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父母的文章

2023/02/03好文章

关于父母的文章(精选18篇)

谈“爱”

文/谢隆新

每个人都在经历和体会各式各样的爱。幼年时,得到父母长辈的爱;成年了,得到爱人的爱;年老了,得到晚辈的爱。而父母爱着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爱着自己的父母,长辈疼爱晚辈的同时,也赢得了晚辈的尊敬。现代社会,尽管子女多远离父母、远离家乡,而心里始终有一份对父母的牵挂,对故乡的思念,这就是爱的相趣性。

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和名字。母亲对子女的爱叫“母爱”。这种爱是一种本能的爱,是人世间最无私、最纯洁的爱。父亲对子女的爱叫“父爱”,一首歌唱得好,叫父爱如山,说明父亲的爱在儿女心中的份量。晚辈爱长辈叫“孝顺”。官员心系百姓、造福一方叫“责任”。老师爱学生、医生爱护病人叫“奉献”。企业家为社会募捐叫“献爱心”。超出了亲情之间的爱叫“大爱”。还有一种爱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味娇养放纵,连原则都丧失了的,那叫“溺爱”。还有人只讲亲情之间的爱,对社会、他人冷漠相待,这是一种“狭隘的爱”。

爱能改变一个人,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物质上的帮助。爱能激励子女成长,利于家庭和睦,为社会增添正能量。老师爱学生,会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和渊博的知识影响和教育学生。官员爱百姓,会处处为百姓着想,为人民带来福祉。但爱也是要讲究方式的,爱得不当,也会改变或毁掉一个人。家长对子女太溺爱,反而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官员失去了公允,就会增添很多社会矛盾。老师不注重教育方式,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爱讲究的是付出。有的人一生只接受别人的爱,不去赋予别人爱,这样的人枉为人生。有的人不思进取,对父母一味索取,父母老了反而不闻不问,不讲良心,这叫大逆不道。有的人好逸恶劳,反而抱怨社会对他不公平,这叫麻木不仁。

有时候,爱与恨相反。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热恋中的男女,一但感情破裂,反而滋生恨意。朋友之间一但反目,反而成仇。所以我们要谨慎交友,不能轻易付出我们的爱。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休养,才能减少和化解心中的怨恨,增加爱的情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崇高的东西。爱像春风细雨,爱像涓涓细流,爱像久旱后的甘霖,像孙悦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敞开胸怀,多付出一点爱吧!

沙发上的童年

文/盱眙白帆

小时候,家里很穷。几十平米的草房里,只有一张小木床和一个亲戚赠与的沙发。

白天,沙发是我的摇篮。父母在务工之前,把我放在沙发上,用板凳围了个严实,再拿些瓶瓶罐罐给我当玩具,然后才能放心地外出。这土得不能再土的东西,在我眼里却充满了神奇。我把玩物排好队,用手敲击,用筷子磕碰,天籁之音潺潺而出,激荡我的魂灵。这在大人们看来纯粹是噪音,对我来说,则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玩腻了,再把它们颠来倒去,重新弹奏。不小心敲碎,一阵撕心裂肺声响起,我惊得大哭。待我平息下来,玻璃碎片中闪烁着正午的日光,一片一世界,迷醉着我的双眸。

父母归来,看我坐在玻璃碎片中,心疼地要命。父亲把我高高地抱起,母亲脱下我的衣服,用力地抖了抖,又用敏锐的目光检查我的身体,生怕我被碎玻璃划伤。

夜晚,沙发是我的梦床。睡在沙发上,一个翻身就能滚到地面。为了安全起见,父母把沙发移至床边,有了这个坚实的护栏,我倒也睡得安然无恙。父母总在我熟睡之后,才放心地睡下。有时,我在梦呓中惊醒,母亲就会偎依在我的身边,用手抚摸着我的后背,口中喃喃道,“小乖乖,睡吧,睡吧,有妈在呢。”在母亲的安慰声中,我很快地睡着了。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我的家境略有好转。沙发作为摇篮,装下了我的童年,再也装不下我这个小大人了。作为梦床,沙发曾给了我童年的许多梦幻,但也束缚了我身体的自由发展。

现在,我也是做父亲的人了,偶尔也会把孩子放在沙发上睡觉。看她睡得香甜,我的心也就多了几分快慰。沙发上的童年,总有说不完道不清的故事,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美丽的所在。它不单单是一个摆设,更重要的是带给了我们温馨和欢乐。

布衣生活

文/文竹

周末上午,那位楼下有心理障碍对声音特别敏感的男邻居,以我家的砧板发出的声音太大为由,气势汹汹地上来将我家的门踢坏。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两次了。为此,我气疯了,还开始了一场家庭内战,我要先生换房子,最好是买别墅,这样邻居相互不干扰……先生也生气至极,哪轻易换得了房子……

妹妹得知此事后,带着我与父母到了一个度假村散心。

抵达的时候刚好是华灯初上时。妹妹与父母去泡温泉,我则躺在豪华别墅的床上,重返时间的故里,慢慢褪去那些用布衣包裹的岁月。

那些年,我几经辗转终于在三生石上找到了前世笃定的姻缘。但结婚之后才发现谈恋爱时的美好梦想都在生活的琐碎中消磨殆尽。我们经常会吵架,也有过许多温暖的时刻。但这时我狠狠地想,“一朵鲜活的鲜花是如何枯萎的,一颗长青的叶子究竟能绿多少时间?”若果当年我接受某个做房地产生意的男人追求,我今天真的住上别墅了吧?一定不会如此受气吧?

但再转一个身,我又想到他的千百般好。贫困造就他的粗俗,他不会在情人节给我送花,不会说讨好我的话,但他会早起为我冲蜂蜜水,会在我父母生病住院时说一句,钱不够我去给你取;会在我开摩托车摔倒时受伤了大声呵斥我为什么这么不小心……无可否认,这也是爱,也是一种呵护。他应该是我最后的归宿。

岁月流淌,布衣穿了多少年,而布衣包裹的一颗粗劣凡心,总是一有机会就会跑出来,证明我也向往锦衣玉食的生活,梦想与俊男翩翩起舞。

父母回来,我起床与他们一起到别墅的大厅看电视。是一出宫斗剧。兄弟反目成仇,瞬间,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有句台词很尖利,“要想捍卫江山及荣华富贵就必须得动刀枪”。战斗越来越激烈,我看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如此畏惧刀枪血泪,阴谋与背叛,这些都将有损我的生命。我还是坚守自己的一份忠厚与善良,过布衣生活。

父亲要去洗手间,他站起来,突然一个趔趄几乎跌倒,我赶紧上前扶住他。

我突然想起自己写过一篇《我的计划应该有你》的文章。文中我计划带着父母去漫游世界。不过事隔多年,我还是梦想计划家,没经济能力带着父母游遍天下。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心怀愧疚。但如今回想流年所经历的高山流水,磨难坎坷,内心便渐渐释然于怀。芸芸众生,多数人如我一样平凡,穿布衣,吃粗茶淡饭。这一生有时间的公正之尺,丈量人生的度,这度是分寸。尽己之力,父母生病时带他们去看医生,父母寂寥时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走不动时搀扶他们,帮助他们料理生活。或者这就足够。

看完电视后,一家人外出散步。别墅漆黑一团,孤零零地矗立着。

我们沿着路灯踩着影子向前走,细细地拉着家常。手机温和地叫了一下,先生的微信:“对不起,不能让你过更好的生活……你有权利选择……”我写一句:“你说什么呢?”

清晨,半梦半醒,别墅后的小山一片碧绿,薄薄的云雾遮盖了红尘中我那微不足道的疼痛与遗憾。我不再奢望未来的日子有瑰丽的华服,豪华的别墅。我只想守着我的平凡人生,依旧是傍晚坐在自家简陋的小屋看儿子狼吞虎咽吃着粗茶淡饭,黑夜来临,在故纸堆中阅读享受美妙的文字,又或者写了一篇动人心弦的小说……

别让爱泛滥

文/李丹丹

父母给予孩子的的爱,应该是使之充满正能量的精神结晶而不是物质上的享受。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妈妈,我感谢您让我来到这个大千世界,并让我周围充满温暖的阳光和芬芳的空气,我呼吸着每一寸空气,享受着您的爱,即便没有满屋的洋娃娃和漂亮的花衣裳。

小时候,您是慈爱的,您说过:“不要总是和别人比家世,而要比一比你们谁能走的更远,更稳。”

小时候,您会抱着我哼歌,那旋律不断萦绕在耳畔。您给我的爱,是最单纯的歌曲,是纯净的水,滋润我,伴我茁壮成长。

小时候总您呵护我,长大后却时常对我说:“以后的路你只能自己走,我没有财力助你,帮你走后门,找工作。你自己看着办吧。”您很少过问我的学习,也从不会因为我的成绩落后而打我骂我。

小时候总您呵护我,长大后却时常跟我谈未来。印象中,您是漂亮的,有挺拔的身材,如今却弯了腰。您从不让我担心家中的事,您让我做好人生规划,您让我明白现实。

您说:“我给你的爱就只有这么多了。”

我说:“够了。”

跟别人的家长相比,您不富裕,跟别人的家长比起来,您没有殷切的希望,跟别人的家长相比,您让我自生自灭。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您没有给我富裕的生活,却给了我小时候的呵护;您没有望子成龙,却给了我成长背后的支撑;您没有圈养而放任我,却灌注了我正能量。

妈妈,您比别的母亲更懂得爱的韵味。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好的父母,让孩子成人而不是成龙;好的父母,让孩子学会生存而不是依赖;好的父母,让孩子学会充满正能量而不是充满铜臭味。

请原谅我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剖析爱,请原谅我用自身的例子来审视父母的爱,请允许我用一句恳切的话语来劝导:“请别滥用你的爱,适度的爱让孩子更加茁壮成长,像初升的太阳,不辣,不刺眼,却温暖。”

母亲,您把母爱这个公式运用的真好。我庆幸拥有您这样的母亲。如酒,甘醇;如泉,清甜。

故乡的老宅

文/谢庆德

新春佳节,我驱车回老家拜年,窗外的村村寨寨,时不时响起鞭炮声和村里女人叫娘的声音。这久违的乡音,激起我无限的思念。是啊,岁月无情,人生易老,少年的时光、青春的记忆早已铭刻在心里,如今的我已是年过半百,虽然在外亦文亦官了半辈子,却自觉未曾给家乡争得过光彩与荣耀,愧对了家乡的青山绿水和父老乡亲的殷殷期许。叶落归根之时,我甚至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情来回望我的故乡与老宅!

走进村巷,石板路深,眼前的老宅,已是青草挡脚,凄然无声。父母离世十多年了,他们走了,只留下老宅的青砖瓦舍。父母亲昔日的音容早已不在,唯有门前那株苦难而孤独的梨树依然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默无声息地等待亲人的归来。

走近老宅,昔日早出晚归踩踏的路似乎不识游子的归来,露出了淡漠的容颜。忆往昔,屋外叫一声爸爸和阿姆,屋内就有应答的声音传出来。可是今天再叫一声,屋里再也无人应了,凄凉的大门紧锁着,再无人开门相迎,就连整齐的街巷也已绿草稀稀,风吹无语,再无人搭理从这个家走出去的人了。

我都老了,父母又离去多年,老宅能不孤独、能不哭泣、能不泪落成草吗?老宅默无声息,青砖瓦舍,青石门墩,大门紧锁。记得儿时,我们兄妹四人总坐在大门口的青石门墩上吃饭与玩耍,天热时从外边回来,总要抢占清凉的青石门墩,坐上去,背碰着大青石,汗水就会立刻消失,岁月久了,门墩和靠背石都光滑了,散发出一股汗味。

不,这才是生命的味道!

源头山,我的故乡!这个亲亲的名字,漂流在外的我,时刻也没有忘记过。元末明初谢氏三兄弟迁居至此,至清道光、同治年间建起了自己的祠堂、官厅、书院,还有街巷幽深的古村落群,于是有了七百年的谢氏古村、七百年的薪火相传与风雨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古村焕发生机,新房如雨后春笋,但古村落群破旧了,空心了,整齐划一的石板路长草了,过去金碧辉煌的老宅无人居住了,成了乡愁与故事。

官厅老屋,虽已十年没有走进过,但厅屋的照壁,火炉的饭板,供我们长大的鼎锅碗筷以及父母和奶奶慈祥的音容,却在记忆里真真切切。而今,父亲已离世十一年,母亲与奶奶离别我们已整整二十年……我走在老宅的街巷里,追思着逝去的光阴与记忆。

——我这算是回家吗?在外飘游了几十年,两手空空,没有买来半份礼品赠奉父母望眼欲穿的灵魂,难道这也叫回家?

孤独而又寂寞的老宅不知是否知道此刻游子的归来,一个离家时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现在却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过去气派一时的官厅和花厅,没想到人去楼空多年,历经风雨岁月的吹打侵蚀也老了,连叹息的声音也弱不入耳……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孕育我、哺育我的老宅,像离去的父母亲一样艰辛了一辈子,能不老吗?我衷心希望老宅不塌,若是塌了,我的记忆与牵挂也就塌了,我的精神家园也就塌了!但愿老宅永远地撑立着,因为屋里永远有我的父亲、母亲,还有年迈慈祥的奶奶,有他们共同哺育我们兄妹四人的日子,有苦难与眼泪,有欢声和笑语……

岁月二十数载

文/王守鸿

余幼时,家遇不幸。门庭衰落,邻舍不和。双亲背井离乡去,吾与姐沦为留守童。从此,姐弟俩相依为命。不曾得亲戚之援手,不曾有同村之关怀。更有年龄相仿者常赠予吾诸多绰号,视吾为山洪猛兽,不敢与之戏玩。

是日,姐弟俩年龄甚小,稚气未脱,生活不能自理。蒙祖父母收养,用作苦力。日日牛马相伴,月月饱经风霜,苦不堪言。一日两餐,割草兑换。筐不盛满,饭不得食;竹条鞭笞,衣留血斑。

共和五十三,吾正值幼学;父母还家,亲朋相敬哉。然吾已过入学之年,思其颜面,惟择小学四、五、六学之。虽如此,生活亦然满足,逐日食饱偎暖嬉游惯,不曾记起当初风雨相伴。

一家团圆虽是好,可伶光景不久长。共和五十五,茅屋遭人纵火,父母十余年血汗,顷刻变为灰烬。又迫于生计,全家阔别故土,流浪异乡。生活极其艰苦,食宿甚是简单。

次年,吾欲读书,告知慈父,其诺之。尔后,吾与姐拜别父母,重回故土求学。幸有伯父之助,寻得县城一私校学之。吾发奋图强,不畏严冬。又蒙一余姓老师之恩,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惟性格不足,脾气易怒。常与市井毛贼斗偶,且以为此乃正义之举,故亦常惹祸生事端。

忽一日,吾放学还宿,路遇毛贼结群,其欲送吾归西。吾与之相斗数十合,赤拳难敌众人之手,头部伤矣。吾趁乱寻机潜逃,故贱命得以尚存。

然事后记忆下降,求学生涯变得坎坷。曩惜数载之付出,终究南柯一梦。所幸赋诗之能依在,使吾得以抒腹中痛苦之感。

我有父母脱下的皮鞋

文/秦彤君

我是一个穷孩子,准确地说,我们家很穷,六十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得很不起眼,家里的家具也没样,煤气灶是北京的亲戚淘汰下来的,洋快餐店的大门距我有千里之遥。就这,父母工作也很忙,每天夜里很晚才回家。

今天,都夜里一点了,父母还未回家,我在被窝中气愤地拍着枕头。为什么他们还不回来,别人父母回来就那么早?我连饺子都吃不到几回,可别的孩子就可以整天大饭店进进出出?顿时,我气愤极了。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钥匙开门的声音,我揪紧了我的头发,泪水顺着眼角流了下来。“咯吱、咯吱……”父亲的皮鞋踩在老旧的木地板上发出了“咯吱”声,父亲从门外探

进头看了看,立刻定格在那里,并对母亲说:“小声点,把皮鞋脱下吧,娃睡了。”随后便脱下皮鞋,提在手上,我便听到了脚穿袜子轻柔的走动声。

同桌有父母给的零花钱,前桌有父母送的生日礼物。而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脱下的皮鞋!

我的唠叨谁在听

文/鲁秦阳

不需要等待高考,又一个同学奔前程去了。

真不知道人家的父母是什么心态?我的父母很爱我,却并不了解我。他们只看到我喜欢玩,有点小聪明,会画画……难道这就是我的全部?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想做什么。

我这一生,恐怕得在他们规划好的模式里度过了。不是吗?报理科是他们的一厢情愿,我只有舍弃心爱的文科来屈从。考大学,理工财经之类——他们正在干的也一直觉得很好的,然后在他们的指导或安排下寻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样过一生,我不怪他们,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吧。毕竟能突破这个模式达到一个高度的父母不多,我没那么幸运也不会奢望。

如果按我的想法来,当初报文科,然后向着自己喜欢的大学奋斗,做自己喜欢的事,一定可以当享受般做得很好。这些,都只能是幻想了,这恐怕也是我活到今天最后悔的事。

同学大圣的父母答应他在家读书,这我怎么也想不通。看看我父母,我的每一个计划在他们看来都是突发奇想,幼稚可笑。

照现在的状态下去,显然是一个已知的我不喜欢的未来,真没多大干劲。排在600多名能上大学?考上了也是一个烂二本,出来还是不占优势。

也许去报艺术生还可以上个一本,现在报艺术生的同学里有几个真有特长的?画画水平都没我高。他们不都是去学编导,从零开始?我觉得我不会比任何人学得差,因为我喜欢那些,可我父母不答应,他们不会在乎我的感受的。算了,随着他们吧,留着以后大半辈后悔。

我的父母总是用他们的经验指导我。我十八岁了,有梦想有理想也有思想了,可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我想说我成人了,知道为自己的前程负责了,你们忍心我用大半辈子时间去后悔吗?这是我的人生,是我的生命,虽然都是你们给的,但思想不是,灵魂不是。

我现在如同一个困在笼子里的鸟,想飞都不能。等明年高考落榜的时候,让父母看这些,他们一定会说,“就是你当初有了这种心态,才会考不上大学的”。这是已知的,然后,我再补习,结果就是这样。

在名为“爱”的管教与指引下,我的反抗都不会有结果。他们又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孩子心里有个结,关于未来。

牵挂

文/王华松

那份牵挂让我期待得太久,也让我顿悟“人生”的真谛。那是2007年的10月21日,我一生中永难忘怀的一天——儿子梓涵来到了人世间。

都说男人大多有一个想当父亲的梦。然而,我觉得,当自己的孩子呱呱坠地时,却是梦醒的时候。三更半夜,同在一个被窝里的儿子如雏鸡长鸣,一会儿尿了一会儿又粪了,尿布不知去了哪里,床单上一片湿漉。这时,看看那张可爱而且几乎是按比例“复制”于我的脸庞,一种莫名的滋味油然而生。幸福、疲惫,还有必须马上起床完成为他换尿布、冲奶粉的任务。如此这般,反复折腾,好不容易等到他酣然入睡,此时却已是翌日7时。唉,又得赶快起床,准备上班。

近9个月的日子,就这样重复着。

曾经有一天妻子问我:“升格”为父亲快一年了,你有什么新发现没有?我说,自从儿子降临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在为这个问题找答案了。

记得着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在没有孩子的时候,一个人的世界还是未曾发现美洲的时候。孩子是哥伦布,他把人带到了新大陆。于是我对妻子说,新发现太多太多,但第一个发现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里,我都有了一份牵挂,总在担心着儿子这样那样的问题。

自从我“升格”的那天起,我就觉得无论办什么事多了一丝顾虑,再也不像以前信马由缰。尽管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一家子如今依然穷得家徒四壁,但我在努力。于是,我的手机开关机时便会出现这样一句话:与其说梓涵属于你,不如说你属于梓涵。

离家数里、数十里、数百里甚至数千里,我总会记得给家里打电话,询问一下儿子的情况。电话中特别想听到儿子的声音,哪怕是一声啼哭,也是我旅驿中的一种慰藉。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在离家5公里左右的城南街道采访。当整栋楼里的工作人员纷纷狂奔下楼,掏出手机给家人打电话时,我却是赶紧骑上摩托车拼命往家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快回家,儿子还在屋头睡觉呢!就算是真要地震,那我也必须在地震发生前赶到他的身边……

这份恒久的牵挂,似乎正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俗话说,养儿才知父母恩。我们的父母何尝不是这样,将我们屎一把尿一把地拉扯长大的呢?我们又何尝不是父母一生的牵挂呢?我们又何时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对待过自己父母呢?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对父母的唠叨不耐烦呢?人生两件事情不能等,那就是行孝和行善!

请理解父母的爱

文/霍晓丽

父母一辈子都节俭,他们宁愿自己累一点,也想为儿女省下每一分钱。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文中“我”的父亲一辈子呆在乡下,好不容易进城一趟,“我”带着父亲打车去风景区游玩。父亲心疼钱花得太多,回来时死活不肯再打车。“我”知道父亲的脾气,便和司机商量:“一会你就说只要两块五,我爸从农村来,心疼钱。”一路上,父亲和司机聊了许多。送到家,司机目送父亲进门,并把“我”叫到身边,将二十五元还给“我”,说:“你爸很像我爸,也心疼钱,这些钱拿去给老爷子买瓶酒吧。”“我”问司机:“你爸还好吧?”顿时,泪花在司机的眼眶里打转:“他也不愿坐车,在走回来的路上被车撞死了。”

不是只有乡下来的父母会心疼钱,会为了孩子省钱,哪家的父母不为了孩子?当你与朋友攀比时,为了一双名牌的运动鞋,在递出那红得让人眼红的“毛爷爷”时,你有想过父母是如何省吃俭用,努力拼搏,费了多少汗水和劳累才换来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和虚荣心也随之增强,我开始喜欢“打扮”自己,常拉着妈妈到服装店,喜欢哪件买哪件,甚至连价格也不瞟一眼。小升初后,这种“病”更严重了,打开衣柜,可见满满的“特步”、“背靠背”、“阿迪达斯”……但是爸妈穿的衣服总是比我廉价多了,大多都是打折买的。问他们原因,总说:“衣服能穿就好,买那么贵干嘛,还不如省点给你多买些东西呢。”

看完这篇文章,再细细品味爸妈说的话,不禁将我拉进了悔恨的世界,对啊,衣服能穿就好,为什么要买那么贵的?为什么要和同学攀比?为什么克制不了虚荣心?为什么不省下些钱来,多给爸妈买些东西?

一个老外眼中的中国父母

文/网辑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两周之后,他就决定回美国了,他不能忍受隔着整个太平洋来思念家人。等我来到中国之后,所见所闻更让我对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惊叹不已。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旧房,他毫不犹豫地说:“留给儿子”我瞠目结舌地看着他那年仅3岁的小宝贝,心想:天哪,他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啊!美国的孩子年满18岁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父母,对他们来说,离开父母单独居住是证明他已经独立的最重要的标志。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美国人的这个价值观始终不曾发生变化。

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有一段时间,我的一位同事兴奋得不同寻常,这不光因为他即将踏上红地毯,更因为他的父亲将为他的新房买单。据我所知,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富翁,新房对老人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支。然而老人认为买了房,儿子就能娶到更好的妻子,拥有更美满的婚姻。不仅他们,中国的许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等等。实际上年老的父母有权享受更好的生活。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他们更应该把钱用于健康和养老。

相比之下,美国的父母更懂得享受生活,而不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在我年满18岁可以挣钱支付学费后,我的父母就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在山区买了一片土地,建了自己的小屋。我和哥哥姐姐都常常收到父母寄来的照片,和他们分享居住在山间的快乐。我结婚的时候,我和我的新娘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礼物除了30元钱,就只有一句关于婚姻的忠告:一对儿愿意向对方说“我爱你”、“对不起”和“请原谅”的夫妻将会、白头偕老。我父母40年的婚姻证明,想要拥有一位好太太,房子并不是关键。

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也很不相同。美国孩子通常会在高中毕业后,自己挣钱交大学学费。而在中国我所教的一个留学培训班级里,200名学生都是父母给钱来上课。不仅如此,他们当中只有70个人按时上课,其中只有20人在认真学习,其他人不过是拿着父母的钱找个地方打发时间。在美国,做任何事情都是要由自己买单,孩子的决定因此会慎重得多。

在我看来,中国父母这样做不仅浪费了金钱,也扼杀了孩子的梦想。无论如何,我都对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表示万分尊敬,这样的美德在西方国家是极受敬重的。但我仍禁不住要想,在父母做了这么多牺牲之后,他们以及他们的孩子真的开心吗?美国父母是否太过自私,只为自己考虑?但我还是更喜欢美国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始终不变的,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享受自己的生活。

感恩随记

文/刘茗

亲爱的自己:

近来可好?情至此,我不得不感恩自己,内心的那个自己﹑那个我陪伴我自己走过十几载的青春年华。一路上跋山涉水而来,哭过笑过累过痛过,唯有自己坚持自我隐忍前行。我有太多话想对自己说,一时语塞凝噎,那就素笺远寄,还望彼此珍重。

万物新生都要感恩,感恩太重,那是恩情如山的重托;而感谢太轻,轻得一句谢谢泯于语后。可我仍然要感恩自己,自己对于我来说太过重要,不为别人就为自己而感恩。

自己深深烙印于双亲的深情,无论我无论自己,是那么依赖于父母的亲情。有过叛逆有过顺从有过挣扎有过感动,全都是父母给予我的。可是那个深深伤害过父母的自己还能当着爸妈面来说句“我爱您”吗?问问自己还能吗还敢吗还在乎吗?我曾考虑过自己过去的幼稚和顽劣,说错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自己还能做什么,白云苍狗转瞬即逝,如果我还停留在对过去的悔恨和惭愧中只会让我自己越陷越深。看着父母的银发和皱纹能想到什么,笑着对爸妈说不老不老,转身后已是失声哑然心泪含痛。自己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呢?我对父母那种无言胜千言的心情。感恩父母,不枉哺儿深情,自己仍记。

同窗数载,笑语情谊,同龄人的交际因为一同读书一起成长幻化出无限可能。自己曾经不明白,玩伴的矛盾同桌的争吵室友的冷战,一切都是加重友谊在我心中分量的砝码。我想自己已经明白这些年来同学好友的话语笑脸是我难过时最快乐的笑料。好像我已经感恩友情了,或许在我最不经意间被感动的时刻。我说服自己去感恩朋友,感恩自己去收获每次感恩你我的瞬间。

感恩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或许是以前学习太紧张,往事的纠结现在想想不悦里又透着一点点释怀。打骂为一题,呵斥不上心。老师也有过放弃学生的念头,可我知道那辛勤说劝的背后是永不言弃的劲头。感恩自己终于能够在求学路的迷惘中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感恩师情或多或少受时间推移而浓烈,可我相信自己永远铭记!

感恩所有让我一路走来的人,没有你们我无法走到今天;感恩所有帮助扶持我的人,有你们我才会有勇气面对明天。感谢感动感激,感受感人感情,所有因心而精彩的情感都化作感恩,感恩所有感情让我学会感恩。

感恩自己,不用多说一句谢谢。感恩自己在此时已经学会感恩,时间会让恩情历久弥新,可是自己对于我来说永远都定格在此刻,在我对自己千恩化一笑的时刻。

学会感恩,才是真的长大了,成长路上才会越走越宽阔!亲爱的自己,你记住了吗?

感恩父母

文/林谦

一声婴儿稚嫩的啼哭,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你们用慈爱的目光,温暖的双手,伴我成长。每一次说话,每一次走路,你们都会投给我赞许的眼神,给予我一份鼓励。在你们的哺育下,我12岁了。

12岁的我,已经享受了太多太多的关爱。风雨中,母亲为我撑起一把大伞;迷惘中,父亲为我照亮成功的道路;灯光下,母亲为我端来一杯暖心的水;书架下,父亲为我讲述启智的故事……

记得一年前,我在医院度过了让我永生难忘的几天。二月初,冬天的寒意仍在城市上空弥漫,我玩耍时不小心把右手给摔断了,急需动手术把骨头给接起来。母亲含着眼泪在病床前安慰即将第一次动手术的我,父亲则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外地特地回来陪我。手术开始了,我在手术室里静静地熟睡着,而你们却在门外焦虑地等待着。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的右手被医生穿上了钢针,缠上了绷带,虽然我麻醉还没清醒,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感觉得到,是父亲用手抱起我,将我送回了病床。休养的那段日子,你们怕我寂寞,从商店买回了我最爱吃的零食,在空闲时讲有趣的故事给我听。每天夜里,我躺在病床上进入了梦乡,而你们却只能在床沿上小憩一会儿,多半是彻夜未睡,为的只是更好地照料我。那段日子,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有时我犯错了,你们用温和的语气教导我。有时我失败了,你们用坚定的话语鼓励我。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我真的有了切身的体会。

老家的年味

文/灵魂鸟

老家的年味是从不出村的。

过了腊八,我又和往年一年,开始在电话里和父母商量来城里过年的事。然而,越商量,越没得商量的余地,还被训斥,后来他们干脆不接我电话。

父母今年整70岁,在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本想着叫他们出来过个风光年,可他们一直不吐这个口。

眼看春节近了,当我无可奈何再次拨通电话,告诉父母我们按老规矩回去过年时,他们的话一下子又说不完了。

回家过年,是父母的期盼,是老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俗。

和父母一样大年纪的老家人很多,但在村里居住的不多。每逢过年,即便平时随子女在外居住的老人,都非要回去不中。按说,在外边过年屋里地方大又暖和,比冷锅冷灶的乡间强百倍。但是,他们和我父母想的一个样,说哪儿也没有老家的年味浓。

说起老家的年味,那真叫有味,不光是热闹,还有热量。

老家的年味重于乡情。留守的、迁居的老人们,只要同在一个村住过的,无论姓氏,曾经是左邻右舍也好,沾亲带故的也好,能趁大年下聚在一起,见个面扎堆唠唠,是再幸福不过的一件事。

老人都有老人的想法。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我父亲说过,人一旦上了年纪都会怀旧,如今各奔东西,谁过得好赖,谁身体如何,不过年是见不着听不到的。再者,老一辈人对村子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年轻时洒下的汗水都在这片土地上,一起扶犁、耙地、播种、扬场等,是生活中最好的伙计。

过大年敬祖先是村里的习惯。各家各户的老人们都希望带着满堂子孙在先人的牌位前敬献贡品、磕头谢恩。老人们最爱给子孙们讲家族的来龙去脉,交代晚辈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根。这话很实在。

回老家过年,很有滋味。

拿俺们村来说,很多时候,凡留守在村中的人家,年下都要合伙开一次大灶。从外边回去的人,带着食材,往一起一攒,五花八门的各种佳肴便马上出锅,往往是屋里院里摆得满满的,老的少的坐得是里三层外三层,无拘无束地边吃边唠。

吃罢饭,就更有趣味了。老年人坐成一排,晚辈按门户站在一起自报家门。这样,老人们可以认清谁家几口人,子孙们也可认识村里还有哪些老人。最后,找个地标,合个影,才算完成了过年的仪式。

老家的年味的确没出过村,从我记事起,乡亲们把那份亲情味、乡情味看得比啥都珍贵,确实难得。细想想,老家的年味,才是人间真味。

感恩之心

文/韩榕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这是一首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叫《感恩的心》。感恩,是我们所有情感中极具的一种美感,是一朵心灵上浇灌出来的七彩之花。

到底何为“感恩”呢?是感谢吧!有的人会答道。可单单一个“谢”字却永远无法诠释这个词,它只能代表其中的一部分,一个表面。

何为“感恩”呢?“感”和“恩”这两个字底下都有一个“心”字,这是强调心的重要性。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倾听,用心去付出,用心去感知,这才是感恩的中心大意。如果这种说法太过笼统,那换种解释。在我们一天天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存在,他们教会了我们说话,教会了我们走路,教导我们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见证了我们无数次的第一次,包括我们的生命也是他们所赋予。他们教会了我们感恩,不一定是言语表述,从行动上,他们也尊敬父母,孝敬长辈,这就是在给我们树立最好的榜样。

当我们渐渐长大,也会像他们当初对待自己一样,对父母也有同样的宽容和尊敬。这就是感恩,说起来很简单,可真正做到,没有那么容易。生命何其伟大,在我们降生的那一刻起,注定要承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份恩情太过贵重,因为他是用尽无尽的爱堆砌起来的城墙,高塔,堡垒,无坚不摧。如果能把这份情打成欠条的话,欠下的数目是无期,而还清这笔“债”的期限却是遥遥无期。

感恩就得用心,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多去感恩一些人或物,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好。

“青春如洒,成长正酣”,青春成长过于美好,而如果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任何一个人,一个物,那就好比好酒装进了夜光杯里,会让人更加沉醉,那么心灵上也会长出更多的七彩之花。

拐个弯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王国梁

我小时候性格执拗,遇事容易钻牛角尖,而且很任性。

初三毕业时,我没考上理想的学校,很是灰心丧气,觉得自己完全没了前途。父母整天在我耳边唠叨让我复读,母亲甚至还把老师请到家里来给我做工作。可我早已心灰意冷,他们的做法让我烦不胜烦。那次,在母亲的又一次唠叨之后,我终于爆发了:“别说了,打死我都不上学了!”母亲气得举起手来,在我的后背上拍了一巴掌。我挨了打,更加觉得委屈,于是冲出了家门。

我一个人跑到附近的村子,漫无目的地游荡。前路迷茫,我心里又彷徨又无奈,就想这样不停地走下去吧,走到哪里算哪里,即使走得无影无踪也是一种解脱。我像一只受伤的鸟,孤单落寞,不知道要飞向哪里疗伤。

走着走着,我迷路了。抬眼看看四周,一切都是陌生的。我恐慌极了,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这时我才想起有父母在身边是多么踏实安全。

我太自私了,只想到自己的感受,从来没在乎过他们的想法。我以叛逆的方式,向父母宣泄着自己的失落情绪,其实他们比我更难过。迷路的我很想像小时候一样,大声喊上几句“妈!妈!”母亲就会立即出现在我的身边。我下意识地喊起来:“妈!妈!”可是,没有人应答。

惊恐之中,我四下张望,发现往右拐有一条小路。我拐上小路,走了没多远,就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景象。眼前开阔起来,看到了不远处的村庄,路上还有三三两两的行人。我心里也豁然开朗了。

这次的一个拐弯,让我意识到,我在人生的路上也应该拐弯了。拐个弯,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一路打听着,在天黑下来之前回到了家里。母亲见了我,眼泪唰地流了下来。爸说:“***找了你一整天,都快疯了!”我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妈,是我太不懂事了。”

那次“离家出走”之后,我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懂事了。我听了父母的话,回学校复读。我开始学着体谅父母,也开始学着让自己勇敢地面对挫折,理智地面对生活。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漫漫,我们一直都在朝前走。但是,没有任何人的路总是通畅的。走入困境中时,不妨拐个弯。拐个弯,真的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感恩父母

文/朱若琦

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必须有感恩之情。如果我们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点燃了一盏明灯;如果我们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就犹如掌握了人生宫殿的钥匙;如果我们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就像在人生的海洋中拥有了一艘坚固的船……

感恩的人有很多,首先我要感恩生我养我的父母。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妈妈要上班,衣服没人洗。我很想让妈妈轻松一下,于是我就决定来一次“秘密洗衣服”。这也算我感恩父母的一部分吧。首先我学着妈妈洗衣服的样子拿出了一个洗衣服的盆子,把它放在了浴缸里。然后又往盆子里放了些水,接着又把要洗的衣服放进盆子里,最后在里面放了少量的洗衣粉。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就用手使劲地搓了起来。不一会儿,卫生间里,泡泡满天飞。大大小小的泡泡,在太阳的照耀下,五彩缤纷,显得格外美丽。欣赏完了美景,我又继续不停地搓。又过了一会儿,我的手都搓得通红通红了,弯得腰疼背疼。才洗了这么一会儿,我就累成这样。那爸爸妈妈一年四季都在为我操劳,岂不更累?而他们却没有在我面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想到这里,我不由地加快了手中的活。洗呀洗呀,当我看到一盆脏水时,我笑了,甜甜地笑了。我又加快了洗的速度,不一会儿,就洗完了。

当我晾完衣服时,妈妈回来了。妈妈看到我洗的衣服时,对我说:“真是个懂事的女儿!”我心里甜滋滋的。

通过这次洗衣服,让我体会到了做父母的辛苦。我以后一定会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的。

书信情深

文/王忠阳

1990年,我离开家乡,到千里之遥的济南读书,思乡之情不言而喻。那时候还没有哪位学生敢奢望有一部手机,和家里联系自然都是写信,一封信快则3天、慢则5天左右能到家里。再收到家里回信,那就至少需要这样双倍的时间。同学们都天天盼着能早日见到家里的信,虽然在和平年代,家书一样抵万金。

给父母写信,不用字斟句酌,情至深处,洋洋洒洒,数千字就跃然纸上。每次写信,信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有什么新变化、自己身体很好、请父母不用牵挂之类的话,就是让父母知道自己有一颗思念家乡思念父母的心,不让他们担心。父母回信多是家乡又有什么新变化、庄稼又丰收了、父母身体健康、不用想家之类的话。那时候交通不方便,一学期我只回家一次。所以有时候还照了相片,装在信封里面,外面一定郑重地写上“内有照片,勿折”字样。

月是故乡圆。在异乡,看到天上的圆月,就会悠然想起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父母,家乡的一山一水、父母的一颦一笑,都会浮现在眼前。这时候,肯定会准备好纸笔,将思念之情诉诸笔端,千言万语在笔下流淌。

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到哪里,父母的心自然都会牵挂到哪里。父母收到信后,特别是信内再加上自己的靓照,那自然就像亲眼看到他们宝贝儿子一样。他们回信常会写,见信如面。然后再告诉自己天冷要加衣服、天热要减衣服,要好好学习,不懂的东西要多问老师,要向优秀的学生看齐,要和同学搞好团结。家里一切都好,不用老牵挂。

一晃20多年过去了,自己已经不再写信给父母了,而是经常打电话问候。现在每周我都会或一家三口、或带着闺女回家看看。如今,书信已逐渐成为一种记忆,但当年那份亲情却永远在我内心深处延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