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章
艺术文章(精选20篇)
母亲的艺术
文/王金保
素手巧穿针,
慈心若有神。
谁知成就者?
是我梦中人。
我的父亲,会炒炸药,造手榴弹,曾组织民兵实弹演习;会操作、维修柴油机,在当时山村犹如鼓捣飞机、原子弹;会唱戏,曾多年参加乡村演出;会泥水、木工,家里的农具和炊具、洁具也几乎全部自己制作;会育种、育秧、嫁接,会做水井的压水取水设备,发明切片机、去核机、玉米脱粒器械;会使算盘,粗通文墨,曾多年自己写春联;会做豆腐、漏粉、摊饹馇;会玩"鸟枪",狩猎每次都有收获,在困难时期"丰富"了餐桌;曾随地质队找矿转战各处,生活所迫回到农村;70岁时还能上树打栗子-----
我的母亲,除了像男人那样劳动、料理家务,自学成才、在全村第一个用上缝纫机,远近亲友都慕名来求她做衣服;会做小孩的虎头鞋,各类女红,曾给毛主席做过花圈;在乡村舞台上,优美的唱功和扮相也曾经迷倒一大片;会做各种可口饭菜,哪怕是在困难时期,也总能把餐桌调剂得满足大家的食欲;会接生,会中医,时常应邀给人刮痧、拔火罐、揪皮;懂兽医,敢给鸡猪动手术(猪得了眼病,用针挑开;鸡误食农药,把嗉子剪开,换掉里面的食物再缝合),而且成功率几乎百分百;70多岁还能带着老花镜拼缝、织绣鞋垫、枕套、坐垫等"艺术品"------
当初不觉得,现在细想起来,我的父亲、母亲,是多么伟大啊!
寿山石的温度
文/梁星
渴望温暖,却存在冷漠;向往光明,却伴随阴影;期待信任,却时常怀疑……这世界竟让人心如此矛盾、慌张。面对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人类还能否与其相互谅解、继续爱恋?
走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走进他的工作室和作品陈列间,在一尊尊寿山石雕作品身上,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比如苍鹰。在家园系列雕塑《守望》中,一只强壮凶悍的老鹰率先跃入眼帘,喙如刀锋、眼神犀利,与其对视竟有点儿不寒而栗。可视线下移,你会看到她身下两只出壳不久、嗷嗷待哺的雏鹰,幼小的生命瞬间让心柔软了下来。于是,你会理解那只苍鹰的锐利,不过是对鹰巢和后代捍卫的力量——守住家园并繁衍生息,是人类的本能,也是动物的本能。强者的身后,也许都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比如残荷。人们往往对“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胜景情有独钟,仿佛它们就应该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地示人。陈礼忠却将目光投向那些干枯却饱满的莲蓬、失去汁液却尽显风骨的筋脉。他用灰褐色的老岭石,在《残荷听雨》 《荷塘秋景》等作品中真实地呈现承受虫噬和风雨侵袭后的枯叶,以悲悯的情怀诠释了秋荷之美,并对那行将回归泥土的沉默和谦卑予以礼赞。
在被人类忽视的地方,自然界往往蕴藏生机。大师用辩证的哲思和纯熟的技艺塑造了秋荷深处的另一番生命景象:鸟儿在荷叶与水草的掩映下,或者是独立于荷梗,自在地捕鱼吃虫;或者有两只深情相望,互诉衷肠,这温馨的场面与秋的苍凉形成互补,似乎告诉人们:生命有消亡,也有轮回。面对季节的更替,唯有从容和珍惜;面对周遭的缺憾,唯有包容和释怀。
千百年来,寿山石以丰富的色彩、柔润的质地不断受人追捧,拥趸无数。它既能制玺伴帝王,也能刻印随墨客,还能够雕刻成各种摆件提升厅堂的富贵之气。发展至今,一方面造就了众多赖以谋生的能工巧匠,使得寿山石雕刻技艺得以代代传承、寿山石文化绵延不绝;另一方面也导致寿山石料被无序开采,濒临枯竭的残酷现状。
陈礼忠之所以早年就摆脱匠气、在同辈中脱颖而出,除了他的勤奋早慧与恩师冯久和的悉心指导,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从不满足于工作室里的雕琢,而是不断地在观察世界,体验生活,与时代同频呼吸,在艺术生涯中承载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忧患意识,从而在创作题材上推陈出新,在选用石材上也不拘一格。
2007年,陈礼忠远赴欧洲,在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地,近距离地观察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那些举世闻名的雕塑,多用普通的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雕刻而成,这让他深受震撼,并积极地反思寿山石雕刻面临的问题:石料的稀缺使得价格居高不下,而寿山石雕刻艺术受限于昂贵的材料,观念若不改变,发展的瓶颈就永远无法突破。回国后,他更是极力主张“石无贵贱”“重艺轻材” ,并身体力行地以老岭石、夹板石、仙游石等普通的石材进行创作,甚至一些原先被同行丢弃的石料也被他“变废为宝” 。此时,他已经有了“点石成金”的自信,恢宏的构思得以游刃有余地发挥,作品不断呈现出大气象。从2012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志归完璞——陈礼忠寿山石雕艺术展”到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文心点石——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展” ,寿山石雕刻以令人惊喜的艺术风姿展现在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他的创作主张和艺术理论,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寿山石从业人员,为整个行业带来了鲜活的正能量。
在进入他的寿山石陈列室前,我以为那些冰冷的石头会增添福州冬天的寒意。可实际上,移步在这些作品之间,时时感觉春意盎然。我想,那是它们在讴歌生命、传递信念,是超越了视觉享受的精神高蹈,是大师用心血在冰冷的石头中注入了温度,让观者更加理解这世界的悲欢,也更加热爱这世界。
由是,有了在苍鹰、残荷面前的驻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邻座
文/晓地
受北京某杂志委托,我去采访上海的一个为老服务项目。正好该项目有一项活动,承主办方盛情,我应邀参加了活动。
那天去的早,见我的座位右边隔一个位子,放着某着名表演艺术家的席卡。那天上海气温骤降,我很为这位年事已高的艺术家担心。后有人告诉我,艺术家是活动的形象代言人。
活动开始前,艺术家在他人的搀扶下走了进来,我赶忙起身让行,向她致微笑礼。艺术家一如我们在荧屏上常见到的熟悉神情,只是近距离接触,我感到她的脸上有一些疲惫,从我面前走过时,略有些气急。看到她的样子,我想到了晚年的母亲。
艺术家刚一入座,就有人围上去与她打招呼、合影,四周“长枪短炮”咔嚓声不断,她依然笑呵呵的回应着,打起精神摆出职业的姿势。
不一会,活动开始了。艺术家又被搀扶着上台,主持人对她进行了现场采访。她告诉大家,再过几天,就是她××岁的生日,前一阵刚发了一次脑梗。随后,她又对活动说了一番赞美的话。讲完以后,艺术家被人搀扶着,颤颤巍巍的走下台去,离开了会场。
望着老人消失在门口的背影,我在心里祝福她:××老师,您多保重!
她走后,我对坐在旁边的一位嘉宾说,对这样高龄的老艺术家,我们可能要少打扰,更多的应考虑怎样去保护好他们,让他们少参加一般的社会活动,保持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更加有意义的亊情!那位嘉宾点头称是,说非常有同感!
但不知社会是否有此同感?
大美书法
文/司马武当
书法是大美之艺术。
近代著名书法家沈伊默先生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绚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基石,是极富灵性的抽象艺术。书法之美,美在它的线条、墨色、节奏、韵律等所表达出来的生命感;书法之美,美在它的诗意、影像、情景、故事等所渲染出来的意境;书法之美,美在它的性情、哲学、宗教、自然等所渗透出来的人生感悟。
书法之美是全方位的。鲁迅先生说,中国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艺术不仅是视觉艺术,还是烛照心灵的艺术,更是以形感人、以美化人的艺术。
书者,心手双畅,逸情达性;观者,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书法以羊毫的柔美、狼毫的阳刚,杂糅出东方之性情,在一方端砚中研磨松烟,在一张白纸上抒写人生,在线条的飞动游弋中完成形与神的统一,在墨香四溢中与灵魂对话,达到生命的至高境界。
一张白纸,一杆瘦笔,一丝墨香,黑与白的交汇,绵延出华夏五千年的文字艺术。黑与白是永恒色,黑与白是阴阳观,黑与白是本源,黑与白是辩证法……书法在黑墨与白纸间幻化着风丝云片,它有变化,有层次,有节奏,有韵律,有气势,有神采,它遵循“天人合一”,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和合”精神。
书法在黑白两极之间调和出五色,笔墨上的浓淡、干湿、润燥,纵横挥洒,迸溅起斑斑点点,表达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咸。点如高山坠石,横似千里阵云,竖乃万岁枯藤,起笔如龙点头,收笔似凤展翅,飞白在点画间,布阵如八阵图,波磔一波三折,挑逗在使转间,给人以无限向往和遐想。在挥毫泼墨间,饱蘸浓情,或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或屏息敛神,笔笔凝重,把一腔情愫淋漓尽致地挥洒在尺素之上,演绎着自然之大美、人生之至美。
人生,需要精气神的不断提升。古人云:“写字者,写志也。”“人无志则不立。”书法不过一技尔,如能通过书法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那才叫“不白活一回”。
磨墨写字,从表面上看磨掉的是时间,实则是在打磨性格,磨炼意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使人成为“艰难不变向上志,曲折不改前进心”的勇者,成为“方圆有度,藏露适时,收放自如”的智者。以智勇为双桨,还有什么彼岸不能抵达?
表达不仅仅是说的艺术
文/兰草ygl
自从人类诞生了语言,产生了文字,便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表达。
表达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最常见、最广泛的形式是语言,其次是文字。文字表达受文化水平的限制,需要一定的读写能力。除此之外,在特定环境下,人的表情、手势也能起到表达的作用。
表达是人生相随相伴的行程。一个婴儿降临人世,吃和哭是一种对饥饿和痛苦原始的本能的表达。呀呀学语,是浅显的语言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不断丰富,知识不断积累,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文字表达,都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整。
表达是双方的,是相互间的交流。表达的对象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个人。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表达的第一个对象。对一个人准确的、完整的、真实的表达过程的形成和把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环境的变化,表达的对象也在不断的变换、不断外延。人到了晚年害怕孤独,表达的时间越来越多,表达的对象却越来越少。
表达是生命的象征。没有表达就等于失去了生命。一个人有思维、有理智而失去了表达的机会,或是丧失了表达的功能,是最大的痛苦。我见过一个病人,在生命垂危的时候,面对亲人有许多话要说,可又说不出来。眼角滴落的泪水成了他对人生、对亲人无限眷恋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惟一的最后的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
表达是一种修养。需要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同样的事情该不该表达,如何表达、怎样表达,理解的角度不同,把握的尺度不同,其效果也不尽相同。表达是一种能力。无论是高尚的优秀的,还是龌龊的猥琐的人,都要每时每刻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是赞成拥护,或是批评反对,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只要是实事求是的,就会让人评然心动、心悦诚服。一个人的表达能力给外界一种感性认识。在对方不了解的情况下,表达就是一种承诺,说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有的干部为官一任,当地群众凭着他要造福一方就职承诺的表达接纳了他。当然后来他能不能真正取得人们的信任,得到人们的拥护,还取决于他是否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在一定意义上说,表达是一种天赋。有的人善长语言表达,有的人善长文字表达,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兼顾得完美无缺。
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有的人讲起话来,思路清晰,滔滔不绝,可一落到笔端,就大相径庭,判若两人;有的人笔下生花,可一放下手中的笔,就像盲人离开了拐杖。
表达又不仅仅是天赋,更多的是后天知识、能力、才华积淀的结果。表达是一种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一个人学习、钻研、积累的过程,就是输入的过程。输人得越多,输出也就越自然、越系统、越充分。
表达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实力,但不等于善表达的人就聪明智商过人,不善表达的人就无知头脑简单。
表达受一定的心理因素影响,从未站在讲台表达过的人,难免会出现紧张。紧张往往就会造成表达的缺憾。表达也受心绪的感染,心境如水时,表达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生有悲欢离合,表达是内心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也会有苦有甜。
表达不同于表白,也有别于表白。表白单刀直人,过于直平、过于苍白;表达是一份爱心和耐心,是一份真诚和深情,是永不疲倦的精神之旅。
如果将人生比作乐章,表达是最活跃的音符,没有它就无法弹出最动人的生命和弦。
人生值得表达的东西太多了,需要表达的东西也太多了。每天每天都在表达,只不过表达的内容、对象、形式不停更换而已。
表达让人学会了审视自己,也学会了审视周围。因为表达总有许许多多的面对,面对别人就得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人生正是在这无休止表达的过程中走向成熟。
山的那边还是山(终集)
文/杨辉剑
有回要拍一场葬礼上的哭戏,负责哭的是从当地找来的群众演员们,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当时我负责饰演一个国军卫兵站在门口,而这时的摄像头刚好对着我,等现场布置完后,导演就一声令下:哭,于是现场立马地腾起了一片哭声,哇哇的,哭得那是个凄惨。看到这个场景,听到这种哭声,我实在是憋不住了,于是就哈哈大笑起来,因为实在是太搞笑了太搞笑了,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也会被这种滑稽的场面给逗笑的。
“卡”导演当即喊停并向我走了过来,我顿时收起了笑声并突生了几分害怕。“笑什么笑,有什么好笑的,摄像头真正对着你呢,你一笑就全穿帮了,记住你是卫兵要保持严肃的表情,你再笑就把你换了”。我也终于明白了,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不是你想亲她的时候她却吃了大蒜,也不是你如厕完后却忘了带纸,而是你想笑的时候他却不让你笑!没办法,憋吧,能不能憋得住就看自己的意志力了。于是乎我便采取注意力转移法,想一些有谁欠我钱还没还之类的事或者之前一些很坑爹经历,咦效果还挺好的,在拍的过程中我不仅没有笑出来,反而越想越愤怒,以至于戏都拍完了我还在那里意犹未尽,看来我是真的入戏过头了。
好了,现在是切近景了不过还是拍哭戏,拍几个群众演员哭的时候的特写,所以也就没我们什么事了,我们只是在旁边看着。只听见导演一声“开始”令下之后,她们几个便若无旁人地哭了起来,也是哇哇的,那声音那悲伤响彻了好几个庭院,以至于引来了不少好奇的游客,不了解的人还以为这里干嘛了呢。我们在旁边无声地笑着,直到导演喊了OK,我们才终于可以释怀地笑了出来,哈哈哈……
在片场休息的时候,我们都会找一些三四线的明星们聊天(一二线的他们的助理不让接近)。他们一般都比较随和,在和他们的谈话中我们得知了很多他们从前的艰苦经历以及很多这个圈子的人的故事,像王宝强的故事,文章的故事等等,同时他们也向我们支了不少更上一层楼的招数,像买角色啊,送礼啊等等这些,有些看起来还特别※※,想想这水也真够深的,一般人还真玩不起,实力是需要的,但关系和后台那也是绝对必须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哪一行不都是那样,你以为官场和商场会好到哪去?只要是有利益存在的地方就会竞争甚至斗争,然后就会诞生各种手段和伎俩,你说它肮脏也好,残酷也罢,这就是规则,只有最终胜利的人才能操控这一切。所以每一个成功人的背后不仅都有一部血泪史,同时也会有一部我们简单称之为“野史”,就像李世民称帝之前的“玄武门之变”;明成祖称帝之前的“靖难之役”和宋真宗时的“狸猫换太子”。有很多事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但并不能代表它没有发生,历史的走向永远朝着胜利者的一方,因为这是一个胜王败寇的世界……
有一天,在我的身上发生了件趣事。那天我们好几个人正在候场,无聊着就打起了牌,不知怎地几个高中生模样的小女孩向我们这边直径地走了过来,来到了我的旁边并正儿八经地跟我说:哥哥,能给我们几个签个名吗?我以为他们是想要哪个明星的签名想叫我过去帮忙,我回绝地说,明星他们都有助理叫他们帮忙更方便些。她们解释说她们不是想要哪个明星的签名,而是想要我的签名,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又不是什么明星,而且她们肯定之前都没见过我,更别提认识我了,我有些吃惊。她们又解释说,她们刚刚在旁边看了些时候,觉得我长得很像明星,很有明星范所以就想上来要签名了。我表示很受宠若惊,我旁边那几个同伴也露出了发笑的表情,说不清是羡慕还是吃醋。面对这盛情的“追捧”我当然一百个不拒绝啦,分别给她们签了名还合了影,哈哈,那感觉超爽!!!不过总有一天,我会让它实现的,姑娘们,谢谢你们看中了我这支潜力股,哥哥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日子在一天天的重复中度过,不经意地终于来到了月末,这时的黄土高原分明地多了些绿色,风也开始变得温柔起来,清晨时分还能看到了些雾气,高原的春天终于来了,不过我却要走了。一个月的历程确实有点短,但却让我收获了很多,这里有很多我的第一次,第一次上镜;第一次说台词;第一次和明星们(也不是很出名的)演对手戏,这是一个开始一个很重要的开始。
面对这个圈子里所发生过、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后会发生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事,我都能理解也都看在眼里,但无论多天翻地覆,多乱七八糟,多臭味相投,它们永远也离开不了它们的载体,那就是艺术的本身。艺术是死的,也是活的;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但无论是怎样的艺术,只要是能给人以真实的,感动的,美好的,使人深思的艺术才能称得上是好艺术,能流传下来的艺术,能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所以艺术需要纯粹的——真善美,也只有尽可能的靠近它,才能真正的触摸到艺术的真实的灵魂,所创作出来的艺术才能得以永存,才能封为经典……
返京的列车在高速地行驶着,我靠在车窗旁,看着窗外一幕幕掠过的风景,很美!远处是一座座的高山,重连叠嶂,连绵不断。当我向更远的地方望去时,发现山的那边还依旧是山……不过,对于中国地理我也略懂一二,我知道在那片山的最最尽头,就是我们华夏广阔无边的华北平原!!!(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姜锋青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没有生动形象、精湛多彩的语言连缀成篇,作品就会淡然无味。中学时代读茅盾、巴金、冰心的作品时,总是佩服他们能把文字锤炼得那么精当美妙,像珍珠样颗颗闪光。并不仅仅满足于唯美,也不仅仅局限于形貌,它还浸润到事物的内在,这就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描写事物发出独特而鲜活的光芒。有修养有追求的作家,往往极注重炼字造句的功夫,用恰如其分的比喻、比拟、衬托、对仗、借代、通感、象征等来展现事物的特质。
语言,是文学的品质、文学的尊严。凡是能充分表现心灵和精神独特经验的语言传达,都会是较好的作品。
好的作品是好的语言构造的,即是说优秀的作家,绝不会让自己的作品向没有性格、没有灵魂的“人物”倾斜,向低俗化靠拢。优秀的作家有自己的原则和目标,他会更加追求语言的魅力,即对中国传统诗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中国语境下诗意生活的营造。
作家王开岭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品茶,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氤氲袅袅,灵魂游弋,你会浸润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静静地吸吮着书页中的养分和精华……一位有经验的读者说,书有香味,香有多种:有的大见本色,有的句句文采,有的充满学问,有的趣味横生。本色是情意,文采是辞藻,学问是积累,趣味是天赋。设若,写作者一没有情意,二没有词藻,三没有积累,四没有天赋,如何写得出锦绣文章?
一个有品位、有作为的作家,从来不认为语言仅仅是写作的工具。语言应该是作品的旋律、风格和光焰。譬如我案头正在看俞小红的散文,他描写裁缝铺的主人:“胖笃笃的老裁缝,老花眼镜架在酒糟鼻上,脖颈上挂着那条软软的皮尺,立在溜光水滑的台板后,笑眯眯的眼睛,听任一块块花布在女客身上比试身材。”他在《弄堂风》中写女孩子“规规矩矩地在自家的门口挑花边,盘着一双双像藕一样白的小腿……”文学语言就应当这样从小处、从细节与微妙之处着手,做到精微传神。细节并非纯描摹客观,客观的细节仅仅是细节的一个维度,有必要加入作者主观的参与,这样的细节描写才可能生动和独特,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我们在文艺创作的实践中,应该致力于真切、丰富地表达事物,直抒胸臆地铺陈畅想,既要注重挖掘语言的再造能力,又要发挥语言的本体功能,从而使得作品语言神采飞扬、灵动生辉,并使文字彰显出古典气质,让如诗的语言飞翔起来。
诚然,在写作上实现这种跨越不容易。首先,作者应该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这种选择,应该是崇高的理想、神圣的职责、庄严的使命和对人民、对祖国火热的爱。不迎合、不盲从、不蝇营狗苟于名利、不降低标准。文学是有“粘”性的,但文学拒绝钻营;文学需要投入,但却鄙弃投机。唯以诚实的态度追求文学的真谛,创造语言的魅力,我们才能以自己独有的语言给读者传递出心灵的深度、广度和温度,才能拥有与广大读者产生互动的语境,而这种语境的建立,会让我们的心灵、精神,如同流淌的河流一样常流常清。
艺术生活,智慧人生
文/尺牍几梦回
每每漫步书海中,都会感到身心愉悦舒适自在的欢乐,读林语堂,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的那个高雅世界之中。舒缓而有灵气的文字,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喜欢林语堂,非常欣赏他的“自我”和“闲适”以及“旷达”和“幽默”,喜欢听他说起安卧眠床的舒适,坐躺椅中的安逸,听他烹茶煮酒,在雪茄的烟雾缭绕中款款讲述庄子、陶渊明等一切淡泊名利、体察真谛的名家。从听他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渐渐了解,享受悠闲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林语堂是漳州人,是一个走着看世界的漳州人。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一个失散于太平天国战火的家庭的后裔,一个出生于暗淡年份的婴儿,一个出自于天宝农民牧师家庭的孩子。生于乱世,有走世界的嗜好,喜欢玩味某些生活细节,不愠不火的调侃,淡淡的幽默。于是,那个年代的战争、死亡、疾病、饥饿也就不远了。林语堂算得上一个生活的大人,力挺中国文化中细腻的情思表现和精致的生活方式;林语堂是一个谦和的学者,用散文的形式来陈述一些人生见地和个人观点,带着我们感受生活的奥妙。
林语堂的散文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闲谈,亦庄亦谐,深入浅出。于灯下,于窗前,于旅途,静静地翻看他的书,不知不觉中就会被文字中洋溢的智趣及练达的闲适深深地感染。无孔不入的机智与幽默,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加以揶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为这种生活式的幽默平添了灵魂,轻灵,通透,散发着智者的光芒。语堂先生的哲学并不是彰显自己学贯中西的理论知识,而是把自然主义由哲学的高度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潜移默化而成为人们日常的常识和习惯,对人们的思维和习惯以及行为进行一种自然自觉的指导。以一种近乎平淡的心境闲适地生活,然而这种“淡”并不是提倡以消极颓废的心态看待人生得失,而是崇尚本身、洁身自好、纤尘不染。
喜欢语堂先生的一句话,“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更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地生活。”语堂先生并不是让我们放弃追逐理想,而是强调对理想的追求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自己内在的欢乐为基础的。如今社会物欲横流,各种诱惑纷至沓来,人之本质的东西渐渐在寻寻觅觅中丢失。在人们汲汲于功名的同时追逐使人香气四溢的财富、地位、美貌,灯红酒绿的下面或许是心灵的苍白,欢歌笑语的背后或许是难言的孤独,豪华奢侈的下面往往是精神的贫穷,辉煌灿烂的背面可能是深深的空虚。长嘘短叹,纷纷叫嚷,“活着真累”,然而这种累并非汗流浃背、腰酸腿疼或是头昏脑胀、两眼昏花,而是精神上的负累,我把这种“累”归结为四点:交际过多,苦于应酬;受制于人,唯唯度日;迎合社会,失去自我;欲望过高,心为行役。也许我们在“累”的同时失去的不仅仅是纷纭世事中对自我品味的坚守,而且是一种谢绝繁华、回归简朴的生活情趣。
纷繁杂芜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学习林语堂先生闲适的从容的生活态度,保持一种淡然的心境,返璞归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抽点时间看蓝天缓缓移动、白帆在蓝湖缓缓移动,抽点时间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适境而生,适境而居,从容达观地活着,乐天知命地活着,也许这时更能领略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境,更能意会到水木清华、似水流年的气度和妙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堂先生洞明了世事人情,怀揣那一份心灵的从容在现实生活中游刃有余,以一种近似庄子、陶渊明的隐逸者的姿态禅悟人生哲理,实现清纯明净、练达无争的独步气韵,保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怀若谷的谦虚者的姿态,至少不要让世风渐下、人心不古成为世人的慨叹,不要让“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成为生命的一种警示。
读林语堂是一种视觉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宜坐,宜卧。正如禅师所说,活在当下,于是许多人果然活在当下。为自己活着,为自己的心坦率地活着。正如曾经看过的一段话,“生活开始物化的时候,非物质的愉悦,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精神逸出。即便简单的生活,也总能过出层层叠叠的意思来。”试想古人尚能饮酒品茶,诗意栖居,别让这种简单地生活情趣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倒成了一种奢侈。
或许,我们应该偷得浮生半日闲。笑笑,看日光一点一滴从窗外移入,在窗台或茶几上留下一片一片的黄,又一点一滴地移出,窃喜。活着,端一本语堂的书,或坐或卧,任凭思绪无声地氤氲,去留无意,我自云淡风轻……
美丽的沙子
文/刘晔宽
这是一间并不大的画室,课桌般摆放着沙盘。沙盘是玻璃的,下面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投影仪的大屏幕上,一幅沙画吸引了我。这是松花江两岸远眺的沙画,临江门大桥横亘松花江两岸。彼岸,高楼错落,江水,微风拂煦,杨柳婀娜飘逸。我第一次被这沙画的独特所吸引,没想到沙画可以用它特有的层次感施展它独特的表现力,用细腻的自然又超自然的形态,表现艺术与自然融合的那种浑然天成的魅力,我被眼前的美征服了。
女画师说,做沙画的沙子是袋装的大小均为120目的细沙。她打开一个沙盘的灯,一边讲一边作画。一把细沙在她细长而柔弱的指缝间有节律地洒落,洒在玻璃面上的刹那间,美丽就开始了。细沙洒出荷叶,画师用指甲勾勒出荷叶的叶脉、花蕾,鲜活的荷便出神入化了。她又用指尖推出月亮,点出水波,荷塘月色的画卷就完全展现在眼前了。没等我仔细琢磨这荷叶和荷花为什么那么巧夺天工,荷叶不见了——画面展现出美丽的稻田,远山飘渺,近山巍峨,稻田间阡陌纵横,田间,农民在耕种,田边民居炊烟袅袅。再近处,杨柳摇曳,稻苗栩栩如生。女画师的指尖一推,原来的乡村一下子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画面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市场繁华,仿佛听到商家的叫卖声……“太神奇了!”我不禁脱口而出。
我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概述眼前这奇妙的沙。画家朋友告诉我,沙画是由北京民间老艺人张玉先老先生从中国一门古老的艺术“景泰蓝” 中汲取其精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反复试验创造出的一门艺术。近年来,沙画得到艺术界的认同,连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展示了美丽的沙画艺术。
我突然感悟了这神奇的沙的魅力。沙是自然的产物,带着自然的气息,这普通的细沙,在艺术家的指尖下如此变幻莫测,每一次改变都带着自然浑然天成的蕴含力,所以才有无穷的创造力。
我开始爱这美丽的沙,喜欢这变幻莫测的沙画了。
艺术是神性的展现
文/张方宇
艺术,它来自一个创作者的灵感,也最能激发一个审美者的灵感。美被欣赏时,美体现了自身的最高价值,审美者达到了自身的最高境界。
给死的东西赋予一种活力,那是一种魔力,一种创造力,或者是神性的体现。艺术和音乐就是这类东西。
艺术家--灵感的捕捉器。
在艺术中,音乐比绘画更具有震撼力。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更多地承载了物质的特性,而时间更多地承载了精神的特性。
艺术,它是一扇让我们得以瞥见神性的窗口。
如果美尚且不能使人醒悟,那么宗教也是枉然。
在事物的瞬息万变中捕捉到它的神韵,这就是艺术要达成的目标。
艺术家就是那些以自己奇形怪状的意识之网捕捉到奇珍异兽的人,那些非凡的猎物来自彼岸。
在所有艺术中,没有比音乐更不可思议的了;在音乐的诸要素中,没有比旋律更不可思议的了。音乐表达了语言无法达到的意境,旋律使所有的语言文字都相形见绌。
音乐是存在中最灵性的现象之一,它是那永恒的在时间中的流动。
科学来自于理性,艺术源于神性。
美的魅力就在于它不需要经过争论便能够确立自己。
美是一种自然性,优雅则是神性的体现。
所谓审美,就是既能以整体性的眼光看事物,同时又能觉察到它的深度。大自然之美就在于它的整体性,而艺术与音乐之美则在于它的深度。
艺术的可贵在于它的纯粹性和持久性,它能够持久地给人以不带杂质的精神愉悦。
对美的喜爱是我们天性中无可指责的部分。但这种喜爱是倾向于欣赏还是倾向于占有,却真正体现出一个人品性的优劣。
对艺术和音乐这类美和智慧性的事物,如果一个人丝毫地不能领悟,就已经表现出平庸的征兆。假如再对那些事物加以嘲笑,那就是庸俗的确凿证据了。
只有在创造和审美活动中,人才有了一点神的样子。
摘自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Ⅱ》作家出版社
记忆的力量
文/卡吹的生活哲学
今天在天津名流茶馆听相声,相声不管多草根都是一种极为优秀的艺术,因为她能诱发共鸣,能让你在两个半小时内哈哈大笑,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任何艺术都有力量,一种能撩拨心灵的力量,不管是毕加索的画、卡拉扬的音乐、奥格威的文字,还是日本的爱情动作片,都有这种力量。内心是一座隐私的花园,其实外在很难进入,随着年龄的增大,内心会慢慢变的更加坚硬,也就越难被触动。所以我们的泪点和笑点也会变的越来越高,所追求的艺术也会也来越多。不过我相信任何人的内心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那是一块仅属于自己的地方,从不对外示人。这块地方往往只有记忆才能拨动。
对于男孩,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形象像是经年不灭的明灯,伴随着踏出的每一步,在或明或暗的闪动中,撩拨着内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这是记忆的力量。
记忆本不该成为最坚固的标识,少年的天性是反叛,反叛一切,一切的规范和不许可,反叛一切陈旧和过去,未来和新鲜才是生活的全部,以前我一直以为如此。直到最近才发现,十几年过去了,自己从未走出内心那座花园,从未远离花园里那棵荔枝树。
荔枝是家乡南国的记忆,温婉柔美。伴随的是白色带有花边的衬衫,城西南山上晶莹的水晶,烤漆斑驳的飞鸽自行车,老城区县府大院内跳动的沙包,实验小学木质课桌背面的刻痕,硬邦邦咯牙的糖果,还有一笑一颤抖动的肩膀。当我有一次看到荔枝的时候,这些就都回来了。
十几年变化很多,从小子到哥哥,再到白发悄生的叔叔,太远了看不清自己。
十几年没有变,从丫头到少妇,再到两个孩子的妈妈,还是红云青丝的荔枝。
荔枝本非树、牡丹实无甘!!!
这就是我的初恋!
学书所悟
文/吴国荣
书法是用中国汉字表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书法的特殊,还在于书法艺术的主体,也就是书写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汉字书写的功夫,以及自身的胸怀和格局,在书写艺术的表现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当然,同历史演进的朝代、年代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几千年来汉字书体的变化发展即各有特点,而每个朝代能彪炳史册典籍的书法艺术家也各具风采。正因如此,书法艺术的尊严、境界和气韵,仅凭苦功和刻意操作就能突破和享有,当属痴人说梦了。从秦汉到魏晋,从盛唐到两宋,真正在艺术层面能流传和盛赞的,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怀素和张旭;到唐代则是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和柳公权;到宋代即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及至元、明、清,就山西来说,能在全国书法界有影响的当为傅山,真正让老百姓能耳熟能详的,恐怕不会再有出其左右者了。为什么?因为书法艺术太神圣了,而构成书法艺术神圣的因素又太复杂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行当、每一项技艺、每一类艺术都离不开勤学苦练。书法艺术更是如此,贵有恒,不能一日曝十日寒。特别是坚持临帖,是终生的功课。书法艺术代代相传,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临帖像淘金,淘一点为我所用自有收获。临帖应该溯源寻古。梁谳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康有为说:“不悟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因此,只有不断临习古人书帖,广泛临习古人书帖,才能够增学长见,才能打牢书艺基础,才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是一种真正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涵养作用的文化。这种涵养的力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渊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传统文化又有一个对道的终极追求,儒家的按事物规律行事,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成就圆满,都是从不同角度对道的概括。书法的本质要求是“技进乎道”、“翰墨载道”或者“书以载道”,它所承载的追求也应该是这个贯彻一切的大道、这种通于无限的生命境界。“道不远人”,书法艺术的支撑点应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只有深耕勤植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达到“书艺载道”。
艺术既可触类旁通,又需互相滋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印”。书法家需要综合艺术修养,在下足书法功夫的基础上,对诗歌、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艺术门类也要涉略,最好精通一二。
历史上不仅没有专业的书法家,而且优秀的书法家都是同社会深度融入和共命运的。古代的书法家,包括近代的毛泽东、于佑任、舒同等,哪一位不是从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和边关冷月走过来的,哪一位没有经历过大风大雨、惊涛骇浪、生离死别和世态炎凉。好的书法作品,都是壮阔之作、豪迈之作、悲壮之作和离愁之作。书法除了技巧的历练之外,是讲气韵、讲境界、讲格局的。
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国粹。就书法而言,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城市里涌现大量书法班,社会组织有各级书协,大学里也增设了书法研究生和博士生专业,还有各类书法展览。作为继承传统的一门艺术,应不断发展,但万不可认为人人都是书法家,个个都可以此谋生、标扬千古,那就是白日做梦了。
颓废般的外表,阳光般的心
文/大可先生
一
独自一人坐在街角的咖啡店,点了一杯拿铁,望着它有一些伤感,说不上因为什么,莫名的伤感而已,似乎有一种失恋的感觉。
咖啡店里有几位学生在叽叽喳喳谈论着校园里的青春故事,有一对情侣共同看着手机卿卿我我,一些聊天的声音从隔壁的包间流出,而我独自一人,伴着拿铁写下这段文字。
这家咖啡店的装饰有一种异域风情的感觉,似乎也只能用“很有情调”或者“非常文艺”来形容。
有时真的希望我能以真正的文艺青年的身份坐在这里,享受着孤独、伤感、情调和文艺,而我却不能用自己的作品得到众人的共鸣和认同,只能想象着每天都在为新的作品寻找灵感的日子,有一个颓废的外表和一颗阳光般的心。
现在总喜欢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为自己的不成就寻找着理由,比如我想当艺术家、当画家、然后是作家以及一名优秀的美术老师,当然这不是小时候的梦想,小时候只知道科学家是最伟大的,直到十八岁左右我想当一名画家,二十岁的时候知道画家与艺术家的不同,我又想当一名艺术家,同时我又开始尝试写作,我又想当一名作家,现在是一名教画画的老师,我又想当一名优秀的老师,这样问题就有了,时间和精力无法正常分配,只能表面的涉足,虽不能精通一门,但这种贪婪也算是让我修身养性。
其实创作一件作品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首先要收集零碎的元素,然后删减,最后组织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各个元素之间相互牵引、相互弥补、相互陪衬。
我也在想,一件作品除了需要表达出作者的话语和思想之外,观赏者一定要了解这件后品后的话语和思想吗?我总觉得,观赏者看到一件作品后有了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才是最重要的,作者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观赏者有了自己感悟,这件作品才算是完整的艺术品。
二
对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都在感受,起码知道自己真的活着,活的并不麻木。
咖啡杯里的拿铁喝完了,窗外的天黑了,今日的乌云是否远去,星星和月亮有没有出来?不过她要来了。
我不知道明天会遇到什么,无论是什么,我都会觉得很美好,因为生活是美好的。
咖啡店又来了新的客人,吵吵闹闹,谈天论地挺有意思,我与他们并不相识,此时却坐在离得最近的地方,而我们不曾说过一句话后就要离开。
默默空气,有一丝味道,只是难以形容。
空的咖啡杯,残留的咖啡,我想,我该起身离开了。
当艺术家遇上三角梅
文/彭桐
一位钢琴家在公交车站候车,听到汽车由远而近、又由近至远的声音,不由得十指轻弹,她想到了键盘上的节奏,该如何从生活中出现的真实声音里提炼出悦耳的音符。
那么,如果你也有艺术细胞的话,当那一团团、一簇簇鲜艳的三角梅怒放在海口的椰树下、老街的檐角旁、温情的海岸边的时候,是否也能触动你的灵感而在心里想像出一幅艳丽、和谐和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呢?还有那些用孩子们的笑脸点缀在绿水青山、蓝天与大海之间的情景出现在你的视觉之内的时候,你是否已经觉得自己已经生活在一座被甜美的空气涤荡、被纯净的海水淘洗过的、没有污染的城市?
这就是意境,这就是出现在钢琴家、文学家、画家们不同于常人思维中的美妙的意境。
从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70名大画家以三角梅为主题挥笔作画开始,从参加艺术研讨会的诗人画家雁西把三角梅虚拟为作品中的“情人”开始,也从旅居海南的黑龙江画家王隽珠为参加第一届三角梅画展提着相机在骑楼转悠觅寻、终于发现“花与楼的结合”竟然是一个艺术大世界的时候开始……
海南的三角梅年年盛开,用她的芬芳与美丽来衬托你我他——海南人的心情和精神面貌。现在阳春三月的和风已经将琼州大地吹拂得万紫千红,又到了艺术家们大显身手、将三角梅的形、神、精、气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了,又到了艺术家们用画笔将三角梅的美丽与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了,又到了人们在大自然充分享受了三角梅旺盛的魅力之外,还能从另一个角度——画作上欣赏到三角梅永不退色的倩影。
阳光灿烂,春风浩荡,三角梅形正美、色正艳、香正浓。胸有成竹的岛内外艺术家们早已墨饱色浓,如何使笔下的三角梅更美、更具生命力、更能体现“岛花”、“省花”、“市花”的精神和意义,他们心中早就有了蓝图。
以我一个媒体人和作家的眼光,看三角梅这永远如夏天般热情的花簇,觉得非常需要先读懂它。只有读懂它,才能真正了解它、爱慕它、崇拜它。
其实,在岛民眼中,三角梅是大自然为装饰海南岛而赋予这个宝岛的一份厚礼。海南本身是一个沁人心扉的绿色宝岛,三角梅的出现和它那红色、紫色、黄色、白色的簇群使蓝天下的绿色山河显得更加绚烂多彩、斑斓妖娆。更为海南这个“绿岛”增贴了一个“彩色之岛”的标签。
除了一个“美”字之外,顽强的生命力是三角梅的另一写照。它从不被季节所困,它蔑视冬春之间的阴雨连绵,它笑对夏秋之间的台风袭扰。它常年开放,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即便被台风飓风吹得花瓣凋零,只要一阵微风,新生的花蕾便抖擞而生,并在短时间内迎阳怒放,形成“众花皆睡我独醒”的景观。
由于海口人对三角梅情有独钟,所以只要浏览海口的街头巷尾,你就会发现舍前屋后、庭院内外、阳台、屋顶甚至市民家中,无处不有三角梅在时时刻刻反映着市民生活的惬意,无处不有三角梅反映出市民在宜居环境中的幸福感。人们天天与三角梅在一起,朝夕相见,三角梅已经成为海口市民的生活伴侣,每天欣赏和细心呵护三角梅已经成为海口人自然习性。
当三角梅遇上艺术家,双方的获得感可谓相得益彰;当艺术家遇上三角梅,双方的发挥感可谓淋漓尽致。这是三角梅之幸、艺术家之福。因为只有三角梅的魅力能触动艺术家的灵感,也只有艺术家的慧眼能洞察出三角梅更多、更深邃的内涵。
三角梅是一种远渡重洋泊来的植物,三角梅的美和它的实质一定还有许多暂时不被岛人所熟悉的地方,真诚的希望画家们用心灵和画笔不断地探索、挖掘三角梅更深沉的意义和内在因素。结合海南省这个海岛的地理特征,结合海口这个滨海城市的独特环境,结合岛民的爱美习性,画出一幅一幅绚丽多彩、美染心扉的以三角梅为主题的画作。
画家们,也许你们已经在静静地画,所以我在悄悄地看。我等待着,我将手持一朵充满生命力的三角梅,与你们笔下的三角梅相遇,相融合,那种美妙的心情,只有妖娆烂漫的三角梅心里知道。
灵遁者散文:吵架的艺术
文/灵遁者
导读:跟女孩相处,记住一点:少说过去,多谈未来!
下笔写字,文章就有,对一个作家来说是难的;可抬腿伸手,步步是生活啊。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人情世故,是嬉笑怒骂,是点点滴滴。
今天就说这一个“骂”字,这里面的“艺术”可深着呢!不能说外国文化不丰富,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总之停留在影片中的那几个词“谁特”,“法克”,“必吃”“安斯”……总是略显单调。而观中国,那“骂人”的词汇和语句都宽泛得很,文化语言的丰富性和强大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就“惊了”,名著里怎么出口有“脏”。甚至我以为曹雪芹就是陕西或者山西人,因为他作品中的那些粗口方言,我是熟悉的。
相对于男人而言,女人更擅长“骂人”。我出生在农村,“有幸”见过不少村里的村妇吵架,那场面,我就不描述了,大家心领神会即可。为何呢?不知道心理学家是如何研究这种生活现象的。以我个人之见,这是文化现象的反应。因为男人被冠以“山”,高大威猛,有阳刚之气;女人被冠以“水”,那么叽叽喳喳似乎也可以理解。倘若一个男人像女人一样骂街,多数会被耻笑,认为有“妇人之舌”,不男人!
大蒜和咖啡哪个文明?这是出自周立波和郭德纲互怼的梗。显然我们很清楚,生活需要咖啡,也需要大蒜。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咖啡馆喝咖啡,在面馆吃大蒜,这就是文明。
骂人的粗口,可以写在名著里,这就是作品。这种作品反而更接近生活,更形象,从而更深刻。但也不能满篇脏话,过了那个度,那就是“喷子”,就是“泄粪”,不是写作品了。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打小不擅长骂人,原因是口吃。你想啊,别人机枪似的“突突突”“哒哒哒”地攻击你,你气得半死,才憋出来一句话。自取其辱,这事咱不能干。那咋办,见情况不对,该出手时就出手。可是人长得瘦,家里穷,吃饭也没啥营养,自然从小没力气,所以多数时候,挨打多。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书多了,话少了,写文章多了。从一个急性子,慢慢变成一个慢性子。有时候家里人总说:“你咋慢的杂家呀?”【翻译过来就是,你这么慢性子,可愁死人了。】
后来长得很大了,30多了,还没有结婚。但我妈总跟人家介绍我说:“我大儿子性格好,好得很,也乖。女人嫁过来绝不会受气。”
人家也总说:“性格好就行,包容好啊。”今年我结婚了,我媳妇总跟我说:“性格太好了,慢死了。”总说我:“你能不能快点,你能把我急死。”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跟我媳妇呢,倒不是互相骂人,毕竟她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争争吵吵是有的,她说话快,我说话慢。
如果有人问我,和女人怎么相处才好?我就一个观点,少说过去,多谈未来。前几天抖音刷到一个视频,大概就是男女互相诉说过去呢,结果女朋友掀桌子了。下面一个哥们的评论很精彩:“我跟我媳妇前几天晚上聊天,两个人都发誓不论对方说什么,都是过去了,绝不吵架。结果那天晚上,打得不可开交。啥话脏拿啥骂我呢,简直就是泼妇。”看看那上万的点赞,和其他的几千评论,你就懂了。为啥“少说过去,多谈未来。”女人是情绪动物,情绪上来了,嫉妒心上来了,她才不管刚才发啥誓了。
但你要问我男人面对女人骂人怎么办?我只能说你就受着吧。假如你不还嘴,沉默,她情绪发泄不出来,后面将会有更大的“暴风雨”;假如你还嘴,跟她讲道理,理论理论,也会激起她的反感和好胜心。再假如你满口承认,我错了,我错了,她可能会说你敷衍,每次都敷衍。会反问你:“错了,你改了吗?”所以呢,没好办法,如果是新婚夫妻,那就抱住她使劲亲,别让她有开口的机会。如果是老夫老妻了,那这招我估计也悬。
中国夫妻都挺有意思,女性往往爱“反讽”一下男人,比如你对比一件事呢,她说:“那很好吗!”“那你赶紧去。”“你现在大忙人呀。”……诸如此类的话,如果是刚学会中国话的外国人,估计都要遭殃。但中国人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光听,还看对方表情或者眼神,一看,再结合话语,立刻心领神会了。往往会解释说:“没有,没有。”“就是说一哈而已。”“没有你漂亮。”……
中国还有两句俗语,第一句是:“有理不在声高。”还有一句是:“先声夺人。”就是没理,也得有“气势。”有人天生说话就像吵架,声大如雷,我一个亲戚就是这样的。
究竟哪一句俗语适合你,我也不知道。我无法教会你如何生活,但生活本身会教会你生活。你得慢慢去品味生活。于我而言,声大不了,“先声夺人”也不是我的性格。气势大,有时候看似是压了别人,更是“反压”了自己。
我母亲和我父亲吵架,我母亲总是声音很大,面红耳赤,看似她占了“上风”,其实呢,伤身体。心火大,吵完架心思不宁。我总是劝她:“妈,你今年都50了,还没有你儿子我通透,吵啥呢,吵不解决问题啊,还把自己气得。”
有一部分人有皮肤病或者其他诸如高血压,心脏病之类的病,一急,往往加重病情,要了自己的命。可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我妻子就是,她就说我控制不住自己发火。其实事后,她都能意识到自己发火了,下次会注意。
人这一生,骂人与被骂,你喜欢哪个?我希望你哪个都不要选择,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生活确实有不能控制的时候,所以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不是一句空话。
曾国藩为什么被多人推崇,就是因为他能控制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从而在30之后,仕途扶摇直上,终成晚晴“四大名臣”之首。
曾国藩年轻时候,不怎么节制自己,而且口出狂言之类,容易得罪人。还暴饮暴食,有一次重病之后,父亲告诫他:“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在日记中也说:“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矣!”所以曾国藩有一句名言:“不为圣人,便为禽兽。”
吵架,骂人是一种生活现象,你我他都有经历。我的标题是《骂人的艺术》,似乎是有点矛盾。难道骂人还是“艺术”?骂人还有讲究?我旨在告诉你,当骂人成为“艺术”的时候,你心境就变了,就不再是骂人了。骂,争吵,辩论,诉说,阐述,文章——这就是一个过程。
生活需要发泄的窗口,你一定要找到更有益于身心的方式,去赢得生活和另一半。就好比,男人喜欢漂亮的女人,但更喜欢和悦的女人。一个漂亮但满口爆粗的女人,多数是不招人喜欢的。真正的高雅和长久的高雅,来自内心的修养和强大。就像一句俗语所说的:“如果吼叫能解决问题,驴将统治世界。”
倾听之艺术
文/霍聃
刚刚看到一本锻造女性气质的书,名为《魅力来自沟通》,其中有一则很有趣的故事。爱德华八世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国王,他为了和一生挚爱的辛普森夫人结婚而费劲各种办法,周旋于国会或舆论。你一定认为,辛普森夫人应该是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答案恰恰相反,辛普森夫人只有中人之姿。那么,这样平凡的女子怎会让一代帝王爱得死去活来呢?若干年后,史学家费尽周折,始知答案。原来,她的魅力却来源于她深知倾听之艺术。
每当爱德华八世讲话的时候,辛普森夫人都以手支颐,伸着长而优美的脖子,用无比欣赏的神态听他讲话。当爱德华八世讲到神采飞扬的时候,夫人总会睁着大大的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爱德华,美丽的大眼睛好像在说:你讲得太好了,亲爱的,我太崇拜你了,快继续说,告诉我更多吧,我会从你这里学到很多很多。
辛普森夫人的成功在于,她知道那些自认为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展现自己的学识,得到别人的认同和欣赏,是他最渴求的事,尤其是爱德华八世这样急需别人欣赏自己成绩的帝王。当她施展倾听之艺术,帝王当然会不由自己地爱上她,哪怕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
再看历届美国总统的夫人,无不是高明的倾听者。她们在公众场合总默不作声,但每当丈夫讲到激情昂扬时,她会第一个站起来鼓掌,以一种极端崇拜的神态来仰视自己的丈夫,全国人民在她陶醉的神情感召下,也不自觉地欣赏起总统的魅力来。
联想到迈克尔杰克逊的死,他一生都活在冷酷的父亲和冷漠的媒体的指责中,极端不自信。假如迈克尔能娶到辛普森夫人一样的女子为妻,鼓励他,赞赏他,也许他就不会沉迷于麻醉剂,最会悲惨地离开人世。
没有懂欣赏的观众,舞台上再光彩的表演也会大打折扣。懂欣赏的观众是演员成功的助推器。做一个会欣赏的助推者,助推他人成功,也是功不可没的。学会倾听的艺术,我们都可以做到。
书法与田畴
文/李丹崖
我练习书法之后,总是容易把书法与故乡的田畴联系在一起。
那一笔一画,横平竖直,总让我想起故乡的阡陌,诗词有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被阡陌分割的田垄,就像是一笔一画的方格纸,田畴上的一垅又一垅庄稼或药材,就像是一横或一竖。
书法中的“点”,好似故乡田野里的深井,庄稼人多是从这些井中浇灌庄稼,很多字也正是由“点”出发,而后有了荣枯浓淡。
春夏,是庄稼最繁茂的季节,也好似是我们饱蘸了一笔墨,开始书写,墨迹在宣纸上漫漶出好看的纹路。田野入秋,一枚字或一幅字已经基本写就,而冬日的萧索就是一枚字的最后一个笔画,多半是枯笔,是苍劲却又稀疏的枝枝杈杈,多像冬日的景象。其实,也像极了旧时被犁铧和靶齿翻耕过的田野,没有了庄稼,那样的印痕却依旧淡然好看。
小时候,我常常喜欢在犁铧和靶齿翻耕过的田野边发呆,看那些田地里的勾勾画画,这是庄户人家的“枯山水”,谁说农家人就不懂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早的艺术说不定就源于田间的劳作。冬日的枯与守,让人想起书法中的枯笔,或者是蔡邕当年所创的“飞白体”,浓墨在宣纸上笔走龙蛇,最后所带来的枯丝,是墨虽弱,笔力俱在的一种见证,这样的见证,是见风骨的。
史书记载,曹操最爱这样的飞白体,也最爱在屯田督耕之时,用刀剑在土地之上划出这样的笔画来。鄙乡至今尚有两座“观稼台”,是曹操当年施行屯田时所遗留,虽然已经望不到曹操在大地上的手书,但遍野的庄稼在秋收之后,不都是苍劲的“飞白体”?
人,到一定程度不妨多一些“临枯之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没有了枯之守,哪有繁茂的张扬和挥洒?
赤子之心
文/尚新娇
上世纪90年代买过一本《傅雷家书》,九块六毛钱,简装本,朴素的白底封面上斜印着一管鹅毛。傅雷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特质面貌,在轻松恳挚的艺术话谈中一一呈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他为在国外研修钢琴的儿子造就了一颗带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中国心”。从中,我们看到一个既苦心孤诣又柔情似水的父亲形象。
今年暑假前到单位图书馆,在一排书架中挑选了傅雷、张大千的艺术随笔。巧合的是,把两位的书放到一起读,发现一桩艺术史上“王牌怼王牌”的批评。傅雷先生对张大千的批评如此尖锐、冷峻、犀利,令我感到意外。
对于张大千,傅雷这样批评道,“画作的审美属性解体,艺术作品变成了社会观念的附庸”“鄙见于大千素不钦佩,观其所临敦煌古迹多以外形为重,至唐人精神全未梦见”……相反,傅雷对黄宾虹却是评价甚高,“先生以数十年寝馈唐宋之功,发为尚气写意之作,故刚健婀娜,纯全内美,元气充沛,大块浑成……”
“内美”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一个区别“外美”的特质。市面上洋洋画作,以此为参照,大体可分出泾渭来。
据说,那一时期,黄宾虹的一幅山水画,仅几万元,或十几万元,与张大千500万元的巨额数字具有天壤之别。拿到现在,一个美术评论家可能会随和附势,以显者为贵,写一点追捧阐释的文字,这样既无风险又有好处。但是,傅雷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不是画作润格的高低,不是市场冷热的风向,而是真正的审美品格。
反过来读张大千的随笔,他的性情跃然纸上。他没有太长的文章,也没有高深的理论,给别人作的序言大多区区几百字,短而精,简而赅。他的经历颇为传奇,他早年所行走的敦煌,之后所行走的海外,加上浪漫的感情生活,都使他周身充满着绘画之外的神秘感。他说作画要“大、亮、曲”,他的文字也是如此,甚至人生也是如此。
与张大千的女儿张心庆偶然有一次交流。那是2013年10月,为参加在郑州举办的张大千书画作品展及高峰论坛,张心庆专程飞来郑州。身着红外衣,头戴红礼帽的她,快言快语,一副乐天派的模样,让人看不出她有80多岁的高龄。从她身上,似乎可以看出些许其父张大千的影子。老太太说,物质财富我没得到什么,但精神财富得到的还蛮多的。爸爸经常对我们说,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学会做人。
画家张大千,在女儿心里是最好的父亲,在读者心里是经历传奇的画家。在耿介的评论家傅雷眼里却是另一番评骘。
傅雷字怒安,据说是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为他起名时便以“怒安”为字,这也暗合了他此后的性情做派。傅雷做学问做得十分严肃投入,他对事不对人,并不看谁的脸色,是那种不吐不快的人。
傅雷曾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一些翻译的谬误,因此得罪了翻译界的人。他也得罪了文学界,在为才女张爱玲感到惊艳的同时,也指责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人物“疲乏,厚倦,苟且,浑身小智小慧的人,担当不了悲剧的角色”“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不仅张爱玲,鲁迅、钱钟书、老舍、茅盾等都曾被他列入批评名单。
而在美术界,他则直指张大千。傅雷料到自己文字的爆发力,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你读了以上几段可能大吃一惊”,继而不无伤感地说,真有艺术良心、艺术头脑、艺术感受的人寥若晨星,要谈也无对象。
读他精辟的评论,我时常会联想起他的家书,他的柔软热忱,他的博学风骨。他追求士的弘毅与担当,也愿意负重而行,更追求精神的清洁与人格的自律。
这就是傅雷。做学问与做人,都怀有一颗虔诚无比的赤子之心,令我辈仰慕。
简单的生活……
文/徐正唯
简单的生活如一束野菜,素朴,但却营养,有滋味儿。在山珍海味般日子里咀嚼得太久的人们,有偶尔猎奇寻觅一餐野菜换换胃口的,却少有能认认真真去过一辈子简单的生活者。这真不知道是人们的悲哀,还是生活的悲哀?!
如今讲求生活的艺术的人多了,古今中外名人哲人谈生活的艺术的书也出了不少。可惜许多人总是不明了,真正的生活是简单的生活,生活的艺术就是追求简单生活的艺术。
简单的生活包含了足以聊慰平生的元素:妻、子,还有朋友。冬晨为妻、子做饭,冬夜同妻、子拥“炉”(电热取暖器也)看VCD,试比那些寒冬陪伴他人泡包厢哈公关麻将,深夜归家四壁冷清孤枕拥衾熬天光之辈来,孰乐?朋友如水,君子之交,偶然天南海北一通长途电话问候,或者公干途经顺便登门一席谈,胜似陈酿佳醪倏尔打开,总得让你美美陶醉回味一段时日了。这样的天伦之乐,这样的朋友之乐,既是简单生活的必要要素,难道不也是生活的艺术不可或缺的元素么!
简单的生活包容了更多的反省和更大的追求。反省往日的喧嚣烦躁,追求未来的宁静永远。喧嚣的生活毁灭的是才智,烦躁的生活埋葬的是事业。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待到省悟这两句古训时,往往一个人所剩日子已经无多了。
简单的生活却病延年。即便从一已私利着眼,简单的生活也远胜于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简单的生活是精神的绿色食品,没有功利的激素激励,没有色情的广告挑逗,没有恩怨情仇的水火淬灼,生命之树在简单生活的贫瘠石缝中犹如千年老龟百年首乌十年山药一样肌肤黝黑丑陋形状盘虬扭曲但却悄没声息地松龄鹤年!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简单生活中颐养而不自知,直到有一日儿孙辈熙熙攘攘恭祝高寿之际,方才恍然原来自已生活这样丰富、充足!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觥筹交错急管繁弦的生活中喘息沉重,待到有朝茕茕孑立,陡然梦醒希冀一种平凡简单的生活而不可得,才会发出生命的最后一丝叹息:江南的野菜多好吃啊!
简单的生活确如一束野菜,既富营养、滋味儿,却太素朴,淡然,直让许多人从头至尾就一丝儿都不懂得对她尊重,珍惜。
文字像呼吸
文字应该像生命的律动,有着内在的节奏和呼吸,亲切自然,简洁明快,像水一样流动,透明干净,这样的文字应该就是好文字。美在想象,用文字营造的美,可以忘却世俗的功利烦恼,进入精神的飞升,活在云上,这当然很美。艺术不应该为柴米油盐计,但没有柴米油盐怎么生活,没有生活的顾虑,才更适宜搞艺术,才能发现更多的美。
但也不一定,生活并不等于艺术,艺术可以无忧无虑,艺术可以忘掉生活,没有功利的色彩,甚至没有真善,只有美。每天我看到我楼下的那条河,那湾秋水,河中央,有一块高出的石头,经常看到站着一两只白色的水鸟,啄理着羽毛,自得其乐,它是可以目无斜视,全然不用理会周遭的变化,因为它站在那里很安全,中午的阳光特别热烈,特别鲜亮,光线极好,我从高处看,离得不是很远,水波荡漾,也不一定是清水,有时是黄黄的浑浊的河水,前面不远还有采沙船,突突地响,我也觉得很有诗意,很生动,很美,城市里很不安静,但水鸟站着的石头,却是安静的,每天都在我的眼皮底下,和我对看,却也很美,我只是觉得很美,说不明白为什么,有没有什么意义,即使入画,也没有意义,这就是美,这就是艺术吗?我说不清。
中午我在大街的转角处,看到扫地的大妈,她身上光鲜鲜亮的清洁服,黄红的条纹特别显眼,她竟然耷拉着扫帚,和旁边一个戴着绿军帽大娘在聊天,言语非常亲切,也很自然,脸上带着微笑,我们知道她们在讲话,但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街上的喧腾过于响亮,但看到她们脸上的随合,从容和满足,我也觉得很美,假如再来一片夕阳,照见她们微笑的嘴角,是不是更漂亮。艺术是不是,有时只是这样的一个细小动作,或一个小小的画面,而你不以为难,而我却感到异常的新鲜,每天几乎都有这样的事,发生,为一点小事,为一个小画面,为一句话,为一篇文章感动着,热爱着,生活着,活在现场。
搞文字,需要平静,只有平静,才能听见自己的呼吸,文字的呼吸,只有这个时候,才会文思泉涌,七窃八脉全部打开,而能不能安静地放下一张书桌,给自己一块较完整的时间,而不被冲得七零八落,我们说不清楚。活着,肯定要为生活计,吵吵嚷嚷,疲惫不堪,而不被日常琐事打断,继续文字,要有足够的精力、体力、耐力,保证一篇文字的的完成,这有点不容易,文字产生的不容易。
文字是有些秘密,我相信如此,不是每个人都懂,在一个心浮气躁的时代,文字的秘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被人发现,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