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生活的故事

2023/02/27经典文章

关于生活的故事(精选12篇)

苏苏老师

文/竹心

因为线上教学,便有了机缘与女儿做同桌。

女儿最爱上心理课,每次下载心理课课件,总要兴奋地大叫起来“苏苏teacher!”有时做其他作业,她也会放着苏苏teacher的课件,当背景音乐。

苏苏teacher的心理课都上些什么呢?花样还真多,有时候是教孩子在音乐欣赏中学习放松,有时候通过绘画亲子互动达到共鸣,有时候,也给孩子讲疫情,讲国情。反正,孩子们所思所想,她全知道,她说的话是孩子们常说的,她放的歌是孩子们常听的,她讲的道理是孩子们正困惑的。

第一次见苏苏teacher,是在学校举办的住校生家长会上。她作为校领导发言,口才很棒,讲话抑扬顿挫,兼或还有一些肢体语言,但并不夸张,很容易让人亲近。记得家长会结束,我走上前与她交谈:“咱们的门卫对住校生管理有些松啊,我家孩子自住校以后,因为有了一些零花钱,经常会看到她身上多一些饰物……”“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女孩。”“女孩子啊,这是好事啊,女孩子总得有些情趣,你总不能一天都把孩子拴在课本上、教室里。出门放松一下是正常的。你放心,学校周边,没有网吧,没有不良商贩。这些我们经常检查的,而且,校周边都有监控……”苏苏teacher保持着一贯的笑,轻言细语,一句“女孩子总得有些情趣”让我豁然,我为自己的狭隘感到惭愧,笑着与她告别。

后来才知道苏苏teacher竟然是我家先生的好朋友。后来不知不觉中我们也走得很近了。

我们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我谨慎、怯懦、内向,对于生活和工作都无大抱负,最理想的生活不过是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能静守一隅,安心读书写字。她呢,却热情、干练、风风火火,形象要永远保持精致,工作要精益求精,虽在学校有行政职务,管理着安全、宣传和许多杂务,同时还不放弃教学,兼任着初三年级的心理课程。

她常常在文字上与我切磋,而且不分时段地“当下”“马上”要得到回复。有时是中午休息时,有时候是夜半将寝。我最怕熬夜,她见发了微信我不回复,便常常微信我先生提醒督促我。有一次,是学校的征文,大概是30多篇吧,要从中选出4篇最优秀的,她把自己的选择发给我看,请我提出意见。当时又是临睡前,我睡眼蒙眬,她却急急切切地讲述着自己的理由,好像,我们并不在同一个地球,她那边,太阳不过刚刚升起。我问她怎么还不休息,她列举了一堆正在干的事务,仅听听就觉得头脑发晕,这些事,岂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做的,但她,精力旺盛,言语轻松,好像都是些平常事。

为了对自己的“打扰”表示歉意,她有时候会说“疫情结束请你吃饭”,有时候会发个“大红包”。对于她的切磋,我是开心的,能被她认可并信任,也是我的小确幸吧。

一次打电话,不知道说起什么,她突然说:“我去年失去了儿子。”我一时愣住,说不出话来。如果隔着电话线,能来一个拥抱该多好。可我什么都做不了。

她的儿子是非常优秀的,可是,谁能想到生活中会有很多意外呢。

她的声音有了哭腔,我辞不达意地一通安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我陆续失去了父母,我知道亲人离开是怎样的揪心断肠。可我的痛不及她深切,父母早已走在衰老病痛的边上,离去是自然而然的事。她失去的是儿子,这些年来,该有多少快乐和成长的记忆填充在她的心中……那种切肤之痛我怎么能比。

我不能将一个丧子的悲切女子和工作狂人联系成一个人。但很快,她转移了话题,她又向我说起了工作……

女儿的心理课还在上,我也隔着厚厚的屏幕听她讲述,她的用情用心常常让我恍惚。我脑中矛和盾打成一片,只好自行匆匆下一个断语:大概,一个女人,不仅为母则刚,为师也一样!记得我曾问她,既然当了校领导,是不是就不用从事教学了,她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她说:“离开教学,就和孩子们不亲了,我舍不得!”

清明节,举国为疫情中牺牲的英雄和同胞志哀,手机屏幕满眼都是滴泪的文字,侄媳也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她的朋友圈是一幅黑暗中独燃的烛火,配图只有一句话:“14亿,再也没有他们了!”突然间泪水夺眶而出,脆弱到不敢再看任何信息。我知道,这时候的苏苏teacher一定也和我一样,情绪时时被刺激,眼泪时时会不可控制地横流。

我不知如何安慰她,那就不联系,那就假装忘却吧!

可是,她却发来了他们学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她自己制作的美篇。可敬的苏苏teacher,她还在工作中。

清明的夜晚,竟然失眠了,脑中全是她。我们其实还没有熟到可以随意走进她的家、她的生活,但我知道,她坚强的躯体中,有一颗被泪水浸泡着的心。我敬重她,关切她。

“苏苏teacher”是她在班级的QQ名。我想对她说,假装孩子还在国外吧!继续用心地爱你的学生,继续你喜欢的教学生活。别人的职业生活是以年龄为界限的,但你的,无限长!

幸福的白金婚

文/张帆

到过海南的人,都会对木棉留下深刻的印象。木棉因其树形高大阳刚,花朵鲜艳似火,又被誉为“英雄树”“红棉”。我面前这两位耄耋老人——王本章、刘静杰伉俪,就好似木棉。王本章说话高声,精神矍铄,头脑机敏,如木棉树一样阳刚挺拔;他的老伴儿刘静杰则轻声慢语,慈祥温婉,柔韧贤淑,如木棉花一样美丽大方。

两位老人都出生于1929年,如今均已年过九十。今年5月2日,是两位老人的白金婚纪念日,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二老携手70载的幸福人生。

王本章和刘静杰小时候都是苦孩子。虽然苦,两人却都从没放弃过对生活的热情。1949年5月,经亲友介绍,他们相识相知,结为伉俪,并一起去街道办的夜校学习。由于他们始终努力向上,生活越过越好。

通过学习,王本章认识到,有志青年只有参加革命工作,才有出路。于是,很早他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并在1953年入了党。在工作岗位上40年,他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曾先后当选为市劳模、市政协委员。

长期以来,王本章有写日记的习惯。看他的日记,感受到的是一位老党员永不衰老、永远关心祖国建设的赤子之心。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祖国发展到这样强大,我们党的领导人功不可没!作为有66年党龄的老党员,我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发挥余热,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

王本章志行合一。无论在哪里,他都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他原来居住的老房子是个弃管楼,王老毛遂自荐当组长,组织常住35户居民,以其中的党员为中心户,建立自助党小组,12年来常常调理邻里矛盾、为民排忧解难,直到他83岁搬家离开。

无论家搬到那里,王本章都主动到街道交党费,找所在街道的党支部,过组织生活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到绿园区延寿街道,他把两年的党费一次性交齐,街道党委书记半开玩笑地跟他说:“您提高点标准多交点吧?”王老拍拍胸脯笑着说:“可以!咱都是小康之家了,没有问题!”爽朗的笑声中充满了一个老党员对党的忠诚、对富足生活的感恩以及对欣欣向荣的祖国的挚爱!

王本章一生兴趣广泛,爱读书、爱看报、爱写诗、爱看新闻、爱记笔记,历史、文学、时政、体育等都有涉猎,几十年下来,竟积攒了近百本读书笔记,每一本都是时代的缩影。有王老的言传身教,王家每个儿女也都好学不倦,多才多艺,事业有成。

王本章很重情义,80多岁高龄时,还几次专程回老家探望亲人,饮一瓢家乡的老井水,和亲人们共同回忆祖国的巨变,心怀感恩和满足。伫立在祖父母墓碑前,王本章感喟人生沧桑,告慰祖先:“我们生活得很好,子孙们在党的阳光下都已成才,孝顺上进,家业兴旺,你们放心吧!”的确,十几个晚辈常尽孝道,大女儿精心照料二老的生活,小女儿夫妇一如既往地不时陪伴,连远在深圳的儿子退休后,每年也都回来陪伴父母半年,孙辈也都孝顺。这样的晚年生活,谁不羡慕呢?

王老夫妇都钟爱运动,身心愉悦,虽然年纪老迈,却没有垂暮之感。住进长春公园附近的新居后,二老经常去长春公园锻炼,他们练太极、做徒手操等,坚持不懈。二老还都爱看体育节目,不但特别爱看,而且还颇有研究,对体育竞技项目规则了如指掌,对很多体育明星如数家珍,对喜欢的运动员成绩、赛程天天跟进。用刘静杰老人的话说:“我们的心跟着年轻人运动,我们也有活力了!”在他们身上,岁月一切美好,生命永远年轻!82岁,他们同攀泰山,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85岁,他们同游长江,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历史变迁;88岁,他们同登长白山,体验“终见天池美,奇似驾云间”的乐趣……

说起二老的感情,刘静杰忍俊不禁连夸王老:“他一生就爱学习、爱帮助人,能诗能文的,这么好的老伴儿哪儿找去呀!”王本章则专为老伴儿作《唠叨赋》一首:“老伴碎语当曲听,年暮闲言似歌声。厄运苦中同舟济,福临人脉续晚晴。”

问及二老的长寿秘诀,王老笑着总结道:“家庭和睦,子孙孝顺,节俭传家,心态良好;常吃果蔬,饮食清淡,生活规律,坚持锻炼;翁媪和谐,快乐学习,欣逢盛世,知足感恩!”

有关微醺的记忆

文/小夜曲

最近我真的搞不懂了,为什么总爱在夜里做有关考试的梦,而且常常是因不会做试卷上的题,而在梦中苦苦挣扎。惊醒之后,望着黑漆漆的窗外,听着身边人的熟悉的呼吸就再难以入睡。

问过医生,说常做考试的梦,是你经历太多的考试或生活压力过大。嗯,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当然考试如家常便饭般,而且还算个中“高手”,只要重要的考试少有失手,要不然怎会有如今的成摞的各种证书?其中还真不乏有含金量很高的热门证书。生活压力谁都会有,或多或少,但我不承认我的生活压力过大,我本性随意逍遥,闲情逸致自然也不少。

我想世间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很平凡:庸庸而且碌碌。庸庸如果是凡人的表象,碌碌便是小人物的常态了。生活本该很具体,甚至很琐碎,我也不例外:偶尔关心一下股票涨跌,是因为我手中还有套牢经年的股票;加杂在人群中,在超市排队买特价的大白菜,不仅仅是因为比邻韩国友邦的大白菜已经售到每棵89圆人民币,而使我对这昔日的平民菜不得不另眼相看,更因为我也有计较差价的小市民心理。

可拥有这些常人举,并不妨碍我不停地做我的文学梦,我像鸟儿渴望飞翔一样,渴望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一旦沉浸在我喜欢的文字里,一切困扰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只是读书太多,有时忧郁、有时意乱,不过,它们与幸福和满足一起充盈着我的生活,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世界多的是喧嚣和纷争,少的是为心灵寻到一处宁静之所在。我能在自己营造的文学小天地里乐此不疲,这是一件天大的幸事,我始终没有忘了走自己喜欢的路。

我不指望别人是否理解我的追求,就如有些植物永远只生活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开出一些自己喜欢的小花,独自陶醉花开的瞬间,至于能不能结果,已并不重要,这些别人也包括他。曾听到他以理性眼光指出我文章的矫情和虚幻,为了不愿从自己编织的美梦中醒来,也为了“扞卫”文学的神圣,我继而反唇相讥说他愈来愈俗,并且已到了不可耐的地步。在此情状之下,他只得拍拍我的肩,不再置一辞,微笑着走开,忙他的去了,留下我独自忿忿不平。因此上,我不常把我写的东西,拿给他看。

想想这也怪我,当年的他,在冬日寒冷的海边,一口气背出了曹操的《短歌行》,很有一种豪气。海上明月升起后,当我把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脱口诵出时,看得出他也是沉醉的……他笑说还是浪漫主义煽情,可男人还是应该现实些才是。但他此话中的深意,那时的我并没有认真去思考。后来发现,我泛滥的感性和理想化,的确给他凭空找了不少麻烦,事情一出,多数情形下我便束手无策,大多选择落荒而逃,丢给他了事,还得由他这个“俗子”来处理。

后来慢慢地了悟:他不是不喜欢浪漫。他没有这样去做,而是把这些都无私地留给了我。试想,两个人都在忘情浪漫,家庭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不用说了,结果可想而知。

在一个少有的可相聚的周末,他从日忙夜忙中解脱出来,这对于他来讲真是难得。于是乎,他不必那么理性,我也不会被他笑作无可理喻。我们打开一瓶红酒,不约而同找着一种感觉。我喜欢红酒,原因嘛,光看那些盛酒的瓶子和高脚杯就够了,那是专属于雅致的形状——高挑且诱惑,与笨重直白的白酒瓶子及其低矮的酒具不可同日而语。

几杯之后,他的眼睛亮了起来,人也变得有些异样。我突然想起了我们初识的岁月,他的眼神,分明就是今晚这样的,没有一丝的遮挡,一览无余。他此时是全然放松的,他望着我说,真美的夜色,我们一起来把《春江花月夜》诵一遍,那感觉一定绝妙!谁来第一句?

这便是我有关微醺的记忆,可那与饮酒无关。

爷爷的事业

文/周艳红

早上醒来,昨夜的梦,还很清晰。梦里,回家了,爷爷笑呵呵的,真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事实上,爷爷的确是老了,但大多时候,很严肃。做事严谨,严格要求儿孙,是他一辈子的习惯。

给爷爷打电话,聊了近四十分钟。工作、生活,东拉西扯,对我,他有说不完的话。“要有上进心,多看书、多学习。”“工作要仔细,总在人中间飘飘荡荡,自我满足是要不得的。”“对工作、对生活,都要认认真真的,才不枉费时光。”……爷爷话不多,但这几句,常说。名副其实的老教师。三句不离本行,对家人、朋友,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私底下,爷爷有他自己的骄傲。考上全县最好的高中,手写的、泛黄的录取通知书,一直珍藏着。“我们那年代,要读书,读好书,很是艰辛。”他说,开学时,背着一背篓红薯,从早上走到下午。到了学校,大多数同学都交了学费。红薯抵不了学费。年少,自尊心强。穷人家的孩子,脸皮薄,没进教室,就又背着红薯,辍学,回家。

爷爷写得一手好字,是乡村里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代课教师,函授师范毕业,考试,转正;从村小到中心校,再成为学校教导主任。小时候,家里满墙的奖状,几乎每一张,都是第一名。逢年过节、宴请亲友,乡亲们都会请爷爷去写对联、登人情簿子。他如认真教学一样,选最趁手的笔,着干净整洁的中山装,一笔一划,工整、有力。他说:“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自己。”

爷爷上了年纪,总算有些许老人的和蔼和乐趣。这几年,回家看望他或是打电话,偶尔会跟他开玩笑。这在以前,是不敢的。他太一本正经。原来学校里的老师,有很多都退了休。再在街上碰见,爷爷和他们,谈笑间,轻松、愉悦,彼此间,很亲热。“其实,在学校时,有的年轻老师虽敬我,但也怕我。”“这您倒是有自知之明。”有一回,一位老师在上课时,黑板上的字写错了。爷爷路过教室外,发现了那个醒目的错别字。他在教室外站着,站了好一阵,不说话,也不走。等到下课,那位老师走出教室,同他打招呼。他一句话不说,指了指黑板上的字。然后,走了。

“教书育人,自己不认真,不仔细,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在他未退休时,学校里的老师,最怕他听课。评议教师教学时,他记笔记,写评语,还写感想。对事不对人,有一说一,不和稀泥,不遮遮掩掩,严肃得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在生活中,他们,却都成了好朋友。退休后,人老了,彼此间常走动,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聊现在的生活期许,无话不说,无话不谈,情真意切。

爷爷患有支气管炎,老咳嗽。咳得厉害时,感觉肺管子,都要裂了。这是爷爷近几年的老毛病。整个人,一下子,也老很多。叔叔把他接到主城,找最好的医院,挂专家号,也没能彻底根治。刚退休时,突然间离开学校,爷爷很不习惯。有私立学校聘请他去教书,工资不高。他觉得无所谓,重要的是有事可做。

私立小学,招收的学生,多为父母外出务工,没时间管带,在校寄宿;或是太调皮,老师、家长管教难,希望封闭式教学,孩子能安心学习。想方设法、千辛万苦,都是希望孩子更好一些。学校,建立在山上,离城离家远,要和学生们一起,寄宿,半个月回一次家。一场感冒,让他反反复复,咳了很久。课堂上,粉笔字写了一半,停下来,咳一阵,又继续写,继续讲。一学期下来,班里的孩子,考了好成绩,进步很大。他很欣慰。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爷爷,一生勤劳,兢兢业业。他的骄傲,除了那一纸高中录取通知书,还有数十年的从教生涯。曾教过的学生回乡看望他,叫一声“周老师”,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三尺讲坛,是他的事业,也是他无悔的人生。

那温暖如春的日子

文/二戈

那云贵高原的深处,那绵延起伏的大山,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弟子,不读书,该以哪种方式跳出农门走出大山?现在究竟会在哪里干什么?我真的不敢想。

幸好,我遇上了书,迷上了书。是书,让我找到前进的力量和方向。是书,让我的简单生活变得快乐。是书,让我的一个个日子温暖如春。也是书,让我现在能静静坐在办公室里能随心所欲打着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读初中时,哪怕仅仅是教科书,也让我入迷。因为父亲一遍遍提醒我,你个子矮,不好好读书,看你今后怎么办?我想想也是,要是在家干活,挑不起、扛不动东西,那可能只有喝西北风了,一心想通过读书拥有一份职业不用日晒雨淋干粗活,那该多好!作为男生,或许天性就想顶天立地,矮个子的我也不想让别人把我看扁,发愤看书。没有多的课外书,我就翻来覆去读教科书,那时只要学校举行什么学科竞赛活动,获奖是不成问题的,小有名气,在学校里的许多人对我刮目相看。平时,要是能在同学处逮到一本课外图书,一定会狂喜一回,废寝忘食,甚至可以在课堂上偷偷看。正是我对读书有兴趣,加之喜欢不懂就问,初中毕业后,我顺利考进师范学校,实现了父母要求我跳出农门的的愿望,也实现自己可以轻松干活的梦想。

那座落乌江边的小城,那全国首批表彰的全国先进中等师范学校校园浓浓的读书氛围,让我的青春时光增添不少色彩,我这个农家弟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见识了图书,那可真谓汗牛充栋。只要不是作业太多,我就会跑到阅览室去看书。那些《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等杂志让内向的我变得开朗起来,让我通过书去感受大山以外的世界,让我们通过文字感受时代前进的铿锵步伐声。尤其是周末,便抱着从图书室借来的文学名着看,虽然生活略显单一些,我仍然快乐,我在现实与历史中穿梭,与书中的一个个人物对话。《巴黎圣母院》中打钟人卡西莫多的善良,《红与黑》中于连的超强记忆,《简·爱》中简·爱对自由幸福的执着追求,如此种种,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那书中的人物成为我的偶像,一次次励我、召唤我,让我变得坚强、自信。书成为我的精神食粮,让我的视野开阔,让我的思想纯洁而高尚。师范三年,个子长高了,又爱读书,班上常有女生笑我太像大学生了,因为那时的我们心中都有读大学的梦想,认为大学生就是爱读书的人,大约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我每天都是一副朝气蓬勃的样子,像鸟的羽翼变得丰满,对于翱翔天空抱有信心。

等到走上讲台,站在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前,面对好奇的目光,我对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一直不敢掉以轻心。我与孩子们一道朗读课文,一起做着练习,一边用书上的故事激励他们读书。在小学五年的教书生活中,我与书朝夕相处,大量阅读教育教学刊物,我的课堂深受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学生,我喜欢拿着书本行走校园的感觉。自认为是书让自己成长为学生眼中一名好老师,是书让我的学生读书兴趣浓厚、品学兼优。

也是因为爱读书,让我有了一次去贵州教育学院进修学习的机会,我格外珍惜,毕竟老话说得好,人不学要落后嘛。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很宽松,除了白天上课外,晚上基本没有课,都是由学生自由安排。像读师范一样,我最喜欢的还是去阅览室看书,去看教学业务知识、文学类的期刊,一边吸收最新的理念,一边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书,丰富我的认知,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每逢周末,我大多选择在学校食堂吃过早餐后,带上笔记本,从河滨公园出发,步行约半个小时来到省教委的地下室处西西弗书店看书,因为在那里看书不花钱,有书桌可以做笔记,有纯美的轻音乐可聆听,还不会遭到服务员的白眼。周末,去西西弗书店看书成了像我这类穷学生(又爱读书的学生)的最佳选择。我在那里边读边记,每每都是中午饭不吃,从书店出来往往是华灯初放,我感到很幸福。

那两年(1998-2000年)读书生活,是我最惬意的时光,不是因为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以前只是在电视看到的那高楼林立、那车川流不息,而是我有大把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我可以把以前想买买不起想读读不到的名作读了。在这里,我不得不罗里啰嗦对我影响大的作家作品提提。首先是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让我记忆犹新。作为生活在底层的男子许三观身上那强烈的责任感让我震撼,许三观六十岁卖血被拒绝后流下了眼泪:“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了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此段文字看来寻常,并无文采,但却切合人物的文化水平和性格特点,男人生活的辛酸与无奈尽在一连串的五个比喻句中。作家站在中立状态,进行包孕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显示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极大关注,由此透露出作者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关怀,小说正是凭借这一点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次,由《一只独立特行的猪》独特的叙述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把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都找来读了,王小波用他的生活和写作,让人们看到,一个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维的乐趣,拥抱理性与常识,也可以跟随灵魂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人,是最具有判断力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我虽然没有作家的才气和智慧,但是我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生活、创造自己的幸福,自由,真诚,有责任感。

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正如法国诗人勒内·夏尔所言:“我爱你,一切都变了,不变的,是我对你的忠贞。”我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变化着,进修学习毕业后,不再去以前的村小教书了,被调到一所中学上课,还在学校任了一点职务,可以更好地实践自己的想法。

这一切,都得益于自己对书的热爱,是书,我的生活温暖如春。

生死之间

文/安建雄

父亲终究还是回归到他劳作了一辈子的山地中,与那些朴实的庄稼为伍。山风不朽,岁月绵长。只是父亲从此卸下让他一辈子喜怒哀乐的生活担子,不需再问世事的艰辛或美好。

一生真的很短。几十年前没有你,几十年后没有你。与世无争也好,激流搏击也罢,走到生命的尽头,再回过头去,一切都不过是随风飘散的云烟。我只是心疼父亲,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日子开始蒸蒸日上,劳苦了几十年,他和母亲终于可以歇歇气,过一回清闲的生活。可他却带着一身病痛,从此一去不返。

我陪着父亲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无助。我和他说话,他不再应答。他的眼睛渐渐失去了光芒。这个纷繁的美好的无奈的世界,渐渐与他没有了关系。我握着他枯瘦如柴的手,眼泪再也忍不住。我说,爹,几个孩子以前没有给您丢过脸,以后也不会给您丢脸,我们会照顾好母亲,会照管好妻儿,好好地生活。

清晨八点多,父亲走了。腊月的天,有些寒冷。赶早的桃花,已悄悄吐出了三三两两的花蕾。春天就要来了,父亲却再也看不到了!

父亲走的时候,我的儿子才三个多月。他只会好奇地看着忙忙碌碌的人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还没有什么意义。多年以后,说起爷爷,他的记忆里肯定是空白的。但他来到世界上最初的三个月里,爷爷还在这个世上。那时,爷爷躺在大山里老家的床上不能动弹,他的小孙子在小县城的家中,裹在暖暖襁褓中。我把儿子的照片翻给父亲看,父亲已经说不清话,他看了又看,微微笑着,指指母亲,让她也看。

十年前,父亲还能上山放牛。也是十年前,我的女儿出生。女儿出生的前一天,父亲骑着骡子把牛群赶到山上去的途中,突然受惊吓的骡子把父亲摔到地上,父亲的头摔了一个口子,流了不少血。我接到电话赶回到家中的时候,当乡村医生的二弟已经把他的伤口包扎好。通过检查,还好只是皮外伤,其他并无大碍。安顿好父亲,我又赶回我的小家。第二天下午,我的女儿出生,因为缺氧,担心对大脑造成损伤,孩子一出生便住院治疗。看着医生又挤又捏从刚刚出生一天的女儿身上抽走大半针筒血,当时已经三十岁的我心疼得落泪。

妻子还在怀着女儿的时候,我因做阑尾手术住过一次医院。因为是小手术,便没有告诉在山里老家的父母。妻子挺着大肚子照顾我,受了不少累。不久后父母还是知道了这件事。父亲在家中宰杀了一只鸡,炒好后让母亲送来。母亲说,父亲在家里还责怪我,做手术这样大的事情,也不告诉他们一声。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不会用好听的话语表达关心,只是实实在在地做能做的事情。

父亲年轻时当过兵,小时候我看到他做的学习笔记,工工整整。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做事很认真。退伍后回到家中,用大半辈子的劳苦,培养四个孩子长大。在最困难的时期,咬紧牙关,硬是把我们四个孩子都供到了高中或中专以上。这在我们那个贫瘠的山村,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生活的道路上,才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当我们四个孩子都成了家,生活也慢慢好起来的时候,父亲却走了!

三个多月的时间,我看着儿子出生,感受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又看着父亲离去,体味至亲死亡的悲伤!一个是给我生命的人,一个是我给他生命的人,生与死,都扯疼我的血脉和心。有人说,这世间,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在我不惑之年,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却经历了至亲之人的生与死。

生与死之间,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还能说些什么呢?生命在,就要好好活着,努力做好该做的事情,珍惜身边最亲最爱的人。谁也无法预料,走着走着,不知何时就会有人离开,永远不再回来。

皆可风雅

文/杨金坤

去乡间拜访文友阿二,见他正四肢伸展地躺在小院的藤椅上,我俏俏走近,敲了敲他的脑壳。

“春光里,负喧听鸟鸣,如此风雅的事,竟被你打扰了。”阿二不满地嘟囔。

“晒个太阳、听个鸟叫也算风雅,我看你这连附庸风雅都不算。”我不客气地回敬。

“春色正浓,鸟鸣正清,天地正幽,雅色、雅声、雅静,难道不风雅吗?”阿二反问。

阿二的话,让我对风雅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风雅这个美好而丰富的词汇源自《诗经》,在古人的解释中,风雅多指向个人的修养与情操。可见,风雅是我们与世间万物相处的方式,是一种生活的回归,也是我们本心的归真。它无关外物,无关世俗,只关乎自己的内心。

风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一种不将就的生活态度,一种慢下来感知美好事物的细腻情怀。梁实秋在四川教书时,住在半山腰一间小房子里。房子有窗没玻璃,起风时像住在凉亭里,下雨时还有滴漏,平时可听到邻居的说话声、打鼾声,偶尔还有老鼠造访。可是他给房子取名叫“雅舍”。家具简朴,但经常洒扫,不惹尘埃。每逢月夜,好友来拜访,在门前的梨树下,清谈闲聊,看“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那一晚东风袅袅吹来,吹散了云彩,月亮露了出来,挥洒出淡淡的清辉。花儿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月光也洒向了院中的回廊。害怕夜太深,花儿就此睡去,苏东坡燃着高高的红蜡烛,也不能放弃欣赏海棠花盛开的样子。这份情致,和贫富贵贱的干系不大,更在于心灵的归属,心有所住,便能从庸碌甚至混乱的生活中脱身。

风雅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乎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人活的是一种心情,过的是一种乐趣,趣中品得人生味,雅中识得日月长,在小惬意小清欢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就是风雅。

所以,风雅离我们不远,我们皆可风雅。有风雅润泽的生活,会多一份情致,多一份令人舒心的美好。而许多人的风雅,汇聚在一起,则能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特有的文化风貌和情趣。

武大爷的幸福生活

文/陈吉林

每次我回老家看见武大爷,都要向他打招呼:“武大爷,你好啊!”

“好好!”武大爷总是笑容满面地回我。

武大爷今年80岁,上有2个姐姐、1个哥哥,下有2个妹妹。当年他家只有几间茅草房,生活艰辛可想而知。有人调侃他不高的个子,他说,从小到大缺少营养,哪里长得高嘛。那些年,不管武大爷起早贪黑怎样努力,一个月也难得打一回牙祭,一年也难得做上一套新衣裳。

因为太穷,武大爷快40岁时,才和一个带着2个孩子的妇女成家。武大爷有一手做红苕凉粉的手艺。他每天半夜起床,把红苕磨成浆做成百十来斤的红苕凉粉。天刚麻麻亮,他就挑着红苕凉粉走村串户:“喂,红苕凉粉、好吃的红苕凉粉。快来买哦!”武大爷是个实诚的人,在红苕打浆前,他会把烂的部分不要,哪怕有一个虫眼,也要把疤去掉。他说:“即使是一个小小虫眼,也会影响红苕凉粉的口感。”由于他诚实守信,又不断摸索改良,他做的红绍凉粉软韧滑爽,口感适中,比豌豆凉粉更筋道,而且还没有米凉粉的碱味,既可凉拌,也可热食。他的凉粉逐渐被乡亲们接受,生意越做越红火,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掀掉茅草房,建起了两层楼房,时常能听见他欢快的说笑声。

10年前,武大爷所在的村子成了开发区。开始,武大爷想不通,才建起时间不长的房子要被撤除,相依为命的土地也没有了。后来得知自己的房子要按面积和一定比例换成统一建在镇上的新房,还要按政策给予一定的补偿,特别是他已经过了60岁,要享受像城里企业退休职工那样拿养老金,武大爷就释然了。

到了镇上,武大爷一家住进了楼房,过着要到市场买菜买肉的城市居民生活。劳动了一辈子的武大爷很不习惯,他找到相关领导,想找事做。领导认为他年龄大,该享享清福,可他就不愿意。领导实在被他缠得没法,就安排他在镇上打扫街道卫生。他每天早早起床,不到其他人上班时间,就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拿把扫帚,来回在街道走来走去,保持街道的整洁。干了几年,在老伴和领导的劝说下,武大爷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他的清洁工作岗位。

如今,武大爷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每月拿着养老金和高龄补助,隔天喝点小酒,抽着10来块钱1包的香烟。时不时坐上公共汽车进城转转。平常没事,一个人或和老伴一起在镇上,背着手,悠闲地溜达溜达,或与乡里乡亲聊聊天,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武大爷常说:“做梦都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成为拿养老金的退休老头。”

我可以过得很好

文/xyf771107

[一]

天空变脸的前奏,云很低,风很狂,全世界一片都在乱舞。

望天,乌云压城城欲催,仿佛能感觉到头顶的重量,呈崩塌之势。有时,真的期待一场亲见的毁灭,但愿自己能微笑着无忧无惧。

天空划过道道闪电,瞬间亮起,又迅速消失,让人看不到来处,亦望不到去处。看似来去无踪的行走,却已穿越千年的远。

远处的田野,劳作的人们弯腰弓背手脚麻利,不一会的功夫,那秧苗就横排竖直在田里绿意飘荡,亭亭玉立的风韵,透着无限的柔软生动。

绿的田野,绿的山岗,绿的溪水,绿的村庄,如此盛大簇拥的绿,羡慕得让人落泪。只是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心中的冰山一角永远是绿的荒丘?

近处阳台上或粉嫩或艳红的小花,煞是抢眼,若心上的刺青,或是胸口的朱砂,看着心生疼痛。这艳丽,明晃晃透着炫耀与嘲解。我,不得不认输。

更喜欢,那道路两旁无名的白色小花,别有一番风味。它们长在草丛里,长在步履匆忙的路边,容易被人忽略和践踏。可这样自顾自的生长和美丽,若晶莹的雪,若圣洁的芦花,若轻盈的飞絮,单薄而骨感。

成长,是很辛苦的事。这违背初衷的成长,只能眼睁睁任其血肉模糊支离破碎,被时光凶狠地撕扯着,快乐悲伤漫天飞舞。这不得不成长的成长,竟庆幸地让自己一次次从伤害中死里逃生

太过执拗的女子,难得灵魂出窍。锦瑟华年,是我不敢盈握的灿烂。日子,安静颓废得没有尽头,却象着了魔欲罢不能。即使这样,竟也愿意把它过到极致。

身边人潮熙攘,处处欢歌笑语,那热闹让我不知该置身何处。外甥在身边叽叽喳喳话语不休,一脸的天真稚嫩,干净无邪的笑容漾开心中唯一真实的暖。

天地之宽,难寻栖身之所。红尘一遭,跌撞跋涉过后,只剩茫然四顾的彷徨,迈不开脱缰潇洒的脚步。

[二]

许是真的老了。

一缕阳,一阵风,一滴雨,牵扯着思绪万千。

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场景,顷刻间情绪泛滥。

回忆,看文,写字,似乎已是我今生能做的仅有的事。放纵着低靡,笔尖的游走,无预兆的泪流,找不到理由。

想念,是很苦的事,蚀骨般的残忍。不愿疼痛地去想一个人,我以为想念可以被替代。于是总喜欢一个人去到陌生的地方,或是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让自己没有力气去想念。

掌心还残留握过的暖,身体滞留曾相拥的余温。而那眉眼,那温柔,那笑靥,就这样不经意地跳出胸口脑际,清晰如昨,蹿动着不安分的心。原来,我一直靠这些活着。

从来,故作坚强,不曾打扰,只需要有懂得作为补偿。当思念的疼无以负加,失控的我还是拨响那通熟悉的电话,电话那头温柔的一声“身体好些了吗?”,我竟泣不成声。

爱了那么久,等了那么久,痛了那么久。其实,不该的开始,从来都是我一个人的事,心甘情愿的画地为牢,孤独是对自己的惩罚。

回看曾经的文字,告诉自己不难过,却总输给了眼泪。给过的好那么美那么暖,留下的伤如此冗长如此落寞,字字句句总有熟悉的身影浮现。是否,注定你是我今生不得的救赎?

时常会想,你每天忙些什么?身边是否有人陪?生活是否一切都如你所愿?是否会偶尔把我想起?不得的问总问到崩溃,恨不能自己就此消失。

换了时空,变了容颜。却原来,风里雨里全是你的气息,星月交辉全是你的影子,身体血脉全流淌着熟悉的温存。如何能忘?又怎么敢忘?

无数次在心间默念着那个名字,无数次午夜梦回泪水伴着叹息。念着,就是念着疼痛。梦着,只换一枕寒凉。

你在的城市,已不敢听人提起。即便在网络或电视上看到,心会突然坠入谷底,哑然失声,然后躲开。

那里,是我今生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只是,曾经如此晶莹剔透地爱过,心早已留在那里。

那里的天,是阴或是晴,是冷亦或暖,明明与我再不相干,却总是鬼迷心窍地关注着。我希望,那里是永远的晴天,照耀你心中长长久久的暖。

你,终究是天涯的远,是海角的遥,是前世今生的相欠。

[三]

痴迷需要勇气,惦记需要勇气,遗忘却需要时间。

而我的时间,是用来想念的,如水的容颜浪费在如海繁华里,再找不回旧时模样。

没你的日子,生活安静如常,人看似无恙,也不会做出任何出格的举动。只是,再也无法快乐,心寂静如霜,微笑已成了困难的伪装。

害怕看到你的改变,又期待着你的改变。这样的矛盾挣扎,惹心痛绵绵。难言,那些伤心再也说不出。无眠,身的疲惫抗不过心灵的蛊。只能,任疼痛蔓延自行消散。

时常走进你的空间,却不敢留下脚印,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只想,这爱没有一丝负担。能安静地关注你生活中细微的变化,能偶尔得到有关你的消息,看你幸福的样子,便是心安。

痴痴看着你的照片,失神无措。端起咖啡或是薄酒一杯,竟会微笑着举杯邀约,想像着你的眉眼情深,便是我的泥足深陷。其实最后的最后,只是一人和泪独饮。

相信,多么肯定而踏实的字眼,曾经听来满是幸福。却为何,我已很害怕听到。这相信的背后,太多的言不由衷情非得已,太多的世事无常风云突变,甚至充满谎言与背叛。最初的相信,最后只是天真的笃定,空洞的讽刺,无法兑现的诺言。

人生,是一盘残棋,不知该如何收拾。无法以退为进,更无法扭转乾坤。只能,在这凌乱的迷阵里,乱了方寸,失了所有的防备,任自己溃不成军。

曾经,是如此迷恋那些忧伤缠绵的曲调,美到令人落泪。甚至以为,那些天才的作词作曲是看穿我千年的期愿为我量身而作,一种被懂得的安暖总让我忍不住泪如雨下。

听风,听雨,听花开的声音,听尘世的梵唱,却再也听不到自己温热的心跳。竟会觉得,活着,只是一个故作潇洒的道具,一个佯装华美的摆设。

不念曾经,不盼未来,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状态。当心无旁鹜念无可念,当时光凝固所有斑斓的记忆,当现实层层阻挡那些冰冷的渴望,我两手空空,亦心事了然。

遇见你,是冰天雪地里的一抹花开。离开你,从此踏上瑟风苦雨的旅程。

[四]

生活,周而复始的沉闷与寂寥。文字,是唯一温暖的填充。

除此之外,竟找不到任何忙碌的理由。只感到,生命已负重到麻木,不留一丝给自己喘息的余地。

是心比天高吧,总以为自己有着一双隐形的翅膀,定能跨山越海踏遍千山万水的旅程,找寻心中那一米阳光,驱散一路的凄风苦雨,坚定地面对未知的明天。

幻想着,那一片落英缤纷,我可以闻香而寻,惊喜地拥抱那遍地的馨香,低调的华美,足以让骄傲的心温柔臣服,让疼痛散在遥远的天际,苍白的脸在瞬间光彩明亮。

喜欢简单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希望目之所极便是真相。灯光便是温暖的指引,微笑就是快乐的坐标,绿色就是生命的蓬勃……永远不用猜疑不用深究,一切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只是,世界远非我想像的明了通透,强颜欢笑或是喜极而泣,谁能简单了解快乐悲伤的意义?侃侃而谈或沉默是金,谁又能轻易了解表情各异的背后藏着一颗怎样安份或跳跃的心?

很多时候,我愿意一个人,不受任何的打扰,唯空气与呼吸的融合与对流。即使眼前鸟儿如影掠过,风吹树叶沙沙作响,云儿千变万化仪态万方,炽热的阳光掀起层层热浪,我仍是静止的,面容清素,神色平和。

鸟儿划过的伤痕,风吹起的疼痛,雨滴过的缠绵,阳光暖不到的凉,眼前零落黯然失色的花朵,若针芒刺激着敏感的内心,狂澜阵阵,不休不止,愈演愈烈。我挑战着心即将被席卷摧毁的极限,抵挡着所有铺天盖地而来的脆弱,点滴清零。

夜,寂寞的温床,亦是放纵思绪的摇篮。我怕着,却亦爱着。只是,仍戒不掉想要取暖的习惯,哪怕是在这样炽烈的夏天,仍手捧一杯热咖啡贪一杯的暖。

爱的河流,涉水而过。生活之难,咬牙而撑。命运之劫,照单全收。人生是无法迂回的单行线,起程便是不归的羁旅,急急缓缓,深深浅浅,跌跌撞撞,由不得自己左右。

沉默已是对生活最大的隐忍,压抑与自虐是对生活无声的抗议,不要求,却也不再意气奋发,不放纵,却也不曾好好地把自己爱护。

黑白颠倒的轮回,低头,发呆,沉默,蜷缩,数星,写字,泪流……将身上的颓败演绎到极致。当陌生的友人见到我时大为惊讶:你与以前叛若两人,憔悴与消瘦让人难忆起曾经的明媚。

无言以对,只能无语沉默。相信,泪过的眼才美丽,伤过的心才真实。

人生,不长,仅此一生。我想,我可以过得很好。

微信群里快乐多

文/张仲杰

自从微信来到我们身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便利与快乐。首先是不用花电话费就能与亲朋好友通话,还能面对面视频。网上可以完成电话费、煤气费、水费等各种生活缴费,许多生活中的大小事务,足不出户就顺利完成。

我的学生时代是在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度过的。从1993年开始,我们班的43位同学从全省各地来到太原,每年团聚一次。去年,我发起组建了“国民师范二十班微信群”,同年级的学友们知道后,全都加入进来。平时,大家在微信群里互通信息,互相问候。有谁创作了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都会发到群里,大家一起阅读、学习。有时候我们还会发送唱歌和讲故事的视频,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位老同学。1990年,我离开故乡清徐,调到太原工作。掐指算来,已近20个年头了。不过,我仍然特别怀念故乡的青山绿水和当年朋友的帮扶。于是,我又组建了“清徐友人微信群”,与以前的同事和旧友往来更加密切了。今年国庆节。老同志们给我发送过来“清徐县焰火节”的盛大场面,还有三湖连一体的水上灯光秀。有了这个微信群,我的心与故乡连得更紧了。

退休后,写作和书画成为我生活中的主要内容。我学写毛笔字,练习写作投送稿件,结识了许多书画界与报刊编辑部的老师与朋友。他们给予我热情的帮助,是我晚年生活的导师与益友。为此,我又建立了一个“天下朋友微信圈”。

一位书法老师专门给我送来书法论著,教我如何书写,如何使用毛笔,如何调试墨的浓淡,让我受益匪浅。在写作的过程中,编辑老师们对我的文章给予指导和帮助,也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这个微信群是我学习的课堂,也是我快乐的天地。

如今,我的孙辈们有的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我家是一个有二十多口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孩子们建立了一个名为“大家庭”的微信群。每逢周末,我和老伴都要与在外地的孙辈们视频对话。孙辈向我们汇报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上的趣事,令我颇为欣慰。有一次,小外孙豆豆还演唱了他在学校晚会上演唱的歌曲,给我们家庭周末聚会增添了无限乐趣。

微信群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快乐。

巧手插出美丽生活

文/程晓兰

老妈退休后,成了一位“无业游民”。每天她心神不定,坐卧不宁,出来进去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如同霜打的茄子。看着母亲萎靡不振的样子,我给母亲买了一大束馨香四溢的鲜花,想让美艳的鲜花带给她一份好心情。

只是,鲜花的保鲜期很短,没几天便“花容失色”,干枯萎顿,于是我立刻把它们扔到了楼下。几天后,客厅茶几上多出一个浅蓝色玻璃花瓶,里边几枝玫瑰、满天星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非常漂亮,居室也一下子光鲜亮丽了许多。看我疑惑纳闷的样子,母亲说,你仔细看看,这不是你扔掉的花束吗?想不到吧,老妈我稍作处理,它华丽转身,变成漂亮的干花了!母亲得意洋洋地说着,满面红光,眼睛里燃起了久违的奕奕神采。

老妈还有这手艺呢,真是心灵手巧的大能人!得到全家人的夸奖,母亲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家里常会出其不意多出几束干花,有时是花店丢弃的玫瑰、康乃馨、雏菊,有时是母亲从野外采回的鸢尾、含羞草、芦苇、菖蒲等。根据花色、花型的不同,母亲给它们配置了颜色、形状各异的花瓶,分别摆放在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造型别致、清新淡雅、幽香暗吐的干花,不仅使我们心旷神怡,更得到了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的夸赞。渐渐地,母亲的干花作品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母亲成了区里小有名气的“干花女神”,人也容光焕发,神采飞扬了。

一天,母亲在饭桌上骄傲地宣布:她与鲜花店老板娘合作,开了一家销售干花的网店!原来,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鲜花店老板娘看到了干花的销售前景,便找到母亲,希望与她合作。听说要开店,母亲特意下载了相关视频,系统地研习了干花的制作:从花草的采集、烘干、搭配、插裱等。通过学习,母亲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瓶插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多的干花制作方法,如装画框、做香囊、插瓦罐、放纸盒,甚至废弃的锅碗瓢盆经过母亲的巧手打扮,也变身温暖别致、富于韵味的艺术品。因为干花种类繁多、样式新颖、温馨俏皮,价格又合理,所以网店生意十分火爆。

沉浸在干花设计制作中的母亲,既要收集花花草草,还要寻觅插花容器,每天风风火火,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又忙又累,她却充实又快乐,如同她的干花作品,生机焕发,活力四射,美丽优雅!

农村老头儿的慢生活

文/李木心

我很小时,北方的冬天闲闲的。太阳慢悠悠地在天空爬动,阳光穿过牛棚的小栅栏照在老黄牛和老黑牛身上,它们趴在柴草上眯着眼睛,嘴里不停地嚼着麦秸穰,没有绿头蝇骚扰它们,难得如此惬意。

老头儿们比老牛还自在。忙活了一年,庄稼该收的都收完了,该种的都种上了,关键是黄烟叶子也烤好了。几个老头儿吃饱喝足了到南墙外晒太阳,一排溜,蹲在墙根,避风又暖和。

张家老头儿是村长的丈母爹,有旧报纸,可以裁成纸条卷烟抽。他瞅瞅左右两边的老头儿,神气十足地从老棉袄的口袋里掏出烟荷包和报纸条,哆嗦着两只粗糙的老手将撵细的烟末倒在报纸条上,然后灵巧地撵来撵去,用舌头舔一下报纸条的边儿,一捋就粘上了,卷成一支烟。那动作,真是娴熟、优美又傲娇!

王家老头儿则举着长长的烟袋杆,烟袋杆头上的黄铜烟袋锅子不知伴随他多少年了,在烟油的滋养下、在与烟叶的摩擦下、在老头儿的精心呵护下,贼亮贼亮的。烟袋杆子上挂着个旧旧的烟荷包,俗称烟袋。可别小看这烟荷包,或许还是结婚时老婆给绣的呢。王家老头儿用烟袋锅子在烟袋里挖挖挖,挖满了,火柴“嘶”地一划拉,点燃烟袋锅子里的黄烟末,美美地、深深地抽上一口,再缓缓吐出来。那架势不输神仙!

几个老头儿蹲在暖阳下,吸吸烟、挠挠痒、吹吹牛,看几条狗叫着从眼前跑过,看猪圈旁边的白杨树上多了一个喜鹊窝。然后聊聊张三家今年的收成,李四家麦苗的长势,王五的儿子在北京当上小包工头了……

老头儿们不急不躁,蹲麻了腿就顺手从旁边的秫秸垛抽一捆秫秸靠墙一横,三四个老头一排溜坐上。那生活可真是慢,慢到一袋烟可以抽一晌午,慢到老婆子在家煮熟了一大锅地瓜干子红豆饭,慢到张老头儿的一泡尿攒了一晌也还憋得住。

直到王老头儿的小孙子狗蛋来叫了两趟了,几个老头儿才磨磨唧唧地站起来,各自背着手慢吞吞踱着步回家。

树上的喜鹊喳喳叫了几声,天蓝蓝的,一丁点儿云彩都没有,整个村子暖暖地窝在地里,老老实实地晒着太阳,等待春天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