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劳动的文章

2022/12/28经典文章

关于劳动的文章(精选10篇)

劳动好处多

文/陈启智

我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上的小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上初中直至高中二年级结束,我的学习生活一直与课外劳动相结合。

我就读的北京五中高考升学率非常高,但每个学期都有劳动安排,比如去工厂干活;挖土、挑土造湖;适时去农村插秧、除草、拔麦、收玉米……我个人的劳动内容又比其他同学丰富多了:刚上初中,我就去了校木工组,每周有一个上午跟着木匠干活,其他同学则打扫校园卫生。那年我12岁,只能帮师傅取料,扶板,清扫刨花、木屑。后来我学会了墨斗弹线,锯木头,用羊角锤、木工凿凿出榫眼……升到初二,我又被分配去了校机工组,先是学习简单的钳工活儿,之后就上车床了。教我们车活儿的是从北京阀门厂请来的师傅,技术精湛,待人和气。没多久,我就能在车床上干活了。校办工厂常年承接旱烟袋锅的生产。大约八个学期,每周一个半天,我车出了上千只烟袋锅。

上初三时,学校又推荐我去“北京市少年之家”机工组学习。机工组的几位师傅是从大厂抽调来的八级工,即“大工匠”,都有一手绝活儿。面对崭新白亮的先进机床,顿感学校黑乎乎的皮带床是地道的“丑小鸭”。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铣床——“万能工具铣”,见到了“牛头刨”,还学会了用钻床打孔。

1964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劳动仍是必须安排的内容。我们几次下乡干农活,去水利工地挖河、挑担、推小车,还去了北京房山区“东方红炼油厂”劳动。除了炼油,什么活儿都干了。最深切的感受是:以后再有什么吃苦受累的事,都不在话下了。

看看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人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做习题,什么活儿都不干;再看看如今的年轻人,甭说劳动了,会做家务的都寥寥无几。吃饭不是靠父母,就是点外卖。我认为,即使学习再紧张,也应该适当参加劳动。劳动不仅锻炼身体,提高技能,而且对思想的提升、意志的磨练以及面向社会、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都有莫大的好处。只读书,不劳动,再缺乏美育,难以培养出优质人才。

学生时代的劳动,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干什么活儿不怵头,不觉得辛苦,反而有乐趣;第二,技能在身,在家小有用武之地。家里常备木工、铁工、电工工具,出现一般问题,不用求人;第三,早年的劳动,锻炼了我的手臂力量,这对我摄影、特别是书法创作,极有助益。

回忆起上大学时室友给我起的外号“铁臂”,虽有调侃意味,但并非毫无依据;毕业分配到农村中学,手臂粗壮的学生和我掰手腕,都是我的手下败将;我曾徒手抄住飞到眼前的蜻蜓;多次将快要落地的杯、勺抓住……我想,这一定和我早年干过木工、车工、钳工的经历有关。

劳动,应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我的人生体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外求之导

文/唐光程

人生来是一无所有的,要想生存,即获得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必须有所求。怎么求?

“求”在金文时期,表示用手揪住动物的尾巴,造字本义:追逮动物。可见,“求”的本质意义是自己动手、自己行动,即自求,自己求取食物,凭借自己的力量和经验追逮动物,能不能追上并逮住动物,一是由自己的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情况决定,二是由追逮对象的难易情况决定。这样的“求”,实则就是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不劳动者不得食,“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

初生婴儿既无体力又什么都不懂,靠什么以及怎么求?水往低处流的柔,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天真无邪的笑,真气充足的哭,与世无争的静,活泼可爱而又毫无威胁的动。面对这些,是人都是从婴儿状态走过来的,没有理由不给予关注和帮助,更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加以伤害。所以,老子最崇尚婴儿的柔弱,将“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条条无牵挂的孩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并因此进一步推论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古时的妇女为什么总喜欢称自己“弱女子”、“小女子”,很多人为什么天生害怕老蛇、毛毛虫等?以强欺弱不为武,以大凌小不显大,以刚压柔如无物,示弱不一定弱,小能见大,柔则善变,变则难以捉摸和预测。

人的生存离不开求,而且首先是从外求开始的。外求的对象,一是自然事物,二是他人(包括父母)。外求的方法,一是自求,即自己体力和脑力的支出;二是观求,在观望中梦想得到意外之财以及他人的施舍。自求是必然的,观求是偶然的,但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使人在自求中少不了观求,在观求中离不开自求。“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自然事物对人的帮助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付出才能实现,对那些尚未成年、年老多病以及因天灾人祸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来说,除了极其的偶然性,剩下的就是观求。人则不同,一方面,人在处于大公无私状态时,扶弱济困的帮助是无条件的;另一方面,人在处于为己为私状况时,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是有条件的,即建立在商品交换、礼尚往来基础上的帮助。

因此,人在不能自求时就只能观求,在观求中不能满足愿望时就会把心思用在冒险或乞讨的技巧上。观求的实质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当一个人不用劳动就可以得到收获,有意识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成为意识的向导。既然观求也能解决生存问题,自己何必还要辛辛苦苦地“追逮”动物?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和难以摆脱的向导,一经明确便欲罢不能,人就不想老老实实地劳动了,甚至会轻视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不劳动的人只会向他人乞讨或偷抢价值。不劳动或少劳动,人在体力支出方面就会变懒,肢体的退化或体能的减弱就是必然。但与此同时,用则进不用则退,因不劳动而结余下来的时间会被用在智能的锻炼和发展上,智慧的能力因此得到空前提高和跳跃式进步。工具越来越先进,大脑越来越聪明,人却越来越懒了。

这就是老子为什么说“智慧出,有大伪”的原因。体能上的懒导引出智能上的勤,本来应该是一件好事情,但因导向错误,不是将聪明才智用在自力更生的财富创造上,而是将聪明才智用在了乞讨的技巧或争夺他人财富的观求上。蛋糕是人做出来的,蛋糕的大小或多少与做蛋糕的人的多少成正比关系,如果更多的人都不想做蛋糕而只想吃蛋糕,唯一的方式就是投机取巧的奸诈、巧取豪夺的霸凌,结果是少数人多吃多占,多数人少吃或饿死。

目前,美国为什么要对中国及世界开打贸易战,其本质就在于自身工业的空心化,自己不能创造符合自己高消费的价值需求,唯一的出路就是借助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护美元霸权,对世界各国进行敲诈和掠夺。这些人貌似聪明,最终将会聪明反被聪明误,误了卿家性命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懂创造财富的人就像不能自立的孩子,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劳动养心

文/王国梁

生命,在于劳动。高尔基说:“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养心,我们的生命,因为劳动而精彩,因为劳动而丰富。

劳动养心,因为劳动可以锻炼思维,增长智慧。“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聪明的手创造的。”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不是简单机械的,而是非常富有创造性的。人类的智慧之处就在于可以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世界才会日新月异,时代的车轮才会滚滚向前。你有过那种感觉吗?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项工作中,不断地遇到各种挑战,便会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个困难迎刃而解,因而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劳动也越来越顺手。不知不觉间,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而且这种能力延伸到各个领域。忽然有一天,我们灵感突现,有了更新的发现。那种感觉,一定跟科学家的伟大发现一样幸福。劳动的意义,升华了。这使我们增长智慧,使我们更加自信。

劳动养心,因为劳动可以让生命充实,给人成就感。“劳动使人忘忧”,在劳动的创造过程中,我们会投入全部的心血。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劳动都是神圣的。农民辛勤耕耘后迎来了丰收,清洁工清扫后到处干净整洁,医生用心诊治后病人康复,教师付出心血后桃李花开……这些劳动会让我们感到无比充实。完成了一个任务,解决了一个问题,攻克了一个难关……为此,我们感到无限欣慰。

劳动养心,因为劳动可以让人生更有价值,给人幸福感。“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变得幸福,使人的心灵变得开朗、和谐、心满意足。”我们都希望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做出成绩,成就一番事业,让人生的意义得以升华。为此,我们终生奋斗不息。当然,我们每个平凡的劳动者可能创造不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每一个微小的成绩都是对我们的肯定,也带给我们坚持下去、继续创造的力量,带给我们无限的幸福感。

劳动养心,人生升华!我们的心灵因为劳动的滋养,更加丰盈而快乐,满足而幸福。

劳动之美

文/米丽宏

劳动,是个很郑重的词儿,严肃,空旷,充满力量;对于村里人来说,劳动,就是干活,实实在在、一下一下,不掺一点儿虚假。

人是凭着“干”来“活”的,这是乡村的信条。俗话说,扁担一条龙,一世吃不穷。意思是,即使你只拥有一条扁担,只要肯干,爱劳动,一世吃穿也不用发愁的。

很多时候,劳动很辛苦,好似为生计所迫,不得已;然而身心沉浸的安宁、沉醉,却是享受。旁人看来,相当美。

我爹是个庄稼好手。无冬历夏,他总是早早起床,早早吃饭,早早开始一天的活计。农忙时,他整日长在地里;地里清净了,就辗转在修房盖屋的工地上。他似乎永远不知疲累的滋味。

幼时,我跟着爹下田锄地。面对一大块绿油油的苗地,先是激情万丈,恨不得三两下完工。手下吭哧吭哧,就锄到前面去了。爹说:“别一下子就把劲儿抻展。一下一下来。”他的话落音不到五分钟,我已露了逑唷5说,看,这就是典型的五分钟热度。庄稼活,就是个耐心。他手下不紧不慢,简直有坐禅入定的意思,徐徐地,稳稳地,将亩数来地,一气呵成地锄完。我呢,吃不住,到田塍上歇了好几歇。

多年后,我悟出:耐心,恒心,其实也是一种出众的才华。

我爹手中的农具,都是些愣头愣脑的家伙,可整理出来的田地却细致有章法,麦田、菜畦、油菜地、南瓜沟……平展展的,没有一个坑洼;土畦又细又匀,看不见一个土坷垃。他种的每块地都像被剪裁过,棱是棱、角是角,站在地头望,美不胜收,让人情不自禁想起“锦绣江山”这个词语;而他那些农具俨然母亲手里的绣花针,在田间绣出了最美的画。

我母亲,同样是闲不住的人。一闲下来,身体就要不得劲儿。一日三餐,四季衣服,鸡鸭狗猪小毛驴,这么多家口都要她去维持。但我娘轻轻松松,抬手就拾掇出一种清整的秩序。做家务、下田之外,她有空儿就收拾她的三分小菜园。

懂经的人都说,种菜如绣花,是细致活儿。从劳动量说,一亩园十亩田,很累人。但我娘在菜园里,总是很快乐很轻松的模样;虽然多数时候汗水抹湿了她的鬓发。

她把风雨扑倒的菜苗扶正;给疯长的西红柿打杈;给南瓜、丝瓜牵藤;给麻脸的菜棵子捉虫儿。她边做活儿,边跟菜宝儿们说着体己话儿:“你看看你,看看你!这么赖巴呀!都侵了人家豆角架了,好,你在这边爬!不许再窜过来!”“呵呵,你这个歪瓜呀,是仿着谁长得这么丑哇?”“好了!我把这棵草虱子拔掉了,你大胆往上窜吧,再没坏蛋揪着你了!”“嘿!乖乖!你就甘心受它欺负呀!来,我给你除害!”我看见她把一个大毛虫捉进了瓶子。

跟父亲下田,我感觉出一种禅意的宁静;跟母亲种菜,我体会到一种轻松宽畅的愉悦;而当我观察木匠姑父的劳动时,我充满了一种对创造力的敬佩。

四姑父上门,就意味着我家要安窗上门,做个箱柜啥的,需要他帮忙了。

四姑父把长短不齐、薄厚不一的一堆木头,凝眉审视一番,像构思一篇作品。然后,郑重动手。我常见他骑在板凳上,在木板上推他的刨子,嚓嚓嚓,一卷卷刨花层层落下,淹没了他穿着旧布鞋的脚。他又拿尺子和墨线盒,在木板上画;有时,乜起一只眼,像打枪时瞄准儿。他的脸上满是凝重,似乎全部的生命热情都铺展在那块板儿上。

他把七七八八的木头分开,凿眼,刨平,又合住,使它们最终呈现我们渴望的样子。

他干活儿的样子,真叫人难忘!百分百专注,近乎虔诚了;周围再嘈杂、不顺,也搅扰不了他那种静气。

我热爱劳动,这是我父母熏陶的结果;我也喜欢观察劳动中的人,那是一个浩瀚无边的世界。劳动着的人,最能显现他作为一个人的品质,也最能凸显他的美。

劳动的诗意

文/马从春

劳动,是有着浓浓的诗意的。小时候,爷爷在田里干活,我在一旁玩耍。我问爷爷:“干活累吗?”爷爷笑答:“不累,劳动里有诗意呢。”我不信,要他说原因。他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不是诗意吗?”

爷爷曾经做过村里的私塾先生,熟读四书五经,古文造诣颇深。孩提时代,懵懂无知,我只知道劳动就是干活,干活一定累人,哪里有什么诗意可言?可是爷爷说,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最幸福。年幼的我遵照他的话,帮他摘地里的豆子,然后运回家。当看着满满一大篮子的豆子时,尽管我已经汗流满面,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终于,我尝到了劳动的快乐。

海子肯定是知道劳动的诗意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他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几句,我不知道诗人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但我确定,他是了解劳动的幸福的。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有亲身从事过相关劳动的人,才能够写出这样的句子。

宋代诗人范成大也是喜欢劳动的诗意的。他在《四时田园杂兴》里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乡村的大忙时节,男耕女织,日夜操劳,就连孩子也在学着种瓜,可是诗人并不觉得劳动是一种苦累,写得活泼轻松,极富生活情趣。

我的朋友朱三,从小害怕干活。那时候的乡下,没有农业机械,农活全凭手工,每到农忙,孩子也要帮忙。朱三放学回家,他爸叫他劳动,他不干,说我还要看书呢。对于希望孩子跳出农门的农民来说,看书是一件大事,所以朱三一说这话,他爸就不吱声了。后来,朱三真的考上大学,进了城。有一天,他见到我,说:“我在城里过腻了,啥时候咱还回到乡下,搞二亩地,喂几头羊,那种劳动真舒坦。”如此这般,想来他已经真正知晓乡村劳动的诗意了。

人类学家说,劳动促进了古猿的大脑形成和直立行走,进而创造了人类,历史学家说,人类的辉煌文明,全都是劳动结出的硕果。我没有那么专业,可是我知道,如果我一天不写文章,不在电脑前用手指敲击键盘而劳动,就会浑身不自在。就像我那已经八十岁的乡下奶奶,她仍然下地干活,仍然侍弄着牲口,她告诉我,人,活着,就得劳动。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未经诗人同意,我想冒昧地加上一句,可以构成一幅更加完整动人的画卷,“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且诗意地劳动着”。

秋来种菜去

文/何龙飞

秋来又恰逢农历小阳春,是种菜的大好时节。

我和妻作为上班一族,居住在城里,吃的菜多是到菜市买的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打药菜,很少买到无公害蔬菜。为了保证身体健康、提升生活品位、享用到绿色蔬菜,本着回归田园、返璞归真、体验劳动乐趣、充实生活的目的,我们谋划、商讨一番后,决定趁机去种菜。

说干就干。妻向一朋友和盘托出想法后,得到其理解与支持,菜地的问题迎刃而解。这块菜地处于郊外,面积约六厘地,实际上是一块田隔断而成,谷桩长得郁郁葱葱,乃此朋友的朋友家的地,随便种菜即可。

种菜必须得先备好工具。工作之余,妻到批发市场转悠,侃价还价,买下了锄头、耙梳等工具,并经过朋友的协调,落实了存放工具的地方——池塘管理房内。还新换了一把锁,确保存放安全。

菜地须整理出来,是当务之急。谷桩嫩绿,却有碍菜的生长,先得除掉。妻挽起衣袖,扛起锄头,来到菜地,躬身铲谷桩。累了,直起腰板,叹息一声,小憩一会。再哈口气在手心,搓一搓,紧握锄把,继续铲谷桩。平时劳动少,妻怎受得了如此强度大的劳动,手上的干茧与血泡冒出来了,折磨得她腰酸手疼。可是,妻一想到绿油油的蔬菜及家人的健康,就来了精神,坚持把谷桩铲完。此外,菜地连着公路,中间一小段路杂草丛生,影响通行。为图种菜行走方便,妻及时铲除了杂草,让小路畅通无阻、越发宽敞。

妻工作忙,分不开身,无暇顾及挖土。我刚好因故赋闲在家,自然就承担了挖土的重任。为便于利水,田壁、分界处的沟务必挖出来。我分开双脚,一前一后站稳,抡起锄头,使劲地挖下去,再用力一抬锄把,泥土就拱起来了,顺势一提,则堆在一边。如法炮制,一锄锄泥土被挖起,土边沟便脱颖而出,映入眼帘;田块里的泥土较硬,挖土时除身姿正确外,还得用力。但也得讲技巧,否则握锄把过紧、用力过猛会起泡、伤手。我不断摸索、尝试,在三个血泡诞生后总算掌握好了度。望着那血泡,我的心疼痛着,再不停地擦拭额头的汗水,便情不自禁地感慨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小时的劳动,我挖完了菜地的土。为了给妻一份惊喜,记录下劳动成果,我掏出手机,拍下了挖土后的图片,拿回家与妻一起分享,温馨无比,其乐融融。当晚的梦,我做得分外香甜,梦见了那块地,梦见了长势良好而可爱的蔬菜。

接下来,就是欠土的活了。我趁热打铁地干,力所能及地把泥土欠细。再把到菜种店买来的油麦菜、瓢二白、萝卜等种子均匀地撒在细泥土上。地边有干草及谷桩,则点火烧成草灰,撒在泥土上作为农家肥,助力菜种生长。考虑到泥土较干、雨水较少,我在妻的提醒下,专程驾车、提着桶与水瓢前往菜地,到池塘边提水来浇灌。于是,菜地湿润起来,星星点点的菜种灵动起来,积攒力量,使劲地生长。刹那间,我感动了,感动于菜地的无私奉献,感动于菜种的执着、勇敢,欣慰于我们的不辍劳作定将换来绿意盎然的生态蔬菜,去诠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谛。

回望那块菜地,我的心中荡起阵阵涟漪:憧憬与希冀固然重要,精心管理也不可或缺。我会与妻一道挤出时间,管护好菜地,为菜种虔诚地祈祷,为菜苗浇水、除草,做一名地道的护菜使者;这季菜退出舞台,又会让下季菜粉墨登场,让菜地不闲,让绿色蔬菜潇洒视觉与味觉,愉悦心情,陶醉灵魂;秋来种菜去,种出欢声笑语,种出累并快乐着的感悟,种出生机盎然的秋天。我们如此用心、投入,乐在其中,感触颇深,朋友们也不妨秋来种菜去。

幸福是什么

文/汉骞天步

今年,老杜写了人生系列,并再添一重量级博文《幸福与人生》,较为系统地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幸福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他指出,获得是一种幸福,付出同样是幸福,失去也是幸福。同时,他辩证的认为,达成目标不一定幸福,并总结为人生的幸福与不幸福,就是怎样看待得与不得。

老杜,何许人也?杜峻晓,山西省万荣县人,共产党员,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其博文庄重诙谐、文字老道,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深受博友喜爱。夜读博文,有秉烛夜谈的感觉。

几年前,笔者在读MBA的时候,曾与学友们分享过幸福观与价值观。当时觉得,所谓幸福,无非有三,一是有人爱,二是有事干,三是有梦想。

有人爱,包括两个层次,一方面有你所爱的人,比如家人、亲人、朋友等等,另一方面你能被别人爱,别人因为你的存在感受到了温暖。

有事干,意指幸福缘起于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是人与其他物种最大的差别。事实上,劳动是人这个物种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长与进步的驱动力。劳动产生价值,幸福蕴含于价值中得以体现。

有梦想,指既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也不骄傲自满、原地踏步,而是不断憧憬美好未来,并为之不懈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有时候比目标达成后更让人觉得幸福。

劳动是幸福的音符

文/张宏宇

我很小的时候,跟着父亲劳动,时常会听到劳动号子。工人们踏着坚强有力的步伐,唱着铿锵振奋的号子,美妙动听的劳动歌声,高亢雄厚,厚重有力,听者唱者无不感到热血沸腾,精神百倍。劳动就是一曲幸福的音符,劳动的声音贯通五脏六腑,使你气顺神舒,如痴如醉。

劳动是生存的第一需要,劳动是人类社会一天都不能忘记的事情。劳动是德性之本,不劳动是万恶之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有了劳动才有了一切,若没有劳动一切都会变成了“零”。

劳动是智慧的,使人得到一种幸福,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英国诗人雪莱说过:“除了人的劳动,不会有真正的财富,即使有金山银海,世界上不会多一粒谷,人类也不会增添一些安乐。”劳动不仅仅是创造了财富,也给劳动者带来满足与快乐。

劳动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变得幸福,使人的心灵变得开朗活泼、和谐可爱、心满意足。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应当作为全社会的道德共鸣。我们要以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鄙视那些不积极奋斗的人,不论贫富,不论贵贱,不论身世如何,应该赞美那些辛劳努力的人们,只要你热爱劳动,那就值得赞扬。

要获得幸福其实非常简单,这就是要勤奋努力劳动、诚实踏实劳动和创造创新劳动,劳动让我们获得了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我们生活在劳动创造的世界之中,并为此而备感愉悦的同时,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成绩与辛勤的劳动总是成正比例的,付出的劳动越多,创造的幸福就越多。”

劳动是一首诗,每个劳作的姿态都有美丽的韵律;劳动是一首歌,收获的是一串串幸福的音符。劳动需要一种美丽的心情,把劳动当作成一种乐趣,我们就会从中发现伟大,找到愉悦,觅得幸福。劳动是幸福的,乐于劳动,甘于艰苦,勇于付出,甘于平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劳动,幸福快乐的音符就会串成一曲精彩的乐章。

劳动的快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咱们工人有力量,抒写着劳动的美丽,劳动是一首不衰的歌谣,劳动是动人的旋律,劳动是幸福的音符。

我曾是女劳动能手

文/欧政芳

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的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做插件工人。

那是一家生产家电及电脑产品的港资电子厂,有2000多人,生产规模十分宏大,厂区里整天机器轰隆隆响,工人们两班倒。到了上下班时,厂区里人群熙来攘往,步履匆匆穿梭于宿舍、食堂、工厂之间:准时打卡、排队打饭、轮候洗澡、按时就寝,严格遵守工厂的封闭式管理。每逢节日,工厂里也会搞一些活动,来丰富一下工人单调的生活。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过“三八”妇女节。在“三八”前,厂方就在公告栏出了活动布告:3月8日下午女工可以休假半天;在饭堂举行“女劳动能手”颁奖大会,所有到会的女工都可以领礼品。

到了3月8日早上,厂区里随处可见彩旗飘飘,以及鼓舞人心的红幅标语:“姐妹们,三八节快乐!”“向辛勤的女工致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争做技术型,创新型,学习型的工人!”……这一切,在占工厂总人数80%的女工眼里,全是节日的喜庆的氛围,多么激动人心。早上上班时,我一面专心致志地工作,一面天马行空地憧憬着在这家港资厂工作的美好未来。

中午下了班,我们一群要好的工友,结伴从厂房步行去宿舍区的饭堂,在水龙头前轮流洗手、轮流洗碗,一边七嘴八舌地谈论一会儿即将举行的颁奖大会,猜猜谁能获得“女劳动能手”的称号,猜猜她们将会获得什么嘉奖,猜猜礼品是什么。

当我们排队到窗口打饭时,才发现中餐有加菜:两个水煮蛋,两个卤鸡腿,一条炸鱼!居然如此丰富,实在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意外,餐桌上围坐的工友们叽叽咯咯地说说笑笑,个个都兴奋得喜笑颜开,然后一脸惬意地享受着平时少有的美味。

因为可以领取礼品,中饭后,女工们都挤拥在饭堂里,观看“女劳动能手”的颁奖。“女劳动能手”的评选标准是:各个车间或各个流水线上,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女工。因为获奖的名单和名额都是没有公开的,当主持的经理宣读获奖者名单时,数千人聚集的大饭堂,一下子从闹哄哄变得鸦雀无声。突然,广播里传出我的名字,表彰我以每分钟插元件82粒的速度在插件组遥遥领先于其他同事。我激动得连跑带跳上前去领奖,在我领到了“女劳动能手”的奖状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高兴得几乎要大哭一场!

颁奖大会结束后,所有女工们都领到了三包来月经时用卫生巾,姐妹们忸忸怩怩地领取,一边偷笑一边地把这份特殊的礼品搂在怀中,然后嘻嘻哈哈说说笑笑着回宿舍。

工厂工作是紧张的,打工日子是忙碌的,青春年少的我,因为获得“女劳动能手”的嘉奖,从此就拥有了更加认真、勤奋的工作态度。

父亲

在贫困中成长的人,经历就是一种财富。教会我面对人生的老师,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

我老家在黑龙江省嫩江县伊拉哈乡的一个村子,兄弟姐妹共六人,我是老大。我读高中时,弟妹们依次读初中、小学,都在上学,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就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劳动,日子过得很紧巴。但父亲从不叫苦,从无怨言,默默劳动,承担起养家的重担。父亲是种地的好手,他起早贪黑地开垦小片荒地,种上苞米和蔬菜,以补充粮食的不足。父亲是生产队长,不能利用工时干自家活,他就在别人吃午饭时干,妈妈将饭送到地头。下午生产队收工了,他就接着料理自家的庄稼。无论是烈日风雨,还是繁重劳动的艰辛,都没有压垮父亲追求更好生活的决心,他用自己的汗水付出,带领全家度过了那几年的艰辛岁月。

父亲是个称职的父亲,他对我们的教育,从来没动过粗,总是以自己的勤奋劳动来影响我们,为我们树立起如何做个好人的标杆。后来由于年岁大了,他从生产一线下来,当库房保管员,谁要想从他的手上得到集体一分一毫的额外好处,包括自己家人,没门儿。有时妈妈劝他:“队里的东西是大家的,何必为点小来小去的事得罪人呢?”父亲说:“大家让我管库,我就得这么管!不然,你拿他拿大家拿,集体不就拿黄了?”因此,父亲得罪了一些人,有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小抠”,父亲不以为意,依然故我。父亲这些生活上的小事,潜移默化地教育了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要奉公守法,要干干净净。

父亲由于工作突出,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后来,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外地教学,把父亲接到我家,就近在校办工厂给他找了个打更的差事。父亲一如既往,兢兢业业,不但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且工厂哪里有活儿,他都主动帮忙。校办工厂是个食用菌生产厂,要进大量的木屑、粮食糠,经常装卸东西,当时父亲是60岁的人了,总是抢着扛麻袋。本来不是他的活儿,他非干不可,别人劝也不行。工厂领导找到我:“你劝劝老爷子,别累坏了身体。”可我说了也没用。

父亲有种菜的好手艺,不在生产队干了,就在自家种菜,自己吃不了,他就挑着去卖。据弟妹们说,挑出去一担,就有一半送了人。因为地方小,人人都很熟,有的还沾亲带故,父亲种菜,基本就是为大家服务了。

祖父是私塾先生,父亲读了七年私塾,写得一手好字,后来种地,所学都荒废了。父亲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鼓励我们学习。在他的鼓励下,我终于读了大学。

今年是父亲去世25周年,我也已到了古稀之年,经常回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想起跟在他身后走,从荒草茂盛的田野上惊起野鸡的场景;想起和他一起在小河里野浴的情景;想起他带我去集市卖猪后,领我下了人生第一次小饭馆的惊喜;想起他挑着瓜担走在前面,我用一根小扁担挑着两个筐跟在后面,望着扁担在他肩头颤悠悠有节奏地上下跳动,他的双脚一起一落,我内心莫名涌起的幸福感……

父亲的身影在视野里越走越远了,他坚实的人生路却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脚下。