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大家的文章

2022/12/18经典文章

关于大家的文章(精选11篇)

你忘不了的不是我,是我们的曾经

两年前,我们在一起。相处了一个月就草草分手。

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我们很合适。

但是,这只是大家觉得。

我们在一起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了吵架。埋怨对方。

后来你有过很多女朋友,但也都时间不长。你会和大家说,

其实你最喜欢的还是我。

然后我开始对大家反驳你的话,因为我觉得我们并没有什么难舍难分的感情。

高中之后,你的话又在高中同学中流传。

我不再反驳。

因为我从来都没相信过,现在连解释都不想解释。

记得你前一阵又问我,我们还有可能吗。

我说:没有

其实你并没有多放不下我,你放不下的只是最早的青葱岁月的影子。

也许我并不像其他女孩一样,顺着你,说些酸甜的情话,而只是吵架吵架。

这样的我让你觉得我们之间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要明白。

我并没有什么不同。

你忘不了的,只是一段过往的感觉,一段过去了的曾经。

兄弟,该走了

文/潘冬

还记得那是凉快的早晨,我们走在那个走过无数遍的围墙墙角。

我走在前面,还有几个走在后面。那天大家心里都不高兴,不是没有抢到附近网吧空调吹着冷气的位子,也不是没有遇到走在街上的漂亮的妹子,而是那个炽热的阳光射在自己的肩膀上,望着右边的行驶着车辆的马路上,一道刺眼的光芒射到眼睛里,让人的眼睛睁不开。我们迅速的望了望前面,垂着头向着校门口走。

我们从教室里出来,外面依旧成伍结群,有的空着手和傍边的人聊天,有的胳膊夹着厚厚的一层棉被,也有的和傍边的男的聊的非常开心,这两位应该是伴侣。而我们这几位好像格格不入,大家今天心里都不是很愉快,所以一直在保持沉默,沿着一条不能再熟悉的水泥路,一直往前面走,到了寝室门口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个男的,男的似乎认识我们,看见我们好像很急的样子跟我们说,喂,你们还不走啊,里面的人都走光了。我们不以为然,继续保持沉默,但到了里面才知道,其他班的几乎都走了,只剩下几个零散的人嘴里笑着和傍边的人一直在讲话,好像有打算似的。

我们走进自己的寝室以后,发现里面都很乱了,我打算立即收拾一下,卷着包裹走人,但是跟在后面的明辉坐在自己的床上,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我一下子对着明辉嚷着嗓子,你怎么还不走啊。

他好像一点也不在意,轻声的说,歇一会儿。

我说,不要一起走吗?

他皱着眉头说,你们先走吧,我善后。在他的对面吴凡说,干嘛一个人走,一起走不好吗,以前大家不是经常一起出去吗?

吴凡的一句话把大家说愣了,大家面面相嘘,坐在床上的明辉似乎想说什么。

明辉终于抛开一切顾虑,掰开了嘴皮子,说,大家有没有想过,这走后,我们都靠什么维持生活呢。

高个子小天说,这有什么啊,老师上课不是说了,大家按着自己规划好的去做。小天放下了自己的包袱,走到明辉的跟前说,兄弟,不要烦啊,要是在外面遇到什么麻烦,找我们啊。明辉没有做声。

我草率的将自己的衣服,塞进包里,想立刻离开这。

我坐着25路公交车,离开了学校,在汽车站找了老家的汽车,一路经过五个小时,才到了我家的那个领域。到了家,看到了我的妈妈,喊了一声,便上了楼。几个小时的路程,让自己柔软的身体已经感到身心疲惫,我躺在自己的床上,身体像是蒸发了,变成气体,一直往空气清新的地方飘去。

没睡到几个小时,我拖着身子,走到自己的靠椅上,坐下,对着写字桌上的电脑,鼠标不停的滚动,点进了浏览器,找到招聘网站,在里面筛选适合自己的工作。

我记得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服务员,那时是因为我想从底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直到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我记得那份工作做起来特别吃力,虽然操作简单,但是要的都是一些体力,和耐力。做了将近一年,发现这份工作没有什么前景,就放弃了。紧接着我找了第二份工作。

第二份工作是会计。会计工作就是每天对着电脑,统计和归纳一大堆各种各样的数据,许多文件整理好以后,还要交到经理室去,有时候老板觉得做的不好,会对着你哄上几口,那时我的心情简直糟透了,想做错事了一样,全身都不敢动一下,稍微动了一下,就感觉不自在。就这样,我的第二份工作,因为不适应老板的责备,离开了这家工作。那两份工作工资都不高,加上自己也喜欢玩,身上的钱根本不够花。之后,我找了很多工作,很多工作都没有做好,一直没有按住性子把一份工作做下去。

现在我从事了金融工作,每天不到几个小时,都能赚上好几万,但是心里一直都高兴不起来。不是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对自己的过往有太多的憧憬,往事就像坐在车上,望着窗外,不断掠过去的疏影。仿佛从中得到了解答一样。那时才觉得自己是成功的。

不知道明辉,小天,吴凡他们怎样了,好久没有在一起了。当离开校园时,他们最后一次的脸庞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时,我的内心是酸酸的。我不知道他们现在都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他们还是不是想当初奋斗时的一样,不愿意放弃,不愿意失败,不愿意被人瞧不起,不知道他们现在还是不是内心一直存放着童真。

这些对我来说,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往事已经过去,心里装着是眼前的一片景色。

我望着快要下山的太阳,心里是那么的轻松,踏实。

谜底

文/周宏禹

上高中时老师讲的一个谜,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学校搞勤工俭学,一周两节劳动课雷打不动。学校后山缓坡一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种上了淮山、油莎豆。油莎豆是用来榨油的,这种油含有大量的油酸、亚油酸,是植物油上品。但油莎豆易种难收,收割时要挖开泥土捏碎一颗一颗捡出来,十分费工。

那天下午的劳动课就是挖油莎豆。时值初秋,骄阳似火,师生几十人一字排开,我旁边正好是校长、班主任和教数学的林老师。大家一边挖一边捡,不一会,汗水、尘土就蒙了一脸。林老师见活儿枯燥、场面沉闷,提议轮流讲故事解解困。校长很赞成,并自告奋勇先讲。校长兼我们班语文课,他就讲了杜牧的《山行》一诗,他讲得绘声绘色,一下子把大家引入了诗的意境,手上干着泥巴活,心却在寒山、白云、石径、枫林里遨游,感觉轻松多了。轮到林老师,他讲《西厢记》,描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缠绵的爱情故事。这在那时是个新鲜事啊,让这帮看惯样板戏、正值青春萌动的少男少女既好奇又羞涩。林老师接着用说书人的口气说道:后世有好事者,给这个故事题了一首诗,诗曰:待月西厢一寺空,张生普救去求聪;莺莺失却佳期会,只因红娘不用工。林老师意犹未尽,话锋一转,深情地说:这首诗妙啊,不仅描述了《西厢记》故事里的人物关系,而且还是一个绝妙的字谜呀,现在大家猜猜,猜中的我奖励100块钱。这一重赏,一下子炸开了锅。

林老师当时的工资也就50来块钱,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攒两个月的工资才够,大家以为林老师是开玩笑的。可林老师很认真、很坚决,再三声明绝无戏言。大家就这么忙活着,议论着,一个个跃跃欲试,又一个个垂头丧气,没有一个理得出头绪。一个半天的劳动课就要结束了,在场的师生没有一个猜出个子丑寅卯来。林老师说,这样吧,大家回去继续猜,一个月内猜中奖金有效。

就这样,大家带着谜面结束了半天的劳动课。

在我们学校,大家知道林老师可不是个简单的人。上世纪60年代的中山大学五年制数学系毕业生,还专修了3年英语预备出国深造的,因为国家政策变化的原因,他被下放到偏远山区支教,打碎了这个广州学子的留学梦。但他给我们的印象总是充满了活力,学校的篮球队他是教练,学校的文艺队他是指导,在同学们的眼里,他是全能的。他讲课从不带课本,带几支粉笔走上讲台就开讲。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根据他的数学逻辑教学。他一会严密演示公式、原理,一会天马行空,文史哲混搭。我清楚记得他讲过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听他讲过熊庆来“熊氏无穷数”“华罗庚优选法”……我们从他那里,听到了一连串闻所未闻的中外科学家的名字和事迹,连他讲的字谜也不同寻常。

有一天数学课,林老师像往常一样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那天劳动课讲的字谜谜面:待月西厢一寺空,张生普救去求聪;莺莺失却佳期会,只因红娘不用工。他说今天是一个月的最后期限,现在能猜中的,100元奖金马上兑现。他见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一个认领这笔重赏,就说那我开盅了,随即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字:徽。

这下大家恍然大悟了,但也没什么后悔的,因为这帮山娃子没有一个看过《西厢记》。这四句诗每一句一个偏旁部首,就“莺莺失却佳期会”不明显,因为隐藏了“莺莺”姓崔。

这件事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高中毕业当年我去当兵了,学校不久也停办高中,教我们课的老师陆续调走了。后来打听到林老师先是调去地区高中,然后落实政策回到了广州,在华南师大做了教授。可惜我还是一直都没联系上他。

然而,这个字谜我一直记在心里,我也在一些场合给我的战友、同事讲过,也都没有一个猜中,我也从没有开过盅,只有一次例外。

那是我在军校当副校长的时候,去一个教研室跟几个教师闲聊,提到了我的林老师和那个字谜,我说你们这些讲师、教授应该可以猜得着吧?我走时还是没有一个人有答案。

第二天我从那教研室门前走过,一位年轻讲师叫住我,说那字谜他猜着了,是安徽的“徽”。这是几十年来我见到的唯独一个猜中这个字谜的。我很高兴,他也高兴!

2016年是我们高中毕业38周年,在老家的几个同学发起同学聚会,这次林老师来了。他虽年近耄耋,但仍身板挺拔,精神矍铄。席间,我提起当年挖油莎豆讲故事猜字谜的事,林老师一脸惊奇,对我说你记得那么清楚?这是我当年在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报纸中缝看到的字谜,当时我记了两个,另一个没什么特点,后来没记它了,唯独这个我一直没忘,没想到演绎了这么一段故事。

我们的大家

文/李珍

家,对于我们而言就像大海,融进了太多的宽容和理解;家像船舶所能依靠的岸,在我们疲惫不堪时总能停下休憩;家也像陈老的树根,无论叶子如何随风飘摇,总有一天也渴望落叶归根。

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这个大家有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姐姐和姐夫,还有我的小家。“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婆婆作为《弟子规》的第十代传人,也用同样的家训时刻要求后代。家庭之间关系和睦,幼尊长、长爱幼,我们朴素平凡却明事理、有担当。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受长辈们的熏陶,我们大家庭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我们认为,只要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就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家中二哥二嫂平时在外地打拼工作,家里的一切事情无暇顾及,为了不让他们被家中事务分心,大哥、大嫂主动承担了整个大家庭从日常到节日等很多事情,家里家外操持得有条不紊。而我们其他兄妹,更是尽己所能,与父母分忧、与长兄共担家中事务。在我的这个家庭里,虽然各自的性格、文化、志趣有所差异,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冲突,大家能互相体谅,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对于岗位的责任与担当,不仅有父母树立的榜样,平辈的兄弟姐妹以及当下日渐成长的下一代都继承着言必行、行必果的好习惯。让我引以为豪的是,家中的成员上到大哥、二哥,下到侄子和外甥女,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勤奋,兢兢业业。不但在为自己的小家打拼,创造美好的生活,也为我们大家付出着爱与辛劳。我们在敬爱中互相学习、关怀中携手进步。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我及时学习和了解与工作相关的一些知识,努力学习各种本领和专业知识;在当下的岗位里,我也能主动适应环境、改进方法、遵守制度。跟同事们在一起,也会像在家中跟兄弟姐们一样相互促进。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从弟子规开始,家训中总会提及诚以待人的邻里相处之道。真心待人是我们全家的处事态度,我们一家人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们都热心帮助。我们一家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创造美丽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以贫富区别待人,不以片面之词妄加评论。

同时家里成员积极义务献血,至今累计献血1900CC。家中一直传承着将公益心融入家庭教育的传统。守家礼、守行规、守国法、守道德公益。事虽小,勿擅为,家中常说恶小仍需戒,自己坚持了底线,家中便坚守了幸福。家礼之于我们小家如此,公益之于社会大家如斯。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我们的家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大嫂是我们生活能手的榜样,经常能变废为宝,一直以来勤俭持家,把我们大家的事情规划、处理的井井有条,从不铺张浪费。过节我们总是聚在一起,一大家人,吃着大嫂包的饺子、包子还有各种好吃的。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提高生活品质并不是肆意浪费、挥霍,这样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还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中,帮助下一代学会辨别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需要的事物我们在合适的时机去满足,想要的事物我们先辨别再决定。就像《弟子规》中写道:“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弟子规》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总体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弟子规》中的很多内容是契合的。而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经典古籍,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先贤哲思,更加深了我们对国家的崇敬与热爱。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家长是孩子的标尺,家长只有喜欢学习、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树立并延伸这标尺的长度,才能给孩子丈量出更多向上成长的空间和可能。时代的进步是不可逆的,分科治学虽是这个社会传承大量知识文化的现行方法,但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新知。不仅为了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更是家庭文化持续进步、保持活力的重要环节。古人说:“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境界可能不及此,但依然位卑不怠,通过不断地自身迭代,使自己对于这个家庭、对于我的单位、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能持续贡献。我的家庭能够形成这样的氛围,不仅是我们的幸运,更是能够继续影响后代子孙的长期工程。

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美丽和谐。这就是我们的大家:平凡但不卑不亢,普通但幸福安康,朴素但温馨和睦。

三两饺子

文/孙春草

又是一年冬至时。每每这个时候,便会情不自禁想起那顿难忘的“饺子宴”。

在古城西安,饺子馆可谓遍地开花。然而在母校学子记忆中,还是长安南路饺子馆的饺子更鲜香美味,余味悠长。那味道似乎已刻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愈久弥香。

长安南路饺子馆曾经位于母校大门口。店面不大,是一家平价餐厅。除经营各种饺子外,附带卖十余种凉菜。刚上大一时,每次饭点路过这家饺子馆门前,总是被一股浓烈的油泼辣子的香味所吸引。常常忍不住放慢脚步多朝里面看两眼,大多时候都座无虚席,人声鼎沸,像极了老陕人一贯豪迈爽直的性格。

那时,我们宿舍共八个女生,只有两人来自大城市,其余家都在农村,大家平时生活很节俭。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学校食堂解决,很少有机会在外面吃饭。上大学之前,家在陕西渭北的我根本不知道冬至还有吃饺子的习俗。大一那年快到冬至时,来自天津的舍长早早提议,约我们宿舍8个姐妹冬至去长安南路饺子馆吃顿团圆饺子,大家欣然同意,并细数着日子,期待着冬至这天早点到来。

记得冬至那天格外寒冷,大风裹挟着落叶遍地飞舞。那天上午的时间也过得分外漫长。终于等到中午放学时,我们齐刷刷在宿舍楼前集合,连宿舍都没进,就一路说笑着集体前往饺子馆。

当大家坐定,服务员让点菜时,我们每人都不约而同地点了三两饺子,而且很自觉要成不同的馅料,有白菜大肉,莲菜大肉,芹菜大肉,萝卜羊肉等等,酸汤的,蘸汁的,种类繁多。那时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饭量着实有点惊人,吃半斤饺子根本小菜一碟,但大家似乎都明白“物以稀为贵,食以少为鲜”的道理。在顾及味蕾的同时也照顾了自己的钱包,三两饺子三元钱,在我们看来不算太奢侈。

那日饺子馆的顾客特别多,等待时间较长,一个个都有点坐不住。可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我们没有一口干掉一个那样狼吞虎咽,而是以女生特有的矜持谦让着,大家互相分享,一人夹一个,先咬开一个小口,仔细咀嚼一下是什么馅的饺子,再蘸足了汤汁慢慢品味,边吃边讲自己老家的一些风俗和趣事。那顿被我们称为“饺子宴”的大餐吃了很长时间才结束。那么冷的冬天里,一个个吃的微微冒汗,前所未有的舒畅和满足。

之后也去过这家饺子店很多次,但都不是集体总动员去的,少了那种热闹欢腾的味道。几年之后,因学校周边环境改造,长安南路饺子馆最终不复存在。而那年冬至的三两饺子,却让人终生难忘。每次姐妹们聊起,都无限感慨。那种冬日里的温暖,足以让我们珍藏一辈子。

冬至是季节的一个片段,季节是人生的一个画面。我知道,我们怀念的不只是冬至的那三两饺子,更是纯真美好却又回不去的青葱岁月。

生活的无奈

我一直以为生活就是自己的,并不关他人的事儿。但近一段日子总是被人认为我早已不是地球上的人,我不知道难道他们已经见过地球以外的人,怎可这样说我。

同事的儿子娶了我校一位女同事,打算在今年的暑假完婚。我告知办公室里的同事,他们大笑,大家笑我说等人家孩子生出来了,也许我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又 一日,邻居们都在楼下大声嚷嚷关于水表与水费问题,我正好经过,心想不关心一下,就这样走了也不好,听了几分钟,只听其中一位邻居谈到扬州电视台的着名主持人“小六子”的死讯,我睁大眼睛,这么一个大活人,他主持的节目无论是收视率还是他的出镜率都是扬州之最了,怎么会一个人就没了,后来大家都又说我是否还生存在地球上,我无语。

最让我有此尴尬的是上次去连云港,因为论坛同志晚上先集中一下,第一次见面,大家作自我介绍时有位姓孙的五十岁上下的人对我说,哎呀,你也是教初中数学的,我们应该比较熟,我睁大眼睛,我并不认识你。他也有些尴尬,后来据他说当晚他多喝了几杯,出语有些狂妄。也是在后来经朋友介绍,原来他就是我们数学苏教版教材的编委之一,而我们江苏一直就用的是苏教版,因此现在想想他说的并不为过,而是我,我是知道有这样一位作者,但其人我又怎能认识,还有姓孙的也多了,我又怎能联系的起来。还记得当时朋友将他带到我的身边,介绍我们这位数学界的泰斗,他见到我后,对我朋友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说的你的朋友就是她!”真的,那一刻我真的是无地自容,我连连道歉,但我知道我解释再多已于事无补,我也不想再补了,有时我就是这样的固执。

我想,生活就是自己的,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不必苛求!

见面会小记

文/小熊~

今天,晚上,在明亮的路灯下,在月亮的陪伴中,伴着音乐厅优美的音乐,思源2013正式起航。

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家庭聚会暨社团见面会,看着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听着一声声爽朗的笑声,心情真的很好,觉得带这个社团,有你们的参加,我很庆幸,也很欣慰。

我站在中间,你们围过来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肩上担负的责任,也突然又重新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当我说着社团规划,说这一学期的计划,你们认真仔细捕捉信息的眼神让我小心翼翼并且认真负责的讲述着,描绘着未来的思源蓝图。有些事情因为时间我没有说的很详细,你们可以从QQ或者群里问我,随时解答。跟你们讲解礼貌问题之后,你们鼓着掌向师哥师姐问好,觉得你们无比可爱。好了,是不是气氛有点沉重呢。

其实今天的小聚会很愉快,也很意犹未尽,从大家迟迟不肯离去看得出来。你们的自我介绍很精彩,喜欢朗诵的、喜欢古文诗词的、来自甘肃的、安徽的……你们让我充满期待呢,希望看到你们发光发热。

接下来的自由组合,1~9选男生来分组,大家很守秩序,也很积极,以后你们会是一个整体,一起讨论,一起讲解,一起比赛,so you should unite.每个组之间比学赶帮超,每个人之间比学赶帮超,这样你们才会从中愉快的学到东西。你们聚在一起,互留手机号,脸上挂着愉快的笑容,感染着我都不忍心打断,但是时间有限。

分组之后,师姐的演唱又将活动推向小高潮,再次感谢前来观看并申以援手的慧慧,小光的天使的翅膀唱的婉转深情,小乾的绅士般的演唱让我记忆犹新,晓桐潇洒的坦荡荡也是很给力哟。

第一次家庭聚会因为时间紧迫,没有玩小游戏,在这里跟大家道个歉,以后有机会一定带大家好好玩,买了点东西给大家,不要嫌弃。跟大家在一起很开心,所以一开始忘记拍照的事情,是我的失误,抱歉。

最后,我们的聚会定格在大家迟迟不肯离去,慢慢一开脚步的画面。

今晚,是愉快,难忘的一晚。

以后,是丰富,多彩的相处。

三分之一个知己

文/马温

知己需要彼此坦白,可是人最不习惯的就是坦诚相见。从北京猿人起就有了这个习惯。先是不喜欢身体的坦诚相见,后来扩大到内心世界。人从猴子变成人,这个进化史,就是不坦白史、不老实史。

总之,文明越高级,人际关系就越冷淡。偶然哪个时代产生了一两对知己,就会成为轰动事件并作为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知己之间说话不要修辞,直白,说的都是朴素的话,朴素的话有热情。不朴素的话就像一根树枝,上面长了许多叶子,要预先将叶子薅掉,才能塞进炉膛烧出火焰。两个说着话的人,如果说得很精致,让你想到诗,想到格律、曲牌和平仄,或想到欧式长句,嘘,他们肯定不是知己,因为他们穿了太多衣服。

鲁迅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大家都希望有知己,谈情说爱有红粉知己,喝酒打牌有蓝颜知己,同性的要有,异性的也要有,数量还要多些,这几乎是很多人的共同愿望。——可是,且慢,这并不是鲁迅的愿望,鲁迅的本意是,有一个知己就十分十分地好啦。

一个人若是吹嘘他有许多知己,他一定是黑社会。正常人没有也不需要有那么多知己。

拥有一个知己是很麻烦的事。你要会说短句子,开门见山,短兵相接,但我们平常不这样说话,我们更习惯更擅长的是另一种虚情假意言不由衷的说话方式。两个知己碰到一块,说啊说的,其中一个不小心说出一个长句子或优美的比喻,这就不像知己了。

知己之间是牢不可破的么?我倒觉得,知己之间是最经不起碰撞的。知己的模式有三种,强强结构的,一碰两败俱伤;一强一弱的,一碰之下,石头还在,鸡蛋破了;弱弱结构的,两个鸡蛋相碰,还是必有一损。

知己要知无不言,但很多时候,知己变成知趣识相,变成知冷知热、知进知退,变成知情不报、支支吾吾,心窝里的话一句也没掏出来。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家都有自保心理。知无不言从来都会带来危险,避险是一切事物的本能,两辆互为知己的汽车碰撞时,哪一辆会不打方向盘?

有人说我没知己,不要以为这是他的谦虚;有人说我的知己不多,不要以为这是他的自责。其实,一个人没有知己,多半是他自我放弃的结果。不是绝对找不到,是他知道找到以后的绝对后果。能够找到而不找,这样的人比找到知己的人聪明。

在我的社交圈里,大家都自觉地不说“知己”这个词,但这并没有让大家的交流成色打了折扣。我很欣赏这种用词的节制感,我们更常使用的是老朋友、老同学、哥们姐们,这些词说起来没有心理障碍。

说知己,鲁迅是绕不开的话题。“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话的要害在“足矣”。足矣就是大喜过望,因为知己是稀缺资源,侥幸轮到一个就是无边幸运,不该再有什么觊觎;足矣的第二层意思是,有一个知己就够了,应当及早收手,不能贪得无厌。知己不是钞票,钞票越多越好,知己多了反会出事情。鲁迅的很多论敌都是他原先的知己,鲁迅在交友上的失误还是可圈可点、教训深刻的。所以说到处朋友,他真的没什么信心,甚至可以说,他的内心是有阴影的。

“得一知己”对鲁迅都是奢望,对普通人就更是一件难事。我当然想拥有知己,可是数量是多少呢?如果等于零,那我的人生孤独寂寞冷,太失败,如果等于一,这可是鲁迅追求的境界,我怎么可能和他比肩?所以,我的目标是:0<知己数<1,比如拥有三分之一个知己、半个知己或0.75个知己。这样低调的目标,实现的难度小。

你不完美,我不介意

文/草浅紫

你不善言语,默默地看着她们,感动得说不出一句话。其实也不需要说话,如果你心里有一点感激,她们会感受得到,并且以一句轻轻松松的玩笑话回应你。你不会尴尬,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春风春雨润物细无声,就像夏天会有骄阳秋天会有落叶,就像你和她们原本就是姐妹。你不完美,没关系,我不介意,没有人会介意。

清明小假期过后,大家陆陆续续返校。国道207大塞车,从石板一路塞到南塘,大约七千多米的长龙,于是我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才回到学校。害怕晕车,上车前没有吃饭,只是略略地吃了几口粥。坐了半天的车,肚子饿得很,回到宿舍第一件事便是向舍友们诉苦:“肚子好饿啊,好饿啊……”话未说完,各种零食飞奔而来,红色的小苹果、甜腻的太妃糖、软绵的小蛋糕、清冽的橘子……

你能想象到那种像电视里加了特技的效果吗?一堆零食如同果粒橙广告里的果粒一样划过半空,齐刷刷地落到你的面前。我的眼前便是这种“盛况”。

这个宿舍永远不会使它的任何一个成员挨饿,这是我加入209舍以后最强烈的感受。不管是谁,只要说出一个“饿”字,立即能够收到小山丘一样的零食。我常常为舍友们的小举动而暗暗泪流满面,在她们面前,我们不需要很矫情地说那些空无的客套话,只需要做最真实的自己就好。她们会原谅你的缺点,并且张开双手接纳真真实实的你。

我的脾气很奇怪,平常是温和的,说话亦不敢高声,可是一旦发怒,便是火烧三千里,四周生灵无不涂炭。有一次与一个叫“阿杏”的女孩发生了争执,结果将她骂了个狗血淋头。那时要做早操,她找不到校服,便来问我有没有看见她的校服。那种质疑的眼神令我无名火起,一时隐忍不住便骂了她:“是你自己平时丢三落四,怎么怪到别人的头上!”

她很委屈,坐在椅子上,头低低的垂着,三秒钟后眼泪肆虐地往下流。我不去看她,推门,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宿舍。

路上的树木青翠,草坪是静默的,阳光安静地普照大地。校道上人来人往,却出奇的寂静。微风一阵阵吹来,扑到人的脸上,似乎这样会令人更清醒些。

我是对的吗?我应该这样骂她吗?她只是找不到校服,她只是,只是随口问问而已,不是吗?既然我都知道,那么为什么还要生气?

也许我该向她道歉,然而最终没有。接下来的那几天,我们形同陌路,尽管天天见面,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理睬对方,也不去关心对方任何的事情。可时间是很奇妙的东西,慢慢走,慢慢走,竟然可以将矛盾缓缓化解。我们不知不觉地和好了,忘了是由于什么原因,或者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记恨彼此。和好后的我们更亲密了些。在那以后,她常常调侃我的“凶恶”,只是谁也知道她从来没有真正厌恶我。

日子平平淡淡地过去,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永远有细碎的、温暖的小故事日复一日地上演,滋养我们的生活。我们会一起逛街,一起到学校附近的新湖公园散步,一起讨论衣着搭配。我的穿衣品味很差,因此常受到舍友们的“诟病”:太土、太幼稚、太不协调,诸如此类。有时因为实在“受不了”有这么个不会穿衣打扮的舍友,只能将我拖出去买衣服,从鞋子到衣服到发饰再到整体搭配,声称要将我彻底改造。买了一条裙子,没有鞋子可以相配,她们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家的珍藏给你,眉头也不会皱一下。某次穿了一条咖啡色格子短裙,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鞋子,有些苦恼,对面床铺的女孩子不声不响地从书桌底下一双高筒靴子,递来:“拿去穿吧。”其潇洒程度不亚于金庸小说笔下的豪侠。有时会为了配你的一件上衣,不假思索地将某条裤子送给你。我的衣柜里原本并没有很多衣服,后来都是她们一件一件送的,渐渐堆积起来。

协会机构有事情要忙,绝不打扰。倘若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只需要问一句,立即会有答复,速度绝对比上网到360浏览器提问的速度要快上无数倍。哭泣时,跑到走廊蹲角落,准备独自痛哭,她们从不问你为什么,只是陪你蹲下来,一句话也不说,静静地抱着你的肩膀。你若哭一个小时,她们会陪你蹲上一个小时,你若哭三个小时,她们也会不言不语地陪你。如果要倾诉,她们随时在你的身边,细心倾听你的烦恼,如果不肯说出口,也不勉强。她们只是想让你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就在那里,一直在那里,你不会是一人承受悲伤。

小论文写好后,会顺便替你打印。电脑出了问题,会自然而然地替你修理,或者找人修理。坐在椅子上,会冷不防地吻你的发鬓,然后由衷地赞美你很可爱很善良。体能测试练习跑步,会在下课后拉着你到操场狂跑几圈。点点滴滴,都是最真最纯的小事。

我们专业要学习舞蹈与幼儿舞蹈,老师常会布置课外作业,让大家分组,各组自主编排舞蹈小组合。我们宿舍是第一小组。组内几个舞蹈精英,很有天才的潇洒与觉悟,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至于像我这种连左右手都不甚协调的“舞蹈天才”,则是非常艰辛非常痛苦。全组人的水平因此被拖低。但这没有关系,真的。

我被选为了小组长,带着大家练舞。不懂编排没有关系,隔壁床铺的妹子会替你选好背景音乐,舍长会彻夜研究舞蹈动作,自愿当“高级教员”,组员们随时会热情得像打了鸡血的僵尸一样手舞足蹈地帮忙。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动作不熟悉也没有关系,多练几遍,再多练几遍,直到你完全熟悉为止。若被老师表扬了,是所有人的功劳,大家心里都清楚得很;若被批评了,也没关系,大家一起承担,仔细听清老师的要求,一点点改正,力求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不会是孤立的、无助的。在这样的群体里,你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勇气,支撑着你走过挫折,逐步成长。

画画时,你的线条杂乱无章,影响了整体的美感,她们会凑过来,告诉你怎样涂写才能均匀地给画上颜色,夺过你手中的笔,细细地画,角度如何如何,力度如何如何,线条走向如何如何,一一讲述清楚才让你动手示范,过关了便算合格。

你不善言语,默默地看着她们,感动得说不出一句话。其实也不需要说话,如果你心里有一点感激,她们会感受得到,并且以一句轻轻松松的玩笑话回应你。你不会尴尬,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春风春雨润物细无声,就像夏天会有骄阳秋天会有落叶,就像你和她们原本就是姐妹。你不完美,没关系,我不介意,没有人会介意。

那是秋末时节,太阳淡淡地照着地面,空气干爽,我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所学校,领到同一间宿舍的钥匙,在学二区A栋209舍邂逅。

一年半以后的今天,我们已淡忘了相遇第一天的场景,似乎没有喧哗的介绍,也没有隆重的相见仪式,只是很自然而然地,我们成为了舍友。八个女孩子,不知不觉相亲相爱起来,彼此调侃,彼此关爱。

大学宿舍

文/易露露

今年儿子考上外省一所比较理想的大学,因为年龄尚小,我和老公一起送他入学。一路上,儿子一如既往的淡定,俊朗的脸上一副稚气未脱的无所谓表情,仿佛这根本就不是去上大学而只是一次很平常的外出似的。然而,办完入学手续后,走进宿舍的那一刹那,儿子突然“哇”的一声兴奋起来,也许是第一次身临大学宿舍的新奇感所致,不亲临现场,无法体会大学宿舍里新生的心情,那一刻,我发现了儿子脸上的曙光。

那是一个整洁通透的四人间宿舍,标准的上床下桌, 四张崭新的床桌整齐排列在宿舍左右两边,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又像是在等候新朋友的检阅,在同一边的两床中间是阶梯,显得特别的高大上。我一边帮儿子整理东西,一边听着儿子跟宿舍同学的交流,心弦像是被拨弄了一般, 记忆像决了堤的洪水般, 随着熟悉的宿舍味儿蔓延开来,脑海里倏地浮现出大学时代的一幕幕……

刚上大学那会,我的年龄也很小,宿舍也是四张床,不过,那时候是简单的上下铺,一个宿舍共住八个人,来自八个不同的地方。起初,大家都很陌生,彼此间很客气,也很好奇,宿舍里,大家一边沉浸于自己的学习,一边陶醉于彼此的分享,挺惬意的。互相熟悉后,宿舍便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本宿舍为英语集中营,凡本宿舍成员,每天进入宿舍后,都必须讲英语,否则,罚拖地板、打开水等。于是乎,每次进宿舍时,大家都分外小心,生怕说漏嘴讲出中文被罚,刚开始那段时间,经常有人忘记,经常有人被罚,挺搞笑的。有时候,为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点,一边手舞足蹈地说英语,一边还在不停地查字典,后来,慢慢地,大家都习惯了在宿舍里用英语交流,习惯了一起记单词、一起讲英语。不知不觉中,大伙的词汇量突飞猛进,英语表达也越来越自然流畅。现在回想起来,挺欣慰、挺留恋那段日子的。

卧谈会是宿舍文化的一道经典,那时候,卧谈风气甚浓,平时在宿舍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各抒己见,从地方特色到校园生活,从兴趣爱好到花样年华,从四大名著到诗歌散文,从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从美好理想到日常琐碎……平日里,一些浪漫的话题为单调的宿舍生活染上了一抹鲜艳,卧谈会很愉快,大家把各自的喜悦一点一点地洒在空气里,有幸福的味道。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宿舍里五颜六色的床帘赫然呈现,五彩缤纷的帘子把宿舍分隔成几个独立的空间,薄薄的一个窗帘,像施了魔法一般,给宿舍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微妙的神秘感,大家都喜欢在帘子里做自己的事情,有人在帘子里安安静静地看书、,有人在聚精会神地刷题,有人在一往情深地写信,有人在如痴如醉地听英文歌曲,还有人在里面叽里呱啦地跟老乡低声聊天,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似乎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帘子里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床帘像保护伞似的,让它的主人有了更多的私人空间,在帘子里可以丢掉一切伪装,回归真心,做最真实的自己。当年,我特别喜爱自己那草绿色的碎花帘子,它呵护着我,在里面安静地读了很多喜欢的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宿舍里的几大美女都有了各自的男朋友,宿舍里不时地有了帅哥出入,周末及节假日,室友们开始频频有了私自的活动。每逢周末晚上,几乎大家都被邀出去约会了,宿舍里只剩下孤零零的我独守空房孤战书城,有好几次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都差点被外面怪异的声音给吓着了,为了安全起见,也为了整治那些晚归者,我特意在宿舍门上加设栅栏,开诚布公加收开门“手续费”, 敲诈了不少因外出约会而晚归的室友及其男友的苹果与梨子,至今让她们耿耿于怀。

那时候,很少有人去宿舍找我,只偶尔有家人和亲戚出差时顺路去看一下我。参加校刊文学社后,认识了一位师兄,他留着光头,因为组编稿子的事去宿舍找过我几回。后来,害怕被室友误解、笑话,我开始有意回避那位师兄,还主动退出了校刊文学社。现在回想起此事,感觉当年大家都挺幼稚的,也挺愧疚于那位师兄。

很多人都有过大学宿舍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宿舍风格,很多人都有自己知心的室友,然而,却很少人用笔墨将它记录下来,很庆幸,喜欢记流水账的我用零碎的文字将它详细地记录了下来,时值今日,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文字里依然闪烁着旧时光的影子,时常令我陶醉,让我回味。

你在哪个群

文/夏学军

“你在哪个群?”我发现身边不少人见面开始如此打招呼了。如今网络交往深入人心,各种群应运而生,真正做到了“人以群分”的境界。

我自然不甘落后,加入的群有十几个:舞蹈群、羽毛球群、摄影群、文友群、读书群、徒步群等。群主在群里组织活动,一声“吆喝”,大家便从网络上走下来,相聚在一起,彼此不问出处,不论身份高低、职业贵贱,统统称呼网名,好像相识许久的老朋友,一见如故。

我喜欢这样的交往,不带一点世俗的色彩与功利,为的就是健康、快乐、逍遥。我最喜欢的是徒步群,每个星期都有活动,大家利用双休日的时间,集合在一起去近郊徒步。这不需要太多的体力,也没有什么强度,更没有探险因素在里面,只要你身体健康,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那就来吧。群成员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决不让一个人掉队,深深的友情如同美丽的风景一样醉人。

刚开始的时候,老公见我每星期都要出去,回来后精神焕发、满面春风,怀疑我不是去徒步,是参加了什么传销组织。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带着他参加了一次户外徒步活动,他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现在只要有时间,就和我一起出去,没想到无形之中加深了夫妻感情呢!

“发现世间的情和美”是摄影群的活动宗旨,群友用镜头记录着身边的点点滴滴。群主还不定时地请摄影界的高手给群友讲摄影知识,鼓励大家在群里晒自己拍的照片。春天,我们去公园拍百花盛开,夏日去海滩拍蔚蓝的大海,秋天去枫林谷拍满山的红叶,冬日去原野拍白雪皑皑。每半年举办一次群友摄影大赛,大家纷纷拿出最满意的作品,意境最美的照片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参与的快乐和美的熏陶。

有群友把我拉到一个公益群里,让我有机会和弱势群体近距离接触。我们去敬老院劳动、慰问,帮忙收土豆,也表演歌舞;冒雨去平顶山捡拾游人扔的垃圾;自愿为家庭困难的病人捐款。这些活动让我充分感觉到付出是多么高尚的行为,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离不开这些群,它把网络社交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真实化了,通过健康、有趣的互动活动,改变了生活中人情味缺失的现象,那种久违了的清澈透明感,温暖了我的生活。

清风明月,我们相约,紧紧相随,握紧双手,满眼的风景,和你们一起看遍,美好的祝愿,送给每一位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