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作品的文章

2022/12/27经典文章

关于作品的文章(精选11篇)

一幅被拍卖的作品

文/丁翊宸

我有很多兴趣爱好,但最喜欢的还是绘画,因为绘画让我快乐,绘画让生活更美好。

今年疫情期间的一天,美术班的老师电话询问我,是否愿意参加为疫区捐赠绘画比赛活动,获奖作品集中拍卖,收入全部捐赠给武汉。

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转念又为画一幅什么样主题的画作而犯愁了。正在苦思冥想之际,电视里传来了解放军医疗队除夕夜驰援武汉抗疫的新闻播报,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我想,何不以军医抗疫为主题,描绘全国人民顽强抗疫的事实呢?于是我提笔彩绘了一幅题为“逆行英雄,抗疫必胜”的绘画作品。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画作的内容: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暴发,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的医疗队,于1月24日农历除夕之夜逆行至重灾区湖北省武汉市,全力救治患者。画中的抗疫战士身着迷彩服,外穿防护服,眼戴护目镜,以顶天立地的军人和救死扶伤医生的双重身份担当起救治患者、抗击疫情的重任。他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与时间赛跑,与疫魔抗争,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时隔不久,我收到了比赛组委会发来的通知信,信上告诉我,经专家组评审,我的绘画作品获荣誉二等奖并成功拍卖出去了,奖金及拍卖费九百元钱,已经全部捐赠给了武汉疫区,信中还附有发票。

那一刻,别提我心里有多激动和高兴了,由衷感到虽然我的画作很小钱也不多,但我为武汉抗疫尽了一份微薄力量。

纸上宝石

文/尤茹茵

藏书票属于小版画或微型版画,是一种小小的标志,标明藏书是属于谁的,也是以艺术的方式,对书籍的美化装饰。 藏书票上面除主图案外,还要有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斋名等。国际上通行在票上标有“EX—LIBRIS”(拉丁文)的,表示“属于私人藏书”。藏书票一般要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有“版画珍珠”、“纸上宝石”的美誉。

要制作出一枚精美的藏书票,首先要从设计开始,只有想法独特、构思奇异的藏书票才会引人入胜。在我的众多作品中,我最得意的一幅就是《迎19》了。这是一幅十厘米见方的藏书票,因为2019年是猪年,所以我在小猪的身上写上了2019,在2019的左边有一本书,那是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坚持读书,下方是一根铅笔,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好好学习。而右边呢,是一个排球,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坚持锻炼。此外,在小猪的鼻子上还顶着一个杯子,杯子中是一个符号,寓意是希望家人健康。小猪的脚下还踩着一片祥云,寓意在新的一年中事事顺心,吉祥如意。

设计好稿子后,下一步就是转板和雕刻了。先将画稿反扣在刻板上,然后用磨托磨擦。将稿子转印到刻板上后,就可以开始用刻刀进行刻制了。在刻制时,刻法分为两种,分别为阴刻和阳刻,它们都是我国传统雕刻的基本刻制方法。阴刻是在平面上刻出凹下的线条,是凹形状。而阳刻,则是将图案或文字刻成凸起形状。在一幅作品中,如果只单单使用阴刻或者阳刻会使作品显得有些单调。如果能把阴阳刻结合起来将会增加作品的趣味性、生动性,使作品更加美观。

刻好版后,就剩下最后一步——拓印了。第一步:将刻好的板子上滚上一层油墨,滚油墨时要注意墨不要太少,并且要滚均匀。第二步:将一张宣纸放在作品上,注意要一次放好。第三步:用机器进行来回碾压。第四步:将宣纸揭下来,注意要快。这样,一幅精美的作品就完成了。拓印是完成作品的关键,大家在拓印时一定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哦。

你学会了吗?快来和我一起动手制作藏书票吧!

文化印记

文/雨凡

每当阅读传统经典的文化作品,我总会有一种内心的安宁,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经典作品的文字隽永,也不仅仅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哲理多么伟大,而是因为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DNA,这是一种固生的印记,如我血脉里流淌的父精母血一样,是我之所以存在的证明。

传统文化经典,字面所观,即为由历史传承下来,经久不衰的文化作品,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后人的文字中或多或少都有这些作品的影子。这些经典作品,在经历了时间的淘沙之后,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印记,在民族文化中被不断沿袭和传承,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印记。它既包括阳春白雪的诗词文赋,也包括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和风俗习惯。

作为炎黄子孙,不仅仅因为我们有黄皮肤、黑眼睛和黑头发,还因为流淌在我们生命里的文化印记,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DNA。因为这份沿袭,我们延续民族的生命,即使行至天涯,仍然知道自己的出处何在。所谓根深方能叶茂,树木之参天,必然因其根基深厚,我们的根基,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风俗习惯、我们的理念思维、我们的表达方式、我们对人对事做人做事的态度,都有这种印记的存在。无论我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种印记总会无意识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正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样,民族DNA的有效载体,即是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然而由于我们和传统文化作品的创作年代相隔甚远,怎样有效沿袭文化经典,如何从文字、绘画及其他作品符号中领会,变成我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素养底蕴,需要真诚地接受,更需要理智地舍弃。任何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越是经典的文化作品,这种受历史时代影响的印记就会越深。我们对待经典文化作品的态度,是取其精华,理智借鉴,合理吸收,仔细研读,认真思考。学习历史,阅读经典,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更好地指导未来。只有这样,经典才有活力,传统才有力量。研读文化经典作品,不断地将其借鉴到现实社会中,借鉴到现实生活中,传承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样的传承,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传承。

在我们遣词造句、表达思想时,对文化经典的传承和使用,能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得,一种由心而出的自然抒发,这样一种自然的获得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现,所蕴含的道理即在于此吧。

致韩寒的一封信

文/慕林

韩寒:

你好!

本想尊称你为"先生",但仔细一想,你和"先生"这两个字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况且你只不过大我14岁,所以我选择了直呼你的名字。我写这样的一封信也许会显得比较无礼,但又仔细一想,我和你的距离远远要比你和老舍先生的距离小,既然你有资格批评老舍,那我想我也有足够的资格评论一下你。

第一次看到"韩寒"这个名字是在2009年某期青年文摘的一篇文章上。文章介绍说你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一名赛车手,只可惜,2009年时的我对这两个名词都毫无兴趣,而且那时我刚好小学毕业,于是很快,你和我的某些小学同学一样,渐渐地被遗忘了。

当你再次进入我的视野时,时间已经过去了3年,也就是我读高一的时候。刚上高一时我班有一同学闲得无聊,屁颠屁颠地成立了一个小组,美其名曰"文科讨论小组".第一节讨论课就发了一篇你的作品《杯中窥人》给我们欣赏,读完之后觉得甚是不错,又了解到这是你17岁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时在半个小时内完成的 ,心中不禁有些叹服,17岁的少年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确实不简单。回到家我就上百度了解了一些你的信息,发现你的经历挺传奇,心中自然产生了对你的一点崇拜,其实"崇拜"这个词放在80年代也可以叫做"欣赏",但这种欣赏很快就消失了,原因是看了你的得意之作,《三重门》。

2012年某月某日,我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百无聊赖地找书时偶然发现了那本许多同学都说好看的《三重门》,原谅我只看有人介绍过的书,之后我慕名拜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概括为两个字--失望。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是你的个性,而是一个少年的无知,有些人总是习惯把无知当个性,而你刚好做到了这一点。你说你小时候背过三千多篇古文,很遗憾,我没能从《三重门》中读到任何关于古文的东西,不仅《三重门》中没有,在其他作品中也没有看到任何古文的痕迹,所谓学以致用,你学而不用,那还背它作甚?这篇小说是写你的中学生活的,但如果你不事先说明的话,我还以为这是在写黑社会。我佩服你可以写出一个黑社会般的高中,你的高中生活如此黑暗,原因就是你对学习毫无兴趣,不仅没兴趣学习,而且品质上还出现了许多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品不好。而你的这本小说能火,恰恰说明了现在中国不喜欢学习而且人品不好的人太多。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教育问题,自你成名以来,反对应试教育一直是你的主要话题。我依稀记得你在《杯中窥人》中说过骂官的都是想当官却又当不了官的人,而你又是一个在应是教育中的失败者,你骂应试教育这种行为和那种骂官的行为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你和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又有什么区别呢?说到这儿我不得不说一下应试教育。的确,应是教育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应试教育也有它的优点,至少受过教育而成功的人比没受过教育而成功的人多得多,你没受过完整的教育而出名存在有太多的偶然性,所以并不具有代表性。中国教育是好是坏主要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单纯只是在考试前三天死记硬背,考完试三天内又忘光的话,那这不仅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造物主的悲哀。

扯得太远了,再回到你身上。

看完《三重门》之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接触你的作品,因为担心会再次失望,直到今年暑假有人送了一本《长安乱》给我,这本小说是我决定要写这封信给你的直接原因。看完这本《长安乱》我整个人都乱了,这本书的质量比起《杯中窥人》甚至比《三重门》的都要差,里面内容凌乱复杂,故弄玄虚,语句都很不通顺,我怀疑你在写这本小说时是不是没起草稿,而且最受不了的是里面通篇乱扯的大道理,完全就是为了应付市场的一个作品,毫无营养价值的一本书。

我总共看了你的三篇作品,从《杯中窥人》到《三重门》再到《长安乱》,我好像看到了你的文笔的不断退步,这对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应该的,更准确的说,这对任何一个从艺的人都是不应该。我们看自己半年前的作品应该要觉得不好,而不是依然觉得很完美。或许你认为自己写得挺不错,这是正常的,每一个作家都觉得自己的作品举世无双,而一些书面上的自谦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我有一个朋友,今年四十多岁,平常喜欢写写诗。我看他所写的诗也不过尔尔,然而每当他跟别人谈起自己的诗时,他总是说得不亦乐乎,有时还激动得手舞足蹈,普普通通的一句诗被他吹嘘地像是绝世佳句一般,常常以李白、张若虚自喻,还说自己的诗可以跟《唐诗三百首》里的诗相媲美,我笑了。如果他是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青年尚可原谅,所谓年少志高嘛!可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依然这样轻狂,依然这样不可一世,那可就要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和我的鄙视了。再说回你,十七岁时你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可以理解为勇气,但你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有妻有儿,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那就不是个性,而是做作。

我想说的已经说完了,最后,希望你不要浪费你父亲逼你背的那三千多篇古文,因为古文中有许多好的思想供我们学习。虽然现在你已经三十多岁,但是,你才三十多岁,真正的作家,随着年龄的增大,所写出来的东西会越好。愿你在文学领域能真正创造出值得流传的东西。

这封信写得很草率,没有多次修改,希望你不要介意。本想寄给你,但苦于不知道你的地址,再加上邮票8毛钱一张实在太贵,所以没寄。如果你在网上有机会看到的话,别太介意,因为我写这封信的时候也是处于年少轻狂的年纪。

此致

敬礼

写信人:慕林

孤傲的张爱玲

张爱玲是怎样的一个作家?她的小说,正如她的故事,她的传奇,她的身世,注定是这样斜眼渺视这世态万千的变化,本身却又这样如玉般地精雕细刻,溏废后的绝美。

读过她的小说后,再去读她的生平,更能了解她的作品,更能理解她的怪僻悲凉的一生。

她跟才子流氓帅哥官僚汉奸混合体的胡兰成共同生活几年,是她一生中极少的绝妙时光,而她的最精华作品也出自那个时期。那时的她对都市的繁华充满眷恋。

三毛曾经非常地欣赏张爱玲,她的剧本《红尘滚滚》就是写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

张爱玲后来爱上了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并且因此而上瘾。当她去世几天后才被邻居发现,家徒四壁,几乎没有家具,只有一个没有灯罩的白炽灯泡。没有书,包括她自己的书,以及她最喜欢的《红楼梦》。

静音

文/苏剑秋

踏上挪威之境,让人感觉那份宁静和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完美交融。

在奥斯陆首先直奔蒙克博物馆。蒙克是挪威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为纪念这位艺术大师,博物馆于1963年开放。蒙克的艺术对整个欧洲的艺术走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馆内我有幸读了包括蒙克版画油画上千幅作品,据传收藏了蒙克去世前捐出的所有作品。小时候读到的蒙克《呐喊》是黑白的小小明信片,而真正站在并不大的原作面前,即刻被表现主义大师的才情所折服。该作品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火山爆发,满天飞散的熔岩把整个天空都染红了。一个人双手抱头呈惊恐状,站立地点正是俯视着奥斯陆峡湾的厄克贝里山上。充满了生命情感、爱恨恐惧和死亡忧郁等意境,是表现主义先驱之作。

在馆内了解到,著名的《呐喊》与《麦当娜》两幅传世名作曾经多次被盗,于是博物馆专门不断升级防盗保安系统。同时,这里展示蒙克绘画历程和数百幅素描手稿,倒也可以看出蒙克在艺术上孜孜不倦和在不同时期的成熟和不断登峰。我对敬重的蒙克有了进一步了解。

拜谒蒙克后,来到了自然风光绮丽、挪威最大峡湾,也是世界上第二长的峡湾——松思峡湾。站在邮轮上,又想到蒙克、音乐大师格里格。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才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大师。松恩峡湾全长240公里,最深处达1308米。沿岸古迹众多风景如画,时晴时雨的天气,平添了一份神秘感,云烟缭绕仿佛进入中世纪。山高谷深山坡陡峭;倾角极大险峻无比。自然风化的奇迹,岩层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美景如画坚硬平整,犹如刀削斧凿一般。最为感人之处是那种安详静谧,实在难以忘怀。尤其是海达路德号邮轮上背景音乐,竟是格里格的代表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多么熟悉的声音。

这种根植于灵魂深处的音符,饱含挪威民谣风格的清纯旋律,新奇的和弦和轻妙的节奏,是格里格音乐的魅力所在。让人想起了在卑尔根参观格里格故居时的情形。独幢小楼耸立在旷野山谷中,由葱茏树木簇拥着,看着故居内简单的陈列,昭示着音乐家生前的喜怒哀乐,和北欧苍郁而森林茂密的连绵群山所孕育出来的清丽脱俗、色泽深浓的“斯堪的纳维亚情调”。

西固木雕

文/孙菊英

有一种民间工艺,在形式上不言不语,但在骨子里却流淌着曼妙的诉说,这种诉说总能弹奏出人们内心深处的素静流年,时而激越,时而婉转,任凭你将无数遐想反反复复地加载其中,或褒或贬,但它丰富的内涵却不因外界因素受到丝毫干扰,这种民间工艺就是。

由来已久,传人一代又一代。初冬,当我看到木雕作品“文房四宝”和“梅兰”之后,被其巧夺天工的精致深深震撼了。这两幅作品分别都雕刻在一块板子上。“文房四宝”各居其位,而又浑然天成,用心照不宣的内敛彰显着读书人的儒雅细碎。“梅兰”则用清雅幽静突出了“人在无求品自高”的内涵。这两幅作品都出自西固区柳泉乡东坪村老艺人杨吉福之手。初次接触年逾古稀的杨师傅,他的漫谈不急不缓,他的经历充满了色彩,他的为人颇受四邻盛赞。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他浑身的正能量辐射于在场的每个人。我由衷的慨叹,人能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做一回自己,那才是最大的幸福。杨师傅的老伴儿笑眯眯地说:“老杨这人好地很,我这辈子嫁给他享福地很呢。”是的,杨师傅的谦虚和质朴比木雕的精致更令我折服。他不断雕刻着木头,也将自己对木雕的钟爱一刀一刀刻进人生,不愧是西固木雕第一人。

杨师傅告诉我,木雕是雕塑的一种,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称为“精细木工”。木雕从应用及装饰的范围来讲,可分为建筑雕刻、家具雕刻,陈设工艺品雕刻三大类。要想雕出一幅好作品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匠人绘画技术传神,还要考验雕刻的刀功,要是稍有疏忽,便前功尽弃了。年青的时候,他经常做一些寺庙上的雕刻,平常主要以家具雕刻和工艺品雕刻为主。雕刻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一想,二画,三描,四看,五雕,六修,七磨,八上色”。一想就是在雕之前,在脑子里想象出雕刻作品的样子,反复想,反复推敲可行性等。二画就是在纸上画出图案。这画也不是一撮而就,依然要不断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三描是用铅笔在提前选好的木料上,根据纸上的图案仔细描摹出来。四看是根据已描摹的图案和木料的软硬以及成形度,做好图案和木料的整体规划,做到心中有数。五雕是所有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先要雕出粗坯,它是整个木雕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的造型,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接着雕粗坯,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地推进。雕粗坯时要注意留有余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适当的放宽。民间行话说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紧接着是雕细坯,先从整体着眼,调整比列和各种布局,然后将具体形态逐步落实并成形,为修光打好基础。这个阶段,也是考验匠人雕功的关键时候,因作品的体积和线条已趋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圆熟流畅,要有充分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六修是精雕细刻,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和毛糙的地方,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圆滑、或板直、或粗犷,力求把作品意图准确地表现出来。七磨是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要求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顺着木料的纤维方向打磨,直到符合上色为止。八上色是毛刷、毛笔、调色缸等为打磨后的木雕着色上光。要顺着木纹进行,这样木质不会被覆盖住,纹理清晰。着色是为了弥补木质的不足或缺陷,起到丰富作品质感美和形式美的作用。

杨师傅说,每雕完一件作品,总能找到不足,心里默默记下来,等到下次再雕时就要吸取经验教训。不过更多的是对新作品的欣赏,如亲手缔造的新生命,有一种成功和收获的快感,这便是木雕的魅力。但是真正感受到它的这种无穷魅力,还要多雕多练,多琢磨,熟能生巧,逐步形成自己木雕的作品风格。同时,在保存时,木雕不宜长时间放在烈日下暴晒;不宜放置在极潮湿或者极干燥的室内;不宜放置于明火、火墙、火炕、火炉的附近;不宜用带水的毛巾擦拭。平常根据室内干净与否,经常用干棉布或鸡毛掸子将木雕上的灰尘掸去,以显示其自然之美。

西固木雕,不但是一种雕塑作品的呈现,而且蕴含着做人的理念。在杨师傅的木雕生涯中,他走过了无数庙宇,看过了很多雕刻作品,请教了很多师傅,琢磨画技和雕技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临别之际,他表示将继续他的雕刻生涯,让西固木雕真正成为民间工艺精品。

悲酸海红果

文/孙涛

《酸酸甜甜海红果》是李洪先生的一篇很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述了大山深处,黄河岸边,海红和她的母亲这两位擅长民歌的母女,无法逃脱的爱情悲剧,以及她们人生的命运。这部作品,生活的气息和塑造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耐人品读的味道。

许多年前,一位从北京来黄河岸边采风的音乐老师,爱上了海红的母亲,当海红的母亲期盼着爱人将她接去北京,结婚成家时,音乐老师却被发配青海,殒命于青海湖。海红的母亲生下了海红,撇下了与那位音乐老师爱情的结晶,将自己的生命和被撕毁的爱情,一道投进了黄河。海红承袭了母亲的容貌和音乐天赋,不幸的是,她也爱上了一位来黄河岸边采风的音乐人。

中国的传统小说,多以呈现生活的原生态为特色。正是在这种呈现中,作家完成了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小说的基本形态是故事,最终目标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叙述方式,只是一种技巧。当作家一味偏重于情节和技巧时,作品便会流于通俗和猎奇,为了争夺读者眼球,甚至弄出一些离奇古怪的情节,加上自以为是、不知所云的叙述方式,其作品,便可能缺失了一些审美的意义,和潜在的思想。只有作家对生活原生态的呈现,再加上主体思维的参与,在文字上不求生涩,不追怪诞,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不以大道理示人,尽力将思想演化入空灵的文字中,作品方可显示出艺术的文气,而非技术的匠气。在这一点上,《酸酸甜甜海红果》这部作品,无疑是较为成功的。

这部作品的结构是现在进行时。这种时序,让读者极易跟随着作者,进入作品描述的环境和场景。通过海红这个艺术形象,作品向读者展示了大山深处、黄河岸边,民歌那种自发的生成和繁荣;展示了那些酸曲儿的歌声中,基层百姓们,世世代代对外面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展示了作者对民歌的一种认识和感悟。那是一种将山曲儿与整个生命融为一体的状态和气场;民歌对于这些歌手们,是“除语言文字外,另一套对生命、生活、生存状态、理解、体悟、表达的符号系统”。这是作者对民歌艺术的深切认识和感悟,也是对文学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切认识和感悟。好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活动,是在引领读者悦读,同时能引发读者的共鸣,那便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了。这种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并非完全抛弃了技巧。作家对海红身世的探究,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也极自然地引出对其父母往事的倒叙。这里的倒叙,笔墨不多,仅仅是海红舅母的几句话,作品便完成了现在时序与过去时序的连接,也完成了对母女两人爱情悲剧社会因素的批判。这种批判,融合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里,而对人物形象成功的塑造,也就使这种批判,有了能让读者沉思的内涵和力度。

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历史不可逆转的进程。这部小说没有描述未来,却让读者看到了未来。那就是许多年以后,当年来到大山深处、黄河岸边采风的音乐人,已经成了一所音乐学院的教师。那名当年靠诬陷手段,做了海红丈夫的男人,将他与海红的女儿送来了,海红希望自己的女儿,能靠天生的音乐天赋,在当年恋人的辅导下,来年报考音乐学院,走出大山,由黄河岸边,迈向圣洁的乐坛。面对生于大山深处,黄河岸边的又一代“毛眼眼”,她的未来,不是充满了作者、以及读者的无限希冀和美好的憧憬吗?

小说的题记中说:“海红果,蔷薇科乔木,海棠树之果实,果皮色泽鲜红,果肉黄白,果香馥郁,鲜食酸甜香脆。”我也曾在大山深处,黄河岸边,品尝过这种成熟的海红果,它确实“果香馥郁,鲜食酸甜香脆”。然而,在这部名为《酸酸甜甜海红果》的作品中,起初我品尝到的,却是一种悲酸,甚至有一丝又一丝揪人肚肠的苦涩。只到读罢作品的结尾,我才感觉到了一种甜味。作者把握住了这部作品的韵律,这,也是这部作品令我嚼出的味道。

墨法一说

文/文景明

墨法,是根据作品内容、书家情感,熟练运用水墨配合的浓淡、枯润来调整书法气息、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和特征。古人云:“墨分五色”。即墨本一色,浓、淡、枯、润。墨不分色,或浓、或淡、或枯、或润,全篇一色,这样的作品有,但不是太多。尤其是行草书,墨色的变化显得更为重要些。在这方面,林鹏老先生通过几十年的摸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并传给他人,我是其中之一。

墨的选择:墨分油烟墨、松烟墨等。有墨锭、墨汁之分。墨汁 (液)有浓墨、 淡墨、宿墨区别,好墨锭与差墨锭,优质古墨锭与劣质今墨锭区分更大。墨汁是人们现在常用的墨,但优劣相差悬殊,因此选择用墨对创作好的作品就显得十分重要。

书家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选择适合自己书写的墨。一般来讲,写小楷用墨锭研磨墨较好。创作一般是将墨汁先倒一些,加少许水,再用墨锭研一研,这样,可让优质墨锭中的成份掺入墨汁中。林鹏老先生就是这么做的。当然,现在也有少数书家坚持用优质墨锭研磨。

墨与水的勾兑法:书家可根据所书字的大小,所用材料的不同,纸的生熟,或半生半熟,或厚、或薄,以及贮存时间的长短来调整。如在绢上写字,最好用研磨的墨,若要用墨汁,不得加水,因为绢吸墨性很强。在生宣纸上写字,墨色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墨分五色”,如何掌握?林鹏先生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水墨交融的美感。现将他的墨法写成顺口溜:墨分五色自古传,掌握起来有点难。著名书家林先生,他对墨法很讲求。先掭水、后掭墨,浓墨逐渐变淡墨。先掭墨、后掭水,湿墨逐渐变枯墨。写到书法见苍劲,少掭清水动感情。水中有墨墨中晕,深浅变化真无穷。想要掌握此真经,更需自己苦用心。

微神

文/静静的白月光

微神

--浅谈《微神》与舒庆春

丹柿小院,坐落于北京丰富胡同19号,走进胡同的第一户,这里便是老舍的家。一切喧嚣,穿过小院砖砌门楼便自觉收敛,连北京三四月的风沙雾霾,也都稍稍退散,这个地处灯市口西街,紧邻王府井的小院,并不似恭王府那样的富丽辉煌,而是有着自己的简约平凡之韵,正如《四世同堂》中的小羊圈胡同,“人们若不留心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也正是这样一个寻常巷陌,却记录了老舍的平淡与热情,无奈与抗争,以及那永远令人扼腕的悲痛。

如果不踏进这座旧式的四合院,如果没有偶然地从工作人员那里知道《微神》这部作品,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感慨了。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就像太平湖也不会预料到老舍这么真实的一个人回魂归此处一样。在参观老舍纪念馆的时候,工作人员给我们简述了老舍的一生。对于老舍,之前的我了解并不多,老舍给我的印象从来都是睿智的,印象里,他是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他笔下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民风,运用的群众口语,语言的通俗诙谐,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大杂院墙根四季枯荣的杂草,挎着篮子拾煤球的小孩儿,寒冬里一屉雪白的羊肉馅儿包子,城墙根儿下等客的一溜洋车,所有这些都勾勒出一幅生动真实的老北京画卷。他的作品众多,无一不是渗透着作者嘲弄生活的智慧光芒和对劳苦大众的悲悯情怀。大概是从读《骆驼祥子》起,就开始崇拜他。在我的认识里,能称得上文学大家的人不多,曾痴迷于李煜的一江春愁,也曾折服于容若的多情忧郁,曾感叹钱钟书的围城之妙,也曾佩服汪国真的才情诗意,对于老舍,更多的似乎是感到真实,在这真实中产生的感动与思考。所以,在这里我不想说老舍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更愿意作为一个学生走进一个平凡的作家的心灵去了解他。

老舍小说大都以过去时态、“记忆”的述说、联想、想象乃至夸张、变形而创造出一个个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微神》却是老舍的另类之作,是老舍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描写两位主人公“我”和“她”的一段初恋悲剧的短篇小说。有人说其实老舍的这部作品是以自己与刘大叔的女儿刘小姐为原型的,这种说法我是赞同的,其实在我们所读的老舍的作品中,很少写爱情故事,有写也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但《微神》却是个例外,我相信一位写过那么多好作品的作家有能力写出自己不擅长的题材的作品,但是老舍又是个害怕写女人的人,正如他在《我怎样写〈赵子曰〉》一文中写道:“我怕写女人,平常日子见着女人也老觉得拘束。在我读书的时候,男女还不能同校;在我做事的时候,终日与些中年人在一处,自然要假装出稳重。我没有机会交女友,也似乎以此为荣。在后来的作品中虽然有女角,大概都是我心中想出来的,而加上一些我所看到的女人的举动与姿态”.试想,一位怕写女人的作家,若非没有亲身经历,又怎么可能把爱情写的那么细腻、真实?老舍说过:“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了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的写出人物的话语来 .”一个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作家,写出的爱情是虚无缥缈的,是不真实的,一个不向往爱情的作家,也是不可能写出爱情中那种既甜蜜又矛盾的状态的,只有经历过,才会那么懂得,只有遗憾过,才会那么深刻。我不能说他与刘小姐的悲情故事造就了《微神》这个不朽之作,但我宁愿相信老舍心中有着与《微神》中的“我”同样的遗憾。

有人说字如其人,那么文又何尝不是?从老舍的作品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他的善良、真实、责任、热情。老舍结婚之前给夫人胡絜青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没有欧洲人的习惯,出去时,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打伞,我不干。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干。我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和和睦睦的家庭。”老舍还在信中提出“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此后,老舍一天去一封信,连续写了一百多封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舍是个真实却不乏浪漫的人。但是对于自己理想中的爱情,我认为他是没有勇气去追逐的,比如他与赵清阁两人之间,一直都是讳莫如深,而自己与夫人胡絜青更像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说,他本身就生活的比较现实,不会为了空中楼阁式的爱情抛弃和睦的家庭,就像他的《离婚》中写老李等人的“离婚”,实际上最终都没有“离婚”,老李们以东方的文化心态和自己的责任之心维持了东方家庭的和谐、平衡。在老舍的小说中爱情似乎没有了位置,而在老舍的人生中,理想中的爱情也变得遥不可及。

无疑,老舍的性格又是恬淡坚韧的,盛夏时小院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喜欢种花养猫的作家,是富有童心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他温润如玉,给人以温暖祥和之感,但那不是全部的他,他幽默热情,却有时也严肃固执。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语:“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日日夜夜操劳在书桌上和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劳;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作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韩秀曾表示 “在我的观察里,他是一个非常不快乐的人”,“他对政治运动自然是能回避就回避的。回避不过去只好敷衍,敷衍不过去,只好让人家作贱。被作贱到他无法忍受的时候,他还可以***”.其实老舍太过纯净,就像城南旧事中的英子,目光是明睿的,但是不易融于这个杂色的世界。他可以经得住物质的困苦,却受不起精神的折磨,生活的潦倒对他来说可以施以奋斗与勤劳,但精神的折辱确实对灵魂与信仰的背叛。恬淡与抗争并存,幽默与哀怨共生,一个有着两面性格的人,才是一个人,是一个真正的人,而非被人们崇敬朝拜的神。

我崇拜老舍,但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追捧,也不是因他对文化界的贡献而赞颂,更多的是深入了解他本人之后所带来的感动,单纯地因为他这个人本身而感动,所以我更愿称他为舒先生,舒庆春是故事主人公的本名,是一个剥去种种“附加值”的更本真的情感自我;老舍则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想象与期待的“文化名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不朽的传奇,如果说他的作品,不过是一个人思想情感的抒发所选择的一种隐晦的方式,那么能够采用文学的方式将自己的经历诉诸世人的人,不可谓不睿智。

有人说人生有两种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老舍这一生,前半生可谓奋发拼搏,踌躇满志,但文革之时,又可谓历经折辱,万念俱灰。但是,我仍旧不想把老舍这一生归结为一个悲剧,他以自己的勤劳奋斗,以自己的能力辉煌,以自己的风格写作,也以自己的方式魂归!所以他的一生虽然有遗憾,但很真实。纯洁自持是外在的风骨,浪漫伤痛是内敛的精魂!这样的老舍,四世传经是谓通徳,一门训善唯以永年,不仅是人民的艺术家,也是自己的艺术家。

文字起舞,幻化成蝶

文/高原骄阳

俄国的文学爱好者写了一个句子:“有个银元落在了地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改为:“有个小银元从桌面滚了下来,落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他用了几个动词和象声词,就使句子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有了生命力。

一、艺术家简单,是因为他内心丰富。

二、阅历丰厚的创作者,写出纯洁、纯粹的东西。

三、内心阳光的人看得清阴影,内心阴暗之人害怕曝光。

四、写东西,最初跃入你脑海的是“一幅画”,那幅画就是你作品的境界。

五、作品,不在于写出了多少想说的话,创作是一次行动,在于引发了多少读者想说的话。

六、更多人希望能够与你共享的,是世道和命运,爱恨情仇,是共同的世界。

七、借助有鲜明形象,有感情温度,又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句子,有效地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情感故事和情绪读本,引起跨时空、跨语种的情感冲击和想象。

八、作品写的就是一种张力。张力来自于生活的多样性、人的能动性。不在叙述,而在于构成。艺术的生命在于有“动作”。每一次对陈旧事物的背叛,都将为生命打开一扇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