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月亮的文章

2023/01/13经典文章

关于月亮的文章(精选12篇)

诗中明月照古今

文/江勇

中秋将近,月儿渐圆。思乡念亲的情绪像起舞的秋风,一阵紧过一阵。晴朗的夜里,推开窗,抬头望着月亮的圆度,低头算着归家的脚步。脑海间自然就涌出几句诗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是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轮明月,映照着乡情、亲情、恋情和友情,映照着归家、回乡的路。

心中的这轮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呢?不是孩提时的月下嬉戏,也不是节日的快乐记忆,它源于生命情感的生成与堆积,更来于传统文化的滋润和浸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稚子蒙童即能背诵的诗句,年少的你我谁解其中味?若干年后,当你背上行囊追梦远方,外面世界的辛酸、家中亲人的温馨,心中自然五味杂陈。蓦然抬望天上一轮明月,刹那间,“万般忧乐在心头”,方知这首《静夜思》道出了去国怀乡的一切体味和念想!

人生是不可以缺少诗词的,尤其是中国的古代诗词。生命的精彩实则取决于精神的高度和情感的深度。中国古典诗词讲究“造境”,意境之美往往能营造出强烈的、深远的、广泛的情感共鸣。意境又是由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一个个美好的意象组合而成。月亮作为美丽的文化符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无疑是最常见的。千百年来,她的每一次阴晴圆缺,都牵引着每一颗驿动的心。

一千三百多年前,张九龄在荆州长史任上吟唱着《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的本是思念帝都长安、家乡韶州的情怀,但不经意间却尽显大唐“蔚然大气的盛世景象”,成为千古绝唱。“天涯共此时”的“雄浑阔大”,从此在全世界华人心中升起了共同的“一轮明月”。无论你身处何方、身居何位,当这轮明月高挂,大家的心总会向同一片土地聚集、目光向同一个方向凝望。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月亮大(亮)过张九龄诗中的那个月亮。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九百多年前的中秋,东坡通宵达旦喝酒,嗔怒月亮的“不通情理”,居然在他“离乡别亲”时“圆圆高挂”,如影随形、无处可逃,让人情何以堪!当醉意消退,才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试想,如果没有这轮月亮,苏子何以慰藉相思之苦,国人何以千古传诵这阙《水调歌头》?

展开浩如烟海的中华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作为意象,常常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诗(词)人将月亮融于内心情感之中互为辉映,创造出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月亮 “惊”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静夜空山”,一轮明月的出现,愈发衬托出清幽与雅致。

在远离家乡亲人者的心中,月亮是相思的寄托。“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放浪形骸是在排遣孤独和思念。而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对着月亮,伤感地自画出垂暮之年的漂泊凄苦。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月亮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久久不能入睡。

我曾经到过杭州西湖,在游览“三潭印月”景点时,导游描绘说: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摇桨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

虽然这种景象,我至今未能欣赏。但在心中已然是最美的。因为当月亮成为一种普遍的诗词意象、情感寄托和文化符号时,她的美丽皎洁远非“天月、水月”所能比拟。

心中有一轮明月,那是唐诗宋词中月亮的倒影。

月亮

文/汀影

今夜的月光,像快要融化在手心的冰凉,触不到,感受不到它的孤单或忧伤。

谁会陪我看一整晚的月光,像在森林里的静谧,还有内心那火烧火燎的疼痛,割舍不去的对明天的恐惧和不安。

有谁会在寒冷中驻足,看窗外孤单的灯火。看到的却是那苍白无助的自己,那个自认为坚强有铁打的心的晃晃忽忽的影子。甚至都没有勇气给自己一次旅行,害怕会变得更加孤单。

可仍然要在夹缝里超越自己想象的坚强。生命会不会因此而改变,会不会因为艰难而满负沧桑,是否就会灌溉那些痛苦,开出美丽的花朵。

我又仿佛忆起自己曾经的梦想,那个因为各种顾虑而止步不前的梦想。我路过华丽的灯火,如同路过昨日绚烂夺目的梦想,摇曳似无法触及的星光。

当爱情已像烟火一样幻灭,当梦想已渐行渐远消失在无法企及的天边,我该如何让自己臣服,向这个充满浮华的世界认输。

我又想起了夕阳中孩子们的笑脸,如此温暖,如此令人心痛,无法挽留。我见证了他们的童年,如同看到当年的自己,那个奔跑到天昏地转永远不知疲倦的自己。

满月下的爱情

文/腾云草

记得八月十三日那天的夜晚,月很美。她乔装打扮,穿上了那层层叠叠如羽毛般洁白的云衣。即使是这样,也无法掩盖她那灿金色的光辉。或许是我盯着她太久了吧,她娇羞地将自己藏在了那轻柔的羽衣之下,迷失了的我,这才从茫然中醒来。再过两天,就可以回家了,又可以见到慈爱的爷爷奶奶、宠我的伯伯姑姑以及那可爱的小堂妹,一想到回家看到每个人感受到团圆之喜的笑容,嘴角便微微上扬。

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感觉心情无比舒畅。

时间过得很快。踏进了家门的第一步,扑面而来的,并不是浓浓的团圆气息,而是如同古老损坏了的挂钟一般的死寂。

或许是习惯了吧,当我得知表姐的婚礼就在明天的时候,并没有像以前一样的大吵大闹。

可到了晚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了。是我太在乎了吗?不能同最亲的家人们团聚?我不敢多想。起身,趴在了窗口,透过那有些脏乱的纱窗上千千万万的孔,把千千万万的金色光芒拉进了眼里。月依旧在高空散发着令人神往的纯结气息,却没有理会窗内那失落的人影。我也只能窝在有些发冷的床上,静静期待着黎明的降临。

表姐今天很美。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她,在今天,穿上了洁白似羽的婚纱。长长的裙摆衬托着那美丽的笑脸,就像前几天那散发着耀金光辉的明月。而我,光荣地担当了摄像师这一职务。我很尽职,一张又一张地拍摄着那喜悦的笑容、洁白的牙齿。我静静地拍摄着一个又一个的合影,可我渐渐地发现,这些人中,我的同龄人中,大我的,都比我大上七八岁,小我的,一般都是襁褓里的小婴儿,他们很自觉的组成了他们自己的小团体,愉快地大笑着。我也就识趣地做着我自己的事情,只是心里,有点小小的不愉快。

当我将最后一条中秋祝贺短信发送出去的时候,婚宴早已开始。我无心去听他们的喧嚣,匆匆吃了几口,便去寻找天上那至圆至洁的月亮。很早就听爷爷说过,中秋的那天,多半有云,有时甚至有雨。我望向了天空,果不其然,原本金色的月亮,在薄被般云层的遮掩下,呈现出血一样的暗红色。我急忙低下了头,不忍去看。

“现在表姐和表姐夫在干什么呢?应该坐在老树旁,幸福地聊着天吧。”我无聊地想着这与自己完全无关的问题,重重的失落感附在了心上。与其呆在外面,倒不如呆在里面,心里可能还好受些。

正当我准备往回走时,一个粗犷熟悉的声音响起了:“在这儿看月亮啊。”我转过了头,浅浅月光营造出来的模糊中,我认出了那是爸爸的脸。

“又是一个多云天啊……”爸爸也望向了那暗红色的月亮。我下意识地答了一句:“看来爷爷对小时候的你也说过。”“是啊,他老人家还最喜欢唠叨着‘拨开云雾见光明'.月的本质,是美好的,只是被云层遮住了而已。”

这个道理我懂。

但人就是这样,看不到的,永远都不知道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因此失去了选择的机会。

“今天晚上七点半,就是月亮最圆的时候,咱爷俩在这儿等会儿?”

“好啊。”我并不惧怕等待,只是有点怕等待之后的结果。

“是不是觉得很孤单?”爸爸问我。这时,天上的云好像散了一些,导致周围的环境比刚才更亮了一些。

我下意识地望向了父亲,吓了一跳。我已经很久没有正视过他的脸了。现在一看,倒感觉有些不认识了,父亲怎么老的这么快?脸上的肌肉已经开始下坠,头发开始脱落,那几根晶白在浅浅的月光照耀下散发着的灿灿的光辉,照得自己心惊。他整个人,早已不见曾经的刚毅。

“你难道没有发现你姐很聪明吗?”爸爸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中秋代表着团圆,而我们大家,不正因这场婚礼,团聚在了一起吗?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是多么高兴啊!”

而我的心里却无奈地重复着:“即使不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也无所谓吗?”

“伟啊,你觉得一会儿云会散开吗?”爸爸微笑着望向了我。“或许吧。”我抬头望向了那厚得像冬天深色棉被一般的云层。

最后,到了七点半,那张精致透亮的金色脸庞终究没有出现。

今天是十月一号,也是我国庆长假回家后的第一天。

我想了一个星期都不明白的问题,又浮现在了脑海。于是我向表姐发去了一条短信:“表姐,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你当时要选择八月十五这一天来做你的结婚日期呢?”虽然我可能知道那个答案,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其发了出去。

那熟悉的“嘀嘀嘀”声响了起来。我打开了短信。

出乎意料的,表姐发来的,并不是我认为的原因,并不是那句所谓的“吉日”.

“小笨蛋,亏你还学理,这点推理能力都没有吗?给你个提示:’中秋之意‘.”

我不明白表姐的意思,

突然,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父亲的那句话:“和家人在一起时是多么的高兴啊!”

表姐,你真是高明。

我待在学校的那几天里无意间听到了,当时说到的吉日,并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而表姐的寓意,其实很简单,她只不过是想在中秋节的那天,一定度过那与最爱的人相守在一起的结婚纪念日。

在这一刻,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时空。

我看到了美丽巨大的月亮。而我化身成了她身上的一缕月光,飞到了一个神圣的地方。

辉煌的殿堂,彩带飞扬,美好的音乐在耳畔响亮。帅气的新郎,美丽的新娘,在各自表达着至忠不渝的愿望。

满月下的爱情,穿透了厚厚的云层,将天空染金,把星光点亮。

小儿语

文/薛陆

最近在网上看见一组名为”佛山印象童谣“的插画集,画面鲜艳可爱。而且充满岭南文化气息。小娃娃们”点虫虫“”食荔枝“”摘木棉“”舞狮子“······还有”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带我睇龙船。“”月光光,照地堂,虾崽你乖乖瞓落床。“,我很是喜欢,也想到我脑海里那些有些尘封的童谣。

“咪咪猫,上高窑,高窑高,逮雀雀,金蹄蹄,银爪爪,上树树······”

”一二三,上渭南,渭南有个毛老汉,吃我饭,砸我锅,把我吓得钻鸡窝······“

顺嘴就出,突然觉得这东西恐怕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八百里秦川东隅,晚霞轻轻罩在天穹,听闻阵阵小儿语,旋律干净简单,真好,小孩子将这些酿在嘴巴里,藏在幼齿中,伴随着笑声说出来,就像铜铃铛,叮铃铃,叮铃铃,让人从“大人”的世界游出来,这种感觉越想越曼妙,思想扎进好久前的年代,泛起一阵清漪。

那时刚开始去接触新奇的世界,阳光那般明,树是那般绿,我们更喜欢去通过朗朗上口的童谣去学习它们,叠词叠句,欢快十足,见到的一切都是拟人化的,总让人觉得一切花鸟虫鱼,日月星斗都刚刚浴乳而出。谁也忘不掉自己的启蒙时代。这更是地域赋予人的情趣吧,它将它的地域文化传颂起来,一代一代,于是乎一个古老的村庄,一棵老槐树下面,老妪轻轻摇着蒲扇,老汉躺在藤椅上,年轻的妇女手里拿着毛线和签子,周围一群娃娃,老人将顺嘴的童谣教给了一代人,这些人又唱给了一群窜来窜去的娃娃,时光渐渐,送去送来多少个日头,若干年后,这童谣依旧响起,那这里人的回忆便没有消散,特别是那些久别乡里的人们,再回故里,最怕“儿童相见而不识”。但庆幸自己能顺着他们的歌谣继续唱下去,就会被自己和他们接受,沧海桑田,乡音还在,也就黄豆盈眶,轻笑一声,满足万分。夏季的夜晚躺在外面的石板上,远处微微黄光斑驳,近处听见有大人哄孩子睡觉,说个猴娃的故事。全句如下,你当轻快去读:

”猴娃猴娃搬砖头,砸了猴娃的脚趾头,猴娃猴娃你别哭,给你娶个花媳妇,没处睡,睡到草地上,盖啥呀,盖个烂簸箕,枕啥呀,枕个烂棒槌,猴娃睡得呼噜噜,棒槌滚得骨碌碌。“这个猴娃可笑而可爱。自己也重复着说了几句,也暖流上涌,觉得幸福。

我在湖南也听过一个有趣的童谣,我想象那是在弯弯的月亮下,湘江边一叶弯弯的小船,大人在小船上煮着茶水说笑,孩童用手划破水中的月亮。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嗲嗲,

嗲嗲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绣花,绣杂糍粑,

糍粑跌得井里,变杂嘎麻

嘎麻伸脚,变杂喜鹊,

喜鹊上树,变杂斑鸠,

······

于是应该月亮和童谣一同消失在孩子的梦里。孩子醒时,黎明将在江水边缘出现。

故土,故土,洗涤不去的痕迹,孩童呀孩童,你们的歌谣我竟相识,繁琐的梦,冗长的思绪,思考着,思考着。思考书籍与财富,思考食物和爱情,思考如何获得与能否给与。你睡熟了,我睡熟了,乡音出现在彼此的梦里,说说笑笑,咿咿呀呀的童谣响起,身旁母亲轻打节奏,凉风袭来,蚊子也伏在你耳旁,轻声哼唱,你故乡的小儿语。

遗产

文/方英文

今年适逢闰六月,搅乱了时间,导致我疏忽了母亲去世五周年忌日。

母亲去世那一刻,我守护在身边。医护人员不住地摁啊敲啊,终于抢救无效,眼睁睁看着心电仪滑落成一条水平线。我没有大哭,悲伤与欣慰交织一团。倒是事后的这几年里,一想起母亲便忍不住流泪。而在当时,我确实是欣慰大于悲伤。母亲就孕育一次,养了独独一个我。在历尽艰辛、告别人世之际,她引以为自豪的儿子陪护在她的身边,她的所有亲友都在现场。如此谢幕,也算是幸福吧。她没有一丝痛苦,其神其态,唯有安详二字。

时在夏季,母亲在冰棺里睡了三天。入殓时,身体平展了,再也没有了佝偻,坦然而文静。让我万分惊讶的是,她的面容是那么白皙,那么从容。而且异常清雅,美好!如同月亮。十二夜晚的月亮,或者十八夜晚的月亮。母亲持斋一生,从没有胖过。她好几次告诉我,说她只要梦见我,一概是我儿时黏糊在她身边的情景。她说她怀孕我时,梦见月亮跌入襟怀,“碎裂了无数银片儿,飞溅得满身都是,闪闪发光呢”。

母亲个头不高,五官周正,气质精干,性格强硬。我们院子里三户人家,我母子俩一家,我两个叔父两家。叔父婶娘都是拿工资的公家人,唯有我母亲是农民。两个婶娘,长得蛮漂亮。我心里难免抱怨,妈呀,你当农民也罢,为何不长漂亮些呢?这种潜意识里的不满,自然没法说给任何人的。但几十年后我才忽然醒悟,母亲当时就观察到了儿子的心思,因为她非常聪慧呢。她夜里念小说给我听,不认识的字了就记着,第二天问我两个婶娘。她们竟然也不认识,手边又无字典可查。母亲又将她自己认得的字,故意装作不认识,拿去请教婶娘,结果婶娘也不认识。母亲跨进门槛,很得意地小声道:“还讲究都是老师呢,不知咋教学生的,真是白拿工资!”母亲大概以此提醒儿子:人不可貌相。

容貌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母亲记着这件事,总觉得对不住儿子,亏欠了儿子。她健在时毫无办法,死后却焕发神力,给她的儿子,给所有送别她的人,回赠一副秀婉自在的容颜。主事人下令“盖棺——”,我说等一下,因为我看见母亲的嘴角一根发丝,一寸来长的发丝。我轻轻地伸手前去,手心手背与胳膊,顷刻被渗冷合围——那是方才离开冰棺的余温,让我想到十二年前到过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我轻轻地捻出发丝,轻轻地放在枕上。抬头扫了一眼哭声如河的送别者,多半是女性在哭,包括两个流泪的婶娘。

母亲让我最后一次看她,毫无疑问,她比所有在场的女性都漂亮。棺盖缓缓落下,爪钉砰砰敲牢,再也看不见母亲了!但是母亲的遗容,不,那是母亲留给儿子的遗产,却永远碑刻在儿子的记忆里。

月是故乡明

文/金惠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看透了人间聚散,能不能多点快乐片段”。每当听到这首略带忧伤的旋律的时候,心中总是不免一颤。秋日落寞的夜,一个人,长窗外霓虹的灯火,无法看清月亮的脸,无论它如何悄悄地改变,但无法改变的还是那份在异乡的梦幻。城里的月光下有着城市人们的脚步,也有那些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漂泊者们的步伐。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却有着不一样的心情和故事。

每年的中秋节,妈妈都自己用面做月饼,虽然没有买的月饼花俏,但很香甜。那圆圆的月饼,黄橙橙的外衣,再沾上几粒芝麻,还未吃到嘴,口水就流了出来。我们往往都是围在妈妈身边,看她娴熟地制作,慢慢地在锅里煎烤,然后看厨房里冒起阵阵白烟,一股芝麻浓烈的香味夹带着蔗糖的甜味弥漫着我们家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弥散在童年的月光里,弥漫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

小时候的月饼不一定最香,但吃月饼一定是最快乐的事情。香甜的月饼吃了几口,还没有品味出芝麻的浓烈,就被小伙伴叫去摇火把。顾不上妈妈的唠叨,就手拿月饼和火把,冲出院子,来到了熙熙攘攘的马路上。那时的马路不特别宽,却是最热闹的,最明亮的。每人手里都有火把,火光照得马路和天空都是透明的,和着空中的月光,把夜空照亮,而我们总是疯狂地玩耍,直到妈妈的呼唤把我们喊回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里都有个月亮”。是的,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故乡里的月亮,这不仅仅是故乡的月亮像妈妈的手,把自己送出家门,还把在外漂泊的游子,在梦里牵回了故乡。因为故乡有最美的童年生活,有妈妈做的香甜月饼,还有那故乡的天空上,轻移漫步,挥酒自如的月亮。城市的月光是含蓄谨慎的,故乡的月亮是清纯,明亮的,她肆意地燃烧着我对家乡的思念,时刻化着一缕缕炊烟和母亲的呼唤。

掬一捧水中的月亮

月光如水,几颗星星点缀着深邃的夜空,潮湿的晚风轻轻拨弄我心头的灯火,忽闪忽灭。这份娴静婉约如同我此时的心情--忽远忽近的淡淡离愁。站在茫茫的夜色里,我看不清你的笑脸你的浓眉,只感觉到你的黑发飘飞在很久很久以前;迷朦中我听不见你的笑声你的诺言,只感觉到你的声音回响在很久很久以前。

习惯在深夜回首曾经拥有又曾经失落的日子,而此刻的你,是否也在灯下苦苦破译我沉重的心事,是否再次在脑海描摹我日渐模糊的头像。当曾经的温情筑起思念的蓠墙,我不敢追寻印在心湖中你熟悉的身影,我不忍回头,只怕那一刻飞泪如雨……遥向夜空面朝你的方向注目,千言万语滑到嘴边只是轻轻的一句:你在他乡还好吗?

月儿被摇曳的柳枝撞得零碎,撒落一池的荧光,我欲掬一捧月光犹如捧着你的心,我欲凝眸含笑,低眉却生别愁。你迎风临水温柔地向我挥手象在昨天,不知一别竟是千年风霜。我压抑着一丝丝一缕缕关于对你的思念,怎知牵挂却是挥之不去的辗转反侧,是剪不断的刻骨铬心。在时空的隧道里,我默然转身又蓦然回首,亲爱的,你知道吗?我一直在这儿等你……

为你蓄一生的柔情,恬静温婉而缱绻,流连在日月之间,等你,不是昨夜醉在心湖的月光,不是今夜徘徊在月下的清影,那是凝在眸中深深浅浅的柔波。你是我在黑暗中收集起来的光明,光茫如此炫目,以至孤独的夜里也不再惧怕黑暗。你的爱怜是我今生最美的守候,如果你在我的发际间留下暧暧的一吻,我就不用戴艳丽的华冠;如果你在我的素手上印上深深的一吻,我就不用戴耀眼的指环。纵然时光流逝娇颜憔悴,我也要把所有的爱恋编织起来,祈盼成为那朵你日夜呵护的花儿,还有生命里,为你迎风飘摇的绿叶。

当一轮明月升起,我守望在爱情的村口,聆听你急促的脚步由远而近,当你终于站在我的面前,我看到有一弯笑灿在你的嘴角,有两滴露凝在我的眼帘。顾盼间,你明亮的双眸传递着急切的寻觅,我热切的眼神流露着羞涩的话语。请你饮我迷朦的眼睛诗般的眉,一如月色吮吸着潮汐雨露亲吻着大地,夜雾会把我的眼睛深深地嫉,晚风会把我的笑魇久久地羡。

在无语的月光下,望着水中惊鸿一瞥的月影,我轻轻掬一捧水中的月亮,月中居然有你深情的眼,在皎皎月华下细细揣摩一种美丽的心情。你会从我矜持的笑容里领会我的执着,领会年年春回时我心中欣喜的渴盼,那是我在淡月柔波里为你沉淀了一生的缠绵,顾盼生辉处,满是脉脉柔情。当你转身凝眸,你会看见我如瀑的黑发已随风扬起,为你织起了一道爱的窗帘。

月亮走,我也走……

文/红红

晚上去江边散步,微风习习,繁星闪闪,月亮走,我也走……

我知道,今天是农历十七,月儿很圆很圆,红红的月亮紧跟着我。

昨天因为是阴天,昨天晚上我出去散步的时候,月亮也躲到云朵里去了。前天傍晚去爬山,在山上的时候,太阳还没下山,月亮就爬上来了,可惜我没带相机,不然完全可以拍到日月同辉的片子。

今天晚上散步回来,刚写下题目《十七的月亮圆又圆》,突然看见博客空间里有新动态,进去一看,是唐小冲一篇博文《十七的月亮》刚出炉,真是心有灵犀啊!

突然间想到,在这样绚烂又静美的夜色中,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在夜里独行的人也不止我一个,这个世界有谁是不孤独的呢?

想起了十几年前读汪国真的小诗:“月亮圆的时候,思念也圆,月亮弯的时候,思念也弯,无论是弯是圆,思念都是一首皎洁的诗。” 这首小诗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道出了人世间或悲或喜,或散或聚,意思是说生命里只要有了经历,同是一种美丽。

汪国真还说:“思念是一种美丽的孤独,也只有在思念的时候,孤独才显得特别美丽。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对昨日悠长的沉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正是在不尽的思念中,人的感情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这段话很有哲理。思念折磨人,也锻炼人,更铸造了人的性格的沉稳和感情的深沉。

天上月盈月亏都是自然事。世界上很多东西看上去是相同的,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这样,然而因为不同人的性格、地位、爱好、地理环境的差异,却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和命运。

人,往往在越喧嚣的时候,越寂寞,越是走在在人群中,越孤独……如影随形的陪我们一生的,不会是亲人,不会是朋友,自始至终,也许只有孤独。

一个星期天,我曾经在一个教堂里听一个牧师满含感情地讲道,说的是一段布道辞的内容,故事很简单,却耐人寻味。主题是:“人好了,世界就好了”。牧师讲的道理是叫人们不要抱怨世界怎样,关键在于人本身,只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丽,很可爱。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自己感官和思想所见到的世界,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世界。我们从孤独中走来,然后在孤独中离去。

人,来的时候,是一个人;走的时候,依然是一个人。

有一位诗人说得很好:“独自一个人的狂欢,是全世界的孤独,全世界的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

岁月尽可以象落叶一样飘逝,但在你迢迢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你的依然有江水汨汨地流;有月亮走,我也走;还有,淡淡的雾,淡淡的雨,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

月光的眷恋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城,十几岁就失去了父母,在我记事的时候,正处在一个贫困的年代,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更别说有象样的东西了。那个年代,电还没有普及,那里的夜晚,很黑很黑,站在村口,隐约可见的是各家的烛光。晚上走路,有条件的打一个手电筒,没条件的干脆摸黑行走,可是,当月亮悬挂在空中的时侯,黑暗的村子就被点亮了。

没有了父母,只有一个人生活,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回到了漆黑的屋里,除了孤独,就是害怕,幸好的是,有位邻居老伯常常给我们讲故事。不过,他讲的全是些神啊,鬼啊什么的,听起来很入神,可听完了回家时可就惨了。走在回家的路上,不敢向四周看,有人咳嗽一声就吓一跳,回到家里,哪都不敢看,蒙住被子就睡。可是,当月光出现的时候,回家就不怎么害怕了。

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顶多就是打打牌、下下棋、凑在一起聊聊天,因此,我就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十六岁前,阅读了许多革命题材的小说,如<苦菜花>,<青春之歌>等。也看了不少有关生活和爱情方面的小说,如<芙蓉镇>,<沉重的翅膀> 等。到了青年时期,阅读了现代女作家张抗抗、王安忆的一些小说,如<爱的权利>、<长恨歌>等。通过读书,除受到了教育和启迪外,也懂得和领会了小说的内涵以及对情节的感悟,这其中莫过于对月亮和月光的描画了。月光下的小溪,银光反射,串流不息;月光下的村落,万家灯火;月光下的情侣,偎偎相依。总之,月光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有关月亮的传说,当属<嫦娥奔月>了。主人公嫦娥不得已吃掉了王母娘娘送来的不死药,飞上了天,由于她牵挂丈夫,落到离地球最近的月球上成了仙,她的丈夫后羿为了怀念她,就摆上月饼,苹果等食物进行祭拜,后羿的行为被许多人感动了,于是,就把中秋节作为每年的祭拜日,以此来追念嫦娥。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和赞美了嫦娥以及象嫦娥一样善良、纯洁的女性,与月同美,与天共存,月亮因此也就成了真爱的化身。

当小时候听妈妈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心中就荡起了对月亮的崇念。

如今,居住在城市已多年,尽管城市的灯光很绚丽 可我对月光仍然有着很深的眷恋,闲余之时,还要跑到效外,避开城市的灯光,走进月光的怀抱。在哪里,我感到了温馨,在哪里,我可回忆起当年,日子虽然苦,可那是我的童年。

中秋佳节看“月华”

文/陈昌玉

小时候,有一年中秋节,我们过得非常愉快。那天,除了那热烙烙而香喷喷的糍粑,及供奉月亮公公的鲜香桂花月饼,供我们尽情享受以外,外婆还兴高采烈地给我们讲述了中秋之夜的“月华”及“开南天门”的故事。

外婆说“月华”就是中秋节这天,天气特好,万里都无风无雨,而晚上的月亮就特别光亮和华丽。外婆还说,今晚的月亮特大特圆特亮,必会出现“月华”及大开南天门的。她还说当“月华”出现时,地上的人们全将月亮里看得一清二楚。原来那大月亮里有一棵很大很古老的桂花树,而那桂花树下,仙翁张果老正在编织着草鞋呢。(在我们重庆地区,当月亮很圆又很明亮时,月亮上的阴影是很形似一树一人的。但张果老是骑驴的,为什么会编草鞋呢?我不知家乡为何有此传说。)外婆还说,那大开南天门时更好看啊!从前老辈人都说,那可是几百年也难碰到的稀罕事啊!那打开了的南天门里不但能看到时隐时现的空中楼阁和亭宇等仙境,还可看到被王母娘娘惩罚而跪在那间半明半暗的织锦机房里的织女姑娘啊!外婆还说,凡能看到“月华”和“开南天门”的人都必定要长寿啊!

当时,我们一群小娃娃全听迷了,谁都不愿回家睡觉,全都一心要等到后半夜,看那难得一见而又神奇的“月华”及大开“南天门”。可后来,我们全都耐不住了,我们全倒在院坝里的草席上睡着了。所以,外婆给我们描绘的那种神奇仙境,自然全都没看到啊!不过,那晚我却在梦中看到了,那大月亮里,正在桂花树下织草鞋的仙翁,和那一直跪在南天门里织锦的织女姑娘啊!孤零零的织女姑娘好凄惨好凄凉啊!我都哭了!我哭醒了才发现我的小枕头全湿了。

也说中秋

文/半介寒儒

宋人林光朝有句云:“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此最明夜即中秋之夜也。然今年的中秋夜,云封月隐,无月以赏,便着笔几句闲聊,也算这节还没白过。

以前话过端午,今又说中秋,道不准哪天会叙叙清明乃至春节。这些节日从姓“汉”到姓“中”,值得述本阐源。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的生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节名始定于唐。该节有“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团圆节等诸多别称,与岁旦、清明、端午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说到中秋,最绕不开的是月饼和月亮。传闻月饼源于纪念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一说源于“胡饼”,得杨贵妃更胡为月,始称月饼;一说源于元末明初,扯上了朱元璋的农民起义。不一而足,都说得来有龙去有脉,孰真孰伪,也已难于定论。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月饼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度的文化象征。

至于月亮,从古至今,无数骚人逐韵,不少墨客挥毫。唐·李峤《中秋月》“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苏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唐。张久龄之《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重温这些文采十足的清辞丽句,不觉已逸兴遄飞,诗心萌动,由是拙句跃然纸上:“桂叶婆娑皓夜长,清辉朗朗洒微凉。银壶过处分秋色,玉盏停时落桂香。疏篱影瘦虫鸣密,老屋星高鸟宿忙。难得今宵凭任性,浮生仅此又何妨。”律韵既成,随之一曲《西江月》词韵又生:万里星光淡淡,一眸皓宇茫茫。今宵望月好称觞,四五云朋座上。两盏三盅下肚,凭添几许疏狂。素来谦逊未彷徨,哪觅从前模样!”

要说中秋,尤忆是儿时:是夜,孩童们聚在一起,自然而然的会背上几段从大人们那儿学来的童谣:“大月亮,小月亮,哥哥爬起来做木匠,嫂嫂起来炒阴米,婆婆闻到糯米香,连忙起来补裤裆。这一补,那一补,补来补去都***个穿屁股”;再如“月亮光光,芝麻烧香,烧死麻大姐,气死幺姑娘。幺姑娘不要哭,买个娃娃打鼓鼓。鼓鼓叫喊,买个灯盏。灯盏漏油,买个枕头。枕头开花,接个干妈。干妈脚小,气死癞疙宝。”这些段子,至今仍有好些差不多和我同龄的人依然记忆犹新。

是的,儿时的月亮,那才真正是土生土长的农家月亮,也是最接地气的月亮,更是我喜欢的月亮。

中秋无月,如长冬无雪。无月之中秋,恰如羊肉粉少了芫荽,屁巴虫没有大蒜。从食欲的角度,缺的便是那独有的味道;于风雅的层面,缺的则是那诗意般夜的澄明与静谧。古人亦不喜中秋无月,有唐人司空图之《中秋》为证:“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从月饼到月亮,即乃从物质到精神,二者不可或缺,皆人们之所需。诚然,没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再美的佳节也是悲催的,再圆的月亮也是扁的;饥肠辘辘时,再明的月色也是惨淡的。幸得逢盛世,温饱充盈,要赏点月有的是诗酒文章。

2022年的中秋已过,于情于景,未敢忘东坡先生的向天一问。窃以为: “明月年年有,不必问青天。”即便此处无,而别处自有;即便眼里无,而云上也是有的。只要人在、情在、乡念在,兼无高处之寒,那轮明月自在心中。

兰州月夜

文/赵智远

初夏的兰州,和风习习,晚饭后,悠悠荡荡,漫步来到滨河路,一轮红黄的月亮已经挂在了城市东边的高楼之上。

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处的亲水平台,是观看兰州夜色的好去处。这里东西视野宽阔,高山、流水、园林、树木、游船等景物一览无余。

眼前,浩浩荡荡的黄河,为月亮安置了最美的梦境,那月亮也为兰州的初夏夜编制出了朦胧柔美的精致,“流水摇月影,此景最可人”。

古铜镜般的月亮,挂在暗蓝的天幕上,在城市灯光四映中,也许不太引人注目,但作为一个有心赏月者,我还是看到了她的幽幽清辉。几朵灰白的薄云飘过,像一绺绺轻纱,轻柔地擦拭着月亮的肌体,想使她更加皎洁、明亮,那薄薄的云片,又像翩翩起舞中的裙摆,轻轻掠过她的面庞。朝东放眼望去,黄河大桥、博览园古老的水车、高楼,成了一幅幅黑色的剪影。远处楼宇的灯光,闪闪烁烁,犹若银河中的繁星。北滨河路上,华灯点点,连连不断,行进中的车辆,画出一条条流彩般的光线,整条马路,仿佛是一条闪着鳞片的巨龙,看不到头,望不见尾,紧紧地拢着滔滔黄河,逶迤延绵。对面的北塔山上,霓虹彩灯,勾勒出了山巅的塔身和依山势而建的亭台楼阁的建筑轮廓。灯光闪烁,流光溢彩,犹如人间仙境。西望百年黄河铁桥,横卧黄河之上,钢梁铁躯在彩灯的装饰下,呈现着它古老而又年轻的风姿。山光、彩灯、桥影,映入黄河。黄河水波粼粼,像一条舞动着的彩带,向东流去。

小时候,夏夜里我常常抬头望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曾在乡间小路上追踪那圆润的玉盘,结果是:我走,月也走。我和小伙伴们在水流浅浅的小河里,试图捞起那白色的玉盘,结果也是徒劳而已。月亮,在我童心里是一个咀嚼不完的黄亮亮的油饼儿。十七八岁,离家到外地工作,“独在异乡为异客”,难免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思激动和唏嘘不已。现在我已有了朱自清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淡定,我站在黄河边的亲水平台上赏月、观景,仿佛坐在了大自然的深处,月色柔柔曼曼,水波荡漾,而我心中却平静无波。天空的月色是那么的温柔迷人,广袤的天地被它笼罩了。黄河水中有月亮的身影,我想走到河边上,重新陷入到儿时“掬水捧月”的意境中。黄河水波光流影,就像拽着月神的长裙,婉转飘逸,浑然一幅夜色的动态图画。河边花坛里叫不上名字的花朵,仿佛都是扬起笑脸的孩子,在月光和灯影的轻拂下,要做一个甜甜的美梦。

兰州的月夜,就像一本无言的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里,让我们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思妙想,带上不泯的童心、火热的情感以及思考的心灵,去尽情阅读这美好的兰州夜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