。窗外雪花飘飘,屋里一杯热茶,一卷书籍,一碗读书灯,伴着一个亦书亦画亦诗的书生,这是 雪夜读书的最美图画。

中国文化的神韵,亦隐藏在这些古老的物件中。品茶最宜“瓦屋纸窗”,修禅最当“青灯古佛”,夜读则最合“一碗读书灯”。卧在碗里的灯芯悠悠地燃着,微风吹过火苗轻轻摇曳,燃着燃着结了灯花,正给你一个稍事休息的时机。你用针挑去灯花,喝口茶,甩甩手,在斗室里走上几步,再坐下来读书,就更心无旁骛了。

当然,如有红袖添香,这书就读得浪漫了,温馨了,甜蜜了。像李清照赵明诚夫妇,“赌书消得泼茶香”,书香之中有茶香,还有俏皮的闺阁之乐,该是多么的清雅精致又韵味无穷。

“夜深衣薄露华凝,屡欲催眠恐未应。恰有天风解人意,窗前吹灭读书灯。”这诗,是清代女诗人席佩兰所作,描绘的正是娇媚的妻子和迟钝的丈夫夜读的情景。夜深露重,添香红袖已有几分寒意,丈夫的书却读得专心致志,妻子多次想催促丈夫上床睡觉又恐丈夫不悦,正在郁闷之际,一阵好风解人意,吹灭了窗前的读书灯。这是一幅多么生趣盎然的夜读图啊,妻子的娇羞妩媚,丈夫的不解风情,“窗前吹灭读书灯”的天公作美,多么鲜活生动,叫人怎能不羡慕这种诗意的夜读呢?

又想起儿时,因听过古人“囊萤映雪”的故事,便于夏天傍晚来到资江河边的镇南廓,一只一只地捉萤火虫,捉了满满一玻璃瓶,回家后拿纱布包着,做了个“萤火虫灯”,意欲学古人用这灯照着读书。不想几百只萤火虫挤在一起,光亮并未聚集,而是互相遮挡,用它来照着读书委实太暗了。一边惊叹古人视力的超常,“囊萤”尚能苦读;一边可怜这些提着小灯笼的昆虫挤在纱布里的难受。于是解开结口,让这些虫子带着它们的光亮飞向夏夜的草丛和天空。这也是最诗意的“读书灯”,现在回忆起来,似乎还看见那些尾翼放着光的可爱的小精灵。

由“一碗读书灯”进化到一盏煤油灯、一座台灯、一屋灯光,光照的亮度在逐渐增加,读书的乐趣却似乎减少了。太多的功名,太多的利禄,赋予了读书太多的辛苦,太多的目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时读书人悬梁刺股追求的功利现在更变本加厉了。莘莘学子挑灯夜读,只是为了应对小升初、中考、高考;在职之人苦读通宵,只是为了第二天的面试、竞选或就职的演说。通过阅读明晓事理、增长知识、提升气质,已不是读书的主要目的了。而不读书的人则更多地聚集在电视机、游戏机前或握着手机,看着冗长的电视剧,玩着疯狂的游戏,聊着一地鸡毛的家常乐此不疲。读书灯呢,早就随着学业的结束与书本一起被丢进了杂物间。

一个没有阅读的民族就没有未来。当文学廉价地嫁给了电视,当美妙的文字变成粗浅的迎合感官的镜头,思想就在快餐文化的泛滥中板滞,精神就在感官刺激的作用下物化,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彩也消散大半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无论怎样的镜头都难以体现其精练之美、意境之美、音韵之美;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任何的二度创作都无法表现其精髓。文学的最好载体是纸质书,一页一页地翻,一行一行地读,一字一字地琢磨,这中间跳动着阅读者的思维和领悟,是一种站在别人思想上的思想,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眺望。人类的发展,就是在书籍承载的经验和教训中创新前行。由此看来,读书灯照耀的不仅是卷卷书页,更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社会发展的历史。

夜幕降临时,真希望家家都亮着读书灯。不仅为考个学校求个前程,不仅为谋一官半职养家糊口,也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书房里的思索

文/蒋来

睡在书房里,书架上堆满了书籍,却突然感到自己并没有拥有这些书籍。拥有的是这些书籍的纸张和纸张上的黑色文字,但并不代表就拥有了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智慧。一想到这里,浑身燥热起来,心中充满惶恐。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书籍绝大部分是读过的,有的最多读过四次以上,尽管还做过笔记,但记得的却极其有限,更谈不上运用自如。通常的情况下,是读到相似的内容,可能隐约有点印象,才记起曾经读过。然而,许多书籍也仅仅是读过而已,有的干脆等于没读,效果为零。就在这一刻,多年形成的拥有书房的那种自豪感荡然无存。

默然良久,心中反思,觉得还是自己的功夫下得不够。以练字为例,我问一位书法比较好的朋友,《兰亭序》练了多久,他说:“至少一万遍。”天哪,这需要怎样的毅力!据说古代一位书法家每天要练一万个字,这就更比不上了。本人也曾有一个计划,坚持每天练一遍《兰亭序》,仅仅三百多个字,都难以认真练到最后。相比之下,功夫差到何等程度,自然也没有那种成功。

又由此想到经典,不仅仅是经得起重复,最根本的是经典所代表的思想高度、文化深度和历史厚度。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常常对一些警句名言情有独钟。比如:“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一句空。”短短的一句话,十四个字,其中凝聚了多少艰辛和心血!现在谁能做到?倒是打油诗大行其道,人生活的大部分变成了调侃和戏谑,总有一种将汉字泡在水里的感觉。

自己检讨起来,每天除了工作之外,回到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都看手机视频。连老伴也经不住诱惑,硬是要孩子们教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做饭的时候都将手机架在一边看视频,有一次还将锅烧坏了。自从有了这一次书房思索检讨之后,又拿起了书籍,而且只读经典,重又找回了读书的感觉。经典一次只能读一点点,但哪怕一点点,也有重要收获。这其中还是要克制看视频的欲望,毕竟来得轻松容易。回头看看这些年,觉得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关心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信息。

其实,读书的榜样就在身边。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那是望尘莫及,却有深刻启发。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和讲话,有许多经典句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典范,告诉人们:读书要读懂读活才能左右逢源,应用自如。因此,读书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广,而在专;不在久,而在常;不在快,而在思;不在记,而在悟。

再回头审视一排排书籍,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不再是沉重刻板的,而是轻盈灵活的。

木柜中的诗书家风

文/马俊平

因为生在农村,谈诗书家风多少有些底气不足,但一想到爷爷那只装满书的大木柜,我就生出一股自信来。

那是一只木制的老式箱柜,上面是黑漆实木桌面,用来放东西;下面是大肚子木柜,有两层隔板,装满了书。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式木箱柜,对于我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出生于黄河岸边的一个农民家庭,祖上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贫困的生活中难免出现“为稻粱谋”的无奈之举,但即使在这样贫苦的日子里,先辈们仍然保持着朴素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坚守,其中就包括对书籍、知识的敬重,世代传承,便成了家风。于我而言,这种家风就藏在爷爷的大木柜里。

爷爷念过私塾,算是村里的文化人。对我而言,爷爷的大木柜充满了神秘色彩。在学龄前,我就试图打开柜门窥探其中的秘密;等上小学认了字,我便迫不及待地一本本拿出来囫囵吞枣地读。

大木柜中有很多通俗白话小说,如《封神演义》《说岳演义》《杨家将》《狄公案》等,将幼小的我带进了一个个神奇的世界。特别是《封神演义》,尽管有许多文言字词我看不懂,但书中神奇的人物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还是让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我兴奋不已、手不释卷。

爷爷和父母对大木柜很珍重,一直精心呵护。对我看书的要求,他们总是很乐意满足。不过,他们的要求也很严格:必须爱惜书,读完一本必须放归原处才能取另一本等。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一本书沾了水,洇湿了几页。爷爷很生气,严厉地批评我,说损坏书籍和浪费粮食一样,都是要“招罪”的,要受到上天的惩罚。坦白讲那次我吓坏了,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读书时都是小心翼翼地将书捧在手里,生怕它有什么闪失。直至今天,我还保持着看书前洗手的习惯。爷爷对书籍和知识敬重甚至敬畏的神情,已牢牢地刻在我脑中。

感谢我的爷爷和父母!他们在物质那么匮乏的条件下,在很多人会为了一升小米卖掉一柜子“没用”书籍的情况下,仍然守护着那一柜子书,为我保留了一个宝贵的精神家园。

儿子今年十岁,嗜读书,已拥有两个专属书柜,并读完了柜中全部书籍。上个寒假,我和妻子专门带他回老家参观了爷爷的大木柜。也许在他看来,那只又黑又笨的大木柜早已是该淘汰的旧物,然而深藏在木柜中的诗书家风,无疑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

书香弥漫的生活

文/刘建

吃过晚饭,盥洗毕,像往常一样,我又开始阅读我最新网购的一本书———一位诗人的散文作品集。

作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诗人。其诗其文,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我皆爱读。记得几年前在江苏无锡市打工时,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当地报纸副刊上发表的散文作品。我都会小心翼翼地剪贴收集起来,以便在工余空闲时阅读学习。

买书读书写作,是我的一个最大的爱好。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因为镇上没有书店,县城的书店离家太远,且鲜有我喜欢的诗歌、散文方面的书籍,于是,我就把父母给的零用钱节省积攒下来,邮购一些诗集、散文集和文学期刊,从中汲取文学的养分。尝试写作投稿,也被市报副刊发表了一些,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和同学的羡慕,自信和自豪之感顿生。

高中毕业以后,由于文字上的特长,我被镇政府聘为专职新闻报道员,从此开始了专职写作生涯。读书更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每次到县里或市里参加活动,我总会刻意抽出时间去书店看看,买一些新闻写作方面的书刊,当然文学书籍自不必说。阅读不倦,书海弄潮;笔耕不辍,文苑花开。书籍的滋养、自身的努力,在镇里工作十年间,每年都在各级报刊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近百篇,连续八年被市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后来为了生计,辗转于上海、无锡、苏州、南京等地打工。每到一个地方,最向往最喜欢的去处无疑还是书店———书店里灯光明亮,彻照我心;书香氤氲,沁我肺腑,让我忘却了生活的艰辛、劳作的疲惫。

此时此刻,我所租住的居所外,小雨霏霏,室内灯光柔柔。浸淫在诗人用文字所构建的艺术氛围中,一种愉悦感油然而生,无可名状,让我沉醉。我一直认为食可果腹,书可怡神。如果说年轻时候的阅读还带有一些强烈的功利色彩,现已人至中年,阅读对我而言,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一种类似于本能的生理需求:不可一日无饭,亦不可一日无书。阅读,让我蜗居斗室,而神游千里;置身俗世,而不染纤尘;于各种功名利禄的诱惑之中,守住内心的一份安然和恬淡。所以,我经常会从微薄的薪水中拿出一些钱购买喜欢的书籍,让我漂泊不定的打工生活从来不乏书香弥漫。

———无关梦想,有益心灵。我爱书籍,我爱阅读。

时间.光阴——书店的香气

文/婷婷

即便知道地址,也跟着路标所指示的方向走,可还是问了几个路人才到达那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壹莺书巢”。

其实并不难找,就在马路边,十字路口旁,蛮显眼的。可有的时候按照地图或路标走,心里虽有种稍微踏实的安全感,却混淆了起初的直觉也错过了某些风景。

作为独立书店,它算是宽敞且大气的,带给人舒适感。能够在陌生地方“遇见”一家好书店,实在是件令人感到兴奋的事情。强力抑制住内心的欣喜,轻步绕着书架走,一本一本地翻阅挑选,仿佛空气也缓慢流动着。

不知是因假期的缘故;或是因这有咖啡喝有甜点吃,可以三五好友相聚于此聊天的缘故;还是汕头人本就喜爱看书的缘故,店内的客人不在少数。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青人,其次是小朋友和四、五十岁的中青年。

一楼主要是儿童书、养生书、游记和时下畅销的一些书籍等等。相较于二楼,一楼更加的丰富饱满,基本各类题材的书籍都有,且每个书柜都放满了书,二楼则显得有点清寡,主营国外名人着作、艺术书,以及散文体的书籍,可能因为赶着开业而没来得及购满足以丰富这家书店的书籍。因为几近一半的书柜没放上书,有些没放书的柜子用几个小盆栽去填充它们的孤零零。但这并不影响大家买书和看书的心情。

时下许多新型书店都设有咖啡与甜点的售卖区,“壹莺书巢”也不例外,这将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毕竟现在实体书店都难以生存。以前总沉浸在那份惋惜之情中,认为书店就是只能售卖书籍的。现在想想,或许这样的转变不失为一种更完好的升级。让人在看累了或站累了的时候有个可供休息的区域。也可能因为这样的设施搭配,使得更多人来实体书店买书。

咖啡与甜点的售卖区设在一楼的收银台边。而休息区则设在二楼的中庭,面积不小,有三十几个座位。有圆桌长方桌,有靠背木椅也有长形布沙发,任君选择。听说深夜工作人员还会送上毛毯给在这儿看书的顾客。

花了一个多小时选了十几本书。主要是一些散文体的书籍,和少数关于生命与道德的书籍,而书名与作者也是鲜少人知的。这一年来总爱买些不属于畅销范围内的一些书籍,甚至有些作者说起都没人知道的。可我觉得这些人写的反而更贴近人性,更加真诚,更加的温暖。没有一点的浮夸或是哗众取宠。

能够遇见一本好书,就是你与它们的缘分,并不一定要刻意去挑选畅销书籍。书也有适合自己和不适合自己的。有些书,里面的某件事,或是某句话,都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或人生态度。若是往好的方向走,那么就是极大的成就,该是万分荣幸且欣喜。

两年前我在广州北京路一家常去的书店遇见了几本好书。

那天书店正在搞活动,五楼有个区域放满封面开始泛黄,甚至有些书页已经受损的书籍,因此很少有人在它们身边停留。一般情况下,像我这种某种程度上有洁癖和完美主义者的人来说,是不会去选择购买旧书或受损的书籍。除非是很难买得到的一些书籍。

起初我是被一本名为《书店的罗曼史》的书所吸引,我觉得这本书名本身就给人一种很浪漫的感觉。接着跌入漩涡,无法“自主”移动脚步,在那小片天地,一本本地翻阅,精挑细选了近十本。有种满载而归的感觉,内心充满欣喜。其中一本《寂寞吗,雪人》,真的是特别好看的一本书。它是一本含有寓言的童话书。正如我喜欢的那位90后作者所说的“世界上所有的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看的”。里面的故事,就像在经历一场心灵与世俗眼光抗衡的战争——是始终坚信自己还是相信所有人说的那样去否定自己。我认为,如果是真实和正确的话,即使全世界都否定你,即使他们都不理解,甚至于不愿意去理解你,你也不可以否定自己所认识的。因为,有可能真的是全世界都被蒙蔽了双眼,而只有你才拥有一双清澈的眼睛和纯真的灵魂。

我相信今天选的这本由加拿大作者露辛达?瓦尔迪写的《德蕾莎修女——一条简单的道路》也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并让我学习更多关于爱与付出的事情。

将选好的书放在圆桌上,到一楼点了份红戎蛋糕(用红豆馅和奶油做的一款蛋糕),蛋糕的卖相和味道一样,香甜,柔软度适中。就是吃到最后感觉有点腻了。若是能配上一杯浓郁的曼特宁咖啡,将是最佳感觉。只是,我身上所带的银子都留给了那堆书,仅剩的二十元,也给我拿去买了块蛋糕以填补我开始咕咕叫的空肚子,虽然它不足以填满我的肚子,但此刻我不想过早地离开这家被书香气息环绕的书店,就只能忍受着肚子饿的煎熬,坐在那写点东西(选购的书还未买单,更未用礼品纸或素布包装好封面,我舍不得去拆看),享受这美好的时刻。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人也越来越多,二楼三十几个座位都被坐满了,但不觉得吵杂。即便有三五好友围坐在一张桌上喝咖啡聊天的人,即便有人看起来是那么开心地畅谈,他(她)们都不会大声嬉笑去干扰别人。这是在书店特有的文化素养。大家都很自觉。

阳光快乐地跳入窗内,徜徉在靠窗的桌椅上,铺洒在墙角的木架上,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愉悦,又像只自在的猫咪一样慵懒。而书架上的书籍,就是带给人阳光的珍物。

书虫三乐

文/王必旭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书既是生活的必需,又是精神的美味佳肴,使人内心世界无比充实丰富。很多人热衷读书,把书籍作为心灵的知己,这些忘我的书虫们,沉浸在白纸黑字之中,快乐舒畅。对于书虫来说,自有三乐。

一乐为买书。买书是一个令人享受的过程,书虫逛书店就如女人逛街一样,只在乎过程。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门口就有个旧书摊,一有空闲时间,就蹲在书摊前随便翻阅,先睹为快,有时看得痴迷投入,都忘了上课时间,尽管有时只看不买,但书摊老板比较善解人意,从不下逐客令。到了双休日,就和文朋书友到市里各大书店闲逛,看到一架架琳琅满目的书籍,就如鱼儿游入了大海。因收经济条件限制,只能从伙食费中省出钱来,从书海中挑选出自己最喜爱的那本。后来上班后,每次出差在外,有了空闲时间就去书店转一转,每次都有意外惊喜,把买来的书放在床头,慢慢地阅读品味。

二乐为借书。古语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对于书虫来说,是扩充书籍来源的重要渠道。即使是毕业后,我也经常到老师家做客,看望老师是一方面,最主要是奔着老师家书房,上千本藏书让我垂涎不已。看完一本还一本,然后再借一本,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不能说借书当中没有私心,而是大家都是爱书之人,不忍心夺人所爱。我一个同学,父亲是一个生意人,家境殷实,家里买了大量书籍,很多书籍摆在书架里,连封面薄膜都没有撕开,就是为了装点门面。我向同学借书,他倒是爽快,相中哪本拿哪本,看完后还书,同学随手就仍到宿舍抽屉里,后来当作废纸卖掉了,把我心疼的啊。后来手头的两本书,犹豫再三,还是自私地谋为己有,反正同学也没问,尽管有些内疚,但看着爱书静静地躺在枕边,心里也是窃喜不断。

三乐为读书。读书就如把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可以在寂静的夜里,在橘黄的台灯下手展香卷;也可以在嘈杂的车厢里,徜徉于字里行间。慢慢回味,韵味无穷,大千世界,尽收眼底,一阵清风拂来,缕缕馨香沁入心田,还有什么比读书还让人心静如水、惬意舒畅呢?

书虫三乐,其乐无穷。

读书的益处

文/陈晓凤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言语无味。”《三国志》作者陈寿亦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书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沉淀人的情感、理性,还会让人口吐莲花,唇齿留香。富有深刻哲理的书籍更是如同春日里的晨光、夏日里的林荫,让你在浮躁的尘世中找到自己的心灵栖居之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处处充斥着浮躁的尘世中,读书能够让你对自然中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能够有着敏锐的触觉,为你麻木的器官注入新的生机,在你呆滞的眼光中增添新的光彩。徜徉于书海中,精妙的话语、睿智的思想都会在你干涸的心灵浇灌泉水般的滋润,为忙碌在俗世泥沼中的身影褪去尘世的浮华。在前人的智慧里漫游,就如同费力登上一座座高山后,享受着站在山顶的微风吹拂,享受着“一览众山小”的恢弘气魄。

一个个哲人的面庞隐藏在浩瀚的书海中,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举步维艰、进退维谷境遇中的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书籍或许不能够给予你明确的解决办法,但是沉淀在思维里的运转方式会帮你审时度势,更加清醒理智地选择前进的方向。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价值的取向、性格的转变、思维的运转都在所读的书籍里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塑造,最终成为不可动摇的行为准则,成为内心最坚实的堡垒。

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书籍的功能,他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读书能够让你的阅历更加深厚,在短短数年的光阴中能够驰骋数年的时间间隔,汲取智者的智慧,聆听前人教诲。

书籍也会让你更加谦逊地在浮世中生活,《论语》中记载颜渊慨叹于老师的学识高深说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人生苦短,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必须要对许多事情做出割舍,读书亦然。

书香满庭

文/新雨

我很小就喜欢上了读书,我喜欢那种在书海中常畅游的感觉,喜欢嗅到书页间淡淡的文学气息,更喜欢用心去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我读过最长的一篇长篇小说的名字是《飘》。《飘》的原著很长。当我读过它的第一章故事时,就深深地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好像自己已经变成了那个桀骜不驯的郝思嘉,进入了那个时代,进入了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在读书时,我总喜欢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某一个人物,这样能够更好的进入情节,了解每一个人的想法与性格,与作者进行对话。读书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还能让人增长见识,所以人们才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记得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文革时期,许多有益的书都被烧毁了,而作者却是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青年。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 ,除了每天打发时间,还能做些什么呢?然而有一天,作者惊喜的发现自己朋友的祖父竟然保存了一本完整的《古文观止》,于是作者就赶忙借来。为了延长阅读时间,作者就用一个厚厚的本子,把大部分《古文观止》抄录下来。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陷入了深思:书籍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一种文化的流传,是许多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向我们传递了知识,传递了精神,传递了梦想。

如果有一天,书籍从世界上消失,那么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只能重新陷入混沌的精神黑暗之中。所以,我们要用心去读书,用心珍惜书籍,因为智慧是可以换到金钱的,而金钱却换不了智慧。

感恩读书

文/王天喜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读书者可以用知识武装头脑,读书者可以洞明纷繁的世事,读书者可以彻悟人生的意义。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曾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中国古贤有言:“人可以一日不食肉,而不可以一日不读书。”“开卷有益”……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都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有百千种职业,人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读书,只有多读书,读好书,用好书,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取得优异成绩。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的职业决定了我与书籍的缘分。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必备一桶水。”这话很有道理。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学识上的浅陋,只有多读书才能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于是,我如饥似渴地读书,贪婪地在书海中汲取知识养分。我在教每一篇课文之前,都要先阅读许多有关书籍,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就如江中扬帆行船,顺水又顺风,也不管是飞度虎跳峡,还是穿过青石巷,都能点起红灯笼,和学生们一起陶醉在满堂烛光摇红之中。

我的业余生活不够丰富,既不会“搬砖儿”,也不会“爬山儿”,还不喜欢聊天儿,只喜欢逛书店,泡图书馆,钻书堆。我在三十几年的教书生涯中,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卷帙(嘻嘻,有自吹自擂之嫌),有历史类的,有文学类的,有艺术类的……书籍的养分滋养了我,使我在教学中受益匪浅。在语文教学中,我感到学生最头疼的是写作文,他们下笔无言,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针对此种“病情”,我把脉切问,对症下药,在布置了作文题目之后,要求他们稍安勿躁,不要急于下笔,先阅读有关书籍,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再写。在作文课上,我也写“下水作文”,即学生写,我也写,那种感觉就像“月亮走,我也走”一样美妙,然后师生互相交流,效果很好。由于我在教学中做出了一些成绩,多次被潞城教育系统和潞城(县)市人民政府评为“模范教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山西省教育厅分别评为“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书待我真是不薄,使我获得了不少荣誉。这也使我对读书的意义多了一层理解:读书者不能单纯为读书而读书,而要为事业而读书。

读书增加了我的学养,增强了我的写作能力。我在教书之余,涂鸦了许多“作品”,有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散文,有歌颂当地英模人物的文章,有反映我们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文章,也有自己读书体会的文章。自2000年以来,我在《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政协报》、《山西党校报》、《山西广播电视报》、《山西画报》、《山西家庭报》、《写作导报》、《德育报》、《长治日报》、《上党晚报》、《漳河水》(文学期刊)等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200余篇,其中有些篇目编入了省市级和国家级出版的图书中。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多部本地文史类书籍的编写和点校工作。由此我想:读书人不仅要读书,也要写书,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

由于我对读书喜好,也得到了本市广大读书者的喜欢。2015年,我被潞城市老干局开办的“老年大学”聘请为文史教师。从4月份到现在,我在“老年大学”已作文史讲座十数次,受到了离退休老干部学员的好评。2015年9月,第25届全国书博会在山西举行,长治市设立了分会场。在此期间,长治市开展了首届“百名最美读书人”评选活动,我被评选为最美读书人,获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一百元购书卡,竟高兴得屁颠屁颠的近乎“嘚瑟”,哈哈哈哈,就像抱了个金娃娃。

读书使我成为一个不错的教书者,读书使我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读书使我成为了朋友们喜欢的人,读书真好!嗟乎,孰知读书之味有甚食蜜者乎,吾感恩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