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桂林山水散文

2023/01/11好文章

桂林山水散文(精选14篇)

桂林阳朔游记

文/曾陌儿

桂林阳朔游记

文/曾陌儿

七月兰秋,将愁绪放逐于山清水秀,天地人和的繁华市井,身心游离在美丽的华夏之地--广西桂林阳朔县。如画的风景,美不胜收,吾以虔诚者和敬畏者的心态,惊叹自然之鬼斧神工,不假雕饰。国家富裕辽阔的土壤和丰厚的自然人文景观,不禁想起了毛主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诗句,吾今愿让回忆于笔尖游走,把盛景再次饱览一番!

图腾古道

步入十里画廊,恍惚间,像穿越了时空隧道,看到了7000年前的桂林先民--甑皮岩古人类。图腾古道,为世人展现了一幅远古桂林祖先复原图,依地形建起的稻草屋,窄小简陋,有种风雨欲来摧满楼的临危之感;古朴的石器、陶器、骨器种类繁多,游客仿佛能看到那一股从遥远年代飘来的渺渺炊烟,在漓江上缓缓升起;锋利的弓弩,长矛和牛角,有助采集狩猎,被当做生活武器对抗侵禽猛兽;他们以黑为美,兽皮做衣,脸上涂抹五彩斑斓的线条,舞弄着野性十足的肢体动作,唱说着听不懂的歌谣言语,踩碎玻璃,火团入口,喷油其大,与游客互动,这场景,像是为狩猎丰收而喜庆,欢呼雀跃;熟话说"北有匈奴,南有南蛮" ,甑皮文化是南蛮文化诞生的代表,也是岭南文化起源之一,图腾古道作为第一游景,便给我们领略了甑皮文化的历史风貌以及母系社会生活的缩影。

聚龙潭

双龙环抱戏珠,擎天一柱,高立在聚龙潭的正中央,背对青山和绿水,前迎五湖四海来客,让聚龙潭显得更加耀武神威!

柱子四方,亭,始,楼,阁依托周围的山水,按照当地的民族风格建筑。群山环绕,似蛟龙腾云驾雾,下有明池绿水,巍峨的青山倒影,喷泉在水中生烟弥漫,阳光媚眼处,一条横跨而过的彩虹,艳丽斑斓,惹得游客惊呼。穿过曲折幽长的回廊,来到龙潭洞口,肌肤立马感受到了温度的差别,船夫载动,绕过岩石,避开头顶上的钟乳,缓缓进入,洞内晦明有序,五彩的灯光效果,使其显得更灵异奇特。空气终年寒湿,滴渗水接连不断,每每触碰,冰凉入肤;洞内到处都是奇石险壁,岸势犬牙差互;石花,石芽,钟乳,穴珠,落水洞,瀑布,地下河等应有尽有,错综复杂,琳琅多姿;它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由此形成"龟鹰奇石","古榕藏猫","贵妃新员,"海上明月","鱼跃龙门","月宫桂树","蟠桃盛会","海市蜃楼","孔雀开屏"等景致。游客移步换景,目不暇接,历经一番视觉上的盛宴和美的享受,再加上刘三姐的爱情传说,使溶洞更显神奇美丽,流连忘返!

穿岩古榕

大古榕,舒展着繁茂昌盛的枝叶,皮皱的树身粗壮无比,垂落着一地修长的胡须,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耄耄之辈,以老态龙钟的姿势,与青山作伴,与绿水为友,闲卧河畔千年,静听苗寨男女,对唱情歌渔谣,欢声阵阵,笑语盈盈。微风拂面,柳条浮送暗香,鱼游水涟动,那一满池塘,仰面张开的圆叶,还有荷花田田,早已在兰秋里盛开,醉弄清风!

漓江之景

山峰陡峭峻拔,形状奇特各异,或尖如角形,或圆若珠玉,有如美人照镜,群狼仰嚎,骆驼背峰等,蜿蜒起伏,重峦叠嶂,围绕漓江四周。阳光璀璨,漓江水面粼光闪烁,如点点碎银散落般耀眼;峰壁上,夹缝生长的树木,郁郁葱葱,倒映在水里,被波浪层层涌皱,明灭可见;水流清澈见底,鱼儿空游无依,飘浮着各类水草,每每汽船载过,拳石裸露,浪打暗礁,好不壮观!不知其数的鹅卵石布满江边水底,像是对游客诉说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牛马低头饮,安静祥和,与阳朔的秀水明山融为一体,风景如画。

明月奇峰

踩着单车,一趟悠闲的旅行。明月奇峰,那半圆弧的形态,天然生成,留给游客神奇的想象空间,不禁叹畏自然魅力和鬼斧神工!

后记

此行,意义非凡,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盛景,终生难忘,永远被留在心里和脑海!

QQ:1197416909

公平有座象鼻山

文/康乔华

说起灵川公平的象鼻山,不禁让人联想到着“桂林城徽”而饮誉漓江的桂林象鼻山。它们的形态自然、巧妙而又传神逼真,确实给人以浑然天成的美感,而美感是可以熏陶人的。相传,这两座象鼻山千百年前它们原是一对夫妻神像,夫唱妇随。一年玉皇大帝发怒降旱桂林郡地,致使生灵涂炭,饿殍遍地,白骨露野,惨不忍睹。神象夫妻虽是玉帝臣民,但不为玉帝淫威所惧,而为玉帝身为宇宙之主干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而羞愧,于是便泣别天宫下凡救灾,公象在公平为百姓堵江戽水、犁田耕地,母象则在距公平百里之外的桂林为百姓背瓶驮水、耘田插秧。它们以自己的辛劳拯救了一方百姓,却失去了自己的幸福,最后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传说故事,向人们透露出人世间存在的正能量,传递着大爱精神,使得许多慕名而来寻访的人神迷心醉。

我是一个多情的人,面对这两座象鼻山,我曾感受到一种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的浓重悲剧意味。因为它们的爱是那样的坚定执着,即便相距百里,两地分居,它们姿态犹如牛郎织女一般,无奈天河阻隔,只好在南北两地,在隔山隔水的顾盼中倾诉各自的真情。我想,如果白乐天曾亲自游历过桂林山水,或许,他会被这两座山所焕发出来的精神感动,也作出一篇脍炙人口的《长恨歌》来。今天,我慕名来到了公平岩山的象鼻山下,看那些四周蔓延开来的田地,纵纵横横的,似乎是一张巨大的网,不知从哪个村庄边撒落下来,从此就老想要打捞起什么了。周围的山峦叠峰也就因了这张网,牢牢的绕着屹立于田亩之中的象鼻山,它们以象鼻山为中心,在咫尺之间,又相互映照比衬,令人有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和好奇。这时,我站在田埂上,用感动的心体验山的风骨,将愉悦融在了这片晚春的景致里。

风柔柔润润地从远处飘来,眼前的花草树木山峦叠峰似乎都成了它调匀的色块。那条连通县城的水泥路,宽敞平坦干净,令多少往返公平山乡的人们,都能领略到这里的山水田园风光。山乡人深深迷恋着岩山这块土地,他们特意给周围那些极具象形的景物安上了好听的名字。比如,玉屏山、睡美人山、燕子岩、僧尼山、雷祖岩、青狮峡、起风池等等,这些景观散发着动人的朴质之气,更给人以秀润之感。不远处,一些田地里种满了果树,一片片叶子青翠茂密,在光影里好生透亮。而另一些田地则刚刚翻耕,一块块的连在一起,再过些时日,山乡人把一棵棵秧苗插进田水里,田野就会变得更加艳丽起来。在这片艳丽景致里掩映的一个个灰瓦白墙的小村子向四方铺展延伸,附近的中南、下南、上南、羊田、岩山、大村等村落就构成了这片艳丽景致的另一种色调。它们成排成排的横亘延绵着,朴朴的一片,真的很好看。

沿着象鼻山附近的村庄走,我变得十分放松和陶醉。这里的每个村子都不大,它们被山围着,村子里大多还是老旧的瓦房。它们的色彩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屋顶的瓦却基本是深灰的,灰色年头久了,就泛黑了。不过它们与天色是极为协调的,仿佛它们就是天的底座。一些新建的楼房高出层叠的老房子,由于装饰新颖,它们就显得特别亮眼。村巷子里很少有行人,路面上干干净净的,给人以明净、妥贴之感。在这里,我先后走访七八户人家,进得院子,与主人闲聊攀谈,主要想借此机会,更直接地亲近老房子。真正的老房子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是老窗户。到这样的屋子里坐坐走走,你会嗅到一股散发泥土腥香的气息,那气息会让你直直感到山乡里停留的时光,仿佛从不曾走过。于是,岩山这块土地就像一幅意态纷繁的老画,汇聚了农家百姓的淳朴生活。行走其间,山乡朴实的民风扑面而来,刹那间,我便被这里安宁祥和的氛围熏醉,仿佛从此就拥有了山乡人的性格,拥有了山乡人的闲情,并且和他们在一起,享受农家生活所带来的幸福和温暖。

有的人把风景当做风景,看过了,就抬抬屁股走了,而我却愿意长久地住在这两座象鼻山下,成为山的孩子,从此不再走出山门一步。

巴金第一次到桂林

文/黄伟林

抗战期间,巴金第一次到桂林是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

巴金是在广州沦陷的前一天撤出广州的,当时是1938年10月20日。11月上旬,巴金到达桂林。1938年11月,是文化人流亡桂林的第一个高潮,也是日机对桂林实施狂轰滥炸的一个月。巴金这次在桂林居住了4个月。

从广州撤出的巴金首先是到了梧州,之后经柳州到的桂林。到桂林后,巴金及时追记了他的流亡历程,即收入《旅途通讯》的几篇文章:《从广州出来》《梧州五日》《民富渡上》《石龙—柳州》《在柳州》。如今,这些文章因为保留了当年的广西记忆而值得我们珍视。

从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巴金这次在桂林的时间不长,却经历了多次大轰炸。据不完全记录,1938年11月和12月两月间,日机至少对桂林实施了5次大轰炸,巴金都经历了。从上海到广州,从广州到桂林,巴金经历了太多的轰炸,因此,巴金所写下的几篇与桂林有关的散文,似乎都与轰炸有关。

第一篇是《桂林的受难》。这篇文章对这两个月桂林遭遇的轰炸有不少纪实性的描写,我在《大轰炸中的桂林城》一文中多有引用。在这篇文章里,巴金开篇即告诉我们:

在桂林我住在漓江的东岸。那是年长的朋友的寄寓。我受着他的好心的款待。他使我住在那里不像一个客人。于是我渐渐地爱起这个小小的“家”来。我爱那木板的小房间,我爱那镂花的糊纸窗户,我爱那生满青苔的天井,我爱后面的可以做马厩的院子。打开后门走出去,跨进菜园,只看见一片绿色。七星岩屏障假装地立在前面。七星岩是最好的防空洞,最安全的避难所。每次要听见紧急警报,我们才从后门走出菜园向七星岩去,多半就在中途田野间停下来,坐在树下,让绿叶遮掩了我们的身子,听着轰炸机发出“孔隆”“孔隆”的声音在我们的头上飞过,也听见炸弹爆炸时的巨响。于是我们看见尘土或者黑烟同黄烟一股一股地冒上来。

这段描写近乎诗意。巴金是一个情感非常饱满的作家,在抗战的气氛中,他的理性肯定是抗战高于一切的,但写起文章,我们还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些与战争气氛不那么协调的东西。读上面的文字,会让人觉得是战后的回忆。然而,这篇文章确实就是1939年1月中旬的文字。不过,紧接着,我们就读到巴金亲眼目睹的四次大轰炸的描写。这些描写与抗战的气氛又非常一致了。

文中提到巴金寄寓在一个年长的朋友家里。根据《旅桂作家》一书,这位朋友应该是缪崇群。缪崇群是现代着名的散文家。1945年,缪崇群去世,巴金写有《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纪念他。文中说到巴金到桂林的第二天在一家北方饭馆遇见了缪崇群,在桂林的时候,缪崇群陪巴金游玩了不少地方。

又据《桂林抗战文化遗产》,巴金当时的住址在桂林六合路口,即如今建干路南与六合路口东一带。

建干路南与六合路口东,离七星岩确实很近。巴金住在这个地方,是在桂林城外,与住在漓江西岸桂林城的时人相比,自然有极大的安全感。当警报响起的时候,他可以从容躲避,而且七星岩和月牙山由他挑选。而当警报解除之后,他又可以从容地跨过浮桥从水东门进城去看灾区。

《桂林的受难》写到第四次大轰炸的时候,巴金专门在文中作了预告,说他将写一篇《桂林的微雨》来记录这一天。

果然,1939年1月下旬,巴金写了《桂林的微雨》一文。

在桂林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桂林冬雨的厉害,巴金是领教了。《桂林的微雨》开篇就说:

绵绵的细雨成天落着。昨晚以为天就会放晴,今天在枕上又听见了叫人厌烦的一滴一滴的雨声。心里想,这样一滴一滴地滴着,要滴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起来看天,天永远板着脸,在那上面看不见笑的痕迹。我不再存什么希望了。让它落罢,这样一想,心倒沉静下来。

这就是巴金领教的桂林冬雨。在这样的冬雨中,巴金走到了街上。然而,巴金关注的不是桂林冬天的雨景,他耿耿于怀的是一个月前桂林遭遇大轰炸的情景。原来他熟悉的街道,也就是桂西路,“忽然缩短了,凭空添了一大片空地。我看不见那个走熟了的书店的影子。”“我要去的那个书店完全做了燃料,我找不到一点遗迹了。”

雨丝打湿了我的头发。眼镜片上聚着三五滴雨点。我一双鞋底穿了洞的皮鞋在泥泞的道路上擦来擦去。刚刚亮起来的街灯和快要灭尽的白日光线给我指路。迎面走过来两三个撑伞的行人。我经过商务印书馆,整洁的门面完好如旧。我走过中华书局,我看不见非常的景象。但是过了新知书店再往前走……怎么我要去的那个书店不见了?还有我去过的一位朋友的家也不知道连屋瓦都搬到了何处去!剩下的是一片荒凉。几面残剩的危墙应当是那些悲惨的故事的目击者。它们将告诉我一些什么呢?

巴金在冬雨绵绵的桂林街上行走,他走过桂西路、环湖路,走过阳桥,继续往南走。现实是积着水、堆着碎砖、躺着断木、横着电线的马路,内心是只剩下摇晃的墙壁和燃烧的门楼的整条整条的街。桂林的微雨没有任何诗意,没有任何温情,巴金的眼前只有寂寞的废墟和复仇的愿望。

虽然在冬雨绵绵的桂林巴金感受到更多的是桂林的受难,但并不等于巴金已经丧失了希望和勇气。我们都知道巴金是着名的作家,往往忽略巴金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编辑家。抗战期间,巴金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总编辑。广州失陷前一天,巴金带着《文丛》第2卷第4期的全部纸型转移到桂林,在桂林将刊物出版。在桂林,巴金创办了文化生活出版社桂林分社,继续编辑出版了《文丛》第2卷的第5-6期合刊。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寄给外地友人的信函,并将其编成《旅途通讯》。1939年2月14日,巴金在《旅途通讯》的前记中说:

这些全是平凡的信函。但是每一篇都是在死的黑影的威胁下写成的,这些天来,早晨我见到阳光就会疑惑这晚上我应该睡到什么地方。也许把眼睛一闭我便进入“永恒”。

我不会说假话,这些信函便是明证。甚至敌机在我头上盘旋,整个城市在焚烧的时候,我还感到友情的温暖。是这温暖给了我勇气,使我能够以平静的心情经历了信中那些苦难的日子。我有过勇气,我也还会有勇气,因为我有着那无数的好心的朋友。

在死亡阴影中的巴金完成了那么多的工作之后,1939年2月,巴金携肖珊离开桂林,经金华、温州,于4月回到了上海。

最喜欢的一处风景

文/朱奕璇

我最喜欢的一处风景,那当然是非漓江莫属了。在一次桂林之旅后,我便喜欢上了漓江。

我喜欢漓江,尤其喜欢漓江的水。它是那么的静,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是那么的绿,绿得像是没有一点瑕疵的翡翠;它是那么的清,居然可以看见那在江底嬉戏的小鱼小虾。我喜欢漓江的水,想捧起漓江的水喝上一大口感受它的甘甜清冽,甚至想跳到漓江里去和漓江的水做一次亲密接触。我想置身其中,肯定能体会到无穷的趣味,得到彻底的身心放松。

我也喜欢漓江的山,它能给我带来无穷的想象。漓江的大象山、月亮山、雄鹰展翅山……只听名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大象山,四周被漓江的水包围着,像一只口渴的大象,鼻子伸到水里喝着水,永远喝不够似的,样子有趣极了。月亮山,从不同的角度看来,它会展现不同的景色:站在这个角度看,它是圆月,站在那个角度看,它又是半月,再换个角度,它又变成了小月牙,好像在跟你玩捉迷藏,特别有意思。雄鹰展翅山由三座山峰组成,从正面看来,像一只准备展翅高飞的雄鹰,正要振翅飞向蓝天。由于它的寓意很好,妈妈还让我在那里照了一张照片呢,希望我长大了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

这样的水依傍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难怪别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置身美景,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呢?

我生活在北方,第一次来到桂林,第一次看到桂林这青山秀水,第一次体会这南方独特的秀美,感觉好极了。以后有机会,一定还要多多感受美丽的南方景色。读者们,如果你感兴趣,也快来看看吧。

难忘的一天

文/毕鑫

夏天,骄阳似火。爸爸答应今天要带我们去大叠水玩。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刚到那里,我们就看见那里人山人海,瀑布的声音响遍天空。我们随着人群一起挤了上去,路边景色优美,鸟语花香。路边的花儿在向我们招手,好像在说:“欢迎来到大叠水。”声音越来越大了。只见我们前面出现的瀑布像一条又宽又大又洁白的布。看着瀑布,我不由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来到离瀑布很近的地方,由瀑布飞溅而下的珍珠般大小的水珠飞溅在我们的脸上,使我们忘记了炎热。河里,有的小朋友在玩水、打水战、玩东西。人们总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可我觉得,大叠水瀑布比桂林的水还要美。

大叠水瀑布的旁边还有很多的树,水从它们那里顺流而下,大树茂密得像一把绿色的大伞。瀑布的声音很大,轰隆轰隆地响着,好像弹奏着优美的乐曲。

爸爸把相机拿出来,我们选好位置,随着“咔嚓”一声,一张美丽的照片出来了,我们又接着照了好几张。

大叠水是石林的遗产,我们要保护和爱护它,让它世世代代为我们服务。

记忆中的米粉情愫

文/白克信

米粉,是桂林日常生活中的地方特色小吃,成为了在外游子思乡心切的符号。著名作家白先勇说,他回到桂林,三餐都到处去找米粉吃,一吃三四碗,那是乡愁引起的原始性的饥渴,填不饱的。前不久,白先勇回到桂林,为了吃桂林米粉,宁愿饿着肚子不吃在飞机上的配餐。舌尖和肠胃是有记忆的,这种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愫,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在那特殊年代我在异地他乡吃米粉的情景。

离开村里,沿着乡村小道朝着县城走去。走着走着,心中有盼头脚步加快了,精神格外快活。1968年我大学毕业后,安排到融安县大巷公社(当时不叫乡)一个小山村劳动锻炼(时下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每当生产队放假时,我与同伴就换一身干净的衣服,三三两两约好,走十多里路,就到了县城长安镇。长安是广西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清乾隆初年始兴商业,各省商号、会馆林立,店铺成行,成为融江上游各县土特产的集散地,素有“小柳州”之称。但在那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十分匮乏,已失去了昔日繁荣的景象。

到了县城,我们在一条街边巷道找到一家集体性质的米粉店。那时,二两粮票8分钱可买一碗素粉,二两粮票一角二分钱买一碗肉粉。说是肉粉,其实只有那几片像鹅毛一样轻飘飘的碎肉片,与儿时在家吃的桂林米粉哪能相比。但此时既解决了肚子问题,还可解除思乡之情。当时,农村人没有粮票,被挡在门外,机关干部也舍不得吃。我们这些不像干部,不是学生,也不是农民的年轻人,一来二去,与米粉店的女主人熟悉了,她也尽可能给予方便。为此,我们背里给这个有些模样的女店主取名“米粉西施”。

吃了米粉,忘记了疲劳。如果县电影院放电影,不管放映什么,也看一场,但都是些“老掉牙”的片子。随后,大家聚集在一个同学的亲戚家里,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自娱自乐。一个人拉二胡,一个人领唱,其余的人跟着哼唱,什么《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沙家浜》里的刁德一等唱腔片断,也不管跑调不跑调,那年月很流行的。就这样,生产队、县城长安,再加米粉,就像一个命令符号,留下了一串风景……

记忆深处里还藏有一次走三十多里山路,吃两碗米粉的故事。劳动锻炼结束后,我有幸分配在县报道组工作。一次,我到距县城最远的当地号称“西伯利亚”的一个公社(即乡)小山村,采访一个复员军人继续革命,为民服务的典型事迹。在那“出工不出力,一天三个蛋”的大集体经济年代,这里的农民长年累月吃的都是照得见人影的稀饭。几天下来,熬不住了。一天,我们沿着山路,翻山越岭,走到邻县的一个小圩镇吃米粉。就是这样,往返走三十多里山路,只为了吃两碗米粉,但心情多高兴啊。前不久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片,我在记忆最深处的地方,翻肠倒肚地想起那年代吃米粉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悟出一点味来。

桂林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正大力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如今,桂林米粉已不是简简单单的小吃,已成为展现桂林魅力的重要窗口和对外开放的一张重要名片。一年一度的桂林国际米粉节影响力与日俱增,什么原汤米粉、冒热米粉,还有独家的马肉米粉……各有风味,成为了与民生密切相关和对外开放的一大经济产业。据悉,天等人曾在北京打出“桂林米粉”招牌;柳州市有关部门制定有关规定,对在外地开办经营螺蛳粉并符合条件的经营户,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桂林米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虽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然而,如何做活、做大、做强,开发好桂林特色餐饮文化资源,使桂林米粉走向全国甚至世界,这是人们要认真思考和大胆创新的。

桂林天空的 那滴泪

文/姚刚

从飞往桂林的那一刻起,我突然明白,在未来的三年里,我将只身一人在这2000公里外的城市苦苦奋斗、求取学问。接下来的几天,也将是我们一家三口最后团聚的时光。

值机时,我特地为母亲选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好让这个辛苦了大半辈子、最爱我的女人近距离地看看蓝天白云的美丽,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惊奇。毕竟,这是母亲第一次坐飞机。

两个小时的航程中,飞机穿越了多块云层,机身也稍稍有些震颤,母亲似乎显得有些紧张,却只顾着按着我的手臂,督促着让我坐好,全然不顾自己额头上闪闪发亮的细密汗珠。

母亲本是藏掖不住眼泪的人。在机身平稳之后,母亲扭过头看着我,说:“在桂林要吃好喝好,不要舍不得花钱……”突然又转头面向舷窗,不说话了,手背也遮住了脸颊。

我怔怔地愣着,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好,鼻子一酸,泪水竟也在眼眶打起转来。回想20多年来,我一直在母亲身边度过,哪怕是本科时也离家不远,此次读研南下广西、离家两千公里,父母自是十分不舍。

转眼飞机已经进入桂林上空,偷偷瞥着舷窗上映出的母亲的脸,一滴眼泪又不自觉地顺着脸颊滑下,咸咸的、凉凉的。

难忘的桂林米粉

文/董雨辰

早就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此次终于亲眼目睹了她的迷人风采。每天游山玩水过后,爸爸总喜欢带我们去品尝街边的各式风味小吃,在即将离开桂林的前一晚,我们又去品尝了导游阿姨多次推荐的桂林米粉。

有的人会说了:“米粉有什么好稀奇的呀?”其实,你可别小看了桂林米粉,它可是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哦!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战士到南方打仗,吃不惯桂林的米饭,将军看到自己的士兵浑身没有力气,战斗力下降,所以很是焦急,便通过悬赏征集解决良策。后来,军中有能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把烧熟的米饭用木槌打成糊状的东西,再经过加工,就变成了圆圆长长的米粉条了。然后,再煮给士兵们吃,果然胃口大开,饭量大增,结果战斗力也上来了,士气也旺起来了,打了好多胜仗。

从那时起,米粉就在桂林流传开来。经过20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现在桂林米粉的做法有很多。如炒米粉、拌米粉、米粉汤等,每一种都有独特的风味。在这儿,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炒米粉的制作方法吧。把米粉放在热水里焯烫一下,捞出,并切成小段后备用,把锅烧热,放入油,等升到一定油温的时候,再把切好的蔬菜、辣椒等跟米粉和肉丝儿放入锅中,翻炒至全熟,再放入作料调味(可依个人口味而定),一盘喷香扑鼻的米粉就做好了。

炒米粉不但好吃,还非常好看,有红有绿的,就像一件艺术作品。那蔬菜丝儿绿油油的,清爽爽的;肉丝儿红红的,嫩嫩的;还有那米粉条白白的,滑滑的,真让人垂涎三尺啊。

桂林山水

文/鲁正彬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次我终于看到了那里的青山绿水。

清晨,我和爸爸满怀好心情、好记忆去欣赏桂林的山水。那座山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朋友,它高大雄伟,像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青山绿水的地方站了几百年了。有多少人被他的形态所吸引,也许是因为他好象空着肚子怎么吃也吃不饱,所以人们把他叫做象鼻山,因他石头的颜色和象牙的颜色差不多所以也叫象牙山。而其它的山形态万千,变化多端,有的像一只在游泳的海龟,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像高大的长颈鹿……

桂林的水真是美极了。我和爸爸划着竹筏,我们的身影一会儿就被清晰地映了出来。水清得连水里的沙子都看得一清二楚,真是清澈见底呀!桂林的水面静得仿佛能听清树叶飘落下来碰到湖面的声音,静得仿佛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静得能够用心聆听鸟儿那欢快的音乐。

最后我想借一句俗语:“没看过桂林的山和水,就没见过秀丽的山峰、最清澈的江水。”

独秀峰顶望桂林

文/银笙

十月末尾,北京的寒意让我穿上毛衣,可到桂林,见人们还是短袖短裤。顾不得反差强烈,在下榻的酒店放下行李,迫不及待地就去参观。时已中午,漓江游船早开走了,只好先去市内的独秀峰。

独秀峰位于靖江王城内,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其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就藩于此。1372年开始修建王城,历时20年才完工。王城规模宏大,门深城坚,布局严谨,气势森然。殿堂巍峨,亭阁轩昂,水光山色,恍如仙宫,比北京故宫早建34年,它还是南京故宫的精华缩影。明朝共有11代14位靖江王居住于此,历时280年。宋高宗赵构、元顺帝妥欢铁木尔登基之前,曾在独秀峰下居住,所以王城又被认为是潜龙之地。清代王城改名为广西贡院,荟萃人才精英。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驻跸于此,运筹北伐大计;后为广西省政府,桂系领袖李宗仁、白崇禧的大本营。

独秀峰坐落在王城的后花园。远远望去,平平的地上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又像一柱擎天。山高66米,山体扁圆,东西宽,端庄雄伟,南北窄,峭拔峻秀,崔巍峥嵘,四面悬崖陡壁,犹如刀削斧劈,无怪乎唐朝诗人张固感慨:“孤峰不与中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会得乾坤融结意,一擎天柱在南州。”以《随园诗话》名世的清代诗人袁枚也在《题独秀峰》诗中赞曰:“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峰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山东麓有南朝刘宋时文学家颜延元读书岩,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颜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吧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

沿着陡立的磴道拾级而上,穿过允升门,不免想起一篇文章中的记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想登临此峰,因王府戒备森严,他一介布衣四次吃了闭门羹,使中国山水游记少了一篇灿烂文字。我们这些幸运者能登此峰,也是一种造化吧。在螺蹬穿云处,看到“昆仑天柱立”“南天一柱”的摩崖石刻,真正写出了独秀峰的神韵。山上建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客庙、三神祠,山顶有二层、红柱、六角、重檐、瓦顶的仿古亭,名独秀亭。登高望远,我的兴致被山城的秀丽所吸引,在这里久久地观看,我深切体会到“赏心悦目”这个词的妙处。只有先“悦目”,才能达到“赏心”。看、望、逡巡、沉思,和女儿都争着把那些倩影收入镜头中:千峰环绕,虽不高耸,却千奇百怪,如蘑菇如竹笋如骆驼如刀戟……从近及远,珑绿、浅绿、淡绿构成绝妙的涂了色彩的水墨画。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和木龙湖所构成的环城水系把桂林打扮成妖娆的秀女。象鼻山在向我们招手,日月塔叙说千年往事,怪不得不少人都称她为“东方威尼斯”,真是名不虚传啊。

在独秀峰下,有一山洞,内有按60花甲的石刻神像。导游介绍说这都是太岁像,每人都可按生肖找到对应自己的太岁,如要逢凶化吉、保佑平安得买太岁的拓片,这种忽悠我只能躲避了。在王城的围墙边上,还有保留下来的清朝西南的最大贡院,那是考取功名的考场,一人一个小间,内有文房四宝,游客可在里面体验一下古时的考场,我们这拨人体验了几秒钟,一人得了头名,也就观看了金榜题名仪式的表演。

入夜,满街灯火的桂林更显得妩媚。我们在一处餐馆下坐,点了桂林名吃啤酒鱼。不一会儿鲜美的啤酒鱼送到面前,没去鳞的草鱼用油煎得金黄,作料不少,什么八角、洋葱、花椒等,但都盖不住漓江养育的草鱼的鲜味,我更醉了。

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

文/胡杨

金秋十月,是游览桂林的好时光。市内四处飘溢着桂花的沁香,老同事陪我登上了市中心的独秀峰;该峰不高,却四面削壁悬空,形似擎天一柱;远山近水,全城街市,尽收眼底。我惊呼韩愈所作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诗句,写得是何等的确切,脍制人口。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站在山上,遥望漓江,她似一条青罗带,自北向南蜿蜒而来。陪同一起登山的同事说,乘船游漓江直达阳朔,“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沿途玉篸并立,罗带萦回,白云浮水,翠壁垂河,是很好的艺术享受。

第二天,我们即乘船沿漓江向阳朔进发。我们在象鼻山处上船。说象鼻山,真是天工造物!活生生的一头白色大象,伸长鼻子在江边吸水,象背上则绿叶葱笼,还驮着一座玲珑宝塔。象鼻山则成了桂林市的象征。

船缓缓地离岸向前驶去。前面穿山山峰上有一个通透的园孔,似一轮高挂无际的满月,名曰“穿山奇洞”。漓江两岸的山,平地崛起,弧峰如塔,发地峭坚,林立四墅,显得气势不凡。桂林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我们望着这些山,显得特别翠,既陡峭,又妩媚。漓江的水,因为流经石灰岩地区,绝少泥沙,所以江水特别清澈。

游船沿着漓江,静静地向阳朔驶去。我们望着这山,形状奇特,有的似滩边背着娃娃的妇女,叫“望夫石”,有的似“观音静坐”、有的似“猛虎下山”、有的似“仙人磨米”;江边右岸的石壁上,则有一条色彩绚丽的红鲤鱼,正逆流而上……

阳朔的山渐渐在望。阳朔的山与桂林的山比较起来,这儿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山那样,祼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像穿上了绿色的天鹅绒裙子,裙子上又绣满了鲜艳的花朵。河畔的山,在江里的倒影,又是一番仙境,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由于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船的位置在不断变化。

我坐在船边,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卵石,河底的茂密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方向,向前飘动。

“画山”在望了。陡峭的石壁,矗立在岸边,由于千百万年的风雨侵蚀,岩石照射下色彩的变化,使人们想像成为九匹骏马,在石壁上或立、或卧、或仰、或奔腾跳跃粼粼波动的倒影,自然存在的山,人们想象的山,竞分不出界限,融为一体。我惊呼,这里水清山更秀,峰影移动,一片诗情画意。相传画家徐悲鸿乘船到此,惊呼这儿是人间仙景,朝哪个方向望去,都是一幅绝佳的风景画;他不愿意离开这块地方了,要长期住下,这儿有他画不完的画。

我静静地看见,江中狭长的竹筏上,一位渔翁在撑篙泛舟。竹筏上端坐着鱼雁,鱼雁看见江中游动的鱼,飞也似地扑向前去,叼着鲜鱼,让渔翁把鱼放入篓中……这平静、优悠的生活谁不羡慕!不由我也想起了陶渊明的“倚杖柴门外,悠然见南山”,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光荣的。

导游小姐为助游客的兴,信口唱起了电影“这三姐”的插曲,歌声甜美、婉转、悠扬,博得游客们阵阵掌声;歌唱了一个又一个,在人间仙境,又听到了自来仙女优美的歌声,那是绝妙的享受。

“百里江流千幅画,漓江山水甲天下”。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我周游了100多个名城,没有一个比得上桂林的美丽,没有一个名称的山水,比得上阳朔的山水”。是啊!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要慎保护呵!

美丽的桂林山水

文/王韵涵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慕名来到美丽的桂林。

桂林之美,美在漓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令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犹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着闪亮的金子。风像个淘气的小姑娘,提着裙摆姗姗走来,安静的江面上顿时泛起大大小小的弧纹。漓江,你真美!

除了漓江,我最喜爱的就是象鼻山了。象鼻山就在漓江边上,好像一头大象在江边饮水。妈妈告诉我,关于这头大象,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据说,这头大象是天帝的坐骑,见过世间所有迷人的景色。然而,当它来到桂林时,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无论天帝怎样呵斥,大象就是不回去。天帝一气之下,拔出宝剑刺死了它。死去的大象化成了美丽的象鼻山,守护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桂林真美,我爱桂林的山和水!

心中最美是桂林

文/王泽宇

桂林山水闻名遐迩,早就想领略一番。今年暑假,我有幸欣赏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们乘飞机前往。在飞机上,我饶有兴致地观赏那些云,一团团,一簇簇,柔和的白颜色中显露出一丝调皮。像棉花糖,像羊毛,在蓝天的陪衬下,像在一块精致的蓝缎子上绣出来一朵朵雍容的白花。

向下远眺,秦岭风光一览无余。绿色的山脉连绵起伏,像是披了绿色冲锋衣的战士,狭隘的山道上,人寥寥无几,这种景象,使我感到和谐、舒适,大自然似乎与人类相辅相成,共同构造这美好的画卷。

休整一晚,我们乘船游览漓江,蓝天青山绿水的构成一幅明朗的山水画卷,鸟语花香。山清俊,亮朗,与北方山粗犷、豪野的风情全然不同,山那柔美的曲线,会给人们一种好的联想,水清澈见底,绿波萦绕,风缕缕吹来,水面的涟漪四散而来,像一朵出水的荷花,水的“叮咚”声,就像大自然最美妙的乐章啊!依山傍水,如同在仙境快活无比。

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有不同的韵味,随处遍布景区。芦笛岩就是其中一景。这是国家5A级景区,曾接待3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我更是充满了期待。刚进去,我就震惊了!在几米高的山崖下,一朵鲜红的鸡冠花迎春开放,傲然挺立,在深蓝色的石崖上,这朵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处奇景被称作“黄杨木雕”。接着往进走,前方竟是一片“瓜菜丰收”,在顶上,几颗萝卜破土而出,洞前,十几颗豆角悬挂在山崖上,下面有几颗硕大的西兰花,还可以看到一株奇特人参。继续前进,只见锋棱的石柱刺下来,再仔细一看,竟然是一个“圆顶蚊帐”,我被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地折服了!冰蓝的天空上悬挂着几个巨大的石柱,有些地方呈紫红色,像是神秘的星辰在迸射着光芒,在上方的天空最为神奇,仿佛那天边银河冻成了冰河,它的下方,有一个水池,一时间水天相接,天空的奇景被压倒在水面,像在水川上的地堡又像东海的“水晶宫”……

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要来到叠彩山,正如它的山名,这山层峦叠嶂,在朝阳的照耀下,绚烂无比,我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发现这山危耸无比,累了,坐在石阶上休息,饿了,吃点面包充充饥,终于,我登上了山顶,坐在山顶的白亭里,我静静地看着山下的一切。突然,我觉得,阻碍你的不是千山万水,不是那危耸的悬崖,不是那锋棱的峭壁,也许就是你鞋里的一颗沙子,多少人因为这颗沙子,揉揉被磨红的脚掌,半途而废,又有多少人磕掉鞋里的沙子,背起行囊,继续上路。也许,上帝就是凭着这颗沙子,给不同的人,插上了不同的标签。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山绕水,水映山。空中云雾弥漫,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好一幅清秀俊朗的山水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绿桂林

文/苦茶

在北方,春天算得一年里的小得意。风变软,阳光掺了翠意,鸟儿鸣声上下,人心有掩不住的喜悦。

可是一到桂林,才感觉,北方之春,仅是小喜;桂林春的气势,似状元及第,打马游街,是隆重的大得意。就那一种泼墨一样泼绿的劲头,就感觉这喜气的非同寻常。它叫素来平淡的人有点惶然,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去拥抱它。

这个四月,坐火车,去了桂林,一为女儿学业,一为带孩子们玩玩儿。7天。女儿和外甥女儿两个小丫头,在前冲锋陷阵,寻路找车,我拉着行李箱,在后压阵扫尾。一行人,乘K字头火车,晃去了桂林。

那老车,走一城,停一城;停一城,我们便欣欣然看一城。春天,似一幅漫漫壮锦,铺开延展,蜿蜒4000余里。

去之前,特别关注了桂林天气,这个季节它全被一个“雨”字漫了去。果然,一下车,就觉出来春光浓湿扑人面,我这一把北方的干骨头,很快地扑了一层水汽,不出半日,骨头浸软了,面皮浸润了。我想,若将骨头拧个麻花下去,定能滴沥沥,拧下半盆水。润肤霜呢,基本可以不用了。

街头桂树,给细雨笼了一围绿烟,喷薄的桂香,却没被围住,随雨丝四方游走。因清寒,那一街的香,就有些寒凉,让人想起薛宝钗的冷香丸。所有的植物,都在滴着沉沉的绿。

抵桂不久,就出来转转,寻饭吃。很便宜的米粉,贵在那一种肥润的滑溜溜,长相极符合盛唐的审美观。吃去,口味秀丽,细滑俊逸,这感觉是否跟热带美人有一比呢?大约一个地方,小吃跟美人,是互相呼应着的。那几样调味小菜,看去也入眼入心,腌笋、酸豆角、萝卜丁儿,杂了辣椒沫儿,碎碎地堆在盆子里,颜和色都极为妖娆。只是,腌笋那一股子小臭,总让我掩鼻不敢深追。我这种感觉从哪儿来的呀?它臭么?两个丫头都不认可。归程火车上,我向对面座上的东北女人求证,她在桂林卖水果已经数年了。她很惊奇地说:怎么会臭?那疙瘩数那个味道迷人啦!

终于知道,人间差别,大过南北两重天地。

从桂林去阳朔那天,老天勉勉强强,露了一小会儿太阳,它大概想起这里也许还需要撒点阳光的。我们很兴奋。车窗里,忙着看山。看了这边,紧扭头看那边。远近,青山叠叠突兀,一个携一个,和谐美满的大山家族,不分伯仲长幼,一起列队相迎。车过十里画廊,导游说,这边是猫,那边是象,前面是打坐的和尚。细瞅瞅,有几分形似,也有几分疏离。其实,原本就是这样的呀。想象想象,三分在看,七分在想。一百个旅者,便有一百种山水。我读到的只是,这一家子山的儒雅之气,他们英俊清朗,打拱行礼,使我这个外乡人倍感来桂林所得的恩宠。

一路人迹淡淡,薄霭袅袅,一幅接一幅的水墨笔意,连天纵横。真真的是啊,山温水软,烟云秀润,叫心柔得不知怎么放。

路边,远处,常见的是竹子,它们排着绿色的队退下。那阵势,像我们北方路旁的白杨树,安恬有加,谦恭有礼。只是,我更爱竹子。说不上来由,似是与生俱存的。“茅屋一间,新篁数干,雪白纸窗,微侵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明前茶,一方端石砚,一张宣德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未来,风声竹响,愈喧愈静。”是郑板桥的字吧?疏疏淡淡,日子像画儿似的。

喜欢这样芬芳寂静的日子。这日子,跟竹是不可分的;分开,就没了氛围。郑板桥,若来了桂林,笔下的竹子,想来,会少几分枯,多几分润。

都是桂林的雨浇的。

天青。山青。心也郁郁青青。

中午,在月亮山下月亮妈妈的竹子阁楼里用餐,进门时,那个矮矮瘦瘦,穿着简单的老妈妈,正倚在门口,扒拉着半碗米饭,跟普通的乡下妈妈,一样一样的,她竟能讲八国语言!她说着普通话:进去吃进去吃!上楼啊!

上楼便贴近了月亮山,山顶处那个硕大的半圆洞,便是这山得名的原因。山上林木丰饶幽深,一山的绿,直接给扔到了窗边来。我痴想,这样一个所在,若能在此逍遥半日,置上一壶茶,摆开一副棋,往山上招手,定能邀来几个神仙一起对弈。

谁说只有人类喜欢绿色呢?神仙也喜欢的吧?那么桂林阳朔这满山满地的绿,到底是谁植下的呢?不管是谁植下的,桂人有福了。这样的雨水充沛,插根筷子,也会发个绿丫丫的!可是听导游讲,月亮山上“月亮”里面,一棵桂树,三十多年,也不长高,也不长粗,也不开花也不结果,那是1979年尼克松访华时手植的。

怎么会呢?玄机何在呢?我有点不太相信。但我相信,我是有福的,数年前,我曾在一个春季与月亮山睹面相逢;今天,我又来了,山还在,洞还在,月亮妈妈依旧健朗。是啊,青山不老,山水永恒,时间的洪流里,我们又一次相逢。不问人世间琐杂俗事,此刻,凝望那一轮天造地设的月亮,只喝茶,只看山。

看完山,就去看水。游漓江。

船行漓江,不说忘世,因为心醉山水,连今夕何年都已忽略去。此刻漓江春汛,水正满,江正厚,细雨正飘。立在船头,发髻和衣裙都给细雨飘得湿润润,也好,这状况,恰跟漓江相融了,心甘情愿做漓江水下一尾鱼,被水声养着,被山色养着,被水淋淋青碧碧的空气养着,养成一个南方美人鱼。

旅程中一边行走,一边不忘在QQ空间里面,发几个字,且附了丫头们行走的图片。有北方小友见了回复道:把小美女放在南方养着吧,越养越漂亮的。

是啊,在桂林,在阳朔,会越养越漂亮的,因这山的秀,因这水的清,因这空气的干干净净。青山不老,心就永远不老。仿佛地,我在那流动的青山里,也看见了自己:那个住在小桥旁边、石头房里的自己,那个放学后急着到河边浣衣的自己,那个在溪水边漂洗长发的自己,那个为一枚桂林石头心动不已的自己。

那时青春年少好时候啊!

行走在岁月烟火里,拾起了些,丢掉了些,年龄越来越大,心情却越来越孤单,走到现在,发现可以慰我孤寂的,不过是一角青山一支溪流啊。

而桂林山水,却一下子塞给我无数青山、无尽碧流,我心如何不青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