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思念奶奶的文章

2023/01/22好文章

思念奶奶的文章(精选16篇)

腊梅花开

文/詹义君

“奶奶,你快来看,腊梅花开了!”一大早,娇娇就跑到篱笆门外,她欣喜地发现,昨天还是花苞满枝的一树腊梅,终于绽放出一束束蜡黄色的花朵。

奶奶正在灶房里生火做饭。因为连日阴雨,她刚从墙角抱回的柴禾被染上了润气,费了好大劲才点燃,火苗在矮小的灶膛里幽幽乱窜,然后冒出一股股浓浓的白烟,将她的双眼熏得泪流不止。

听见孙女的叫声,奶奶走到院子里,她揉揉眼睛,看见娇娇拉过一枝腊梅花,仰着脸笑得正灿烂:“妈妈今天要回来咯!”

娇娇快一年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记得今年刚过完春节,妈妈从亲戚家挖回一株腊梅栽在篱笆院墙边,娇娇学着妈妈的样子,将小树苗周围的新土踩了一圈。看着天真欢快的女儿,妈妈有些心酸地一把抱住娇娇:“妈妈明天就要和爸爸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娇娇乖,在家一定要听奶奶的话哦。”娇娇一下子安静下来,她拽紧妈妈的手:“是跟琳琳姐的妈妈一样吗?琳琳姐说她两年没有见过妈妈了。”娇娇的眼睛有些湿润,“那你什么时候回来?”妈妈亲亲娇娇的脸,瞟一眼新栽的腊梅树:“腊梅花开的时候回来!”

“腊梅花开的时候回来!”娇娇记住了妈妈的话。妈妈离家外出打工的这些日子,娇娇三天两头地围着腊梅树转:腊梅发出第一片芽叶了;腊梅掉光最后一片叶子了;腊梅吐出第一个花蕾了……

今天,腊梅开花了!

想到妈妈马上就要回家了,娇娇笑得越发清澈响亮。笑声感染了奶奶:“看把你美的!”话虽是向着娇娇,但奶奶心里的甜蜜一点不比孙女少。

“奶奶,我长变没有?妈妈不会认不到我了吧。”娇娇问奶奶。“变咯,我们的娇娇变得更漂亮咯!如果再换上那套红色的羽绒服就更好看了。”奶奶说的是刚入冬的时候,娇娇的妈妈从广东给她寄回来的新衣服,但娇娇舍不得穿,她说要等妈妈回来后,先穿给妈妈看。奶奶忍不住又拿这个打趣她:“娇娇,把***妈给你买的衣裳穿给奶奶看一下嘛。”

奶奶回到灶房,特地给娇娇做了她最喜欢吃的腊肉炒饭。

吃过早饭,娇娇高兴地换上妈妈寄回的新衣,搬了把小板凳坐到腊梅花下:“奶奶,我就在这里等妈妈回来。”

“哎……”奶奶的应声拖出一节脆音。她转过身去,用衣襟擦拭突然涌到眼眶里的泪水——这回,不是灶烟熏的。

娇娇没有看见奶奶在流泪,冷冽的风中,她只闻到了腊梅花的幽幽清香。

树叶翻飞

文/非常道

定是个万里无云、风和日丽的日子,温暖的阳光水一样泄泻在夏日的村庄里,杨树叶刚刚舒展开来,似那小牛犊、小马驹,抑或是小鸡小鸭,正是讨人喜爱的叶片,在夏风的荡漾下,杨树叶矜持地翻飞,在夏风的怂恿下,光亮的叶片高低上下,把明媚的阳光折射在这块叫金沟的小山村。

刘家奶奶和孙家奶奶定是蹒跚着挪动裹了足的小脚,搬个小板凳,坐在自己的树园子里,手里不停的忙着针线活,嘴里不停的用浓浓的凉州方言扯出一溜子的家长里短。不时的传出老人和蔼的羸弱的笑声。

翻飞的杨树叶,搞乱了树园原有的宁静,树荫浮躁不定,斑驳的叶影若万花筒般不停的变幻着图案,光怪陆离的游弋在树园子里,两位老奶奶凉州味十足的家长里短,被翻飞的树叶折射来折射去的,最终捣腾成了十足的闲话。

我定是在树园子里闲话甚嚣尘上的时候粉墨登场。姐姐拿着竹竿子追在身后,贪玩的我刚被她从乡文化站的乒乓球室里撵出来,在回家与回乒乓球室的抉择中不懈的鏖战。定是我最终以失败告终,沮丧着脸逃也似的闯进家门。

爽朗的笑声温情而嗔怪的弥漫在我的脑后,刘家奶奶和孙家奶奶揭起我的短来。翻飞的杨树叶翻飞,在叶与叶的折射中,将我的顽劣和不羁之言也捣腾成闲话,没准还会被翻飞的树叶以讹传讹,传为之于我的溢美之言“这娃是个好娃娃,乖巧聪明,勤奋好学”。管它呢,我头也不回的扎进院内。

母亲严肃的站在院中央,旁边的铝皮盆内盛满了清水。我呆呆的立在母亲的旁边,大气也不敢出一个,眼睁睁地看着姐姐插上门闩,识时务的深刻反省起这段日子的顽劣。先是期中考试成绩差强人意,大部分课程没有及格,个别的课程挂了鸭蛋,后是六一节疯狂出游,乐不思家,夜半不归宿,落得家人好找,再后是端午节开石头仗,抛高的石头尖子,生生刺进邻居僧娃的“葫芦头”,“葫芦头”僧娃的母亲拉着满头是血的僧娃来找母亲讨说法,足让我魂飞魄散……

“把衬衣脱了”母亲极其严厉。“打就打呗,脱衬衣干啥”我心里直犯嘀咕,为表明认罪态度,忙不迭的脱下“六一”上身再未离身,早已失去本色的“白衬衣”,装出一副认错服管的谦恭态度,等待母亲和姐姐暴风骤雨般的训斥和痛揍,脖颈和屁股条件反射的挛缩着,像一张弓一样蹴在院子里。

僧娃和加华正趴在我家的院门口,兴高采烈且幸灾乐祸地等待我撕心裂肺的嚎叫,僧娃更是使劲攀附着庄院门楣,在门框缝隙里露出狡黠的目光。这个头上血流如注依旧韭菜包子不离口的“吃货”,这个蘸着热血吃韭菜包子还不忘在***面前替我开脱的哥们,此时满脸的惬意。

“低下头”母亲依旧严厉,我闭上眼睛,只想请姐姐赶走门口的僧娃和加华,好让我少年的脆弱的自尊得以保全,话未出口,阳光自然晒热的深井水泼在头上,母亲的温暖的慈祥的久违了的柔指腹,拂在我的头发上,拂在我的肌肤上,拂在我的心窝里。新买的还浓浓的沁出幽香的香皂泡沫。在母亲的指缝里,在我的肌肤上,将阳光折射成七彩的光辉。

许是酝酿了好久准备抵御母亲痛揍的泪水,许是香皂泡沫刺激眼睛辣出的泪水,许是母爱博大的胸怀和慈爱感染的泪水……

我站在院子的中央,感觉身体和心理一样的温暖。

刘家奶奶和孙家奶奶怕是正在树荫下戏谑我吧?翻飞的杨树叶又该捣腾出怎样骇人听闻的闲话?管它呢,门口无趣的僧娃和加华作证。

文/冯天卓

听爷爷奶奶说,他们那个年代,进一趟城得备充足的干粮,用架子车拉着,山路泥泞磕绊,摇摇晃晃好几天才能赶到集市;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没有什么柏油路,回一趟家,若逢着下雨,鞋跟断在泥巴里是常有的事儿。

我尽力想象那样狼狈的画面,那样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感受并不真切。

奶奶总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蜂蜜罐子里长大的。我很庆幸,打我有记忆起,我的目光所及之处便是条条大路、高楼林立、生活便捷。当我离开喧哗的城市,回到宁静的乡村,总有一幢幢崭新的房屋气宇轩昂地簇拥在路旁,奶奶常常念叨的那些低矮的小平房、茅草屋早已不复存在;行走在家乡的水泥村道上,看着身穿时尚花衣的小朋友做着欢快游戏,一种幸福、自由、安祥的自豪感则会油然而生。

历史老师常说,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谁说不是呢?随着经济、科技迅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了移动支付,逛街再也不用带钱包,买菜都可以扫二维码;有了网购,走到哪里都“衣食无忧”,只要动动手指,快递小哥随叫随到;有了共享单车,高峰期也不怕堵车,ofo摩拜任你挑,便捷又环保;我们还有了发达的地铁、高铁,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人们出行更加安全便捷,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丽尽收眼底……各个区域联系更加紧密,在一条砥砺奋进的道路上,蓄势待发,跑出中国速度!每个勤奋的中国人,都常常会在瑰美绚烂的清晨,绽放自信的笑脸!的确,因为生活在最好的国度,我们才有如此信心去拥抱这个时代。

曾几何时,祖国母亲在前进的路上没有乐队和鲜花,但父辈们用青春为自己伴奏,高歌向前;而68年前,随着安门广场的一声呐喊,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起来了;68年来,父辈们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母亲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为她织就起一身瑰丽的彩霞,在这条走的艰难的发展之路上,书写下中华儿女上下求索的不屈精神。今天,“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登顶,核心处理器全国产化向世界证明科技实力;C919直冲云霄,中国在世界航空工业中终于有了一席之地;从“东方红”到“墨子号”,中国人仰望天空,志在高远,神奇浩渺的太空不再遥不可及;从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的推行,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奇迹,也努力打造联动包容、共同发展的世界……幸运的我们置身历史,融于其中,缅怀过去的艰辛与悲痛;分享今天的奋进与骄傲;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也更艰难。然而,“事不难过,知难不难。”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坚定的我们必将用成长中更坚定的步伐,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走出自信,走出担当!为祖国母亲点亮梦想!

彼时,我会对我的孩子们讲,我们走过了最奋进的时代,我们渡过了最幸福的时光!

比月牙还弯的奶奶

文/叶诉

奶奶今年已经七十四岁了,身体还可以,没有什么严重的病,但是奶奶的腰弯的很厉害。有时从窗子前面走过,都看不见人影,奶奶的腰是干活累的。

奶奶有六个儿子,我爸排第五,早些年奶奶家很穷,有时连饭都吃不上,爷爷在外地给人放羊,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奶奶自己了。奶奶为了生活每天不停的干活,有时还得厚着脸皮去向别人家借,人家看奶奶家穷,怕还不上,所以别人也不愿意借给奶奶东西,但是奶奶每次借的东西都会还的。奶奶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自己的儿子抚养成人了,而且都娶到了媳妇。儿子都成家后,奶奶与爷爷和叔叔在一起住。

十二年前爷爷由于在外地放羊做下的毛病,得了脑血栓,不到两年爷爷就去世了。那时我还小,但是我却清晰的记得那时的一个场面??????

在爷爷离开我们的第二天,奶奶和叔叔在屋子里忍不住哭了,正在叔叔失声痛哭时,奶奶突然擦干了眼泪,说“儿子,别哭了,还有妈呢,你爸走了,也算是享福去了。”我看见了一个坚强的奶奶。

爷爷走后,奶奶的腰一天比一天弯了。虽然日子一天一天的比以前好了许多,但是奶奶的操劳从未停止过。前些年,爸爸妈妈每逢春秋都会很忙,不是忙着播种就是忙着秋收。奶奶看他们很忙,怕他们回家自己做饭麻烦,于是奶奶不辞辛苦的每天都会为爸爸妈妈把饭菜做好,爸爸妈妈回来就可以吃了!但是奶奶每天还要给叔叔婶婶做饭,因为他们这时也在忙,所以奶奶每天就只是做饭就会很累的!奶奶常常在累的时候就会说:“哎!这辈子做够饭了!(烦了)”由于那时农村不是很发达,所以很少有人家做饭用汽罐什么的,就算有奶奶也不会用。每次看见奶奶被烟呛的气喘吁吁,我的心里非常不舒服,所以我很快就和姐姐学会了做饭,那时我十三岁,这样也算是为奶奶减少了一点劳累,直到现在奶奶每天还是在给叔叔婶婶做饭,不过还好,奶奶学会了使用电饭锅,所以相对以前来说是轻巧了许多,但是我感觉对于奶奶来说却更累了,因为奶奶变得更老了!

奶奶的腰一天比一天弯了,这奶奶也知道,但是每天还是不停的干活。每天凌晨三点就起来,忙忙这个,忙忙那个,叔叔婶婶起来时,早饭总是做好的!奶奶的园子比谁家的都好,整齐、茂盛、种类齐全,而且东西熟的最早,这都是奶奶一个人的劳动成果,无论是打理还是浇水什么的,只是奶奶一个做。奶奶最近几年经常叹息的说:“哎!完了,现在老了,连一桶水都抬不动了!”

奶奶的腰一天比一天弯了,因为奶奶病了,奶奶得了腰椎病。奶奶对他的儿子都很关心,但是他的儿子们却不是很孝顺,经常对奶奶大呼小叫的,奶奶每次都很生气,生气后就会去别的地方骂。看见奶奶生气得样子,我心里很难受,也很气愤,有时真想好好的斥责他们一顿,但是我不能,因为我没有权利,就算我说了什么,不但可能没有什么作用,还可能被他们反过来斥责一顿。奶奶像个保姆似的,每天为她的儿子们服务着,她的儿子这样对她,但是奶奶生完气后,都还是像以前一样为她的儿子们服务着。自从奶奶得了病以后,除了刚开始的时候自己买过点药,在就没吃过,一直挺着。她的儿子们都不闻不问。有一次我放假回来,奶奶和我说腰痛,我问奶奶怎么了,奶奶说吃的药断了很久了,没人给买,自己也没有钱,所以只能挺着了。听完奶奶的话,我的心如刀姣一样,奶奶那么多儿子居然连这点药钱都不舍得。而奶奶呢,每次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不吃,而让自己的儿子或孙子吃,其实奶奶很想吃。奶奶太不容易了,奶奶的命很苦,我感受到了一个母亲的伟大。

奶奶的腰一天比一天弯了,我真的感觉到奶奶的腰弯了,因为我经常和奶奶在一起。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和奶奶在一起住,是奶奶从小把我带到大的。自从爷爷走后,奶奶虽然还是和叔叔婶婶在一起住,但是却不是一个房间里,而且婶婶与奶奶关系不是很好,奶奶脾气不是很好,但是婶婶也是思想比较幼稚的人,没有什么事的时候,婶婶不会去理奶奶。我怕奶奶孤单,就搬过来和奶奶一起住了。无论奶奶怎么骂我,我都不走,也不会说什么,因为我知道奶奶的苦。我想如果奶奶骂我能让她发泄一下,那我也很高兴,反正我也不能少块肉。

奶奶虽然经常骂我,但是很疼我,再加上我的表现,奶奶就更疼我了。我上初中的时候,奶奶怕我吃不饱,所以每次在我回家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钱给我点,让我买好吃的。其实奶奶也没有钱,那些钱都是奶奶省吃捡用省下来的,我每次都说不要,但是我真的拗不过奶奶。上高中时我几个月才回一次家,在我回家的时候,奶奶知道后,奶奶马上就会来到我家看我。后来为了不让奶奶辛苦来看我,所以我每次回家后马上就会去奶奶家。有一次到家时外面正下着雨,而且没有伞,我想等雨停了在去奶奶家吧!可是我刚进屋没多久,奶奶就来我家了,外面很大的雨,而且路很滑,奶奶的腿脚又不好,就是不下雨时,这两百米的距离奶奶也要走上十分钟啊!何况这还下着雨呢!我当时眼泪就掉了下来,我说:“奶!这天你怎么还来了啊?”奶奶说:“哎!大孙子,奶奶想你啊,又担心你,就来看看你到没到家,没事!凉快!”说完奶奶就笑了。

奶奶对我其他的兄弟姐妹也都一样好,只是有的不争气,渐渐的就让奶奶讨厌了,其实奶奶只是恨铁不成钢,心里还是关心他们的!只是故意表现的漠不关心罢了。奶奶平常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看出奶奶的爱,但是有的哥哥弟弟不理解,认为奶奶不喜欢他们,所以经常气奶奶,但是奶奶从未离开过他们。

有一次我嫂子被哥哥打跑了,嫂子回到娘家说要和哥哥离婚,哥哥听到这话就害怕了。

哥哥在这个社会可以算是最低层的人了,整天好吃懒做,整天呆在家里,让我二娘和二大爷养他。现在有了孩子还是不争气,没钱的时候就去向别人借,也可以说是骗,因为他从来不还,他说的话几乎没有真的,而且受骗的大多数都是自己的亲人。他利用亲人对他的爱与同情来获取钱财,渐渐的大家都疏远了他。二大爷和二娘也不管他了,奶奶也经常骂他,但是他却每次都会顶撞奶奶。然而每次没钱的时候,奶奶也会偷偷的给他,就是这样他还总是不满足,总是说奶奶不喜欢他。

这次他又来求奶奶了,说让奶奶去嫂子家劝劝,让她回来,开始时,奶奶没有答应,但是他一直做出可怜的样子,奶奶最终还是去了。嫂子家距奶奶家六七公里,但是奶奶为了省钱,却一步一步走着去的,奶奶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来回就是六个小时。奶奶到了嫂子家低声下气的劝人家回来,但是嫂子的妈妈甚是刁钻,把奶奶差一点逼哭了,没有办法奶奶只有一个人在走回来了。回来后,奶奶去嫂子家的事被二娘知道了,二娘却把奶奶说了一顿,说奶奶活该,说奶奶爱管闲事,没事瞎操心。奶奶的心里一定很委屈,但是奶奶却没有说什么。

奶奶的腰一天比一天弯了,因为奶奶干的比别人多;

奶奶的腰一天比一天弯了,因为奶奶病了;

奶奶的腰一天比一天弯了,因为奶奶的儿子不孝;

奶奶的腰一天比一天弯了,因为奶奶老了。

奶奶这辈子就是操劳的命,一代人想了三代的事,我经常劝奶奶不要再为任何事去费心,自己管好自己好好享享福就得了。可是奶奶每次都说不管了,但是每次奶奶都会管。奶奶的手已经变形了,满手都是裂口,但是奶奶从来没有停下来休息过,奶奶的腰一天比一天更弯了。

我们的童年

文/阿子

在写之前,我没有想过这次的书写,能写多少,写多久,写多远,我只是单纯的想把它纪下来,单纯的纪念,祭我那远去的童年,纪我那伴着童年离开的奶奶…

脑海里有印象的童年,应该从哪里开始,那对箩筐,还有箩筐里的我们,担着箩筐的奶奶,那多少个模糊了的早晨和午后…

那个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从书本上接触到这个绝对新颖、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我一直自然而然的认为,这应该是属于那些天天出现在电视里,新闻上的大人物的词,但是却真真实实的影响着我们的父辈及之后几代人,是的,因为它也影响到了我,影响到了属于我们的童年

从书本上学到的童年,爸爸妈妈带着去游乐场、买棉花糖、接送上学放学、捧着一千零一夜、讲着一个个美的不可方物的童话故事、唱着摇篮曲哄着入睡,然后轻轻拉好被小脚踢开的被褥…

但是属于我的童年,太小的时候,什么不会做,朝着早晨的曦光或者午后3、4点不算毒辣的日照,安稳的坐在奶奶出去做农活时候带着的一对箩筐,这边坐着我,对面坐着兄弟姐妹中的一个,伴着“嘎吱嘎吱”,还有奶奶中气十足的呵斥声,我们开心的一点不老实,又笑又跳,箩筐也跟着左右摇晃,像是小时候还没能睡够的摇篮…

爷爷和奶奶总是分工明确,很少有一起出去的时候,奶奶负责带着我们管着家务,顺便帮着做做农活,所以奶奶会很早出去更早回来,日照是很毒辣的,所以晨间很早,太阳还没刷牙洗脸的时候,奶奶就会把睡眼朦胧的我们抱进箩筐,早早的出门,等到太阳正式上工的时候又早早的回来,傍晚太阳快下班的时候又迟迟的出门,与奶奶不同,爷爷总是在奶奶走后简单的收拾一下自己,然后带着奶奶做好的早饭出门,然后等我们吃完了午饭还是要仰着小小的下巴,坐在大门前的石墩上,朝着马路尽头巴巴的望着,直到爷爷扛着一堆农具精神抖擞的走进视线,晚上又是小灯初上的时候,吃过晚饭的我们蹦蹦跳跳的跟着他把家里的老黄牛赶进牛栏。

像大部分的忠厚农民一样,爷爷把他这一辈子的大多数,包括青春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和庄稼,说是热爱,但是听爷爷讲的是,不热爱行么,我不这样不要命的做,哪还有你这个小屁孩,你爸爸都不知道在不在呢。听爸爸讲因为曾祖父身体不好,所以在爷爷很小的时候,大概14岁吧,就用他稚嫩的小手,不够宽阔的肩膀,跟着曾祖父学着耕地种田,大部分的农活他都会了,一个14岁的小屁孩,没事的时候,我的脑海总是漂着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小屁孩,却是手执长长的鞭子,深一脚浅一脚跟着老犁,身后是吐着芬芳新开的泥土…

那个时候爸爸妈妈,叔伯婶婶们,像村里的大多数人一样随着外出打工的浪潮,春节过后就早早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凌晨安静没有灯火的小村,温暖的家,踏路而去,犹记得大了些的那个漆黑的早上,爸爸妈妈隔夜就收拾好了的那个蛇皮袋子矗立在墙角,里面简单的塞了几件日用的衣物,像是个要劈开黑夜出征的勇士,安静庄重,虽然爸妈已经用他们最轻的动作打开了我的房门,悄悄的来到我的床沿,小我几岁的弟弟,还是跟只小猪一样,轻轻的呼噜声,均匀的响着,但我还是知道爸妈要走了,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心理在作怪,我也学着弟弟的呼噜声,轻轻的打着鼾,轻轻的眨着眼睑,抖动着睫毛,不知道是因为时间太急,或者没有留意,爸妈并没有发现,轻声的说了几句话,就准备返身出去房间,心没来由的一松,暮的感觉脸颊湿湿的,微微挤开的缝隙中瞧见妈妈湿湿的眼眶,还有爸爸严肃叹着气的脸,接着又蹑手蹑脚走到床的另一边,留了个湿湿的痕迹,悄悄地带上门,哽咽着…

但是我的童年确实是欢愉的,因为我并不孤单,小孩子嘛,只要有几个玩伴,大家一起玩着跳房子,玩着打宝,玩着跳绳,玩着斗鸡,玩着玩着就只顾着玩了,虽然有时候会悄悄地躲在一个角落,想着远方的爸爸妈妈现在是怎么样的,即使大多数时候,在我脑海里爸妈的笑脸会有些模糊,更多的是奶奶那慈祥的笑,还有因为我们的淘气手执竹鞭的怒意…我猜我们堂兄弟姐妹7个印象最深的还是躲在大门角落里的那根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竹鞭,至少我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的我并不乖…

奶奶总说我小时候很淘气的,被抱在怀里的时候,总是揪着她的头发不放,怎么都不放,直到她瞪着我也揪着我的矮矮的发梢…

跟奶奶在一起的记忆太多太多,太珍贵太珍贵,小时候的我,一到晚上总是赖在她的床上,听她讲以前的故事,故事本身我已经记不太清楚,只知道,那时候的我是很胆小的,一个人一张床,怎么也睡不着,爸妈走后我就搬到奶奶房间,她的床在前,我的床在后,半夜里,我总是轻声问,“妈妈(方言,奶奶的意思),侬鼾么?”然后轻手轻脚的缩到她的脚下,紧紧的抱着她的小腿肚,凉凉的,软软的,做个枕头,安稳的就这么睡着了

村里有着自己的小学,在我读学前班的时候,那座小山脚下,有着一排整齐又有些破旧的瓦房,和儿时的玩伴一路相约打打闹闹着踏进用石灰粗糙的抹白、透出青砖的木梁瓦房,坐在摇摇晃晃的课桌上,然后大声的读着、唱着,“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三座房,四座房,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早读,读着读着就笑了,前扑后仰,把那时候的拼音字母编成粗憋的儿歌,“啊哦额,老饭个!!!”想起歌谣的名字,实在惨不忍睹“讨饭歌”,然后又笑了…

那时候学校的大扫除时间总是我们在欢愉时间里最经典的一刻,由老师在头一天分派任务,带什么样的工具,竹竿,绳线,扫帚,铁锹,竟然还会有鸡毛掸儿,当天的早上各种磕磕碰碰的声音,在教室的后面角落想起,这个的铁锹倒了,那个的竹竿断了,然后笑声不断,大家抱着兴奋的心情,亟不可待的等到了下午,然后抄起家伙,整个校园硝烟弥漫…灰头土脸却满脸兴奋的回到家,然后被奶奶揪着拎一桶凉水,往院子里一站,从头淋到脚,舒爽的嚎叫…

夏天的午休,总是那样的恶趣味

小脑袋总想着要是能趴在桌子上,一边睡觉一边喝水,那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于是中午放学回家,翻箱倒柜的找出一根粗壮的电线,然后翻出爷爷的工具箱,找出老虎钳,把电线里面的铜丝揪出来,一根简单实用的吸管就成形了,把喝过的饮料瓶盖用钉子钻个洞,清洗干净以后,找出漏斗,将奶奶早就准备好的凉白开,笨手笨脚的装进去,洒了一地,吃完饭,立马像是将油门踩到底的汽车发动机,一溜烟的赶到学校,因为那时候的课桌是两人桌,桌子够宽够长,早到的人可以抢到桌子睡觉,晚到的只能老实的睡板凳了,所以吃完午饭的那一段时间又是最紧张刺激,一路小跑,谁不想舒服的睡个午觉呢,其实说是午觉,精力充沛淘的我们又有几个真正睡觉的,把装着凉白开的瓶子往课桌里一塞,吸管从缝隙里伸出来含在嘴里,清凉解渴的凉白开,透过吸管轻轻一允,清爽无比。

实在不愿躺着的,几个小玩伴一起,男女搭配玩过家家,然后到处找一种植物,已经不太知道它的名字了,只记得,找到之后,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将它从生养的土地上拿起,放在手上一人拿着一端,然后小心翼翼的撇开,看撇到最后剩下的是不是还能连在一起,如果能那么以后两个人就是生女孩,相反的话就是男孩…

放学了,大家像是一群被关久了的小牛犊,匆匆的出来校门,有的会回趟家,把书包什么的往地上一甩,光着脚丫疯了似的往小河边跑,河边的沙滩,是我们的乐园,有背着包包来的,里面是一大堆宝贝,有蜡烛、大米、鱼干、吃完了的八宝粥罐子,然后凑在一起七手八脚的,搭建自己的小炉灶,蜡烛不够用,四处找能用的枯草,干枝,青烟袅袅,香味扑鼻,咽着口水,一冲而起,吃的少洒的多,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大家有用手扒的,有用树枝等各种工具挖的,在小河的这边挖好一个又一个的陷阱,说是陷阱其实全是大小不一的坑洞,不像样子,然后某人一声大喊,牛来啦,大家四散开来,然后看冲锋的牛群把我们辛辛苦苦挖好的陷阱踩的稀巴烂,有失望的,有傻笑的,然后找到自家的老牛,一群小牛赶着一群老牛兴冲冲的往家赶,偶尔有几个倒霉蛋,天黑了,还在找着自家的老牛,哈哈

小河的对面是很陡峭的斜坡,那时候的男孩子们总是在女孩的怂恿下,勇敢的从斜坡上跳下,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勇气,跳到小河边软软的沙堆上,终究是没事的,不过也有出门没看黄历的,比如我,那一次可能兴奋过度,直接跳过头了,脚一触地,疼的眼泪的直往外冒,踩到硬地上了,然后就看到左脚后跟部位,像是正在被充气的气球蹭蹭的大了起来像个馒头,急匆匆的上来几个玩伴手忙脚乱的背起我就往家跑,终究离的有点远,背不动了,幸好遇到了村里一位阿姨,把我顺回家了,奶奶听见我压抑的哭声,拿着勺子从厨房出来,这次不知怎么了,她竟然没生气,飞快的放下厨具,就出门了,过了会,见他把村里的老教师带了回来,又匆匆拿出爷爷喝的白酒,交给老师给我做推拿,做完这些之后,就拉着我的手一边着急,一边骂,狠狠的…之后又匆匆给大姑父打电话,说要把我送去小姑姑工作的医院,要好好检查,晕晕乎乎的坐在车上,一路赶到小姑那又是拍片,又是做检查,结论出来没事才松了口气,又接着骂我…之后的几个月,脚上天天敷着奶奶找来的草药,吃排骨,喝排骨汤,草药味和汤香味弥漫,确实是从那之后我见着排骨就反胃

之后的日子就没那么轻松了,放学之后,偷偷的出去玩,然后总是不经意抬头,视线触及的地方总有着奶奶那瘦小而挺拔的身影,跟着的还有她握着的那根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鞭影…

为他人开一朵花

文/钟芳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紫藤花与葡萄藤》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阳台上种植了一大排紫藤花,枝叶逐渐生长,到夏天时,垂挂于两层楼之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绿色叶幔。年轻人几度想将枝叶拉起用木架固定,帮他挡住阳光降低屋内暑气,却因为如此一做太小气而作罢。

第二年春天,年轻人在阳台欣赏盛开的紫藤花时,忽然发现有几株葡萄藤攀上他的阳台。往下看,一个女孩儿对着他微笑。原来,楼下人家为了感谢他种植的紫藤花挡住夏天的骄阳,所以种植葡萄作为回馈。

一架紫藤清香,换来一树葡萄美味。它告知人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受人玫瑰,一样芬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心灵花园,让自己的生命,灿烂自己的同时也给他人溢满爱的花香。

娴静的日子,我喜爱窗前独坐,敲打自己喜爱的文字,享受着美丽的文学创作人生。今早一上班,收发室新来的小伙子递给我一沓报纸杂志样刊,打开来看,让我不期然地,其中一封里面除了样报外,竟然还有一封编辑手写的书信。我默默地读着,小花一样的文字仿佛在纸上荡漾起了醉人的芬芳,让我流连不已,仿佛还能感受到对方在亲手书写话语时的笔触温度。

我一直怀念那些文字流淌于指间的岁月,彩笺尺素,鸿雁传书,演绎出多少情怀故事。匆匆的流年,网络联系快捷,手机短信,微信泛滥,让我们远离了用纸和笔交流的机会,哪里还去寻觅书信的影踪?可如今,通过文字的翅膀,一位素昧平生的人,远隔千山万水,把一朵馨香的花儿传递到面前,氤氲中溢满真诚,在这个繁冗、浮躁的都市里,让人感受到贴心的暖。

周一的上班途中,公交车停靠站后,上来一位花白头发的奶奶,我站起来招呼她过来坐,奶奶笑着说了一声“谢谢”。她坐下后,就开始低头掏自己的包,随手掏出一个小手工艺品递给我:“我要谢谢你!”我有些意外,连忙婉拒:“奶奶,您太客气了,让座是应该的,但我不能要您的东西。”奶奶佯装生气地说:“这是我退休后相对比较清闲,就自己在家做的,有人给我让座我就拿出来谢谢她!姑娘,如果你不要,我就生气啦。”

接过奶奶的爱心礼物,我感动得心都化了。让位是我们该做的,懂得感恩,却是很多人缺乏的。把玩着奶奶用一颗颗小珠珠和玻璃线串成的五彩斑斓的绣球作品,我爱不释手。到了目的站,我跟奶奶道别。奶奶笑眯眯地跟我说“再见”。

这个初春的早晨,因为相遇了一位可爱的老奶奶,我心灿烂如花,美得叫人想流下幸福的泪水。我想起了一首歌《我们都是一朵花》:“我们都是一朵花,有自己的形状。看起来,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一样需要温暖。那温暖就在彼此身上,只要你付出了真心,你就会得到相等的回报……”

时光静好,岁月安详。红尘跋涉,日常生活中的一次让座、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句祝福、一次搀扶、一次指路、一元捐款……都是一朵朵绚丽迷人的花,都能带给别人美好幸福的感受,我们不妨留一朵暖意在心间,相约为他人开一朵花,你将会发现,给予的快乐更能令我们人生摇曳多姿,芳香阵阵。

渐行渐远的亲戚

文/杨润泽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借少平的口对于亲戚做了如下的直白:“是的,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两个字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见鬼去吧,亲戚!”这段话虽然说得太过直白,但说得很有道理。是的,“小时候我们把亲戚两个字看得多么美好。”儿时一提到哪个地方有我们的亲戚心里就高兴起来,像是得了靠山一般,然而仔细想起来,当你的生活潦倒时,你就是他们眼中的瘟神,避都来不及,可一旦我们飞黄起来,他们不招自来,驱之不散。

小时候的生活并不富足,那时还为吃饱肚子而犯愁。我从村子里的小学考到乡里的民族小学读书。民族小学是每个村里考入的“尖子生”,每月学校还会发九块钱的生活补助。学校离我家有四公里左右,通着柏油路,由此我没有住校早晚来回的跑。还没有学会骑自行车,同村的校友早早地起床喊我们一同去学校,放了学又一起步行到家。中午有时会留在教室,啃着早晨塞在书包里的馒头。民族小学所在村有我的一个亲戚,是母亲的干娘。外婆原来也是在那个村子里,外婆的父母离世以后外婆在那个村子就没有什么亲人。倒是母亲的干娘在过节时会到我们家走动。回族的姑娘出嫁的那天要认一个“尼卡哈”做证婚人,母亲嫁给父亲那天就认下了这个“尼卡哈”。母亲唤其为“干娘”,而我们按辈份要叫“干奶奶”。干奶奶为人和善,我小时候很喜欢,倒是干爷爷每次看到我时冷冷地打声招呼。听外婆说,干爷爷家以前是地主,所以对我们这些贫苦老百姓有几分的冷漠。

我那时还不会在意那些,只顾着自己玩,有干奶奶在,干爷爷爱冷漠就冷漠去。

干奶奶对我说:“中午那么远又不会骑自行车,干脆中午就不要回去了,到我们家来吃。”少了急急忙忙的奔跑,我当然很高兴。干奶奶说完这句话时我听到干爷爷的干咳声。那时并不在意,以为干爷爷的身体不适。不过母亲还是告诉我不要去干爷爷家吃饭,中午回家虽是匆忙但吃得舒心。

有天学校老师留下我们背课文,背不会不让回家。同村的校友放了学就回去了,留下我一直很晚才通过老师的检查。夜很深,一个人走在通往家里的柏油路一想到老人们曾经给我讲过途中要经过一片阴森的地带不禁毛骨悚然起来。还没有出村落,双腿就打起颤来,说不定路上还会有脱绳的恶狗,河湾里传来几声狼嚎,我更不敢回来了。在路过蹲了很久,一部过往的汽车也没有,若有汽车经过,至少会有车灯为我照亮,那时我可以跟着一起奔跑,追着它的灯光回到家。等了许久还是没有等到,双脚不知觉就走到干奶奶家的院子里。干奶奶家离柏油路不到百米,他家的院子一直延伸到柏油路。

我敲门,喊着:“干奶奶——”一声连着一声的喊。

屋里没有人应声,倒是惊醒了邻居家的恶狗。我小时候被恶狗咬过,见了狗心里发慌,哪怕是听到狗吠声。我吓得又是一连串地叫着“干奶奶——”

院门紧关,屋里还是一点动紧都没有。

一只狗影子一闪离我只有数米,它恶狠狠望着我,而我更加的害怕了,我怕它扑上来,张开獠牙血口朝我咬着。我弯腰佯作捡一块石头,那狗似乎看穿了我的心底,它似乎更知道这院门附近没有什么石头去攻击它。它嚎得更加嚣张,开始试探着走近我。

我被恶狗吓哭了,连哭带喊地叫着“干奶奶——”

屋子里的灯亮了,听到院子里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院门开了,干爷爷拿着手电筒照着我的脸刺得我睁不开眼,我问我干嚎什么。我说有狗要咬我并指了那恶狗。干爷爷又用手电筒照了我指的方面,恶狗坐立于地,干爷爷喝斥一声,那恶狗起身就跑了。

干爷爷把我带进屋子,干奶奶不在。看着干爷爷冷漠的双眼,我更怯了。干爷爷说:“你大晚上的鬼哭狼嚎的干什么?一只狗就把你吓成那样,你不会去打它啊,光知道干嚎。”他说完瞪了我一眼,我那时真有点后悔敲他们家的门。我想还是回家吧,半路被狼吃了也好,总比在这里受人气的好。干爷爷看我站在地上不动,催促我上炕,语气很不耐烦。看来我打扰了他的好梦。

此后,我很少去我干奶奶家。有次在路上碰到干奶奶,她问我为什么不会她们家玩,我只能借口说学习忙老师布置的作业多等推辞。

干爷爷对我冷漠并没有打击我对亲戚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后来上学毕业,碰到我的几个省城的亲戚,有父亲一同前往,他们招待的也是很热情,搬迁到省城的姑姑和叔叔对我那时很是照顾,学校放长假总是招呼我到他们家里玩。后来毕了业,刚从学校出来工作尚未落实,有些亲戚给我浇冷水,以致我见到他们似乎心里对他们有什么亏欠的一样远远地躲开了。渐渐地,我觉得还是要远离他们,过另一种生活。从西北到东南,在车间的流水线上工作了两三年。有年回家省亲,碰到几个亲戚,他们问了我的工作,我如实回答,他的语气中满是鄙意。我说我业余写写文章,他们说那是像张海迪那样身体上的缺陷的残疾人干的,我说我有时也写毛笔字,他们说那是老人家退休干部们干的。他们说,你们家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培养你,你却去了车间里干苦力,干苦力就干苦力吧还没有人家小学没有毕业的人在工地上挣的钱多,人家一天挣的比你一个星期的工资还高。我不再言语,毕竟我们的钱没有他们的钱多。

再一年,我又碰到了省城的几个亲戚。他见我从东南回乡,张口便是几十万上百万的生意,说别打工了,再打工也没有出息,自己找个营生做做,我们合资做生意吧,各投五六十万。我呵呵笑之,他开着他的雅阁从我的面前消失了。那时我对亲戚的概念还是美好的,毕竟没有钱的人并不是把钱看得那么重。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衡量和稳定亲戚关系的变成了那个万恶的“钱”。我那时从东南到西北的确也没有多少钱,当他们知道我要用身上仅有的两万块“白手起家”时个个疏远了我。有钱的人最怕别人借钱,他们担心我资金不足会向他们开口。因为这一点钱在省城连一个月的房租都不够。姑姑见了我先是高兴,紧接着也是平淡,没有了儿时的那种热情。叔叔动辄上百万的生意只能让我望洋兴叹。

金钱阻隔了我们的亲情。有钱的亲戚聚在一起合着伙做生意,一个连着一个搞,我们想插足想都不要想,他们跟我们见了面只是机械就打个招呼,像许久没有见到的两个村里人,相互问候一下算是给了你面子了。弟弟说要跟我的一个亲戚合伙做生意,各投几十万。弟从省城回来找亲戚贷款,各种筹钱,凑了约定的数额把钱打给了亲戚,亲戚却跟另外的人合起伙来。弟弟的钱也一时半会儿要不回来。

弟弟失落时,我把《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那段话送给他,他说我也冷漠,还说又有个亲戚建议合伙做什么生意,他征求我的意见。我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他。

省城里还有一个亲戚,时常向我们借钱,当我们的钱存到一定数额的时候,他比银行里的营业员还算得精,他很会算出我们的存款有多少,于是各种感动的话倾诉于耳边,亲情的打动,数次他成功了,但一分钱也没有还给我们。借给了他们的钱算是扔进无底洞了,而我似乎成了他取钱的机器,没钱了就取一点,连密码也不用输。最近的一次,我拒绝了他。他又用亲情感动我,我说没有,他骂我不懂人情世故,连个亲戚也不帮。我还是拒绝了他,他说这个亲戚咱就别做了。他这话意味着我借给他为数不少的钱真要不回来了。父亲只知道我们在外地打工的确可以存到钱,埋怨我们不接济家里。可父亲并不知道,我身边有那么多盯着我银行存款的亲戚。有些事,我跟父亲提都不敢提,一旦父亲得知如此,他便只会咬牙骂我“活该”。

面对金钱利益驱动下的亲戚,我只能坚强地喊一句:“见鬼去吧,亲戚!”

笋与竹

文/王瑢

朋友几年前送我一盆紫竹,今年抽出三颗笋芽,很快便拔出竹节。紫竹刚刚拔出嫩竿,呈绿色,慢慢长高,颜色逐渐转深,最后紫到发黑。简直就是墨竹。

想起北京有一处地名,曰“紫竹苑”。很诗意。记得有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的传统小调叫“紫竹调”,经历代艺人传唱,不断修改润色,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究其根本,皆有浓厚之吴风。欢愉而好听,有种云淡风轻之感。紫竹与绿竹,颜色上发生变化,绿叶配紫竿,最适宜入画。

竹子存在于百姓的朴素生活,与吃喝拉撒难脱干系。记忆中,家里打油盐酱醋,提一只竹篮子,是奶奶的手工。很禁用,总也不坏,摔都摔不烂。竹碗竹筷竹饭铲,夏日纳凉时的竹躺椅竹床竹矮脚凳,云南那边的竹塔竹楼竹桥。还有什么不能“竹”?

在我看来,用竹子精雕细琢,最具创意者要数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以一截竹筒制作花插,至今收藏在大阪藤田美术馆。馆内还有一件宝贝——元伯做的船形花插,也是一段竹子。这样的花插插花,最符合茶道精神。朴素,意境顿生。竹子越用越润,越好看,表面的颜色与光泽,随岁月游走,无声无息中发生细微变化。人与竹耳鬓厮磨,尘世之喧嚣隐遁,愿时光静好,现世安稳。

竹子到底有多少种?不清楚。可盆栽养殖的很多,龟背竹富贵竹罗汉竹佛肚竹观音竹四方竹,无可详述。我最喜欢“斑竹”,亦分多种。常见有凤眼、梅簏、红湘妃,俗称“三大美人”。最动人非“蜡地紫花”湘妃竹莫属。明清伊始,特别是民国时期,据说湘妃竹与足金等价——一把正宗的湘妃竹扇骨,可卖出几十万天价。想到那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浓郁浪漫值千金,字里行间,隐藏太多文学重墨。

我奶奶大字不识,不懂茶,枉论闻香品茗,却常常喜欢剪一枝两枝竹叶,插进空酒瓶。父亲抿嘴偷笑,奶奶来一句,“花袭人,没几天红,这个好哩。省得节外生枝!”

说起湘妃竹,让人想到“潇湘妃子”林黛玉。纤巧婀娜,弱柳扶风,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其实是种病态。它的美是受了真菌感染,慢慢生出斑斑点点。古人的意象往往令人诧异,翻看《博物志》——“舜二夫人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于是有了湘妃竹。红湘妃黑湘妃,前者之好,让人一见钟情,再难忘。湘妃竹之优雅,靠养。主人随身携带,不时拿出来摩挲摩挲,像玩玉耍瓷,有“换骨夺胎”之说。时光更久,湘妃竹骨子里之自然韵味,浑然天成。

红湘妃是竹中贵族,少有大材,上好的红湘妃罕见。我那天看电视,镜头中一个清代湘妃竹镇纸,竟拍出几十万的天价。就那么一片竹子!

年坐在画上走来

文/姜宝凤

临近春节,一次回乡下老家赶集时,我又看见了几张那种久违的儿时的年画,顿时一种感慨涌上心头。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关于故乡,春节是我儿时最其乐融融的回忆。每年刚进腊月的门儿,那种气氛便一天浓过一天。此时,大街小巷上偶尔传来孩子们玩耍鞭炮的响声,空气中弥漫着幽香的火药,全村到处都沉浸在红红火火的年味里。父亲开始磨刀霍霍,准备杀猪宰羊;母亲忙碌着蒸馒头、包饺子;我和两个哥哥则自告奋勇帮着爷爷奶奶扫尘、封窗、糊墙和贴年画。

当然,我们兄弟三人最感兴趣的是贴年画,因为年画是我们跟着奶奶特意去年集上买来的。集市上,卖年画的小贩总是把年画一长溜摆开好远,用砖头或者小石块压住年画的四个角。年画的种类很多,有《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剧照的,有《五谷丰登》、《莲年有鱼》等寓意吉祥、生活美满的,有《福禄寿》、《松鹤延年》等预示人寿、家庭幸福的,有独幅的、多幅的……简直让人看花了眼。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读物,所以我和哥哥们特别喜欢一种叫做“连画”的年画,它是由多幅小画连成的故事,有“三打白骨精”、“杨门女将”、“桃园结义”等等,我们总是蹲在那里一字一句地把这些连画的故事读完,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得入迷,直到蹲得两腿发麻,冻得小脸通红,在奶奶的一再催促下才左挑右选了几张恋恋不舍地离开。

贴年画时,爷爷早熬好了糨糊,他一边扶着画一边郑重地问我们:“看看有没有歪?”于是我们齐声喊:“左边再高一点,再高一点……”因为爷爷早就嘱咐过我们,只能说“高”,不能说:“低”,意思是盼望着日子象芝麻开花——节节高。奶奶最喜欢在自己的炕头上贴一张叫《百子闹春》的年画,象征着多子多孙,人丁兴旺。贴好了年画,家里斑驳的土墙便焕然一新,那喜庆、鲜艳、明亮的色彩,似乎能把阴暗潮湿的房间映照得通明透亮,屋子里顿时充满了温馨与幸福,过年的气氛便愈来愈浓了。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那简陋的年画摊儿早已不复存在,年画做为年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标志,似乎已成了一段历史,可对年画那深深的情结,一直萦绕在我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

做人要有骨气

文/王秋岚

“奶奶,奶奶你等等我!”我大喊着奔向在我前方不远处一个身材矮小、穿着蓝粗布衣服、显现出满头银灰色头发的老太太。她飘飘然似仙人一般飞走了,没有回头也没有理我。我知道她是我的奶奶,平时话语不多,满脸的皱纹掩盖不住她坚毅的眼神。她走的时候我才10岁,因为一直与她分居两地,所以我记不住她的只言片语,只记住了梦境中她的模糊样貌和爸爸口中的奶奶。

爸爸说,他的父亲在他8个月大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留下的是一个小脚的妻子和一群未成年的儿子。

在村里人看来,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家,4个儿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8个月,这让一个从未抛头露面的中年妇女如何支撑。好心人劝奶奶,把最小的孩子送人吧,你也少受些苦、少遭点罪,寻个机会再嫁个老实人,也算后半生有个依靠。

还未从丧夫的悲伤中走出来的奶奶,睁着哭得血红的眼睛大声质问:“你的孩子怎么不送人?我的孩子哪怕是要饭也要把他们养大。”从那以后,奶奶用她瘦弱的身躯支撑起了这个家。

那个年代工分就是钱,工分就是命,于是奶奶就拼了命地挣工分。早上天不亮就出工,中午别人休息的时候她顶着烈日去拔草。她从未睡上一个完整的觉,夜里的时间都用在帮别人做针线活上。胸口疼的时候,舍不得买药就胡乱吃一些土方缓解;头疼时,就用跟赤脚医生学来的方法自己针灸。这个家因为有了铁骨铮铮的奶奶才像一个家,日子虽然紧,但一家人同甘共苦在一起就是幸福的。

爸爸说,奶奶不仅有男人的意志,也有男人的胆识。

爸爸7岁那一年,在路边割猪草的时候被一辆自行车撞倒了。他坐起来时,发现自己的脚已经转了个方向,脚跟在前、脚尖向后。被吓得忘记了疼痛的爸爸哇哇大哭起来,大喊着“我的脚折了,我的脚折了!”奶奶听到消息赶过来后,她先用手一把把爸爸的脚给拧回原位,然后用两根木棍夹住,再用草绳绑好,一个简单的接骨手术就这样被奶奶三下五除二搞定了。几个月后,爸爸的腿竟然完全好了,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

爸爸说,你奶奶一生中对我们哥几个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人要有骨气”。

在奶奶的言传身教下,爸爸和几个大爷都很争气。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大爷15岁时就出民工去修黄河河堤,由于能吃苦、肯出力,他被选为革委会主任和生产队队长。二大爷聪明有胆识,17岁就入党,不久当上了民兵连长。三大爷早年去当兵,在北京扎下了根。当兵时他立功当标兵,工作后他获奖当模范。在北京奥运会之前的几个月,三大爷成了新兴建设的英雄。那天,与他所在的分公司仅一墙之隔的院子着了大火,火借风势越来越大,眼看大火就要蔓延到分公司营院了。“赶快拉断电闸,把财务室和办公室的保险柜和资料全部搬到安全地方。”作为分公司经理的三大爷带领全体员工临危不乱,一边做好分公司的财产保护工作,一边协助消防员灭火。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大火终于扑灭了。事后清点分公司所有财物,无一损失。连消防官兵都赞扬道:“新兴人不愧是军人出身,危急时刻尽显军人雷厉风行、善打硬仗的本色!”

爸爸在家里最小,也是身子最弱的一个。但体重只有80多斤的他,却能扛起180斤重的大麻袋。后来,他被推选为民兵连长和团支部书记。

爸爸说,你奶奶走的时候,很安详。她对自己的儿孙很满意,因为我们都做到了“做人要有骨气”!

优良家风 滋养我们

文/潘文武

我家世代以务农为生,到了父母这一辈“成分”发生了变化。父亲从部队转业到工厂做了一名普通的基层技术员,母亲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毕业后到一所普通中学做了教师。因为家里农村亲戚多,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都需要照顾,父亲有一段时间身体也不是很好,家里生活比较拮据。

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是我们从未消沉过。各个都积极工作,通过努力奋斗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如今,父母都已退休,儿孙绕膝、衣暖食丰,他们的身体愈加好了。正如《河洛家风》中说的,家风正,荫及后人,子孙受益、兴旺昌达。

爷爷是一个木匠,基本不识字,也不善言谈,但是手艺很高,乐于助人,现在我们家里还保存着他打的一些家具。爷爷唯一的爱好就是听戏,他说戏词都是教人行善的,他常给我讲“百善孝为先”。

父亲一直患有严重的肠胃疾病,母亲有一段时间心脏不好,家里经常熬中药。即使这样,父母还是坚持每周骑车近三个小时,驮着我和弟弟回乡下老家探望爷爷奶奶。逢年过节,父母都会把爷爷奶奶接到我们家,孝敬二老。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奶奶爱吃油炸花生,但牙咬不动了,父亲就把花生米放在蒜臼里捣成粉末,用勺子喂奶奶吃,奶奶吃着吃着,泪水就下来了。多年后,奶奶去世了,病重住院时她拉住我的手,再三交代我要照顾好父母。事后,我才明白,奶奶是怕我们把“孝”给丢了!

母亲是老师,她教书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的化学课教得好,经常义务辅导学生,直到今天,她还在为几个学生的儿女义务补课。她的一个学生感激地对我说:“你母亲教了我们家三代人啊!”逢年过节,来看望她的学生络绎不绝。

我的父母都是党员,他们心中对党,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感恩。现在他们已经退休了,但还经常阅读党报党刊,有时候还与我讨论。父母经常对我们讲:“你们遇上了好时代,一定要好好工作。”

其实,父母并没有给我们刻意讲家风,但他们用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勤劳、节俭、善良,对党有感情,勇于奋斗……这些根植于他们的生活中,对我们则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现在,党中央重视家风建设,提倡建设家庭文化,这其实是把准了一个民族自信、自立最基础的文化元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国,其实从来都是一样的。

无题

文/哥本哈根的苡米阳光

生活里总有很多鸭毛蒜皮,大蒜韭菜的小事,而这些小事认真分析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或许这就叫作品味生活吧。春晚要数最火热的节目,非小品莫属了,小品的题材就是源于生活中的小事,外加上幽默诙谐的表演,活泼可爱的动作,就显得格外尽致了,爱看小品的人大多都爱品味生活,思考生活。

现在像我这样大的年轻人,其实都是很幸福的,就拿我自己来讲,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悲惨的男孩,厌世烦俗,叛逆无道。一则是家庭因素导致我从小就没有定向,二则是生活这个大环境导致之前有点人格分裂,乡下人家都喜欢攀比的,比的东西很多,你家有没有钱,你家有没有权。特别不能不提到就是乡下女人很喜欢嚼老婆舌,长舌妇这种东西在以往的乡下家家户户都有,有些男人都不能例外。我的父亲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感情就出现了危机,90年代初期的时候这种事情在乡下还是很不能容忍的。那一段时间仿佛我家就成了全村人的焦点,长舌妇闲暇时候的话题。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长成人的,小孩子时候有这种不幸,内心自然就会自卑起来的。93年正好是全国经济大风暴的时候,我父母去了江苏做了生意,把我也带去了,那年我才4岁,跟着爸爸妈妈其实是很幸福的事,起码要比乡下吃的好,穿的好。姐姐就没那好命,被撂在老家跟奶奶过了,这种好日子一直持续到我8岁那年,我记得那年正好是香港回归,全中国的人都目睹撒切尔夫人在邓小平同志面前差点摔跤的那一幕,连乡下人都知道。

说我从江苏回来的原因有很多,小时候在江苏调皮捣蛋,爸妈怕我在城市没学好,才没办法将我丢回家和奶奶过,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其实更确切些,就是我的父母感情危机已经不能叫危机了,叫破裂才来的确切点。

就这样,我就随了我奶奶过活了,在乡下小学堂念书,那年正好老家的新校堂盖好,之前的一届是在我们老家祠堂里念书的,这个我姐姐最有体会,她一二年纪都是在祠堂里念的书,听闻那个老祠堂吊死过不少人,又破又烂,以后我上二年纪的时候,村里人在老祠堂演过最后一场戏之后,就荒废了。一直到现在,去年才有听说在重建了。头一年回家念书,就感觉在乡下不习惯了,吃穿小时候都不会介意很多的,关键是那些小同学们把我看成另类了,打着一股子城市腔,他们都不怎么愿意和我玩,头一天去上课,我是穿着小西装,打着领带的去的,是我母亲给打扮的。那种打扮不要说当时乡下的小孩子了,连大人们也会觉得很稀奇。他们给了我一种很怪异的眼光,这种眼光让我一度很不舒服,母亲在家时间没多久就回江苏去了,她回江苏的第二天我就果断没有穿那套小孩子西装了。

以后跟着奶奶就随了俗了,时间过去几个月,慢慢就适应了起来,同村的小孩也没有了那差异的目光了,可是我天性顽劣,在江苏调皮捣蛋的本事也就带到了乡下,不出多久我就坐上了孩子王的位置。指挥一群赤膊光脚的小孩子们掏鸟窝,烤红薯,烧窑子(中秋节老家的风俗,烧瓦窑)。那段童年的时光在乡下过的很好。

98年那年中国发生了特大洪水,我还在村里自盖的小学堂念二年级,那年秋天我家盖房子,是加房,以前是一层楼的平顶,奶奶年纪大了,说夏天一层楼热的受不了,才央我父亲加盖了一层,父亲回老家盖房子的时候带回来了我在江苏的所有玩具,还有彩电,音响,那年秋天就是在这种欢快的日子里度过的。

说起那台彩电,我还是很有记忆,我和我姐姐小时候都很爱看电视,听我妈妈说在我去江苏之前,我家那会还没有买电视,隔壁邻居家买了,所以我和我姐姐经常会光顾这邻居家,他家是兄弟两个,最小的和我姐姐一样大,每每我和我姐姐去他家看电视,他兄弟两个就会欺负我姐弟两个,每次都把我和我姐姐欺负的哭回家,所以我母亲一气之下买了台黑白电视机,才平息了那小孩子之间的硝烟。现在父亲带回了彩电,就炸开了锅了。乡下也就我家第一个买彩电的,所以去我家看电视的人也不会少,那段童年的时光现在想想也还会觉得很有意思的。

99年那年澳门回归了,中国更不得了了,那一年我知道了是葡萄牙这个西欧小国占着我们老族宗的土地几百年,那年我正好十岁,还是个小孩子,就喜欢上了历史地理,这个爱好源于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走南闯北,每次回家,都会带很多城市旅游图回来,父亲就会给我讲解这个城市的人文,历史和风俗。所以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全国的地级以上的城市,我基本都有了了解。这种好处一直到我上高中才有体会到,父亲是个理科毕业,他陈旧的观念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一直支持我去学习理工,而我一直瞒着父亲学了文史,这是我对不起他老人家的一件事。

2000年以后我就进入青少年期了,十多岁虽然还是个小娃,但是已经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可惜共青团这顶帽子,也没能盖住往后进入青春期的叛逆,初三那年我开始走向灭亡了,那段时光除了和同学鬼混外,就是看小说,看的全不是名家经典,而是武侠和修仙神话,上课时也要看的,所以成绩像我奶奶的身体一样一日不如一日,我的父亲从来不会说我什么,但我想这种被小说沉沦这件事情一定要瞒着下去,不能让他知道的。父亲给我的期望太大了。

好在我醒悟的早,初三那年不知道怎么回事,灭亡后像获得重生一样,爱上学习了,中考两个月前夜夜挑灯学习,还是把成绩追回来了一些,考上县里重点高中。

高二那年我奶奶带着对我父母感情的失望和遗憾,去世了,那天我正和同学在学校象山脚下论古谈今,就听见同学在喊我,说班主任找我有事,我去了,班主任告诉我刚才我父亲来电说我妈妈去世了,我一听差点没昏死过去,我们班主任是吉安人,而我们老家叫奶奶和妈妈有点同音,回家之后才知道是带我长大的奶奶去世了,我不知道我心里是什么滋味,那一刻我发现在我心理面啊,奶奶虽然带着我长大,可还是觉得母亲与我亲一点。

在我奶奶去世几个月后,我爷爷也去世了。童年的记忆随着这两个我至亲的亲人一起埋葬了,那年姐姐去了哈尔滨念俄文。我都不记得她有没有回来。

一直到现在,才把埋葬了的过去挖出来来品,其实生活就是要懂得去品,哪怕是一个人呢,没事想想小孩时候做的傻气的事情,就会咧开嘴笑。

家的味道

文/心征

“孤身一人在这陌生城市漂,难免磕磕绊绊跌倒爬起。心底时常涌起,家那温馨的味道……”——题记

每当单曲重复着庞龙大哥的《家的味道》。自己心中也是,每当想起家那温馨的味道,胸中力量,熊熊燃烧。是家的力量并没有让我漂泊,流浪,而是用艰辛的劳动,无私的付出,让我在外出求学。

此时此刻很是想念我们那家的温馨,我们那充满爱的家的味道,也好想回家。

家的味道是爷爷亲手种的菜,天热汗珠涌出湿透了胸背,让我们吃到了甜美的蔬菜。

家的味道是奶奶双手做的饭,面的韧性没能难住她那娴熟的手艺,可口的饭菜不会缺少一顿。

家的味道是爹爹不畏艰辛的打工,他那不够宽广的肩膀,也撑起我们的一片天。

家的味道妈妈打工后回家给我们做的鞋,针针线线连着孩儿的心。

我们的家多么温馨,平凡中不乏伟大。由于生活催促的脚步,和,人的生老病死。爷爷远离了我们,爹妈依旧四处奔波打工,我也离开了家乡。

今天是端午节,好多家庭都在一起和和睦睦的,开心的吃着粽子。就给在家奶奶打电话了,想奶奶了,要问声好。电话接起后,喊出奶奶后。只听奶奶哽咽着,但忍住了她想哭的声音,而是对我说她给弟弟她们做好糕卷了,问我是不是也吃不到,还说,你爷爷不在了,其他人去打工了,他们也吃不到。我沉默了,眼睛也是一阵湿热!不能一直沉默额,就对奶奶说,我快放假了,放假就回家,但话音是那么的无力!

我真不敢想象,奶奶在做端午节的糕卷,是怎样的,她老人家肯定是忍着泪水,双手颤抖着包卷着那香甜的糕卷。她也在心里告诉自己还有弟弟妹妹他们能吃的到,又想着去逝的爷爷,还有离家的我们。

爷爷在就好了,她也不会那么伤心,爷爷走了,我们家就少了一种温馨的味道!不管是和奶奶和爹妈打电话,他们都在坚强的告诉我,还有盼头,爷爷的先灵在看着我们,要我们有个幸福平凡的家!

奶奶你别太伤心了。我放假回家和你一起去看看,祭拜远去的爷爷,还有给羊羔割草,一起上田地除草……

孙儿也想家了,想家的味道了!

家的味道就是承接一代代人的期望,让家温馨,我们家那温馨的味道还在,爷爷虽远去了。岁月的年晕晕白了长辈的们的白发,但也更坚实了家要兴旺,温馨,幸福的步伐!

家的味道是想念,也是亲人们无私的付出,更是我们下一代的努力!

挖野菜的孩子

文/冰城夫子

挖野菜的孩子

魏世君

童年是最值得回忆,最有滋味的。我是在黑土地里长大的孩子,所以童年都充满了泥土的芬芳。那时候虽然贫穷,但快乐无比。

记得小时候,春天一到,我们这些充满山野味儿的孩子就折腾起来了。放学之后,到河边捉小鱼,到旷野放风筝,到田野里挖野菜……样样都做的有板有眼,饶有兴味。

那时候,每一个家庭都不是很富裕,要想生活得好一些,孩子一放学是断不可懒在家里的,每天都要给家里奉上一道山肴野蔌。我们那个地方是个半山区,野菜多的是,随便到田野里走走,一脚下去说不上要踩到多少野菜呢!那里的野菜品种繁多,有嫩红的刺老芽儿,有翠绿的蒲公英,有毛茸茸的荠菜,有车轮状的鸭巴掌,还有深埋在地下的小根蒜。这些野菜当中,我最喜欢挖的还是鸭巴掌。因为这种野菜和上玉米面做糊糊,就是我家人当时充饥的美味佳肴。每当我挖回一筐鸭巴掌,奶奶还大肆地称赞一番:“看我孙子多能干!将来谁给我孙子当媳妇准错不了。”我羞得脸涨的通红,做作业就格外地认真。

由于那时候家里人口多,所以解决吃饭的问题就成了我家的难题。记得那是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春天,家里的粮食又告罄了。为了不让弟弟妹妹们饿着,我和父亲到相隔十里的姑姑家去借粮食。哪知道姑姑家也无米下锅了,我和父亲两手空空地往回赶。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路的两旁生长着翠绿的野菜,于是就和父亲说:“我们俩还是挖点野菜回家吧,弟弟妹妹还饿着呢!”爸爸望着我眼睛湿润了。爸爸是个刚强的人,我从没看到父亲流泪,但那一天他真的在儿子面前流泪了……

我们挖了一面袋野菜回到家里,妈妈已经做好了饭,我饿得厉害就迫不及待地上桌就吃。妈妈把我拽下来说:“你奶奶还没吃呢,等奶奶吃完了你再吃。”我懂事地下了桌去叫奶奶。奶奶含着泪抚摸着我的头,又贴贴我的脸……那时候虽然贫穷,但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直到今天,那挖野菜的日子还总在脑际萦回,它无时无刻不催我自新。

苦日子已经过去了,但还是不敢忘怀,因为那确是自己的财富。前些日子,我带着对往事的回忆,带上妻子儿子到郊外去挖野菜。这是儿子第一次挖野菜,他显得那样兴奋。在他的脸上,我读出了他们这一代人对挖野菜的感受——新奇、好玩。但他或许永远不会读懂父辈对挖野菜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为了生存,学会生存。是呀,现在的孩子只晓得乐趣,但不晓得乐趣何在,乐从何来。

挖野菜归来,我的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种疑惑和悲哀来——今天的孩子该怎样走自己的路呢?

乡愁

文/左又谷

尽管自小就随父母在外地生活,但我一刻也未曾忘记我的家乡,那葱茏的山、那碧绿的水、那辛勤朴实的乡亲。怎么可能忘了呢?它孕育了我的生命,给了我最初的世界印象。我走到哪里都闻得着寒冷冬日夕阳西下时那股炊烟味,听得着在院子里等待喂食的鸡、鸭、猪、羊的“叫响乐”,看得着烈日炎炎下父辈们面向黄土背朝天、满身湿汗不停歇的场面。我的家乡,偏远落后,没有风流人物,没有名川大河,历史的笔墨从未触及此地。但是它有最肥沃宜耕的土地,它有最清澈见底的溪流,它有一代代善良勤奋、自强不息的子民。

最难忘的自是家乡的人啊。儿时的玩伴,天天在外耍到被大人骂还不愿散开。过家家、捉迷藏、跳皮筋、抓螃蟹,玩的是惊天动地、步步惊心、乐趣无穷、不厌其烦啊。从未感到过孤单,压根不知道什么叫孤单。玩累了回家喝口母亲在火炉子上熬得热粥,满腹米油香,躺在暖烘烘的热炕上,沉沉睡去。待醒来后,简单吃一口刚蒸热的松软馒头就着一块咸菜疙瘩,便在母亲的挽留中急急的拉帮结伙去了。在梦中还会经常见到那一张张挂着鼻涕的小脏脸及玩游戏时认真的表情,笑着醒来时总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那时候的那种毫无杂质的最简单的开心再难寻,那时陪伴我的人啊不知在何方。人这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段就是童年,而我那格外匆忙欢快的童年记忆全来自我的家乡。

每到大年三十,全家人齐聚一堂,在奶奶的四合院里点燃六叔从城里带回来的烟花,何其绚丽,何其耀眼,整个村庄似都在这片光明之下。村中的一部分大人孩子也都跑来围观,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奶奶那苍老黝黑的脸上,此时会绽放出满足而骄傲的笑容。这一环节过后,母亲和婶子们便忙活着煮饺子、做菜,而父亲叔伯们就坐在桌子旁抽烟侃大山。待饺子熟了,媳妇们边往上端饺子边一起讨伐自己丈夫懒惰的作风。奶奶一声快吃吧,埋怨闹腾声止,饭局开始,伴着屋外噼里啪啦的炮竹声,在浓浓的饭香中,儿子们给老母亲夹菜、媳妇们各管各娃,一派家和万事兴的场景。后来随着奶奶的愈加衰老和孙子辈的成家立业,竟再没过一个人员齐备的团聚年。奶奶去世后,老家更是从此远伫在了记忆之中。可是当年那温馨劲,每每想起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亲人们,兄弟姐妹们你们生活是否如意,有没有像我一样怀念曾经那些顿年夜饭呢?

家乡,多少游子魂之所绕、梦之所牵,你是根,是家乡儿女永远的依靠。因着我对你的思念,我的笑容里永远有一抹擦不掉的哀伤。因着我对你的眷恋,再美的地方在我心中也远不及你。你可感受的到,那些离开故土在外营生的游子们在异地他乡,在无数个不眠之夜,虔诚的为你祈祷,愿你变得富足昌盛,愿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一生安康。

泽漆,择期而遇

文/李军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骼清奇非俗流……”回娘家喜欢绕到老街走走,看沧桑青石板街边,两三老人坐在阳光下,眯缝着眼睛在听收音机里《红楼梦》唱段,板鼓、二胡、笛子等齐奏,徐玉兰嗓音高亢明亮,王文娟音质细腻温柔,却是句句戳心戳肺,好多童年往事啊,就会忽然一件件浮现。小时候记得有个爱听戏唱戏的张奶奶,读过书的小脚张奶奶出身名门,生得比农村人多气质与文雅,不过由于成分非常不好,得了重病的张奶奶,下放支边的女儿因贫无法送她去医院治疗,只能拔来野外一种草药来煮水喝。记得她家门口晒了好多这种草药,弥漫着特殊味道。病后张奶奶有时会在晾着草药的门口晒太阳,听着旧收音机里的戏曲,守着那些她寄托全部希望的草药。可惜没能如愿,人还是走了,那种草药却伴随着红楼梦的旋律,一直带了淡淡的哀伤留在我童年的心底。

那种草药在初春,只要是有泥土的地方,我们都能与它相逢,叫泽漆。老家叫奶浆草,又叫猫儿草。2016年是暖冬,2017年的一月也发现好多泽漆在田野中依旧傲然挺立,茎根已被风霜历练成绛红色。在春天的杂草丛中与泽漆相遇,你会有惊艳的感觉。

泽漆的生命力很旺盛,地面遍布牵连的茎根,发芽口会撑起一个个花序,跟其他的野草或纤弱或绰约不同,泽漆有种仙气飘飘与众不同的美。像一朵云,像撑起的伞,像莲座,也像新娘手里落新妇做的捧花。泽漆花序有五片总苞叶,苞叶又生伞幅五把,因为这五把伞的特点,所以泽漆又有五朵云、五灯草、五风草等别名。因长相奇特,我们小时候爱把小伞掐下来把玩,掐下来的根茎上有乳白色汁液,大人说有毒,汁液流在衣服上很难洗掉,也会刺激皮肤,只可远观不可近玩。

我的泽漆照片是几年前野外拍的,因为花友群的缓缓姐姐,至今想起仍忍俊不禁。缓缓姐姐兴冲冲从某宝网购所谓牡丹一棵,长了大半年一直动静不大,便发来图片问我们,我们看后个个大呼小叫,又好气又好笑,可恶的某宝骗子,这哪里是牡丹,这明明就是野草泽漆!不过后来想想,某宝骗子是骗不了乡村的我们,缓缓姐在城市长大,打小就没见过泽漆的模样。

记得有句话,叫爱一个人恋一座城,因为一个人而对一个地方刻骨铭心,其实对植物也是。曾经我们走过很多地方,也许越走越快,越走越远,却是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有那么一种风物,在脑海里时刻提醒你,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无论何时何地,看见这个风物,也许是一株草,也许是一本书,我们就会想起曾经的过往。比如看见泽漆,我就会想起文雅娴静的大家闺秀张奶奶,带着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懵懂与思索,期望天堂的张奶奶没有病痛折磨,期望天下奶奶都健康长寿,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