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硬币的文章

2023/01/12经典文章

关于硬币的文章(精选7篇)

关于磨盘的回忆

文/刘干

很多年前,在老宅屋檐下有一只不起眼的石磨。石磨大多时候较冷清,可一进入腊月,便渗透出一股忙碌的气息。

小时候我最喜欢忙碌的腊月,借着大家来我家磨房磨面的机会,总要露几手,讨讨大家的赞许。一会儿挤在大人中间抱着磨棍推磨,一会儿又为推磨人唱一两首儿歌或变几个鬼脸,再撒着欢儿跑了。

如果老天眷顾,整个腊月都是阳光明媚,那小村里便天天飘荡着石磨碾糯米的“吱扭吱扭”声和人们的欢笑声。那段时间,家家户户的小院里,都会摆满圆圆的大簸箕,里面晾晒着洁白的糯米汤圆面。在冬日的阳光下,小村、老宅、石磨、汤圆面、腊肉、炊烟……构成了一幅和谐唯美的乡村画,让人老远就看到那“年”的模样,再把满满当当的年味,飘进每个人的心里。

但要吃到汤圆,光磨面是不够的,还得等到除夕晚上做好汤圆馅。吃完年夜饭,母亲会把花生米、核桃仁、芝麻、红小豆、红糖等五香食材,一起放进石磨里,碾成粉末状。然后放在砧板上,洒些猪油搅拌均匀,堆起来醒一夜。待猪油和其他食材充分融合后,第二天早上再包入汤圆,那样糯糯的香香的才叫够味。

年前的所有准备,似乎都是为了正月初一大清早的那顿迎春汤圆。因为除夕有守岁的习俗,小孩也会很晚才睡。每当初一早上,母亲总会天不亮就轻手轻脚地起床,开始烧水,和面,包汤圆。因嘴馋,爱睡懒觉的我们,这时也会比平时起得早,围在母亲身旁,瞅着母亲包汤圆。这时母亲总会吩咐我们找几枚一分两分的硬币,洗干净包在汤圆里。包着硬币的汤圆并不做任何记号,如果谁在众多汤圆里吃到包着硬币的汤圆,则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有个好彩头。

而我们往往是等不到和全家人一起吃的,母亲会包几个较大的汤圆,拍成巴掌大的饼状,往火炉边上一贴,不一会儿汤圆饼的表面便会冒出气泡,偶有糖馅从烤裂的缝隙溢出,待糖馅全部溶化,也就差不多熟了。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汤圆饼,兄妹几个边吹热气边下口,馅烫到舌尖唇齿,也毫不在乎。待全家人一起吃汤圆时,我们早已填饱了肚子,只在乎谁能咬到那枚代表吉祥的硬币了。

而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想吃汤圆,超市里就有速冻的,方便得很。只是不见了石磨,听不到石磨旋转时发出的声音,看不到磨面人那张喜庆的笑脸,总会让我有点惆怅。

咯牙的饺子

文/杨智航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糖果、花生、枣和钱币等包进馅里。吃到糖果的人,寓意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幸福;吃到花生的人寓意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寓意早生贵子;吃到钱币的人,则预示着来年将财源滚滚。

而且我家就是此项传统的资深传承者,我们将除夕夜的饺子叫跨年饺。自从记忆起,我们家的饺子一直是我认识的小伙伴中吃的最晚、最准时的。凌晨的整点就是饺子出锅的时候。此刻外面鞭炮齐鸣,烟花四射。”家里电视的春晚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重播。我爷、我哥还有我在外面放炮。我奶、爸、妈则在盛饺子。由于烟花的吸引,经常被父母叫回去吃饺子。每次都盼望着多吃几个硬币,因为我家一直把压岁钱跟吃到硬币挂钩,一家六口人,饺子中有六个一角硬币。每个硬币代表着固定的数额,倘若要是六个硬币都被我吃到了,那当晚都会是我的,没有老大的,压岁钱只给吃到的人。小的时候还为此被老大揍了几次。

随着生活的进步,一角所代表的面额改动过好几次。不过这个包硬币传统一直伴随到现在,压岁钱停滞在我们参加工作那年。

因为随着家里老人的年纪逐年增加,他们的身体健康就是我们愈发看重的,所以我们现在吃跨年饺的时间也在近几年逐渐地往前挪。

每到除夕夜我们就全家齐上手,共同包着跨年饺子,温馨的家庭其乐融融。像现在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的日子一年也出现不了几次,借着过年,借着包饺子,借着看春晚增进家的归属感,联络一家人的亲情。

今年擀饺子皮的是我奶与我妈,而包饺子的则交给了我老爸,我哥还有我。偶尔爷爷也过来掺和一下,包几个饺子。每次在父母准备饺子馅的时候一如既往都会准备一些花生与六个一角的硬币(消过毒的),哪怕现在已经没有了压岁钱,但图一个彩头、一个吉利还是不能缺少的。

一碗饺子下肚,吃到两个硬币饺子,四个花生饺子,虽是本命年,丝毫挡不住今年的好运。

一枚硬币

文/杨鹏杰

尹奇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大学毕业后经公务员考录,幸运地进了当地某行政机关。因为路远,每天上下班都要挤公交车,中途还得在一个小型中转站换乘其他的公交线路。

自上班以来,让尹奇一直感到不悦的是在换乘车站,总有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残疾妇女带着一个瘦弱的脏兮兮的小女孩,几乎天天都在向换乘公交车和过往的路人行乞要钱。和尹奇一样经常换乘公交的人群,早就见怪不怪地懒得搭理她们,自然也就很少给她们施舍。

这天下班,天公不作美,正好赶上了一场大雨。尹奇撑着伞,照例挤上公交,一路走走停停、前堵后拥地到了中转站。尹奇下了车,在站牌前等换乘车时,突然发现衣兜里的公交卡没有了,不光公交卡没了,连钱包也不翼而飞。这下可把尹奇急坏了,一时间在雨地里团团乱转,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尹奇身后传来,“大哥哥,你身上有钱吗?”尹奇火急火燎地转过身,一看竟是那个乞丐小女孩仰着头问他呢。尹奇不由得心里发毛,心想:眼瞅着钱包找不到了,身无分文,回家坐车都成了问题,这小乞丐竟然还在问我有没有钱。于是,冲着小女孩硬生生的说:“没有,没有!”

正当尹奇要发火时,小女孩颤巍巍地伸出小手,怯怯地说:“这个给你用吧。我干妈刚才看见你了,说你肯定是被小偷掏钱包啦。干妈腿脚不好,让我给你送过来的,大哥哥拿着吧。”

尹奇冷不丁听到小女孩这番话,愣怔了一下,这才定睛看清楚,小女孩手里托着一枚一元硬币,披着一件破旧的没有帽子的雨衣站在雨中,正用一双大眼睛眨巴眨巴得瞅着自己。

尹奇忽然明白了什么,一份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忽的从心底涌了上来,望着小女孩那双在雨中愈发清澈水灵的大眼睛,尹奇一边满脸通红、激动难耐地接过硬币,一边执意将自己的雨伞塞给了小女孩……

天色渐暗,伫立在雨幕中的尹奇,攥着那枚被雨水洗刷的铮亮的一元硬币,望着那一袭紧紧依偎在伞下的不是母女、胜似亲人的渐渐远去的背影,两行热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余生,不要活成纠结的样子

文/渡兰君

电视剧里有一段剧情:

主人公左右为难、纠结犹豫之际,发现口袋里有一枚硬币。于是默念了自己的困惑,往空中抛出硬币,期待小小的它能带来最终的答案。

结果是什么呢?剧情到这里戛然而止。

它给身为看客的我们带来一个问题:人生的重要决定,是否真的能交给硬币?

每个人每一天要做出很多个决定。小到早饭吃什么,大到生活要如何继续。

可总有那么一瞬间,会觉得疲惫,不知道做出的那些决定,会让自己遇见怎样的未来。

抛硬币,或许无法帮你做出决定,却可以让你看清自己的内心。硬币离手的那一刻,心中答案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困惑和失落,是因为内心深处拥有极大的渴望和期待。当你在意一件事情,它却给你带来烦恼时,与你答案一致的硬币,是你信心和勇气的来源。

“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句话,不仅是硬币带来的答案,更是你内心深处对这个决定的肯定。

人,要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而硬币,就像人生路上遇到的、能为你指点迷津的良师益友。

与他人倾诉心中困惑时,相比他人帮你做决定,你更需要明白自己做这个决定的深层原因。

人生,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

总是怕选错,总是不去做,反而会错过更多美好的风景。

外界肯定你,不过是让你多了份实现想法的信心;外界否定你,不过是让你多了个加倍努力的理由。

外界的看法,永远只能影响你一时;你若因为外界的看法改变了自己的决定,那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

人生没有什么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有,那也是因为你早就修好了承得住水流的渠道。

抛硬币,不过是人们用来阻止自己犹豫不决的一种方式。往往在硬币抛出的一瞬间,心中就做出了选择。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选择通过抛硬币来做决定的时候,当硬币的答案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往往还想着再抛一次。如果在得到一个结果后,还想着再抛第二次,心中的答案岂不是更加明朗?

人生不长,与其事事纠结,不如活得潇洒些。该斩断的绝不拖泥带水,能立刻决定的绝不拖到隔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减少无谓纠结的时间,可以多出好几倍快乐的时光。

余生,不要活成纠结的样子。

细微处,看相处之道

文/Ender_刘

都说相爱容易,相处太难,自是有它的道理。

都说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合拍的另一半,即使那一半真的存在,也未必能遇上,遇上了,也未必真的能成为这一半。那么,相处之道的起初,就是认识到会存在不同。似乎是大家都明白的了。

在认识之后,就应该去理解了。理解这些不同的起因,发展和发生的过程。细细想来之后,一拍脑袋,哈,那亦是你我改变不了的,倒也作罢。这便宽容了许多。

感慨人无完人之时也是有的。此病发作,宽容的想法褪去,人也开始烦躁起来。抱怨之后是忍受,越是忍受越是烦躁。只可惜懂得宽容之人,亦心思细腻,绝做不到放空脑袋而置之不理。于是乎事事堆积,一三六九。

丁蟹说赌胜之道在于及早抽身而去,而处胜之道又该当如何?今日记小事一则,望日后记起能有所解。

吾妻丢三落四,洗衣之前,总是忘记将零钱从口袋中取出。常有硬币在滚筒中叮咚作响,窗户上也常贴有待风干的纸币。反反复复,屡教不改,久而久之,我也不去多嘴。一日,心情颇好,取衣时又拾得一枚硬币,顺势塞进口袋,无奈又可笑,想想也无大碍,就当作吾妻给我的惊喜吧。自此,每次从洗衣机中拾得硬币,竟一次比一次开心。自己也惊讶有此变化,便拿过万能贴,写上“coins in the washer”,贴于电脑旁。一日,吾妻问此句作何解,吾如实答之。妻白我一眼后愤然而去,空留我笑个不停。但可惜的是,现在很难在洗衣机中找的惊喜了,时间久了,竟有些怀念。

人啊,奇怪的动物。

母亲的施舍

文/围裙女

母亲身高不到一米五,右小腿像胳膊一样细小,右脚掌宛如一块鹅卵石,上面横着一条沟壑般又粗又长的裂口,母亲走路一颠一跛,疼痛不堪。母亲从小患有支气管炎,随着年龄增长,病情日益加重。因此,在村子里,我们家算较穷的人家了。奇怪的是,到我们家乞讨要饭的人却特别多。

那时候,每年都有几拨人到我家乞讨。他们都拎着大布袋,甚至背着大背篓。乞讨原因都很凄惨,有的是家乡发生大洪水或遭遇严重旱灾,有的是家里发生大火灾。不管来人述说什么理由,母亲都很信任他们并给予同情。因家穷,母亲没有多余的钱和衣物施舍,只好把家里的粮食尽可能多地舍与他们。每次施舍,母亲都用大碗一碗又一碗地把米谷或玉米往他们的口袋里倒,直到他们说“够了够了”,母亲才停手。母亲总说,给他们米谷就是在救人的命。

我读高二那年冬天,奶奶病逝。安葬奶奶后的那几天夜晚都黑得很深沉,可母亲睡得很不踏实,老想着做点什么小生意挣钱,以归还向邻居借来的安葬费。一天早上,母亲从迷糊中醒来,打开家门,被吓了一跳。只见两个衣衫褴褛的大男人站在家门口,一人拎着一个尼龙口袋。

他们说来自河南,家被大水淹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无家无衣无饭无钱。披麻戴孝的母亲一听,赶紧把他们让进屋里,把米缸里的米舀给了他们,还打开粮柜,撮了两撮箕谷子给他们。

邻居事后得知,不解地劝母亲:“你家老人才过世,按风俗要‘留财’,你怎么把‘财’往外流呢?”

“我是个穷人,哪里来的财哟,我越拿越有!”母亲呵呵笑着说。

母亲很体恤别人的艰辛,却从不接受施舍,从不在人前叫一声苦。上世纪90年代初,母亲走村串户做起了蛋卷买卖,后来又带领全家到镇上开起了面馆,再后来经营食堂。因为过度操劳,母亲病情加重终至病危,住院治疗几个月后,家里债台高筑,母亲坚持回家输液养生。

那是一个赶集天,阳光明媚,已经半月余喑哑不能言语的母亲,慢慢起床,摇摇晃晃,走走停停上街去。母亲自己也不清楚上街去干什么。

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脸色苍白的母亲沿着街边挪着千斤重的脚步。

“阿弥陀佛!”突然一个男子跟母亲说话,“施主,我是少林寺的和尚。”

母亲用力抬起眼皮,看着那人。那是一个高大的和尚,身着灰色僧衣,一串大佛珠挂在胸前,小腿缠着白布,脚穿一双黑布鞋。和尚一手数着佛珠,单掌行礼。

母亲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喉咙,无力地垂下眼皮,呼吸困难地耷拉着头。

“施主,你施舍我一角钱吧,我只要一角钱的硬币。阿弥陀佛!”和尚说。

母亲靠在柱头上,从衣胸内袋里摸出一张裹得紧紧的手帕,抖抖索索地打开。手帕里有三四张折皱很深的一元钱、五角钱的纸币和几个硬币。

母亲拿出一角钱的硬币给和尚。

“施主,你是个与佛有缘的人。这次师傅专门让我们十几个弟子下山来搭救人。我云游四方,来到了这里。”和尚很真诚地说。

母亲无力无语。

“施主的病能医好!死不了!”和尚走近母亲,一手拿着母亲给的那枚硬币,在母亲的脖颈前晃来晃去,另一只手苍劲有力地舞着,嘴里念念有词。

和尚让母亲喝了一口他递过来的凉水,说:“施主放宽心!你死不了!你的老运好得很啊!”

“阿弥陀佛!”和尚行礼后离开消失在人群中。

回家后的第二天,母亲竟真的能说出话来!母亲对那个和尚感激涕零,认为是菩萨派来搭救她的。更奇怪的是,母亲的病居然很快就痊愈了!病愈后的母亲专心致志经营食堂,不但偿还了生病期间生意上的债务,还偿还了别人借给的医疗费。渐渐地我们家过上了宽裕的日子。

从那以后,母亲一心向佛,更笃定地慷慨施舍,常常叨念“感谢菩萨!感谢党!感谢父母!”并告诫我们说:看到乞讨的人一定要施舍给他们,一辈子做善事!

步入中年的我懂得了母亲的施舍,明白了“舍与得”的含义。母亲施与的是慈善,舍与的是钱财,得到的是幸福。

残疾矮小的母亲让我仰视。

抢来的幸福

文/杨春云

18岁以后,每年我都怕过元宵节,在超市冷冻柜前看见元宵都绕着走,关于元宵,我有难于言表的愧疚。

我家在农村,那年我高二,妹妹初三,父亲在南方的建筑工地打工,母亲在家务农,也在乡里的服装厂上班。本来比起乡里的其他农户,我们家的日子应该好过些,可是因为我和妹妹成绩好,都在县城上中学,费用是父母身上沉重的负担。

春节前,父亲突然被人用担架抬回了家,他在工地的4层楼上摔了下来,命保住了,但落下了终身残疾,全家赚钱重担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经济的窘迫,逼迫父母作出决定,我和妹妹必须有一个人辍学。

整个春节,全家人都在愁苦中度过,每个人都竭力保持平静,不让卧病在床的父亲看出我们异常。元宵节临近了,我更加惶恐不安,因为节后就开学了,我和妹妹两人都面临着重大人生抉择。

元宵节,母亲照例包了元宵,对我们兄妹说:“每年是你俩谁吃到硬币谁多得压岁钱,今年谁吃到硬币谁继续上学,另一个退学回来帮我干活,一起照顾爸爸。”说完就起身去炉灶上去下元宵了。

我和妹妹各自吃着元宵,往日香甜可口的元宵吃在嘴里,全无滋味,全家人各有心事,默默无语。突然我“哎吆”叫了一声,嘴里吐出一枚硬币,大家都停下筷子看着我,妹妹“啪”地扔下筷子捂着脸冲出门。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留在城市里工作,娶了漂亮的城里姑娘。而妹妹读完初中便辍学回乡,帮着母亲种地,服侍父亲,农闲时去乡镇企业做工,20岁时就嫁给邻乡的一个木匠的儿子。我也从那年起再也不吃元宵了,甚至不能看一眼这个曾经吃不厌的美食。

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说我运气好,其实在元宵节前那个晚上我夜里起来小解,看见父母房间里还亮着灯,听见父亲长吁短叹,母亲的话飘进我耳朵:“明早吃元宵,看哪个孩子有福气继续读书吧!”我听得心惊肉跳,回到了房间。

元宵节那天我假装在房间写作业,躲在门后偷偷看准了母亲把硬币包进一个元宵,趁母亲去灶台烧水之际,用几个没有碾碎的黑芝麻粒嵌在元宵上,母亲下好元宵我看准了有记号的那碗,抢先端了过来。

我总觉得是自己抢走了妹妹的人生幸福,也给自己背上了一生的欠债。在外甥小学毕业那年,我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把他接到城里来读书,我要把欠妹妹的债,还给她的下一代,我更希望有一天我能心安理得地重新尝到元宵甜美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