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冬的文章
关于寒冬的文章(精选12篇)
藏起来的寒冬
文/卢素玉
《千字文》云“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意思是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我的故乡在东北,故乡的冬天来得早,一派天寒地冻、草木凋零的景象,因而我对“藏”有切身的体会。
小时候故乡农村做饭取暖主要是烧柴,因此要挨过漫漫长冬,冬藏的第一件事是藏柴禾。父亲在冬季还未到来时就整板车整板车地往家里拉树枝、秸秆、杂草等,直到家里的柴火垛堆得像小山一样父亲才罢手。父亲说有了柴火就能过个安稳的冬天。
为了防止蔬菜被冻坏,故乡家家户户都挖菜窖,父亲挖的菜窖长有五米,近两米宽,三米深。菜窖在寒冬温度有摄氏五度左右,储藏土豆、萝卜、白菜、红薯等蔬菜。蔬菜入窖前要晾干,水分越少保存的时间越长。蔬菜放入菜窖后可随时取用,父亲冬季会在菜窖里贮藏上百斤心里美萝卜,这种萝卜圆墩墩的,上部为淡绿色,下部是白色,紫红的内里,心里美萝卜味甜多汁,清脆爽口,就是家乡人冬季最好的“水果”。
后来我们举家搬进了离农村不远的县城,在县城不可能挖地窖,可冬季还是面临着可食用的蔬菜少,蔬菜容易冻坏的问题。这难不倒母亲,蔬菜不能藏在菜窖里却可以藏在坛子里。进入初冬时节趁市面上尚有一些蔬菜可卖,母亲就开始忙活着做泡菜了。母亲做泡菜的原料极广,白菜、萝卜、包菜、黄瓜、豆角、莴笋、雪里红一个都不少。她制作泡菜的方法很传统,泡制前将各种蔬菜的老根、黄叶剥除,洗净沥干水分切成条块状备用,再将一锅清水烧开,往锅里加入食盐和适量的姜片、花椒、八角、桂皮、白酒等,制成卤水倒入泡菜坛中,待卤水完全冷却后放入切好的菜块。母亲做的泡菜酸脆可口,非常够味,一次次开启那些犹如藏宝箱的泡菜坛,美味的泡菜伴随我挺过寒冬,从雪花飘起一直吃到春暖花开。
在县城经常会遇到连续几周的大雪封门,面对严寒天气,人也要“藏”起来,家乡人称为“猫冬”。猫冬有两件宝,一是热炕头,二是暖火盆。父亲猫冬时不但不出门,就连炕头都很少下。父亲的热炕头上总是摆着瓜子、花生、枣子。母亲在炕头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在缝缝补补中,孩子们开春的衣服也就有了着落。火盆是猫冬的另一件宝贝,我喜欢捧着一本书依偎在火盆旁,一本书看入迷了,有时甚至忘记往盆里加碳。
前些年我家搬迁到了省城,日子越过越好,我笑着对母亲说:“现在用上了天然气,家里不必藏柴火了,温室种植推广,我们冬季再也不用‘藏菜’了,城市生活节奏快,也不能藏在家里猫冬了,现在我们冬天还能藏些啥?”母亲说:“日子虽然好了,但你工作累,压力大,因此趁着冬季人体吸收功能好你要多藏些冬膘,这样才能打赢冬天这场抗寒大仗。”母亲认为冬天里以肉藏膘最有效,“大口吃肉”便成了母亲冬天里的口头禅。母亲经常做炖肉给我吃,后来怕我吃腻了,又变着花样做白切肉、回锅肉、红烧肉。
母亲说冬季是进补的黄金季节,为了让我身上藏些冬膘她是煞费苦心。前些天我照镜子,发现自己还真的在不知不觉中长胖了,走出卧室又看见在厨房里劳碌不停地母亲,她还是那么清瘦,两鬓也斑白了。回想起自己经历的那一个个“藏起来”的冬天,也只有经历了冬藏,才能真正品出冬天的韵味,冬藏其实藏着的是父亲和母亲的辛劳,藏着的也是我们一家人对新的一年幸福生活的渴望。
寒冬细雨
文/卯余
春节迫近,温度骤降,南国之城又下起了毛毛细雨,使年味更重了。往北几百公里的地方,正覆盖着冰雪。而在这南国之城,就谓之冬雨了。空气是湿冷的,调皮的少年少女裹着冬装在户外漫步,相互依偎着,谓之罗曼蒂克。
落叶的乔木还是凸露着深色的枝干,苍劲有力,直指苍穹,灰色的天空背景下,宛若一幅遒劲老道的花木国画。不落叶的乔木,叶子愈发黛绿,期间也夹杂着新绿和旧黄,耐不住这寒风,飘落下来,伴着雨水随意地躺在地上。
这大概是校园最宁静的时刻了。
低年级的同学放了寒假,先于返乡潮流回了家。我大概能看到两周以前,也正如我们之前一样,成千上万的期末考试大军,用尽最高度紧绷的精神预习并复习十多门功课,然后悍然完成接踵而至的期末考卷。之后,不管过没过六十,回家过年哪能迟?便一轰而散,独留校园空寂寞,池鲤独欢歌。
虽然就在校园旁边学习,离开的日子也不过数月,走过这里,却有一种陌生感,衍生出新鲜之感,每过之处,都瞪着双眼仔细打量,最熟悉不过,却又陌生得很。
雨娘是酝酿温情的,寒流是催化温暖的。我凭这秋裤和棉衣,倒也抵御了寒流,维持着固有的体温。而想到很多事情,我却禁不住打起寒战来,心里沉得像搁了铅块。
我时常在想先前四年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却始终回答不了自己。但是我确实做了一些事情,有意无意终究还是做过了。包括每一天去上课,听每一个老师讲每一句话;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组织和团体活动;和不同的人打篮球;和不同的人交流学习;帮助过不同的人;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包括每个学期让人痛不欲生的期末考试…我却道不出什么是美好的,其中的原因,冥冥之中我总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有种强烈的欲望,亦或是某种抱负,亦或是恬适的爱情,我自己也不甚明了,想要达到什么,却始终没有达到,没有获得,没有归属。
人的终究目的是什么,体现人生价值?个人价值?家庭价值?社会价值?这种问题显然价值不大,但常常致使我的心如杏湖边上的枯柳,干枯脆弱。
至少,每年最期待的事情,莫过于回家和家人过年。而听说安排“原地休息”…我想一来活着的最卑微的一点追求被泯灭了;二来“学医的”就是学医的。我从儿时就在筹划,等我就业以后,我要……筹划多年,依旧在筹划。我也未必十分想,只是父母已经不再年轻了,家境也并不宽裕。
又见那两排枫树,树干很粗壮,可叶子稀稀拉拉,何时才能等到枝繁叶茂,枫叶飘红。只任它在这寒流细雨之中继续萧瑟着罢。此时,心中的年味近了,却又十分可怕。
山药面里品寒冬
文/郭华悦
凌冽寒风中,若是有一个热气腾腾的窝头,再好不过了。
这窝头,得是山药面做的。老家那地方,习惯把红薯晒干后,碾成的粉,就叫山药面。说是山药面,实则与山药无关,是红薯粉。红薯种植广泛,且产量高,深受农家喜爱。
做山药面窝头,简单得很。
把山药面放入盆中,浇入滚烫的开水,用筷子搅匀;等到稍稍凉了,用手和面,捏成窝头。接着,上锅蒸熟,十几分钟后,山药面窝头就熟了。
乡里的孩子,放学后,回到家中,习惯先到厨房,用手在蒸笼里一搅。手拿出来时,已经拿着一个山药面窝头。放下书包,蹲在门口,在寒风中,狼吞虎咽地啃着手里的窝头。这样的时光,于当时而言,真是快乐似神仙。
山药面窝头,最大的特色是劲道够。一口咬下去,软嫩中,透着劲道十足的韧性。乡里农家,没啥好东西,就红薯最多。于是,灶上的蒸笼里,不时放着几个窝头,供回来的农人和孩子们,解解馋,填一填肚子。
有时候,窝头吃腻了,也可以换种方式。把蒸熟的山药面窝头,放到碾子下。若是想要口感厚实点,有韧性,就得快读推着碾子,把窝头碾得厚一点;若是想吃薄的,口感嫩脆,不妨推得快一点。这么一来,可以根据个人喜爱,将山药面窝头,碾成厚薄不一的饼子。接下来,再把饼子切成条,这便成了红薯粉做成的面条。拌成一碗,淋上酱汁和卤汁,就成了拌面。比起窝头,拌面的口味更多样。对于吃腻了窝头的人来说,偶尔换一种形式,尝尝山药面做成的拌面,也是不错的选择。
可如今,越是想吃山药面,就越是遗憾。这遗憾,来自于肠胃。红薯吃得多了,容易胀气。人有了岁数,谁的肠胃是健康无损的?于是,每每怀念起山药面,想吃又不敢吃的拉锯战,便日复一日在心中上演着。
寒风中的山药面,令人喜忧夹杂,又爱又恨。
爱之殇
文/哭泣的百合花
有一种爱情经不起等待;有一种人经不起伤害。
也许;是爱情错过了年华;所以我们的寂寞如沙。
其实;我心里一直都爱着你;只是我不愿;不敢告诉你。也许经过这么多年的岁月流逝,似乎那种感情应该淡了才对。可是往往事与愿违。
尽管你我的故事已经走得很远很远,我已经没有勇气再去回顾;或者去追忆。只能闭上眼任凭思念肆无忌惮的蔓延;那些曾经让人感动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然在那个落寞的深秋定格成永远。
再次见到你,不知道怎样用言语来表达那种复杂而迷乱的心情;但是至少不会像以前那个懵懂的女孩那样语无伦次。多的是一份成熟;一种淡定。所以的事情既然无法阻止它的到来;或许只能欣然的接受。
时光如梭;如烟般飘过。似乎并不理解我的心因谁而变得沉默。当眼看着你从我生命中走过;那样无声,无迹。如同秋叶般黯然飘落。心如同进入了寒冬,再也走不出来。不是因为寒冬太漫长;而是已经走不进春天的季节了。人生就这样在支离破碎中将所有尘事都看透;并无法选择的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擦身而过……或许这就是注定的结果。
寒冬中的温暖
文/maniuli
那年的冬天很冷,但在月儿的记忆却满满是温暖的感觉,陪伴她的一生。
月儿刚出生时,带给了全家莫大的惊喜,那时家里已有三个男孩,父母盼着能生一个女儿。而小月儿像粉团一样,玉琢一般,机灵可爱,十分讨人喜欢,父母像珍宝一样地待她。
但慢慢家人却发现月儿却与一般的孩子不一样,经常感冒发烧,嘴唇发青发紫,只喊胸口难受。在县医院检查之后,父母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象,女儿有先天性心脏病,跑了几家医院,都是相同的结果。从次,月儿只能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不能劳累,不能生气,不能长时间走路,一家人小心照顾着她。看到同龄孩子背上书包去上学,生性好动的月儿在家里也呆不住了,父母拗不过,只好将月儿送进村里的小学校。学校离家里有一公里多路,怕她走路累着,家人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她上学,后来,月儿硬要坚持自己走路上学,哭闹几次之后,父母只好作罢,由她自己去。乡亲们经常看见月儿一个人背着书包行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小大人一样,走累了蹲在路边歇一会再走,坚强的背影激励着很多的小伙伴,村里小学很少有上学迟到或逃学的学生。
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漫天的大雪扯棉扯絮,铺天盖地的下了好几天,路上也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十分难走,学校快要放假了。大寒那天父母有事要去亲戚家,临走时叫月儿别去上学了,让同学帮忙请个假。但月儿却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她要像正常孩子一样,坚持到放假的最后一天,不服输的性子使她经常忘却自己是个有病孩子。
放学了,同学们都知道月儿的个性,不让大家帮忙,伙伴们与她打过招呼后,饥肠辘辘的同学们匆匆往家赶去。很快街上就看不见人影,只有穿着红色棉袄的月儿,一个人艰难地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月儿脚下一滑,绊倒在地上,她试图爬起来,几次都失败了,这时她呼吸越来越困难,意识也有些模糊,情况十分危急,躺在地上的月儿有些害怕,几次呼喊都没发不出声来。正在这时,一位卖完菜的中年男子正好路过村里,发现了躺在地上的月儿,他急忙下车查看,看到月儿的脸色发紫,已经没有意识,一下子慌了神,于是大声喊着:“快来人,有孩子晕倒了!”。不一会,村里几户人家听到喊声都跑出来,看到月儿的情况。一边派人跑到月儿家叫人,一边将月儿放在铺好褥子他被子的架子车上,拉上车向医院跑去。卖菜的中年人放心不下,他骑着自行车一路紧跟,在医院跑前跑后,帮忙照料,还为月儿交了住院费,看到月儿没事后,他才悄悄地离开。当月儿父母从亲戚家赶到医院时,月儿已清醒了,也脱离了危险。
父母得知是乡亲们和一位卖菜的男子救了月儿,还交了住院费后,心里十分感激。月儿出院后,父母专门去乡亲们的家里道谢,还打听到那位卖菜男子的长相。一家人每天留意着来往村里的卖菜人,想当面感谢那位救命卖菜人。但好长时间,都没有见到那位卖菜的男子。这成了月儿和父母的心病,经常提起。特别是月儿,好像一下子有了心事,没事的时候,就会一个人在路边等着救命恩人。
几个月后的一天,月儿的母亲终于等到了女儿的救命恩人,将他请进自己家里。在交谈中得知,那天从医院回家时,由于天黑路滑,男子骑车掉在在路边的水渠里,胳膊摔断了。听到这里,家人心里更是过意不去,母亲将住院钱还给男子,别外又拿出一千元想补偿他,却被他拒绝了。男子说他受伤也没花多少钱,看到月儿没事,他十分高兴。从那以后,每次从村子里路过,卖菜男子只要看见月儿,都要用自行车送她回去,像女儿一样疼爱她。
“那个冬天虽然很冷,但我觉得却很温暖。”长大的月儿身体慢慢地好起来,回忆那个冬天,月儿忘不掉救她的乡亲和卖菜的叔叔。
寒冬
文/紫陌纤尘
骤然急降的寒冷,出乎了人们的预料。夹着风雪的空气寒凉而生冷,昏漫阴沉的天空低沉如一个巨大的罩子,"罩子"下面的是冻得瑟瑟发抖的人流以及他们的牙齿因寒冷而捉对儿厮打的声音。
这个冬,就这样来了……
我向来不喜欢冬天,当树梢上挂着的最后一片枯叶凋零,当寒风嗖嗖地吹打着一切,当路灯的光也变得冷冷的,当人们开始卷缩着蹒跚而行的时候……
在这样的日子里,梦想如同泡影,透明美丽却一碰即碎。我把自己严严实实地裹在厚重的大衣里,每天都过着一样的生活。我想着那些在记忆里走过的人,梦幻过的事,想着那些悲伤与心碎,快乐和幸福……这样的景色到最后都只剩下凄凉。
人生,就像一场赛跑。尽管很累,但告诉自己要坚持。而后来,这种坚持却变成了挣扎,直到失去力气,才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疲倦,一种冰凉液体流入内心的寒冷。就像冬天的树林抖落下一地的枯黄……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梦,也许能诞生一轮新的希望……
爱如寒冬暖
小时候,常常看着外面飘扬的大雪,就想跑到那雪里,融化在里面。
长大了,才渐渐明白,雪象征的是冬天寒冷的降临。是能让人感受到痛苦的寒冷。
这两天,指节不知道怎么就肿了起来,摁一下,疼的不已,却也慢慢想起了许多伤感的过去。
冬天不适合怀念,让人陷入的,只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面疼痛。
定了北大一场音乐会的票,和心上人说了,不过连个回复都没有。
确实也不够大气去把这两张票撕掉。也只好就送人。
送的是一对情侣,从小到大的青梅竹马,让人很是羡慕。
自己许也由于一直的内向,确实也是缺乏两小无猜的陪伴。
但自己究竟受了这么多年的孤独,也是一种人生经历,是一种不能刻意比较的孰胜孰劣。
各个地方的元旦晚会开展的如火如荼,我渐渐发现,这些生命中不能刻意要求的东西,都在缓缓流淌着属于自己的色彩。
渐渐学会的东西有很多。
比如冬天的太阳。在屋里面会感受到比外面更温暖的的阳光。而在外面能感受到阳光的触感更加强烈。
爱在平静的时候,总是暖融润滑的,而在激烈的时候,却是会有伤害的。
寒冬之日,风凛凛的日子里,我总觉得能真正张开双手去拥有的东西很匮乏。但爱能给人温暖吧,即使远远的看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鼓励。
我爱你,崔小琦,一如往昔,朝朝暮暮。你始终是我寒冬的暖,给我最温暖的北极。
因此感恩爱这种感情。如寒冬,暖暖。
寒冬小感
天空依旧是灰朦朦的,一如我心,没有一丝生气,你是否愿意前来,在这寒冷的季节里,与我共同编织出一段温暖而柔软的时光。
你会前来,不顾刺骨寒风只身前来,只为与我相伴。你会前来,哪怕只是为觑我一眼。你会前来,为我理清芜杂的情绪。你会前来,一把拉住陷于悲伤大河中的我。你会前来,掀起我心中涟漪。
虽然我不知道你何时到来,但我知道,你在路上。
冬之写生
文/孙荪
关于冬天,历来有很多冰冷的说法:寒冬腊月,水瘦山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俗谚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尽管也有冬阳下银装素裹的妖娆,但冬天的主色调是一抹灰暗苍白,残败,衰落,肃杀,惨淡。
对于寒冷,树木花草有两种应对方式。一是落叶,一是长青。农历一到交九,物象风景大变。首先看到的自然是落叶一族。
霜降雪来,寒风频起,无边落木萧萧下,本来的郁郁葱葱,忽下子“威风扫地”:原来硕果累累的果树如桃、杏、梨、枣之属,好像功成身退,叶随风落;乔木们如杨、柳、榆、槐、椿、楸、青桐、白蜡们,在气宇轩昂中黄叶满地;以花叶取胜的樱花、黄栌、紫叶李、紫薇树等等,亦纷纷解甲换装。于是,随处可见一株株一排排一片片“光杆司令”。借用哲学字眼,“本质”暴露出来了。或借用网络新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们常好抱怨“造化弄人”,看来“造化弄物”一样不留情面。冬天到了,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美好形象,就这样告别了。
但是,天天在园中徜徉的我,却别有一番感觉。因为我看到,即便是落叶,仍有不失壮美的景象。
比如银杏,园中上千株,除了行道树,还有银杏林。随着秋深,其叶子慢慢变黄。黄得颇为矜持,先是嫩黄,然后明黄,继而姜黄,到了初冬遇霜而变为枯黄。扇形叶子一片一片飘飘摇摇落下,每棵树下都拢起碎金散银一样的黄叶堆,树上树下,一片灿然,令人叹惋,不忍践踏。落叶的过程像一篇节奏感鲜明的散文,其难忘处足堪回味一个冬天。
水杉也是。密密的针叶由青变黄变红再变褐红,一根根一束束落下。令人欣慰的是,裸露的枝条也被染成了褐红色,远望似有火烬式的暖意。
还有枫。园中枫的种类不同,有中国红枫,北美红枫,有枫杨,枫香,有大叶五角枫,小叶五角枫。枫叶也是由青变黄再变红。寒风一次次吹过,尽管叶子最终还是要落下来,及至初冬以后叶子变成嫣红以至醉红,那坚持到最后的精气神,让人仰视。
当然,真正令人气壮的,是不畏寒冬的常青树们。中国古有所谓“岁寒三友”,孔夫子早就点赞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园中的雪松、黑松、白松、油松,云松,桧柏、龙柏,是常青树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它们对寒冬应当说没什么感觉,尽管天寒地冻,我自一如既往,甚或愈加苍劲。
冬天里的竹,可称松柏的好兄弟。别看清瘦单薄,自是活力四射,铮铮硬汉。园中数万株青竹、金竹、紫竹,或成片,或成林,或成墩,尤其是四围几千米密匝匝的竹篱,风吹不折,雪冻不死,依然青翠欲滴,一样挺然翘然,不禁有南方竹园之感。
更值得说道的是梅。园中的梅有两种。先是冬梅,中原谓之腊梅。说起来是个传奇。松柏竹们是“不怕冷”,它们的这个小妹子是“怕不冷”。人们习惯于说春暖花开,不知竟还有凌寒而开的花儿,腊梅就是。
入冬时节,正是腊梅操办花事的时候。早班的先开,林间地角,星星点点,黄蜜蜂一样,很不起眼,却使满园浮动着清新馥郁的檀香味儿,古人因以赞之为寒梅、素艳、冷香、暗香。它确有一点“杀伤力”,一闻其香,人往往不能不注目回顾,特别在这万花纷谢众芳摇落的时候。
因乎此,整个冬天我都在探访园中二百多株腊梅的动静。我发现,除了“凌寒独自开”以外,腊梅还有三个妙处:
一是无须绿叶陪衬。满树皆花却无叶,待花尽后绿叶再生。二是花朵极其繁盛。比起别的花木,虽然树干低矮,却花枝纵横,疏影斜出,花蕾密密麻麻,一树花朵逾几十几百几千乃至更多。三是花期特长。自立冬前后始,历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直至立春之后,一树花渐次开放,早开者一直绽在枝头,直到最后一朵盛放,差不多贯穿冬季三个多月,最后在春天里留一树“香消玉殒全家福”。
我常常纳闷:小小腊梅,究竟有何等大的能量而做出这样一篇凌雪傲霜香溢四野的大文章?每当看见腊梅,眼亮的同时,心里总是暖暖的,一时间甚至把寒冬忘却。我常想,腊梅原本可以叫作“忘冬花”的。
其实,何止“岁寒三友”,“长青”的朋友还有很多。众多已经适应中原气候环境的“南方来客”,在这个园子里已经蔚为大观。数以百计的香樟树散植园中,大片桂花树形成的桂园,像在南方一样枝叶茂密如云如盖。广玉兰举着墨绿而肥厚的叶子,在人行道旁高标独树。淹没于大片大片深绿色中的石楠,常有红紫色的霜叶挺出,如擎起红葡萄酒杯一样让人陡生醉意。可与这种以叶为花者相对的,还有以果为花的南天竹,在青红青紫相间的枝叶中,捧出来一嘟噜一嘟噜红玛瑙似的果果,于缺少色彩的冬野,格外夺目。看似寻常的冬青变成一色墨绿,海桐则碧绿与深绿簇拥交错,都成养眼靓景。红豆杉披挂着绿色的碎叶项链自由自在地与寒冬为伴。像这种自由自在者,还有深绿色的枇杷,挥着绿色巨扇的棕榈……
总之,是“岁寒众友”们共同绘制了这幅寒冬里的绿色图画。绿色,在色彩学上属于冷色调,但在生命的感觉中,它却是寒冬里的春意,春意就是温暖。
有了这种生命视角,再来看寒冬,原来的印象会有重要的改变。确实没有必要那样悲凉悲伤悲凄悲观。落叶并非落败,衰败并非衰亡,肃杀也非死刑;不是生命意义上的生离死别,只是生命形式的转换,甚或只是生命节奏、生命策略的变化。
古之所谓冬藏,有深意在焉。人要睡眠,万千生物也是。寒冬只不过是一场冬眠,睡一大觉而已。似还有个更合适的词儿:孕育。一个新的生命阶段的开始,先要规避风险暂时隐藏,为的是准备条件。古诗云“病树前头万木春”,其实“病树”非病,只是枝枯叶落而已。冬藏原本是一场孕育,接着来的是新的“万木春”,又悲从何来?
我仔细观察了柳叶的落与生。柳叶的落有点悲壮。深秋风起,呼呼啦啦,叶落满地;初冬霜来,片叶不留。但几乎同时新叶就在开始孕育。生命孕育过程是不容易看到的。看得到的,只是光光的枝条在风中甩来甩去,然后就见枝条上一点一点微微隆起,似有若无。那是在老叶蒂处酝酿的新芽苞。一片叶子不是一天长成的。芽苞在寒冬中不声不响,停停长长,慢慢地鼓起来,由半粒米大,到粒米大小。谚曰“五九六九河畔看柳”,立春甫至,如古人所说剪刀似的春风把片片细叶裁出来了。经过一整个冬天,大树好像睡了一个长觉,于不知不觉间,一片新叶出生。倏尔,柳色如烟,也就是春天来了。春天是由冬天孕育的。
“冬藏”之秘,有时真是匪夷所思。冬天的花木有的看上去几近于死亡,究其实是假象。比如入冬的芍药,花萎叶败枝枯,一败涂地,偌大芍药圃一片狼藉,形同死亡。但是,养花的人心中有数,芍药的块根支撑着的茎干将在几个月后发青,继而枝叶纷披,接着娇嫩妩媚的芍药花就会从委顿中容光焕发地绽开。这是生命的节律。春夏间的花容月貌,源自冬天不顾枯槁的专心孕育。
春梅与腊梅又何尝不是这样。前头说了腊梅在寒冬的风采,但在腊尽春来腊梅将谢的时候,春梅一族却迎春而开了。红梅、绿梅、白梅,都来打破初春的寂寞,争相绽放。细细一想,腊梅盛放的时候正是春梅孕育的时候。放眼园中,落叶花木如玉兰、樱花、辛夷、海棠、山茱萸等等花苞早已悄悄鼓起,只待春风拂面而开。万物似有灵,才会有这样的各呈异彩,美妙安排。
看来,冬天之生是值得一写的。我之所以情不自禁拿起笔来,赖于冬天不同于其他季节的一个特点:静。杜甫有诗句曰“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正是这个静,使我“70后”多年住在市外乡间,而坚持冬天里的散步。也正是这个习惯,使我发现寒冬里的生命现象。
在这四季分明的中原,冬景是不可不看的。我十分钦佩古代画家对山之四季景色的概括:“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如把花木以人作比,我以为,春夏秋看的是肌肤,是当下的荣枯;而冬天看的则是筋骨,是久远的运命。
自然真是奥妙无穷,美妙不尽。与其为伍,其乐无限。以其为师,其益无量。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以为已经什么都知道了。而实际上,知之甚少。就眼前司空见惯的事物而言,所知亦仅为皮毛。更遗憾的是,有个渊博深邃而又无须花钱的老师一直在身边,可我们视而不见。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行不言之教”,可我们不觉悟,所以懵懂一生,荒疏到老。
我们总想参透自然人生之奥秘,其实,一个老先生在两千五六百年前说过13个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破解天地人生者,非此之谓欤?
大寒冬尽新春暖
文/廖华玲
走进腊月,大寒不寒,新春不远。
说大寒不寒,是因为人们沉浸在“忙年”的喜庆氛围中。其实,大寒时节是相当冷的,陆游在《大寒》中便写道:“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作为农历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给人一种期盼,那就是:大寒冬尽,情暖新春。
大寒时节,易患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医认为可适当进补,民间就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由于大寒与立春季节交替,人们的生活、精神、心态也应随着节气的变化由“收藏”向“激发”加以调整。其实,我们更应该把大寒的寒当作新春派发的一味“励志”补药。因为,在经历了寒气的洗礼与磨砺之后,生命即将迎来春的活力与美丽。
大寒于我还有一丝温暖的感觉,因为有美味的糯米饭可吃。糯米不易被消化,且热量高,是很适合御寒的食物,为此家乡便有了“过大寒吃糯米饭”的食俗。糯米饭并不是把糯米和少量黏米一起煮成饭就可以了,它需要在饭九成熟时加入腊肉、香肠、花生、葱花等事先炒制好的配料,搅匀后焖上几分钟即可。吃上一碗,走出家门,昂首挺胸,大寒不寒。
大寒虽至,但并不太冷,因为我们已经听见了春的脚步声,所有的一切都会热情奔放起来。
饮杯甜酒暖寒冬
文/雨林
甜酒又名酒酿,或是醪糟、江米酒等,古人曰“醴”,主要原料是糯米,所以也叫糯米酒。煮开了,撒上一些干桂花或是枸杞,热热的饮下,便觉得通体作暖。
如蜜的甜酒,让自称为“乡下人”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尽情享受了醉人的爱情。有关沈从文、张兆和的爱情,有一个故事被传为佳话。沈从文曾跟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亲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后,张兆和即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电报员奇怪,问是什么意思,兆和不好意思地说:“你甭管,照拍好了。”喝甜酒的乡下人于是写下了这样一段美丽的文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黄永玉也说他的从文表叔对饮食不在乎,能入口的东西大概都咽得下去。但是,他一定是爱喝甜酒的。
称甜酒为酒,其实更接近于吃食。在皖南山区,入了冬后,常常是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钵甜酒的。有客来时,挖上半碗,加入两个糖鸡蛋,既方便又美味。说它是吃食,但也有酒的特性。只因度数不高,且入口绵甜,不知不觉吃多了也会醉人。也有做得多的,将酒汁过滤出来饮用,入口绵柔,后劲十足。
我的母亲是做甜酒的好手。按照老家习俗,大年初一的早晨是要就着甜酒吃元宝的(茶叶蛋),一则寓意甜甜蜜蜜,招财进宝,吉祥好兆头。二则农俗初一至初七是不能动生的(即不动刀板)。母亲通常会选择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制作甜酒,这是全家人的大日子。头天就挑好了长粒的优质糯米,浸泡一天一夜。沥干的糯米装了大半饭蒸,盖上干净的毛巾,放置在坐开了半锅水的大铁锅里,添上硬柴火,糯米就这样快乐地蒸起了桑拿。咕噜咕噜的水泡腾起了氤氲的蒸汽,糯米的清香充溢了整个厨房,馋得人直流口水。直至加了十来次的柴火,添了七八瓢的水后,期待已久的糯米籽出锅了:不烂不焦,颗粒分明,气味香浓,白似珍珠,柔软而有弹性。母亲先盛出一大碗给我们兄妹解馋。然后用凉水将饭蒸淋透,随即将糯米籽倒在竹簸箕上。早就搁在火桶里烤热的甜酒曲已经被父亲捣成了粉末。父亲和母亲乘热将糯米籽一边捏散,一边拌入甜酒曲。拌匀后放在瓦钵里压实,中间留置一个圆柱体的洞,将剩下的酒曲和净手时冲洗的糯米籽及少量的温开水沿着洞口倒入。盖上瓦钵的盖,端进一个木炭火桶里,将四周的空隙用旧棉袄塞满,保持大约二十多度的温度,剩下的便是等待了。通常两天就可酿成,但时间越久,酒味就越浓,也更好吃。
新年的第一钵甜酒,除了能考量主妇的心灵手巧外,也和祈求一年的幸福联系在一起。甜酒做得越甜越好吃,就预示着这户人家日子兴旺红火。
冷风冷雨的时候,来上这么一碗热腾腾的甜酒,想来冬天也是暖和的。
水煮寒冬
文/李忠元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一过,冬天的脚步就近了,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冷了起来,为了避开严寒,人们不得不躲在屋子里——猫冬!
北方的冬天漫长而寒冷,零下二三十℃的气温,每每让南方人闻风丧胆,望而却步,但北方人却能我行我素,以一种坚忍对抗着这种极寒天气,坦然而乐观。
冬天,北方人不但要穿上厚厚的棉衣,还要在伙食上添加一些对抗寒流的元素,确保安度整个冬天。
北方人的冬天是水煮的。
北方人爱喝浓茶,一幢小平房,一尊小火炉,上面一定有一个多年的铁茶壶。壶里整天烧着热水,热水烹茶,北方人正是以氤氲的热气驱赶着严寒。
如果家里来了人,更是壶不离炉,茶不离水。你一缸我一缸,推杯换盏,往往喝得满头大汗,一点也不亚于聚众喝酒的壮观。
当然,喝茶也不是抗寒的唯一方法。
北方烧制的菜类也多以炖菜和汤类为主。北方人爱吃炖菜,人们用水煮的方式制造温暖,驱赶凛冽的北风和严寒。
北方的菜式种类繁多,铁锅炖、火锅,大锅烀狗肉、酱汤,凡此种种,哪一样都让您吃得热汗淋漓。
铁锅炖是北方独有的。它需要在酒店安置一个四周可坐人的灶台,支一口大铁锅,锅下架火,将鸡肉、排骨、土豆、青菜等物一同放到锅里旺火炖烂。炖好了,亲朋好友围坐在灶台周围,冒着满屋的腾腾热气,吃将起来,那是一个温暖,那是一个欢欣。
这时,大铁锅边可以贴上大饼子,锅上也可同时蒸上花卷等主食,所有的饭菜一锅做好,当地人直截了当地叫它“一锅出”。
火锅也是北方一大特色,冒着氤氲的雾气,从锅里捞取肉、丸、海鲜,还有各色蔬菜,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岂不快哉。有时,吃到酣畅淋漓处,喝到似醉非醉时,有的人干脆光上了膀子,玩上了“赤臂之战”,挥挥洒洒,任汗流浃背,好不惬意。
在饭桌上,特别是冬天的饭桌上,北方人尽显豪爽。
北方人和湖南、四川人相仿,也同样离不开辣椒,他们见缝插针,在各色菜肴里加上辣椒,提味增色,丰富了菜系内容,也为自己供给了热量,提高了抗寒能力,更安稳地度过严冬。
我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北方人,出生在北方一个不太起眼的小镇。一年四季,小镇风景与气温截然不同,各有千秋。春天气温适中,万物复苏;夏天酷热,四野铺天盖地一片的翠绿;秋季温凉,收获金黄;冬季严寒,白雪皑皑。
冬天一到,为了让自己过上一段温暖舒适的时光,我也会变成一个老道的烹茶人。亲手烹茶之后,再享受氤氲的茶香,顿觉怡然自乐。有时,一边喝着热茶,一边敲击键盘,激扬文字,也属人生一大快事。
我喜欢北方多变的生活环境,也喜欢享受北方“水煮寒冬”的一道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