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读书的故事

2023/02/21经典文章

关于读书的故事(精选8篇)

爷爷爱读书

文/林战迎

小时候,常常看到爷爷坐在书桌旁戴着老花镜伏案读书。我总是会问,书里到底藏着什么宝贝?爷爷总是说:“等你长大了,就可以好好读书了!”那时,我渴望长大,因为长大就可以像爷爷一样读书了。

读小学时,我终于发到了新书。我匆忙赶回家让爸爸把书包上书皮,并写上我的名字。没过几天,我就把整本书翻了个遍,还和家人说我最喜欢哪篇课文。爷爷问我理由,我总是竹筒倒豆子般一股脑儿全说出来,爷爷总说:“好闺女,以后准是个大学生!”

一天,学校要捐书,我跑回家管爷爷要书。爷爷打开了堂屋靠门边的小木柜子,我这才看到里面有好几层格子,每层都摆放着不同种类的书,一层一层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书。

几年后,我终于考入了理想的高中,对阅读也更加痴迷了。《哈姆雷特》《老人与海》《飞鸟集》都是在那时读完的。因为热爱读书,我的作文总是被当作范文来读。

后来,我如愿考入了中文系。课余时间,总是泡在图书馆里读书。参加工作后,我依然坚持读书,不知不觉,竟带动我的学生爱上了阅读。

正是因为喜欢阅读的良好“家风”,在静谧的夜里,我常常一人静坐桌前,细细品读一本书,仿佛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我的思绪也随之蹁跹起来。我想起阳光下,爷爷戴着老花镜看报纸的情景,看完,还不忘冲奶奶笑笑说:“这新闻真稀奇!”

爷爷去世后,据伯父回忆,他小时候家里二十四史都有,他都来来回回翻了好几遍,难怪大家都说,伯父是个读书人,原来也是受了爷爷的影响。

由此,我想起一个形容“家风”的词语——耕读传家。古语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让爷爷的人生丰盈起来,让伯父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也让我在传承中获得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当然,良好的家风需要传承,才可以获得永久的生命。

母亲·文字·我

文/段德谦

外公去世早,是外婆含辛茹苦一手拉扯大母亲姊弟四人。一晃,到了入学的年龄,外婆说,女孩子家读什么书呀!在家好好练练缝衣做饭操持家务的本事,以后才找得着个好婆家。就这样,母亲一天学都没上过,一生对书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敬重和敬畏。

打小母亲对我要求严格,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我就是睁眼瞎,一个字不识,你要好好读书。”

我心里常装着母亲这句话,每每碰到学习上的拦路虎:读不来的字、解不来的题、听不懂的课、写不来作文之时,脑海里顿时就会浮现母亲这句沉重的话语,我就会勤动手勤动嘴勤动脑,想方设法解决这些学习上的障碍。是母亲的话激励我,要自己学会克服困难读好书。我也没让母亲失望,在读书这条荆棘路上一路顺风,20岁就当了一名光荣的中学教师。

平时在家,只要看到我在读书作业,母亲绝不会叫我做家务干农活。“你好好读书!”母亲总是这样说。由于缺乏锻炼,做事总是笨手笨脚,婚后,妻子常调侃我不会做家务活。

一次,去老家接母亲来寻甸看病,那时刚买了车,爱惜有加,脚垫上常放上废旧报纸,生怕踩脏了车。母亲上车时迟疑了一下,小心翼翼,躬身将报纸拿向一边,行程中一直不自在。

开始,我也不太在意,心里还有点嫌弃母亲的迂腐,在我家,母亲的病痊愈后,喊着在不习惯,要我快点送她回老家。上车时,她看到脚垫上的报纸,同样躬身将报纸拿向一边。

这时,我才意识到母亲的这个动作不是无意的,其中一定暗含着某种思想。难怪,从小到大,我没有看到母亲撕过一页书来点火助燃或做他用。

生活中,即使要用到纸张时,那一定是没有文字的。见到地上的报纸书籍,母亲会习惯地捡起来放在高处:“书呀!不能随便踩着。”嘴里念叨道。

那个虔诚之心,简直比捡到钞票还高兴。她认为踩在书报或坐在其上,那是对文字的大不敬,是要遭到报应的。在她心里,文字是多么神圣而不可亵渎和践踏。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好笑自己曾经的自作聪明和无知。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养成爱护书籍的习惯。每个学期开学领到教科书,一定要找来画报或牛皮纸等硬纸包上封皮,书上只整齐地记着注解,从不乱写乱画,更不会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母亲,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以她特有的敬畏文字方式,让我对文字也有了特别的感受,理解和敬畏。

她为何不能读书

文/辛予

半个月后,由国家教育部斥巨资打造、有数百万学子与家长作为主配角出演的大片《高考》,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公映,激情将是何等澎湃,场面将是何等恢宏!

考生们在紧张准备,家长们在忐忑等待,媒体们在忙碌报道。当我看到此种情景时,不知何故,心里又涌上来一阵莫名的失落感。往事如烟,不堪回首。我翻开自己文字的存档,找到那篇已经发黄的文章,拿出来晒晒。文章题目叫:《她为何不能读书》——

我认识一个人,是个女孩子,真名就隐讳了吧,认识的人都叫她“妹丁”。

妹丁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酷爱读书。***妈是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员,利用这个便利,她可以到图书馆去借书来看,念小学时就看了很多课外书,作文老是让老师拿来做范文的,成绩好得老挨别人嫉妒。假如按正常的年景发展下去,她读到什么程度虽然是不可知的,但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可惜她遇到了不正常的年代,她读书的命运就很悬了。

她12岁那年考初中。叫人想不到,这个小丫头片子,竟然在上万个考生中考了第一名。按分数、按道理她应该获得录取,没有道理不获录取。可是,她的名字在第一时间就被刷掉了。她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谁叫她爸爸是中学的“反动学术权威”呀。

落榜的妹丁真可怜。她在家中向隅哭泣,哭成了一个小泪人,耸动着两只瘦小的肩膀,哭声都倒咽在她的喉咙和胸腔里。妈妈看着她也陪着掉泪,不晓得怎样劝她。家里剩下妈妈是主心骨,她可不能只知道掉泪。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是妈妈仅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妈妈给了她一点钱,让她去报考外镇的民办中学。妹丁一听说还有路可走,这才又有了生气,心头未曾熄灭的读书之火又烧了起来。

于是,妹丁与一群落榜考生搭伴,乘船渡过西江,步行十几里路,风尘仆仆地走到了那所民中。经过严肃认真的考试,妹丁考得从容镇定,那些考题难不住她。她一点儿也不担心成绩,安心地在同乡宿舍中住了下来。到放榜的这一天,她揣着紧张而兴奋的心情正要去看榜,忽然来了个高鼻梁的人,是该校的头儿,指名道姓地把妹丁叫到门外,阴沉着脸说:“你父母单位的沈主任来了电话,你不符合报考我们学校的条件。你已经被除名了!你必须立刻离开这里……”妹丁再也听不到他底下还说了些什么,只感到天旋地转,是同乡的小伙伴扶住了她瘫软的身躯。

同来的小伙伴都考取而留在了那所民中,惟有妹丁孤身一人走上了归途。辽阔的天空下,广袤的大地上,踽踽独行着一个小姑娘羸弱的身影。公路是宽展展的,坦荡荡的,路面铺的细沙子在明媚的阳光下闪着白灿灿的光芒,可她的眼前一片阴霾,她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更不记得自己是怎样一寸一寸地挪着脚步,将眼泪洒在这十几华里的路上的。

回到了家,是进入另一片昏暗。简陋狭窄的屋子里,原就弥漫着郁闷、悲凉的气氛,没有人能够将这种气氛驱散开去,哪怕是让它稍微开朗一些。妹丁不再哭了,剩下的是发呆,坐在那儿长时间地发呆。以前那么伶俐活泼的一个女孩子,似乎一下子成熟了,成熟得令人害怕。

妈妈的眼泪擦了又擦,但光是掉泪不是办法,也不能老是这样守着女儿。她打听到乡下有个农业中学正在补额招生,条件应该是比较宽松的。这次有经验了,必须悄悄行动。恰好妹丁有个小学同班的阿蓉,她刚刚考取了这所农中,一听说妹丁想报考,立即答应带她前往——如此拯溺救焚的阿蓉,会使那些须眉男子也无地自容的。

那天,天还没亮,妈妈帮妹丁收拾好一副小担子,一头是捆绑好的一床薄被和一个小木箱,一头是装着一个小锅和一些粮食的锑桶。妈妈的心理很矛盾:从来没干过重活的小女儿,要挑着重担走远路了;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的妹丁,将要到一个陌生地方自个生活了——她在锑桶里放了一扎米粉、几斤米和一把青菜,想多放一些,却怕担子太重;想少放一些,又担心饿着女儿。她丈夫被隔离着,她自己被管制着,她无法陪女儿一起走路。她只能沉痛地叹了一口气,再塞一点钱在她的口袋里。

妹丁趁着蒙蒙的夜色出了门,是走的后门,她家后面就是无人的田野。这样偷偷出走的行动,有些像逃出齐国的孟尝君,又有些像夜过昭关的伍子胥。“路迢迢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她记得课外书里屈原说过。她的神情很坚定,她没有一点畏缩。尽管脚步有些踉跄,可是走得相当执着——那个挑着担子的瘦小身影,就这样融进了黎明前茫茫的黑暗。

到街上与阿蓉会合后,她俩就上路了。从镇子到那个乡校,有二十多华里,沿途有阒无人迹的荒山,有野兽出没的丛林,还有一座险峻的山峰——西坳。当地俗话说:“攀上西坳,摸到天腰。”西坳的一边是陡立的崖壁,连着一个个高耸的山头;一边是深邃的山涧,一条狭窄小路就像悬在空中晃悠的钢丝。并非只有华山专美着一条道,这也是外界通向山乡的唯一之路。据说此地过去曾是土匪剪径的关口,路经之人无不胆战心惊。然而,这两个勇敢的小姑娘,各自挑着行李就走上了这条路。

妹丁肩上压着好几十斤的担子,跌跌撞撞,趔趔趄趄,咬紧牙关往前走。为了一圆自己的求学梦,她鼓足了勇气,生出了劲头,一步一步往前挪,用汗水将自己的意志镌刻在这一条崎岖的山路上。两个小姑娘互相鼓励,走走停停,直到晌午才走完了如此艰难的路程。

一到达山乡,妹丁就到农中报了名。十几个考生将录取补额五名,妹丁考的成绩无须再说。学校将在次日早上放榜。晚上,她在农中那间临时的宿舍里,淘米,生火,做饭。没有木柴,就到屋外捡来一些树枝、稻草、麻秆来烧,浓烟呛得睁不开眼;把菜放在饭面上蒸,饭熟菜也熟。第一次吃起自己动手做的饭菜,虽然简单,倒也津津有味。饭后,将就洗了洗脚,就躺在那张用几块木板拼成的床上想心事。这间“宿舍”,是一块空地,用竹笪围起来,用篾条绑住,中间装个竹片门凑成。没有灯,夜风吹着竹片,发出一阵阵怪响。她思前想后,想着自己未卜的命运,想着父母、哥姐各在一方,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濡湿了那床薄薄的棉被……

一夜几乎没有合眼。次日清晨,妹丁早早就来到乡小学等候放榜。办公室里,负责招生的几个教师在忙碌着。一会儿,那个负责人走到室外,看到妹丁正在走廊里,他扶了扶厚框眼镜,打量着眼前这个神色透出聪颖而又有些怯生的小姑娘,问清楚了她的名字,随即兴奋地说:“你考得真好!经我们讨论后,你被录取了!”

忽然之间,妹丁反而愣住了。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再问了一句老师:“是真的吗?”在得到确认后,她的眼中闪着泪光。她终于能上学了,她终于有书可读了!她飞跑回宿舍,把这个消息告诉阿蓉,两个小姑娘激动得互相拥抱,热泪盈眶。

可是,就在夕阳缓缓坠落,炊烟袅袅升腾的时候,妹丁的饭还没煮熟呢,竹门外响起了一个嘶哑男低音。她掀开竹片门走出来一看,正是戴厚框眼镜的那个老师。她看见老师的神情似乎有些不对,心里就咯噔一下,预感到事情不妙——果然,老师吞吞吐吐地开腔了,说:“你父母单位的沈主任来了电话……我们也没有办法……”他的话还没说完,女孩早已被泪水淹没了。

妹丁哪里还吃得下饭?她一边哭泣着一边收拾行李,身后是其他考生怜悯的眼光和同情的叹息。阿蓉要参加筹备开学的工作,不能陪伴她了。妹丁形单影只地重新踏上那条令人恐怖的荒道,一步一颤地随着夕阳的余光向叵测的前途走去。

不久,夜幕渐渐降垂,她凭着一支小型手电筒的微弱光亮,照着那坎坷不平、起伏蜿蜒的山路,高一脚低一脚地探索着前进,一路上洒下了一个无助弱女的哭泣声,萦回在这夜色笼罩、前路迷茫的天地之间。她为何胆敢行走如此凶险的夜路?应该说,是巨大的悲哀使她忘记了害怕,是痛切的绝望使她尽快地逃离。

当她摸索了一夜,摔倒了无数次,疲乏地回到那个阴郁的家里时,就别提她有多么狼狈了:衣衫不整,担子零落,头发散乱,满脸泪污,身上到处是伤痕。她还不到12岁呀!妈妈见她如此惨状,伤心至极,紧紧地抱住妹丁,任由自己的泪水像泉水般涌流……

此后,妹丁闲居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家里依然愁云密布,这种日子可怎么过得下去?幸好,外婆家的舅舅们得知了妹丁的情况,设法偷偷把她接到了远离镇子七十多里地的山区乡镇——五列。外婆家是下中农,几个舅舅都是生产队干,可以做她的保护伞。舅舅们说服了大队支书,让妹丁到五列农中插班。妹丁做梦也没有想到,她藏匿在山区里,倒读上了书!

在五列农中里,妹丁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和帮助。她参加了宣传队,主要的任务就是走村串乡去表演节目。唱歌、跳舞恰恰是妹丁的特长,独唱,表演唱,快板,三句半,在《白毛女》里演喜儿,在《智取威虎山》里扮常宝……渐渐地,整个五列镇的男女老少,都认识这个从另一小镇来的“妹丁”,喜欢这个眉清目秀的小姑娘了。也正是因为当地人的爱护和照顾,妹丁真正尝到了人间的温暖,得以抚平了心灵的创伤。

你不能不佩服沈主任们的坚韧意志和执着精神。一通电话又打到了五列。一天夜里,大家都睡了,突然门外有人大声嚷嚷:“起来!快起来!查户口!查户口!”小舅先出到门外,见是几个民兵,领头的是“造反”出名的“大脚蟹”。

妹丁是隐匿在此地的,自然没有户口。来人不由分说,把她拖了就走。小舅跟他们讲理,但连他也被带走了。他俩被硬拽而去,关押在一个没有窗户、只有两片天窗的屋子里。屋子里黑咕隆咚的,成群的蚊子在嗡嗡地飞,已关着十几个人,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妹丁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吓得浑身都在索索地发抖。小舅疼爱地护着她,一边扬手给她赶着蚊子,一边柔声安慰她说:“别怕,别怕。”

原来,沈主任们又费心了,电话严肃知照五列公社,必须把“狗崽女”赶出去,就生出了“流窜人口”的名头。事情的结果是:妹丁的舅舅们四出活动,找朋友、走关系,她和小舅才逃过一劫,被放了出来。不过,随后她就读的五列农中不知何故撤消了,她又一次陷入了失学的境地。

现在,可以做一个总结了,妹丁的求学之路,大概经历了这样的五步曲:

公办中学——民办中学——农业中学——插班农中——临时乡校。

她一再降格以求,无非就是为了能进入学校读书,能坐在教室里上课而已。可是,她的愿望一再地落空了。她从此结束了自己的读书生涯。假如后来你评价她:“泯然一仲永矣!”那也没有错呀……

对此我深有感触。我一直这么认为: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往往就是社会的缩影,时代的折光。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整个社会都疯狂了,有沈主任、高鼻子、大脚蟹们在,像她那样遭遇的,又何止她一个?

需要交代的是,当年那么威风的沈主任,所任职务已被一掳到底,他再也没有权力耍弄了,恐怕每天都在忏悔自己的罪孽吧。不过话说回来,他也已经留下了他的生活轨迹,如果说他以前并没有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伟业,但他那时扼杀妹丁读书愿望的行动却是卓有成效的,他可以在他的子孙跟前炫耀一番了。

我说了以上这些,只是想告诉今天幸运的学子们:你们生得逢时,珍惜你读书的机会吧!你有大学可考,真是你的福气啊!

我知道,你也许会心生疑云,怀疑我是编造了一个凄婉的故事来进行说教;可是,我说的那可都是真的,我一点儿没有乱编,我也一点儿不敢胡说,因为——

“妹丁”就是我的家人,我见证了她求学失败的整个历程。

想读书的女孩

文/傅俊鸿

“孩子,成绩差不怕,我们随时欢迎你,学校大门永远开着等你!”临走时,黄校长对小女孩说。

“嗯,好的,老师……”倔强的小女孩转过身离去,头也不回地走了。就在她转身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孩子眼睛湿润,一滴泪啪嗒落下。车渐渐离去,但这小女孩的举动却深深刺进了我的心灵。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黄校长接到一个小女孩的电话,说是想来咱们学校读书,并介绍说她的母亲抛下他们四个儿女跑了,家庭重担全部留在父亲肩上,虽然自己成绩不好,恳求给予一定的减免。经过一番商量之后,学校决定为这个懂事的小女孩免八百元学费,并承诺她可以分三期付款。

今天去家访,恰好从小女孩所住的寨子经过。不大一会儿,只见三岔路口出现一个气喘吁吁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一番自我介绍后,她领着我们走到了一栋老式平房前。“老师,这就是我家!”小女孩介绍道。一位约莫四十来岁的男子迎我们进屋,拿出凳子请我们坐下。小女孩告诉我们这是他父亲。

这是一栋大概八九十平方米的房屋,由两间平房和一间瓦房构成,室内室外都没有装修,但打扫得非常干净,屋里没什么家具,但物品摆放整齐。

“***妈抛弃我们走了以后,我一手抚养他们长大,她姐姐明年就高考!她想去你们那里读书,我做父亲的绝对支持,只是我太苦了,经济周转不过来,真不知如何是好!孩子的爷爷刚去世,今年又没有得出去打工,现在过得紧巴巴的,我真的拿不出钱来了!”男子脖子上的筋颤抖着对我们说道。

“我们这是新办的学校,也是相当困难,对于你们家这种情况,我们决定给你女儿免去八百元的报名费,你还可以分三期付款。咱们学校就只能帮到这了。”

坐了一会儿,忙着去家访,我们只得起身告辞,懂事的孩子送我们出门,也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我的成绩差,从来老师就看不起我,谢谢老师们到我家来看我。我真的想好好学习,替爸爸长点脸。”小女孩感激地说。

车子渐渐驶离了村寨,小女孩的身影却如雕像般久久伫立在村口……

书香琴韵乐晚年

文/朱家荣

退休后,有了大把的时间。于是我拾起了少年时期养成的两大爱好:读书和弹琴。书香琴韵让我的晚年生活富有情趣,充满了快乐。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每天早饭或是晚饭后,我都静静地坐于室内,沏一杯热茶,捧卷展读。此时,世事杂务,功利繁华,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全身心沉浸到书的情节、哲理之中。整个室内,寂静无声,只有时钟的嗒嗒声和书卷的翻页声。这样的氛围,精神高度集中,情感全部凝聚,读起书来格外专注,兴趣盎然而不知停止,有时连老伴喊我吃饭都听不见。

“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让我穿越时空,遨游宇宙。上下五千年,与志士同梦;纵横八万里,和智者促膝。默读,让我过滤了心间的浮躁;朗读,唤醒了沉睡的激情;泛读,使我的心灵长出了翅膀;精读,营养了我老当益壮的精神。几年来,我读了史书、国学、古今中外的小说、散文、诗歌,还读了几十种杂志,真是又多又杂,平均一年能读上百本各种各样的书。书读久了,顿觉自己“神清格高”起来;书读多了,仿佛胸襟格外开阔,视野分外辽远。于是,自己也拿起笔来写写散文、诗歌,偶尔有几篇文章在报刊、网络平台上发表,听到亲朋好友的夸赞,我开心极了。这真是“书酿心香,笔下有乐”啊!

“孔子闻韶,三月忘味”。我虽是一个凡夫俗子,但也喜爱音乐。我在念初中时,曾跟音乐老师学过弹扬琴。退休时,一个老同学赠送我一台扬琴。睹琴技痒,禁不住在家弹起来。扬琴明亮的音色,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清脆。慢奏时,琴声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琴声似潺潺的流水。琴声一响,我立即融入那美妙的旋律之中。因此,每天中午午睡后,我都要弹奏一会。好在琴声悦耳不扰民,邻居听到后都认为是电视里放的乐曲,我心里越发高兴。

后来,同事介绍我参加了社区老人器乐声乐演唱团。在那里,我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我们一起演奏乐器,一起切磋弹奏技艺,我提高得很快,各种乐曲都有进步。从小桥流水到金戈铁马,从豪迈激昂到似水柔情,我进一步领略到扬琴弹奏时的幸福。在老年人演唱团,我不仅提高了扬琴弹奏水平,还收获了友谊,同时还锻炼了身体,真是一举三得!

“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随着技艺的提高,我跟随老年器乐声乐演唱团,有时到邀请单位演出,有时到公园表演。有一次,在市电业系统举办的联欢会上,我表演了精彩的扬琴独奏节目。我西装革履,端坐在舞台上,弹奏着心爱的扬琴曲子《映山红》。一曲终了,掌声雷动,观众全体起立。这时,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书香琴韵,快乐晚年。我虽然年近古稀,却感到自己的头脑越来越清晰,身体越来越健康。读书弹琴,我认为是老年人最好的养生之道。

宋词情缘

文/徐小粉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是因为舅舅喜欢读书,耳濡目染,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后来长大了,更加钟爱古典文学,不仅喜爱它淡雅脱俗的词句,而且喜爱它博大精深的内涵。诗词曲赋中,唐诗大气磅礴,汉赋精雕细琢,元曲激烈惨淡,宋词清丽缠绵。在我,对宋词的偏爱更多一些。

宋词浑然天成,意境绵长,读来令人遐想无限。宋词既有大家闺秀欲说还羞的柔情,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本身就如同一个高贵典雅、美丽大方的女子,怎能不让人爱怜?而我,喜欢独处。我常常在宁静的夜晚,放一首优美的曲子,泡一杯热茶,捧一本《宋词三百首》,徜徉于宋词的妙韵中,独自品味,独自享受。

最初接触宋词是在儿时,在舅舅的强迫下,背诵了许多并不理解的诗词。读师范时,我只有15岁,初次离家在外就读,有些无助,读书便成了我最好的伙伴。喜欢读书,却不求甚解,彼时对宋词的理解还是懵懵懂懂。只觉得词句华丽缠绵,意境伤感凄凉。特别对词中涉及的思念、闺怨、风花雪月、前尘往事等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百转千回,凄美无限。不知不觉间把自己也融入其中,甚至为闺中怨妇的命运伤感过、哭泣过。曾经还为此写了一些伤感凄凉的词句。直到我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迎来了我的初恋,才明白女孩子的生活还可以绚丽多彩、摇曳多姿。现在想来,当初的我真有些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大学,我读的是中文系,对宋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研究。我个人偏爱婉约派。尤其喜欢李清照,也许更多是对她的悲惨命运出于同情吧。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对自己命运的无奈。由她的词《一剪梅》谱成的歌曲,更是传唱大江南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唱出了多少青年恋人的绵绵心声。后来很喜欢柳永,犹记得他的《雨霖铃》。在他的笔下,离别的场面是那么真实而又悲苦,不忍离别的心情跃然纸上。“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成了千古绝唱。他的词情调闲雅,写富贵决不鄙俗,写艳情决不轻佻,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很难想象一个男子有如此的情怀。以至于,后来再读到李后主的愁苦、秦观的相思、晏殊的情调等,无不感慨万千。

工作之后,充满了初为人师的激情。工作中遇到千奇百怪的人和事,感慨教师这个职业真的是和人打交道最多的职业之一。在工作的欢喜和失落中,豪放派成为我的最爱!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悲叹;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豪情满怀;激励着我笑看成败得失,激情奋斗不止。

不知不觉中,我爱上宋词,爱上那些词人,爱上他们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壮志豪情。沈园里传来陆游与唐婉儿的千古绝唱,月下倾听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哭诉,把我深深感动。

感谢宋词,陪伴我左右,郁闷时慰藉心灵;浮躁时静心养神;潦倒时重树信心。于我而言,品读宋词,品味人生。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多了一分淡定,少了一分浮躁。

读书的流年

文/杨少校

每当我走进老干部大学,自由地选择学习各种知识,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非常地珍惜。有时往返于老干大学的上学路上,原途看到大街小巷穿着整齐的校服,新潮的运动鞋,背着漂亮书包上学的中小学生,走进亮堂花园似的学校读书是多么的幸福。他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可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高中、考大学完成各种学业都有机会。他们生逢盛世我感到由衷高兴。

从这些充満天真绽放阳光的孩子脸上,仿佛看到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读书的情景。那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求学之路,也是我人生成长的一段艰难历程。我走得非常辛苦,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50年前,小学发蒙。在没有家长的护送下。我每天梳着两只羊角辫,闪着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红扑扑的脸上绽放着兴高采烈的笑容。穿着母亲做的花布鞋,挎一个黄书包,一个人一蹦一跳地走在长満茸茸杂草的田埂上,小心冀冀地趟过一条小溪,再过一座独木桥,到村公所学校的小木屋里上课。

小学五年级,上课的小木屋被洪水冲毁。学校重建移至山坡高地,建在离家2公里外依山傍水的小溪边。不通公路的学校造房时所用的红砖,由在校的老师和小学生们义务负责运输。我分得几百块红砖运输任务。我每天梳着两根编织得象绳索一样垂在肩下的小辫子,沿着山边通向砖厂的一条弯曲简易的泥沙路,每次担10块砖,一趟往返八里多路,一天跑2-3趟,担了10来天,超额完成任务。

尽管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担负起为社会增砖添瓦的重任,肩膀被压得红腫,扁担有时压在辫子上将头发扯得生痛生痛的,脚板磨出血泡。想到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再坏的心情也会被知识的火光照亮。小伙伴们似乎都没有怨言,运砖时结伴而行,你追我赶,担得挺欢快的,惟有天真依然。

新校舍落成。坐在自己参与建成的简陋教室里,脸上的微笑便冉冉升起。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看外面的风景,掠过那连绵高低起伏的山峦,看蓝天白云,看窗外天空飞翔的鸟雀和地面飞舞的蝶虫。

推开窗户,山林的风带着摇曳而来的树木清香,吹起额前刘海,抚摸着我的面颊,便远远拂开去,冲出教室门洞,活泼地卷扬起空荡荡操场上的尘土,悠扬地散开去,天空一片灰朦。

有时那刚烈的风吹得人泪眼含砂。

一阵大雨过后,空气清新,但道路变得泥泞。没有雨鞋,只能打赤脚上学。把旧布鞋放到书包里,撑把纸雨伞,迎着寒凉的秋风,深一脚浅一脚,稀泥从脚趾缝里冒出来,冰凉冰凉的。偶尔踩到尖碎的小石子,刺得脚板生痛。短短的脚掌,梅花瓣似的脚趾,从家里一路撒到学校门口。然后到教工食堂滔一瓢水,洗净泥脚,换上布鞋,坐到教室里似乎心里暖烘烘的。

小学六年级,文化大革命席卷祖国大地,造反派将打倒“牛鬼蛇神”的大字报贴到老师的蚊帐里。我们这群还不明白事理的农村孩子,义务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连小学毕业证书都末拿到。继续读书的梦想,就象学校门前那条小溪中漂流的纸船,被突然冒出的一股山洪之水冲得支离破碎,不知所措。

年少的我失去了读书机会,早早地走上了农村广阔天地这所社会大学,与父辈祖辈们一样修理地球。天不亮就起床出集体工,做一气工,才吃早饭。每天劳作10来个小时,男劳力一天出全工挣10工分,女劳力一天出全工挣4工分,我是小孩子一天出全工挣2.5分。年终算账分红,男全劳力的工价一天挣2-4角钱,我的工价每天只有几分钱。末成年的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自己的劳动也养活不了自己。有时干脆便偷起懒来,躲到村子一个角落里不出工。找大哥哥大姐姐们借一些小人书看。如“岳飞传,柳毅传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连环画册,认真读起来,以填补精神的空虚。

读得多了,对课外书籍便产生了浓厚兴趣,逐渐借一些大部头的小说读。如“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山乡巨变”等。没有电灯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热天乡里夜晚蚊子多,买不起驱蚊香,就把脚泡到水桶里看书。当时虽然读不懂书中的意义,却产生了一种想读书的强烈愿望。

1968年学校复课,我走进了一所乡里办的“五七”中学。学校比较偏远,离家里20多里路。那时我每天梳着一条马尾辫,扬着青春的脸,走过一片蛙鸣散落在水气蒸腾的稻田,再走一段沿河崎岖的山路,右边是不同山头栽満桃树、油茶树和松树的山坡,左边是一波波漾开的耒河之水。

这虽然是一个半工半读的学校,任教老师并不是卷起裤管下田,洗脚上岸教书的民办教师,而是市重点中学被打成“右派或出身不好”的教学骨干,下到乡级中学一边教书一边劳动改造。这些老师在政治上抬不起头,但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书育人非常敬业。只要学生肯学,便会认真地教。

因生活教会了我,一种久违了的重获读书机会的喜悦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普遍是“读书无用论”。政治挂帅,“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农村社员们认为“谁要是光读书不劳动,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在作怪,谁不参加劳动,就是图享受,谁就是资产阶级,就要革他的命”。农村孩子只要到了12-13岁,你不出工,生产队就派人来喊你出工。因此农村很多与我同龄的孩子都放弃了读书机会。

搞农业体力劳动很辛苦,我有了读书机会,就可以休息半天不出工,懵懂的我打心眼里満心的喜欢。

随着知识的增加,明白了一些事理。一个无比疑惑的“我们到底要不要读书”的疑问在心中产生。在与老师的交谈中,老师解疑释惑,肯定地说:“祖国有很多事情等着你们去做,没有文化,怎么能做好,你们不但要读书,而且要好好读书”。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启发下,我受益匪浅。

在社会“尊师重教”观念十分淡薄的思想意识下,我不再迷惘。好好读书的思想明亮起来,不再在春霭雨雾中发呆,在夏暑炎日里抑郁。

发奋读书,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门功课的作业,不懂就向老师请教。从初中到高中几年学习中,每个灯火流离的夜里,我把自己关在家中,趴在陈旧的木桌上,铺开作业本做题。铺开各种作业本子,就铺开一个无声陪伴却安然绽放的世界。

我生命中的花季、雨季就在一边劳动、一边读书,一边跳忠字舞、一边在各种灰白的作业本无声转换中瞬间成长。

1973年高中毕业,我的身体变得强壮,手指长粗,腿脚有力。在不能继续升学的情况下,梦想沿着村庄那条弯弯的小路走到山外去,走到一片荫凉的地方。不愿象父辈祖辈们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想走到一座城市的一个工厂或一个街道让我糊口容身。由于打上农村户口的烙印,尽管有健壮的手足,外面世界的标的物我怎么也抓不到,它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始终走不出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掌控着锄头耙头。在深挖洞广积粮中,挖出潜力种出硕果。

我不再犹豫,积极出工,扎实劳动,学习各种农活技艺。听着“布谷鸟”的叫声播种,在“秋蝉”的嘶鸣中收获。村上看我表现好,就派我出去参加治山治水运动,栽果林、修水库。在修筑灌溉万亩良田的水库大会战中,我用长满茧子的手拿起细细的笔,写广播稿表扬好人好事。正好公社需要一个女干部,在众多通讯员和大队妇女主任的选拔中我胜出。1973年冬到公社工作,以后入了党提了干。

在工作中我感到知识还是不够用,推荐上大学又没有可以依傍的力量。1977年恢复高考,我又捡起丢下的课本,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准备参加高考。后来被一位领导知道了,在全乡村级以上干部大会上受到不点名的批评说:“在乡干部中有人想考大学,不好好工作,还读什么书,没读书的,不一样工作得很好吗”?“读书无用论”在那位领导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领导不支持员工学习,我跃跃欲试考大学的举动在各种批评的压力下也就偃旗息鼓。此后慢慢步入人生的成熟之道,结婚生子。

1983年全民掀起读书热潮。文化革命中的初中、高中毕业证书被视为一张废纸,国家不承认学历。参加工作的员工要重新参加考试,取得新的合格证书才算数。1983年我在乡政府通过考试拿到初中合格证书。1984年解决夫妻异地分居,我调到农业科研单位工作。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也是培养人才的摇蓝。

领导十分重视员工的学习,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有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员工读书,获取各种文凭。1985年在这里我拿到高中毕业文凭,心中又燃起考大学的梦想,1986年考起电大,组织上让我带薪脱产学习,拿到了一张大专文凭。在以后工作中我又参加了有关业务知识的各种学习班。

行程无甲子,岁月随云飞。现在我巳内退,在人生的暮年我又背起书包走进老干部大学读书。学习各中不会的知识,生命的深度宽度得到延伸。生活的砺炼给了我克服困难的信心,面对得失成败过眼烟云,泰然处之。活在当下,把握眼前,愉快地过好每一天。

当夕阳最后一抹红晕被浓浓夜潮浸染时,站在阳台上,看万家灯火次第上演,黑夜反证着白昼的可爱,生命的灿烂。心情愉悦,象是到达了光明的彼岸。

2011年5月

活好一个『小』字

文/李亚坤

先说一个在公交车上听来的故事。那天,坐在我前排两个女乘客的对话,在车里传得很清晰,几乎一句不漏地飘进我的耳朵。说是对话,不如说是其中一个女乘客在声情并茂地述说,从上车到下车,嘴巴几乎未停顿过。她的述说,含有强烈的倾诉意味。其实,她刚说个开头,我就猜到了结局——一个不太熟的熟人向她借款,因为之前几次都能如约返还,最后一次,她借给对方更大一笔,结果讨要不回来了。

陷入官司和债中债的她,不时痛悔:“如果不图那点利息,我现在过得该多好啊!”让我莫名想起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不满足于现状,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追求的方式和目的一旦错位,就难免因小失大。甚而,由于一味地求“大”,明知自己是一粒小雪花,偏要借势滚成一个大雪球,渴望发大财、住大房子,反而会不幸地搭上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个“小”。

我也曾有过一次求“大”的经历,回头想想,宛如一梦。二十年前,我被分配到一个乡镇上教书,一年试用期里,每月只发200元代课费,还不能按时,常常要跟会计老谢预支。我跟老谢的关系不错,只要开口,他没有一次回绝。那年寒假,有个朋友找我喝酒,几杯酒下肚,我们商量合伙做买卖,以缓解捉襟见肘的窘境。做什么买卖呢?朋友说贩鱼准火,谁家不买几条鱼过年?干!酒酣耳热之际,我俩“啪啪”碰杯,预祝合作成功。

第二天一早酒醒,我有点打退堂鼓,一是我们都没本钱,昨晚我们只顾畅想如何挣一笔大钱,偏偏忘了讨论本钱的着落。二是我读师范时喜欢文学,处女作一出手就在国字头报纸上发表,虽有很大成分的运气,但读书写作的种子却由此种上了。我计划趁着寒假闲下来好好看看书、写写文字。可是既然已经答应朋友,又不能食言,我便硬着头皮跟老谢求救。钱一到手,就不考虑文学上的事了。于是,朋友开着借他三叔的汽油三轮车,我俩半夜进城去批发市场进鱼,天一亮就下乡挨个村子贩卖。

那年冬天连续下了几场大雪,路滑,天冷,风像锋利的刀子割人。每到一个村口,我们就停下来——村子里都是泥泞的土路,车子进不去。朋友热火朝天地叫卖、称鱼,我一边负责收钱,一边缩着头不停地跺脚。没几天,我的手脚全冻伤了,手面肿得像蛤蟆的肚皮。聊以欣慰的是,那年头送货上门的生意在乡下确实很火,我们一直贩卖到年二十九晚上,跑了多少村子记不得了,只记得抛除本钱,我俩最终各自分得近2000元,抵上我一年的代课费了。

后来我每接一届新班,总忍不住把这段贩鱼情节说给学生们听,然后开玩笑说,如果我从此下海,可能就发了大财,就不会站在讲台上给你们上课了。同学们听得很嗨。我那个颇具商业头脑的朋友,以此起家,先是到深圳、广州收废品,后从事物流,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有一年回来小聚,牛气哄哄地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要跟我混,早就发财了。”我笑了笑,没法儿告诉他,我很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

我说这些,不是想说明我比上述那个女乘客有自知之明,或者比她幸运。我只是觉得,生活质量不单单是物质的,还有精神上的,如果两者不能调和,我宁愿偏向于后者。

知道想要什么,比能干什么更重要。工作二十年来,我换了好几个岗位,几乎每隔几年就变动一次,但都没有脱离教育这个行当。我不揣以文化人自居,因为我从未放弃过读书、写作。最惬意的是在周末夜晚,泡一杯茶,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写一篇自鸣得意的小文章。那份在宁静氛围中氤氲出小欢喜,给平凡的小日子,平添了几分别样色彩。我认识几个文友,以前文章频频在报刊上露脸,年过不惑之后,已经不再为发表而写,只为安顿自己的内心。我以为这是一种更朴素的追求。事实上,我们努力工作,读书、书写,就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精神上更富足。

活好一个“小”字,人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