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种植的散文
关于种植的散文(精选9篇)
美味的镇坪洋芋
文/杜韦慰
洋芋在镇坪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广大人民群众有较好的种植习惯和生产经验,是一种传统的优势作物,也是第二大种植作物,种植面积常年在12万亩左右,年产量14万吨。是该县粮经一体的高产、高效作物和食用精品。给当地农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又给餐桌上增添了一道无比的美味。
镇坪洋芋以其块茎小,椭圆或长筒;皮薄光滑,多黄白红紫,芽眼少浅,质地细密,滑润甜香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全票通过首都专家组评审,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由于生态环境好,镇坪洋芋也长得特别好看,有长的、圆的、椭圆的,颜色有黄的、白的、红的三种,最重要的是好吃,有清脆的、绵软的、香甜的也是三种,健康、生态、富硒,防辐射、预防近视、减肥都是镇坪洋芋的特质,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适应所有人的口味,不管你的味蕾是如何的敏感挑剔,都会有你喜欢的那一款。
洋芋在镇坪人的餐桌上,基本上是一年四季不离不弃,镇坪的长寿老人很多,近视眼较少,除了灿烂的阳光,洁净的水源,温润的空气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能还与天天吃洋芋分不开。
洋芋有好多种吃法。可以说是蒸煎炸烤,煮炒炖烧无所不能,只有你想象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洋芋丝丝、洋芋片片这些家常菜系就不说了,我现在喜欢吃的主食是干箜洋芋:把洋芋煮至七分熟,放到电饼铛里加热十分钟,外焦里嫩黄金亮色,取出来即可食用。做法简单,风味独特。零食是“洋芋虾球”,把洋芋皮去掉后,放在锅中蒸煮,煮熟后倒在大盆中,用木槌砸烂,加入盐,捏成团,撒上一层小虾仁,放在油锅里轻轻一滚就可以装盘了。闻一下浓香扑鼻,让人垂涎欲滴,吃一口酥脆可口,让人欲罢不能。还有一种吃法是把砸好的洋芋泥中加入青菜丝,浇上油泼辣子,香油,蒜泥,大料水,坐下来用小勺子一小口一小口慢慢享用,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在镇坪人眼中,洋芋简直就是老天爷赐予的一个宝贝疙瘩了,在那些缺衣少食的年月,洋芋种植简单且产量丰富,可是大大的功臣啊,到了冬季家家户户没有别的粮食了但都还有洋芋吃,洋芋皮可以喂猪。洋芋还有食用方便不费油盐等特点,小时候放学回家没有零食吃,就拿几个洋芋丢在火里直接烧来沾点豆腐乳吃,那滋味真是太美妙,为儿时的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精彩,让我们现在想想都感觉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镇坪自然特点独特,海拔较高、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这些为洋芋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镇坪洋芋也因生长周期长,淀粉含量高,故而口感细腻。近年来,以打造农家休闲旅游食品为目标,坚持突出特色,按照环境生态化、餐饮本地化的要求,村民依托旅游建设为契机,着手打造以“洋芋宴”为主的镇坪农家乐特色,在以洋芋为主要食品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出洋芋粑粑炒腊肉、油煎洋芋、炸洋芋片、干煸洋芋丝、酸菜洋芋汤、洋芋面片、洋芋干炖猪蹄、洋芋粉条炖酸辣鸡、洋芋粉皮、洋芋和渣面面饭等系列洋芋食品,品种数量可达百余种,洋芋宴逐渐成为镇坪的一道特色饮食产业。洋芋还可以用来加工成淀粉,镇坪人叫做洋芋粉,洋芋粉可制成粉丝,粉皮,其用途更是十分广泛。所以镇坪俗语说得好:绿色生态无公害,镇坪洋芋人人爱。金蛋蛋,银蛋蛋,比不上镇坪的洋芋蛋蛋。
洋芋是镇坪人的乡愁,不论身在何处,不管吃过多少美味,但最喜欢最想吃的还是镇坪洋芋。出差在外一点菜就不由自主的要点一个洋芋菜系,虽然吃过之后又都摇着头感叹说:还是镇坪洋芋好吃啊。一个朋友在广州工作,好多年回不了家,给我打电话说想请我帮忙,我以为什么事情,原来是她想吃家乡的洋芋了,我用快递寄给她五十斤,收到后激动的都哭了。我特别能够理解朋友的感受,因为我也和她一样,每次离家久了,回到镇坪之前妈妈问最想吃什么,都是同样的答案,箜洋芋米饭,炒洋芋丝丝。真是绵绵洋芋香,悠悠故乡情。
不稼不穑
文/章铜胜
“不稼不穑”是《诗经·伐檀》篇中的句子,每次读到此,心中不免一紧,别有一番滋味涌上来,说不清,道不明。其实,还是心里有不想说、也不愿说的意思在,所以心中才生出一种莫名的情绪。
稼穑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春耕为稼,秋收为穑,稼穑奠定了农耕社会的基础。农人们依着节气的规律耕种与收获,有着天地不言的大美,世世代代的先祖们就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勤于稼穑,才让华夏文明世世相袭,代代相沿,生生不息。
不稼不穑的人向来是为人所诟病的,即使贤如孔子,也不能幸免。因为孔子的不稼不穑,他被世人嘲讽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后来的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不仅远庖厨,也是远稼穑的,这样的迂腐,难免为人所嘲笑。
彼时,住在老家的乡亲对不稼不穑的人也是不齿的。他们常说的一个笑话是:上海来的知青初到乡村,竟把满地种植的麦子当成了韭菜。刚来的知青是不稼不穑的,初春的麦苗因为形似,被错认为是韭菜,也是情有可原的,那是他们与麦苗的人生初相见。乡亲们送了他们一个并无恶意的绰号“上海佬”,以至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后生中,不知稼穑的人,一概称之为“上海佬”,不是鄙视,却有一种怜惜和担心之意。
稼穑是付出与收获最有可能成正比的事,土地和种子从来不会糊弄人,这也体现了自然的公平法则。“人勤地不懒”“你不糊它,它就不糊你”,这是儿时常听爷爷念叨的一些话,春稼秋穑是爷爷膜拜的生存法则,爷爷对土地的深情胜于对人。爷爷一生围着土地转,从来不愿意闲着,土地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他用自己的辛勤劳作,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即使在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困难时期。
我曾经把跳出农门,远离稼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也是饱受农作之苦的父亲对我寄予的厚望。而当我真的可以远离农耕,不事稼穑的时候,才知道少了身体的辛劳,却无法让自己的精神得到安宁。我们再也无法看着种子种到地里,看着它们发芽、生长的快乐,也无法感知禾苗被虫咬、受天旱、遭水淹时的那份担心,更无法体会收获时的那种喜悦和满足。
我的父亲开辟了一块不大的菜园子,仍坚持着种植农作物的习惯,用传统的方式。菜园被父亲分割成许多畦,不同的菜畦上分别种植着不同的蔬菜,这些菜有着不同的播种期和收获期,他也就把希望分割成许多份,让希望在四季的时光里绵延。他也把种植的快乐分割成许多份,既送给了自己,也与我们一同分享。
我的女儿是不知稼穑的,在她的认知体系里,蔬菜不是爷爷送来的,就是从菜市场上用钱买来的,她不知道要有春种,才会有秋收,也不知道稼穑的苦忧与喜乐。
今天,不稼不穑的我们,是不是真的已成为纯粹的素飧者。
执拗的栀子
文/石子
阳台上种植过好多盆栀子花,但是,没有一盆花青葱翠绿枝繁叶茂。这不,现在到了暮春时节,应该是芳草鲜美百花争艳的时候,可是,阳台上的两盆栀子花却面黄肌瘦,一副病恹恹的样子。没有浇水么?看妻子三天两头忙乎,时刻保持了泥土的湿润。没有施肥么?我家洗衣台下密封的塑料水壶内,平常都准备了发酵的油饼水,妻子每年总要给这些花们上几次肥,绝对不会让栀子花饿着。
其实,多年种植栀子花的经验告诉我,我是种植不好这两盆栀子花的。究其原因,我家的阳台是半封闭式的,阳台之上做有雨篷,花草种植在阳台上,阳光照耀的时间有限,雨露是半点也沾不上的,更谈不上采一点雾气了。所以,我家的阳台只适宜种植喜阴的花草。而栀子花,偏偏喜欢阳光雨露,喜欢大自然的清风明月,种植在我家的阳台上,肯定是活不长多久时间的。这么多年来,我死掉的那么多栀子花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家属院的花台里盛开得轰轰烈烈的那棵栀子树,也能够说明我种不好栀子花。两年前的这棵栀子树,是从同事家的一个大花盆里移栽出来的。刚移栽出来的样子,看了都让人寒心和可怜。酒杯大的一棵栀子花,只挂着稀稀拉拉的几片叶子了,一些枝柯都干枯萎缩了,只差成为干柴。移栽到花台的时候,是初夏时节,我们都很担心,这棵栀子花能否成活,能否熬过炎热的夏天。可是,半年时间过去,栀子花长出了“人才”,发出了很多新枝,显示出她蓬勃的生机。第二年开始,这棵栀子花简直光彩照人,一树洁白,满院馨香,风姿绰约。
我算是领教了栀子花那执拗的个性了。无论你怎么对她好,无论你如何呵护和宠爱她,无论你早也看来晚也看,在我家那装修也算华美的阳台上,她整天就是无精打采,形销骨立枯瘦如柴,将要红消香断的样子。花开的时节,她苞也舍不得打一个。
其实,我就是不死心,为什么我就种不好你在尤物呢?你看,阳台上的其他花草,比如茶梅、米兰、桂花、马蹄莲、铁足海棠、绣球、君子兰等,哪一年不笑靥嫣然?所以,多年以来,我每年都弄两盆栀子花来种植。然而,我的任性却拗不过栀子花,她就是不会在阳台上花盆里苟延残喘自己的生命,她就是要寻求那自由的雨露阳光和土地。
望着阳台那两盆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栀子花。我觉得,自己也太不惜香怜玉了。我应该尊重栀子花的秉性,早日解除对这美好植物的束缚,让她们的生命在大自然中辉煌灿烂。
我望了一眼楼下坝子中的花台,我又望见了那棵春意盎然的栀子花。
金秋时节话桂花
文/黄建如
桂花,又名木樨、岩桂,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其树势丰满紧凑、姿态秀丽、四季翠绿;其花小如栗,簇生叶腑,尤以芳香远溢而着名。百花园中,凡花之香者,或清或浓,不能两兼,惟有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
桂花历来深受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的喜爱,许多人在官邸宅园引种桂花。汉武帝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花一百株;唐代柳宗元曾从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种植在零陵的精舍里;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种植了大量桂花,其中不乏剡溪红桂、钟山月桂、曲阿山桂、永嘉紫桂等名贵树种;白居易曾将杭州天竺寺的桂花带到苏州城中种植;《红楼梦》的金桂夏家有数亩地专植桂花,丛桂开时,香靡数里,堪称香窟。
自古以来,桂花就被认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古人常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贵之谐音,喻吉祥之意;古代还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至今还是脍炙人口的美谈;而借喻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的“蟾宫折桂”,更是一般文人墨客向往的目标。郭沫若幼时上私塾,先生责备学生偷吃了庙里的桃子,便以联为问:“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才思敏捷,对答:“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如此妙对,成为一段佳话。桂多生岩岭间,凌风霜而不凋,且自成丛林,故又被作为“隐士”的象征。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喜爱桂花,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古希腊人曾用月桂枝编成花冠,献给凯旋而归的英雄或着名的诗人,用来表示崇高的敬意;在英国王室,有一种领取津贴、专为喜事写作的诗人,就叫“桂冠诗人”。桂花之深得人心,由此可见一斑。
桂花有极高的园林生态价值,因其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可用作绿化树种。其配置形式不拘一格,或对植,或散植,或群植,或列植。除此之外,桂花还有很高的食用价值,以桂花制作的食物无不色相俱佳。如桂楂糕质如软玉、色如胭脂,酸甜鲜美,可口宜人;桂花酥糖松酿香甜,营养丰富,沸水冲饮,其味尤佳;桂花窨茶,汤色金黄明亮,滋味甘和醇爽,茶香花香并茂,冷香清雅持久;桂花酿酒,色泽美而透明,酒味香而甜醇,苏东坡赞其:“色香味超然,非世间物也”。桂花亦可入药,其花、根、籽、叶,皆可入名贵中药;桂树还可作为建筑材料,古时的一些建筑还以桂为柱,如着名的汉朝甘泉宫昆明池中的灵波殿。
父亲的菜园
文/南极冰文
父亲的菜园—冰文
清晨或傍晚去农贸市场买菜,每次看到又圆又红的西红柿,都会爱不释手地选择几个买回来。一是这红彤彤的样子招人喜爱,且口味沙甜鲜美,风味独特,常吃对身体有好处,二是自己亲手种植过它,更会想起父亲了。那一年,父亲突然想包块地自己干,就包租了一个大棚,从冬天到夏天这几个月里,我曾经跟着父亲种植过近一年的地,那时我还不到二十岁。
这个棚从北头能够望到南头,好像有几分地吧,那时到地里干活感到很新鲜,哪里见过这些的东西呢。大棚就是有一层塑料布遮盖的空间,中间有龙骨架。阳光透过白色的塑料布把光和热传输给棚里,棚里的温度很适宜。每天跟着父亲去棚里干活,会干什么呀,主要看的是新奇是风景。那时,霞姐在机械厂的技校上班,双休日或者早晚都会来到这里帮助我们种植。霞姐是个能说能干雷厉风行的一个人,说话豪爽干活又麻利,父亲说她是个奇才。霞姐来了干活也讲笑话,我们听着笑着,时间过得好快。
冬天里的种植,是由小绿苗移栽过来的,间隔有二尺左右,绿色的小苗儿就在温暖的大棚里安营扎寨了。到了初春,天气还是很凉的,但棚里的温度是很暖和的,我看护的小苗长高成了大苗,就要在地里插上短竹竿,和大苗绑在一起。明媚的阳光透过白色的塑料布把光与热传输给棚里,棚里的温度湿度不适宜了,可以揭开塑料布的一条缝放放风、透透气、降降温。有时我就会戴着遮阳帽戴着手套,把大苗中多余的桠杈掰下来,不然就会把手指染绿了。父亲看到我这样,总会笑出声来。
植物长高了,绿绿的叶片开阔了,枝桠间开出了小花朵,花朵慢慢枯萎了,但在枯萎的花朵里面却结出了绿色的小果儿,圆嘟嘟的,煞是迷人,好象一夜间就结出了绿色的像葡萄大小的果实来。父亲看到结出的果实,一种自豪在心里,喜悦的话语多了起来。瞧:这里长了两个果儿,那里长了三个果儿,看不够的眼神左看看,右瞧瞧。邻家种植户的女人,也过来看看,交流一下经验,什么时间放风了,什么时间该浇水了,一边说一边笑着,好一幅悠闲得意的神情。
小柿子慢慢地长大了,像个乒乓球一样大的绿色果实,但还是绿色的呢。满眼的绿色叶子再有绿色的果实,心里的渴盼每天欣喜地增长着。什么时候能吃到红色的果实呢,为什么叫西红柿呢,原来是绿色的果实经过太阳光的照耀,绿色被慢慢吸收了转为红熟,也渐渐地变大变得红透了。
当西红柿刚刚红透的时候,我是第一个人,把第一个红色的西红柿摘下来吃掉它。父亲笑着对霞姐说道,咱家的老五她是第一个学会享受的人,西红柿哪个最大、哪个最红都让老五吃了去。我笑着说,劳动辛苦了半天,就要学会享受,吃了劳动的果实,我才自豪呢不会遗憾啊,因为这是我亲眼看着长大的果实啊。经常看着满棚的绿色植物间有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红色果实,那样的画面感觉真是一幅难以描绘的景致呢。留在记忆里不想走出来。
现在这种适应力超强的植物不仅在大棚中种植,也可以种植在花园里,家庭窗台上。不仅可以以食品的形式作生食蔬菜之用,还可作观赏性植物在花盆里栽培,种植的方式多种多样了。在花盆里栽种不要挖坑了,不要系枝条了,自然生长而成。把这种实用性很好的植物悬挂在房间里的任何地方,绿意盎然中有着红色果实的点缀,养眼又喜庆,赢得很多人的喜爱。
现在有时买西红柿的时候,还炫耀着自己种植过呢,曾经度过这样的一段时间,很是怀念。只有那一年和父亲能在一起,体会不到照顾人的心情,只顾自己悠闲悠哉地馋吃着偷懒着,没有给父亲分担劳累。唯一的一年,也没有学到农田里的时令蔬菜的种植时间及方法,根本没有用心过。记得前几年去边远农村时,看见了萝卜花都感到新奇美观,没有种植过也没有见过这些,愧为了这个当农民的称号。
看到这些红红彤彤的西红柿,就会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那一年。对西红柿的管理有过一段难忘的记忆,那个模糊的种植记忆,怎样的付出模糊了,把最大最红的西红柿吃了给记住了。但绝对没有忘记跟父亲在一起的所有日子,父亲的开朗笑谈及风趣幽默一直都记忆犹新着,已经刻在了内心深处。连同着对西红柿的喜爱都在内心深处贮藏着。我想,西红柿都带着浓浓的亲情味道了。
2013年4月
想念老爸了。
大地芬芳
文/关山狼刘杰
立冬前后的关山林缘大地,芳芳氤氲,令人陶醉。
秋末冬初时节,是药农收获药材的时候,那些从土里刨出来的各种药材,在秋阳的温暖下,醉人的药香弥漫在大地上,有了秋风的助阵,浓郁的药香四处游走,整个大地一片芬芳。
药味最浓的要数川芎了,这种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常用中药材,虽然不是关山林缘地带的原产,但是也有近百年的种植历史了,只是由于川芎拣地,再加上生长缓慢,种植它的药农不是很多,但是川芎又真正的全身都是宝:根茎是中药,须根是制香厂的抢手货,秆部下端一尺来长,有节的地方可以剪下来做种子,秆的梢部是牲口喜食的饲料,再加上川芎的药用范围广,经济效益还不错,所以每年还是有一定的种植面积。那些上了年纪吃旱烟的老汉,在炮制旱烟的时候,喜欢在里面添加适量的川芎末,说是清凉利痰,是否有此功效,我没有体验过,但是添加了川芎末的旱烟一点着,大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芳香味。每年春天,家里如果要做浆水,川芎叶子是必不可少的,少了它的浆水淡而无味,不能令人食欲大开。嫩川芎叶焯熟凉拌佐饭,很是开胃,每年的春天,有大嫂把鲜嫩的川芎叶子拿到菜市场去卖,竟然有识货的人纷纷购买,销路很不错的。
大黄的药味也很浓郁,这种具有泻热通便之功效中药材算是关山林缘地带种植中药材中的大哥大了。早些年的初冬时节,山里的药农们喜欢用大黄皮捂炕洞里的火,潮湿又有油脂的大黄皮捂火,可以彻夜不熄,石板炕一直热腾腾的。每家的炕洞烟囱里都飘逸着大黄浓浓的药香味,那药香味凝聚在空中,月亮似乎都被熏得晕晕乎乎迷迷瞪瞪的,躲进薄云里面不再出来。大黄是关山林缘地带的传统药材,由于喜阴怕热,只适宜在关山深处生长,关山深处的药农也以种植大黄为主。由于生长缓慢,大黄连育苗和移栽一般要三年才能收获。大黄的主根多为圆柱体或不规则的球形,根部多三四厘米粗细的须根,药农叫做水根子。大黄的主根和水根子都可入药,只是收购的价格不同,那些毛须根也是制香厂的好原料。每年春末夏初时节,两年生的大黄生出了苔,我们叫大黄秆,在山上采野菜或者在地里干活,口渴了,就掰一个大黄秆,剥去外层的粗皮,就大口吞食起来,那种酸中微甜的味道,很是解渴,是山里人解渴消暑,清热败火的好东西。夏日炎炎,中午酷热难捱,折一片大黄叶子顶在头上就是一片阴凉,就像于右任先生称颂的那样:“路出华亭县,大黄叶如扇。日炙或淋雨,皆能覆君面。”由于山里药农主要种植大黄,山外人就把山里药农叫做“大黄老爷”,到了寒冬腊月,药农们的大黄熏烤好了,就吸引着外地的药商云集关山,各种口音讨价还价,嘈杂声一片,热闹非凡。早先山里人听闻,说是南方人在酷夏时候,全靠大黄清热败火,一家子煮一大锅大黄水,口渴了就喝。我就这事专门询问过几位南方的朋友,他们根本就不知大黄为何物,看来是药农为了抬高大黄的身价而自家杜撰的新闻了。
独活算是外来户了,可是在林缘地带的种植面积最为广大。独活具有祛风胜湿,解表散寒的功效,药味清香,不似川芎、大黄那么强烈,它引进到关山一带,也就是五十来年的时间,由于它适应性强,产量高,很快就在关山林缘地带推广开了,仅仅在华亭县一年的种植面积就达数万亩,加上庄浪县,宁夏泾源县、陕西陇县等地的种植面积,关山林缘地带种植独活的面积少说也有几十万亩之多。独活好种易活,对气候、土地的要求不是太高,病虫害也少,种植独活的药农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一些川区也开始了大面积的推广。
华亭县为了保护品牌,五年前在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华亭大黄”“华亭独活”的商标,并通过了国家地理认证。这一举动,意味着大黄和独活有了真正的家乡,使得华亭的大黄、独活等中药材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极大的推动了关山林缘地带中药材的种植和推广,为关山林缘地带发展特色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在关山林缘地带种植的中药材有数十种之多,除了川芎、大黄、独活之外,党参、木香、板蓝根、当归、白芷、黄芪、黄芩、贝母、桔梗,草乌等中药材都较有规模,为药农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也为华亭赢得了“药材之乡”的美誉。
行走在芳香四溢的大地上,你会觉得神清气爽,五脏六腑好像都被洗涤了一般。至此,我才恍然醒悟,那些生存在关山深处的药农们,年逾六旬有余还身板硬朗,耳聪目明,饭量好睡眠足,整天辛劳在陡峭的山地里,扛着那五六斤重的?头进行着最原始的劳作,栽药、挖药,回家的时候,还要背一蛇皮袋子少说也有七八十斤药材,在蜿蜒的山道上,不急不缓,步履稳健的根源之所在了——那一定是这百味药香多年熏染的结果啊!
母亲的菜园
文/穆金海
夏秋时节,每次我从老家回来,都带回一大包新鲜的时令蔬菜,这些都是我母亲种植的,有时一个星期都吃不完。每当看到我带回的蔬菜,我爱人都不由地赞叹母亲种菜的技术越来越高了。
老家门前的一块菜地,就是母亲辛勤耕耘的乐园。这块菜地还是母亲退休后开垦出来的,当时母亲还笑着说这回要做一个真正的园丁了。
这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掐指算来,母亲从家乡小学人民教师的岗位上已经退休10余年了。
10余年来,母亲除了照顾我生病的父亲和义务辅导我表姐家及邻居家的几个小孩学习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献给了家门口的这块菜地。
母亲种的菜种类很多,有西红柿、青椒、茄子,还有北瓜、黄瓜、丝瓜、苦瓜、南瓜、冬瓜,也有香菜、韭菜、菠菜,有长豆角、紫豆角等等。很多品种母亲是第一次种植,每当有了收获,母亲就像攻克了一道难题,就像自己的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一样,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种菜需要除草、施肥、浇水、捉虫,母亲的菜地施的肥料都来自养牛、养猪的邻居家,这也得益于母亲的好人缘。生虫了都是用手捉,从不用任何化肥和农药。母亲说,这样种出的菜才是放心菜。
母亲注重更新蔬菜的品种。种植的紫色的豆角产量很大,但是不像绿色的豆角那样容易变老,影响口感;种植的北瓜有小碗口粗,可以长到一米多长,吃的时候每次切一小段,永远都是新鲜的;种植的蛇豆,挂在架子上弯弯曲曲,看上去真的就像一条蛇,我在路上拿着它还引起了许多路人的好奇之心……
母亲种菜也有意外收获。今年春天菜地里自己冒出了几棵西红柿秧,母亲把它们移到了一个地垄中,想试试能不能结果,没想到,秧苗上竟然长出了一串串的樱桃西红柿。当然了,有的比樱桃稍微大点,而且产量大,结果期长。母亲说这是仙果,市场上还真的没有这样的品种。摘一棵放到口中,轻轻一咬,甜丝丝的,一直甜到心里。
母亲的菜地也是教育的园地。每次孙子、孙女从市区回到老家,母亲都要拉着他们到菜地里,教他们认识韭菜、西红柿等各种蔬菜,教他们朗读“圆圆的是茄子,红彤彤的是辣椒”等诗句。
看到母亲的生活虽然忙碌,但是这么充实,我感触很深。
母亲是一名老高中生,虽然从初中到高中都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名学生,但是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现在母亲的同学聚会时,母亲的老师还说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母亲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
当时母亲上学时,家中没有钟表,有时起得早,走五六里路赶到学校,天还没有亮。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中缺少食物,母亲退学了,是班主任老师赶到家中,动员母亲再次到学校上课。
高中即将毕业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母亲回到了家乡,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过起了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在当时村企纺麻社当会计,然后和我当医生的父亲成婚,养育了我们弟兄三个。直到三十来岁时,因为家乡小学缺教师,母亲成了一名民办教师,我和我的三弟都是母亲的学生。
后来,我母亲参加了师范学校民师班招生考试,如果考上了,学习三年就成了公办教师。全乡去了十几名民办教师参加考试,就我母亲一人考上了。别人说我母亲复习得好,母亲说哪有时间复习呀,这都是因为上学时的基础扎实。
母亲工作非常认真,不管多么乱的班,不管多么难管的学生,只要母亲担任班主任,就会管理得井然有序。在母亲的辛勤培育下,母亲的很多学生也都有了出息,这是母亲最大的收获。
如今,看到母亲粗糙的双手和日益增多的白发,就会感到母亲照顾我生病父亲的艰辛和不易。正是有了这块菜园,母亲才在艰辛的生活中重新体会到了收获的乐趣。
甜叶菊
文/向峰
今天,闲来无事,就在百度上查起甜叶菊来。
打开词条一看,大涨知识。对比之下,我最初了解的甜叶菊知识,仅是表面。我记忆中的甜叶菊,一种植物,叶子是甜的,可以制糖,可以卖钱。
其实,我最早知道甜叶菊大致是我读初二的时候。那是我父亲种植的经济作物,也是改革开放初始时代他的一个杰作,这个杰作让他声名远扬。
记得那时的周末或假期,我们几兄妹都参加过甜叶菊的除草管理。有时,也摘一两片叶子品尝,甜的,但有一种植物本身的涩味,口感并不是特别好。比较起来,甚至连糖精的味道都赶不上,这是由于没经过加工提炼的原因。
我们那里种植魔芋比较早,经济收入不至于非常糟糕,小时候我们几兄妹还是吃过一些糖的,嘴巴自然有点挑剔。酷暑天,糖精水随便兑,白糖水偶尔兑过,毕竟,白糖贵多了。
父亲虽然学业中断得早,但一直爱读书学习,总是和年轻人走得比较近,可能是年轻人那里有书吧。印象中,因为看书,母亲没少埋怨,什么煤油不够用呀,书有啥看头呀,地里还有那么多活路没做完啦。可能是由于看书的缘故,父亲的天地就宽广了许多。我记得有时母亲抱怨多了,父亲就说,你这人才是,天晴你抱怨,下雨你也要抱怨。前次母子俩闲聊,说起父亲,说起这事,我还在笑问母亲是否记得。
后来,听父亲说,他从报纸上了解到甜叶菊是一种经济作物,那报纸上还介绍了销路。父亲心动了,他按报纸上地址邮去80元钱,买回5克甜叶菊种子。16块钱1克!1981年,80块钱可不是小钱,况且还是农村家庭。父亲的思维,父亲的眼界,父亲的行动,我一直钦佩不已,这是我永远的差距。
父亲种植甜叶菊的过程我不是很清楚。一是我在学校读书,每周才回家一次;二是那个时候年龄不大,好多事情都是懵懵懂懂的。
那时从上到下宣传发家致富,县委办主任一行,把我家种植魔芋和甜叶菊等经济作物的收入一估算,再加上其他收入,确定父亲为勤劳致富的能手,家庭成为万元户,冬天进城参加表彰大会。那之后,当时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也去我家里考察调研过。
我记得有一年放寒假回家,爬坡走到家附近的山梁口时,突然发现一个人站在那里,身穿我从没见过的黄色军大衣,手里拿着收音机,收音机里正播着音。天色已黑,我半晌没认出是谁来,直到站着的人开口叫我,我才知道这是父亲。
我一头雾水,回家后,听父亲摆起前因后果,我才知道这军大衣和收音机都是父亲进城参加表彰大会领回的奖品。父亲还谈起了城里的盛况,他们作为万元户,表彰大会结束后,还统一胸戴大红花,站在汽车上,在县城内各大街道春风得意了一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父亲口中的场面镇得我一愣一愣的。
前次四兄妹聚一起时,老三还给我讲了一些父亲科学试验、科学种植、倾心管理的故事,几十年后我第一次听到这些场景,心中唏嘘不已。
老三说父亲先把泥土整理细碎,再反复用篾筛过筛,筛除粗的泥巴颗粒,保留细小的泥土,确保种植成功;同时,还分块播种,以保万无一失;另外,为防别人破坏,还在隔种植地不远的空房内搭起床铺,晚上守护。老三说到这些,我们又拉开了话匣子,说起了父亲的嘱咐,什么“人走三步回头看”,什么“人防危险抬头看”,什么“耳聪目明才会聪明”,几兄妹不由得感慨万千,也嘱咐旁听的子辈们记住领会。
由于地区日报的宣传,甜叶菊成了香饽饽,远近有人找父亲购买甜叶菊种子,并咨询种植技术。当然,有的是通过邮局来信问明情况和谈好价钱,父亲就把种子和种植技术寄给对方。购买种子的,有的是先寄钱,有的是后寄钱。总的来说,在当时收入还算可观。
甜叶菊种子能卖钱,这是一个发财的门路。甜叶菊种子外型很像一种野茅草花籽,于是就有人去野外弄些这玩意儿,冒充甜叶菊种子卖。后来听人说,有人在各场镇的当场天,用野茅草花籽充当甜叶菊种子,冒顶父亲的名字叫卖。
甜叶菊的茎和叶都可以制糖,要是找到销路也是可以卖钱的。父亲四处打听,均没有找到收购的厂方。那个时候,通讯极度困难,打听这些好难。在没有销路的情况下,父亲又坚持种植了两季,观察发展动向,最后没有新的好消息,只得放弃种植。就这样,甜叶菊成了我们家庭宝贵的致富记忆。
苏家村的黄花菜
文/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又到一年黄花菜采摘的季节,烈日炎炎下,满地金灿灿的黄花菜,引来无数蜂飞蝶舞。采摘人头戴草帽,顶着日头,汗珠顺着额头径直往下流,为的是抢这个丰收的季节。
在老家农村,芒种过后,人们就要开始准备采摘黄花菜。不等天明就要下地,赶着晌午最热的时候,就得把菜从地里摘回来,还要在自家锅灶上蒸完晾晒到平房上。要是摘晚了,就会开花,开花的菜晒干很难卖出去;亦或是错过日头蒸晚了,赶上天阴下雨,所有的辛苦都得付之东流。
上世纪90年代,黄花菜刚从大荔引进到苏家村。当时,爷爷是小队队长,为了鼓励大家承包土地种植黄花菜,他挨家挨户做百姓思想工作,但不是被嘲笑奚落,就是被扫地出门。大家伙一听这菜是从外地引进的,就没人愿意种植,都怕血本无归。
在支委会上,爷爷横下决心,拍下胸脯向村支委保证,拿自己家的三亩地做试验田,要是赔钱他就不当小队队长了。事情定了,他就组织家人开始刨地,黄花菜根从大荔运来后,谁也没见过这种菜,都不知道怎么种植。为此,他又搭车去了趟大荔,专门从当地请来了黄花菜种植的技术指导人员。
怎么选苗?坑刨多深?什么时候种植、施肥、喷药等等?爷爷边听技术人员讲解,边让站在旁边的父亲记下这些种植细节。在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黄花菜第二年就冒出了嫩芽,抽出了许多青绿的枝干,零星长出了黄花菜。
兴奋的爷爷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到了河滩地,看着长成的黄花菜说道:“小孙子,你看这菜长的多好啊!我要把黄花菜种植面积扩大,让全村人都种它,我们村有的是青壮劳动力,这些人天天蹲在村东头,不是闲谝,就是打麻将,没个营生。种黄花菜,增加了收入,还让他们学会了过日子。”
我点点头,感觉爷爷像个元帅,那些黄花菜就是千军万马,他指挥它们是那么的自然娴熟。到了第三年,满地的黄花菜长势喜人。这事传到村里百姓耳里,一个,两个,越来越多的百姓都来到河滩地看我家黄花菜。这一次,他们真的信爷爷的话了。
“乡亲们,引进黄花菜,是我们县扶持农民创收,惠农富农的一项政策。我作为村支委,能够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我很高兴。今年村里从外地引来客商收购黄花菜,每斤干菜是10元钱,大家可以算一算,七斤鲜菜蒸完晒干后,能换一斤干菜,冒两个月的高温,1亩地500斤干菜是没有问题的,2亩地就是10000元啊,刨去浇地、化肥、农药等费用,净挣8000元还得多。干啥能挣这么多钱?”在社员大会上爷爷铿锵有力说道。
会场下面的百姓瞪大了眼珠子,简直不敢相信能挣这么多钱!盖平房得花钱,娶媳妇得花钱,娃上学得花钱,就这三项靠种麦和苞谷根本养不了家。不知从哪里传出:“队长,我们听你的,你是全村致富带头人,跟你干,我们一万个放心,”大家应和着,跟你干,我们放心。”
爷爷满怀深情,继续说道:“乡亲们,我们村不是穷村,也不是落后村,但大家看人家城里人都住楼买车了,我们村也得因地制宜的搞种植业,只要大家肯干,我们也能住楼买车。现在,我宣布苏家村黄花菜种植户开始抓号,喊到名字的按顺序来。”顿时,场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队长,我家里没钱,你看两个儿子都大了,连个媳妇都没娶上,我想种三亩地的黄花菜,能不能先欠着承包款,等干菜卖了,再把钱还上”,“李大姐,没事的,我答应大家了,一定要让苏家村村民的口袋鼓起来,有什么困难,你说出来,大队帮你解决。”爷爷关切的说道。
看着大伙手中抓到的号,爷爷有说不出的激动,毕竟这里面有他五年的心血,从动员百姓种植时遭到的冷言拒绝,到现如今百姓的踊跃报名,他知道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为了让全村百姓尽快掌握黄花菜种植窍门,他白天察看地的墒情,黄花菜根的选苗,手把手指导着每家每户种植。晚上还要了解百姓种植遇到的难题,回到家多少回顾不上吃饭,还得琢磨这些难题。就这样,苏家村的黄花菜一年接一年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结果,丰收时百姓的喜悦一年胜过一年,现如今苏家村的黄花菜已成为当地的品牌了,县城专门挂牌成立黄花菜种植基地和合作社,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去年八月二十三日爷爷离开了他生活了八十二年的苏家村,离开了他付出心血、时常牵挂的黄花菜地。百姓自发送给他的挽联这样写道:“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浩然正气。”他确实做到了生于此,必将长眠于地下。
前不久从外地回家,在村口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拽住我的手说:“你是队长的孙子吧,我是村东头你婆,你爷当年搞黄花菜承包对我家里有恩,他是个好人啊!”握住老人的手,突然间感觉,爷爷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在眼前,我难掩激动,便对老人说:“婆,我爷当队长都是好些年前的事了,现在你还记得他的好,我替我爷谢谢你。”
辞别老人回到家后,父亲告诉我今年老天爷凑红,黄花菜大丰收,干菜每斤20元,还在涨价。我暗自窃喜,便想起儿时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倾盆大雨在河滩地采摘黄花菜的场景,想起黄花菜卖了钱,父母不再为我和弟弟开学的学费犯愁苦恼的情景。
参加工作好几年了,每次回家看见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打心眼里高兴,心想要是爷爷能看到这些他也会很高兴的,毕竟这也是他生前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