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的文章
关于精神的文章(精选10篇)
论科学的人文价值
导论。作者对科学的人文价值作了广义的理解,即理解为科学对人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和价值。作者认为,我们谈论“人文价值”的“人”应当是“现实的人”,而不能像许多西方人文主义者那样,将“人文价值”仅仅局限在文化价值或精神价值的范围内,只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当然,也不能像许多功利主义者那样,只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因为“人文价值”还有“文”的含义,这里的“文”主要是指文化,当然也是人的精神生活。论文的基本框架就是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作者试图通过考察、探讨和研究科学的技术价值(第三章)、经济价值(第四章)、文化价值(第五章)和精神价值(第六章),较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科学对于人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和价值。探讨科学的人文价值的意义在于:①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特别是科学的人文价值,并从人文价值的高度把握科学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的辩证统一;②有助于超越狭隘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狭隘的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促进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从而为新世纪树立一种新的科学观和文化观。
第一章:对科学的人文价值的忽视。
在当代,有两种科学观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一种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另一种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科学观有两个最显着的特征:一是实证主义;二是科学主义。尽管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并没有否认科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并十分强调科学的认识意义,但是,这种科学观的确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将科学看作是一种超越人类历史及其文化母体的“事物”,这样一来,当实证主义者强调认识(科学)世界和体验(人文)世界的截然区分,并竭力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科学本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也被大大地忽视了。以培根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科学观有两个最显着的特征:一是工具主义;二是科技主义。尽管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也十分关注人,但是,它将科学仅仅看作是一种工具,并从工具的角度来强调科学对于人的物质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看不到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因而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的自身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于是,也大大忽视了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
第二章:对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
与上述两种科学观相呼应,也有两种文化观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一种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另一种是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有两个最显着的特征:一是反科学主义或反科技主义;二是非理性主义。当他们强调只有艺术等人文文化才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才体现真正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不但不具有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反而同人文精神是对立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所谓的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分离和对立。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也有两个最显着的特征:一是反科学主义或反科技主义;二是泛道德主义。现代新儒家关于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要比其他任何流派更加绝对、更加泾渭分明。于是,当现代新儒家竭力推崇“儒家精神”,批判科学只专注于向外、只专注于用,因而有背于人及其人文精神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第三章:论科学的技术价值。
科学具有两个最重要的传统:一个是重功利的技术传统;另一个是重理想的精神传统。功利主义科学观和理想主义科学观分别根源于并代表着这两个传统。尽管功利主义科学观有其严重缺陷,但是它无论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于科学本身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①它突出强调了科学的技术价值,强调科学不仅应当服务于人类,而且能够服务于人类;②强调科学必须根植于社会,并从社会需要中获得巨大的动力和支持。当然,研究科学的技术价值,特别是研究科学的技术价值和人的价值关系问题,不能回避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问题。但是应当看到,无论如何,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要比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大得多,深远得多。科学的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的深刻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同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息息相关。首先,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其次,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是使劳动真正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赢得充裕的自由时间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人们扩大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的必要条件;最后,无论是人类从自然力中获得解放,还是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或者同这两方面相联系的思想解放,科学都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第四章:论高科技的人文意义。
随着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与人的价值、人文价值将得到更进一步的融合和一致。高科技的人文意义在于:1.促使“知识价值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而导致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而经济知识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济的人文化。具体表现在:①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和资本;②使教育变成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③将生产劳动的过程变成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劳动与人的自身发展趋于一致。2.高科技将有助于人类摆脱资源与环境危机的困境。具体表现在:①高科技将被直接运用于开拓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从而为人类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开辟广阔的前景;②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帮助人类走出传统的工业经济即自然资源经济的困境。3.高科技及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知识经济将为人的自身发展开辟广阔前景:①人类的生产劳动的自由度将会大大提高;②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将进一步大大拓宽;③人们将拥有更加充裕的自由时间和更加丰富的生活内容,并使自己获得更加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五章:论科学的文化价值。
尽管理想主义科学观也有其明显的缺陷,但是它无论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于科学自身的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①通过强调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有助于人们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科学的价值及其社会功能;②通过对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强调,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科学的目的和动力。可以说,功利主义科学观和理想主义科学观两者具有明显而重要的互补性。要全面地理解科学的动力、目的和社会价值,就应当在科学的两种传统和两种科学观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关于科学的文化价值的问题上,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在当代西方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和以萨顿为代表的科学历史学对科学的文化价值的理解,基本上代表着一种较为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往往带有浓厚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并对科学的文化价值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然而,自60和70年代以来,包括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历史学在内的元科学观点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其变化趋势是从实证主义、科学主义逐步走向人文主义、非科学主义。于是,科学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地位似乎越来越遭到贬低、甚至否定。如果超越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狭隘视野,便不难看到,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一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并是别的文化无法替代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至少具有五种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①认识意义和认识价值;②思想意义和思想价值;③智力意义和智力价值;④精神意义和精神价值;⑤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第六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是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一旦超越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便不难发现,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作为一项认识活动,它体现着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精神;科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它体现着在智力上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的崇高的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它体现着为人类的幸福、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精神。因此,科学精神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也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一是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理解;二是为沟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从实践上看,有助于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而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唯有精神长流传
文/庄学
青铜器,是3000多年前工匠们的作品。橘色的灯光柔和地打在这些珍品上,似梦似幻而又具有通透感。它们形制各异,器具表面的纹路和线条,甚至一些花鸟、人物,如同高天流云,使人击节赞叹。
凝望这些精美的青铜器,让人不由得想知道,使它们散发出熠熠光辉的工匠们是何样的人,他们有着何样的大脑和何样巧夺天工的手,是如何椎心泣血地制作而留下这些瑰宝的。恍惚中,一个个如明星样的人物出现在眼前:鲁班、欧治子、莫邪、张衡、庖丁、黄道婆……还有那些数不清道不完的三百六十行中的“状元”们。
膴膴周原,堇荼如饴。其实,何止周原,根植于中华这块土地上的文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在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中就发现了铸铜作坊,西周时期洛阳北窑的铸铜作坊面积达10万平方米,也是优秀工匠们麇集的地方。他们是中华民族肌体上一根根骨骼和柔韧的脊梁,在历史的天空中,流化成为“唯实笃行、精益求精”几个大字。
铸造青铜器,首先制模,在模上雕刻出清晰精美的花纹和复杂的线条甚至还有人物花卉;其次是翻制泥范泥芯,阴干烘焙;再次组装、固定与浇灌……最后是加工、修正、磨去毛刺。每一个工艺环节都需要极高的手艺与用心,一环废而全盘皆废。黏土与砂是需要配比的,工匠们经过了多少次多少年的试验烧制,才达到了理想的程度?我想其中的艰辛、磨难与反复,是我们这些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对于那些形制、图文复杂的器具,工匠们早在3000多年前,就发明了“分铸法”,即二次铸造,将那些诸如把手、提梁一类小的构件事先铸好,然后将它们嵌在待浇铸的器物主体的范内……如果说,青铜器制作的技艺是工匠们的筋骨的话,那么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则是工匠们的风骨。
多少帝王将相转眼成空,唯有默言的青铜器们为古代工匠以及他们所践行的精神,扬起了凝重且骄傲的旗帜。穿越历史的通道,“奇技淫巧”渐进到了现代科技,但是蕴涵其中的“工匠精神”则永恒不变。一个精心铺好地砖的工人与研制卫星上天的科学家,同样因为“精神”,而为人们所尊敬。传承的中国工匠们不仅仅是手工业者,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朝圣般虔诚的心。
如今,远大前景已擘画。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应该是具有创造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精神。历史可以回顾,科技可以发展与更新,唯有精神长流传。
从傅园慧受热捧说起
文/公方彬
奥运游泳选手傅园慧接受媒体采访过程中,因为表情包和不加修饰的话语,引来微信圈刷屏,其微博圈粉速度更是惊人……
既非决赛耀眼表现,亦非打破世界记录,甚至未破亚洲记录,为什么傅园慧受追捧程度超过金牌得主,以至于我们猜测她将就此成为网红,成为本届奥运会最受欢迎的中国选手,一颦一笑都会引来粉丝围观。
何故?你可以从中读出国人看奥运的心态和价值观在变化。我们每个人乃至全民族的内心,已经强大到超越“金牌情结”,而更关注竞技体育或者奥运精神的本质,等等。
其实,傅园慧受追捧的主因不是竞技表现——尽管她很优秀,而是她的本真深深感染了大众。她在无意识中作出的自然反应,很好地折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诠释了好的品质。因此激发了人们有意识反应(即便很多人不是那么清晰),人们随傅园慧而动的是,原来我们都可以这样本真,并且我们可以在这种本真中享受人生乐趣,消解生活的压力和精神重负。
一般而言,网络舆论场容易发酵,但任何导致发酵的酵母,一定是基因层面的、人性层面的元素。这些元素在一定条件下显现出来,与人们的兴奋点、敏感点相契合,形成效应。当然,大众的兴奋点有浅层与深层差别,但不管浅层还是深层,总能触动一些人的神经,并且触及层面越深,影响就越大越持久,当进入人们心灵深处,就会化为共鸣。
傅园慧的表情包与未经雕琢的话语,展示的当然是个人的品质,问题是这种品质触及当下社会问题——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快,我们的收入不断增长,已经获得了更多的物质享受,为什么幸福感并不强,幸福指数没有伴随收入的增加而增长,甚至精神上的痛苦在加深?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我们迷失了方向,陷入严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功利所困,自然缺少傅园慧那样的本真。一旦我们理解到或相信,拥有了傅园慧那样的本真,就能够实现精神束缚或精神痛苦的自我解脱,那么接受傅园慧、追逐傅园慧也就变得自然。
的确,我们需要观察和思索。在世人眼里,中国人很有钱,但幸福指数一直低位徘徊。近年来,媒体公布多个问卷调查数据,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排名,幸福指数一直不高。不久前,有记者在北京地铁观察300多名乘车青年,没有一人脸上有笑容,因此感叹:“这还是男人吗?”其实,中国的男人女人都较少洋溢发自内心的笑容。这或许与我们属于内敛的民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缘于精神迷失。
因为文化传统、价值系统、社会和家庭教育与社会转型诸方面的原因,我们社会的个体和群体皆出现了多重失衡,其中最严重的是精神和物质的失衡,或者欲望与实现能力的错位。规律表明,人的能力和欲望相匹配再高的欲望都是合理的,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如果能力远落后于欲望,必导致痛苦。人的大多痛苦就是来自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欲望。傅园慧的“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和“我心满意足”,“对决赛没有期待”,其实就是一种平衡。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人性的异化。几乎所有人都有意无意戴上面具,隐真示假,去真存伪,久而久之便形成严重的双重人格,甚至搞不清“我是谁”。既然人人都出现了迷失,那么发出的和收到的必然是负能量,都会加重我们的心灵负担,并且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否则经济再发展,物质生活再丰富,都无法拯救我们的灵魂。
好在我们看到了希望,这就是由反腐而来的社会净化和价值观矫正。反腐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党政干部,是围绕权力展开,但党风影响政风,政风影响民风。党风改善,社会风气必改善,官员群体的价值得到矫正,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也会随之而调整,如此形成良性互动,久之形成正风正气,我们逐步回归本真。
总之,我们若想让自己获得更多精神享受,就必须弄清且以行为诠释那些古老的永恒的命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什么是价值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何谓幸福如何赢得幸福?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傅园慧的话语和表情包中!
如果我们愿意延伸思考,就会触及国家和民族的成长道路问题。比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竟复兴什么?在我们精神和价值系统中注入哪些元素才能让世界更好地接受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我们民族该到哪里去和能到哪里去?……虽然这都是一些高大上的命题,但未必不可以从傅园慧的话语和表情包中找到启发。
斜杠青年 与工匠精神
文/黄竞越
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拥有多种职业和身份,这种有着多元生活方式的人群就是所谓“斜杠青年”。有人担心,这种青年身上缺少社会责任感,更失掉我们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有的只是个人的随性和自由,是又一种“垮掉的一代”。对此,我想说这是不了解斜杠青年,更不懂工匠精神实质,实属一种偏见。
斜杠青年对生活和职业有多样追求,他们有梦想有激情,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热切向往,并且敢作敢当。多种职业和多元生活正是追求个人价值和品质生活的体现。青春时期有多种实践和经历才能真正发现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巴尔扎克青年时期当过律师,做过贸易,开过矿,做过出版,写过作品,多种职业和生活方式让他最终找到了自我,宏大的系列作品《人间喜剧》,用九十多篇杰出的长篇小说,让他成为世界级大家,成为法兰西的象征。没有青年时期对前路的多种规划和渴望,巴尔扎克也不会尝试多种职业,更不会有如此成就。金庸先生早年有报国梦,想当外交官,后来办报,转而追求文学梦,他的武侠小说开创了一个武侠文学新时代,而他在报纸经营和文学上的成功,使他成为身家百亿的最富文学家。
时代进步,各种职业的边界在不断被打破,时代呼唤多元知识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斜杆青年的出现正是应运而生,恰逢其时。王者荣耀火了,高晓松罗振宇火了,中国诗词大会也火了,科技与文化艺术正在联姻,引爆出一个个热点,人们都在热点的辐射下改变,不管你情不情愿……
那么我们还需要工匠精神吗?当然需要。工匠精神的本质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自我革命,满足社会所需,而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也并不是一种职业一个工作干一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在兴起,人工智能正在对工业产业进行革命,传统的工业形态终将走向消亡,就像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工业一样,原来的手工纺织,石磨磨面,铁匠打铁几乎绝迹了,谁还抱残守缺,只是冥顽不化而已。
斜杠在计算机语言中表示引领,斜杆青年发挥自己的潜能,从爱好出发,设计自己的人生,注重个性和精神自由,这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与工匠精神相辅相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会比一代强。我相信斜杠青年就是一波后浪,也终将是卷起千堆雪的惊涛,勇立潮头,引领天下。
人生淡如菊
文/猪坚强
人的一生是要经历许多阶段的,比如说纯真无邪的少年时代,激情如火的青春岁月,厚重沉稳的中年时期,从容淡定的人生暮年。每个时候都有独特的风景,每段岁月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可进入中年的她,突然间感觉自己,就一下从躁动中宁静下来了,不经意间就有了种坐看云起云舒,我自心境如水的超然。
她感到在无意中,一切都漫漫地淡下来了,常常会挂着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和谐温馨之感;常常看淡名利和物质,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常常不会冲动行事,也不会轻易后悔,她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可当她一旦爱上一个人,一定会坚守自己的那份爱,爱情的保质期是“永远”。
她还会在秋阳明丽的早晨或午后为自己沏一壶香茗,手捧一本书细细品位,慢慢欣赏。她懂得什么是智性美,她更愿意在闲暇的时候去学习书法音乐美术,或者去充电接受最新的科技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位,她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世俗的纷争和无聊的麻将中,更不会和别人去攀比高档名牌的服饰和虚荣的炫耀,她知道真正的美丽一定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可是她也记得不久前还在为工作上的事烦恼不已,什么上司不赏识呀,工作业绩不突出啦,还有同事之间不服气了,等等,等等,整个身心陷进了争强好胜的泥沼里,苦苦挣扎,不能释怀,可是到了中年一切就都云开日出了,不是不努力工作,只是觉得自己尽力就问心无愧了,至于结果就不会去过多考虑了,这样反而同事之间的关系和谐了,人的精神就愉快了,心胸也宽广了。
她也有曾经陷入爱恋中不能自拔的时候。那时,在热恋中痛苦,因为怕失去,所以猜忌怀疑,无事生非,互相折磨;在失恋中更痛苦,因为无所依傍,所以孤独寂寞,痛不欲生,自我戕害。可是到了人生的这个时期,不管是热恋也好,失恋也罢,都能平静地对待,诗意的化解。不是说心如止水,情如枯井,而是能理智地看待,睿智地经营,这样使情爱更彰显出深沉含蓄之美,情深意切之境。让相爱的双方没有压力,更能享受爱本身给人带来的快乐。
她想每个人的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侯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就象急湍的河流一样。但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经过了激烈的撞击之后,生命就来到了一块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瀚的的湖泊。这时就会变得异常的平和宁静,这种脱离了世俗的宁静,是以丰富的精神内涵为依傍的。它是一种超脱,一种繁华落尽见真情的纯粹,一种精神的升华。托尔斯泰曾经说过:“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说的就是这样的感触。
人淡如菊,就是一种丰富的精神安静。具有这种品格的人,能够浸润在风晨雨夕,面对着阶柳庭花,听得到自然的呼吸,感受得到自然的脉搏。这时,斗室便是八极,内心顿成宇宙;这时,精神就会富有,心胸就会博大;这时,便拥有了一份澄明清澈,一份从容淡定。人生就从此不寂寞了。
人生没有坦途,精彩人生,需要大无畏精神
文/灵遁者
导读:人生没有坦途,精彩人生,需要大无畏精神。
很多人听过这样的话:“到了什么年龄,就干什么事情。”孩提时代,不上学干什么,去打工,去创业吗?老了之后去参加体育竞赛吗?显然这不合适。
我1988年出生,今年【2012年】才结婚,算是周围圈子里结婚晚的。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思考了之前的心态。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有过不婚想法,把这说成是“恐婚”是可以的。
婚姻和恋爱,大多人是懂得,也是经历过的。肯定是烦恼和快乐并存的,人生也是这样。很多人这样说,一个人是后悔,两个人还是后悔,那干嘛结婚啊。同样,一个人是后悔,两个人还是后悔,那干嘛不结婚呢。倒不是说前者懦弱,后者勇敢。但我选择了后者,走向结婚生子。
其实很明显,有哲学常识的人都明白,自由不是人的本质,自由是人的理想和渴望。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无法脱离社会性束缚。于是世俗观念和社会关系就是一股推力,它会推着你向前走。出生,上学,升学,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每一项都是某个年龄段的故事。所以就有了开头那句老话:“什么年龄,干什么年龄的事情。”
你非要反着来,或者逆势而动,就不要说社会排斥你,家人不理解你之类的话。
我的人生可以不结婚,但有结婚这样的经历没什么不好。想通了这一点,你不妨大胆一点,勇敢走向结婚,哪怕结果是离婚,再离婚。刘邦创业,一路打赢过几次仗?逃跑途中丢儿弃女的事情也有记载。可是他屡败屡战,最后赢得了胜利。
真正的鹰,出生不久就得飞下悬崖。如果从未试着飞下悬崖,何谈翱翔天空,成为真正的雄鹰呢?狮子也是,成年了就会被赶出狮群,让他独立面临生死存亡,独立去闯荡,这是成为真正狮王的必经之路。那么人呢?也要勇敢地“下水”,不要害怕会被“淹死”,而不去经历。
毛泽东青年时候就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种无畏的大勇精神,贯穿了他一生的革命事业。
我喜欢一个词“向死而生”。每个人都是向着死亡的,人生不过百年而已。于宇宙而言,更是弹指一挥。就瞬间的绽放,你还不珍惜吗?你还要主动去结束自己吗?勇敢地去活,无畏地去拼搏,去经历,这是你人生的过程。
这两天神舟12号三位航天员返航,在太空历经90多天。而时间回到1967年,第一位因载人航天遇难的宇航员叫科马洛夫。在他发生空难之后,有关人员对“联盟1”号进行检查,发现203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会让飞船在太空中的飞行变得很危险。然而,没人敢把这些问题上报给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害怕会被降职、开除。因此这项任务仍按计划如期进行。距离发射还有不到一个月时,科马洛夫与被降职的克格勃特工温亚明·鲁萨耶夫见面,告诉他:“这次飞行任务我不会再活着回来了。”
当鲁萨耶夫问他为何不退出任务时,科马洛夫回答说:“如果我不执行这次飞行任务,他们就会让替补飞行员去。而加加林是我的替补。他会替我而死。我们说好要好好照顾他的。”说完科马洛夫掩面痛哭。1967年4月23日发射当天,“联盟1”号发射升空时并没出现问题,但随后故障就接踵而至。在最后返回坠地时候,降落伞竟然没有打开,飞船被撞扁,用于缓冲的火箭也在猛烈碰撞中发生爆炸。
渺小的人类敢于踏出地球,走向太空,就是一种无畏的探索精神。科马洛夫在明知异常危险的情况下,依然挺身而出,踏入太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每个人的人生过程中所遇的不公平,不顺利,都是必然,都需要勇敢面对或坦然接受。人生没有坦途,精彩人生,需要大无畏精神。
越活越精神
文/张恩会
我有这样一幅照片:绿树成荫,美丽的金光菊、格桑花等花草铺满红色的林荫道两旁,风景如诗如画。这幅照片取景于滨河东路附近的林荫小道,距离汾河景区的汾水阁很近。照片里那个大步流星走在林荫道间的男子就是我,今年已68岁。照片是我的老伴于今年7月28日晨练时用手机悄悄拍的。前些日子,我将这幅照片晒到新浪博客后,好友纷纷为我点赞:“朋友雄纠纠气昂昂,英姿勃发”,“从背影看,好友就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佩服”……我回帖写道: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年太原越变越美了,咱这个老太原人也越活越精神了。
在我心目中,滨河东路最美的季节要数杏花吐蕊的春季:阳春三月,汾河河畔,十里杏花花海,满眼都是花容笑貌。在明媚的阳光与蓝天白云映衬下,杏花是那么美丽,那么欢喜!
老太原人都记得,以前咱太原可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对于我这个在太原汾河河西化工区工作了30多年的老人来说,那满眼的化工塔林,那挥之不去刺鼻呛人的化工气体味,至今难忘。
如今,咱太原环境好了,城市美了,空气中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草木清香,香气袭来,太原人的心儿都醉了。偌大太原市宛如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住在汾水阁附近,我和老伴走出家门步行数百米就进入到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尽情地欣赏鸟语花香、沙滩碧水、舟行景随诸多生态美景。若是走累了,还可登上河畔的长风文化岛小憩,或进入省图书馆博览群书,或漫步于太原博物馆这座高雅的文化艺术殿堂,享受文化盛宴。咱太原人生活得如此优哉游哉,能不快乐,能不精神抖擞么?!
“心心在一”是精髓
文/娄丽萍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为称赞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每一道工艺,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
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是向内收敛的,他们隔绝外界纷扰,凭借执着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他们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
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还在大连上大学时,学校请来一位在某大型国企工作的女劳模与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座谈,这位劳模讲的一件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她所在的企业从德国引进了一套高精尖设备,价格昂贵,新设备在安装调试时,无法正常运行,连外国专家也始终查找不出问题所在。作为新设备操作工的她,在整套设备安装过程中,一直在旁边默默地观察和学习。就在人们束手无策时,她注意到有一个光学部件的表面看起来脏兮兮的,出于女性的细致,她掏出自己的手帕轻轻地将这个部件擦拭干净,而恰恰是这一细微的举动,让这套进口设备正常运转了起来。劳模说得似乎很轻巧,然而这一看似偶然举动的背后,恰恰彰显着工匠精神的伟大。
在天津大学读研究生时,我的导师曾对我说:“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不在于他做过多少事,而在于他能否把一件事做好、做精。”他给我列举了许多他带过的硕士生、博士生的例子,有的学生看似很勤奋,却只是在泛泛地浏览,讲起理论来滔滔不绝、天马行空,很有学问的样子,但真做起事来,沉淀不下去,浅尝辄止。而有一名从事汽车传感器研究的博士生,却让教授刮目相看,他始终专注于这种传感器的研究,尝试了各种材料,不断地改进工艺,设计、试验,失败了,再设计、再试验,反反复复,经过多年的尝试,最终成功研究出了性能优异的汽车传感器。
细数身边人的这些点点滴滴,什么是工匠精神,不言而喻。我想用纪晓岚的一句话来总结:“心心在一艺,其艺必精;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这种“心心在一”里所凝结的专注、细致、执着、精进和热爱,不就是我们所探讨的工匠精神的精髓吗!可以说在我们身边从来都不缺乏拥有工匠精神的人们,他们的执着和追求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然而,怎样让工匠精神汇聚成民族大众的时代精神,在新时代里发扬光大,代代相传,需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去践行,去弘扬。
追求精神的丰盈
文/陈宇辉
品读《文化苦旅》,心中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余秋雨先生何以敢于横穿中东地区的硝烟风尘,屡蹈死地而不惧?当读至最后一章,其由尼泊尔返回中国时,先生洋溢于字里行间的那种满足感让我懂得了:这一路的精神收获,足以令其藐视旅途的危险和艰辛。
现在写作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成为一门逐利的手艺,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还在为固守一片精神的领地而写作?仅盛大网站就号称旗下有百余名写手,以每天几百万字的速度在“写作”。可笑的是面对巨大的利益回报,网络写手们为了一个“钱”字在电脑桌前昏天黑地。
真正的文化人,不应当仅仅着眼于物质回报。李敖书稿数次被当局焚毁,却不曾使他辍笔;萧乾身居陋室,无意于改善生活条件,只纠结于自己不能为祖国文化事业多作贡献;路遥避开喧嚣的城市,隐居乡野,潜心打造出皇皇巨着《平凡的世界》……他们孜孜于创作,但图的不是丰厚的物质回报,追求的是向人类闪耀自己思想的火花,从而求得自己精神世界的丰盈。
不被物欲支配,但求我心安然——这,便是上述这些文化人的共同特征。从他们的笔下流淌出的,才是真正的精神的佳酿。
文革中,有多少文人被抄家,遭批斗,甚至遭殴打,被关押。在巨大的屈辱之下,他们中的多数人并没有沉沦,依旧在精神世界里孤独前行:流沙河潜心于古汉语的研究,乐在其中;沈从文专注于中国古代服装演变的考证,在流放农村劳动改造的岁月里,纵使没有史料典籍,只有矮凳破桌,他依然凭着自己的记忆完成了上百万字的书稿;巴金从不背叛自己的良心,不说一句假话,始终坚守着一个文人的操守和做人的底线……
要想写出有思想内涵的作品,就应当摒弃物欲,带着一颗宁静赤诚的心回归生活,慢慢去感受,去体悟,这或许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正如山顶之雪需一寸一寸地化开,生活的原貌也是一点一点被揭开的。迟子建与大兴安岭的鄂温克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才有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质朴、逼真与动人;三毛拥抱了撒哈拉沙漠的壮美落日,才有了她文章中诱人的异域风情;马尔克斯饱尝拉美民族经受的苦难,才有了《百年孤独》的震慑人心……创作是一种近乎于修炼的过程,来不得半点的急功近利。
人啊,就应当淡化物欲,执着于精神的丰盈。一份淡泊,一份达观,如月光泻地般融入心间,你的人生才会有一种沉甸甸的充实。
包容精神与大国风度
文/严其姝
在浩浩历史长河的众多朝代中,我对唐朝情有独钟,原因无他,乃其宏大之气魄耳。今日大明宫一游,更加深了我对唐的喜爱。
提起唐,我们总是会想起唐诗,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波澜壮阔,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广袤无垠,我们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恢弘之势。着名文艺评论家林庚先生曾把它命名为“盛唐气象”。其实这种盛唐气象不只是体现在文学艺术中,作为凝固艺术的建筑自然也是当仁不让。在游览大明宫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不同于宋朝的飞檐和明清的雕梁画栋,唐朝建筑的屋檐只是简单地用斗拱顶托,方方正正地立在那里,简洁却端庄。其实正是这种对建筑修饰部分的看似不在意,恰恰彰显了对建筑主体的突出与自信——唐朝的建筑不靠细节去博人眼球,主体本身的庄重感便能使人产生敬畏。
那么到底是什么铸就了如此大气磅礴之文化?我想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包容精神。一方面,我们绝不紧闭国门,而是勇敢地与各色文化相融合,不论这种文化与我们的本土文化有多大差别。大唐的高僧跋山涉水前往印度,只为获得那天竺佛经;中亚西亚的文明星光点点,经由丝绸之路的串联,连缀成一副璀璨夺目的项链,而作为丝绸之路起始国的中国,自然是吸收了各国之文化,受到了远在冈底斯山脉另一端文明的影响;外交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也是空前繁荣,立于朝堂之上的,竟有三分之一来自他国,寻常巷陌之中,也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不是黑眼睛黄皮肤,以至于百姓见到他们早已见怪不怪了,联想到1000年之后的清代还把外国人称之为“红毛怪”,我不禁扼腕叹息了。另一方面,我们从不因自身文化的强大就把它紧紧护在怀中,而是让各国前来学习。众所周知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曾全盘学习唐朝文化,前后9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我们毫不吝惜地传播我们的文化;鉴真6次东渡,甚至在途中双目失明,也要坚持将佛学和中国文化带到日本,这在现在看来或许是不可理喻的,我们是否能真正感受到鉴真那种为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而可以暂时放下个人利益的情怀。
放眼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下的就是我们中国,原因何在?纵观中国历史,纵有五胡乱华,纵有北辽西夏,纵有满蒙入关,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始终没有被泯灭掉,就是因为我们的包容性,我们有这样一份文化自信去面对各种不同的文化而无所畏惧,我们愿不断从中汲取充分的养料去让我们的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是唐朝的包容精神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财富,在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我们更要将这种精神发扬下去,勇敢地让世界文化之流与我国文化之渊相融,不要畏惧什么文化侵略,与其担心这些,我们不如努力地发展我们的文化,强化中华文化的自净能力。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先民就已经懂得:只有文化的激荡与包容,才能使一种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要让中华民族实现复兴,让今日之国民重拾文化自信,我们怎能不坚持这种理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