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技术的文章

2023/02/03经典文章

关于技术的文章(精选6篇)

不要把工作干成技术活

文/张勇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在北京广播学院读的大学,所学的是如何拍新闻纪录片,掌握的是程式化的东西:“比如先拍什么,拍多长时间,然后再拍什么。我那时的拍摄熟练到了无剪接的程度。比如某个会议,我先拍标语,然后拍领导讲话,最后拍观众鼓掌。我拍完之后这条新闻就可以自动生成了,不需要任何剪辑。但是我完全忽略了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已经把拍片子当成一个纯粹的技术活了。”

“1986年,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到北广讲课,我的实习作品《战士从这里起步》被推荐给他。伊文思看到一个小战士哭泣的画面后,问我为什么拍这么短。我说这是特写,不能很长。伊文思说:“你知道他为什么哭吗?要把看到的原原本本交给观众。”他的话给我非常大的启发和震撼,让我明白其实拍摄纪录片时,摄像机就是你的眼睛,展现真实的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段采访对我触动很大,仔细想想,我们身边,有多所少人不知不觉的,早就把工作干成纯粹的技术活了。更有甚者,很多人对此还颇为自豪,“别看这工作在您的眼里挺复杂,在我这,就是熟练工种”。

这让我想起当年张大千先生刚刚留学归来,拜在曾熙门下学习绘画的事。张大千自恃有留学功底,技艺纯熟,在完成老师留给他和大师兄的作业时,当成纯粹的技术活在做。

当时,张大千脚上穿的是从日本刚买回来的皮鞋。对于这种穿上既好看又光鲜的皮鞋,张大千早就想画一画了。一个小时后,张大千便得意地交了自己的作业。同时,他朝还正在埋头苦干的大师兄那边望去,发现大师兄正在画一双脚。画纸上,那双脚有多丑陋就有多丑陋。

老师曾熙将两个人的作品拿在手中,仔细端详后,他开口道:“这次获胜的作品是这幅名为‘双脚’的作品!”张大千听后诧异万分,他急忙问老师:“我的画到底哪里画得不好?”曾熙微微一笑回答道:“鞋子画的再漂亮,它也只不过是一只物品,并没有生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脚,何谓鞋?最关键是,画活了隐藏在鞋子里的脚,也就画活了个性化的鞋。”

张大千毕竟是一代大师,他吸取和总结了这次失败的深刻教训,再也不把绘画当成纯粹的技术活,而是把没孵化作为为之融入心血、耗尽心力表现内涵的艺术品。应该说,他后来能够登上艺术的巅峰,与这次败给师兄有莫大的关系。

同样一件作品,可以出之于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匠人的作为。但彼此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匠人的习性是重复。

如果你意识到不应该把工作干成纯粹的技术活,自然时时都会充满创造的灵动,看似不起眼的工作也会风生水起。当年上海有个沈京似,是个大吃家。把祖辈留下的家业吃得精光,卖房子卖地吃。一般南北名厨到上海打天下,别人都可以不见,但沈先生却是要会一会的。沈先生当然不是有吃就到场的人,一般他要看请的什么人、谁烧的菜,嘴刁得怕人。他是潜心研究“吃”的一代沪上美食家,成为餐饮界的“无冕之王”, 在社会上颇具声望。后来沈先生穷下来了。什么也不会,就会个吃。出去登记要工作,人家问他,你会干什么?他说我会吃。呸!谁不会吃!后来有人把他这个本事反映给陈毅市长,说有个人光会吃,看给安排一个什么工作合适。陈市长说:“哦,那算得好汉子。吃了一辈子,散尽家财去吃,不容易!让他到国际饭店工作吧。专门做菜的品尝工作。”后来上海国际饭店的菜一直质量很高,与他这张刁嘴的贡献分不开。给他开出的月工资是两百元左右,在当时也算很高的工资了。专家教授也不过如此。他的烹饪研究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水平,六十年代,他主持编辑了《菜谱集锦》一书,曾多次再版,广泛应用于上海和全国各地大宾馆,但他不同意把自己的名字印入书中。他是烹调界公认的权威,为许多人赞赏。

无论你在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充满激情、充满创造地投入进去吧,千万不要简单机械地重复,干成了纯粹的技术活,让每一次重复都迸溅出些许新意吧。

逐梦人

文/喜闻乐见

法国伟大的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曾说:“凡是人能想到者,必有人能实现之。”

现已83岁高龄的资深研究员何登骥老师,为实现花粉管道法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育种目标,在逐梦的实践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持续不懈的艰苦探索,熟练掌握了一系列花粉管通道法的育种技术。

外源DNA导入植物技术,是将带有目的性状基因的供体总DNA片段导入目的植物,筛选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培育新品种,属远缘杂交。

应用该技术,不需要原生殖体或细胞等离体组织培养和诱导再生植株,易于育种工作者掌握和实践,可以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发展分子育种。

该技术食品经检测系非转基因食品,安全可靠,能够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可使目的植物达到高产、优质、多功能性等特征!

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技术的设想,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周光宇教授1974年在我国率先提出来的。

1991年,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周光宇教授带着她自主创新的花粉管通道技术来到湖南省水稻所寻找合作伙伴。

花粉管通道法,既可以避免产生有害物质,又有育种时间短、操作方便的优点。何登骥被这个全新的技术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所吸引,立即答应与周光宇合作。

1996年省科委将水稻研究所主持的,外源DNA导入技术培育水稻新品种列入“九五”攻关课题。何登骥老师参与了水稻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研究。

在实际操作中,他发现该技术在低世代,优势特征不明显,可控性差等问题。

为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一是查阅资料作读书笔记,二是积极探索增加动手能力。

1998年,何登骥老师退休,卸掉了职务工作的压力,决定全心全意把在职时尚未完成的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的研究推向新台阶。

注册成立了“长沙县登骥生物技术研究所”。聘请他的堂弟农艺师何加太夫妇作他的助手。

何登骥老师20余年的退休生活,把精力和时间全部用在研究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上,不管是炎热酷暑,还是寒冬腊月,风雨无阻,他都坚持每天早晨5:00起床,农忙时不到7:00就来到育种试验田,晴天头戴草帽,雨天身披塑料薄膜,将可食性旱粮、蔬菜、药材、野草等植物DNA导入水稻受体。

这种技术不仅具有不改变传统水稻固有的遗传性状,同时把水稻品种有益的隐形性状转为显性。

经过20余年的进一步探索,准确掌握了一套新型花粉管通道分子育种技术。这套生物育种技术,在他的研究所使水稻育种变得更快捷、稳定,可控性强,安全、实用性更广泛。

目前已经育成一批带有目的性状的优质高产水稻、耐盐水稻、含低隔水稻新品系、香型水稻品系、富硒水稻品系、旱稻品系等水稻品种和稻种资源。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系)在长相、产量、品质、功能、抗性、适应性等方面比原来传统水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如今他的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种试验面积15亩,2500余份育种材料,分早、中、晚三大部分。

在这些品系材料中,有10大系列品质优良的高产水稻新品种(系)。成功审定了3个品种。2006年审定“玉米早稻D早21”,即湘早籼43,耐盐水稻604,耐盐水稻603于2019年在海南审定。

1、如大穗苦瓜早稻517 。

于2008年6月提取食用苦瓜外源总体DNA导入受体水稻新品系8早8112【P47(早稻85-183+玉米)+湘早籼27号】,经2009年至2013年每年在湖南长沙东郊和海南三亚种植选育,于2014年稳定,2015年作早稻新品系观察,2016年进入早稻品比试验,两次重复,全生育期118天。平均亩产1362.5斤。比对照早优604,(亩产875.4斤),增产35.8%。

经湖南省农科院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化验分析结果:糙米率79.72%,精米率75.36%,整精米率61.07%,里白度乳白米长6.45毫米,长宽比3,直链淀粉0.91%,胶稠度105米,糊化浓度2级,蛋白质含量9.68%。隔含量为0.12mg/kg,属低隔水稻品种!

该品系茎杆粗壮,叶片挺直,耐肥抗倒,特大穗,高结实,每亩有效穗15.2万,每穗总粒数350—650粒,结实率95%。表现突出,2017年已获农业部保护。

2、耐盐水稻新品系3个

耐盐水稻育种,于2015年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海南大学林栖凤从事耐盐作物分子育种研究,已经在耐盐蔬菜分子育种及分子生物研究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冬在三亚何登骥研究员与海南大学林栖凤教授合作,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由林栖凤教授提供的可食用性野生植物DNA导入三个水稻受体中,并获得导入的(远缘杂交)种子,从2008年起,林栖凤负责种子DNA检测和部分育种经费。经5年春冬两季分别在湖南、海南三亚、陵水等地种植和筛选,获得18个耐盐水稻株系。2012年在江苏盐城农科院院本部试验区和金海农场分别用0.1%、0.3%、0.5%轻、中、重三个代表类型进行试种,从中选出海湘030、海湘121、海湘119三个品系(组合)。

一般水稻耐盐极限为0.06%—0.1%。

2013年在江苏盐城大丰市金海农场,盐份浓度为0.3%—0.35%条件下,对来自全国16个品系(品种)进行中试,展示中何登骥选育的耐盐新品系“海湘030”表现最为突出,熟期适宜,茎杆粗壮穗大粒多,长势旺盛,落色好。

2014年江苏省大丰市金海农场示范种植耐盐水稻100余亩,其中“海湘030”种植50多亩。2014年10月21日,江苏农科院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在盐城召开耐盐水稻新品种现场观摩评议会,有武汉大学、沈阳农大、海南大学、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长沙县登骥生物技术研究所、盐城市农委等20多位专家和领导,新华社、新华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的代表参加观摩会。各耐盐水稻普遍长势良好,群体整齐一致。现场对“海湘030”大面积种植测产,“理论产量为403.4公斤/亩。

来自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陈绍清副教授,沈阳农大陈温福院士,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盐城市农委王甫同推广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的现场鉴定: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海南大学合作项目、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等单位育成的一批优质、高产、耐盐水稻品种(系),在沿海滩涂种植表现好的耐盐性,具备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3、富硒水稻新品系生早7个、生晚1个

在登骥研究所的试验田里,笔者看到,6—8代品比丘块,富硒雀麦早稻、富硒大麦早稻、富硒苦瓜早稻、富硒蒲公英早稻、富硒水芹菜早稻、茭瓜大蒜富硒早稻、富硒功能性晚稻、富硒北方直播粳稻等品系,叶青谷黄,交相晖映。

其中富硒功能性生晚1 ,于2009年8月提取可食性蔬DNA导入广东省中稻品种黄华占,2012年长沙作晚稻品种稳定。2013年参加品比亩产1035斤。比岳优9113增产3.6%,2016在湖南试种350亩。经湖南省农科院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检测,硒含量0.087mg/kg,符合国家富硒稻谷标准(0.04mg/kg-0.3mg/kg)要求。

2016年12月国家(北京)食品研究所检测,硒含量0.087mg/kg。符合国家稻米标准。

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验结果出糙率80.2%,精米70.0%,精米率62.8%,粒长7.5毫米。长宽比3.8,垩白粒率8%,直链淀粉16.8%,为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

在何登骥的试验田里,旱稻品系、再生稻、米粉加工稻、等其他水稻品系,利用芭蕉、薏米、芦荟、红茹、黄瓜、牧草、油菜、芦笋,南非草、荞麦等外源DNA导入水稻品种的各种育种材料纷呈芳华,带来希望。同时也给他信心,激励着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们看到一切新品种和新农艺都不是突如其来,自我发育和自我生长起来的,而是来自最纯粹的科学领域持续不懈的艰难探索得来的。

可喜的是,在何登骥老师的不懈努力下,育成的优质稻种,已形成订单农业,对社会的贡献也在产生积极影响。

从2018年至2020年7月,与重庆汇鑫云强实业集团旗下的重庆归胜农业科技研究院,广东省乐昌市泗洲农林畜牧专业合作社,福建腾禾米业有限公司,浦城县柯武农机服务合作社等单位均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

如重庆汇鑫云强实业集团今年已推广7000亩,农户反应好。2021年推广种植5万亩。

其大穗苦瓜早稻517,富硒功能性生晚1,低隔新品系生晚5,浓香晚籼1815,硒香晚稻8225等新品系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这些优质大米已走进平常百姓家!

何登骥老师成功地把其他农作物、植物DNA导入水稻,培育出一个个新型品种(系)。培养出来的新品种不仅在提高米质上取得骄人成绩,而且在人们食用后发挥出保健作用。这些稻米,有的可以增钙,有的可以补硒,有的可以降糖,有的可以养颜,有的可抗癌,增强免疫力。如他培育的保健品种“中优634”,含有大量的苦荞成份,苦荞不仅可以降糖,还有一种特殊成份叫“生物警察”,专抓体内致癌基因—自由基。人们食用了这些稻米,就象给自己身体注入了“长寿基因”、 “健康基因”、“美丽基因”。

任何收获不是巧合,而是每天的努力与坚持得来的。

2018年6月25日和7月11日,2020年6月至7月,院老科协副会长丁超英、涂武飞与笔者分别多次在上午和下午,来到何老师的试验田,试验田选种铺有5亩多地,2500多份材料。含有苦瓜、荞麦、蒲公英、玉米、东瓜,芦苇等DNA成份的水稻品种(系)竟相争艳!

金黄的谷粒,绿叶青杆交错在一起。有的已经收割,有的叶青谷黄挂满穗头弯下了腰。有的在抽穗,有的在灌浆,有的刚扬花,有的还是青苗。

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位令人敬佩的老科技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有天气温达36度,天上没有云彩,大地没有微风,草木纹丝不动,稻田水汽蒸腾。只见何老师头戴一顶小草帽,一双高筒雨鞋,身背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若干小纸袋与塑料吊牌,一支铅笔,一个记载本,蹲在田里数禾篼,看穗子,数谷粒,鉴定植株。对表现好的摘下穗子,套袋考种。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裳,稻叶刺伤了他的手臂,引起奇痒难受,胳膊起了很多疙瘩。在高温高湿的稻田里,工作3个多小时,没见他喝一口水。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休息,忘记了喝水。

傍晚7:00钟左右,我们离开建议他一同回家,他说:还要把今天的活干完才能回去。

我们看到,何登骥老师为实现花粉管通道法水稻育种技术付出的坚辛劳动,就像一个大国工匠,逐圆农科梦!

2020年7月27日

当年劳模是“厂红”

文/刘兵

大伯生于农村,劳动意识从小就根植于心。高小毕业后,他在部队军械所当了一名维修兵。也就是从那时起,大伯对各种各样的机械维修和保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刻苦钻研技术。转业到地方后,大伯主动请缨,在县城一家国营纺织厂负责机械维护。

机械维修原理相通,大伯关键是对此痴迷,跟着师傅蹲车间,虚心请教,听每台机器运行的声音,判断可能出现的故障点。大到电机小到一颗小螺钉都不放过。下班后,大伯看机械结构图,在维修车间琢磨和加工各种易损件,节省外采成本。参加省里举办的培训班,学习理论,大伯跟外地的高手切磋和交流。一年后,大伯对厂里一百多台(套)机器了如指掌,维修技术突飞猛进,被任命为车间副主任,成为厂里技术能手的后起之秀,更是众挡车女工眼里的香饽饽。

那时,厂子里不时掀起一场场劳动竞赛,比劳动效能,比成品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竞赛既是比个人技术,也是暗中在拼设备。机器用得顺手,平稳,操作工心情就爽,效率也高。大伯是挡车女工拉拢和追崇的重点人物。她们既爱慕他俊朗的外貌,更喜欢他的技术和人品。大伯在车间作巡视,总有女工热情地找他聊天,恨不得机器出点小毛病让年轻主任修修;还有人给他递上热茶,带来专门为他定制的卤菜,主动提出帮他洗工作服。大伯找理由对这些热情似火的女工们婉拒,最后看上了历次获得劳动能手称号,并不善于言辞,心灵手巧、温柔贤惠的巧云姑娘。这以后,巧云姑娘就成了我们的伯母。

在厂子里干了近30年,大伯以技术为抓手,以厂为家,怀着高度敬业爱岗的精神,兢兢业业,被县里、省里行业树为劳动标兵。后来,纺织厂改制,大伯又成了私企老板一再挽留的“老人”。直到退休,年近七旬,还不时有外地管生产的厂长登门,邀他出山,对趴窝的设备进行“诊断”。

现在,我时常去拜访大伯。谈起以前的辉煌工作经历,大伯总是津津乐道,口齿显得特别清晰。他当年无数奖状、证书和奖品至今保存得完好如初。

大伯动情道,他们那个年代,劳模最被姑娘爱。它代表着小伙子有进取心和好品行。姑娘们竞攀高枝,就图以后过日子靠得住,有奔头。一旁的伯母赞许,笑得满脸的皱纹荡漾开来,当年把他这个“厂红”追到了手,一生的幸福感总是溢满心头。

喜欢

文/蒲公英

为喜欢的事,我总是不遗余力,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

喜欢读书,就每月在网上买书,买自己喜欢作家的书,却对流行作家的书望而却步,我把这点归结为我是有经历的人,所以喜欢有深度的东西,我的小伙伴们对我说,都流行电子书了,纸书又费力又占地,可我依然买书,在我看来,只有买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这符合我唾弃不劳而获的作风。

偶然,认识了金大爷,在和金大爷断断续续接触的岁月里,看到一个老人对知识的执着,他的修养,才学,无不让人敬佩,帮金大爷做事,内心充满了喜悦,懂得感恩的老人用丰盛的饭菜款待我,让我内心温暖。我的老爸说,他那么大岁数了,一个人在国内,好危险呢,我也有此担心,但每次打电话过去,都会发现,老人的生活很充实,不但儿女日日电话关心,更有当年单位的同事挚友来访,那个小小的三居室常常高朋满座,让我欣慰。

我想,是喜欢,让我结交了一些朋友,认识了一些网友,或者,在单位,有一种某种难以言状的共鸣,那些感觉深藏在内心深处,像暖宝宝,在寒冷的冬日给我心灵的温暖呵护。

我是狮子座,算命的说,狮子座的人心重,还真是。

那年,师傅去世,我去送行,在师傅的遗像前,我驻留很久,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内心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当年,是师傅将我带到了技术岗位,那些挤破脑袋想进入这个岗位的人不明白,为什么他会选择我,选择一个老实巴交,没有任何看上去有精灵技巧的人,师傅说,他老实,我喜欢这样的孩子。

那些年,师傅的话如一把保护伞,遮盖住了所有的暴雨,我呢,也尽力多学技术,以报师傅知遇之恩。

转眼,师傅走了很多年了,世间早已诸多变化,他的徒弟我也已来到了中年,凭着师傅给的傍身的技术,屹立在周围都是唾骂的环境中不倒下,每次夜里梦到师傅,都是泪流满面,师傅说,我喜欢你,你去做吧。

这些年,经历人世沧桑,母亲去世也看到了世态炎凉,老爸步入老年,而我呢,也是一步一坎坷,但我喜欢去做的事,从来都没有放弃,真的。

未来,还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为钱去做事,从来都不是我的特长,喜欢就好。

姥爷:祝您96岁生日快乐

今天是姥爷的生日,恍然之间又回到姥爷的身边。

春节前夕,我和爱人一起回老家看望姥爷和母亲。

按照往年规矩,春节前我们一定要给老人添置些新衣服,以表达我们的孝心。因此,到老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姥爷逛商场。我紧紧跟在老人的身后,在不经意之中却忽然发现姥爷一下子变矮了,腰有点弯、背也有点驼了,但姥爷走起路来还是那么精神,逛商场倒有点象赶路的样子,不免让后边跟着的人有点担心。我望着姥爷的背影,想着我们这个家能有今天,全都是有了他。他的身体里聚集了对这个家庭的全部责任,从我记事那天起,他一刻也没有闲过,他很少有笑脸,家里人谁都害怕他,可就是他用辛劳的双手默默无闻地养大了妈妈,还养大了我们姊妹三个。对于一生没有生一个儿子、只有一个独生闺女的外祖父来说,在对我的感情上等于做了两辈人的父亲。所以,在我的心里姥爷是我最亲的亲人了。

姥爷今年已整整96岁,他除了耳朵有些背、爱唠叨过去的事儿之外,头脑清醒得很,记性也特别好,甚至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他在开封学徒时跑日本的事儿还记得清清楚楚。他骂日本人是龟孙,骂汉奸是杂种。

姥爷说起三年自然灾害的事情更是记忆犹新,他常说:“那些日子就感觉熬不到头,整天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春天还能上树捋些榆钱、槐花、柳絮,或到地里拔些荠荠菜、蚂蚁菜对付着掩掩饥,到了夏天就只有吃树皮了。不是说现在你们不知道仔细,你们倒的刷锅水,也比过去我们喝的汤稠,可不能糟蹋老百姓的辛苦啊。”

记得姥爷曾说过的一件事情,我一生中都不会忘记:一天傍晚,姥爷下班想回家看看,半路上忽然发现撒落在路上的几只红萝卜,喊了喊前面没有人应声,就随手捡了起来,刚走不远又发现了几只。他想,肯定是拉萝卜车的掉下来的,顺路能捡几只萝卜孩子们明早不就能吃一顿饱饭吗?结果姥爷只顾顺着路捡萝卜却走迷了方向,直到半夜才摸到家里,姥爷累得筋疲力尽、饿得饥肠辘辘,把捡到的五只红萝卜放到家连夜又赶回了厂里。

小的时候,姥爷的家规很严,只要老爷在家吃饭,每次都要全家人坐齐了才准开饭,小孩子必须等大人动过筷子之后才能动筷子。吃饭时不准说话,他还不时地用眼睛盯着我们,看看碗里的饭喝得干净不干净?饭桌上洒没洒东西?虽然他不吱声,可吓得谁也不敢在饭碗里丢米粒、饭桌上掉馍花、洒菜汁。

在我的记忆中姥爷从来就没有给姥姥说过亲热的话,姥姥见了姥爷也从来不敢大声说话。家里想干点啥事只要姥爷不点头谁也不会再提起,可姥爷却永远是通情达理的,永远是勤劳节俭的。如果姥姥生病或生闷气的话,姥爷就会在深夜从十多里远的工厂跑回家,有时候说句话,有时候连一句话也不说,看看家里没事就又随即回去了。因为那时的工厂是不允许回家住的,即使允许回家住,我们家那时租的小房子也没姥爷住的地方。

姥爷有一手远近闻名的木工手艺,特别是他的雕刻技术在县城和乡下是没人能比得过他的。改革开放以后,记得一个专门给香港承做红木雕刻的工艺家具老板多次请姥爷随他南下,姥爷说啥也不肯再当别人的赚钱工具了。但谁家有技术难题、谁家有雕刻或木工帮忙活,保准随叫随到,不惜搭上几个星期天、甚至搭上自己的木料给别人做家具,图的是他的技术和人品得到大家的认可,他常说:“吃亏就是福”。姥爷最让人赞叹的作品是由他自己设计、自己亲手绘画、自己亲手雕刻的顶子床,但做一张雕花的顶子床至少也得近半年的功夫。我记得姥爷亲手雕制的顶子床全县也超不过六张,其中我和弟弟妹妹每人一张,都是姥爷送给我们的结婚礼物,至今我们都保存的很好,八五年曾经有人慕名而来出五千元(折合现在五万元)的高价想买走一张,可我们谁也没卖,因为它永远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纪念之物。

姥爷除了他高超的木工手艺之外,在家其它什么家务活都能干,裁衣缝被、绣花描云样样精通,到了周末只要工厂里没有加班任务,姥爷就会一整天守在家里,或做一些邻居送来的帮忙活,或陪姥姥干些家务事儿。姥爷高兴的时候还会主动的教我们一些传统小手工技巧,但跟姥爷学东西时,我们总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真正学会他的技术不挨上几顿吵那是不可能的。爸爸和妈妈最害怕跟老爷学东西,姥姥压根就躲着姥爷不去学那摸不着门儿的臭本事。姥姥去世的时候,我们家的生活已经开始逐渐好起来,但姥姥去世后,姥爷每逢过生日,就会不由自主的念叨起姥姥没有福气,说她要能再多活几年就能享到我们姊妹几个的清福了。

姥爷从小吃尽了苦,十三岁就外出学徒木工手艺,跟着师傅走南闯北练就了勤劳、倔强的性格。那时候当徒弟不仅要起早贪黑伺候好师傅,还要察言观色照顾好生意场。为了能够得到师傅的器重,多学点、偷学点绝活,擦桌扫地叠被子、提茶倒水掂尿盆是当徒弟必需干的眼色活,想给师傅洗衣、洗脚也得看师傅喜不喜欢你,不是谁想干就让你干的。因为姥爷干什么事情都不惜力又能看出活眼儿,小小年纪就得到了师傅的器重,后来也就早早的出了师,练得一手鲁班技艺,成为解放后新中国的第一代技术工人。

姥爷年轻当工人的时候更显得踏实、能干、好钻研,一直是全县木匠行里的名匠高手,据说县里每逢搞技术革新总会有他的份,不是带队到外地参观学习,就是在技术小组搞技术攻关。虽说他的话不多,领导和同事们却都很尊重他的意见,他也总能按要求出色地完成任务。有一件事情我不止一次听姥爷提起,那就是当年我们县里建铁工厂时,厂长曾直接找到县工业局领导点名让的姥爷调过去做模型工,恰恰当时姥爷所在的木器厂又死活不放,局领导就让姥爷表态做个选择,姥爷没办法就打了个折中:提出先到铁工厂帮一段忙,然后再回原厂工作。从此,姥爷的工资关系在木器厂,干活和发工资则在铁工厂。姥爷虽然年年当模范,但在厂长那儿却捞了个两头不落好,还差点把工作关系给丢了。因为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姥爷他“只会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工作中也得罪了不少人,一个时期曾成为“资产阶级技术臭权威”挨了批判。

后来听外人说过,姥爷也曾经多次当选过市里的模范工人,但问起姥爷这件事,他会轻描淡写的告诉你是哪一年、当的什么先进,一点没有炫耀之意,只是让人感觉到他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年轻时的不舍。

姥爷未退休之前,一直拿的是技术工人工资,是高于国家干部的,但是姥爷身上上从来不装分文钱。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零食、不喜欢穿新衣服,也就是说只会挣钱、不会花钱。爸爸妈妈看着姥爷为了我们全家过着节俭操劳的日子,实在过意不去,就给他买好香烟送到厂里让他学抽,没想到抽了两天就戒掉了。他还说:吸口气、吹口气都是钱,浪费!后来爸妈觉得老爷回家一趟走路太远,就有目标的积攒了一些钱,给姥爷买了辆自行车。可姥爷执意不学,说太操心、骑不好碰伤人还得赔人家钱。硬是把自行车给了妈妈,让妈妈上下班骑。

姥爷的日常生活就没有人比他更简朴了,能省就省、能简就简,吃饭穿衣从不讲究,家里谁多花一分钱,他准不会给好脸色看。我的生命和成长就是老爷用汗水挣、勤俭攒出来的分分毛毛从阎王爷那儿给买回来的,因为我生下的第七天就因受风寒开始输液吃药,到上小学中西药没有间断过,恰又遇三年自然灾害缺吃少穿,姥爷的工资几乎都花到了我的身上。用老爷的话说,给我看病打针、吃药花的钱摞起来都比我现在的个子高得多。可想,如果当时不是姥爷有一把好手艺,我不知还能不能活到现在。

姥爷已经96岁了,他现在还不肯歇着,俗话说:老不歇心,少没良心。他整日还是忙个不闲,打扫院子、修剪树枝、叠花纸盒、系中国结,自己寻摸着活干。老爷还有一手很少有人知道的传统秘制绝活叫“鲁班锁”,按照“同行是冤家”的“潜规则”,“鲁班锁”在工艺上可是木工的技术秘密,是很少有人掌握的“鲁班”绝技,做起来需功夫,拆起来费心思、装起来要智慧,必须掌握诀窍才行。为了让传统技术不失传,为了让现在的孩子们变得更聪明,近年来姥爷几乎每天把时间都放在了加工“鲁班锁”上,现在他房间的圆桌子上已经摆满了他的工艺成品“鲁班锁”,一层层摞起来垒得像金字塔一样,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他就会跑到他的套间里拿出他的“绝活”让你欣赏,完了他一定会送一副给你,并亲手教会你怎样组扣到一起、怎样把它拆开,这种绝活应用在什么地方,直到你说听懂了他才放心。

由于姥爷常年保持着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本色,她的身体始终是标准的健康指数,血压不高、血脂不稠、血糖正好。同时姥爷还一直保持着读书念字的好习惯,历史名着他全部看过,《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的人物全都记得清清楚楚,姥爷可是经过五十年代扫盲的高龄文化人。他不仅会写字,而且还能画各种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有传统文化传承意义的花草图案和装饰几何图形,在我们家人的心目中,姥爷永远是我们这个家庭队伍中对历史传说、民间工艺懂得最多的人。

现在,我的人生、事业和家庭已无愧于老人们的谆谆教诲,无疑我也已成为孩子们尊敬崇拜的长辈,但有时因为心情和工作压力,常常觉得很累,有时也偶尔会出现失眠的状态。每到此时,我就会想起我们以前的家,想起姥爷讲他的过去,想起他教我怎样为人处事,再想想那时我们近似流浪的流动生活和无法与人相比的艰苦条件,我就会多一点慰藉,就能心平气和地慢慢进入睡梦之中。有时候突然间会想到:只要有姥爷在,我就会永远是个孩子,就会有人永远指点着我的生命和生活,哪怕他再严厉,也不会恨我、也不会害我。所以,我一有时间就会默默地祈祷,祈祷上帝赐予姥爷幸福、健康、快乐!保佑我的姥爷神清气爽、长生不老!

一直走在前面

文/陆勇强

一个小个子男人跑到县城来,对一位企业家说,要为他建一个网页,还可以把厂里的产品卖到国外去。

企业家沉浮商海十几年,见过的人多了。他客气地送走了小个子男人,心里却在暗暗发笑,“今天遇到一个骗子!”

马云成功后,各种版本的故事在流传,但这个故事是真的,就发生在身边。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我与一位杭州媒体圈里的朋友吃饭,他说要给大家讲个故事。当时他在杭州一家媒体工作,跑的是经济线,当时阿里巴巴刚刚起步,经常与马云碰面。马云对他说,他要搞个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可以实现付款的项目。名牌大学经济系毕业的他觉得无法理解,觉得这是一个玩笑一样的项目。

这个项目叫支付宝。现在他仍然在媒体工作,干的还是媒体行业,但现在他再也没有机会遇上马云了。

“新技术”、“新理念”往往是以玩笑一样的方式出现的。慈禧第一次乘坐火车,发现司机所在的火车头竟然在她前面,她坐着,火车司机也是坐着的,这成何体统呢?结果司机只能站着开起了火车。

这说明了什么呢?“新技术”往往是与传统技术“对冲”的,有时是黑与白的差距。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跳高运动员福斯贝里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施展背越式跳高。当时,跳高运动流行的是跨越式或是俯卧式。

他背跃式动作在世人面前显得无比的诡异而奇特,他上一场,就引来阵阵哄笑。但是,随着横杆一次次升高,观众不笑了。最后,他获得了奥运会金牌。

应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才能加速成长这是王道。但如果吃老本,在成功之后缺失领先于人的技术和理念,你仍然会再次落后。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福斯贝尔连预赛都没有进。因为背越式跳高这种“技术”比较容易学,那些身体素质比他好的运动员,非常容易地把它超越了。

从创办阿里巴巴到现在,马云的创业路总体走得顺风顺水,他的成功总是走在传统的前面,总是在颠覆着传统理念和模式。如果我们知道“福斯贝里”的故事那就明白了,要领先,那就要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