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教师的文章

2023/01/24好文章

关于教师的文章(精选15篇)

回首,再回首

文/空谷幽兰

20年同学聚会我缺席了,不好对外人说的原因是韶华老去,一事无成,无颜面对诸位师长和好友,可以大声对所有人说的理由是我感冒了,老咳嗽,流鼻涕的样子很不雅观,让人笑话。其实,说真话,还真留恋我的那段青葱岁月,15岁到18岁是一段多好的年华啊。不能忘的,还有母校的一草一木,和朝夕相处的师长和同窗。

记得,太平六中出了校门往东是一条很长的林荫道。一段是婀娜多姿的垂柳,长长的枝条很象少女的秀发;一段是高大挺拔的白杨,让人看了觉得就像两排英俊高大的兵哥哥。我喜欢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在斜阳里走进这一片清凉。我一个人懒散地在夏日微风里一直走,一直走,走到生机勃勃的田野里去。看着身边的绿草和野花,看着地里的庄稼和像父兄一样亲切的农人,我心里的无边烦恼和学习的重压都烟消云散了。二十年来,我多次想起这条林荫道,种种滋味仿佛昨日。

更难忘记的是北宿三中的那棵枝叶婆娑的榕花树。我清楚地记得,它长在教师宿舍楼前边那片花园里,在东南角。它的枝叶繁茂,垂下来,从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坐着人,所以,饭后,我经常坐到树下去看书。我那时是个面色苍白,有点儿忧郁的短发女孩,常在树下看的也往往无关学业,喜欢席慕容的诗和琼瑶的小说。开花时节,我坐在那片红云一样的榕花里,梦想着将来也成为一个诗人,还有一个让人脸红的少女的美梦,希望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片红云随着青春的天空飘走了,我没有成为诗人,成了一名教师。没有得到琼瑶小说里的白马王子,拥有了一个朴实厚道的老公。

虽然一切已成往事,景物不再,人也各奔东西,我却不能对我的这段青春岁月完全释怀,总是回首,再回首。

我的伪主播生活

文/韩星星

大疫之下,岂有路人?众志成城是最好的回应和剧本。这个庚子新春,注定要写入史册,或慷慨激扬,或婉转低回,或淡妆浓抹……而属于我的那一页,则以异样的笔调诠释了不可能中的无限可能。

“停课不停学”霸屏工作群时,我还以为是特殊时期的口号。但很快,配套文件、方案和会议层层推进,网上授课已箭在弦上。这可难住了我!拔剑四顾心茫然。箭与剑迥然不同,平台授课和讲台教学大相径庭。我仓促上阵,收拾心情,调试设备,踏上伪主播的征程。

我和电脑之间是单纯的Word关系。直播讲究声色纷呈,授的是知识,拼的是演技。对于我,这太超纲了!台上暂且不提,单单直播设备,就废掉我经营多年的人设。不是没画面,就是没声音,或者声音跑得太快,画面追不上……我手忙脚乱,狼狈不堪。学生看得都于心不忍了,纷纷在后台刷屏:老师,你就不能调试好再直播吗?

凌乱。学生难得和我感同身受。功夫不负有心人!磕磕绊绊搞定了设备,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我讲得声情并茂,老婆都不时“刮目相看”。说到兴起处,我连麦提问。但,麦呢?我求助老婆。老婆扫了一眼,鄙夷地说:直播间里一个学生都没有,你打算给鬼连麦啊!

我大呼三声“上课”。老婆吓得一个激灵,旋即给我来个醍醐灌顶:你嚎啥!直播间里没人,谁搭理你!在她指导下,我启用平台的提醒功能。学生开始上线,围观,点赞……“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学生上线太慢了!我按捺不住,朗声喊道:还有谁……

瞬间,我的左耳极速膨胀、拉长。老婆探过身:“我咋说你好呢?你是直播上课,还是直播狼嚎……”在学生众目睽睽之下,为师的形象沦陷了。耳麦里惊起哇声一遍,大珠小珠落玉盘。老婆发现了状况,立刻拔掉耳麦、开启禁言模式。但为时已晚,这开门黑已成定局。

作为一名伪主播教师,我能掌控的也只有知识层面,至于对面是一心一意的奥特曼,还是三头六臂的小怪兽,我都不得而知,难以驾驭。我的连麦督查、提问,有时不止连一粒麦子,还有一遍麦田。

早读课,问学生古诗会背了吧?666刷屏。我很欣慰,提问学生甲。一连麦,脑海里就窜出一个词:鸡飞狗跳。学生睡眼朦胧,他父母像离弦之箭,射出被窝;他小妹爬过来,咿咿呀呀地抢手机……

还有几次,连麦的是家长。他们很真挚地向我挥手问好,让我等一会,孩子在吃饭。他们怕冷场,很热情地和我寒暄,很好客地让我也吃点。然后,镜头切换到饭桌……我忙断掉麦。这课上到哪去了!以后,我不再轻易连麦,既怕把别人带沟里,也怕被别人带沟里。

上课难,作业更难。起初,我要求学生拍照上交。改着改着,似曾相识?往回翻,果然一模一样——作业照是拷贝别人的。明言禁止后,学生走起生态环保的电子作业路线。这下可好,清一色的四号宋体字,无笔迹可循,火眼金睛也辨不出真伪,甚至名字都形迹可疑。

同样是主播,我为啥这样难呢?询问同事,都和我差不多,和学生斗智斗勇,掉粉是寻常,粉转黑是趋势。一个老教师感慨,干了一辈子教师,怀疑自己是假教师。我安慰他:不!你只是一个伪主播。

今天教师节

文/心随昕意

今天是教师节,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今年的教师节,昕安分了些,没有像以前那样给老师准备礼物。其实之前我想提醒她,让她不要再给老师送礼物了,因为没有那个时间,并且还可能遭到高三班主任的批评。不过后来我也忘记了,结果今天问她时,她说她没有买任何东西,只是全班同学每天凑3元钱去超市买了12盆小绿植送给老师们,并且是得到班主任的准许的,送给所有的任课老师及高二时的老师。我说这样挺好的,既不浪费大家多少时间,又表达了全班同学的心意。

昕说上午上体育课时,同学们到操场上跑了一圈,然后老师给他们解散,各人干各人事去了。昕和另一位女同志去找了高二时班主任,老师正好没课,就和他们聊了一节课。昕见到老师首先祝老师节日快乐,同时说自己没有准备礼物,连一张明信片都没写很不好意思(同去的那位同学送给老师一张明信片)。老师当然不会介意,说没事呀,能找他聊聊天就很好了,然后老师又鼓励他们要好好努力学习之类的话。

始终觉得昕需要彻底静下心来才能够一门心思地去努力学习,但是由于以前她的交往圈太广,从网上到现实生活中,从大孩子到小一些的孩子都有不少,想一下子彻底清静真的不容易。昨天晚上接昕下晚自习,我看她拎着一个大的蓝布袋,里面放着东西。我问地拎着什么,她说是一位学姐到学校看她,送她的漫画类的礼物,包括画、书皮、纸袋等。我真不好说什么,只是希望别人送了也就送了,不要再拨动她的心弦,内心远离。

现在好像还做不到,我告诉自己,无论遇到什么状况,一定不要急躁,自己要内心要保持平和。

今日早餐:胡罗卜、青椒、鸡蛋煎煎饼,梨、百合、银耳、冰糖白米粥,火腿。

玉树,那么远又那么近

文/那朝庆

邂逅玉树,缘于2015年的一次支教活动。

2010年4月14日的大地震撕裂了玉树的美丽与安宁。那一刻残垣四处,瓦砾成堆,曾经神奇秀美的玉树瞬间满目疮痍,美丽的三江源一时成了悲怆之地。

家园没了,校园也没了,孩子们惊恐的双眼里满是无助。为了让玉树的孩子不因地震而停课,青海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教育援助活动。在新校园建成前,分年级分班级组织玉树的学生到外地上学,玉树称多县6个年级300多名学生被分配安置到海东市互助县威远镇中学、互助民中、互助四中、互助六中等各学校上课学习。那时我是互助六中的一名教师,也因此与玉树这个吉祥而又神奇的地方结了缘。我虽然并没有亲自为玉树的孩子们上课,但看到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各族小同学在千里之外的校园重返课堂,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也在心中默默地为他们祝福,祝愿他们在我们学校能够医治心灵创伤、学有所成。

玉树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以及“唐蕃古道”“中华水塔”的美誉。在藏语中,玉树是“遗址”的意思。由于玉树平均海拔达到4000多米,属高原寒带气候,且昼夜温差大,这里除了高寒植物以外,其他植物非常稀少,树木成活率低,所以也有“树贵如玉”的说法。

经过全国各地的援建,震后的玉树如凤凰涅槃,新家园、新校园奇迹般地重新耸立在高原大地。为促进玉树地区教育发展,青海省教育厅在前期教育援助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东部农业区对口青南玉树支教计划,其中互助县对口支援玉树称多县。当学校发布玉树支教教师报名通知后,我立刻报了名。

虽然同在青海高原,但我此前从未到过玉树。玉树和互助两地相隔近1000公里,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遥远的,但报名支教的我感觉到心中的玉树越来越近。

2015年8月30日一早,互助县教育局局长殷万贵亲自送我们支教的20名教师远赴玉树,开启新学期的教学生活。20名教师来自全县19个乡镇,有小学教师也有初中教师,任教不同的科目,大部分教师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的,也有几名教师是根据任教科目的需要由学校安排的。对于玉树的支教工作,老师们之前虽然各有不同的想法,但当踏上行程后,大家都对新的环境、对未来一年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8月的青海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翻过日月山,沿青海湖一路前行,直至共和塔拉滩草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伸开双臂迎接着远方的客人,草原葱绿,云卷云舒,高原以最美的姿态吸引着每个人。大家沉浸在优美的景色中,对玉树的支教工作也都充满了神圣自豪感。

当晚21时,我们到达玉树称多县,称多县教育局扎西才仁局长热情接待了我们。近13个小时的路程,大家都有些疲倦,但主人的热情接待,让大家脸上的倦容一扫而光。晚饭后,扎西才仁局长立即组织了欢迎会。吉祥的哈达舞起来,嘹亮的歌儿唱起来,藏族儿女用最隆重的仪式接待我们,那一刻,我们都是贵宾。扎西才仁局长在致辞中说,玉树发生地震后,全国人民都向玉树伸出了援手,玉树的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短短3年,玉树就完成了重建,今天的玉树已经重新挺立在了“世界屋脊”,那是因为背后有和你们一样默默为玉树重建家园无私奉献的人们。家园已经建成,校园已经建成,玉树的学子渴望知识,渴望早日成才,为建设新玉树建功立业。你们的到来就如同甘露一样,将滋润孩子们干渴的心灵。玉树欢迎你们,玉树的孩子们欢迎你们!

那一刻,我们远道而来的20名支教教师被感染着、激动着,都流下了泪水。激动之余,我们也感受到了一份担当,在玉树的支教活动是崇高的事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份沉甸甸的工作做好,为玉树,为玉树的孩子。

一年的支教工作很快就过去了,工作中有辛酸、有苦涩、有激动、有幸福,但更多的是感动。其间,每每会有藏族小朋友用不太熟练的汉语来邀请我,“老师,我们草原上走,我阿爸等你哩!”我不知该怎样回答他,只是连连点头。快要放假了,几个藏族小伙子跑来问我,“老师,下学期你还来不来?”我点头回答说:“来!”那时,我知道自己支教的时间只有一年,但当时实在没有勇气告诉他们。回去的车上,好几个老师都在谈论明年还来不来的问题,有两位老师明确说,明年还要申请来支教,他们说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片草原,离不开这些善良纯真的孩子们了。

回到互助,我按部就班开始了以往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但每每看到校园里正在活动的孩子们,我就会想起玉树的学生,也为自己当年的食言而耿耿于怀。

岁月如流,今年已经是玉树地震10周年了。10年来,玉树浴火重生,新生的玉树已经迈上新征程。灾难过去10年,新城崛起,新姿焕发。震后10年,玉树教育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均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升学率从地震前的32%提高到如今的98%,幼儿园入园率从3.5%提高到68%,玉树孩子头顶上的天空瓦蓝瓦蓝的。

曾经,玉树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地震后的10年,玉树这个名字已经与青藏高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青藏高原亮丽的名片,成为三江源、母亲河、中华水塔的代名词。唐蕃古道、文成公主庙、通天河畔嘉那玛尼石堆、《格萨尔》说唱等文化记忆与符号,已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玉树临风,玉树长青,曾经玉树那么远,如今玉树那么近,它已在我心里立成了一棵树。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文/岁月静无言

今天参加了迎江区2015新进教师培训,虽然去年也曾参加了这项培训,但因为工作不久,实际上对其中一些教导并没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经过一年数学教师及班主任工作,如今再次接受培训,自己结合一年以来的工作经历,触动很大。

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为自己找一个借口——拙于言辞,我不太会表达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喜爱,也不知如何表达对学生的喜爱。在我心里,我只是千千万教师中的一个,我对于我的学生们,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但学生们对于我,是阳光。

现在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我,如同每一个新老师一样,对教师这个行业充满热情、朝气,我并不是有着活跃的外在,张扬爱说的个性,我也不敢保证几十年后的我不会像大多数的老教师一样,褪去了当初的热情或者说是激情,但每次看到学生们,他们就如同阳光一样照亮着我,温暖着我内心,在学生们的面前,我发现我是一个不一样的、爱说爱笑的我,是这一个个阳光的生命,为我的工作注入不绝的动力。我想起今天培训时教导我们寻找作为教师的幸福感,我想说:我一直是幸福的、每天看着他们我便是幸福的。

下午新进老师代表与我们分享一年的感悟,其中一个新进老师今年调回市区,在回原来学校办交接时遇到曾经的学生们,录了一段手机视频,视频可能看的不太清晰,听到的声音也只有重复的“曹老师我们想你,什么时候回来?”这句话,或许看起来这段长长的反复的视频并没有多感人,但是我深深的被它触动了,外人听起来只是普通的重复的声音,但经历过一年的师生生活,那是一句句真切的呼唤,我相信,在她的耳中,能分清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回想起与他(她)相处的点点滴滴,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语,一声“老师我想你”就是最珍重的师生深情。看到这个老师静静地听着视频里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她几欲落泪,她也是一名幸福的老师。

我从小学起便想成为一名教师,从毅然的选择师范到回到自己的母校,一切是如此的自然顺利,正是这样的顺利,我更应该珍惜我这伴随我十几年的梦想,带着我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无论前路怎样,一路前行。

为谁温馨为谁忧

文/老吴所求

又快到教师节了,我不禁想起去年过教师节的情景。

尽管晚休的电铃扯着嗓门声嘶力竭地驱赶着校园的兴奋和聒噪,但是对于刚收假返校的少男少女们来说,他们并没有使校园迅速恢复老师们所期待的平静。推门声、水龙头下的浣衣放水声、断断续续的歌声、室外溜达的学生的唧唧喳喳的私语,使星夜笼罩下的校园增添了几许松散和无序。

也许是开学伊始一切尚未步入正轨,也许今天是一个本该如此的特殊的日子。

是的,又是一个教师节了。

当我伏案灯下时,几个学生叩开了办公室的门,齐刷刷地站在我面前诡秘地笑。他们变魔术似的将一大提礼品高举在我的眼前。见我一脸不知所措的尴尬慌乱,弟子们倒满脸的从容和城府,七嘴八舌地轻轻松松地说笑起来了。

“X老师,节日快乐!这点小意思略表寸心,不成敬意,还望老师笑纳。”“嗨,X老师,都什么时代了,如今都兴这个啦。”“放心吧X老师,我们这不是行贿,是尊师。拜拜!”

没有心灵之间的沟通和碰撞,甚至没有一两句朴实的家常和幽默的玩笑。都走了,我的学生都走了。蹲在桌上的这一大堆刺眼的礼物似乎在讥我轻我笑我贱我,让我不敢正视。

夜深沉,风乍起。操场上,踽踽孑行的我久久沉思。

那是第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的一个风和日朗的正午,当我跨进教室的时候,我惊异地发现讲台上摆着一个大竹筒,竹筒里插满了一簇黄白相间的叫不出名儿的野花,是少男少女们从山坡野洼采来的。透着淡淡幽香的花丛中夹有一个浸透稚气的字迹工整的小纸条:“老师,在您的第一个神圣节日到来之际,请接收(受)我们真诚的祝福和崇高的敬意!——节日快乐!”晚上,我又从几个学生的作业簿中得到了同学们有心献上的一片片馨香的红叶和一张张素淡的自制贺卡。 我的心无比地满足和温暖。这一份份朴素而又特别的节日礼物有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童心,它顿使我如此深刻而又具体地感受到“平平淡淡最是真”的内蕴。身为人师的我从心底漾起一种未曾有过的幸福温情和融融暖意。

可是,可是现在呢?如今我的这一茬学生的确聪明多了早熟多了老练多了也开放多了。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原本不该失去的纯朴自然的天性、活泼浪漫的灵气和洁白无瑕的童心。一种莫名的失落和悲凉涌上我的心头。我觉得,如今我的学生有如天空中那一只只断线的风筝,正在渐行渐远地离我而去,离我远去……

此时,秋风掠过岑寂的校园,树叶沙沙作响,时而如亢奋高昂的交响曲,时而似凄恻悲怆的独奏。我的心很沉很重。这些年来,我们苦口婆心、煞有介事地固执而又自信地以为把太阳底下这最圣洁的事业干得有板有眼、得心应手,却全然不知自己尚未真正走进这些少男少女们心灵的一隅,更是忽略了他们刚刚扯起的心旌在滚滚红尘中,也会渐渐染上世俗的污垢而让他们变得油腔滑调世故圆滑甚至玩世不恭。

那么,迫在眉睫的还是勇敢地肩负起我们的担子,走好前面的路吧,为了孩子们心灵中那一片明澈的天空和脚底下那一方圣洁的净土!

又快到教师节了,我不禁忆起第一次过教师节的情景……

教师礼赞

文/翁桂涛

三尺讲台,树起了教师崇高的形象;两尺教鞭,挥舞着教师美丽的人生;坚持的信念,诉说着教师奉献的故事。

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因为每一位教师身上肩负的是祖国未来建设接班人的希望。他们,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群体,是每个莘莘学子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家长是我们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因为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是家长们教会了说人生的第一句话,走人生的第一步;而教师则是我们人生的指导老师,从我们懂事的那一刻起,到长大成人,都担负着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我们慢慢地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明辨是非……

而古往今来,多少颂扬教师的名诗名句被千古流传,多少歌唱教师的中华文字被不断书写。教师,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其特定的意义及象征,就像每一个生命的绽放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诠释一样。

所以,有人把教师比喻为辛勤的“园丁”。为了托起祖国的希望和明天,他们夜以继日地在用心呵护着祖国的花朵,不辞辛劳地整枝、除害、浇灌、培土,终日劳作,辛勤耕耘,不问回报。

也有人说,教师有如无私的“蜡烛”。在黑暗中用自己的身躯照亮了学子们前进的道路。因为在教育事业上,他们奉献出了无数的青春与热血,让我们收获了硕果累累和光明前途。

还有人说,教师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教师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教师们的无私奉献,恰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树立起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茫茫前进的人生路上,我们从教师身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那来自于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敬畏。他们一直在用心耕耘着自己的心血,坚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断地无私付出、无私奉献;他们所追求的,不是一场隆重的谢师宴,更不是多么轰烈的回报;他们只希望,在教育的道路上,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和光环。

我们的退休教师群

文/安淑媛

1959年我刚到太纺子弟学校时,只有十几名员工,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几乎全是没结婚的年轻人。哪知眨眼间,当初的大姑娘、小伙子都变成了老人——退休了!唉,要不说光阴似箭呢。

到如今,古稀的、花甲的、刚刚退休的,算起来退休教师有七八十号人了,大家互相牵挂,可见面又不容易。哈,就像猜透人们的心思一样,会办事的人出来了,她就是原教导主任陈老师。她给大家建了一个微信群,就叫“退休教师群”。有些老教师不会玩手机,为了入群,特意买了智能手机,学会了上网、发微信。现在已经有近50人参加群聊了。

有个群真好!清晨,打开手机问一声:早上好!就像老朋友见了面,格外亲切。微信内容五花八门:生活小妙招、优美的音乐、格言警句、健康养生、奇花异草的图片、益智游戏猜成语……应有尽有。

有一天,王老师晒出一张她18岁时的照片,青春靓丽十分可爱,大家也纷纷翻箱倒柜找出自己的青春照发到微信群里。接着就有游老师、边老师、郭老师等几位巧手人把这些十七八岁的美女照制作成了漂亮的音乐相册。青春照越晒越多,相册也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多样,大家好高兴啊!赶紧收藏了。

郝老师是位摄影爱好者,她拍摄了许多高质量风景照发到群里,大家在羡慕之余也拿起手机学着拍照。韩老师刚学会玩手机才几个月,那天她发了6幅精选出来的照片到微信群里,那是和平公园里盛开的各种春花。大家纷纷给她点赞,鼓励她:“你真棒!我们虽然老了,也要过好每一天,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很高兴,表示:“向大家学习,活到老学到老,防止痴呆。”其他老师也把自己在公园里拍的照片晒出来,高兴得像个孩子,我们也是摄影师了。

郝老师听了大家的表扬谦虚地说:“大家都牛,进群就开心快乐。我爱我的退休教师群,爱群主,爱大家。我们互相学习,珍惜新时代的幸福时光!”群主也高兴了,激动地表示:“咱们不愧是教师群,正能量杠杠的!晒知识、晒趣闻、晒生活。互相鼓励,互相提点,与时共进,壮志不减。为老师们点赞!”

清洁工

文/俞东升

游历名山,那旖旎的风光,嶙峋的山石,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可是,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风景区里每隔一段路,都有一个清洁工,他们劳作的身影,让人感动。

在风光如画的景区,游客们争先恐后地忙着观赏美景,可是身旁的那些拎着垃圾袋、拿着扫帚的清洁工们,他们的眼睛是“向下的”,他们的身姿是谦卑的,他们的身体是负重的。游客们在兴致勃勃地“赏美”,而这些清洁工却在专心致志地“找丑”,除丑,变丑为美。这既是他们的职责,更是一种美德。

教师又何尝不是清洁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每天批改作业,找出孩子作业里的疏漏和错误,然后一笔一划把它们订正过来,并叮嘱孩子们下次别再发生类似错误。针对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教师们也是循循善诱,苦口婆心,积极疏导,让他们成为一个健康理智的公民。

纪检部门,司法机关,还有质检单位等等,他们都是社会管理行业的清洁工。捉出各行各业里的害虫,清除社会上的丑陋面,医治创伤,净化环境,让社会肌体更健康。

人类社会需要“清洁工”,他们像啄木鸟,治病树、拔烂树,保护森林;他们又如美容师,给我们这个社会修边、除丑、增靓。他们的工作是辛苦的,又是光荣的,让我们对他们表示敬意。

长兄金楣

文/傅金江

进入腊月,春节的序幕就拉开了。每年这个时节,我们的大家族就一天天热闹起来。

凡事总有意外,2006那一年,我们从腊月开始的欢乐戛然而止。

长兄金楣大我11岁,父亲为他取名“楣”,就有着让他光耀门楣的意思。长兄做到了,他成了我们家族的顶梁柱,让我们这个教育世家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他是我们的骄傲。

进入腊月前,长兄已被查出肺癌晚期三个月了,谁也不敢告诉他实情,他也认为自己不过是普通的病症,稍加调养就无大碍。病床上的他依然谈笑风生,嘱咐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孙子辈的孩子好好工作,对得住教师这个称号。他终究没能等到那年春节,腊月初三就离我们而去了。

前来吊唁的人一拨又一拨,亲戚、朋友、同事,还有许多许多我们不认识的人都赶来送别长兄。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位为师者最大的心愿,长兄完成了。走在乡间地头,一个正在耕作的普通中年农民,他能准确地叫出人家的名字。临西县有三所县直中学,他曾先后担任这些学校的校长,他清楚记得每一个教过的学生,每一个曾经与他有过交流的学生。

父亲是山东柳林师范教师,长兄、我夫妻俩、长兄的儿子儿媳孙女都曾经站在讲台上履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自父亲之下直系,全家有十多人在教师岗位。1984年临西县委、县政府赠送“教育世家”匾额,九十年代又被省教育工会表彰为优秀教育世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长兄对教育事业爱得深沉。他毕业于初级师范学校,教授既枯燥又抽象的政治课。这样的课是令人生畏的,学生总是望而却步,而他却能讲得风生水起,引人入胜。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临西学校里,好多名牌大学毕业的教师,听他的课后,都深深折服于这位“土八路”校长的教学艺术。

长兄带过的学校以纪律严明,教学活泼着称,取得了许多教学突破,而他也被任命为临西县教育局局长,主管全县的教育大计。这是怎样一副沉甸甸的担子,我从他坚毅的神情中只能略窥一二。工作上的事情,他是不会允许我们家属介入的。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调入县政府工作,据我的同事说,之前我曾经有过一次可以调到县委组织部工作的机会,但被我的长兄在局长办公会上否决了:“兄当局长弟转行,不行!”这次若不是从学校直接调走,应该还会被否掉。这件事长兄从没在家里提过,我也没有找他求证,我知道他这样做一定是对的。

长兄的一颗心全被学生、老师、学校占满了。他一次次地去基层学校,去偏远的乡村小学,在笔记本上记下一项项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次走访中,他了解到一名叫孙天福的偏僻乡村完小校长工作优秀,家庭困难,需要帮助。这时,正好有一个涨工资的指标批到局里,尽管他知道这个指标是有人“争取”来的,但他依然用在了需要涨工资的孙天福身上。孙天福丝毫不知道多出来的工资里的奥秘,直到“争取”指标的人一番再“争取”,涨了的工资又恢复原状,孙天福才知道这场工资风波的缘由。长兄为了一个非亲非故的基层教师得罪了人,没有感到后悔,却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遗憾。

守望

文/谢严慈

外爷有一张存折,上面用钢笔端端正正地写着:“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3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金”,里面的钱20多年了都没有取出来。虽然我很好奇,但外爷一直笑而不答。直到有一天,外爷得知我的人生理想也是教师,开心地像个孩子一样的他立即拿出存折,郑重其事地交给我,并叮咛着我千万勤勉自励不要空度青春韶华。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哪里是个存折,这分明是外爷一辈子都难以割舍的教书念想,现在它终于可以传承下去了。

1934年,柿子的清香弥漫在新播种的麦田上方时,外爷出生在临潼乡野一户普通农民家里,家里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大字不识。念书时,每周去县城上学虽然比不得“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但北方的凛冬里“天大寒,砚冰坚”却是实实在在的。家里背去的供一周充饥的馒头早都冻成了冰块,只能接一缸热水,把馒头泡化了再吃。漫漫苦夏更难熬,馒头过不了两三天就都发了霉。外爷想出的法子是把长了毛的表皮扯掉,把剩下的部分掰成小块,在北方那火炽的骄阳下烤干,再就着凉水吃。“这样连咸菜都省了。”外爷如是讲。

高中,外爷留在了县城读师范,一方面是他想离家近些,好体贴勤勤俭俭一路辛苦供他念书的高祖父;一方面是他喜欢学问,当个小学老师至少总能有些教参、杂志可读。他一直笃信“苦心人,天不负”,这话在他身上实在是没错的。师范毕业那年是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高校集体扩招,外爷揣着“上了大专就能当中学老师,中学老师可以比小学老师多几本杂志配额”这样简单的心愿,与几个同学相约参加了高考。外爷向来做什么都铆足了劲,为了复习高考,他把各科的知识都梳理成顺口溜,而且一记就是六七十年。“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商东周和西周……”在我还小小的、被他抱在膝头上时,他就一首首念给我听。日月推移,外爷写口诀的功夫也益发精进,四六句、三字对,每一个枯燥冷硬的地理知识点在他笔下化作灵动的音韵,仿佛是西伯利亚高压带来的寒风吹起纷繁阑叶。我读他整理出的口诀集子,实在是太动人了,像那石质山地间不含泥沙的清泉一样叮叮咚咚地敲进心里。

大学四年级的清夏,祁连山上的冰雪开始化作沁凉的泉水之时,优秀学生,我的外爷,随着导师上山考察了。这是他极为自豪的一段日子,甚至超过数年之后作为一名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参加天山考察队的经历。“有冰川的地方海拔就很高了,闪电咔嚓一下劈到我们身边的石头上,我们就把冰镐什么的全扔了,趴在冰川上一动不动,不然闪电劈的就是我们了……”外面那像是成堆成堆的集装箱被一气儿推倒的盈天沸响渐渐远去了,豆大的雨滴在玻璃上留下的水痕悄悄蒸发了,只给我留下一个清爽平和的梦境。

妈妈对地图最早的记忆来源于那成百上千个夜晚。那是被墨汁染过一样的夜晚,只有校园里传出稀稀落落一两声犬吠,外爷书房门隙透出的昏黄灯光与几点星子的清晖交织。屋内,削得尖尖的铅笔在薄薄的蒙纸上细细地勾勒,描绘着每一分每一寸大好河山。外爷独创出了一套边讲边画的“板图系统化教学法”,上课的时候分省地图、江河流域信手画来,毫厘不差。

外爷钟爱着他的教师职业和地理学科,他不仅把这份心意凝集在一本本教材上,更是把这份深情注入了工作和生活。妈妈上学的时候对外爷“怨念”极深,因为外爷总是害他们吃不上饭。一会儿是中午放学留在教室解答问题,饭菜都凉透了才回家,外婆心疼外爷,还总要等外爷回家了才热饭开饭;又一会儿呢,则是外爷和同事到家里谈工作,不是研究新型教学方法,就是一起编书,末了总要留人在家吃饭,那一天妈妈他们碗里的饭就要大打折扣,还得在厨房案边坐成一排悄悄吃,不敢笑闹。

那张存折被我仔细地夹入相框、摆在书桌上,乳白的灯光倾泻流转,在泛黄的纸上浮动,黑色墨水字迹闪烁如星。夜风吹起来,木叶微脱的窸窣声里,我愿,我在,我将永远守望。

守一怀家风渊源,望我前途堂堂;守一方华夏泱泱,望我心之矞皇!

我当民办教师

文/曹树高

老师,这是千千万万人写过,并将还有千千万万人继续写的话题。我当老师,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农村生产大队当过一年的民办教师。

其实,我当老师那真是偶然,那时的农业劳动实在太累太苦,我读书时,父亲一直主张我以后当个老师。在我刚刚进入初中时,他就给我规划人生,说初中毕业去考师范,毕业做个小学老师。他还说,当老师一年有两个假,最热天最冷天都放假在家。父亲的愿望没等到我初中毕业就破灭了,因为“文革”开始学校不上课了。尽管后来学校开学继续上课,那也没学到什么真东西。

1970年夏,我高中毕业了。毕业就等于学业到顶,再也没有学上了。上大学要贫下中农推荐,那怎么会轮到我呢?我只有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刚毕业时,句容农机修造厂在大量招工,其中有一条:可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我多么希望大队能给我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呀,可惜没有给我。我的许多同学都进厂当了工人,那时我难过极了。公社组织去亭子公社西社大队灭螺,我牙一咬参加了。梅雨季节的宝华山里,潮湿闷热空气都能挤出水来,我和全大队的几十个人就睡在那个山顶小学教室的地上。每人自带蚊帐,地上铺着草席。白天到山脚下把草皮翻过来,说要灭掉钉螺,以防血吸虫病,晚上就睡在潮湿的地上。在这一环境下,我们村上有几个人病倒了,紧接着我堂哥也病了。这病也奇怪,全身软绵绵的像是没有骨头,几个男人拉不起一个人。那时我刚走出学校门,身体比较虚弱,一下也病倒了。

父亲得知我病了,很快就替我去灭螺。我和村上几个人一同回家,当时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感到前途一片灰暗。事也巧,大队的小学校正缺一名老师,大队干部开会研究,把全大队的高中生排了排认为我是最合适的人选。就这样,我被调到小学校当了一名民办老师。其实,我当民办老师并不是我的水平高,也不是我的能力强,主要是我的父母人缘好,为人诚实厚道。大队书记说,父母诚实厚道孩子也一定不坏,看到我也是一副老实样。就这样,我顺利地当上了民办老师。

我们这所小学共有3名老师,一名公办老师,他年纪最大,三十多了,学校工作由他负责。另一名是已干了七、八年的教师,他也是民办老师。公办老师的工资由国家全额发放,每月40多元,民办老师每月8元的补贴,另外大队补发工分,星期天要自己去生产队做工拿工分。我是新进的老师,开始教一二年级,三四年级由那位民办老师教,五六年级则由公办老师教。两个年级在一个教室,我先给一年级上课二年级预习,给二年级上课让一年级做作业,两个年级轮流替换。只有体育、音乐、美术,这三门课是合并一起上,体育课无非是做做游戏跳跳绳,音乐课是一起唱唱歌,都是一些语录歌,美术是一起画画。

这样的老师生活,我过了一年。后来,大队支部改选,大队原会计当书记了,大队会计没人干了。支部研究决定把我从学校调出当大队会计,让一位知青来接替我。我的民办教师生涯就这样结束了,虽然不当老师了,但那段当教师的经历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直到现在。

时光匆匆,顶岗仍继续

文/王杨

不知不觉中,顶岗的路已经有过快四分之一了。日子就这样快,竟然有些不知所措了。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从来没有的知识,也收获了很多大学不曾给我的东西。

还曾记得在进修校培训的时候,有位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也许你并不适合做一名教师,也许你并不喜欢将教书作为你的终身职业。但顶岗实习是你谋生立业的第一课,你的教学效果将反应你的能力,也折射出你对工作的态度。――能力就是打开就业之门的基础。我们之所以不喜欢,除了感觉这玩意儿以外,在很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投入。”

我就像上述话所说的,我之前并不喜欢教师这份职业,我认为这样一个安安静静的女孩儿胜任不了教师这份职业,可是,我错了。在临漳一中,时间见证我一点一滴的进步。从之前站在讲台上就哆嗦到现在的收放自如,从之前的害怕与别人打交道到现在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从之前的抑郁的苦瓜脸到现在的爱微笑了……

正如那位老师所说的,从来到临漳一中的那一天起,我下定决心,我要努力改变自己,因为我只是想证明自己有能力做好任何一份工作。曾经的我,想要轻轻松松就挣很多很多钱,而当我步入社会时,才发现当初的自己有多天真。我们往往只看到人家面前的辉煌,却不知其背后的艰辛。

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了教师这份职业,虽然不能够挣大把大把的钱,却会得到一份安逸舒适的生活。

我现在正在慢慢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前在师大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我无论做任何事都会有规划,然后安排的特别有条理。以前我也在同学面前试讲过,他们的一致评价就是思路特别清晰。这样会方便学生们联系各个内容,能够更好地记忆。因此,我会用心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我有一个妹妹也正在读高一,因此每次看到这些孩子都会感到很亲切。我试着一步一步走近这些孩子,这些孩子也慢慢地接纳了我。我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知心大姐姐。用一颗真心对待这些孩子们,相信他们会感觉的到,能够体会的到。

这些日子里,哭过,笑过,抑郁过,狂欢过,这段时间的情感经历比大学三年里的还要多,而这些文字却难以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无论怎样,我以后会继续努力,我相信这段顶岗经历会成为我人生一段美好的经历……

我的父亲,我的老师

文/青轻行走

很多人都读过《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从中读出爸爸是朋友、是玩伴、是师长,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力量。而我最为幸运,有一个好父亲,也是我一生的好老师。

我的父亲执教讲坛四十余年,教书育人饮誉一方。父亲更是我的终身老师,善教的他始终教育与引领着我前行。

父亲生逢特殊的年代,诸多原因让他无法继续自己的专业道路。他只身来到举目无亲的土地上,从一名乡村教师开始了他的粉笔生涯。丘陵相环的山凹间,品字形结构排列着三幢平房与一面飘扬的红旗,构成了童年的我对学校的基本认知。这所简易的学校里,有过我欢乐的童年,更有父亲十九年的艰辛与默默地煎熬,他把那火红的青春、燃烧的激情和严谨的作风都抛洒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中。

无法想象当时一颗年青的心是怎样扎根于这片土地上,又是如何安然地执起教鞭当上了孩子王。这一幕今天似乎只能在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能找到类似的场景。而父亲有着自我的诠释:当教师是幸运的,教师是传递文明的使者,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间植根自己的理想与冀望。

也许父亲说的没错,他与这所学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师资匮乏,父亲担任了多个学科教学;作为教师,他自己从未间断过学习,经常借来图书资料钻研到深夜;物资贫乏的年代,学校没有现成的教具,父亲就自己动手创作。记得毕业班晚上自习课,学校经费紧张得连煤油灯都点不起,于是父亲带领学生从山上采割松树油脂,自制油灯,照亮了教室,照亮了书本,也照亮了几十张乡村孩子红红的面庞。

父亲的奋发图强,使这所名不经传的乡村学校一跃成为当地的名校,一次次地成就了辉煌。当地的老百姓说,父亲是改变这里孩子们命运的第一人。桃李满天下,这所看似平凡的乡村学校,却走出来数以千计的人才,有专家教授,有文坛作家,有商海巨贾,有科技名流……当时教育领域还没有所谓的“素质教育”一说,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教育教学方式却是真正体现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出个性潜能。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排练话剧歌舞,前往水利兴修的工地演出;倡导学生健身运动,环山越野长跑成了学校传统优势的体育项目;还亲自带领学生到山上河边采集动植物标本,把农科教有效地结合起来。

无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还是二十多年的校长,父亲始终敬业、乐教、垂范,既诲人不倦,又严格要求,多年后学生们回忆往事对他依然发自内心地崇敬。一位着名的作家在访谈中,把其的成名和写作的成功都归功于当年父亲的鼓励和引导。那是父亲从一张作业纸片上发现了他有超凡的想象力和跳跃性思维,于是极力地鼓励他多读书,勤练笔,直至其后来得以骐骥一跃。

在我的心中,父亲始终是双重角色,亦师亦友启蒙护佑我的成长。多年来他把对子女的深爱浸润在生活寻常的细节中,舐犊之情犹如细水长流般的隽永。他积极引导子女阅读,在经济并不宽恕的年代,毅然私费订阅了《中国少年报》《安徽儿童》,并在同一盏灯下,与我们姐弟一起读书补充精神食粮;星汉灿烂的夏夜,父亲带我们玩成语接龙的游戏;腊底年前,我们拿着父亲书写的春联在街头售卖,换来一册册的新书;父亲用纸片制作玩偶,让我在童年的伙伴们面前增添了炫耀的资本;还有父亲的琴、诗、书、画,无一不是我学习的榜样……在父亲心中,惟有以书籍铺就或文字码砌的道路,才契合他心底的价值取向。我的第一部学术专着出版,第一次全国性征文获奖,全是父亲在背后关切与教诲的结果。

在外读书或工作期间,每每回家,我最为兴奋的是能与父亲促膝交谈。因为每次直面交流,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学识,更有宽容,和人生的道行。大学期间,父亲亲笔给我写了47封信,字里行间更多的是在鼓励我,敦促我。而像许地山《落花生》中描述的父子对话,在我儿时算是寻常事,案前垄上,父亲大凡以故事或实践明理,浅显而深刻,至今都在影响与鞭策着我。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支撑起了一位人民教师的精神脊梁,同时也白描出心中父亲的儒雅、善良与奉献的形象。“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以感恩的名义自豪地选择教师的职业,为师为父的他一直以微笑相伴着我成长。

如今我的这位好老师,父亲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离我远去了,而留下的是那些永不湮没的财富,和烛光里永远绽发的笑容。

民办教师

文/李干荣

当上民办教师的时候我刚好17周岁。虽然当时家里伙食并不好,而且上高中时常感到肚子饿,可能是父母都是高个子的缘故,遗传基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民办教师时我的身高已有175厘米,站在讲台上很有先生的样子。

其实,在我自己上学的时候,尤其是小学到初中阶段,是很不在乎学习成绩的。那个时候,人们对学习成绩并不看重。因为当时上大学、招工不需要经过考试,是凭推荐,凭家里的成分历史,根红苗正的才有机会,要不,就是家里有人至少在大队里当个什么干部之类的才行。我们家是普通老百姓,所以走出农门的机会根本与我无关,学习成绩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当时,学校上课也不认真,经常组织学生到生产队去干农活,美其名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但是,学校对文艺宣传倒是很重视的,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我也参加了,经常到生产队、到田头为群众演出我们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学习成绩并不被重视,尽管这样,我的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上高中时,国家恢复高考,对教育重视了,上高中也要凭成绩才能上的。我考上高中,一心想上大学,不料高考时,身体不舒服,结果名落孙山。父母说我不走运,老师说我不经考,自己认为是“人乖命不乖”。其实,没有考上大学一是学习不扎实,二是当时录取率很低,大学录取率只有6-7%。

没有考上大学,原本是要去复读来年再考,正好大队小学要招考民办教师,我报名参考。上级教育部门对新招民办教师要进行考试,成绩合格后才录取。应考的有20多人,结果这次我的运气很好,考了个第一,上级文教部门给我颁发了《民办教师聘用证》,我当上了一名正式的民办教师。学校让我教三年级语文,并担任班主任。我很高兴,感觉学校对我很信任,心中暗暗定下决心:一定要把老师当好。

开学的第一天是学生报名,师生双方认识一下。当我站在讲台上,看到下面坐了一大片小孩,一数,竟有58个。在我说话之前,116只闪着稚气光芒的眼睛盯着我这个新来的先生(当时老家称老师为先生),我心里还着实有些慌张,一时间竟不知说些什么好。好在我毕竟上台演过节目,不少的小孩还与我同村,和他们很熟悉,这些无形中给了我力量,立即定了定神,开始点名了,每当我喊到一个学生的名字时,下面很快就有一个响亮的声音应和着,并且有一个小孩很有礼貌地站起来,用一双充满好奇又有些敬畏的眼光看着我,我越来越有底气,我开始明白,我不再是学生,我是老师。在我的心里,老师对学生是有绝对威信的。

刚当上民办教师,谈不上教学经验,只是模仿以前给我上课教师的样子,每上一篇新课文,就从生字的读音和意义教起,接着,进行领读,再分析课文内容,然后就是组词、造句、扩句、缩句等诸多内容。除了教语文,我还是他们的体育老师,那时上体育课就是和学生一起玩,我经常被他们打倒在地,弄得一身的泥,一身土,这无形中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也许因为我的年龄与他们差不了多少,我和学生们相处得非常好,学生们也很喜欢我上课,59颗充满阳光的心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绽放快乐的光芒,洋溢青春的力量。

当了一年多的民办教师,征兵开始了,大队民兵营长动员我去当兵,并说部队可以考军校,我被他说动了心,背着父母偷偷地去报名,没想到很顺利就合格了。去部队的那天经过学校门口时,我的学生齐刷刷地站在路口,目送我参军,有几个小女生还偷偷地流了泪。到了部队后,我的人生道路虽然离他们越来越远,但我的心灵却好像永远没走出58双送我的童稚眼神。

后来,偶尔回家探亲,在路上时常有碰到叫我“李老师”的,有的,我已经不认得他们了,当我感到迷茫时,他们就说,您是我的语文老师。我说,哪年的事了,不要再叫我老师了。他们几乎说的都是一样的话:哪怕您只教我一天的书,都永远是我的老师——在我们家乡,对老师特别尊重。

短暂的民办老师经历,让我享受一生老师的荣誉,我既感到惭愧,又感到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