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高考的散文

2023/02/07经典文章

关于高考的散文(精选11篇)

那年高考,我不在乎

文/郭兴良

1961年,我20岁。

那年我最大的事是考大学,但对这“最大的事”,我不在乎,父母更不在乎。

“不在乎”到什么程度?请看:

镜头一:父母不管。

我家祖祖辈辈、包括父母,都是文盲,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在求生存:父亲在矿山出力流汗,为的是每月能挣到20多元工钱;母亲在家制卖凉粉,为了能够糊口。我从小就习惯了他们无力无暇也无能照管我学习,这是常态,高考也不例外。

父母不懂高考,也不寄希望于高考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事实上,从考取大学远走高飞,到他们去世,除享有“儿子是大学生”、“人家儿子是教授”的精神慰藉外,他们从我这得到的实惠可能还不如考不上大学留在他们身边好,即便别人羡慕“儿子是教授”,下矿井的父亲起初并不懂,还问人:“教授是干什么的?有没有工程师大?”

那时,高中毕业可以直接参加工作,我也到了法定婚龄,母亲暗中物色了两个农村姑娘,意在我不上大学便选一个成家。

因此,他们并不因高考而将我伺候得像“皇帝”一般,该干的活一点没减少,生活“待遇”也与平时毫无二致。

父母如此,我也不紧张。当然,不紧张不等于不想上大学,而是没有压力。

我当时想:上大学,前程会好;上不了,就工作,再从母亲准备的姑娘中选一个做媳妇,生几个娃娃过日子,也不错。

由于进可读大学,退不愁工作,故没有把高考当作生死攸关的要命事,临考了照样能吃能睡放开玩。

镜头二:备考不急。

我理科好,却凭兴趣报考文科;报文科,却为复习理科的同学忙前忙后。我替老师为他们抄复习题、抄资料,为他们解答问题,正所谓“自己稀饭没吹凉,忙着帮别人吹汤圆”是也,我把此行径视为“学习委员”责无旁贷的应履之职,并享受能够帮老师做事的殊荣与快乐。

要考试了,班主任突然动员我改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称那是“特招的保密专业”,我有点动心,但只有三四天时间复习,风险太大,只好“谢谢老师厚爱”了。

镜头三:回忆不清。

正因没把高考当做人生“命悬一线”的要紧事,那年高考便没有“刻骨铭心”,经55年风吹雨淋、野马杂沓,对高考的记忆早已依稀模糊了:高考那天吃早点了吗(我中小学从未吃过早点)?考场在哪里?怎么进考场又怎么出来的?除语文、俄语、历史外,政治、地理考了吗?监考老师一个还是两个?他们怎么监考的……

真是连一点记忆的碎片也捡不起来了!那年高考,我和父母的这种状态并非特例,普遍皆然。

面对如今万千学子和千万家庭视高考“唯此为大”而伴生的紧张、焦虑、忧思、惶恐、煎熬……我想得很多。

半个多世纪前高考的社会氛围和考生、家长的上述状态,还会重现吗?

老爷爷陪考

文/张学伟

家门口的学校是高考点,高考这天,只见黄黄的警戒线外,站着许多不愿离去的家长。

家长千姿百态,沉静的,渺茫的,自信的,窃窃私语的。一个精神矍铄的老爷爷兴高采烈,在和一旁的家长聊天。

老爷爷说:“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经历了高考,那天,我是早上喝碗稀粥,吃个窝头,临走,母亲给我塞个煮鸡蛋,那算是最奢侈的。我将一支笔插到衣服上兜,练习本往胳肢窝一夹,就喊了邻居同学,走路半个钟头,才到的考场。”

老爷爷继续说:“1977年,我大儿子高考。那是十年‘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呢!由于‘文革’不考试政策,社会上已经积压了十余届毕业生,录取比例,据说是10:1,也有说是25:1。他们的年龄,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相差几乎一辈了。我那下放当知青的儿子,在农村劳动四年,回到了考场。那年高考,天气可不像现在这样热,因为,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儿子从报名到考试,只有短短的四十余天。文科考四门:政治、语文、史地、数学。高考时,儿子骑着自行车到的县城……”

老爷爷还说:“我小儿子高考就不一样了,吃得好,穿得好,参加高考,粗心的他竟然忘记拿准考证了,回家将准考证拿走,再到考场时,考试已经进行半个钟头了,***妈心脏病就是那年吓出来的……”

老爷爷仍然在说:“今年是我最小的孙子高考,人在一中上学,分到了离家远的考点,这不,一家人早定下宾馆,住在宾馆,吃住都现成,空调24小时开着。唉,如今的孩子比我们当年可幸福多了!”

2013,我们都好

文/窅娘

后勤科的同事急性子,离元旦还有个把月,就挨个办公室派发2014年新台历。于是,2013年的最后一个月里,新台历静静躺在办公桌上,大红的封面咄咄逼人,迫不及待地等着与旧台历交接。

迫不及待的还有我。从来没有哪一年,像2013年这样令我小心翼翼。2013年高考刚结束,我就开始了倒计时:还有一年……还有九个月……还有六个月……而2013年最后一天,倒计时是157天。不知女儿是否也在心里倒计时,但那天去学校开家长会,高三教学楼的每层楼栏杆上都挂有大红横幅,全是高考冲刺标语。一刹那,高考的紧张与忐忑充斥周身每条血管,恍惚间我是一个送孩子上战场的光荣母亲,情绪高涨热血沸腾。

一场寒流袭来,岁末的这个冬天终于有了寒冬的样子。可是,我却希望这个冬天能暖和点。陪读的出租房里只有一个房间有空调,清晨五点半起床,哆嗦着进厨房做早餐,又哆嗦着进卧室,喊渡船似地一声接一声,把孩子从被窝里叫起。此时,外面还是漆黑一片。好在,四周楼房的多个窗户灯火明亮,他们也是陪读人家。2013年,租住陪读在这个小区里,我不孤独。而2013年罕见的酷暑炎夏,在这个出租房里挥汗如雨的情景,仿若昨日。

上天总是眷顾着众生。今年的冬至是周日,女儿一周里唯一的一个白天休息日,更兼无风的好晴天。一锅鸡汤慢火煨在燃气灶上,被子和衣服晒在阳台上,连门口的几双鞋也一并晒在阳台的地上。不能浪费这大好的冬日暖阳,午饭也移到阳台上吃。女儿一边喝着滚热的鸡汤一边眯缝着眼睛看太阳,感叹一声:唉!真幸福!要是天天如此幸福就好了。

我说:幸福的形式和内容千变万化。若干年后,当你回味现在的高三学习生活时,你也会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女儿笑起来:打住打住老妈,你的“快乐生存法则”又来了。

女儿清楚,我有一套“快乐生存法则”。2013年里,当我累了烦了苦了躁了时,我就用它鼓励自己。当女儿情绪波动向我抱怨哭诉时,我也用它开导她。日子喜是一天悲也是一天,为什么不乐呵呵地过好每一天呢?

给母亲电话,告知她元旦只放一天假,无法回去陪她。母亲说:我很好,你别牵挂我,好好照顾孩子吧,她快高考了。是呀,高考——注定是我家2013年的关键词之一。

寒夜十点,街灯璀璨,我等候在学校人头攒动的大门口。友人从遥远的大洋彼岸来电问候,我笑呵呵说:一切都好!

是的,2013,我们一切都好。而且,2014,我们一切会更好。

三次高考

文/汪志

高考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一个重要关口,它不仅在考考生,也在考父母,考出好成绩,皆大欢喜,否则,孩子的高考,父母的痛。女儿的三次高考始终烙在我心里,让我永生难忘。

2006年,女儿参加高考,不久高考成绩出来了,女儿的分数离一本分数线还差9分,只能上二本了,于是报考了省外一所外国语学院。这天,我正在上班,女儿忽然打来电话,说她被省内的师范大学录取了,我正高兴时,想不到女儿在电话中大声地哭开了,我以为她是喜极而泣呢,谁知接下来女儿却说:“爸爸,我不想上师大,我想上外国语学院,你快回来。”

这个师范大学是我们所在省的重点一本大学,而女儿的分数还差9分呢,怎么会被录取了呢?原来,根据这年的报考原则,分数线达不到第一批一本的也要填报一本志愿,于是,女儿在填报志愿时,将这个师范大学报在了一本的第二志愿,按说无论如何也录取不上的,而把省外的那所外国语学院报在二本的第一志愿。可万万想不到的是,省内的这个师大在第一批一本第一志愿里招生没招够,于是降分从第二志愿里录取,结果女儿被意外录取了,可糟糕的是女儿没有资格参加接下来的第二批二本录取了。而女儿最喜欢的那所省外的外国语学院,女儿的分数比录取线高30多分,如果师大不阴差阳错地将女儿在第一批里降分录取,那女儿就被钟爱的外国语学院铁定录取了。正因为如此,女儿才哭泣的,由于女儿不想在省内上大学,当时填报那个师大志愿也是随便填写的,虽然被师大录取了,但她却不想上这个师大,没办法,只好再补习一年。

一晃女儿又参加了2007年高考,分数线公布后,女儿的成绩上了一本重点线,填报志愿时我和她的班主任经过再三考虑,第一批一本志愿报考了南京的一所大学,结果一本几个志愿都没有被录取。由于2006年与省外的那所外国语学院失之交臂,女儿觉得没有缘分,于是2007年填报的第二批二本志愿没有填报它,而改填北京的另一所二本大学,结果,这所二本大学录取分数线都比一本线高出好几十分,女儿又滑档了,而那所外国语学院当年录取分数线刚到二本线,可惜女儿没有填报。虽然被接下来的三本线录取,但女儿决定再复读一年。

有道是“事不过三”,经过两年复读的女儿,2008年高考成绩名列全县文科第一,全省103名,这样好的成绩对填报志愿非常有利,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国内一所较着名的“985”大学,但我仍提心吊胆,生怕又节外生枝。头天晚上一本院校开始投档录取,我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上班后不久,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办公室电脑进行录取查询,女儿终于被这所着名大学录取了,当即就给女儿和妻子打电话,边说我的眼泪边往下流……

女儿三年高考,让我背上了沉重的伤痛,不堪回首。而每年那三天我都请假,在考点门前焦急地等待女儿。从2009年至今,女儿早已不参加高考了,但每年的高考那三天,无论再忙,我都要抽出时间去考点,虽然那些从考场内走出来的莘莘学子中已没有女儿的身影,但他们就是我的女儿……

高考的梦想与现实

文/窅娘

清晨五点半闹钟骤然响起时,我正坐在戒备森严的高考考场上紧张答题。当然,这只是一个梦。当2014年高考的脚步日渐逼近时,我就频繁地做着这样的梦。好像马上踏上高考战场的不是女儿,而是我自己。

新的一天开始了,女儿说:我离高考又近了一天。我说:是呀,高考真的近在眼前了。去年这个时候,感觉高考离我们很远很远。如今,当高考逐日逼近时,我都来不及回头细想,这一年是怎么过来的。脑子里关于这一年的记忆,除了女儿紧张高压的学习和考试,以及我单调忙碌的工作和陪读别无其他。都说高三特别能锻炼人的毅力和心态,此话一点不假。超强度的学习、没完没了的考试、波动起伏的成绩和情绪,不仅磨砺着孩子的心态和毅力,也磨砺着家长的心态和耐心。记得本学期刚开始进行每周两次的文综强化考试时,女儿接连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每次考完都会躲在家里哭一场。现在,女儿的文综成绩终于稳定,但她依旧心事沉重。她心里很清楚,以她三次模拟考试的市排名,很难考进她梦想中的那所全国数一数二的重点大学。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高考面前,18岁的孩子第一次深切体会到这句话的无奈。女儿书桌上的那面墙贴满了小纸条,有略显沉重的:“高考是一道玻璃门,我在这头,我心目中的大学在那头。”也有昂扬奋进的:“梦想永远不会让一颗充满希望的心失望。”6月初的那个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几乎所有18岁的孩子怀揣梦想拼尽全力,进行人生第一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次搏击,有人凯旋有人铩羽。而充斥我们耳边的高考故事,几乎都是状元故事。家里订阅的某高考杂志,每期封面人物都是各省历年的高考状元。不可否认,他们是孩子们的高考梦想代言人。

然而现在,我更愿意对女儿讲我身边那些高考时梦想之翼被折伤的孩子在大学里重新树立人生坐标的故事。男孩A,他的高考梦想是考进北京体育大学,五年前却只考上一所普通大学。男孩进了大学并未消沉,去年终于考上北体研究生。女孩B,去年高考发挥失常只考进某二本学校。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女孩身上原本被压抑的艺术细胞又重新复活,她拾捡起戏曲爱好,参加了学校的戏曲社团,并在市大学生戏曲大赛中一鸣惊人斩获头奖。

是的,我亲爱的孩子,我现在只想对你说:“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高考不是梦想的结束,而是开始。高考也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而是人生驿站。怀揣梦想脚踏实地勤奋努力,便永远不会对自己失望。

高考之外

文/李瑀旸

凋零

花,由死而生;人,由无到有;心,碎而后立。或许,人生本来就被烙上了他人的影子,随着所谓的“主流”飘荡,去争取那一次次生存的权利。磨难造就了成功者,也造就了失败者。成功者在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失败者在茫茫前路中寻求一丝生机。对于我们高考或许是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也是最后一次决定命运的机会。我们也许会在这场优胜劣汰的比赛中失败,心中的那朵花也许会伴着理想的破灭慢慢凋零,但花儿是不惧风雨的!即便未把握住决定命运的机会,但改变命运的方法还有无数种。

萌芽

风雨飘摇,花落叶殇。但希望在绝境中萌生,梦想在憧憬中发芽。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或许你与高考失之交臂后,内心的呼唤却不断告诉自己,这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道路,现实残酷,让你无法奢望儿时的梦。但希望的曙光不在于现实,而在未来向你挥手。雨雪之后,仍有枝芽;高考之外,也有晴天。

成长

风扶绿叶,雨润红花。花在风雨的怀抱中长大,人在困境中的督促下成长。成长的过程是艰辛的,寻梦的过程是迷茫的。多少人在这条路上,一次次跌倒与爬起;多少人在错失高考之后,一次次复读与落榜。在困难面前,追梦人往往越挫越勇。在旁人的冷嘲热讽中,默默攀行;在现实的残酷无情中,缓缓爬起;在内心的失落无奈中,步步为营。花由心生,心也是花。心空,则花败;心足,则花开。

绽放

蝶舞花枝弄姿色,风伴花蕊绽芳香。烟花之美,不在于其绚烂多彩的光幕,而在于其一瞬即逝后怅然若失的感受;日出的美,不在于其穿越地平线的朝阳,而在于那一束曙光所象征的希望;花开得美,不在于那楚楚动人的姿态或沁人心脾的芳香,而在于它那经过暴风雨后的坚毅与顽强。在不断的挑战与磨砺中,人将会越来越成熟。平凡的舞台,或许已不再入目,但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对新高度的向往迫使他去寻找新的舞台。他放弃了那曾经失败的考试,认为只有更高的平台才可以展现自己,绽放那仅属于自己的光芒。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新高度,去不断参加各类竞赛,与国内外高材生对决,并且得到了诸多奖项,他或许便是我们其中的一员吧!花随芯,芯亦岁月雕;人随心,心亦红尘愁。花绽芳香,迷人离;人绽光芒,筑梦梯。

结果

果坠花枝,籽落花芯。成功的果实终究会结在梦想的彼岸。或许在这条寻梦的道路上,欲求不满是正确的。那些不为一点点的成功而感到满足,认为只有实现梦想才是最终目标的人,往往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在不断的挑战中,磨砺自身,也许就可以实现曾经所奢望的大学梦。但那并不是梦的终点,胜利的果实仍在前方,或许到达梦的那一边时,便会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吧!花渡四季,便又是一次轮回;人梦四朝,便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花语

花,不为一春一夏谢落;人,不为一挫一败而颓废。

高考之外,或亦是晴天。

青春无悔,但当珍惜!

带着干粮去高考

文/鲁先圣

1982年的7月6日,母亲早早起来做好了早饭,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和弟弟要去县一中考点参加高考了。那一年,我们村参加高考的共三个人,我考文科,弟弟和同村的另一个同学鲁伟考理科。

我们读书的中学是县二中,在离县城25公里的镇上。尽管那一年我们都接近20岁了,但是我们三个人都还没有去过县城,只是听人说县城在南边,坐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

母亲给我们煮了鸡蛋,冲了鸡蛋茶,准备了三天的干粮。然后我们就各自背了一床被褥,在早6点半准时到达了距离我们村2公里的公社驻地汽车站。

客车是那种前些年在城市里也能常常看到的大通道式,开起来呼呼作响。我们都是第一次坐这样的车出远门,感觉很新鲜。

我们那个亲戚叫侯守顾,他是我们村一位本家的女婿,在县城的汽车站附近的旅馆工作。那个年代,我们村没有一个人在县城工作,父亲想了很久才想起来有这么一个可以攀上的亲戚,提前一天晚上就去他的岳父家里拜托。正巧侯守顾的爱人住在娘家,人家一口答应,让我们下了车就去找他。

侯很客气,但是他说他只能给我们安排一张床,他没有更大的权利。我们很感激,能够在旅馆里住就知足了,好在我们都很瘦小,挤在一张床上勉强还可以躺下。我们下午一路问着去了一中的考场,对照着准考证认好了自己的位置,然后就在县城大街上闲逛。我们三个人边走边看边议论,都在内心里想着即将开始的高考。临来的时候,父亲说,要是你们三个都能够考上大学,咱村里放电影!

父亲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这件事情他能够做到。

高考那三天,我们晚上都去那个叫东方红的旅馆挤在一张床上睡觉,每天一早去考场,吃从家里带的干粮,考试顺利结束了。

还是坐那种公交车,我们一起回到村里。父亲在村口等着我们。我们都感觉考得不错,就这样告诉父亲。父亲很激动,他说,咱村从解放以来就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没有一个人吃公家饭。但是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只有百分之五的升学率,考上的概率很小啊。

从考试结束到公布成绩是20天的时间,我们三个人每天都在一起,往往在不自觉中就走到了村口的路上。我们知道,如果考上了,学校会派老师来通知我们,老师就会在这条路上出现。

在7月的最后一天,已经是晚上的9点钟,我们的历史老师王继安骑着自行车从学校来到了我家。他带来了天大的好消息,我和弟弟还有鲁伟都金榜题名!

父亲赶快杀鸡,母亲和姐姐在厨房里忙活起来,说什么也要请老师喝酒。老师说,我知道这几个孩子每天都睡不好觉,刚刚知道分数,我就立即赶来了。一整夜,父亲,叔叔,鲁伟的父亲,老师,我们三个,还有我们村里所有的乡亲,都陶醉在无限的喜悦中。

次日晚上,父亲果然把公社的电影队请到我们村。电影队的队长在喇叭里喊:为了祝贺村里三个孩子同时金榜题名,电影队在村里连放三天电影!三天三夜,我们村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到处荡漾着欢声笑语。

这事尽管过去接近30年了,但是,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依然让人充满万端感慨。

高考之外

文/曹馨予

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在这个人多地少资源分配极为不均的国家,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寒门学子与小康之家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付出较多努力的那个自然成为高考赢家。这大概是高考三甲中贫苦孩子居多的原因,对于外界世界和更高层平台,也就是重点大学的渴望,让他们可以投入更多热情与精力,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打败对手。在大学里努力学习,在社会上努力工作,娶妻生子终老,这大概是一个学子苦读十二年能够想到的最好结果。

高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其实不喜欢用独木桥这个词来形容高考,深渊上的孤木一样,好像高考失利就落入无边黑暗没有了未来。我更愿意将高考当作阶梯或钥匙,前期十二年的学习拉开学生之间的高度差异,高考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有运气拿到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迈向更高的人生平台,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考生之间生来有之的经济差距,完美实现社会资源再分配。可以说这是我们目前拥有的最公平的制度,投入与产出处于绝妙平衡点,进入大学后就没了这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标语字牌了吧。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百分之八十都是以后不会再用到的,你能在高考中获益的可能只有三个月以后忘得干净的知识和临考时紧张却要努力平复的心情吧。后者,从长远来看,比前者有用一些。

高考之外有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增强了综合国力,同时将更多孩子眼神的焦点对准了高考。与此配套的技术类课程没有完善,做技师成为不好好学习的结果,纵使是月收入两千元的公务员应聘者也削尖了脑袋想要争取到,待遇好工资高的蓝领工作却无人问津。在这样的国情与舆论导向下,高考之外的路真的更宽吗?舞蹈音乐美术体育等等素质训练,又在什么程度上成了高考的另一重保障呢?不光为了喜好或者提高素养,求考级求拿证求高考加分去学习课外技能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吧。不是说在高考之外学习这些能力不好,只是如果学习的初衷是为了高考,怎么能在高考之外发挥原本的功用呢。

没有高考,你还可以去创业,去表演,去搞艺术,去放牛放羊耕作庄稼。我们需要耕作庄稼和放牛的人,但这不应成为高考失利后的第二选择。高考之外不应该是失败的象征,高考也不该成为衡量一个孩子努力程度的唯一标准。

高考之外真的公平吗。

你说你寒窗苦读十二年,却因为我有加分项就抢去了你上好大学的机会;我说我在课外付出这么多努力,投入这么多时间,给我适当的优惠不是理所应当的吗。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这些争吵从一开始就走向了错误的目的:维护绝对的公平。高考之外的风景并非人人赏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他们从未见过钢琴画笔,又怎么能批评他们素质教育不到位?站在田野里的人抬起头便是清风水波,困在监牢中的人只能看到灰暗的日光与水泥堆砌的高墙。

一切意识的基础都是物质,你渴望从学校逃离,做自己喜欢的事,从此不用再听师长唠叨,不用面对考卷习题。马云创业的事迹听得还不够多吗,可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成为艺人也不是拥有容貌与身材就可以做到的,因此你面对的路,看上去,只有高考。你尽可以选择自主招生,选择学科竞赛,但请别忘了通过创新写作敲开名校大门架构在网络与高科技设备上,一个文采斐然的孩子如果缺少这些与外界沟通的最先进方式,他的高考之外就是深渊。

高考之外,我们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需要周末毫无顾忌地放下手里的书本的资本。我们需要成功路上的心灵鸡汤,也需要劝我们劳逸结合的谆谆教导。我们需要一架梯子,也需要一张安全网,让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因此,要实现高考之外处处鲜花盛开的梦想,我们需要做的还有许多。舆论对于落榜者的偏见从未停止,但是我们可以用高考,换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一个制度更完善的社会。

高考之外,是桥下平静的水面与漂浮的小船。你可以登上桥去向更高的地方,也可以俯下身,乘着船驶向更远的未来。

我的路,充满爱

文/满爱之路

不经意间,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日子就这样在生活的指尖轻轻地滑过。闲下来细细品味一番,就会发现有很多事物都沾染上了时光的味道,也是属于妈妈的味道。静静的,旧旧的,甜甜的,也是美好的。

要问这世间最伟大的爱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答案。在我的生命中,在我现有储存的记忆中,我想回答:母爱是这世间最伟大的爱,最感人的爱。

关于母爱的赞歌有太多太多。母亲的一句叮咛的话语,一个充满期盼的眼神,一个小小的抚摸的动作,甚至是一次无言的凝视,都是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爱,都是母爱的体现。这些爱,安安静静,花开无声。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如波涛汹涌般的大爱,那是母亲不顾一切地去保护自己的孩子的行动,包括愿意付出生命。

我的妈妈,一位平凡而又勤劳节俭的农村妇女。一直以来,靠爸爸一个人在外打工的那微薄的工资根本无法支撑起这个七口之家,所以妈妈不得不去四处借钱。家里的锅碗瓢盆,一切琐碎的事务都被妈妈打理得井井有条,让这个小小的屋子看起来简单温馨而不简陋。妈妈,就是这样为这个家操劳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所有的艰辛困苦都没有使妈妈放弃这个家。因为偷偷亲眼看过妈妈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以,也深深体会到妈妈对我们深沉的爱。这种爱虽然过程有点酸,有点苦,但结局始终是甜的,是美好的。

回首往事,只要有关于妈妈的,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总会情不自禁地萌发思念之情。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妈妈因为急需还钱给邻村的人而有了去小镇打工的念头。结果妈妈在第二天便提着包回来了。原因是妈妈离开的那个晚上刚好刮起了台风,雷雨交加,我们几兄妹躲在屋里哭了。隔壁的伯母便打了电话给妈妈,妈妈一听到这些,第二天便匆匆赶回来了。那一天,妈妈一直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去打工,我不会再离开你们了……那一幕幕,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烙上了永恒的记忆。这一切的发生,我想除了爱,便再无其他原因了。妈妈爱我吗,爱这个家。我们也爱着妈妈,彼此深深地爱着,不离不弃。

因为妈妈,我从小便懂得了许多。童年的生活经历,使我心智比同邻人成熟许多,心理上显得更坚强一些。伴我成长的催化剂就是妈妈,妈妈给我的爱。

日子就这样过着,转眼间我上了重点高中,这是妈妈最开心最自豪的事。今年,夏天,在高考前一天,我给家里打电话,妈妈在电话的另一端很开心地说:“这几天厂里都放假,我在你舅舅家玩呢,你要安心考试啊……”挂了电话,我也是开心的,因为妈妈终于有空玩得那么开心了。以前,即使厂里放假,妈妈也总是闲不下来的。高考完那一天,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里,家里只有爸爸。我惊讶地问:“爸你怎没和妈一起去舅舅家呀?”我听到的答案却是:“***住院了,她不让我告诉你……”我一下子就懵了。原来,在我高考的前两三天,妈妈为了保佑我高考顺利而回去老家的一座寺庙为我祈福拜神去了。结果在回来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后来听说那时候如果舅舅的车往外开一点点,整辆车都将被撞入山谷u,结果不堪设想。妈妈和舅舅都住院了,而电话里,妈妈却努力用开心的语气对我“撒谎”了。我落泪了,那一刻,感觉心很痛,很痛。泪水湿了眼眶,湿了脸颊,弄湿了我整颗心。

听过许多新闻报道关于家长为护送子女高考在路上发生车祸的事件,都很感人,催人泪下。我的妈妈也一样,平凡普通也更伟大。这就是爱,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种爱,安安静静,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因为爱,妈妈不顾一切地为我付出一切。因为妈妈,我的生命才显得更有一样,才有了真正的价值。因为有妈妈的爱,我才能不断地成长。

感谢妈妈,感谢一路上有妈妈的爱伴我成长。

在这静谧的阳光午后,我只想轻轻地说一声:“妈妈,我爱你,永远。”

十八岁的春天

文/陶斯宇

春天的特色只有冬天才能认清,在火炉背后,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诗篇。——海涅

——题记

2017年的春天来得格外的早,我的十八岁的春天也慢慢近了。十八岁的春天没有电视剧中诸多的烦恼,我度过的这段日子,只感到了一种纯粹的快乐,它带上了希望的颜色,感受了奋斗的温度,承担着寄托,在这被无数诗人赞颂的季节时,人生的道路便在穿过寒冬的青叶与鲜花的伴随下向前不断的蔓延。

高考是人生中经历的第一件大事,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将有个最初的决定,说不紧张那是假的。高三的生活是忙碌的,当“年”的味道还在到处弥漫、处处洋溢欢声笑语时,我们已开始告诉自己守住内心的一份安静,去与书香做伴;当手机游戏中的“二次元”世界让我们流连忘返时,日历的一天天翻页,让我们提醒自己面对现实;当空旷的校园变得宁静时,高三的教室里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实在累了,便在课间与同学说说笑笑一番,开心一刻,暂时舒缓一下烦躁的心情。但高三的日子也极为充实,每发现一个知识的漏洞,都暗自庆幸,每做完一份题尤其是攻克一道道难题后,更是一种无可代替的成就感。我们学到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多的是成长的历练,我们不再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我们知道最后的拼搏带来的是什么,是幸福的泪水,是高高昂起的头。或许不一定能有那喜庆的《通知书》,但我们曾经拼搏了、努力了,也就无怨无悔。奋斗虽苦,但其中的温暖的汗水足以抚慰自己心灵上一切披荆斩棘之后留下的苦与累。

曾记得司各特说过:春天的太阳甚至给那最卑微的小花也注入了新的生命。高考便是这春天的太阳,对每一株的花草注入新生的力量,这是希望的火光,在困难的逆风之中摇曳生姿。此刻的我们正在积蓄力量,在即将到来的春天前,吮吸雪花的乳汁,用自己的意志与暖流驱走寒冬,等待春天,等待生机,等待辉煌。

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只剩下百余天了,我们即将奔赴高考的战场,三年的快乐与痛苦,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永久的回忆。远去的是风一样轻飘的岁月,留下的是阳光一样灿烂的记忆。知识不是春天的花与秋天的果,举手就可以摘下来,获得知识的钥匙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每天积累自己的力量,展望未来与祖国河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改变自己,亦可改变一方天地,每一株小草都有点缀春天的价值。

黑夜再长,白天总会到来;寒冬再长,春天总会到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有春、夏、秋、冬的轮回,有一片土地让自己耕种。无论阴霾还是晴朗,十八岁的春天,正翩然地走来,正躲在某个角落露出自己灿烂的微笑。

三代人的高考

文/艾里香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凝聚着聪明才智,凸显着拼搏精神,承载着人生梦想。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经历和记忆。我家三代人的高考,见证了大时代下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沧桑变迁。

父亲是受时代影响最大的一代。原本可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在1977年的一天,偶然在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便抱着“随大流”的心态,跟着周围的朋友一起捡起了荒废多年的功课。父亲常说,那时候根本没有复习资料,教材都是互相借着看。白天干活回来,晚上点灯十几个人都趴在土炕边复习。

父亲高考时已经成了家,也有了我。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父亲报考了当地的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家乡的中学教书。父亲说,1977年高考是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还记得当时他穿着母亲专门买来的棉大衣走进的考场。父亲开玩笑说,当时上大学的人是“稀有物种”,家里有个大学生,啥都不用愁了。在父亲看来,高考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我是在1991年参加高考的。当时无论是父母还是亲戚,都认定只有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才能拥有“干部身份”,进而改变命运。因此,当时我也认为高考不仅决定自己的命运,甚至决定整个家族的兴衰。不过,那时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对于自谋职业的我而言,“干部身份”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我高考那天是7月的7、8、9日,天气特别炎热。那时候父母都要上班,很忙,没有时间送我,我就带了瓶水,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考场,准考证也都是自己携带、保管,考试间隙自己在考点的小花园和教室的走廊上休息、看书备考。那时就一门心思想考出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只是当时气温有40度左右,教室里没有电风扇,大家就在酷暑中进行了3天的考试,有个别考生中暑了,但还是挂着吊瓶坚持考试。

去年6月,儿子参加了高考,天气风和日丽,不冷不热。考场门口有特警保护安全,有警察协调进出,有协警指路,考试前面的路在考试时间也封闭了。儿子的班主任每场考试都提前50分钟,到校门口给他们发准考证。每天考试前,老师都会对每个同学微笑,祝他们好运。老师每天都穿着红T恤,保佑学生门门功课红红火火。

儿子高考时,我请了两天假全程陪伴,照顾他的吃住;妻子更是每场考试都到门口看儿子,给儿子鼓励。儿子这一代,在全社会的关爱中走进考场,进入战斗。考完后,儿子在我们的期盼中走出考场,考场外已自然形成了一个通道。妻子说那是星光大道,每个出来的同学都是父母和老师心中璀璨的星星。

对于百姓来说,高考可谓毁誉参半。可在现行的体制下,高考还是改变命运的一道坎,只有过了这道坎,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空。但要说的是,高考的结果,或是荣光,或是失败,我们都应记住,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次考试,最后的成功还得靠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