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散文
关于读书的散文(精选11篇)
春天正是读书时
文/傅柏林
春天是一年当中最美妙的季节,因为春天万物复苏,阳光和煦,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里,在郊外择一处草地而坐,沐浴着阳光,闻着幽幽花香,赏着苍翠树影,一边读书,一边聆听着鸟的歌声,虫的低吟,溪的浅唱。春天读书,尽情地享受春光明媚、春花灿烂。
春天的早上,天微微亮,被清脆的鸟鸣叫醒,起身开窗,一阵阵温暖而清新的风迎面扑来,惬意和舒爽顿时溢满心田。如此宝贵的时光,不妨从书柜上取下一本飘着淡淡油墨香味的书报,翻开来读,足不出户,即可开始一段美妙的旅程,开始一天美好的心情。
春天的午后,窗外的杨树吐出嫩绿的叶子,在阳光里闪着光,蓝天很远,而白云很近,风筝很高,放风筝的孩子们就在眼前。如此诗意的时光,手落在一本喜欢的书上,或唐诗宋词,或优美散文,或经典小说,千言万语,洋洋洒洒,仿佛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知识大海中,驾一叶小舟,用眼睛作桨,用思想把舵,在其中游来荡去。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融,可谓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春天的夜晚,当我忙完一天的工作,远离都市的喧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温馨的家里,在暮雨霏霏的黄昏,香茗一盏,红烛一支,或倚于枕畔,或立于窗前,翻开一册经典,重读经典名着,遨游历史的长河,轻吻文学的碧波。看倦了,揉揉眼睛,舒展一下身体,看书房的阳台上盆花绽放,让照进窗户的阳光泼洒一身金黄,燃亮激情澎湃的心潮,蜿蜒起伏着律动的草原,使我更明白:人活在世上,就像春光照彻草原一样,每一个角落,总有一缕属于照在自己心中的阳光。
读书的人,捧着书,就像点燃一盏自信的明灯,照亮自己生命的旅程。读书不仅启迪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读书不仅可以使貌美者锦上添花,也使相貌平平者散发无穷的魅力,使我们的生活增添和谐文明之美。
此时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生的过程,无论多么伟大或渺小,也无论多么璀灿和平淡,拥有的和失去的,都最终会逝者如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如这浩瀚中的宇宙,作小草也好,作参天柏杨也罢,由平凡聚集成斑斓,便演绎着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
春天正是读书时,舒卷耕读,觉悟人生,淡泊从容,书墨凝香,依然跌宕而优美;书与人相伴,互存共鸣,互相融合,成为一篇生动的章节,是那么轻柔温婉,那么优雅抒情,让人彻底感受到了心灵的澄澈。春天读书,收获的不仅是精神的富足,还有了望前程的一份沉稳和自信。在万物欣欣向荣的春天里去寻找书海里的那份恬淡和安然,去感悟生命,品味生活,体味生存。春天读书,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是一种难得的心情。
那些美好的读书时光
文/紫花儿
我家不是书香之家。
用父亲的话说,咱家八辈子,不是贫农,就是工人。金银珠宝,没有。书,更没有。是的,父亲,爷爷,爷爷的爷爷,都不大认得字。父亲能认识一些字,完全靠的是自学。我家因此也就没有留下什么可以看的书。小时候在奶奶纳鞋底的篾箩里,我看见过几本民间故事之类的书,好像是初中文化的小叔买的,最后都成了奶奶纳鞋底的材料。
我最早读到的书,是《小朋友》、《儿童文学》之类的画报和杂志,是向我一个小学同学借的。她家有一个很大很高的书架,上面摆满了书。最让我羡慕的,是她的父母,都在邮局工作,总源源不断地有好看的新杂志和新画报可以看。书架上有什么好书,我不记得了。估计那时小,没怎么借,借了,估计也看不懂。借的最多是还是那些《小朋友》之类的儿童读物。同学很大方,每借必应。我童年时代的幸福,很大程度,来源于这样借书读书还书的快乐里。
初中的时候,琼瑶的小说盛行,同学们在班上传着看,都看疯了。不知道为什么,我那时却不大喜欢看。好像只认真看过《烟雨蒙蒙》和《剪剪风》,少女的情窦,也没有因此初开。书名倒是记住不少,什么《月满西楼》、《寒烟翠》、《却上心头》、《庭院深深》,等等,因这些美丽的书名,那阵子对古诗词很是喜爱。之外,就没有太深的印象了。我因此至今想不起来,初中三年,我都看了些什么书。好像都荒废掉了。记得应该是看过不少的小说。路遥的,巴金的,张恨水的,郁达夫的。还有《红楼梦》、《孽海花》、《西游记》之类的书,也大致读了。许是没有书香底子的缘故,都印象寥寥,记忆不深。
最喜欢读书,也确实认真读了一些书的时候,是在高中。那时除了喜欢林语堂、梁实秋、巴金的散文,还喜欢看国外的一些名着。还迷上了席慕容的诗,和三毛的流浪文集。总之也是博览,泛泛而不精。那时小城有一个老图书馆,里面有好多我想看的好书。我特意办了一个借书证,每个周末,借书还书,乐此不疲。记得曾经煞有介事地做过好多读书笔记,写过许多感概激昂的读后感。
想来还是因为没有书香底子的缘故,我所看过的名着小说,大多想不起来具体的情节,有些甚至连主人翁的名字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那真是一本好书啊,我还写了长长的读后感呢。诗歌和散文,倒是印象不浅,热爱至今。从高中起,我自诩为孤莺。备了好几本薄薄的本子,很清高地写了好多青涩的分行的文字。可惜并没有保存下来,有些在搬家的时候,辗转弄丢了。有些被高中一个男同学要去了,至今下落不明。其实即使保留下来了,也一定因为幼稚得不能看,而不会有太大的价值。但我的青葱岁月,却因此美丽,清雅,朦胧,还略带淡淡的哀怨,和忧愁。
上大学,因为读的是理工科,也不能系统地读文学方面的书。但手里却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钱了。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自己买书来读。我读大学时的简朴是有点出名的。不谈朋友不打扮,几乎所有的零花钱,都送给了附近的书店和夜市的书摊。为了省钱,我那时买了好多岳麓书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那种字体很小的简装读本。真羡慕那时的视力和心力,买得起劲,看得也起劲。其实那些书真是没法看的。字太小了,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看书不是享受,是受罪。我现在即使看几页,眼睛也酸胀得不行。如今那些书,安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成了摆设,只是偶尔拿出来翻翻,除除尘,淡淡回想一下年轻时候美好的读书时光。
彻底不看书的时间,是有了孩子后的差不多十年。做母亲的快乐和幸福,填满了我的心房。我喜爱的读书,成了遥远的不能记起的前世。也常常出入书店的,但买的都是孩子需要的书。我自己,几乎不读书了。
再次想起读书,是孩子大了,心稍稍空了闲了的三年前。在网络上,偶尔读一些电子书。但不能读得太久。久了,眼睛疼,脖子也疼。这时候就很想买一些纸质的书来读。可是再逛书店的时候,我很是失望。我想看的书,书店里几乎都找不到了。连季羡林、丰子恺等一些老作家的散文,书店里都买不到。记得以前书店里到处都是这类的好书,可惜那时候口袋里没钱,只能翻翻过过眼瘾。
我现在没事喜欢逛逛网上的旧书店,在那里时常能淘到一些物美价廉的好书。我一般先下载电子档,看看书的目录和内容,觉得心仪就买下。像《蒙田随笔》、《苏东坡笔记》、《季羡林散文全编》、《杨绛文集》、《萧红文集》等书,我都是在网上买的。昨天下载了《孙犁散文集》电子档看,越看越喜欢,也买下了。过几天就能收到。
我漂亮的女同事们喜欢网购化妆品,她们看我时常网购图书,就露出诧异的表情,我知道我在她们眼里,是有点书呆子样的。其实我算不上书呆子,因为我虽然买了不少书,但认真看的,看了就记住的,却并不多。因为我的心总是浮躁,不够静。
接下来的岁月,我将努力拂去心间的浮尘,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读一些好书。即使被称为书呆子,也无妨。
书香永恒
文/马德
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
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情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世态炎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即便从青春读到暮年,从黑发读到白首,也自痛快淋漓,无怨无悔。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一个人在自我精神的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暗开了一扇扇窗,悄启了一扇扇门,默指了一条条路,所以才活得豁然开朗,意境层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书的智慧,对人的提升与引领所致的。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苏轼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万千气象,云集其中。这些书,足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纯粹人的精神。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渐染。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就是指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过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然后,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翩然的风度,一种迷离的气质,超凡脱俗,卓然于众人之上。
被命运的大书影响过的人,不会轻易被生活打败。在这个世界上,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荣大辱,九死一生而百折不挠的人 ;有遭遇过多舛的命运遭受过灭顶的打击而顽强拚争过来的人。读这些人物的史书与传记,常常让人热血沸腾,灵魂震撼。这样的书,联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读它,可以使人变得刚强勇毅,不畏强暴,不畏艰险,淡定地面对生活呈现给自己的一切。即便真的遭遇了人生的不幸,也会泰然自若,从容应对。
读书的人不会孤独。这个世界上,寻求热闹的人常常会觉得孤单,精神贫乏的人常常会觉得孤独。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朋友,在独酌的时候,它会与你同饮;在孤寂的时候,它会静坐在你的对面。它是平淡的朋友,不喧哗,不招摇,以自身的丰富影响着你的丰富,以自身的安详引领着你的安详,以自身的厚重充盈着你的厚重。它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与你的心灵对话,它不思索,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
这个世界上,比黄金更贵重的,永远是知识。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读书,才会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一个民族的强大,也是与读书密不可分的。犹太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之一,而恰恰就是这个民族,却是最喜欢读书的民族。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读书人,永远不会沦落为精神世界的卑微者。
岁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染中,变得愈加醇厚耐品,一种灵魂的香味,自然就会生发出来,飘逸四散,那如兰的一缕芬芳,就是我们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痕迹。
读书如垂钓
文/曹光源
闲暇之时,总爱去明山水库垂钓,乐在其中。久而久之,便觉得垂钓与读书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实,尽管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热衷于垂钓,但垂钓的境界不外乎三种。
其一,所钓者,鱼也。这样的垂钓者目的很单纯,完完全全是为了钓得个“满”而归。无论海、湖、河、塘,只要能钓到鱼,他们都愿意去;无论是风景秀丽之处,甚至是污秽不堪之处,只要能钓到鱼,他们都乐意前往。其二,所钓者,健康也。这些垂钓者黎明即起,为健康而奔波,渔具只是道具而已。于是,所选垂钓之处,不在乎鱼多鱼少,鱼大鱼小,要空气清新,环境幽静,阳光柔和,无刺耳之噪声,无呛鼻之烟尘,无污眼之秽物,无乱心之烦事,无危险之陡坡,有利于身心健康即可。其三,所钓者,意境也。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随心选境,由境入心,心境融和,天人合一。水上波光云影,岸边翠柳成行,远处青山隐隐,近处“野渡无人”,树上鸟语,草中虫鸣,皆赏心悦目,怡人性情,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屏蔽了人世间的喧嚣。即便天公不作美,或“斜风细雨”,或“千里冰封”,也流连不思归,“独钓寒江雪”。
读书如同垂钓,也有三种境界。
其一,为功利而读书。民间所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皓首穷经,便是典型写照。此种读书,往往伴有父母之命、兄长之言,其中免不了枯燥之感,厌倦之情。其二,为事业而读书。所谓“三十而立”、“成家立业”、“建功立业”,就是说人人都要建立事业,且不断为之奋斗。读书就是“立业”的前期“储备”,也应该是“立业”过程中的“加油”与“充电”。这样的读书,“意义”与“辛苦”同在,“动力”与“惰性”并存。许多人在事业稍有成就之时,读书之“闲”便让位于事业之“忙”,能坚持读书的几乎全靠恒心与毅力。其三,为心灵而读书。土地的沙漠化是因为缺乏水的灌溉,心灵的荒漠化一定是因为缺乏书本的滋润。许多人已经功成名就,着作等身,生活无忧,仍然孜孜不倦地读书,因为读书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成了他们生命存续的一种方式,成了他们心灵的渴望。有些垂暮之人,已无功利可言,也无事业发展之虑,但生命尚存,读书不止,无其他解释,只是心灵的需求也。
自古以来,读书、垂钓皆有高雅之名。然目的不同,则层次分明,境界各异,个中苦乐不亦大相径庭乎?
读书乱弹
文/孔伟建
床头书
现在,我买书,很少去书店,只在网上买。指望万能的百度,想买啥,一搜就出来了,然后网银支付,省时省事,送货上门,服务又好,还能打折。
捡自己喜欢的,一次买一堆。收货,钤印,如获至宝。
回家,照例将它们放在床头。床头柜早就堆满了,我就在床头柜一边放了把椅子,一来二去的,椅子上也堆了厚厚一大摞,望去已有摇摇欲坠之势。为了保险,我又将书本堆放在窗台下的空地上。
卧读之时,想看啥,随手可取,甚为方便。
时间长了,书满为患,每次打扫卫生,妻子总是抱怨,说是妨碍打扫卫生,几次想当破烂给我卖掉。
其实,她只是一时生气而已,最终,她还是没有给我私自处理一本。
她还是尊重我的爱好的。
平淡为文
读师范二年级那年,曾经有半个学期,由来自曲师大即将毕业的实习老师代我们班的写作课。
实习的老师,个头不高,皮肤黑,戴眼镜,为人老实,上课负责,工作认真。
刚来第一周,习作课上,他给我们布置了篇作文,说要每个同学通过作文介绍一下自己,好让他对大家有个初步印象。
作文簿交上去了,一周后,发下来,我盯着他给我的批语,忽然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二十多年过去了,其中几句话,我还记得一清二楚,他用红色钢笔批道:平平淡淡的人,写就平平淡淡的文,《再回首》中不是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吗?批语很长,后面还有,唯独这几句话,于我印象最深。
那堂课上,他还将我的作文当做范文读了。
课下,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来了一次长谈。问我平时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最喜欢什么类型的作家,追求什么样的写作风格。长谈中,他明确表示了自己追求的读书为文风格,对孙犁先生“大道低回,大味必淡”的为人为文风格大为认同。现在想来,或许,正是从那时起,进一步坚定了我喜读孙犁、汪曾祺等诸位先生作品的信心。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当年那位给我们代课的老师,或许今天他还在某一方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只是,再也没有他的消息。当年那篇作文,也早已不见踪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一笑一哭,一字一句,正是那位老师给我点亮了一盏灯,让我在文学这条道路上,无怨无悔地跋涉不已。
读齐白石先生的门条
在我随身携带的U盘里,专门有个文件夹,搜罗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画名家作品、名家轶事、各大拍卖会上拍卖的历代文物精品等,我名之曰风雅图集。
最近,我在某网站上,看到了齐白石先生不同时期的一些门条集锦,觉得很有意思,就搜集了起来,没事时,翻翻看看,不禁莞尔。
其中,一门条上明确写道: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吾年八十矣。每读此,就见一性格倔强的老头,在决绝地表明自己的三不立场。
一张写道:去岁将毕,丢失五尺纸虾草一幅,得者我已明白了。落款为壬申,白石老人。读此条,一来可见老人对丢失画作的难舍之情,二来也显示了老头的狡黠,那意思很明白,就是偷画者我已知道是谁,就看你是不是君子,会不会主动交出来。
内容最多的一张门条,上书:凡藏白石之画多者,再来不画,或加价;送礼物者,不答;介绍者,不酬谢;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已出门之画,回头加印加题不应;不改画。不照相。凡照相者,多有假白石名在外国展卖;假画厂肆,只顾主顾,为我减价定画,不应。九九翁坚白先生门条,文采斐然,风趣幽默,读着这张门条,仿似看见一位活脱脱的在画价上锱铢必较的老顽童。想来,即便先生当年早已名满天下,其卖画也是为稻粱谋,一张张门条,正是先生走过的辉煌艺术之路上的串串足迹。
读书,不只是读文字,寄情山水,诗书画印,无不在读书之列。
书香缭绕春天永驻
文/李亚兰
近日,随着201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一股清雅的书香弥漫、缭绕在中华大地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谈到:“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凸显了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决心和拳拳深情,对培养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风雅。但不知何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读书仿佛渐渐成为一件很久远的事。在鸟语花香的清晨,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在寂静无人的夜晚,手捧泛着清香的书卷,品读一段倾心动人的文字,不知到底成了一种奢侈,还是一种过时。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目标的提出,再次激发了全国人民对这种美好体验的向往。
让书香缭绕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中。建设书香社会,首要条件是有优秀的文艺作品供人阅读。我国现代的文艺现状倒不是缺少文艺作品,而是缺少优秀作品,或者说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信步走进街头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本中,不乏一些滥竽充数之作。有教人一夜发财的,有教人投机取巧的,有教人钻营进步的,有如何勾心斗角的,有鼓吹能预知未来的……在本应清香幽雅的书香中混杂了一些金钱至上的铜臭味、淫秽色情的媚俗味、凶杀暴力的血腥味、荒诞离奇的低级味,任它包装设计再精美,也不过是污染文艺市场的劣作。
让书香缭绕在人们匆忙的脚步里。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那么行色匆匆,时间都去哪儿了?在繁杂的工作事务里,在繁多的迎来送往里,在撰写材料的冥思苦想里,在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里,在大小酒场的觥筹交错里,在牌桌上的斗智斗勇里,在茶馆中的品茗聊天里,在娱乐场所的引吭高歌里,在释放压力的游山玩水里……我们有那么多忙不完的事,惟独没有时间安静的读完一本心仪的书。其实,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北宋着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先生说:“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这个着名的读书“三上”理论,其实讲的就是“挤”时间读书的道理。一代伟人毛泽东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抑或和平建设时期,其压力之“大”,工作之“忙”,绝对不亚于吾等凡人,但他从不曾停止过读书写作。如果我们养成习惯,随身携带一两本书,在等人、等车、等开会的间隙看几页;办公室里放几本书,工作闲暇时“消遣”几页;床头枕边放本书,每天睡前读几页……只要有心,挤挤,时间总还是有的。
让书香缭绕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书能够荡涤心灵上的尘埃污秽,舍弃虚伪选择诚实,舍弃空虚选择充实,舍弃浮躁选择朴实,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和黄昏。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可以不断磨炼意志,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的读书,都能从书籍中寻求到真正的力量和智慧,培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出唯利是图的心灵泥淖,步入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地,摆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位置。那么,便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文明和谐与富裕繁荣并驾齐驱,齐头并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试想,在城市、在农村,在清晨、在黄昏,在喧闹的街头、在无人的角落,在清脆稚嫩的童声里、在白发老人的浅吟中,都有书香袅袅或者书声琅琅,该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景象。
无论是面对寒冬腊月的考验,还是风刀霜剑的肆虐,只要书香氤氲缭绕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田,那么中华大地一定会春天永驻,鲜花常开。
书是我的哥们
文/尹凡
蜜蜂离不开花朵,鱼儿离不开水,我也离不开我的精神食粮——书。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和高尔基一样,也特别爱读书。我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在书的花园里尽情采蜜。从小到大,我看过许多书。小时侯我听过许多童话,如白雪公主、三只小猪……升入高年级后,我已经开始看名着了。从《水浒传》中我看到一幅农民起义的历史画卷;从《三国演义》中我欣赏到风起云涌的壮美史诗;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我懂得了要勇敢面对挫折,要做坚强不屈的人……
我喜欢在阳光明媚的午后,躺在小书房里,拿一本好书尽情阅读,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沉思、一起悲伤,读到水凉了,日落了,书仍在手中。此时读书,已不是单纯增长知识,而升华为一种享受,那感觉真是惬意极了!
说到读书我还有一个故事呢!记得有一天,我读了一本好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为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着我,所以一直看到夜里很晚,结果这天夜里,我发高烧到三十九度。第二天早上醒来,脑子仍昏沉沉的,头也非常痛,但我想到刚读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他生病发高烧时仍在继续斗争,并且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了长篇小说。我想:我发这点高烧又算得了什么?于是我忍着病痛,坚持完成了当天的作业!读书真好!是书中的故事使我受到了启迪,给了我力量,书是我的好哥们儿。
书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世界,书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人生,书告诉我们祖先奋斗的故事,书揭示了大自然变化的奥秘。书还告诉了我们生活的残酷和美好,让我们明白,拥有一种平常美丽的心态,万事都会好的道理!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听人讲书不如亲自读
文/若白
前几天,两位年轻人要我谈谈读书。我觉得读书是很个人的事,别人是强制不得的。第一要有求知欲望,第二不懒就行。
其实,读书的好处人都知道。“开卷有益”就是古训。读书治愚,增长智慧,提高个人修养,增强工作能力,做领导工作的人,思路开阔,点子办法也会多一些,不至于雀儿肠肚处处显得小家子气。
今年十月我花了一个月功夫,读了一套近150万字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感触很深。毛泽东一生83年,读了70多年书,直到逝世前7个小时。我没听说过有第二个人如他这样嗜书如命。他不仅自己勤奋读书,还不断推荐别人读书。他视读书为治国之道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深感我们党和各级干部“书养”太薄,因此一次又一次号召、呼吁大家要多读书,把我们党建设成学习型党,读书型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也一再号召全党同志读书,提高治国理政的“看家本领”,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书香”社会。读了两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他在讲话、文章中大量征引古今中外经典名著言论,充分说明他读书的广博。因此,我深深感到毛泽东同志和习近平同志,就是我们读书的榜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多读点书。
新世纪以来,举办“读书讲座”很兴时,这无疑对于促进人们读书,建设书香社会大有裨益,尤其对于缺少潜心读书条件或阅读能力较低的同志,是一个有益的帮助。起码“聊胜于无”吧!但是,我倾向于书最好还是自己亲自读,特别是对于重要著作、经典著作,听别人讲和自己亲自读感悟和效果都大不一样。听别人讲毕竟是“二手货”。
听别人讲,那总是讲者的体会和认识,无论如何不一定能充分体现原著的各个方面,最起码反映不出原著语言之美、艺术结构之巧、运思之妙。打个比方来说,打吊针输葡萄糖和生理盐水,虽然可以补充一些急需的营养,总是不如自己直接食用大餐美,不仅尝不到食物的美味,其营养成分也很有限。况且,亲自读的过程,也是思考体悟的过程,认识字词,欣赏精言妙语,既是审美享受,还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领悟更多更深的义理。倘若读一遍意犹未尽,还可以反复品味。而听别人讲,自己是被动的,只能跟着讲的人走,自己思考反刍体味的机会很少。况且,讲者水平、认识能力也各有差别,他的认识领会也不一定准确,如果讲错了对你可能造成误导。前两年我曾热心收看央视《百家讲坛》,听了一些所谓名家的讲演,可是当自己再读原典时,往往发现有些讲的并不准确,或有违历史真相,或曲解原典本意。因此,我主张听人讲书不如亲自读书。尤其对经典著,无论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还是哲学的,亲自读原著,就等于和名家先贤大师直接对话,获得的知识要可靠得多。
这里也顺便谈几种关于对读书的看法。有人把读书看得很苦,认为太费脑筋。世上任何一项工作都有两面性,有苦也有乐,读书也不例外。如功利性读书,为了升学,为了考公务员,为了晋升专业职称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掌握相关知识,就得吃苦。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功利追求,只是为了清神益智,提高修养,读书也是一乐。这和与朋友高人聊天,说古论今,旅游观光、打牌下棋也没什么不同。再说费脑筋吧,身体四肢需用运动锻炼,脑筋也需要一些锻炼。读书就是锻炼脑筋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老年痴呆症之一法。有记者采访上海一位102岁的老太太,她每天走一公里去图书馆读书。问她长寿之道?她讲了九个字:“身要动,脑要用,心要静”。真妙!再一种是近多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和学校,常常用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改变命运”“跳出农门”之类的话,鼓励青年人读书。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觉得实在是一种误导。这几种说法实质是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翻版,完全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在于增进人格修养,在于提高工作能力,并不是为了高人一等,居于人上。袁隆平没有“跳出农门”却是世界级大师。
还有一说是“与其辛苦读书不如拼命挣钱”。钱确实是好东西,身无分文,囊中羞涩,生活难以为继不行。因此,把钱一概斥为“铜臭”,是迂腐,是虚伪。但是光有钱,脑子空空未免一身俗气,算不上风彩的人生。况且家有万贯,总有用完的时候;相比之下读书掌握更多知识,却是终生拥有的财富。知识学问无论怎么支出,永远不会“蚀本”不会发生“赤字”,更不怕强盗抢劫,强权占有。不知有朋友认可我的这一浅见否?
让书香浸润春节
文/任随平
殷红的对联照亮了春日大地,万家灯火万家明媚,每个人都以多姿多彩的形式表达着节日的喜庆与祝福,极品佳肴的盛宴,亲朋好友的欢聚,广袤星空的烟花聚散,锣鼓喧天的社火队,这一切让春日佳节流光溢彩,欢乐无穷,而我却选择了让一部部书籍相伴,在喧闹之外,静享一份书香的浸润与安然。
书要高雅,能给人以灵魂的涤荡与洗礼。国语经典《论语》在洗练的语境里透射出哲理的光芒,《瓦尔登湖》在宁静的述说中让人感受卢梭澄澈安谧的内心世界,《岛上书店》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让人感知一份荡气回肠的情感盛宴,《偷影子的人》通过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的成长,让失而复得的大爱得到了历久弥新的淬火与锻造,《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带领我们穿行在远去小巷的缩影里,觅寻随时光而流转的童年绵密的情怀……这些书总能让人在自觉不自觉的阅读中穿越时空的阻碍,进入幽静的思考角落,进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憩息地。这,便是高雅之书的力量,犹如花香馥郁之于春野,亦如细雨无声之于大地,令人在宁静的守候中顿首与彻悟。
书是好书,读书却需要一份如水般的宁谧与安详。冬春之交的夜里是读书的绝佳时机,少却了秋日虫鸣的聒噪与繁杂,少却了夏日的绚烂与迷恋,却有了冬夜的宁静与春日的葳蕤之气,掌一盏不甚明亮的灯盏于床头或温暖阳台的角落,旁置一方木质茶几,一杯香茗散发着丝丝缕缕的馨香,或斜倚在床头,或安卧在藤椅间,不求正襟危坐,但求适意阅读。读书亦不求速度与数量,最好是含英咀华,毕竟高雅之书需要咀嚼与回味。累了的时候,不易强读,品几口香茗,让茶香温润肺腑与灵气;或倚窗凭栏,向着远方了望,即便是漆黑的暗夜,也可让目光穿越夜色的围栏,抵达灵魂的遥想之境。这样读书,必是让人灵魂馥郁,肺腑飘香,因为人生就像一条渐行渐远的河流,只有浸润了花香馥郁,才能带给远方以幽香、以遐思。
此时读书不仅能让心灵享受闲适,更能让自己在一份淡远中学会思考与表达。一支沉浸了岁月的旧笔,一本淡黄却暗藏了幽香的笔记本,读书困倦的时候,记几段笔记、写一段文字,或是向自己述说一份久远的怀念,都能激起对人生的思量与热爱,尤其是笔尖流转的沙沙声,不就是对生活的感念与向往么?
于是,让书香浸润春节,是绝佳的节日选择,在淡泊宁静中让心灵接受一次彻头彻尾的洗礼,在闲适淡然中,让人生获取一份澄澈与明媚。明朝的阳光,会更加温暖与惬意;生命的大地,会更加生动而浓郁!
品书
文/颜浩天
最喜欢在天空下看着微雨时,手捧一本散文集倚窗而坐,嘻嘻地听着那演绎着无数或豪放、或婉转、或伤感、或悠扬的诗篇;最喜欢伴着湿润的空气,安静地伏在书桌上,最喜欢听着纸张摩挲而发出的脆响。那时的我,认为天底下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此,我深深地沉醉在了如诗如画的书本当中,无法自拔。
读书之趣千千万,读书之乐万万千。徜徉在书中的我,如同鱼儿回到了大海的怀抱,鸟儿回到了天空,我享受着读书的分分秒秒,我陶醉于书中的宁静致远,那种感觉我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描绘,我只知道读书能让我疲惫的身躯重新焕发活力,读书能然我浮躁的内心再次平静。
又是一个阴雨天,我拾起一本书像往常一样细细地品读每一个文字都在我心灵的键盘上反复地敲打,每一段故事都在我内心的沙漠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我仿佛看到了李白、杜甫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永久的赞歌;我仿佛看见了徐志摩为陆小曼写下的情意绵绵,我再次沉醉了,那些文字组成的溪流不住地在我的脑海里流淌,留下了诗人们的忧国忧民;留下了隐士们的闲云野鹤;留下了友人们的难舍难分;留下了有情人的千古缠绵。我似乎悟出了些什么,是他们杨柳依依,不忍分离的愁绪,还是他们看破红尘万千事的淡然一笑。我明白了,这种感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些细腻的感情被这些细腻的文字串了起来,化作一个个醉人的音符,不停地在我的身边游荡,然后慢慢地、慢慢地融进了我的身体,融进我的心灵。雨还在继续下着,我只觉得我的内心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一丝杂质,我的内心已经被书本洗刷得通体透明。雨儿的淅淅沥沥不禁意间扬起了一阵阵濡湿的空气,更加褪去了几分疲惫,我长呼一口气,也淡淡地笑了,这意味着什么?我也不知道,或许是对书中情节的一种淡然、豁达吧!我斜靠在木椅上,不一会儿,又被书本引进了那一个个醉人的诗篇里……
读书之乐在于享受,享受之乐在于看透。我爱书,我爱品书,我不允许我的生命留白,我要用书本去增添一抹独特的色彩。书本就像一阵风,吹拂春天的记忆,待到满园春色关不住时,它便沉入心底,泛滥成一片汪洋。我相信,在生命的暮年里,那些文字串起来的珍珠依旧会散发着深深浅浅的光,折射出一个少年倚窗品书的情景和曾经散落了一地的雨。
闲则读书
文/施建兵
当今的人们特讲休闲,总想在忙忙碌碌的生活、工作中拨开一个裂口轻松地喘息一回,健身与读书便成了这种渴盼下受人喜爱的活动,我比较喜欢后者,喜欢它的恬淡,喜欢它的渊博,喜欢它的娓娓而述、款款而谈。
既是作为忙里偷闲的一种需求,短小精悍的报刊杂志当然是最佳之选了。读一段文字,呷一口香茗,看青天上流云,闻枝柯间鸟鸣,神清气爽,其乐融融。
我喜欢诗歌和音乐,闲来倾听《前缘》,“我必是殿前的那一炷香∕焚烧着∕陪伴过你一段静穆的时光”。或是漫游《七里香》,我与缪斯牵手低语,夜夜归来的魂魄,“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音乐与诗歌的翅膀就这样载着我轻盈飞翔,轻松的心情,浪漫的心旅,温馨的情调,幸福的遐想。
即便是工作小憩之时,诗书不在,默诵几句也会心旷神怡,这便是短章的精妙,诗歌的神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受,让如汁的诗歌去哺喂干渴的心田,让自己的人生更具亮丽的光泽。作,拥书于心;行,藏书于怀;睡,枕书而眠;饮,举书而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