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的散文
关于书法的散文(精选17篇)
我爱书法
文/杨焱嘉
我的爱好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书法,因为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艺术。
书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毛笔书法,它包括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等种类;另一种是硬笔书法,是用钢笔来写的。
写书法要做到“四正”,一是桌椅正,二是书本正,三是身正,四是心正。握笔的姿势要正确,笔的选材也很重要。写字的时候心要平静,不能三心二意、急于求成。心要静得如一碗水一样,不能有杂念,集中注意力。写字时要注意观察字帖上字的结构和笔划的轻重、收放。做到“胸有成竹”,那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写书法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磨练人的意志。写书法好似在练气功,须坚持不懈,要天天坚持写,要有足够的耐心。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写书法就是在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这古老的文化不被泯灭。
几千年来,书法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下来,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着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欧阳修、颜真卿、怀素、黄庭坚……,他们就像历史长河中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但这些书法家是一两天就成为书法家了吗?不是的,是勤学苦练、夜以继日地练出来的。“书圣”王羲之写字很勤奋,常常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他又练字忘记吃饭,他的妻子就把馒头送到书房给他吃。王羲之的思想还沉浸在书法中,居然用馒头蘸着墨汁吃,自己都浑然不知,可见专注到如此地步。还据说,他日复一日地练习书法,经常要清洗毛笔等书写用具,把家门前的一个池塘都染成了黑色的,后人称“墨池”。这足以证明王羲之在书法上下了苦功夫。
我现在的书法一般,但只要肯下苦功夫,一定会有进步的,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爱书法,它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
书法
文/林海一树
一张柔和的宣纸,一片飘动的白云,在白云上舞动的是松的魂灵,还有千年历史的回声。一幅书法展开了,灵动的文字间似乎有编钟的余音袅袅传来,没法不让人想起悠悠的历史。汉家长衣宽袖的文人雅士们,居庙堂之高的官吏们,多少辞赋与奏折,多少檄文与颂歌,摩肩接踵一路走来,都被历史的风尘淹没了,倒是那个喜欢放鹅睡在东床的王羲之音容犹在,留下千古佳话。
书写的本来是一种工具,可是文字一旦成为书法就化蛹成蝶,蝶变成仙,成就了一生的华美。不知是谁把毛笔比喻成蜡烛送给他的情人,轻轻地歌:送给你一只狼毫吧,不曾点燃的蜡烛也不会熄灭。是啊!毛笔,未曾点燃的蜡烛,把书法连同中国文化的历史照耀得灿烂辉煌。
轻轻地翻开那些令人敬仰书家的作品,一种情愫苏醒了,王羲之的作品出神入化,妙不可言,搜尽赞美的词汇也难描绘其高深与绝美。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的书法: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历朝历代多少人呕心沥血、终极一生追随,最终都望尘莫及。颜真卿的作品厚重、古朴、苍劲,像一座千年古钟,每一条纹理都是一个故事,端详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产生浑厚的共鸣。柳公权的书法端庄清秀,像河边浣纱洗衣的邻家阿妹,或者款款而行的小家碧玉,言行举止、一颦一笑,遵规守据,温婉清丽。欧阳询的书法,松风鹤骨,像一个武功高深的侠士,刚劲中透着秀美。赵孟頫的书法风流倜傥,柔媚舒展,蕴含着千般娇媚、万种风情。观怀素的草书衣袂飘然的如飞天神女,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九霄云天,在赏心悦目中心荡神驰,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历代书法家如洒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每一幅书法都经历了千般磨砺,万种付出。传说王羲之七岁开始练习书法,每天书写完毕,就在家中的水池里清洗笔砚,日久天长,整池水竟然染成了墨色,这就是今天人们在绍兴看到的墨池。“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道出了一代书圣成功的艰辛历程。三国时期,有个名叫钟繇的人,他从小很喜欢写字,练字勤奋。可是,他家里很穷,野菜度日,无钱买纸,但他不因此而灰心丧气,想出了办法。白天,他用棒代笔,在地上不断练字。晚上,他用手指代笔,在被子里不停地练字,据说,一条崭新的被子盖不了多久,就被他划破了。终于他成为一名书法大家。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无论是典藏书籍,还是碑文石刻;无论是中堂条幅,还是门楣楹联。从三山五岳到五湖四海,从高高的庙堂,到寻常百姓家;书法的内容或说古论今警醒世人,或传承伦理道德教人向善,或托物言志净化心灵。书法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在于妙笔生出的高尚的德操。“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不仅反映一种书法境界,更有对人生百态的领悟。这种书家的思想,一直流传于后世,成为书法学习者初学书法的必修课,更成为儒家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唐诗宋词元曲十六令,看不完的锦山秀水春花秋月,回味不尽的乡愁旅思离情别恨,书不尽的江山社稷家国情怀。山因书法增秀,石因书法生情,水因书法含韵。天地之间只有黑白两色最为分明,黑白两色,清淡素雅,质朴率真,又值得推敲,经过千年凝练与沉淀,愈久弥香。
书法是一曲无声的旋律,其中的美妙只有领会他的人才能参悟。
孕育自己的山水
文/何欢
我从9月份开始跟随一个书画专业的大四学生学书法。每周六上午,孩子去学创意美术。我呢,就藏在同楼的一个学书法国画的机构,学书法。从铺纸、镇纸、化笔、蘸墨,到写字,心无旁骛,集中精神去观摩碑帖上字的结构、笔锋、笔势,学习用心、用气临好一个字。
我曾向大学老师咨询应该学习哪种字体。他说我过于谨慎,不如入门练隶书,学习放松和舒展。练字无非练个心性,所以的确有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字体。我之前也临过李斯的《峄山碑》,终归因其过分端庄严谨、一丝不苟而搁置,还是回到了《乙瑛碑》和《张迁碑》。
这些年诸事繁忙,的确懒抚七弦绿绮。但花点时间,去学点东西,反而可能成就心境平和的难得时光。你若问我,练字是为了什么,好像的确无用。就算是磨炼心性,也难说必然有成效。但人生,总归要在有目的的行事之外,做一些“无用”的事,一些只关审美的事。
若生活只考虑投入产出,生命便如“沙漠”,了无趣味。梁启超曾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又说“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所以,回到练字初衷,究其深处,大概是为了超乎日常,养那元气淋漓的气象,养一片自己心中的山水。
生活在压力重重的特大城市,我也会在时代迅猛发展的洪流中,为个人的庸庸碌碌而迷茫,也会为换房、育儿等生活琐事焦虑,因工作诸多得失而烦恼。但也越来越觉得,什么事情到最后,看的都是做人。做人不是所谓那些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人际手腕,关键是有没有坚守做人的基本底线和原则。没必要为了一些外部评价和短暂所得,不顾甚至突破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有时,孕育心中山水所得远胜其他。
书法与修养
文/牛洁
中国书法是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它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的运动来表现一定的情感、意蕴的艺术。
同时,中国书法艺术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涉及的学科有文学、历史、美学、哲学、文字学、心理学等等。
书法作品是书法创作者借助于笔墨这种工具,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而书法创作者的学养、品性、审美、阅历,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作品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一位好的书法老师,在他教授学生的时候,会首先要求学生先学做人,也就是先立品——即所谓的人品。
卫夫人带着年幼的王羲之去感受“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意亦在此。
而一个人的人品,是由他的综合素质决定的,这种综合素质就是一个人的修养。
如果一个书法创作者没有深厚的修养,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悟,那么,他的笔墨技巧再高,他所创作的作品也是苍白无力的,是缺少精神内涵的。
所以,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大家,那么,你就一定要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首先,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其学问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学问,就不可能完全了解中国文字的意思,那样的话,文字的运用就会不准确,而文字运用得不准确,就会直接导致你无法去表达你想要的意境。
有修养的人都有着丰厚的人生阅历,他们能够体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感知人情的冷暖厚薄、体察人间的美丑善恶。
这就像王羲之之所以能够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因为王羲之感受到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的环境,以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觚曲水”以及“一觚一咏”的欢娱。颜真卿之所以能够写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因为他遭遇了兄侄为国而被叛贼杀害,甚至身首异处那种痛彻心肺的感受。
有修养的人,必有永恒之心和包容心。
永恒就是持之以恒,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有修养的人懂得坚持的重要性,他们懂得,有时你离顶峰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坚持下来就是成功,放弃,将意味着一事无成,意味着前功尽弃!
有修养的人懂得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存在的规律。他们明白“善用物者,天下无遗物。夫尚无遗物则凡非走动息之类,接受耳目者,悠然会乎心,皆足以助我天机,孰非可用者乎”。他们懂得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自我,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通向艺术的巅峰。
有修养的人有良好的心态,他们自信而不自负。自信则会有自己的风格,而自负则会使人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会使人浮躁,浮躁会蒙蔽人的双眼,浮躁会使人不冷静,浮躁会使人不能客观去看待事物,从而扭曲了审美的意识,致使最后的创作发生错位。
有修养的人会遵循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以及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有修养的人不但懂得思考,还善于进行反向思考,他们识得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他们不会人云亦云,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于是,他们在继承和发扬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也敢于对前人提出来的那些不合理的东西摒弃。
有修养的人通常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打动每一位观者,并与其发生共鸣。
有修养的人必有大胸怀、大胆识,有修养的人光明磊落,铁骨铮铮。所以,有修养的人其作品自然可以至广大而群妙毕现,直达最后的“天人合一”。
羲之故里墨飘香
文/廖芷涵
“廖庭书香传家久,芷兰郁秀景芬芳。涵广智聪品如玉,凤舞高枝呈吉祥。”大家有没有看出这首诗的奥妙呢?这是一首名字诗,里面的“廖芷涵”就是我。这可是我们游览书圣故里的时候,一位书法家伯伯为我写的呢!
书圣故里在浙江绍兴市,是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乡。绍兴是江南水乡,随处可见小桥和流水。走在青石板路上,看着小河两边的古民居,还有河中间来来往往的乌篷船,让我感觉走进了一幅画一样。
书圣故里还流传着许多王羲之的故事,有戒珠讲寺、题诗卖扇、书经换鹅……我还知道了《兰亭序》的由来呢!
传说有一天,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兰亭的小溪边喝酒,他们把酒杯放在水中的荷叶上,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作诗一首,这次聚会共作诗37首,王羲之为它写了一篇324个字的序文,这就是闻名天下的《兰亭序》哦!
书法家伯伯告诉我,王羲之跟我一样大的时候就开始练习书法,他非常的勤奋,每天坐在池边练字,练完了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池水都变成黑色了。难怪爸爸照相的那个地方叫“墨池”。
今后,我也要做勤奋的人。多读书,积累知识;勤练字、锻炼毅力。我想,妈妈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的自画像
文/钱一禾
看着镜子里那个美丽的小女孩,我不禁自我陶醉,于是迫不及待地自我欣赏起来。瞧!我有着健康的皮肤,是世界流行的小麦色。浓浓的眉毛下是一双水灵灵的眼睛,炯炯有神,就像两颗透亮的宝石。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副大大的招风耳,圆圆的,厚厚的,人们都说我这个耳朵可以给我带来好运气。
我是一个爱笑的女孩,见谁都喜欢微笑。微笑时嘴角上扬,上排牙齿露出两颗半,这样笑的美样给许多陌生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连第一次见面的琵琶老师都说:“这么可爱爱笑的女孩,和我真有缘分。”
我一天天长大,兴趣也一天天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书法。我对书法不只是兴趣,而是痴迷。从够不着书桌,我就开始了我的书法生涯,至今已有两年半了。我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刚开始真是“判若两人”。每周三、周六晚六点半,我就会准时去老师家练习书法,风雨无阻。老师每次看到我埋头苦干的样子,都会笑着对我点点头。雪白的宣纸,淡雅的墨香,戴着高帽子又长着长胡子的毛笔,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习书法,为我的生活增色不少。今年6月,我参加了“美丽苏州”少儿书画大赛。老师悉心帮我挑选作品去参赛。终于,我获得了三等奖。拿到奖状时,我如获珍宝,多么开心呀!
我就是这样一个酷爱书法、坚持不懈的小女孩。我相信,在书法这条路上,我会越走越远的。
老妈的幸福“宅”生活
文/刘昌宇
老妈退休后,生性好静的她每天除了买菜,晚饭后出去散散步外,总是宅在家里。练练书法,做做瑜伽,疲了倦了,就养养花草,在宁静中享受着恬淡人生。
老妈年轻时写得一手好字,打小太公就训练她用毛笔写写画画。在太公的严格调教下,老妈慢慢练就了过硬的书法功底。每年春节,我家的春联都是老妈的墨宝。退休后,老妈有了更多的时间研习书法,颜体、柳体无不模仿得惟妙惟肖。为了追求神似,老妈常常对着一些历代书法大家的帖子凝思苦想,一边揣摸,一边用手比划着。不懈努力下,老妈的书法形成了潇洒大度、柔中带刚的独特风格。
酷爱书法的老妈,常常在书房里一待就是半天,有时写累了,常常会洗了手,静静地坐在窗前,做一套自编的眼保健操,然后,眺望一下窗外的风景,顺便晃晃脖子、扭扭腰,并顺势进入下一个健身环节——做瑜伽。
老妈的瑜伽功是跟一个同事学的。她常常盘腿坐在垫上,用意念调整呼吸,在一种空灵的境界中,时而伸伸脖颈,时而展开“双翅”,如一只轻灵的仙鹤,落在碧绿的原野上。抬腿、弯腰、劈叉,老妈灵活得像一只松鼠,举手投足间根本不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
除了研习书法、练练瑜伽,老妈还有一个挚爱,那就是养养花草。一有余暇,老妈常常会踱到阳台,小心翼翼地去伺弄那些“宝贝”。一会闻闻花香,一会除除杂草。桂花开了,她会采些下来,晒干泡茶喝。金橘挂果了,她会摘下来,洗净了送给家人品尝。
别看老妈整天宅在家里,好像不擅交际,可一到外面,儒雅的举止,洒脱的气质,让人一看就是一个书香女子。也许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缘故,一到社交场合,老妈举手投足总是给人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印象。用老妈的话说:“好的气质不是靠宅出来的,得靠静心去养。”
如今,宅在家里的老妈,每天充实而忙碌,宁静而快乐。
留得枯荷听雨声
芭蕉有声,萧萧夜雨网住了整个世界。
宅在家里,看书看得心寒眸酸,就摊开一本《曹全碑》,捏起一管毛笔。这不是我第一次手捏毛笔,却是第一次临贴习字。因喜水墨,想学国画,便有老师鼓励我写书法,说不练字就无法习画。书法是一门秀慧的笔势孕育温存的学养,常言字如其人,我心性笨拙,较之于性灵的楷书,我选择了柔顺的隶书。连续几天临帖,我渐渐喜欢,集字成篇,恍若乌衣巷口寂寥的梅影,撩人低徊。
我初识郑罡时,烙在心底的就是一幅墨梅。
梅花用笔十分单纯,并不考虑花的形态,枝桠也表现很抽象,墨枝和白花交相辉映,恍如月夜映在纸窗上的花影。凝睇此画,感觉眼前浮动金冬心的梅韵,清清寒寒一枝冷香胜似十首咏梅诗。
此后不久,我收到郑罡新出的书画集,里面夹着他所赠的一幅书法。徐徐展卷,却揭开一出文化的惊梦,梦醒处,是唐诗宋词的风雅。因为郑罡录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日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三十年前儿时琅琅诵读的古诗,这是二十年前写在毕业留念册上的祝福,这是十年前卯着劲努力工作的目标,这是一年前走到壶口黄河身临其境的体会。
低头思量,我已经好些年不碰这样的古诗,混迹于社会大染缸,早已没了“更上一层楼”的热情与追求,风雨晴天,宁愿生活在自己的情绪里,人替花愁,花替人愁。故而,我没有想到郑罡会录这首古诗,欣赏笔墨运势,恍惚看到了滔滔黄河,也就第一次在古诗中品味出飞动椽笔的大写意。想必郑罡的那手书法天生是他笔下诗词的知音,一配就配出了唐诗的高旷清雄,也配出了一山一水的浩瀚壮阔。
我爱好文学,喜欢赏画,偶尔摄影,却不懂书法,一点也不懂。在某些场合,每每碰到有人挥毫写字,我是眼睛在看,心里懵懂,那一点一横一撇一挪怎么就姿媚生动行云流水呢?得知郑罡是专职书法家时,我的心里像投进了一个石子,卟咚有声,又还掬起了一圈圈的涟漪。生活中,我也有几位书法家朋友,好像没有听说谁是职业书法家,许是小城过于偏僻、落后,没有艺术家发展的空间吧。
我与郑罡是去年偶然认识的,于此得先说说我的一位博友花落无声。两年前,我们在博客上认识,混迹网络几年,能感觉出虚拟的网络中杂七杂八,花落无声是少有的一位让我怦然心动的才女,她为我制作的那些卡片在她离开博客几年后还保留在我的电脑里。偶尔想起她了,就到她弃置的博客上静静地看一会儿。有时,心有不甘似的,又去她仅有的几个链接博客看看,就那样不经意地点击打开了“留得枯荷听雨声”——郑罡的博客。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李商隐的诗句,也在《红楼梦》里出现过,林黛玉说她最不爱李商隐的诗,但却偏偏只喜欢这一句。如今,没有谁是林黛玉,也许博主亦是一位爱荷之人吧。随着网页的打开,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一张图片,不是一大片枯荷的题图,不是浓眉大眼国字脸的头像,而是我们湘西的凤凰古城摄影。图片是古城全景——一条碧绿色的河流,一堵土黄色的城墙,河流蜿蜒柔美,城墙齐崭刚直,河流依偎城墙而风情万种,城墙静傍河流而妩媚千姿,依河而建的吊脚楼,错落有致排列成最富韵致的风景。静静凝眸,宛若梦里,缥缈着心情,缥缈着心绪,缥缈着心思。
那是郑罡自己拍摄的图片,他像许多行走边城的寻梦人一样喜欢凤凰,就以为我是个凤凰女子。其实非然,我只不过写散文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写到凤凰,对我不了解的陌生读者,一篇文章读完几乎都会以为我生活在凤凰。年少时,我在凤凰读了三年高中,幽深古老,千回百转,古城如是前世故乡,今生痴痴爱恋。以致,每每有网友来到凤凰,我无形中会心生有一种好感,感动他们来到凤凰,感激他们喜欢凤凰。因为凤凰,因为喜欢凤凰,郑罡在山东日照,我在湖南湘西,也成了朋友。
郑罡是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日照市书法院院长,业余爱好绘画、摄影和文学。
我对郑罡的更多了解,是缘于读他的书画集,书是一个去处,一个归宿。
“读郑罡书法,如读长吉诗、碧山词,隽丽中隐含奇险峻艳,其笔画折返间,涩而不滞,丽而不滑,往往出人意外,却又在绳墨之中。”、“静极时,常常翻出一两幅郑罡书法,静默中品读。大都是小品,尺幅之中,逸气纵横,便觉得符了心意,一时间就有了疏朗的感觉。”这两段话,出自山东一位文艺评论家之文,其认识郑罡,了解郑罡和他的书法。我反复欣赏了郑罡的书法,又细细琢磨了这两段文字,慢慢就感觉出郑罡的书法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隶书、篆书,笔墨逸致,大字小字皆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淡泊,或者也可以说有一种古典情怀的书卷气。
艺术是相通的,郑罡的国画,还有摄影、散文,也是属于古典情怀,带有单纯、纯粹、透明的特质,我从他的画里看到了忧郁却看不到愤慨,我从他的文里读出了悲伤却读不出憎恨,这是由他的阅历、生活经验、生存环境、气质,还有修养及文学积累注定的,隐匿在这一切之后的是他游离于世俗之外的“古典情怀”。俗话说“心由相生”,从照片上打量郑罡,你便能感觉到这个曾在军营里打摸滚爬的男人,标杆笔直的身板有军人飒爽气质,然而既使是抿嘴微笑的时候,浓眉大眼的国字脸上也荡起一丝固执的忧郁。忧郁,往往比快乐更真实,是古典情怀的书卷气的流溢,也是与身俱有的一种善良、一种慈悲,而非生活不快乐、不幸福。
感悟于此,再回头欣赏其书画其摄影其文章,书的洒脱,与画的适意、文的清逸、摄影的幽深,凝合成一种气质和风韵,便拈起了迥然于初见的一番感悟——
郑罡的书法,字如其人,写字也是写他自己,写的精神,写他的思想情感,写他的文化修养,写他的生命品格。那一点一画、一仰一俯、一虚一实、一连一断皆是尺幅上跃动的一道光、一个福音、一个暗示,在人们摒弃了喧嚣,重新归于沉静时,它才会缓缓将高于生活的另一世界的秘密之门打开,那轻轻摩挲纸页的手,也同时掀开了自己内心的洞口,将灵魂渐渐呈现,并在宁静、纯粹的诗词间辨认出失落的姓名。
郑罡的水墨,墨兰墨荷墨梅是寥寥几笔的闲情逸致,就像书香门第的青衫书生,一手捻花,一手捏笔,抬笔落腕处深深的情在流淌,枝枝节节、花花朵朵溢成一片旧时月光。
郑罡的摄影,是镜头与大自然真挚的虔诚对语,在选材的角度上,构图上,光线上,色调上,不是人为地摆布和制作的修饰,没有俗气,也不矫情,所以他的作品,虽然环境是那么普通却表现得那么优美,人物是那么平常却表现得那么独特,看后令人感动和难忘。
郑罡的文字,是最原始、最深刻、最本质的情思的表达,一篇篇简短清明的散文诗话,仿佛荒野中的萤火虫亮起了点点灵光,迷惘而愉悦,渴盼而安分。
最后,我还是感觉到,郑罡拍得最多的是荷,有《云水禅心》、《七月有情》、《且听风吟》等数百张图片;画得最多的也是荷,有《无语》、《枯荷心语》、《一叶一清静,一花一如来》、《莲之韵》等几十幅作品;写得最多的还是荷,有《美丽的邂逅》、《问荷》、《枯荷听语》等十多篇散文、诗歌。捧读书画集,我看得最多想得最久亦是他笔下的墨荷,款款墨痕,或者是水墨洇染的一片荷叶寂寂地静美成画,或者是寥寥几笔勾勒的一朵荷花像素笺上落了一滴泪,或者是浓墨淡墨淋漓尽致的一池荷叶一塘荷花纠缠成旧人旧事旧心情的追忆,风雅如荷,灵秀如荷,清幽如荷,凉沁如荷。此情,此景,此韵,荷不孤了,人不孤了,心也不孤了。
掩卷时候,笑影渗着一涟泪晕,慢慢地洇成一片枯荷、一片雨声。
翰墨飘香写精神
文/戴益民
一般来说,评价一件书作不外乎书法艺术美学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但更高层次的美学要素是气、神、韵,即情感、格调、意境。如果简要概括吴岚的书法特色,那就是犹如绘画中的工笔画,古朴、精致、典雅、静美。
吴岚书法主要以隶篆面目出现,尤以铁线篆见长。以铁线篆作主体,以隶书作释文和落款的形式居多。他非常注意作品的形式美,从形式上看,有扇形、中堂、斗方、横式、竖式、龙门式等;从色彩上看,用墨有红、蓝、黑等,纸的颜色更是五彩缤纷,为作品平添了几分生机。
初读吴岚作品,第一感觉是他笔下的字,宛如一支威武之师,在列队等待首长的检阅,规划齐整、步调一致、气宇轩昂。如果再近观其笔画,一个个孔武有力,如同仪仗队士兵,训练有素,严整而不死板。再细读其作品,便会有另外一种感觉,有如窈窕淑女,修长而含羞,纯真而甜美,更像深山中的闺秀,无多装饰,淡妆轻抹总相宜。此时此刻,焉能不有“君子好逑”之感?
俗话说,书画同源。品读吴岚的书法,一定会让人联想到工笔画、图案画。工笔画讲究的是精细入微、惟妙惟肖,吴岚的书法线条与工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击节赞叹;图案画讲究的是对称美,而篆书的对称性在吴岚的笔下表现得近乎完美,让人驻足流连。
篆书作为一门古老的书法艺术,从实用的角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仍有相当广阔的挖掘空间。吴岚正是看到这一点,首先从研究古文字学深入挖掘。他既能继承古人,又能顺应时代,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融通的桥梁。一方面他借鉴古代名碑名帖,不断临摹,从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拜访名师,在名家指点下,由近及远,先学湖北篆书名家翟公正,再学清代邓石如、杨孙沂,然后学李阳冰,最后学李斯的小篆以及秦代以前的钟鼎文。在广泛解析古今书法佳作的基础上,做到用笔圆融与刚健相佐,在视觉上既流美又端凝。他的作品做到了求古而不泥古,既保存了篆书质朴的对称美,又融入了时代的和谐美,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此外,他遍访名山大川,追寻自然之趣。在游历名山大川的同时,他还学习摄影,将那些山崖上的石刻和自然艺术品拍下来,回家认真琢磨,体会其天真烂漫和温柔之美,将这些游历的感悟和自己书写的作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铁线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吴岚才情中的灵秀和机敏,艺术感觉的鲜活和敏锐,经过多年的磨砺,渐渐通融于书而有人艺一体的表现。现在,他的铁线篆广受行家好评,如精金美玉,气度恢弘,尤多变化,圆润盘屈,有着鲜活的性灵和翩翩自成一局的灵变,这是他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的重要原因,其作品两次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青年百强榜前百名,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频频获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吴岚在书法的神采和形质方面兼修,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随着时间的推移,欣赏吴岚书法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但他并没有停下求索的脚步,他毫不懈怠,不断扬弃,不断超越,终有一天,他将成为黄冈乃至荆楚书法领军人物。
与书法同行
文/熊国宇
中学时代,在我迷茫而无所适从之时,是什么给了我前行的力量?是书法。它不仅让我沉醉其中,并丰富了我的文化底蕴。
我从小便对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感兴趣。无论是国画还是古筝,它们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仿佛蕴含着浓浓的诗意,即使我知之不多却深深地沉醉其中。而对书法,更是情有独钟。
与书法同行一段时日后,我对之更加有了兴趣,慢慢意识到对待每一个字,都要像照顾一个啼哭的孩子一般,要不急不躁,细心面对。在一停一顿中培养闲情雅致,在一转一折中发现古韵美感。几次流畅地运笔,几个遒劲的停顿,一个正楷汉字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几个字在梦幻的呓语中排列组合,一首诗就呈现出来了,别提那个时候有多高兴、多自豪。
书法的陪伴让我了解到许多古文化魅力,受到文化的熏陶。虽然我还不能到达“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水平,但许多诗词已在我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书写。无论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还是“拟把疏狂图一醉”的豪放苏轼,抑或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南唐后主李煜,他们的诗词都在我的笔下熠熠生辉。我书写时不再把它单纯地看作一首诗,每首诗都是一幅或悲凉或壮美的图画。无论看到的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伤,还是“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离愁别绪,它们都寄托了诗人最真切的情感,我都尽量在错落有致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
以前我性子较急,有了书法相伴,我在笔锋转折中学会沉着静思、遇事冷静。书法真的带给了我许多许多……
肥瘦
文/潘玉毅
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站在一起,落入人眼里,自然是特别的显眼。
对比之间,瘦者有瘦者的骨感,胖者有胖者的丰盈,也不见得谁就一定能赛过谁了。以瘦为美,或者以胖为美,无非就是审美的标准有所不同而已,没有其它的差别。常言道,环肥燕瘦,意思是说女子的体态虽然不同,却各有各的好看。
现实社会里,瘦子似乎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在我们的周围,总有人时不时会喊上几句“我要减肥”。
不独人有胖瘦之分,书法中字体笔画也有肥壮和瘦劲的差别。《晋书》形容王献之的书法“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唐代诗人杜甫更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盛赞“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之语,对于瘦劲的褒扬之意溢于言表。对此,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里大唱反调:“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可说是为肥胖者正名的大好人,力证肥者难为瘦,瘦者难为肥。600年后,清初书法家宋曹在论草书时更提出了肥胜于瘦的理论,“颠喜肥,素喜瘦,瘦劲易,肥劲难”。
书法里的肥瘦,就像菜肴里的咸淡,不同菜系有不同的讲究,但用之适宜,总是不错的。黄庭坚给《兰亭序》作跋时就说,兰亭序里的草书,“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后人在摹写的时候要用心体会它的妙处,这样,即便失之肥瘦,也能自成一派。将这句话用之于对人的形容,那些嚷着要整容或者减肥的人或许都会放弃自己的念想吧。
过度的以瘦为美或以肥为美,显然有失偏颇。字既如此,于人亦然。肥或瘦,合适就好,瓜子脸、丹凤眼、樱桃嘴、柳叶眉是好看,但是如果把这所有的好看集中在一张脸上,有可能不是更加好看,而是略显怪异了。
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当时序的变化由春入夏,花渐次落去,埋入土里,蝉声处处,佳木成荫,一阵风吹过,一场雨落下,绿更肥了红更瘦了。在这肥瘦的变化间,藏着大自然最本真的样子。
做人或如草木,肥瘦,只要健康开心,随着自然去吧。
品读邓晓峰
文/安庆李声波
邓晓峰先生的书风是属于那片未被污染的绿洲上的一丛芳草,给人的感觉是醇正、清新的。他自幼受先父的熏陶和影响,便对写毛笔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家贫,只能以清水为墨、板石当纸,写写画画,却如醉如痴,乐此不疲。后来父亲找来残缺的字帖让其描摹,授以用笔之法。他18岁在家乡怀宁应征入伍,军务之暇,日日挥毫,夜夜耕耘。退伍到326地质队后,经年苦练不辍,书法技艺不断提高,得到社会同仁赞许。
邓晓峰先生注重作品的传统精神品质,静思巧想,含蓄风雅,彰显笔墨精神。他是一位很“富有”的书法家:这种“富有”来自他的学识修养、丰富的人生体验、朴素的情感、包容的胸怀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以及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思考和借鉴。他的“富有”来自先父从小的告诫:写字既是一门技艺,又是一门学问,不可轻心,不能浮躁,它与学识、人品、悟性紧密相关。要想写好字,必须先做好人,要诚实、善良、谦和、大度。将来还要多读书,读好书,交真心朋友;要拜老师,拜那些学问高、人品好的老师,方能受益。父亲还告诫他,不管字写得怎样,都要虚心,功夫在已,评说在人,人说好话不要沾沾自喜,人有非言,不要气馁怀岔。写字是学问,上无顶、下无底,要一辈子精勤苦练。从此,他便努力遵行父亲的教诲去做。
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历时数千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认真继承传统,是当前书法界必急之务,也是每一位真正的书法家所不能回避的。邓晓峰先生研习书法,着重对古代名家碑帖的吸取。他先从临摹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入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临写《张迁碑》、《衡方碑》等汉代隶书碑帖,复上溯二王及唐、宋诸家,至30岁临习邓石如隶书帖,其间20年学邓不辍,广收博采,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个人的面目。
品读晓峰多幅书法作品,长卷、条屏、中堂、对联、横批等等,当为他的代表作。篇篇均一气挥洒,尽显才情,线条优美,笔墨灵动,备见气度,可以明显看出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属于自己审美趣味的个性。谨严稳重的间架结构,动静天然、含蓄蕴藉的用笔,不湿不燥的墨色变化,结字上因字赋形,左揖右让、左倾右斜的书法形式,既体现了巧妙的构思,悠远、灵秀的书写风格,又表现出丰厚的意象和丰富的内涵。细读这些作品,无不尽态极妍,别开生面;无不逸远疏朗,萧然物外;无不意在笔先,气韵流动。写其神,写其境,写其情,从而给人留下美好而脱俗的印象。
笔者与晓峰是多年好友,深知他不尚虚华,不慕虚名。他虽然痴迷书法几十年,读过许多帖,到过许多地方瞻仰古代大家碑帖,在他看来字越写越觉得难写。他经常讲到:我们的先人把汉字创造发挥到如此神妙极至,自己太渺小了,我们没有理由抛开古人奢谈创新。所以他在30岁时便记下了:“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的座右铭。
艺海无涯,写字难,书法创作更难。在晓峰的感受中,它绝不是简单的点划堆积,写到一定的境界难乎其难。晓峰曾经写出“书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内心感慨。但他不会因难而放弃,爱好也好,追求也好,把它当作一门学问去做,恪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衷心地祝愿邓晓峰这位完白山邓石如七世后人精进不已,书写出更多灵秀之作,继续向艺术和人生的更高更深层次攀登和跋涉!(李声波)新安晚报安庆记者站:18955600377
小事成就浓浓兴趣
文/刘仲华
邻居茂华有个上小学的女儿浩。小学二年级时,浩因未被推荐参加学校组织的书法兴趣班,触动了自尊心。爸爸对浩说:我们在家学,只要坚持练习,也能把字练好!”爸爸的鼓励让浩来了精神,干脆地说:“行!”
说干就干,茂华带着孩子去书店,结合着学校的柳体书法教材,又购买了其他的书法资料。确定了学习内容,并且规定了每日下午放学练习一张毛边纸。果然,一年后,手能控制住毛笔了。字写的虽不是很漂亮,却顺眼多了,有劲有神了。
班主任见到浩的进步,打心眼儿里高兴。不仅在课堂上重点给她指导,还为她创造了许多实练机会。让她做了宣传委员,负责教室的板报书写。每一次展示和表扬,也是对她的激励和鼓舞。
连年来,浩被学校评为书法小明星。现在她的兴趣正浓,放学回家,不用家长督促,自觉就摆上笔墨纸砚,认真练习。她爸爸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一次小小的不悦,竟然成就了孩子的书法兴趣。”
做事贵在持之以恒
文/徐琳
看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后,我深受感触。文中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滴水穿石的图片,她告诉我们:水滴可以把石块滴穿,雨水不行。雨水虽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明代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还有现代着名书画家齐白石,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是他们的这种精神,给了我启迪,让我回想起我的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少年宫报名学古筝。那时我就去学了,在上第一节课时我还觉得好奇,可是几节课上下来,我感到既学不会,又没劲,就不学了。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坚持学下去的话,我现在已经要考上好几级了。正是这种半途而废的事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同时也给了我一个鞭策。本学期我又去学习了书法,当我碰到一定难度又想打退堂鼓时,恰好学习了这篇课文,又增强了我学好书法的信心。现在我正在学书法,不管怎么难学,我要一直学下去,直到学好为止。
飞白
文/董改正
有许多美好是遗憾产生的,比如说“飞白”。
东汉灵帝时大修鸿都门,城头太高,提笔颇不爽利,匠人便用刷白粉的扫帚来写。写成之后一看吓得不轻,只见笔画粗重,浓墨、涨墨中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正待要上去将空白处刷满,中郎将蔡邕路过。蔡邕是书法大家,大伙一旁屏息肃立,个个都是提心吊胆。但半天没见动静,偷眼一看,蔡中郎立在那里,一副丧魂失魄的样子。良久他才击掌叹道:“欹正浓淡,飘然见白,其势飞动,飞白也!”于是,书法中多了一种表现手法名曰“飞白”,名字就潇洒不群。
因缺而满,这是美的辩证。饱满厚重的浓墨、涨墨就像浓墨重彩锦绣铺地的人生,固然好,却也会因密不透风而呆板,因浓厚而粘滞。飞白是偶然间的自我,一刹那间对向心力的背离,使得惯性被打破,现出轻灵飘逸的一面,出现疏可走马的空灵,呈现出节奏的动感、韵律的跳脱。百年千年后,从那一道飞白,依然可以看到书家那一刻书写的节奏、心灵的自由,可以听得见他的呼吸,看得见他的微笑或内心的长啸。
善用飞白的书家很多。王羲之的飞白飘逸出尘,颜真卿的飞白丰腴纯厚,赵孟頫的飞白清丽秀雅,米芾的飞白奔放不羁,皆似其人。飞白多出现在字的竖、提、横画中,多出现于行书、草书之中,多出现在笔画的中部或尾部。飞白令书法飞动飘举,但飞白过多、过长,过于追求飞白,往往适得其反。
飞白运用到文学中,成为一种修辞格,名曰“非别”,明知对方的语言、文字错了,而将错就错,有意把白字、别音等如实地记录下来。它与书法的飞白作用是一样的。老舍先生用得好,在《<龙须沟>选场》里的一段人物对白:
娘子:那还能不填上吗?留着它干什么呀?老太太,对街面儿上的事您太不积极啦!
大妈:什么鸡极鸭极的,反正我沉得住气,不乱捧场,不多招事。
娘子:自从他得着这点美差,看自来水,夜里他不定叫醒我多少遍。一会儿,娘子,鸡还没打鸣儿哪?
大妈:他可真鸡极呀!
这一处飞白把“大妈”的守旧古板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修辞飞白和书法飞白一样,不能太多、太长,有文体讲究,有位置讲究。一篇文章飞白多了就轻浮,长了就累赘,论文里飞白就让人生疑,文章一开始便飞白就显轻佻。飞白的底色是凝重,若是底色浅,飞白非但没有飘逸之态,反有做作之嫌。
孔融、祢衡和杨修都是太过喜欢飞白的典型,结局很悲剧。谢灵运说,小狂风雅,中狂讨嫌,大狂送命。他自己就送了命。飞白是小狂。东坡善于飞白,常在凝重中显出生命的肌理,使得他的诗文书画皆显出飞扬跳脱的光华。却也因对飞白的喜好,导致了他的人生颠沛流离,他的学术没有厚重的大着。东坡最有名的飞白是“想当然耳”,臆造典故,硬是骗到了欧阳修和梅尧臣。虽是佳话,其实不足效仿。读东坡传略,常为“飞白”过多而叹息。
飞白要学王羲之,在雍容中偶现蹁跹;要学颜真卿,在端严中绽放轻灵;要学米南宫,入世出世,一派天真。人生不飞白,枯坐如僧,迂阔如儒,木讷如老农,则有何趣味?或优游于林泉,或清醒于庙堂,或法度森严而有童心,灵光乍现,偶一为之,适可而止,飞白便有仙气,便为诗歌。
书坛闪亮笔墨香
文/金陵方舟
第一次见亮子,便是在一个书画展上。亮子,江苏南京人,祖籍江浦,与着名书法大家林散之同乡。8岁那年,亮子随做教师的父亲开始学书,初学柳,后临欧,再学颜,“颜筋柳骨”何其难,始得字形终难忘。继而严父又嘱增其内力,他又专攻《曹全》、《乙瑛》、《礼器》诸碑,求得力透纸背,腕底千钧之碑意,如此打下了坚实基础。
习书过程中,亮子始终静静地坚守着传统之路,从传统中吸收营养,融会贯通,博古揽今,使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亮子的老师就是着名书画大家林筱之,林筱之父亲乃中国当代着名书法大师林散之。名师出高徒。亮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勤奋,足足下了30多年的功夫,老师书法被临摹的出神入化,仿如一人。近观亮子书法,苍劲有力,干净隽秀,诗情甚浓,禅意更佳。其每一笔,每一字,每一幅,都能融入心境,涤荡心灵。字如其人。亮子在研习书法时,也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与修养,用心去贴近艺术,贴近自然,自然而然地脱离了俗气、傲气、铜臭气。
林散之论书法时,曾这样说过: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空,先悬腕而后悬肘;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亮子得到师傅真传,并间接在师祖的书法理论中得到营养。从忙时种地,闲时书法,到现在专业从事书法创作,亮子三十多年如一日,走着别人常走的路,而又是常人难以走到的路。这几年,亮子一路高歌,作品陆续参加了市书协“青源杯”书画展、区纪念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书画展、省书协“12.13”国家公祭日主题书法展、江宁句容两地书画展等并获奖,其作品被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收藏,被欢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众多企业家收藏,成为江苏书坛一颗闪亮的新星。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亮子,欣赏亮子,对他的书法有了更深的了解。浸淫于书法的艺术长河中,亮子的人生之路豁然开朗,书法之路笔墨尽香。路漫漫其修远。亮子必将在书法之路上不断前行,攀登高峰!
收徒
文/尹书昊
我有徒弟了!我的这个徒弟可不是一般人呢,她是我亲爱的妈妈。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事情还得从上周六说起。那天下午,妈妈去书法培训班接我回家时,在教室看见她的一个同事在学习书法。回到家后,她就对我说:“昊昊,我也要学书法,你在家教我吧。”爸爸听到后,点点头:“这个想法不错,练习书法对身体康复也有好处。”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我只学了一年多,能行吗?每天放学回家还要做作业,有时间吗?“你写毛笔字的时候,抽出一点时间教我就行,我在旁边自己练。”听妈妈这么说,我点了点头。
第一天,我给妈妈讲解了正确握笔的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妈妈拿笔的姿势有模有样,可写字的时候手老是抖,写出来的字弯弯曲曲,像蚯蚓一样。怎么办呢?爸爸看了,笑了笑说:“别灰心,王献之不是练完了庭院里的18缸水,才成为一代书法名家吗?”
有了爸爸的鼓励,妈妈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每天都坚持练习,把我这个小老师忙得不亦乐乎。“昊昊,你看看妈妈这个字写得怎么样?”每次妈妈一喊我,我就屁颠屁颠地跑过去。一周过去了,虽然很累,但看到妈妈的字一天比一天进步,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加油,老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