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父母的故事

2023/02/21经典文章

关于父母的故事(精选12篇)

我真的很幸福

文/孙万荣

看着八十三岁高龄的父亲,慢慢挪上八十公分高的浴池台阶,试探性地踏入四十三度水温的浴池中,中途拒绝我好意地掺扶,心头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温暖的泪水瞬间湿润了眼眶……

几天前去看望父母,母亲无意间说了一句话“浴室不要你爸爸去洗澡了,年纪大了,连浴室也怕担责任……”

听了母亲的话,我似乎一下子看懂了父母心。

前段时间,母亲“私自作主”,搭建了一个临时彩钢瓦房子,目的是弄一个简易的带浴缸的浴室。为了不给我添麻烦,竟然不交给我这个开装修公司的儿子做,而是自己另外找人施工。虽然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弄这个浴室,但出于孝心,我还是顺从母亲的意思,自己还自以为是的认为年纪大的人为了证明自己还有用才这么做的,所以也“听之任之”,让她去折腾折腾,暗自赞叹自己的大度。直到实在看不下去那“草头班子”的施工队伍,才中途安排了我公司的施工队伍来弥补。心里还浮起一丝抱怨。

直到此时,我才明白:原来父母年纪大了,没有浴室敢接收他们,逼不得已,母亲才出此下策,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他们自己出钱、出力,完全是生活所需。同时自己的内疚之情油然而生,“为人父母却不懂父母”。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定期带父母去洗个热水澡。这也是我可以做到而没有做的事情。

今天我和妻子一起带上父母来浴室实现诺言,看到年迈的父亲不但有健康的身体,而且所有事情都自己完成,我既高兴,又心疼。想想自己一双“80后”的父母,一直相互掺扶,自强自立,不愿给儿女添一丝负担,甚至很自觉的不与我们住在一起,怕的是给我们生活带来不便,更怕影响我们的工作。而我们又为他们想到了什么?又为他们做了什么?

记得去年,一名过客看到在小卖部里一起吃饭的父母时,很稀奇地拍了张照片发到了朋友圈,他在为父母的健康发出了由衷的祝福!

而作为儿子的我却一直对身边的这一对“无价之宝”并未在意。现在,当我再看到父母时,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家的无价之宝,也是我最该珍惜和照顾的人,我真的觉得自己现在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常回家看看

文/顾慧萍

“闺女,我今天包水饺,你最爱吃的韭菜肉馅的,下班来吃吧。”

“是吗?太好了!”

一想到马上又要吃到妈妈做的正宗美食,我的口水馋得快流出来了。妈妈包的水饺皮薄馅多,用料讲究。自家菜园的新鲜韭菜,再配上肥美的野猪肉,蘸点蒜泥酱,吃一口,真叫一个美!

我一路狂奔,疾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两边的树木飞快从身边闪过,竟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也有半年没有回家了吧,自从爸妈搬到弟弟新家照顾越宝,我也生了二胎,忙得团团转,就没有回家,连电话也几乎没打。

到家了,远远地就看见父母为我敞开的大门。回家的感觉真好!与爸爸狂侃了半天幸福人生,就与妈妈包起了水饺。看面皮在妈妈手中翻转、捏合,如同一个个翩翩欲飞的蝴蝶,让人赏心悦目。不一会,就占满了整个盖帘。

热腾腾的水饺很快上来了。一个个就像小元宝般,灵动可爱。夹起一个,咬一口,鲜香与顺滑,让人食欲大增,吃得热火朝天,香汗淋漓的,不大一会,一大盘水饺入肚,再加一碗原汁原味的水饺汤,抚慰得五脏六腑舒舒坦坦,直撑得肚大浑圆。

吃完饭,承欢在父母膝下,陪父母唠嗑,看爸爸喂他心爱的鱼儿和伺候花草,帮妈妈捶捶背,揉揉肩,把自己的经历、故事一样样讲给父母听,把写好的美文一句句念给父母听,再聆听爸爸画龙点睛般的指点,听妈妈在耳边絮絮叨叨,却觉得那么安心,那么舒心。心像漂泊的风筝,找到了归宿。

走之前,妈妈已经像搬家般把给我准备好的美食统统装进了大袋子里,满满当当的。“别装了,拿不了了。”“没事,挤挤还装得下。我不在你身边,这些好吃的你想吃也没人做了。”

妈妈帮我提到楼下,望着我的眼睛,依依不舍。她小声对我说:“以后记得没事就往家里打个电话。你爸爸昨天还抱怨呢,说妮子大半年了,咋连个电话也不打,真让人挂念。韭菜下来了,就迫不及待让我包水饺,叫你来吃。”

望着妈妈转身离去的背影和满满当当装好的一大包物品,我的眼睛湿润了。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哪怕是远走的风筝,飞向高远的天空,可线还是握在父母手中。以后我一定多回家看看,哪怕唠唠嗑,吐吐槽也好。

因为,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孝道!

夜,从孩子的孤独开始

文/戴高山

那天晚上,一个小男孩敲开我的门,把我吓了一跳。我问,谁家的孩子?干吗?

他怯怯指向走廊对面的房间,说:“那间,我爸妈每天晚上十二点才下班。现在还早,我一个人睡不着,过来和你说说话!”

多久以来,我没有注意出租屋走廊的对面有一个小男孩,也没特别留意那里租住的一对小夫妻。他们每天何时出门,何时回家,几乎与我无关。当然,对他们来说,我也是如此。我白天上班,晚上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停地寻找素材,写东西。

所以,整栋出租屋里的人,普遍认识的大概只有房东了。他们夫妻每月轮流过来向租户收取租金、水费和电费。

我让小男孩进门,在床头坐下,问他老家哪里,他说不清楚,后来又说是江西的。问他几岁,他说八岁。再问读几年级,他说读一年级。又问几个兄弟姐妹,他连堂兄弟算上,说有四个。其实,他父母就他一个孩子,其他哥哥弟弟是两个伯伯家的孩子。

他的话很多,几乎一个人占着说,像背诵课文。他说弟弟和他同岁,已经读三年级了。我有些奇怪,不等我问,他自己说出来了。原来,他弟弟读完大班就读小学,可他没读完大班,就随父母到浙江打工,在那里又读了一年大班;后来,他又随父母到广东打工,再读一年大班;今年,他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了。

说话间,他有些委曲。而我知道,他想说的是现在才读小学不是他的错。

孩子显然很寂寞,不断重复这些话。说早上七点多要去上学,是妈妈送他去的,学校的校车七点就到附近了,晚点去就会开走。校车开走了,那得自己雇车去上学。

晚上,多半是爸爸接他回家的。爸爸有时忙,他得自己回家。他总是说,一个人很无聊的,有时一天才能见父母一个面。因为无聊,他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

我一直微笑着,偶尔提出一个小问题。不提问时,感觉他像一个小老头子,不断重复他说过的话。比如同龄的弟弟上三年级了;比如早上要很早起床,否则赶不上车;比如父亲忙不能接他,他要自己回家;比如太早他睡不着,太晚睡明天起不来……

说着说着,后来他问我几点了。我看了看表,说八点多了。他想了想,说要回去睡觉了,否则明天早上起不来,赶不上车。

小男孩走了,很舍不得的样子,就像他来时,有点怯生生的样子。

小帆的快餐店

文/王兴寨

小帆曾经是某个乡镇小学的代课老师。小帆大专毕业后,先后到南方沿海一带的城市打过工,也到北方的一些城市谋生。几年下来,除了留给自己一堆的车票作为纪念外,没有多少积蓄。

小帆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和人脉资源给小帆找到更好的工作。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曾在小帆家所在的村当过知青的张大姐听说了小帆的事,托人给小帆在某乡镇小学找了份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小帆本想在这个平凡岗位上把这些可爱的山里娃教育好,可事与愿违,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这所学校根据相关文件精神要辞退代课教师,她也在这批辞退名单之中。

小帆清楚地记得那年开学的一个早晨,同往常一样,小帆推着那辆伴随自己多年的自行车,准备到学校进行开学前的准备工作。来到学校大门口,就听到校长在走廊上叫自己的名字,喊小帆到她办公室去一趟,说有事儿与她商量。小帆心中掠过一丝不安。校长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年妇女,她先让小帆看了相关文件,然后对小帆近几年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然后带着无限惋惜的神情安慰小帆。小帆心里知道,面对校长桌上的文件,自己想说再多的话都徒劳无益。她独自走到自己教书的课堂上,慢慢地回味着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然后扬起头,勇敢地跨出了学校大门。

失业了,原本较为稳定的收入一下子没有了。小帆的老公也是这个乡镇中学的普通老师。孩子在县城读高中,花费较大。双方的父母都在农村,也需要小帆两口子时不时拿钱赡养。面对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如今迷茫得无从下手,路在何方?

正当小帆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老公给了她许多安慰和鼓励,原先学校的工会组织和一些同事也时常来关心看望她。接下来的日子,她又出去到外地打工。随着孩子读高三,父母年纪大了,也需要小帆回家照顾。小帆就和老公合计,决定拿出多年的积蓄,在县城租个小门市开个快餐店, 一来照顾马上要参加高考的儿子,二来也好照顾年纪大的父母。小帆和老公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家人的一致同意。

万事只愁开头难。每天清晨,小帆那甜甜的叫卖声准时在小门市上空响起,然而来吃饭的人却很少。是不是自己做的饭菜质量不好?还是饭菜的口味不适合?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没有效益地经营下去吗?多年的那点可怜积蓄就这样白搭进去?她仔细琢磨着这些问题。

搞快餐店,质量是关键。为了提升饭菜的品味,小帆不停地拜师学艺,多方寻求经验。为了保证各种传统名小吃的质量,小帆选用上等新鲜的猪肉,鲜嫩的豆芽,上等的芝麻、花生。有了好的原料作基础,又在制作工艺和配料方面下功夫,从原材料的采购到制作出来的成品,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另外还不断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在饮食的口感、色泽、软硬等方面不断加以改进。随着质量的提高,来小帆快餐店用餐的人慢慢地多了起来,小门市也逐渐多了回头客。有的老板还时不时在小帆店里预订几桌,小帆的快餐店一天天地红火起来。

小帆按照食品卫生的相关要求制作各种小吃,让前来消费的人吃得放心舒心。几个月下来,尽管小帆觉得自己每天都很累,但累过、忙过,只要回到出租屋里,看见灯下刻苦求学的儿子,心情一下就好起来。她坚信,只要把勤劳和智慧融进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努力走过去,前面就是一片艳阳天。

我陪母亲抗病魔

文/周芳

母亲病了,查出已是晚期。以前,看过许多人笔下的病人,坚强,乐观,甚至能神奇般地痊愈。可轮到亲身体验,情况并不如此,我的母亲,她有太多的牵挂,太多的焦虑,我明显地感到她笑容背后的勉强。

在母亲推进手术室的一刹那,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知道,从此以后,我和母亲身份将要置换,我将是她倚靠的大树。

手术后,母亲仍要接受一系列的治疗,身体的各种不适让她倍感烦躁。以前,母亲在家是“总理”,而我也是“内当家”,一遇事我俩总是叮叮当当地吵。母亲病后,我自然就收起锋芒,对母亲像哄着般好言好语。

白天忙碌,晚上我一般会看看书写点东西,母亲病后,奔波疲惫的我放弃了这个爱好,尽量将时间留给母亲。

从母亲手术,到如今已经8个月了,每晚我都会回家陪父母说些家长里短,从精神上尽量减轻母亲苦痛。母亲性格比较内向,想问题也爱钻牛角尖,生病后,她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病体上,这对身体的康复很不利。我揣摩她的心思,讲她感兴趣的事情。人老了,喜欢说从前的事,而我也都耐着性子地听。慢慢地,笑容又回到母亲的脸上,她又开始操心家里的大事小情。我的心稍稍放下一些,只要她还想着为家里做点什么,就还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

我每天回家的重要任务就是关心母亲的一日三餐,我独创了多种适合母亲食用的菜肴。双休日,只要不加班,我就承担起采买、摘洗和烹调的任务,进进出出间,清冷的家有了许多的生气。

母亲喜欢逛菜市场,喜欢侍弄花草,病了以后,她总是哀哀怨怨,把自己当作一个病人,不愿出门,不想一副病容让人指点。而我只要看她身体稍允许,就借故让她帮点小忙,或刻意让她做点小事。她从勉强答应到乐呵应承,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过程中,曾经“总理”的存在感又回来了,这让母亲心情大好。

现在,母亲的身体仍然虚弱,我依旧陪伴着她抗击病魔。父母将我们从嗷嗷待哺,牙牙学语的婴孩抚育到成人,直至操劳一辈子,而孩子对父母的反哺也就短短的生命尾声,每想到此,总是心酸不已……

孝心无法复制

文/马亚伟

下班前,同事李姐在纸上手写了一份“购物清单”。她把给父母买的东西写出来,一会儿去超市买。李姐每周买的东西都不重样,说要让父母把不同口味的天下美食都尝个遍。

我们都开始搜肠刮肚想父母爱吃什么东西,然后学着李姐的样子写在纸上,准备去买给父母。我也给父母买了两大兜好吃的,兴致勃勃往父母家赶。一路上我想,老人就像孩子,得用好吃的东西哄着。他们开心了,就是我们做儿女最大的幸福。我今天买的这些东西,父亲和母亲一定喜欢。

回到家,我喜滋滋地把袋子摊到茶几上,母亲竟然皱起了眉头:“我和你爸正减肥呢,家里的零食放过期了也没人吃,以后你别买这些东西了,纯粹是浪费!”可怜我一片苦心,却落得“浪费”两个字。当我与几个同事再见面时,大家都开始吐槽自己的一番孝心没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小枫说:“我爸妈批评我一顿,说我不会过日子。”小于也叹口气说:“我爸妈说好吃好喝有啥用,不如你多回来几趟。”大家吐槽完了,恍然明白,原来孝心不能复制。父母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千差万别,他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把别人的做法套用过来,不仅不能表达孝心,还可能会惹父母不开心。

有的父母生活节俭,他们对物质的需求不多,我们多陪陪他们,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最大的幸福。有的父母身体不好,我们多照顾他们,他们就会感到无比幸福。有的父母喜欢倾诉,喜欢回忆当年,说说“革命家史”,我们只需默默聆听,他们就会很满足。

孝没有固定的形式,所以无法复制。但殊途同归,让父母满意就是最大的孝。所以,需要我们细心些,仔细想想父母需要的是什么。给他们最需要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孝心。

雪仙的童年

文/梦诗雪仙

1

仙,是一个农村女孩。她有姐妹、兄长六人。她的父母、爷爷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人帮"动乱年代里,吃了很多苦。经常看到父母在半夜三更干农活。因白天天气炎热,分下来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只有在夜里凉快一些的时间里来赶工。

仙,一家九口人,仙,排行老三,那时也不过才五岁大,姐和哥才大三岁左右,任凭父母拚命地挣工分,养家糊口,解决温饱,到年底还要向队里借支。那时,是不能养鸡养猪的,都是集体种菜,按人口分到每家每户。以前打地主富农,很穷的人,是贫农阶级,成份好,没有被斗的理由。

爷爷在村里做过组长,由于心直口快,得罪人。也经常被斗得遍体鳞伤,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仙的心里。大人的事,小孩是管不了的,因为这些,仙力所能及的只有听大大的话,不让大人生自己的气,能拿得起扫把便扫地,能搭着凳子收衣服,胡乱把衣服折一下,给妈妈摸摸腿,直到累得睡着了。

仙,恨不得马上长大,能帮父母,爷爷多做一些事。那个年代没有电,没有风扇,只能用扇子赶蚊子,天气实在太炎热时,大人们就拿一个床单,离家到农田大路边,铺在地上乘凉。直到露气下来,转凉一些,才会回家到床上睡觉,一般都是凌晨两点多,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仙已到六岁。

2

仙想跟爷爷学做饭。每到做饭时,仙看着爷爷炒菜,锅里只有一点点油,炒一会就放盐,再炒一会就放水煮,一会就熟了,用碗盛起来。都是队里分的白菜,萝卜,每餐都是只有一个菜,一煮就是一大锅,都吃得津津有味。爷爷每次炒菜的时候,仙都在看,时不时地往灶里添一些稻草,当时,灶是用土砖砌的。

仙,从小就体弱多病,经常感冒咳嗽。队里有医生,看小病是免费的。以前的丸子,又大又苦,都是白色的。经常苦得到了喉咙过敏又吐出来,父母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恨病吃药啊。仙当时还吃了很多用砂罐放在灶里稻草灰里炖熟的大蒜,一碗一碗地吃,里面放的糖是队里按人发的糖票去买的。父母说,大人没有时间照顾你,你自己用汤勺一勺一勺地挑着吃,你不要浪费,这是治水肿的。

父母从早到晚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见得到人。集体干活是没有休息的,从过年初一至年尾,都是忙忙碌碌的。那个年代,睡觉可以不关门,没有小偷,家里大人穿的衣服补了又补,大人的衣服改成小孩的,一个接一个地穿,都是大粗布染成蓝色与黑色的这两种,大人没有多少时间洗衣服,用的是队里发的大肥皂。那个年代农村里没有听说过有洗衣粉这个名字。

父辈那个年代没有学堂,只有私塾。没钱的人家的孩子大字不识一个,连名字都不会写。那时上街都是步行,父亲小时候,爷爷是一个富农,读了不少的书,相当于师范学历,母亲也读了一些书,文化程度跟父亲差不多。

仙觉得父母有文化,知书达理,志同道合,是很恩爱的一对。有一次,不知是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爷爷受批斗的原因,影响了大人们的心情。记得有一次,父母不知为什么而吵架,母亲一气之下离开了家,父亲对仙说,你要跟紧你的母亲。仙马上跟在母亲后面走,仙不敢叫妈。走了很久,上了街,妈躲在一个哑巴家里,也被仙找到了,直到母亲的娘家。仙想,妈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她要跟妈妈一起回到家里才安心。妈的气消了,两母女一起回了家。仙很开心,感觉有父母的孩子真幸福。

3

日月如梭,转眼间,仙八岁了。那一年,姐十二岁。队里分了一点菜地,还可以种作水稻,作为口粮地。那年,父母带着姐姐到市内治病。东借西借一千元,给姐的脑动手术,她的脑里长了一个肉瘤,可是后来又复发了。父母又借了一千元,姐姐回来后,有后遗症,痴痴呆呆的。经常复发,是治不好的。比仙大两岁的小朋友经常戏弄她,姐对仙说,你去打他们。仙看姐姐可怜,便答应去说他们。仙对其他小朋友们说,以后你们不要欺负她,她是病人,你们又没有疯,如果是你们的姐,别人欺负她,你们气不气,要不然,咱们以后不要在一起玩了。小朋友觉得仙说得对,再也没有戏弄姐姐。没有过多久,姐因脑癌坏死,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仙看到父母很伤心,又安慰不了。

过了一段时间,仙问父母,姐生的病,怎么治不好?父母说,姐的脾气太急躁,有一点点不顺心,就经常用头撞击墙,以至脑组织受伤,里面淤血成块,久而久之,成了肉瘤,转化成了脑癌,她只有这个命,父母怕仙有时急躁也像姐一样撞墙,不要学她,就告诉了姐得病的起根之源。那个年代父母养一个儿女不容易。

4

队里每家每户,都分到有耕牛要喂养。仙一边读书一边放牛。记得十岁的某一天,晚上去放牛,仙站久了,想骑在牛背上,仙习惯地站在牛的头上,两手抓着牛角,对着低着头在吃草的牛说,抬起头。牛好像听得懂似的,或许站在它头上,感觉沉重,吃草不方便,经常是猛一抬头,仙就借机爬到了牛背上。

牛吃着吃着,被深沟的青草吸引住了,那深沟对仙来说,有一种恐惧感。如果大人站在沟里,还爬不上来。况且仙骑在牛背上,伸长脖子吃了很长时间,还在拼命的够着吃。此时,仙在牛刚开始这样吃的时候,左手紧抓着牛绳,右手拼命抓着牛尾巴。仙的身体在牛背上倾斜着,快了倒栽下去。仙想,牛还要吃多久,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感觉时间很长,想用力抓紧牛绳,可使不上劲,左手抓着牛背上较长的一撮牛毛,哪敢松手。拉绳的力气使不上,只盼望在自己体力还能支持得住的时候,牛吃完那些草赶紧抬起头来。仙就立即从牛头上下来。

可是,那牛啊,一点也不担心小主人的安危,还在贪吃。仙东张西望,没有见一个人影,都早已回家吃晚饭去了。仙多想有一个行人奇迹般地出现在她的身边,把她从牛背上抱下来或帮她扯一下牛绳就脱离险境了。可始终没有出现一个人影。此时的仙,坚持着这恐惧的分分秒秒,骑牛难下了。仙心里祈祷着,老天爷,即使要摔下来,逃脱不过命运的安排,老天行行好,仙本想让牛吃饱一点,养得肥肥胖胖的好干农活,也不愧是个好心的放牛娃,才让牛多吃了一会,要不然,早一点想到这么危险,仙早就回家了。

天色渐渐已晚,仙多希望父母因为这么晚了还没有回家,出来找一找,叫一叫,仙便大声回应,救救我吧。仙感觉到没有希望了,手的力气越来越弱,抓着牛尾的手,力不从心,逐渐向下滑,仙想,不要摔在牛角上,那会头破血流,不要摔伤五脏六腑,很难治,不要摔断手和脚,如果这次能死里逃生,她会更好地喂牛,但再也不在这样危险的地方骑上牛背了。仙害怕也没有办法了,只盼这摔下来,老天保佑,摔轻一点。仙来不及想更多,一下从牛背上掉了下来,摔到深沟里,沟里的水不深,幸好没有晕过去。只看见自己摔在深沟的对面,是田埂的一方,脚在沟里,嘴和鼻子碰在田埂边上,这样撞下来,不受伤是很奇怪的。

仙从田埂上爬起来,浑身是湿湿的,到处用手摸,有没有痛的地方,痛没有感觉,但仙感觉到上嘴唇是麻木的,肿得高高的,仙来不及哭,也没有人听,急急忙忙把牛牵回家。

回到家里后,让父母看看,自己拿着镜子照了一照,嘴唇肿得高高的,很难看,仙的爸爸在部队里学过医,跌打损伤,会用一些小药方,于是开了方子抓了药,用石磨磨细,用蜜拌匀,敷在嘴上,敷了很多时日,终于好了。仙庆幸自己死里逃生,没有破相,还是很快乐的。

第一次的记忆

文/姽婳姹嫣

曾经有谁说过,女人的子宫会有记忆,她会记住第一个男人的样子——太恐怖了——即使第一个男人不是她孩子的爸爸,她生的孩子也会长得象那第一个“他”。

竹子不相信这样的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嘛!不过,她倒希望这个说法是真的呢。

虽然卫早已经湮没在历史人流中,但是卫的强健体魄、灿烂笑容、雪白牙齿……一直都刻在她最深层的意识之中。

如果,竹子生一个孩子,她会希望他是卫的样子。曾经,竹子是那么地深爱着卫!

竹子在想,如果她早几年看到稻盛和夫的《活法》,早点了解到人生的真谛,那么,她现在是卫的幸福妻子和一位开心妈妈,而怀里那个小人儿,长得肯定与卫一模一样,幻想至此,竹子忍不住隐隐微笑。是的,如果她知道人生如稻盛和夫所说就是“做为人,何为正确”的话,是断然不会放弃卫的。

竹子从小就心思沉稳,很不容易喜欢上一个事物。但是她心里清楚,一旦什么人或是物让她喜欢上了,便难以割舍了。

有时候她也很不喜欢自己的不活泼,在家里上学的时候,妈妈通常会吩咐她出去玩,可是她不知道要去找谁玩,于是总是在家里待着。从来没有跟人交流过,喜欢什么样的男生,还有,有谁喜欢过她吗?那个时候她才90斤,却因为处于青春期而又有个非常瘦的小女伴,所以常常听妈妈叨叨,“哦,妹儿真是胖哦!你看人家那个谁多瘦!”每当这个时候,竹子明白,自信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被消磨的。她暗下决心,如果以后自己有女儿,一定要培养她树立充分的自信,不在任何一个方面打击她。

那一年,竹子大概是18岁。离家到了外面去上学,她遇到了穿越生命的爱人。

竹子一如既往的沉静,从来不发起活动,从来不主动邀约。

一个寒冷的周末,同学约竹子一起去找朋友玩。没成想这一次被动的串门,带来了竹子的青春萌动。

同学的朋友已经工作了,他们一群六人一开始围着电炉子打升级,然后大家觉得在寒冷的冬天应该做火锅吃。竹子被辣得满脸通红,加上电炉的烧烤和火锅的蒸汽,整个屋子弥漫着一种南方城市少有的温暖。

竹子把厚羊毛外套脱了,里面是紧身毛衣和及踝的碎花裙子。竹子已经远不是妈妈眼里那个小胖妞了,但是她自己仿佛丝毫没有觉察,她从来没有恋爱过,也是因为她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之于同年的男孩们有着怎样的吸引力。虽然也知道自己的腰很细,小腹很平坦,她只是害羞地把自己裹起来,严严实实的。

因为害羞,竹子一直没有仔细观察过那三位男士。起身脱衣服挂衣服的时候,才发现之前跟自己打对家的其中一个男孩正在看着自己。打牌的时候,他一直被过长的头发遮着脸,竹子一度以为他可能因为长得丑而不愿意以脸示人。这下俩人的眼光对了个正着,竹子的心颤抖了,他长得好帅,是自己最喜欢的那种类型。

边吃饭,东家一边介绍着大家相互认识。男孩叫卫,比竹子大1岁,在本市上中专,与竹子的家同在一个市区。卫不久将毕业,最大的可能是回他们共同的市区去工作。细心的同学看出来竹子的喜悦,主动把宿舍电话留给了卫。

第二次见面只有他们俩两个人,就着路灯橘色的光,卫把他的电话号码写在了竹子发热的手心,卫的手指纤长冰凉,竹子鬓角的头发随着卫的呼吸飘动,竹子脸很热、心狂跳不止,也感觉到卫的轻微颤抖。卫的字好漂亮,竹子回到宿舍之后舍不得洗手,却因手攥得太紧,汗湿了字迹,因此又懊悔不已。

接下来的日子,便分开两地了。卫回家工作,竹子每个月买一沓电话卡,统统“说”完了。后来有一次见面,竹子听卫说,某天他在同事家玩,听到有电话找,知道是竹子便从走廊翻窗台回宿舍,双脚一滑,差点从四楼掉了下去,竹子着急了,问有没有伤着啊?追问了几遍,卫才说手肘上缝了几针,不碍事。竹子摸着缝针的疤痕,眼泪叭嗒叭嗒流了卫一身。

因为有期盼有煎熬,日子过得很慢。不知道是否因为不常见面,竹子觉得仿佛他们才刚刚认识几天,所有的感觉都是新的,两个人相互的引力仍然那么大。

竹子毕业了。卫曾与她商量过去留问题,却不是特别正式。竹子知道,卫不愿意左右她的生活。最后竹子是听了父母的话,动用了父母的关系,留在了上学的地方工作。

竹子非常期待与卫在一起,却非常害怕。她从小在父母的吵架声中长大,她总觉得父母不是没有爱,而是生活的琐事把爱给消磨殆尽了。竹子害怕她与卫的爱情会走这样的路。

现在想来,竹子认为自己当初真的过于自私。卫所在的地方要调动到竹子所待的市区非常不容易,而竹子如果回去易如反掌。竹子也不想让父母再次动用关系帮卫调动,因为竹子的父母是完全反对她与卫交往的。

竹子从来没有与卫就这方面的话题深谈过,她只是单方面的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认为自己完全是为爱而牺牲。

竹子心里想,只要卫和她把彼此放在心里,便是实现了爱的永存。

在一个秋天的周末,竹子毅然请了几天假,去卫的单位探望他。路过自己家门,竹子没有进去。卫的单位在一个僻远的地方,通常卫是乘单位的车出行的。而竹子因为不熟悉,费尽周折,到天黑才找到卫的宿舍,因为穿了高跟鞋,还摔坏了手掌。

卫的宿舍里,床吱吱呀呀地响。竹子和卫相互拥有了。竹子感觉一种钻心的疼,咬了半天嘴唇,还是哭出了声。卫轻声说,忍忍,隔壁有同事。卫178的颀长身体,光滑的皮肤,紧绷的肌肉,健康的翘臀,高挺的鼻梁,犀利的眼神,温暖的唇舌……与竹子融合在了一起。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一切让人那么醉心。

此后,卫久久得不到竹子心灵的回音。后来两个人渐渐淡了联系。竹子在卫的同事那里得知,卫每天喝很多酒,醉了之后,不哭不闹,只是默默念叨。

过了些日子,竹子听说卫病了。再打电话去,找不着卫了。

又过了些日子,竹子忍不住又拨了电话过去,那边说,卫已经走了,肝癌。竹子这次没有流泪,他那么健康,怎么可能?!她问,什么时候的事情?电话里传来声音:8月16号。

8月16号!竹子的生日。

在竹子出世的这天,卫离世了。竹子把卫给她题的字裱好了挂在床前:“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赠竹子雅藏卫于**年8月16日”。

竹子至今单身。

做父母的快递员

文/小歌

现在我们在网上买东西,自然有快递员过去,而且隔三岔五地就有快递员上门,父母也不会觉得孤单,自己都觉得比以前更要周全些。

直到前些日子母亲过生日,我才知道自己错得离谱。

母亲生日的前一周,我打电话问她有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而且强调:“妈,您可别推辞,反正礼物我肯定是要买的,您要是不说我就拣贵的买。”母亲最怕乱花钱,也只有我能这样一针见血了。果然,那边原本说“用不着”的母亲顿时开始思索起来,半天却来一句:“我要的东西,你能亲自给我送回来不?”

我有些不明白,快递员送不是更快一些吗?但想着反正那天我肯定也是要到家的,于是痛快地答应了。母亲要的生日礼物是一顶帽子,说过了秋天就是冬,早些预备着,如我猜想地一般简单实用。在网上下单的时候,我填的是单位的地址,然后自己去礼品店包装了一下。

母亲生日那天,我早早地就和妻子回了家。母亲对这顶帽子表示很喜欢,我想着自己以前在网上买的也许母亲不乐意,所以乐呵地对母亲说:“妈,您以后想要什么就直接跟我说,儿子现在买得起。”

母亲看着我,有点儿不好意思,却又问:“是不是每次买东西,你都可以送回来?”我顿时不解,当然是快递员送啊。正要开口,妻子却扯了扯我的衣角,眨了眨眼睛。

趁着母亲去厨房做菜,妻子白了我一眼道:“妈的意思很明显,不是要东西,就是希望咱们多回来几趟。”我恍然大悟,难怪,母亲要问我能不能自己送回来。我心里极为惭愧,但想到母亲总怕给我增加负担,从不要求我们付出什么,于是心生一计,跑到厨房对母亲说:“妈,以后您要什么就告诉我,我给你送回来,如果没什么需要的,我就不回来了。”母亲听了一愣,表情纠结半天,还是给我列了个清单,这周需要米,下周油没了,再下周牙膏也要用完……我自然是都开心地应了。

此后,我便成为母亲的专职快递员,每周都将母亲需要的各种物品快递到她手中。母亲开心的笑容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孝心不是让父母物质丰足,而是让他们心安情暖。

我们这样感恩父亲……

文/星夜★吻痕

六月的第三个周日是父亲节。世间歌颂母亲的文章多得数不清,但是,对于深沉的父爱,却很少有人大加赞扬。是作为父亲的本应如此,还是我们自己忽略了自己的父亲?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母亲的爱像甘霖和雨露,父亲的爱就像大地。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在父亲节之际——

大爱无言,父爱便是如此。父爱和母爱都是一样的伟大和崇高,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母亲更细腻,父亲更深远。本周末是父亲节,我们该如何感恩父亲呢,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市民。

父亲“让我为您挡风遮雨”

今年27岁的张洪明家住红炉镇红庆村。1997年的一天,正在某煤矿工作的父亲张先友在工作中遭遇煤矿的顶板垮塌的安全事故后,经过抢救生命保住了,但下肢却瘫痪了。为了给父亲治伤病,母亲康刚珍先后陪着父亲到城区大小医院看了个遍,用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然而父亲的病一点也没有好转,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就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生活改变了……

6月15日下午,在新城区一栋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刚刚下班回家的张洪明。他一边忙着做饭,一边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一家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父亲张先友在工作中遭遇煤矿的顶板垮塌的安全事故后,经过抢救生命保住了,但下肢却瘫痪了。在10多年里,母亲一直细心的照顾父亲、赡养80多岁婆婆、还要帮自己养育年幼的女儿,真的非常辛苦。2006年时,我结了婚,媳妇也帮着母亲照顾一家老小,眼看生活渐渐好起来。然而4年前,媳妇把女儿生下后不久,就嫌弃家庭贫困、负担过重,外出至今未归。

为了生计,于是我外出打工,很少回家看父母。因为,我怕看到父亲躺在病床上,身上缠满草药,眼神呆滞,一脸痛苦和绝望的表情。”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在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梅永康的帮助下,我在永川找到了工作,家里条件越来越好。爸爸经常因为不能给我提供好的物质条件而感到内疚,其实我想告诉爸爸,我什么都不需要,只要爸爸身体好、心情好,我就很开心。”

张洪明说,这么多年他爸爸吃了很多苦。现在自己又找了一个女朋友,准备重新组建新的家庭,打算在城里贷款买一套房子,以后把父母接过来。张洪明还说,父亲节那天一定回家,他要给爸爸做一顿好饭,还想对爸爸说:“以后就让我为你们挡风遮雨!”

父亲“我的新房有你一间”

“新房终于装修好了,下一步我想把父亲接过来,让他享享清福。”刘涛告诉记者,过去家里条件不好,父母为了供他念书省吃俭用,付出了很多。2005年,刘涛终于大学毕业了,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碍于面子他一直很少回家。2009年,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建材小店,之后又在一商场里租了一个摊位做服装生意。去年,终于在新城区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终于在这个城市有了属于自己的的住房。

在刘涛刚刚装修好的新家里记者看到,有一间卧室装饰得虽然比较简单,但摆放在屋里的按摩脚的仪器、象棋、种花草的小锄头等却显示出儿子的一份孝心。刘涛告诉记者,这间卧室是为父亲准备的。

刘涛老家在开县的一个小镇,父母都是农民,“从我记事起,除了冬天农闲的时候,父母整天都在地里干活。”刘涛回忆说。有一年暑假,正值收玉米的季节,父母为了多赚点钱,把玉米掰下来煮熟拿到集市上卖。一大早,母亲已经去赶集了,父亲在家里收拾玉米,叫自己帮他把一大筐玉米抬到里屋。“我家屋门口有台阶,总共七、八级吧。上台阶的时候,父亲让我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走,本来父亲在后面承受的压力就大,但他还不断地把绳索往后挪,减轻我的负担。那一刻,我的心颤抖了。”说到这,刘涛眼睛有些湿润。从那以后,刘涛就告诉记者,要让父母过好日子。所以,有了新房后我就准备把父亲接过来一起生活。

父亲“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于海今年32岁,目前在某机械厂工作。关于已经过世的父亲,他已有很长时间没有提过。记者的采访,使他的思绪再次回到了多年以前——小时候,于海最爱唱的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而父亲在他印象里是个不爱说话的人,爱打人。只有在酒喝多了之后才会打开话匣子。父亲以前也是一名工人后改行做生意,相处的时间很少,于海总觉得自己在父亲眼里可有可无。上初中以后,于海每次得了奖状,妈妈都会给他做好吃的,而父亲除了把奖状贴在墙上之外,什么都不说。每每此时,于海总是很不服气,决心一定要争口气让父亲瞧瞧。后来,他考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于海来到永川,期间接连换过几次工作,父亲知道后很生气,说他没有毅力,干不成大事。于海与父亲怄气,每次回家都不和他说话。后来于海结婚了,生活逐步稳定下来,父亲对他的态度也缓和了许多。有了女儿以后,父母经常过来看孩子,父亲特别喜欢孙女,每次来都抢着抱。女儿上小学以后,每到寒暑假都要去爷爷家过,而于海因为忙于工作,很少回家看父母。直到2008年年底,于海突然接到了父亲病重的消息。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不能说话,可他的眼睛告诉于海,他对他们是多么放心不下。父亲走后,于海变得不爱说话了,他很后悔,后悔没有多陪陪父亲,总以为父亲还有很多日子,哪想到他说走就走了。

“现在,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回老家,到父亲的坟前看望他。”

父亲,我只想对你说: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最好的“年货”

文/牛雅文

过年了,该帮父母筹办哪些年货?要说起来,我有独特的做法。

记得那是在2015年年三十,当我把亲手做的油炸糕配土豆丝端给老爸老妈时,二老见我不吃,一直瞅着他们吃,就催我吃,我不禁心里暖暖的说:“爸妈,你们说我想起啥了?”“想起啥了?快告诉我们。”老爸老妈异口同声地抢着问。“我终于明白小时候,每当你们给我做了好吃的,你们不吃,却一直看着我吃。原来看着最爱的人吃着自己亲手做的美味好幸福呀!”我两眼亮晶晶地说。

“今后,我还要经常为你们做家乡饭吃呢!”一看二老那个激动劲儿呀,真是和我儿时的情景如出一辙。原来,爱我一生的父母,他们越老越看重的不是钱和物,而是一种亲情的回归。我恍然大悟。

之后看望父母,尤其是在每年回家过年时,我要不和父母一起翻腾他们给我做的玩具,或者欣赏我和他们各个阶段的合影;要不就缠着他们给我讲我儿时以及他们的创业故事,或者一起去小时候时他们经常带着我玩过的地方。我们一起完成一件小制作,玩一回丢手绢,跳一支“小燕子穿花衣”,合做一顿家常饭,同唱一首儿歌。最隆重的仪式,是我给老爸老妈颁发年度开心健康老人奖、开心做事成就奖、参加各种比赛收获奖和猜谜达人奖品。如此等等。没想到儿时爸妈让我过得最幸福的诸如“过家家”争夺“小红花”的回归往事,竟然让现如今的父母,找回了他们的老有所归、老有所爱和老有所乐。

原来孝就是这样,我现在要像小时候爸妈如何爱我一样地去爱他们二老,就这么简单。

临近春节了,普天下的儿女们,不要只顾给父母筹办年货,也像我一样,要上心读懂爸妈心,看看他们究竟需要啥?当我们读懂了爸妈的心,那么在阖家团圆时,我们这些孝子就会让二老,找回了久违的天伦之乐。这就是我们今年要给爸妈带回去的最好的“年货”。

汇款单

文/程维平

20年前,邮局汇款是一种常见的汇款方式,不像现在采用银行打款,微信、支付宝,显得更便捷、更快速,但是在那个年代里,邮局汇款虽不是唯一的途径,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得那一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郑州大学,开学前夕,父母虽给我凑足了学费,但还是很为难地说:“先把学费带着,生活费陆续给你寄去,带那么多钱,我们也不放心啊。”其实我知道,我的学费是父母东挪西借来的,我点点头。

到了学校之后,我会在每个月的月底,准时收到父亲从邮局给我寄来的生活费,每次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父亲总会写上几句温暖的话:多买点吃的、咱家的大母猪卖了,多给你寄了一百元……

读着千里之外的嘱托和期盼,难以名状,唯有深深的感动,感动之余,我便刻苦学习,好好报答我亲爱的父母,这是我,也父母最大的心愿。生活费我向来都是节省又节省,因为这钱来的实在不容易,朴实善良的父母靠着几亩贫瘠的耕地,供我学习、供我生活。即便如此,我仍然盼着月底快点到来,盼着汇款单,盼着那几句热情洋溢的“附言”。

写满爱的附言、蕴含着感动和感激的汇款单,伴随着我度过了刻骨铭心的大学。不负众望,我顺利毕业,并拥有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终于盼来了报答父母的时刻,我如法炮制,将第一个月的工资给父母寄去了一半,在附言栏里我郑重地写下了:这钱是孝敬父母的,买点好吃的吧!

心存感激就应该懂得感恩回报,我每月如期地给父母寄钱,而且从来没有忘记在附言栏里写下几句想说的话,同样的回馈方式,一样的感情传递,时时让我回忆起往事,每一次我都是心有余悸,每一次我都是感慨万千。所以,我很习惯采用邮局汇款,尽管随着时代的变革和进步,银行卡已经悄悄地走进了百姓生活,但是我知道父母需要的不仅是能补贴家用的金钱,更需要的是儿女在汇款单上留下的附言,把爱写在附言里,是我一生的钟爱。

努力打拼了几年,后来我萌发了在城里买房的念头,有一段时间跟父母商量此事,电话里的母亲唠叨起来:“房子这么贵,你哪来的这么多钱?”我忙安慰母亲,可以做低息贷款,慢慢地还钱,母亲似乎有点明白了,一个劲地说:“噢,还有这等好事?你看着办吧,你做事我们放心,也大力支持你。”

筹备首付,弄得我焦头烂额,到最后还差五万,我束手无策,该借的都借了,怎么办?我不相信雪中送炭,更不相信天上能掉馅饼,可面对邮递员送来的六万块钱的汇款单,我一阵欣喜若狂,更让我捉摸不透的是,汇款单上竟然没留下汇款人的地址和姓名。我习惯性地查看附言栏,附言触目惊心,我禁不住哽咽住了,因为附言让我明白了一切:这六万块是你以前寄给我们的,加上我们全部积蓄,希望能对你买房子有所帮助。

我立即打电话给父亲,问他为什么要用匿名的方式给我汇钱,父亲笑笑说:“因为爱写在附言里,我相信你会明白的,难道我就不能给你一个惊喜吗?钱全部退还,但是,你以前所写的爱的附言,我们全部收下了,哈哈!”此时的我却怎么也笑不出声来,一切尽在附言里。

改革开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40年,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汇款单逐渐被银行卡、微信转账、支付宝所代替,而我也渐渐融入了这样的一个新时代、好时代,很感慨这些方式给我们的付款、汇款和生活带来许多的便捷和安全。

当年老的父亲也学会银行存取、微信转账时,历经沧桑的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还是改革开放好啊,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农民也能用上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想都没想过啊,还记得以前的汇款单吗?”

我怎么会忘记汇款单呢?它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见证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我和父母之间感情的纽带,关于它的故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