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牡丹的文章

2022/12/15经典文章

关于牡丹的文章(精选11篇)

寻找臭牡丹

文/杨玲龙

女儿今天从学校回来,我准备为她改善伙食,加强营养,炖点鸡汤。又想,鸡汤虽说滋补,可是容易上火,按长辈的做法,加上臭牡丹熬煮就好了,就能做到补而不火,滋阴润燥。药典上记载,臭牡丹具有活血散瘀,清热解毒之功效,为妇科良药。家里没有臭牡丹,我决定出去采摘。

吃完午饭,带上门,我出去了。下得楼来,想径直往南门方向走,去姑姑家那边,姑姑家屋边有,好像还开了花,又感觉太麻烦姑姑了,决定不去。又想起南门风雨桥对河的岸边,那里的菜地里也有,想想觉得路途遥远,还是决定不去。于是临时决定沿着对面不远的邮电巷往上去找寻。

下着小雨,我撑着雨伞,拿着袋子,向邮电巷走去。在湿滑的水泥路上慢慢走着,我注意力高度集中,我两眼放光,紧盯着道路两边的空地,在扫描,在寻找。走了好长一段路,都上到半坡了,还是没看到臭牡丹。记得那些年,这一带,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到处都是臭牡丹,一丛丛的,茂盛葱茏。

我沿着小巷的水泥路拾级而上。怎么就不见臭牡丹呢?我有些纳闷。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位大嫂,我不禁问道:这附近哪里有臭牡丹?大嫂先是疑惑继而告诉我:你去水泥沟那里看一下,别的地方我就不知道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走到一家房屋的水泥沟前,往下一看,果然有几株臭牡丹从水泥地的缝隙里钻出来,东倒西歪的,有些羸弱。水泥沟很深,够不着,我只能放弃,继续往前走,去别处寻找。

走着,走着,走完了邮电巷,我登上了半高山的一条环城路。这里的道路经过了水泥硬化。路两边都是依山而建的精致小洋楼。横穿这条水泥路,我来到更高的坡地。坡地上有一条水泥路依山蜿蜒。路两边除了稀疏的房屋,多是菜园和菜地。我仔细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长出臭牡丹的角落。可是还是不见臭牡丹的影子。这时从一家房屋走出两个人,一男一女,夫妻模样。点头招呼过后,我便问:这一带哪里有臭牡丹呢?两人说菜园里有啊。说着指了指道路上边的菜园。往菜园望去,我看见一个阿婆正从菜园里伸出头来,朝我大声喊道:“菜园里的啵,菜园里的是别人栽的啊,不要扯啊——— ”阿婆背着背篓,随着她的喊声,身上的背篓一阵晃动。看着阿婆着急的样子,我默然不语,悄然离开。

我沿着道路向左边山走去。道路两边有些修缮一新的木房。木房周围都铺上水泥,平展光滑,寸土不见。记得以前这一带到处都生长着臭牡丹,怎么现在没有了呢?原来都是道路建设,水泥硬化的原因。

城乡建设,道路硬化,让所有房前屋后的空地都铺上水泥,使得臭牡丹无法生长,无处栖身。按理说,臭牡丹生命力极强,稍有泥土就如野草般疯长,属于那种给点雨露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自然生物。就是这样的生物,也终究抵挡不过僵硬冰冷的水泥,从而被压抑和掩埋了。

记得小时候,臭牡丹满眼都是,遍地都有,园边地角,遍地开花。可以说,有井水处皆有臭牡丹。记得曾经的木楼柴扉,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臭牡丹,一丛丛,一簇簇,自由向上,蓬勃生长。那时候,臭牡丹是世俗人烟,是岁月风情。雨后初晴的田头地角,或是夏日午后的农舍旁边,一丛丛臭牡丹尽享阳光,一派岁月静好。花开时节,一团团,一束束,一片淡紫,引来蜜蜂飞来飞去,嗡嗡作响。需要时,就近扯上一把,洗净入汤,即刻能品尝到来自泥土的甘甜清香。

为什么叫臭牡丹?牡丹,国色天香,那是何等的高贵。可见人们心目中她可比牡丹。牡丹前冠以臭字,却又反映人们对她欲拒还迎的矛盾心理。人们喜好她独特价值的同时,却因她遍地皆是,出身低微而另眼小瞧。在我看来,说是臭牡丹,其实不臭,那是一种异样的清香。尤其是她的根,总带有一丝泥土的清甜。人们说她臭,大概是说她的叶子和花吧,她的叶子和花有一种非大众的气味。非大众的气味就叫臭?这未免偏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因气味殊异,便以臭字冠之,臭牡丹有些委屈。不过,好在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只是某种物事的指代,约定俗成之后,名字本身的字面意义已逐渐消退、隐遁。如今见到臭牡丹,我不闻其臭,反觉其香。人们提到臭牡丹,我便立刻想起她那美好的风姿:叶而墨绿,花开淡紫。

美似乎是静止的,她只活在我们的心里。而生活却总是山转水也转。当我们依照心里的景象,按图索骥去寻找曾经的美好时,总感觉是在逆流而上,是在逆时光之流去寻找过往的岁月,这样总免不了刻舟求剑,也有些自欺欺人。我想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一路走去,放慢脚步,时不时地看一看路边的风景。

沿着盘山水泥路向左边山走去,在一片竹林里,我找到了臭牡丹。

好一朵洛阳红

文/梁凌

洛阳人只把牡丹称“花”。

春日里,当他们呼朋引伴,咋咋呼呼:“走,看花去!”定是去看牡丹花。桃李梅杏,樱花海棠,是花,但在本地人挑剔的眼里,都不能叫“花”,花即牡丹。花中最洛阳的,是洛阳红。

外地人首次来看花,下了高速公路,出了车站,没看见姚黄、魏紫、豆绿、赵粉这些传说里的名品,却一定能看到许多路边花。

那是一丛丛红到发紫的牡丹花,花梗硬,撑得起硕大的花盘;花梗长,挑得朵儿出绿踏翠。花瓣重重叠叠,一轮大过一轮,且一株能开数朵花。当许多花挤在一起,恰似落了一层紫云,抑或是上天不管不顾,“忽啦啦”倒下了一堆锦绣,一时间,秾芳乍破,香气扑鼻。它——就是洛阳红。

洛阳人见了面,会相互寒暄一下:“花开了。”“是啊,花开了,呵呵……”很自然地取代了平时的常用语:“喝汤了吗?”他们也用各种通信设施,向外地亲友隔空喊话:“牡丹花节开幕了,来看花。”作为一名老洛阳人,花节什么时候开,根本不用翻日历,只消看看街头的洛阳红就知道。

洛阳红开的时候,街心公园比平时更热闹。打太极拳的不看花,但选择了在花丛间起舞;晒太阳的坐在长椅上,在紫色里漂浮;遛鸟的,把鸟笼挂在树上,他自己,却看着花;画画的,支起画架,对着一朵朵花,把头摆来摆去,研究角度。走路人的步子是悠闲的,眉宇间有淡淡的喜气。即使有人不开心,对花叹息几声,叹息里也似乎渗进了几分奢侈华丽,在别人看来,有点儿装腔作势,有点儿附庸风雅。

虽然看花人多,什么性格的都有,路边也全是花,但折桃杏李的有,胆敢摘牡丹的,少。为什么呢,一是花太美,舍不得。二是那么大的花,摘了也不好带,包里装不下,手拿着,会被人嗤之以鼻:“切!”总之,你偷一朵牡丹,就如同江洋大盗。

三十多年来,我只捡得一朵洛阳红,不知是哪个不解事的孩子摘了又丢。我把它捡起来,又心疼又欣喜,挂在腰上,引来许多目光,十分尴尬,只得取下,真想写几个大字“此花非我摘”。想起苏轼的弟弟苏辙,在庭院里种了几棵牡丹,来年花开,他想供奉佛祖,却看来看去舍不得,最后拿山茶花替代了事。真正好花,谁也舍不得摘——美唤起了人性里的光辉。

洛阳红有个传说——武则天称帝后,大冬天传旨:“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齐放,独牡丹不遵。武则天大怒,命火烧之,并将烧焦的牡丹弃于洛阳沟壑中。谁知牡丹得洛阳水土滋润,不仅重生,还更加艳丽,人们欣赏此花傲骨,称其“洛阳红”“焦骨牡丹”。

这个传说至少告诉我们三个信息:古人讨厌女性称帝,洛阳土壤适合牡丹,洛阳红是草根族的花。的确,它在洛阳种植面积最大,是平民花。它开在大街上,让所有人免费看。对于舍不得花钱的人来说,幸亏有洛阳红。牡丹城也因洛阳红更名副其实。对于洛阳红来说,平凡即高贵,有傲骨,却不表现为傲气。作为一朵花,它把自己开到极致,努力过,值了。

荷包牡丹

在牡丹盛开的时候,我与朋友结伴去洛阳牡丹公园赏花。

花团锦簇,五彩缤纷,轻风摇曳,满园牡丹恰似一片花的海洋。我珍重牡丹,脂粉艳丽,纯净如玉,一尘不染。有醉人的娇红,冷艳的素白,恬静的淡黄,还有贵气逼人的雅紫。然而,我最倾心的是那串串紫色荷包牡丹。

枝繁叶茂的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紫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牡丹荷包,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在这里我听到荷包牡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古时,洛阳城东南的汝州西边有个叫庙下的小镇,群山环绕,景色宜人。镇上有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芳龄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所绣荷包花卉,竟招蜂引蝶落案。去玉女家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都被一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己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把它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便长在牡丹枝上了,成了人们所说的“荷包牡丹”了。

有诗云:本是穷乡僻壤生,富贵园里留芳名。花与牡丹同季开,枝叶酷似牡丹形。“朵朵荷包花串串,株株相连波盈盈”.

她是一种相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思念着自己钟情的男人,因为见不着他,就闭合自己的口唇,不开笑脸。

她是一种倾心的等待。以心型的形状,向他的郎君示爱;以血红的颜色表明自己的忠心。

她是一种遥遥的守望。用一生的时间,绣出那一串串令人惊艳又让人的悲叹的荷包。

吮吸着牡丹花的芳香,倾听着荷包牡丹的传说,仿佛看见衣带渐宽的玉女款款而来……不禁吟诗一首:

远守玉关郎不归,深居兰室女仍痴。

初开情窦已心许,欲入梦乡先意驰。

葱指常拈彩丝线,荷包遍挂牡丹枝。

久而化作新花种,赢得骚人赋艳诗。

我和牡丹有个约定

文/张文艳

午后出去散步,看到路边花丛中的牡丹已经萌动抽芽,露出嫩嫩的花蕾,我赶忙蹲下来,仔细观察。春画花,冬描干,现在花蕾初长成,我要好好地看看,把每一个花苞的姿态记在心里。

自从开始学画牡丹,我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了。每天在家里想想看看、练练画画,看着自己的作品一幅幅诞生,看着自己的一点点进步,觉得日子变得快活充实了许多,全然没有了那年病痛中的无助和绝望。

那年初春,我的颈部出现了一个枣子一样大小的疙瘩,医生诊断是甲状腺结节,并且由于是单发且伴有甲亢等症状,要做手术并进行活检。医生的诊断就像是判决书,给我曾经的乐观生活画上了句号,我变得消极悲观、不思茶饭。做手术的前一天,老公陪着我到公园里散步,在花棚的向阳处,一株牡丹已经绽放,火红火红的,煞是喜人。旁边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拿着毛笔临摹,神情非常专注。我凑近一看,一朵牡丹已经跃然纸上,花瓣妖娆,花蕊细腻,叶片鲜活,枝干苍劲,多年来深藏在内心对绘画的渴望一下子被点燃了,禁不住与老奶奶攀谈起来。老奶奶说:“我都七十多岁了,前年开始学画牡丹,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一起画,画着画着就觉得自己年轻了,每天的日子也过得有奔头了。你看,我右胳膊上的老年斑是不是都比左胳膊少啊?”老奶奶兴致勃勃地撸起袖子让我看。她的精神状态真的是比同龄人好很多。

老公拉拉我的手说:“既然喜欢,你也学吧!”

“学吧,学吧,不难,你看,喜欢哪朵画哪朵,多好!”老奶奶鼓励我。

回家的路上,老公搂着我轻轻地说:“手术做完,你就去学,咱们和牡丹来个约定,每年春天咱们都来看、都来画!”

出院后,牡丹已到盛花期,各种色系、各种姿态的牡丹竞相开放,而我也坐到了教室里,跟着老师一起用画笔描绘牡丹的灿烂。

从此,每年春天我都会到公园里,仔细观察,认真描绘,在心里记下每一个时期牡丹的样子,每一株牡丹花朵的姿态,和牡丹赴那个当年的约定。

种一株牡丹在心里,不仅为临摹,更为以盛开的姿态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春天。

花落

【花开一瞬】

日子像老和尚脖子上的念珠,百无聊赖地数过去。转眼之间,又一个十二年过去了。

此时的潇湘,是一个眼角有了碎纹的女子。她深居简出,潜心吟诗,安静作画——她不再是众人口中反复传诵的传奇,更像一个难解的谜。这种清寂如空谷幽竹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了的,但潇湘却甘之若饴,因为她心中的希望从不曾幻灭。

她永远记得那个华衣少年在树下给予她的承诺——“早闻姑娘芳名,他日定将登门拜访。”

他日。可是,竟没有他日。她枯等了十二年。那个少年一直没有来。

可这十二年里,又发生了多少事情?

——外敌入侵,国家命运如系弦上。太子两立两废。一位据说是才华横溢的华美少年,一夜之间被匆匆推到历史最前台。新太子无心婚嫁,专治国事。国情渐有起色,但前景依然难测。

这一年,潇湘十九岁。

——父母双双病逝。病榻间念念不忘的是她的婚事。

这一年,潇湘二十岁。

——家道中落,国势动荡。被迫远离都城,顺江而下,迁居异乡。

这一年,潇湘二十八岁。

但是,潇湘感谢这次远迁。正是这次背井离乡的远迁,成全了她和他在这十二年中唯一的一次邂逅。

当时,潇湘已和家人坐在了东去的扁舟上。她独倚船栏,想看最后一眼这繁华都城。她舍不得离开这座城,更舍不得离开和自己同居一城、共饮一江之水的那位少年。

就在泪水渐渐润湿双瞳时,她突然发现河的对岸,一群白衣素服的人,正在为一位剑客送行。她一眼便在人群中发现了他,英挺俊逸的他面色凝重,神情悲戚,在人群中显得那么卓尔不群。

尽管这样的邂逅是她一直在隐隐期待的,然而那一刻她心里还是纷乱地舞起了烟尘。很显然,他也发现了她,他错愕的眼神已经暴露了一切。

他开始朝她挥手,她也不自觉地回应着,可是她无法发出声音,泪水已经哽住了她的呼吸。夕阳的倒影被江水摇曳得支离破碎,河畔柳树的柳絮在风中簌簌下落,落在他的肩头,落在他的头发上,有的拂过了他的面庞,这使她有了微醺的错觉,仿佛回到了多年前那个青涩和慌乱的年代。

——“早闻姑娘芳名,他日定将登门拜访。”这一别生死两茫茫,何时能再重逢?

他俩仅隔着一江之水,却如同隔着无法跨越的山河岁月。他只能取出一方丝帕,朝她深情地挥挥手,然后轻阖双眼,双臂迎风展开,似要拥抱暌违多年的爱人。这样的深情相拥,她无法触摸,可她感受到了他真切的体温。

船渐行渐远,潇湘看着他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良久,她起伏的心绪才平静下来。他的挥手,他那隔着江水的拥抱,让潇湘在最寒冷的人生时刻,感到了最酩酊的温暖。哪怕仅仅是为了这个挥手,为了这个拥抱,她也决定继续等下去。

时光如白驹过隙,两年又过去了。

此时,敌国已长驱直入,都城危在旦夕。

远居异乡的潇湘,更加缄默,她从容地看着时光流逝,脸上无悲无喜,只剩下沦陷似的释然,和落寞的美。

一天傍晚。

画魂突然叩门拜访。

潇湘很奇怪他是如何找到她的,在这遥远而陌生的他乡。

画魂问她:“你在等人吗?”

她很惊讶画魂师傅怎么会知道自己心底最温软的秘密。她仿佛回到了二十四年前——画魂问她:“你是潇湘吗?”当时她的脑海曾泛起同样的疑惑。而同二十四年前一样,她只是重重地“嗯”了一声。

“那,你不用等他了。他永远也不会来了。但他托我带给你一样东西。”

是那方她再熟悉不过的丝帕。她颤抖着打开,里面包着的是一朵鲜活如初的红牡丹。

有谁知道一朵花凋零时的痛楚?潇湘咬住下唇,双手紧紧攥着那朵重新绽放的牡丹,花瓣被无意识地揉碎了,冰凉的红色汁液沿着手心中的掌纹,一直渗透到她心里。或许,她和他不过是红尘荒涯里的两只蜉蝣,蜉蝣的寿命之短,有如目光交接的瞬间。所以,他们在夜晚的偶遇之后,注定是清晨时分的相隔天涯。

画魂说:“现在,我可以把那幅画完成了。”

仍是那副团扇。仍是寥寥数笔。那春意正浓的花树下,多了一朵早落的牡丹。

一幅画,历经二十四年,方才完成。画魂告诉潇湘,这幅画的名字叫“花开一瞬”。

——所谓刹那芳华,不过只开一瞬。

而那只彩蝶苦苦寻找的前世,竟是那朵早凋的牡丹。

这一年的潇湘,已然三十岁。

画魂继续问道:“如果给你一个生命的轮回,你是否会再用二十四年来等待这个人?”

潇湘想了想,点头说:“我会的。如果生命真的会有轮回,我依然会去等他。”

画魂看着她,缓缓地说:“潇湘,你想的事情,不要说出来,也不要去做。很多事情,一说就破,一做就错。即使再有一个轮回,你依然会等来一个失望的结局。”

而此刻的潇湘早已心静如水。画魂的话,她没有反驳。她只是想,其实他错了,她真的不介意再等一个二十四年,因为她已经等过了二十四年,她知道这并不是人生中无法丈量的长度;何况那个雨夜的记忆,已经足够温暖她新的一生。

她在心里对自己说,不是所有的相遇都有完美的结局,也不是所有的失约都会让人觉得寒冷。那个在出梅入夏的葱茏岁月里匆匆遇见的人,让我们就这样彼此遗忘吧;只是,请你在生命下一场轮回的某个雨夜,来到同一棵花树下,请你不要刻意将后背置于雨中,请你牵紧我的手,让我们依偎着彼此的体温,在牡丹醉人的清香中,遥看华年,飞逝如烟。

守得国色分外香

文/松松

曲中闻折柳,春色未及看。下午漫步在街头巷尾,花圃里牡丹的枝叶正翠绿地舒展着,可洛阳红、二乔等早开品种已盛装谢幕。和煦的十里春风,吹落了片片花瓣,落英缤纷,彩蝶飞舞,铺就了一地花雨,也写满了洛城人的几许惆怅与无奈。

我伫立在花坛边,脑海里涌出陆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词句来。花期如此短暂,我还未来得及欣赏花王娉婷袅娜的风姿,她已香消玉殒,留下四季轮回的漫长期待。

也许,美好的事物总有缺憾,就像卢舍那大佛残缺的双臂。她慈眉善目俯瞰芸芸众生,千百年来笑看着花开花落。哦,岂止是牡丹,我们每个人亦是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过客……

“这开花的时间也太短了呀。”我正凝神遐思,身后传来一声叹息。我扭头,原来是一名环卫工人。他提着蛇皮袋,不停弯腰弓背,捡着人们丢弃的塑料袋、饮料盒、烟头等垃圾,见我长时间驻足,以搭讪的口气发出同样的感叹。

“可不是嘛,花开花落二十日呀。今年花开得又早,啧啧……”我搭着腔,仔细打量他,五十多岁的样子,面目黝黑,沉淀着经年累月风刮日晒的痕迹。身着橘红色的劳动服,一道浅黄色的反光带很扎眼,那是他们夜间作业时提醒司机的安全线。

此刻,牡丹的凋零正让我落寞,便心不在焉地与他闲谈起来。他告诉我,他们分两班上岗。早班从早上五点,一直到中午一点,等到晚班的同伴来交接。晚班一点一直到晚上十点以后。他说,牡丹文化节,就像一家子过大事哩,外面来了那么多客人,咱更得把里里外外拾掇干净呀。

我惊讶了。惊讶的不是他们每天的劳动时间之长。我的惊讶来自他朴素的主人翁意识。一个环卫工人,其貌不扬,文化程度可能也不高,说起牡丹文化节也没啥大道理,却朴实无华,直率本真。

他坐在花坛边,不时直直身,说,昨天他上的是早班,一大早发现前一天夜晚的渣土车把路面抛撒得像牛皮癣,害得他和七八个同伴忙了一个多钟头。中午快要交接班时,班长接到任务,说一外地游客装有重要物品的包丢失,公安部门从监控查出包被扔进垃圾箱并已被装入垃圾压缩车,车已经被叫停,需要帮助扒出来。于是,他们又义务出了一把力,还不错,总算找到了。

我心中满是感动,正想接着攀谈,他站起身说:“不跟你聊了,我得去西头转转,负责的路段好长呢。”

他顺着路边走了,留下的是橘红色的背影。夕阳的余晖正浸染着整个城市,他很快就淹没在人流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像他那样的无数的环卫工人,辛勤护花耕耘忙,守得国色分外香。在我心目中,那背影正是最美的一抹落红。

养牡丹 也是养心

文/张利芳

去年从朋友处讨牡丹一株,朋友一再嘱咐我:“第一年移种的牡丹不适合开花,如果有花苞了,不要可惜,摘掉吧。”

牡丹长势很好,一天一个样。后来真的长出了6个绿玉似的花苞。我摘掉4个花苞后怎么也不舍得再动手,就留下了两个最饱满的。

天晴日暖,花苞慢慢膨大露出了白白的花色。又几日已是含苞待开状态,就差一口春风了。

然而花苞就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再下来竟逐渐萎缩枯掉了。

这不肯开花的牡丹,使我想到了和牡丹因缘极深的武则天。传说,因牡丹坚持花有节令,需遵循而放,拒绝在隆冬开放,违了武皇“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的旨意。武皇大怒将牡丹挖根焚株后,贬出皇城,流放洛阳。牡丹在洛阳的北邙入土扎根顽强地活了下来,这就是“洛阳红”的前身“焦骨牡丹”。后来,花形富贵端庄、花色清丽多姿的牡丹在洛阳被广泛种植,大放异彩。我想人们赏牡丹不仅爱她的绝世风华,更重要的是她傲骨铮铮,宁折不弯的品性。

想到这儿我内心倒也释然了。花有花的坚持,不违自然;人也应有人的秉性,莫忘初心。

李白的清平调把牡丹和杨贵妃写得交相辉映,贵妃的美用花来比喻,花的美以贵妃来衬托。红颜只属于遥远的大唐,可惜了!而牡丹,穿过历史的风烟一路款款走来,如今不再是帝苑的专宠,花开之时,公园街角到处都能看到她的美丽,再没了“一枝红艳露凝香”的孤单。

我虽然生长在洛阳,每年看牡丹也方便,但还是想拥有一盆属于自己的牡丹。养牡丹不仅是养一株植物,也想在养的过程中更真实地体味花的大气、沉稳,养好自己的这颗心。

今年我的牡丹还是没有开花的迹象。夜读聊斋,知道开白花的牡丹叫“玉板”,是一位勤劳伶俐又聪慧异常的姑娘,喜欢下棋。罢了!掩卷入梦观棋去,也许“玉板”姑娘棋下得尽兴了,明年就会开放在我的花盆里弄一番春光了!

难忘四月牡丹情

文/李学军

四月的洛阳,以牡丹为背景的大舞台上,来自四海九州的花痴循序登场,他们或吟诗述怀,或放歌抒情,对牡丹的爱,随着灵魂飞扬,释放在春的花海。

20年前,也是牡丹盛开的四月,我认识了一位叫丹的本地姑娘,我们一见钟情,很快进入热恋阶段。

正好那时,牡丹花会开幕,我便斗胆邀请丹一起到洛阳王城公园看花。

我和丹看花的日子,天气特别晴朗,游客熙熙攘攘,各种牡丹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手牵这位叫丹的少女徜徉在牡丹王国,赏国色品天香,心情无比激动。

当我们来到牡丹仙子雕塑前时,一位照相师傅走过来问是否拍照。丹说五块钱太贵,不拍!我说必须拍!于是,在照相师傅的指导下,我和丹选好景致,在牡丹的陪伴下,留下了爱情的见证。

照完相,见不远处,有一美女在作画,我们凑近去看。谁知,那一看,把丹看到了美女画笔下的宣纸上,美女还为我们画了一张牡丹图。

那年四月,我真的很感激牡丹。因为牡丹,我和丹情定终身,牡丹,成了我和丹的大媒人。

一年后,我和丹结了婚。那年月,我们乡下还没有拍婚纱照的,因此,在我们的婚房里,就把我们俩的合影、画像、牡丹图,都挂了起来。

后来,搬进城第三年,在四月牡丹花开时,我们到洛阳重新补拍了婚纱照,就把最初的合影取下来藏了起来。而丹的画像和那张牡丹图,被我挪进书房里,至今还挂着,我常常如读牡丹诗一样读着。

转眼数年过去,洛阳四月的牡丹越开越旺,面积越开越大,品种越开越多。我听说,牡丹文化节,给洛阳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牡丹,年年给洛阳说着大媒。

又到牡丹花开时,我对丹说:今年咱们全家老少都去看吧!丹笑得很灿烂。

那年牡丹送我情,我爱四月洛阳花。

还想洛阳看牡丹

文/孔祥秋

最早看到的四条屏画是兰莲菊梅,那画是墨画,或浓或淡的黑,挂在城里我家一个亲戚的书房里。画是裱了的,用紫檀卷轴镇住,舒舒展展的确实很雅致,让人心生喜欢。但我感觉哪个地方是有些别扭,不对了自己的心思。再见到另外一幅四条屏的时候,上首的已然变成了牡丹,我的心怦然一动,这就对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不喜欢兰花,那素衣淡妆的身姿其实很亲切,俨然是自家的姐妹。这草本的花朵清雅却毫无傲气,正好自自然然地放在心中,而不是挂在墙上。

牡丹,不是我心中的花。那种雍容华贵,绝不能是私已的。花开谷雨,便惊艳了天下。如此光照人心的花朵,怎么可以成为窗下床前的私家赏玩?悬挂于厅堂之中,恰恰是牡丹应该让人仰望的位置。我一向认为,牡丹是大家的,应该得到众星拱月似的拥戴才对。牡丹,贵为国花也便是如此吧?

我在很多地方见过牡丹,却让我觉得少了点什么。说来第一次到洛阳,竟然是缘于自己的一次疏忽。从外地回家,原本应该到郑州转车的,不想竟然错到了洛阳。于是我在这座古都城里见到了牡丹,虽然很是匆忙,但那牡丹的圆润丰满让我惊讶不已,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国色天香。看了洛阳的牡丹之后,才恍然大悟,大多数地方的牡丹是散养的,多了些俗野之气。洛阳牡丹是有一种帝王之气的,很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是有那种我花一开百花朝拜的威仪。洛阳“名园代出”,牡丹多是那园林中的花枝,也就如同装裱了的字画,是上了档次的,多了大气的格调。一错之缘,让我爱上洛阳,爱上了洛阳的牡丹。

洛阳是有历史,四千年的建城史,一千五百年的建都史,那是世界的高度和长度。河图洛书上那些神奇的点线,也正是这片土地智慧的脉络。奥妙的古文明,注定这里成为世界的焦点。最初的中国就是指洛阳,是为天下之中的意思,自然吸纳着四面八方的灵气。这里的道路是很发达的,自古就有无远不达之说。水,有洛水,有黄河。也许是大运河开通之后,更加平衡了这里的阴阳之气,所以四处飘荡的牡丹在隋朝开始向这里迁徙。牡丹是很古老的花朵了,可就是一直混迹在草莽之中,和那无筋无骨的芍药挤在一起。也常常连同荆棘一起被割砍,散在骄阳下煎烤,而沦为生火做饭的烧材。洛阳,临水而不潮腻;向阳而不干躁,来到了洛阳的牡丹终于找到了最相宜的地方,在这座有着灿烂文明历史的城市里璀然盛开,绽放出耀人心目的光芒,成为“独立人间第一香”。

说到牡丹,大家都会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杨玉环。那古时的四大美人,是各有名花相倚的。西施当为莲花。想她浣纱的时候,那水洗的纯静当是仙子一样的。即使最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的归隐,凭水照影,还是水中之物,水来水往,自在凡尘之上。貂婵说是菊花应该是对的,她出身清寒,又逢乱世,四望满是落叶飘飘。虽然陷入王侯之门,却依然是草根之命,花开一季,再不知影踪。每每提到貂婵,我却无端地想起蔷薇来,却又说不出什么理由,该是那乱蓬蓬的枝条影响了我。昭君应该算是梅花了吧?寒风里一站,披了雪的斗篷,花开琵琶曲,也算是形象。可不管是西施、貂婵,还是王昭君,自然是天生丽姿,人间翘楚,可又有谁能和杨玉环争牡丹之名呢?

牡丹是富贵之花,是盛世之花。唐宋的时候,正是历史的好日子,牡丹花那时开得最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唐诗也好,宋词也好,那绸缎般的词句都是无比精彩的,层层叠叠像极了那牡丹的花瓣,装点着洛阳。花是国色,诗词是国韵,交相辉映,真真正正是鼎盛的景象。大唐时节,花开也盛,是否就暗合了杨玉环的大红大紫?她那丰腴的身姿,往花丛中一站,果然让人就分不出哪是牡丹哪是美人了。贵妃娘娘醉酒,不是花醉,却是醉了天下看花的人。盛唐之花,也就是倾国倾城了。杨玉环出身也算名门,扬名宫都,果然是那富贵之花。

洛阳是有好风水的,正是牡丹的圣地。想那杨玉环虽然打小就是一个美人胚子,却是到了洛阳之后才一天天丰满起来的,从此出脱成倾国之花。说到牡丹,我们不得不想起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武则天。传说因为她一时的盛怒,竟然让人将园中的牡丹连根拔了个净光,贬于洛阳。于是邙山向阳的山坡上,才有了那富丽堂皇的姹紫嫣红。武则天本来是很喜欢牡丹的吧?当她登临宝典、面南背北之后,毅然定都洛阳。武则天也应该是花的,可她是霸王花,不是牡丹,是不符合了这里的风水的。更何况洛阳不是长安,这里是牡丹之都,毕竟是牡丹的地盘了,曾经贬斥牡丹的武则天,怎么还能强势起来呢?再之,或许她与牡丹本就是相克的吧?所以她的大周也便很快地叶落根枯了,而牡丹却是越来越盛。武则天的皇帝梦败碎于牡丹花丛之中,这是很有味道的。说来武则天也算是命硬了,和牡丹争这花中之王没死于非命就很不错了。后来的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则弱了许多,一有这样的想法就很快被诛杀了。

十三朝古都,六朝陪都,这样深厚的底蕴使洛阳处处散发着富贵之气,就这样一直滋养着牡丹。正是这种富贵之气,才使洛阳的牡丹永远不会憔悴。洛阳,这“河山拱戴”的地方,确实是牡丹的福地。外地那些普通的牡丹一移到洛阳,立马就色香俱佳,成为上品。这里的牡丹移栽到外地,很快就会退化。寒瘦之地,是断不可能养得出这富贵之花的。马嵬坡,的确是一个很荒薄的地方,所以到了这里,那贵为牡丹之身的杨贵妃也就在劫难逃了。身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想来他是懂得河图之理的。顺生逆死,他已别无选择,只好顺了六军将士的心愿。杨玉环呢?她是非常聪明的,又在洛阳生活了那么多年,她也懂那生死之理。可那时那刻,她逆也是死顺也死了,天地之间,她已毫无生路。牡丹根是可以入药的,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杨娘娘一死,消了许多人的心头之怒,解了玄宗的心头之结,也正是前前后后应了牡丹的一生。一个人,一朵花,是多么形象的相互映照?花开的时候,照耀盛世。断根而去,却解了朝代的一个症结。这,就是牡丹的宿命吗?每每读到这段历史中的章节,我在扼腕叹息的时候,常常臆想杨玉环不离开洛阳多好啊,虽然皇家花园里会少了这枝奇芭,但她也许就没有了那断根之灾,哪怕她老到百岁,也定是红颜如花。

小时候喜欢画画,但不懂什么,总认为鲜艳就好,所以就喜欢画花,什么样的花也敢大红大绿地涂抹。不过,我是没有画过牡丹的。

那该是鸡年的春节前,有一张《吉祥图》的年画卖得特火。那画其实画的是一只大公鸡,那鸡金毛红冠的确很威武。那么多的人围在画前,都说那鸡画得真带劲、真喜庆。我也一直看那画,但我看的不是那鸡,而是鸡身后的那株牡丹,那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质没有因为只是一种陪衬而失减一分。痴迷地喜欢那牡丹,但却没有买下那画。我家那时候在乡下,家里是养了许多鸡的,总感觉鸡乱刨乱挠的,若是到了牡丹花丛中,那花岂不被糟蹋得一踢糊涂?

第一次在家中见到牡丹,是哥哥结婚的时候。那时农村的日子还很清寒,家中的铺盖都是自家织的粗布。为了给哥结婚,娘特意到集上买了块细布料做了新被,那被面上大朵大朵的牡丹华丽无比,锦锦绣绣铺了满床,哥那泥墙草顶的新房也就富丽堂皇起来了。

画上的牡丹,被面上的牡丹,虽然有色无香,却让我对牡丹更喜欢了,因为我相信活色生鲜的牡丹一定更美。对于牡丹越是喜欢,越是不敢动画笔,怕伤了那花。后来,得到一截鲜的牡丹根,兴冲冲地种在篱笆墙下。那根在春天里发了枝条,只是叶子很薄瘦。奶奶说,咱这荒地茬子没有地气,是养不成牡丹的。那牡丹果然没有开得半片花瓣。后来见到洛阳那美伦美奂的牡丹,我更不敢有画牡丹的念头了。听说洛阳有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们大都以画牡丹为生。他们和牡丹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心神相同,画出的牡丹当然有色有香,大受欢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牡丹在很多地方都有种植,可兴盛衰败却难成气候,多是色香散淡了的,想来就是坊间所说的地气不足吧?人们在形容牡丹的时候,大都用国色天香这词,我觉得这很不准确。许多地方的牡丹是有些清瘦的,担当不了这样的词语。当我看了洛阳牡丹的时候,才知道那里的牡丹才叫倾国倾城。哪怕不是花开的季节,往那牡丹丛中一走,也会感觉到一种王者之气。“要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千古洛阳,厚德载物,所以才托起一代又一代王朝,养育了一个又一个风云于历史的大人物。正是那王侯之土,才能培植出那花中之王。洛阳有最适宜的地理,其实也有最适宜的人文。一辈一辈的洛阳人是最懂得牡丹的,所以经他们的手调教出来的牡丹,都是天下一顶一的大美人、大贵人。

洛阳牡丹,贵为国色天香是名副其实的。无论是黄是白是红,还是那紫那黑那绿,哪一种色彩都美不胜收。那香,减一分则素,增一分则荤;那色,浓一分则肥腻,淡一分则寒瘦,每一朵花都是恰到好处的盛开。这样的美,怎不让天下人喜欢呢?如果有机会再到洛阳,我一定好好地观赏一下牡丹,在那里多逛上几天,看看能否沾上些富贵之气,也不枉了我对牡丹的一腔热爱。

读城笺·风物

文/维摩

如果以一件物品代表洛阳,那必是牡丹无疑。

少年时,我曾羞于谈起牡丹。似乎这种花因为象征富贵而流于庸俗,一旦沾上,就再难高雅起来。在白衣胜雪的年纪,有着神经质般可笑的精神洁癖,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左右,说出自己都不懂或是违心的话。

关于牡丹,多数人跟我一样,受了周敦颐《爱莲说》的影响。“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仅仅一个“众”字,就让敏感的少年萌生了万千抵触。象征“隐逸”的菊花、象征“高洁”的莲花,自然是人中龙凤,选择这些花,会显得与众不同。选择牡丹,就意味着泯然众人,是很难接受的。

那就折中一下,选择梅花吧。这是一种开在漫天飞雪中的花,天生具备“为有暗香来”的低调,似乎是“知识分子”的不二之选。事实上,梅花确实是很多中国人喜爱的花,犹如清癯的高士,让人生出许多瘦弱的联想。

既然瘦弱是美,丰腴又何尝不是?

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个道理。梅花与牡丹,似乎是两种审美的极端,一种是极致的简约,一种是极致的雍容;一种是极致的单纯,一种是极致的浓烈;一种是极致的内敛,一种是极致的开放。因为极致,所以动人;因为动人,所以都“宜乎众矣”。

置身于四月,置身于这座城,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宜乎众矣”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字,蕴含着怎样一种壮阔的风情。“姚黄流金三千顷,魏紫铺玉十万家。”看花的人潮涌动在大街小巷,大街小巷充盈着缤纷的色彩和醉人的花香。所有关于灿烂或繁华的注脚,都可以在这里轻松找到。这座古老的历史之城、传说之城、诗歌之城,此刻变成了牡丹之城、繁花之城。

一千多年前的今天,花的艳潮也许正在盛世大唐的桥边陌上、宫内坊间肆意流淌。整个城市都在为它疯狂。人们簪花而行,狂歌痛饮,醉卧丛下。诗人们酒气萦身,呼朋唤友,肥马轻裘,踏花归去,一路写下荡气回肠的句子。还有从各地赶到中原的王侯商贾,他们为求珍品,争相竞价,一掷千金,珠玉如土。甚至还有胡姬,那些容貌艳丽、装束奇异的外邦美人,三五成群,嬉笑而来,性感的嘴唇发出浓重的域外口音,火辣的腰肢缠着香艳的异域风情,故意挑逗着京都少年们炽烈如火的目光。

在那徜徉花海的人群里,或许有怀才不遇的青年李白、情窦初开的太平公主,或许还有你前世心仪的翩翩少年、妙龄少女……

或许,这才是“国民之花”的动人之处。

最早的牡丹,或许代表了爱情。三千多年前,在《诗经》的暮春里,青年男女们互赠牡丹和芍药来表达心中的爱慕。与今天热恋中的情人们热衷于消费玫瑰这种价格不菲的舶来品相比,古人显得多么朴素、雅致。或许是因为这种花朵艳丽饱满、光彩夺目,与热烈的爱情有着气质上的契合,用她来形容情人,胜过一切语言文字,因而当仁不让地成了“爱情之花”。

很难想象,雍容华贵的牡丹出身贫寒,长在乡野,历尽磨难。欧阳修曾写道:“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原来,牡丹早先算不上什么名贵花木,仅仅是普通百姓灶膛里的柴火而已。

谚语云:“牡丹长一尺缩八寸。”牡丹当年新枝的上半部分到冬天自行枯死,仅剩少量木质化成枝,这样的生长规律,恰与“厚积薄发”的传统哲学一致。俗话说:“牡丹舍命不舍花。”当牡丹在不适当的季节移栽或营养不足、环境骤变而难以生存时,就会积聚全身之力,让花朵盛开,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世人,然后心甘情愿地死亡。这虽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进化和繁衍后代的本能,但这种行为与人的美德何其相似?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在洛阳,城市的浮华与历史的光芒可以渐渐剥落,唯有牡丹依旧盛开。

我有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父亲军装整洁、英姿焕发。那时,他还没结束漂泊,但已对洛阳心仪许久。那是他第一次带我们一家人来看花时的留影,留影的地点,就在最负盛名的王城公园沉香楼前。彼时的我,还是在他臂弯里吮吸冰棍的小孩子,对于眼前的这座城市没有任何概念,更不知道,几年以后我会被她接纳、养育。

我的儿子,跟那时的我年龄相仿,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他外婆家的村子里,有一片种牡丹的大田,所以他早早地就见识到了这种花的绚丽夺目。与那些生长在田野里努力开放的细碎的花相比,在他的眼里,只有牡丹这样灿烂的植物,才配得上“花”这个名字。

与牡丹

文/侯志锋

当我从广州坐上那趟至西安的列车驶进中原,我被中原的辽阔之美震撼了魂魄,刚才还在湖北境内看到的水田,什么时候竟然悄悄隐去,无边无际的青纱帐在我的眼中铺排开来。此时知道车已进入河南邓州。玉米,还有麦子,缓缓地展开了中原大地绿色的画卷,美轮美奂,像漫无边际的清水把我的五脏六腑清洗得干干净净。觉得天天映入我眼帘的南国风景只是小家碧玉,中原的大风景才是真正的女汉子。正在怀想中,车又驶进一个美如画的城市——— 洛阳。在车上观望,洛阳的楼不是很高,树木盖过楼房,整座城市都被绿荫掩隐。

车隆隆地驶过,而我的心却走不出洛阳这座城市。洛阳,小时候它就走进我的心中,不光是因为它是中国多个朝代的首都,我心中的洛阳是与牡丹联系在一起的。那年,我十岁,翻阅了一本《中国古诗故事》,从此我的心便和洛阳绑在了一起,至今念念不忘。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女人是最接近美丽一词,花是美丽的,人们有时候比喻女人“美丽如花”,用“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比喻女人跟了与她不般配的男人。武则天美貌如花,我们在电影《武媚娘》中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媚娘是女人中之王,牡丹也是花中之王,可能命中相格,媚娘在冬天的雪景中下令上苑的花连夜开放,只有牡丹花敢抗旨。媚娘随众妃去游上苑,百花都遵旨开了,只有牡丹依然故我,媚娘红颜一怒,把牡丹贬洛阳邙山,与坟为伴,判永日不得开放。但牡丹到洛阳之后却开得更欢了,各品种的牡丹争妍竞艳,火了洛阳城,赞牡丹的诗词后来竟让洛阳纸贵。媚娘后来还是把首都从长安迁至神都洛阳。

花王不愧是花王,后人还把牡丹喻为国花。然而史料这样记载:“隋帝辟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飞来红、一拂黄、延安黄……”据传隋炀帝见牡丹宛如美人,恨不得揽入怀中。问花工:“此为何花?”答:“木芍药(当时牡丹名)。”隋炀帝怒曰:“俗!送给我就该姓隋,以后称之隋朝花!”所以牡丹又名隋朝花。

照这样说来,并不是武则天把牡丹贬邙山洛阳才有牡丹,而是在武则天之前就有了的。不管怎么说,洛阳是牡丹之城这是事实。

那次坐车与洛阳擦身而过,但我在武媚娘曾经居住的长安城认识了一位洛阳籍的文友。回南方后,与她在网上谈文学、谈人生,更谈牡丹,谈到了洛阳牡丹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话题。牡丹古时候品种并不多,后来各种颜色的品种都有了。传说中的黑牡丹,是武则天下令百花在冬中开放,牡丹违旨,武则天下令用火把它烧了,后来牡丹就烧成煤炭一样的黑花魁。然而我洛阳的文友说,武则天也是女人,女人一般都怜惜花的,怎么忍心去烧花?

文友说,来洛阳看牡丹吧,一年一度的中国牡丹花会又到了。为了心中念念不忘的洛阳,为了牡丹,还有我心中的另一个秘密,我又坐上那趟从广州开往西安的列车。在洛阳站下车,文友早就在出口对我挥手微笑。文友是位年轻美丽的女子,美若娉娉玉立的赵粉,比下了电视上的武媚娘,远远地就飘来香气,因此洛阳这座城市在我眼中越来越生动了起来。

去邙山镇,先是去古墓群,我心中武则天时代的牡丹,是贬到邙山跟坟墓为伴的。在古墓园沉思,先人的古墓是历史的黑白画图,画进了朝代的沧桑变迁。在洛阳,一路上都有牡丹映入眼帘,邙山花海,万亩的花海是何等的壮观!中原不光有无边无际的青纱帐,还有浩浩茫茫的花海,各种牡丹品种争相竞艳,它们是否奉着媚娘武帝的圣旨?

我身边陪伴着一位比武媚娘还要美丽的洛阳女子,感动得使人落泪。牡丹花会人潮涌动,人头与花成海,她在我眼里却是与众不同。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在车站里依依不舍,我的眼角流出了泪。她用手揩去我脸上的泪,在进口处挥手又挥手,直挥得我心生疼。

她送我一盆小小的牡丹,说是她最喜欢的赵粉。那株小牡丹还不懂得开花,我把它带回南方,日夜浇灌。待牡丹开放,若可你能来南方,也会看到在南方开放的洛阳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