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家庭的文章

2022/12/20经典文章

关于家庭的文章(精选12篇)

人生如镜,悲欢哭笑皆由己!

——致一位婚姻困顿中的女子

从业数载,阅人无数,接受的婚恋求助层出不穷。唯有对你的信赖感谢之余,倍感沉重。虽然,当面只聊过两次,但你的气势咄咄逼人早就昭然若揭。细想也好,大家赤胆相见更有利于沟通,遮遮掩掩反而会让问题更加如坠雾中。

湿柴用猛火,疾深配重药。今日我开宗明义直奔主题,不带丝毫的虚伪周旋,言辞可能比较直白,入木三分,语气或许更加激烈,望能理解,不妥不当海涵为盼。

言归正传,为何结婚不到三年,就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从责任上划分,你要承担百分之六十。为此,你不必诧异,容我剥茧抽丝,揭开庐山真面目。

在这场困局中,你即是导演又是主角演员,可惜因性格使然都演砸了。综合你童年的成长轨迹,长期在父母的高压态势下生活,你早就在人格上烙上负面的标志:叛逆、自卑、急躁、自我等等,情绪波动很大,有时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极度缺少安全感,对任何人都不相信,总是以怀疑的目光对待事物,我行我素,想掌控一切,又力不从心,不得要领。无奈现实残酷,处处碰壁,总不能如愿,导致你性格更加敏感浮躁善变偏执,陷入不能自拔的恶性循环。

举两个例子佐证。第一次见你,在楼下你电话叫我下楼接你,明明有醒目的路标显示,为何非要我亲自下楼接你,在几千个会员中,你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探究内心,这是自卑情结的具体表现,在你看来只有接你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显示对你的尊重。还有几次在早上七点过,或很晚十一点左右发信息与我,言辞表述极具偏颇,根本不考虑别人是否在休息方便吗?这种自我意识的膨胀,在人际关系中是相当可怕的做法。缺少对他人的尊重,何谈外人对你的尊重和理解。

只此两点,管中窥豹,我就能自信地断言,现在你的婚姻如此困顿不堪,偶然中实属必然。与娘家父母,丈夫公婆的关系,都水火不相容。追根溯源,不客气地讲,一切都是咎由自取,用不着怨天尤人,更用不着抱怨命运的不公,多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所在,主动反省,主动参与。改变他人太难,不如早日从改变自己开始。打破困局,解铃还须系铃人,你才是所有矛盾的终极者。

不可否认,你是优点多多缺点也不少的个性女人。你的独立能干强势,若用在工作上那真是一块好料。但用在处理夫妻婆媳关系中,那一定是弊多利少,火候稍微掌握不好,便会伤及无辜,带来无尽的烦恼。

你真的要学会示弱,善解人意,明了作为一个女人真正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都满腹牢骚,甚至于怀疑自己非父母亲生。可见你内心的灰垢是多么严重,可谓病入膏肓,心态偏激阴暗是多么让人瞠目结舌。完全没有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亲人们,对他们所有的付出你都认为理所当然,你已经以自己的方式回报了他们,能扯平吗?永远不可能。

尽管在你眼中,他们确实有做得不妥当公正的地方,事实也确实如此。但你仍要敬畏他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家庭都有矛盾纠葛,关键是你以怎样的心态处理面对。对于家庭纷争,永远没有对与错的明显界限。家永远是只讲爱,不讲理的地方,唯有宽容大度适应才是婚姻幸福的王道。

切忌瞎子摸象,尽以人性的丑陋阴暗去对号入座,自寻烦恼。比如,总抱怨说父母不爱你,对你有成见,为什么又帮你带小孩呢?此作何解释。顺便反问一句,你爱他们吗?用什么方式在表达你的拳拳爱意?曾经毫不客气地告诉你,就算养只狗也是有感情的,更何况是养你十几年的父母!过多的怨气只能暴露出你的弱智。

还有与丈夫公婆关系的和睦相处,应该是重中之重的要素,你处理得非常失败,真的还不如一个没有文化的乡村农妇,亏你还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正是因为你的太自以为是,处处不放心,事无巨细一把抓,好像离了你地球都不转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个道理你应该明白。你是将,不是帅,定位无比重要。

比如辅育小孩,不要以为只有你最疼爱自己的儿子,只有你才能把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儿子离了你就会寸步难行。请问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哪个爷爷奶奶不喜欢自己的孙子?要放手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狠下心来,让他们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你早就应该进行角色转换,从家庭的主角转为配角,回归女性的本能,以隐忍贤淑宽容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不要再争强好胜了,也不要再像祥林嫂似的喋喋不休不休。放下你的架子,放下你的面子,主动向他们示爱示好,轻装上阵。

再送你一句话,丈夫要捧,你要给他充分的赞许,让他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和担当,你只是一个温柔的小女人而已,能力实在有限,他才是家庭的顶梁柱,一定要激发他当家做主的潜能。

婆婆要哄,对于老年人其实丁点的小恩小惠,和态度言语上的尊重,就能让她心满意足,千万别跟她较真,都在说老还小,权当她是一个老小孩,多加包容体谅就一定会让老人家心花怒放。就此打住,最后望你仔细参阅,慢慢领悟,盼早日听见你的好消息。

一个人的经济

文/谭萍

国家民政局最近的数据表明: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单身潮在让更多中国父母忧心忡忡的同时,似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动力。更早之前,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也注意到了这种变化,她认为,单身浪潮已经开始影响到东方国家,其中以日本最为显著。现在,这股浪潮涌起于中国。

单身潮带动单身经济。广东省社科院社会与人口学研究所副所长左晓斯表示,婚姻成本和机会成本大幅度上升,是“单身潮”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不过是形成单身浪潮的诸多原因之一,观念的变化、个人主义的兴起等等都与之密不可分。”

单身生活成本显然“更贵”,但对乐在其中的单身族来说,他们在乎的是自我感受。他们消费自主性高,极度要求便利。他们渴望独立而快乐的一个人时光,情愿把时间与金钱投资在自己的梦想或嗜好上。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单身经济”概念时,只是定义为“单身女性经济”:“她们是广告业、出版业、娱乐业和媒体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独身而且收入不菲,她们是最理想的顾客。与其他阶层相比,她们更有花钱的激情和冲动。”而现在,中国的研究学者在分析单身族群时,一般把单身族群依照不同年龄层与婚姻状态分为四大类:年轻未婚族;丁克家庭已婚但拒绝生育,过着类单身的生活);中年未婚或离婚单身者;部分退休者。

一个人用餐、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的生活,正在创造出一个人的经济潮。但单身经济也有诸多问题,比如:多人家庭有“免费”的人力去进行原料加工,但单身族却以昂贵的快餐食品和出外就餐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多付出了一倍的人工费。而一样多的食物,一个家庭一次就能全部消灭,单身族却把剩下的几乎都浪费掉了,造成成本大大增加。还比如:丁克家庭引发父母辈的忧虑与不满。

新的社会现象意味着生活形态的多元化,它是社会越趋现代性的标志,同时也留下许多有趣问题供人们分析思考。

人生的意义

文/刘行行

好久没有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了,毕竟,我们都太忙了,忙着上学、忙着挣钱,而该思考的事情,我们却总是一推再推……

人生有很多种过法,但其实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赤条条来去一场,很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有的人忙于工作,认为给予家庭足够的物质关怀,就行了,人生只有不停地奋斗,不停地忙于自己心中所谓的事业。早出晚归,疲于奔波,辗转反侧,为了所谓升职加薪,为了所谓功成名就,心中只有所谓事业,缺少对家庭的精神关怀。到头来,功成名就倒是有了,而那个所谓的家,早就不在了,家只是自己睡觉的地方,仅此而已,自己只能羡慕别人家和万事兴,自己除了钱和地位,啥也没有。

有的人忙于家庭,认为家是根本,不在乎功成名就,只在乎家和万事兴,工作只是获取经济支撑的工具罢了。这种人,不说大富大贵,但也活得洒脱,活得自然,生活里全是家人,工作吧,随他去吧。到最后,除了没有多少余钱,毕竟家庭这块,收获满满。

有的人不忙于工作,也不忙于家庭,只为追求心中的那一份净土,只为感悟那尘世间的点点滴滴。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宁静致远,安宁康泰,不争不夺,知足常乐。想想这种人也挺快乐的,那终南山的道士,少林寺的高僧,就是这类人吧,没有过多的奢求,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几个字“静”、“净”、“和”、“俭”,所谓“静”,即心境要静,要冷静沉着,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所谓“净”,即心思要净,不要杂念太多,身闲人自远,心净世无尘;所谓“和”,即心态要和,不要争名夺利,有容德乃大,无私心自安;所谓“俭”,即勤俭节约,不要奢靡铺张,毕竟,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有的人,只为游手好闲,闲云野鹤版,不修身养德,只为享受,无一技之长。这种人吧,到头来,人生啥也没有,心性没有提升,家庭与事业皆若一团乱麻,最终只能孤独终老,消失在世界的长河。

人生吧,可能就是这样,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看你如何抉择,对了,幸福快乐,错了,则一辈子忙忙碌碌,无出头之日。

习惯苍凉的人

我欣赏那样的女人,孤僻的个性拒绝着世俗的平庸,坚强的追求落魄却从来不让人察觉哀愁。她轰轰烈烈爱了一生,沧海了桑田,也依旧不曾服输。我们都有俗不可耐的名字,都养成了咬文嚼字的积习,当然,我们彼此都还有一个爬满虱子的世界,也憧憬着干脆利落的要创造生活。

唯一不同的事,时代背景的差异使我还能有一个完完整整的家庭,两个疼我的哥哥,于是我不必去在意母亲如何会气我而去,也不必担心破碎的家庭什么时候会消失走掉。我并没有可以要说明什么,然而十分巧合的是,我们都喜欢在逝去了的时光里往来重复。

我想,我们一定都是寂寞的,而且寂寞得想一块膏石,大多时候失去了表情。如果可以,我想我们会做这样重复的事情。含着云片糕追忆似的看惆怅流淌,钟情于市井熙熙攘攘的声响,爱上看穷乡僻壤的自在,会恋上乌云里的微光。

我们是高尚的自我保护,我们又是卑微的爱情俘虏,在喜欢的男人面前我们忘了尊严,只会屈膝到尘土。我们热爱干净的衣服,又喜欢随意地剪裁摆弄;我们热爱没有笑容的露出,又喜欢呆在角落里踟蹰。

我知道,我们都是苍凉的女子,都是习惯了苍凉的人。

居室杂乱种种

文/周炳揆

在住房困难的年代,许多家庭都是一家人一间房,集卧室、餐厅、书房、会客室于一体,房间之杂乱可想而知。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家庭都是三房两厅甚至更大,那么,居室杂乱的情况是否就没有了呢?不是的。我亲眼见过拥有宽敞住房的家庭杂乱无比,夫妻为之龃龉不断,有的甚至闹到离婚的地步。

居室杂乱有种种原因——喜欢购物、工作压力大、不舍得扔掉不用的东西,以及居室内可放东西的平面太多等等,还有一种情况也很普遍,妻子认为可以扔掉的杂物,丈夫认为是宝贝,于是口角频频,进而深化到“家里谁说了算”这样的层面。

有人认为杂乱和做事拖延有关,因为把零乱的东西逐一整理归类要化费不少时间,是许多人不愿意做的差使,如果居住在一个杂乱无章的家中,人的心情肯定会变坏,生活满意度降低,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杂乱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成正比增长。

国外有研究证明杂乱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研究者发现杂乱会促使人体生理上一种紧张的激素“考的素”分泌的增加。2010年有人在美国洛杉矶对多个中产阶级家庭(夫妻都工作、至少有一个学龄儿童)进行了分析,这些家庭的主妇都声称自己的住家非常杂乱,亟需整理,而她们的“考的素”水平整天都很高,而这些家庭的男主人并不怎么在乎杂乱,他们的“考的素”水平就下降了。显然,丈夫和妻子都看到了杂乱,但是,在乎杂乱的人的“考的素”水平增加了。

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杂乱会触发人的紧张情绪呢?研究人员是这样解释的: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中产阶级的居家应该是怎样的已经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家”,就是一个辛苦一天以后可以喝杯香槟、彻底放松的环境,而不是一个乱哄哄的、有一大堆苦差事等着你的地方。一个杂乱的家,无法满足人们对“家”的期待,在劳累一天以后还要收拾整理,自然会引起情绪紧张。

居然杂乱是如此令人头痛,有没有办法预防杂乱呢?

在做室内装修时,就要充分考虑储藏杂物的地方,比如门厅处的鞋柜,书房间放置信件、文件的抽屉等。

最好的避免杂乱的办法是不让杂乱进屋。购物只购自家需要的东西,对于街上随时可见的“清仓处理,全场一折”的吆喝切勿问津,否则的话,原先店家的积压就成为你居室的积压了。

在处理杂物时,我听到别人说过一个所谓“不要碰”的原则,让别人拿着你的旧衬衣问你:“这件不要了吧?”一旦你把它拿在手中,你可能不舍得扔掉它。

最后,对杂乱也要现实一点,居室不可能干净到和家庭装潢杂志封面的照片一样光鲜锃亮,家是人住的地方,人住得舒服就行。

成长在每一天

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或许可以被别人看到;而一个人生活的狼狈,却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

这是一个属于成长的岁月,这也是一个每一天都觉得自己在长大的年龄。

脚下踩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头上顶着亿万年无际的天,行走在似乎无法理解的社会里,成长在每一天里。

我想,成长,就是要明白两件事:爱和寂寞。

生活的变故,不得不让我哀叹命运的多舛,短暂的幸福,是如此的珍贵,却也显得仓促。昨天还是甜言蜜语,昨天还是满屋的欢笑,昨天还是高谈阔论,昨天还是……而现在,却只得独自面对屏幕和键盘,独自品味着已经有些陌生却又时刻陪伴着的寂寞。

我想回首从前的得失,所以不得不拿起那份回忆。

我庆幸我能有一个近乎完美的童年,我庆幸我能在如此的家庭环境里养成独立的思想。然而,对心灵的爱抚,却成为家庭给我永远的殇。

二十年来,挥之不去,这种寂寞就养成了一种倔强的乐观。

永不服输,永不放弃,忍住泪水也要笑得出声……这就是我,一个“阳光”的少年。在灿烂的阳光,也会投下阴影,这份阴影,深藏才心底,它只和一个人见过面,这个人能够给我家庭给不了我的。于是,我便拿出了我的全部。

一年来,我学会了如何去爱,也深刻的认识到了爱的分量,那种沉重的使命感责任感,伴随了我最难熬的时光。无时无刻,我都想让自己变强,变得值得依靠,变得有能力给我爱的人幸福。

然而我失败了,败给了自己。

或许一个人的寂寞,还可以交给月亮,而两个人的寂寞,只有交给撕心裂肺的痛。

不得不承认,自打童年以来,我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是她给我的。一边是孤独,一边是幸福,我义无反顾的想要留住这种幸福。轻轻的唱着《知足》感受着两个人的心跳,却对拥有的一切完全不知足。我不想在有她在的情况下依旧承受着以往的寂寞,于是丢掉姓名,丢掉性格,甚至丢掉尊严,勉强地挣扎,不惜一切地去挽留,去挽留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幸福感。我知道,这种感觉越来越少,然而它就像毒品一样,最终,只有吞噬了我。

我又回到了寂寞。更可怕的是,我已经不认识镜子里的我了。可我依旧沉浸于那些幸福的往事。久之,仅存的安全感也抛给了回忆。

直到又一次家庭的变故,仿佛一把刀,将那垂死的灵魂彻底泯灭。撕心裂肺的痛,我没有流泪,只是义无反顾的离开,坚定地走在脚下的路上。

我不再去逃避,如果说我是那只没有安全感的天蝎,那么也许我心中的完美恋人完美妻子根本不存在,唯一能让自己安全的,只有自己了。

给自己的心灵披上一层厚厚的外套,慢慢拾起那些支离破碎的回忆,过滤走那些痛苦的体验,抹掉幸福时光里所有的姓名和面孔,只留下纯美的过往,把这些作为心灵的养分,温暖那颗冰封的心。

除了责任,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孤独的人,就应该在孤独中奋起。爱是一种养料,就要好好的吸收,而不是被一时的欢愉洗脑。

家庭不幸的人,更容易因为外界的一点温暖而迷失,然而这样的人却更懂得如何去珍惜,更懂得家庭的含义,更懂得如何去尽对于家庭的责任,更懂得一个人心灵深处的需求。这样的人也懂得如何去付出,如何去包容。但这样的人,或许最容易受到伤害,最容易寂寞和孤独。而且,他也会累,他也需要一个心灵的依靠!

走过了,爱过了,伤过了,终于明白,寂寞不是一个人发呆,而是看到别人的幸福而陪出幸福的欢笑,看到别人牵手走过时心中的失落,更是为了爱的人付出一切,却得不到一丝的慰藉,反而丢掉了自己。

真的要感谢,发自内心的感谢那个曾给过我幸福的人。如果未来,我们的生命仅仅是彼此的过客,我会铭记这些幸福的点滴,给你最真的祝福。如果未来,我们的生命成为了彼此的归宿,我会为你承担更多的寂寞,承担应有的责任,尊重彼此的习惯。

以后,我不会收起我的爱,我还会付出爱,只是,为了爱我可以承受更多的寂寞,但我绝不会为了寂寞而爱。

我相信我在成长,每一天都在成长。

我不会做父母的续集,也不会做子女的前传,我只想活出应该属于我的精彩。

拿什么去爱你,我的爱人

文/周晓云

8月13日,最高法关于《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释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婚前个人按揭买的房,离婚时还是归个人;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不是夫妻共有财产。该条文一出台,立刻掀起未婚男女,公婆与丈母娘之间一场激烈的口水仗。

不少单身女的认为,婚姻新法的出台使女孩有了“危机感”, 在传统观念中,男女双方结婚时,一般都是男方买房、女方出嫁妆,嫁妆即一些家用电器等消费品。新的司法解释出台之后,不少准备结婚的女孩有了强烈的危机感;更有女网友抱怨白出了嫁妆,刚结婚的小杨表示,结婚时是由男方买房,女方家出钱买汽车以及家用电器, 如果房子按照登记来确定权属的话,她就没有资格当产权人,只能享受居住权。在这场口水仗中男方也不示弱,表示赞成该条文的出台,“这不是挺好的吗?男人在辛辛苦苦赚钱买房,女的就在家里坐享其成,这公平吗?”更有网民戏谑男人不可靠,公婆更不要指望,女人婚前自己买套房子才最保险。但这一场激烈的口水仗中,满目皆是房子、财产的纠纷。

到底现在的社会出现了什么的问题,到底现在的爱情算什么,一个家庭的定义又是什么?在这一场“只见房子不见婚姻”式的社会大讨论, 婚姻中的财产公证、约定、协议,成了最富市场经济色彩的契约领域,“计算的婚姻”越来越多,婚前的计算,婚后的计算,离婚的计算,婚姻成为了市场经济最活跃,同时也是最悲凉的交易品,一点芝麻小事,就拿“再也不相信爱情”“我要离婚”“财产分割”来造句,现在婚姻存在太多的功利性,以至需要以司法解释来规制一年过百万的婚姻财产纠纷,实在是一种社会悲凉。

1950年4月13日 新中国第一部法规《婚姻法》诞生,它的原来本意是保护婚姻和家庭,维护了公民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婚姻家庭权益,弘扬了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然而现在却演变成夫妻之间战争的源头,婚姻物质化的-----.为什么现在的婚姻要用房子、财产来维持,为什么把一个家庭联系在一起的媒介是利益,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感情和一种责任?当一场婚姻不再需要感情,当一个家庭不再需要责任,在这一场场“计算婚姻”中,我们不由地感叹一句:该拿什么去爱你,我的爱人。

在如此扭曲的婚姻观和爱情观下,我们不由地向往《裸婚时代》里刘易阳和童佳倩的爱情,两人为爱而在一起,没房没车没存款没钻戒没婚礼的,只有一张9块的结婚证,但却把两人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没有利益关系的家庭。两人通过裸婚而结合的爱情观,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们该选择在物欲时代用房子去“爱”,还是选择裸婚热潮下用心去“爱”?若是我,我更愿意抛开世俗利益追求一场单纯而真心的爱情,我更愿意组成一个充满真心与责任的家庭。“裸婚”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而直接领证结婚的一种简朴的结婚方式,它是一种爱的升华,抛开物质和世俗的负累,回归爱情本身,体现幸福的实质。“爱情就应该抛弃金钱的世俗,真心相爱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少80后的男女追求返璞归真的爱情,认为用这种节俭的婚姻方式可以证明自己爱情的纯粹。婚姻幸不幸福,跟结婚的仪式隆不隆重没关系,跟结婚的日子也没关系,关键还是看人。如果人合适,不摆酒席,不度蜜月,不拍结婚照,都可以。最重要是两个人心在一起,两个人开心就行了,年轻人就应该抛弃金钱的世俗,真爱才是永久之道,如果两个人能够真心相爱,不管男孩子有多么的贫穷,只要这个男人有毅力,有上进心,那么凭着男人的这些潜力,肯定不会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受苦,就像现在时下蜗居里的小贝同学,每次出去吃饭的时候,自己都舍不得吃好的,把所有的好吃的全部给了海藻,你说说这样的男人不好吗?不值得爱么?裸婚是这个物欲时代最淳朴的婚姻物语,应该是年轻人正常的生活状态,一结婚就婚纱、典礼、房子、车子,是整个社会对幸福生活的病态理解。这群80后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有独立精神和追求梦想的勇气,在他们眼中,婚姻并不是物质,而是相互扶持、共同努力的精神和相互依靠的温暖。这群勇敢的80后向我们证明了该拿真心去爱你的爱人,那责任去守护你的家庭。就像刘易阳对童佳倩的爱:“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等到你老了,我依然背着你,我给你当拐杖。”现在社会就是缺少如此单纯、如此真心的爱,才会导致婚姻新法下的一轮关于房子、财产的丑陋的争论。

耳边响起了《婚姻保卫战》那一段段引人深思的乐章:

男人女人一样

这个社会需要力量

需要彼此学会体谅

责任一起来扛

没有谁比谁强

一个家庭需要榜样

需要配合互相欣赏

婚姻是自己的,就如同自己的生命和呼吸一样,为什么要用金钱去衡量,为什么一定争个你输我赢,弄得两败俱伤呢?毁一个家一夜之间,建一个家千辛万苦。在一场婚姻里,在经营一个家庭时,有些问题应该透彻点儿,有些问题就得“难得糊涂”,家庭问题尤其不能太清醒、太较真儿!裸不裸婚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成为主宰幸福的关键,决定幸福与否还是在于人!现在我终于明白,要拿什么去爱你,我的爱人,我希望每一对爱侣能用漫长的一生来经营你们的婚姻与家庭,用真心来来拯救物欲时代下摇摇欲坠的婚姻危机,跟自己命中的那个他(她)为爱经营一辈子。

爱与规矩并行,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文/国馆

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守规矩,无以成人。家庭中,永远不能缺少规矩;爱孩子与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一个家,既要有温暖,也要有规矩。爱孩子与立规矩,二者缺一不可。

有句话说得好: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孩子懵懂无知时,没有是非观念,只有喜恶之分。父母如果一味顺从,他便只会觉得是理所应当。只有从小立好规矩,以恰当的方式引导教育,孩子才会懂得爱自己、爱家人,进而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这远比孩子闯祸以后,再生硬地打骂、管教有效得多。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儿子问:“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妈妈说:“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儿子问:“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妈妈说:“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衣服。”故事中,妈妈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承担你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孩子犯了错,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这才是立规矩的意义所在。

2

立规矩,不是单方面的强制。规矩不是强加给某一人的要求,而是家里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

父母在制定规矩时,如果没有把自己算进去,而是一边给孩子立规矩,一边自己破坏规矩,那只会让孩子心生反感。所以,不要单向地给孩子提要求。那不叫规矩,而是命令。

家庭里立下了规矩,父母也应该遵守。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更不能随心所欲。比如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要尽量做到,这不仅是关乎威信的事情,更是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守规矩的榜样。

父母的一举一动,会深深烙印在孩子心底;家庭的环境,会最终反映到孩子未来漫长的人生中。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是培养优秀孩子的灵丹妙药。

3

立规矩,也是修身的开始。有规矩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懂感恩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但其实,最好的东西往往不需要刻意去找,因为它一直在身边。那是高质量的陪伴,是坚定的眼神和深沉的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也是本能。但在父母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成长的只是身体,而非心智。与其在物质上不断满足孩子,不如在精神上充实孩子。有个比喻十分形象:“养孩子如放风筝,既要它飞得高,又要它不断线。”规矩,就是那条线。孩子可以自己去往广阔的天地,而规矩的意义是让他守得住本心,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迷失了方向。

立规矩的目的,不是禁锢、限制,而是教育;不是培养出一个听话的木偶,而是一个人格独立、德行兼优的孩子。一个有规有矩的家庭里,夫妇有和,长幼有序,父子有亲,家风自正。

爱与规矩并行,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一个家,越过越好的4个迹象

文/张一条

1

一是,家居整洁,窗明几净。

前几天看到一则帖子,一个男人抱怨自己的妻子太邋遢,让自己实在不想回家。

他说,只要他一个星期不收拾,家里就会乱得没地方下脚;垃圾桶里的垃圾长时间不倒,经常长出白毛;有次同事来家里做客,即便已经提前做了清洁,仍然找不出一个能泡茶的干净杯子……

刚开始他还耐着性子打扫,后来就破罐子破摔了,于是日子越过越乱。每次在家待着,看着周围乱糟糟的样子,他就心情烦闷,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头。

家的干净程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很大。古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生活在一个干净的家中,会使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容易变得更加紧密。同时,经常打扫,注意整理,也会让人更加勤快,养成干事利落的好习惯。长此以往,日子怎能不越过越好?

正如一张干净的脸是人的加分项,一个干净的家同样会为我们的人生加分。

2

二是,相互取暖,却不完全依赖。

有人说,与家人最好的相处方式,是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大家关系亲近,又各自独立。

家里一位叔叔曾说起过一件事。一次,他去看望结了婚的儿子,不巧碰见儿子、儿媳因为一件琐事争吵。他没有劝架,而是待在房间里,假装没有听见。不久,两个人就自行和解了。叔叔说,吵架是小两口之间的私事,当父亲的贸然参与进去,往往会将事情弄糟。

仔细想想,许多家庭矛盾其实都是一方过度插手对方生活造成的。比如有的父母偷看子女隐私,不准子女违背自己的意愿;有的公婆干涉孩子的生活,不给小两口留下私人的空间;还有做子女的,而立之年依然啃老,给长辈的生活拖后腿……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不懂得放手,孩子长大之后常常也就无法理解父母的苦衷。如此恶性循环,只会把家人变成了“仇人”。

其实,无论是夫妻、父子,还是婆媳,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绝对服从。始终守好彼此之间的界限,一家人的关系才能更亲近、更长久。

3

三是,永远把家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刻。一个父亲望子成龙,但儿子却成绩平平,这让父亲非常失望,动辄对儿子暴力相向。一次偶然的机会,儿子得到一本可以让人心想事成的秘籍,但代价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又一次挨打之后,儿子问父亲,成绩好的儿子和健康的儿子,你选哪一个?父亲正在气头上,想都没想地说:“我要你出人头地。”儿子听完后,真按秘籍上说的做了。他的成绩一天天变好,但身体却一天天垮了下去。父亲发现了那本秘籍,想起儿子之前问他的话,痛不欲生。

这虽然是个夸张的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它的警示意义。无论何时,健康都是第一位的。它是立身之本,是支撑一个家庭最稳的支柱。

健康在,家庭稳如泰山;健康不在,全家风雨飘摇。家人都健健康康,才是一个家最可贵的财富。

4

四是,家中总是充满欢笑。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中有欢声笑语,比锦衣玉食更能让人幸福。

去年有部热播电视剧,讲述了三个家庭的不同生活。第一组家庭家境富裕,但夫妻离异,妈妈和女儿关系紧张。第二组家庭颇有权势,但夫妻都忙着工作,感情淡薄,儿子桀骜不驯,与长辈隔阂不断。

而第三组家庭,虽然条件普通,但家人之间常常说出口的不是抱怨和指责,而是理解和关爱。即使遭遇中年失业这样的危机,一家人也是共渡难关。

有句话说得好,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一家人最好的状态,莫过于长幼和睦、夫妻恩爱,遇见大事有商量,碰上小事懂原谅。

家是港湾,是盾牌,是一个在我们累的时候可以依靠,并为我们遮挡风雨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经营好我们的家庭,让它变得越来越好。

我的第一块手表

文/施光华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几乎无荤不餐,其中猪肉需求量占了很大比例。这不禁使我想起小时候家乡养猪情形,但那时养猪可不是为吃猪肉,而是为给家庭增加一些经济收入。

小集镇一个生产大队下辖10个生产小队,数百名社员,在六七十年代兴起一股养猪热潮,绝大多数家庭都有“天蓬元帅”的身影。这“天蓬元帅”除了“衣服”自理外,吃住行都有老乡们周到安排。因为大伙儿都知道,亏了它,它长得慢或不长,甚至生病,吃亏的是自己。它吃的范围很广:米糠、豆腐渣、山芋、剩饭剩菜、猪草等;住得也挺好,有的睡猪圈,有的睡厢房,有的干脆躺在堂屋中。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以“蠢猪”讽刺某个人愚蠢,这我不敢苟同。这猪肉多身懒是不假,但懒而不蠢,甚至有时候很聪明,我却亲眼所见。我十几岁时,家里有事等钱用,向食品站卖了一头猪。这食品站在街中间大市场设了一个收购点,卖猪那天还是逢集,赶集人很多,而且这个收购点与我家居住的地方相隔半站路公交车距离,并且还不是一条街,收购点是上街,我家是下街。可就在我母亲卖完猪返回家关上大门数钱时,只听见门外猪急切的“哼哼”声,我们都很诧异,打开门一看,卖出去的这头猪竟然又跑了回来。过了不久,食品站两名工作人员上门找猪来了,一个拎着猪耳朵,一个拿着棍子敲打猪的屁股,抓壮丁似的,将这头猪“抓”走了。心里酸酸的同时又纳闷:这“天蓬元帅”从未光顾过的地方,咋会找到回家的路呢?

“天蓬元帅”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还满足了我的虚荣心。1970年我进厂当学员,月工资18元。当时社会上流行戴手表,可一块手表120元,我根本买不起,只得向家里求援。家里将一只大肥猪卖了,给我买了一块“北京”牌手表,甭提有多高兴了。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自主经营,乡亲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谁还愿意去伺候“天蓬元帅”呢?然而,作为权宜之计,农民家庭养猪事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失为明智之举,创收之路。

怀念祖母

文/首感

祖母是我在这个世上离我最亲近的人中,使我不能离开的人。然而祖母已经故去十多年了。

祖母在世的时候我甚至想他老人家如果不在的话,会什么样子,我该是如何一个痛心,诚然我是伤心欲绝的。我爱我的祖母,不想祖母过世的日子也来了,来的很快。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远比想象的要痛苦的多。是的你也可以想一想,我只能提示我当时感觉,一位从小就疼爱你的人,她不在了,永远听不到她的声音,看不到她对你的微笑,永远,永远。想在记忆中了。也许等我自己的生命消亡时什么都明白了。

爷爷连我的父亲都不认识,在父亲的记忆中可能就有一点,说是看见大人们忙忙碌碌抬了口棺材,说是爷爷从建筑工地的高空坠地,人不行了。其它的他记不清了,他也记不清爷爷长的什么样子。也没有照片。至今我也没有问过伯父,伯父十多岁就含着恨去接爷爷上的班了。父亲兄妹四人,不幸的是,爷爷死后不久,我老太(爷爷的母亲)由于悲伤过度,上吊自尽了,随之父亲的姐姐也因病死去,父亲妹妹我的小姑听父亲说,都没想到她能活命,在旧的年代没吃没喝的。男老太(爷爷的母亲),祖母,伯父,父亲,小姑,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父亲是1955年出生的,就是那个年代,祖母凭着她的坚韧,勤劳,慈爱,大度,带领这个家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岁月,直到1999年去世为止。作为一个女人,我很难体会到祖母这一生是如何度过的,孩子都这么小没了丈夫,一家老小的吃喝。也不象现在这么物资这么富足,就是现在这个年代也是如何的不容易啊。

在我的记忆的,祖母一直都是很慈祥的,到她去世时都是那种慈爱的面孔,大伯接爷爷的班,在市里上班,很少在家。伯母也在家里,我们一直是个大家庭,大伯家四个孩子,我们兄妹三个,总共七个孙子。直到后来大伯调回县城,我们才分开家。大伯家境相对就好一些了,祖母就偏爱我们这边一些。我依然能清晰的回想起祖母音容笑貌,仿佛她还活着,从不曾离我们而去的。祖母知道我爱读书,可我小时候却很顽皮,不大听话,祖母后来,总爱对我说,你小时候,是个最不听话的小家伙了,爱打你的姐姐(我同龄的堂姐),说完就笑了,接着会说,谁知道你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也不爱玩了。在祖母的记忆里,我就逃了一次学,也不是逃学,就是第一次送我去学校,我被吓哭了,第二年又送我去学校,再也没想着不上学了。因为在他七个孙子当中,我排行第四,我的姐姐哥哥后来都不上学了,她觉得我不厌学就是很好的事情了。

在我上初中,高中期间,每次回家,祖母就是从她的小抽屉里,拿出一些小香饼,葡萄干等一些她留给我的一些好吃的东西,这些可能是我大伯或看望她的亲戚带给她的。她舍不得吃留下来的,有的甚至都放坏了。那红漆木的桌子还有祖母住的屋子,现在都让我很敏感。我怀念那些有祖母抚慰,挂念的日子。这日子沉积久了,愈沉愈让人思念。

还记得,我上大一年关回家,思念家乡,想念祖母的心情就不用提了,没有电话经常联系,都是书信来往。一回到家门,离老远,看见老祖母,已哽咽的说不出话来,眼泪止不住掉了下来,冲到祖母近前,她老人家一把把我抱在怀里,也心疼的落下了泪水。此情此境,我终生也难以忘记的。后来,祖母看了我半天,说我人瘦了,刚蒸好的菜包子,她急忙拿给我吃,我当时真有点饿了,做了一天的车,走了不少的路。她拿一个,我吃一个,记得一口气,我吃了六七个,祖母一边看着疼着,一边开心着看我这边嘴馋着吃着。祖母啊,我还记得啊,这温暖也会是一生的,可我多想再回家看看你老人家。吃你做的包子,天啊,但愿在天堂里,祖母能听到我的声音。

我毕业那年夏天有一天,祖母有一天塞给我一些钱,说让我上县城给她买点药,她有慢性心脏病,也就是冠心病,一直在吃药,估计有一年多了。可能她心疼钱中间有一段停药了,这几天感觉不太舒服才让我去给她买的。当天我就把药买给她了,祖母第二天觉得越来越不舒服,我守候在祖母的床前,大家都想着不会有什么事的。下午,不想祖母开始抽搐,样子吓人。以前父亲说她也有这样的感觉。只是我没见过,我心里很急,催父亲去找大夫。大伯家里人现在都不在乡下,伯母也去县城了,他们在县城。我摸着祖母的手,她的手一会儿热,一会儿凉。她的脉搏,如果一分钟在三十几下就要抽搐一次,只到脉搏恢复正常,她的呼吸才能正常,身体才能正常。我焦急的等待大夫,也担心害怕。家里当时只有我和母亲。我邻村的一位老大夫过来了,她看了看祖母的曈孔,把了一下脉。出了祖母的卧室,老大夫说,准备后事吧,恐怕是不行了。说完他就要走了,我拉着他的手,多想把他留下来,救救我的祖母的,已经什么都晚了。我握住祖母忽热忽冷的手,多想让她永远的温暖。

接下来,村子人都知道,找村子唯一的一部电话,打电话让大伯家人回来,让姑妈她们一家过来,让祖母的两个弟弟,我的大小舅爷过来,伴随着祖母一次次晕过去,大伯老屋子,已哭声一片,我经历着这个我最爱的祖母生命在我眼前的消逝,时间在这里凝固,时间也倍感珍惜,又不能停止,等待一个死亡。祖母的力气越来越小,可直到过了一个夜晚,祖母还在生命的死亡线上挣扎,家里人就把祖母送到县城医院里,在医院里,靠着心脏助搏器,和氧气。脸色渐渐好了。我还记得祖母的最后一次微笑,挂着氧气瓶,对我最后一次的笑。最后医生说,只有换心脏了,这已是不可能的。祖母又被抬回去了,最后坚持也没有。她安静的离去了,她躺在亲人的中间,我们觉得好象从没有离去。痛哭还没开始,当祖母被装入棺材,埋入地下,亲人们都哭晕了。姑妈也虚脱了,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哭的死去活来。

祖母去世的记忆,就像雕刻在石块上印记,在我脑海中,从不曾挥去,后来,我的兄妹几个在一块,大姐问我,你当时陪奶奶最长,奶奶给你有什么遗言没,我说有啊,她们都问奶奶说了什么。我心如苦水,淡淡说了句,不能告诉你,谁让你们不多陪陪奶奶啊。我当时甚至恨伯父,恨父亲没给奶奶多些钱,让她买点药,纵然迟早要离世,也可以使她老人家多活几年。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还没有找到工作,当时安排我到一个中学教书的工作还没着落。也许她老人家能活到现在,我去尽我的孝心,恨自己,奶奶她活着我也没给她带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是她对儿孙的不尽的爱啊。

老家后园里,是一个菜园子,祖母你的身影,也常常在我的脑海里,一位老人弯着腰,摘草。

老家的房前是一颗大杏树,你倚着树干,望着树上果子,等待为我们采摘。

老家的村口你在守望,你知道的你的儿孙这两天就要回来了。

老家你的屋子空了,没有给儿孙留下一点累罪,走了。

有个老人的家庭就一定会和和睦睦,家庭就会倍感温暖,有依靠,有安全。祖母在的时候,家里出了什么事,一家人围倚在老人身边,就什么时都不会有,也没有越不过的坎。家里的每个人都有力量,听祖母讲一次次过去的生活,生命也是精彩的。仿佛有了委屈都可趴在祖母的怀中哭泣,祖母在家庭里什么事都见过了,都能承受。我想就算是一个普通的,从容的,在我目睹,耳闻的,这个老人在她的一生里却从不简单,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做了,做好了她应做的事,没了丈夫,近半个世纪,把一个家庭养活下去,给了这个家庭坚韧,博爱,勇气,带领这个家庭走出困境,过上好日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我们刚过上好点日子,她却离去了。

再一呼唤,"奶奶,奶奶",这个熟悉的声音,这个叫了还想叫的声音,我想你听到了,在清明节前夕写此文表达我对你老人家永远的思念。愿你在天堂里过的好。

说家风 道国格

文/汤云明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有国格,家有家风”,其实,“家规”也就是家风的主要内容,或者说制度化、格式化了的家风。

而家庭、家族又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细胞,所以说,家风虽小,但它影响着国家这个大风、大气候,也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特质。

家风,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从氏族、家庭的出现一直走来,每时每刻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它融入一个个家族的血脉,成为一种精神特质和细胞。

不同的人家,家风的影响可大可小,会强会弱,凝聚成家庭的精神力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家教作为尺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子,就会有怎样的子孙后代。

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现在的形象,可能就是子女以后的样子。你现在的所作所为,都会直接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言行。祖先的荣誉和成就,始终是子子孙孙的楷模和榜样。你现在怎样对待身边的亲人朋友,你的子女长大后也会这样去做。

我国古代有“三代四翰林”、“一门五进士”、“满门忠烈”的家族。现在身边也有连续几代当“惯偷”的世家,或者“子承父业”当地痞流氓危害社会的家庭,甚至也有因吸毒贩毒导致父母或兄弟姐妹几个轮流进牢房的。可见,有什么样的家风习气,肯定会影响这个家族、家庭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做人的标准,也就决定这个家族、家庭的兴衰、命运和前程。

家风的形成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当不同家庭成长起来的人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家庭时,也就是两种家风融合、提炼成一种家风的过程。当优势互补,就形成了更优良、更稳固的家风。但要是“吃喝嫖赌”、“好逸恶劳”等不好的风气和习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或占了上风,那就可能让这个家庭从此走向衰败或平凡。

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其实也正是没有把握好家风、家教的问题,有的人因机遇或手段,甚至通过非法所得,一下子成了暴发户。但他没有把持和运用好这些财产的能力,再或者他们的子女因贪图安逸、享乐而不思进取,成了名符其实的败家子。一个没有良好家风的家庭,即使有幸富裕了,也只不过是过往烟云的“土豪”。

当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不好的家风会逐渐被淘汰或替代,从而失传。优良的家风始终是社会正能量,是社会进步促进剂,它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凝聚起来,形成合力,构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家风也就从人格魅力上升为国格力量、民族精神,从而引领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