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自我的文章

2023/02/01经典文章

关于自我的文章(精选11篇)

自我存在

一场雨下终了,围绕的乌云慢慢散开,

看到蓝天的我并没有想象中的愉悦。

雨天,其实也可以很开心的。

微凉的风、从容的雨、悦耳的蛙声,

虽然没有满天星星 但换来了一夜好眠。

其实,一个也可以平淡过每一天,

不超过一百平米的活动范围,

没有外人可以交谈,

但思想却可以不受束缚-天马行空。

我知道自己或许有自闭倾向还有些微抑郁。

看着那青砖黑瓦,朦胧在雨里的小村庄,

突然发现一直把它当做是心灵的一种寄托,

是可以休息放松的地方,可以屏蔽外界烦躁,

可以喘口气,可以脱离世俗清净心灵。

原来 才发现自己是空想主义者。

有时 自己看不清自己 时常想自己存在的价值。

曾羡慕那样的宠爱,只是羡慕而已,我知道自己承受不来。

勇敢 自己没有,眼泪 从小就不被允许,

这样病态的自己 我只有自己喜欢。

要走向哪儿去

文/星空长夜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走向哪儿去。

--------题记

依稀记得大一时候看李小龙传记,那时候发短信问朋友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而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一个哲学问题,伴随一身。

此刻,似于12年上研之初,来到新的环境,接触新的朋友,开始新的生活。感情经历波澜,或许是个终点。

二十多年来,如果要说对不起谁,那只有她,吴亚,感情虽然没有谁对谁错,但如果没有结果总有一个人受伤。

路虽然是自己一步一步走过,但回头看,那时候自己是怎样的人,怎样的想法,却很模糊,或许这就是命运,岔路口很多,回头看只有一条。

也许是读书读得太久,工作的事情总是遥遥无期。那时候确是厌倦了学校生活,憧憬着工作,设想过无数种情景,开始了总会些许抱怨。这也验证了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拥有的却不知道珍惜。

我是谁,本性从未改变,性格却潜移默化的被时光侵蚀,逐渐变得老于世故。记住自己的初衷,来这是为了学习工程管理,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磨练自己在相对艰苦枯燥环境中的自我调节能力。我还是我,喜欢自由,性格直爽,敢作敢当,上进心强。时刻认识自我,去我糟粕,留我精华。

我从哪儿来,以前的路,总是那么顺利,那么容易想象,小学、中学、大学,简简单单,简单却充满着精彩的过完人生的四分之一。

要走向哪儿去,未来有太多的未知数,就像过去不知道自己会学什么专业,去哪儿读书一样,但是回头看都那么直接。今晚突然想一个问题,人到一定的年纪,经历了一些事情,行为举止就能猜出他是做什么的。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事态百变,但长期处于一种形态,人就会有其特别的特征。

路越走越窄,心却越来越大,曾经想过自己会在沿海漂泊,会出国磨练,会做自己喜欢的一些生意。现在这些都成枉然。以后或许成为项目经理,或许在从政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抑或成为老板包工头……不知所惑……

别人的赞美,我从来不觉得理所当然,世人都喜欢被夸奖,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成功是什么,一步一个脚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耐得住寂寞方能拥有辉煌,烟花虽短,昙花一现,能欣赏到最美的风景,已是无憾。

过去的繁杂骚动,刚好和现在的寂静孤单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两个月的时间,经历这么大的起伏,慢慢的适应,钟摆总是在静止的那一刻蓄积最大的力量,等待着释放出最快的速度。周而复始。

项目上简单的生活,鼓噪无味,就当是磨练自己,安静的看看过去,充实自己,将来太远,不必太过担心。

无论生处何时何地,只要用心,总会有收获。

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一生的话题。

目前,戒骄戒躁,踏踏实实,需要多看工程管理知识,边学习边实践。接触不同的人事,提炼为人处事的精华。年轻就是资本,有时间认识自己,积累知识。

秋意阑珊谁与共

文/绿茶一盏

很久没有静坐下来,写些像样的文字了。相机里的图片积攒了很多,也没有来得及上传。忙碌之后的心境,更多是倦怠疏懒。昨天开始能坐下来了,却不愿面对自己,来整理凌乱的思绪。只是一个人,听着熟悉的古曲循环播放,在渐冷的窗前读书,莫名地流泪,甚至忘记了那杯原先滚烫并袅娜着香气的普洱茶。它已慢慢退却温度,变得冰凉。

其实,每年的秋天,是我爱极了的。四个季节里最契合我的心境,也莫过于秋了。从春到秋,远去的时光,如沸水煮茶,不停地翻滚,不断地沉浮。而后,有了一份安然的沉淀。

想起那一个入秋的清晨,我坐在回乡的远行车上,低头读安妮的《清醒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旁若无人。路边和车厢的嘈杂,逐渐过滤。我没有再晕车,忘记对人多地方的焦躁,变得很安静。湖蓝色的长裙,纯白的棉纱坎肩,都是十几年前的早已穿习惯了的衣服,清净自然,伴我远行,也伴我读书,书写,还有淡淡的美好记忆。偶尔抬头,窗外的阳光温暖而明亮。沿途的绿植,从浅绿、翠绿,到墨绿,再有斑斓的金黄、暗红,带着早晨的清新,色彩参差着秋的丰盈,轻轻滑过眼帘。间或有三三两两低矮稀疏的房屋,让天空显得更高旷开朗,还有金色的晚稻田,一片灿烂明亮。一路飞奔的列车,在这样一个清晨,带我渐渐远离水泥钢筋铸造的城市森林,回归最初的自然家园。心底,因此有了淡淡的喜悦,变得生动,清朗。喜欢一个人在路上,把心交付窗外的清风,暖阳,或者沿途质朴的绿野,抑或随身携带的书籍。静默,欢喜。

然而,几曾何时,我这份安然的心绪到哪里去了?忙碌是个牵强的理由,更多的是自己骨子里的那份无奈和颓废。那一夜,我躺在床上听雨,点点滴滴,如同锤子敲打心底。细想自己近些日子的举措,对自己非常失望。一层秋雨一层凉,但雨里的寒意,远不及心底的悲凉。我那份淡泊如茶的潜心修为,又在现实的樊笼里被击打得粉碎。我其实除了疏懒,还是个懦弱无能的女子。明知道日子自然有阳光明媚灿烂,也有雾蔼霜雪风雨雷电。世间很多事,本没有什么对错,只是存在,经历,挣扎,懂得,宽恕,放下,然后回归自我的安宁,但我却常常难以做到这样明澈豁达,总在不断地选择后,又不断地懊悔。

或许修心,是要学会平静接受,也允许自己失控似的释放,然后选择遗忘,自我过滤。让那些负面的阴暗的思绪,如同雨过天晴,随风散离。选择做本真的自己,不修饰自己的快乐,也不掩饰自己的忧伤。但悲喜是自己一个人的事,需要无人的角落独自释放。

那一日薄暮清寒,我穿一件早年的黑色长裙,搭一条橘色的围巾,去枫林路,访秋,也是放逐自己的心绪。金黄的白杨和槐树,浅黄深红的枫叶,还有斑斓的乌桕树,在秋雨洗礼之后,无不明净透亮。暮色中的池塘,饱经风霜后暗红的菖蒲叶子,静静立在水面上,临风入梦,没有悲喜。游移小径,随风飘离的落叶,朵朵如蝶,映衬着淡淡的桔黄灯光,在一片温柔轻暖中,写意秋之阑珊。这时,悲欢仿佛成了遥远的往事。

依稀记得那一年的春天,我坐在飞速奔驰的动车上,隔着玻璃窗户,用小卡片机抢拍下故乡的春野。虽然照片有点模糊,但金黄的油菜花田,在阡陌纵横的绿荫小路旁漫延,一望无际,豁然开朗。友观赏后,对我说:"这组照片可以让抑郁的人清心开明。"我不觉微笑,这何尝又不是久在尘世的纷繁错乱中自我泅渡的游子心中良药?可以治疗心底的那份淹没在人群深处的孤独,让灵魂渐至安宁。心有归所,处处是岸。春去秋来,不论如何季节轮换,我们心底需要的都是这份本真自我的明净温暖。

提醒自我

文/李子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

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

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所以说,许多危险来源于自身。

觉醒

文/宋淑艳

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好一个觉醒年代,让人深思,发人深省。百年回眸让人感慨,让人感叹。

该剧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突出展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者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回顾了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光辉历程。

这部电视剧让我们看到了特殊年代在中国人民身上迸发出来的那种超强的自我治愈、自我疗伤、自我反省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叫它——觉醒。

正是因为有了革命先驱李大钊、陈独秀先于他人的觉醒,才有了《新青年》的创刊,有了“五四运动”的发起,之后便有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先人寻路忘生死,换取百姓一世荣。正是这样的觉醒,才使得中华民族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1915年中华大地上推翻腐朽没落统治阶级的呐喊声四起,我们看到了一个觉醒的年代即将到来。大浪淘沙,奋马扬蹄。陈独秀、李大钊等相约建党,我们在中国大地上看到曙光初现,社会主义在中国终成必然。中国人民几百年来屈辱的历史即将由此改变。

我们无不感恩。没有雄狮向天吼,何以家国论情怀?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恩来、毛泽东等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从觉醒中走来,为了推翻一个腐朽的世界不惜放下高官厚禄、为寻求光明追求真理,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出家门。他们誓言铮铮:“我不爱国谁爱国,我不爱民谁爱民?”

他们似乎是为国家而生,满心装着的都是祖国的伤悲,他们痛着祖国的痛,怜爱着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他们不以国弱而卑微,他们不畏强权,愿与祖国同荣辱共进退。正是先驱者们的觉醒,才有觉醒中的中华民族一辈又一辈。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让觉醒后的中国人有了一面前行的旗帜。就是这面旗帜历经百年征程,创造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

觉醒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国破山河碎,需要觉醒;贫穷落后,需要觉醒。上下求索,何惧道路蹉跎?觉醒是一副良药,是每个时代的重锤。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拍得好,播得及时,让人们再次感受革命激情,重温那段革命历史,从而懂得什么是责任担当民族大义。觉醒提示今天的人们无论身居何职官居何位,都要不断地学会自我修养、懂得自我测试、提高自我觉醒的能力。

今天的觉醒,就是要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去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不辜负这美好而伟大的时代。

提升自我的三种途径

文/念念

思能解惑

学习的过程,最怕什么?答案就四个字:不求甚解。

有句名言:书读得多但不思考,就会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而当思考多的时候,才会认识到自己知道的其实很少。

想学有所获,人就一定要有钻研的精神。要养成不断思考的习惯。

这个过程肯定会遇到很多瓶颈,但每突破一个难题,都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消除疑惑。

只有对一项知识或技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理解,它们才会真正地为你所用,成为你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正如古语所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味地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只会让自己迷惑而无所得;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钻研、积累知识,也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

学而思,思而行,行而至。任何时候,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都是自我精进最好的方式。

勤能补拙

有句话说:以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其实还远没有到拼天赋的程度。

追求快速成长,希望能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多的成果,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

可一旦在学习中抱着这样的想法,那就注定会学无所成。因为所有的学习,想从入门到精通,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事实上,优秀的人,学习上都在用笨办法。就是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去实现一点一滴的成长。

世界上从来没有捷径,通往成功最快的路,就是以勤为本,认真治学。只要足够勤勉,一定可以有所得。

给自己多一点时间,肯下笨功夫,就没有学不成的事。

熟能生巧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点,明明感觉自己已经学会了,可到了实际要运用的时候,又会变得模棱两可,似懂非懂。

原因就在于,学得还不够扎实,并没有达到能将它灵活运用的程度。

学以致用,方为学。

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是有没有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学和用之间,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而要实现这个步骤,关键靠的就是熟练。

熟能生巧,巧而精通。

生活中,我们常会羡慕那些拥有高深学问或精湛技艺的人。但等到有一天,当我们终于通过辛勤耕耘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后,就会发现,成功并无诀窍,只能依赖于熟能生巧。

在学习这条漫漫长路上,愿我们都能不断精进,终有所成。

寻觅自我

文/无名指的等待

早已褪去了骄阳般炽热的抱负,早已淡忘了当年信誓旦旦的雄心壮志,早已忘怀了儿时怀揣铭记的梦想。如今的我们奔波于毕业,招聘会和面试之间,成为初入社会的鸡雏,稚嫩而无知。当年的梦想,如今只能在梦中偶尔出现,而我们想都不曾去想也不敢去想。

有些人抱怨着父母给自己铺的路子,整天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的干着别人梦寐以求而自己极其却厌恶的工作,寥寥度日终其一生。有些人到达象牙塔的顶端,拿着博士学位却从事着和自己多年从事的专业关系不大的基层工作。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重复着找工作辞工作的循环。

四年的大学磨去了我们曾经的棱角,我们变成了一个个大同小异的“轮子”,和着“时代的脚步”前行着,不曾有转弯的念头,也不曾有转弯的机会。疲了累了便昏昏沉沉地睡去,有太多的“力”推动着你前行,不管你想与不想,不管你累与不累。

《在云端》的主人公瑞恩把人生比作背着包裹的旅人,首先我们得装包裹,先是一个空包,背带勒在肩膀上,感觉到了吗?然后往背包里放些小玩意,收藏品,感觉怎么样?然后,是衣服,台灯,毛巾,电视?再感觉下,感到吃力了没?接着收拾更大的,沙发,床,餐桌,全部放进去,车也放进去,房子也放进去,不管是间单人公寓,还是套二居室!假设你的包够大,全部都装进去,现在试着走两步……而如今的我们,离开学校后还剩下什么,空背包一个,顶多装着几本证书,感受下背包的重量,还行吧!是否觉得很庆幸,我们的背包没瑞恩说的那么重。然而,空空如也的背包,却已然装不下我们当初的梦想,我们感觉背包越来越重,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背包里渐渐多了一种我们触摸不到的东西,这件东西叫做压力,我们被压得喘不过气。然后因为这压力,我们有了收藏品,有了衣服有了台灯,毛巾,电视,沙发,床,餐桌,车,房子!然后,我们再次回到了瑞恩的定式中。

我们不是瑞恩,我们没有傲人的飞行里程,也没有那么可观的收入。我们的确有压力,但是我们也远不及他的压力。

人生不是一座孤岛,我们需要互相依赖,我们也有很多责任--经济的责任、家人的责任、爱情的责任,这些责任是不可推脱也不该推脱的。但是,你永远不要忘记,你还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对你自己的责任!

呓语-小二

文/小二

这次,想说的,也许,差不多就只有这些了吧。没有剧情,人物来诉说,也没有太多的讲究,大概就是这样吧,最近,一切安好。

记得很模糊,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想的,说的,写的,表现的,不再是一种童真与浪漫,更多的是想表达成年人的阴影,考验,欲望,辗转反侧,困顿迷茫;抑或是光明,追求,憧憬,克制。这也许是一种阶段性的表现吧。

你只有自己颓废过,消极过,堕落过,你才会去体谅,宽容,理解别人的颓废,消极,堕落,而不是鄙视,指责,嗔怒或无视。你只有自己奋斗过,才会知道能坚持奋斗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能够从所有的消极与颓废之中挣脱而出,继而奋斗更是多么的不容易。

一切繁杂各异的,无所作为的表象,深入探索,必有其因。坚持本心,不忘初心是不易的。人在困顿迷茫之中有了深切的体悟之后,才真正发觉,理解内心那一道纯净自若的光亮是自己的净土,而支撑着这片净土的是对某种事物的向往与渴望,或是不想告人,不可告人的某种欲望。诚如安妮宝贝所言,用肉身和情感去遭受,去经历,倒是胜过独自的臆想,揣测等肤浅虚假的方式。

一直以为,一个人不可能真正的理解另一个人的伤悲,以至于把安慰与劝告归结为本能或本性。直至有了相似的经历才会有所体悟,触摸到,体会到了别人的深沉与悲伤。当能够深切的体会他人的悲伤,却发现不可逆转,所有安慰与劝导,都成为一种苍白而又无力的言语,才知道那些笑容的背后埋藏着多少心酸与不易,也就会更加用心去捕捉那些敏感的言语,体会他人的心情。怀着一颗光明的心看光明与黑暗都是光明,当在黑夜中穿行过方知,那是一颗多么纯净无瑕的心啊。等到了看的听的多了,倒是把黑暗与光明弄得泾渭分明或者模糊不清,倒也多少有了阴暗面,也知道别人能坦荡的,坦诚的相对,那种感觉是多么的好,能找到一处光明之处殊为不易。

无数次证明,迷茫与困顿,甚至是深深的无奈都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无论是过不去的过得去的,都会成为过去。人,总是要展望未来的,回望过去只是为了警戒自我,深陷泥淖这种事倒是不至于做的。

而一个能够理解,体谅他人大多数无奈的人,相对来说有精神的独立与克制。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而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体会。无论是自我的感觉糟糕,自我的放纵,终将被克制,套上枷锁。可以是追求,是光明,是向往这些自我诉求,也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或物。克制之后,人总得为自己的肆意妄为,自我放纵与任性付出什么代价,可以是时间,金钱,健康或者是情感,并以此换来的是有关于生命的,生活的或是人生的某种感悟。

人是复杂的,每一刻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心情,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看,每时每刻都处于波动中,难以捉摸,也就稍微可以理解为何会有各种千奇百怪的行为与状态。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件很难的事,能做到的人不多,更多地是会被纷纷扰扰的表象所迷惑,误导。甚至有时候也会被自己呈现的表象迷惑自我,一个难以看清自我的人,是万万不可说自己看透他人,继而去评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倒是不必代入自己的故事。

安妮宝贝在《春宴》写道:我们的生命里,出现过的每一个爱与被爱的人。他们带来的种种,一切均是为了帮助我们行进、生长、完善、纯净。这是相爱的使命。确实如此,我们人生中所出现的每一个爱与被爱的人,他们所带来的种种,更多地是帮助我们成长与完善,这也是相遇,相识,相知,甚至是相爱附带的使命,并促使我们去懂他人,去理解他人,去倾听别人的故事。

突然的自我

文/潘多拉

多少个黑夜来临之际,一次次的将心灯点亮,只为等待那不远的黎明。明明灭灭的光阴里,偶尔拾捡一些记忆的碎片,拼凑流年里那些回不去的光影。

觅一间陋室,储一段光影,将过往的生命研成墨香,等到岁月老去,时光已远,再来品尝曾经的百味人生。

踱步在秋天里,阳光温柔得让人迷醉,满眼的秋色飘逸在眼前。也许是这个季节太过柔软,也许是这座城市太过闲逸,思绪随风飘逸。

站在杨柳河畔,你悄然而至,划破平静的湖面,却在凌乱的涟漪里抽身而去,留下风中支离的碎片……

秋风习习,树叶英姿飒爽,纵然它们的生命短暂到岌岌可危,瞬间便可被风吹到不知去向,也还是翩翩起舞,摇曳出生命里最绚烂的底蕴。

缠绵的季节,无情的岁月,遇见了,不要问初见还是重逢,就当是梦境。感谢时光,让我们有一段擦肩而过的短暂相逢。

彼时,我只想将苍凉写做美丽,将寂寞化成春秋。

自我催眠

日子反反复复,开始惧怕每天的天亮

这样的日子,开始麻木了

强迫自己习惯不习惯的习惯

一天比一天的虚伪

看着那些虚伪的笑脸,恶心的想吐

是谁说生活就是如此

是谁曾告诉我,要先学会自己把棱角磨平,那总比硬生生的被人折断,鲜血淋漓

不想,再自我催眠

其实我狠不开心

这是我唯一想说的

扯动嘴角,微微笑。

阳光依旧刺眼,风不再温柔,她也厌倦一如既往的温柔。

依旧成长,即使已失去任何意义

只想用我自己的方式,

好好的在乎那些我亲爱的人。

某些人、我狠在意

某些人、我狠想在乎

某些人、我无能为力

今天下午的阳光很好,照在身上,很暖,很暖,就像冬日里喝了一杯热咖啡。

在街上漫无目的的乱逛,第一次一个人逛街。

看到喜欢的东西,不再是想将它们收入囊中,

只想好好欣赏,等待,或许某天会有比我更适合的人出现。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 看着别人幸福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那么,现在的我已经学会怎么幸福。

真正的生命

文/袁文磊

在精神的世界里,真正的生命是对自我心灵的一种探索,寻找灵魂的蛊,为此而乐此不疲的奋斗。世界上大多诺贝尔获得者除了我们看到的勤奋之外,绝对有着对此项研究欲罢不能的热爱。他们找到了那份精神的蛊。----------------------------------------题记

生命的历程就是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每个人都是这样。这不是在诠释生命的诞生和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过程的意义或者是探索我们生命的谜底。

人的目的就是人,最终就是想成人,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实现自我,实现自我不是说我们在某个领域有多么的突出,实现自我是生命的最终体现。世间原本没有我们这个个体,生命的诞生就是上帝播下的种子,这颗种子具备长成大树的所有内在能量,我们的生命历程就是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大树。爱情、亲情、友情、教育、事业等等都是这颗种子长成大树的阳光和雨露,你需要什么样的爱情、亲情、友情、教育、事业等等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种子,但每颗种子都具有长成大树的能力,如果这棵树所需的阳光和雨露充分就会自由自在的长成大树,所以这就找到了生命欲望的源泉,我们本身就具有去寻找阳光雨露的本能,我们寻求美好的爱情、渴望得到和谐的亲情、希望受到自由而愉悦的教育、寻觅我们所喜欢的事业,这一切都是我们在寻找我们所需的养分。当然,爱情不美好、亲情不和谐、教育受约束、事业不喜欢,这样的给养会使我们的生命之树发生畸形。

由此而得之努力是人的天性,凡在实现自我的路上走着的人们,他们能从努力中得到愉悦;凡得不到愉悦者必然是阳光雨露的缺失,就如我们所说的迷茫,爱情不美好、亲情不和谐、教育受约束、事业迷茫或不喜欢,这很难激起一个人对奋斗的热爱,如果我们为了生存所追逐的恰恰是我们不希望的,如果你还不得不努力的话只能抱怨现实的无奈和残酷了,但你在反问自己一下,你对自己了解吗?

任何被迫的努力只能称为无奈,任何不以成人为目的的人都是对生命的扭曲,就像一棵树,它所希望的是繁茂的生长,绝非什么为建设所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所有以实现自我为目的的人,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以及社会所散发的光和热是更大的。因为社会是人的集合,需要的也是这样的成长。

下面我谈论两点,一个是读书,一个是理想,以此来表达我对发现自我,寻找理想的自我见解。

谈及读书我是深受周国平的影响,他是我目前最崇拜的作家。书籍汪洋大海,知己者数本而已。只要是人类思想、情感、智慧的结晶的书都会有它的读者,在浩瀚的书籍中总有你喜欢的书籍,但我们却很难寻觅,寻访这样的书籍就如我们在浩瀚的人海中寻访知己一样,书海中也有我们的知己。当我们阅读这样的书籍时是发自内心的享受,我们会产生共鸣,会思索,好似这书中说着你内心拥有就是表达不出来的语言,那时你感到内心的释放,一种自由,在这里你会发现很多你内心拥有还尚未开发的领地。所以说书是有国度的,没有一本书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喜欢读,书的最高价值也是给予他的知己。

理想,我感觉理想是人朦胧的一种感觉,是说不清的,能说出的理想好似失去了味道。我感觉理想是源于我们的欲望,理想是在我们生活中偶然碰到的,好似我们突然有一天发现有一件事情我们非常乐于做,在这个过程中人是享受的,有种欲望驱使你去做,你的热情、你的努力就像是想获得这种享受,如果你成功了,那只是你享受过程中的一次认可,但这不是你的目的,你的目的就是享受,但事实证明这样的人更易于成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兴趣和对事业的热爱。如果你没有找到理想,是自己定制的理想,一般是很容易放弃的,但请不要以放弃而自责,这只不过是你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走错了一段路而已,既然不喜欢没必要强制性的走下去,因为这个世界里真的有你喜欢的东西。感觉这理想就如寻找伴侣,真正的喜欢一个人是很难说清的,当你们一对眼或一牵手,就能感到一阵暖意涌上心头,这种感觉足矣证明你的爱是真的,不用给自己什么说明。如果不喜欢还恋爱只能说明人的空虚,如果没有爱还一直生活只能说明你很有责任,所以说婚姻是要有爱情基础的。在巴金所写的《爱情三部曲》中周如水是个典型的例子,但他却受着折磨,徐志摩在后人的眼中是没有责任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成为中国历史的第一个离婚的人。如果你的理想不是真实的你却做成功了,我只能佩服你的毅力了。

我敢说,不论哪个名族越是重视让人回归到探索自我的道路上,这个名族生活就越富足,产生的伟人就越多,文明就越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