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舞蹈的散文

2023/02/10经典文章

关于舞蹈的散文(精选11篇)

绿谷竹韵

文/房菲

千里之行,始于竹下。绿谷国家森林公园的起端便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毛竹林。公园入口处那足有三层楼高的枝繁叶茂的竹子,宛如一方绿纱,遮住了绿谷的神秘面容。

山路两旁挤满了密密匝匝的竹子。凉风习习,竹枝招手,仿佛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致意。七拐八弯,偶一回头,你会讶然发现,漫山遍野的竹子依然不离不弃地簇拥着你,护卫着你,一股暖意便在你心底油然而生。

你在林海中的隧道穿行,不知不觉就到了凤凰岭。细细谛听,鸟虫啁啾与淙淙流水应和着。由林中万籁谱成的神曲,比古寺钟声更让人倍觉亲切,心胸静廓。夕阳西下,余晖铺照竹海。一道残阳悄然折进小径,竹海被分割成两半,“半边瑟瑟半边红”,多美!。

山无竹不奇,竹无水不灵。就园中四大景区而言,分水岭的山虽然不高,但宽。山中溪涧纵横,群竹滴翠,溪水无一处不被染绿。瞧,那静静的天鹅潭,简直就是一方硕大空灵的绿翡翠。一涧复一涧的溪水啊,瑶池宴席上的琼浆,莫非就取自这儿?由于常年饱受充沛雨露的滋润,这儿的竹子长势秀挺,容颜粉嫩翠绿,温润可喜。“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徜徉其间,荷花虽然没见着,但天鹅潭附近的杜鹃花却燃烧的特别热烈。一红一绿,相得益彰。

竹无峰则庸。长河景区的山是最险峻的,一座座鬼斧神工削斫而成的奇峰怪岩环伺长河水库。大概是“近石者硬”的缘故,你会发现,这里的竹子少了几分丰腴,多了一点瘦硬。枝丫撇捺,满是欧阳询笔意。秋风萧瑟中劲节毕露,如戟如戈。

最奇特的当属黄木坳。群山围成一个大圆圈,山的形态一分为二。一半的山直耸云霄。山顶常年云雾笼罩,水分充足。甜槠、红豆杉、黄檗隐居其间;娃娃鱼、中华鲟、穿山甲、黑鼻猴、蟒蛇等珍稀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另一半山虽然不算高峻,但也常年细雨迷蒙,云雾缭绕。竹子少了,漫山遍野都是柔嫩的青草。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地,悠闲啃草的牛羊散布其间,若隐若现。让你意外重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意。

竹屋?竹桥?竹桌竹凳?竹杯竹碗竹罐?

其实你不必惊讶,这些都是绿谷竹乡人家常见的生活用具,绿色而环保———我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我本是清远市连南县的一名瑶族人,因为父母在临武县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工作的原因,我有缘在这里生活了几年。那时候,我曾有幸观看过西瑶独特的民族舞蹈———长鼓舞。最难忘的是他们的舞蹈中,居然有一对中年男女在小小的八仙桌上表演节目,有时,甚至要在三张重叠的八仙桌上面表演舞蹈。整个舞蹈,充分体现了“险”、“巧”、“趣”的特点。要是与我们连南瑶族的长鼓舞相比,连南瑶族的长鼓舞更显得朴实粗犷,壮观大气。

如今,因森林公园建设和工作的需要,大部瑶族同胞已经陆续迁离。只有少数的瑶族老人故土难离,依然留守山中。

民族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文化之根。我想,长鼓舞该是西瑶同胞的根吧!他们不少人离开了故土,但愿长鼓的鼓声,舞者的舞姿,化作千条万条遒劲的竹根,将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心紧紧的缠络!缠络!

手心里的舞蹈

文/伴云来

时光的背面,你随风吹来。斜阳的楼前,花影一片。置瑶琴迎你,只一句莫唱阳关,便听你青丝飞散,拂乱我的弦索,弥漫一楼紫檀的青烟。

你是来自北方的吧?风中还带着达紫香的余韵。静静地打量你,无关风月。只觉得心中有一个故事,失落在遥远的遥远。我无法想起哪一年的哪一天,我曾经携过你的手,到紫藤静妩的花架下,去摇曳花蔓的秋千,看你童贞的稚笑,从我的手心里出发,快乐地飞上碧蓝的天,在荡漾的阳光里,画无数烂漫的弧线。那是能够撞碎阳光的舞蹈,你白色的褶裙扬起的风,至今还在我的脸上萦绕。

已不能那样清晰地认识你了,那个扎着蝴蝶结,不愿离开大哥哥臂湾的小女孩。时光已将那一季的笑声,镌刻在泛黄的记忆之中。站在我面前亭亭的你,背朝夕阳下波泛的江流,美丽而忧戚的脸上,虽也有似曾相识的微笑,却少了秋千下绒绒的阳光。我不知道这青铜色一样斑驳的记忆,到底是因为相逢还是因为离别,仅仅是你一声熟识的呼唤,便让我立尽斜阳。

生命中的悲或喜,总是来得十分的突然,而一样忧伤的不期而遇,则可以让人找到失落的记忆以及失落的温馨。我清楚地听见,落日里有孤鹜的啼声,独行于密林夹岸的流波。那些霞光里枯萎的血花,是你追逐的瑰丽么?你一路向南,就是因为那摇曳的秋千,以及那秋千上摇曳的时光么?你说,大哥哥,我来,只因你有哀伤的江南。

那么,到我手心里来吧,我的小女孩。以你蝴蝶的翻飞,迁徙候鸟的欢鸣和紫椴的种子,在我宋词的画楼以及我文字的江南,播一季恣肆的歌唱和紫色生长的声音,任淋漓的舞蹈,注满我涌泉一般的湛蓝。

我知你轻柔的指尖,还缠绕着白桦林怔忡的骊歌,每一个音韵,都沉淀着濯濯的秋声。你起起落落的疼痛,穿越枞树枯黄的向晚,企图冲破原始的林中,那些空洞的骄傲,却始终无法掩盖那些裸露于文字的清高。而那一双深陷在季节的眼,仅仅是一滴难以抑制的泪,便溅起了一个城市乃至一座森林的悲哀。

该如何呵护我的手心,聚集阳光的温暖,才能融化你来自北方的哀伤呢?我褚色的地平线,红潮泛滥。那些寂寞之犁耕耘的文字,已为你采集南国的葱郁,凝聚成弦歌笛韵的花海。你可以挥袖如水,披发若风,厮磨我半屈的指尖,那些单调的色彩。你染尘的翅膀,载满爱的疲惫,却以野性的舞姿,美丽我忧郁而流花的江南。我衰杨古柳的诗窗,分明播下了红松的影子,一坡玄武岩怒绽的松针,不正是执着的萌发么?其实,有很多事,并不需要谆谆告诫或者拥抱在怀,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段心舞,一夜静陪,便可以让人心暖,便可以找到心意相通的契合点。

你温暖着我的温暖,忧伤着我的忧伤,却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翅膀,尚未逃过痛苦的劫难。读你思念瘦长的清影,我清楚地看见,你依然紧握着希望的空拳,在那些被风霜损害的姿势中,挣扎着宽容的美。我无意责备谁对谁错,更无意去碰触你心底那一道深深的伤痕,我只希望剑戟丛生的龙舌兰,能在你梦的峰峦里,展示她永不向痛苦低头的内涵。

时间可以证明,你不是一片无处安放的叶。你一个人的漂泊,只是为了一座森林的返青。我相信你不是一滴坠落的泪,你晶莹的脉络,定会树起碧绿的旗帜,高扬至死不渝的信念。而我始终喜欢,让你累了的时候,就歇息在我的手心,然后羽化成蝶,舞你丢失的少女的歌声。

到我手心里来吧,我的小女孩,还像那年的那一天,作一季撞碎阳光的舞蹈。光阴的微尘里,还会折射那些无暇的岁月,只想让心灵被童话涂亮,让我们再作一回快乐的小孩。

我的老师

文/尹娇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有一个人在默默地支持我们,那就是我们的老师。

说起老师,我便想起我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泰老师。“泰老师”这名字一听便知道“泰”字体现出的是这位老师很严格,不过更多的是和蔼可亲。性格就不详细说了。她的相貌算得上天仙下凡,貌美如花,如花似玉……哎呀!说着说着就跑题了,其实,老师真正的样子是这样的:乌黑的头发,浓密的发丝,浓浓的眉毛就像画出来的一样,却比画出来的还美,高高的鼻梁旁有一双又黑又亮的葡萄眼睛,饱含着智慧和深情,鼻梁下有樱桃似的小嘴,泰老师的身材可好了,就像美丽的空姐一样好,她曾经被学校评为模范教师呢。

有一次,学校举行了“乡村的生活”活动,让各班演一个小品,我们班的是跳舞,泰老师给我们选了一首歌颂乡村小学的舞蹈《泥娃娃》,老师教了我们一些动作,让我们好好地练,一天晚上,我无意中见到泰老师正在舞蹈房里为我们排练舞蹈,那时,已经是半夜三更了;看到泰老师那么尽心尽力地为我们班作贡献,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从此,我便专心练舞蹈,不久,我们班以优异的成绩胜出了比赛,站在台上的泰老师欣喜若狂,谁都没发现而我发现了,泰老师流下了泪水。

学跳舞

文/吴佳妮

为了让我的课外生活更丰富一些,爸爸妈妈给我在少年宫里报了名学舞蹈。

其实,我非常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登上舞台,身体灵巧得像柳树枝一样,可以随意扭成各种形状。

以前我学过芭蕾舞,也学过拉丁舞,后来因为时间和我的学习有冲突就中断了。现在重新学一些基本功,因为隔了很长时间没有跳,压胯、踢腿、下腰……这些简单的动作,每每练起来,我的胳膊却总是伸不直,腿也是弯的,即使拉开了却痛得不行,甚至有一次我痛得都哭出了声音。下课后,妈妈来接我,我还是抽泣着。问明情况后,妈妈对我说:“人生就像一条路,高高低低,有时很平坦,有时前面可能就会有座大山出现。只要努力攀越,不放弃,过了这座山,就一定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妈妈说的这些话,我似懂非懂,但当妈妈问我是不是要放弃学舞蹈时,我坚定地说:“不,我要继续学!”

不管“山”有多高,我都想爬上去看看。

舟曲舟曲

文/韩嘉川

1

从那扇窗子望出去,看到的是一面陡峭的山坡。那时从西面射过来的斜阳正普照在山坡上,灿灿的。那是一口镶嵌在半米厚泥墙上的窗子,已经褪色的窗扇也仅仅开了一条缝。就是在那扇窗前站立的霎那,蓦然看到了缝隙里千年前的山坡,以及斜斜照射的千年阳光。

厚厚的泥墙向下延伸部分,是这座建筑的底层房屋,里面展示的也有些年岁的农具、马具和生活用品,譬如刨地的镢头、马鞍、纺车、织布机,以及木制的大马勺、水筲、洗澡盆等等。时间在这些木制的用具上一律呈浅灰色,与自愿前来解说的当地老人头发一样的色相。

那窗子属于一个戏台子的后台建筑。戏台不大,大约十步宽五步深的样子,如果演武戏,翻不了三个跟头,且还须技艺高超以免掉到台下。同样,戏台相对的也是不大的院落,也就是说,即便坐满了也不会有多少人。然,这是一个村子的戏台,因也是建在山坡上,虽然下面有底层,而上面则与院落相接了。

黄泥墙壁黑柱梁所构成的舞台,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象征。小舞台大世界,用某一件具体的事物影射另外的事件,便会形成象征。在舟曲,是由一条江展开丰富涵义的地方。“舟曲”为藏语音译,汉语为“龙江”,也叫“舟噶尔藏布”,正好与汉语的“白龙江”相对应。因此,在这里无论如何都绕不过那条由西向东滔滔流泻的“白龙江”了。

六月的舟曲依然在一条长长的大峡谷里不舍昼夜地流泻。两边的山在海拔1173-4504米之间,相对高差3331米。独特的山谷气候,被称作多极气候带,谷底则有“藏乡江南”之美誉。依山傍水而居,是人类早期的生存选择。据可考资料显示,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细雨轻烟笼草树,斜阳曲水绕楼台”(北宋欧阳修《浣溪沙》),似乎可用来描摹那幅情景。丰富的植被酿制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气候;潺潺的山泉溪流,萦绕着山坡上的庄稼与葡萄架。即便简陋些,上下层之间是用木板间隔的,且下面还有多根立柱顶着,但上面的戏台子,却是可以用来演绎精彩故事的。

故事,即旧事。三国时期,魏、蜀在陇西走廊进行过较长时间的拉锯战,姜维北伐中原的战争一直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临洮(今甘肃岷县)、河关(今甘肃临夏西)、抱罕(今甘肃临夏)一线进行,沓中一度成为姜维屯田避祸的根据地。那是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洛大以东,舟曲县西部、西南部的地方。

诸葛亮率蜀军翻过秦岭,因路途遥远、艰险,从而所带粮草有限,急于同司马懿决战,屡屡激将羞辱对方,而司马懿宁肯穿上诸葛给他的女人衣服,也不出兵的故事,还有“空城计”,不仅是小说的演义,还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后世传诵不已的经典。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于五丈原,之后姜维继续北伐,那是大约公元228年的时候,距今将近两千年的时光停留在白龙江岸的泥墙上,而姜维就曾坐在厚厚的泥墙后面,从灰蒙蒙的窗口眺望对面山坡,斜阳从背后照过去,使大山像一部厚重的书,令他反复解读。运筹帷幄的统帅,犹如戏台子后面的导演,前台的戏辙剧路,尽在他的把握之中。

其实诸葛亮用兵的出神入化,大都是后人演义的,在与司马懿的决战中,蜀军多次被打的丢盔弃甲,落荒而走;而姜维的北伐更是屡战屡败。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是舞台上须演的好看。千年历史,使峡谷里的舟曲这条大地上的褶痕,残留着若干历史的情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唐天宝末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盛唐自此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年代;而刚刚平定了战乱,又发生了外族入侵,吐蕃一度占领了当时的长安。杜甫看到长安城里的破败景象,感到触目惊心,便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当年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开始武力扩张。在“安史之乱”之际,吐蕃乘唐西北边防空虚大举进犯,白龙江地区成为吐蕃兵力的集结地。至今,陇西走廊南部的舟曲、迭部一带,还流传藏王马兵因当年未得到回撤之令而居住于此,因而当年的军队驻屯之地成为后来的藏民聚居地。

2

陇西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在1985年提出的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中既有甘肃、青海、四川的边界交接处,又包括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流域。这个地区主峰均为3500米以上高峰山脉。因四通八达,历史上既是民族迁徙、通商贸易的通道,也是战争频发、军事鏖战的战场。东汉以降,有记载的大型战争就有羌人大起义、魏蜀拉锯战、唐蕃之战、嗢末起义、蒙宋之战、明元之战、明末农民起义、甘南农民起义等。不间断的战争给陇西走廊的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这里各民族的生存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渴望和平的环境,渴望休养生息,是这个地区人们的精神向往。

在舟曲这条长长的峡谷舞台上,不断上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大戏中,曾经一度占领长安的吐蕃,以求娶文成公主为和亲,化干戈为玉帛。而其后,吐蕃王朝由盛转衰,据《新唐书?吐蕃下》记载:“赞普(汉人对藏王的通称)……死,以弟‘达磨’嗣。‘达磨’嗜酒,好畋猎,喜内,且凶愎少恩。政益乱。”吐蕃王故,继位者“达摩”不仅嗜酒,并掀起了灭佛运动;王室内部互相争斗,使吐蕃陷于分裂;而沙州(敦煌)人张议潮起义……期间又出现了地震、岷山山脉(在今甘肃、四川境内)山崩、洮水倒流,以及鼠疫等异象天灾,致使不可一世的吐蕃王朝覆灭。而在强盛期进入舟曲的藏民,是以军人的身份驻守在白龙江流域的,他们因为再也没有接到返回青藏高原的命令,西望长路漫漫,且吐蕃王朝已不复存在,舟曲的山山水水间,成了他们不得已的栖身之地。

“朝水节”,便是藏民为了适应这里自然环境的产物,从苯教与佛教中衍生出的仪式,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多层次互动,也是对传统的藏族文化的传承,达到了娱神与娱人的双重目的,发挥了净化人们的心灵、缓解人们紧张情绪的作用。

“煨桑”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有着古老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整个藏族地区,无论是祈愿祝福还是庆贺丰收都离不开煨桑,特别是每逢节日之际,煨桑便成为节日的重要仪式之一。

传说古时藏族男子在出征或狩猎归来时,部族首领、老人及妇女儿童聚在寨子外的郊野,燃一堆柏枝和香草,并不断向出征者身上洒水,意为用烟和水驱除各种污秽之气。当家中生育婴儿,前来贺喜的亲友,须在家人点燃的柏树枝上跨过,目的是让幼儿健康长寿,不受邪气侵害。后来与战争有关,以“桑”祭祀神灵,祈祷平安胜利,是高原先民同神灵沟通的主要方式。人们认为,桑烟可以直达上天神住的地方,可以将附有人间美好祝愿的气息传递上去,使诸神欢喜,保佑世间凡人事事如愿,平安幸福。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青藏高原,融入苯教和民族习俗,又与藏传佛教结合起来,使煨桑的规模更大,更加盛行了。

“桑”是藏语,其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但以其薰燃过程、人们煨桑时的心态以及所用物品来看,则是一个很明显的供奉仪式。所以煨桑有两层含义,一是净化,二是祭祀献供,因为煨桑时除点燃有香味的脱水的柏技和香草外,还有糌粑、炒青稞、茶叶、糖、苹果、清水等食品。有人将其意译为“祭祀烟火”、“焚香祭”、“烟祭”等。

依据苯教史料,迎请神灵前首先要焚香净化周围环境,消除不净和秽气,而普通人生活之处随时都有污染,有污垢与不净。燃桑是净化行为,每个污点、鬼、魔和秽物都会由此而排除。在藏区,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烟。无论在寺院还是百姓家,都会有煨桑炉,而不管桑炉设在院落中央、房顶还是墙上,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洁净处。佛经上说,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要闻到桑烟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语称其为“智萨”(即食味)。所以僧俗民众总是到寺院、山顶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给自己以精神解脱。

由“煨桑”拉开序幕,之后朝水节便正式开始了。这一天,舟曲、迭部、岷县等周边的藏民汇聚到八寨沟(与九寨沟相邻;也写作“巴寨”)的“昂让”雪山,参加“朝水”活动。朝水节的起源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八寨沟瘟疫肆虐,天宫的司医仙子偷偷下凡为人们驱赶瘟疫,用春风甘露治好了人们的百病。山中邪恶的狐精觊觎仙子的美貌,趁仙子给鹿治伤之机将其击昏掠走。正在山中打柴的藏族小伙子巴卡看到了,与狐精进行殊死搏斗,用柴刀砍死了狐精,救出仙子,而他却被狐精的毒血冲瞎了双眼。仙子醒来通过宝扇看到了巴卡与狐精搏斗的情形,十分感动,便用宝扇载着巴卡进入昂让雪山的山洞,用甘露与唾液舔润其双眼使其复明。之后患难与共,结合生子。王母娘娘得知司医仙子违犯天条,驾临八寨沟,使雷电击杀其子,封闭山洞。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百姓对此悲痛欲绝,纷纷赶到仙洞所在的昂让雪山壁下,绝食三天,煨桑奠酒,表达哀思。其后每年这一天都来煨桑祭祀。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年的这一天,众人忽然听到封闭的山洞里有金石撞击之声,石壁裂开一个碗口大的洞,洞口长出一棵翠柏,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悬崖下面祭祀的人们纵身迎接,身上的各种病痛随之消失了,从此藏民每年这一天都来朝拜圣水。

“朝水”之后,人们沿着林间小道下山,一路相互敬酒,对歌献艺。身着节日盛装的藏族妇女在野外手拉手跳起“朵迪”,歌颂大自然与神灵,夜幕降临便点起篝火,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藏语称为“朵迪”的藏族舞蹈,汉语称为“啰啰舞”,因歌唱中有“啰、啰”的衬词而得名。这种舞蹈多半是在打麦场等宽阔的地方举行,用当下的语境,也可以称作“广场舞”,但是在八寨沟,却是纯正的内容丰富的民族舞蹈。在被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之后,当地的诗人告诉我,宽大的红地毯上,正徐徐展开的是一出叫《摆阵》的舞蹈。大约有三四十位盛装的藏族少女,每人的脚踝上系着一只铃铛,她们手拉手舞步齐整,在“哗、哗”的铃声节奏中,顺时针方向缓缓地进入宽阔的舞场,身体呈波浪状前后摆动。舞步向左横移,节奏由慢到快,欢快、愉悦的气氛缓缓上升。在看这种原汁原味的藏族舞蹈之前,我看过湖南的傩舞,其肢体语言所表达的主题与种植、繁衍有关。而这群舞蹈者的肢体动作,我更愿意相信也是与劳动和生命的繁殖有关。而舞蹈的名字却叫做《摆阵》,看上去有些费解。在舞者渐渐围拢成一个圈的时候,粗壮剽悍的男子队伍出现了,他们按年龄大小为序列成十多米的长队,由一名长者手持长矛战旗先致祝词,众人齐声呼应。祝词内容以四面山势、水流为标记,描述所居疆域和当地民俗及重要历史事件,激发人们热爱故土和鼓舞士气。他们左手叉腰,右手持冷兵器道具,侧身跨步、吆喝呼应,充分展示雄性的阳刚之美与剽悍威猛、粗犷豪放之情。男子舞阵缓缓地将女子舞圈围拢,形成里女外男的舞蹈阵容。此时,舟曲的县长侧身向我讲述他的理解,认为这是男子要上战场,女子们依依不舍的告别场面。而被围在中间的少女们依然在做着似劳作似交媾的肢体动作……看着他们完美而严谨的表演,直到沿着自始至终的节奏退出舞场,我似乎豁然明白了这个舞蹈的涵义。在古老的藏民生存环境里,部族的生存是第一位的,无论部落间的利益之战,还是与大自然生存争斗,保护妇女就像保护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一样,种植与生殖是生活中最突出的主题,这个舞蹈便是他们摆出的生存阵容。

那时白亮亮的阳光泼洒在舞蹈者的身上,使他们的服饰更加鲜艳夺目。女子头缠一圈20 枚铜钱,佩戴银耳环、玛瑙坠,身着粗白麻布或粗黑布长衫,外套褐子坎肩,胸佩银盘,腰系鲜艳的红、蓝、黑相间的毛织宽腰带,足登麻布长筒半皮底的“罗踢”。男着蓝袍,腰系数条锦带。男女膝下皆以白布绑腿。

山谷间的空场上聚集了很多身着盛装的藏民,他们有的来自遥远,通往舞场的道路上停满了汽车,还有人翻山走来,就势坐在山坡上,看谷底的舞蹈表演。一开始三两个,不一会儿再抬头看,山坡上一层层坐满了人。

据当地藏民介绍,“朵迪”舞还有圆圈或团圆之意,在村子里可以在大院子里跳,在打麦场甚至街道上跳。舞者全部是本姓村民自发而来,外姓女子或媳妇不能跳,但可以回到本姓娘家跳。男子外姓也不能跳,如果其混入舞蹈队伍,本村的人会用身体将其挤出去。

而“朵迪”舞蹈中之所以要有《摆阵》舞,还有一层意思,尽管距离吐蕃王朝鼎盛时已经过去千多年岁月了,但是他们不会忘记当年远征舟曲时的身份,也就是说,今天在舟曲一带的藏民,是当年吐蕃兵士的后裔。

3

汽车沿着白龙江岸行进,会时常看到半山上居住的人家,甚至山上还有寺院。在拉尕山的盘山路上,行进中突然有妇女站在道路中间,挥动小旗子指挥车辆向路边停靠。前面有铲车在将路旁山崖的渣石清理掉,排除山体滑坡的隐患。舟曲一带地质属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5.12”大地震使这里的山体松动,而强降雨的增多,形成了2010年8月7日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在从舟曲回到青岛不到一个月的7月12日,再次得到那里遭受山体滑坡,河道阻塞,白龙江水上涨,淹没道路与峡谷里民居的信息……

既然不能继续前行,便下车看山谷里的云雾,听到排在后面的车子里有妇女儿童说话的声音,我想他们也是来拉尕山游览的吧?走近了才知道,他们是本地居民,是住在山上的藏民。试想,距离唐贞观年间1400多年了,即便依然难以改变居住高原的生活习性,且已进入现代社会,道路不断在修整,可以将车子开到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处,但生活条件毕竟不是很方便,尤其是还有小孩子要读书,他们为什么不迁移到山下居住呢?

而仔细观察,住在大山高处的不是一家两家,而是一个个村落。他们还生活在来到这里时的唐代,那是他们大脑沟回里难以磨灭的时间皱褶。博尔赫斯认为“时间即生命”,这些至今生活在高山上的生命,便是漫长岁月的延续。

在回程的路上,当地某作家突然冒出的一句话,令我突然意识到其中的另一层缘由。在时间的河流上,这个地方从最早秦汉时期的戍边军队,到姜维屯田再到吐蕃东进,尤其明代卫所的屯田制,使陇西走廊一直有军队驻扎,多年后这些当年的军人后裔便成了本地人。据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应天府称帝,明朝建立,便派兵北伐,陇西走廊是明朝和元朝争夺的热点。到天下安定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军事基础,朱元璋便在这个地区设置卫所,军民分籍,属于自给自足的军屯类型。规定士兵主要来源为“籍选”,即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每户派一丁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而且必须带家眷,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顾颉刚在其《西北考察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戡乱来此,遂占田为土著。其有家谱者,大都皆都督佥事、指挥佥及千户、百户之后。”明初征西将领徐达、沐英、文忠、金朝兴等人的部下,多属于当时应天府、凤阳府人氏,不下十万之众。而“依水而居”是人类生存的必选条件,舟曲这个地方,则依傍白龙江自然要比在山上居住方便得多,更不必说峡谷里的土地肥沃,气候湿润舒适。强悍的卫所军人需要土地耕种,且握有军权的他们选择山下靠江水的地方,则是必然的。那位作家所说的便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能打的握有权力的在山下,而相反则只能选择山上了。

舟曲最早是羌族人居住的地方,后来羌人迁徙到了松潘、汶川一带;吐蕃王朝的军队来到这里,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占据人数优势,即使这里还有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但那时藏族是主流,再后来,大量的汉人进入这里,随着繁衍发展,藏民在这个地区的比例只有30%多。

家乐福是现在城市人熟悉的购物场所,而“Carrefour”这个词的意思却有这样几种解释:十字路口、街道;各种影响、思想或意见的会合处。后来被浪漫的法国人用在了仓储式百货零售店,并使这个词延伸为林林总总的物质商品集合处。而舟曲,以及陇西走廊,不仅是商贾的通道,多年战争军队的屯守,形成了多民族的居住地,仅就藏族的宗教而言,就有苯教、藏传佛教,以及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而其他民族的信仰及民俗风情,使这里成为“各种影响、思想或意见的会合处”。

女作家曲桑卓玛说,同是藏民,但两个不同村子的孩子在一起不说藏语,因为所说的相互听不懂。这里的藏民所操的是安多方言,可能也有“隔河不同语,十里不同俗”的风俗,而有形与无形的民族文化,譬如“朵迪”舞与“朝水节”等等,却使这里的文化多层次且呈立体状,会随着生命的延续绵延很久很久……

想到这里好多人是来自南京、徐州、凤阳等地的后裔,我突然问一直给大家做解说的汉族小姑娘:从这里出去过吗?回答没有。又问:如果让你到内地去,你同意吗?小姑娘没有回答。那时我想,她如果到了苏皖一带,是否会有生命的密码让其认同祖先,或者凭着文化密码找到同类?

难怪我在那扇窗子前感到那么熟悉,一则是台前台后,让我觉得这里是有戏的地方,果然大舞台小舞台,都有精彩的内容;再则是千年前的阳光至今依然如故地照射在山坡上,不仅与姜维当年看到的没有什么区别,且与中国内地的若干村庄没有什么区别。

在春天的琴弦上舞蹈

文/苍野

冬天过去了,春天就来了。

一场雪,带走了冬的眷念,捎来了季节的祝福。残留的梦在时光的抚摸下,渐渐温暖起来。沉睡的小河,被春姑娘的招引睁开朦胧的眼睛,见证了宇宙轮回的奇迹。一江的春水就这样向东流去。

干枯的枝条,忍受寂寞,把积蓄了一冬的力量爆发了出来,希望的翅膀在天空飞呀飞,越过万重山脉,把绿色洒向了人间。

蓓蕾静静绽放。如烟、如雾,缀满浓浓的诗情。仿佛流泻的音乐,弥漫在山谷与江水之间,让污浊的空气得以净化,让卑微的心灵重树生活的勇气,让愚钝的灵魂充满智慧。

面对蓬勃的生命,希望的种子就会生根,就会有力量冲破重重阻碍,破土而出,寻求成长的空间。一丝感动、一份牵挂萦绕,而梦想的羽翼,并日渐丰满,我们重拾了生活的自信。

幼芽悄悄舒展。庄重、优雅、烂漫而有童贞的纯洁。招招手,一些五彩的蝴蝶停在了枝头,炫目的阳光划过蝶翼,一些空蒙的幻象铺展,大地明净。

看啊,一叶、二叶……幼芽伸展了腰肢,向天空展示娇媚的容颜,向大地展示生命的活力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一棵幼芽会长成参天大树,一片幼芽会长成茂密的森林。

哦,阳光的背后,我看到那些稚嫩的幼芽在春天的琴弦上舞蹈。

心之舞

文/杨璐

每次去广场散步,在跳舞的人群中,总是一眼就能看到一位老妇人。她留着齐耳的短发,总喜欢穿着齐膝的大摆裙子。

别人都是用肢体在跳舞,她是用心在舞蹈。无论何时,她总是昂首挺胸,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和着音乐的节拍,优雅地舞动。手腕有力地绕动,腰肢也随之扭动,眼随手动,身随心动。表情、眼神、肢体,无一不传递出她内心的热情与自信。是的,那是心之舞蹈!

每每看到她,我总是怔怔地看上好一会儿。她相貌平平,年逾花甲,可那舞蹈传递出来的情感却让人震颤,让人敬佩。那是一种对舞蹈、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正是这种热爱让她时刻洋溢着微笑,时刻透射出自信。她年逾花甲,却让人感觉那么青春,那么有活力!她相貌平平,却让人感觉那么美丽,那么有吸引力!她用舞蹈诠释着自己的内心,舞蹈,是她在独白。看到她,我仿佛看到了“生若夏花”般绚烂的人生。

经常看到她身边跟着一个约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她总是在跳完一曲休息的时候跑过去照看他,问他喝不喝水,让他不要走远之类的话。后来,从人们的议论声中渐渐得知那是她唯一的孩子——一个智障儿,都快三十岁了还得她天天照顾,不由心里一震: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她如此坚强,对生活、对生命充满了热爱?很多人向她投去同情的目光,而她的脸上总是挂着自信的微笑,好像别人的目光与她无关。我愈发觉得她可爱又可敬了,不由得投去羡慕的目光。

越看她,越觉自愧弗如。我们好多人,如此年轻,却觉得生活无味,心已老。而她,人已老,且背负着比一般人更为沉重的责任,却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但愿所有人的心能够像她一样精彩地舞动!

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也无需知道她的名字,面对面时,报以亲切一笑,能从她身上吸取点东西,足矣!

永远舞蹈的炊烟

文/覃光林

绿油油的麦子如滑润柔和的绸缎,在大地上缓缓流动,一排同样翠绿的槐树楝树,像在守护这片麦地,又好似满怀深情地注视着麦子那掩不住的快乐。一缕炊烟从树后面探出头,像一个顽皮的孩童,好奇地张望着。这是乡村的下午,没有到做晚饭的时间,一定是谁家来客人了,在烧下午茶呐!眺望到这突如其来的炊烟,我们会有瞬间的兴奋,然后就是责怪这炊烟比我们还淘气,故意让我们空欢喜一场。

等到太阳西落,整个树子都被染成霞红之后,我们期盼中的炊烟才会向我们招手。村外人会把炊烟当作村庄的一种标志,文人墨客则将炊烟赋予了太多的诗情画意,而对我们来说,看到自家的炊烟升起,想到的只是可以回家了,要吃饭了。我们眼里瞧见的是炊烟,鼻子里灌满了饭菜的香味。这是最美好的时刻。我们忘记了往日饭桌上的粗茶淡饭,忘记了每一顿能让吃个全饱,就已经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无尽的想象拥抱着我们,眼前的炊烟转眼化作山珍海味。炊烟,成了我们最解馋的食物。每天我们都重复着这样的幻觉,真是乐此不疲。

各家做饭的时间有早有晚,猜猜谁家的炊烟最先升向天空,是我们童年几乎每天都要做的游戏。猜中的人,不是最快乐的,谁家的炊烟第一个来到,那谁才是最得意的。炊烟,就像是母亲在招手,招呼的只是自己家的孩子。看到了自家的炊烟,我会不停地蹦跳,眼前的炊烟和我一起舞蹈。节奏强烈,动作夸张。回到家中,我常常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炊烟这才安静下来。

长大一些,我回家做饭,很难再看到炊烟。再长大些,我离开了家乡,炊烟长驻在我的梦里。每当我从远方回到故乡,离村子好远时,我看到了炊烟,炊烟从梦中走出,来到了我的眼前。这时候的炊烟安静祥和而温暖,如同我梦中站在村头的母亲的目光。我的眼眶湿润了,目光模糊了。朦胧中,炊烟翩翩起舞,动作柔和。这时候,我关注的不再是自家的炊烟,村子里所有的炊烟都向我张开了怀抱。这是一个奇怪的时刻,梦中那清晰的一切来到眼前,反而越来越迷蒙。我走得很慢很慢,因为我要细细地品味一步步接近炊烟的这份温馨的感觉,尽可能多些时间滋润我心田的渴望。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炊烟是我梦中的常客。每到一处,看见了炊烟,我更是想起故乡的炊烟,想起炊烟中的故乡。那年我在东北的漠河江边,看到晨光中无数的炊烟,如同皑皑白雪中的精灵,我止不住流下泪水。泪水在我的脸庞结成了冰,我的心炽热起来。我要回家一趟,我离家的日子太久了。

现在,家乡人都不用土灶烧饭了,我再回到故乡,已经全无炊烟的影子。那舞蹈的炊烟永远地从眼前消失,潜入了梦中,在心空长久地飞翔。

小时候,炊烟为我渴望美味佳肴造梦。长大后,炊烟化作了乡愁,很多时候它的舞蹈化作了刀,刺疼我的心。而今,内心舞蹈的炊烟,是对一种生活的追忆,甚至还有某种失落。故乡还在,亲人还在,但炊烟不在了,某些珍贵的东西也已随炊烟只在灵魂的梢头萦绕。

春节是生命的舞蹈

文/钟芳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读到季羡林先生的这句雅致诗意的句子,扑面而来的浓浓年味如缕缕春风轻轻地温暖着我的心田。

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鞭炮声的一天天密集;集市上挂着叫卖的春联、灯笼、福字,让我们感受到新年已踮起脚尖,翩翩地踏进岁月的门槛。过年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共同的盛大节日,这天,无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是雪域高原天涯海角,到处都是鞭炮声声,到处都是红红火火,到处都是拜年的祝福,到处都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气氛。

孩童时总盼望过年,在孩子们的心中,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快乐和喜庆,过年就意味着能穿新衣、吃好菜、放鞭炮、走亲戚、拿压岁钱。除夕之夜,家家大门上贴上红春联,挂起大红灯笼,增添了节日喜庆热闹的气氛。家里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笑语盈盈,饮酒叙谈,热热闹闹吃团圆饭,温馨幸福的感觉溢满了每个人的心头。时到零点,爆竹齐鸣,烟花燃放,大家满腔欢喜,除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在此起彼伏鞭炮燃放的噼啪声中,我们钻进暖暖的被窝中,揣着对新年的希冀甜蜜入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就把春节的这种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年是一个里程的结束,是又一个里程的开始。也许是长大的原因,现在的我们对年没有多少期盼,也总是在感慨越来越没年味了。其实不是年味淡了,是过年方式发生着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日子越过越红火,穿新衣早不再是过年的期盼,不经意间,我们也就与春节的心灵距离渐渐拉远了。但过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还是文化的风景线,是我们情感的凝聚点,饱蘸了永远不变的亲情,裹挟着淳朴而亲切的乡俗。

春节最大的传统是团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亿万人民的心愿,也是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每当春节临近,春运就像在神州大地上吹响了一支巨大的集结号,在外工作的、读书的、创业的、打工的,一颗颗思乡的心都激动着,快乐着。人山人海、舟车劳顿,路,尽管走得很辛苦,但都挡不住他们匆匆的脚步。他们迫不急待地赶回家中,投入亲人温暖的怀抱,回到身心得以真正安放的地方。

一家人亲热地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老人眼看儿孙承欢膝下,全家人共享天伦,这是何等的幸福;年轻人主动向长辈拜年,借此机会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伴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酒杯一端,祝福长辈老人们健康长寿,福如东海;祝福兄弟姐妹们工作顺利,马到成功;祝福孩子们学习进步,快乐成长。儿女情长,父母恩深,大家其乐融融共话团圆,欢声笑语像朵朵含苞怒放的花儿,温馨地绽放,清香四溢……

春节是心灵的港湾,是生命的舞蹈。过一个祥和团圆的春节,是千百年来龙族文化萦绕在每个炎黄子孙心间弃舍不了、割舍不断的根。一年又一年,在爆竹声声中,春节文化再次镌刻上新的年轮,每个人心头的幸福感、憧憬感难以言喻。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爱和亲情去点亮明媚的春天,去描绘生活的绚丽多彩。

赢得自信

文/万芊妤

嗨,大家好!我今年九岁,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孩,阳光、自信。

以前的我长得肉肉的,胆子很小,见到陌生人就会躲到妈妈背后,羞得满脸通红。五岁时,我学习了舞蹈,而这也成为了改变我的一次旅程;记得第一次走进舞蹈教室,这里的每个女孩都长得很漂亮,只有我又胖又笨拙,心里有说不出的紧张。晃眼一年过去了,我每天都躲着一遍一遍练习着老师所教的每一个动作,但到了人前还是紧张,有的只有羞涩与笨拙。

出乎我意料的事出现了。那天早晨同学们在等待着老师。老师进来后大声告诉我们有一个舞蹈比赛,她打算推选一个同学去参加。同学们都欢呼雀跃,高兴得不得了,纷纷毛遂自荐。而我在一旁暗暗紧张,“我行吗?能选到我吗?……”

答案没有马上揭晓,我悄悄地躲在队伍后的一个角落里,认真练习,模仿着老师的每个舞姿,心里很期盼是自己,但又觉得我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是自己,正胡思乱想,只听见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班有一个小老师,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身体柔软得像小猫,体态轻盈得像羽毛,动作灵活得像松鼠,气质高贵得像只小天鹅……”说完老师把我带到教室的正中央,我简直不敢相信,是我吗?我忐忑地站了上去,。音乐响起,明亮的镜子里出现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随着节拍舞动,一会像林中一只美丽的蝴蝶;一会像草丛中的一点萤火……

对我而言这是个奇迹,我最后得到了这个名额,当然我没辜负老师对我的肯定与期望。站上舞台,斑斓的灯光洒在我漂亮的孔雀服上,音乐响起,我就像一只孔雀在“雨林”里翩翩起舞。我赢得了掌声、赢得了第一名,更重要的是我赢得了从未有过的自信。

广场舞者

文//╱落︶゛言

文/落言 交流 QQ 464582223

十月末的初秋,天有些微凉,河边的广场上,天凉不减热情,每天晚饭过后,一群舞者便聚集在广场中央,随外置的音响起舞。这群似一个固定小团队的成员在三十人左右,年龄以中年为主,妇女居多,背景音乐多是民族风歌曲和DJ,舞步较为固定,动作简单易懂,模式结构单一,变化的幅度并不大,适合新学舞者,从性质上讲更类似于强身健体的广播操而不是舞台表演。

领舞者有三人,一男二女,居中的是一位四十左右的中年男性,身材和衣着的装扮像一位商人或领导而不是一位舞者。左边的领舞者是一位四十左右的中年妇女,似乎是一位年长的舞者,长年从事相关工作。右边的领舞者要年轻得多,二十几岁出头,身材苗条,动作优美,看起来赏心悦目,或者也有专业舞蹈学习的经历。

中年男子随音乐起舞,当背景音乐为DJ时,他会表现得很激昂,整个身体和意志都好像被音乐所操控;当背景音乐为民族风歌曲时,他的舞步和手语在位移摇摆中多了几分随性洒脱,和不拘泥于固定舞步的悠然性情,自然率真。

因舞蹈而快乐、因快乐而舞蹈各有区别,因舞蹈而产生快乐、因舞蹈而获得快乐又有所不同。其中区别,唯有舞蹈着自知。

在整个场地上,唯有这个中年男子跳得最自然洒脱,最没有目的性,只因舞蹈而快乐,只因快乐而舞蹈。他似一位随音乐而自然而然起舞的精灵,身体和感觉只跟随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感触而舞动,而不是被束缚于固定的模式。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灵魂舞者。用灵魂感受节奏,舞动快乐,源自心灵的力量。

年青的女领舞性格中或许带着一种叫做坚持的色彩,或者只因为年龄所特有的性格通性,每一次的舞动都是一丝不苟,动作规范严谨,手臂、手语、步伐在转身位移间条理分明整洁一致,看起来很有节奏的立体感,或者说更适合舞台表演。

年长的女领舞则介于二者之间,随性与规范之间,向往随性而为洒脱不拘,又顾虑颇多束缚于规则。中性介于两种极端之间,看似二者兼顾是平衡之道,取到了二者之长,但把握不好便会落于另一种结局——平庸。什么特色都失去,处于这种尴尬境地的人也是最多的。

她的舞姿、心态随岁月侵蚀,少了几分随性而为,同时又失去了严谨的风格,变得有几分怪异之感。或者练舞已成为她生活的常态,是一种习惯而变得与其他无关,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不刻意追求又无法舍弃。她失去了,也获得了,谁又说得清其中的得失与否。

广场中央的二十几人随音乐节奏而舞动,周围人来人往,或一笑而过、或不曾留意、或驻足观望。十几人看客围绕一旁,许是陶醉于音乐,许是迷醉于舞姿,许是出于好奇围观心理,许只是欣赏舞动的风景,与艺术无关,感官享受而已。

不时有带着孩童散步的青年、中年、老年夫妇走过,每一伙过往者的选择各有差异,离去的不说,留下的也有自己的方式。

年长者多习惯于抱着孩子观看,神态淡然并不受场上舞者气氛的影响,留下也许只是因为累了停下歇息一会,沉溺于自己的思维中,而后离去。

中年夫妇多会把孩子放下地来,受场上舞者的影响,不时地随节奏摇摆身体,让孩子自由活动。好静的的孩子会从新依偎到大人身边要抱抱;性格活泼的孩子则喜欢模仿大人的样子,跟随模仿场上舞者的肢体语言,时不时地发出一串串欢快的笑声,甚至跑到广场中央一起跳。

年青的夫妇习惯于牵着孩子的手,不限制孩子的活动又害怕孩子走远,于是牵在身旁,在自己的视线之内,这是一种很奇怪矛盾的心态,想放手而又害怕孩子走远,脱离自己的控制范围。

各异的行为方式折射出的是不同的思想心态,各有各的选择和道理缘由,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怀中、手中的孩子必会受到他们意志选择的长期影响,从而影响这些孩子以后性格的养成。学习的最初来源于模仿,什么样的家长教育出什么样的后代,这句话并不绝对,但绝对有其中的道理。

围绕一旁的其他看客也是神态各异,性格中保守色彩和开放心态的人选择各有不同。年长者多淡然,不言不语立于一旁,更似一个看风景的观光客;年轻人容易受音乐和舞蹈的影响,不时地发出声响或摇摆身体,自有一份快乐感悟。

年青的女性或许真性情一些,直接站到那群舞者旁边,边看边学着一起跳,或许只是性格中感性的力量容易被影响。年青的男性也会想上去跟着跳,但总会被某些成规束缚,缺乏走上去的勇气,或称之为理性的东西。

对于都市的人们来说,饭后跳跳广场舞真的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简单易学不受太多其他元素的限制,吃完晚饭散散步,走到广场中央随领舞者一起跳动起来就可以了。跳得如何并不重要,也不会有人限制该如何去做,既锻炼了身体,活跃了心态,又找到了一种娱乐方式,何乐而不为?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人们身心疲惫,生活的压力不断挤压着人们工作之后的时间,跳跳广场舞不失为治疗社会心理病,放松心灵陶冶情操的好方式,为灵魂减压,开放心态,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和冷漠心态,温暖每一个过客,特别是对许多漂泊他乡的打工者而言,有利于促进领里关系、社会和谐,一举多得。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舞者,广场舞者随音乐起舞,我们随岁月舞蹈,起舞的目的不重要,舞姿的优美与否不重要,舞蹈用的语言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随性起舞,随心灵的感觉、用灵魂去舞蹈,起因、方式、过程、结果都不是重点,用自己的感觉去舞动就好了。

以一个看客看广场舞者的观后感:

每一种知识体系的构造都遵循一个原则:由简单的个体元素,各自重新组合形成风格各异的形态,有规律可循,如此才能被传承。就如一块方砖,它是各种建筑的基本单位,运用广泛,你可以用它来筑房屋、建设斗兽场,也可以用它来筑长城、建造金字塔,无论它最终被筑造成何种摸样,它的本质是不变的,它的基本单位是不变的。这种基本单位有几个共性:简单、稳定,才会被广泛认可和推广。

学舞者同样如此,基本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形成一个个完整的舞蹈,某些基本动作的反复便是规律,伴乐的节奏性很强,刻意反复地去模仿舞蹈动作是初期学习之法,后期必然要学会用身体去跟随节奏去舞动,用心灵感悟去舞蹈,跳出模式的限制,僵硬的生搬硬套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利于后期的学习与创新。

音乐、舞蹈等艺术是拥有各自灵魂的,灵魂具有共通性,但本质上绝不会有一致的,这也是真正的艺术家不能被复制的原因之一。灵性、悟性、慧根决定了许多人在艺术领域的成就,灵魂是不可控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