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书的文章
关于看书的文章(精选10篇)
习惯决定一切
文/谢老师
今天早上,我读了作家张海迪的《我是船、书是帆》,我深深地感受到作家张海迪那坚强不屈、锲而不舍的精神。
她把自己比作船,把书籍比作帆。正是她少女时代体弱多病,她用看书来陪伴来打发时间,而为她日后成为作家打下坚实基础。原来她的初衷是成为一名医生或化学家,是书籍让她成为了一名作家。
其实每一个人的路怎么走是不固定的,就看你怎么选。记得小时候读鲁迅先生,他本来是读医的,像想成为一名医生,可后来因为环境而变成作家文学家。而我们年少时,老师问我们长大希望做什么,有想做医生的、科学家的、老师的、歌唱家的、干部的、文学的、将军的等等,但真正能实现的少之又少。
从张海迪的爱看书的习惯告诉我们,不论何时何地,书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它带给我们知识、智慧和做人的道理,也不管你现在在做什么事,看书也能让你保持清醒的头脑,也不管你现在遇到什么困难,看书也能让你静下心来,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现在的我也喜欢写写字,中国古代书家个个文彩了得,有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但字美,而且文采也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全片篇文章字迹行云流水,跌宕起伏,字里行间又透露出悲愤欲绝、气愤填膺的心情,苏试的寒食贴全章字迹大气豪放,揖让有度,但写出了他当时极度郁闷,不得志的心态。从这些伟大书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平常喜欢看书喜欢学习。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使人进步,使人谦虚
时变境迁的我们
文/luckylily
又是好久没有动笔了,原因只有一个,懒。隔了这么久,再执笔写写近况吧。
最近空间里好多朋友晒旅游照的,有的是公费旅游,有的是自己旅游。仿佛一时之间,四周的人都在路上了,各种嗨,各种晒。而我呢,这个“资深”着迷旅行的人,却老老实实的在家宅了三天,难得的“9.3”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举行隆重的阅兵式——由此而来的三天小长假,就被我这样挥霍了。
这三天呢,主要活动内容就是看综艺节目,看电影,都没的看了找了个电子书捧着手机看。还真怪,碰上能看上瘾的书,我又沉迷进去了,差不多一口气把一本书看完。这本书名叫《活着》。我们通常会说“静下来看一本书”,而我这次明白了,应该是“看书能使人静下来”。心浮气躁之时,想要静下来看书是很难的,但是当你真正沉迷于一本书中时,整个魂魄都被书中的文字、情节所吸引,心境自然而然就静了下来。
我也就是这种情况,而且经常在看完一本书后,由于有了良好的心境,有了读书的欲望,又会继续搜寻第二本来看。这样是很容易精神疲惫的,所以在看完一本书后,我会克制自己,缓一缓,再找。有时候,这一缓,就缓的又没有那种心境去看书了,就就此罢了。
不管怎样,我喜欢的书,我就认为是适合我的,就会去看。看了也不刻意去记书中的内容,所以有的书看了当时感慨很大,感触很深,过后一段时间,只记得当时自己的感受,却忘了书中的内容。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读书会对我有影响,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时间久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气质就显现出来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看不同的书会带来不同的气质。
好了,有关看书就絮叨至此吧!跑了题,继续转回来说说关于旅行的事。
看到朋友们在晒风景照,我就会想起自己所经历的那些事。内心对于旅行是炽热的,也曾经为了一趟旅行找朋友借钱,坐很长时间的硬座去过,现在想想,那才是真的“穷游”,就是想到向往已久的地方,看看自己没有见过的风景,那次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满足感,也是我对旅行感兴趣的起点。后来趁工作之便,也有过说走就走的旅行,金钱方面也宽裕了些,却再也没有过那次那种极大的满足。
现在呢,看着别人拍的那些风景,倒也没有多大羡慕,毕竟人各有志,有的人到的地方我丝毫不感兴趣,有的地方感兴趣我也像是过来人似的,没有那么大惊喜。现在的我,回归到最普通的生活中,和其他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现在的工作朝九晚六,没有压力,舒心而闲适。生活,虽然在租住的房子里,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倒也过的有滋有味,快快乐乐。
虽然很享受现在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但心里也没有放下旅行的梦想,而且下一站早已想好。只是不想说走就走了,要等等,再等等,这样不轻易得来的梦想才会如初次旅行那样,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我期待那一天。
最忆少年读书时
文/申功晶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流行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从老师到家长并不鼓励孩子们多读课外书,他们一致认为,与其看“无用”的“闲书”不如多啃几个英语单词,多做几道数学题来得实在。十来岁青头白脸的少年,面对索然无味的课本,为打发消遣无聊的课堂时光,我将小说书摊放在膝盖上,从课前读到课后,从上学看到放学,看闲书和玩游戏一样能上瘾,在学校没读完的,回家接着“下回分解”。
我家老屋是两层多进的江南式大宅院,平日里一楼住人,二楼空置,为了夜间不用瞒着父母,打手电筒钻在被窝里偷偷看书,我将被褥搬上二楼,一个人霸占了空荡荡的整个楼层。小时候家里经济不甚宽裕,工薪家庭为几个柴米油盐钱都要精打细算,哪来多余的钱给我买闲书?有一回,期末考试考了年级第一,恰好父亲单位额外多发了一笔奖金,母亲许诺让我去新华书店自行挑选一套书籍,我拎了一个空米袋,千甄万选半天,挑了一套三本厚实的精装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柜台结完账将书塞入米袋,美滋滋扛在肩上徒步回家,那心态大抵和农民工年底拿到辛苦了一年的血汗钱差不多。
翻遍了自家藏书,就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看,我曾觊觎图书馆顶层书架上的二月河《康熙大帝》,被馆员告知这套书只有教师才能借阅,悻悻而归;我曾软磨硬缠在大学当教师的堂叔给我借几本金庸的武侠小说,他拿了一套《神雕侠侣》,欢喜得我竟然不舍得一口气看完;直至上了大学,第一学年拿了一笔不菲的奖学金一口气跑到小书店买了五块钱一本盗版的二月河帝王系列和金庸武侠全集,方才过足了书瘾。
有道是,远水不解近渴。每天走十余里路去市中心的新华书店看书显然不现实,好在90年代末期,街头巷尾开了不少私人书店,我迷醉于书架上一排排齐齐整整、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新书。每天吃过晚饭,饭碗一丢,跑去附近书店蹭书看,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厚着脸皮光看不买,老板是个豁达之人,大概见这孩子模样周正、容貌清秀,从未给过我脸色看,只是嘱咐切莫折书角,别把书弄脏就行。站了个把小时,两腿开始发酸,换个姿势,蹲着看书相对而言舒服多了,可一旦站起身,两眼一黑,站都站不稳当。记不得有多少个寒暑假是在书店里度过的,从站到双腿发麻到蹲在地上看书,从中外小说到经史子集,零零落落读了不少书,快活得就像掉进米缸的老鼠。宋真宗为了鼓励读书人考取功名“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少年读书不带任何功利性,这段“无心插柳”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尝试着给报刊杂志投稿,从地市省国家级报刊到人民日报,每年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或许,正是这些无用的闲书,使我完成从读者到作者身份的转变。
书中没有掉下千种粟,也没有赐给我一屋子金元宝,却让我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那是一个朝南的阳光房,从经史子集、国学典籍到国外名著,可谓应有尽有,再也不用可怜巴巴蹲在地上看书,也不用汗流浃背的扛书,只须点击鼠标,自有快递小哥亲自送书上门,至于读书的姿势,可惬意地坐在沙发上,也可任性地躺在床上,然少年时那种如饥似渴的读书滋味,却时常在心里来回翻涌:课堂偷读、阁楼夜读、书店蹲读……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窥月”虽为艰涩,却有着充沛的时间、精力、闲情,可以彻夜不眠读完一本好书,有道是,年轻就任性啊!
读书的姿势
文/李小芬
人以书为伴,便有应对眼前苟且的从容,亦有感受诗和远方的通途。
若论读书的最佳姿势,非斜倚床头或静坐书桌前莫属吧。前者舒服自在,有小女人的情韵与温婉,于时光的静谧处,悄然体味文字的墨香;后者学习效率高,拿一支笔涂涂写写,在文字的海洋里悠然沉浸。不过,高速快捷的生活,有多少充足的时间留给我们静心阅读呢?“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间总是不够用,读书更多时候需要利用碎片时光。比如,如厕时读书看报,很多人都经历过吧?都知道这样做无利于健康,却也享受其过程。
读书于我,也是靠捡拾时光的边边角角。包里放本书,出外办事时,稍有空闲便拿出来看。我常去银行大厅办事,排长队,取号后,安心找个座位,捧一本书,开启“闹市阅读”模式。银行的语音叫号此起彼伏,嘈杂而纷乱。没关系,我充耳不闻。时间真的如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漫长的等待时光就可以成为安心地读书时间。
聚会吃饭,我也会带着书。饭店内,我先到了,先看一会儿书。利用零碎的时间看书,于我来说,已经形成了习惯。“读书这么多年了,也没见你的文字提高,别一心两用了。”爱人常打击我。“错!坚持是一种态度,我不会半途而废的。”我的自信在他连年的打击下,依然健康有序地坚挺着。
还有一种读书姿势,我经常使用。饭后,我喜欢身体贴墙根站立养生,这时一般我都会举着书看。
我从前喜欢趴在沙发上读书。后来,腰不好了,卧在沙发里久了,腰疼,我便趴在沙发上,头和脚各垫一软垫,形成“燕子飞”的姿势,然后捧着书读。
坐公交车时,我偶尔也会看书,但久了会晕车。爱人最烦我这一点,总是训斥我:“坐车看书影响视力。”因为看书,眼睛酸涩,我常需要滴眼药水;因为看书,颈椎疼痛,我常需要央求爱人为自己按摩。爱人常吐槽我“丢了西瓜捡芝麻”,但我就是对读书“上瘾”。
读书究竟该用什么姿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千金难买我喜欢”,你看古人,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随月读书,多难,不也坚持下来了吗?
读书愉悦了我每日的时光。午后,坐在客厅里,沐浴着暖暖的阳光,捧着一本书,光阴缓慢地流淌,真是岁月静好。说到底,用什么姿势读书,不是重要的,有心去读和用心去读,更重要。
与书共眠
文/王艳萍
我喜欢看书,而且喜欢在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书,虽然这是一种不太好的习惯,我却乐此不疲。每晚临睡前哪怕很晚上床,也要先找本书看,直到困得实在不能再坚持了才睡下。为此,老公经常取笑我,真不知道你是在看书还是在催眠。
读书也好,催眠也罢,因为有了这个习惯,而我又信奉开卷有益的古训,不论是小说、散文、随笔还是传记、杂文,都能读得津津有味,因此我的床头柜上总是堆满了各种书籍,而且摆放混乱。星期天请父母来家里吃饭,饭后小憩,看到床头柜上杂乱无章的样子,母亲嗔怪道:“说你多少次了,这躺在床上看书的毛病啥时候才能改呀,你看这乱的。”边说边要动手帮我把书放到书柜里。我笑道:“您歇着吧,我一会儿就收拾。”等母亲走后,我却依然如故。
我理解母亲,因为在她看来,读书就应该有个读书的样子。古人在读书方面是很讲究的,据说要净手洁案,就是说古人在读书前,要先洗手,再将桌案擦干净。因此,但凡像样点的家里大都有一间专门用来读书的房间叫书房,即使条件不太好的家里最起码也要有一张书桌,由此可见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当然,母亲是不会想到这些的,她之所以不赞成我躺着看书,是因为躺着看书对眼睛不好。
尽管在心里感动于母亲的“嗔怪”,但是对于睡前读书的嗜好,丝毫没有改变。常常于夜深人静之后,洗去一身的尘垢,然后亮起一盏小灯,舒舒服服地半躺在床上,背靠松软的枕头,翻看那春秋智慧、唐宋风情,沉浸于别处寻觅不到的儒雅氛围里,品味书香。读到深处,常常会情不自禁地随着书中情节、人物命运,或欢笑、或悲伤、或愤怒、或感叹,任自己的情感随着书中的文字肆意奔跑。读累了,身子向下一滑,带着对书中美好事物的憧憬,酣然入梦。
爱的抄袭
文/李代金
儿子知道,父亲肯定在心里经受着巨大的折磨,为了他,父亲默默地忍受着一切。儿子清楚地知道,假如不是父亲的那些抄袭,他肯定坚持不下来。是父亲的文章,让他有了信心。儿子没有多余的话,他上前抱住父亲,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儿子喜欢文学。儿子喜欢文学缘于父亲。父亲也喜欢文学,总是买些小说来看,父亲还订了好几种报刊。每天,只要有空余的时间,父亲就会看小说看报刊。儿子也常常拿父亲的小说和报刊来看。那时候,儿子正上中学,迷恋上了那些武侠小说。儿子常常对父亲的武侠小说爱不释手,为此,儿子常常连作业都没完成。终于,老师找了父亲,老师告诉父亲说他儿子的成绩下降了,在学校看武侠小说。父亲很生气,就把那些小说都藏了起来。后来又被儿子翻了出来,于是父亲就将小说都卖掉了。只是,家里还有一叠叠的报刊,儿子就只好看那些报刊了。儿子不再大张旗鼓地看了,儿子偷偷地看。儿子越看越有味。于是,儿子的学习一塌糊涂。
儿子高中毕业,自然是没有考上大学。儿子就天天待在家里看那些报刊。儿子现在不上学了,自然有理由看报刊,况且,儿子也满十八岁,是成人了。父亲让儿子去找事做,但儿子却不肯。父亲说,那你想干什么呀?儿子说,我就喜欢看书!父亲说,喜欢看书怎么当初不好好读书?你总不能看一辈子的书吧?儿子说,我想当作家!儿子迷恋上了文学,儿子觉得文字真神奇,能够创造一个个美妙的天地。父亲看着儿子,父亲说,你真的想当作家?儿子说,是的,我真想当作家!我想我可以成为一名作家!父亲说,好,有志气!
从此之后,儿子看书,父亲不再阻挠儿子,父亲还买些书回来给儿子看,父亲希望儿子真的成为一名作家。常常,父亲陪儿子看书。母亲看到他们父子两人呆呆地坐着看书,摇摇头,无语。晚上,母亲问父亲,儿子真的能成为作家吗?父亲说,能吧!母亲说,光看书行吗?得写!父亲说,对呀,明天就让他写。
第二天,父亲就让儿子写文章。儿子也知道光看书不行,得写。于是儿子就拿着纸和笔写文章。儿子坐了大半天,就只写了几百字。然后,儿子把写的文章给父亲看。父亲看了直摇头,父亲说,这就像是学生的作文,没有报刊会要的!父亲说的是实话。儿子说,那我再写。于是儿子下午又写。儿子写了一下午,写了整整两页纸。可是父亲看了儿子写的文章,还是直摇头。儿子自己也很丧气,觉得写文章不容易。
此后的许多天里,儿子都写文章。儿子上午写一篇,下午写一篇。但没有一篇让父亲和自己满意。父亲安慰儿子说,你别丧气,慢慢写,写得多了,就会好起来。儿子想也是这样吧。哪一个作家开头的时候都写不好,都是写得多了才好起来。
父亲见儿子在纸上写太辛苦,改起来也不方便,于是就为儿子买了一台电脑,还上了网。儿子得到电脑,很兴奋,儿子就更有干劲了。儿子写了文章,就把文章从网上投出去。儿子写了很多,也投了很多。可是,儿子投的文章,一篇也没有发表出来,哪怕就是本地的报纸,也没有发表一篇。儿子很沮丧。儿子对父亲说,爸,看来我当不成作家!父亲说,爸相信你!你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以后,爸也写文章,我们比赛!儿子说,爸,你能行吗?父亲说,咋不行?我看了那么多书,还能写不来文章?
从这以后,上午儿子写文章,下午父亲写文章。上午父亲看书,下午就儿子看书。母亲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满意。母亲对父亲说,你天天陪儿子看书写文章,就不干活了吗?父亲说,是干活重要还是儿子重要?母亲听了,不再言语。
让儿子没有想到的是,父亲的文章很快就出现在了当地的报纸上。父亲收到了样报,还收到了稿费。父亲说,怎么样?我行吧?儿子点头,眼里满是羡慕。父亲说,我都能行,你还年轻,当然也行!此后,父亲经常在一些报纸上发表文章。父亲的文章,很是不错。儿子都喜欢那些文章。
儿子坚持着写呀写,儿子的文章写得好了,不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儿子高兴,父亲也高兴,母亲也高兴。于是儿子更加努力了,儿子想自己一定能成为一名作家。
父亲不再写稿了,父亲又干自己的活了。儿子也已经不再需要与父亲比赛了,儿子需要和自己比赛,要一天比一天更进步。
那一天,儿子上网,儿子搜父亲的文章,儿子想看看父亲的文章还在哪些报刊上发表了。儿子搜呀搜,儿子惊奇地发现,自己搜出来的文章,却在一些报刊上署着别人的名字。儿子呆了,父亲的文章居然被人抄袭了。儿子继续搜下去,儿子在一个论坛里,发现有人,而且是许多人都指责父亲是个文抄公。而父亲则回帖说他抄袭别人的文章来发表是为了儿子,说儿子喜欢文学,想当作家,可是他坚持不住,没信心,自己就抄大家的文章来发表,以此鼓励儿子。父亲还说稿费他会还给大家,希望大家理解一个父亲的苦衷。
那天,儿子在父亲回来的时候就问父亲,爸,你以前发表的文章都是抄袭的吗?父亲惊讶,然后说,是的,都是抄来的。我写不好,不能发表,为了鼓励你,我只能抄袭别人的文章!我知道有许多作者都在骂我,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为了你,我必须这么做!
儿子知道,父亲肯定在心里经受着巨大的折磨,为了他,父亲默默地忍受着一切。儿子清楚地知道,假如不是父亲的那些抄袭,他肯定坚持不下来。是父亲的文章,让他有了信心。儿子没有多余的话,他上前抱住父亲,眼睛里溢满了泪水。他想自己感谢父亲最好的方式,就是写好文章,真的成为一名作家,成为父亲的骄傲与幸福。
手机的启示
文/余光正
“蜷窝一隅自陶醉,手机执掌无忧虑”。任由时光流逝,万物变幻,家中三人的活动乐趣却是“坚定不移”,绝不轻易改变。
忘了是什么时间,智能手机忽然横空出世,并且以病毒一般的速度和威力迅速感染全世界,渗入到每家每户。很快这股潮流也侵蚀到我家中。然而初始,我们家并未受到如此大的影响、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虽然各自买到手机,但是父母工作忙,我功课赶,都无暇管顾这颗“定时炸弹”,只有电话短信之类的功能用得最频繁。
这个时候,我们依旧遵照着原先的生活方式。譬如,我半个月去一趟书店,掷重金买得心仪的书籍,每次闻着满怀的书香气,总是心满意足、幸福无比地往家里赶,只为找一处安静的角落,细细品读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宝贝;父亲不仅陪我豪买,自己也会选上三两本诗词歌赋、历史文学,拿回家中边读边注释,在文字的乐园中悠哉自乐;母亲在单位中订购了数种杂志刊目,定期送到,不愁“断粮”。而在我们各自品完自己的书后,便会自觉摆放到书柜上,供大家自由拿取,实现“资源共享”。往往是我与母亲交换得最多,父亲对于我买的小说名著和母亲的选刊都不大感兴趣,只顾专注于自己的诗词或者一些名人传记之类的读物当中去。这时,我们依然保留有“书香家庭”的气息。
除此,我们周末的运动、聚会和远足郊游也都一如既往地进行,和朋友见面,与家人谈心,跟大自然亲近,这些简单愉快的活动,我们不曾落下。
紧接着,“意外”悄无声息地降临了。首先是WI-FI的普及,使网络变得更便捷快速,手机很快代替了电脑的许多功能,不仅可以轻便地上网,看电影,玩游戏等娱乐全都轻而易举。这一次彻底将我动摇,我从未试过与虚拟的世界如此贴近,甚至于穿插到现实当中,难以辨别虚实。就这样,我成为三人阵中第一个“阵亡”的人,被病毒感染成了家中第一条怪虫。
父母对我的唠叨和不满愈来愈少,因为他们正深陷微信的泥潭中,哪里还有精力管我呢?微信于他们而言是一次深刻彻底的感官冲击:弹指间,好友的生活状态即可丰富完整地展现在朋友圈当中;一张图,一句话,亦可将自己的生活轻松分享给他人。这种新鲜无比的体验,怎能不使他们爱不释手呢?尤其是朋友圈中那一个个赞和排着队来的溢美之词,亦使他们得到无限满足。
渐渐地,看手机的时间愈来愈多,以至于将看书的时间愈挤愈少,满满的书架,成了一道摆设。起初妄图为自己开脱:手机信息量巨大,看三分钟手机抵得上一个小时看书的收获。但事实远非如此——手机信息量大,垃圾信息也越多,快餐式浏览根本无法深入体会信息内涵,反而还会接收过多毫无用处的信息,放下手机,自以为满腹经纶,但仔细回忆,脑袋却是一片空白,忽而发觉,除了视力受损、脊椎疼痛以外并无太多收获。回观看书,一个小时在书中走一回,书香袅袅,字字刻心,与作者隔空交谈,灵魂交接;待放下书,细细回味,亦感余意无穷,甚是舒畅。看手机与看书的区分,显而易见。
由书作为支撑,我开始尝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我强迫自己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看书之上,以此削减看手机的时间;我将好书全部堆放到父母的床头柜上,劝他们用心阅读。一场挣脱似的自救,就此拉开。
我们对于书的热情逐渐超过了于手机的依赖,同时,远足郊游等家庭活动也成为挣脱束缚的方式。手机对我们的控制,正在逐日减弱……
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就应该从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精彩。正如我们一家,没想到在同一屋檐下,距离却越来越远,那便只有“放下手机,回头是岸”……
孩子,书是香的
文/彧骥
夏天的余热不减,蝉儿的鸣音亦存。入夜,月色朦胧,灯下,茗香徐徐……当手中书卷展,识海便又觉充盈了几 分;嗅着那一丝淡淡的墨香,辗转进入梦乡。
没曾想多年之后,竟是还会傻乎乎地看书笑到睡去。本以为要一生丢弃的益友,今昔又得重拾。
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记忆中父亲
那深邃的眼。那一声挚切的哲思,犹萦绕于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没错,那便是“孩子,书是香的”.
犹记得孩提时代的自己,光着两小脚丫子,捧着一本重重的书,眼里满是疑惑,书,咋会是香的呢?
时光就像是沙漏中的流沙,一不小心打破了,它便溜走了。一个人的时候,总喜欢捧着书发呆 ,看那家中的燕子一次次地南飞,亦看那门旁的小树苗一圈圈地长大。光阴不复存在,童年也就坍塌了。
长大以后,便很少去碰书了。再后来,电子书籍充斥着网络,看书的时间便更加少去了。
曾经拥有一个纯真的自己,只可惜我却把他它给弄丢了。有那么一段时间,特别沉迷网络书籍,可殊不知一脚踏入后,却越陷越深,再难挣脱。
阴霾满天,大雨磅沱,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凛冽的寒风吹得老家的窗户吱呀作响,我举目望去,豆大的雨点重重地砸在庭院之中,荡起一阵涟漪。心底那根最脆弱的弦不免一阵触动,我哭笑地问我自己,我看了那么多的电子书籍,到底 ,从其中汲取到了什么?
于是乎,翻箱倒柜,终于找出几本还算保存完好的书。再次展开书页,拼命地嗅着那淡淡墨香。找回自我的感觉,真好。
有一日漫步在广场上,看见坐在石凳上看书的一老一少两爷孙。小孙子满是灵动的眼珠中带着一丝不解,因为刚才,他爷爷说,书是香的。可毕竟是小孩子嘛,不知香为何物,就愣愣地问他爷爷,书,难道比蜂蜜还香?老人却笑笑,不作答,只说,孩子,书当然是香的,你只要将这几页书看完,爷爷就给你买糖吃。
瞧,多幽默的老人呀!这不禁令我又想起儿时父亲的教导,孩子,书是香的。诚然,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灼灼红叶,不求最红,只求最热;缕缕阳光,不求最亮,只求最暖;本本好书,不求最好,只求一本能与之共鸣的。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留下的绝妙好文,难道要一本本看过去?
我们并不是专家学者,理应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更应选择一本好书。人这一辈子,不该涉猎过广,否则,便品不出其中的香味。
抑或,有些书 ,值得我们花费一生的光阴去读。而有些书,则被戏称为“快餐文化”,供我们在茶余饭后消遣罢了。
每每碰到一本书,总会与之笑谈。那本书,或许是古典文学,又抑或是外国著作。总之,我将与其的邂逅笑称为昳遘。
梦醒时分,梦亦破。这一场梦,却是那么地真实。
窗透初晓,日照东床,云自摇。慵懒地倚在床头,拾起昨夜滑落的书卷,呷一口清茶,提笔,挥舞下行草:孩子,书是香的!
闲书实用
文/李亚坤
逛书店,熟悉的书店老板向我讲述:半小时前,一对青年男女路过书店时,男子相中一套小说集,不料女子反对,说买那没用的闲书干啥,然后硬生生把男子扯走了。书店老板由此感叹:“你看看,那女人多傻啊,8本书,200块,就可能让男人乖乖地留在家里,多实用!”
我很喜欢书店老板的“实用”论,一个“留”字,不含功利色彩,也没有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层面加以美化,而更接近于一种氤氲温馨的烟火日常。
张爱玲有句名言:要想拴住男人的心,要先拴住男人的胃。一个“拴”字,隐含了几分委曲求全。其实,女人完全不必挖空心思地当一名好厨子,只需培养男人养成爱看闲书的兴致,便各自相安、两厢欢喜了。
所以,聪明的女人可以不看闲书,但至少一定不会反对男人看闲书。
因为,闲书的实用,是背后的值得!认识一对夫妻,男人早年热衷于应酬,后来大病一场,戒了烟酒,人一下没了精气神。一天,他来我家串门,看到书房里一套金庸全集,就打算抱回去解闷——之前他是从不看书的,说一看书就犯困。没想到,这一看竟上瘾了。那段时间,一见到我便谈论金庸的武侠世界。无奈我的书架上以古典文学居多,不合他的兴趣,借了两次后,转而成了书店的忠实顾客。每每看到他从书店里提回一摞摞新书,我眼热得不得了。他对自己喜欢的作家青睐有加,一定要将其所有作品统统拜读。他看金庸,看梁羽生,看古龙,看王小波,看陈忠实……在我看来,能够自由地买书来看,是多么幸福!
男人原先抱怨妻子,看不得他在家闲一会儿,不是喊他做这活,就是叫他干那活,鸡毛蒜皮一大堆。现在不了,看他看书时间长了、累了,才会软声细语地让他放下书,把该做的家务一鼓作气补齐,美其名曰“劳逸结合”。甚至,她还会时不时给一笔专款,资助他用于购书。有人私下说,不鼓励男人想办法出去挣钱罢了,还倒贴银子买闲书。女人听了不以为然,说:“相对于老公喝酒、打牌损害身体,书钱花得太值得了。”说到这里,她就像生意人做了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神情笃定而庆幸。
一个经历人生沉浮的书友告诉我,一路走来,他之所以没有变得更糟糕,正是他看过的那些闲书拯救了自己。至今想起,我仍感动萦怀。
原来,闲书的实用,还是一种拯救。
回不了的昨日
文/素颜
(一)
中学时期初读三毛的文章,就深深地爱上了,内心深深的触动无言可喻。每拜读她的作品,这种内心的深触总伴随而来。这种内心的深触,每每混乱了自己,恍惚着前生今世的言说---目注灵魂脱离开躯体缓缓升起,直直坠入撒哈拉之心!这种直直深入的感触至今存在。
《红楼梦》一书是三毛一生的最爱。记得三毛曾说过,《红楼梦》一书是她一生一世要读的书。由此可见,《红楼梦》一书在她心里的文学评价是极其高的。但我更愿相信她本人灵魂与此书某些的共鸣。她也极喜爱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马尔克斯书写的文字中隐约显现的悲天悯人情怀,竟是把两颗心连了起来。三毛把马尔克斯着的《百年孤独》与《红楼梦》并列,可见她对马尔克斯作品的欣赏及对马尔克斯的喜爱。
我是在中学时期初读三毛的文章,开始接触初读《红楼梦》。
记得那时,父亲也喜爱闲暇无事拿本书看看的。因而时常见屋外的石凳坐这父亲微屈的身影。每到开饭时间,要响响的叫上几声才回过神来。也就因为父亲喜爱看书,因此家里的阁楼上也是有很多的杂杂的书堆积着。这为我今后的喜好提供了最初的渠道。母亲是不爱看书,也没空余时间去看。每次看见她的身影,更多是在厨房忙碌着。父亲看书她总也看不习惯去。耳朵里时常有母亲的唠叨:看书看书,只知道看书,这么大年纪了,难道还想去考上大学啊。那时,我和姐姐除了可以看学校发的功课书和一些作文选集之类的外,母亲是不让我们看这些课外书的。她也有她的道理,认为那些小说描写的情情爱爱,看了会移坏了性情,就没心思读正经的书了。那时我母亲认为除了学校分发的与学业有关的功课书外,那些描写男女的情情爱爱的书,都是属于不正经的书,不是我那个的年纪该读的书。母亲这样的观点,在后来我们都步入社会自食其力后,也没言语了。
回忆那时,尽管母亲不让看。我总是有着各种的法子偷偷地看——在家做功课时就把小说压在功课书下看——学校上课时也把小说放在裙子里看。看的书很杂杂的,什么书都看:如国内的《激流三部曲》《岳飞传》《杨家将》《康熙大帝》《水浒传》《三国演义》《唐史演义》《三侠五义》《红楼梦》还有琼瑶写的一些言情小说等;国外小说《飘》《白与黑》《悲惨的世界》《战争与和平》《简爱》就是那时看的。虽然当时看的一些书不能完全理解,内心也是极大的感触。还有童话的《安徒生童话作品》《格林童话》《金刚葫芦娃》这些也都是看的。那时我身上没钱。记得母亲也从未给过我们零花钱,也就没钱去买书或是租书看。托父亲的福——这些书都来自父亲阁楼的书堆,无需花一钱。
后来又迷上了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阁楼没有的书就拿有的去跟同学交换着看。看好了在交换回来。那是段匆忙又欢乐的时光。书本上的人。物带给我内心极大的满足与快乐。这种心灵上的满满感应是别物无法转移的。
乐极生悲。记得有常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因此,我也有过两次上课偷看被老师抓住给没收书本的记录。记得当时被没收的两本书都是古龙着的武侠小说《天涯明月刀》和《多情剑客无情剑》。还是跟同学交换来的,是同学的书。回想当时的那个急啊,急的眼泪都出来了,偏偏又说不得的不敢说。这事就一直搁在心里难受着牵挂着盼望着。直到学期结束,老师把书还给我,提着的心才放下来。现在回想下当时不敢跟老师要回书原因——担忧着老师会不会去告诉我了母亲。哪里还敢去要书,祈盼着老师不说就很感激了。
(二)
回忆少年时光是美好的。但忆起少年时期的梦想却是残酷的。每一个年少的梦都是美丽的,理想的,纯粹的,却也是脱离现实的。脱离了现实的理想,所以才叫梦想,一个懵懂少年的伟大的美梦。
既然是梦,那么梦最终会有梦醒的时日。到了梦醒时分,若能美梦成真,那真是穷书生榜上中状元,人生一大极乐事。只见摇头跺脚拍手感叹: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夫复何求啊!而美梦真能成真么?有,你又能说出几鈡呢?现实中,往往要人们去接受的是随着美梦的惊醒而伴随着来的清晰认识,是那极其冰冷无情的残酷。接受事实,承受打击,这是就你人生跨步旅程中最初的坎坷,亦是最初的磨练。
忆当年,迈着沉重脚步出了学校的大门。告别了懵懂的做梦时代。告别了一张张几载同窗可亲可爱的脸孔。心怀着一腔热情,义无反顾地奔进那一片花花绿绿的人海。
今日,再次站回原点。展现眼前的是——春天又来,花儿又开,人又相逢,学院的大门再度重开。几年的离别,再度重逢,大家都表现出极度高昂的兴奋情绪。在一片喧哗的热闹中,热情的拥抱,刨根问底的关怀,显得是那么的不自然。“我老公是某某某公司的老板。”“我先生现在是市局里担任某某要职了”“哇,你的包包真好看,很贵吧”“是的,这是我老公上周从国外带来的LV,是限量版的。”“你的衣服真好看,哪儿买的”“这是Prada的”——高分贝的声音传入耳膜。默默地扫过一张张神情自得装扮的珠光宝气的脸。这是我曾经的年少的伙伴么?我努力地在脑海里搜索着。却是再也找不到当年那份纯净的心怀。感到胃在抽搐,疼痛如丝生长。我想去微笑的脸,却做不出来。脑海里兀然响起崔颢的《黄鹤楼》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胃抽搐的更为猛烈,疼痛阵阵袭来。我强忍住泪站起,带着歉意先行告别。穿过曾经是黄泥铺地而今绿茵一片的操场,大步离开了校园。一陈凉风吹过,伸手拢紧外衣,也拢住了千丝缕缕的哀愁----似对曾经逝去的时光,似对往昔可爱的笑容,又似对今日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