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婆婆的散文

2023/02/06经典文章

关于婆婆的散文(精选10篇)

相望·向往

文/清远

这是外甥女冉和她的男友喆相亲后的第一次约会。他邀请她吃午饭,原以为他会带着去什么高档餐厅吃一顿形式上的午餐,没想到他领着她来到一个很偏僻的小巷子里,一个普通的拉面馆,招牌还是木质的,随意摆放在门口,上面写着一个笔意潇洒的“面”字。看样子是老字号。店里的空位只有几个,几乎满座,闲聊和玩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来。

他在靠近门边的一张小桌子旁站住,“这是我常坐的位子,这家面馆从我出生开始就在了……简陋了点,但味道不差,你不介意吧?”“我喜欢吃面。就是白水煮面也非常喜欢。”冉笑了,感到一阵轻松。她庆幸喆没有带她去那些掺着音乐和红酒的高档餐厅,那必然又是一场严阵以待正襟危坐的相亲式约会。

一位婆婆从店里走了出来,看见喆后立刻笑了起来。“来啦?”婆婆走了过来。“嗯。两碗拉面。”喆坐了下来,冉跟着落座。喆拿了双一次性木筷递给冉,面上来了,冒着热腾腾的气,浮在汤上的小葱和配料卖相看着还不错,面入口爽滑,拉得极细。

“好吃。”冉开口赞道,不由得再看了一眼招牌。喆将碗上的肉一一排开,随口道:“以前更好吃,自从婆婆的丈夫去世之后,面的味道总是差那么一点。”他抬头,看了看认真聆听的冉,突然笑了,“婆婆揉面,爷爷拉面,偶尔会换过来。”夫妻二人默契配合的场面瞬间出现在冉的脑海里,她低头看了看面,不知道接什么好。“差了什么?”她问,筷子在汤里拨弄着。肉、葱、香菜,一样不差。“不知道,如果你十年如一日地吃一家面馆做的面,那么做面人的心情就很容易在面里被发现。比如有一天我突然在面里吃到了一撮没有融化的盐,后来就听说婆婆丈夫去世的消息。”冉低头看着还在冒热气的面,心底的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了一下,有些感动。

一年来,冉经历过无数次的相亲约会,而这一次是最让她感到舒服的一次相亲后的约会,在一个不起眼的面馆,和自己的另一半闲聊着,面前放着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拉面,耳边听着别人的爱情故事,心里满满都是感动。

“我们家附近也有一个豆浆铺,”冉不由开口:“两夫妻开的,丈夫是残疾人,坐在轮椅上。我上高中的时候经常抄近路走那条小道,每天都能看见妻子在前面忙着卖豆浆和老豆腐,丈夫就在一旁帮妻子递东西。有时候是碗、勺子、剪子,有时候是杯子,还有一些小物件。但是每一次,丈夫递东西的时候都会把尖锐的地方朝着自己,比如剪子的尖、刀的刃,递纸杯的时候也一定是把手向着妻子,这么多年一直是这样……”冉突然顿口,他们俩在拉面碗的雾气缭绕中默然相视着。然后两个人几乎同时间异口同声:“可能,这就是我向往的爱情。”

突然想起了仓央嘉措的诗:“在看得见的地方,我眼睛和你在一起;在看不见的地方,我的心和你在一起。”相望,向往……

与婆婆做“闺蜜”

文/兰卓

“婆媳关系,几千年都没有处对过。”这是每一个儿媳由女孩变为女人的当口,都要被注射的一剂“预防针”。初为儿媳,小心翼翼地与婆婆接触时,也感受到了她与我相处的小心翼翼。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我理解婆婆小心翼翼想和儿媳处好的心思。

自己也为人母后,我才真正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含义,为了孩子父母什么都舍得付出。我认为,人和人的关系中,父母和子女是最少功利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成为朋友,为何婆媳之间不能成为闺蜜呢?

婆婆一生为农,文化程度很低,能够认识一箩筐的字,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完整,对读书人很是仰慕。她记忆力非常好,见过世面的人在她面前说了什么,她几乎过耳不忘,此后她都可以拿来“引经据典”。因此,她的谈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知书达理,明显比一般的乡野村妇高一个层次。婆婆的子女多,与女婿儿媳相处时,她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有时谦卑得让人难受,但是大家都非常尊敬她。这样的婆婆,我与她没有太多的隔阂与代沟。

公公过了七十大寿后,我们将二老接到城里。我与婆婆的最大兴趣点在做饭,在营养搭配和美味方面,没有看过任何食谱的婆婆有惊人的创造力。一同外出吃饭后,回到家里就一起研究那些美食的烹饪方法,我喜欢按图索骥,她喜欢凭吃到的口味来做,比我得心应手。一来二去地交流美食心得,我们竟有了同师姐妹般的情谊。

闲暇时,我还教婆婆炒股。她接受新事物很快,几个月后就成了真正的股民,可以在小区里和大妈们交流炒股心得了。慢慢地,我们之间无话不谈,就连进农贸市场都要一起,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是母女呢。

我与婆婆相处的心得是,婆媳之间要寻找共同的爱好,一般的家常小事,两人意见不一致时,顺从她的想法,不妨让她做主。发自内心地把婆婆当成自己的亲人,相处久了自然就成了“闺蜜”。

一起找回年的味道

文/许会敏

老公是腊月初一的生日,每年一给他过完生日,就有了离年越来越近的感觉了。以往婆婆在世的时候,过年对我们来说就是啥都不用管,该干嘛干嘛,只需在三十前一两天揣上一摞钱欢欢喜喜地赶回农村老家,去尽情享受公公婆婆早就备办好一切的年了。卸下一身风尘与疲惫的我们,就像飞出笼子的小鸟一样欢快而惬意。我相信每个人也只有在父母面前,才敢如此放肆而恣意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却不担心会被拒绝。

“奶奶,今天我还想吃那个酸菜炖血肠,你做得这个菜最好吃。”一睁开眼睛,儿子就在被窝里兴奋地对正握着他那双小手反复抚摸的奶奶说。“好,那个有的是,杀猪那天隔壁你五婶帮我切了一大盆酸菜,加上冻豆腐、血肠、大骨头,足足炖了一大锅,只要不怕撑破肚皮就管够吃。”婆婆疼爱地摸了摸儿子的脑袋笑着说。

“还有我呢!姥姥。我还要吃你做的油炸黏饼,就是中间夹红豆沙那种。”睡在另一边的小外甥女生怕忘了她似的撑起身子抢着说。“我的乖宝,那不叫油炸黏饼,那叫煎豆包。一会姥姥就给你做,快把胳膊放回被窝里,看冻着了感冒。”每天早晨家里清冷的空气,就这样被我们这群足足睡满一炕的“馋猫”们一浪高过一浪,你要吃这、我要吃那的讨论声煨热了。

随着婆婆起身去灶间生火、做饭,我们这些简直已经被她老人家宠成了孩子的大人们,也都自动围在她的身后添柴、洗菜、挥刀动铲齐齐上阵。随着灶台上那口大铁锅上冒出来的白茫茫的热气弥漫这个厨房的,还有我们对小时候过年那些难忘记忆的回味和感怀。

脑海里如此温馨热闹的画面恍若昨日,可婆婆却已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自她走后,我们就把公公接来一起生活,至此家里的年就变得冷清寡淡了很多,我们大家也有三年不曾回老家过年了。虽说城市里的春节,灯火璀璨、物质丰富,但心里却怎么也找不到婆婆在时,那份特有的甜蜜、红火的感觉。所以今年我打算召集全家人重新回老家去过年,这既能慰藉公公的思乡情结,又能了却婆婆的心愿。因为她走的时候交代过:不管平素大家多忙,过年的时候一定要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好好乐呵几天。

我当时流着眼泪安慰她说:“放心吧,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都是一家人,年当然要在一起过了。”然而婆婆离开后的这三个春节,即便坐在高档酒楼极其丰盛的年夜饭面前,我们的心也无法快乐。每次当我们艳羡地看着周围人家依然健在的妈妈,心里总会涌起无尽的思念和惆怅。尽管每个人都极力掩饰,可那迟迟动不起来的筷子早就揭示了各自心里的沉重。

所以当我打电话通知大家,今年回老家过年的时候,听筒那边无一例外响起了雀跃的声音。我真的很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把全家老少聚在一起欢欢喜喜过个年。也让这个家在过年那几天里,重新弥漫起香甜可口的美食味道,并且找回其乐融融的温暖感觉。

家有老小孩

文/杨春云

周六准备好好睡个懒觉,婆婆来电话了,说公公虐待她,不给她吃饭。老公一听就喊我赶紧起床,回家看看。

公公、婆婆都是教师,脾气好、有涵养,一直是亲友、邻居中有口皆碑的模范夫妻。只不过婆婆三年前得了小中风后,身体不好、性格大变,敏感多疑、爱耍小孩脾气;而公公因为年轻时家庭贫困,婆婆一直不离不弃,所以对她言听计从、宽容有加。

到了家里,婆婆正躺在床上抹眼泪呢,公公坐在床边一个劲地劝她起来吃饭。我们一问事情的缘由,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昨天晚上,婆婆突然想吃大米粥,她就让公公做,公公看到剩饭还有许多,就加水煮泡饭,心想煮得烂烂的也和大米粥差不多。谁知婆婆不干了,非说公公糊弄她,粥都舍不得给她吃,一生气上床蒙头大睡,公公赶紧重新煮了稀饭,又去买了她最喜欢吃的生煎包,然后请婆婆起床吃饭。但是从昨晚到今早,婆婆就是不起来,而且还越想越委屈,打电话给我们诉苦。

我们将婆婆劝起来吃了饭,婆婆心中的怨气还没有平息。她把手伸向公公:“工资卡拿来。”我们忙问,为什么?“我工资都在你手上,以后你再不给我吃,我就自己去买。”婆婆还是满脸委屈。“你出门都要坐轮椅,怎么去买吃的?”公公嘟囔着,“那我就等着饿死?我要和你分家,自己钱自己用!”婆婆嚷嚷着。眼看两人又要争执起来,我们赶紧劝说公公:“以后妈想吃什么,您就做什么,不要总想着节省。”看着公公答应了,婆婆脸色才开始由阴转晴。背后我们又劝公公:“您就顺着她,别跟病人计较,如果妈气病了,最受累的还是您。”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

回家路上,老公说:“小时候我们兄弟姊妹闹矛盾,都是爸妈为我们调解,现在换成我们来劝他们了。现在是家有老小孩,到我们反哺的时候了!”

婆婆家的老枣树

文/微澜

婆婆家有两棵老枣树,粗粗的树干,大大的树冠,枝丫弯曲交错,都长在院子里的西墙边。

阳春三月,处处枝繁叶茂,花红柳绿。可老枣树总是慢半拍,好像与世无争一样支棱着干树枝一点动静也没有……不知哪一天,树上小芽萌出,长出嫩嫩的叶子,发出青青的枝条,而且越来越多。在春风的摇晃下,不几天,整个树就被染成了绿色。

枣树开花了,密密匝匝的小黄花点缀在青翠的小枝上,引来了上下飞舞的蜜蜂“嗡嗡”作响。一场小雨过后,绿叶沾满水珠,晶莹透亮,枣花落了,地上像撒了一层金粉,婆婆不舍得扫掉,想让它多留几天……枣树挂果了,小小的果子像米粒一样;在夏日阳光的普照下,青青的小枣“扑棱棱”一天天长大。

到了农历七月,婆婆总爱念叨一句谚语:“七月十五枣钻圈,八月十五晒半干。”枣熟了,枣皮像打了蜡一样亮亮的,有的泛白,有的泛红,有的半青半红,压得树枝弯下了腰。有人来了,随手摘一个,用手搓搓送到嘴里,“咯嘣”一咬,甘甜清脆。

婆婆说:“生枣不能多吃,吃多了会不消化,拉肚子。”她摘了一盆新枣煮熟了让我们吃,又软又甜。丈夫说:“在经济匮乏时期,这枣可是充饥的食品,还是我们几个学费的来源。”

收枣了,婆婆指挥我们撑一条床单,拿着长长的竹竿对着枣打起来,一颗颗大红枣滚落在床单上。邻家的孩子跑来跑去,嘴里填满了甜甜的鲜枣,笑声响彻小院。婆婆让孩子给东家大娘送一碗,给西家婶子送一碗,让她们也尝尝鲜。大部分枣要拿到集市上卖了换钱,剩余一小部分切片晒干,捎给身在外地的儿女。

秋风阵阵,枣树叶“哗哗”飘落在地,和洋槐树一起给院子铺上黄色的地毯。早上,婆婆拿着大扫把,把带着夜间潮气的树叶扫成一堆;太阳升老高了,她再拿根小竹棍把它们扒拉开晾晒……干树叶装进麻袋,干树枝堆在墙角。

孩子们回来了,婆婆爱用地锅煮饺子,她说:“水宽火大,一锅煮好,一人一碗,不前不后。”只见她撒一把树叶,用火柴点燃,放上干柴,手拉风箱,不一会儿,饺子出锅。

如今,婆婆不在了,老枣树仍像普普通通的庄稼人一样,不张扬,不争宠,默默地奉献着,静静地守候着我们心中的家。

青核桃

文/雨君

首见青核桃,是在二十多年前,初来潞城。九月份,逛金桥市场,在西门见农人竹篮盛满青圪蛋,不知是甚,问:“这是甚东西?”农人大概觉得我少见多怪,笑笑说:“青核桃啊。”哦,还有青核桃,我好奇着离开了。因为没有吃过,也不知道好坏,更因为囊中羞涩,也就没有产生买来尝试的心理。

第一次吃青核桃,是嫁到神泉。婆家院里围墙根种着五棵核桃树。那核桃树,已有年限,根粗,叶大,枝繁。一到夏天,酷似橄榄形的核桃叶像无数个绿色的小舟,层层叠叠,形成一个巨大的伞面供人乘凉。中午吃饭时,一家子端着碗坐在树荫下,边吃边聊,却也惬意。

树上果实累累,有的两个一排,有的三个一束,还有的四五个抱成团,沉甸甸的,把枝条都压弯了,煞是喜人。我突然想起一个人的诗句:“希冀来风,让头顶上的那个核桃松手 /重重地砸下来/ 完成开窍!我想,核桃仁的确像人的大脑,但即便重重落下,也只能是皮开核露,断不至于核开仁绽,完成开窍!想完全开窍还得经过一番捶打石砸。如同一番人生领悟,总得经过历练。婆婆看我盯着核桃树发呆,以为我想吃青核桃,便拿起棍子走进核桃树敲了起来,一颗颗青核桃从树上掉下来,我拾了满满一食品袋。婆婆拿起石头,砸开青皮,用手剥去。那青皮里面的汁液,把婆婆的手染成了黑的。婆婆又拿石头砸开没了青皮的核桃,先剥掉核桃外壳,又剥掉核桃仁上的皮,露出洁白的仁。有的仁陷在核桃壳里取不出,婆婆就用小刀一点一点抠。婆婆说家里种的核桃树品种不好,是夹核桃,果仁不好掏,吃时费劲。因为出仁率不高,所以不能卖,只留自家瞎乎吃。而绵核桃可以取出整仁和半仁,既快又省事,人们自然都愿意吃绵核桃。此时,我才知道核桃还有夹棉之分,就像夹袄、棉袄,夹袄单薄,棉袄厚实一般。

尽管是夹核桃,但婆婆还是不厌其烦地一直给我剥青皮,砸硬壳、去嫩皮,抠出白仁堆成小堆,让我吃。我一吃,果然又鲜、又嫩、又甜。我不好意思坐享其成,欲动手参与,婆婆摁住我的手不让弄,怕青皮汁液黑了我的手。那时候,我还没有融入婆家这个大家庭,但是婆婆给我剥核桃,怕把我染黑手的话,暖情脉脉,直侵入我的五脏六腑,软化着我这个在异地漂泊的孤客的坚硬而冷漠的心。

婆婆说等她把青皮全部剥掉,再去问种绵核桃的人家给我要些绵核桃,让我们拿回家里慢慢吃。婆婆告诉我想吃嫩核桃一定要把核桃放在冰箱冷藏室,不然核桃变干,皮就不好剥了,不剥皮,吃起来又苦又涩。可我特别爱吃嫩核桃,一食品袋核桃不用几天就被我一人消灭而尽。婆婆知我爱吃嫩核桃,每年青核桃成熟时,总要几番托人给我捎去剥了青皮的核桃。

嫩核桃仁也有不让冷吃的时候。我坐月子那年正好是青核桃成熟,婆婆怕我吃上冷核桃仁,让孩子吃奶后而拉肚子,就把核桃仁熬在米汤里,或者榨在豆浆里。坐月子得一天喝三次米汤,回回煮着葡萄干、香蕉和核桃仁,既为润肠,也为营养。煮了那些东西的米汤,失去了米汤原味不说,还太甜,我虽然不喜欢,却不忍拂了婆婆好意。

再后来,潞城周围山村种绵核桃的越来越多。一到九月,街头巷尾到处是卖青核桃的。尽管带青皮的只卖两块五,但人们还是愿意买八元钱的去了青皮的。恐怕人们都不愿意因为剥青皮把手染成黑色吧。有的人还买上嫩核桃寄给远方的亲戚。

如今因买核桃方便,也不贵,我也融入了买核桃的队伍,但婆婆依然没有间断给我送家里的核桃。这份绵延不断的亲情如同嫩核桃仁一般,甘甜怡人,久弥而不散。

遥寄温暖

文/钱志芳

龙年的春节又要不期而至,公公和婆婆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里游荡,尤其是老人身上破旧的衣服寒酸的样子,让我心痛不已。虽然我们每年回家要给老人不少钱,关照老人要吃好穿好,但是一生勤俭节约的老人,宁愿把钱存到银行里,也不舍得买一件衣服,添一些贵重的物品。

想到这些,我决定亲手给老人编织毛衣,然后用快递直接送到老人的手里。我把想法跟老公商量,他觉得织衣服实在太麻烦了,而且太费时间,没有十天半月是难以完成的,还不如到针纺城选购几件羊毛衫给老人寄过去。

我想了想,很诚恳地说:“买的衣服虽然很漂亮,但是不一定合身,你父亲小个子,背又驼,身形很特殊,像这样的老人,衣服尺寸比较特殊,衣服难买。所以,只有量身定做更适合他们,也会让他们体验到小辈对他们的关心。”

其实我们小辈对老人做得实在是太少了。记得我们带着孩子第一次回老家,老家家徒四壁,空空如也。但是破旧的老式花雕床上一套大红的丝绸锦被分外抢眼耀人,我知道那是婆婆一针一线缝起来专门为我们全家精心准备的。

那晚我们钻在温暖的被窝里,闻着香香的太阳味道的被子,感慨着父母对我们的深情厚爱。女儿钻在我们中间,仰着小脸问我:“妈妈,我们睡在这么漂亮的被子里,那爷爷奶奶呢?他们住在哪里?他们也有新被子吗?”

顿时我们哑口无言。

我决定和女儿去看看他们睡的地方,睡什么样的床,给女儿一个明确的交代。

房子只有两间,里间是我们住的房间,外面是客厅,客厅里除了放一张八仙桌,什么也没有。我和女儿在房子的四周转悠了好几圈,也没有找到公公婆婆的住所。

山羊“咩咩咩”的叫声把我们吸引了过去,那是一间更为破旧的草房,那是羊圈。我拉着女儿的手走进去,马上惊呆了:一床堆在一起的破棉絮!难道公公婆婆住在这个地方?!公公婆婆住在羊圈里,旁边就是整天吵吵闹闹的山羊,又是羊屎羊尿,这么浓重的羊膻味怎么受得了?仅仅几分钟,我们便捏着鼻子逃出了羊圈。

是啊,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是多么深厚!多么的无私!我站在羊圈边上一遍遍地体验着公公婆婆的那份深情厚谊,默默地对自己说:这么好的老人,如果我们对他们不孝不亲,那我们就是千古罪人!

回想当初的点点滴滴,我依然感动不已。每天编织毛衣的时候便是我温习这份亲情的时候,我的心便会更加柔软,动作便会更加轻快,心里暖暖的感动不觉弥漫开来!我织的毛衣便增加了一份亲情,我相信这件毛衣注入了更多的爱和温暖。

织好毛衣以后,我又给老人打电话,知道公公支气管炎又发作,咳嗽非常厉害,我想到罗汉果能治疗咳嗽,又买了十多个罗汉果和人参与毛衣一起寄过去。

老公又有微词,觉得我这样做是多此一举。但是我很认真地说:“事情虽小,但是我们小辈的心意父母一定能够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老人收到毛衣之后给我们打电话,心情异常激动一叠声对我们表示感谢。我觉得这份感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我遥寄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一份浓浓的爱意,一份刻骨的亲情,一份暖暖的幸福!

牵手

文/熊燕

小区住着一对老夫妻,爷爷个子很高,走路时弯着腰,不时贴耳和婆婆说着什么。婆婆个子娇小,身材佝偻。两人同进同出,散步,逛街,买菜。无论做什么,总是爷爷牵着婆婆的手,婆婆则像个听话的孩子,依偎在爷爷身旁,成了小区一道炫目的风景。有人将他们的照片发到微信上,有的说:“婆婆,你这么幸福,你知道吗?”有的说:“呵护,是一辈子的事,这样的牵手,好温暖。”我则喜欢仰着头问丈夫:“我老了,你也可以这样牵着我么?”

那天,我提着大包小包年货回小区时,又遇见了这对老夫妻,爷爷牵着婆婆,婆婆依偎着爷爷,两人缓缓向我走来。婆婆看到我,眼睛突然一亮,用力甩开爷爷的手,跑向我,一把接过我手中的年货说:“梅梅,你回来了?你知道你有多久没回家了吗?妈妈眼睛都望穿了。你不管多忙也不要过年都不回来呀。瞧你,真是乖孩子,给爸爸妈妈买了这么多东西,累了吧。”然后,一扭头,嗔怪道:“老头子,喜傻了吧,也不知道帮咱闺女提下东西。”然后不管不顾,抢下我手中的年货,塞在爷爷的手中,再一把挽住我的胳膊,眉开眼笑:“回来好,回来好,妈这就回去给你做好吃的。小时候你最喜欢吃妈妈做的腊八豆炒腊肉了,妈妈天天给你冻在冰箱里,走,妈这就给你回家做去。”

尴尬的我,站在那里,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爷爷望着我一脸苦笑。他指了指婆婆,又指了指脑袋。然后将手放在唇边,摇了摇。我明白了:“老年痴呆。”

婆婆自顾自地一路走,一路说,满心欢喜。走到他们住的那栋楼下时,爷爷停下脚步,突然一拍脑袋,对婆婆说:“瞧我这记性,梅梅不是最喜欢吃释迦水果吗?我忘记买了。”我赶紧附合着说:“是的,是的,我好久没吃了。”婆婆嗔怪道:“你这老头就是不长记性,还不赶紧买去?”“我怎么买得好呀?万一买个不熟的,无法吃怎么办?”“你呀,总是笨手笨脚,离开了我可怎么办呀?”婆婆一转身,对我说:“梅梅,你先回家,我和你爸爸买了释迦水果马上就回来。”

婆婆将手放在爷爷手中,一步一回头……

追梦的婆婆

文/刘希

两年前,老公为了出行方便,买了一辆私家车。车子买回来后,他怂恿我学开车,可我胆小,又担心考不过,花冤枉钱,婆婆在一旁为我打气:“你看满大街都是开车的,学车很容易的,你去考一个,以后他出去喝酒,你开,这样安全。”婆婆说得一套一套的,可她“站着说话不腰疼”,哪知道现在驾考有多难,她不知道我周围的朋友,都在说补考了好几次,都没过,正郁闷着呢。

尽管老公三番五次地劝,婆婆五次三番地为我打气,我还是没有勇气去考驾照。婆婆见了,叹气:“我都说了,你去考驾照,家务活儿我全包了,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你不去,要是有人支持我去考,我准去了。”我开玩笑地对她说:“妈,您不是说考驾照简单吗?您去,我支持你!”婆婆不可置信地望着我,然后呵呵地笑起来。

她对我说:“我还真有个汽车梦呢。”婆婆还有汽车梦?这可是第一回听说,我有些好奇地追问。婆婆告诉我,在她十八岁那年,去城里走亲戚,看到一本关于汽车的小册子,上面那些汽车的图片和介绍,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萌发了汽车梦。可过去的那些年月里,家里穷,私人买汽车只能做做白日梦。直到这几年家里经济条件好多了,她好像又看到希望,很想圆圆年轻时的开车梦。最近,看到她儿子买车后,开车梦就更加强烈了,可是,却不好意思跟大家说,怕人说她老了,考驾照会让人笑话。听婆婆说完,我打算全力支持婆婆学开车。

婆婆要去考驾照,全家像炸开了锅,这当然是因为年龄原因。虽然婆婆看上去很精干,但她毕竟是近60岁的人了,去考驾照,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家里反对的声音占了多数。我反复劝说他们,说婆婆一定能过,并且给他们讲了婆婆那个美丽的驾车梦。最终,大家被感动了,婆婆在全家人的支持下,风风光光地去驾校报了名。

为了让婆婆顺利通过科目一,我把电脑腾出来让她做模拟题,婆婆每天上午看书,下午做习题,像个认真的小学生。科目一考了两次就通过了,但科目二就难了,倒车入库,定点停车,坡道起步,侧方位停车,婆婆每一项都学得极其艰难,好几次差点出了状况,连她自己都想放弃了。老公趁休息时,手把手地教她,教练也特别照顾这位“高龄学员”,给她免费加课,考了四次终于通过。科目三,婆婆考了三次,就这样,历经两年半,婆婆终于毕业了。

拿到梦寐以求的驾照的那一天,婆婆说她终于圆了少女时代的梦,喜极而泣,拥我入怀。她说,她要感谢我的鼓励和支持,她说若不是我,她没有勇气去实现这个梦想。而我呢,更要感谢婆婆,是她让我知道,只要有梦想,就要勇敢追,只要走在追梦的路上,总有一天,梦想会实现。而婆婆的驾车梦圆了,家里的笑声也更多了。

温暖跨年

文/透透

一放寒假,婆婆就不厌其烦地打来电话,话题只有一个:你们啥时候回来?我赶紧回答,早呢早呢,我这边卫生还没有打扫完,小鹿在忙着补课,学校的奖金还没有拿到手……

我仿佛听见婆婆惆怅地叹了口气,再落寞地搁下话筒。可是老家不能逛街又没有网上,除了坐墙角晒太阳就是对着电视机发呆,多无聊啊,在城里捱一天是一天,不就是过个年嘛,大年夜也可以回去啊。

小年夜,经过家里那位的严正抗议和小鹿同志的死缠烂打,我只好少数服从多数,带上买给公公婆婆的礼物往家赶。

跟往年一样,馄饨和团子摆了满满两筛子,我知道,等会儿婆婆就会把其中的大部分放进冷冻柜,在我们返程时不由分说地塞给我;院子里照例挂着咸鱼咸肉,跟她说过多少次了,鱼和肉还是新鲜的好,腌的时间久了,又硬又没有营养,她就是不听,没说的,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一准装起来给我们带走;新做好的棉鞋和拖鞋在长凳上排了一长溜,我数一数,居然有九双之多,我知道,三双是给我们换脚的,六双年后也要跟我们一起上城市……

接过我买的深海鱼油和给公公的香烟,婆婆乐得嘴都合不拢了,眯着眼睛站到阳光下翻过来翻过去地看,一边叨叨着:“你看你,又破费,人回来就好,还给我们买东西……”说着,就宝贝样地把东西放到房间的柜子里。

晚上上床,是崭新洁净的床单。正躺着看电视,婆婆在外面敲门,原来是送开水和水果来了。她满含歉意地说:“这几天天气不好,都没有晒被子,一个礼拜前倒是天天晒。”我深深一嗅,分明嗅到了阳光的芬芳和浓浓的暖意。放下手里的东西,婆婆坐到儿子身边开始聊天,不听也知道,准是问工作累不累呀,身体好不好呀,再关照要多吃饭,出行注意安全……母子两人聊了个把小时,婆婆又坐到我这边,絮絮叨叨告诉我老公从小到大的许多事情,比如出生的时候难产,婆婆叫医生保小孩别保大人;比如老公16岁还经常在被窝里“画地图”,婆婆却舍不得把他从梦中叫醒起来小个便,宁愿每天洗啊晒啊;比如老公念书时多么出众,但高考时适逢满身疮疖,怕影响成绩,婆婆除了到处求医问药,还天天烧香,要菩萨把疮疖转移到自己身上……

这样的怀旧,我早就在以往的每一个春节反复听过,但是,今天听来,依旧好好地感动了一把。我知道,老公是婆婆的心头肉,她这么絮叨,一定是要我好好爱他的儿子吧。

时间过得又快却又慢,初五下午是我们返城的时间,当车子启动的时候,车窗外的婆婆湿了眼角。那一刻,我恍然发现自己就像个贼一样,“偷”走了鱼肉馄饨棉鞋、青菜白菜大蒜、糖果牛奶食油……最要紧的是,还“偷”走了婆婆视若生命的儿子,让她的爱无处释放。从此,她长长的牵挂只能在风中飘荡,等到下一个春节才能得到排遣……

我默默地想:回乡过年虽然不能上网逛街,但是却被浓浓的温暖包围着,下一个春节,我一定得早点回去,对,一放假就回去!

或许,只有经过那个贫穷年代的我们,才会有那份温暖的春节回忆,跨过贫穷,迎来丰硕,或许,才真的有了温暖跨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